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什么是五欲六尘尘,贪嗔痴慢各是什么意思

站内公告:
当前位置: &>&
三途地狱与六念法(图文)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点击次数:
深信切愿老实念佛
怎么会到三途地狱?每一天增长自私自利,心里面充满了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享受,随顺自己的知见,心里想怎么做就去怎么做,这个路是三途地狱道。
  好人不怕吃亏、不怕上当,好人不怕被人欺负,好人不怕被人误会,也不在乎别人的毁谤陷害,一味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决定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我们这一世到这个世间来,才有意义、有价值、有收获。
  对于一切人事物决定没有丝毫控制的念头。你们仔细观察我,我就没有丝毫占有的念头。没有这个念头,你的心才能清净,你才真正懂得佛道,你才会喜欢跟佛菩萨为伍。&&在中国,祖师大德常说:&世间好语佛说尽&,世间的好话佛讲尽了。你喜欢听,你能听得懂,你就是世间的好人;你不喜欢听,你听不懂,听懂了也做不到,那你是魔王摄受的众生。实在讲,现在这个社会就是两个道,一个是佛道,一个是魔道,你不是走佛道,那你肯定是走魔道。
  &&佛法里也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 能信、能解、能行、能证,这是有缘人。所以自己能不能有成就,全靠自己。&&李炳南老居士往生的前一天,告诉学生:&世间乱了,佛菩萨、神仙下凡来都救不了,我们唯一的一条生路,就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这是最后的遗言,几个人相信?几个人能把这句话放在心上,真正依教奉行?你能放在心上,你能依教奉行,利益是自己得,不是李老居士得,他已经往生极乐世界了,你能不能成就与他不相干。好言好语教导我们,帮助我们,我们要懂得、要明了。
  《涅经》上,佛教给我们&六念法&,在现阶段我们应当要学习&六念法&。
  &念佛&,念释迦牟尼佛。怎么念?你念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行业、一生的所作所为,你仔细观察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处世待人接物。他不是来享福的,他的生活方式是纯正之道,世出世间一切法他舍得干干净净。
  我们晓得当年讲经说法,没有书本,也没有讲义,大家也没有笔记。孔老夫子教学,亦复如是。他什么都没有,这个示现就是教我们要万缘放下,形式上再多,心里面一丝不挂。这个道理我们要懂,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要常常想到&死&,印光大师跟我们讲得一点都不错,实际上我们每天晚上都死一次。&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章嘉大师教我:&真正发愿一生为佛法、为众生,你的一生就有佛菩萨照顾,什么都不用操心。& 我相信老师的话,所以我一生从来没有一念为自己着想。我要有念头为自己着想,那佛菩萨就不照顾我了。你自己有办法,菩萨何必照顾你?我们一切都放下了,那佛菩萨不能不照顾。《楞严经》上讲:&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不要求佛菩萨加持,佛菩萨当然加持你。求,未必能求得到。心同佛心,愿同佛愿,行同佛行,言同佛言,哪有不得诸佛如来加持的道理!
  学佛的人懂得随缘。名闻利养诱惑人,五欲六尘诱惑人。谁有能力不受诱惑?实在太少了。当他被诱惑的时候,赶紧离开;当他清醒的时候,我们再来。所以诸佛菩萨在世间弘法利生,没有一定的处所,也没有一定的时间。《楞严经》上讲得最好:&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缘成熟了很快乐,缘没有了也很快乐,不会受外缘干扰,不会受外缘影响。所以,常常想到佛,想到阿弥陀佛,那就更伟大了,阿弥陀佛帮助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苦难众生。我们在《弥陀经》里面读过六方佛赞叹,在《无量寿经》读到十方佛赞叹。十方佛赞叹阿弥陀佛,换句话说,十方诸佛刹土就是阿弥陀佛的化土。释迦牟尼佛的一生,我们在《大藏经》里面的&释迦谱&、&释迦方志&看到;阿弥陀佛的事迹,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解说了,我们念佛要念这个。
  &念法&。&法&是一切众生真如本性性德的流露,我们都有,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只是被无明烦恼障碍住了,不能现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性德,都是自己本来有的。&悭贪、放逸、嗔恚、懈怠、散乱、愚痴&这些东西全是习性。&&佛教导我们,放下习性,你的性德就能恢复。这是好方法,要真正肯干,决定与习性相背,这就是佛家常讲的&回头是岸&,从习性回头那就是真性。这是&念法&。
  &念僧&。僧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那个&尘&是什么?五欲六尘。所以你真正想断烦恼,从哪里断起?对一切人、事、物放下控制的念头、放下占有的念头,你从这里下手。丝毫控制占有的念头都没有了,你就得大自在,你的性德现前。我常讲性德里有三个圆满: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圆满,你会得到三个圆满。如果不舍控制、不舍占有,这三个圆满永远得不到。要常念到我六根清不清净?我还有没有贪恋五欲六尘?我还会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还会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念僧&是念这些。
  &念天&。念天是念什么?念十善、念四无量心,十善业道、慈悲喜舍,那是天。念天要具足十善业、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净业三福&里面只讲了一条,就是&慈心不杀&。虽然只讲一条,&一即一切&,有慈必有悲,有悲必有喜,有喜必有舍。
  &念戒&。我一再要求有缘的同修,要从《弟子规》学起,这是学戒。实在讲,《弟子规》就是帮助我们做好儿女、好学生的条件。你在家庭里面是好子弟,你在学校里是好学生,你就具足接受圣贤教诲的条件。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具足《弟子规》,还得要具足十善业。出家,无论如何要落实《沙弥律仪》。你要是落实了《沙弥律仪》,诸佛菩萨护念你,龙天善神拥护你,为什么?你是末法时期真正的出家人。
  我今天教人,一点高深奥妙的东西都没有,真的降低到最低水平,你们还听不懂,还不能够理解,不能够照做,后果可怕,不堪设想,而且这个后果转眼就到了。今天要救自己,最重要的是把时间抓紧,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
  &念施&。施是什么?放下。放下里头最重要的是什么?自私自利。我常常在讲经时提醒同学们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你要把这十六个字彻底放下,那恭喜你,你有救了,你念佛功夫才能得力。所以,&念施&是要把这些东西布施掉,用我们的真心诚意对人对事对物,这就是布施真诚。
  希望大家认真努力,决定不随顺烦恼习气,要随顺佛陀的教诲,一定要做到,一定要落实,对自己肯定有好处,没有坏处。
?文章评论:
&&&&&&&&网名:
*有佛教方面的问题,请登录提问,并及时关注问题的解答情况,。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以上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各是什么意思-佛教文化【五欲六尘】-网友博客-词汇网
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各是什么意思-佛教文化
关键词:&& 发表时间: 19:46:00
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各是什么意思? 感谢大师的指点!!版主回复:自私自利:私心很重,只为个人利益打算。名闻利养:佛家语。指名声远闻,以利养身。也就是欲求知名度高和贪求财富之利益。人若贪求名利,则益陷于名利之大海,难以自拔,故佛教行者,宜深戒之,以免丧失清净菩提心,而阻断成佛之路。【出处】《佛母般若经&菩萨相品》:&不求世间名闻利养,不乐多畜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及余资具。& 【示例】清&龚自珍《妙法莲花经四十二问》:&西土有诸讲师,家置一编,户抱一偈,名闻利养之故。&指染着色、声、香、味、触五境而起的五种情欲。又名五妙欲、五妙色。《佛遗教经》云(大正12&1111a)U&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1)色欲(ru^pa-ka^ma)U指爱着于男女之端庄形貌及世间宝物等种种妙色。(2)声欲(s/abda-ka^ma)U指爱着于娇媚妖词、yin声染语、丝竹弦管、环钏铃佩等声。(3)香欲(gandha-ka^ma)U指爱着于气味芬芳之物,以及男女身体之香。(4)味欲(rasa-ka^ma)U指爱着于酒肉珍肴、甘甜酸辣之美食。(5)触欲(spras!t!avya-ka^ma)U指爱着于冷暖细滑、轻重强软、名衣上服、男女身分等物。《摩诃止观》卷四(下)立呵五欲一项为止观二十五方便之一。另《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七及《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别称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为五欲。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意,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贪:贪图五欲享受,荒废道业。三毒之一嗔: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痴:愚痴。。三毒之一。谓无通达事理之智明。《瑜伽师地论》卷八六:&痴异名者&&亦名愚痴,亦名无明,亦名黑。&《法华经&譬喻品》:&愚痴暗蔽,三毒之火。&慢:骄慢。词汇算命网提示您:无论好运与坏运,不必高兴或气馁,福报享尽即为坏运,坏运过去即为好运,多行善事才是好运的根本。(转载请注明来自-词汇网-:)
上一集:没有了 下一集: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附近好友搜索黄明志 - 四大皆空WE ARE NOTHING
分享这个视频的人喜欢
热门视频推荐
热门日志推荐
同类视频推荐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1 我们学佛,真正关键是什么?放下。放下什么?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嗔痴慢,起心动念为社会、为人民、为一切众生。
2 修行修什么?就是修这个东西。自己不认真修行,这怎么行?学佛的同修都知道自己业障很重,念念都求着消业障,你的业障为什么消不了?就是你不肯放下。
3 你只要把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放下,你的业障就消掉。如果你不肯放下,你的业障永远消不了,不但消不了,还要增长业障。
4 有一些人坚固执着,这种人非常可怜,做错事情不承认,还要把责任推给别人,这种人在佛经里面叫“一阐提”。“一阐提
1 我们学佛,真正关键是什么?放下。放下什么?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嗔痴慢,起心动念为社会、为人民、为一切众生。
2 修行修什么?就是修这个东西。自己不认真修行,这怎么行?学佛的同修都知道自己业障很重,念念都求着消业障,你的业障为什么消不了?就是你不肯放下。
3 你只要把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放下,你的业障就消掉。如果你不肯放下,你的业障永远消不了,不但消不了,还要增长业障。
4 有一些人坚固执着,这种人非常可怜,做错事情不承认,还要把责任推给别人,这种人在佛经里面叫“一阐提”。“一阐提”是印度话,中国意思叫断善根的人。这个人善根断了,佛来了都救不了他。
5 修行就是改过,古人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道自己的过失,这叫善根。什么人有善根?知道自己有过失,真正肯改过,这个人有善根。
6 过去曾经有人问我,开悟是什么意思?佛门里面讲开悟,这个术语好像很玄。“开悟”这两个字,我说得很简单,什么叫开悟?你自己知道有过失,这就叫开悟。
7 不知道自己过失是迷,知道自己过失是悟。你天天反省、天天检点,每天知道自己过失,你就天天在觉悟。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彻悟,你不知道自己过失,这怎么行?
8 知道过失立刻就能改,这叫修行。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过失,人哪能没过失?给诸位说,等觉菩萨还有过失,他那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他的过失。等觉菩萨还知过改过,何况我们?
---------------净空法师 《轻松学佛法》系列
沈家祯博士说:“我本人是家,对科学很感兴趣,我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个人认为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马克思曾说:“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赞:“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又说:“只有辩证的思维才是有效的。只有东方的佛教徒和希腊人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众生皆有善恶根,只是根长短有别而已。在面对自身的切身利益时,善恶往往只有一念之差。所以一个人放不放得下,确实很重要。放不下一切,恶根永在,且每时刻都有比善根长的可能存在。
其他答案(共3个回答)
人生的真理透视它认识的相当清楚,做事不违背道德,以及违反大自然的法则,处处积极把握当下,但对一切,内心没有生起沾粘执著,积极面对一切,负起责任,而没有将宝贵时间以及空间,浪费在消极的行为上。也可以说做事不对,我们可以重来,事情做错了我们可以重来一次,但是呼吸、生命是不能重来的。因为我做不对的事,可以改过重新做;但你的生命死后,时间过去之后,你就不能重来了。要不我死去,明日再重来,这怎么可能呢?了解无常必须更加积极,而不是消极放下。看开一切都是假的,这是一种没有责任的断灭说。我们要了解缘起甚深法,要不你就误解什么都是假的,你就变成消极了,你会抹杀掉现有的事实,佛教没有否认现有的事实,假若它否认现有的事实。那么这佛教对自己没有帮助,对别人没有帮助,对社会也没有帮助,等于变成是一种消极。真有如此的消极做法,如何成就缘起甚深的佛道呢?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1 佛告诉我们,我们最大的毛病是执着这个身是我,有这个执着就会有自私自利、就会有贪嗔痴慢。我平常教大家,这应该也有二、三十年,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要放下贪嗔痴慢,我讲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是我们的障碍,放下,障碍就没有了。
2 我的标准是带你到门口,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是带你到门口,没进门。要进去,我这个标准不合格,要用佛的标准,佛的标准是什么?见思烦恼,先破见惑。
3 见惑是什么?见惑是你所有错误的看法,你要把它放下。头一个,要把身见放下,真正晓得彻底明了身不是我,叫破身见,你才能正式入佛门小学一年级。进门第一个是身见放下,第二个边见放下,边见是什么?对立,相对的。
4 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再跟人对立,他跟我对立可以,我不跟他对立。不跟事对立,不跟一切万物对立,把心量拓开,看一切人、一切事、一切万物平等,这就是我们中国古人讲量大福大。你这个心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高兴,这个不行。小心量不能学佛,学佛的心量要大,要能包容,这第二个条件。
自己的分别执着是过失
对立是错误的,对立是迷惑
一定要大心量
你还有对立,苦难永远不断!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网什么五欲六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