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会不会倒闭倒闭后 东北人都去哪儿了

从辉煌到衰落,东北到底发生了什么 |东北|衰落_新浪新闻
从辉煌到衰落,东北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辉煌到衰落,东北到底发生了什么
  文/高成
  如果看过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的经济数据,你肯定会发现一个很大的变化:1978年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前十的城市有四个是东北的,而到本世纪初,这一数字是零。当深圳从边陲小镇一夜崛起,上海借助浦东开发大步发展,东北则显得有有些凄凉。十几年前,国家出台了东北振兴计划,“振兴”二字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说到东北的过去,人们会想到他是“共和国的长子”,重要的工农业基地,在困难的年代极大支援了全国的建设,那时的东北好像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干劲十足。时过境迁,度过几十年的蹉跎岁月,东北看起来皱纹满面、步履蹒跚,“你们的经济数据的确让我揪心”,李克强总理说道。这时人们不禁要问东北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从沉默到崛起
  东北大部分地区位于长城以北,在古代常住人口并不多,经济比较落后。明朝末年,满清崛起于此,借助明末农民战争的良机,他们入主中原。入关之初,清政府出台条例鼓励关内民众出山海关开垦居住,关外官员招揽流民多的,还可以授予官职作为奖励,其中迁徙的人群中数山东人最多。可是到康熙七年,政策变了,出于维护龙兴之地固有风俗、保护八旗生计的考虑,开始对东北实施封禁,严止流民出关。这道禁令总共维持了将近两百年,因为劳动力不足,东北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尽管乾隆年间人口爆炸,全国人口激增至三亿大关,导致人地矛盾尖锐,粮食压力骤增,老百姓不得不去开垦荒山乞食,靠番薯、稀粥度日,可有潜力的东北平原却弃之不用。细想之下会发现这只是清政府各种保守政策的一部分,对待开矿、经商、对外贸易、文化创新等,他们都是极力压制的,管得越死爱新觉罗家的统治越稳定,中国也越落后。
  进入19世纪中叶,局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清政府内忧外患。太平天国兴起于南,英法联军进攻于北。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黑龙江以北的土地被沙俄割走,牛庄、营口对外开放。迫于统治压力,1860年禁止流民入关的政策开始局部松动,1897年全面开禁。于是成千上万的关内民众加入到“闯关东”的行动中来,尤以山东人为多。民国时期平均每年有几十万山东人奔赴东北,总数接近两千万。有人口,经济才有发展的基础,大量华北移民的涌入解决了东北劳动力稀缺的问题,带动了各行各业。只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的东北又留不住人了。
  近代的主角之一
  东北在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扮演的戏份不算太多,可到近代却非常抢眼,是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一方面是东北地大物博,土壤肥沃,森林茂密,清政府的政策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生态的作用,看过1948年国民党要员熊式辉题过的《东北经济小丛书》,里面有一本专写东北林业的,里面说曾经东北南部也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因此被乾隆赞为“树海”,可见开发之少,而关内人口压力大,需要化解危机,由此引发人口流动,带动经济发展,提高了东北的地位。
  另一方面则是近代新出现的因素,首先是俄国与日本的崛起,俄国进行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日本施行了明治维新,两个好战的国家实力都有很大增强,日本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先吞并朝鲜、台湾,再拿下满蒙,而俄国也对东北垂涎三尺,处于两个强国的夹缝中,双方又有利益冲突,东北便难以安宁,甲午战后,本要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俄国人听后不干了,联合德、法干涉还辽,日本大战后已精疲力尽,虽忍让可怀恨在心,十年后双方干脆打了一仗,可怜东北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清政府无能为力。
  其次是相比于其他地方,东北的煤铁资源丰富,这非常有利于工业的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社会,曾辉煌一时,可到明清时期社会转型遇到了瓶颈,靠自身难以过渡到工业社会。裹足不前时,西方列强成功开展了工业革命,人进我退,国门打开后,西方的工业引进,其他地方较少,东北形成了优势,尤其是在中东铁路修建,重工业不断发展后,强国的游戏规则变了,东北抓住了机遇。
  共和国的长子
  时间继续飞逝,到新中国建立之初,朝鲜战争之后,中国政府推行一五计划,东北被优先发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有57项分布在东北,个中原因,有解放时间早,距离苏联近,还有是东北的工业基础比较好。1950年,主政东北的高岗给干部们布置工作时说道:“根据一些还不算完全精确但大致近似的数字,以一九四三年为例:东北煤的生产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十九,生铁占全国百分之七十八左右,钢材占全国百分之九十三,电力占全国百分之七十八,铁路占全国百分之四十二。重工业的若干部门,东北方面的数字,完全是压倒性的。不但工业,即在工业中有的部门,例如东北的大豆,是在全世界闻名的,根据一九三八年的数字,他的生产占全国的百分之五十一。”
  要知道当时近代工业只占全国的百分之十,比例不高,一半多分布在东北,这要归功于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以及日本人在伪满时期的建设,第一次直奉战争惨败,张作霖痛定思痛,为淘汰老旧装备,增强军队战斗力,出资设立了奉天兵工厂和奉天迫击炮场,每年可产步枪六万支,轻重机枪1000挺,迫击炮900多门,炮弹20万发,同时还购进了海军舰艇与飞机;为了改善后勤供应,扩建粮秣厂,设立有饼干、罐头、碾米等好几个小厂,每日可出一磅的牛肉罐头1万听,一磅的饼干2万袋;张学良接班后,更是出资造出了中国第一辆汽车。因为有一定的重工业基础,跟关内军阀比,东北军单从硬件看还是尚可的,可是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咄咄逼人的日军,张学良没有抵抗,放弃了东北,转而撤进关内,父子两代苦心经营多年的成果拱手让给了日本。
  高岗的讲话中引用了1943年东北的数据,可见日本对东北的建设也是相当卖力,对于一个矿产资源匮乏、面积狭小的国家来说,真是如获至宝,野心瞬间膨胀。战败前夕,甚至有人主张把天皇接到长春以继续与盟军作战,负隅顽抗。好不容易八年抗战打完,日本投降,东北的工厂应该归属中国所有了,这对大出血的中国是一个有利的补充,可是苏联人并不这样想……
  “他们向我政府口口声声称道‘友好关系’,但是,日本关东军交出的武器,就不肯交给我们。经根据条约一再向他们交涉,没有办法抵赖的时候,答复我们说‘应该照办,不过,你们过一星期再来。’又过了两天,他们说:‘对不起!武器原来是放在火车站,因为装车装错,运到莫斯科去了!’后来,我们去了一个公文,质问他们……他们满不在乎地回了一个公文说:‘你们的信,我们收到了。现在根据同盟友好关系,我们把关东军的武器,交给你们,共计步枪3000支,马刀148把。’”
  这是蒋经国多年后回忆1945年与苏联交涉的部分细节,苏联进攻东北后把本该属于中国的战利品运往苏联,国民党只讨回了并不怎么缺的步枪。真是弱国无外交,国民党虽不满也无可奈何,可以做的是“严正抗议,坚决反对”,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对于枪支武器是这样,对工业设备也是这样。日本留下的工业设备也被苏联强拆,一趟趟火车昼夜不息地向北方驶去。当时亚洲第一的小丰满水电站,发电设备采购自西方发达国家,总共8套设备,苏联抢走6套,只给中国剩了2套撑门面;阜新火力发电站,机器全新,设计周详,苏联劫掠后徒有四壁。鞍钢是世界的著名钢铁厂,苏联岂能放过?一口气运走当时价值9亿美元的设施,生产能力由二百万吨跌至四十万吨……最终苏联占领区发电量减少三分之二,光表面的损失便高达20亿美元。
  再加上因解放战争导致的折损,所以说建国初重建所倚仗的工业基础实际上是打了折扣的,苏联非法劫掠了那么多设备,几年后,又回到同样的地方援建了。长春第一汽车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本溪钢铁公司、沈阳飞机制造厂……于是一个个大型国企建立,他们深深打上了苏联模式的烙印。东北的粮食、钢铁、木材,煤炭、电力源源不断地输往南方,支援了全国的建设。1963年周恩来向全国宣布,中国人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因为大庆油田的发现,长期戴在中国头上的“贫油”帽子终于被摘掉,“铁人”王进喜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这对于提升人民的自信心也是大有裨益。
  辉煌后的落寞
  “上班(在原单位)的时候那能不好吗?那时候什么都有啊,医疗、养老,还有保健……保健就是一个月也十几块钱,那时候钱也实。”吉林大学的几位同学曾经做过国企员工的状况调查,其中一位下岗职工这样回忆道,相比于下岗后的生活,想到曾经的日子,他们充满了怀念。改革开放以后,东北的经济尽管是正增长的,但增速已经明显不如南方,1980年到2004年,东北GDP年均增长8.9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74,从总量上看也已经被南方的发达省份远远超过,刚改革的时候,辽宁的GDP是广东的两倍,20年后,基本上是倒过来了。曾经的辉煌犹如过眼云烟,曾经的自豪感如今荡然无存,亏损、买断、下岗、人才外流、不景气,说起这时的东北,大家的脑海里不自觉会浮现出这些名词。人们不禁要问,昔日大家都羡慕的东北到底怎么了?
  当原始森林一片片消失,当煤矿开采的深度越来越低,东北人意识到,再多的资源也有枯竭的一天。长白山可用的的森林被采伐一空,因为重采轻育,原始森林已经逐渐被次生林取代。鹤岗、双鸭山等煤矿面临大量关井的问题,阜新,曾有亚洲第一大的露天煤矿,1991年后资源枯竭的迹象越发严重,朱F基、李岚清等国务院领导都来调研过,要求城市思考转型思路,由于开采过度,偶尔会发生路面沉陷的事情,多家当地煤矿申请破产,职工再就业困难。大庆油田的产量连年稳定在5000万吨以上,60年代那里的油都是自喷的,如今采一吨油百分之九十多都是水,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到2020年产量估计只能维持在2000万吨或者更低。资源的枯竭给资源型城市的未来蒙上了阴影,预见到这个潜在的危机,当地很多通过高考到外地读书的大学生已经不回来了。联想到玉门,鼎盛时期有13万人,可伴随着石油枯竭而人去楼空,东北类似的城市前景堪忧。生态环境的问题也很严峻,森林锐减,粗放式的工业发展,过度开垦,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1958年,7万多解放军官兵复员转业投入北大荒的生产建设,他们将生命中最好的年华留在了那里,用汗水把“北大荒”变为“北大仓”,可代价也是沉重的,湿地面积减少80%,野生动物失去栖息地,国家已经停止开发剩余荒地,转而建自然保护区。
  有个成语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东北与计划经济的关系也是这样,东北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攀越一座座高峰,取得了许多了不起的成就,但计划经济好得了一时,好不了一世,长期看毕竟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到70年代末,中国用这套体制用了多年,依然解决不了全国的温饱问题,国家急需探索出一条新路。东北几乎是计划经济最坚固的堡垒,正因为此,80年代初设立经济特区,就没有考虑东北,因为在当时看这是一个“试验”,是件有风险的事情。东北、上海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一旦失败出乱子,国家承担不起,还有广东、福建沿海计划经济的水平不高,试验新模式受到的阻力也小些。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东北只有大连位列其中。在此期间,国家的政策更多的向沿海地区倾斜,而不是东北。东北的开放远远晚于南方,差距逐渐形成。珠三角有毗领港澳、侨乡的优势,长三角沿长江又沿海,有长江流域做经济腹地,京津唐人口集中,是政治中心,跟他们比,东北的纬度过高,冬季漫长,黑吉两省显得偏远,开放后区位优势不及前者。
  计划经济程度越深,走出来就越难。改革开放后,面对南方与外国的产品,东北的企业显得力不从心,广东的商品进行了“北伐”,珠江水做成的饮料淹没了全国的餐桌。质量不如人,成本比别人高,包装也不吸引人。在物质日渐丰富的时代,消费者已经不仅仅是有什么要什么了,而是更注重产品的品质。走进那时的东北工厂,会发现许多设备是如此的陈旧,一用就是几十年,甚至还有伪满时期留下来的“老古董”,一些关键技术比国外落后30年,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为什么不跟新换代呢?因为国企不仅仅只是个企业,同时还是国家的,不是顾客喜欢什么生产什么,是上面要求什么产什么,每年大量的利润都上交中央,用于其他地方的经济建设,自己的发展反倒滞后了。
  而且国企还要给“办社会”,一个铁路局,有铁路医院、铁路幼儿园、铁路小学、铁路中学、铁路澡堂等设施,这也是一笔重大支出。加之权力过于集中,制度不完善,领导贪污腐败严重,为了提高产值升官,注重短期利益而非长期,等潜伏的问题出现了,领导早已高升,还有的借出国考察设备为名,到处游山玩水,还有的引进过时的设备,给国家带来损失。产品卖不出,内部吃大锅饭,缺乏竞争机制,每月领固定工资,缺乏工作积极性,冗员过多,在国企想要开除职工是很困难的,一个职工退休,还可以让子女进来工作,厂里几千号人,没有一个是招聘来的。随着产品积压、效益低下,90年代的下岗潮便来了,大量中小企业被买断,职工下岗。
  区别于外在,观念也是一个制约因素。人不是孤立的人,人的特点、性格要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林语堂说:“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热情幽默,他们是自然之子。”鲁迅也有言:“北方人的优点是厚重,南方人的优点是机灵。”属于北方地区的东北人,性格比较粗犷、豪爽、幽默、讲义气,“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出了山海关,都是赵本山”。再看社会环境,因为长期呆在程度较高的计划经济体制内,“官本位”的思想比其他地方重,计划经济体制强调行政权力的作用,包办一切,什么都管。万里书记以前考察农村就说过:“过去国民党反动派向农民要钱要粮,但不管你种什么,我们倒好,农民种什么,怎么种,都要管,农民生产产品的分配也要管。吃多少口粮,也要拿到省里会上讨论……农民还有什么权力?”认识到权力的作用,人也变得以权力是从
  此外还会造成“走后门”事件层出不穷、等级观念强化、热衷攀比等现象。有些工人下岗后宁愿失业在家也不愿意去做清洁工之类的工作,他们觉得昔日的身份是“国家工人”,怎么能做不体面的事,为私人打工?没有单位,或者没有个好单位是会被瞧不起的;这些观念体现在政府官员那里,就会出现滥用权力、违规执法的问题,比如找各种理由对私企罚款,蒙牛、苏宁等名企都觉得进驻东北比进驻别的地方困难更多,“一点点事儿,能让过去的规定搞得你焦头烂额。”牛根生曾这样说。投资环境不佳让民营企业望而却步。
  下岗职工的泪水
  在写上海的时候,为大家介绍了上海舞女;写深圳时,叙述了打工者的辛酸。谈到东北就说说下岗职工吧。其实国家对当初部分国企下岗一事也是两难的,如果继续“输血”吧,企业效益太低;破产吧,东北国企占得比重大,职工多,又安排不了太多的工作吸纳他们,几十万上百万人失去工作,相当一个即将引爆的火药桶。这属于改革过程中的阵痛,无奈当初走了计划经济这条弯路,纠正的过程中充满了苦涩,这种体制已经难以为继。许多40多岁的下岗职工先前一直在单位干活,没想到铁饭碗也有被打破的一天,有技术还好,要是纯粹干体力活的就糟了,上有二老,下有读书的孩子,年龄大了,用人单位都不大愿意要,生活几乎全无着落。有的刚退了休不久,儿子下岗了,入不敷出,靠吃父亲的养老金过活,有老人纳闷:“为什么当矿工光荣了三十几年,到这么大岁数了不仅要养儿子还得养孙子?”下岗职工的生活是艰辛的,他们的子女也变得更懂事。再看看十年前吉林大学的同学采访的部分下岗职工的只言片语:
  “咱原来干的是熟练工种,说白了就是力工,啥技术也没学着,现在上哪人也不要你……刚上班时我还干过两年火电焊,有个证,就是个初级,要是一直干那个,你要是会亚弧焊你看看,一个月最少1500。现在咱就只能在这当小工,就是流落街头啊!现在哪招人都招年轻的,一看你这么大岁数,没人要你了。
  “贫困潦倒,套用句歌词――‘饥寒交迫’。为什么?套用歌词,说‘饥’,再好一点的青菜我都不敢买,我爱人收入也就将近500,我靠老婆过日子,我只能挣点零工钱。这零工市场到现在就一个来雇的,扛面的。就你这收入,你敢吃啥?肉都不敢考虑,说心里话,不怕你笑话,俺家两三个月没买肉,今天买了,明天你过啥。第二个‘寒’,我家我爱人有工作,不享受低保,你就得自己交暖气费,我交不起”。
  70年代末,千万知识青年离开农村,回城待业。90年代成千上万国企职工下岗,间隔20年,两代人的回忆。在东欧、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已经被抛弃,中国适时进行了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经济不断发展,而东北的邻居朝鲜还在苟延残喘。1983年金正日访问中国,邓小平跟他讲了什么是改革开放,如何解决农村问题,一些政策出台的不易。可金正日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兴趣,只是问了个如果朝鲜半岛爆发战争,中国出不出兵。事后,金正日回平壤对金日成说,中国领导层出现了修正主义。日后听说此言的邓小平感叹地说:“他是一个一无所知的糊涂蛋,将来会做出威胁中国命运的事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  东北人对于国企下岗最大的一个认同,就是认为这是“卸磨杀驴”、“过河拆桥”。似乎,只要在国企干了几年,国家就应该养他一辈子。  而在南方就完全不同。鞍钢在福建莆田投资的钢厂,因为效益不佳而破产,鞍钢领导层对于职工的安置煞费苦心,唯恐他们闹事、要求安排到别处、索要高额的遣散费、或者要求提前退休。当破产公布之后,工人们拿着约一个月的补偿走人,没有一个闹事,没有一个要求退休。他们的思想很纯朴很简单:既然不能工作了,当然也就不能领工资,大家散伙去找别的工作,这不是很正常吗?   为什么东北人的心理完全不同?因为他们不认为在国企工作是为了创造财富,不创造财富就无法领工资。他们认为国企是一种身份,是“官”,是“国家的人”。既然是国家的人,那么国家就要养他一辈子。  正是这种思想,国企职工不把工作当作职责,因为工作只是一种身份。所以,正式工人高高在上,把脏活、累活交给“五七工”、“临时工”去干。自己明明能干,却非要招聘临时工去干,养着正式工做大爷,这样的企业怎么可能不破产?  希望这次国家不要手软,不能惯着这些人!不能让他们提前退休,拿人民的血汗钱去养活他们的后半辈!如果国企的可以提前退休,那么民企下岗的又怎么想?可不可以同样提前退?如果不能,那么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又怎么解释?
楼主发言:10次 发图:0张 | 更多
  希望对东北实行严厉的措施,把东北人的血性激发出来,彻底改变他们的“懒、等、靠、要”思想
  东北是前苏联大锅饭的思维灌输太深了  
  牺牲也挺大!  
  说到点子上了。90年代下岗潮时,东北人就不肯出外找工作,觉得出外打工丢脸。全东北都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转变。
  都是借口,就是懒
  东北人总有那么点无赖基因!  
  呵呵,国企裁员是工人的责任吗?是工厂养着工人,而不是工人在生产吗?楼主胡说八道。有哪一个劳动力输出的地方是富裕了的?
  楼猪又出来挑拨南北人的关系了,不过我为是东北人感到自豪,即使楼猪不挑拨我也讨厌你们这些虚伪的男方猪
  鞍钢破产就发了一个月工资?难怪人人都想去外企
  @zy8355 把东北的木材砍光了,煤挖完了,锡矿挖干了,说你是长子应该的  
  是矮子的包产到户彻底毁了东北的工业,关于这点,毛主席1965年就早就有论述了,只要包产到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中国的工业必然出现大量产品积压卖不出去,从而出现大量企业倒闭,工人下岗的现象。  与东北人何干,全是矮子这个四川人惹的得祸!!!  
  @21世纪葬美帝
08:17:55  是矮子的包产到户彻底毁了东北的工业,关于这点,毛主席1965年就早就有论述了,只要包产到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中国的工业必然出现大量产品积压卖不出去,从而出现大量企业倒闭,工人下岗的现象。   与东北人何干,全是矮子这个四川人惹的得祸!!!  -----------------------------  说着干嘛,南方人不懂事,以为南方多重要。奶牛是很重要,但没了只是活的不好。中国最危险的就是西北东北,只有这两个地区有毁灭中国一切成果的能力,其他地方造反都是白闹  
  脑残的说法  当初要改革开放,要求东北与上海不能乱  啥叫不能乱,就是宰掉任何威胁到国有企业的私有经济  没有东北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凭啥其他地区能取得成功?  结果,下岗潮来了,可是有本地的民营经济接盘么?  没有!都宰了。先办一是来不及,二是没有原始积累  东北有啥?有煤炭、木材、石油、黄金、粮食  可是当初,哪一项控制在东北人手里?不都是调拨么?  现在,木材没了、煤炭业没了,还给东北人除了人员下岗,还能干啥?  到现在,石油、黄金仍然与东北人无关!  你还好意思指责东北人?!!!
  当初执行“一胎制”最彻底的也是东北人,说好“|国家来养老”滴呢?
  @zy8355   你法国爹因为五一放假时间段,组织全国罢工的事情你忘记了么?
  @永恒光明骑士
11:15:34  当初执行“一胎制”最彻底的也是东北人,说好“|国家来养老”滴呢?  -----------------------------  走资派怎么会认账?早推掉了。
  你们知道个JB,瞎咧咧。把山海关封几年看看,我大东北绝对远超日本韩国。
  @21世纪葬美帝
08:17:55  是矮子的包产到户彻底毁了东北的工业,关于这点,毛主席1965年就早就有论述了,只要包产到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中国的工业必然出现大量产品积压卖不出去,从而出现大量企业倒闭,工人下岗的现象。  与东北人何干,全是矮子这个四川人惹的得祸!!!  -----------------------------  为什么改革开放让南方民企发展壮大而东北的国企不行了呢?这就是说明计划经济不行,市场经济管用!邓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是完全正确的!
  煤炭、木材、石油、黄金。。。南方一样都没有,还不是照样发展起来了?  ------------------------------------------------------------------  没有第一桶金,南方已经发展起来啦,怎么竞争?  现在本地的大学生80%都去南方了,人口老龄化提前10年,怎么发展?  捡便宜了还说风凉话!哎!
<span class="count" title="东北人因国企倒闭出国求生 在欧美渐成移民主力
来源:腾讯视频
时代周报特约记者尹乔发自纽约时代周报记者朱七七从东北三省GDP增速排名垫底到东北出现人口危机,人们对东北经济的最新关注,从年初的一月延续了超过半年。4月李克强赴东北考察时,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教授杨东亮就曾指出,东北人口老龄化严重,这更使得经济显得压力大。[-1.52% 资金 研报]研究员夏丹也表示,近几年的调查均发现,一线城市的人口净流入有所趋缓;二线城市人口净流入在下降;三、四线城市人口的净流入呈现负增长,“人口越来越多地往一、二线城市集中,马太效应会越来越严重”。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的首要考量,数据统计显示,除了以东北人聚居闻名的三亚,东北三省人口流出主要的地区有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而除了国内迁移,近十多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东北人通过各种途径移居海外,渐渐与传统华人移民来源浙江、福建、广东、香港并肩。1996年,政府主持建设了现代企业制度,并将大力深化经济改革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目标。现代企业制度本来是要通过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来建立,然而在私人系统的开发和社会保障金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之前,国有企业的失业问题就先爆发出来。根据当年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当时东北城镇失业率达7%以上,包括国企下岗职工共约14万人。同在这一时期,国家统计局一项统计表明,到2002年,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潮流带动了1.2亿人口流动,这次移民浪潮中最常见的目的地是东南沿海地区。与南方的经济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度城市化的东北地区却成了一条生锈的链条,许多国企关闭,几乎找不到任何工作机会。2002年,约有20万城市失业人口靠领每月数百元的失业救济金度日。这些人,曾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走出东北的主力。时代周报记者曾专门就欧洲的东北人做过博士研究课题,为此曾到众多欧洲城市作调查,遇到过大量东北移民,他们有的假结婚,有的留学,也有众多“黑”在欧洲。就连在法国南部租车时遇到的司机,也是一名留学法国后留下工作的大连人。国企倒闭出国求生来自东北最大城市沈阳的赵小茹(化名)已经在荷兰待了15年。2000年以前,赵小茹一家,包括她和前夫、父母、公公婆婆都在沈阳一家大型国有工厂工作。像东北最常见的故事一样,随后是工厂倒闭,然后前夫染上酗酒恶习,喝醉了还打老婆。“那时候家里是真揭不开锅啊,我跟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就150块钱,小孩当时还要小升初了,我女儿学习还挺好的,但学费是真拿不出来啊。”赵小茹对时代周报记者回忆。于是,赵小茹离了婚,想办法托人联系“出国打工”,那时,身边去美国的人多,但很快查得也严了起来。赵小茹便东拼西凑借了3.5万元,费了一年多时间,找人办好了假结婚到荷兰的事。到阿姆斯特丹的时候,赵小茹36岁,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广东人家庭里当保姆,上班第一天就闹出了不愉快。“家里老太太要去餐馆上班,就让我在家煲汤带小孩。我一直在东北,没去过南方,不知道他们说的煲汤跟我们东北的汤不是一回事。等老太太回家后就跟我吵,还骂些难听的,我也听不太懂,一生气也就走了。”在欧洲,华人社会主要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早期印度支那地区的华人,这群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抵达欧洲,因长期远离中国本土,大多已经不会讲中文,跟整个华人社会的距离较远。第二类是广东人和香港人,随着几次移民潮到了欧洲,其中香港移民中有一部分为香港三合会组织14K成员,通过“避难”的手段申请入欧。第三类为改革开放早期外出闯天下的温州人。第四类为留学生。第五类就是按摩店中的华人,主要来自于东北,少部分为来打工的普通留学生,久而久之形成了庞大的网络。当时在荷兰,找华人保姆的普遍是第二类和第三类的南方人,吃不惯北方菜,赵小茹后来又去过两家做保姆,都没待太久。几次尝试当保姆不成之后,赵小茹找到了一份楼面清洁的工作。这份工作她也没能做太久,“我以前在工厂是会计,没干过体力活,我们这批出来的东北人跟温州人广东人不一样,他们在国内干过体力活能吃苦,我们以前吃大锅饭的,几乎都没怎么吃过苦,出来的时候年纪也不小了,是真的撑不住啊。”再后来,赵小茹和假结婚的男士产生了感情,幸运地过上了“真真正正的荷兰生活”。“我前几年做保姆的时候把腰伤了,在荷兰这算是工伤的一种,我现在不工作,政府也会按月给我钱算补偿,现在这个老公对我也挺好的。也让我给我女儿和前夫寄钱,感觉这几年的日子是越来越好了。”她说。赵小茹的确是其中的幸运者,在和她同样背景的寻求移民打工者中,许多人没能成功移民,成了“后备移民”。根据MIRE(法国)的最新统计数据,在法国,58%的中国移民来自浙江,26%来自中国北方地区。来自浙江的移民多为榜样式链条迁移,这通常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而来自东北的新移民潮则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浙江移民往往有国外的人际网络,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移民。而在东北,绝大多数人是抱有冒险精神和茫然的态度出国,在出国前他们就像赵小茹这样变得一无所有,所以下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不在乎再去赌上这一把。东北移民文化程度高在巴黎美丽城一带聚居着大量来自东北大城市的移民,这些数以百计的非法移居者,游走在社会边缘地带,形成了华人移民的新景象。晓琪是在2013年9月抵达的法国,她申请了大巴黎区近郊的一所学校读研究生。由于法语还不过关,她目前还在语言班学法语:“我在国内已经上过500学时的法语课了,按理说来这边再上三个月就可以开学了,但是我一直忙着挣钱,法语还是不行。”晓琪来自吉林省吉林市,大学毕业就在家人安排下到了当地铁路局工作,在高铁上当乘务员,“但是赚得太少了”。她口中所说的挣钱,是在小巴黎区的华人KTV里陪酒,客人主要为法国本地的温州商人。晓琪一头乌黑的披肩长发,身材高挑,腰肢纤细。“那些商人说我长得像模特,有时候下午的局没几个人的也喜欢点我。”晓琪笑吟吟地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她从小就喜欢法国,为了出国,她不顾家人反对偷偷从吉林跑到沈阳学法语。“我出来后,家人就没说什么了,刚辞职那会儿差点被我妈打死。”现在的晓琪每个月会给家人寄去1000左右,“赚钱不容易,我用得很省,平时总有人请吃饭,花钱的地方也不多,而且寄回家比较安全。”晓琪说。著名智库欧洲中国研究咨询网络(Europe China Research and Advice Network)2013年的一份报告显示,第一批成规模到欧洲的东北移民首先抵达的是中欧国家匈牙利。相较于西欧国家而言,当时同处于转型期的前社会主义国家匈牙利对中国劳工有着更宽松的签证政策,这一政策也决定了东北移民在欧洲的地理迁徙模型。随后的几年中,东北籍移民以中欧为辐射点向整个西欧进军,并且人口增长迅速。与福建和浙江移民不同的是,东北籍移民更倾向于在欧洲人开设的工厂中上班,比较擅长的工作是车工和轧工。福建和浙江移民更倾向于在老一辈华人移民比如香港人或来自印度支那的华人的工厂企业中上班。与温州和广东移民不同的是,大多数东北移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据了解,普遍的东北一代移民都具有高中或以上学历,这是东北老工业区高度城市化的结果。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东北三省就业人员受过大学本科教育的人口在全国范围内位于前十名;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员中,辽宁位居第4 名,吉林省位居第8 名,黑龙江虽然有一定差距,在总体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至于二代移民,很多温州和广东移民二代,因为家有如服装厂、中餐馆、小型超市等产业,父母希望他们能更早地参与到家族产业中。而东北移民的思想较为传统,很多人都有存钱让孩子读好书的思维,因此东北二代移民的教育程度反而更高,他们在本地的大学毕业后,很多成为职业经理人、律师、医生等。在之后的十几年乃至几十年间,这将改变东北移民在海外的构成。在美国受高等教育的新一代除了劳务移民之外,通过留学和投资等方式也成为了东北人移居海外的重要途径。与赵小茹们相比,新一代外出的东北人早已完全不同。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福州到美国的移民已经触底了;在福建省的一些农村,户籍人口的80%-85%已经转到了美国。这一移民源的枯竭似乎刺激了游走于法律边缘的移民中介在中国其他地方拓展市场。然而,近年来的东北移民潮明确显示,东北模式较之浙江及福建模式更缺乏组织性,东北籍移民是否也将带来他们的家庭成员并形成新的迁徙链,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单看外表,来自沈阳的张锐(化名)是一名典型的高富帅。这个26岁的年轻人高中便跟随父母从沈阳移居到洛杉矶的橘郡,目前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学博士学位。他还曾作为高富帅理工男的代表,上过湖南卫视的某档综艺节目。与在欧洲为数众多的东北人的生活状态不同,东北人的身份没有给张锐带来任何包袱。“每一个人实现梦想的方式,手段乃至资源都是不一样的。东北人的身份也从未给我的生活造成任何困扰,反倒是那种东北人豁达的性格让我更容易结交到朋友。”张锐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同样26岁的郭敏(化名)12岁就跟随父母移民到纽约,居住于皇后区法拉盛。郭敏两年前毕业于大学法学院,现于曼哈顿中城的一间国际律师事务所做中国法律咨询师。当时代周报记者向郭敏询问关于法拉盛唐人街的故事,她显得有些排斥。“你说的唐人街的情况我也听说过,但我们的确不跟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区。”她说。像张锐和郭敏这样,在十几岁便跟随父母移民到美国、此后便在美国接受教育的东北青年很多,渐渐成为美[-2.34%]人移民中的新生力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前一辈人的历史包袱,成为新一代世界居民,其中回国的,也多数流向了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7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长春召开座谈会,听取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而此前,两会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赴东北考察仅过去3个月。在习近平召开座谈会前夕,东北人口危机话题开始在媒体发酵,关于“东北人”的疑问被密集提出。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共流出人口400余万,减去流入的人口,人口净流出180万。人口的锐减,对于亟求复兴的东北经济,构成一个巨大的考验,也引起了自上而下的高度关注。扫描二维码收听腾讯财经官方微信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在这里,发现聪明钱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财经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搜索“腾讯财经”,开启财富之门。
[责任编辑:baggioguo]
热门搜索:
腾讯理财超市
同类产品年涨&27%
今年以来收益&13%
近1月涨&7.41%
7日年化收益&2.97%
10000步换试驾好礼
预订享1万置换补贴
北汽SUV低至5万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倒闭的国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