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镇域经济发展的完善外汇市场体制机制制

如何完善镇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把“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镇是县域经济的载体,是连接和沟通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桥梁,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将镇域经济发展的潜能与优势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镇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向改革要动力,不断完善相应配套体制和发展机制。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撤乡并镇。撤乡并镇的目的在于为基层组织“消肿减负”。同时,撤乡并镇还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帮助农民摆脱传统的依靠土地的生产模式,更多发展非农产业和非农经济,实现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但单纯的撤乡并镇会造成因管理半径扩大而带来的农民生活成本提高和公共服务提供匮乏等问题。因此,撤乡并镇必须和扩权强镇有机结合起来。长期以来,乡镇政府承担着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但其经济和行政权力却极为有限,很多乡镇政府都面临着“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这一事权与责权不匹配带来的现实矛盾。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乡镇一级政府在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必须要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就放”的原则,切实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并对财政权进行重新分配,实现镇政府的责权匹配,增强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为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提供必要的体制保障。为此,须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相关机制建设。
资金筹集机制。政府的财政资金必须落实到位,并建立相应的乡镇发展专项基金,专项基金的数量需要根据情况逐年增加;政府应积极鼓励各大金融机构到基层设点,并放开农村金融准入限制,使民营资本能够投资设立小型金融机构,同时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权为质押向金融机构借款,逐步实行农村宅基地和城镇建设用地的置换,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解决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产业发展机制。乡镇政府应在辖区的有利位置建立工业园区,并在土地、税收和配套设施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主动到经济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或承接来自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待相关产业建立起来之后,再由市场检验产业本身的生存能力,对于那些能够存活下来的产业,乡镇政府应继续予以扶持,并引进上下游产业以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
农民参与机制。确立用货币购买农民劳动的理念,尽可能把镇域经济的发展与当地农民的劳动结合起来,用货币购买农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劳动。通过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完善农业科技项目等保证农民获得稳定收入来源,使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主动参与到镇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加强农民新型城镇化方面的培训,提升农民自主管理的能力。
生态维持机制。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自身特色,围绕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生产(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物流、仓储、专业市场)—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服务业(农业技术服务、农业劳务服务、农业机械服务、农业管理服务)的产业链,避免和县域城市产业同质化,最终在保持乡村特色风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配合的集约、节能、保护生态的新路子,真正实现镇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镇域平衡机制。在对乡镇进行合并的基础上,对于那些落后的乡镇,应建立财政转移支付的第二通道,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的方式重点支持落后地区发展工业和非农产业,实现产业和经济的起飞。要建立科技帮扶制度,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实行一对一的对口帮扶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帮助落后地区的乡镇提高农业种植技术和现代化程度。实行乡镇政府官员的异地交流制度,选拔发达地区年富力强、能力突出的官员交流到落后地区和乡镇,推广经济发展经验。
为保障相关机制发挥出应有功能,切实推进镇域经济发展,需解决如下现实问题:
适时推动“超级大镇改市”,解决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责权矛盾。在我国,超级大镇改市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市”的设置模式上,即采取“切块设市”模式还是“县辖市”模式。切块设市虽然使得本级政府的权力更加完备,为辖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却面临着与所在县区的利益分割和行政边界确定问题;县辖市虽然可以避免利益分割带来的问题,但会加剧层级政府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基层政权的混乱。虽然两者各有利弊,但从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小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切块设市似乎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搭建镇域经济发展的政府融资平台。成立镇域经济建设投融资公司,充实资本金,完善治理结构,通过引进民间投资的方式承担有稳定经营收入的公益性项目,最后通过上述收益清偿债务。放宽对民间资本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限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以股份制、公有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根据镇域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大力支持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实现商业金融、社会互助金融和政策金融等多种金融形式的有机结合。
改革考核制度,实现对官员的有效激励。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中,一方面根据各乡镇的发展情况,将其划分为中心镇、重点镇和一般镇三个层次,依据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城镇化水平、财政收入、生态保护等种种指标对每一层次的乡镇进行年度考核,对中心镇和重点镇给予税收返还和补助奖励的政策优惠;另一方面也要将上述指标赋予不同权重对官员进行考核打分,使考核结果起到奖罚激励作用。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编辑:邬嘉宏
对《如何完善镇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表态
对《如何完善镇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发表评论
·····
·····
·····
·&&&·&&&·& ··
· ··]· ···]· · ·
··········如何完善镇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光明日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05版:理论·实践
&& 往期回顾 & && &
如何完善镇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把“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镇是县域经济的载体,是连接和沟通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桥梁,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将镇域经济发展的潜能与优势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镇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向改革要动力,不断完善相应配套体制和发展机制。&&&&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撤乡并镇。撤乡并镇的目的在于为基层组织“消肿减负”。同时,撤乡并镇还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帮助农民摆脱传统的依靠土地的生产模式,更多发展非农产业和非农经济,实现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但单纯的撤乡并镇会造成因管理半径扩大而带来的农民生活成本提高和公共服务提供匮乏等问题。因此,撤乡并镇必须和扩权强镇有机结合起来。长期以来,乡镇政府承担着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但其经济和行政权力却极为有限,很多乡镇政府都面临着“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这一事权与责权不匹配带来的现实矛盾。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乡镇一级政府在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必须要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就放”的原则,切实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并对财政权进行重新分配,实现镇政府的责权匹配,增强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为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提供必要的体制保障。为此,须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相关机制建设。&&&&资金筹集机制。政府的财政资金必须落实到位,并建立相应的乡镇发展专项基金,专项基金的数量需要根据情况逐年增加;政府应积极鼓励各大金融机构到基层设点,并放开农村金融准入限制,使民营资本能够投资设立小型金融机构,同时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权为质押向金融机构借款,逐步实行农村宅基地和城镇建设用地的置换,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解决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产业发展机制。乡镇政府应在辖区的有利位置建立工业园区,并在土地、税收和配套设施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主动到经济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或承接来自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待相关产业建立起来之后,再由市场检验产业本身的生存能力,对于那些能够存活下来的产业,乡镇政府应继续予以扶持,并引进上下游产业以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农民参与机制。确立用货币购买农民劳动的理念,尽可能把镇域经济的发展与当地农民的劳动结合起来,用货币购买农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劳动。通过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完善农业科技项目等保证农民获得稳定收入来源,使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主动参与到镇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加强农民新型城镇化方面的培训,提升农民自主管理的能力。&&&&生态维持机制。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自身特色,围绕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生产(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物流、仓储、专业市场)—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服务业(农业技术服务、农业劳务服务、农业机械服务、农业管理服务)的产业链,避免和县域城市产业同质化,最终在保持乡村特色风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配合的集约、节能、保护生态的新路子,真正实现镇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镇域平衡机制。在对乡镇进行合并的基础上,对于那些落后的乡镇,应建立财政转移支付的第二通道,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的方式重点支持落后地区发展工业和非农产业,实现产业和经济的起飞。要建立科技帮扶制度,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实行一对一的对口帮扶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帮助落后地区的乡镇提高农业种植技术和现代化程度。实行乡镇政府官员的异地交流制度,选拔发达地区年富力强、能力突出的官员交流到落后地区和乡镇,推广经济发展经验。&&&&为保障相关机制发挥出应有功能,切实推进镇域经济发展,需解决如下现实问题:&&&&适时推动“超级大镇改市”,解决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责权矛盾。在我国,超级大镇改市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市”的设置模式上,即采取“切块设市”模式还是“县辖市”模式。切块设市虽然使得本级政府的权力更加完备,为辖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却面临着与所在县区的利益分割和行政边界确定问题;县辖市虽然可以避免利益分割带来的问题,但会加剧层级政府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基层政权的混乱。虽然两者各有利弊,但从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小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切块设市似乎是一种更好的选择。&&&&搭建镇域经济发展的政府融资平台。成立镇域经济建设投融资公司,充实资本金,完善治理结构,通过引进民间投资的方式承担有稳定经营收入的公益性项目,最后通过上述收益清偿债务。放宽对民间资本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限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以股份制、公有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根据镇域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大力支持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实现商业金融、社会互助金融和政策金融等多种金融形式的有机结合。&&&&改革考核制度,实现对官员的有效激励。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中,一方面根据各乡镇的发展情况,将其划分为中心镇、重点镇和一般镇三个层次,依据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城镇化水平、财政收入、生态保护等种种指标对每一层次的乡镇进行年度考核,对中心镇和重点镇给予税收返还和补助奖励的政策优惠;另一方面也要将上述指标赋予不同权重对官员进行考核打分,使考核结果起到奖罚激励作用。&&&&(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光明网版权所有股票/基金&
如何完善镇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作者: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把“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镇是县域经济的载体,是连接和沟通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桥梁,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将镇域经济发展的潜能与优势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镇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向改革要动力,不断完善相应配套体制和发展机制。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撤乡并镇。撤乡并镇的目的在于为基层组织“消肿减负”。同时,撤乡并镇还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帮助农民摆脱传统的依靠土地的生产模式,更多发展非农产业和非农经济,实现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但单纯的撤乡并镇会造成因管理半径扩大而带来的农民生活成本提高和公共服务提供匮乏等问题。因此,撤乡并镇必须和扩权强镇有机结合起来。长期以来,乡镇政府承担着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但其经济和行政权力却极为有限,很多乡镇政府都面临着“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这一事权与责权不匹配带来的现实矛盾。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乡镇一级政府在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必须要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就放”的原则,切实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并对财政权进行重新分配,实现镇政府的责权匹配,增强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为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提供必要的体制保障。为此,须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相关机制建设。  资金筹集机制。政府的财政资金必须落实到位,并建立相应的乡镇发展专项基金,专项基金的数量需要根据情况逐年增加;政府应积极鼓励各大金融机构到基层设点,并放开农村金融准入限制,使民营资本能够投资设立小型金融机构,同时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权为质押向金融机构借款,逐步实行农村宅基地和城镇建设用地的置换,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解决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产业发展机制。乡镇政府应在辖区的有利位置建立工业园区,并在土地、税收和配套设施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主动到经济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或承接来自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待相关产业建立起来之后,再由市场检验产业本身的生存能力,对于那些能够存活下来的产业,乡镇政府应继续予以扶持,并引进上下游产业以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  农民参与机制。确立用货币购买农民劳动的理念,尽可能把镇域经济的发展与当地农民的劳动结合起来,用货币购买农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劳动。通过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完善农业科技项目等保证农民获得稳定收入来源,使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主动参与到镇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加强农民新型城镇化方面的培训,提升农民自主管理的能力。  生态维持机制。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自身特色,围绕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生产(种植、养殖)―(,)加工―农产品流通(物流、仓储、专业市场)―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服务业(农业技术服务、农业劳务服务、农业机械服务、农业管理服务)的产业链,避免和县域城市产业同质化,最终在保持乡村特色风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配合的集约、节能、保护生态的新路子,真正实现镇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镇域平衡机制。在对乡镇进行合并的基础上,对于那些落后的乡镇,应建立财政转移支付的第二通道,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的方式重点支持落后地区发展工业和非农产业,实现产业和经济的起飞。要建立科技帮扶制度,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实行一对一的对口帮扶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帮助落后地区的乡镇提高农业种植技术和现代化程度。实行乡镇政府官员的异地交流制度,选拔发达地区年富力强、能力突出的官员交流到落后地区和乡镇,推广经济发展经验。  为保障相关机制发挥出应有功能,切实推进镇域经济发展,需解决如下现实问题:  适时推动“超级大镇改市”,解决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责权矛盾。在我国,超级大镇改市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市”的设置模式上,即采取“切块设市”模式还是“县辖市”模式。切块设市虽然使得本级政府的权力更加完备,为辖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却面临着与所在县区的利益分割和行政边界确定问题;县辖市虽然可以避免利益分割带来的问题,但会加剧层级政府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基层政权的混乱。虽然两者各有利弊,但从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小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切块设市似乎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搭建镇域经济发展的政府融资平台。成立镇域经济建设投融资公司,充实资本金,完善治理结构,通过引进民间投资的方式承担有稳定经营收入的公益性项目,最后通过上述收益清偿债务。放宽对民间资本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限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以股份制、公有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根据镇域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大力支持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实现商业金融、社会互助金融和政策金融等多种金融形式的有机结合。  改革考核制度,实现对官员的有效激励。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中,一方面根据各乡镇的发展情况,将其划分为中心镇、重点镇和一般镇三个层次,依据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城镇化水平、财政收入、生态保护等种种指标对每一层次的乡镇进行年度考核,对中心镇和重点镇给予税收返还和补助奖励的政策优惠;另一方面也要将上述指标赋予不同权重对官员进行考核打分,使考核结果起到奖罚激励作用。  (作者单位: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HN666)
11/13 17:4211/15 10:2011/15 10:1211/15 07:1111/15 01:1011/15 00:4711/15 00:4211/15 00:06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德州市发展镇域经济情况思考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股票/基金&
乡镇经济体制改革探索
作者:李长胜
  近年来,通过认真分析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乡镇为单位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创造性地将主体功能区建设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以及非均衡发展理论结合起来,曲阜市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乡镇经济发展新模式,有力推动了曲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存在的问题分析  传统发展模式之“痛”。首先是乡镇经济发展方向不明确。在传统思维定势下,一些基础条件较差的农业镇、库区镇,盲目招引工业项目,花费很大力气,收效甚微。其次是劳民伤财,重复建设严重。各乡镇在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土地资源利用、产业布局优化上各自为战,出现重复建设甚至负债建设局面,群众不满意、政府没收益。再次是项目、资源无序开发,难以科学循环发展。各乡镇没有突出一个产业,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结果造成“镇镇开发、处处点火”的局面,使得原本经济实力较弱的乡镇发展后劲无力。  体制机制制约之“苦”。乡镇的责、权、利不相匹配,传统的大而全考核模式,考核指标太多、没有突出重点。乡镇权责不对称,想管的事管不了,该办的事办不好,应花的钱花不起,难以有为施政。同时,以GDP论英雄的考核,形成了重物轻人、城乡统筹不均衡的现象,造成公共财政对农村投入不足,各乡镇难以协调发展。  民情民心求变之“压”。城乡群众普遍存在着提供高质量的城镇生活空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需求,统筹城乡发展,壮大乡镇经济,已成为科学发展的执政所需,实现跨越崛起的发展所求,群众迫切期待共享发展成果的民心所向。  具体探索的路径  因地制宜合理功能分区。坚持以主体功能区理论为指导,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遵循“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思路,坚持从曲阜实际出发,根据各乡镇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发展模式等不同情况和空间开发格局,充分考虑乡镇经济发展优势和劣势特点,将全市12个乡镇划分为8个工业主导型、3个观光农业主导型和1个服务业引领型三大类型乡镇主体功能区,实现了以乡镇为单元的主体功能分区规划建设。  统筹确定乡镇主体功能。坚持“错位发展、以特取胜”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明确各区“该发展什么,不该发展什么”,并明确产业布局、人口布局、生态布局、交通布局。在充分评估各乡镇主体功能区的现有条件和发展潜力后,科学制定个性化考核的意见,对每一个主体功能区各自确立一个主导产业、一套发展目标、一套推进措施和考核办法,集中发展一个产业集群,打造一个产业品牌,引导产业集聚、发展集约。  综合提供配套保障措施。一是建立扩权强镇机制。按照“充分授权、权责一致、能放则放”的原则,赋予乡镇在其区域内的部分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创新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和土地管理制度,提升乡镇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适当扩大乡镇在建设管理、投资管理、资源利用、财税工商等方面的管理职能,设立引导资金,每年财政列支5000万资金用于主体功能区建设,并建立乡镇财政平衡机制,乡镇经费工资由全市平衡,既保障乡镇运作,又理顺乡镇利益关系,实行税费奖励,对税收新增部分、行政事业收费、乡镇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全部或部分返还乡镇;积极倡导土地跨区域流转,鼓励工业主导型乡镇将土地流转给观光农业主导型乡镇;大力实施“双转移”战略,鼓励工商业户到观光农业主导型乡镇承包土地发展特色农业,鼓励农民进城务工。二是建立局镇联建机制。采取“1+1”包保模式,由12个经济主管部门与12个乡镇结对,共谋镇域经济、共建基础设施、共育产业发展,帮助各乡镇健全完善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协助推进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建立科学用人机制。赋予包保乡镇市级领导和乡镇党委书记科级干部使用建议权和垂直单位干部调整建议权,在乡镇中层及以下干部选拔任免上,给予乡镇选拔任免权,市直部门派驻乡镇机构工作人员,其主要负责人的调整事先征求乡镇党委意见,由市直部门和乡镇党委协商后办理;赋予乡镇内设机构设置权,在不增加现有编制的前提下,乡镇可根据需要调整内部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向特色产业、重大项目等主体功能区建设工作倾斜,使乡镇尽快建立起运作规范、服务高效、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四是建立红黄牌奖惩机制。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制定个性化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制度,科学设置分值权重,实行分类考核,建立“不以GDP大小论英雄、只以功能发挥论成绩”的个性化考核新机制,将考核重点放在功能职责要求上,体现权责一致、乡镇差异竞争和个性特色。  通过以上探索,乡镇经济形成了各具特色、产业积聚的主导产业集群、特色产业体系。县域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ITW、大陆、等3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其他一些有影响力的企业纷纷落户曲阜。而以“以德为先、实绩至上”的原则用干部,则使干部队伍活力进一步增强。  几点启示  县域经济发展要有创新思维。乡镇主体功能区模式的经验表明,各乡镇发展非平衡是客观事实,全面撒网、处处点火的发展并不能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不同乡镇发展应转变同质发展的惯性思维,走非均衡协同发展战略。如农业观光型和服务业引领型乡镇并不是不发展经济,而是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来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发展服务业经济,为全市人民优异的生态环境创造基础。  在改革实践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在发展中要立足于实际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曲阜地处鲁西南沂岱山脉与黄淮平原结合部,各乡镇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经济环境等差别明显,不能“大、全、同”地盲目建设,必须在县域范围内坚持从各乡镇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灵活制定适合各乡镇实际发展的战略规划,实现个性化发展。  建立利益合理分配共享机制。乡镇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质是一场经济模式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必须考虑利益的公平分享,以保证工作的顺利推进。通过建立返还资金、平衡财政、重点奖励等机制,公平共享获利、统一整合资源、突出特色产业、促进产业集聚、保护生态环境,统筹协调解决不同乡镇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利益问题。同时,要让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实惠,以利益成果共享、经济发展共赢激发全民参与,减少改革阻力,增强改革活力,保证改革持续深化。  配套跟进综合保障措施。乡镇主体功能区建设不能单兵突进,必须有强有力的配套措施作为保障才能保证主体功能区建设目标的实现。通过强镇扩权、改革用人机制、改进考核方式和镇局一体考核等配套机制,一方面使各功能区能够集中资源和精力发挥区域主体功能,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干部履职方式,干部工作的中心不再是如何增加 GDP,而变成了如何做实做强促进主体功能发挥,解除了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后顾之忧。  (作者系中共山东济宁曲阜市委书记)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评论精品策划
特色产品:
社区精华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