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提出把职业当工作,往往一事无成;把职业当事业,往往成就非凡人生

工作重在做到位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在我们身边,从来就不缺少胸怀雄才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能够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对于这个说法,一点不用怀疑,在现代企业里,很多人都是以这样的状态在工作着:
只管上班,到日子拿工资,不问自己到底做了什么,有没有贡献;只管接受命令,不管最后结果;天天想着弄虚作假,老板不在就偷懒;上班得过且过,能拖就拖,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工作应付了事,差不多就行,从不认真对待……这些都是工作不到位的典型表现。工作总是环环相扣的,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不要小看某一个环节、某一个人的不到位,它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前一个影响这一个,这一个影响下一个,下一个再影响再下一个,结果往往因为“一招不慎”,导致“满盘皆输”。这种活生生的例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实在是太多了:
某一个人工作不到位,结果大家都得陪着加班;一线工人工作不到位,让成百上千的产品全部报废;财务工作不到位,公司蒙受巨大损失;售后工作不到位,多年合作的老客户宣布“分手”……由此可见,工作不到位,相差千百倍;工作不到位,等于在浪费;心态不到位,工作就缺位;小事不到位,大事就难成;工作不到位,不如不执行!
工作到底是为了谁?你最终要对谁负责?不是老板,也不是公司,最终还是我们自己。没有人把刀架到你脖子上说“快给我工作,不然就……”也没有人跪下来对你说“求求你了,快工作吧,大哥”。为了对我们自己负责,多拿点薪水,少受点累,当然也是为了不连累大家,不让公司替我们的失职“背黑锅”,每个人都应该把工作做到位。
说了半天,到底什么叫到位?我们可以换个说法,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工作标准问题,就是说对于一项工作,不仅仅要去做,也不是说做完了就了事,而是要做好了。
做了,可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地过一遍,也可能是做到一半就放弃了,根本就不管质量不质量、结果不结果。
做完了,像小时候做算术题,不管三七二十一,随便写上一个答案,就算交差了,不论对错,但求速度。
做好了,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标准,其实是工作的最高标准,要求我们能做到100分,就不做到99分,甚至要做到120分。
把工作做到位,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套用电影《大腕》里的那句台词“能够把工作做到99分的员工,根本就有能力再多做1分”,不是任务多么艰难,而是我们太懒,责任心不够,态度不端正,执行力不强,不在乎结果,不重视细节,不注重效率,不懂得合作,没想着节约,没用好方法。反过来说,只要你比别人多做一点点,心态摆正一点点,多点责任感和主动性,多注意细节,多想想方法,完全可以把工作做到位。
本书从工作到位的理念定位入手,分析了工作中的一些不到位的现象,比如“差不多哲学”、打折扣、马马虎虎等,从反面阐述了把工作做到位的重要性,然后从责任、心态、执行、细节、效率、节约、方法等几个角度,正面告诉大家怎样才算是把工作做到位,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到位。
  什么样的员工才是优秀的员工?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
同在一个屋檐下,同样的学历,相仿的年龄,为什么那些优秀员工,总是业绩好、工资高、待遇优厚,更能够获得老板的信任?
优秀员工,总是有着一种共同的特质,这种特质和他们做什么工作无关,和他们的学历无关,和他们的年龄无关,完全体现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他们热爱工作,追求卓越,勇于负责,积极主动,爱岗敬业,注重细节,遵守准则……这些特征,最终归结为一点,就是能够工作到位。这是优秀员工与平庸者的根本区别所在。也就是说只有工作到位的员工,才是优秀员工,也只有工作到位,才能通过工作实现一个人的价值,而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工资高、待遇优厚,更能够获得老板的信任。
如果你渴望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渴望获得更多的信任、更高的薪水、更高的职位、更大的成功,工作到位吧,没有别的选择。
1.只有做完做好,才说明你做了
做了不代表做完,做完不等于做好。三者不过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什么是“做了”?举例来说,经理吩咐你到财务部交一份报表,你拿着去了,但最后是否能及时送到,报表有没有错误,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在你关心的范围之内,会计不在,你会原件带回。这样的工作标准充其量也只能是“做了”,甚至是走过场、糊弄人。
什么是“做完”?我们还用上面的案例来说明。你成功找到了会计,递交了报表,然后回到自己的部门向经理“交旨”。就任务本身来说,你已经完成了。
大多数人做到这一步,都会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的工作已经很到位了,足以对得起公司支付的工资了,但事实上是这样吗?未必。任何一项工作,没有经过最后的检验,都不算是圆满完成。仍然以交报表一事为例,可能报表中存在着某些错误,或者财务部还需要一些相关数据,你有义务找出问题所在,及时修正,确认准确无误之后才递交给财务部,并将财务部的相关意见反馈给你的部门经理,直至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时,才证明你真的“做了”、“做完”
了,而且“做好”了、到位了。这意味着对工作目标和工作品质负责。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这种美丽的假象迷惑——在岗位上规规矩矩,如期完成了工作,就表示有了结果,就意味着做好了。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只是在例行公事,甚至得过且过,在公司里混日子。
在一座深山古寺里,有一个小和尚专司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透顶。于是住持就想把他调到后院劈柴。
相比撞钟,挑水劈柴可是力气活,小和尚不愿意去,反而不服气地问住持:“难道我撞的钟不准时、不响亮吗?”
住持很耐心地说:“都不是,你撞的钟很准时,也很响亮,只是钟声空泛,没有一点感召力。撞出的钟声应该浑厚、深沉、悠远、圆润,因为我们的钟声是要用来唤醒沉迷的众生的。”
为什么住持会以小和尚工作不到位为由重新给他安排工作呢?就是因为小和尚认为撞钟就是最后结果,从来不会想住持真正想要的是用悠远、浑厚的钟声唤醒世人,更不去管钟声是不是达到了真正的目的。如此这般,即便撞钟百年,也不会到位,只是在毫无价值地重复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动作而已。
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观念和态度,同样是撞钟这样的简单动作,有人心不在焉,有人却能从中撞出禅心。
清晨,老禅师从禅定中起身,恰巧这时传来一阵阵悠扬深远、震彻山谷的钟声。老禅师屏气凝神,侧耳聆听,钟声一停,便召来侍者,问道:“今天早晨是谁在撞钟?”
侍者回答说:“报告方丈,是一个新来参学的小沙弥。”
老禅师吩咐侍者叫来这位小沙弥,问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司钟呢?”
小沙弥忐忑不安地回答:“没什么特别心情,只是为打钟而打钟。”
老禅师说:“你在撞钟的时候,心里一定在想着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非常高贵、响亮,只有那种心意虔诚的人,才会撞出这种声音。”
小沙弥很认真地回答说:“其实也没有刻意想什么。我尚未出家参学时,曾经有人告诫我,钟即是佛,打钟必须要虔诚、斋戒,敬钟如佛,用入定的禅心和礼拜之心来司钟。”
老禅师听了很高兴,他说:“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要保持这种敲钟的禅心。”
小沙弥一直记着老禅师的开示,保持司钟的禅心,后来继承了老禅师的衣钵,成了一名得道高僧。
敲钟是和尚们的必修课,不过,它本身只是一个动作,没有什么意义,钟被敲响也不是最终的目的,敲出禅心、警醒世人才是佛家讲的“悟”的真谛。
小沙弥的行为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才叫真正的到位。着名教育家威廉·贝内特说:“工作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对于每一个职场中人来说,工作是上帝安排的任务,是上天赋予的使命,天职所在,使命必达。
传达某项指令、执行某项任务、开展某项工作,按部就班地“做了”只是一个过程,“做完”也只是产生了某种效果,这些远没有做到位。只有充满激情,工作主动,从不半途而废,善于发现问题,努力寻找解决方案,直到将问题彻底解决,真正完成了,才是公司和老板想要的唯一结果。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员工,那么请记住:工作要的是结果,而不是完成任务。只有锁定“结果”这个目标,而不是完成任务的过程,而且“做好”
了,做到位了,你的工作才是有价值的。
2.工作到位,业绩翻倍
你是否羡慕公司里那些业绩名列前茅的佼佼者?
你是否每天因为自己拿不出手的业绩在心里为自己“默哀”?
你是否想到过自己与那些资历比你浅、业绩比你高的人到底有什么差别?
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你的工作不到位,比如完成任务时敷衍了事,遇到困难的时候知难而退,很少关心最终的完成情况或者总是以差不多的结果交差,从来没有想到过应该采取什么改进措施。
有人说“到位不到位,相差千百倍”,不是完成工作所应该具备的技能,而是那些不到位的工作行为,造就了名列前茅的佼佼者和名落孙山的平庸者,拉开了两者之间的差距。
在一段时间里,希望集团总裁刘永行特别喜欢到韩国出差,去学习韩国同行的经验。有一次的韩国之行,让他印象极为深刻。
那是一家只有66个员工的小型面粉加工厂,每天竟能处理小麦1500吨,而在国内,相同规模的企业一般生产能力不过几百吨,员工人数却要上百人。在中国同行企业中,希望集团的效率已经算是相当高的了,有七八十名员工的工厂日处理小麦也才只有250吨,不过是那家小工厂的1/6。
刘永行觉得有必要弄清其中的奥秘,就与工厂的管理者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他了解到该厂曾经在内蒙古投资办过厂,当时聘用了155名员工,但日处理能力只有250吨,磨合了一段时间,觉得无法改善,就关闭了工厂。
也许你会认为,问题一定是出在了设备上。事实上,韩国本土工厂使用的设备是20世纪80年代投入生产的,内蒙古的合资企业是90年代新建的,设备比原厂还先进。那么,一定就是管理方法的问题了。也不是。主要的管理人员曾都是韩国人,因此管理方法不会有大的出入。真是令人费解!
恰好,刘永行后来遇到了那位原内蒙古工厂的韩国厂长,就怀着极大的好奇心,特意请教他,为什么管理方法一样,设备更加优良,设在中国的工厂却要雇佣那么多人。
该厂长回答:“也许是中国人做事不到位吧。”一语道尽了玄机,也就是这样漫不经心的一句话,让刘永行回国后几个晚上都难以入眠。
就是这种工作上的不到位,让韩国厂长发出了如此的感叹,让刘永行深有感触、彻夜难眠,并写专文强调:“不到位,是中国许多单位工作的‘病根子’。员工要更有竞争力,企业要更有竞争力,就必须在‘到位’两个字上下足功夫,否则很有可能会得不偿失。”
其实员工与员工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同样是工作8个小时,熟练程度也没有相差十万八千里,知识结构也大同小异,工作环境、使用的设备基本一样,问题就出在了对待工作的态度上,是否把工作做到位了。
如果每个人都提高那么一点点,集中体现在一个企业里,自然就会形成巨大的差距。
对于企业来说,每个员工工作到位,对结果负责,形成一种合力,整体的工作成果自然就高于其他企业。对于员工个人来说,工作结果与个人业绩往往是呈正比关系的,工作到位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个人的业绩自然就水涨船高。
但实际上,只管上班,不问成绩,只管接受任务,不问最终结果,缺乏对结果负责的认真态度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在公司里做得久了,经常会抱怨自己薪水低,抱怨公司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者不够人性,这几乎成了大多数员工的一种常态。
这种状态不是靠规章制度这样的明文规定能够解决的。作为企业,可以也必然会告诉员工应该怎样做,应该提高工作效率,应该出色地完成任务,但不可能教你通过什么方法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怎样做更能够提升工作质量,或者做完了工作范围内的事情,还可以或应该做其他什么事情,这种到位意识只能够靠员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要弥补工作效率上的差距,说来简单,做来不易,因为你需要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对工作心怀感激,充满激情,形成全新的到位意识,并把它作为一种习惯投放到日常工作中。那样,你自然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抱怨、批评,四处发牢骚了。
3.优秀员工产生结果,末流员工生产麻烦
执行不能到位,结果必定缺位。一项工作,只有落实了所有的细节,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目标,出现了最终的理想结果,才能说明你是一个一流的执行者,是一名优秀员工。也就是说,优秀员工永远是直接对结果负责的,结果才是他关注的根本所在。至于过程,只不过是实现结果的必然途径。
在这一点上,优秀员工与末流员工是不一样的。末流员工常常会表现得吊儿郎当、不求上进,不是磨洋工,就是打折扣,总希望自己少付出一点,多得到一点,结果他们往往会成为麻烦“生产商”,让企业和上司头痛不已。
格里·富斯特是一位着名演说家。他发现自己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听众及时见到他本人和他的演讲材料。为此,他专门雇佣了一个人负责寄送材料。
某一次他出差去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在转机的时候,他给助手琳达打了个电话,询问一下资料是否已经安排妥当了。琳达说:“放心吧,六天前我就已经把材料都寄过去了。”富斯特追问:“他们收到了没有?”琳达说:“快递公司说他们保证两天后送到。”
结果,等富斯特到了会场,发现他的材料并没有送过来,为此,他迫不得已将那些重要的话题往后挪,直到送来了材料。
数年以后,富斯特再次前往该地参加会议,转机的时候,他想到之前的经历,不禁心有余悸,于是拨通了现任助手艾米的电话:“我的材料寄到了吗?”艾米回答:“会议负责人说三天前就已经到了。他们告诉我听众比预计的多了400人,为此我又多寄了600份材料,这些材料也已经到了。”
“还有,他们问我要不要在演讲之前把资料散发下去,他们说您喜欢这样做,不过我不太确定,如果您不同意这样做,我这里有他们的电话,您可以记下来,随时跟他们联系,提前告诉他们。”
艾米的这一番话,让富斯特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如果现任的助手艾米属于优秀员工,无疑琳达就是那个光会制造麻烦的末流员工。从表面上看,琳达也是完成了布置给她的任务——联系了快递公司,把材料寄了出去,而且还提前了几天,预留了一定的弹性空间。但细细品来,不难看出,她的工作存在着一个大的漏洞,就是没有确认结果,不知道对方是否收到了她寄出去的材料。就是这个疏忽,让她的演说家上司陷入了很被动的境地,不得不改变原计划。
而艾米,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负责任的优秀员工。她处处把关,通过一环扣一环的努力,让整个工作不留死角,追踪了每一个细节。
一流的执行力,产生一流的结果。工作到不到位,要看有没有结果。“行百里者半九十”,没有最终的结果,就不算完成了任务,就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到位。否则,工作留下了尾巴,剩下了残局,还需要别人为你殿后,帮你收拾。那么,对于企业和其他员工来说,你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麻烦。
成为优秀员工,肯定是需要条件的。身为员工,工作的核心就是执行任务,那么在执行过程中,你千万不能像琳达一样,只看过程,不问结果,给企业或别人添麻烦,你应该多学习继任者艾米,不但要认真面对整个过程,更要对事情的所有结果负责,对每一个细节的结果都要进行确认。
所谓“计划不如变化”,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偶发的意外事件。优秀员工与末流员工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会根据事情的变化情况,及时、迅速地查明原因,并提出解决或补救方案,以确保所有的细节都能够万无一失。仍然以上面的艾米为例,如果不是她通过了解,获悉听众远远超过预计人数,并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恐怕到时候再镇定的演讲家也会变成一个“热锅上的蚂蚁”,手足无措。这样工作周到、思维缜密的员工,想不受到上司喜爱和信任都是不可能的。
4.工作不到位,等于在浪费
  执行不到位,就会造成成本的增加,导致极大的浪费,甚至造成巨大的损失。你工作不到位,执行不彻底,半途而废,处处留尾巴,最后还要翻回头来“收拾旧山河”,只会浪费你自己的时间,浪费企业的资源。在工作中,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于你自己留下的烂摊子,你没有权利要求别人替你收拾残局,别人也没有义务替你弥补因为你工作失误或者不负责造成的纰漏。
执行不到位,不如不执行。否则,做了也是白做,只会白白地浪费时间,浪费感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与其等出现了纰漏才去弥补,不如在一开始就认真对待,把事情做到位,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从前,有一位经营地毯生意的阿拉伯商人,他特别注意自己店面的外观陈设,几乎每天都要在店里四下巡视,检查检查有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一经发现,就立马纠正。
这天,他照例到店里巡视。突然,他发现自己精心布置的地毯上鼓起了一块,就走过去用脚把它弄平了。正当他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发现另外一个地方又鼓起了一块,他皱了皱眉,真是见鬼了,他再次走过去,仍然是用脚把它弄平了。
好像是老天在跟他开玩笑一样,总有新的隆起接连不断地在其他的地方出现。他不停地弄平,以至于搞得满头大汗。可隆起还是再次出现了,这个阿拉伯商人一气之下掀开了地毯的一角。一条蛇迅速地溜了出去。
工作中,很多人都犯过这种错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总是忙得焦头烂额、不可开交,甚至不断地返工,重复修改某一处错误,仍然不能圆满地解决问题。
如果蛇不出去,你永远无法弄平地毯。每一项工作,如果不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瞄准最终的结果,冷静下来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直接解决根本问题,一定会重复做一些没有意义的无用功,浪费宝贵的时间。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提纲挈领,抓住要害,把工作做到位,自然就能够避免无谓的浪费了。
乔治在一家钢铁公司担任过磅员。刚刚上任一个月,他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矿石没有完全充分地冶炼,甚至有些根本就没有经过冶炼。他觉得这样下去,公司一定会损失巨大,于是他找到了负责冶炼的工人。可工人回答他:“如果技术有问题,工程师肯定会告诉我,但现在没人跟我说,就说明技术没有问题。”
于是乔治去找技术工程师,说明他看到的问题。技术工程师对他一脸的不屑,他觉得这是不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这种问题如果被上司发现,自己很可能砸了饭碗。
乔治觉得这是一个大问题,壮起胆子,拿着没有冶炼好的矿石,直接找到了总工程师。总工程师一脸严肃地听乔治叙述,他很诧异地问:“我们公司的技术是一流的,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
乔治说:“技术工程师也这么说,不过如您见到的,事实的确如此。”
总工程师有些火了:“看来是出问题了。为什么没人跟我反映呢?”他当即召集公司相关技术工作人员来到车间,果然发现了相当多的冶炼不充分的矿石。经过一番检查,最后发现原来是监测机器的一个零件出现了问题。
总经理知道了这件事后,奖励了乔治,晋升他为技术监督工程师。总经理万分感慨地说:“我们公司不缺工程师,缺少的是做事到位的员工。全公司这么多人,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问题,有人提出了问题,还不以为然。技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富有主人翁精神、认真负责、工作到位的人才。”
究其原因,这件事情很简单,就是因为一群员工做事不到位。如果没有乔治及时发现问题,长此下去,该钢铁公司势必会浪费大量的财力,浪费宝贵的矿产资源,因此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之所以乔治能获得总经理的奖励和赏识,就是因为他工作认真、做事到位的主人翁精神,拥有这种态度与能力的员工,是每一个公司都求之不得的。
我们大可不必羡慕乔治命好,碰到了伯乐,有如此千载难逢的“艳遇”。
在企业里,就算是董事长、总经理,也是从一个普通员工做起的,如果你不是仅仅把自己当成一个打工者,而愿意抛开任何借口,愿意在工作中投入自己的忠诚和责任心,愿意尽职尽责,主动为企业着想,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追求完美,力求到位,做到极致,你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员工,迟早有一天,你也会碰到慧眼识珠的伯乐,让你大放异彩。
5.你的薪水来自你的汗水
常有人慨叹这世界不公平,抱怨自己工资低、福利少,老板态度也不好,付出不等于回报,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先来看这样一个小故事。
公司同一批招聘了两个年轻人。一年之后,有人惊奇地发现两个人的薪资水平竟然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小赵月薪4000元,在整个公司几乎都是位居榜首;小李月薪2300元,可说是公司里的最后一名。
新来的人力资源主管在整理档案的时候,得知他们薪水的差距之后,觉得有些奇怪,就去询问公司总经理:“这两个人同时进公司,年龄相仿,在学校都是优等生,为什么进了公司一年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总经理听完,笑着对他说:“在学校的时候,他们同是学习书本知识,不过在公司里,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大多是用不到的,需要的是行动、是结果。两者要求不同,作为员工,衡量的标准自然也就不能依据他在学校时候的考试成绩,这样一来自然就有所不同了!”
人力资源主管还是有点不太明白。总经理说:“这样吧,过两天正好我要出差,我叫他们两个分别帮我买一张车票,你看看他们的表现,就清楚了。”
然后,总经理分别通知了两个人,让他们明天中午的时候完成任务。
第二天,两个人都来汇报工作。结果两个人都没有完成任务。
小李说自己一大清早就去火车站排队了,结果排了两三个小时,人家说当天的票已经卖光了,见购票无望,他就回来了。
小赵的回答跟他差不太多。他没有在车站停留那么长时间,询问了之后就离开了车站,不过他给总经理带来了另外几种选择:一是买高价票,比原价几乎高出50%,而且他已经得到了对方的电话号码。二是坐飞机,如果事情紧急的话。三是到另外一座城市中转。四是坐高客,费用比买高价票要低一些,但能够保证有座位。
总经理听着小赵的回答会心地一笑,人力资源主管恍然大悟。
看到这里,相信每个人都应该和这位人力资源主管一样,豁然开朗,一下子明白,为什么看上去相同的两个人薪水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基本上在任何一家公司,都存在这两种人,在议论和羡慕别人高工资的同时,是否问过自己,是否身上有“小李”的影子呢?
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顺利地进了一家大公司财务部。老板承诺试用期半年,如果表现良好,半年后加薪提职。
一开始他干劲十足,而且从来没有出过一点差错。工作了两个月,他觉得凭现在自己的能力,完全能独当一面,完全应该获得更高的薪水,不必等到半年以后。
从此,他的态度产生了180°大转弯,不再那么认真、细致,财务部需要加班赶制财务报表,他想方设法找借口回家,还说自己的任务白天已经完成了。其实言外之意是说自己的工作对得起自己的薪水了,没理由跟那帮高薪族一起加班。
这样一晃半年过去了,他看老板仍然没有加薪的意思,便一纸辞呈愤然离开了。
后来,前同事私下跟他说:“真是遗憾,你白白错失了一个加薪晋升的机会。一开始,老板看你工作认真,能力强,就想第三个月提前给你加薪,以后做得好,还会提拔你为主管。”
就这样,一个绝好的发展机会,就因为他对薪水过于斤斤计较而丧失了。
任何一家公司需要的,都是那种富有使命感、勇于承担责任、工作全力以赴的员工。对于这种只认钱不认人的员工,怎么可能赢得上司青睐,被老板欣赏和重用呢?
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如是说:“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生活的质量。”
工作就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以态度认真、工作勤奋、业绩突出交换丰厚薪水的舞台。不管是你在学校里学习到的知识,还是在工作中掌握的技能,你的所有能力,在这个舞台上都会得到充分的展示机会,甚至可以说,除了工作,没有任何一种活动是如此开放的,允许你全面展现、自由发挥,不过问题也就出现了,你将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投入工作之中。
“一切商业模式,本质上只有一个,最高的工资给最优秀的人才,最优秀的人才创造最大的价值”,公司这个平台其实是相对公平的,只有你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才可能成为大家共同认可的优秀员工,当你认真负责,从不拖沓,总是能够把所有的工作做到位,会有等价的薪水回报你付出的汗水。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工作不好,公司对你不公平,不妨先认真地思考一下,你能为公司做什么,你又为公司做了什么?你的工作有没有做好?你比别人付出的多吗?这些事情都想清楚了,再去想你的薪水和你的付出是否呈正相关关系,也许你的心态会平和许多。
6.唯有工作出色才能说明你能力优秀
工作,对任何一个上班族来说,首先一定是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需要,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其次才是作为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通过工作体现你的价值呢?管理学者华德士提出:“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个人品牌含金量越高,则人的身价越高”。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品牌与身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品牌的知名度越高,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利益越大,个人的身价也就越加不菲。
每个人都希望在工作中获得成功,被同事羡慕,被老板赏识,被公司认可。在工作中,唯有做得比别人更好,报之以出色的工作结果,才能为你的能力打上合格或者优秀的标签,从实际意义上帮助你树立自己的品牌。
有一个坐落在街道角落里的名不见经传的理发店,每天门庭若市,几乎到了人满为患的地步。只是因为这里有一个好的理发师。他总能把客人的头发打理出最佳效果。很多人为了能够拥有一个好发型和一份好心情,情愿花时间从很远的地方跑来剪发。
这位理发师在第一天当学徒的时候,他的师傅对他说过一句话——记住,每一剪都必须负责。这句话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工作态度,让他在工作中几乎到了偏执的地步。
有一次,一个商人来店里理发。他告诉对方,连剪带洗差不多要用40分钟时间。对方没有表示反对。可是,当剪到30分钟的时候,客人的手机响了起来,而且似乎情况有些紧急,他需要马上离开。
这个“死心眼”的理发师坚决不同意,说必须把头发剪完,不然会影响整体效果。客人都有些生气了,但他仍然不肯放他走,而且再三强调这不是要耽误他的事情,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客人拗不过他,只得留下来剪完。
几乎半年时间,这个客人都再也没有来过这里剪发。突然有一天,那位客人出现了,他笑眯眯地说:“你知不知道,上次在你这里剪发,结果害得我跟老婆大吵了一架。我发誓再也不来你这里了。我到过好多理发店剪发,但发现没有哪一家能够剪出你的效果来。所以,我又回来了,我还给你带来了我一个朋友。”
为什么这个发誓不再登门的客人会出尔反尔呢?不是他没有其他地方可去,而是这位“疯狂”的理发师工作出色,技艺高超,无可代替。
一项调查表明,那些优秀的员工,基本上都是性格偏内向,没有堂堂的仪表,甚至相貌平常,既不是口才了得的演讲家,也不是擅长人际往来的交际专家,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品质过硬、责任心强的人。正是他们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帮助他们给自己贴上了“优秀”或“卓越”的标签,帮助他们在公司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形成了个人品牌。
品质是决定成功的基石。当今社会,岗位竞争激烈,要想在职场中获得一种良好的生存状态,就必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用实实在在、大家都能看得见的业绩说话,否则即便你有开天辟地的能力,也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同。
汤姆和杰克在大学的时候就是同学,毕业之后,又同时进了同一家公司工作。一开始的时候,两个人都没有被分配什么重要的工作。上学的时候,汤姆成绩优异,总是在班里名列前茅。杰克不过是一个中等生,甚至有时候会落到班里的最后几名。
两个人拿着同样的薪水。可不久之后,就发生了变化。成绩优异的汤姆仍然在原地踏步,杰克已经受到了老板的重用,担任了更重要的工作,已经被老板作为升职的对象。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原来汤姆自认为天赋禀异,计算机技术无师自通,不屑于做一些琐碎的事情,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应该做大事的,根本不应该被安排做一些打水扫地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时间一久,汤姆对这家公司感觉非常失望,连本职工作也疏懒了。
杰克对安排给他的工作,无论重要与否,从来都无怨无尤,每一项工作都坚持做到尽善尽美,不仅如此,住在公司附近的他,周末的时候也会来公司加班,处理一些没有完成事情。本来他和汤姆的能力就没有什么大的差别,这样积极主动而且高度负责的态度,自然而然地就受到了老板赏识。
任何一家公司都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只有工作结果能证明你是否优秀,是否称职,是否如你自己描述的那样能力超群。
要做优秀员工,要让老板认可你的能力,绝对不能像汤姆那样好高骛远。
不管是那些不屑一顾的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是那种对公司来说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你都必须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得比预期还要好,这样的你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甚至是离不开的人。
那么,不管是激烈的职场竞争,还是残酷的公司裁员,对你来说,都不会构成威胁,反而会因为你用业绩铸造起来的个人品牌,步步高升,成为名副其实的职场“不倒翁”。
  当你认为自己的工作完成得差不多的时候,当你马马虎虎应付上司检查的时候,当老板看不见你,你在偷懒的时候,当你耍了一些小聪明欺骗了老板而暗自庆幸的时候,你知道山姆·沃尔顿,这位沃尔玛公司的创始人在干什么吗?他在80多岁的时候,仍然马不停蹄地在全国巡视他那庞大的连锁店帝国;他在南美洲考察的时候,曾经因为在超市里不断爬上爬下测量货架之间的距离,被超市报警送到警局里。
正是因为这种工作到位的职业精神,才让他成了世界500强老大的领导人,而不是别人。如果换成是你,面对同样的工作,你是否会有这样的激情呢?
不可否认,在工作中,总有些人觉得“差不多就行了”、“过一天少两个半天”、“偷个懒老板也不知道”、“我照着做就可以了”、“这没什么了不起的”,这些“懒病”永远不会帮助你成功,只会一点点吞噬你的工作激情,把你的工作成果败坏得所剩无几,使你距离优秀员工的光环越走越远。
1.害死人不偿命的“差不多哲学”
对于“差不多哲学”,做得最到位的,表现得最入木三分的,当属胡适先生笔下的“差不多先生”。
这位“差不多先生”跟普通人并无二致,也有一双眼睛,只是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脑袋也不小,记性却很差,思想也不缜密。他总是把“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挂在嘴边。
小时候,他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被骂了,他反而说:
“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长大了,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会写,也会算,就是不认真,老是把“十”字写成“千”字,“千”字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地骂他,他却笑嘻嘻地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他去搭火车,因为他走得太过从容,结果迟了两分钟。火车已经开走了。
他瞪着眼,摇头叹息:只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跟明天走,也还差不多。不过这火车公司也太认真了,早两分钟开,跟晚两分钟开,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得了一种急病,叫家人去请汪大夫。家人一时寻不着汪大夫,把兽医王大夫找了来。“差不多先生”也知道他们找错人了,不过“有病乱投医”,管不了那么多了,心里还安慰自己:“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结果这位兽医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一会儿,“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还断断续续地说:“活人跟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话一说完,就断了气。
其实我们身边“潜伏”着很多的“差不多先生”,甚至我们自己身上很可能就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成本高了点,时间长了点,利润少了点,浪费多了点,打包歪了点,检验迟了点,对人对己都不斤斤计较,不求过得硬,只要过得去、差不多就行了。结果工作从来不曾到位,总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甚至要大家帮他“擦屁股”。
不要否认,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是这样生活的:早上六七点钟就起床,准时打卡,准时上班,却很少能够及时完成工作;晚上八九点才回家,整天似乎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却很少能够把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做什么事情都在应付差事,把“差不多就行,何必太认真”当做自己的口头禅和行为准则。
然而,就是这种做事粗糙,满足于“差不多就行了”的心态和行为,是公司管理不善的一大弊病,恶疾不除,工作质量是绝对上不去的。
这种不清不楚、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差不多哲学”有很多的常用代名词,估计大家都耳熟能详,比如“大概”、“大约”、“大致”、“估计”、“好像”、“基本”、“几乎”等。那么,差不多到底是差多少呢?
夏林在一家报社当记者,这家报社一直做得不温不火的。他工作非常努力,当时副主编的位置空缺,他很想爬上去。
在一次聚会中,夏林认识了一个朋友的老同学,这个人是当地很有名的一个地产商。一聊之下,得知此人最近一段时间正要在本地开发一块楼盘,而且计划在媒体上投资几十万的广告。听到这个消息,夏林高兴坏了,觉得自己的机会到了:如果给报社拉来这个大客户,自己肯定升职有望。于是通过自己的朋友,争取到了这个业务。报社得到了消息,就准备提拔他为副主编。
项目奠基的那天,夏林和另外一名记者以及广告部的人员,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相关内容绝对能够支撑两个版面。采访一结束,一个朋友打来电话邀请他去吃饭。却之不恭,他就向另外一名记者和广告人员交代了一下就去了。当天,他们吃喝玩乐,非常尽兴,直到很晚才回家。
第二天,他一上班,就有人告诉他出事了:他们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头版头条的新闻标题本来应该是“雨华园一期昨日奠基”,可摆在他面前的大标题却是“雨华园一期昨日奠墓”。这对于特别重视“彩头”的南方企业来说,简直是晦气十足,更何况还是刚刚启动。
地产商一怒之下取消了广告订单。一些准备投放广告的老客户,也取消了计划。
事情还没有结束,报社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极为严厉的处理:夏林及另外一名记者、排版人员均被除名,总编职务降半。原本想在报社大展宏图的夏林,不得已离开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不久之后离开了那座城市。
这就是“差不多哲学”惹的祸!“基”与“墓”两个字看起来非常相似,绝对对得起“差不多”这个词,但最终的结果却差远了,简直是一字千金——这一个字给报社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经济损失,致使其信誉度也大打折扣。
由此可见,工作不到位,不如不执行!“差不多哲学”只会害人害己,绝不能让它肆意滋生,必须想办法努力克服,彻底根除!只要抱有消灭“差不多”的决心,把自己的工作完全做到位,那么,你的提升和发展就指日可待。
2.“混日子”会一点点蚕食你的生命
曾经有一部一度热播的电视剧,名叫《士兵突击》,其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是一名老兵对一名新兵说的:“你现在混日子,小心将来日子混了你!”
这句话和“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如出一辙,声色俱厉地告诉我们那种“一张报纸一杯茶”般的“混日子”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有害无益,甚至毒害颇深。
冯某大学毕业已经十几年了,他既没有西装革履地出入写字楼、办公室,也没有像很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那样创业,自己当老板,而是以打零工和拾荒货维持生计,甚至连房租都交不起,只得露宿街头。面对这种惨境,三十六七岁的他长长地叹了口气,感叹道:“我就是混日子混成现在这副模样的!”
现在的他因为无家可归,不得不在长途汽车站的一个角落处安家,而全副家当也不过是几包被絮和衣物,而且这还是他和其他几名拾荒者的共同财产。
冯某毕业于某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在他考上大学的那一年,他的父亲病逝。毕业之后,他也曾经在几家机电制造公司找过几份工作,但都由于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等原因,先后辞职了,而且每份工作的时间都不长。
不久之后,他的母亲也病逝了。他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完全可以出去闯一闯,于是了无牵挂的他就和朋友跑到了武汉,合伙做起了生意,可没过两年,一场风波,让他们的生意梦想破灭了。
随后,他四处求职,可因为年龄偏大,加之没有一技之长,一直没找到称心如意的“好”工作。他不觉心灰意冷,索性给人家打起了零工,他去过搬家公司,做过快递员,基本上都是体力活。没活干的时候,他就捡报纸,拾塑料瓶换钱。
开始的时候他每个月还能赚几百块钱,勉强够吃饭、租房,到了后来,他的生活越来越潦倒,甚至不得不露宿街头。
有人建议他去应聘保安、服务员,因为这种工作对学历、年龄、从业经验等都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他说自己这些年打零工闲散惯了,不愿意受约束,很多时候就是过一天算一天。
一次他生了病,认真地回顾了这些年的经历,觉得自己没有真正用心工作过,以至于荒废了青春。他说假如能有钱治好病,他将重新书写人生。
其实,在一些公司里,类似冯某这样的,大有人在。甚至可以说,职场上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在做事:早晨闹钟响过好多次,才能强迫自己挣扎着起床,开始一天痛苦的工作之旅;神情恍惚、睡意朦胧地听着上司布置工作;工作中,一副懒懒散散的样子,不是聊聊QQ、浏览无关网页,就是一天跑80趟厕所,中午恨不得一个午觉睡到下班,心里总是“晴间多云”,好像明天就是世界末日;快下班的时候,总是想着一会儿到哪个酒吧喝一杯,到哪个舞厅跳一曲;下班反而最有精神,奔出公司的动作总能给人留下“飞一般的感觉”,一天的工作就这样结束了。
这就是一些人的真实工作写照。他们只有一件事情做得比较到位,就是看到自己工资少得可怜的时候,就一鼓作气地炒了老板的鱿鱼,然后陷入找工作、换公司、再找工作、再换公司的怪圈而不能自拔。于是时间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流逝了。结果自己往往是一事无成、一无所获、一穷二白!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业绩,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因为人与人之间实际上没有多大不同,优秀者和平庸者之间的关键差别、迥异之处,就在于心态。面对工作,我们应该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对待。
很多人都以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表示得过且过的意思,其实是一种误读,实际上它和“混日子”的工作状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位香客到寺院去烧香,问方丈怎么样才能修成正果。方丈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香客大惑不解。方丈把他带到了钟楼上,让他观看和尚撞钟。
原来这座寺庙每个小时都要撞一次钟,不分昼夜,不论冬夏,而撞钟的和尚只有一个。这个司钟和尚自从担任了撞钟一职后,就没有离开过钟楼。他盘膝而坐,口念佛号,从未间断。每个小时撞一次钟,一分不早,一秒不迟,而且声音悠远、洪亮,似乎要唤醒沉睡的人们迷途知返,同证彼岸。
香客大悟,原来成佛之道不在于懂多么深奥的佛理,最主要的是脚踏实地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这应该就是对事业的执着和对工作的负责吧。我们的日常工作,通常平凡而又单调,工作似乎也是日复一日地重复。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没有事业、没有前途。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我们用心地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事业,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能够做到极致,像司钟僧人一样把撞钟当成毕生事业来做,不管是什么工作,你都能够获得成功。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本意是一种敬业,是一种执着,是一种责任感,是博大精神的佛家智慧之光。摈弃那种“混日子”的“打工心态”吧,相信你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一定能够让自己不断取得进步,走向成功。
3.“坐不住”会让你急功近利,不得反失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城市越来越拥挤,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环境越来越压抑,人们总是显得无所适从,很难静下心来读一读书,很难静下心来听一听钢琴曲,很难静下心来善始善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特别是那些刚进入公司工作的员工,更容易产生浮躁情绪,坐不下来。
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果新入职的员工连一点浮躁情绪都没有的话,可能表明他缺乏上进心。不过,如果浮躁情绪持续酝酿,甚至那些工作了很长时间的员工,仍然心浮气躁,“坐不住”板凳,就表示他需要调整对工作的态度了。
高飞大学毕业之后,找了一段时间工作,发现一家世界500强公司正在招聘行政职位,就投递了简历,还附上了一封短信,说自己非常期待在该公司就职。人力资源部见他言辞恳切,给了他到这家公司就职的机会。
一开始的时候,同学们都很羡慕他进入了这么一家大公司。他也因此而沾沾自喜。可没过多久,他就烦躁不已。因为尽管是大公司,行政工作也是很清闲的,简直让他闲得难受,而且行政部的工资相对于销售部和市场部来说,比较低。
做了一段时间,他觉得很郁闷,在他看来,销售部和市场部的人,无论是学历,抑或能力和素质,都不比他强多少。只不过应聘的时候,只有行政部有岗位空缺。于是他请调销售部。领导一看,这个员工如此有上进心,说不定是个可造之材,正好分公司的销售部有空缺,就把他调了过去。
高飞兴奋地上任去了,到了新岗位,工作异常卖力。可这个新鲜劲还没到一周时间就过了,因为他发现销售工作又苦又累,而且那个城市的整体市场潜力不大,尽管他的薪水有所提高,但远远没有达到他的期望值。
于是他又开始寻找机会,想调到人力资源部工作。他的工作表现已经让他的顶头上司头疼不已了,一听他又要求调换工作,一口回绝了,说这样频繁地换岗位,是公司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也是违反公司管理制度的。高飞只能委委屈屈地在那个城市里郁闷地工作着,不久之后,他就辞职去了别的公司。
人们找工作,基本上都是自己应聘某个自己喜欢或者对口的岗位。一般在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把实际的工作情况和自己的理想进行对比,然后下一个结论,在这些结论中,大多数都是岗位不理想,领导不理想,公司也不理想,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工作已经成了负担,做完都很难,更不用说做好、做到位了。
你的结论果真属实吗?未必。很可能是因为你自己心态浮躁,对自己、对岗位、对上司、对公司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所谓“欲速则不达”,要求上进也好,追求理想也罢,都没有错,但这些都应该给予正确的判断。如果你“坐不住”,急功近利,最后只能错失良机。
如果从一开始,你就认定了某个行业,某种岗位,就应该一直坚持下去,不要轻易做出改变,除非它与你的兴趣严重不符,或者你自己的能力严重欠缺,已经到了混不下去的地步,否则,尽量不要频繁地跳行业或者换岗位。这种跳来跳去的行为,不会对你的职业成长有什么帮助,只能是大把大把地浪费你的时间。
浮躁是一种病,更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心浮气躁,工作起来,必然缺乏耐性和韧性,高兴起来,觉得秋高气爽,前途光明,一旦受挫,就觉得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心灰意冷,再也找不到原来的工作状态。这样反反复复的时间长了,做什么事情都会有头没尾,“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最后对任何工作都没了激情,整天疲于应付,把工作当成一种负担,人生价值更无从谈起,更不要说把工作做到位了。
为什么我们会“坐不住”呢?究其原因,就是在于我们没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对自己和工作缺乏全面的思考和把握,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做才能实现目标,等等,我们都不清楚,因此只是在盲目地重复,尽管时间用了一大把,却看不到效果,看不到曙光。
  这种“坐不住”的浮躁心态是工作和人生的大敌。我们要想通过工作实现人生的价值,在既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既定的目标,就必须排除杂念,杜绝浮躁,淡薄利害,归于平常,静下心来,不好大喜功,不贪大求全,不爱慕虚荣,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当你时刻掌握自己的工作状态,通过自己的努力看到成绩的时候,自然就会觉得自己不是在虚度光阴了。
4.显示“大智慧”,拒绝“小聪明”
职场中,总是不乏这样的抱怨之声:自己辛辛苦苦干活,升职没我的份,涨薪与我无关,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某大型招聘网站做过这样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5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埋头工作却得不到赏识,至于原因,有一多半人认为自己不了解如何运用职场SMART原则,有21.4%的人觉得是因为自己所在公司的晋升机制不健全、制度不规范,有11.9%的人认为是自己流年不利,运气不好,仅仅有9.5%的人认为是自己的业务能力不够,因此得不到上司的赏识。
52.4%,自己不了解和运用SMART原则4.8%,其他9.5%,自己能力不够11.9%,运气不佳21.4%,公司晋升机制不规范。
工作得不到赏识的原因
职场SMART原则,简单地说,就是在工作的时候,要注重技巧、运用技巧,要像《潜伏》里的余则成一样,善于灵活应对与周旋,这样才能让工作变得更有意思,也就是说,要聪明地干活,不要埋下头工作。
小余就读于名牌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之后进入一家中外合资的互联网公司市场部工作,一做就是三四年。他头脑聪明,逻辑能力强,干起活来相当勤快,按说以他的能力,早就应该进入管理层了,可几年下来,他还是一直在部门里做一些初级工作,似乎很难有比较好的上升空间。尽管后来换到了另外一个部门,结果还是一样,自己累得要死,上司还是觉得他工作量不够饱和,老是给他增加任务,让他叫苦不迭。
后来,有同学跟他聊天,发现他这个人总是喜欢埋头工作,很少主动跟自己的顶头上司交流心得。当他领到一个新任务的时候,总是喜欢自己一个人努力消化,然后认真地处理每一个细节,全部的工作完成了,他会发一封邮件汇报一下,说自己已经完成了,然后就觉得万事大吉了。
看到问题了吧!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干的多,拿的少,卖了力,不讨好”的“老黄牛型”员工还是遍地都是。尽管工作勤勤恳恳,涨薪和升职的速度却总被一些后来者居上,一些能力不如自己的,也成了领导面前的红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上面的调查中,有将近70%的人最在乎的事情是如何让老板满意。这种满意,不是说要让你溜须拍马,而是要掌握工作的“大智慧”:要学会及时和老板、上司保持沟通,这样才能时刻让他们知道你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向他们寻求支持,帮助你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样才不会导致工作偏离大的方向,并保证你的工作质量。
这种聪明工作的方式,不是“小聪明”。真正意义上的“聪明工作”,是指不仅要按质按量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在此基础上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各种关系。而在工作中耍“小聪明”,则是想方设法让自己减少付出,却又获得更多的利益。
据说,鹿怕山狸,山狸怕老虎,老虎怕马熊。有个猎人,学习打猎本领的时候,不认真,总是偷偷跑去玩,因此打猎的本领不强,不过他有一个特技——把竹管削成口哨,然后模仿各种野兽的叫声。
凭着这点小聪明,他常常学羊叫,学鹿鸣,把山羊、梅花鹿吸引到跟前,然后捉住它们,就这样,他每天打到的猎物一点也不比别的猎人少。以至于有一些猎人来他家里跟他学习怎么吹口哨,学习野兽的叫声。可他想,自己好不容易练就的这门技艺,怎么能轻易传授给别人呢,那岂不是要丢掉“铁饭碗”
吗?于是这门技艺,只有他自己会。
有一次,他又带着弓箭等打猎的东西上山了。没想到,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一开始的时候,他用口哨模仿鹿的叫声。因为鹿鸣声模仿得惟妙惟肖,结果把山狸给引了出来。他惊慌失色,忙吹出了老虎的吼叫声,把山狸吓跑了。
还没等他喘过气来,逼真的虎吼又招来了一只张牙舞爪的马熊。这个只会耍小聪明的猎人,这时候再也吹不出别的野兽叫声来吓唬马熊了。此时的他已经一点战斗力都没有了,瘫软在地上,任由自己成为马熊的甜点。
由此看来,“小聪明”不可取,只会靠吹哨子“骗猎”的猎人的最终结局证明了“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的正确性。
职场SMART原则的精髓,绝对不是要大家在工作中耍“小聪明”,而是鼓励大家凭借自己的真本事,在努力工作的基础上“聪明工作”,运用“大智慧”,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否则靠耍“小聪明”蒙混过关,也许能够一时得利,但最终只能像那个猎人一样,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5.“机器人”只能原地踏步
现在的科学技术真的是日新月异,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层出不穷,有会唱歌跳舞的,有会端茶倒水的,有会智能对话的,可如果让你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别人发个指令,按个按钮,你才会动一动,工作一下,你愿意吗?
肯定不愿意!因为那样的工作方式实在是无聊透顶。不仅如此,那种“机器人”型的人才,根本就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不但不会由于自己只懂得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得到上司赏识,获得升迁的机会,反而会因为自己只能按指令工作,不能创新,有可能被逼进失业者的行列。
有一个人到法国巴黎旅游,对当地不熟悉,几乎连方向都辨不清,可是又非常想去看看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等一些名胜古迹。他就找到入住的酒店前台,问值班人员:“我想去一下埃菲尔铁塔,离这里远吗?”
店员回答说:“不远,你出门打一辆车,几分钟就可以到了!”
这人回应道:“我不想坐车,我想步行过去,你能告诉我怎么走吗?”
店员回答:“对不起,先生,这不在我们的服务范围。”
这人不死心:“但你一定知道怎么走吧!”
店员答称:“没错,我知道。我去过很多次,但是我们经理没有吩咐过我这种事情,这跟我没有关系,也不是我的工作,所以我不能告诉你。”
这个人气坏了,当天就搬出了这家酒店,住进了另外一家旅馆。这家旅馆的店员热情地向他介绍着巴黎的历史,并对他的到来表示欢迎。
他仍然不死心地询问怎么去埃菲尔铁塔等地方,店员热情洋溢地介绍了起来,不仅把路线告诉了他,还给他讲了一些趣闻和另外一些值得去的地方。他一扫阴霾,在巴黎快乐地住了一段时间。
过了两年,他认识了一个女朋友,再次来到这个浪漫的国度。他特意去了那家“死心眼”店员的酒店。发现那个“机器人”店员仍然站在前台。而另外一家旅馆的那个热情的店员早已经当上了大堂经理,依然态度良好地对待每一位入住的旅客。
对于这种问路型的问题,的确,作为一个普通的店员,没有义务一定要回答给客人,有权利灵活掌握。态度决定人生,正是这种态度上的差别,造就了两个人不同的命运。那个热情的店员,由于不是死板地按照条令工作,把工作做得很出色、很到位,因此得到了升职的机会,相信其薪酬也一定情随事迁,与日俱增。
而那个“机器人”员工,尽管很听话,但只懂得完全按照指令工作,不能灵活变通,没有自己的思想,很难把工作做好、做到位,不要说两年,即便再长的时间,估计也是原地踏步,仍然是小职员一名,不会有什么大的发展空间。
黄金在任何时代都有着异常的魅力。150多年前,美国西部发现了金矿,“淘金者们”蜂拥而至,如火如荼的“淘金热”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当时21岁的李维·施特劳斯也抵挡不住这股诱惑,也疯了一样地踏上了“淘金之路”。可是那里已经聚集了数以万计的淘金者。于是李维改变了“淘金”的想法,开了家专门销售日用百货的小商店,从淘金人身上“淘金”。
有一天,他采购来了新的日用品和搭帐篷、马车用的帆布。他的那些日用品,还没有等下船,就已经被人订购一空了,只有那些帆布没人理会——大家都搭好了帐篷,没必要再搭第二个。
这天他正看着堆成山的帆布发愁。一位淘金者迎面走来。李维高兴地问道:
“您要买帆布搭帐篷吗?”对方回答:“我有帐篷,我需要的是一条足够结实耐磨的裤子,你有吗?”这话提醒了他:如果把这些帆布做成裤子,绝对结实耐磨,一定会大受欢迎!反正也卖不出去,“死马当活马医”,何不试试看呢?
李维找裁缝给那位“淘金者”做了一条帆布裤子。这消息不胫而走,没过几天,李维就接到了大量订单,他的生意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如今这种工装裤已经成了一种世界性服装品牌Levi’s牛仔服。
这个世界不缺少会干活的人,缺少的是积极主动,并且带着思考工作的人。如果李维也像那个“机器人”店员一样,只是一个会按指令动弹的“木偶”,恐怕也就不会有Levi’s这个品牌存在了。
美国管理学家彼德把那种工作循规蹈矩,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只会按指令工作的行为戏称为“职业性的机械行为”。在生活中,有一些人就是这样浑浑噩噩地工作着、生活着。对于这种“机器人”而言,方法重于目标,指令重于结果。
但这种人,是不会得到老板欣赏的。因为不管是从企业,还是从客户的角度来看,这种“机器人”的“职业性的机械行为”都是工作不到位的表现。
  对于任何一个老板来说,只有那种能够准确领会自己意图,工作积极主动,善于思考,善于变通,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好又快地把工作做到位的员工,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人。
6.“小马虎”会让你为错误“埋单”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1980年制作了一部动画片《小马虎》。主人公叫马小虎,是一个10岁的男孩。马小虎是一个超级“糊涂虫”,他把汽车的轮子画成扁的,用完墨水和颜料从不盖盖子,甚至会把自己的名字写成小马虎。
有一天,马小虎来到了马虎国。马虎国只有城墙,没有城门,原来是马虎国的人忘记设计城门了。国王派人用吊斗把马小虎吊了进去。马虎国的皇宫里简直乱七八糟,照片挂反了,国王的宝座是三条腿,国王穿了一只鞋就出来上班了。
马小虎被聘为马虎学校老师,他坐着马虎牌汽车去学校。这种汽车只要说一声“叭叭呜”就会跑。谁知因为工人一时马虎,没有把车轮和车厢连起来,马小虎刚说完“叭叭呜”,汽车轮子就跑了,车厢还在原地,他只好和士兵抬着车厢走。可没几步,马小虎就掉进了下水道——清洁工人忘了盖盖子。
马小虎终于到了学校。他教学生们做题:弟弟身高1.1米,我比弟弟高20公分,我的身高是多少?马小虎说:“11+2=13,我的身高是13米。”话音刚落,他一下子就变成了13米的巨人,把房子都顶破了。他又在13的前边加了个小数点,结果变成了0.13米,比桌子腿还矮。他又把小数点改在了1和3之间,总算恢复了正常。
经过一番折腾,马小虎说:“我要回家了,再也不在这里待了,马虎太害人了!”他回家之后,决定和马虎一刀两断!
马虎这个毛病可真是害人不浅!对此,鲁迅先生曾经深恶痛绝地指出:
“此病若不治疗就无法治中国。”
任何一家企业都是由人构成的,要想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就要求作为企业细胞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工作到位,拒绝成为糊里糊涂的“小马虎”。
恰恰,做起事来马马虎虎,正是很多人长期以来就有的一种毛病。除了一些偶发的重大事故和自然灾害,日常工作中的错误与失误,基本上都是由马虎造成的。这些人对专业技术不求精细,做事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对于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表面上将口号喊得震天响,贯彻起来不过是贴几条标语,挂几个横幅,做一些宣传册,搞一些评比活动,发表一些样板文章,然后草草了事,很少能够认真地把企业价值观宣传到位。
这种人是不可能出色地完成任务的,即便“有幸”当上了领导,也会把这种恶习传染给下属,员工们看到有这样一位马马虎虎的上司,自然会竞相模仿,放宽对自己的要求。久而久之,工作必然一塌糊涂,更谈不上整个公司事业的发展,最终为自己“埋单”的人,还是你自己,甚至你会成为别人“小马虎”的受害者。
日,前苏联着名宇航员费拉迪米尔·科马洛夫,完成了任务,准备驾驶着联盟一号宇宙飞船胜利返航。但当飞船返回大气层准备打开降落伞,以减慢速度时,飞船突然发生故障——降落伞无法打开。地面指挥中心采取了一切措施,都无济于事。前苏联中央领导研究决定:向全国实况转播这次事故。
在人生的最后两小时,科马洛夫没有沉浸在悲伤和绝望中,而是从容地向上级汇报了自己的工作,然后向母亲、妻子和女儿告别。
他镇定自若、面带微笑地对母亲说:“妈妈,您的图像我在这里看得清清楚楚,包括您头上每一根头发。那么,您能看清我吗?”“能!妈妈一切都很好,你放心吧!”这时,他只有12岁的女儿已经泣不成声。
科马洛夫说:“女儿,不要哭。爸爸就要走了,告诉爸爸,你长大了干什么?”女儿回答:“像爸爸一样,当宇航员。”
科马洛夫说:“你真好,可我要告诉你,也告诉全国的小朋友,请你们学习时,认真对待每个小数点、每一个标点符号。联盟一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这场悲剧,也可以叫做‘对一个小数点的疏忽’。同学们,记住它吧!”
之后,他向全国的电视观众挥挥手说:“同胞们,请允许我在茫茫的太空中与你们告别。”不久飞船坠毁,整个苏联一片寂静,人们纷纷走向街头,向着飞船坠毁的方向默哀。
科马洛夫永远地走了,但留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警示:对待工作与人生,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否则,即使是一个小数点,也会让你付出沉重的代价。
一位外企的中国总裁这样批评中国的员工:“中国员工最大的毛病就是做事虎头蛇尾,不认真,不到位。”这种不认真、不到位、做事马马虎虎的工作态度,不仅会让你最终一无所获,还会让企业在不知不觉中蒙受巨大的损失。为了工作,为了企业,更是为了自己,认真起来吧,那样,你才不会为错误“埋单”。
7.不做止步于皮毛的“点水蜻蜓”
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公司,终将走向倒闭,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人,必然只能拿死工资,而且一旦面对职场竞争,就会不堪一击,败下阵来。
也许你曾经抱怨过自己的公司不够景气,抱怨过自己努力工作,收入却如此微薄,抱怨过当前的物价水平和工资水平不成比例。你是否考虑过这样几个问题:你是否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职业道路?你是否像雕刻家观察石材一样,仔细地研究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你是否曾经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了给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为了改变自己效率低下的问题,认真阅读过相关方面的书籍?你在工作中,是否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了,还是只停留在表面阶段?
如果你不能够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你根本不清楚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你对自己的工作从来都不怎么上心,你即使发现了自己有能力或知识上的欠缺,但一直以来都是持一种放任的态度,你的工作也只是做了或者做完而已,你并不关心最终的结果,这些说明你根本就不具备核心竞争力,根本就不比别人优秀,上面的那些抱怨,根本就是你不专注、不用心、不负责的结果。
不要抱怨自己命不好,要怪就怪自己能力不够。这里说的能力,指的是核心能力,是集中在一个方向上的,足以让你获得巨大成功的核心竞争力。
俗话说,“千招会不如一招精”,不要企图掌握几十种职业技能,不要妄想什么工作你都做得来,与其如此,不如精通其中一两种,这足以支撑你的生活。现实点说,一个人的精力与能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了解,想要无所不知,只能是什么事情都只知道一些,然而仅仅了解一些皮毛,绝对不能让你显得专业。
曾经有一位大企业家如是说:做一个“万事通”,在以前的年代一定受人欢迎,但到了今天,绝对一文不值。不管是什么知识和经验,蜻蜓点水一般,泛泛地了解、学习,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多才多艺反而会让你降低成功的可能性。有想法、有能力的人有的是,只是一开始的时候不能果断地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并坚持下去,而是东学一点,西学一点,结果一直徘徊不定,犹豫不决。
文文只有大专学历,在大学生、研究生满地都是的大城市里根本就没有什么竞争力,而且机械自动化专业毕业的她自诩是一个美女,本来专业就是调剂过去的,毕业之后才不想做那种男人应该干的活儿。
于是一毕业,就得益于她的出色的外表,去了一家酒店做储备经理。可没到一年,这个“花瓶儿”一样的工作就让她厌烦了。因为她讨厌那些客人看她时色迷迷的眼光,而且要每天站八九个小时,太累人了,索性甩手不干了。
后来,文文又去了一家外企,做客户服务。她想自己多少也算是做过服务业的,做客服还不是手到擒来、小菜一碟的事情。可工作了还不到半年,她就受不了客户的唠叨了,某一天跟客户大吵了一架。她连当月的工资都没拿,就辞职去了展览公司做起了销售,同样是好景不长,做了不到三个月,就觉得销售太考验人了,实在难做,又跳到一家生产企业做起了行政工作。
可是,半年还没到,她又觉得无聊了,特别想跳槽了。一道难题摆在了她面前:她这一两年光跳来跳去了,根本就没有掌握任何赖以生存的技能,这回能往哪儿跳呢?
工作绝对不能浅尝辄止,否则只能像“文文”那样,在各个公司之间跳来跳去,而机会就在我们的跳动中白白丧失了。
要想在某个行业、某个岗位,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加强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不只满足基本的岗位需求。你越比别人拥有才能,越能够通向成功。
因为,这种核心能力能够把你和别人区别开来,让你变得不可替代、不可或缺。你的能力会帮助你把工作做到完美、做到极致,在上司眼里,无疑你就比别人具有更强的竞争力,那么有加薪和晋升机会,你将是上司的不二人选。
在现代社会,不管是哪个行业,不管是哪个公司,对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精通”二字,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在招聘员工时,要求员工必须具备相关岗位工作经验的根本原因。
除去责任感、团队精神等因素,掌握自己职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是让自己比别人更显专业,更加精通的最基本的硬件设施,如果你做到了,就会比别人更容易获得升职和加薪的机会。而那种对工作及其相关知识与技能浅尝辄止和不求甚解的行为,只会让我们在距离成功一步之遥的时候,望洋兴叹,功败垂成。
  西点军校章程规定:每个学员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穿军装与否,无论是担任警卫、值勤等公务,还是进行自己的私人活动,都有义务、有责任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这种履行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责任感,而不是为了获得奖赏或别的什么。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但西点认为,没有责任感的军官不是合格的军官。
同样,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是优秀的员工。工作要到位,责任先到位。只有视责任高于一切,忠于内心的责任,才会全力以赴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和使命。当他站在责任的高度,俯视一切困难的时候,任何的困难都会消失于无形。
工作本身就意味着责任。每个人承担的工作本身就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你从事了这份工作,就必须担负起这份责任。
一个人责任感的强弱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责,100%到位,还是浑浑噩噩,奉行“差不多哲学”。责任感能够帮助我们排除困难,出色地完成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失去了责任感,就算是再简单、再擅长的事情,也会做得一塌糊涂。
1.责任所在,没有任何借口
如果工作没有责任,就不是工作,如果工作不负责任,就不是在工作。每一个初次进入公司的人,都会经过上岗培训,由人力资源部或者直属领导,宣读公司管理制度,介绍公司的薪资体系,说明岗位工作内容,而与薪资水平相对、与工作内容相关的,就是所应承担的责任。
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每一个岗位所对应的工作就是一份责任。你做了这份工作,公司为这份工作支付了工资,你就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什么是责任?说白了,就是做事要讲“良心”,把“良心”当回事,要对得起公司支付给你的工资,要么就不要做这个工作,既然要做,就要凭自己的“良心”和能力好好做。
工作负责任的人,会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千方百计想办法完成,会有始有终,如果事情没有做好,出了什么差错,会心怀愧疚,会采取补救措施,立马改正,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和处罚,认为那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因为工作对于他来说是责任之所在,没有任何借口。
不负责任的人,做事没头没尾,敷衍应付,如果有什么差错,会觉得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且总喜欢给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对于批评与处罚,认为有失公道,总是心里不服,耿耿于怀。对于他们来说,工作不过是一种挣钱方式、谋生手段,负责任是经理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安安跳槽到了一家服装专卖店,做了该城市的销售经理。这家专卖店总部在上海,在这个城市有3家连锁店。
这3家连锁店的员工来源基本相同,他们在上岗之前,都经过了为期2天的培训课程,而且连锁店的店长都是从上海总部调过来的。
可开业半年时间,3家连锁店就表现出了极大的业绩差异。其中有一家连锁店,似乎永远都不能正常开展工作,总是不能完成公司交给的销售任务。它的店面也不如其他两家干净,窗台上总是能够摸到灰尘,员工的制服看上去也皱皱巴巴的,整个店看上去就缺乏生气,一进去就让人觉得郁闷。
第二家恰恰相反,业绩一直良好,每个月都能超额完成销售任务。店员们也都信心十足,斗志昂扬。第三家,表现平平,不好也不坏。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安安走访了这3家店,得出了一个结论:3家店的店长和员工们对责任的看法大相径庭。毫无疑问,业绩最好的那家店,管理者和员工们责任意识最强。其他两家的责任意识一般,甚至很差。
表现最出色的那家专卖店,不管是对顾客服务态度上,还是店面清洁工作上,以及员工管理上,都非常负责任。他们店从来没有人投诉过,是全公司投诉率最低的店面,因为他们会毫无借口地处理好所有的客人的问题。
表现最差的那一家,总是急于寻找比如“最近一段时间天气不好”、“我们店位置比较偏远”、“客人们态度太差”、“导购员们不够热心”、“我们总是缺少最新款式的衣服”等借口,而且他们经常被客人投诉服务态度欠佳。
为什么两个位置大体相似,运营系统、市场策略、产品和市场定位相同的连锁店,其经营结果却大相径庭?
不是个人能力上的缺失,也不是公司的支持不够,关键就是因为责任意识缺失,遇到问题总是喜欢给自己找借口。如果你出了问题,发生错误,就喜欢为自己找理由开脱,而不是从自身找原因,那么工作效率低下、工作品质不高,就会变成理所当然的事情。
实际上,恶劣表现的所有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表现优秀的人,永远能够找出让业绩不佳的人头痛不已的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法。永远不要给自己太多的理由,你只要知道自己必须对工作负责,必须对公司负责,必须对自己负责,就会把对工作负责任当成一种工作规范,千方百计、认认真真地把工作做好。
如果你高度负责,再困难的任务也能完成,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并且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并且从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如果你对工作不负责任,凡事喜欢给自己找借口,再简单的任务也不一定能完成,或者因为一个很小的问题酿成大祸,甚至面临巨大的失败,长此下去,注定你不会成为一个出色、合格的员工。
2.工作代表着承诺,到位意味着履约
同是负责客户回访工作的员工,如果你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一定会给你不同的回答。有人会直接告诉你,“我在做客户回访”;有人则会说“我在做客户回访,以切实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有人会说“我在做客户回访,以切实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并了解客户满意度,把客户意见反馈给生产部,从而提升售后服务水平,保证公司的产品质量”。
毫无疑问,你一定会喜欢上第三种员工,因为对于企业来说,这种人简直是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的工作目标不仅仅是完成任务,他们清楚自己的工作目标,了解工作的意义,他们懂得客户服务这项工作是服务于企业对客户的承诺的。如果每一个企业的员工,都能够这样思考,就不会有失败的企业。因为这种员工会顾全大局,以企业利益为重,他们很清楚企业要的是什么,自己要做的是什么。他们知道,只有企业强大了,自己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其实,当一个人走上了工作岗位,正式成为一家公司的员工,就等于向公司承诺了自己的工作职责,而完成任务,把工作做好、做到位,就等于履行自己对岗位、对公司,甚至是对客户的承诺。
在青岛,有一条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的中山路。那里在20世纪初曾经是德国的统治区,那里坐落着很多出自德国人之手、富有异国情调的欧式建筑。
那条路附近的一些排水工程,是当年一家德国公司修建的。据当地人说,居住这么多年以来,不管下多大雨,唯独那个路段没有出现过积水,这让当地人感到分外惊奇。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更让人们对德国人负责任的态度啧啧称叹。有一次,这一带的一个地下水管道出现了一个小故障,某一个关键部位的螺丝之类的零件坏了,人们在很多地方都找不到这种零件。
于是,当地人辗转找到了这家德国公司,希望能够找到这种零件。不过非常遗憾,这种零件实在是太古老了,那家公司早已经不再生产了。人们感到很失望——如果找不到零件,可能需要整体更换,那可是一个大工程。
就在这时候,这家公司跟他们说:“也许不是没有办法,你们可以在发生故障的地方周围方圆1米之内找找看,可能会有备用零件。”大家半信半疑——不要说有零件,即便有,过了这么多年也早就锈掉了。不过人们还是按照这家德国公司的建议,在故障处周围挖了下去。结果他们还真挖出了一个包得严严实实的完好的零件包,其中就有那个他们亟需的关键零件。
一位中国建筑设计师听说了这件事情,对德国工程师赞叹不已。无独有偶,曾经有一个帖子开玩笑说,对比一个螺丝,就能看出是哪国制造的:容易生锈的,随便拿个东西就能拆下来的,是中国螺丝;几乎没生过锈的,不太容易拆下来的,是日本螺丝;中国螺丝刀坏了几把,还不一定能拆下来的,而螺丝表面毫无损伤,必须用特殊螺丝刀才能拧下来的,是德国螺丝。
上面这个帖子虽不能一概而论,但在中国,“德国制造”却代表着高品质。正是德国人追求高品质的责任意识,造就了宝马、奔驰、奥迪、阿迪达斯、妮维雅、拜耳等一系列世人熟知的国际品牌。
对待工作是充满责任感、尽自己最大努力,还是敷衍了事,是优秀与平庸的分水岭。如果视工作为一种承诺,对待每一件事情都认真负责,尽可能把它做到最好,出现问题也绝不推脱,而是通过自己最大限度的努力,避免出现最坏的结局,尽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你就可以一步一步地走向优秀,走向成功。
不管你是否只是一个普通员工,对你来说,责任就是对于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忠诚和信守。作为员工,你无法选择不接受任务,也不可能拒绝企业和顶头上司对你提出的要求,除非你能一辈子不做别人的下属,一辈子不需要听命于人,否则,你就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职责,也就是接受任务,接受要求,对自己、对岗位、对工作、对公司,做出承诺。
一旦你做出了这种承诺,你就必须无条件地履约,兑现你做出的承诺,遇到困难,要挺身而出,不回避,不退缩;出现问题,要勇于承担,不推诿,不辩解。即便是由于客观因素,的确无法如期兑现,也必须有个交待,绝对不能石沉大海,不了了之,这才是真正的责任。
反之,面对你的工作,如果由于不负责任而“爽约”,你会很容易失去企业和上司对你的基本认可,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和尊重,同事不会依靠你,上司不会信赖你,你永远不会成为那个不可或缺的人。
3.认真负责才能保证结果“零缺陷”
“零缺陷”理念是一个制造业广泛运用的质量管理理论,追求产品零PPM(百万分之一)的缺陷率,追求客户100%的满意。因为如果出现百万分之一的品质缺陷,意味着送到客户手中的产品会带来100%的缺陷。
如果产品有质量问题,人们花钱买到了残次品,轻则带来生活不便、经济损失,重则会弄出人命,出现不可挽回的后果。
“二战”期间,有一家降落伞生产商,专门给美国军方供货。他们生产出来的降落伞,从来没出现过残次品,其品质无与伦比,闻名天下。很多人对此颇为好奇,都特别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完全没有瑕疵的。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的产品并不是这样的。他们提供给美国军方的降落伞,曾经一度出现士兵在空中打不开的现象,结果造成了多起人员伤亡事故。
军方对此大为不悦,想更换供应商。于是生厂商想尽办法努力改善,改善之后的降落伞良品率已经达到了99.9%。这个良品率,放到现在,很多企业也是很难达到的一个高度。可美国空军对此仍然投了反对票。他们要求所有降落伞的良品率必须达到100%。
生产商说,能够达到这个程度已经接近完美了,没有什么必要再改。而美国空军仍然一口回绝,他们的理由是品质不能打折扣。
后来,军方要求改变了检查产品合格率的方法。那就是从生产商一周交的货中,随机挑出一两个来,让生厂商负责人装备上身后,亲自跳伞检验。这个方法实施后,立竿见影,降落伞合格率立刻变成了100%,没有再出过一件不合格品。
站在飞行员的角度想一想,如果分配给他的那个降落伞不巧正是那个不合格品,可能他连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的机会都没了。对于企业来说,不合格品只有0.1%的机会,但对于不幸的飞行员来说,却是100%。
做一个假设,如果什么事情都只有99.9%的成功率,那么,每年将会有20万人次配错药,会有1.5万个婴儿一出生就被别人抱错了,会有2.5万宗错误手术,会有1750万封邮件被错投。看到这些数据,相信每个人都希望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能够做到“零缺陷”,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制造商,每个人同时也都是消费者。
生活中,那么多的残次品是怎么来的呢?有人说是因为生产设备老化,有人说是因为工人岗前培训不到位,有人说是质检把关不够严谨,诸如此类的原因,随便都能找出百八十条来。但是,问题绝对不是出在这些上,设备不合格,是因为保养不够,培训力度不够,是因为培训者执行不到位。说质检把关不严,就大错特错了,要知道“好产品不是靠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
归根结底,问题都是出在了执行者——人的身上,就是因为不认真、不负责,不能把工作做到位,才会出现这种不到位、不合格的工作结果。反过来说,只有每个人都认真负责,力求做到完美,才能实实在在地实现“零缺陷”,不让它再是墙上贴着的一条标语。
法国一个公司从广东一家玻璃制品厂订购了一批价格昂贵的五星级酒店专用的高级红酒杯。由于金额较高,公司专门派了一位质量监督员来监督生产情况。
监督员一下车,就直奔生产车间,想搞一个突击检查。来到了生产车间,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工人们偶尔会从生产线上挑出一些杯子放在旁边。这些杯子他都仔细看了,没有发现有什么特别之处。于是他就好奇地询问生产工人。
一个工人告诉他:“那是我们挑出来的次品。”
监督员很不解:“次品?好像跟其他的杯子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啊?”
那个工人拿起一个杯子,指给他看:“这里,您看,是不是有一个小气泡?
这就是说,在吹制的过程中进了空气。”
监督员说:“这不会影响使用的!”
工人说:“我们厂是通过了质量认证的。对于我们来说,如果有任何的次品出了厂,到了客户手里,都是我们的失职。我们既然工作,就必须精益求精,做到最好,也许缺陷客户看不出来,但我们看得出来。”
当天晚上,他给法国总部发了一个E-mail,说这家玻璃厂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质量都是世界一流的,生产的产品完美无缺。他不需要再留在这里。
  没有把工作做到位的员工,企业就无法拿出高品质的服务和高质量的产品。作为员工,有责任、有义务时刻保持一种“不放过任何错误”的“零缺陷”心态,自动自发地找差距、找问题、找原因、找方法,以这样的高起点投入工作,才会有高效率和高效益。
成功往往与精确细小的行动有关,那些粗枝大叶的行为,只能让工作漏洞百出,错误频发。身在职场,想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必须把任何工作都做得精益求精,否则,不仅不会成为优秀,反而会因为自己的不认真被淘汰。
4.做工作的“终结者”,让问题止步
在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的办公室门上贴着一句格言,上面写“barrelsstophere”。翻译过来,就是问题到此为止的意思,就是要告诉每个人不要把问题遗留给别人、丢给别人,而要做解决问题的“终结者”,让问题在自己负责的范围内止步。
布兰达在一家快递公司工作了10多年时间,由于她工作出色,已经晋升为公司总部的高级客户代表了。周末,她没有休息,而是代替公司一位员工值班。
中午的时候,她正准备去吃饭,突然接到了某个医院实验室打来的电话。
对方说有两个早应该送到实验室的羊水样本还没有送到,这两个样本来自两个情况十分危急的孕妇,如果延误下去,羊水会因为变质而不能使用,那么这两位孕妇必须再次忍痛抽取羊水。
布兰达说马上去查。她当即放下电话,登陆网站,查询货物的运送情况。
她发现那两个样本就在附近的城市。在该城市同事的帮助下,她截住了那辆送货汽车,从车上一两千磅的货物中找到了样本。
羊水必须保存在冰箱中才能保证送到后还能使用,可出门在外的她不可能再回公司取冰箱。于是她立刻回家,把自己的小冰箱和电源搬上了车。
一上车,她马上联系了公司的空运经理,请他帮忙订购机票。当晚11点钟的时候,她终于乘上了飞往该医院所在城市的飞机。
第二天凌晨5点钟,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就拿到了样本。望着略显疲惫的布兰达,实验室的人颇为不解,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布兰达轻声地说:“没什么,只不过这件事必须有人来做,而我恰好在那儿。”
布兰达无疑是“barrelsstophere”的执行模范,其实她没有必要亲自送货上门,更没有必要拿出自己的私人物品“贴补”公司,但她还是这样做了,相信她的这种工作态度,一定会赢得更多客户的欣赏。摆在她面前的一定是一条光明、平坦的职场之路。
其实谁都有自己的职责,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对于职责中那些相对容易的事情,往往表现得比较主动;对于那些处理起来比较麻烦,或者比较棘手的,要么选择拖延,要么选择上报给领导;对于那些职责范围之外的,则是高高挂起,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这些都不是明智的举动,都是一些短视行为。它们会葬送许多让你表现自己的机会。只有那种敢于承担责任,当问题来到自己面前,不躲不闪,让每个问题都到此为止的员工才会在职场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曾经是美国第一大零售商的凯玛特,在1990年走向了事业的顶峰,从此也开始走下坡路。
在当年的总结会上,凯玛特的一位高级经理觉得自己在工作中犯了一个错误,他很谦虚地向坐在他身边的顶头上司请示该怎么更正。
结果这位上司不知该怎么回答他,于是转身向他的上司请示:“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您觉得呢?”而上司的上司也不知道,又转过身向他的上司询问。就这样,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问题,竟然一直推到了总经理帕金那儿。
日,创立于同一年的沃尔玛和凯玛特,这一对较量了40年的竞争对手终于分出了高下——凯玛特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凯玛特的高级经理帕金事后回忆说:“真是太可笑了,这么多的人,竟然都没有人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宁愿把问题一直推到我这里。”
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很聪明,很能干,就是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给自己留条后路——对于那些棘手的事情,或者需要他承担责任的事情,他会毫不犹豫、想方设法地推给同事或上司,自己总是脚底抹油——溜之大吉。于是,当老板的,做上司的,不得不做员工们做不好、做不来的事情,甚至替他们收拾烂摊子。
这样做确实可以避免让麻烦找上自己,但最终必定会因为不能担当重任而难成大器。对于员工来说,这绝对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因为老板陷入了细节的泥潭,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思考企业发展的方向问题。企业像凯玛特一样,一步步走向衰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企业总是不能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工作本身也就成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老板们需要的正是解决问题的人才。老板们支付工资,对象并不是员工本人,而是他的工作能力。相应地,老板看中的是业绩、是结果。如果你总是把问题留给上司,不能自己解决,不能把最终结果呈现给老板,他完全可以自己来做,雇用你还有什么意义呢?
5.心中有责任,“分外”变“分内”
着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通过大量的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的原理——多一盎司定律。一盎司,大概是0.028千克。他指出,那些成绩突出的人,和那些成绩中等的人,他们做的工作几乎同样多,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差别很小,只是“多一盎司”,但其结果,却经常有天壤之别。
尽职尽责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顶多算是一个合格员工。但如果你在自己的工作中多加一盎司,你就可能不再平庸,成为优秀员工。
在一个生产车间,大家都在紧张地工作着。突然,“当”的一声响,原来是机床操作工一不小心,把大量的液体洒在机床周围的地板上。车间主任看到了,走过来说:“小王,你停一下,先把地板打扫干净。”
小王看了一眼,说:“李主任,咱们刚颁布的岗位职责说明书里面可没写清扫这一项啊。这不是我干的活,而且,我现在正忙着呢。”
车间主任顾不上核对职责说明书,就叫来一名服务工,让他把地板清扫一下。没想到服务工也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他说,这是清洁工的工作。
车间主任说:“你干不干,不干我明天就辞了你。”服务工不过是一个临时工,最后因为害怕失去这份工作,勉强同意了,不过第二天就向办公室投诉了。
有关人员看了他的投诉,找来岗位职责说明书,结果发现:机床操作工有责任保持机床的清洁,使之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但没有写到应该清扫地板;服务工有责任以各种方式协助机床操作工领取原料和生产工具,并且保证随叫随到,即时服务,不过也没有责任清扫地面;清洁工确实有责任清扫地面,只是只有等所有的工人都下班,他才开始工作。
从表面上看,大家各执一词,而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还有公司制定的职责说明书作为“呈堂证供”。但实际上又怎么样呢?这反映出了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就是工作的“分内”与“分外”之分。
“分内”工作,大家基本上都能做好,毕竟这是最基本的岗位要求,也是公司对其是否合格做出判断的基本依据。但对于职责之外的工作,不同的人就持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害怕惹祸上身,会选择敬而远之,有的人则只要是关系企业的整体利益,就毫不犹豫地去做,绝不置身事外。
很多人都抱怨自己没有机遇。这种东西是无法预料,难以捉摸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往往能够带给人们求之不得的机会。有责任感的员工,他们眼里总有干不完的活,总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事情,总是愿意主动承担别人不愿意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的事情,他们的这种表现迟早会被老板们注意到,帮助他们打开成功之门。
安妮在一家跨国公司办公室做打字员。有一天晚上,大家早早地下班回家了,只有她还在公司里整理第二天用的文件。
这时候,一个董事走了进来,说想找一些信件。
这可绝对不是安妮的“分内”工作,甚至她对那些信件一无所知,不过她仍然快乐地说:“我会尽快帮您找到它们,并把它们放在您的办公室里。”
大概半个小时之后,她找到了董事所需要的信件,并把它们送到了楼上董事的办公室。对方很满意她的工作。
大概过了两个月时间,在一次公司的管理会议上,大家讨论一个管理层职位空缺问题。总裁征求这位董事的意见,这时,他想起了那位喜欢帮助人的打字员安妮,而且推荐了她。尽管有一些人不太同意,但总裁听完了他的叙述,爽快地答应了。于是,安妮一下子从一个普通的办公室文员,连跳两级当上了行政主管。
经常会有同事把一些与自己无关的工作交给你,上司可能在你忙得四脚朝天的时候,分派给你做一些与自己职责无关的工作。对于这些,你要怎么办,是接受,还是拒绝?
尽职尽责完成自己的工作的人,最多只能算是称职的员工。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再“多加一盎司”,你就可能成为优秀的员工,脱颖而出。
“多加一盎司”,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经常去做一些“分外”的事。所有的老板都喜欢能够为公司分担更多责任的员工,多做一些“分外”工作,不仅会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让自己收获良好的声誉,也会增加让老板注意到你的可能性。
因此,在抱怨自己工资少、位子低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凡成就宝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