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收益率接连上涨 2016年底原材料上涨要闹“资金荒”了吗

理财产品收益率接连上涨 年底要闹“资金荒”了吗?_温州热线
理财产品收益率接连上涨 年底要闹“资金荒”了吗?
你发现没有,最近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发飙”了,几乎每家银行都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先是小银行发力,然后大银行也不淡定了,最后变成了银行的“集体行为”。  背后的逻辑,刚开始有人认为是“年末翘尾效应”,但现在有人认为并非这么简单。“资金荒”的讨论,时隔多日之后,再次被提起。而出现资金荒的缘由,也是各有讲法。  那些背后的东西,我们可以不去管它。对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这总是一件好事:自己存到银行里的钱,收益总是比前段时间好了不少了。  理财收益率还在不断上涨  上周,我们发过一篇报道,里面提到了不少银行近期不断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彼时一些银行人士认为,这可能是一些城商行或规模较小的股份制银行为了“年底冲量”而推出的“应急举措”,估计时间不会持续太久。  但目前来看,银行“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做法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上周开始,已经有银行把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提高到比贷款的基准利率还要高一些,这周将更加明显,且不限于城商行或规模较小的股份制银行。  随便举几个例子:  平安银行新推的一款产品,期限分3个月与6个月,5万元起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55%,20万元起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65%,100万元起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7%。  浦发银行的“浦爱1号公益理财”,购买起点为30万元,产品期限为85天,年化收益率为4.65%。  光大银行的一款5万元起、期限179天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4.6%。  温州银行的行庆特别版理财产品,其中一款产品期限50天、50万元起的年化收益率为4.7%。  中国银行的一款重点客户专属高收益理财产品,期限从33天到109天不等,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5%。  建设银行的一款明星产品,期限45天,预期收益率为4.5%。  以上银行为记者随机咨询得到的结果,包含了城商行、股份制银行以及所谓的国有大行。从这些银行最近的这些理财产品可以看出,若没有一款产品的收益率超过4.5%,都不好意思拿出手了。  而一个月前,银行理财产品能拿出4%以上的收益率,就算很不错了。  如果这样的收益率你还不确定算不算高,那么请参考一下目前的贷款利率。目前,一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为4.35%。也就是说,如果你从银行里用基准利率获得贷款,再直接买成银行的理财产品,你还可以赚个差价。当然,这只是为了说明理财产品收益率高,银行对贷款用途有相当严格的规定,贷款买理财产品实际上很难行得通。  众说纷纭“闹钱荒”  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似乎是突然“飙上去”的。记得本月初记者去某银行办理业务时,与该行的一位理财师说起另一家银行在推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有4.5%左右时,这位理财师惊讶地说,这个银行是多么地缺钱啊!  该理财师做出这样的判断的依据是,当时大部分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在4%左右,4.5%的收益率当时绝对算“另类”,若不是银行“求钱若渴”,绝不会用这么高的成本去吸引资金。  半个月的时间,几乎每个银行都变得“求钱若渴”,甚至不惜比用贷款利率还要高的成本去获得资金。  那么,银行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市一位不愿具名的银行高管告诉记者,背后的逻辑可能不仅仅是年底冲量那么简单。在贷款利率不高的情况下,银行其实对吸引更多的资金的意愿并不强烈,更不可能会以存贷利差倒挂这样的极端行为来吸引资金。  “我们听说的消息是央行通过窗口指导建议银行拆出长期资金给非银机构。”该银行人士说,上周,受美国加息等因素影响,国内的国债期货出现了非理性的暴跌,非银机构融资困难,而近期商业银行对非银机构的资金融出持续收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近期债券市场的非理性波动。为维护国内债券市场的稳定,央行希望通过银行给非银机构“提供弹药”的行为,来保证非银机构的流动性要求。这样一来,银行就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来充裕自己的弹药库,所以,银行近期利用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做法,来补充“库存”也就可以理解了。  15日,国内多个债券期货品种出现史上少见的跌停,业内一片哗然与惊愕。次日,国债期货翻红,收复了头一天的阵地,有业内人士认为,这跟央行的出手支援有关。  “从这个角度说,市民近期去买银行的理财产品,不仅让自己多了一些收益,同时也确保了国债市场的稳定性。”上述银行人士说。  当然,对于近期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上涨的原因,还有更多的解读。有银行人士认为,美国加息恐导致国内的一些资金外流,在央行没做出存款利率调整之前,银行希望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做法来减少国内资金的流出规模。  “资金荒”真的会来吗?  对于理财产品收益率上升的种种解读,我们不再展开叙述。我们关心的是,资金荒真的会来吗?因为资金的“荒”与“不荒”将决定理财收益率会不会持续上涨。  我市一银行人士认为,讨论资金荒会不会出现,就必须关心货币的投放量。也就是所谓的货币收还是放的问题。这虽然是个大问题,但其实跟百姓的钱袋子有直接的关系。  该银行人士说,总体来说,这几年国内的货币量属于“超发”的态势,所以其实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资金荒。但是货币超发的一个结果是汇率的贬值,但汇率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也不可能让其短时间内出现剧烈波动,所以一味地投放货币,压力也很大。但是如果收紧,国内很多企业的日子将很难过。这个矛盾现在越来越突出,这导致了央行在货币政策上将变得更加谨慎:不能大收,也不能大放,所以就会出现有时候往回收一收,有时候适当放一放。  未来,这样的做法将更常见。这样做对银行来说,就是有时候钱很宽松,有时候钱又变得很紧张。在钱宽松的时候,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就不会太高;在钱紧张的时候,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就不会太低。  而过去这两年,银行的钱基本上是属于宽松的,所以利率普遍较低。未来,银行的钱将时紧时松,那么未来银行的贷款利率以及理财产品收益率将时高时低。  上述银行人士因此做出判断:出现资金荒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企业不必太担忧融资成本会大幅提升,而买理财产品的市民也不要期望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将从此逆转大幅回升。不过,跌跌不休的日子也不太会出现了,在某个区间内波动的可能性将大大提升。  “所以,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买理财产品的时点选择将会是一个大学问。”该银行人士说,这两年大家几乎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买理财产品时间上宜早不宜迟,期限上宜长不宜短,但未来要对这个“共识”做适当的修正,即有可能买得早不如买得巧。就比如这段时间的情况:半个月前买理财产品,肯定不如现在买划算,又或者半个月之后买,也不如现在买划算。排版:罗比
文章点评: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省通信管理局 浙ICP备号 浙B2-
All Rights Reserved技术支持:温州-浙江新闻_浙江在线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您好,分享的企鹅
银行“资金荒”意味着什么
本文转自自媒体:交易圈6月份以来,银行似乎出现“资金荒”,国债、债券拍卖未能完成、银行间拆借利率、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幅飙升,市场现金流出现紧张现象,这种现象意味着什么,令人关注。本期接续第44期内容继续进行讨论。中国资金面紧张局势加剧中国银行间货币市场持续紧张的局面在6月20日进一步发酵,当日银行间隔夜及七天回购利率盘中均大幅飙升至历史高点。6月20日,早盘,各大商业银行的同业市场交易部门开始以10%以上的利率吸纳存款,于是11点公布的隔夜利率和七天利率双双超过10%——午盘前后,7天期加权平均回购利率升至历史高点12.36%,较前一天的8.22%大幅上扬。一笔孤立交易的利率水平更是达到25%的高位。隔夜资金利率(repo)也飙升至13.82%的创纪录高点,前一个交易日为7.87%,而且盘中更一度达到30%。短期资金近乎枯竭的情况下,场内场外的资金贩子们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借钱,如同泥牛入海。“把高利贷直接搬到同业市场了?”一位基金经理感叹。与资金紧张相对应的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价格暴跌,国债、央票收益率急升,交易所部分企业债跌幅超过1%。《华尔街日报》援引一位银行交易员说,多数机构早上只有一个任务:平仓。连中小投资者都开始用闲置资金参与国债逆回购——有的品种年化收益已经突破20%。利率之高,吓到了所有参与者,托管银行不愿轻易结算。大额交易延迟,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券款对付(DVP)交易延迟,最后交易系统再次延迟半小时关闭,给银行提供时间找钱——这已经是一个月来的第三次。高度紧绷的市场环境下,一点点流言蜚语也会让局势失去控制:中国当地媒体21世纪网爆出消息,称中国银行出现资金违约——作为银行间市场的出借方四大行之一,如果中行违约,其严重性将远远超过此前传闻的光大银行违约,晚间21点,中国银行在微博上发布消息否认违约。路透的报道用“空前惨烈”来形容当前的局面,除回购利率外,票据贴现利率在年内高位。20日进行的中国财政部六个月期国库现金定期存款招标,中标利率跳升至6.50%,不仅创下15个月来同期限品种利率高点,且已与同业存款的利率水平相当,显示银行求钱若渴不计成本。紧张的资金面已经不仅影响到银行间市场,据路透报导称,上海保税仓库的铜库存或者定于6月抵达的船货,大多成交价为较现货LME期铜价格每吨溢价160美元,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卖家更是要求溢价约170美元,为2009年上半年来最高水平。数年来,铜进口在中国一直被当作融资手段。人行此次的坐视不理的态度则是众人焦点,路透认为此次央行的铁腕态度,足以显露其以变相加息的方式,惩罚金融机构信用投放过度,敦促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并勒住M2增长过快缰绳的坚定决心。而在此次央行震慑打压中,被推到前台的正是同业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非标)业务。而该业务未来是遭禁止还是最终登堂入室,这取决于中国领导层对非信贷融资的态度。而所谓同业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非标)业务,即包括买入返售类科目,实际指利用资金业务外壳做了融资类信贷业务。目前监管层关注的所谓同业杠杆风险,除了关注同业业务资产负债、期限等方面的不匹配外,更是对同业业务本身,特别是其买入返售类票据、信托收益权等,表面为资金业务实为信贷,逃避了信贷规模控制表示不满。路透报道认为,在控制M2增速及社会信用投放过快增长的情况下,央行暂时通过收紧流动性,推高市场利率变相加息的方式,提高银行同业资产的负债成本来倒逼压缩,似乎可以理解监管层的用心。对于未来是否会出台监管促使限制自营资金投资此类非标收益权的业务(即所谓9号文),还是承认此类业务的合规性质,两种可能性都存在。特别是后者,因为其信贷业务实质,将对现有的存贷比指标控制产生实质影响,央行是否会考虑将同业负债或同业资产部分调整纳入存贷比的指标,备受市场关注。市场人士还会关心,惩罚同业业务是否会放大为是否支持非信贷融资,目前监管层的态度似乎也较为模糊。此前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撰文指出,社会融资规模与GDP、消费、投资、CPI等主要经济指标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平均比新增人民币贷款与主要经济指标的相关系数高0.1左右.这算是对社会融资规模等非信贷多元化融资方式的认可,但包括同业买入返售类业务在内的融资方式,是继续以存逃避信贷规模漏洞等理由而予以禁止,还是以“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为准绳,以是否实际支持了实体经济而非融资的表现形式来决定态度,都需要央行态度的进一步明确。虽然,随着银行同业资产的扩张,业务风险确实需要更多的监管配套。另据《华尔街日报》21日报道,资金紧张局面不断加剧之下,企业纷纷转向香港筹资,金融压力引发债券价格暴跌。随着债券市场突然遭到猛烈抛售,短期债券利率与长期利率出现倒挂。在香港市场,中资企业资金需求居高不下,当地离岸人民币银行间利率从昨日4%左右最高升至8%;为满足中资企业需求,香港银行业上调了存款利率,吸收本地散户投资者的资金。银行间市场利率的上升也给企业带来麻烦。一家铜缆生产商的高管表示银行给该公司的贷款利息最高升至8%,而正常情况下只有4%。他表示,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公司就会陷入困境。银行间市场紧张是理财产品之殇吗?今年3月,银行银监会发布的“8号文”要求银行直接限制非标准债权资产的占比,减少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野村证券在一份报告中回顾了对理财产品监管的新规:鉴于一般来说,股份制银行在理财产品业务上更为激进,我们认为,股份制银行将受到更为严重的影响。股份制银行可能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调整它们的理财产品结构来满足新监管的要求。同时,在调整期间,在我们看来,银行间资产/负债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扩张速度将很可能下滑。虽然出售理财产品的费用收入将可能受到影响,但我们认为,主要的影响将会在资产和负债的管理上。我们预期,(银监会)新的措施将会限制理财产品的增长,而这可能会影响股份制银行利用理财产品作为重要存款来源和存贷比管理的能力。此外,更多的表外理财产品将需要转移到表上,这将给银行的资本水平带来压力。“8号文”将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银行管理理财产品业务,以及银行业收益和增长前景形成深远的影响。关于理财产品的表外运作机制(和现在的流动性紧张形势与理财产品存在一定关系——银行在清理,和转移部分理财产品到表上),Alliance Bernstein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分析师Mike Werner指出了银行是怎么利用回购交易逃避监管的:我们一直认为(同时,我们的质疑已经被银行的部分员工所证实),在季度末,一些理财产品将会从银行借钱,在季度快要结束前,把钱归还给投资者。这样做,银行就能制造来自家庭客户的强劲的季度末存款流入,因为这些客户从理财产品中得到的偿付,有助于降低银行季度末的存贷比。在下一个季度开始的时候,当理财产品再次出售给投资者,而理财产品通过回购协议向银行借来的钱也归还给了银行,这些流入的存款很快就会逆转流出。中国金融业应停止疯狂出表游戏陆媛在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写的一篇评析文章中认为,中国金融业正在上演一出疯狂的出表游戏。文章指出,当代中国有四种利率,第一种是央行的官方利率,利率管制,第二种是官方理财产品的利率,利率半市场化,第三种是民间借贷利率,利率民间化,第四种是深圳前海利率,利率国际化。利率双轨制,甚至多轨制,这种分裂的市场造成了各种人为利差,人们为此暴利而来,疯狂的出表游戏正在此温床上演。信托业和证券业正配合银行业将庞大的信贷资产转移出到资产负债表外,这些信贷资产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消失了,不再构成权重较高的风险资产,不再影响资本充足率,使银行的存贷比等指标奇迹般地合乎了监管规范,这将有助于银行腾出手脚继续放贷,而这些风险资产已经逃离了监管者的视野。资产证券化的游戏正在失控,信托业和证券业作为130万亿元银行资产出表游戏的通道,在此收取千分之一甚至更低廉的通道费,但是他们的目标是帮助银行业将这130万亿的资产转移出监管者的视野。地下的出表游戏正隐秘进行,地上的资产泡沫已堆积如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怎么过的万重山?这是困扰一些金融界老资格的问题。每当他们回想起,2002年中国金融业人民币资产20万亿元,2012年中国金融业人民币资产超过100万亿元,这两个数字会让一些有识之士夜不能寐,扪心自问,中国金融业资产泡沫有多大,和自己所在的金融机构有多大关系,金融业风险滞后性,如不能停止,则何时爆发?中国金融业十年来资产翻至5倍,而货币超发和出表游戏在其中居功至伟。货币发行有据可查,货币创造无法计算。出表游戏更为隐秘,淡出监管视野,甚至依赖基于规避监管风险的所谓金融创新。出表游戏从来不是一个小游戏,这游戏所滚起的雪球已然巨大。中国的2012年GDP有50万亿元,而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存量27万亿元,这些是怎么构成的呢?据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提供的数据,银行理财产品余额7.64万亿元,信托产品7.47万亿元,保险资产7.4万亿元,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产品1.89万亿元,私募股权基金等1万亿元。上述统计口径为存量计算,而GDP为流量计算,放在一起比较则有失公允,那么如果按照发行流量口径计算,据大树理财、普益财富等民间机构估算,仅银行理财产品去年滚动发行量约有25万亿元,财富管理市场已经接近于中国GDP总量的八成。联系到四种利率市场,仅官方的财富管理市场流量已经接近中国GDP总量的八成,那么加上民间的财富管理市场呢?很可能是超过GDP总量的。出表游戏滚起的雪球经不起阳光照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是虚胖。真正的资产管理能力,真正的财富管理能力,是创造财富的,是有益于实体经济向前发展的,而不是左手倒右手,只在表格上增加财富数字。今年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还在迅速增长,但财富管理能力并未有相应增长,而多见泡沫式的出表游戏。出表游戏玩的是什么?它的名字叫做通道费,是靠垄断牌照而生的,是在垄断牌照之下的蛋,是徒然提高了中国实体经济经营者的交易成本的,本来他们可以以更低廉的利率融到资金去发展产业。已然成长为中国金融业第二大行业的信托业,谋生之路靠收取通道费用存活,所增长的资产中主要作为银行通道,即资产出表的通道;他们把自己的姓氏给了银行信贷资产,银行信贷资产不再姓银行,而是改姓信托,这样银行信贷资产不必再显示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不必占用存贷比指标,不必受巴塞尔协议制约。那么,信托业为银行业提供了如此的便利,报酬是收取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不等的通道费用,所谓坐收渔利,就这样,交了千分之一的通道费用后,百亿的银行资产走上转移出表之路,出表大军浩浩荡荡。人民银行6月7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也看到了这种现象,该报告指出,一些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作为商业银行的通道,将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和产业市场。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体系的情况,满足了实体经济的部分融资需求,但也蕴藏一定风险:部分产品走样成为信贷替代产品。作为宏观调控的参与者之一,央行难掩忧虑,该报告指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种类和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各家银行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截至201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含委托贷款和委托投资)余额48.6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8.0万亿元,增长19.68%。表外资产相当于表内总资产的36.41%,比年初提高0.54%。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可能向表内传递,存在内部收益转移和交叉补贴等行为,监管亟待加强。二季度以来,出表游戏有增无减,且因为多了新的渠道而更旺盛。信托业和证券业曾几何时边缘化,一些信托业元老说,信托业的增长源泉去年到顶了,今年动力将涸,但二季度出乎意料到达暴涨汛期。4月份信托业增长5000亿元规模的资产,根据过往经验初步分析,其中八成是作为银行通道,即单一资金信托,只有两成是具备资产管理的主动管理型。一些银行资金运营人士、货币经纪人、信托公司人士在协助银行资产出表之后,感慨万分:“虚,实在太虚了,这就是个游戏。”高层的货币调控思路是什么?Alex Hsu在福布斯中文网撰写的文章中认为,中国高层新的货币思路是:放慢货币增长速率,迫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点评称:“倒逼金融机构去杠杆,挤压融资平台,在紧环境下淘汰落后产能。央行近期行为找到了高层依据。”文章认为,银行间市场的主要借款方:中小商业银行承受着最大压力,以高额利率吸纳资金,但在7月份会资金更加紧张的预期下,四大行也紧紧地捂住口袋,甚至进场争夺。即将到来的7月,将是银行转股分红、企业财政缴款之时。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如果央行继续“冷眼旁观”,中国银行间市场的“钱荒”将会继续。文章指出,2013年初夏的银行间同业市场资金紧张,是央行有意为之无疑,但其形成的原因依旧有许多猜测和推论,中国管理层和央行试图进行哪种“中国式去杠杆化”,乃至进行一场“可控的金融危机”?解释不一,可归纳为几点。中国政府出手整顿论:在第一季度贸易出口畸形虚高,全世界都清楚背后通过贸易套利的作法后,中国外管局发20号文,严厉打击保税区和深圳香港的贸易资金套利,导致5月份新增外汇占款大幅放缓,环比降七成,基础货币供应出现了下降。而上半年清查银行间市场债券违规,暂停丙类户的“债券风暴”,让银行间资金流动性再次趋紧。热钱流出论:这个难以证实的说法几乎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5月以来,巴西、印度和东南亚诸国的股债汇市都遭遇重挫,资金正在撤离新兴市场的说法喧嚣一片,彭博报道,过去4年来流入新兴市场的资金外流了3.9万亿美元。在中国高层主动调整的信号下,华尔街唱空中国的声音再起和人民币继续升值预期减弱,为热钱撤离的说法创造了语境。美国东部时间6月20日,伯南克首次公布了QE退出的潜在时间表,这对于全球流动性的收紧,显然也影响到了中国资金市场。央行去杠杆论:这是昨天晚上被提及最多的说法:人民银行在敲打“影子银行”。在2008年之后,通过大大小小的融资平台,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大跃进。2010年,贷款风险被警示后,各大银行通过理财计划和买入返售持有了信托权益等资产,大量同业资金投入非标准化资产。央行这次收紧,是对这些银行的“敲打”,逼迫他们尽快将表外融资回表,降杠杆,去风险。银行期限错配论: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认为,有些银行流动性管理出问题,热衷期限套利,造成了短期借来的钱,投入长期资产中,银行的现金流管理出现严重的期限错配。而因为货币乘数效应,长期资产又没有足够对应货币存放在各大银行。另一种猜测是,在中国银监会8号文后,银行被迫动用自营资金购买投资非标准化资产,恰逢这次资金紧张,于是陷入前所未有的资金紧缺。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监管层发动了一次压力测试,一场“可控”的金融危机,试图逼迫各大银行将资金从资金空转和不良产能中释放出来,投向实体经济中潜在的优质资产,以解决中国经济中长期存在的资本错配问题。不过“演习”参与者们的表现,恐怕要令人失望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利率双轨制——存贷利率固定,但理财产品等民间融资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为求利润,受到高利率吸引,通过各种途径办法将信贷业务包装后投入高利率市场可能难以避免。发动一次“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会做出什么样的改革呢?中国金融去杠杆化的可能逻辑路透的一篇分析文中指出,人民银行面对5月中旬以来飙升至最高30%的隔夜回购利率,仍态度坚决不放水,被市场解读为央行意在敦促金融机构去杠杆化,而首当其冲的是近年迅速崛起和不断扩张的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央行若果然有意于此,固然可以打击同业资产规模占比较大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少数机构近日也确实存在难满足头寸的情况。不过,这却难以大幅降低其真实同业杠杆比率,因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惯用主动负债策略;也还不利于央行兢兢业业推进利率市场化战略,因为同业市场为央行传导货币政策意图的基础。回归供求关系看,近段时间资金紧张源于此前连续企业税费上缴和分红利税筹资、债券交易监管、外汇流入监管政策,尤其是金融机构争夺存款等季末效应,增加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难度,推动利率飙升;然而在时点之后,机构对流动性需求有望相对减少。不过,上述供求逻辑可能因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和外生性流动性变化等其他因素而生变。进一步看,即使着眼于抑制当前社会融资规模过快扩张和广义货币增速超标,乃至降低更广义的债务杠杆,央行在流动性紧张之下持续抽水,容易造成金融机构透支和市场剧烈动荡,从而引发较大系统性风险,也有违央行金融稳定之职。以此来看,流动性过度紧张的持续时间难以长久。循此思路,央行在当前收紧银行体系流动性之外,还有数量管制策略,该策略在此前数次经济过热时采取抑制信贷扩张,都屡试不爽。然而,中国金融体系演变和金融创新发展,使得数量管制效果相对弱化。历史地看,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九十年代初宣布采取利率工具调节市场,也是基于此种市场演化。当然,人民银行也可以采取价格工具来去金融机构杠杆,这较流动性引发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调整要缓慢一些,在当前经济低迷和生产者物价指数为负之下,名义利率提升意味着实际利率更高,从而会加重实业部门资产负债表恶化,加速经济衰退。这似乎也不符合人民银行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法定职责。从开放经济背景来看,中国经济过去十余年的高速增长,尤其是全球危机以来的金融资产或实体经济债务杠杆的快速扩张原因之一是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如今美联储已有退出宽松政策的意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资本正在回流美国,这可能反向形成中国金融和实体部门资产负债的收缩机制。近年来包括中国四大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之所以假道同业市场扩张资产规模来获取高回报,这一方面在于银行通过信贷扩张资产规模受限,而同业业务资本占用和政策监管都相对较少,而成为银行机构增杠杆,扩张资产规模的优先选择。金融机构同业业务主要包括同业存放、同业拆借、回购等业务,涉及债券、贷款、票据和受益权等诸多资产类别。计算显示,今年一季度末的中国金融同业资产为32万亿元人民币,为总资产规模的23%;较去年同期增长28%,高出同期实体部门等非同业资产增速12个百分点。进一步看,中国金融机构近年来杠杆扩张也主要集中于同业市场。计算显示,同业资产杠杆比率(以一级资本计算)持续走升,总资产杠杆比率却相反。后者杠杆比率从2010年末22倍降至今年一季度末20.5倍;而前者相应从3.6倍升至4.7倍。如果剔除同业后的非同业杠杆比率从18.8%降至15.9%,降幅更大。单个机构看,以同业业务表现突出的兴业银行为例,该行金融资产总杠杆比率从2010年末的20.76倍降至今年一季度的19倍,同期的同业杠杆比率却从4.72倍升至6.7倍。一季度末,兴业银行同业资产占比为35%,较全行业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上述计量和杠杆测算是基于金融机构表内资产,没有考虑金融机构表外资产问题,因此,考虑表外业务的杠杆计量会较大不同。央行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含委托贷款和委托投资)余额48.65万亿元,增长19.68%。中国金融同业市场的快速扩张,与金融创新和银行理财等市场蓬勃发展相应,推进了中国金融市场的整体繁荣,这使得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上的更多金融资源分配于金融市场,而没有直接配置于实体经济,因此受一些人士非议。中国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在流动性紧张受到关注,还在于同业市场相对于银行金融机构的传统存贷业务及投资业务外,主要反映金融机构短期资金的盈亏平衡。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对流动性调节,也就容易直接作用于此。而人民银行在当前经济增速下滑,以及流动性紧张之下,依然还没有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进行流动性投放,似乎给人打击金融机构同业杠杆的印象,但如果我们从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策略出发,更容易理解事情的本质。就金融机构本身来说,国际上流动性管理有着资产变现或转移,预期收入,以及负债管理等诸多理论策略,但其核心在于现金流管理,这涉及与资产负债匹配相关的资产期限结构预测和利率走势预测。本文转自自媒体:交易圈从操作实践看,中国有利率管制,使存贷款市场运行相对僵化,与市场化运行的金融同业市场之间存在一定割裂。这种割裂,造成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遭遇流动性短缺之时,往往更多依赖于同业市场而非存贷款市场,这是因为金融机构即使通过利率调整等工具来主动增加负债,对存款市场的边际影响也较小。然而,中国金融机构仅靠同业市场来调节流动性缺口还存在缺陷。这源于金融同业市场规模还比较小,仅为整个金融资产市场逾两成,且金融品种期限结构还欠丰富,周转率不高,带来流动性调节的灵活性欠佳。如果某一些金融机构启动较大量同业筹资行为,就容易引发市场利率上涨,同时也会带来同业资产负债剧烈波动,产生蝴蝶效应,触发资金融出方的惜售行为,让市场流动性更为紧张和利率更大幅度飙升。譬如,中国银行间市场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在此前攀升的基础上,本周四进一步创下30%的历史新高。金融市场利率高涨,也折射出金融机构同业资产的剧烈波动。央行数据计算显示,存款性公司的同业资产去年6月净增2.96亿元,而去年7月则净减少2.2万亿元;今年3月净增2.88万亿元,4月则又净减少1万亿元。金融机构在流动性短缺之时,能否采取资产方的流动性管理策略呢?这较为困难。这源于流动性问题往往都具有系统性。也就是说,某一家机构如果爆发流动性过度短缺之时,往往也为全市场流动性紧张之期,金融机构此时抛售资产筹资也难借到钱,而且此时抛售资产,折价幅度较大,从而会造成严重亏损。当中国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之时,债券买卖成交、回购交易等银行间市场金融产品交易规模,往往都是相对小的。中国银行体系利率与金融交易规模的反向关系初步暗示出,金融机构应对流动性紧张问题,还是更多倾向于负债方管理,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同业负债规模也会面临扩张,而难以大幅降低金融同业资产的杠杆比率;而金融机构负债方法之一是通过发行理财产品,这一方面可以增加负债规模,二是改变负债结构,后者可以相对置换出准备金。事实上,根据有关机构统计,今年5月,有96家银行发行了3305款个人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环比增加18.8%。其中同业业务占比较大的兴业银行当月发行311款个人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排名第一。6月19日,工商银行等银行发售的35天左右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已达到5%。不过,金融机构通过负债结构调整等策略来应对当前的流动性紧张,而这一季末时点之后,流动性净需求将相对减少,这是基于惯常供求关系逻辑,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行为也可能改变这一格局。【声明】本文来源于微信自媒体账号,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腾讯新闻无关。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wylikai]
热门搜索:
一家店一道招牌菜!想不到吃啥就掏出它。
完整保留互联网功能 试驾上汽名爵ZS 1.5L。
周末去沪周边来场洗肺之旅呗。
第一次来上海就该这么玩!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资产收益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