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手机正确使用的建议番茄工作法的5条建议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下面是自己搜罗,使用后一点点小总结。这个是主界面,十分的简洁大气美腻~~(每次看见那荧光色闪动的光芒,我就有种想要学习工作的使命感~)&点击"view"就会出现下面你正进行任务的超简模式&1、添加任务
通过“add new”按钮,输入任务名称,右侧输入预计番茄数&2、基本说明&
E(estimated)是预估番茄数
即“Add New”新建任务时,任务名称右边输入的数字
P(Pomodoros)是实际番茄数
即已经花在该活动的番茄数,先选择某任务,再“Start Timer”,软件会记录完成的番茄数。
U(unplanned)是“计划外”。
假设我先建立了一个活动叫“发邮件”,但开始工作时又发现需要先把方案整理好,因此选中“发邮件”活动,点击unplanned,新建“整理方案”活动。这时,“发邮件”活动U区会加1,代表这个活动衍生出计划外活动。
I(interruptions)中断数。
在番茄计时期间受到干扰,但及时排除的项目。
3、添加声音通过 Menu—→Config—→Sounds 来添加音效。&Alarm Sound 是一个番茄时间结束时的提示音。
Clock Sound 是一个番茄时间进行中的提示音。
Volume 用来调整声音的大小。
选中 Sound enabled ,就会有提示音,反之就没有声音。
选中 Fade ticking ,番茄时间进行中提示音会反复播放。
你可以通过在音效网站下载MP3格式的音频文件4、修改番茄时间&&Pomodoro length 为一个番茄时间的长度。Short break length 番茄时间之间的短时休息长度。Long break length 几个番茄之间的长时休息长度。Long break interval 几个番茄时间进行长时间休息。以下为搜罗来觉得很有用的番茄准则:番茄工作法的三个基本原则:●&&忘记时间。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时间总会流逝,当人们在进行具体事情的时候,时间流失带来的焦虑会轻很多,进行番茄工作法时,不要去管还剩多少时间。●&&学习时,使大脑清醒,思路清晰,意识力高,注意力集中。●&&采用简单易用原则,不用太复杂工具。很多的工作法都失败了,因为这些方法本身的技术要求就是要应用它的人发愁,甚至必要完成的任务难度更高。&规则:●&&一个番茄钟由25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组成●&每4个番茄钟一组,之后有15-30分钟休息时间●&番茄钟不可分割。没有一半或四分之一番茄钟●&一旦番茄钟启动,就必须走到响铃●&如果番茄钟被明确地打断——即中断不可控——则番茄钟视为无效,和没开始过一样,不能标记x●&如果番茄钟开始后,一项工作提前完成,继续检查同一个活动,直到番茄钟响铃●&保护番茄钟。有效告知、快速协商、重新安排中断,遵守约定,回电给中断者●&超过5-7个番茄,就拆分。复杂的活动应拆分为几个活动●&不够1番茄,就合并。简单任务可以合起来做●&一个一个番茄钟之后,结果就会出现●&下一个番茄会更好&勉励自己,更加完美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番茄工作法Pomodairo使用总结',
blogAbstract:'番茄工作法是简单易行的时间管理方法。它是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创立的一种相对于GTD更微观的时间管理方法。在番茄工作法一个个短短的25分钟内,收获的不仅仅是效率,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就感。这是我的番茄工作法Pomodairo360云盘分享/cLjQpqNZ5QgJ5 (提取码:8889)很小的软件,下载下来就能用.里面附带着一个番茄记录模板。',
blogTag:'番茄工作法,时间管理',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6,
publishTime:8,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7,
mainCommentCount:7,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番茄工作法的优点和缺陷都有哪些?还有哪些时间管理方法值得推荐?
先提几个番茄工作法的常见误区:
1 . 番茄工作法的根本目的是使人保持专注,如果你觉得自己学习某种知识或是做某项工作不够专注时,就可以用番茄工作法,反之则不用。
2 . 番茄工作法的工作和休息时间是可以随着你对它的理解程度随意改变的。
在你使用番茄工作法使用的越来越纯熟以后,你可以将25分钟的工作时长慢慢调至30分钟,再到35或者40分钟,建议专注时间不宜超过一个小时。
一般坐着工作45分钟以上我就会站起来走动一下,简单锻炼一下,为眼睛按摩一下,或是参照这个锻炼一下自己腰和背。
再举个例子吧。
比如 老兄就将他的番茄工作时长调到了45分钟(没记错吧?案例找不到了)。
再将工作方法分类
所有工作方法,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
随心所欲法。
单线程工作法。(番茄工作法算是一种)
多线程线工作法。(暗时间法)
--------------------------------------------------------------------------------------------------------------------------------------------
解释一下三种工作方法:
1. 随心所欲法嘛,自然不用多说,就是放任自由,想工作就工作,想方松就放松。
2. 单线程工作法: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某一件事情。
番茄工作法算是一个单线程工作法的代表作吧。
3. 多线程工作法:在只思考一件事的同时完成多件事情。
可参见问题—— (切忌随意模仿)
比如 老师在中有个很好的例子
他制作一个PPT,只是需要一个专注不受干扰的、能纯粹跳脱出来思考的、能达至「心流」状态的、能把最关键的「硬核」搞定的——半小时。
然后他中途吃了一顿晚饭,看了一集美剧都没有打断制作PPT这个过程。
我也将这个方法称为——暗时间法。
简单来说就是充分的利用一些如走路、吃饭、洗澡等碎片时间思考问题。
具体可见——刘未鹏的《暗时间》
--------------------------------------------------------------------------------------------------------------------------------------------
再说说各种工作法的利弊吧。
1. 随心所欲法:形式多变,随意掌控,但效率不高。
2.单线程工作法: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工作方法,效率高,但若是仅限于番茄工作法【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的框架中,可能会降低效率。
3.多线程工作法:在熟练掌握单线程工作法之后,抓住事物的本质,善于思考,才能学会多线程工作法,这个方法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的,但学会以后工作起来会更简单随意。
程序员等电脑重度使用患者请安装【眼睛护士】,每45分钟休息一次,休息时间多运动一下。
多和 老师学学如何保护脊椎还有锻炼好腰和背。
作者:朱悟能
链接:/question//answer/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用番茄工作法至今该有两年了,目前是我最常用的方法。
我的经验是,用番茄工作法对我编程非常有帮助,能减少焦虑,让我更专注,而且有利健康。
时间的慨念从“点”变成“块”,对时间的感觉变得“友好”多了。我以前试过安排每个小时的工作,记录每个任务的时间点,这样的结果就是我对时间的判断很难精准,而且总有恶心的感觉。但用番茄我却能比较容易估算“这个功能要几个番茄完成”,心里负担少很多。
规律能让人专注。我一般开始coding,就打开软件记时,思路跟双手齐头并进地运作,这个过程很容易专注。时间到,就停下来休息,尽量别想工作;五分钟到了,就坐下继续刚才的工作,事实上仅仅五分钟的时间不会忘记刚才的思路。相反这种有规律、劳逸结合的运作方式,效率是非常高的,对比我以前的经验,我很满意。
能主动抗拒干扰。这点是最重要的,觉得番茄工作法不好的人大多可能是这点没做足。习惯了这种规律就好像一种“契约”,对时间会更敏感以及尊重。因为按要求,如果被人打断是要rest当前番茄重来的。这点常让人不爽,不愿执行,但我很庆幸一开始我就能贯彻这点。慢慢的潜意识里就保持了一种对时间的尊重了:当前的这25分钟只能专心做目前的任务;不喜欢被人打扰,尽量把干扰源去掉,QQ或邮件有消息也是放一边去,有时我会指着计时器告诉别人:“不好意思,我还有八分钟。八分钟后我过去找你!”;与此同时,我也会小心注意不去打扰一个专心工作的人,尽可能把问题收集全才去找别人。
另外有一个很重要的:对身体健康很有好处。那五分钟的休息意义比我们估计的还重要,现在不觉得,那三十岁后该就能知道了。我们有很多错误使用身体的习惯而不自觉。不过前提是能真的休息,离开座位,脑里不再想工作。
最后,说到适用性问题,不能指望它是万能灵药,有些场景确实不太适用。比如阅读、软件的总体设计等,我是有时会用有时不用。但连续几个小时坐在电脑前是很容易疲倦的,不见得效果就很好。
人是有弹性的,不能被一种方法束缚住。但一定要认真实践过再说。坚持两个月看看,我觉得你一定会有收获。
作者:柳越
链接:/question//answer/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用番茄工作法有半年了吧,对于你的问题说下个人的看法:
番茄工作法是不太适合软件开发的,准确的说是不太适合编程的。因为在编程,思考程序时需要长时间的专注。
番茄工作法的根本目的是使人保持专注,如果你觉得自己学习某种知识或是做某项工作不够专注时,就可以用番茄工作法,反之则不用。
我个人一般用来番茄工作法来学一些自己不太感兴趣、比较枯燥的东西。如看某个产品、技术比较乏味的文档,做一些自己不太愿意去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比如准备复习来通过某个很无用的考试。
日 看到隔了好久还有人关注这个贴子,我就再写一点.
到现在用番茄工作法有三年了,估计也完成了一千多番茄了,应该算是对这个工作法比较了解了。至于是否有效率不好评判,但是却治好了我的拖延症。这也算是番茄工作法的另一用途了吧。恰好番茄工作法的发明者也是个有拖延症的人。或许番茄工作法是解决拖延症的一个好方法。如果你不拖延,做事也不分心,我觉得你可能就用不上他了。
最后,番茄工作法,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工具,好不好用,适不适合自己,试一下就知道,花不了太多的成本。
作者:赵峻潇
链接:/question//answer/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时间管理一代代的更新,没有实践和交流,都是在缘木求鱼。
目前,我看到lz有2个显著概念误区。
1.番茄有大番茄小番茄之分。20-45分钟。这是老外的习惯,作者写书的时候就这样做的。实验常人的注意力也就是保持30-45分钟之间。但是,这不代表你只能这样设置单位番茄时间。
2.番茄工作法,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适合于做日常性,无突发,难度低
的工作内容。亲,如果要你发明电灯,你能给自己定为吃10个大番茄就完成了?如果有人这样定了计划,我只能说该吃药了,亲。
3.对于程序员适不适用。还要根据工作内容和性格来分析。如果只是一个外包程序员,多数代码行都是抄旧的,那么用番茄时间还是可以的。如果是设计软件核心代码,等没有前例的创新性、实验性工作,还是免了吧。做这类工作,保持灵感、创意,才是关键,需要大量的弹性时间。
作者:笨笨的蛋
链接:/question//answer/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就我对番茄时间的运用来说
1、容易开启工作学习时间。
玩高兴了,不容易沉下心来做事,这时打开你的番茄计时工具,你心里暗示学习一个番茄时间也好(才30分钟,30分后再玩),一旦度过第一个番茄时间,你的心就沉淀下来,不知不觉开始第二个番茄时间。
2、适当的休息
我往往会注意力过于集中或者说想一口气把事做完,这时番茄时间就会提醒我,该休息了,适当的休息能使好状态保持长久,并且长时间坐着,对身体不好。
3、帮助集中注意力
1 寻找适合自己的番茄计时工具需要一段时间
学生适合,程序员不清楚。最好自己尝试坚持一段时间,只有自己试了才知道适不适何自己。
时间管理经过了一代一代的更新和完善,逐步从管理时间到个人管理,所以相比较而言,不要拘泥于什么工作,在什么场合,首要的是管理自己的事务,和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其次再去考虑合理规划时间,这里就是要把你的事务进行时间分配,认真处理重要但尚不紧急的第二类事务,渐渐地找到规律,形成习惯,做事会轻松很多,主要还是要形成自己的一个时间管理系统。
这是我总结的一边博文,有兴趣可以看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单纯地使用时间管理的效果其实很差,因为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都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如果任务没有完成,划分多大的时间粒度都没有意义,所以与其舍本逐末地去扣时间,不如把任务的粒度划分的更合理一些,一点点的完成,积跬步以至千里。
不过对于久坐的程序员,用番茄闹钟来提醒我们每隔一段时间起来走动一下,保持身体健康还是比较好的。
番茄工作法实在是个愚不可及的方法,完全破坏了“心流”flow的过程,在这种工作制下无法完成任何单次耗时长智力活动密集的重要任务。
番茄工作法并不适合实际使用。首先是25分钟的自我打断,把完整的时间强制分为25分钟的时间片,用闹钟干扰正常进程,刚刚启动把需要的知识都载入大脑的内存,又要停下休息把东西倒出去,最要命的是打断了思维连贯性,处理一半的内容不知道要放到哪。真是南辕北辙。只有做琐碎和不需要高度集中的工作才适合这一方法,对于很多高强度连续工作并不适合,很多工作需要很长很长的启动时间(15-30分钟),例如编程,往往4个小时才是合适的时间。再说,对打断如此高标准的控制实现难度很大,至少要等自己成为有一定地位的专业人士才能做到让别人尊重你的这种方式。
与番茄工作法相悖的是,持续不到3分钟的打断并不适合去注意,因为这样的打断固然会让你的cache的内容(工作记忆)丢失,但是内存的内容基本都还在,所以可以继续工作。启动时间基本就是在内存载入上的。
记录操作麻烦,而且会占用工作记忆,打扰核心任务的进行,让人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中并不现实,并不是每天的每个时段状态都一样好的,而且也不是每时每刻都能有那么好的外部环境。只能说这种方法对于初级使用者和专业人士有比较好的效果,对于完成额定的且较为熟悉的任务效果较好,对于自主学习的效果并不好。
番茄钟的存在,其不方便和干扰性简直是不可容忍的。
正确的分法应该是4-5个小时为一个单位,连续的做同一个项目,排除所有打扰,这样大脑会一直处于处理该任务的最佳状态,而且往往连续3小时后才会开始该状态。
以上是我在日-6月7日研究番茄工作法的心得。
的时间管理实践,番茄工作法能够解决时间管理的所有问题需要基于以下的两个前提:
1、个人的工作环境足够稳定;
2、个人的工作精力及状态,能够有节奏的、持续完成多项重点工作。
而现实环境,往往个人受职责岗位限制缺少工作内容的主导性、受组织环境稳定性限制陷入救火状态。很难做到上面2点。番茄工作法解决的最核心问题是聚焦重点,避免多任务工作。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我们把实施番茄工作法的效果定位成“每天能够有质量的交付1/2/3项重点工作“的目标。
楼主觉得对程序员/学生是否有效?是否愿意实践呢?
当然,如果从”卓越高效“,例如工作任务的准时达交率达95%以上的目标来衡量,番茄工作法仅仅是入门级别的工作手段,后续必须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系统管理时间。
本人认为番茄工作法是一个“半合理”的方法,其优缺点并存。
亲测感觉它的优缺点在于:
优点(1)保持精力的集中与行动的效率。
优点(2)执行中抗诱惑能力强,因为有执行“特殊任务”的责任感。
缺点(1)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集中精力太长时间不是长远之计。
缺点(2)从而导致其开始前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增强拖延症,因为一旦开始就意味面对着一个整体。所以,如果你有拖延症,那么想要开始一个番茄,将是极其困难的。
总结:个人认为番茄工作法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没有必要要求专注。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如果你真的有上进心的话,无论番茄与否,在你按下计时器并进入状态以后,你自然会对自己要求甚高并且可以轻易自控,因为在工作状态内与工作状态外对任务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这似乎叫“蔡加尼克效应”。而在没有进行任务或是准备进行的时期,越是严格的规则,其带来的心理压力与抗拒感就越是巨大,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所以我认为制定规则有一个原则:把严苛交给自愿,给规则留下宽松。
我的改进方法是仍然严格计时,但是没那么高要求。本人算是球迷,自己弄了个类似足球赛的方法(看起来相当二),学习时get到一个大point算进一球,注意力分散久了相当于被断球,被诱惑完全转移走注意力就是丢球。用上下半时各45分钟,中场休息15分钟计时,感觉不错。确实也能打出足球比分,3:1
2:1的。并且其带来的成就感与吸引力足以使我坚持下去。
最后,以上方法与规律是我在自己及周围的人身上总结的,可能不一定适合你。
得 @陈沙敏 君邀请。来迟了,抱歉。
来迟是有原因的。说来惭愧,我真的没接触过蕃茄工作法,所以不得不花了几天补课。既然是临时抱佛脚,那么谈实际使用中的效果就不可能了。还是谈谈我对这个工作法的个人理解吧。
我大概看了看豆瓣上和
的介绍。我的感觉是蕃茄工作法最适合那种心有旁骛的人。有些朋友做事时总是容易陷入一种“唉呀我做着这个可那个怎么办”的状态,手里一堆事情,这个做五分钟那个做五分钟,切来切去时间过去很快,其实由于脑筋不停地转换,效果反而不好。所谓蕃茄工作法,就是承认自己对时间的焦虑,然后把焦虑交给定时器,让自己从这个状态脱离出来,专心于工作。
平心而论,十年前我也有这毛病,但也许是年岁渐长,也许是做的工作越发地专一,现在这个毛病已经很少发作,反而头疼的是另一个问题:当完全进入状态时怎么让自己能从中跳出来,而不是每每不知不觉加班到凌晨。所以我得说蕃茄工作法对我来说恐怕意义不大,但对兴趣广泛又急躁的朋友们也许很有帮助。
对我来说我现在没有什么特定的工作法。不是自觉没问题,而是觉得还没找到合适自己的。我现在正在尝试着做个小程序试验自己的一些小想法。等有了成品再回来讨论吧。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明一下自己在番茄工作法这个领域的经验:我从12年中开始了解番茄工作法,但直到14年初才开始坚持使用,至今已使用近两年。番茄工作法对我至关重要,说得浅一点,它改变了我的工作方式,改掉了我很大一部分的拖延症,而说得深一点,它让我重新树立了自信。
话说回来,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分成以下几个细小的问题:
番茄工作法是否是一个合理的工作方法?
番茄工作法分别有哪些优势和缺点?
程序员和学生是否适合番茄工作法?
把上一个问题延伸一下:哪些职业适合番茄工作法?
逐一回答。
番茄工作法是否是一个合理的工作方法?
先来一句哲学的话:存在即合理 (●'◡'●)ノ&
现在,番茄工作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并使用,受益者不在少数,尽管,这样的工作方式仍然小众,但不可否认的,番茄工作法和GTD是目前实践人数最多的工作法。
曾写过番茄工作法和GTD的对比,如下:
易学程度。番茄工作法简单,易学易用,今天学习,明天就能开始实践,是最适合时间管理初学者的工作法。而GTD,整套体系及应用较为复杂,仅是原著的一套书就有三本(指《》系列,好吧,小编其实也只看了第一本)
工具复杂程度。番茄工作法所需的工具极为简单,一份清单、一支笔、一个计时器即可。而GTD,在了解其原理的基础上,要找一款适合自己的工具,着实很难,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小编也经历过的现象:GTD使用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忽略了GTD的本质,而陷入寻找工具的泥沼,本末倒置!
以上对比似乎并不是在说明两种工作法各自的特点,反倒是褒奖番茄工作法,而吐槽GTD?非也非也!如本章开头所述,小编现在是两种工作法的结合使用者,所以,在小编眼里,GTD也是有极大优势的:
番茄工作法长处在于任务的纵向执行,而GTD则在于多项任务的横向管理。
什么意思?即用GTD来管理任务,番茄工作法用于执行任务。
番茄工作法分别有哪些优势和缺点?
先说优点:
如前文所述,简单是番茄工作法最大的优点,清单、笔和一个番茄钟即可,学习成本极低。而且,个人认为,简单的工作法,才是最好的——如果一个工作法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和执行,或许并不是一个好的工作法。
对时间的把控性。我认为番茄工作法是最能增强对时间把控程度的工作方法,因为番茄工作法将时间分割成一个极小的单位,基于这个理念,我可以很轻松的统计到我写这篇回复用了两个番茄时间,我做一个PPT用了10个番茄时间,这样一来,下一次要做同样事情时,我对所需时间的预估准确率会大大增加。并且,番茄工作法提倡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预估需要花多少番茄时间,以此来频繁锻炼自己对时间的把控能力。
减少打断。这是一个工作法成功的关键,番茄工作法每一个单位时间都很短,我想念,在你执行一个番茄时间的时候,面对打断,告诉别人“请稍等我20分钟,我把这个番茄时间做完”,是很容易接受的,因为等待的时间很明确。
再说缺点:
时间被分割得太细。因此,不太适合需要长时间专注的工作。
个人认为没有其他的缺点了。:)
程序员和学生是否适合番茄工作法?
先说程序员,我认为对程序员来说,番茄工作法不是一个完美的工作方法。
遥想几年前,我也是一个程序员,对于那里的我来说,Coding是一件很爽的事,爽得根本停不下来。此外,在Coding的时候,程序员的时候仿佛一条主线,主线断了,进入下一个番茄时间时,还需要看上一步进行到哪,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但是对学生而言,简直没有比番茄更好的工作法了!
将学习、阅读和实习等事件进行分类,执行番茄工作法后,很容易统计到每一个类别用了多长时间,为发送自己的学习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更能提升自控力和时间把控力。
哪些职业适合番茄工作法?
首先,程序员在Coding的时候至少是不适合番茄工作法的,而在学习和阅读时,没有比番茄更好的工作法。
把这一职业延伸一下——番茄工作法不适用于需要长时间保持一条思维主线,且打断后需要重新整理这条主线的工作,如:设计师在构思时,当然,一些需要强制长时间工作的职业,当然也不适合,比如讲师在做演讲时,或者一个更蛋疼的例子——医生在手术时……
或许,我们不应该从职业这个角度来判断是否适合番茄工作法,而应该从使用场景上来进行区别。
任何职业,都可以使用番茄工作法,但像程序员在敲代码、设计师在构思时,这一类需要长时间保持主线且不能打断的场景,番茄工作法都不适合。
而在这样的场景下,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一个“更大的番茄”——传统的25+5算是小番茄,而大番茄,可以使用50+10的时间设定。
除开这样的场景,番茄工作法真是再适合不过!
番茄工作法作为一种工具,一定要花时间接触。其学习成本很低,只需要简单一个软件就能实现,甚至一个记时器就可以完成体验。
优点一:把握时间的边界
   番茄工作法的作者之所以强调25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的模式,除了他的工作性质决定外,还有其附加的身体记忆功效。长期使用番茄工作法,可以对时间的消逝有所察觉,对身体的状况更敏感。
   在试用一段时间后(并不是所有工作都使用),参加会议前会有预计的时间,对时间的消耗非常敏感,如果过了预计的时间仍然没有结论,则会想办法撤离会议。
优点二:专注于当下的工作相比于过去写在笔记本上满页的工作计划,很容易拖延。而将任务划分轻重缓急后,逐一利用番茄工作法去攻克则简单的多。一次仅投入25分钟,专注这25分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不困难。即使一次完成不了,5分钟的休息给予自己缓冲,冷静的思考,对于攻克难题很有帮助。
缺点:适用范围很有限番茄工作法,作为时间管理中的辅助软件,适用范围很有限。不能解决所有时间管理的问题,更何况时间管理的问题最终是人的问题。
好处是,你想想只有30min,然后看着那个任务条和按钮上的go!go!go!就很有一种血脉喷张,fighting!的感觉。
坏处是,30min真不一定能搞完,有时候有感觉了需要连续进行·的·
好處是讓你短時間內進入"flow"的狀態(心無旁騖)
短時間的休息有助記憶或者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增加效率
時間限制可以激發做事的積極性.就像游戲裡做任務的最後時間限制.總之你越限制時間,你可能反而想增加時間.
試一天就知道了
番茄工作法给我们的核心教训是:调节好工作的占空比。
占空比我所了解到的情形大致等于80%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自行调节工作时间。
推荐的做法是工作1.5小时,休息30分钟。
按照目前的8小时工作制,全天会休息1.5小时,工作6.5小时。
全天工作时间片不会如25分钟番茄时间那样很零碎,不借助任何工具也能很容易确定各个时间段。
这样的工作方式,很容易摆脱疲惫感和对工作进度的焦虑。同时保持可持续性的高效率。
并且工作会变得越来越有效率。
这些书给你的种种做法,其欲赋予读者的本质,我总结了三点:1.能时刻觉察自己当下在做什么。2清晰地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3.提高对时间流逝的敏锐。
也就是说,它们只能帮你减少无意识间浪费的时间,对于有意识的浪费,并无帮助。比如教材太难,你理解信息的速度远低于输入的速度,就会浪费时间在走神上。这时你需要选本适合你的教材,或者放慢输入信息的速度,比如边读边做笔记,而不是搞时间管理这些技巧。
另外说下,这些书的作用原理是,人会不由得追求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性。比如小孩不尊重老师,就通过见面鞠躬这些纪律来约束其外在行为,当外在无法改变时,内在的改变就开始了。
遗憾的是,与外在对内在的影响相比,内在对外在的影响要更猛烈。如果没人监督你落实书中的做法,你的内心会让你放弃这些外在范式。
再说说对这一工作法的学习,很多人有点流于形式了。建议大家看看《番茄工作法图解》,只有知道这些形式的意义,你才能突破形式,找到适合你的番茄工作法。比如:
1.一个番茄25分钟,是因为普通人的注意力大概只能集中这么久。如果你天生注意力时间长,番茄就可以大些。更重要的是,番茄工作法,亦可是番茄训练法,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你集中注意力工作的时间是可能增长的!也即,番茄是可以成长的。
2.番茄间的休息,是对精力的管理,这里可以把精力比作体力来理解。所以番茄响了要不要停止工作,取决于你累得程度,如果后面还有工作,就应该在快不行的前面一点休息下。假设是一万米的跑程,你的实力是1.5万米不累,那就一口气跑完;你的实力是五千米,那就在4500米时休息一下,而不是硬撑到八千米躺下爬不起来了。
3.“走次神,就打个逗号,并写下走神的内容”这一步可不可以忽略?这个做法的目的有两个:一,通过把走神的内容写纸上,把这一杂念从脑里清出去。二,通过对所有走神内容的归类提炼,找出走神的原因,和避开这些原因的办法。比如我发现走神的内容常常是内心对当天新闻和QQ群聊天内容的讨论,于是在番茄大循环期间就不再看新闻聊QQ了,现在逗号基本一天0到3个。如果你不需要达到这两个目的,那就不做这一步。
作者:Zoe-w
链接:/question//answer/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用过一段时间的番茄工作法。个人感受如下:
1.番茄工作法让你从“我什么时候可以完成这件事?”的焦虑转变为“我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这件事?”的积极。从消极到积极,从被动到主动。让你不再着眼于最终的完成,而是着手于当下的开始。
2.让你放下对结果的过分看重,和对完美的追求,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25min,通过一个个的小任务,一步步的接近目标。即将大的目标打散成小目标,然后各个击破。
3.番茄工作法要求一个番茄钟是不可分割的。一般情况下是25min一个。这样方便你计算自己完成一个任务需要多少个番茄钟。可以把工作具体量化。比如你要看完一本书,你可以先看一个番茄钟,然后看看自己在一个番茄钟内看了多少页,是在完全没有打扰的情况下做的吗?有没有什么改进的措施让效率更高等等。然后你就得出了自己看书的平均速度,你就大致估算出自己看完这本书需要多长时间了。用《番茄工作法》里的一句话说就是:即使三天后你要交付这个工作,但有了对工作的量化,你眼下就可以悠闲地泡一杯咖啡,然后再进行工作。
个人觉得这个优点真是太好了。有效的利用它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焦虑,让你更从容的应对多线程工作。
4.工作和休息间隔上演,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但番茄工作法也不是万能的,它同样有缺点。就像采铜在一篇回答里说的那样,番茄工作法注重的是把工作量化,将一个工作分成一个个的小部分,然后逐个完成。这样做虽有条不紊,但不免太过机械,忽视了任务本身的特性和自己对这件事的思考。如果25min到了,但你刚好想到最关键的时候怎么办?灵感突然来了怎么办?是要继续思考还是依照番茄工作法的规则,起身去休息?
番茄工作法本身简单好实施,但它也忽视了任务内在的逻辑性。
真理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成立的,番茄工作法也有它的适试用范围。主要记住八个字: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所以,综上我认为。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是否使用番茄工作法。或者可以自创一些工作法。只要招式管用,方法无所谓。
作者:颜叶子
链接:/question//answer/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确的紫砂壶开壶建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