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李大钊为了宣传李大钊提出马克思主义义思想都做了哪些努力

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李大钊是我国最早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李大钊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名字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分不开的。  当然,这不是说,在李大钊以前,在中国没有人讲过马克思和他的学说。例如:在19世纪末上海广学会的一些出版物中,有的就提到马克思;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也提过马克思;1903年,马君武在《译书汇编》上写的《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在其所附“马克司所著书”中也提到了《共产党宣言》;1905年,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不仅提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还讲到《共产党宣言》的要点,等等。  但是,能否把这些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标志呢?答复是否定的。这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看:从主观方面来看,这些文章的作者无意信仰、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如上海广学会在19世纪末出版的一些书刊,只是在宣传基督教救世教义的同时,介绍流行于西方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以为其补充;梁启超在介绍进化论者颉德学说时,附带提到马克思,不仅简略,而且带有批评的口吻(转引了颉德对马克思的一些评述);朱执信虽然较多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及《共产党宣言》的要点,但其目的也只是为了贯彻举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政治主张。从客观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因此传播开来。从辛亥革命以后,直到1918年,在中国报刊上很少看到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学说的文章。  根据以上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仍应从五四时期算起,其代表人物还应是李大钊。  李大钊像近代中国许许多多探求救国真理的志士仁人一样,也曾追求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和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并深受进化论、互助论、人道主义等各种欧美社会思潮的影响。但这一切都未使他找到中国的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使他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自身不可克服的种种矛盾,认识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侵略战争和工人阶级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劳苦大众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新曙光,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原理和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不断地求索、鉴别、扬弃和实践,他逐渐摆脱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思潮的影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  李大钊是热情歌颂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伟大意义的第一人。他在1918年所写的几篇论文中,即已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原因。他说:“原来这回战争的真因,乃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的界限以内,不能涵容他的生产力,所以资本家的政府想靠着大战,把国家界限打破,拿自己的国家做中心,建一世界的大帝国,成一个经济组织,为自己国内资本家一阶级谋利益。俄、德等国的劳工社会,首先看破他们的野心,不惜在大战的时候,起了社会革命,防遏这资本家政府的战争。”①  李大钊热情地歌颂了十月革命是劳工主义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我们应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工人的机会,不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强盗的机会。”②  在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5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篇两万多字的长文,曾连载两期。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有所阐明。这篇文章应该看作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  在此前后,他旗帜鲜明地推动当时舆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他发表的《再论问题与主义》、《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文章中,不仅主张用马克思的学说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而且积极提倡与各国的实际相结合。他说:“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他甚至提出:“在我们这不事生产的官僚强盗横行的国家,我们也可以用他作工具,去驱除这一班不劳而生的官僚强盗。”  李大钊不仅亲自撰文,在《新青年》上办了“马克思研究号”,而且帮助《晨报》副刊开辟了一个“马克思研究”专栏。从5月5日到11月11日,在六个多月的时间里,这个专栏共发表了五种论著,其中包括: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考茨基的《马氏资本论释义》、河上肇的《马克思唯物史观》等。除专栏外,《晨报》副刊还用一定篇幅发表了一些革命领袖(马克思、列宁、李卜克内西等)的传记和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情况的文章。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在斗争中进行的,如大家所知,在1919年“问题”和“主义”的讨论中,李大钊起了重大作用。  1920年,李大钊除继续写了大量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外,还于当年3月和邓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了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个研究会设立了翻译室,下设英文、德文、法文三组,翻译了许多马、恩的著作。直到1921年,研究会才公开。  1920年秋,李大钊正式担任北大教授后,利用高等学校的讲坛,继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1920年底,李大钊指出:最近以来,“高等教育机关里的史学教授,几无人不被唯物史观的影响,而热心创造一种社会的新生。”③  李大钊是青年人的良师益友。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先进青年不仅在五四时期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而且很快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由于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贡献和作用,又由于他和陈独秀一齐积极从事组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因而在思想界的先驱者中享有了“南陈北李”的崇高声誉。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人民的政治思想产生新的飞跃:  第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使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开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中国人民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虽然长期地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但对帝国主义并没有本质的了解。下层劳动人民只是从感性上认识到“洋鬼子”可恶,上层的知识分子则“学西方”,但不了解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  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后,中国人民开始认识到帝国主义的本质。如前所述,李大钊已开始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原因。  1919年元旦,李大钊在《大亚细亚主义与新亚细亚主义》一文中,明确地提出了民族自决和帝国主义的概念。他指出,日本侵略者在当时提出的“大亚细亚主义”是“并吞中国主义的隐语”,是“大日本主义的变名”,并说:“这‘大亚细亚主义’不是平和的主义,是侵略的主义;不是民族自决主义,是吞并弱小民族的帝国主义”。“帝国主义”这个词见诸报端可能很早,如1901年有一篇名为《论帝国主义之发达及二十世纪之前途》的文章,把帝国主义解释为强盗主义。又如梁启超在1901年《清议报》上发表的《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也提到过“民族帝国主义”这样一个词。但是,像李大钊这样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明确地提出民族自决、反对帝国主义,在历史上是罕见的。5月18日,他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一文中,又明确地说:“我们的三大信誓是: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  上述情况,有力地说明了这样一个科学论断: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④  第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后,使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命运和世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考察。  “五四”前夕,李大钊撰写的一些关于十月革命的论文,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点。例如,他在《新纪元》一文中写道:“这个新纪元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个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日,李大钊在《国民》杂志周年纪念会上,明确地向五四运动的参加者指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⑤  第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知识界开始重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  李大钊在论述十月革命的论文中,便指出它是庶民的胜利、劳工主义的胜利。中国工人、劳动者在“六三”运动中所表现出的力量,更引起知识界的重视。1920年5月,李大钊在《“五一”MayDay运动史》一文中,希望中国人的“五一”运动不只是“三五文人的运动”、“纸面上的笔墨运动”。  在李大钊的号召和影响下,大量的中国知识界的先进分子,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深入到革命实际斗争中去。  第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使中国人民开始认识到新、旧民主主义的不同。  1922年,李大钊在《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一文中,指出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不是真正的“平民政治”,只有无产阶级的新民主才是真正的“平民政治”,“真实的平民政治非打破这虚伪的议会制度必不能实现”;“现在的平民政治正在由中产阶级的平民政治向无产阶级的平民政治发展的途中。”接着,他又在《十月革命与中国人民》一文中指出:“凡是像中国这样的被压迫的民族国家的全体人民,都应该很深刻的觉悟他们自己的责任,应该赶快的不踌躇的联合一个‘民主的联合阵线’,建设一个人民的政府,抵抗国际的资本主义,这也算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工作。”毛泽东后来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阐述的一些论点和这些思想是相吻合的。  在李大钊同志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应该纪念他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丰功伟绩。李大钊同志生前写有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的一生实践了这两句名言,真正是:铁肩担共产主义思想道义,妙手著马列主义文章。对于他的道义、文章,我们应该多方面、深入地挖掘、整理和研究,因为它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⑥这些“遗产”、&“丰碑”不仅对当代的人有现实意义,而且是教育子孙后代的好教材。  注:  ①②&《李大钊文集》上册,第594、595页。  ③&《李大钊文集》下册,第365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⑤&《李大钊文集》下册,第101页。  ⑥&转引自《李大钊研究论文集》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原载《人民日报》日)《李大钊研究论文集》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12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位置: &
15:35:38 & & &
1920年2月中旬,年关将至。一辆带篷的骡车自北京朝阳门缓缓驶出。车上坐着一个商人模样的人,操着北方口音,从容应对一路盘查,车内的人则一声不吭。到了去天津的大道上,两人开始轻声地谈论着关于在中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骡车上的两个“商人”,一个叫,另一个叫陈独秀。陈为摆脱警察的拘捕,由李陪同到天津。马车颠簸一路,着实让两人不舒服,但这一颠,也颠出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一段佳话。大家都知道今年是建军90周年,但你或许不一定知道,今天,李大钊先生离开我们也有90周年了。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8年1月,北大图书馆进了大批新书,特别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外文书籍。在北大红楼内,一个身影埋头钻研十月革命的经验。同年7月,《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发表在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言治》杂志上,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俄国的道路,在天津点燃的马克思主义火炬,被少年中国学会、国民社、新潮社等组织和团结的一批先进青年争相传递,以不可阻挡之势,点亮全中国。1919年1月的《新青年》上,一篇《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热烈赞扬俄国十月革命,预言:“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出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如同那个暗淡中国的普罗米修斯,把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传递,誓将燃尽这片阴霾。  1916年9月李大钊(前排中)与“宪法公言社”同仁合影。“把种子栽培起来,将来是一定会有收获的”1920年10月,在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基础上,北京共产党小组在北大红楼李大钊办公室成立。李大钊送别来华帮助建党的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时说:“我们这些人只是几颗革命的种子,以后要好好工作,把种子栽培起来,将来是一定会有收获的。”在李大钊领导下,北京早期党组织发展很快,至一大召开时已有16名党员。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成为北方共产主义组织的核心,成员们到各地活动,对北方各地党组织的建立起到指导和协助作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李大钊虽因故未能参会,但他为筹建中国共产党做出的巨大贡献,使其成为公认的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虽为文人,却有着丝毫不逊于武将的豪情壮志,坚定帮助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在改组国民党和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起了积极作用;提出了党抓武装的军事思想,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为您推荐:
扫描到手机当前位置: &
李大钊对毛泽东的影响:“他是我真正的老师”(2)
&&&&&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李大钊与一大代表毛泽东
&&&&受李大钊关怀影响的中共一大代表,首先要提的就是毛泽东。毛泽东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显然是受到了李大钊的影响,毛泽东自己也称李大钊为&真正的老师&。毛泽东后来在和斯诺谈话时怀着深厚的感情说: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毛泽东曾先后两次到北京。第一次在北京的时间是日至日。第二次在北京的时间是日至日,在这两次北京之行中,李大钊都对毛泽东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918年冬,从湖南来到北京的毛泽东,经过北大杨昌济教授的介绍,于十月间到图书馆工作。在红楼一层东南角的办公室内,毛泽东和李大钊第一次见面。在刚刚认识的李大钊的帮助下,毛泽东在北京大学获得了每月可以领到八块大洋的图书馆助理员的兼职机会。依据北京大学档案现留存的工资发放册记载,毛泽东于1918年12月、1919年l月和2月先后签收了3个月工资,月薪为8元。由此可知,毛泽东到李大钊身边工作的时间是1918年的最后两个月,正值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之际,恰是李大钊开始向中国民众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时期。毛泽东蓬勃的革命思想和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深得李大钊的赞赏。和青年的毛泽东一起工作,李大钊更为深刻地看到&新青年的创造能力&,展望着二十世纪人类&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毛泽东当时在北大图书馆很受李大钊的器重,在李大钊的指导下接触过多方面的图书馆工作,不仅使他拥有了了解当时新书刊信息的便利,而且也使他获得了和李大钊讨论研究各种社会问题的机会。与此同时,毛泽东在李大钊的引导下在北京大学进一步学习,参加哲学会和新闻学会,旁听北京大学的课程。在北京大学期间毛泽东受到李大钊的称赞,被冠以&湖南学生青年的杰出领袖&的美誉。
&&&&1919年12月至1920年4月,毛泽东因率领湖南&驱张代表团&赴京请愿第二次到达北京大学。这期间,他经李大钊等人介绍,加入了李大钊发起成立的&少年中国学会&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特别是在李大钊的推荐之下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和《阶级斗争》,促进了青年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同时,毛泽东产生&赴俄勤工俭学&的想法,这是毛泽东同李大钊详细研究讨论过,并准备实施的。1920年4月毛泽东离开北大。
&&&&1920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发起成立留俄勤工俭学团,组成湖南&留俄运动之先锋队&,又与何叔衡等人组织成立了俄罗斯研究会,并在李大钊的鼎力援助下创办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文化书社。到这时,他的思想完成&蜕变&,&已经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毫无疑问,这是与他再次赴京时又受到李大钊思想的深深影响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的。
&&&&毛泽东在李大钊支持下筹备创办文化书社,于8月2日在长沙举行成立会,9月9日开始正式营业。在书社的经营活动中,遇到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在这个关键时刻李大钊又一次向毛泽东伸出了援助之手。长沙文化书社所销售的书籍中,有北京大学丛书和新潮丛书,以及非丛书的书籍约50多种,均来自北京大学出版部,遂由李大钊出面&为信用介绍&,采取&免去押金&的办法。
&&&&书社的经营活动不以赢利为惟一目的,它实际上是毛泽东在湖南建立的一个研究与传播革命真理,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它的存在,不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且在创建中国共产党及在建党初期作为秘密联络机构,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毛泽东在湖南所进行的一项有重要意义的革命活动,而李大钊是这项革命活动的有力后援者。
&&&&正是李大钊无微不至的关怀,才使得毛泽东能够在当时思想最先进的圣地--北京大学得到工作,并且在业余时间听取北京大学的课程;正是李大钊思想上的引导,毛泽东才会真正认识马克思主义,并且初步具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为后来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正是李大钊的热情关怀,才使得毛泽东能够在当时湖南的诸多进步青年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共一大湖南小组的代表。1920年12月,毛泽东成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发起人;次年7月,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而成为&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和&新一辈年轻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佼佼者。
精彩高清图推荐:
更多 的相关消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一统天下的沉闷气息,让思想冲破牢笼,民族精神获得极大振奋。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而写的诸多热情洋溢的文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他的遗文都将永在,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进程
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后开始的。毛泽东曾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就是当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革命先驱者。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爆发后,经过不断地求索和鉴别,逐渐摆脱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影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  李大钊热情地歌颂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运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以敏锐独到的眼光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和《新纪元》四篇光辉的文献,揭开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第一页。他在文中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俄国的主义就是革命的社会主义。对于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他指出:“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显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这一胜利“是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是二十世纪革命的先声。”他满怀信心地说:“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凯歌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8年2月,先后在北京大学、女高师、师范大学讲授“唯物史观”“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学”等课程,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讲坛,受到进步青年的热烈欢迎。他还参加了《》杂志的编辑工作,主编《》,成为“五四”前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为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推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发挥了重大作用。  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期“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发表了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专著《》。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都有所阐明,并指出这三个部分“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这期间,还在《新潮》《》《国民月刊》《新生活》《晨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1919年7月,在《》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宣扬实用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8月,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系统地批驳了胡适的观点。他首先公开表明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的告白”,光明磊落地宣布:“我是喜欢谈谈主义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流行实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变动。我们应该研究他、介绍他,把他的实象昭布在人类社会。”他号召不仅要宣传主义,而且要本着主义作实际的行动。他激烈抨击的社会改造方案,运用唯物史观,论证了中国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寻求解决的革命主张。他指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没有生机的社会,“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他强调中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作指导,通过革命实现经济结构的改造。“问题”与“主义”之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对于推动人们进一步探索改造中国社会起了积极作用。  1920年3月,在北京发起了中国最早的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把经过五四运动锻炼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很多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坚决的革命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大范围的传播。  李大钊在“黑暗的中国”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火炬,如同窃来天火的“”,率先在一片荒原上披荆斩棘地开出一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哺育了一大批杰出的共产主义者,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一统天下的沉闷气息,让思想冲破牢笼,民族精神获得极大振奋。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而写的诸多热情洋溢的文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他的遗文都将永在,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1]
.人民网[引用日期]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日07:12&&&来源:
E-mail推荐:
    1919年5月在北京出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由李大钊主编。  人民图片  李大钊先后发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等著名文章。  资料图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科学真理进行传播,帮助人们认清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行者。  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基础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潜心研究来进行的。1918年7月,他发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文章,指出“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11月,他在《庶民的胜利》这一演讲中进一步指出,俄罗斯之革命是“世界的新潮流”,“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月,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该文分上下两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价值,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及其阶级竞争学说、经济论等。同年8月,他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强调,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于他们谆谆告诫全世界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实现绝不能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他写道:“要想使一个社会问题,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交相为用的,这是并行不悖的”。这表明了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立场,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  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种途径  李大钊致力于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开辟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种途径。  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李大钊非常重视大众传媒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的作用。比如,1919年5月,为纪念马克思诞生101周年,他协助《晨报》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连续刊载了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等文章。再如,他将自己负责编辑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了一组介绍“马克思研究”、“马克思生平”和“马克思学说”的文章。当时,《新青年》大量刊发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引起一些非议,几乎导致《新青年》编辑部的分裂和《新青年》的停刊。经过斗争和努力,《新青年》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之一,并促使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运动。&
(责任编辑:赵健)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历次党代会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