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分界线二维码发明者者是什么职业

药物是如何发明的? - 知乎500被浏览37985分享邀请回答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953249/无论哪个报告,总归是想说在你退休前能成功搞出一个药来上市你就牛的飞天了...红果果的现实啊...很好奇为啥你没问要花多少钱?= =... 我想太多了么...=========================省事搜索结束分界线==============================现在回答第二个问题...“那些很复杂的分子式为什么会被排列组合在一起?”一般一个药物就只有一个分子式啊,无论他再怎么复杂...你是说复方药吗?如果是复方药的话,是想让一片药起到多种功能,比如说:如果是说为啥要分子式的这么复杂的话... 其实并不是你想象中那么复杂,只要你了解到他们的靶标有多复杂以后...简单来说: (Source: ) 药物就像是钥匙,你看钥匙的结构复杂么,有这么多齿,每个齿(functional group)和主干(core)一起构成了整个分子(drug)。不同的组合就有不同的药物。为什么看起来这么复杂?因为那个锁(Target:enzyme,receptor...)里头的Active site就是很复杂啊...还是上图吧:========================最终的分割线================================请问药物是如何发明的?药物往往不是发明的,是发现的。It's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not invention...一开始人们知道什么病吃什么要,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药物能治病。后来有了现代的药物发现技术,人们知道一个病的病因是什么,无论是自身体内的物质异常,还是外来物质的入侵,总归是有个靶标的,所以就针对这些靶标的化学药物或者是大分子药物,然后经过艰苦的努力,就有了我们随时要嗑的药物了... 总体来说大概跟 说的差不多... 我还是直接上图吧:这个图比较完整的说明了一个药物发现的过程:首先一个病我们认为他是有病因的,比如说细菌病毒的入侵,就像感染和感冒;比如说体内缺少某种物质,就像乳糖不适症;比如说体内多了某种物质,就像唐氏综合症;比如说一些体内一些东西失控了,就像肿瘤...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病因,这要请教医生们才能说的清楚...如果发病没找到病因怎么办?我相信如果古人们没找到方法治疗,现代人也很少能找到方法治疗。当然这句话是基于“对因治疗”这么个想法而言的。不知道原因是不能治疗的...我记得豪斯医生里的那个黑人医生就是在不确定病因的情况下治好了病人而被炒掉的... 啊,扯远了...基础研究的好处就是这样,帮助下游的人确定病因,虽然他们的部门不赚钱... 举个例子把,比如某人最近胃痛... 然后检查出胃溃疡了... 现在大家都知道这是幽门螺旋杆菌惹的祸,但是在某一年的圣诞节假期完了之前大家都不知道的,那两个幸运的Aussie... 所以这个时候大家都知道用抗菌药了,比如说阿莫西林啥的...当然还要吃点质子泵抑制剂啦,因为幽门螺旋杆菌要在酸性下才能生长的... 好了,为了抑制胃酸分泌,科学家研究到底是什么东西能分泌胃酸,现在我们知道了质子泵是分泌胃酸的通道了...要是没有这个通道,也就没有胃酸分泌出来了...这就完成了【Target identification and validation】这个阶段了...发现了质子泵这么个受体,我们就要建立模型来研究它,这就是assay development...往后就是药物化学家门的工作了,根据受体的药物设计... 当然还有根据片段的药物设计... 当然还有蛋白结晶... 当然还有分子对接分子模拟... 当然还有... 这就是上图生下来的所有部分了...请注意上面那个圈圈,这代表了图里面的流程是要反复走好几(几十?)遍的... 这么走下来,终于发现一个效能不错的(请注意,未必是最好的),生物稳定性不错的(半衰期不长也不短),化学稳定性不错的(不要放着放着就变坏了),还有各项特殊技能符合要求的...。这时候,就上动物了... 前面所述都是烧钱的步骤,从这里开始,就是烧更多钱和烧人品的的步骤了,因为这个时候这个“上帝的选民”要上动物了...这个时候检验的是这个candidate是不是能在活体的动物(老鼠啊,狗啊,猴子啊)上有效,是的,是有效...哦哦,恭喜你熬过了第8步,因为从此之后就是烧更多更多更多的钱和烧更多更多人品的时候了... 因为你要上临床了...一般走三期,每一期都要比前一期更具风险,更具人品...之后要是过关了的话,说不定那个candidate就能成为拯救公司这十几年糟糕财政的救星了... 但这要看销售部门是否强力...也要看这个要上市以后是不是会被撤回,比如说沙利度胺啥的...:其实第8,9,10步都不跟药物化学家啥事了... 要说发现的话,那就到第7步为止... 这就是怎么发现的流程...2091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1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我国的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
我国的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
学习啦【历史知识大全】 编辑:玉玲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那么你知道我国的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吗?一起来看看小编给大家精心准备的资料,欢迎阅读!
  源于炼丹术
  炼丹术起源很早,《策》中已有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的记载。汉武帝也妄想&长生久视&,向民间广求丹药,招纳方士,并亲自炼丹。从此,炼丹成为风气,开始盛行。历代都出现炼丹方士,也就是所谓的炼丹家。炼丹家的目的是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这样的目的是不可能达到的。炼丹术流行了一千多年,最后还是一无所获。但是, 炼丹术所采用的一些具体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它显示了化学的原始形态。
  炼丹术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火法炼丹&。它直接与火药的发明有关系。所谓&火法炼丹&大约是一种无水的加热方法,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这些方法都是最基本的化学方法,这也是炼丹术这种愚昧的职业能够产生发明的基础。炼丹家的虔诚和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挫折,使得炼丹家不得不反复实验和寻找新的方法。这样就为火药的发明创造了条件。在发明火药之前,炼丹术已经得到了一些人造的化学药品,如硫化汞等。这可能是人类最早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产品之一。
  炼丹起火,启示人们认识并发明火药。
  火药的发明
  炼丹家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学方法,但是他们的方向是求长生不老之药,因此火药的发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炼丹家对于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药,在使用之前,常用烧灼的办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减低,这种手续称为&伏火&。唐初的名医兼炼丹家孙思邈在&丹经内伏硫磺法&中记有:硫磺、硝石各二两,研成粉末,放在销银锅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锅子在坑里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实。把没有被虫蛀过的三个皂角逐一点着,然后夹入锅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烧焰火。等到烧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来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还没冷却,取入混合物,这就伏火了。
  中期有个名叫清虚子的,在&伏火矾法&中提出了一个伏火的方子:&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他用马兜铃代替了孙思邈方子中的皂角,这两种物质代替碳起燃烧作用的。
  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这说明炼丹家有意要使药物引起燃烧,以去掉它们的猛毒。
  虽然炼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点火会发生激烈的反应,并采取措施控制反应速度,但是因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时有发生。《太平广记》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初年,有一个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访一位炼丹老人。当晚住在那里。半夜杜春子梦中惊醒,看见炼丹炉内有&紫烟穿屋上&,顿时屋子燃烧起来。这可能是炼丹家配置易燃药物时疏忽而引起火灾。还有一本名叫《真元妙道要略》的炼丹书也谈到用硫磺、硝石、雄黄和蜜一起炼丹失火的事,火把人的脸和手烧坏了,还直冲屋顶,把房子也烧了。书中告戒炼丹者要防止这类事故发生。这说明唐代的炼丹者已经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硫、硝、碳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的药,这种药被称为&着火的药&,即火药。由于火药的发明来自制丹配药的过程中,在火药发明之后,曾被当做药类。《本草纲目》中就提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
  火药不能解决长生不老的问题,又容易着火,炼丹家对它并不感兴趣。火药的配方由炼丹家转到军事家手里,就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
  造纸术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纸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远古以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总体来看,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它是中国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树皮和破布。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期,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后期用于纺织。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檀木和构皮(即楮皮)。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时的西汉初年,纸已在中国问世。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制造成的,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
  直到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 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汉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四个步骤基本上没有变化,即使在现代,在湿法造纸生产中,其生产工艺与中国古代造纸法仍没有根本区别。造纸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晋南时已经开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纸。到了隋朝、时期,竹、檀皮、麦杆、稻杆等也都已作为造纸原料,先后被利用,从而为造纸页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充足的原料来源。
  其中,唐朝利用竹子为原料制成的竹纸,标志着造纸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竹子的纤维硬、脆、易断,技术处理比较困难,用竹子造纸的成功,表明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唐时,在造纸过程中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技术相继问世,为生产各种各样的工艺用纸奠定了技术基础。生产出来的纸张质量越来越高,品种越来越多,从唐代到清代,中国生产的用纸,除了一般的纸张外,还有各种彩色的腊笺、冷金、错金、罗纹、泥金银加绘、砑纸等名贵纸张,以及各种宣纸、壁纸、花纸等。使纸张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纸的发明、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蔡伦生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缣帛、简 牍的有力的竞争者。
  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从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碛出土的这一时期所造出的古纸来看,纸质纤维交结匀细,外观洁白,表面平滑,可谓&妍妙辉光&。公元六世纪的贾思勰还在《齐民要术》中,专门有两篇记载了造纸原料楮皮的处理和染黄纸的技术。同时,造纸术传到我国近邻朝鲜和越南,这是造纸术外传的开始。
  公元六&&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在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关于竹纸的起源,先前有人认为开始于晋代,但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和实物证据。从技术上看,竹纸应该在皮纸技术获得相当发展以后,才能出现,因为竹料是茎秆纤维,比较坚硬,不容易处理,在晋代不太可能出现竹纸。竹纸应该起源于唐以后,而在唐宋之际有比较大的发展。要到十八世纪才有竹纸。
  这一时期的产纸地区遍及南北各地。由于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兴起了印书业,这就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纸的产量、质量都有提高,价格也不断下降,各种纸制品普及于民间日常生活中。名贵的纸中有唐代的&硬黄&、五代的 &澄心堂纸&等,还有水纹纸和各种艺术加工纸。唐代的绘画艺术作品已经有不少纸本的,正反映出造纸技术的提高。
  在公元十到十八世纪的宋元和明清时期,楮纸、桑皮纸等皮纸和竹纸特别盛行,消耗量也特别大。造纸用的竹帘多用细密竹条,这就要求纸的打浆度必须相当高,而造出的纸也必然很细密匀称。先前唐代用淀粉糊剂做施胶剂,兼有填料和降低纤维下沉槽底的作用。到宋代以后多用植物粘液做&纸药&,使纸浆均匀,常用的&纸药&是杨桃藤、黄蜀葵等浸出液。这种技术早在唐代已经采用,但是宋代以后就盛行起来,以致不再采用淀粉糊剂了。
  这时候的各种加工纸品种繁多,纸的用途日广,除书画、印刷和日用外,我国还最先在世界上发行纸币。这种纸币在宋代称作&交子&,元明后继续发行,后来世界各国也相继跟着发行了纸币。明清时期用于室内装饰用的壁纸、纸花、剪纸等,也很美观,并且行销于国内外。各种彩色的蜡笺、冷金、泥金、罗纹、泥金银加绘、砑花纸等,多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享用,造价很高,质量也在一般用纸之上。
  这一时期里,有关造纸的著作也不断出现。如宋代苏易简的《纸谱》、元代费著的《纸笺谱》、明代王宗沐的《楮书》,尤其是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造纸技术都有不少记载。而《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中关于竹纸和皮纸的记载,可以说是具有总结性的叙述。书中还附有造纸操作图,是当时世界上关于造纸的最详尽的记载。经过元、明、清数百年岁月,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传播的物质条件。
  活字印刷术
  北宋发明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改进雕版印刷这些缺点。他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
  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
  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毕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升没有采用。毕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毕升的活字印刷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活字印刷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中间,中国的平民发明家毕升的功绩不可磨灭的。可是关于毕升的生平事迹,人们却一无所知,幸亏毕升创造活字印刷的事迹,比较完整地记录在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里。1965年,浙江温州出土一件印本残页《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有关专家考证认定为是毕升之后大约50年(1103)北宋时期的泥活字印本,应是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指南针
  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象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 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古人称它为&司南&,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时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
  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将硬度5度至7度的软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种形状的器具,因此也能将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制成司南。东汉时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中对司南的形状和用法做了明确的记录。司南是用整块天然磁石经过琢磨制成勺型,勺柄指南极,并使整个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于光滑的地盘之中,地盘外方内圆,四周刻有干支四维,合成二十四向。这样的设计是古人认真观察了许多自然界有关磁的现象,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经过长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现是人们对磁体指极性认识的实际应用。 但司南也有许多缺陷,天然磁体不易找到,在加工时容易因打击、受热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较弱,而且它与地盘接触处要非常光滑,否则会因转动摩擦阻力过大,而难于旋转,无法达到预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体积和重量,携带很不方便,这可能是司南长期未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铜盘和天然磁体制成的磁勺组成,青铜盘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于盘中心圆面上,静止时,勺尾指向为南。
[我国的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相关的文章
【历史知识大全】图文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汽车发明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