林彪当接班人写进宪法为了顺利接班,在军队中做了多少布局

林彪为了顺利接班,在军队中做了多少布局?
我的图书馆
林彪为了顺利接班,在军队中做了多少布局?
展开下三张
  这些年来,林彪事件被研究得很多了,能披露的基本上都披露了,暂时不能披露的也只能等待时间的过滤。   但有一个方向,好像研究的人很少,就是林彪为了顺利接班,在军队中做了多少布局?
  大家都知道,林彪的政治能力虽然跟军事能力没法比,但至少也是深谙斗争之术,他当然知道,只凭毛主席的一句话,他是不可能得到大家的真心认可的,因此,为了真正掌握实权,就必须要在军队中布局,安插亲信,枪杆子里出政权嘛!那么,林彪都做了哪些布局呢?   首先,是他帐下的“四大金刚”: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   1968年3月,黄永胜被任命为解放军总参谋长。要知道,在建国后的军队中,总参谋长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这从历任总参谋长的级别也可以看出来:徐帅、聂帅、粟裕、黄克诚、罗瑞卿,不是元帅就是大将,黄永胜之前的杨成武上将,也只是“代”总参谋长,没有转正。而黄永胜直接从广州军区司令升到总参谋长,无疑是林彪下的一步棋。   1965年5月,原空军司令刘亚楼去世后,原空军政委吴法宪火速继任司令,空军的一切军政大权,都被吴法宪一手掌握。
展开全文&(剩余63%)
发表评论:
馆藏&12609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毛泽东惊闻军队高层多效忠林彪 调邓小平进京顺利压制|邓小平|林彪|叶剑英_新浪军事
毛泽东惊闻军队高层多效忠林彪 调邓小平进京顺利压制
资料图:毛泽东与邓小平
  林彪坠机身亡后,毛泽东需要确保军队领导班子的团结和忠诚。他在林彪坠机之前已经预先采取措施加强了军队对他的支持以防范林彪。例如,1971年8月他亲自视察了华中和华南地区的部队,公开谈到他和林彪的分歧。他还撤换了一些军队领导人,削弱了林彪的势力。坠机事件后,政治局中的四名军队干部,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和邱会作,被要求在10日内表态与林彪划清界限。其实这些人在几天之内便被抓了起来,直到80年代末才得到释放。
  毛泽东撤掉彭德怀后,在1959年依靠林彪团结部队;同样,林彪死后,他也需要有人来加强中央对军队的领导。毛泽东先是依靠在军队中德高望重、从不树敌的叶剑英元帅,他比林彪大10岁,没有权力野心。但是在1973年底,毛泽东开始依靠手腕更强硬的邓小平去处理美中关系时,他也转而利用邓小平帮助他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据说,在中共“十大”后不久,毛泽东为了考验王洪文和邓小平,曾经问过他们,自己死后会发生什么情况。王洪文说,主席的革命路线将会继续。邓小平深知各大军区司令员的权力,他说,可能“天下大乱,军阀混战”。毛泽东认为邓小平的回答更好,同年底各大军区司令员就进行了大规模的对调。
  毛泽东在中共“十大”后不久获悉,刚当上党的副主席的军队领导人李德生在林彪还在世时给他写过效忠信。这件事让毛泽东大为震惊,他担心其他大军区司令员也可能与林彪的关系过于密切,于是决定对他们进行调换;为了减少他们调换职位后网罗亲信的风险,他们在调动时不能带走自己的人马。当毛泽东又发现其他军队领导人写给林彪的一些效忠信后,对曾为林彪工作的北京的领导班子愈发怀疑,于是决定把跟林彪没有密切关系的军区领导人调到北京。林彪大权在握时邓小平一直在江西,所以毛泽东知道邓小平不可能和林彪关系密切。他还知道,军队的两个关键领导人――已被调往沈阳军区的李德生和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这一最敏感职务的陈锡联――都在邓小平的第二野战军任过职,所以他相信邓小平能够管住他们。
  军区司令员大换班后不久,毛泽东宣布他请来了一个军师――邓小平。他要让邓小平担任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军委委员。用他本人的说法:“我想在政治局添一个秘书长,你不要这个头衔,那就当总参谋长吧。”邓小平一向重实权不重虚名,他客气地谢绝了那些头衔。毛泽东心里清楚,任命邓小平可以让军队上层松一口气,这不仅是因为邓小平在军队中的资历,还因为他们确信邓小平不会进行打击报复。虽然邓小平为了向毛主席表忠心,严厉批评受林彪影响的几大军区司令员,但这些人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干部,很清楚邓小平这样做出于无奈。任命邓小平后,并没有明确叶帅和邓小平两人谁排名在前。但两人相互尊重,在与军区司令员开展工作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新浪军事)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林彪为何不以平型关之战为荣?
字号: T|T
  核心提示:大概伏击的是日军的辎重部队,自己损失又大,林彪似乎并不以平型关之战为荣,说&平型关吃了亏,头脑发热,是弼时作的决定&。将主要的责任推给了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反过来,如果这一战役的确有&惊天动地&之功,似乎也只能是任弼时领衔。
  本文摘自《名将粟裕珍闻录》,作者:张雄文,出版:北岳文艺出版社
  军事上的粟裕与林彪,可谓一时瑜亮,常常令人有&千载谁堪伯仲间&之感。两人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不是一母所生的孪生兄弟,却也几乎就是对方的影子。
  他们都生于1907年,只有月份的细微差别。
  一个生于洞庭湖以南,是&无湘不成军&的&南蛮&;一个生于洞庭湖以北,是&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的&楚才&。他们的老家,隔八百里洞庭遥遥相望,两千年前就是一家,都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楚国。
  他们都不够&帅&,个头也不高,&状若妇人女子&,与汉代貌不惊人的张良有得一比。久闻其名不见其人的老部下见到他们,几乎都会彻底摧毁早先高大威猛的想象,放下几许敬畏之心。
  他们不只面相文弱,而且多半时间里也都病歪歪的。
  林彪曾偶然雅兴,战后穿着缴获的日军军服遛马,被阎锡山的小兵蛋子当做日寇误伤,留下了一辈子的后遗症,怕风、怕光、怕声音。头疼的时候,头直晃,只好用一条小毛巾捂着头使劲揉。
  粟裕更是负伤六次,两次伤在头部(三块弹片终身留在头颅内)。头疼的时候,头发都不能碰,也不能摸。他的脸总是异常通红,经常说脑袋发胀。后来还不能左右环视,吃饭时,要把饭菜摆在正面一条直线上。
  他俩的怪病还都曾差点耽误毛泽东的军国大事。日,国难思良将之际,毛泽东不无遗憾地电告急盼东北边防军统帅尽快到位的高岗:&林粟均有病暂时均不能来。&
  国内战争创造了最好战绩,蒋介石的五大主力各自&包干&了两个的林彪、粟裕,&卧龙凤雏左右得一&,随便哪一个不病,毛泽东的心就不用那么提到嗓子眼上。可他们偏偏都上不了朝鲜战场,毛泽东只好让他们先后前往苏联治病,另请老将彭德怀出马。
  他俩早年都加入叶挺的&铁军&,参加了南昌起义,一个是连长,一个是班长。因为级别低,都没做成人民军队的创建者。朱德带他们走上井冈山,一同吃红米饭,喝南瓜汤。他们也一起跟着朱德,在井冈山弯弯绕绕的小路上,用扁担一次又一次挑粮食。
  后来,他俩奔赴抗日战场,奇兵设伏,痛击日寇。虽然斩获均有限,却各自为中共仅有的两支军队来了个漂亮的开门红,振奋了人抗敌的决心。
  一个&平型关大捷&,为主力红军改编的八路军露了脸,威名天下扬。名义上的最高统帅蒋介石不得不发来贺电:&有日(9月25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指挥得宜。捷报南来,良深嘉慰。&
  一个打了韦岗处女战,大长南方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志气,威震大江南北。蒋委员长又只好字斟句酌,驰电嘉奖:&所属粟部,袭击卫(韦)岗,斩获颇多,殊堪嘉尚。&
  再后来,他俩一南一北砥柱中流,横扫千军如卷席,都是毛泽东最倚重的爱将,掌管两支最大的野战军。关键时刻,毛泽东总想到他们。
  他俩也都让毛泽东打破了不迎送党内访客的&潜规则&,乐颠颠地亲自迎出门外,给足了面子。
  蒋介石也将曾亲自嘉奖过的他俩看成劲敌,却又徒唤奈何,无计可施。他说关内的粟裕&诡计最多,肃清最困难&;关外的林彪则是&战争魔鬼&。
  真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他们俩,毛泽东的觉自然睡得安稳踏实多了;而没有他们,蒋介石的头上大概也会少不少白发。
  他们两人职务虽有差异,却其实都主要只管打仗。
  一个虽然是东北局书记、野战军司令员,却对与无关的大小之事,一概不予过问,被老搭档罗荣桓称为&林总的重点主义&;一个虽然只是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却被毛泽东明令负责战役指挥,掌管全军征战事宜,被老搭档陈毅称为&华东军事主要靠他&。
  他们还都吃过&豹子胆&,敢于直犯&龙颜&,向毛泽东&斗胆&进谏,甚至和他老人家来来回回&掰手腕&。
  林彪情急之时,会说:&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
  粟裕虽不这么直白&无礼&,但也一身&牛&脾气,&犟&得很。毛泽东屡次三番叫他过江南下,他情知不妥,便一而再,再而三的&斗胆直陈&,不到黄河心不死。
  毛泽东虽然起初颇为恼火,说:&林彪不南下,粟裕不过江,我们这个大戏难唱喽!&但他最后还是听了他们的话,成就了他们的美名,也成就了自己的美名。
  他们的爱好也是一个模子。都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下棋,不跳舞,没半点世人最津津乐道、喋喋不休的&儒将风度&;又都沉静好思,不喜欢抛头露面,夸夸其谈。每天的必修课就是看地图,一坐一站就是老半天,动作神情都像一母所生的双胞胎。
  粟裕的特型演员谢伟才,为拍摄影片《淮海战役》,登门造访他的夫人楚青,&打探&粟裕生前的&特殊动作&,以便让观众过目不忘。
  楚青说没有。一位秘书说,粟司令员有时候把椅子倒过来骑坐,双手趴在椅背上。
  这当然是开国将帅群里一个极为难得的&特殊动作&,但影片《辽沈战役》拍摄在先,早把它用在林彪身上了。虽然粟裕实有其事,但艺术上雷同却不可取,谢伟才只好忍痛放弃,嗟叹不已。
  林彪与粟裕,尽管像复制或者克隆出来的人,军事上的他们,却从不忌恨争宠,有些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惺惺相惜。
  终林彪一生,只与粟裕及老部下陶铸两个人谈得来,尤其和粟裕谈军事时,话匣子就如同拧开的自来水龙头,滔滔不绝,欲罢不能。
  吴法宪回忆说:&林彪这个人自视甚高,但他非常看重粟裕,很重视粟裕的意见和建议。&林彪之女林立衡也回忆说,林彪在高级别的军事干部中,与粟裕来往最多。
  他们的相识,应该是大庾整编的1927年10月,朱德将南昌起义余部编为七个步兵连,林彪、粟裕都是连级干部,一个是连长,一个是连指导员。
  不过,粟裕是才连跳两级上来的新手,到底有些稚嫩。林彪则是&老&资格的连长了,而且他还有两个过硬的条件,一是怀里揣了张黄埔军校文凭;二是有两位中共党内资历不浅,比他大十岁的&老革命&堂兄:林育英与林育南(林彪原名林育蓉)。他能顺利进入黄埔军校,就是这两位老兄引导、支持的结果。
  林育英更是了不起的人中龙凤,后来作为共产 的 回国,解决长征路上毛泽东与张国焘之争,&腰斩&了张国焘的最高领袖梦,迫使他取消了&第二中央&,不得不带部队北上,与毛泽东再度会师握手。
  毛泽东对林育英的感念是不言而喻的,不仅任命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即后来邓小平接替的职务),而且在林育英病故后,他与朱德等人一起亲自为他抬柩送葬,还极为罕见地亲笔题写了墓碑之名。
  林彪有这些得天独厚的外因,再加上自己&九头鸟&的因素,能比粟裕早一步脱颖而出,少年得志,&官&运亨通,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时候,既然都是连级干部,才二十来岁的青年人,难免有与战友比拼战功的心思。林彪总随身带着一个神秘的小本子,常常独自写写画画。聂荣臻回忆说,他曾看到本子上尽是历次战斗歼敌和缴获的数字。
  多年后,林彪对自己与粟裕的这一段经历还记忆犹新,也很服气。他回忆说:&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
  但林彪很快就从小小连长&高升&而去,营长、团长、纵队司令员、军长、军团长,一路高歌猛进,成了毛泽东的第一干将,也成为粟裕的上级。
  这除了上述外因,还有两个内因,也都与他&九头鸟&的精明强干有关。
  一个是他的确肯动脑,会打仗。
  但井冈山上会打仗的人不能说少,正如天下从来不缺千里马,只是缺少相马的伯乐一样,别的将领就没有林彪这么幸运,有一个接一个的上好平台展示自己。
  这就牵涉到他的第二个内因:会来事。
  毛泽东第一次见到林彪,是在1928年5月。当时,红四军在井冈山的茨坪开会,军政首脑济济一堂。
  林彪主动在会上发言,慷慨激昂地说:&敌人来进攻,红军集中打敌人;敌人打走了,消灭了,红军就分散做群众工作,打土豪分田地,组织赤卫队,建立苏维埃。&
  这几乎都是毛泽东常说的话,也是他秋收起义后不断思索的建军经验。见这个年轻干部领会得这么透彻,毛泽东很兴奋,忙问身边的陈毅,这是哪个?
  陈毅告诉说,这是二十八团一营营长林彪,树林子里三只虎。
  毛泽东对这只&虎&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不久就了解到了林彪的黄埔军校以及他竟然是自己旧相识林育英、林育南堂弟的背景。
  三个月后,红四军参谋长兼二十八团团长王尔琢马失前蹄,不幸殉职。毛泽东就提议林彪继任团长,使其成为仅有的四个团之一又是绝对主力团的一把手。
  林彪由此跳过&资历&的束缚,步入红军高级将领的行列,按实际作用来说,军中也就只有毛泽东、朱德在他之上了。
  此前,毛泽东就有过林彪担任这一职务的提议,因为朱德的反对,认为二十八团是主力团,团长必须是得力的人,最后只好折衷,由红四军参谋长王尔琢兼任。如今终于得以&天遂人愿&,心想事成。
  毛泽东没有看走眼。
  八个月后的红四军七大前后,他与朱德、刘安恭等人围绕建军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甚至赌气提出请辞前委书记。
  林彪表现了异乎寻常的主动。
  他不但在多次会上言辞激烈,明确支持毛泽东,还给毛泽东写信,说朱德&领袖欲望非常高涨,虚荣心极端发展&。
  他甚至找到毛泽东,当面恳切地说:&你今天提出的你个人要离开前委的意见,我非常不赞成&,&你不应离开前委,我希望你以后应该有决心来纠正一切同志的错误思想&。
  可以想见,毛泽东这个上井冈山不到两年,尚未确立绝对权威,对全国其他地区而言,&红太阳&也还未曾冉冉升起的人,耳闻目睹林彪这一番真情对白,是怎样的深深感动。
  更令他难忘的是,随之而来的红四军七大上,他的请辞之举竟然一谶成真。不过,是大家选举之后的落选。黯然离别之际,林彪不但上门安慰,还凑了二百块大洋送给&山穷水尽&的他(但他没有接受这金灿灿的光洋)。
  毛泽东后来多次说:&有几次,遭到内部同志不谅解,把我赶出红军。当老百姓了,做地方工作,在福建。&
  他十分感慨地提起林彪:&那时,林彪同志和我一道,赞成我。他在朱德领导的队伍里,他的队伍拥护我。我自己秋收起义的队伍,却撤换了我。同我有长久关系的撤换了我,同我不大认识的拥护我。&
  有这份感慨,要林彪的仕途不畅达也难。
  一年后,林彪就接替升为红一军团军团长的朱德,成为红四军军长。从此,他跟着朱德的脚印,开始亦步亦趋的升迁之路:
  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他就接替为红一军团长;朱德成为不再兼职红一方面军的全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他就接替为一一五师师长(也就是红一方面军总司令)。
  当然,林彪也越发争气,没令毛泽东失望。他打了不少荡气回肠的漂亮仗,成为红军里除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之外的赫赫名将。
  粟裕也参加了红四军七大的全过程,亲眼目睹了毛泽东的窘境,却显得木讷多了,也就只好继续等待被毛泽东发现的眼睛。
  1932年10月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又碰到王明这个&克星&,再度&下岗&。
  这次比前一次更惨,他后来回忆说:&那时候,不但一个人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我的任务是吃饭、睡觉和拉屎。&
  这个门可罗雀的情形不假,但也有些夸张。林彪尽管前线战事吃紧,还是在1934年9月长征前夕,与搭档聂荣臻一起&担着天大的干系&,到梅坑云石山的住所看望了他。
  林彪的分量自然又增加了一份。
  这只&九头鸟&,的确是一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人。这些或许是他人生经验的意外收获,并非早年的他刻意的追求。
  但尝到甜头的他,后来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崇尚起&勿讲真理而重迎合&来,成为了军事以外的&政治林彪&。
  他的仕途也开始超过朱德,成为再也无法超越,仅次于毛泽东之下的副统帅与接班人。
  林彪担任红四军军长的时候,粟裕曾做过他的参谋长,同在一个司令部共事,虽然时间很短,但一个锅里吃饭的情谊,无疑为后来的惺惺相惜打下了基础。
  抗战期间,林彪一一五师师长的&交椅&还没坐热,打了平型关、广阳两仗之后,就因一次误伤离开了前线。
  大概伏击的是日军的辎重部队,自己损失又大,他似乎并不以平型关之战为荣,说&平型关吃了亏,头脑发热,是弼时作的决定&。将主要的责任推给了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反过来,如果这一战役的确有&惊天动地&之功,似乎也只能是任弼时领衔。
  粟裕则一直待在前线,不断积淀,准备厚积薄发。除与搞摩擦的国民党军作战的黄桥、天目山之战成为战役经典外,打日本鬼子的车桥、南坎等其他战役,也都可圈可点,令后世兵家叹为观止。
  不过,因为八路军与新四军都在执行毛泽东&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又由于新四军一师实力不足,本钱实在不够,粟裕与别的中共将领一样,也不曾打后来那种令人炫目的大规模运动战。
  因此,林彪对粟裕还未到引以为知音同好之时,少年得志、无与伦比的&仕途&与过去的辉煌,使他依然有良好的&天马行空&之感,从不夸赞友邻。
  但国共全面内战一开端,他就打破了先例。
  粟裕苏中首战之后,毛泽东将他的战例通报给各战区,东北的林彪当然也收到了一份。
  他其实一直在关注其他战区的战况。晋察冀战区一些战役失利的资料就摆在他的办公桌上,敌我优势在我却反遭严重失利,他百思不得其解。
  而粟裕以三万劣势之兵敢于迎战十二万美械国军,还能一口气快刀切豆腐,酣畅淋漓,七战七捷,他对这个经典战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叫来了自己的参谋长刘亚楼,命他收集苏中战役更多的资料。刘亚楼劳神费力弄来后,他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仔仔细细琢磨了两天。
  刘亚楼有事再进去时,林彪忽然感慨地说:&粟裕尽打神仙仗。&
  突兀的一句话,刘亚楼摸不着头脑,没能听懂,林彪便接着解释说:&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
  虽然夸赞里还有些许自矜,但他内心的折服也是显而易见的。粟裕已非吴下阿蒙,自当刮目相看,他从此格外关注起来,郑重交代刘亚楼说,多留心收集粟裕作战的资料。
  粟裕还在继续创造经典。
  在林彪的辽沈战役前,他的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济南之战,有如钱塘江潮,一浪高过一浪,无不令世人震惊,也令行家里手的林彪喝彩。
  到粟裕淮海战役收官时,林彪的钦佩越发溢于言表。
  蒋介石用以&救火&的统帅级别爱将杜聿明,曾重返东北巧施妙计,接走了国军万余劲旅,转运其他战场,使辽沈战役美中不足,留下了不小的遗憾,林彪还叫毛泽东给狠批了一顿。
  淮海战役中,杜聿明又企图故技重施,准备在粟裕面前&耍耍&大刀,但麾下三十万蒋校长最后的嫡系精锐,却被粟裕围成了瓮中之鳖,丝毫动弹不得,最后他本人也乖乖成了阶下之囚。
  林彪向刘亚楼索要淮海战役的资料,刘亚楼却还没来得及全面收集,他便一脸不快地责备起来。
  刘亚楼很有些不解,笑着问道:&林总,你对华野的作战情况,特别感兴趣,是不是想与粟裕同志比个高低?&
  林彪回答说:&你这个人说话欠考虑。首先,我对打了大胜仗的兄弟部队都很感兴趣;第二,我对粟裕同志的了解,比你们要全面和深刻。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后来,由于经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风格。我因为长期以来,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我的担子很重,打仗较为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如豫东战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拿这次淮海战役来说,没让杜聿明跑掉,就值得研究、探讨和借鉴。&
  林彪的这些分析,可谓知己知彼,无疑是切中肯綮的。
  如果粟裕当时听到了林彪的这番宏论,大概也有一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感慨了。
  事实上,他对林彪也是钦佩的。
  毛泽东将台湾战役交给他之后,粟裕考虑到参战部队不仅是三野全军,还有其他野战军四个军的部队,又将影响到太平洋和东南亚局势,因此向毛泽东建议,派刘伯承或者林彪来主持战役,自己则作为华东战区的军事主官全力协助。
  尽管毛泽东未曾答应,继续要他全权负责,但也能看出在他心里,林彪与刘伯承一道,是全党之内他最为敬重的两位军事大家。
  辛弃疾有写孙权的一句词:&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说普天之下,孙权的对手只有曹操与刘备。粟裕似乎也可以说&天下英雄谁敌手?林刘&了。
  1958年粟裕落难后,林彪参加了几个批判的会议,但他没有落井下石,或者&明批暗保&,更不曾无中生有说粟裕一句不是,甚至还与叶剑英、萧劲光、陈赓等人一起,帮粟裕说了难得的公道话。
  不久,林彪专门找到粟裕这位尽打神仙仗的人,两人相见甚欢,谈了很久。
  他先宽慰粟裕,然后说他&缺少党内斗争经验&。
  粟裕老老实实地说,自己不仅缺少,而且没有党内斗争的经验。
  这一点,比粟裕进入中央要早,洞悉许多内情的林彪也是相当清楚的。
  粟裕还向林彪解释说,自从1932年离开红一军团后,在赣东北、福建、浙江工作,对中央苏区情况不了解。抗日战争中在苏中、浙江工作,对延安情况不了解。
  在总参工作中确实有错误,最大的错误是任总参谋长时,主席找我谈话,要我经常去汇报,十天半月一次,也可随时去谈,以后由于彭德怀说我骄傲自满,自己患得患失,便只向彭德怀汇报,不敢向主席汇报了。
  当总参谋长是毛主席坚持才确定的,主席当时还讲,牡丹虽好还要绿叶扶持,是要大家扶持我的工作,主席对我是非常爱护的。
  这个时候,粟裕也和当年毛泽东一样,&鬼都不上门&,头上戴着&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与&里通外国&两顶高帽子,&权倾一时&的总参谋长一职被解除,中央书记处主要负责人还找他谈话,不许他接触部队了。
  患难见知己。林彪能冒着莫大的风险找粟裕,而且说些忌讳的话,的确有上古侠义之风,与当年登门拜访门前寥落的毛泽东是一脉相承的。
  粟裕也视之为可以交心的人,说了许多平日里从不提及的话。
  两年后,也就是1960年2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多次侃侃而谈,全面论述了自己在敌情的估计、战略方针、战争准备和加强战略侦察、军队建设、民兵、义务兵役制以及工作作风和总参工作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今非昔比,因为林彪是军委第一副主席,是这次扩大会议的主持人,粟裕将这些他过去虽然担任总参谋长要职,却不能尽兴尽言的思想和看法,一鼓作气做了完整的表述。
  林彪听后很是赞赏。休息期间,他又主动找到粟裕,寒暄之后,郑重地说,军事科学院研究要自己出题目,多提问题研究,&军科应成为总参谋部的参谋部&。
  粟裕被批判的&罪名&,有一条是&争夺军队权限&。
  起因是粟裕任总参谋长后,为应付突然事变,提出抽出六个军作为统帅部的战略预备队,配置在便于机动的地区,平时由各军区领导,但不编入各军区战斗序列,战时由统帅部统一机动。
  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不但说没有必要,还认为粟裕别有用心,&有争夺这几个军的阴谋&。
  1962年6月,粟裕又将自己这个思路重新提出来,请叶剑英转给林彪与中央军委。
  林彪从战备需要出发,很赞许粟裕的观点,因此很快就建立了这种部队。
  粟裕到军事科学院以后,担任的实际是可有可无的闲职,没多少事可做,身心很有些压抑。极少舞文弄墨的他,闲极无聊,也开始&附庸风雅&起来。他在1964年写了一首诗:
  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下鞍。
  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
  疆场纵横任驰骋,歼敌何计百万千。
  遍体伤疤堪自勉,此生聊可慰诸先。
  诗风沉闷抑郁,有当年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影子,透着一个统帅多年置于无用武之地的悲凉。
  一年后的10月,林彪在上海见到粟裕。两人又清茶一杯,畅谈了许久。
  林彪叮嘱他多到部队去跑跑,发现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意见,可以直接向他反映,面谈、打电话、写信都可以。
  他还反复征询粟裕对部队以及国防建设的意见。
  1958年以来,粟裕被限制接触部队已有八年,这时又得到了可以代表军委的林彪给予能下部队的明确指令,自然异常振奋。
  他也知无不言,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向林彪谈了四个方面的意见,特别认为部队高级干部英勇善战重要,但更要有战略眼光。
  林彪听得很入神,不住点头,说他的话很有见地。
  谈话结束后,粟裕郁闷的心情为之一扫,将自己后两句诗改为:&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表达了随时准备再上疆场的豪迈之情。
  但&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不久&文革&爆发,林彪走上了新的高位,成为了一人之下,亿万人之上的&政治林彪&,却又很快流星一般扫过天际,堕入谷底,横尸异域。
  这位难得的军事天才,又一次以他&天马行空&的方式,与粟裕这位&谈得来&的同好告别了。
责任编辑: 凡子
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有点星星之火,我就想让它燎原。
“公海赌王”连卓钊通贯黑白两道、享誉亚洲。
因“特殊原因”,他们未授衔。
大公报总机:+852-&&&&&大公网:香港 +852-&&&&&北京 +86-10-&&&&&(值班电话):+86-10-
大公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国大公网络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彪接班人写进党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