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主赶走我身边的恶魔,让恶人奸诈贪婪的意思是什么远离我,若主不嫌弃,我会一直待在主怀里直到永远,我会跟随主爱惜主。

二十四帧二十四帧本专栏即将关闭,请各位关注的朋友移步微信公众号-…由于严重违反,该专栏已被禁止更新。更多最新文章{&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title&:&说不清、道不明的忧郁,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author&:&liao-bu-qi-de-su-xiao-jie&,&content&:&原回答请见:\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question\u002F2Fanswer\u002F\&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有哪些出现在电影里的「神插入」歌曲? - 了不起的苏小姐的回答\& class=\&\&\u003E有哪些出现在电影里的「神插入」歌曲? - 了不起的苏小姐的回答\u003C\u002Fa\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总的来说,电影艺术可大致上分为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两类。与之相对应的是电影的叙述功能:是要批判反思现实,还是要描摹视觉想象。\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以《蓝》为代表的“红白蓝”三部曲似乎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打破了这种对于电影的简单分类。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曲在电影风格上的突出表现已经让它的叙述形式成为了思想内容的一部分。三色曲在形式主义上的极力创造和巨大深意,已经成就了一个电影视觉表达力的高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导演对于三种颜色的理解和阐释不仅仅在画面布局、摄影灯光、服装道具上都有所体现,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红白蓝”的解读与反思更突出地体现在电影气质的营造上。这三部作品都在试图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法,通过大面积的情绪色彩的运用向观众表达导演对于人类生活本真里一些基础元素的思考,比如死亡、依赖、欲望、平等观念、宗教理想等等。除此之外,这三部作品对于人物心理的细微刻画,以及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使得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在题材上不可能被划出现实主义的范畴。\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367cdb49a132d1aa218bbd923b62d853\&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32\&\u003E\u003Cp\u003E在三部曲中,《蓝》在这种“基耶斯洛夫斯基式”现实主义叙述的诗意性上展现得尤为突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被蓝色充满的空荡房间,迷幻的蓝色水晶吊灯,幽兰寂寞的游泳池。耳边突然出现的交响乐就像幽灵一样神秘,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蓝色,是忧郁的大海,是寂寥的夜空,是爱人的深眸,是情人的眼泪。蓝色是美丽,蓝色也是神秘,就像故事的女主角一样。\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82bd1b7a60e\& data-rawwidth=\&1174\& data-rawheight=\&637\&\u003E\u003Cp\u003E先来说说电影的剧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她叫茱莉,电影的一开始就刻画了他们全家的车祸。车祸里她失去了唯一的女儿和身为欧洲著名作曲家的丈夫。在多天的昏迷之后她在医院醒来,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她曾在医院尝试吞药自杀,但后来被医护人员发现。出院后,她回到家中,若大的庄园里已没有她的家人。她却一滴泪也没有,心如死灰。她进入到一个蓝色的空房间,带走了那个由无数片蓝色水晶制成的精致吊灯。在蓝色水晶吊灯美丽光斑的包围中,茱莉流露出惊诧,拒绝,愤怒,悲伤,绝望一系列痛苦的情绪。她决定卖掉过去的一切财产,甚至丢掉丈夫生前创作的手稿,放弃所有与车祸前有关的事务,重新开始独自生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这并不是一部讲述家庭悲剧之后女性独立自强的电影。\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cf2fa8e1685edff25ef34ae1\&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898\&\u003E\u003Cp\u003E茱莉独自开始的新生活只有一项内容,那就是等死。她心如死灰,拒绝回忆,拒绝新的感情,拒绝与人交往。但是在独居的封闭日子里,她还是无法抗拒地被生活本身和陌生人所打扰,死水一般的心情也终于产生了一丝波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终于,茱莉偶然地在电视上看到了关于丈夫的报道,她才恍然发现自己的前男友,也是作曲家丈夫的助手,正在整理丈夫生前的重要创作,并计划完成他没能写完的《欧盟协奏曲》。而街角的流浪汉似乎捡到了被茱莉扔掉的丈夫手稿,用廉价的竖笛吹起了丈夫做的曲子。同时,茱莉也透过新闻镜头得知了丈夫生前交往多年的情人,随后还发现了丈夫情人肚子里的小孩。顿时,茱莉意识到丈夫的血液生命和艺术事业都没有完全消逝,她又找回了一丝活下去的意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结尾时,茱莉把自己的豪宅和家产全部送给了丈夫的情人和她腹中的骨肉,而自己也加入到了丈夫助手(也许也是自己新的情感归宿)的事业中,二人一同去完成丈夫的遗作《欧盟协奏曲》。于是,整部电影在高昂的交响乐中结束,画面上陆陆续续出现的了电影中出现过的所有人物,他们似乎都像一幅幅动态的油画,也像车窗外的风景一般排列有序的逐个闪过:逝者已逝,生者继续。\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0cec88cf643dcbfb8c8ddeec71947e9c\& data-rawwidth=\&1220\& data-rawheight=\&855\&\u003E\u003Cp\u003E可以说,这并不是一个新奇的故事。类似的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在很多艺术作品中都有体现,但是本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主题并不是在宣扬克服悲痛或是重拾希望,而是在表现和描绘一种潜存于每个人心底的“蓝”,并且试图反思这种“蓝”在个体生命中的存在意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这种神秘而诗意的“蓝”究竟是什么呢?\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色彩心理学中,蓝色代表了忧郁。这点在电影里的体现是显而易见的。在刷满蓝色墙壁的空荡房间里,丧夫丧子的茱莉被忧郁和痛苦完全包围;在蓝色水晶吊灯的光影里,茱莉看到自己的孤独和不安;在深蓝色的游泳池里,茱莉把自己憋到窒息的边沿试图逃脱由于忧郁而带来的压抑。通过这些典型性的画面,观众可以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导演营造的人物心理世界。在那个深蓝色调的空间范畴里,所有的物件,场景,行为,都是茱莉忧郁心情的具象体现。\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01ba6fdb1\&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350\&\u003E\u003Cp\u003E然而,直到电影结束,导演也没有交代那个神秘的蓝色房间和美丽的蓝色水晶灯到底意味着什么。蓝色水晶作为整个电影贯穿始终的关键信物就像一个谜语一样永远的存在于那个茱莉的深蓝世界里。也许,蓝色正是女主人茱莉最爱的颜色,所以丈夫才在家中为她设计保留了一个蓝色的房间,并送给她昂贵的、独一无二的蓝色水晶灯;也许,蓝色其实是茱莉丈夫最爱的颜色,给他带来创作的灵感,而水晶灯正是茱莉亲手制作并送给丈夫的礼物;又或许,蓝色是他们唯一的宝贝女儿最爱的颜色,而蓝色房间和蓝色水晶灯都是父母送给他们的小天使的永恒财富。每个观众都可以根据这个谜面给出自己复合逻辑的解释,然而答案具体是什么,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观众可以看出,蓝色房间和蓝色水晶都代表了过去的生活,逝去的亲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个人都在现实生活中有过同样的经历和感受。那年一起看过的大海,曾经一起听过的音乐,过去一同建立的家庭,都有可能因为现在的不复存在而让人们心怀感伤。正所谓,物是人非,不过如此吧。\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基耶斯洛夫斯基通过他自己创造的电影语言,让蓝色代表了普通人情感里的这种忧郁感伤和无法忘怀。这种电影语言在编织紧凑的叙述环境里显得悠长而凝重。在表达人物内心苦痛的时候,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了一种极为婉转,十分克制的手法。我们没有看到茱莉对着镜头红肿流泪的双眼和歇斯底里地嚎叫;但当她反复地在深蓝色的池水里独自游泳时,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她脸上的水珠都是伤心的眼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物不需要过多的语言,肢体不需要夸张的动作,电影在烘托和表达情感时只需要向观众展示那一片铺天盖地的深蓝,加上耳边响起的交响乐,这就够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aa29b70224d78cabf90fd08dd07d1f6f\& data-rawwidth=\&1221\& data-rawheight=\&657\&\u003E\u003Cp\u003E音乐可以说是这个电影里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主线。亡夫的职业是作曲家,茱莉和丈夫曾经的生活里一定充满了各种激情澎湃的乐章。从后来电影的细节里也可以看出,茱莉本人也是厉害的音乐家,对于写谱、看谱、编辑,她都很在行。可以猜测,丈夫的遗作《欧盟协奏曲》里也有很多茱莉的功劳,所以丈夫死后,他的助手才会有找到茱莉,希望她能帮助他完成这个交响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这是一个让人心碎的电影,一开头茱莉就失去了丈夫和女儿。而生活中无时不刻出现的琐碎物件都让她想起丈夫和女儿。例如,无意中从皮包中翻出的蓝色棒棒糖,女儿在出事前还在车上吃了一个,还让糖纸在风飞舞。而整理丈夫的手稿更是让她难过,每一个音符都清晰地在她脑中流淌,那既是过去美好的回忆,也是如今痛彻心扉的逝去。\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6196dbb5ed44e498ef470c96\& data-rawwidth=\&861\& data-rawheight=\&474\&\u003E\u003Cp\u003E本雅明在论电影时曾说过,“在不计其数的拨、插、按以及诸如此类的动作中,摄影师按快门的发明尤其富有成效。用手指触一下快门就能将一个事件永久地固定下来。”\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镜头赋予了人类捕捉时间的能力,提供了将瞬间变永恒的可能。当我们在真实的视觉世界里察觉到与自身感知相同的信息时,生理上便会产生一种“追忆性的震惊”。这种触觉经验同视觉信息瞬间结合发生的化学反应就仿佛是一道电流穿过身体,给人们留下“惊颤式”的感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雅明的这段话恰好可以用来理解音乐和蓝色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里体现的神秘的美学特质。尤其是在《蓝》中,主要推动叙事功能的因素的不是故事情节本身,而是人物内心世界与外界事物发生碰撞时所产生的“惊颤式的感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这种惊颤式感知的具体视觉表现,也就是电影中蓝色的第二层意义。它既体现在茱莉自身的心情变化上,也体现在观众对“蓝”这一意象的理解上。\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96b2f1267fc8fcc9c7aa1c\& data-rawwidth=\&665\& data-rawheight=\&665\&\u003E\u003Cp\u003E当茱莉在皮包中翻出女儿曾吃过的蓝色棒棒糖时,电影画面突然进入一片黑暗,与此同时耳边响起巨大的交响乐,视觉与听觉的快速转变使得观众为之一惊,仿佛被电击了一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当青年将他在车祸现场找到的十字架项链交还给茱莉时,电影画面的空白和巨大交响乐的组合又再次出现,空白和轰鸣交织在茱莉目光触碰到项链的那一瞬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无边无际的黑色,加上惊心动魄的交响乐,这镜头仿佛一道明亮的闪电,划破了茱莉死水一般的心,也激起了观众的无尽好奇和惊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种画面上的“Blank”既为电影手法里的“空白格”,配上激情澎湃的交响乐使得这个瞬间与电影叙事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几乎是跳出了电影叙述的框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镜头的反差和轰鸣的交响乐还多次在电影里出现:例如,当茱莉在车祸后第一次整理到丈夫的手稿,自己的手指触碰到乐章音符的那一刻,巨大的奏鸣曲响起,震耳欲聋,叫人心惊肉跳,而茱莉的手指拿开后,乐曲就停止;还有,茱莉在与丈夫的情人见面之后,她又来到深蓝色的泳池里游泳,在她冒出水面拼命吸气的瞬间,电影画面再次进入黑暗,情绪又突然被交响乐点燃。\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ddff88b683fd75f8f4ac78bdbae41332\&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u003E\u003Cp\u003E这种空白格的运用正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惊颤式感知”的电影语言表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黑色的视觉空镜头象征着脑海里的一片空白,意味着听觉里的绝对真空,内容上代表了如漆黑宇宙一般的无穷无尽。同时,背景音乐的巨大交响曲映射了身为作曲家的亡夫对茱莉不可磨灭的记忆,以及由于那些记忆带来的现实痛苦。视觉上的一片黑暗似乎表示着无限空白与一无所有,但什么都没有展现也暗示了人物内心里闪过的其实是无法用具体画面表现的,那关于曾经的一切的一切;而这一刻,听觉上的轰鸣与震颤则表明了茱莉对于丈夫那如洪水一般的思念,激烈的情感带来复杂的思绪,归结为眼下生不如死的痛苦。\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da5be88ca2ca79f83232\&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806\&\u003E\u003Cp\u003E这种视觉和听觉的巨大反差制造出如雷电一般突兀的光影声效反应。导演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茱莉在看到有关过去记忆的事物时产生的巨大的“惊颤式的感知”,而她这种翻江倒海的感知也通过电影的画面与音效直接地传达给了每一个观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过去的爱和记忆像火一样汹涌,而如今失去所有的痛苦像冰刀一样直插心脏。这种惊颤式的感知,这种巨大的情绪波动被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一种极为克制的手法表现了出来。电影空白格取代了人物的歇斯底里,取代了对白的简单粗暴,最深沉的情绪都凝结在了视觉的一片黑暗和围绕在四周的激昂音乐里。观众没有看到茱莉崩溃的哭喊,却在一片黑暗中看到了她真切的苦痛,也在激烈的音乐里感受到了自己对于这种情感的共鸣。\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b8c3acd96acf\&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80\&\u003E\u003Cp\u003E出生于华沙的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上图)曾经是专业的纪录片导演,然而纪录片的局限性使他最终走向了故事片的创作道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发现“摄影机越和它的人类目标接近,这个人类目标就好像越会在摄影机前消失”。就仿佛是在真实生活中,人们永远不会让你拍到他们的眼泪,他们想哭的时候都会把房门关上。所以说,最真实而动人的感情都是封闭的,人们的情绪都是私密的,激烈的情感表达都是受到压抑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准确地看到这一点,并把对人类情感的理解直接运用在他的电影表现手法之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蓝》中,空白格手法的运用就是体现了导演对于人类私人情感的尊重,对于个体生命苦痛的深层理解,以及对于这种“蓝”一般的“惊颤式感知”的诗意表现。实际上,“红白蓝”三部曲作为一个整体在思想上表达了一种导演对于人类精神世界永恒困惑的思考。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自称是“专业的悲观主义者”,而他的悲观也就来源于这种深刻的怀疑与反思,以及在这种反思时遇到的困惑与不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于是,这又引出关于“蓝”色的第三层解读。\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c22e118bb50cfef657358b\&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u003E\u003Cp\u003E考虑到三色曲的法语环境,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红白蓝”三部电影探讨的核心哲学,实际上是这三种颜色在法国国旗上所对应象征的“自由、平等、博爱”这三个宏大的概念。然而,基耶斯洛夫斯基没有从政治社会经济等形而上的角度出发,而是着眼于现代社会个体生命的细微感受,着重观察人作为一个个体时在私人生活里对于这些宏大概念的实用价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于是,在“红白蓝”的法兰西精神里,或是更宽泛的人类文明里,蓝色象征了“自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失去了丈夫和孩子的朱莉在失去家庭的同时,也失去了与家庭观念相伴的一切社会义务与责任。她不再是母亲,不再是妻子。她只剩她自己,她只有她自己。她成为了社会生活中最“自由”的个体。然而,这种自由是不快乐的,是痛苦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一种深蓝色的无情冷色调,向我们展示了随着这种因为自由而生的情感束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探讨的不再是自由本身,而是在思考自由的缺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朱莉一样的平凡个体被人类的情感与记忆所囚困,她的自由之身因为爱的逝去而无法获得心灵上的真正自由。自由为何?自由何在?自由是否就意味着生命里没有东西可以再失去?人们的爱到底是铸造心的牢笼还是换取心的自由?“自由、平等、博爱”这几个在现代生活意识形态里常常出现的漂亮字眼是否具备至高无上的存在价值?或者说,他们是否会真真正正地存在于现实生活里呢?可以说,基耶斯洛夫斯基在他的电影里,通过“红白蓝”三种颜色所隐喻的,就是这三个诱人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缺失以及对其存在意义的反思。\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482b6be687bda9b7a328ea4b102eda0b\&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u003E\u003Cp\u003E电影里,蓝色的光透过水晶灯的反射闪耀在朱莉美丽的脸庞上,渗透着一种让人心惊肉跳的忧郁,散发出让人琢磨不透的神秘。波德莱尔说忧郁即美,沈从文说残忍是一种美。而电影中反复映照在朱莉双眸和脸颊上的蓝色光斑就是那残忍而忧郁的美。这突兀晃动的光芒即是人类神秘的情感,生命内心的颤抖,对外界惊颤式的反应。这种诗意现实主义的表达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独特之处,也是他电影的神秘魅力所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时,这种奇异的感知既是电影的表现内容,也是电影与观众之间发生化学感应与情感传递的媒介。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创作时,选取了我们每个人生命和思想中共同存在的最细小最敏感的情感样本。镜头一片漆黑,耳旁澎湃的交响乐轰鸣,当我们被电影中的人物所感动时,也就是产生共鸣式的惊颤感知之时,我们实际上是被自己感动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电影中的茱莉被一种奇异的情感反应,一种无法抗拒的、无处不在的“蓝”主导着自己的生命;而那班驳的光影,那闪动的蓝色波纹也深深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内心里最隐秘的地方。一种熟悉而奇异的忧郁会长久地存在,一种闪电般明亮的感触时常会随着心灵的颤抖而浮现,大概,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存在,就是“蓝”。\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f1a962fddb096c\&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345\&\u003E(本作者文字已受版权保护,若要转载,请先联系作者@了不起的苏小姐。)\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3:05:5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7,&likeCount&:13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1:05:53+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a72d958e9f68f8614d98fffcbd66caf7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7,&likesCount&:134},&&:{&title&:&《妄想代理人》:永远不要逃避&,&author&:&ye-xiao-zi&,&content&:&\u003Cp\u003E《妄想代理人》,是今敏的唯一一部电视动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敏在我心中有着很不一般的地位,他的气质让我很是着迷。今敏善于打破现实与虚幻的壁垒,呈现给我们的往往是一个幽森冷酷却又异彩纷呈的世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一切都让我联想到李贺,今敏英年早逝的事更在我心中加强了这个印象。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学诗最爱李贺,一本李贺的三家注翻了好几年。所以这样的联系,让我对今敏的感觉又有了一层不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记得杜牧给李贺的集子写序文,提到过李贺作诗的状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u003Cb\u003E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u003C\u002Fb\u003E”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呕出心血,是以27岁便英年早逝。而今敏的工作方式,也竟和李贺出奇相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都记得《红辣椒》,惊叹于今敏打破梦境之墙的手笔,但很少有人知道,今敏是怎样画分镜表的。在今敏去世后,我曾看过一个纪录片,今敏的分镜表简直细致得让人不敢相信。那浩浩荡荡游行的队伍令人印象深刻,但令人印象更深刻的是今敏居然都标注出了那个牌坊是怎么走的,更加夸张的如,电冰箱行走的时候,门开合多少度都反映在了分镜表中。\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f0dee32bed1b6e9f89a151b\&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54\&\u003E\u003Cp\u003E正是这样的细致,让今敏获得了如今的地位,让我们能够进入大师心中的世界。\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acb6be2875123\&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298\&\u003E\u003Cp\u003E但是这样「变态」的强度,也让人不得不提起李贺家老太太的那句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日,今敏先生因胰腺癌去世,享年仅46岁。我不知道他那种苛刻的工作方式对他的身体究竟造成了多大的损害。\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9b7b835dc9a8c\& data-rawwidth=\&379\& data-rawheight=\&574\&\u003E\u003Cp\u003E说回正题,《妄想代理人》作为先生唯一一部电视动画,篇幅并不很长,仅仅有13集,故事的情节其实也并不复杂,但因为今敏在后半部分的几个「出戏」的尝试,以及结尾部分处理的「潦草」,这部动画也一直为大众批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也正是这些原因,让这部动画成了今敏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部,比之《未麻之部屋》尤甚。如果说未麻是今敏气质最浓郁完成度最高的作品,那么,《妄想代理人》则给我们看到了许多今敏在固有风格之外的尝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未麻之部屋》中,我们随处可见精心设计的细节,甚至可以说没有一帧画面是闲笔。比如说,@王零蛋 老师在他《未麻之部屋》的答案中提到过的一个地方:\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381e612d1d0e49f269a2f0b6e1b9eee6\&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46\&\u003E\u003Cp\u003E这是未麻第一次在片场拍摄电视剧的时候,身后的屏幕上显示出了00:32:21。\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332e6eeed5f\&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63\&\u003E\u003Cp\u003E而这是整部电影的00:32:21,这一幕发生了什么呢?未麻拍摄了那段最关键的强暴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整个故事虽然有明线有暗线,有仅仅靠逻辑推断才能得出的真相,但是整个电影就像一台缜密的机器一般,无论从叙事的浓淡节奏还是从细节的翔实缜密,都几乎是无可挑剔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妄想代理人》则不然,做为类似的侦破案件类动画,今敏反而走向了大写意,他在整个动画的中间,插入了几集颇为游离的桥段,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前几集相对紧凑的节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是从第八集颇为吊诡的自杀三人组开始的。\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5b8d03ec4d16ea4b9b32d390\&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4\&\u003E\u003Cp\u003E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时候,整个人都不好了,背上寒毛直竖。后来就开始想,这老中青三人,到底是什么时候死了的,然后一遍一遍倒回去看这一集,想找找他们三个人是什么时候开始没有影子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一集作为单一的故事,无疑是精彩的,也是今敏之前的故事中从未见过的类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接下来的第九集也是很神的一集,借由几个长舌妇的嘴,讲述了几个荒诞的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5bb84def41eee846c55a1c264f1071e8\&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6\&\u003E\u003Cp\u003E譬如在考试的时候因为紧张而吐出所有知识的学生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af8efee4fbcc\&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3\&\u003E\u003Cp\u003E作为新搬来的剧作家的妻子,因为讲不出被认可的少年球棒的故事,而不能融入长舌妇的群体,当她回到家中,看到自己的丈夫被少年球棒袭击的惨状,居然做出了这样的表情:\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abe0e7d1bd79601c7dbf2b\&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6\&\u003E\u003Cp\u003E在接下来的第十集,讲述了一个失败的动画团队,一个好吃懒做的中年男人的故事。今敏居然有心思讲节奏拖得更缓慢,还有余裕去讲一个动画制作团队的构成。\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73e426cbdad\&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2\&\u003E\u003Cp\u003E这三集的特点,单独拿出来,都是极好的故事,但却不能不说,从13集这个整体来看,它们却是游离于主干故事之外的副本,虽然通过这三个故事,描绘了少年球棒作为这个世界上人们心中焦虑绝望和逃避感的化身,进而如何影响着世人,但对于观众的观感则是,整个紧凑的故事,被拦腰打断了,慢悠悠说了三个故事之后,再看后面的,总觉得有些进入不了节奏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我却想要为今敏先生正个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能制作出《未麻的部屋》的他,如何去讲述一个缜密紧凑的故事,自然是轻车熟路的,我们作为一般观众,所思所想,可能和他并不是一样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能理解那种困惑,即你彻底搞熟了一个套路之后,观众贴在你身上的标签也逐渐成型了,梦境和现实的融合是今敏,紧凑的节奏熨贴的细节是今敏……不一而足。而今敏自己,很可能却在想,我就到此为止了么?我今敏还可以搞出点什么新东西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妄想代理人》恰恰成为一个最好的案例。今敏绝对是着意在这部动画中尝试了一些新的叙述模式,想要做一些自己以前没有做过的事。事实他做的很成功,自杀三人组的故事,我觉得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我看过的最精彩的小短篇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恰恰也是因为他这种永远想要探索新事物的精神,让我觉得他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尤其是在先生去世后的日子里,这宝贵的三集能让我看到他尚且来不及呈现给我们的那些精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说回主线故事,今敏呈现给我们的是自己对这个世界最深的理解,和对人类这个群体最深关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今敏对于这个世界是绝望的,整个故事所逃避不开的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故事的开头,呈现给我们的是焦灼而忙碌的人群,拥挤的电车。\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60bdeb14cc1\&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3\&\u003E\u003Cimg src=\&4c236f9ca03687eebaeda74bc918a3d7\&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1\&\u003E\u003Cimg src=\&20f627b50cca2b32e2b8d41dfd35896b\&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4\&\u003E\u003Cp\u003E这一切是少年球棒出现的土壤:现代都市人在高节奏生活中的焦灼、绝望和自杀倾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在故事的结尾,虽然解决了少年球棒的问题,甚至整个城市夷为丘墟,但今敏呈现给我们的却依旧是这样的结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切都不曾改变,所以整个故事是很荒诞的。发生了那么多悲剧,死了那么多人,这个简洁的结尾却向我们说了,这是个无限循环的故事啊,未来依旧会有很多悲剧,依旧会死掉很多人,小狗变成小猫,少年球棒或者又变成了拳击手或者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u003Cimg src=\&ead969fbeffdc71c1b7d5\&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3\&\u003E\u003Cimg src=\&b6b53bdf8f2f653f55f0c4c59bcd7800\&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1\&\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4f274e28e159de1f50a8472bae52dc9b\&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3\&\u003E\u003Cp\u003E人类所面对的社会压力,永远不可能消失,这其中滋生出的负面能量,也就永远不可能消失,今敏面对这一切,无疑是清醒的,但他何以又搞出来13集动画来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向我们表达这悲剧的循环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是的。几个故事中每个人的遭遇和抗争,其实都是和自己内心的战争。虽然群体的悲剧是无可避免的,但对于个体而言,我们或许能从这其中看到点什么,譬如警长那病弱的妻子,在面对少年球棒的时候,她的表现正是今敏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期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每个人都有着想要逃避的念头,就连警长最后也逃避进了一个让他自己不觉得落伍的的、心安理得的旧时代。警长的妻子,面对自己的身体和对丈夫造成的压力,觉得绝望而愧疚,甚至不想活了但是这位坚强的女性,面对挥舞着球棒的少年,冷静地让他坐了下来。在这一段,我们发现,当你表现出软弱厌世和逃避的想法时,少年球棒的影子就无限放大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10aca255fefb52\&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1\&\u003E\u003Cp\u003E但是这位坚强的女性,面对挥舞着球棒的少年,冷静地让他坐了下来。在这一段,我们发现,当你表现出软弱厌世和逃避的想法时,少年球棒的影子就无限放大了。而妻子说:\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c834c20995edfe6ffa31de\&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5\&\u003E当坚强的妻子决心面对这样的现实,要努力活下去的时候,愤怒的少年球棒打碎了家里所有的家具,却无法伤害她一分一毫。\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374babd05fdeb\&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3\&\u003E这就是今敏对每个个体的期许啊。\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u003E他描绘出一个无限循环的世界,这个世界永远都不缺少压力,每个人在这个环境中也都从不缺少难以解决的困境,但逃避和厌世却永远不会是好的归宿。\u003Cbr\u003E\u003Cbr\u003E纵使失败了,也要勇敢去面对这世界和人生的阴暗面,永远不要逃避。\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你我勉哉。\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8:46:1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8,&likeCount&:20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46:18+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bd4aa9288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8,&likesCount&:207},&&:{&title&:&【一部电影一首歌】十二夜&,&author&:&huang-bu-hui-20&,&content&:&\u003Cp\u003E
在知乎上曾经有过关于张学友演技的问题。出于好奇心,我去搜索了一下【如何评价陈奕迅的演技?】然后,发现结果是————没有这个问题。那么就可能说明了两个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作为歌手陈奕迅比演员陈奕迅更值得人关注,而两者之间由于差别太大,以至于大家忽略了陈奕迅作为演员的一个身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2 演技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家觉得是哪一条呢?(选择第二条的人请和我做朋友,鞠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可否认的是,陈奕迅作为一个演员,确实没有作为歌手那么厉害。甚至很多时候参演的商业片都被规划为【烂片】的范畴,包括之前的《全球热恋》,《东成西就2011》等等。这个列表有些长,所以不再赘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若说陈奕迅在电影方面毫无建树,未免言过其实。就我个人而言,对陈奕迅主演的《金钱帝国》,《神经侠侣》,《维多利亚壹号》,当然还有今天要说的电影《十二夜》都比较喜欢。这几部电影里,有陈奕迅自己发挥很出色而让我觉得很喜欢的。比如说《金钱帝国》这部片子虽然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而被打了低分。我却觉得里面很多人的个人表现都非常出色。譬如梁家辉饰演的因为利欲熏心而丧心病狂的警长,还有就是陈奕迅饰演的小警察陈细九。所以,无论这部电影在意识形态上做出了妥协,但对贪腐现状的现实描写确实让人三思。还有几部电影,则是因为本身就很出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天我要说的《十二夜》就是这样一部片子。\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部电影的拍摄时间是在陈奕迅还是小鲜肉的2000年(咦)。电影导演是林爱华,陈可辛负责监制。主演是张柏芝和陈奕迅(咦?)。哦,对了,日后和两位结下孽缘的谢霆锋也在片头和片尾客串了(咦?!)。所以,这部电影,很有看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好了,开玩笑了。这部电影是一部爱情文艺电影。故事没有什么高潮,也没有什么跌宕起伏。我之所以觉得它好,是因为它将一段爱情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相恋,再到相互厌倦相互埋怨,最后分手的过程无比清晰地表现了出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对爱人,从相知到分手。电影选择了十二个关键节点出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慢慢说。\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前面说过了,这部电影是将爱情里十二个关键的晚上发了过来。与其他男性导演拍摄的爱情电影不同,林爱华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对爱情的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看完之后忽然顿悟:原来所谓爱情,从相遇到厌弃,原来是如此地相似,简直是一场无止境的轮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林爱华为了将这十二个节点拍出来,分别将整部电影分成了十二个夜晚的故事。这十二个夜晚,见证了一对男女的相遇,互相吸引,互生好感,互相讨好,最后互相厌弃而分开的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在这十二个小标题下面,导演都会别出心裁地加上一句话。我摘几个晚上给大家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夜\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f24ad0ea96e6bae\& data-rawwidth=\&1136\& data-rawheight=\&640\&\u003E\u003Cbr\u003E爱情就如一场大病 过了就好\u003Cbr\u003ELo the sooner you get over it,then better.\u003Cbr\u003E\u003Cbr\u003E第二夜\u003Cbr\u003E\u003Cimg src=\&39e7bf1bbda13\& data-rawwidth=\&1136\& data-rawheight=\&640\&\u003E\u003Cbr\u003E只有恋爱中的人才认为他们的相遇不是偶然的\u003Cbr\u003EOnly people in love believe they were destined to meet.\u003Cbr\u003E\u003Cbr\u003E第五夜\u003Cbr\u003E\u003Cimg src=\&b456fcec1a5d3e6efc032a\& data-rawwidth=\&1136\& data-rawheight=\&640\&\u003E\u003Cbr\u003E男人的尊严都放在女人其他男人身上\u003Cbr\u003EMen\&s dignities are all over the plac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第六夜\u003Cbr\u003E\u003Cimg src=\&2aafbd40d17b333caced0667adffc423\& data-rawwidth=\&1136\& data-rawheight=\&640\&\u003E\u003Cbr\u003E女人的尊严 都放在她们的脸上\u003Cbr\u003EWomen\&s dignities are all about their faces.\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搜搜看这十二个晚上的小标题。仅从标题里就可以揣测出一场爱情的聚散悲欢。\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二\u003Cbr\u003E这部电影算是一部很吸引人的电影吗?其实不是。这部电影只是讲述了一个太寻常不过的爱情故事。从聚到散,全按照路线。在这个故事里没有过分的巧合,没有郎才女貌,没有天真无邪与历经世事,也不是婚外情与师生恋。更没有为了爱情而要死要活,甚至以身殉情。\u003Cbr\u003E\u003Cbr\u003E这部电影有的就只是两个有些虚荣,有些小心思,各怀鬼胎的年轻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可是这部电影,为什么时隔这么久还值得拿出来看看呢?因为它真实。整部电影的叙述过程几乎不加任何感情色彩,就这样把爱情横竖切开给你看。\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你看,爱情原本可能就是这样。没有什么深奥,也没什么奥秘。它发生在我们身边每个人,甚至我们自己身上。而无论你是处于爱情的哪一个阶段,在看电影的时候,仿佛都像是在照镜子:看到的是自己的一览无遗。\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之前很火的一个游戏叫2048。而这个游戏还有恋爱版本的。我闲来无事下了玩了一下。游戏是从浅黄色的”相遇“方块开始的。往下依次是,初识,爱慕,暧昧,试探,表白,尴尬,在一起,热恋,争吵,分手。本人技术有限,玩到分手以后就结束了。而好巧不巧的是,暗红色分手方块旁边正是一块新生的,小小的相遇。\u003Cbr\u003E\u003Cimg src=\&450edefd009f06cfb4bbf\& data-rawwidth=\&719\& data-rawheight=\&1280\&\u003E\u003Cbr\u003E我看到这个游戏之后在朋友圈发图打趣说:玩到了一款恋爱游戏,表示心力交瘁,在玩的时候都会浮想联翩,困在思念里不得脱身,比当时对着珍珑棋局的慕容复更加窘迫。\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片头开始的谢霆锋也在片尾出现了。刚刚分手的张柏芝在街头遇到了谢霆锋。同样的招数,在心花路放里的宁浩也玩过。以为的开始其实就是结束。但在这里显得意义更明确:所谓爱情,只是一轮又一轮大同小异的轮回罢了。\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但这么说也未免显得有些悲观。毕竟,爱情是需要经营和忍让的。从过去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学会爱对方,也爱自己。互相理解与宽容才能让爱情完满,才能跳出这轮回。\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但,身处其中的我们有时候不自知罢了。\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三\u003Cbr\u003E这部电影拿到了两项金像奖提名,一个是卢巧音的最佳配角奖,一个是陈奕迅的最佳电影配乐奖。彼时的陈奕迅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小明星,远不是今日香港歌坛的歌神,这个提名对他的意义几何,无需赘述。\u003Cbr\u003E\u003Cbr\u003E而这部电影的主题曲,由林夕作词,陈辉阳作曲的《黑夜不再来》,也的确是夕阳组合的一个佳作。这首歌,浑然天成,陈辉阳以他一贯的钢琴和小提琴相互交错的编曲,配合林夕荡气回肠的长短句。让这首歌充满了古典主义情怀。\u003Cbr\u003E\u003Cbr\u003E这个时期的陈奕迅和陈辉阳都是处在人生的巅峰期。而林夕那句”如果日夜一起想不起我曾被爱,难道分手会令感动再来”,既与电影的主题相得益彰,也更深层次地表现了情侣之间发生问题的关键。爱情里的曲折辛酸,林夕寥寥几笔就写来,功力之深,让人叹为观止。\u003Cbr\u003E\u003Cbr\u003E而我也曾经说过,后来,陈奕迅在2003的演唱会上演唱的横跨三个八度的《黑夜不再来》,堪称陈奕迅整个职业生涯里为数不多的完美演出。那时候的陈奕迅嗓子状态还不像现在这么糟糕。在上面,包括和陈奂仁一起唱的《阿士匹灵》,那种程度高音都是信手拈来。而且气息浑厚。真是年轻敢为,百无禁忌。而这,也是整个华语乐坛超一流水准的live现场。\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my.\u002Fus\u002F2F.shtml\&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陈奕迅演唱会 黑夜不再来\&\u003E陈奕迅演唱会 黑夜不再来\u003C\u002Fa\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附送上视频。\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欢迎关注专栏24帧,也欢迎关注下面的公众号。\u003Cbr\u003E\u003Cimg src=\&6893400edef5fcc8d91a6\&\u003E&,&updated&:new Date(&T12:12:3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0,&likeCount&:23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0:12:31+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857d07dff1ff5d5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0,&likesCount&:233},&&:{&title&:&《终结者》:没有恐惧,奋起也少了悲壮&,&author&:&junze1991&,&content&:&\u003Cp\u003E《终结者》灵感来自詹姆斯·卡梅隆的一个噩梦,当时他正在拍摄《食人鱼》,梦到自己被一个机器人追杀,无论如何都摆脱不掉,而周围都是永恒燃烧的火焰,由此他开始了《终结者》的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个梦里展现的意象在电影中也反复出现,《终结者:审判日》开场,在一片火焰中,一个机械头颅慢慢浮现,双眼红光闪烁,死神一般盯着前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终结者》系列源于这种恐惧,倘若往深处探讨,这是人对自身造物的恐惧,从《弗兰肯斯坦》时便萦绕着科幻小说。而冷战时,核战阴云笼罩着人类,废土末世并非只是空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未来末世的恐惧的肉身便是终结者,他们心狠手辣、残忍狡猾、不屈不挠,只剩半个身子,也要挣扎着爬起来杀死目标。在前两部中,T-800和T-1000带来的恐惧和绝望让人窒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另一种恐惧并未以实体形态出现——对命运的恐惧。时空旅行电影很容易带来对命运的思考,这是题材优势。第一部借助了“外祖父悖论”的时空逻辑,未来只是作为背景,增强了“命中注定”的命运感;第二部中未来则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对未来的恐惧,最终化为改变未来的动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终结者:创世纪》前半部分承接第一部,依旧是“送爸爸穿越回去救妈妈”的剧情,后半部分则是第二部“阻止天网诞生”的路子。电影重启的意图很明确,跳过屡遭诟病的第三部和第四部,前半段承接第一部和第二部,后半段则力图重启。这思路很中规中矩,但反而在后面拖累了电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电影开篇,约翰·康纳已经攻克天网总部,未来一片大好,然而天网送终结者回到过去,约翰依照安排,送凯尔·里斯回去,但就在凯尔穿越时候,天网绑架了约翰,过去和未来也都发生了改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天网的扮演者是十一任博士,也能穿越时空,但却不会把未来剧透给其他人,也讨厌别人给他剧透,因为这样子会减少许多乐趣,而且一旦他知道未来,那么未来便成了定数。而在电影中,约翰·康纳和守护者都知道未来的事情,而且不惮于以自己了解的事情来干预未来。这导致前半部分反派带来的威胁大大降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前半部分设置了两个反派,T-800和T-1000.T-800以熟悉的身形回到过去,正要抢衣服,守护者却已经等候多时,两人激战一番,大概三分钟,最后被莎拉·康纳一枪狙杀。T-1000当初风光无限,但守护者与莎拉·康纳准备陷阱已经很久了,最后依然波澜不惊的搞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前半部分的两次大战,惊险场面固然不少,但没有末日临近的压迫感,一切危险感觉只不过是计划的一部分,主角们早有应对策略,肯定化险为夷。之后二人以很俗套的桥段——赤裸相对穿越未来——发展了一下感情,便匆匆忙忙进入了下一阶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终结者2》中,莎拉·康纳写下“no fate”。那时天网毁灭人类,而约翰·康纳带领人类反抗,这个未来她已然知晓,但依旧妄图一己之力改变未来和命运。命运可以改变吗?莎拉·康纳不知道,她也不知道为了改变命运将付出什么,但依旧义无反顾地去尝试,并最终成功——如果没有贪婪的好莱坞以续集让她失败的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改变未来的震撼,在于那是同几乎坚不可摧的命运斗争。但当莎拉一行三人来到2017年,未来成了现在,所改变的对象不再是恐怖强大的命运,而只不过是另一个敌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概出于宣传考虑,坑爹的电影片方在前期预告片已然把最大反转透个精光。约翰·康纳被改造成T-3000,并穿越到2017年保护天网计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未来果然没有定数,未来已经一团乱麻,莎拉无需再为未来担心,观众也无需担心未来,至此,《终结者:创世纪》重启,成了一部普通的爆米花片。追车、救援、最后一秒、反派话多……众多通俗易懂的元素组成了后半部分。尽管影片最后依然重申“未来没有定数”,但已经被改变的未来,已经与命运无关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然电影中也吐槽说,我们越来越依赖移动设备了,但这忧虑远非深重,只不过是故事里点到即止的台词而已。除去了未来,除去了恐惧,也就少了绝境中奋起的希望与悲壮,而电影真正让人动容的,大概只有阿诺·施瓦辛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不加掩饰地以七十岁的面貌出现,一次又一次地说自己“老了,但没过时”。当初他去《终结者》剧组,原本是因为他在演艺圈虽然有名气,但觉得自己不算真正的演员。他知道自己无法成为一代宗师,但希望能够找到自己合适的角色,最后,他和终结者互相成就了彼此。而《终结者:创世纪》,也是老去的阿诺对当年自己的致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欢迎关注\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24frames\& class=\&\&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二十四帧 - 知乎专栏\&\u003E二十四帧 - 知乎专栏\u003C\u002Fa\u003E,微信公号是二十四帧(frames-24),喜欢电影的朋友不妨来看看吧。\u003Cbr\u003E\u003Cimg src=\&6893400edef5fcc8d91a6\& data-rawwidth=\&430\& data-rawheight=\&430\&\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7:24:5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3,&likeCount&:13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5:24:59+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14e901b1adbb5f54557b9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3,&likesCount&:132},&&:{&title&:&新龙门客栈:重温文化沙漠的情怀酒&,&author&:&yan-shao-9&,&content&:&\u003Cimg src=\&d78da15319fb1bac3d370\&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5c98f2c210d7\&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u003E碧天,黄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黄沙连着天,天连着黄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远远望过去,一面发黄的大旗正在风沙中飞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旗似已远在天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孤店似也远在天边。\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荒凉、肃杀的画面,随着茫茫荒漠,逐渐拉开新的江湖帷幕。我知道你似曾相识,但这不是古龙笔下的边城,这是徐克镜头里的龙门。\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二十多年前,徐克延续他一贯的风格,继《倩女幽魂》、《黄飞鸿》以来,又一次旧瓶装新酒,联合李惠民、程小东等人,将大师胡金铨的《龙门客栈》搬上了银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7d5b55ec2c4e9365765afcf1\&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79\&\u003E(胡金铨的《龙门客栈》)\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龙门,原指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之间,旧设关隘,在胡金铨的作品里,它地处苍山峻岭、云峰叠翠。而在徐克手中,它则挪了个位,放诸莽莽平沙、冷峭戈壁中。\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续集《龙门飞甲》里,雨化田言道“洛水西出到龙门”,凌雁秋说“向西不远便是玉门关”,徐克的龙门,似在贺兰山下,它位于更偏远浩瀚的边陲西部。往前是第五代电影《黄土地》,向后,则是惊艳的《双旗镇刀客》及《卧虎藏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9c527a82e8babef0c11ba6\&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7\&\u003E\u003Cimg src=\&f655cfaccf2b1\&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54\&\u003E(《双旗镇刀客》及《卧虎藏龙》均出现了西部风光)\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先秦谓侠客犯禁,汉时载豪侠仗义,唐人开疆拓土,军功豪迈,墨客开始大范围歌咏“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为了让社会接纳昔日的不轨之徒,他们憧憬侠士应该为国建功——从此塞外大漠,竞相染上了侠气。梁羽生的杨云骢,古龙的香帅,金庸的白马,都曾在猎猎西风与黄沙里独行。荒凉的环境压迫下,人与自然之间尚存在无力的对峙,流沙、龙卷风,皆是如此。\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龙门变了,客栈还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武侠片里的客栈从传统戏曲舞台演化而来,胡金铨认为它是最富戏剧性的场所,很少有地方能像它这样时间、空间集中,一切冲突都可能在这里爆发,于是有《大醉侠》、《迎春阁之风波》等“客栈四部曲”,金庸写郭靖黄蓉密室疗伤,也提供了类似的视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各路人马逐一登场的客栈,成了占据电影主要篇幅的角斗场。他们似乎不期而遇,却又出没于明暗之际,宛如从四面八方涌至的潮头,互相试探较劲,随即冲突、厮杀,终于汇成剧情的惊涛骇浪。\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fe26a23a0\&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45\&\u003E\u003Cp\u003E胡的《龙门客栈》,将明朝“夺门之变”作为背景,讲述于谦被害,子女遭流放,以曹吉祥为原型的曹少钦(白鹰饰)派遣东厂鹰犬,奔赴龙门斩草除根。于谦旧部、龙门客栈掌柜吴宁联合游侠萧少鎡(石隽饰)、朱骥(薛汉饰)朱辉(上官灵凤饰)兄妹等人,共同打退了敌方势力。胡金铨对历史题材的把握,在武侠片中是个突破,不过,这部电影却受制于忠君反奸的水浒思想。因为,侠客们并未正面改变于谦子女流放的结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3c030fc32\&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55\&\u003E(旧版龙门客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胡导是工于手艺的匠人,细心考究,稳扎稳打,他的客栈有玉米农具,充满生活气息,那是正义的势力,布置温馨、宾至如归。如同他设计的打斗,演员踩着锣鼓的拍子,溶着戏剧的韵律,有舞蹈的曼妙,却也带着事先编排、刻意雕琢的痕迹。\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徐克是天马行空的鬼斧,他的客栈一现身,就荡漾着大西北的歌谣,狂放野性,外面黄沙滚滚,里面则乌烟瘴气,龙蛇混杂。老板娘金镶玉(张曼玉饰)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她泼辣、风骚,利欲熏心而杀人销赃,天生媚骨而乱点蜡烛,她说“我身上就是龙门客栈”,因为她身上烙印着黑店的影子,正邪莫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是与旧版龙门的差异之一。不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正邪双方,金镶玉对利与性的渴求,使她不断周旋于正反两派之间,客栈上置客房,中迎黑白两道,下掘出关密道,提供了更多层次的叙事空间,也因此增强了金镶玉与正反两派的互动、冲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ac26b6c048d015be541dc358d4a30fed\&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5\&\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孤傲的徐克,在新龙门中,既充斥着对前人的致敬,也埋伏了对前辈的挑战。故事虽然仍以《小刀会序曲》开篇,脉络也还是拯救忠良之后,却虚构了兵部尚书杨宇轩,淡化了历史背景,曹少钦(甄子丹饰)也不再是为了斩草除根,而是以忠良之后为饵,直接将矛头对准了杨宇轩旧部周淮安(梁家辉饰)。这里,皇权彻底被架空,侠客们一不做二不休,带着忠良的后代远走天涯。到了《龙门飞甲》,甚至更进一步,赵怀安(李连杰饰)胸怀安民远志,公然与昏庸的朝廷作对,最后“风里刀”(陈坤饰)还毒死了宫中揽权的万贵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徐克有意回避“忠君”命题,并最大限度实现了侠客的个人意志。这是他的野性,也是他的江湖情怀,如同他的武打设计,曲直无方,纵横天地,无所不能。\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武侠小说受明清风月文学影响,由《儿女英雄传》、《绿牡丹》始,开创侠情文学的先河。文人常言侠骨柔肠,一箫一剑平生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说乱世莫诉儿女情,其实乱世儿女情更深。”这是新旧两版龙门最大的不同。胡导的电影一派正气,如同水泊好汉,最忌儿女情长。萧少鎡与朱辉一度告别,暧昧尽收束于眼中,挑灯疗伤,也恪守礼节,不敢逾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徐克彻底迈开步伐,将邱莫言(林青霞饰)、周淮安与金镶玉三人间的情感纠葛绘以浓墨。\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53eed662d130bdda300b\&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u003E\u003Cimg src=\&aa51e6e59c\&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u003E\u003Cimg src=\&200ab92d1202dda7b48a\&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u003E\u003Cimg src=\&1b5d813be07320bcbd70adb\&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u003E\u003Cimg src=\&ec0a4f63ac99d\&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3d69fcec6f2\&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u003E客栈初遇,邱莫言指尖于栏杆滑动,如同心弦撩拨,周淮安步履轻点,两人于无声处脉脉相对,这一刻画面里的情感几要满溢而出。两人的信物是笛子,上书“醉里挑灯看剑”,这是铁马金戈中的情愫,契合狂沙中娓娓如水的笛声。之后周淮安为了让老板娘告知密道,假意出卖色相娶亲,邱莫言与东厂斗酒、眼角清泪滑过,及至疗伤时周淮安表明心意,迥然于守在楼下替大哥而不替小妹疗伤的注孤生萧少鎡。最终邱莫言为救情郎,葬身于流沙,却仍旧以标志性的子母剑,假手于金镶玉、周淮安,手刃仇敌,个中,无不萦绕着款款深情、绵绵爱意。\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feacac3a8f0b3\&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8\&\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金镶玉的立场,也源于性及爱的蜕变而改变。初时的肉欲,后来的妒忌,乃至对情敌的描摹,逐渐升华至难以割舍的爱恋,他们并肩克敌,烧毁龙门客栈——甚至于到《龙门飞甲》,更名后的凌雁秋一言一行,冷若冰霜而心潮暗涌,都依稀是当年那个邱莫言的影子。\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香港回归前夕,在与池田大作的访谈里,金庸曾经谈到港人的拜金与逐利,“文化沙漠”的说法不一定客观,却多少有对这层意思的嘲讽。\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龙门客栈,就如同那个地域狭窄的香港一般——所幸,即便在平沙莽莽、无情大漠中,也尚有一丝江湖怀抱、儿女情义,依旧温热滚烫。我想,这大概是主创们在97到来前的心声吧。\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最后,别忘了关注我们有趣的影视专栏\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24frames\& class=\&\&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二十四帧 - 知乎专栏\&\u003E二十四帧 - 知乎专栏\u003C\u002Fa\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及同名微信公众号frames-24\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b7b34d23ac\& data-rawwidth=\&430\& data-rawheight=\&430\&\u003E&,&updated&:new Date(&T14:47:0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7,&likeCount&:10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2:47:06+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272f568e3da67c82fa63e4a8138b56fd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7,&likesCount&:106},&&:{&title&:&不华丽的冒险(上)&,&author&:&huang-bu-hui-20&,&content&:&近来琐事颇多,连电影院都不得空去,只得在家中翻几部过去看过的电影,再拿出来看看。于是,就这么顺手点开了《后会无期》。时隔一年,重看这部电影,没有了初看时候的新鲜感。反而这部电影的优点和缺点变得更突出了。我便起身去翻去年写的影评,发现不足之处甚多,新感悟也不少。正好趁这个机会,再写下来看看。\u003Cp\u003E我想把这个影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说韩寒,第二部分说韩寒的电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来,要说这部电影首先就要理解韩寒。但单独放到一篇里介绍作者的比重未免太大,故写两篇。一篇写韩寒,一篇写韩寒的电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来,则是一点私心。我已经半个月不放假了。明天终于得一日空闲,实是想用这一天好好松口气,关起电脑出去走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闲话不说,我们开始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先从韩寒说起。\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初中开始接触韩寒,到现在屈指一算也已十余年了。这十余年里韩寒变得很多:从当年高喊“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逼”的韩寒,变成了现在的知名作家,赛车手,导演韩寒;从当初的“不接广告,不接通告,不接受采访”的韩寒,变成了微博上新晋段子手韩寒;从当时挥斥方遒,莫论国是的韩寒,变成了“国民岳父”韩寒。这其中的变化之大,过来人再看,恍若隔世。但是韩寒他变了这么多,仔细一想,变得也不太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与虽不出身上海,但一直以上海来标榜高大上的郭敬明不同, 韩寒虽然出身上海,却一直自嘲为亭林镇的穷小子。就连在早年的散文集《零下一度》里,韩寒笔下的上海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地方。无论是医院还是书店,都是市井气十足,哪来一点大都市的样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印象里,韩寒应该是挺能挣钱的。且不谈刚一出道《三重门》就占了畅销书的榜首,高中肄业的轻狂少年就荣膺了畅销书作家的名誉。也不论后来的拉力赛冠军。据路金波说韩寒有阵子是攒不下什么钱的。路金波还调戏,韩寒有三个爱好:车,美女,给美女买车。三个爱好都是挺耗钱的。而韩寒也常说,那时候从ATM机里取钱,都得几张卡倒来倒去。化零为整,才能拿着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加上早些年的时候,韩寒与文坛上的人结了仇,还放出了“不接通告,不接广告,不接受采访”的话。这么看的话,韩寒应该是不太在乎钱的。与郭敬明的左右逢源不同,韩寒更愿意自由自在一些。比方说在亭林镇踢踢足球,和老友们吹吹牛什么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这点似乎也可找到佐证点——高中韩寒写过文章提到的同为文学少年的金丹华现在已经是《一个》电子杂志的编辑。加上早年和韩寒一同参加新概念的那帮子人依旧也经常提起韩寒。这起码说明了一点——韩寒并不是那种为了追名逐利就把两眼抬起朝天看的人。他也一直挺在乎他的老友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光这点,从很多时候都可以看得出,韩寒对于他成长的那个小镇子,一直是爱着的。尽管他上了时代周刊,尽管他已经被认为是80后的领袖人物,尽管他已经光环加身,举足轻重,但他从很多时候依然是那个略带一些倔强的亭林镇少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换句话来说,韩寒是一个有情怀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然,这些话不客观,也缺乏韩寒的亲口证实。这只是一个做了韩寒十余年读者的人,妄下的评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韩寒之情怀,从很多地方可窥一斑。比方说他当时做了的只有一期的杂志《独唱团》就是一个很有情怀的杂志。杂志的装帧和配图都充满了韩寒本人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绪。在这本杂志里,可以觅见一些到现在也是风流人物的人:蔡康永,黄健翔,周云蓬,乃至于还有aww。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各有各的牛逼,但是韩寒把他们召集到了一起,做了这样一本杂志。另外一点就是,韩寒在这个杂志里发起了一个活动叫:所有人问所有人。在你想象到的,想象不到的问题,都有人来问,也有人来回答——这简直和现在的知乎一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另有一点印象深刻的:韩寒在一篇文章里的配图。图里光秃秃的,只有一个闪着荧光灯泡的破败饭店,和一辆破旧摩托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些文章,文章的作者,配图,甚至创意都显得杂乱无章。如果硬要打上一个标签,那就是韩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或者换句话说,在当时,韩寒能做出这样一本杂志,尽管只有一期。真的是太酷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样的审美在韩寒的小说里也随处可见。与韩寒的杂文犀利不同,韩寒的小说往往会讲述一群小人物的故事。这群小人物给现实的大锤锤的千疮百孔,摇摇欲坠,可偏偏活的也挺 滋润。这里面有妓女,有大学生,有社会无业游民。他们都是对自己命运无能为力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韩寒写起这些小人物来,显得得心应手,信手拈来。而试想,如果让他去写那帮在华丽都市里穿着时装的人互相炫富撕逼,那真是比杀了韩寒还难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韩寒并不是那种:你们想看什么我就写什么给你们看的作家。从小到大,他看似温顺乖巧,但从未因为他人的意愿做过妥协。如果说韩寒这么多年一直在做一件事的话,那就是他一直在做他自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一点,即使我现在已经粉转路人,也无法掩饰自己的佩服。在这个社会中,能够不让自己随波逐流,还能杀出条路来的人太少了。韩寒固然运气好,但亦有才华。或者用他年少时候的话来说:才华横竖都能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家韩寒从未向读者妥协,写读者想看的小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导演韩寒也是这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欲知下回如何,请关注专栏“二十四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诸位假期愉快。\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3:03:3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3,&likeCount&:31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1:03:36+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5d3ec204de24051acb1fdba16f47be20_r.pn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3,&likesCount&:318},&&:{&title&:&《海上钢琴师》:一幕向旧日告别的挽歌&,&author&:&ye-xiao-zi&,&content&:&\u003Cp\u003E《海上钢琴师》,是一幕向旧日告别的挽歌。\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一切要从那场精彩无比的斗琴开始说起,当年反复看那一段,心里总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大抵是金庸小说中毒,郭靖和欧阳克在桃花岛那一场比斗,不懂的人看着和懂的人看着,定然不是一个结论。\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那么,这三场斗琴,胜负到底是如何的?背后又有什么深意呢?\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一时间也想不了然,就搁下了很多年。一直到去年,我看了另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布达佩斯大饭店》。三刷之后,我越来越笃定,这两部电影其实是在说同一件事。\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主题是什么呢?\u003Cb\u003E欧洲文化传统的沉沦。\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二十世纪是一个太迅速的时代,伴随着不可逆转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世界的中心从欧洲转到了北美。而接踵而起的两次世界大战,更是摧毁了欧洲这块文化昌盛的土地。欧洲传统文人、哲学家或流亡他乡,或抑郁而死。\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向那逝去的贵族的、优雅的、繁盛的传统欧洲文明告别\u003C\u002Fb\u003E,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海上钢琴师》所说的,恰恰也是这个主题。\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带着这样一个视野去观察,你会发现有很多以往刻意被忽略的蛛丝马迹。\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比如说,为什么把故事发生的场地,设定在了一艘从欧洲开往美国的船上?美国在这部片子里象征着什么?\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7ba9d1b878fda\&\u003E\u003Cimg src=\&7ced26eb32f3d20efdcd4b\&\u003E\u003Cimg src=\&487c57bacef98e0a5d5f\&\u003E\u003Cp\u003E正像我所说的,世界的中心,从传统欧洲转向了大洋彼岸的北美,\u003Cb\u003E烟雾中的自由女神像,高楼耸立的纽约,那是现代化社会、工业化文明的象征。人们纷纷背弃了伟大欧洲的传统,离开欧洲,漂洋过海,他们对这一切欢欣鼓舞。\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为什么,故事的开端,又设定在了1900年?同样显而易见,二十世纪的主题,就是现代化和工业化,古老而矜贵的传统文化在这一切面前显得脆弱而不堪一击。你看,导演的情绪很显而易见,那是这「\u003Cb\u003E该死的世纪\u003C\u002Fb\u003E」的第一年,为什么是该死的?\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6c5c24629adadfd08530f31\&\u003E\u003Cp\u003E是的,被抛弃的优雅传统。这也就是为什么钢琴师以弃婴而形式第一次登场了,也正是为什么他被炉工命名为1900。\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d6f7a531da6e8143f71dcef60d2a3f46\&\u003E\u003Cimg src=\&3a45bde1e39dd4684130bb\&\u003E\u003Cp\u003E是的,孩子的父母,奔向了美国,抛下了婴儿,而这一切发生的时间节点,正如丹尼说的,我是在这\u003Cb\u003E「该死的」新世纪的第一年的第一个月\u003C\u002Fb\u003E捡到他的,我要叫他1900。\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1900背后真实的隐喻是什么呢?他只是一个简单的人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是,\u003Cb\u003E他是一个优雅而传奇的神话,是欧洲昔日辉煌的文明、今日被背弃的传统的象征。\u003C\u002Fb\u003E电影中有一组很短的片段,张伯伦,爱因斯坦,这其中所说的正是这样伟大的传统:\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0d3ce7ff95ba5d9a24cce8\&\u003E\u003Cimg src=\&60db9b70ba981b19bfdedc5f8b3b696e\&\u003E\u003Cp\u003E我们在这部片子,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面。\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8d46f41b2c9f4abd9b09f6\&\u003E\u003Cimg src=\&b97f9a4bb86cac32a9bd6\&\u003E\u003Cp\u003E看那衣着或华贵或寒酸的人群,在那驶往美国的船上,簇拥在1900的身旁,深深陶醉,翩翩起舞。这是欧洲悠久传统最后的余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忽然,有人叫:America!\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美国到了。于是人群一哄而散,奔向那更新的未来去了,只留下1900一人。\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cb5fa0c0d5af697919ffc557aaddd9de\&\u003E\u003Cp\u003E其实这部电影说的很明显,只不过我们之前不曾从这个角度想过而已。到这里,我想我已经能解释那场绝世的斗琴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00,对阵爵士乐的发明人,杰利.罗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里有个有趣的细节,杰利.罗尔在历史上是有真人的,但这个人却不是个黑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04263bcc104a0eeb0d07d72a00b6d4de\&\u003E而为什么在电影中,他被改成了一个黑人呢?虽然有政治不正确,但我觉得导演想把白人留给那传统而优雅的欧洲,而用一个黑人来代表美国的新文化,这其中褒贬的意味,太明显不过了。片中的爵士乐发明者,倨傲而粗俗,这一切都与优雅的1900相对应。\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dd1ca020bf2ab3bdbcac583d2fa31a0b\&\u003E\u003Cp\u003E这场斗琴,是新文化向旧文化气势汹汹的宣战,而也恰恰如金庸的武侠小说,这场比斗的背后,或许也真有其他的深意。我来谈谈我自己的理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杰利的出场,极具夸张的威压,屏风上巨大的黑影子,压抑的配乐,人群一霎肃静了,每个人都能感觉到那种压迫感。他走进来,告诉1900,我想你坐在我的位置上了,而且拒绝与1900握手。\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e64a401fc608\&\u003E\u003Cp\u003E第一首曲子,杰利弹奏的是《Big Fat Ham》,轻佻动人,而1900托腮,无奈地弹奏了一首简单的《Silent Night》。是谁赢了呢?就现场观众的反映,1900没有认真对待,是杰利赢了。但我们却不曾注意杰利弹奏时的旁白:\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杰利.罗尔.莫顿不是在弹奏钢琴,他是在爱抚那些音符。琴声如同丝绸划过女人的胴体,他的手就像蝴蝶,轻盈无比。他是在新奥尔良的红灯区起家,他的弹奏技巧都是在那些妓院学会的。在楼上办事的人可不喜欢被打搅,他们想听到那种掀动帷幔、划过床底,却又不打扰激情的音乐。\u003Cb\u003E他的演奏就是这种风格。在那方面,他的确是最出色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这段话是导演想告诉我们的,让我想起久远的中国,礼崩乐坏之际,有一个词叫「郑卫之声」,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如宫廷里的雅乐高雅。所以把它贬斥为「淫声」,是可以「乱国、衰德」的。与这里的评价何其相似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1900的回应,清晰而简洁。《平安夜》是什么音乐呢?宗教颂歌,是高雅的,中正的,与杰利那首媚俗而轻佻的曲子相比,所说的意思很明显,欧洲式的贵族文明对美国新兴工业文明的不屑,无非是些淫词艳曲,不值得回应。你看那1900坐在钢琴前,面上是一副慵懒而毫不在意的表情,还不够说明问题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观众哗然了,他们不懂没关系,杰利心里是明白的,他在底蕴和格调上,被耻笑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到了第二首曲子,两个人都演奏了《The Crav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什么1900要搞这么一出呢?他首先在听的时候就流眼泪了,觉得这是一首好曲子,难道他是太喜欢了么?不是的,这也是一种观众不懂杰利懂的方式。这首曲子其实是拥有着大量的演奏小技巧的,而1900在听了一遍之后能完整复刻出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是在说,图样,你能弹的我也能弹。新文化无非是脱胎自传统,被传统包括在内。这里的态度依旧是不屑的。\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城,又失守了,杰利彻底被激怒了,于是就有了第三场惊世的决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杰利弹奏了《The Finger Breaker》,而1900则弹奏了《Enduring Movement》。速度对速度,满场皆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一场其实最好理解,也最显而易见。关门门前耍大刀,你想要比速度?既然你能弹的我能弹,我还要告诉你,我能弹的你不能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是欧洲传统文化,对工业文明的绝对自信,360°无死角全方位碾压。\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三场斗琴,其一是自矜,其二是自得,其三是自信。导演对传统欧洲文明最深沉的感情即蕴含在了其中,这么好的东西,可惜就是被人们背弃了,头两场比斗中那嘈杂的观众是一个最好的写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批又一批的人们漂洋过海,去过工业文明的生活。那贵族式的优雅中正,早被抛弃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麦克斯下船的时间,是1933年。几年后,欧洲的战火熊熊燃烧起来,那伟大的文明渐次毁于战争,1900就那么在船上弹奏着,像是一个孤独的幽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一段,导演不曾演绎出来,原因等同于金庸不写襄阳城破,\u003Cb\u003E非不能也,是不忍也\u003C\u002Fb\u003E。《布达佩斯大饭店》中浓墨重彩的战争因素,在这里简化到了一小段台词当中,但这战争的沉重却绝不是简单。我们再一次看到这艘大船,是战后了。当年风光一时的大船,已经破败不堪,就像是战后衰败的欧洲大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fe5f22bece869d519163\&\u003E\u003Cp\u003E这样具体而显露的象征,其实并不需要多言,一切尽在其中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1900他为什么不下船呢?到这里,我们还需要再问这个问题么?他自己本身就是那旧秩序旧传统的象征啊,他一生不曾下船,不曾走向大地,这是一个太明显的象征了。\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最后的时间里,对麦克斯说,钢琴上有88个琴键,可以弹奏出无限的音乐,那是诗一样地缅怀那旧日的传统了。他不肯面对那数千条街道的城市,不肯面对那无数的琴键,他说,那样就弹奏不出音乐了。\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对旧秩序的坚守,对新生的工业文明的惶恐与不屑,对技术时代的恐慌。\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不必说1900如何了,我们回到《布达佩斯大饭店》,来看看茨威格最后的几年时光,发生了什么。\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5f222958eea0f4ac604f076253dbf958\&\u003E\u003Cp\u003E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茨威格的自杀,或许才是1900拒绝下船最好的注脚。那是一个欧洲文明的遗老,对整个文明的告别。而1900的告别亦是如此。\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欢迎关注知乎专栏\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24frames\& class=\&\&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二十四帧 - 知乎专栏\&\u003E二十四帧 - 知乎专栏\u003C\u002Fa\u003E,微信公众号:二十四帧(frames-24)\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44f64e9b52dcea534f275\&\u003E&,&updated&:new Date(&T06:27:0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59,&likeCount&:94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4:27:08+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bb9f9dffaf23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59,&likesCount&:943},&&:{&title&:&力拔山兮气盖世,英雄来杯Dry马提尼&,&author&:&lin-er-51&,&content&:&英雄喝什么酒?这是个很深的学问。\u003Cp\u003E萧峰那样的时时嚎叫的盖世英雄,需要喝烧刀子,一口烈到胃里,然后运内力把酒气嚎进血液里;李寻欢那样的忧郁侠客,要喝女儿红,绵柔甜香,阴阴郁郁的气质,养身最好,喝完可以继续咳啊咳;张无忌一定要喝白兰地,哎呀这个妹妹好甜,那个妹妹好甜,甜完了就上头了,醉倒万花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落魄英雄喝什么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凌凌漆是个被埋没的落魄英雄,一手玄铁菜刀,耍得羞花闭月,芳心暗动。饶是如此,他却不得不隐藏在市井之中,用出神入化的菜刀屠牛宰羊,连买春钱也付不起。但是他却有钱喝酒。喝的什么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Dry马提尼\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1c572ebc86f55f323cb580ca571e2855\&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7\&\u003E\u003Cp\u003E为什么一个落魄英雄在市井之中,什么都失去了,没有名声没有资源,甚至连特工的外形都没有了,却还是保留着喝Dry马提尼这种习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等你喝过这种酒,你就会懂他的心。Dry马提尼,金酒加干苦艾酒,用冰搅妥,却最终要把冰去掉。喝一口,先是烈,然后五味陈杂,最多的是苦味。酒进到肚子里,你说不清是热,还是冷,因为酒是暖的,但世事如冰,冷了人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凌凌漆是个有抱负的特工,他的抱负就是报效国家。但他没有像那个007一样,被国家重用,有钱有型有豪车,有各种先进装备,还有不同美女投怀送抱。他在国家眼里是个废物,丢弃在民间,甚至他自己也觉得自己无用了,开始装疯卖傻。像吹风机的刮胡刀,像刮胡刀的吹风机,鞋子里的吹风机,一把手枪炫酷无比,总是在打自己。猪队友也配合他卖傻,随时奉上要你命3000。一个落魄到不愿意显露自己实力的英雄,何其沧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Dry马提尼是很烈的,入口辛辣,喝下去依旧辣,一杯就会醉。但是凌凌漆从来就不醉,他在卖猪肉时候,去接任务的时候,都喝一杯酒,但是从来不醉,只是偶尔眼神迷离。落魄的人最有资格醉,喝的烂醉如泥都没关系,但是凌凌漆不能,他喝Dry马提尼只能五味陈杂,不能醉。酒进了他的嘴,就像进了无底洞,不知何时会醉。\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或许是他唱起《李香兰》的时候。\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928255dbe40fd0b354e82c9ad0318a3b\& data-rawwidth=\&547\& data-rawheight=\&415\&\u003E\u003Cp\u003E凌凌漆与李香琴,都是身份模糊的人,就像歌里的李香兰一样,汉奸还是和平使者,英雄还是狗熊,汉奸子女还是国家特工,永远不得而知。身份不明的人,在世间就像是飘零落叶,身不由己,且无以慰藉。两个人相遇的时候,李香琴尚不自知,凌凌漆却直到对方心里的凉意,或许这是一个知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于是酒意上来了,从胃里到了心里。终于调整好箱神角度的凌凌漆,化身白衣绅士,在敌丛中唱了一首《李香兰》。沧桑,模糊,秋凉,飘零,没有那一首歌比这一首更能连接两颗孤独的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惜就差一点点。落魄英雄要想被人懂,还差一点点,就是血。酒气掺在血气里,才是英雄气。有了这样的鲜血淋漓的英雄气,你在姑娘面前看多少A片都无所谓,她都会义无反顾地爱上你。凌凌漆做到了,在满地血泊中,李香琴爱上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后凌凌漆不再喝酒了,Dry马提尼不过是落魄时的一种慰藉,五味陈杂也只是自苦而已。落魄英雄遇上懂自己的人,还是一个美人,自然无需再苦,只要拔刀一斩,所有恶与愁苦都一扫而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欢迎关注知乎专栏\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24frames\& class=\&\&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二十四帧 - 知乎专栏\&\u003E二十四帧 - 知乎专栏\u003C\u002Fa\u003E,微信公众号:二十四帧(frames-24)\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44f64e9b52dcea534f275\&\u003E&,&updated&:new Date(&T07:12:3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2,&likeCount&:28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5:12:39+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a54a9a18ef47fc4ba4ed88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2,&likesCount&:281},&&:{&title&:&不华丽的冒险(下)&,&author&:&huang-bu-hui-20&,&content&:&上文说了韩寒,现在来说说韩寒的电影。\u003Cp\u003E在我去年刚看完电影的时候,写了篇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但时隔一年重看之后,这部电影的很多优劣变得异常清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韩寒的这部电影,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就像我上文说的那样,韩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现曹操奸诈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