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造成世界范围服务业 经济增长快速增长的原因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世界服务业转移中国服务贸易,中国服务贸易统计2014,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中国服务贸易,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中国服务贸易统计2013,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中国服务贸易统计,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中国服务贸易数据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世界服务业转移中国服务贸易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当前位置:&&&&&&&&&正文
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不断加强  (一)中间投入中服务的投入增加,服务业和某些制造业的界线越来越不明显  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主要表现是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中服务的投入大量增加。有数据表明,在年间,多数OECD国家产品生产中的投入发生了变化:服务投入增长速度快于实物投入增长速度,只有美国和加拿大例外(Christine Roy,1998)。  同时,服务业和某些经济活动特别是制造业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经济活动由以制造为中心已经转向以服务为中心,最为明显的通讯产品。同时,某些信息产品却可以像制造业一样进行批量生产,而且复制业在北美行业分类中就被归为服务业(详细情况可以参看NAICS(1997)的具体内容。)。另一方面,以服务为中心也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上,表现为:1.该制造业部门的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的,例如通讯和家电产品;2.随产品一同售出的有知识和技术服务;3.服务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  (二)制造业企业活动外置带动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企业活动外置(outsourcing)指的是企业从专业化的角度出发将一些原来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转移出去成为独立经营单位的行为,或者是取消使用原来由企业内部所提供的资源或服务,转向使用由企业外部更加专业化的企业单位所提供的资源或服务的行为。  企业活动外置所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一是外置化使组织集中力量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为现在社会的信息和知识的积累越来越快,处理越来越复杂,使得组织维持竞争力是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事,所以只有关注于自身的核心能力,才有可能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发展;二是外置化可以使组织减少成本,由于可以将一些自身本不擅长的事交给专业机构完成,而专业机构因为经验丰富和存在外在竞争,收费较低,企业也节省了费用;三是组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由于核心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高,生产的效率也就越来越高,企业自身的盈利性和发展潜力也就越来越好。正因为企业活动的外置有以上的好处,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在自身的重构和变革中考虑到了这点,而使得企业活动的外置越来越多。  随着企业活动外置所发展起来的服务行业多是新兴服务业(新兴服务业主要是指金融、保险和商务服务业,这些服务业主要为企业服务的。其中,金融和保险业是相对传统的新兴服务业,这两个部门比较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更早。新兴商务服务业包括:计算机和相关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如法律、会计和审计;营销服务业,如广告;技术服务业,如工程设计;租赁服务业;员工服务业,如招聘和培训;经营服务业,如咨询。),因为企业活动外置使得企业增加使用服务中间投入,而中间投入的服务主要是新兴服务业。由于企业活动在近10年中开始大量的外置化,新兴服务业在这些年中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得新兴服务业成为服务业增长中的“主导”行业。所以说企业活动外置是服务业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有调查表明,1997年的美国公司年收入在8千万美元以上的服务开支增加了26%,信息技术服务占全部费用的30%,人力资源服务占16%,市场和销售服务占14%,金融服务占11%。在欧洲,企业对信息技术服务的开支也是增长最快的,主要国家有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在日本,通产省在1997年的调查表明,工作培训(20.1%)、信息系统(19.7%)、生产方法(17.4%)、会计和税收(14.0%)、研发(13.7%)等服务也是外部采购的主要项目(OECD,2000)。  全球范围内服务贸易加快  (一)服务贸易增长快于实物贸易增长  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在90年代开始快于商品贸易。与商品贸易一样,服务贸易可包括有四种类型,如表10所示。  注:从一成员境内向另一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常被称为“过境提供”,如向另一成员境内提供卫星广播电视、中短波广播及网上广播等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另一成员消费者提供服务,常被称为“境外消费”,如在境内向另一成员消费者提供广播电视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另一成员境内的商业存在提供服务,常被称为“商业性提供”,如在境外设立广播电视机构、制作提供广播电视节目等。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通过自然人在另一成员境内现场提供服务,常被称为“自然人提供”,如节目主持人、导演、演员、编辑记者等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在境外提供业务服务。  传统的方法只衡量前两种方式的服务贸易,它们在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86年的17%上升到了1998年的19%,并且比重还在上升。估计后两种方式的贸易额在1997年达到了8200亿美元,四种贸易方式的总和已经占到了世界GDP的7~8%(OECD,2000)。  服务贸易和实物贸易一般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服务贸易不可能实现实物贸易,不论这种服务是包含在实物贸易之中,还是被单独核算。服务贸易的增长也有可能是由于这些服务费用单独核算所至,同时,类似分支机构和工程项目的境外承包这样的服务贸易的确也在不断上升。  (二)服务业成为外国投资的重点  近年来,服务业已开始成为外国投资的重点。以OECD国家为例,外国直接投资中服务业投资的总额明显高于制造业投资的总额,主要集中在零售、金融、商务服务、宾馆、饭店和电信业中,但是在10年前,外国直接投资额中服务业部分还是低于制造业的(OECD,2000)。  (三)在所有服务业贸易中,商务服务业贸易增加最快  在所有服务业贸易中,商务服务业贸易增加最快,商务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对整个服务贸易的增长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对1997年贸易结构的分析表明,除了运输和旅游以外的其它服务业贸易的增长是最快的。具体来说,在贸易份额最多的6个国家中,金融(包括银行和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增长最快;文化和娱乐服务、许可证和其它商业服务的增长较慢(Christine Roy,1998)。  由此可见,商务服务作为企业的中间投入,在国内和国际经济交流中的作用都是在迅速上升的。当不同国家的经济关系人之间(例如企业和投资人、合作双方、企业和管理机构)进行沟通联系时,商务服务提供商的信誉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商务服务国际贸易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服务业管制宽严有度  服务业管制涉及进入管制和经营管制。进入管制直接影响服务企业数量和规模,而经营管制直接影响企业经营范围和价格。管制的作用还将涉及到企业的效率、质量和其它经济部门的发展,最终影响到经济总量和就业。  这些年对服务业的管制从整体上说是由严格管制到中等管制,然后再到低度管制。但是,管制改革的进度不同行业也有很大的区别,有些行业还是以严格管制和中等管制为主。以进入管制为例,表12表明,对于竞争性的行业,一般管制改革的过程是由严格管制到中等管制,然后到完全低度管制;对于非竞争性的行业,一般管制改革的过程是保持严格管制制度,只有少量国家过渡到采用中等或低度管制政策。表11表明,到1998年,实行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管制自由的国家数最多。零售业、公路运输、航空客运和电力受管制的国家有一部分,多数国家对铁路的管制都十分严格。表10  OECD国家服务行业不同管制状况下国家数(1998)  资料来源:“Regulation in services:OECD patterns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Giuseppe Nicoletti,2000。表11  OECD国家部分服务行业进入管制变化  注:1.箭头方向代表处于该种状态下的国家数目占整个OECD国家的比重在该时间阶段的变化趋势。2.严格管制:严格的准入制度;中等管制:有限的进入制度;低度管制:自由进入制度。  数据来源:“Regulation in Services:OECD patterns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Giuseppe Nicoletti,2000。  从一个更加全面的角度来看服务业的管制,还可以发现新闻、广播电视和博彩这类服务业基本上还是在完全管制的范围之内,这类服务业的管制与经济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却因为和国家安全密切相联才没有放松。以韩国为例,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从1990年1月到1997年11月,完全限制的行业由12个减少到了4个,保留了水的净化和供应、新闻机构、广播电视和博彩四个行业,而其他行业基本上变为部分限制或者是没有限制。表12  韩国外商直接投资完全限制的服务行业  资料来源:《Liberalization of trade in service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Korea》,Jong-II Kim and June-Dong Kim,2000。  总之,这些年来受到完全管制的服务行业越来越少,其对产出、价格和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但是一般而言,新闻机构、广播和电视等行业的管制并没有放松,正好相反,由于需要管制的对象越来越少,对它们的管制越来越显得重要。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李善同 陈波 
【关闭窗口】
  我要评论
已有条评论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大街225号 邮编:100010 网站备案号:ICP备号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世界经济专业优秀论文)服务业增长因素分析——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①以国民经济个别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建筑经济学、运输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等。   ②以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而带有一定综合性的专业经济活动为研 应用经济学书籍究对象的学科,如计划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政学、货币学、银行学等等。   ③以地区性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城市经济学、农村经济学..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世界经济专业优秀论文)服务业增长因素分析——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青海经济信息网―发展规划
“十一五”及到2020年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思路和对策
<font size="2" color="#12-10-10
&&&&&&&&&&&&&&&&&&&&&&&&&&&&&&&&&&&&&&&&&&&&&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服务业效率和水平的提高对其他产业提高效率和增强竞争力有重要意义。目前青海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一五”及到2020年是全面推进青海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需求潜力和市场空间,事关扩大内需、优化结构、增加就业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大局。因此,充分认识青海服务业发展状况及问题,合理规划发展重点和方向,探讨服务业与整个经济保持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显得极为必要。
  一、服务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及发展态势
&&& (一)服务业与经济社会的理论分析
  1、服务业范围的界定
  服务业是国际上的通行提法,世界各国对服务业范围的界定争议较大,在我国服务业一般是指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其它行业,即第三产业的统称,是联结农业、工业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产业,包括了流通领域、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领域、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领域和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领域。
  2、服务业与经济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业的地位、作用不断提高,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服务业将促进经济社会的高速增长。非均衡经济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斯托和美国社会学家贝尔都论述了服务业作为一个产业,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所发展,越到后期服务业的作用越为显著。
  3、服务业与经济增长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兹认为,现代经济增长实际上就是经济结构的全面变化,它决不仅仅是一场工业革命,还是一场农业革命和以交通通讯革命为主要代表的服务业的革命,“工业化”过程实际上表现为向服务业转移为主,工业产品的生产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因素,实现生产的“软化”,同时,服务业的生产方式将融入更多工业化生产方式而走向产业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实践也表明,服务业比重随经济发展不断上升。
  4、服务业发展阶段及特征
  从世界各国服务业发展历程看,大体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传统服务业为主,饮食业、旅馆、修理、理发、医疗卫生等传统行业在服务业总体结构中占据主导。第二阶段中服务业规模扩大,服务产品技术水平和结构发生变动,大中型服务企业和一些相对新兴的服务行业如文化、教育、体育、娱乐、休闲开始做强做大,一些新兴行业如为其他产业服务的中介、法律、咨询、金融、保险等开始起步。第三阶段中服务业发生质变,规模迅速扩张,结构变换快且持续时间长,大中型服务企业逐步成为主要力量。第四阶段中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旅游、咨询、信息等新兴服务业不断壮大并占重要地位,服务业成为吸引资金的产业,其生产力有了综合性、实质性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5%左右时,社会对服务业的需求明显扩大,服务业就会出现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大多已跨上这个台阶,进入了主要依靠服务业发展经济的阶段。
  (二)目前世界服务业的发展态势
  近十几年来,在知识、技术和全球化力量的推动下,世界服务业发展出现新趋势。一是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使其产出和就业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并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服务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取得主导地位。高收入国家的服务业产出比重达到70%以上,就业比重平均每年增加近1个百分点。二是发达国家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新经济正在取代传统的工业经济,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和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份额和就业份额不断提高,在GDP中的平均比重接近20%。服务业是新技术最主要的使用者和促进者,指引新技术的发展导向。三是全球范围内的服务贸易明显加快,特别是商务服务类贸易增加最快。四是服务业管制宽严有度,竞争性服务业由严格管制向低度管制转变,完全管制的服务行业越来越少,新闻机构、广播电视等行业的管制有加强趋势。
  (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服务业的变动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有了长足发展,服务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861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376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0%;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由89元增加到2915元。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扩大就业岗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提高产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可以说目前的中国正处于罗斯托的经济起飞阶段和贝尔的工业社会阶段,按照经济增长与服务业的关系理论,中国的服务业也应该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然而近10年来,服务业的增长实绩并不符合上述导向和预期,年,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3.4%和33.2%,12年中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徘徊在1/3左右,明显低于同等发展中国家,这主要受我国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以及市场发育程度低、城市化进展缓慢、传统生活方式和较低的收入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使上述增长机制发生显著变异,经济持续增长与服务业、就业变动间的关系呈现出非一致性。这种非一致性,一方面说明中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另一方面也说明,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较大,意味着服务业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
  (四)“十一五”及2020年中国服务业增长格局变化和趋势展望
  从改革开发到2003年的25年间,中国经济平均以9.4%的速度增长,为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后,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迈进,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的双重转轨发展,要素效率将有更大幅度的提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加之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的拉动,从“十一五”开始,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仍将会保持较长时间,而服务业有可能步入快速增长时期。一是国内市场供求格局的重大变化,使我国经济增长由过去主要受供给数量约束转变为市场需求和供给质量、结构的双重约束,而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使劳动分工不断细化,市场向广度、深度拓展,大量中间产品和加工过程独立出来,产生众多的生产性服务和商务服务需求,同时,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城乡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速,增加了生活服务的需求,使现代生活性服务产品得以大规模消费,这些因素都能导致服务需求弹性的大幅上升。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不仅对工业和服务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人口的城市化,给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发展的契机。根据国家发改委提出的有关城市化进程的建议,从2001年到2015年,中国城市化速度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将使2.5亿左右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再加之城镇人口自身的就业问题,给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也给城镇服务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十一五”时期以政府力量来支持或扶持某一产业发展的余地将大大缩小,而我国经济中存在进入管制和垄断的行业主要在服务业,如金融、电信、铁路运输、教育、文化、信息媒体等行业,因此,新一轮体制改革的重点在服务业。
  二、青海服务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九五”以来,青海省服务业保持适度增长和稳定发展,发挥着就业主渠道作用,适应了居民服务性消费增长的需要,传统行业不断壮大,新兴行业迅速崛起,服务业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并在市场化、规范化和法治化方面取得成效。
  1、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增强
  年,青海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由61.0亿元增加到159.8亿元,总量增加了2.6倍,年均增长10.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95年的36.9%提高到2003年的41.0%,年均递增1.3个百分点。2003年服务业对青海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5.8%,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 服务业的迅速崛起,促进了青海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由1995年的23.5∶39.6∶36.9调整为∶47.2∶41.0,经济比例关系逐步趋向合理。服务业总体增加值率围绕57%呈波动起伏状态,表明服务业在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效益基本稳定,一些技术含量高(诸如邮电通讯业、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诸如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等)增加值率提升较快,效益与规模保持同向快速增长。
  2、传统行业不断壮大,新兴行业迅速崛起
2&&&&&&&&&%
&&&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商业、饮食、居民服务、运输、邮电等传统行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旅游、信息服务、咨询、广告、技术服务、房地产等新兴行业迅速崛起,金融、保险等行业正以新的面貌向前发展。2003年服务业增长9.7% ,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长平均拉动服务业增长2.8个百分点,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平均拉动1.9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平均拉动0.3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平均拉动0.3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零售贸易餐饮业在服务业总量中仍占有较大比重,2003年为38.1%,对服务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较稳定。电信、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包括旅游、信息服务在内的高附加值新兴产业对服务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增强趋势。2003年,青海房地产业增加值5.9亿元,比1995年增长4.5倍,年均增长20.7%,占青海服务业增加值3.7%;来青海旅游人数达396.1万人,旅游收入14.6亿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297倍和7.6倍;社会服务业特别是以电子化、信息化为标志的计算机开发与应用以及信息、广告、咨询服务、家政服务等新兴行业发展迅猛,社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1亿元,比1995年增长6倍,年均增长25.1%。这些都反映出青海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正在逐步加快优化升级的步伐,呈现出新兴行业比重迅速上升,传统行业比重仍较大,共同拉动服务业发展的态势。
  3、服务业资金投入不断增加
  “九五”以来,青海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交通、电信、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住宅等方面的投入,使服务业中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拉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断提高,尤其是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投入比重较大。服务业投入的增加,不仅加快了服务业本身的发展,也增加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
  4、服务业仍然是社会就业的主渠道
  2003年青海服务业从业人员64.9万人,比1995年增加了15.2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总数的22%。服务业创造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既大量吸纳了城市新增劳动力,又转移了一部分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对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服务业内部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看,社会服务业和其他行业的吸纳力持续上扬,年递增率分别达到11%和17%,而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的劳动力吸纳力保持平稳。2003年仅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从业人员达到37万人,占服务业从业人员的12.5%,服务业成为青海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个体私营经济中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到总人数的70%左右,2003年达到30.2万人,与1995年相比,年均递增20%。
  5、服务业领域加快了改革步伐
  随着国家在服务业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青海商业、物资、外贸、供销等体制改革有了大的进展,运输、邮电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也逐步深化,服务质量有了一定提高;保险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土地和住房制度改革逐步完善;服务业企业运行机制加快转变,市场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政府也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加大了对服务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兴办投资少、见效快、劳动密集、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中小企业;支持发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餐饮业、旅游业和家政服务等服务业;落实国家有关加快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加强了对全省各地服务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工作,通过制定规划,引导服务业发展方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业总量小,水平低
  青海服务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仍处于一种“爬坡”的起步阶段,总体水平低且发展不稳定。2003年,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五省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服务业总量的48.4%,平均达到3760.7亿元,西部地区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占全国的22.3%,平均达到722.4亿元,而青海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占西部地区的1.8%,仅为西部地区平均值的22%。同时,2003年青海服务业GDP增长的贡献率与1995年相比反而下降了11.5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力较低,不到1个百分点。在推进新兴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随着工业发展、城市服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并没有相应的跟进服务。目前国内外分工已从产业分工变为产品生产链条过程之间的分工,并延伸到服务业,而青海的产业仍然处于卖资源或初加工品,落后的状况使产业分工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起来,整个服务业的市场发展空间狭小,再加之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使得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非常有限,发展也处于低水平的运行状态。此外,一些地方政府认为劳动就是物化在一个具体、有形、看得见、摸得着的劳动产品上,而对无形的服务劳动不能正确对待,并且把发展看作是增加物质财富,没有把人和就业问题作为发展的内涵,在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发展观上对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也直接影响服务业的发展。
3&&&&&& GDP&&&&& %
&&& 2、市场化进程缓慢
  党的十六大提出政府的四项功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但政府在履行职责时,由于政绩考核、干部制度这种无形的压力以及财政收入、支出的有形压力,使得政府在执行中演变成了直接充当经济增长的主角来履行经济调节职能,从而忽视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由此导致服务业中政府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多。一是垄断经营项目较多,市场准入限制多。银行、保险、电信、铁路、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业,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其他一些行业对非国有经济和外资也没有完全开放。二是服务业投资基本上还是以国有投资为主。目前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投资仍占60%左右,大大高于工业的同一比重。服务业除餐饮、房地产、住宿、租赁、娱乐5个行业外,其他行业国有投资占到50%以上,有的行业高达90%以上。三是经济成分单一。绝大多数服务行业中国有企业仍占主导地位,甚至绝对主导地位,其比例大大高于工业。以公有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在某些服务领域远未形成。四是多数服务产品的价格还是由政府制定和管理,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在一些服务领域尚未正在建立。正是这种体制因素造成服务业长期处于政企不分的状态,人们也把诸如教育文化体育以及金融、医疗卫生等仅仅当作公益性、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来办,服务业的产业化、社会化进程较为缓慢。
  3、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和地区发展不协调
  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协调。2003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33.2%,增长7.3%,而青海服务业增长速度为9.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0%,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发达省区相比,速度和比重也不低,见表4,但总量和发展层次却为何远低于发达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呢?首要因素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增加值比重高达18.4%,与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与其他西部地区(西藏除外)相比,也高出8个百分点,在青海牧区服务业增加值中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甚至占到了33%。其次是传统服务业的潜力没有充分挖掘,民族文化、旅游等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交通通信等传统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而产业结构中具有外向辐射功能的新兴服务行业,如证券、国际商务、会展旅游、研究开发、现代物流、中介咨询、网络服务等仍处于起步阶段,使服务业内部结构呈现不协调的发展局面。
4&&&&&& 2003
  地区间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一是东部农业区和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层次相对较高,牧业区和县城明显相对落后。西宁市、海东地区和海西州服务业增加值约占全省服务业的70%多,其他地区传统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二是农村牧区的商业、邮电通讯、生活服务业与城市相比有巨大差距,农民的服务消费受到抑制。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行业,如良种繁育、畜牧兽医、农技推广等长期作为政府包办的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的要求,发展相当缓慢,不适应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致使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2003年,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38亿元,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5%。
  4、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拓展不够
  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不仅应显示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而且也应为下岗职工的分流安置和再就业开辟了更广阔的领域。从青海这几年的发展看,虽然在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潜力和空间的拓展度不够,影响了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持续性。
  在图表中通过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的变动过程。代表传统服务业的批零贸易及餐饮业自1995年一直呈上升态势,但2000年后吸纳劳动力能力略有下降,这与该行业经营体制改革有关,2002年后又趋于上升趋势;交运仓及邮电通讯业吸纳能力略有上升趋势。代表新兴服务业的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吸纳劳动力不仅量少,而且还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青海服务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总体上没有表现出大幅度上升的趋势,说明服务业在增加就业方面的潜力没有充分挖掘。
  5、经济效益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某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除以该产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综合反映了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结构效益。考察青海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可以看出,服务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略有上扬,自1996年开始低于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说明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与其创造的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同步,虽然在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贡献高于第二产业,但在经济发展中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5&&&&&&& &&&&&& %
6&&&& &&&&& %
&&&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传统的两个服务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两个新兴部门,说明传统服务部门的效益欠佳,长期处于高就业、低效率的状态,也表明了新兴部门的就业人数增长缓慢,对社会劳动力就业贡献不足,但金融保险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持续下降,表明其吸收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其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具有吸收劳动力就业的巨大潜力。
  6、城市化进程缓慢,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业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绝大多数服务产品,其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同一性,服务产品不像工农业产品那样,在一个地区生产,在另一个地区消费。二是要求人口必须集中到一定规模,服务企业才能盈利,服务业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这就是服务业往往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根本原因。不仅如此,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与城市规模结构也有很大关系,一般说来,高附加值、为生产服务的、新兴的服务业,往往与城市规模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城市,金融保险、会计法律、信息服务等行业比较发达,博物馆、剧院、体育馆比较集中的原因。在小城镇,这些行业缺乏需求基础,很难发展起来,即使要发展,也只能作为社会事业来办,靠政府资助生存。因此,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依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城市化率成正比。2003年青海农牧业人口仍占人口总数的62%,市镇人口为38%,在青海的115个小城镇中,人口多在1万人以下,甚至相当数量的县城人口不足2万人,从县域这个城镇基本经济单元发展状况看,青海处于全国最弱势,仅高于西藏,见表7。受人口、GDP、财政等规模的制约,青海城市化进程缓慢,大多数农牧民的生活方式、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并未明显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离真正城市化还较远,因而不能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7&&&&&&&&&& 2003
&&& 7、城乡居民收入低,消费水平有限
  消费是影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定的收入水平决定着消费需求的水平、结构和层次。长期以来,城乡居民整体收入和消费水平低,使青海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慢和比重低。近几年来,青海较高增长率主要靠投资的增长带动。2003年,青海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6745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1794元,分别只有东部地区的53.1%和34.6%,并且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与农牧人均消费支出低于全国及东部地区,城乡居民家庭开销以食品、衣物等生活用品为主,对服务业的需求有限尤其是农村牧区居民由于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的限制,对服务业需求很小。同时,2003年青海消费价格指数为2.0%,高于全国1.2%的平均水平,比东部地区的0.8%高出1.2个百分点,说明受收入水平的制约,零售价格和服务价格变动对青海城乡居民生活费支出的影响较大。
  三、青海服务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
  1、面临知识经济对服务业的强烈冲击
  在知识、技术和全球化力量的推动下,青海经济结构、组织、体制和运行方式逐步发生变化,信息和网络技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开始应用,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降低了商业成本,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刺激着青海传统服务业的进一步提升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加入WTO使青海服务业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市场环境
  (1)为青海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市场支持。入世扩大了青海商品进入世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使服务业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及资源,学习世界服务业发展的新理念、新经验、新趋势,进而加快青海服务业的技术升级和改造,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   (2)加快形成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入WTO使国内服务贸易将在更深层次和更广泛的领域展开,国家在促进服务业开放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也会有突破性进展,如为了逐步取消服务业的进入壁垒,扩大准许民间资本进入的范围,电信、金融、运输、商业旅游等领域的投资禁区已逐步开禁,为服务业加快开放进程和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营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  (3)青海服务业的弱势更加突显。目前服务出口已成为发达国家出口贸易的主要内容,它们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而青海的服务业整体发育程度低,电信、金融、保险等垄断行业向外资开放,必将带来竞争效应,会出现服务市场的大部分业务尤其是高端业务向国内外提供商的大转移,这必然会给省内的服务业带来一定的压力,服务行业整体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3、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为青海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育和完善是服务业发展的源泉,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社会专业化和协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实物生产过程中辅助劳动趋向独立化和社会化,越来越多的服务环节被分离出来,物质产品交换和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交易规模扩大,需求多样,产生了大批从事服务业的独立劳动者和服务产品的生产区域,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全国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下,青海服务业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一些新兴服务业逐步兴起。
  (二)内部条件
  1、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对服务业的需求不断扩大
  “九五”时期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在加快改革促发展、富民强省奔小康上迈出较大步伐。从宏观经济发展看,进入新世纪青海经济连续三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从264亿元达到390亿元左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工业增加值从81亿元提高到12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从2000年的4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2亿元;三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共732亿元。在新型工业、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表现出新特点:一是科技和信息化在促进工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通过推广应用农牧业新技术,青海农牧业在生产设施改进、生产技术更新换代、品种改良和提高商品化、市场化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特色农牧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加大科技含量,引进并运用信息技术加大对传统工业的改组改造,青海以四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特色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市场竞争、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取得了不断的发展。二是城镇化稳步发展,城镇经济活力不断释放,城乡劳动力流动加强。三是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经济实践中得到体现并正在强化,使社会事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各级财政用于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明显增加。与此同时,“郁金香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民俗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活动的举办,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体育、文化产业向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得到实惠,群众消费水平和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对服务性消费和休闲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这样的宏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青海服务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无论从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还是全面促进人的进步与发展,都对服务业提出了广泛的需求,特别是对信息、咨询、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服务产品的提供形成了迫切的需求,这无疑将在层次上和范围上激励青海服务业加快发展。
  2、解决就业压力迫切要求加快发展服务业
  工业化、城镇化是青海经济发展必然的选择,工业化要采取优化结构、提升层次、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道路,城镇化要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移,人口转移后的就业压力是很重的。尽管青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已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目前仍然没有摆脱经济总量小、基础薄弱的状况,因此,就业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这关系着青海改革和发展大局的稳定。要保持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态势,就必须解决好就业问题。从青海的现实看,解决城镇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冗员和富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仅靠工业是远远不够的,在信息产业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背景下,青海未来发展中,服务业将成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服务业这个吸纳劳动力能力最强的产业拓展就业门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3、政府职能转变,成为加快服务业市场化步伐的有利契机
  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开始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相应地其职能也发生变化,增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减少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的行为。由此,近年来政府中直接管理经济主体的部门减少,部分由政府配置资源为主的服务行业向市场为主转变,由于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建立的咨询、中介等服务主体承担相应功能,为工商企业提供服务,使服务业的市场化步伐明显加快,行业协会、咨询、中介等经济主体不断涌现,成为市场经济中协调经济运行的新生重要力量。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入,必将释放更多的服务业需求,产生更多的供给,促进青海服务业发展。
  四、“十一五”及到2020年青海服务业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
  (一)基本趋势判断
  在知识、技术、和全球化力量的推动下,服务业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餐饮、修理、零售业之类,而更广泛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如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信息、咨询业等。服务业也不仅仅是吸纳劳动力的产业,而是将大量系列服务和物质产品结为一体,为工业的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分析省内外的发展环境,从“十一五”开始,青海服务业将有可能进入稳步增长的时期。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对生活服务的需求。一些现代生活性服务产品在较高收入水平时才能大规模消费,例如旅游、高等教育、休闲、健身等,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这类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二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科技、咨询、保险、信息等相应的生产及生活服务需求上升。  我们认为青海服务业今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与国际国内服务业市场的融入程度将有所加深,整体劳动生产率趋向稳步增长,服务业在增加就业份额方面的作用将更为突出,服务业内部结构将更趋合理,初步建立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就青海而言,由于工业增长势头强劲,未来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还将不断提高,而青海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着较大的内部结构调整及改革成本,新兴服务业也正经历着初始积累和发展的过程,随着服务业增加值中“虚拟部分”的逐渐缩小,预计“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占全省GDP的比重在40%以上,到2020年达到50%以上,这个比重并不意味服务业发展缓慢,反而表明青海服务业将走出以往低效率、不协调的发展局面,开始步入以效率为目标的快速协调发展的道路。从服务业内部分部门看,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电影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占全省GDP的比重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上升,随着改革的深化,国家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等占GDP的比重将有所下降。总之,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未来青海服务业将与国际国内服务业市场的融入程度有所加深,劳动生产率趋向稳步增长,服务业在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服务业内部结构更趋合理,向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逐步迈进。  具体的发展走势表现为:一是服务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不断增强,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其内部结构突出新经济的特点,成为支撑青海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压力的重要力量。二是服务业和制造业与现代贸易的关系不断加强,使传统三产与新兴三产相融合,将全面推进服务业的产业化、市场化。三是旅游、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具有良好的增长前景。如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力度将不断加强,旅游配套设施也将逐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有所提高,近而带动旅游消费的迅猛扩张;金融保险业的战略地位将日益突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就业、投融资与收入的贡献作用趋于显著;房地产业在面向省内外,在市场化、社会化、商品化和规范化上有较大发展;现代物流业将渗透到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大大拉动收入和投资的增长。四是传统服务业将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得到放大,如社区服务业在拉动就业和消费、满足城镇化需要等方面由于释放了巨大潜力,将得到实质性的重视和发展;传统服务业逐步向农村牧区延伸,农牧区医疗卫生、生活及生产资料配送、技术服务等服务业将进一步发展,加快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就业趋势分析
  2003年青海人口出生率为16.9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85‰,虽然与1995年相比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与全国12.41‰的出生率和6.01‰的自然增长率相比,青海人口仍处于较快增长阶段。与此同时,从青海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青海人口已由年轻型开始步入成年型,虽然这个人口年龄结构十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积累,但也因适龄劳动力比重过高,给就业带来巨大压力,而且此时的潜在人口增长速度将在很长时期内居高不下,使经济社会将不得不背负沉重的负担。  2003年青海乡村人口有330万人,城镇每年有10万多人需要就业,而全省约有60多万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十一五”期间需要解决就业人口将接近百万人,就业压力较大。2003年青海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22%,与发达国家的60%-80%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也说明,“十一五”期间青海服务业需要比以往更快的速度发展,以充分发挥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缓解全社会就业压力。  从国内资料及研究结果看,服务业就业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呈幂函数型相关关系。服务业就业方程为:Ys=0.4X0.53  其中Ys为服务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X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据此测算出青海服务业就业比重值如图表所示。
&&& 根据年青海服务业就业比重的理论曲线,服务业就业比重平均增长4.6%。考虑到服务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若按年均3%的增长率计算,到“十一五”末青海服务业就业比重理论值将达到25%;到2020年青海服务业就业比重理论值将达到35%左右。  根据国内外服务业发展趋势,以及青海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十一五”及2020年青海服务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主要依赖于以下10个行业:即旅游业、房地产业、物流业、社区服务业、批发与零售贸易餐饮业、信息服务业及咨询广告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科技服务业、农村牧区服务业。
  (三)“十一五”及到2020年发展思路、要求及方向
  1、基本思路
  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支撑,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优化内部结构,增强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加快发展以资源优势产业为服务对象的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实现服务业的规模化、市场化、城乡一体化,使青海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跨上一个新台阶。
  2、发展要求
  一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推进青海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着力点,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和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二要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快服务业发展,打破服务业中的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鼓励企业优化重组。三要积极引入国内外现代服务业态,通过竞争不断提高服务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四要合理划分服务业中公共服务领域和适宜产业化经营的领域,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在不同领域的作用,加快机关、学校、医院和企业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的社会化进程。五要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含量,加快发展知识、技术密集的现代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
  3、发展方向
  本着吸纳更多劳动力和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思想,优先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服务产业,如交通运输及物流、教育、信息等。突出发展为资源优势服务的行业,如旅游、地质勘探、科学咨询及其它一些以资源型生产为服务对象的行业,并使之成为青海服务业的支柱产业。积极发展为城乡居民生活服务的新兴服务业,如房地产业及住宅、社区服务业等。进一步发展壮大不断满足社会消费需求的传统服务业,如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行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牧区服务业,增加服务内容,改善农村牧区的消费环境。
  (四)发展目标
  青海服务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从定量角度讲,一是年消费物价指数保持稳定,即年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二是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不低于年GDP增长速度。三是服务业占GDP的比率在“十一五”保持在40%以上,重在调整优化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到2020年服务业占GDP的比率达到50%以上,进入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四是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率在“十一五”末要达到25%以上;2020年达到35%左右。  “十一五”青海发展服务业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强,就业比重有较大提高,对一、二产业的服务功能有所加强,为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打好基础。主要包括:商业、居民服务、旅游等竞争性行业的市场机制作用加大,旅游业逐步向支柱产业迈进,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较大提高;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公共服务等基础性服务业全面提升,金融保险、信息咨询、资产评估、业务代理、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得到良好发展;注重建立方便的城乡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初步改变服务业发展中存在严重的城乡、区域不平衡的状况。   2020年青海发展服务业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总量扩大,结构优化,素质提高,为资源型生产服务的功能加强、领域不断拓展,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和规范统一的服务业体系。主要包括:围绕青海资源性产业服务的行业初具规模,服务领域拓宽,服务项目增加,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明显,服务业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基本形成。市场竞争机制在运输、电信、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行业的作用明显增强,邮政、公共服务、科技、教育、体育、文化、卫生等行业产业化经营份额加大,多数服务业企业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适应现代经济与现代生活方式需求的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比重显著增加,传统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城乡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五)发展重点
  服务业涵盖的范围很广,不可能齐头并进,根据青海的资源状况、市场需求、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特色比较突出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据此,建议将交通运输及物流、教育、信息、特色旅游、地质勘探、科技咨询、房地产及住宅服务、社区服务、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以及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服务作为“十一五”及2020年时期服务业的发展重点。
  1、优先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服务产业,如交通运输、物流、教育、信息等行业
  青海要实现超常规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畅通的运力和物资流通做支撑,借助信息平台,就能以最少的资金、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1)交通运输及物流业。交通运输业对青海经济的制约作用较大,今后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逐步过渡到围绕建设现代物流业为主,构筑与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及综合运输体系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以铁路改造提速和高等级公路建设为重点,以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铁路、公路网、机场和油气管线建设,逐步形成以西宁为中心,以铁路为主骨架,公路为主脉络,包括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在内的路网布局结构合理、各种运输方式相辅相成、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先进的开放型、多层次综合立体运输网络体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以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加快建设多功能,综合性的公用货运站,大力培育现代物流服务品牌和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逐步形成仓储、加工、包装、配送一条龙服务的物流业,使货运运输向专业化物流化方向发展。通过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及物流服务业,逐步解决青海运力的“瓶颈”问题,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促进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保证。  (2)教育。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把加快“普九”和远程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继续实施“科教兴青”战略,尤其要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推进农村牧区义务教育普及进度,抓好“两基攻坚”、“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大工程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促进现代远程教育,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成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成人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需求积极发展,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调整高等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强化按需培养,适应青海经济结构调整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紧缺人才培养;放开发展非义务阶段教育,鼓励和调动社会各界投资办学和捐资助学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3)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电子工业及邮电通信业一起,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青海信息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要从联合、联网入手,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化、金融保险、财税、贸易、医疗、旅游等领域的应用,建设门类齐全、完整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形成完备的大网络、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加快发展数据库、软件开发、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设备维修等以计算机应用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服务业,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传输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内容服务,促使信息产业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实现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进而促进信息商品化和规模化。&&
  2、突出发展为优势资源服务的行业,使之成为青海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如旅游、地质勘探、科技咨询及其它一些以资源型生产为服务对象的行业
  (1)特色旅游业。旅游服务业主要涉及五大领域:旅行社、饭店、旅游景区景点、旅游汽车、旅游商贸。针对青海实际,应以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商贸发展为重点,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青藏高原的自然、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深化行业管理,在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在重点抓好塔尔寺、青海湖151景区、沙岛景区、互助北山、贵德景区的旅游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各特色景区和景点的观赏潜力和看点,发挥民族歌舞、习俗、传说、纪念品等在旅游业中的作用,通过不断开发服务项目,既能提高旅游区的历史文化底蕴,进一步拓展旅游市场的旅游项目,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也能打造以特色旅游、度假为主的“青海?夏都”品牌,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地质勘探业。资源开发是青海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也是振兴青海的必由之路。不仅要重视对现有资源的开发,更要重视石油、天然气及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探工作,建立后备资源基地,做到资源的有序、持续开发,逐步解决可利用储备不足等问题。加大对地质勘探的投入,资助勘探项目,提高地质调查研究程度,科学合理划分影响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兴优势资源的远景区带。积极应用现代新的地质科学和成矿理论不断提高和完善对青海成矿带区划和矿产预测工作,进一步摸清国土矿产资源的实力,不断提高勘探能力。  (3)科技咨询服务业。科技研究在经济结构中具有“乘数”放大效应,要加快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作为首要任务,特别是服务于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加强青海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推广,努力促进现有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及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促进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围绕青海特色产业,加速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逐步建立起与产业为依托,与市场体系相适应的,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开放型的技术市场、科技信息、知识产权和技术服务的四大体系,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起设施完备、机构合理、功能齐全、运行有序的常设技术市场,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开发中心等的建设进程,逐步形成社会性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同时,要大力发展会计、法律、咨询等各类中介服务业,通过规范竞争规则和服务标准,积极发展资产评估、会计咨询、工程咨询、管理咨询、法律咨询、统计咨询、征信、市场调查等行业,规范发展代理、经纪、拍卖等商品市场服务,稳步发展保险、房地产、劳动力等市场中介服务。完善中介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中介企业在市场运行中的服务、公证、监督作用,真正承担起调整市场行为、培育市场意识、校正市场偏差、扶持市场发展的责任,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  3、积极发展为城乡居民生活服务的新兴服务业,如房地产及住宅、社区服务等行业
  (1)房地产及住宅服务业。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危旧房改造为突破口,通过旧城改造带动房地产业发展。以房地产开发为产业的基础启动点,带动房地产业的综合成长,初步形成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中介、物业管理相互配合和均衡发展的局面,并相应带动建筑、建材、装饰、社会服务等行业的发展。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规范企业行为,调控市场价格,刺激商品房市场的有效需求。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放开搞活房地产市场,加大住宅建设力度,提高人均居住面积,建立起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继续重点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启动建设廉租住房,努力实现房屋产权多元化、管理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结构合理化,使房地产业成为推动青海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2)社区服务业。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将市场化、产业化、商品化、网络化作为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便民服务、资源调配、信息交换、中介服务统一管理的区、街、居三个层次的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型经济体系。根据社区服务业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以及服务的最终目的等方面的差异,把社区服务业分为事业和产业两大块,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行业管理”的方针,探索适合青海省情的公办民营、民办公助、股份制和合作制等社区服务业运作方式,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区服务实体,广泛吸纳社会各方资源,鼓励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城镇集体经济、民办企业及个人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形式投入社区服务,积极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开展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和享受社会保障待遇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实现社区服务事业由过去的政府主办向今后的政府主管转变。同时,逐步完善街道居委会的管理、服务功能,探索街道工作社区化、社区工作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培育和建立功能完善、服务规范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社区劳动力市场和信息化平台建设,以项目为载体,推动社区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着重发展快餐配餐业、家庭服务、维修服务、接送服务、幼儿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文娱服务等兼有社会福利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大力发展为社区就业提供培训的服务业,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创造条件。
  4、进一步发展壮大不断满足社会消费需求的传统服务业,如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行业
  (1)医疗卫生。重点要加快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发展和保证农牧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形成以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以大中型医院为依托,以高层次专业机构为技术指导,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层次清晰的基本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和完善青海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疫情和新发传染病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力争完成省、州、地(市)、县紧急援救和传染病区的建设。  (2)文化体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拓文化消费市场。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和重点文物保护设施建设,努力增加对旅游景区、民族区域、农村贫困地区的文化投入,综合利用现有社会事业设施开展各种特色文化活动,使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紧密结合,全面提升青海的自然、历史、民俗等文化底蕴,推动青海的高原民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积极培育体育产业,努力将青海建设成为全国的体育训练基地和自行车赛事基地。重点建设省体育中心项目、多巴体育训练基地场馆建设项目和围绕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的升级,加强道路、接待设施建设,促进体育赛事和旅游的互动发展。增强全社会体育意识,提高体育参与率,鼓励、支持社会和个人兴办各种群众性体育俱乐部。
  5、大力发展农村牧区服务业,增加服务内容,改善农村牧区的消费环境
  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服务业,重点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施超市下乡战略,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下伸网点。兴办各类协会、合作社、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等农牧业服务组织,大力发展为农、林、牧、渔各业提供高质量的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服务,提高农业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牧经济进行技术、生产资料以及产品销售等全方位服务。扶持和培育农产品加工、批发市场、贸易组织等三类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产地批发交易市场,促使农产品货畅其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产品信息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改善农资、农机、气象、供销等服务,加强水利、植保、畜牧兽医、林业和水产等专业化服务。进一步发展制种业,提高生物育种技术以及种子改良和质量检测水平,逐步建成育种、繁殖、推广、应用相配套,灵活高效的良种繁育体系。
  五、加快青海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青海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有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问题,与体制方面的问题,也有政策方面的问题。“十一五”及2020年服务业发展要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需要从改变观念、规范行为、促进竞争、扩大开放和适当扶持等多个方面着手推进。
  (一)重新认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服务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方向,要认识到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重要性必将日益增强,受市场需求制约,农业、工业快速增长的空间将受到很大限制,地区经济增长将越来越倚重于服务业的带动。“十一五”至2020年期间,一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分工不断细化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大量中间产品和加工过程独立出来,生产性服务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各种商务服务,包括专业服务如法律、会计和审计,营销服务如广告、市场调查、咨询,技术服务如研究开发、产品设计等也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后,电子及通讯设备、轿车、住宅等需求量持续增加,相对应的服务质量和品种也将明显增加。由此,地方政府的宏观与结构着力点需要有所调整,要把服务业作为青海的大增长点来抓,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可按照“围绕优势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培育新兴产业、营造服务环境”的思路,在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同时,加大鼓励消费增长的政策力度,在结构政策上将服务业发展放在更重要的地位,彻底改变以往政府在服务业发展上存在着的“越位”和“缺位”现象,根除在服务业发展中的思想障碍。
  (二)加快推进和完善服务业改革
  在西方国家,除了面向社会的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外,都实行多元投资,市场竞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推进服务业中的金融、电信、铁路运输、教育、卫生、文化、信息媒体等垄断行业的改革,改革包括放宽准入领域,降低服务价格,培养多元化的竞争主体等方面。青海要加快这方面的改革力度,要打破躺在政府身上、由政府包办的陈旧观念,对适宜的服务业领域大胆进行市场化改革,除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以外的领域,要实现由“政府办”向“社会办”的转变。一要区分基本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的界限,合理划分服务业中的竞争性和公益性行业,实行不同的运行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把竞争性行业逐步推向市场。对公用事业、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加快建设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博物馆等重大公用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可借鉴一些发达地区通过预售门票和承租权、拍卖广告摊位和冠名权等的方式,筹足建设资金。二要对一些短期内完全放开进入有难度的行业,尽快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在非自然垄断性业务中,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三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竞争和发展,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高原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四要加快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的改革步伐,把发展服务业与政府职能转变及事业单位改制结合起来,实行政企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经营性机构与非经营性机构分开,实行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培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微观主体。五要打破行政区划、所有制和行业等限制,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则,在全社会范围内统筹配置服务业资源,对旅游、文化、教育、卫生、公用事业等行业存在的资源闲置、浪费与社会急需无法满足并存的问题,进行市场化的运作、改革和整合。如对多所生源严重不足的中专学校、技工学校进行调整,集中培植一所培养高级技工的学校,或利用闲置资源组建几所中小学。
  (三)加强服务业的法制建设,规范行为
  服务业的特点是相当一部分服务水平和质量事先无法确定,只有在服务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特别是以人力资本为主的行业更突出,如教育、会计、律师、咨询等行业乃至物业管理、家庭服务业等都具有这种特点。如果没有有效的行为规范,消费者对服务质量心存疑虑,潜在需求就不能转化为现实。因此,依法管理是服务业在市场经济中健康发展的保障,全省各有关部门应会同省人大和政府法制办共同制定立法计划,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在行业标准、业务范围、价格管理、奖励惩罚、资产评估、监督检查、纠纷仲裁等方面都能在章可循、有法可依。全面清理现行的法规和规章,对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应进行调整或修订。“十一五”期间尽快建立和完善消费信贷、房地产、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在一些相关行业中加快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和服务标准的制定,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全省服务业法规体系。与此同时,要加大依法行政力度,加强执法队伍的素质建设,完善执法工作程序,正确行使检查监督的权力和职能,坚决制止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和乱检查等不合理行为,通过政府的诚信加快服务业的规范和诚信建设,为服务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四)增强服务业在劳动就业中的贡献
  一要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改变产业结构变动与需求结构变动的严重偏差,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逐步提高其质量和品种,加快高原文化及生态旅游、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服务业的“升级换代”步伐,增加服务供给。二要依托青海特有的有形及无形资源,抓住青海每年举办的“郁金香节”、“东西部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洽谈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民俗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发展特色旅游业,可建立开发“青海盐湖浴场”、“藏药洗浴”、“青海民族歌舞”等一系列旅游、度假项目,充分挖掘旅游服务产业链,使之成为带动青海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三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和改善西宁市、格尔木市的城市功能,鼓励人口向城市或县城流动、集中,带动道路、供水、供气、供热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文化教育等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就业容量。四要根据资源型加工产业的发展需要,积极培育生产服务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或生产服务。五要加快各类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由于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与目前劳动力素质供给有一定差距,因而要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要开展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和跨地区流动务工的信息引导、培训、派遣、权益保护等管理服务以及文化体育卫生等工作,加快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五)优化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
  服务业的区域布局与各地城市化进程、一二产业发展水平等高度相关。因此青海服务业发展的区域规划设计,要从实际出发,发展各具特色的服务业,形成区域性、层次鲜明的服务业新格局。西宁、格尔木、德令哈三市要根据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特点,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邮电通信、信息咨询服务、金融保险、城市公用、房地产和文化卫生教育、商业餐饮业等服务业,围绕提高城市等级,健全城市服务功能来发展服务业;海东地区应发挥城乡、农牧区的纽带作用,根据第二产业还不发达、服务业发育程度较低的特点,围绕城市服务功能的延伸和农业服务,带动服务业的发展;牧业区应围绕自然景观、人文、民族、历史遗产为特色的高原生态旅游业,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商业、交通运输等目前比较薄弱的基础和传统的服务行业,为服务业发展扩大有效需求。与此同时,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小城镇建设是服务业发展的龙身。要打破城乡界限,打破传统的部门分工和所有制界限,促进城乡不同所有制、不同部门、不同区域的服务组织起来,实现服务方式的专业化、系列化、大型化。逐步迁出或关闭西宁市区污染大、占地多的工业企业,并把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服务业。组建一批在城乡间发挥桥梁作用的大型服务企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六)加大扶持力度,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
  实现服务业快速发展,投入是关键。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的原则,支持鼓励国家、集体、个体、外商等各方面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形式投入服务业领域,采取多种形式兴办服务业各类实体,推动服务业发展。一是适当增加政府投入。建议各级政府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投向生产服务业新兴领域、面向“三农”的新型服务业态、非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以及服务业中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对那些带动作用强、综合效益好的项目,特别是对由政府负担转为市场化运作的项目以及就业量大的项目,给予贴息或补助。对原先由财政负担的事业型、福利性服务单位转向企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要付出一定的改革成本。 二是拓宽投融资渠道。金融机构要积极向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及建设项目发放贷款。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加大对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我市投资。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有步骤地吸引国外服务业,如国际大型连锁零售业来青海发展。启动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向商贸流通、餐饮、社区服务、旅游、教育等服务业。三是理顺管理部门职能和价格体系,创造优良的服务业发展环境。要尽量做到一项事业由一个部门负责,必须由几个部门负责的,也应明确各自职责范围,加强协调配合。如城市的城建工作,可成立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局,统一执法管理;如旅游资源,分属城建、旅游、水利、文化等多个部门,往往相互掣肘,阻碍了旅游业发展,建议进一步明确职责。取消对服务业不公平的政策,宾馆、餐饮、商贸以及下岗职工或为下岗职工创办的各类服务业项目,用地、用电、用水价格和收费应与一般工业企业实行同样的标准。
  (七) 促进服务业对外开放,提升竞争力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适应入世的要求,积极有序地开放服务业领域。一要重视和研究各种因素特别是加入WTO对青海服务业发展的影响预测,充分利用青海的资源、环境、文化等优势,积极争取国内外客商以各种方式在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旅游、教育、文化、医疗、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城市公用事业等领域来青海投资。二要拓宽服务业对外开放领域,加快引进现代服务项目、经济管理模式和国内外先进服务标准,追赶服务业发展的时代步伐,提高和带动青海综合服务水平。三要利用先进理念、高新技术与信息技术改造服务业,用新型业态对传统行业进行改组改造,发展新型的服务业态和服务方式,促进教育培训、文化体育、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需求潜力的大幅度上升,推进新兴服务业迅速启动。四要鼓励企业和个人“走出去”开展贸易加工、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等,尽可能多地占有服务市场份额。
  (八)加大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针对青海农村牧区服务业非常薄弱,不适应农村牧区经济发展需要的状况,一方面城镇及经济发达地区的服务业要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辐射作用,以带动周边农村牧区服务业的发展。抓住城市和小城镇开发建设的机遇,合理有序地推进郊区服务业发展,在加强城镇能源、环保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为特色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服务的行业;为农牧业产销和农牧民生活服务的服务业;为城市居民郊游、度假和国内外游客观光、旅游服务的行业;与城镇建设相关的商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不断提高发展的档次和水平,形成郊区服务业的合理梯度布局。另一方面,以发展流通部门的服务业为重点,努力提高农牧业科技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健全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扶持和培育农牧产品加工、批发市场、贸易组织等三类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各类协会、合作社、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和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产地批发交易市场,促使农产品货畅其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产品信息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改善农资、农机、气象、供销等服务,加强水利、植保、畜牧兽医、林业和水产等专业化服务。从而促进农村生产的富余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以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九)鼓励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一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拓宽消费领域,消除各种限制消费的障碍,培育和保护城镇居民的购买力,鼓励城镇居民扩大住房、旅游等各种服务消费。二要不断开拓新的消费领域,积极开展住房、汽车消费热点,进一步拓宽城镇居民的消费空间。三要通信教育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刺激网络经济、信息消费、教育消费等方面的升温。四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整合物流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创新专业市场经营模式,提升传统运输和仓储业,满足城镇居民多种消费需求。五要扶持鼓励新型商业业态的发展,提高连锁、配送等企业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六要进一步提高广大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近而拉动包括服务在内的消费。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青海省信息中心承办
E_mail:&&
电话:(3, 630512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服务业外资增长理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