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还伊朗有没有核武可能抛弃伊斯兰教

Amazon CAPTCHA
请输入您在这个图片中看到的字符:
& , , Inc. or its affiliates穷游网将实行手机绑定实名制,为了您的帐号安全请及时绑定手机号。
帐号安全提示
穷游网将实行手机绑定实名制,为了您的帐号安全,请及时绑定手机号。
穷游大洋洲
伊朗:不要让我们越了解你就越想远离你!(两赴伊朗内容尽量做到知无不言,即使过时)
伊朗:不要让我们越了解你就越想远离你!(两赴伊朗内容尽量做到知无不言,即使过时)
powered by
伊斯兰以前的伊朗(二)
伊朗历史的最重要分期点之一,必然是阿拉伯人入侵,伊斯兰教引入。上一楼字数太多容不下了,所以在这里说明。
第二个由伊朗语民族建立的大帝国是安息Arsacid Empire。“安息”其实是王朝建立者,得名人Arsaces一世名字Arshak的汉代译音。公元前330年古波斯帝国就亡国了,而安息王朝则是公元前240年才建立的。和古波斯帝国,萨珊波斯帝国相比,安息帝国从一开始就有个不同:安息人本是中亚说伊朗语的游牧部落,他们的根据地在今天伊朗东北和土库曼斯坦。所以最重要的安息遗址,比如尼萨Nissa,木鹿Marv,都在今天的土库曼斯坦;而安息的都城则是两河流域的塞琉西亚Seleucia,后来也为萨珊帝国沿用,位置在今天伊拉克巴格达以南,阿拉伯语和当代波斯语叫Mada'in“诸城”的地方,也不在伊朗。安息朝从公元前240年建立到公元224年亡于萨珊波斯,四百多年,大事迭出;但是流传至今的安息文物,甚至文字史料,相对而言都少得惊人,这个王朝也就成了前伊斯兰伊朗最难以研究,了解最少的一个王朝。而且由于安息地理重心的特点,很多文物、遗址都不在今天伊朗范围内;所以和今日赴伊朗旅游,关系也很少。大家在伊朗比较易看到的安息文物,只有德黑兰古代伊朗博物馆里的几件,其中最大最显眼的是一尊青铜贵族像。但是因为这四百多年间毕竟大事迭出,所以不能不拣最主要的提一提。
安息所处的年代,正是“丝绸之路”最初开通的时间。由于处在伊朗高原,所以安息和东方的中国、印度,西方的希腊罗马,都有来往。公元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副使就到达了安息,中国和伊朗就是这时第一次互派了使节。而且只要打通了中亚,欧洲和东亚从此来往就更多了。此后甘英使大秦,也是在安息时期。而且正是由于安息地处中国罗马之间的位置,为了保证自己在两个大国之间中间商的地位,安息人给甘英提供了错误情报,使得后者没能到达罗马帝国。不过中国史书里有关安息的记载,却成为了希腊拉丁文史料以后,研究安息最重要的传世文字材料。而在西面,安息拿下两河流域后不久,就和同样扩张之中的罗马(这时还是共和国)直接对峙了。公元前53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卡雷Carrhae,公元前36年在今天的阿塞拜疆,罗马两次惨败,第一次的统帅克拉苏战死,第二次的统帅安东尼仅以身免。此后安息与罗马继续争霸西亚,直到安息亡于萨珊也没停止;而且争霸战还传给了萨珊和罗马/拜占廷。
萨珊帝国Sassanid Empire
这是伊斯兰之前伊朗最后一个帝国,国力强盛,文化灿烂,对后来伊斯兰时代不仅伊朗,而且整个古典伊斯兰世界都影响深远。今天伊朗的前伊斯兰遗址,其实以萨珊朝的最多。即使伊斯兰以后的伊朗古迹、艺术品,基本上也可以说,就是把萨珊传统发扬光大。所以要稍微讲多一点。
萨珊帝国和阿黑门尼德帝国,安息帝国一样,皇室、帝国这个名字是从帝国建立者的祖宗来的。萨珊是帝国建立者Ardashir一世的爷爷,有关从萨珊到Ardashir一世的儿子,萨珊第二代众王之王Shapur一世的故事,汇集成了相当于一篇短篇小说的《帕帕克之子阿达希尔行传》里。这个故事用萨珊时代的波斯语——巴列维语写成,语言容易,是俺们学巴列维语时候的入门阅读教材。故事蛮有趣的,不过总之就是一条:萨珊、阿达希尔他们,是古波斯帝国大流士三世皇帝之后。所以他家是有“王气”的,理应南面称王——其实阿达希尔这个名字,也就是古波斯帝国时代帝号Artaxerxes的巴列维语形式。然而历史上,萨珊家族发源于今天的法尔斯,本是Pasargadae和Persepolis之间Istakhr城的祭司家族。这里是古波斯帝国起家的地方,相比起强烈希腊化的安息人,萨珊人的“伊朗气”要浓重得多。萨珊朝的宗教政策也比阿黑门尼德、安息两朝要褊狭很多,针对非祆教的宗教迫害不时发生。
阿达希尔一世灭了安息帝国,统治到240年;而他的儿子沙普尔一世(240-270年在位,Shapur这个名字本意就是“王之子”)就直接和罗马帝国对抗了,而且还占了罗马的上风。公元259年左右,沙普尔一世在埃德萨(对,今天土耳其的乌尔法)击败罗马皇帝瓦莱里安亲自统率的罗马大军,瓦莱里安也作了俘虏,和其他罗马战俘一起被押到了胡泽斯坦做苦工。至今在Shushtar城外Karun河上,还有一座桥叫Band-e Qeysar,也就是“凯撒桥”,据说就是瓦莱里安和其他罗马战俘修建的。此后数十年,萨珊帝国在沙普尔一世玄孙沙普尔二世(309-379年在位,是在位时间最久的萨珊君主)统帅下,又几次击败罗马皇帝,帝国也达到了其武功的顶点。而历代萨珊名王登基、狩猎(古代伊朗帝王出狩,其实不仅是享乐和表现君主阳刚之力的机会,同时也等于军事演习)、击败安息人和罗马人,则是波斯波利斯附近Naqsh-e Rostam,Naqsh-e Rajab,以及Bishapur附近Tang-e Chogan这些大型萨珊浮雕的主要题材。萨珊人对自己每次成功,自然都要大加炫耀~~除了这些浮雕以外,今天法尔斯省境内的主要萨珊遗址,如Bishapur古城,Firuzabad的Gur古城,阿达希尔一世宫殿,Darabgerd圆形古城,也都是萨珊早期修建的。
沙普尔二世去世后,萨珊帝国内部斗争加剧,外部又要应付和东罗马(拜占廷)帝国争霸,以及高加索、中亚南下游牧民族的侵扰。虽然有Bahram五世(420-438年在位。他的外号是Gor,本意是“野驴”。据说这位擅长猎取野驴~~)一度用妙计大败中亚嚈哒人(Hephthalites,白匈奴人),赫赫武功让这位众王之王成为了后来波斯文学里的重要人物;但是总体来说萨珊帝国在这个阶段对外战争胜少负多,加上国内皇室和宗教、世俗统治阶层的冲突,帝国逐渐采取了守势。Bahram五世去世后百年内,萨珊帝国内乱不断。内忧外患之中,Khosrow霍斯路一世(531-579年在位)抓住时机,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萨珊帝国政令通达,经济、军事实力大增,文化也大有发展。不但开疆拓土,而且和查士丁尼大帝统治下鼎盛期的拜占廷帝国争霸,互有胜负。他改革后形成的行政制度,对后来中古时期伊朗都有影响。他本人也被称为Anushirvan,“不朽的灵魂”,是后世波斯文学作品里万世称颂景仰的明君。一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没受过太多教育的伊朗人,如果你问他某个不太出名的前伊斯兰古迹是什么人修建的?他都会回答:Anushirvan大帝下令造的。不过……霍斯路大帝对外扩张,有一点是应该提到的。570年萨珊军队南下,572年打败埃塞俄比亚人占领了也门。战争和战后波斯人强迫商人去两河流域而非也门贸易,这一下子切断了经过阿拉伯半岛西部希贾兹(汉志)地区的商路,对麦加等商业城市是严重的打击。此后麦加等地的经济环境,为穆罕默德创立并推广伊斯兰教创造了条件,却最终导致了萨珊帝国在霍斯路去世后将将七十年内就被阿拉伯人灭亡……
霍斯路改革大大增强了伊朗国力,但是并没有改变萨珊的贵族封建制度,贵族对国王的离心倾向只是暂时得到遏制而已。他死后矛盾就再次爆发。这次干脆有个军事贵族Bahram Chobin起兵反叛,一度打进首都忒息丰Ctesiphon(和安息的首都塞琉西亚隔底格里斯河相望,所以后来都被统称为Madain“诸城”),自立为王。这也是萨珊史上石破惊天的大事。Ormizd之子Khosrow霍斯路二世(590-628年在位)不敢当锋,逃到拜占廷,不惜以重大领土让步为代价,换取拜占廷支持他返国复位。霍斯路成功以后兑现诺言,为巩固联盟,还娶了拜占廷公主玛丽亚为皇后。不过他还有位更出名的皇后,就是后代和霍斯路一起扬名穆斯林文学作品中的席琳Shirin——无论玛丽亚还是席琳(她本来是胡泽斯坦人,但是后来却给附会成了亚美尼亚人)都是基督徒,可见此时他和基督徒关系有多密切。甚至基督徒里一度传说他已经秘密皈依了基督教。
霍斯路二世和祖父霍斯路一世一样都有外号,不过他的外号是Parvez“胜利者”。这个外号的来历并不是他打败Bahram Chobin叛军,而是进入公元七世纪以后他的军事胜利。602年帮助他重登宝座的拜占廷皇帝Morris自己死于兵变,霍斯路抓住机会,以为死君报仇为名,向拜占廷帝国大举进攻。伊朗军队一度占领耶路撒冷、埃及,甚至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古波斯帝国的辉煌貌似又要重演。此外,他奢华无度,极度讲究排场,也成了中世纪文学作品里经常提到的传奇情节。今天尚存的后期萨珊古迹,伊拉克Mada'in的“霍斯路拱”也好,伊朗阿塞拜疆的Takht-e Soleyman也好,宫殿主体建筑都是他下令修建的。然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对农民的榨取为基础的。他为人阴险,军事上其实无能,辉煌的胜利都是靠其手下将领指挥;而他本人擅长的则是临阵脱逃和杀替罪羊。在萨珊波斯进攻之下,拜占廷将领Heraclius兵变称帝,内忧外患之中实行了非常到位的改革,拜占廷几年内就重振雄风,力挽狂澜,而且还彻底逆转了局面,打进萨珊腹地,包括破坏了Takht-e Soleyman圣地。霍斯路此时一败涂地,终于引起叛变,自己也死于叛臣手下。萨珊帝国到这时不但军事上彻底失败,而且因为连年搜刮,已经民穷财尽,贵族阶层也分崩离析,帝国迅速走向衰亡。
字数不够用了。萨珊的灭亡只好再单开一楼了。
萨珊波斯的灭亡
拜占廷的Heraclius皇帝和萨珊帝国于628年霍斯路二世死后签订和约的条款非常宽容,他也没有对萨珊实施占领,签了合约,取回萨珊军队从耶路撒冷抢走的基督教圣物“真十字架”(耶稣受难上的十字架)残片就回去了。然而无论拜占廷还是萨珊都没预计到,这时在阿拉伯半岛,正在酝酿着一股影响此后世界历史的风暴——伊斯兰教兴起。632年穆罕默德逝世时候,阿拉伯半岛已经统一,对外传教马上开始,首先是给各国统治者去信呼吁他们弃恶从善,改宗伊斯兰教(霍梅尼也给美国总统,苏联总书记,英国首相………………都写过差不多的信 )。自然没几个人搭理。军事行动马上就开始了。首先挨打的就是刚刚打败波斯的拜占廷,Heraclius皇帝从胜利中还没怎么缓过劲来,就又要跟阿拉伯人开打。然而这次在巴勒斯坦,在叙利亚,在埃及,他尝到的滋味是惨败。三四年的工夫,拜占廷在亚洲大陆上除了小亚细亚,就一无所有了。然后阿拉伯人回过头来,开始对付另一个老冤家波斯人。637年,阿拉伯军队在“安拉之剑”,名将哈利德·伊本·瓦利德率领下,巧妙设局,在今天伊拉克境内的卡迪西亚Al-Qadisiya和波斯主力大军决战,以少胜多,一举击溃对手,波斯主帅Rustam阵亡,萨珊的两河流域一下子就再也保不住了,首都忒息丰迅速沦陷,这也开启了萨珊帝国亡国的地狱门。——就是因为卡迪西亚大战对历史的决定影响,所以两伊战争里,萨达姆为了鼓舞士气,“庆祝胜利”,要把巴格达的庆功建筑命名为“卡迪西亚广场”。
卡迪西亚大战以后,阿拉伯人长驱直入忒息丰,萨珊君主,年轻的Yazdgird三世慌忙逃跑,国库彻底弃之不顾。这给了来自沙漠荒凉之地的阿拉伯士兵大开眼界的机会。据后来的记载,进了萨珊国库的阿拉伯人,有的此前只见过银子没见过金子,所以只抢“白货”,而把更值钱的“黄货”放在一边。有人把名贵的樟脑当成了白盐,撒在大饼上吃。战利品折合的金额巨大,甚至让部分听到数字的阿拉伯人都无法理解,因为他们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么大的数字。就连在麦地那的第二任哈里发,雄才大略的奥马尔,听到信使报上的战利品数字,都吓得几乎不敢相信。等到核实无误以后,他冲向等在外面的群众喊道(大意):老乡们!我们的军队获得了这么多的战利品,你们想怎么要我们都给你们,想拿秤算也行,想按堆分也好。在卡迪西亚缴获的萨珊波斯军旗“卡维之旗”,是伊朗皇家王气、荣耀和尊贵的象征,上面镶金缀宝。如今却被阿拉伯人切成小块分给参战有功之臣。这对伊朗人精神上构成巨大打击。忒息丰皇宫里的著名挂毯“霍斯路之春”,也被切成小块分给众人。未来的哈里发阿里把自己获得的那一小块卖掉,得到两万第尔汗银币。被俘的萨珊公主、贵族女子,也分配给了阿拉伯贵族作妻妾。
萨珊皇室退出两河流域,搜集残军,力保伊朗高原,但是已然做不到了。642年阿拉伯大军在今天哈马丹附近的Nihavand再度全歼波斯军队,此后萨珊波斯再也无法组织大规模抵抗,各地相继失守。Yazdgird三世,也就是中国两唐书里的“伊嗣俟”,则一路东逃。651年他逃到中亚木鹿Marv,终于在当地一个磨坊里被暗杀。大家就把这算作是萨珊帝国最终灭亡的标志。他的儿子,唐代记载里的卑路斯Peroz,以及卑路斯之子泥涅师Nerses,继续东逃,向唐朝求援。虽然一度有所收获,但是最终仍然不能在中亚立足,只得一路东去长安,最后父子都死在了那里。和他们一起来中国的还有一批萨珊贵族,五十年代在西安发现,现存于西安碑林的《苏谅妻马氏墓志》,立于唐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就是属于这批贵族后代的,用汉字和巴列维文镌刻。不过这方墓志在碑林库藏里,一般游客无法看到。
再回过头去说伊朗那边。阿拉伯人的征服如此迅速,肯定不只是阿拉伯军队英勇善战一个缘故。这时的萨珊波斯已经分崩离析,很多贵族对皇室离心离德,大敌当前只图自保,所以宁可投降,交纳人头税,免遭战祸,也不愿率军抵抗,肯定是原因之一。所以总体说来阿拉伯征服带来的破坏不算很可怕,至少和后来蒙古西征,帖木儿大军横扫西亚相比,简直可算仁慈了。但是兵锋所及之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在波斯地(法尔斯)一次行动里,阿拉伯人获得了大批伊朗书籍。士兵们问主将应该如何对待?回答是:穆斯林除了《古兰经》不需要其他书。把这些都扔进河里。前伊斯兰的伊朗文字资料保存极少,因为很多巴列维语书籍内容和祆教有关,从阿拉伯征服开始的各种反祆教活动,影响甚大。伊朗人从洋洋得意的帝国主子,一下变成二等公民,这个心理落差大家也可以想象。针对征服者,必然有反抗。最典型的例子,比如644年Abu Lulu等人刺杀哈里发奥马尔。伊朗人虽然接受了伊斯兰教,但是对自己的灭国仇人,从来没有表示什么好意。我前面提到过,为Abu Lulu而建的Imamzadeh,就是明证。
总之,阿拉伯征服,是伊朗史上翻天覆地的巨变。影响持续至今,怎么估计也不过分。是“好”是“坏”?众说纷纭。严格的伊朗穆斯林把这才当作伊朗历史的开端——现在唯一翻译成中文的波斯文《伊朗通史》,原书出版于伊斯兰革命以后,就是这么做的。首先开始讲起的是穆罕默德和四大哈里发,而萨珊帝国则是次要角色。而激进的伊朗民族主义者则极度鄙视、敌视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认为他们是今日伊朗一切不幸的根源;其中逃往海外的,很多也就公开抛弃了伊斯兰教。不过,因为阿拉伯人当时的文明水平,和波斯人、拜占廷人相比实在太低(到今天伊朗人也仍然从文化上看不起阿拉伯人,有各种各样讽刺他们没脑子的段子~~),所以即使能够征服波斯人,文化上也是阿拉伯人受波斯人影响更大而不是相反。已经高度发展的萨珊伊朗文化,在阿拉伯统治下继续发展。大家比较一下博物馆里萨珊时代和伊斯兰以后伊朗的各类工艺品(主要是陶瓷、玻璃和金银器,因为这三类延续比较好,各时期的文物都比较齐备),或者对比一下保存完好的萨珊祆祠和伊斯兰时代的伊朗建筑,就可以有所体验。
伊斯兰时期的伊朗:蒙古西征以前
为什么要把蒙古西征作为断代点,我在后面解释。
阿拉伯人虽然用了不到十年就灭亡了萨珊帝国,但是征服原来萨珊帝国的所有属地,却用了几乎一个世纪。其中最后被纳入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版图的,就是伊朗北部里海南岸。此外,中亚河中地Transoxiana,(阿拉伯-波斯语的Mawar an-Nahr),虽然不属于萨珊帝国,但是直到那时都是最主要由说伊朗语的人口居住,并且后来这里对当代伊朗、阿富汗、塔吉克斯坦……总之所有说伊朗语穆斯林居住地区,文化上的影响都非常巨大。所以现在也要把它放进来说话。阿拉伯人对中亚的稳固统治,也只是在公元751年怛罗斯之战击败唐军以后才得以确立的。
前面说过,阿拉伯人自己的文化水平,在七世纪前半期还很低,必须从被征服的波斯、叙利亚、埃及等地人那里学习先进的制度和文化。但是即使如此,有两点却是阿拉伯人要尽力推广的: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这两件事物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古兰经》用阿拉伯语写成,而且只有阿语版拥有宗教上的权威,所以作为穆斯林,只要想深入了解自己的宗教,必须学习阿拉伯语。虽然有过曲折和变化,但是这两点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功。看看阿拉伯人从一个半岛(而且还说不同方言使用不同文字)发展到现在浩大的阿拉伯世界就知道了。但是当年阿拉伯语的普及有个界限:伊朗高原。从伊朗开始往北,人抛弃了原来的宗教改奉伊斯兰教,阿拉伯语成了宗教语言;但是日常说的话却没有变。这里要说一下,虽然波斯语改用了阿拉伯字母,但这并非退步反而是进步,因为原先的巴列维文,比起现在用阿拉伯字母的波斯文,难学不是一点点。
在伊朗,伊斯兰化用了将近两百年。阿拉伯统治者用变更行政语言为阿拉伯语和推广伊斯兰教两条来推广阿拉伯语;又用传教、强迫和享受各种权利(不交纳人头税,提高社会地位,入朝为官等等)等手段来推广伊斯兰教。后者取得了成功,伊朗人因为各种原因逐渐皈依了伊斯兰教(古代祆教对日常生活限制比伊斯兰教更多。加上以祆教为国教的萨珊波斯灭亡,且复国无望,导致祆教信仰破灭等等也都是原因),结果却是伊朗高原上,说伊朗语的穆斯林,无论人口还是势力,都要超过阿拉伯人。再加上伊朗人一直没有消失的自豪感,用阿拉伯字母书写的新波斯语在公元九世纪出现,十世纪最终打败阿拉伯语,成为了伊朗语地区通用的行政和文学语言。伊朗的伊斯兰化初步完成,灿烂的伊斯兰伊朗文明即将崭露头角。不过也正因为这个时期是伊斯兰伊朗文化形成期,所以留下来的古迹并不多。亚兹德附近Fahraj与Na'in的清真寺,都始建于这个时期,并且保存了部分早期所谓的“阿拉伯式”特点。
改奉伊斯兰教的伊朗人从一开始就对伊斯兰教、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历史发挥了影响。倭马亚王朝正是在阿拔斯家族、什叶派、以及呼罗珊的伊朗穆斯林三股势力共同作用下被推翻的。所以在阿拔斯王朝前半期,伊朗人一度控制了帝国政治中枢。阿拔斯朝的哈里发娶伊朗籍夫人是常事,所以比如马蒙等哈里发,身上都有伊朗血统。阿拔斯王朝把首都从大马士革迁到两河流域,萨珊故都忒息丰附近新建的巴格达,也意味着王朝对伊朗地区的重视,和受更大的伊朗影响。用部分学者夸大一点的说法,阿拔斯王朝和以后的阿拉伯文化,其实就是披着阿拉伯-伊斯兰外衣的伊朗文化。
对阿拔斯王朝中央发生过巨大影响的伊朗势力大概前后有过三股。第一股是阿拔斯王朝刚建立前后,因为他们起兵反抗倭马亚王朝的主力,是呼罗珊的伊朗人(自然是穆斯林)阿布·穆斯林Abu Muslim率领的(这位老兄在《新唐书》里面翻成“并波悉林”。后面还会提到)。不过他在阿拔斯人建立王朝后不久就因为功高震主,被哈里发曼苏尔一个计谋除掉了。第二股是紧接在阿布·穆斯林以后的波斯人巴尔马克家族——这个家族是从今天阿富汗的巴尔赫起家的。巴尔赫离呼罗珊,阿拔斯人的根据地也不远。不过据现代学者分析,“巴尔马克”Barmak这个字,本来是梵语pramukhi“官员”——这意味着这个家族原本是当地信奉佛教的统治者。在曼苏尔、马赫迪、哈伦这阿拔斯王朝前三代哈里发朝中,巴尔马克家族都位高权重。他们的最后一代贾法尔,和哈伦一起,是《一千零一夜》故事里经常出现的主角。不过贾法尔的结局非常悲惨:因为巴尔马克家族权力太大,最终还是引起了哈里发哈伦的警觉,最后找了个借口就把他们全家灭了,贾法尔腰斩……第三股是公元十世纪中叶兴起的布维希人Buwaihids(又称布益人Buyids),我前面提到过。他们发源自里海南岸,信奉什叶派。公元945年应当时哈里发的邀请,发兵打进巴格达,消灭了飞扬跋扈的突厥禁卫军(这本是马蒙之后的哈里发穆尔唐绥姆Al-Mu`tasim为了抑制波斯人势力而刻意培植的;却最终养虎为患),成为阿拔斯帝国实际上的主宰者。其间他们中最有名的Adud ad-Dawlah恢复使用了古代伊朗“众王之王”的称号。不过最终在公元十一世纪中叶,他们还是亡于从中亚打过来的塞尔柱突厥人。
如果说在中央,伊朗人几起几落的话;那么在伊朗高原和中亚,突厥人大举移民以前,伊朗人就长期是这一带事实上的主宰了。751年,阿布·穆斯林,也就是并波悉林,派自己的属下Ziyad东进,在怛罗斯(Talas,具体在哪里现在有不同说法,但大体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交界处)击败唐军。从此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的东北边界基本巩固,唐朝不久也退出了中亚。还在马蒙统治时期,伊朗高原东部就开始事实上自行其是了。后来的当地伊朗统治者胆子越来越大,基本只在名义上承认巴格达的哈里发是自己的主子,实际上完全是自己在发号施令,而且权力也完全世袭,而不是由巴格达指定。等到再后来,只要在周五聚礼上,也完全以自己的名义进行祈祷,那就等于宣布独立了。这样的伊朗独立王朝里,以874-999年统治中亚、阿富汗和伊朗东部的萨曼王朝最为重要。萨曼家族the Samanids本是中亚的伊朗贵族,所以在控制整个地区以后,大力扶植、推广伊朗文化,包括刚刚出现的新波斯语文学。这一举动意义重大。中亚成为了当时伊朗文化的中心,其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为后来历代提供了范本,第一批重要的伊朗式伊斯兰建筑,第一批波斯文学名著,包括不朽史诗《列王纪》,都在这时萨曼王朝统治下的地区产生。至今,这个王朝对伊朗、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三国而言,都意义重大。尤其是塔吉克斯坦,货币叫“萨曼尼”Somoni(斯拉夫字母的塔吉克文里面,按照发音把原本波斯语的长a写成o。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翻译是“索莫尼”),航空公司叫“萨曼航空”,最高峰从苏联时代的“共产主义峰”(更早叫“斯大林峰”)也改成了“萨曼尼峰”……不过也正因为它的统治中心地区是中亚,后来又遭受了蒙古第一次西征的浩劫,今天在伊朗已经很难看到这个时期的遗迹了。
萨曼王朝和布维希王朝的终结者都是突厥人。突厥人和伊朗的联系,恩怨,从萨珊时代就已经开始。先是公元557年,萨珊的霍斯路一世联合突厥灭了嚈哒;但十年后就因为丝绸贸易问题和突厥闹翻。那时的突厥正处于公元六世纪,突厥帝国鼎盛时期;忿于伊朗为了保住自己丝绸贸易中间商的地位竟然毒杀突厥使团,一度和拜占廷联手企图对付萨珊波斯。但是还没怎样,突厥人自己就先分裂了,此事无从谈起。后来突厥和中亚的阿拉伯、伊朗穆斯林势力,以及当地土著政权,还有唐朝、吐蕃之间展开角逐,最后结果则是,突厥人接受伊斯兰教,并且从蒙古高原等地大批西迁,进入中亚各地,并建立统治。突厥西迁彻底改变了中亚和古典伊斯兰世界今后的历史。从加色尼王朝灭萨曼王朝,塞尔柱人灭布维希王朝之后,直到萨法维王朝、恺加王朝,伊朗高原上的统治者,就全是突厥、蒙古系统的部落。而蒙古人少,一般都很快被突厥人同化。中亚地区从那时起就开始了突厥化,所以到今天,除了塔吉克以外,中亚其他的主体民族都说突厥语。伊朗也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母语是突厥语。而突厥人又从伊朗进入小亚细亚,从中亚、阿富汗南下打进印度。现在这些地方的人口、宗教格局,大家都是知道的。
虽然突厥人打进伊朗高原,免不了要造成破坏;但是突厥人也必须向伊朗人学习先进的统治方法和文化。这一点上,伊朗高原东面的加色尼王朝、古尔王朝,西部的大塞尔柱王朝,做法都一样。加色尼王朝、古尔王朝进而把伊朗伊斯兰文化推广到了南亚次大陆的广大范围,这个在这里可以不说。而大塞尔柱王朝the Great Seljukid Dynasty则是该突出的。塞尔柱又是这个帝国王室(传说)祖先的名字。他们从中亚起家,后来其首领Tughril Beg应巴格达哈里发的邀请,1055年打进巴格达,灭了伊朗系的布维希人;1071年,Tughril之子Alp Arslan又在今天土耳其的Manzikert打败拜占廷帝国,俘虏皇帝Romanus,从此开始了小亚细亚的突厥化进程。大塞尔柱帝国包括小亚细亚、外高加索、伊朗、阿拉伯东部、中亚的广阔土地,但是首都基本都在今天伊朗范围内:内沙布尔,雷伊(Reyy,今天德黑兰的一部分),哈马丹,伊斯法罕……伊朗文化是突厥人必须学习的内容。奥马尔·海亚姆正是在塞尔柱时期,Alp Arslan之子Malik Shah统治时期参与制定了杰拉利历,今天伊朗阳历的前身;又写出了他的《鲁拜集》。伊斯兰世界的第一批大学也是大概同时建立的——建立者就是Nizam al-Mulk,《倚天屠龙记》里写到的“尼让牟”,塞尔柱朝名相(再多说一句:“山老”霍山,也就是哈桑·萨巴,也正是这个时期创建暗杀派,建立阿剌模忒堡垒的)。今天伊朗现存蒙古西征之前的伊斯兰古迹,绝大多数也是这个时代留下的。最突出的,无过始建于这个时代的伊斯法罕聚礼清真寺;此外还有散落伊朗各地的大批墓塔。而且随着塞尔柱人的西进,伊朗文化也被带到了小亚细亚。今天土耳其境内也保存了大批塞尔柱时代的古建、文物,甚至可以说水平不比伊朗的低。
大塞尔柱帝国在1092年,Malik Shah和Nizam al-Mulk去世之后就分裂了。不过塞尔柱人在伊朗高原的统治仍在继续,素丹Ahmad Sanjar(在位)几乎把原来帝国除了最西部以外的领土重新统一。然而昙花一现,十字军在地中海沿岸一时立住了脚,和他们直接作战的穆斯林王公后来纷纷独立,其中就包括萨拉丁所在的阿尤布家族。而东北面,契丹人又从蒙古高原打了过来,建立了西辽,夺走了帝国东北部的控制区。而公元12世纪末,无论是西辽的中亚统治,还是塞尔柱家族在伊朗的统治,都被从中亚打来的新力量摧毁。而这个新力量是谁呢?花剌子模。一听到这个名字大家就该知道,蒙古人紧跟着就要来了……
汗,不好意思,我看错了… - -
那个,建议一下,要是你某层楼的内容多的话,能否三四行成一段,然后字体设大点,或者字体不设大,但三四行成一段,否则密密麻麻的有点看不进去……(弱弱说句,除了帖子前面,后面的我大多只看了字少的楼层……= =)
只看三四行,完全正常。我现在考虑的是将来给重要内容变颜色。知道重点我觉得对一般游客应该足够使了吧。或者后面讲到个别景点时候再提?
嗯,“重要内容变颜色”是好主意!
那啥,前辈一定要三四行成一段啊~!本来你的帖含金量就高,这样更吸引人阅读了!O(∩_∩)O~
伊斯兰时期的伊朗:蒙古时代和以后(1)
蒙古人在世界历史上的作用,不用我多说。不过在开头这位置我要稍微扯一下后面的内容。当年跟波斯语专业的兄弟,我们曾经半认真半戏说地说,蒙古时期开始,中国和伊朗的历史几乎是可以找到对应关系的:
伊利汗朝=元(没的说)
帖木儿王朝,黑羊王朝,白羊王朝之类=元末群雄(不过规模和本事都大多了)
萨法维王朝=明(连都城都类似。明朝有南京,凤阳中都,北京;萨法维人有大不里士,加兹温,伊斯法罕)
阿夫沙尔王朝=大顺(不过比李自成的武功厉害多了)
赞德王朝=大西(不过比张献忠杀人少多了;建设多多了)
恺加王朝=清(最被当代人鄙视)
巴列维王朝=民国(不过没有袁世凯之类;倒是一孙一蒋和礼萨沙,巴列维两代国王能对上~~)
然后么,不多说了 。只是,伊朗历史,要稳定,总是比中国慢一拍;要分裂,要动乱,总是比中国更长,更狠。所以发展总不如中国。直到现在,他们虽然早没了革命动力,但是名义上还没走出革命年代。而且也不知道这个“延长的抓纲治国”年代还要继续多久,才能等到他们的“总设计师”~~
回去说伊朗的蒙古时代。这里要说的是,蒙古人给古典穆斯林世界造成的破坏非常大;但是蒙古西征对伊朗的破坏,和后来帖木儿的破坏相比,只怕是小的。对西亚的更大破坏者,应该是帖木儿。蒙古人对呼罗珊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木鹿,内沙布尔……等古城,都是被蒙古人毁灭过的。但是后来往往还能重建。然而后来帖木儿又破坏了第二轮以后,很多地方就重建不起来了。比如在锡斯坦,帖木儿破坏了当地历史悠久的水利设施,结果就是这个地区从此荒漠化了。而且一般蒙古人要屠杀,就是干脆地杀掉;而帖木儿则是惨杀。在小亚细亚Sivas,帖木儿把四千守城基督徒砌进了墙里。在伊斯法罕,他杀了至少七万人,用人头堆成金字塔。这些办法,西征时候的蒙古人恐怕想都想不到。
蒙古人虽然对伊朗造成了很大破坏,但是以蒙古人的文化程度,要建立稳固的统治,还必须依赖伊朗人;蒙古人也不可能不学习伊朗文化。到最后,蒙古统治者还是做出决定:带领属下皈依伊斯兰教。结果就是,打到伊朗的蒙古人,完全融入当地伊朗人(大部分还是伊朗的突厥人)里面了。阿富汗的哈扎拉人好歹聚族而居,到现在蒙古式的外貌特征仍然鲜明;但是伊朗的就彻底看不出来了。蒙古时代,伊朗文化仍然取得了不少成绩。比如现存的一批蒙古时代建筑——最有名的,肯定是孙丹尼牙的完者都墓,世界遗产。其次,伊斯法罕聚礼清真寺的“完者都米哈拉布”,纳坦兹的聚礼清真寺,都是重要例子。文学、史学上。波斯文史料是研究蒙古历史的重要第一手资料,而其中的《史集》不仅是蒙古史巨著,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可以称作”世界史“的书。还有萨迪等若干波斯文学巨匠,也是在蒙古时代写成他们的著作的——当然是在受战争影响小的地方。
蒙古伊利汗家族在伊朗的统治,到公元十四世纪上半叶就崩溃了。此后伊朗陷于突厥蒙古势力混战中。帖木儿家族一度把整个伊朗纳入统治范围,但他们的残酷手段,我上面已经提到;而且帖木儿家族的稳固统治,在伊朗持续的时间比伊利汗更短。此后西亚北部地区的主要势力,是一群土库曼部落(包括他们的联盟)。黑羊王朝,白羊王朝,都是土库曼人建立的,得名原因是他们旗帜上的图案。那时的土库曼人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土库曼民族,而是遍布从地中海东北角到中亚的一群突厥人部落。黑羊王朝和白羊王朝都曾经统治伊朗的大部分地区,但是由于是部落联盟建立的政权,都很不稳固。这个时代的伊朗文化不是没有成绩。哈菲兹、贾米这两位中古波斯文学最后的巨匠,都生活在帖木儿前后那个年代。马什哈德伊玛目礼萨陵范围内的Gohar Shad清真寺,由帖木儿的儿媳,沙哈鲁的王后Gohar Shad下令兴建,和撒马尔罕,沙赫里萨勃兹(在乌兹别克斯坦),赫拉特(阿富汗。赫拉特作为当时首都,它的聚礼清真寺也是Gohar Shad下令兴建的)境内的帖木儿建筑一样,现在都属于建筑瑰宝。大不里士蓝色清真寺则是黑羊王朝只汗沙下令修建。(白羊王朝的建筑非常少;仅有的几个例子之一在土耳其Hasankeyf)另外,伊朗绘画,在蒙古和帖木儿两个时代持续与中国画的交流之后,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帖木儿时代出现了Bihzad这样的著名画师。
萨法维王朝the Safavid Dynasty()
前面说过,近代伊朗民族国家的基础,就是萨法维王朝打下的。不过……其实和大多数王朝一样,萨法维王朝比较有能力的统治者,也不过是开国之君伊斯马仪(在位),其子Tahmasp一世(),还有第五代君主,Tahmasp的孙子阿巴斯一世(阿巴斯大帝,在位)而已。其余的众王之王,要么统治时间太短,来不及施展;要么就是昏君庸君。即使是那三位有为之君,如果论私人品行,恐怕当今的人也没几个愿意与他们相处。他们大多多疑而残暴。不过他们对伊朗的贡献仍然巨大。伊斯马仪打下大片江山,并且用什叶派信仰把伊朗和周围穆斯林国家明确区别开来。他自己也是个优秀的阿塞拜疆语诗人。Tahmasp则在他继位前五年,父亲于Chaldoran惨败给奥斯曼土耳其的阴影中,维持了国家统一,并且击败东边的主敌乌兹别克人,和莫卧儿皇室建立了良好关系,同西边的奥斯曼帝国实现了和平,还促进了国内艺术的复兴。阿巴斯大帝则实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和与欧洲联系,在英国教官帮助下改革军队,使得萨法维伊朗一度占了奥斯曼帝国的上风。“伊斯法罕半天下”也正是在他的统治下才形成的。问没受过教育的伊朗人,某个前伊斯兰建筑是谁修建的?他们往往回答:Anushirvan。而如果是某个伊斯兰建筑,他们就会说:阿巴斯大帝。他在伊朗历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不过他在晚年犯了严重错误:由于过于多疑,在晚年居然下令杀掉了自己多年精心培养,深得人心的长子,皇储Mohammed Baqir Mirza,又刺瞎并囚禁了自己另外两个儿子。结果他所有有才能的儿子都丧失了继承权,只得把Mohammed Baqir Mirza不成器的儿子立为新储君。这位上台以后,萨法维王朝立刻就走上了下坡路——这和隔壁奥斯曼帝国苏莱曼大帝的悲剧非常类似;但是不像苏莱曼是因为王妃Roxelana的蛊惑,阿巴斯大帝要怨只能怨自己。1736年,阿富汗(普什图)人在Durrani部落率领下的反叛达到了顶点:阿富汗军队一路猛进,打进了伊斯法罕。萨法维王朝就此亡国。
用个非常老套的结尾:萨法维王朝虽然灭亡,但它的影响一直持续。景点上,我们今天去伊朗看到的多数伊斯兰以后古迹,都是始建于萨法维时代的。拣要点说的话,阿尔达比勒的谢赫萨菲丁圣墓与道堂,卡尚的芬园,伊斯法罕伊玛目广场(原名Naqsh-e Jahan“世界影像”广场),四十柱宫;Jolfa区的亚美尼亚主教堂(Vank),这些世界遗产都是萨法维王朝的作品。而伊朗博物馆里的大量精美工艺品、清丽没骨风格的细密画,也都是萨法维时代作品。
这里补一个提醒。经过若干次测试发现,“代”和“开”连在一起,是论坛敏感词。接受这个处理。以后避免。
………………………………………………………………………………还是这么一大段…… = =
……我应该再有一层,伊朗历史就盖完了。跟前面统一吧先。以后我应该做个脱水版。
伊斯兰以后的伊朗(3)
萨法维王朝灭亡是阿富汗(普什图)人在世界历史上干出最惊天动地的事件之一——另外一件是他们在Panipat把最有希望统一印度的马拉特人彻底打垮,害得印度在英国殖民者面前失去了最后一个可以依靠的抵抗中心,逐渐被英国殖民者征服。总之,他们破坏有余,建设不足。在伊朗他们能灭掉萨法维王朝,却不能建立自己的稳固统治。不久他们在伊朗的好运就到头了。
阿夫沙尔王朝the Afshar Dynasty
阿夫沙尔本是一个突厥部落。叫这个名字,是因为王室出身这个家族。但是说白了,这个王朝值得一提的君主也只有一位:纳迪尔沙Nader Shah(;在位),他是伊朗开国之君,但也基本就是亡国之君。他在萨法维王朝崩溃以后收拾旧山河,击溃阿富汗人,顶住奥斯曼土耳其,以武力为后盾称帝,定都马什哈德,向东扩张,伊朗大军打进中亚,阿富汗,将印度打得一蹶不振,在德里屠城,还抢掠了大批珍宝,包括莫卧儿王朝的孔雀宝座(已经丢失。德黑兰伊朗国家珍宝馆那座是后来恺加王朝制造的)。然而作为优秀的军事统帅,他懂得马上得天下,却不懂不能马上治天下。他对待下属、臣民异常残暴,最后被仆人为求保命而刺杀。王朝也从此分崩离析。现在伊朗和这个王朝有关的主要遗迹,也只有马什哈德的纳迪尔沙陵墓了。
赞德王朝the Zand Dynasty
与阿夫沙尔王朝相比,赞德王朝的统治就仁慈而有成就多了。赞德家族的根据地就是设拉子,在纳迪尔沙失败以后,赞德家族控制了伊朗大部分土地,把设拉子作为首都,但实际上的开国之君Karim Khan Zand(在位)——对,就是修设拉子Karim Khan Zand城堡,以及其他大量名建筑的那位——却没有称帝,而只自称“执政”Vakil——这就是设拉子Vakil Bazaar, Vakil Mosque等的来源。他是个宽仁,公正,而注意发展经济的君主,以他的贡献,设拉子人和其他大部分伊朗人至今都称颂他,很正常。然而他去世后,他的继承人再没有他的能力。最后1794年,王朝亡于恺加家族之手。
恺加王朝the Qajar Dynasty
恺加部落论根源本是蒙古人,后来逐渐突厥化、伊朗化。不过这个王朝是今天伊朗人最鄙视的王朝,这层出身倒还在其次。首先,它的建立者Agha Mohammed Khan是个阉人(他还是个男孩时候,在纳迪尔沙的继承人Adil Shah宫廷里当人质;为防他日后给自己造成威胁,Adil Shah下令阉了他。理论上阉人不能为君;但是他最后还是当上了众王之王……),而且心理变态,极度残忍。所以它从建立起就不光彩。其次,它建立时间是1794年,所以没给它多少显示自己武功,也就是拿周围更弱的势力开刀的机会,西方列强就大举东进了。最主要的是从萨法维王朝开始就不时给伊朗制造麻烦的沙俄,然后还有英国。伊朗在这个落后腐朽的王朝统治下几乎无还手之力,一再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而统治者在这时仍然一味奢华享受,只顾搜刮民财——第四代君主Nasir ol-Din Shah屡次用伊朗税收供自己去欧洲游玩;回到首都德黑兰时候,总要仿着他看到的欧洲宫殿给自己在Golestan宫里也修一座——然而他修建的很多宫殿,又被他的后任们拆掉了……为了自己享受,恺加王朝统治者不惜低价变卖伊朗的重要文物,甚至重要行业的专营权,给西方人。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1908年成立的英伊石油公司,英国政府次年就成为其最大股东,控制了伊朗的石油工业和收益。这种屈辱不仅对伊朗经济影响巨大,而且对伊朗人民族情感造成严重伤害。伊朗普通人对欧洲国家和人,尤其是英,俄,长期以来不能信任。后来也扩展到了美国。
不过恺加王朝也是伊朗现代化开始的时代。第一个例子,就是在芬园遇刺的Amir Kabir,他是伊朗历史上第一位改革家。伊朗在这个时候开始看西方,不仅物质上开始现代化,而且政治上也开始引进西方的自由、平等等观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年的伊朗立宪革命。
巴列维王朝the Pahlavi Dynasty
伊朗的最后一个王朝,结束距今才三十多年。它的功过,现在还不能完全下定论。而伊朗人之间为它的功过引发的争论,也和简体中文世界里对民国的讨论不无异曲同工之处。所以我只能找最重要的事情说一下。
一战期间,伊朗实际变成了英国,奥斯曼帝国,还有俄国各种势力角逐的场所。恺加王朝根本无力保卫家园,信誉进一步破产。1921年,在英国暗中支持下,伊朗的精锐军事力量——哥萨克师(它是伊朗政府仿俄军哥萨克兵制建立的,俄国军官十月革命前长期有指挥权)领导人礼萨汗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并即刻开始改革。最初,礼萨汗曾经提议废除君主制改行共和——巴列维王朝支持者自然颂扬他的举动;但是反对者会认为,这无非是他黄袍加身以前的姿态而已。在没有获得上层支持的情况下,1925年立宪会议宣布由他继承王位。1926年,他在德黑兰Golestan宫登基——据说这是一个拿破仑式的加冕礼,礼萨汗自己给自己戴上皇冠,从此他就成了礼萨沙。伊朗的现代化改革在他登基后仍然持续,而且速度越来越快。礼萨沙的改革受到土耳其阿塔土尔克改革的启发很大,相似处很多。改革总方向是西方化,世俗化、民族化。改革内容包括:
创建新式军队,平定内乱;
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主权,强迫游牧民定居,巩固中央集权;
改革税收,修铁路,架电线,发展经济;
颁布《姓名法》,强令所有人必须在短时间内给自己取姓氏;
建立现代大学,派遣留学生;
1935年,正式照会各国:“伊朗”才是这个国家的正式名称。所有官方文书上,一律用“伊朗”取代“波斯”;
改革波斯语,废除阿拉伯词汇,用波斯词根创造新词;
抬高伊斯兰之前伊朗文化的地位,突出祆教,限制伊斯兰教,尤其是正统十二伊玛目派宗教人士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
改革服饰,推广西式服装,男人要摘下缠头或其他传统帽子,戴他设计的“巴列维帽”。女士要摘下头巾和chador
照我们看,以上改革的方向,至少应该都没有错误。但是……伊朗社会情况和土耳其不同,风气比土耳其保守得多。礼萨沙没有获得阿塔土尔克那样广泛的支持(就是阿塔土尔克改革,遇到的阻力还很大),很多改革只能靠命令强制推行。LP提到:当今伊朗,还有人记得他们的祖母当年是怎么对抗穿西式服饰命令的。大家根本不习惯不戴面纱不穿chador出门——觉得这就和没穿衣服一样啊!但是国王有令,不许头巾chador上街!怎么办?有的女士六七年不曾跨出家门一步!不仅是服饰上,礼萨沙在社会其他方面的手腕也一样强硬,包括建立秘密警察、情报网——英国罗伯特·拜伦爵士当年游历伊朗,后来写成游记《穿行内陆亚洲》,已经汉译出版(爱问上面可下)。里面是怎么描述的?伊朗人根本不敢在外人面前提起国王的名字。私下里说话,也要用别的称呼代替。有诗人因为写过对礼萨沙不满的诗歌,受到的处罚是——嘴被缝上。被暗杀,被失踪,也是这些“不安分的家伙”必须要准备面对的。这样的高压政策必然给自己造就一批世俗反对者。而对十二伊玛目派宗教势力的限制,当时就在库姆这样的保守城市引发过叛乱。后来这两种反对势力的力量,终于在伊朗革命中体现了出来。
内政以外,礼萨沙在外交上,不经意间犯下了大错——亲德。这最终成为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英苏为打通伊朗北上援苏交通线而出兵伊朗,逼迫礼萨沙让位给儿子巴列维的祸根。礼萨沙被迫退位,远走南非,最后客死异乡。而伊朗的末代皇帝——巴列维,又是怎样的人呢?师妹的评价:大花花肠子。当年礼萨沙曾经感叹过:若不是伊朗传统只有男性可以继承大位,他就会立自己的长女Ashraf公主为皇储了。巴列维的统治能力,后来也得到了证明。
伊朗在巴列维统治时期,发生了一些世界瞩目的大事。
第一件,当然是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不过伊朗除了提供这么个会议地点以外,是根本说不上话的。
第二件,是五十年代初,主要针对英国控制英伊石油公司的石油国有化,和1953年CIA发动的推翻摩萨台政变。这是CIA在海外第一次进行颠覆活动。以前遇到过的伊朗女士评价:这是我们自己的民主被外来势力推翻。从此以后,美国以前给伊朗人普遍的好印象(尤其是1946年伊朗危机时候,由于美国坚决反对,苏联在阿塞拜疆和库尔德斯坦的领土企图才最终失败)就被打破了:不过是又一个帝国主义国家而已——当然国王对CIA帮助自己,不但保住了王位,还终于掌握大权,那是感激涕零,从此坚决亲美(但是因为英国的不光彩历史,他的反英情绪和一般伊朗人一样浓~~)。而人民对国王的不满,也就随之加重了。
第三件,是国王于六十年代发动的“白色革命”。简而言之,这是他为了防止“红色革命”(共产主义革命)和“黑色革命”(宗教势力颠覆国王政权),巩固国王的专制政权,而以石油美元为重要财政本钱进行的现代化运动。具体内容包括土改(涉及分配宗教地产),农村现代化,国有企业私有化,工厂增加工人股份和分红,发展教育、医疗,给妇女选举权,提高妇女地位……起先势头不错。虽然1963年,涉及宗教地产和妇女选举权的改革,就引发了霍梅尼公开强烈抨击政府和“Khordad15日起义”,但是把他流放国外以后,一时也平安无事。良好的势头大大诱发了巴列维的野心。1971年为了庆祝“波斯帝国建立2500周年”,他不仅在德黑兰修了纪念塔——也就是今天的自由塔;而且在设拉子城外,帕萨尔加德、波斯波利斯遗址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现在有人称这是“二十世纪规模最大的烧钱活动”。巴列维为了宣扬君主制,基本把当时世界所有君主(或代表),以及其他主要国家领导人全数请来。举办各种盛大纪念活动,招待极尽奢华。据估计,真实耗资可能超过两亿美元。将来如果有机会,应该至少把照片链接放出来。这场活动现在回过头去看,就是巴列维在末日前的狂欢——国王的奢靡无度,和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结果是让国王更加和人民疏远。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后,伊朗石油收入猛增。然而结果却非常不妙。巴列维统治集团被冲昏了头。当年石油收益从4亿美元猛增到20亿美元,他却把大部分收入没有投入经济建设,而是用来从美国购买先进武器——LP说有一部分现在还躺在伊朗的沙漠里生锈。国王又雄心勃勃地把经济发展计划调高到不切实际,结果是伊朗经济进入“疯狂的现代化”,在此后几年全面脱节,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下滑。国王的发展许诺基本落空;然而贫富悬殊,专制统治,贪污腐败,秘密警察,丧权辱国,伤风败俗……这一切都是平民百姓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于是反对力量不可避免地坐大了。所以第四件大事,就是“伊斯兰革命”。不过得开新楼了。
伊斯兰以后的伊朗(4)
革命和革命后的伊朗
这一部分实在不是很想写了。因为大家现在去的,新闻里听到的,都是这个伊朗。相关的中文书、影视剧,也不少了。至于对它的感受?各有各的想法,我更不好多说什么。当年和现在发生的某些事,只怕连伊朗人自己都搞不清楚。不过有些事我是想在这里提的。很乱,请见谅。
1,从德黑兰景点上比较一下巴列维王朝和伊斯兰共和国对游客都留下了些什么。巴列维时代,修建了Sa'dabad,Niavaran两座宫殿群,建立了德黑兰的伊朗历史博物馆,地毯博物馆,当代艺术博物馆,皇室珍宝馆……之类,还在Reyy为礼萨沙修了巨大的陵墓。而伊斯兰共和国一上来就把纪念国王的建筑或拆(礼萨沙陵墓拆光;Sa'dabad里面白宫门口的礼萨沙塑像,砍得只剩两条腿)或改(比如帝国纪念塔变成了自由纪念塔)。相关的地名一律改名——国王基本都变成了伊玛目。修建的最大建筑是德黑兰城南的霍梅尼陵,至今没有盖完。博物馆么,伊斯兰时代博物馆从伊朗历史博物馆独立出来,然而开了没几年就闭馆“整修”至今了。革命前就开始筹备的Reza Abbasi博物馆,革命后拖了差不多二十年,终于开馆。另外还建立了“伊朗教训博物馆”(Iran Ebrat)和烈士博物馆;不但Sa'dabad宫殿群成了个大博物馆,还把宫殿群里若干旧建筑开辟成新的专门博物馆——Farshchian和Behzad两位细密画大师的博物馆都颇有可看。不过,革命前建立的博物馆,英文说明普遍比革命后建立的强。
2,当年霍梅尼被流放土耳其,呆不下去,只能再去伊拉克。到了伊拉克,他的威胁(无论对伊朗还是伊拉克政权)又让伊拉克也不能容他,只能打发他继续远走。结果他去了法国,仍然在国王当局控制之外。他人不在伊朗,但是著作、讲话,却通过各种渠道流回伊朗。而且以法国的条件,海外伊朗人想见他反而更容易。至于对伊朗国内的宣传方面,地下出版物、磁带之外,当年BBC之类的波斯语广播也“功不可没”——而今天BBC等的波斯语广播,仍然以伊朗反对派声音为大。
3,看过霍梅尼著作的兄弟说:当代伊斯兰世界的政治理论,他看过的,论深度,论广度,论对“伊斯兰政府”的设计,还真没有能超过霍梅尼那一套的。当然,实施情况,另当别论。
4,师兄说:当年国王曾经对霍梅尼动过杀机。但是老霍(那时还只是大霍)得到消息,向另外一位大阿亚图拉求救。后者知道形势可怕,于是破格提前提升只是阿亚图拉的霍梅尼为大阿亚图拉——伊朗历史上还没有谁敢对大阿亚图拉下杀手(不过他的长子确实死于非命)。然而革命后,这位大阿亚图拉看到形势发展并不像他事先的希望,就开始转而反对霍梅尼。不过这时老霍命令他:闭嘴。不然……
5,霍梅尼的诗集,几年前伊朗使馆牵线,让我师祖级的一位资深教授翻译出版了。坦白说,他的诗神秘主义内容很多,外行不容易看懂,很容易觉得无聊——同样的主题,论语言,古代波斯诗人基本都已经写到绝了。不过我在亚美尼亚上波斯语课时候,老师说:伊朗人都传,当年老霍还年轻,抽烟喝酒纵欲无所不为。他的有些诗,写的其实就是他喝醉了以后看到的景象——对比他上台以后伊朗严格的禁酒令~~
6,当年霍梅尼流亡海外时,通过媒体——包括BBC,法广,等等——一再宣称,他只是想带领人民推翻暴政,建立公正的伊斯兰政府。革命时候,左翼力量和宗教力量虽然最终目标不同,但是面对共同的敌人,仍然形成合力。到了国王出走以后,大家发现,除了霍梅尼,谁也不可能在伊朗建立一个新的稳定政权。所以必须请他回来。然而老霍刚刚下飞机就说了:你们既然选择我回来,那么一切就要听我的——当时大家没明白什么意思;后来明白了。——最容易找到的相关书,就是《我在伊朗长大》。PS:书里提到过,国王出走的那一天,是伊朗现代史上最欢乐的一天。而海外保皇派的歌曲也唱道:我们是何等欢乐,竟在自己的家园里放了火!
7,俺们研究生时候的伊朗外教,当时是德黑兰大学教授,曾经留学德国,业务非常好,人也不错。三十多年前他也是占领美国使馆的青年学生。二十多年后他在央视的一期英语节目上,公开为当年的事忏悔,希望受害者原谅。对革命,他说:当年革命以后,要么建立红色政权;要么建立宗教政权。但是红色政权更不可能在伊朗立足。俺兄弟说有一次去他住处,他正在做礼拜。不过做完后他告诉同学:我做礼拜并不是为了主,或者为了什么物质利益;只是为了求自己心安。这位老兄对伊朗和中国的政治体制,批评起来一样毫不留情。另外,那时巴姆地震不久,地震里有一位享誉伊朗的歌手,从德黑兰回家探亲,结果竟然全家遇难。就这事他的评价是:如果真主连这样的事都让它发生,那么这样的真主也就没要头了,还不如索性换个更仁慈点的。后来他回到伊朗没几年,终于因为“攻击伊斯兰教”的罪名被解聘了。不过好在德胡大学院Dehkhoda Institute(伊朗波斯语研究权威机构)是收容这类人的渊薮,他从那里得到了资助——但是今年我师妹去见到他,他还是只能靠教夜校养家。
8,这是俺在亚美尼亚遇到的某朗人。也算是博士了,见到我,批评中伊政治也一样狠。不过……每次见面,他给伊朗国内打电话也好,喝汽水也好,都要我掏钱。我托他看看伊朗有没有我要的书带过来(那时我以为去不成伊朗了),他说到做到。不过我后来去了伊朗发现,他要的价钱,至少是伊朗这边价格的两倍。后来他又总邀请我的克罗地亚男同学去他家里喝茶、“拍照”。而后者觉得很奇怪,就拒绝了。——他说这位伊朗老兄曾经跟他主动说起自己在亚美尼亚逛窑子的经历。
9,这事其实前面说过。老霍上台以后,大力整顿风俗,清除西方腐朽文化影响。黄、赌、毒、娼坚决查禁。舞厅夜总会酒吧那更是在劫难逃。此外,女声独唱被禁,下棋打扑克被禁,………………本来男人和女人一样,不能穿露出胳膊的衣服。这条是到了21世纪初才废除的——伊斯兰共和国的经济改革是霍梅尼逝世后,拉夫桑贾尼总统任上开始的,而生活上的很多清规戒律是哈塔米时代驰禁的;但是小内时代又有所回潮。至于女人盖头盖得多严,上衣普遍穿多长,现在简直成了伊朗政治风气的晴雨表。这次我去的时候,多数年轻女性的盖头,不过是在后脑勺上挂住而已。
10,别看管制严格,伊朗女人即使在大庭广众之下,只要确认安全,肯定有年轻女性敢摘头巾。我见到两三次。打领带是当局眼里“西方腐朽文明”的象征,公开场合总是打领带,很容易被盯上——德黑兰大学原来做前伊斯兰伊朗研究的一位权威教授是地道的西化派,每天上班都是西服领带。前几年他死得不明不白。但是!领带,西式女装之类,在伊朗照样卖。公开场合不能穿,大家私下在家里穿,尤其是家庭聚会上。领带,晚礼服,吊带装,露脐装,红酒,猪肉……只要你到了合适的家庭,外面禁什么他们就在家里玩什么。去过朗人家庭聚会的兄弟说:哪天如果伊朗当局又规定不许公开场合裹盖头穿Chador了,大家肯定在家庭聚会里都穿上!
11,我打过交道的朗人,但凡是我敢问他,或者他主动敢跟我说政治观点的,没有一个为革命,为老霍,为当局叫好的。大不里士公交车上,给我用波斯语混着英语指点名胜的老人,让我注意路边一男一女——他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这两位是阿塞拜疆共和国来的,不是伊朗阿塞拜疆人。这一下打开了他一个话门儿。他说,阿塞拜疆共和国的医生收入非常可观;伊朗的却少得可怜。Khomeini, no good!
我的同学当然也跟我说过伊朗这些世俗的城里人对政局如何看:大家希望变,不喜欢这样发展经济无能,却严格管制日常生活的政权。但是大家也不希望再流血了。倒是在网上见过不止一次中国的回民担心:伊朗哪天万一真变天了,以伊朗人的世俗劲儿,必然一切向西方看齐。那时伊斯兰教在伊朗只怕要遇到信仰危机了;波斯文明要断了!
上面的内容,只能算是我对革命后伊朗的一点印象,供大家参考。伊朗历史部分,到这里也该结尾了。这一栋高楼的主要内容,到这里基本可以暂告一段落。伊朗文学艺术建筑之类,补充一点还可以;但具体的游记,要等我拿到照片以后才能开始了。
觉得伊朗这段历史和某朝六十年前蛮像的,也是一个腐,败的前朝让某宗教人士有机会揭竿而起得到民众支持,然后给国家民族带来更大的苦难。不同于伊朗,某朝的法西,斯神,权统,治以无神论者的另一种形式出现。 反正革,命也是人民要革的,那些当年占领美使馆的年轻人就算多年后忏悔谢罪,他的国家和民族还是照样在吃大,便,一直要到另一场革,命或变革来改变前一次革,命建立的制度秩序。反正这国家和我们没关系,在旁边看戏就好。
楼主我明年打算五月初去伊朗,这算不算是一个好季节,是他们那边的春季不。
这里补一个提醒。经过若干次测试发现,“代”和“开”连在一起,是论坛敏感词。接受这个处理。以后避免。 ...
achadiae 发表于
这个我也撞过,七十年代,开始 怎么也发不出。还有现代,考古学 也有人绝望地发不出过。刚才又不知道撞什么了,三次也发不出,算了。
相关阅读1/3
伊朗:不要让我们越了解你就越想远离你!(两赴伊朗内容尽量做到知无不言,即使过时)
穷游兴趣小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伊朗 为什么 伊斯兰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