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观音安心最后怎么了母亲

海岩剧玉观音的真实原型:平远缉毒缉枪战纪实 令人震撼!!!
&海岩剧玉观音的真实原型:平远缉毒缉枪战纪实 令人震撼!!!看过电视剧《玉观音》,觉得很到位,很真实,真没想到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20集电视连续剧《玉观音》电视剧《玉观音》改编自海岩原著《玉观音》,该片以真实细腻的手法描写了主人公的心理情感历程,蕴含着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和生命意义,对爱情、事业及良知的表达有巨大的感召力。 故事梗概  经好友刘明浩介绍,杨瑞参加了京师体校跆拳道训练班,他在那里认识了干杂工的安心。安心清纯的外貌,忧郁的眼神、迷一样的身世深深吸引了杨瑞。随着他们交往的增多,杨瑞渐渐知道了安心坎坷复杂的经历&&&安心的老家在云南清绵,上中学时获得了全省跆拳道女子冠军,高考后被广屏公安高等专科学校首轮录取,在校长病重陪护时和他的儿子张铁军--一名新闻记者相识,相爱。大学毕业后,经自己的强烈要求来到基层南德公安局锻炼。因一次意外邂逅了长得帅气又充满激情的毛杰,有了脱轨行为,而且怀了他的孩子这使她和铁军的婚姻破灭了。而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她发现毛杰竟是贩毒份子&&&  缉毒大队一举歼灭了以毛杰父母为首的贩毒据点。毛杰知道了安心的真实身份后,开始实行疯 狂的报复,张铁军死在了毛杰的手上。组织上出于一种爱护和关怀,让她隐姓埋名帮她在北京一家建材公司找到一份工作,然而,因为公司经理的无理纠缠使安心又不得不离开此地,带着孩子来到北京,经熟人介绍在京师跆拳道俱乐部当上一名杂工。后又受诬陷被迫离开,先是在一个小餐馆干了两天,最后来到三环家具城帮人卖家具&&&  杨瑞在国宁公司负责一个基建工程,因以前涉嫌受贿而被捕。安心为此上下打点、四处奔走,终于以原告指控证据不足而被判无罪。&  从未为爱承担任何责任的杨瑞被安心的人格人品所打动,她深深地爱上了安心,他们决定结婚。在去云南开结婚证明时又遇上了毛杰,南德公安局在安心的帮助下将毛杰击毙,但毛杰已将劫持的小熊杀害&&&  安心和杨瑞回到了北京,杨瑞相信时间会抚平安心内心的伤痛,他们的幸福早晚会到来,然而几天后安心留下一封信后失踪了。信上说她要为死去的丈夫和儿子承担责任。杨瑞找到南德公安局缉毒大队,潘队长告诉他安心在干她情愿为之献身的事业,这是她自己的意愿。分手之前潘队长拿出安心随身携带的那枚象征着善良、理想和母性的玉观音交给了杨瑞&&在海润影视迄今为止已投入制作的电视剧中,《玉观音》是一道特别靓丽的风景。导演:丁黑 编剧:海岩 出品人:刘燕铭 阎于京 &总监制:海 岩 张海波 杨连元 片长:27集 &监制:张晶辉 黄雅谷 总策划:曾庆淮 曲光辉 &总统筹:谭希松 艾 民 郑婵燕 &制片人:马红燕 丁黑 发行人:吴春燕 张小军 &主要演员: &孙 俪(饰安心) 佟大为(饰杨瑞) 何润东(饰毛杰) &杜源(饰潘队长) 房 斌(饰铁军) 海清(饰钟 宁) &赵亮(饰刘明浩) 符馨尹(饰贝贝) 毕彦君(饰杨父) &方舒(饰律师) 张光北(饰边晓军) 钟国庆(饰冯国强) &友情出演:李法曾 张延 詹小楠 张喜前友情出演:李法曾 张延 詹小楠 张喜前 与你相随  (作曲:叶小纲;作词:海岩;演唱:朱桦)  离别的夜晚  太多的喜和悲  身边的故事  用一生体会  山为你流泪  河为你心碎  头上的国徽因你更美幸福相守  (作曲:徐磊;作词:海岩;演唱:孙楠)  请记住冬夜里我的叮咛  请留下月光中我的希望  请让我亲吻着你的名字  请让我铭记着你的善良  我仰望着天空群星闪烁  我面对着苍天呼唤你的出现  伤我的痛我的  我的最爱  我要的我求的  幸福不再遥远  伤我的痛我的  我的最爱  我要的我求的  幸福我们相守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玉观音》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玉观音》是公认海岩最成功的一部小说,书中杨瑞与安心的爱情故事成为当时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安心是一名警察,却有着与张铁军、毛杰、杨瑞三个男人的情感生活,这与她所从事的职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正是这一矛盾构成了小说的线索。这位女主角的命运何至于此,她的形象有何代表意义?本文将从“作家海岩”,“病态美学”,“海岩模式”,“海岩留给我们的思考”四个方面入手,着重分析《玉观音》中女主人公安心的形象。
关键词:海岩;《玉观音》;女性形象;化丑为美;悲剧模式
&Abstract: "The
Jade Goddess of Mercy" was recognizes a sea crag mostsuccessful
novel, in the book Yang Rui and the relieved love storybecomes in
very long period of time the people to love to talk aboutat that
time discusses the capital. Relieved is police, actually haswith an
invincible army, Mao Jie, the Yang Switzerland three men'semotion
lives, this the occupation which is engaged in with her hasformed
the striking contrast, was precisely this contradictoryconstituted
the novel clue. This leading lady's destiny how can like this, her
image has whatrepresents the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from "the
writer sea crag","morbid state esthetics", "the sea crag pattern",
"the sea crag willremain for ours ponder" four aspects obtains,
emphatically willanalyze "the Jade Goddess of Mercy" center
heroine's relieved image.
Key words: H "Jade Goddess
of Mercy"; F Turns the& clown into
Tragedy pattern
海岩,原名侣海岩,1954年生于北京,曾任昆仑饭店总经理,董事长;锦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锦江集团北方公司董事长,总经理;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有《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玉观音》等。
海岩小说的主要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海岩笔下的女孩是美女,男主人公却一律是“少爷”型翩翩佳公子;一部海岩作品只有一个女主角,她必是多情的,如有两个,则一个是无情的另一个是多情的。综观海岩小说,发现主人公多是上层社会知识分子或白领阶层,谈及这点海岩曾说:“他们大多身居白领,学历较高,甚至事业有成,但感情生活颇不如意,牢骚满腹,感慨良多,或过去受过挫折,至今难以自拔,谈起往事,不堪回首。”
众所周知,海岩最初以“犯罪小说”步入文坛,其实我认为他最初几个电视剧本《便衣警察》《永不瞑目》《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虽都以警察为主人公,且都以刑事案件为主要情节,但称其为“犯罪言情小说”更能体现海岩的写作特点。仔细读其作品,海岩虽是在写犯罪,但作品中却以“情”为主线,作品情节的推动是以“情”来进行的。他的这种手法致使我们读者对作品中“情”的关注程度超过对案件本身发展的关注。到了作品后面,我们根本不会去关心案情到底发展到什么地步,而是去看这段感情有没有结果。而且海岩自己也坦言他写的是爱情童话。既然是童话,作品中当然离不开形象丰满,各色各异的女性:《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中的罗晶晶;《便衣警察》中的施肖萌;《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的吕月月……海岩在《玉观音》的前言中说“谨以这个故事献给让我们获得安详、梦想、包容和爱抚的所有女性,愿她们比我们更加幸福。”
由此不难看出海岩作品对女性形象的关注程度超过了男主角,这与海岩创作的艺术特色息息相关。在《玉观音》中,缉毒队长老潘这个男性形象虽也刻画得比较成功,但和安心比较起来,仍显得不够深刻。安心在当代女性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1,安心人物形象分析:
安心,出身在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天生丽质,加之又高攀上了校长的儿子张铁军,本可过上当地人看来相当不错的生活。可就是这样一位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儿却在美女救英雄后,爱上了青春活泼的毛杰;然而在发现毛杰是毒贩之后,她又在心中无数次的否认自己对毛杰的感情;在经历了丧夫之痛后又投入了公子哥杨瑞的怀抱。诚然,凭良心而论,安心有着俗世里许多年轻人所不具备的优点:善良、单纯、坚毅……但作为一名身处严酷缉毒前线的女警员,她的这些私生活无疑会影响她的工作,甚至引起读者的怀疑。安心的美丽善良与她在大是大非面前所犯的迷糊两者叠加,成为了“不完美”的女性,却又是这种“不完美”让我们感到了“美”,她的这种“美”着着实实的感动着一些人,或让人爱或让人恨。
单纯、善良、具有爱心。这是“我”在京师跆拳道馆第一次见到安心时给予她的评价。“那女孩儿的轮廓真是很美,但脸的细部却无法看清,也许是越模糊的美越有神秘感的缘故,所以那女孩儿的朦胧反而更加令人心慌意乱。”“说实话我最初见到安心并且一下子就喜欢上她的内心起因,不过是源于一种最原始的生物冲动。”(《玉观音》第三章)虽然这些话语有个人喜欢的成分在内,单说安心有爱心善良一点也不过分。她默默无闻地做着跆拳道馆的清洁整理工作,就是以前在缉毒战线第一线上时,她的善良也同样博得了老潘(缉毒队长)以及她的同事们的肯定。给她干比较轻松的活,凡是有生命危险的出警都不让她参加,只让她担任接听电话和记录工作。她对丈夫张铁军以及他的家人体贴入微,博得了婆婆满口的称赞。这与她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有关,安心的父亲是乡村的中医,勤劳朴实,不善言谈,母亲曾是小学教员,她是有文化的,同时又深具爱心,爱她的每一个亲人,每一个同事,可以说正是他的纯纯的天真与广博的女性温柔的爱让我对安心情有独钟,这是她性格温情的一面。
遇事犹豫,优柔寡断,在对待感情时理性明显少于感性,这性格与她从事的职业——警察有冲突,显示了她性格脆弱的一面。在她明知毛杰是毒贩后还不能断然拒绝与他的交往,她的太善良导致她在这件事上犯下了不可饶恕的过错。当安心把他和毛杰交往的事实告诉了老潘时,“从潘队长的脸色上,她知道这些事对她的身份和这案子都是很严重的事。老潘没有马上对安心的这段从原则上讲已经有点迟了的坦白做出什么反应,没有发表一句看法,他只有沉着脸……”(《玉观音》第十三章)在这件事上安心是内疚的,是矛盾的。她刚刚建立起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她一旦把这事说出口,她和毛杰的这段秘密全队的人就都会知道了,“更可怕的是,铁军也会知道了,迟早的事!铁军知道了会怎么样?他会对她怎么样?她不知道,她不敢想。”(《玉观音》第十三章)可以说这深刻地反映了安心此时的内心感受。有人曾说“有家的人一辈子最好都不要出轨”,生活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对家庭的冲击。安心和毛杰第一次相识,是在南德公安局宿舍&——吊脚楼上,应该说一个女性对自己有理性的感情时,她应该选择拒绝毛杰的爱,而事实上毛杰却爱上了安心,而经过毛杰“英雄救美”而反被“美救英雄”后,安心也爱上了这个活泼开朗的男孩。这便是悲剧的开端。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安心安于命运的安排。在生活中她也做过许多努力,但大致是消极躲避命运,不与之抗争。从这点上说,她的悲剧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她来北京只是因为北京和她之间的距离,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够遥远的。她只要在这里有个立锥之地,生存一时,她相信自己就会忘掉过去,就会得到脱胎换骨的蜕变。随意,北京对她的意义是一种大隐于市的躲避。同时,北京也能让她改头换面,也能重新给她另一种生活的激情。”(《玉观音》第二十章)
2,安心潜藏的“病态美”:
从某种层面上说,安心是美的,不过这是一种“病态的美”,她的这种“病态的美”是潜藏的。海岩笔下有很多病态的美的例子,让我们来看一看。
《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中林星,是这种病态女性角色的一个典型。林星这个女孩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悲剧色彩,这部小说的其他悲剧也由她而展开:她拒绝为吴长天作证直接导致了吴长天的死,随之而来的是吴家的毁灭,而后的她的患病和背叛,则彻底终结了她和吴晓的爱情。她一方面亲手埋葬了自己和爱人的幸福,她所作的一切甚至难以找到一个合乎正常人的理由;另一方面,她的患病则加重了人物形象的病态色彩。
让我们再来看海岩笔下另一种病态的女性“美”。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中祝四萍无耻、下贱、无知、自私自利、好吃懒做……她口口声声说爱龙小羽,却在盗窃工厂的金箔后让龙小羽去顶罪;她靠张雄来养活自己却又要在他面前以死相挣来保持自己所谓的“贞节”;她是一个不幸的人,却对比自己更不幸的罗晶晶下“黑手’。
再来看《永不瞑目》里的欧阳兰兰,这个有着极强占有欲的女人为了俘获肖童的爱情,竟然不惜用毒品来麻醉自己所爱的人。
这种“病态美”发展到《玉观音》这里时,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钟宁得不到杨瑞的爱情,就诬告杨瑞受贿;面对被告辩护律师的询问,钟宁一口一个“我不知道”,而且逼迫杨瑞的朋友刘明浩给自己作伪证,俨然一幅置杨瑞于死地而后快的姿态。让人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海岩笔下的女主人公不是在感情上游移不定就是背叛自己的爱人,所谓“完美爱情”反映在这样的角色身上,也只能是一种病态的“美”了。
实际上,海岩的“病态美学”如果从意象的美学效果这个意义上来看,就是一种“化丑为美”的艺术表现技巧。这一技巧由来已久。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和剧作家莱辛曾经说过“正因为丑在诗人的描绘里,常由形体丑陋所引起的那种反感被冲淡了,就效果说,丑仿佛已失其为丑了,丑才可以成为诗人所利用的题材。”①,法国雕塑家罗丹在评论法国画家米勒的画作《付锄的农民》时说:“当米勒表现一个可怜的农夫,一个被疲劳所摧残的、被太阳所炙晒的穷人,像一头遍体鳞伤的牲口似的呆钝,扶在锹柄上微喘时,只要在这受奴役者的脸上,刻画出他任凭‘命运的安排’,便能使得这个噩梦中的人物变成全人类最好的象征。”②,将生活中病态的、丑陋的东西拿来,通过审美创造,使之转化成一种艺术的美,从而获得特殊的审美价值,这就是“化丑为美”,海岩正是运用“化丑为美”的审美创造,通过角色身上的病态美来展现人性的种种弱点,以此达到发人深省的目的。
3,悲剧结局的模式:
纵观海岩小说,他们无疑都是以悲剧的形式收场。海岩笔下的主人公似乎总是逃脱不掉命运的捉弄,他们先是经历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到头来却总是免不了落得个不是死去就是一个不完美的结局,似乎总有一只无形的巨手在幕后操纵着主人公的命运。这其中当以《玉观音》为典型。
《玉观音》采用的写作模式可以看成是海岩“悲情宿命论”的代表。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入了命运无常以及悲剧的基调,“我”和贝贝婚姻在即“我”却去寻找旧情人安心,在认识了钟宁之后,因感情和事业不能兼得又放弃了钟宁;结果在和安心的恋情中安心又悄无声息的离开了“我”,可以说剧情错综复杂,具有传奇惊险刺激完美的结合,实实让读者满足了心理上对好奇的渴望。读完故事,对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遭遇,除了以上分析的女性形象的弊端外,另外一点就是文中隐隐约约提到的“悲情宿命论”,这虽然与现代社会的高科技格格不入,但如果将命运的公平性与造成安心悲剧的原因结合在一起来分析,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安心的悲剧也有命运“捉弄”人的一面。
《玉观音》中“我”的朋友刘明浩曾有一段经典的演说:“好事太多了就不是好事了。一个人得了这个就别再想得到那个,发了财就别想再当官,当了官就别再惦记发财,要惦记了就准的出事。老天爷早就把好事儿分派公平了,谁想多占一点就准得倒霉,你不信就试试。英国王妃戴安娜名誉、地位、金钱,还有头衔爵位,什么都有了,可她还不知足,她偏偏还想要爱情,那就得死!所以,好多东西,你看着好,其实,没有是福!”(《玉观音》第十一章)这段话有太多的悲观的东西在其中,我不敢苟同,但是这从小说发展的线索来看,也有一些合理的成分,海岩将这些合理的成分注入其中,于是小说就焕发了“我”乐观,为了爱情积极追求幸福生活的达观一派,而另一方面又让安心屡遭坎坷,男女主人公最终没能如愿以偿的结合在一起,俗语说“天公不作美”。那么小说结局的深远意义也许就在这里吧,只有顺应人本心的东西,结局才会臻于完美,安心的重新做人,投入到她新的敬爱的公安缉毒战线上,连老潘都称“她是我敬佩人当中的一个”,
安心“牺牲”了,而另一个朝气勃勃的新的安心却又站在了自己的岗位上!
当今的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似乎总是对以悲剧形式结尾的小说情有独钟。生活在与社会“隔绝”的学校中的少男少女们总是热衷于通过极端的方式,比如大哭一场,来释放心中的郁闷。海岩小说里所特有的悲剧色彩也许就迎合了他们的欣赏观。
我回到家,上楼开门。有点意外的事,屋里黑着灯。我回家屋里黑着灯的情形是很少见的,不知道安心是睡着了还是出去了。我叫了一声:“安心!”无人应答。我拉开灯,发现屋里不知为什么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干净得几乎一尘不染,每样东西都摆放得整整齐齐,连厨房和卫生间都窗明台净。我有点疑惑,不知安心干吗今天把卫生搞得这么彻底。我从客厅走到卧室,这时我在我那一侧的床头柜上,看到了安心留给我的那封信。
那封信是装在一个没有封口的信封里,表面看就像是随手闲阁在那儿的一件很平常的东西。但我看到信封上摆着安心那串家里的钥匙,一种不祥的预感立刻笼罩上来,我那时怎能想到那竟是安心和我此生的诀别!
我走了,我不再回来了。你别找我,你找不到我的。(《玉观音》第三十章)
这是《玉观音》临近尾声时的一段文字,安心最后的“人间蒸发”似的不辞而别更多的应该理解为是一种赎罪:
我不能在我的丈夫死以之后,儿子又死了之后再去谈情说爱,这样谈情说爱我心里实在受不了。我觉得我应该为他们负责,为他们做一点事情,甚至为他们去死!我不忍抛下他们自己去过幸福的生活。我每天都觉得他们在看着我,在告诉我他们也想过这样安宁幸福快乐的生活。我没法安慰他们,我没法和他们摆摆手说再见!我没法转过身去再也不看他们!他们曾经是我的亲人,他们爱我,给我快乐。给我帮助,他们为我而死。我无法转过身再也不看他们!(《玉观音》第三十章)
书名“玉观音”曾被英译为“the merciful Buddhist
nun”,中文直译为“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在小说中,安心的母亲送给安心的那枚玉观音曾在小说的一些章节里多次出现,使得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而宗教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宿命成分。女主人公安心的遭遇恰似一出当代版的“凤凰涅磐记”。造成“凤凰涅磐”的原因除了人性的种种弱点之外,似乎隐隐约约让人觉得总有一只无形的巨手在幕后操纵着女主人公安心的命运。
说实在的,安心生长在偏远的小山村,又是一个二十刚出头的小姑娘,但她经历过的波折实在太大了,她对命运的看法虽有些过激,但完全可以理解,她选择做一个隐姓埋名的公安战士,一方面逃避杨瑞的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曾经的爱人一些报答,玉观音经过多次辗转后,最后回到了“我”的手上,它会真像安心说的那样保佑我平平安安吗?安心如此相信命运,“我”相信吗?读者相信吗?
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我对安心的悲剧命运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安心对毛杰的感情有多深?有的观众认为在海岩的原著中安心和毛杰之间飞蛾扑火般的感情被描写得很真挚,安心是爱毛杰的,只是不愿去面对,淡淡中透露着无奈而深深的感情。但是在电视剧中安心一直强调她与毛杰的关系只是一般朋友,没有太深的感情,而且安心似乎不那么在乎毛杰,更多的是恐惧和逃避。也许电视剧太侧重于道德的谴责和人物的正义色彩,不过既然是理想中的爱情,就不应该大义凛然的样子,给人以很大的矛盾和困惑,如果电视剧能把安心对毛杰的爱再表现的深入点就好了。而作为安心的扮演者孙俪却有自己的看法:“在我们年轻人的眼中,毛杰和安心是真正的爱情,但海岩想表达的是毛杰对安心只是单恋。我演完《玉观音》之后,也觉得安心最爱的其实是杨瑞,安心和毛杰的感情有点像樱花般,来得快去得也快,和杨瑞的感情是细水长流的。”
其次,安心应不应该离开杨瑞?毛杰被击毙后,安心和杨瑞回到了北京,故事到了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但安心却离开了杨瑞,她说:“不能在小熊和张铁军死后还心安理得地和杨瑞谈情说爱。”这个结尾是争议最大的,很多人认为安心离开杨瑞似乎有点牵强,小熊和张铁军的死对安心的打击是很大,但那时安心和杨瑞已经相爱的刻骨铭心了,而且毛杰和他全家的死已为小熊和张铁军报了仇,就不必再去做卧底了,而且就像杨瑞自己说的:“没有安心怎么会幸福呢?”对于与杨瑞已心有灵犀的安心来说也应该明白这一点。当然也有观众认为安心离开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说张铁军的死是把安心死死钉在了忏悔的十字架上,小熊的死则让她唯一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丈夫、孩子都为自己而死,而自己却在享受生活,她的善良与怜悯使自己无法面对这样的生活和感情,最终安心选择了逃离,将赎罪变成一种生活。记者也问过孙俪和佟大为,他们都对安心的离开表示理解,孙俪认为安心毕竟是一名警察,她的家人都是因为贩毒分子而死,她不希望发生过的悲剧再发生到其他人的身上,她有责任再进行缉毒工作,常人很难做到,这也是安心伟大的地方。佟大为表示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他会多劝劝安心,毕竟事情都过去了,未来还是美好的。
海岩笔下的青年男女身上爆发出来的爱情,往往炽烈奔放,汪洋恣肆,甚至无法收拾。也许这并不符合现实生活中流行的逻辑,但它始终指向人们的梦想,指向人们久已淡漠了的关于爱情的信念。对于普通人生过程而言,有了风花雪月,生活才有了色彩,有了光亮,生活才有了忍受苦难活下去的理由。
4,海岩创造的女性形象留给我们的思考:
当我们阅读《玉观音》,《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等等印有“海岩创造”的小说,就不难发现,小说正是凭借着对传奇故事的深挚关注,对于香艳华美的浪漫爱情的仿真似的营造以及角色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惊恐、焦灼、无助,来适应当前受众的普遍素质,迎合他们寻找替代性补偿与满足的阅读心理。海岩的作品,往往是在公安题材下,包含着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所以在这些公安剧或者青春剧中,言情的成分扩张了小说的张力。虽然在某些细节上,会引情的成分过滥而变得“煽情”,但看得出海岩力图突破公安小说和言情小说的边界,使作品更具有冲击力。
这种冲击力作为青少年男女的谈资,更多的带给我们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这种思考首先表现的是当“命运无偿”的枷锁套在我们的脑袋上时,我们是选择面对还是逃避?当与命运抗争屡屡失败,悲剧不可避免时,我们又应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玉观音》中的安心,《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的罗晶晶,无疑不是在命运的捉弄之时选择悄悄的离开,她们选择的是默默地承受着悲痛的折磨与煎熬,相信总有一天快乐会再次写在脸上。我们也不能简单的说她们这种“归隐”的生活方式不乐观,毕竟安心仍在干着他所喜欢的公安事业,只是“我(杨瑞)”再也见不着安心了。让她安心得过着她所喜爱的工作,也算是“我”爱她的一种表现吧!事实上女主人公选择的“离开”更是一种在“退而结网”,凝聚她们的深深地对亲人的怀念,再一次对命运说“不”!她们表面上是在害怕命运的安排,实际上她们仍在坚守自己的追求,这种勇敢地对待生活的态度,乐观达派的信念值得我们敬佩!
这种思考带给我的第二感觉是作品中女主人公的丰富多彩,而男性形象却很缺失。男性人物形象地塑造不成功,看上去跟纸片似的,没有血与肉;他书上恋爱中的男性都有着太多的女性气质,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难道爱情故事只能在俊男美女中展开?还有心理活动描写、场景描绘、气氛渲染的贫乏使故事的开始和情节的发展显得很空洞和不自然。到底是作者喜欢这样的“缺憾性人格”抑或是作品中女性角色塑造太过成功而削弱了男性角色的形象感染力量?罗曼·罗兰说过:“除非你迫切的感到由于社会责任和你的良心,或者某一种内心的需要所驱使,否则,决不要写作。仅仅是为了妄想或虚荣而去添加到那早就为现实社会数以多的作家行列里面,这不仅是无益的事,甚至是有害的,一切作家所写的一切事物,必须是,或者至少要似乎是,必须的才行。”我把他的话理解为一种“写作责任”,也就是说,从写作本身来看,有益的写作不外乎两种责任:心理责任和社会责任。而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说,社会责任也就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心灵责任。海岩的作品,是不是某种“社会责任”的体现呢?我不敢妄言。但是,不管哪种责任,起码,读读他的书是没有害处的。
这种思考带来的第三方面的迷惑便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如童话般的爱情,在生活中怎能出现?这种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度,使其思想意义表现不够深刻。在《死于青春》这部作品中,作者不仅写出了女主人公富于个性的性格和哀婉动人的故事,而且从男主人公的短促而不凡的生活史这一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造成他的人生悲剧的社会原因。这部作品的可读性可能不如他以前的其他作品,但其社会性和思想意义却比其他作品深刻的多。作品中女性形象地塑造是比较成功的,“我”在除夕之夜毅然离家出走到孩儿河畔祭拜初恋情人陆小祥的坟茔——这几乎与海岩前几部作品的爱情观背道而驰,这样大胆而叛逆的写法让我忍不住击节赞赏!这种对传统婚姻观、道德观的颠覆显然是需要勇气的——尤其在对于作者本身和其以前的作品而言,这就是个大胆的突破。“我”的离弃那委琐而庸俗的丈夫而出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真正的有意义的生活的追求与一地鸡毛、蝇营狗苟、庸俗寡淡人生的冲突。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以至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从而做出出走的决断,这不是某一社会所独有的现象,而是任何一个社会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矛盾的解决。也许“我”是一个心志太高而想入非非的女子,但她对市侩主义的鄙弃却是正在八十年代一部分青年中诞生的一种时代意义,可惜小说在这方面的蓄笔显得太少而未能充分揭示出“我”出走的更为深刻的原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减弱了作品的现实感的缺憾。可以说,海岩的作品感性太浓而理智不足。
最后,小说对安心新婚不久就红杏出墙没有进行深刻的剖析。整个小说是悲剧式的,其中遭受苦难的岂止是安心!深爱安心的丈夫杨铁军,在知道年轻的妻子生下的孩子居然没有自己的基因后,无法忍受痛苦和愤怒还没有些许平息就被安心的旧情人开枪打死。安心的旧情人在被捕后发现安心是警察,认为安心与他的来往包括他们之间的3次苟且都是安心的卧底之举,自己的感情受到欺骗,并知道他自己杀掉的孩子是他与安心的孩子。直到他被击毙,他都是痛苦、疯狂的。尽管因为他是毒贩得不到同情。安心与情人的孩子,来到世上,刚刚感觉到父母的宠爱(尽管不是亲生父亲)就惨死于亲生父亲的手下。小说中的“我”,爱上安心后,放弃了爱他的女朋友、优越的生活。不再见到漂亮女孩子就追,浪子回头,与安心一起出生入死。正当“我”憧憬着与安心白头到老,安心却悄然离他而去,让他日夜思念。
安心的苦难比这四人的苦难更深重?!这些苦难的发生,都源于安心的红杏出墙。安心红杏出墙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她善良?因为她多情?我觉得不能把情不自禁审美心理的世俗文化小说。可以说这与当今文学作品样式的多样化,其中明显的创作潮流便是文学作品娱乐化,重要表现的是传奇性的增强。总之,这种潮流是时代的反映,其受到大众青睐也表现出其作品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我认为这种生命力给我们更多的是理智的面对生活,坚持着崇高的生命的原因归咎于客观原因。虽然作者并没有对这点进行深入地分析,小说也因此在思想的深刻方面受到一定影响。
海岩的作品有由刚出道时的突出政治宣传意义,到现今适应市民信念。爱情、事业、生活……均应如此。
参考文献:
海岩著& 《玉观音》&
作家出版社& 1999年9月第1版
海岩著&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5月第1版
海岩著& 《海岩散文》&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年2月第1版
张法,王旭晓主编& 《美学原理——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5月第一版
[①]&《拉奥孔——论绘画和诗的界限》第105页,莱辛著,1766年出版
[②]&《思想者——罗丹论美与丑》第98页,奥古斯特·罗丹著,1877年出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玉观音安心结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