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抗日日战争图片时美国当年对中国支援了多少钱

深描抗战时期美国的对华经济援助
日 13:31: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罗敏
  《美援为何无效?——战时中国经济危机与中美应对之策》,杨雨青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30.00元
  在中国经济日渐崛起壮大而美国却陷入因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的当下,读完杨雨青博士所著的《美援为何无效?——战时中国经济危机与中美应对之策》一书后,今非昔比的强烈对比,令人颇生感慨。
  半个多世纪之前,中日战争的爆发对本来就非常薄弱的中国经济而言,无疑雪上加霜。随着战争的持续,中国经济陷入危机的深渊之中。沿海口岸和国家通道被日军封锁,进出口贸易受阻,外援物资运输困难,货币急剧贬值,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资源被敌掠夺控制,物资严重匮乏,政府财政税收锐减,军事开支庞大,货币发行量猛增,通货膨胀愈演愈烈。日,蒋介石在与美国驻华大使詹森会谈时说:“吾人深知,此次民族自卫战争,自今以往,其成功端赖吾人稳定经济之能力,尤赖吾人能维持中国之币制。换言之,欲争取最后的胜利,吾人有赖于军事之成就者只30%,而经济之因素,则约占70%。易言之,吾人欲抵制日本之经济威胁,与夫减轻一般国民因物价陡涨而蒙之苦痛,其最利之武器,即中国经济机构之稳定矣。”(本书第1页)
  为了维持战时经济之稳定,当时的中国政府选择了依赖美国外援的“输血”之路。在战胜日本这一共同目标下,作为同盟国的美国在战时向中国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经济援助。本书全方位梳理了战时美国对华援助的演变过程:从易货贸易、换取外援物资,到提供平准基金、帮助维持法币汇率,再到提供5亿美元贷款、稳定战时物价,最后直接派遣顾问团来华、增进战时生产。透过这一历时性的变化过程,作者揭示出战时美国对华援助从易货借款到币制借款再到财政借款的内在脉络,同时反映出美国对华援助经历了从提供金钱和物资“输血”式援助到帮助中国增进战时生产的“造血”式援助的变化。
  目前学界对战时美援大多从中美关系的外交角度,以政治评价代替经济分析,作者则通过对战时美国对华援助的深度“细描”,弥补了这一视角的不足与偏颇之处,从经济的角度全面介绍了战时中美在贸易、货币、物价、生产等领域的经济关系与经济合作,进一步拓展了战时中美关系史的研究范围,深化了对战时中美关系的认识。
  在肯定美援作用的同时,作者更广泛搜集海内外最新公布的《宋子文档案》、《蒋介石档案》以及大量英文原始档案文献,讲述了美援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深刻准确地勾画出战时中美之间争吵不休,乃至剑拔弩张的同盟关系的真实面貌。
  抗战爆发后,美国曾因其对日贸易的利益远远大于对华贸易所遭受的损失程度,一度拒绝制裁日本从而援助中国。直至1939年美国才开始采取易货贸易的方式,对中国提供有限的援助。通过战时中美易货贸易,美国垄断了中国钨、锑、锡等矿产品的产销,中国政府不能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来相应减少或增加出口,定价权受制于美国。由于易货矿产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加,收购价格却由美国控制,不能随之提价。矿产品价格的倒挂给中国矿业生产带来沉重负担,最终导致产能的衰退。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全面援助中国,援华方式由易货借款升级为货币借款,于1941年8月设立中、美、英平准基金,致力于维持法币汇率的稳定。在平准基金运作的过程中,中、美、英三方既有共同目标,也存在着矛盾与分歧。鉴于平准基金供汇的对象大都是洋商,对中国商人及大后方经济的帮助并不大,因此,国民政府其实并不愿意运用近一亿美元的外汇,去维护上海、香港的汇市。蒋介石于1941年致电驻英大使郭泰祺时表示:“对平准基金维持上海黑市场之计划,不能赞成,此徒为日寇套取外汇,而非有利于抗战与经济也。”(本书第125页)
  作者通过对平准基金运作过程中同盟国之间矛盾的分析,客观理性地揭示出同盟国关系的本质,指出:“平准基金既然是中、美、英三国共同出资,三方共同管理,自然免不了要照顾到共同利益和各自利益,同时要在部分牺牲本国利益的基础上,谋求共同利益,否则就无法形成国际金融合作的局面,达到共同维持中国抗战以最后共同战胜日本的目的。国际关系无不是建立在各自利益的基础之上,但同时也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有时需要牺牲一些本国利益,以达成各国利益的妥协,才能结成同盟或进行合作。不能指望国与国之间完全无偿的援助以及无私的奉献,援助国与受援国之间、国与国关系之间,如果只是单方获利,恐怕是不可能的。为了一个共同的有利于双方与国际大局的战略目标,援助国在提供援助时,受援国在接受援助时,恐怕都要付出一点代价,只要不是过于危害对方权益,就是可以理解并接受的。”(本书第123页)
  1942年的5亿美元借款是战时美国对华援助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中、美两国关于5亿美元借款如何使用方面的纷争,充分暴露了两国在借款问题上迥然不同的逻辑。诚如作者指出,“美国向中国提出有关使用贷款的建议,希望中国采纳,同时还希望中美共同决定贷款的用途,美国有监督和审查贷款用途的权力,以保证5亿美元巨款能得到有效利用。为此,美国曾努力想在中美协定中加上一个条款,规定该项信用贷款的使用要经过磋商。但是,中国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一来中国政府认为,贷款已经给予中国,中国即应拥有自主决定如何利用贷款的全权,而无需与美国讨论并听从美国的建议,当然也不需要随时向美国汇报贷款的用途;二来中国政府更不能接受美国监督和审查,认为这有损主权。由于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对,美国让步了。中国官员虽然非正式地作出了磋商的保证,但实际上很少理会美国的意见,中国政府对于5亿美元贷款的使用,完全要自己做主。”(本书第156页)
  由上可见,美国方面希望按照符合商业贷款的规矩办事,即借款的目的、数量、利率、还债日期、抵押品等一一列清,并要求监督借款的用途;而中国则强调相互尊重和信用,同时出于民族主义情结,坚决反对美国的监管。换言之,中国要求美国的是一种信用贷款,不但贷款的数目要大,而且每次取钱的上限也要非常宽松。即使中国还没有拟出贷款的具体用途,他仍然希望美国为了鼓励中国的民心士气,能够向中国提供信用贷款。依照中国政府这条思路,美国经援的政治功能和心理效应,至少和它的钱币价值同等重要,甚或超过之。(参见齐锡生著《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中研院、联经出版公司2011年版。)双方在借款问题上这种截然不同的逻辑与理念,为后来贷款实际运用过程中中美之间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5亿美元借款在使用过程中所爆发的黄金舞弊案和美金公债贪污案,进一步暴露了战时美援之所以无效的根本原因,即国民政府自身的经济制度所存在的结构性因素。为了举国之力抵御外来的侵略,战时国民政府进一步采取加强经济统制的垄断措施,确保战时各种资源征收与调配。战时的统制经济可以称得上是一把双刃剑,在提升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毫无监管的垄断特权加剧腐败的肆意滋生与蔓延。早在中国政府决定使用5亿美元贷款中的2亿美元来从美国国库购买黄金之初,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便提醒中方,黄金应以1盎司或者两盎司的小条,向中国民众出售,以便扩大黄金政策受惠的范围,尽量藏金于民。但这一建议未被采纳,国民政府当时所出售的金条一般都在10两以上,最大的金砖在400盎司以上,价格高昂,普通市民根本无法问津。这就使得政府所发售的黄金成为少数高官巨富们投机的工具。黄金舞弊案与美金公债贪污案更直接牵涉到蒋的姻亲宋子文与孔祥熙。蒋介石为了应对汹汹的民情和美方的压力,虽然不得已撤换财政部长孔祥熙,但政府的威信已是覆水难收,很难挽回了。
  杨雨青博士为我们娓娓道来的战时美援为何无效的个中缘由,可谓独辟蹊径,从经济角度展现了战时中美双方在同盟关系框架下的合作与冲突。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在评价美援的作用与局限时,所持论断似乎过于平衡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二元区分,令人读后略感意犹未尽。中美两国在应对战时中国经济危机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对理解和处理当下的中美关系有很多借鉴意义,相信每位仔细阅读本书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良多。
( 网站编辑:董航 )帖子主题:美国对国民党内战的援助是抗日战争的5倍(转载)
共&1563&个阅读者&
军号:2868448 工分:3995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美国对国民党内战的援助是抗日战争的5倍(转载)
文章提交者:老息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从1946年1 月到6 月,靠着的“无私”援助,军队向进攻达4365次,抢占地点4158处,占领解放区城市40座、村镇2577处,使用兵力前后计达277 万人,先后占领了华中。华东、和东北等区的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暂时取得了对中共军事上的优势。驻华美海从1945年9 月到1946年6 月共将国民党14个军41个师,8 个总队,总共54万人,运送到华北、华东、山东和东北参战,耗资逾6 亿多美元。军事运输分两个阶段进行:1945年9 月至11月,即《双十协定》签订前后,以空运和海运方式,将国民党的13个军19个师计24.4万人,从广西、湖南、九龙和的海防等地运送到华北、华东各战略要地和要点。其运送的具体情况是:第94军3.77万人,9 至11月由广西柳州空运至天津;新编第6 军3.77万人,9 月份由芷江空运至上海;第74军先头第57师11万人,9 至10月由芷江空运至南京;第92军4.05万人,10至11月由武昌空运至北平;第52军4.3 万人,10至11月由海防海运至秦皇岛;第13军3.7 万人,10至11月,由九龙海运至秦皇岛;第8 军(辖第103 、166 、91师)3.7 万人,11月由九龙海运至青岛。1945年12月至1946年6 月间,美国又以海军军舰将国民党军第53军周辐成部、第54军阀汉赛部、第60军曾泽生部、第刀军陈明仁部、第93军卢俊泉部、新编第1 军孙立人部共18个师,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以及5 个交通警察总队,共约30万人,由大后方运往华北、华东、华南、东北等战略要地。杜鲁门政府还下令成立驻华美军的军事指挥机构,运用美国人的现代作战思想帮助蒋介石指挥战争。为了加强对蒋介石集团的军事援助,同时也为加强对蒋介石政府的控制,1946年3 月19日,美政府下令成立“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3 月25日,杜鲁门又向国务卿、陆军部长。海军部长发出了建立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的指令。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是一个庞大的机构,官兵人数达2000余人。成立该团的目的是:“帮助并指导中国(国民党)政府发展现代化的武装部队,以便加强对包括满洲与福摩萨(台湾)在内的中国解放区的充分控制,并维持国内和平与安全。”“该团之作用是对中国之陆海空军及后勤事务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援助。”1946年5 月1 日,美军驻华司令部正式成立(其实早就存在),这个机构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国民党政府作战和训练其军队。这个美国政府的战争派出机构,自抗战结束后便拼命装备并训练打内战的蒋介石军队达64个师、18个交警总队、26个保安团及伞兵大队共84万人,而抗日战争中使用美军装备的国民党军队总共不过20个师。抗日战争中,人们都说美国政府曾经给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支援。中国人民抗战八年,美国人给中国人的包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总共只有10亿美元。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如果这个数字称为雪中送炭的话,那么在1945年12月到1947年1 月,一年多的时间美国就援助给蒋介石政府达50多亿美元,该算什么?这是一个大得惊人的数字。它是美国政府抗战时期援助中国人民总额的5 倍,不过这却是用来支援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的。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美国对国民党内战的援助是抗日战争的5倍(转载)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7640 工分:16843
左箭头-小图标
至今还有些人认为,解放后,如果美国友好就会如何,真是幼稚之至。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094431 工分:177062
/ 排名:6181
左箭头-小图标
右右们当然视而不见了。而且,这些内战,统统都是非共军主动进攻的——有人会说战术上有的战斗不是,比如说“国军”进军东北,那么我要问:日军已经投降了,共军已经从外国军队手里接受了那么多地方,“国军”去东北干嘛?还不是针对共军的?&以下是引用冬蛇
在第2楼的发言:所以打了败仗,国军将领首先想到的是,美国顾问又要说我们无能。
打败仗先认为对不起美国。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031681 工分:2111
左箭头-小图标
石田狗选择性失明.(这篇帖子是通过手机发表,请参与手机体验 wap.tiexue.net)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67212 工分:159529
/ 排名:7058
左箭头-小图标
所以打了败仗,国军将领首先想到的是,美国顾问又要说我们无能。打败仗先认为对不起美国。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5条记录]&分页:
&对美国对国民党内战的援助是抗日战争的5倍(转载)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美国抗战援华“慷慨无私”?
相比巨额援英、援苏,二战期间美国援华数额实在小得可怜。
美国逐步扩大对华援助的出发点,乃是其国家利益,而非国际道义《抗日战争中美国给中国最慷慨无私的援助》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篇文章。文中说,“在中国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中,美国给予了中国最有力,最直接的援助,使中国抗战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揆诸史料,即会发现,美国在抗战中给予中国的援助虽然很重要,但既不无私,也不慷慨。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即打定“苦撑待变”的外交方针,即在国内坚持抵抗,待美英对日开战,再赢取最后的胜利。中国无力单独对日作战,所以蒋介石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争取国际援助上。在蒋介石看来,英国、苏联都不可期待,“惟美为民主舆论之国,较易引起侠义之感”,①进而有可能大举援华。然而对于日本的侵略行径,美国只是原则性地表示,希望各国以和平途径化解纠纷。蒋介石无奈地对记者说:“美国不能守中立……相信美国必能予中国以同情与援助。”②为获得美援,胡适、宋子文等在美国奔走多年,但收效甚微。能促使美国逐步扩大对华援助的只有国际局势的改变。1938年下半年,日本侵略的对象不再限于中国,而威胁到欧美各国在太平洋岛屿的利益。美国考虑援华,但又不愿激怒日本。此时日本发布第二次“近卫声明”,宣称建立“日满华”共荣的“东亚新秩序”。为防止中国投降,美国才在1938年12月给予了中国第一笔援助,即“桐油贷款”:中国在获得2500万美元贷款的同时,向美国出口22万桶桐油。1940年,中国又先后以锡矿、钨砂作保,获得总计4500万美元的贷款。③法国投降、德意日三国轴心建立,都使美国放宽对华援助。不过1940年9月,罗斯福主持制定美国在远东行动的原则时,还是将“避免和日本冲突”列为第一条。直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方打消顾虑,于次年3月给了中国5亿美元“无担保、无利息、无指定用途、无任何附带条件的贷款”。④此前在某种意义上,美国还是日本侵华的“后盾”。以石油为例,1937年日本从美国进口石油2900万桶,1940年为2300万桶,各占日本当年进口的80%和60%。⑤1943年,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此时中美已结成同盟,但美国对华援助也还是很有限的。二战中,美国对华援助是对苏援助的1/7,是对英援助的1/20美国大举援华前,苏联出于牵制日本的目的,给予了中国最大援助。从1939年到1941年,美国援华贷款1.95亿美元,同期苏联援华总额则有2.5亿美元。⑥1941年4月,苏联与日本签订中立条约,停止援华。好在美国国会此时通过了《租借法案》,这被蒋介石称为“抗战中一大事也。”但让蒋失望的是,各国所得的租借物资极不平等。在奉行“欧洲第一”、“先欧后亚”策略的美国看来,同德国作战的英国、苏联才是要优先援助的对象。1941年,美国对英国援助9.99亿美元,次年为43.25亿美元,1943年增到86.25亿美元,全部对英租借占总额的64.65%。即使是对苏联,美国也很慷慨,租借总额112.6亿美元,约占美国租借法案下全部对外援助额的23.2%。⑦斯大林说,如果没有美国援助,“那我们就会战败”。相比之下,美国对中国的援助,只是维持国民政府不至投降。从1941年到1945年,美国援华的租借总额只有8.25亿美元(加上战后援助,一共15.48亿美元,占美国租借外援的3.2%)。美国对华援助不仅少,且分配不均,在中国战场最困难的1943年和1944年,美国租借给中国的物资仅分别价值4900万美元、5300万美元。⑧通过以上史实可以看到,美国对华援助的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其出发点都是自己的国家利益,而不是想象中的“道义”。说美国慷慨和无私,都过于一厢情愿。更重要的是,美国援助中国的回报是巨大的,使中国成功地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换言之,即以甚小的代价,换取到了极大的利益。承认美国抗战援华之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了解其上述援华的内在决策逻辑。1942年3月,美国飞虎队员在昆明机场P-40战斗机前合影。飞虎队中的一部分飞机即是通过《租借法案》获得。注释:①郭倩:《论抗战时期中国寻求美国租借援华的外交努力》,安徽大学硕士论文;②《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97页;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③④林宇梅:《美国援华贷款与中国抗战》,《民国档案》2003年第4期;⑤阙敏:《抗战时期美国逐渐走向援华过程初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20卷;⑥⑦⑧翟全祯、董兴林:《从数量关系看抗战时期美国“租借”援华》,《齐鲁学刊》2003年第4期。
登录后投票将分享到: 微博
美国是不是一成不变的扶蒋反共呢?
为争取援助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近日,印度尼西亚史无前例地举行了一场关于印
当年的简体字改革方案,究竟粗糙到什么程度呢
这么一起是非分明的性骚扰事件,依然不少人觉
生育二孩的女性,往往已是业务骨干,老板头疼
联系电话: Email: 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问编辑#
还能输入140字租借法案:中国抗战获得多少美援物资?
值此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短史记》推出抗战特刊,自七七事变至九三胜利日,选取三十个重要的抗战节点进行解读,力求钩沉隐没不彰的史实,再现真实的抗战胜利之路。此为第十四期《租借法案》。
美国战时给中国约8亿美元物资援助,占其对外援助总额的1.8%自1940年7月,日本出兵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将侵略范围扩大到东南亚,美国对日政策渐趋强硬。同期,德国横扫欧洲,英国岌岌可危。为免战火延及自身,美国改变中立国策,加大对各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至日,罗斯福签署租借法案,将援助力度加之最大。依照这个法案,总统有权向“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出售、转让、交换、租借或以其他方法处理……任何国防物资”,并决定受援国的偿付方式。由此,美国真正成为“民主国家的大兵工厂”。作为蒋介石特使,全权负责对美交涉的宋子文获知消息后,很快提交了一份申请清单,希望美国,“一、帮助中国建立一支有1000架飞机的现代化空军;二、帮助中国训练并准备陆军30个师;三、帮助中国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交通线”。①但美国陆军部评估后,以中国当时不需要,也没有能力使用这些物资为由,回绝了宋子文的要求。不久,《日苏中立条约》签订,苏联停止援华。宋子文在白宫向罗斯福力陈:“中国远东形势之严重;我国望援之迫切;至盼在援助抗战国家新法案之下,能得着大量之实质援助;并盼总统能于最近期中发表援华具体方案节目。”②为让中国不致在日本的进攻下崩溃,能继续发挥牵制作用,美国终在日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但美国此时给予中国的援助,同宋子文给出的清单相比,尚有相当差距。美国对改善中国运输能力最为关注,一次性批准了价值4510万美元的交通器材;给中国批准价值4934.1万美元的军火,而中国要求的是12959.18万美元;至于申请的1000架飞机,经过两个多月谈判,美国才批准了435架,其中110架还是来自英国定额。③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战场重要性凸显,罗斯福“至盼中国在各方面袭击,务使敌军疲于应付,不能抽调大量兵力”,分配给中国的物资才有所增加。1942年1月―4月,“美国向中国起运租借物资42000余吨,其中有飞机298架,各种火炮共505门、机关枪13795挺、步枪20000支、炮弹40多万发、子弹4000多万发、卡车660辆、机油187万加仑、医药用品900吨、铁路材料5000吨”等。④在租借物资分配方面,美国分配的数额少于中国的申请额,而中国实际获得的物资数量,又少于分配定额。1941年7月,美国答应当年给中国1.4亿美元军火,翌年再交付5亿美元军火。实际上,1941年中国实际获得的租借援助仅为2600万美元,仅占这年美国对外租借总额的1.7%。其他几年,中国获得租借物资的数量,及其在美国租借总额中的占比为:1942年,1亿美元(1.5%);1943年,4900万美元(0.4%);1944年,5300万美元(0.4%);1945年,11.07亿美元(8%)。⑤中国从美国获得的租借物资如此之少,一方面是美国“先欧后亚”政策所致――英国获得美国全部租借物资的63.71%,约309亿;苏联获得22.76%,约110亿;法国获得5.85%,约28亿。中国在抗战结束前,获得的8.457亿美元物资,只占全部租借物资的1.8%。⑥另一个原因则是中国对外交通大多断绝,尤其是日军占领滇缅公路后,驼峰航线运量一度极微――美国最开始允诺每月运输5000吨,但实际1942年5月仅80吨、6月106吨、7月73吨。美国投入更多飞机后,方在1943年下半年实现月均6500吨,1944年下半年猛增至月均26100吨,达到滇缅公路1941年的运量。⑦在此期间,美国常以运输困难,援华物资大量积压印度为由,减少对中国租借份额。罗斯福签署《租借法案》中国为偿付美国援助,为驻华美军垫款2459亿元,加剧了通胀以上说到的这些租借物资,名为租借,实为赠予,但受援国需用某种方式,对美国的租借物资进行偿付。依据1942年6月,宋子文与美国国务卿赫尔签署的《中美租借协定》,一方面“美国政府将继续以美国大总统准予转移或供给之防卫用品、防卫兵力以及防卫情报供给中国政府”,同时“中国政府将继续协助美国之国防及其加强,并以其所能供给之用品、兵力或情报供给之”,称为“回惠租借”。⑧中美双方商定的回惠内容为,“一、向在华美军和美国机关直接提供物资和劳务;二、提供中国货币,使美国军队和机关可用于在中国国民政府控制的地区获得物资和劳务,并支付其他用途。美国政府将为此而不时地向中国政府支付美元。”中国为提供的物资与劳务,以及一部分中国货币记入租借帐中;另一部分中国货币,由美国按照官方汇率,支付美元。由于美国不同意1美元兑换20元法币的官方汇率(当时在重庆,美元兑换45元法币,1943年12月兑换85元),以至回惠协约最终没能落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为租借物资付出代价。中国为向驻华美军提供物资和劳务,从1941年7月―1945年9月垫款约2459亿元,美国偿付了其中的1479亿元,未清偿的980亿元被列入回惠租借账内。即使是按:921的汇率计算,这笔未清偿的垫款,也相当于1亿多美元。这些垫款在中国财政收入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1942年7月到1944年年末,中国向美国垫款约500亿元,相当于这几年国民政府财政实收总额的48.5%,相当于1944年法币流通总额的26.4%。⑨1945年,国民政府支付美军开销的费用,更占到当年法币发行量的53%。此外,中国还为美军修建机场。如在修建能起降B―29轰炸机的新机场时,国民政府曾抽调劳工40余万。在国民政府开列的“回惠租借清单”中,财政部垫付的机场建设费有80亿法币,中央银行垫付的空军基地建设费有48亿法币。⑩中国为支付这些垫款,不得不大量印刷法币,极大地加剧了通货膨胀。虽然中国所获租借物资,在美国对外援助总额中仅占极小比例,且为之付出了相当代价,但美国租借援助总额相当于苏联援华贷款实际动用额的5倍,为中国战时获得的最大外援。总体而言,中国抗战,在物资层面,仍主要依赖自身脆弱的小农经济勉力支撑,如中国军队所装备、消耗的武器弹药,绝大多数为后方自产。租借物资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提振中国民众的抗战信心,使其意识到中国处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中,并非孤军作战。位于云南羊街机场的美军俱乐部注释:①陶文钊:《中美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10页;②《胡适致陈布雷转蒋介石、孔祥熙、王宠惠、王世杰电(日)》,《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专题资料选辑――胡适任驻美大使期间往来电稿(第三辑)》,中华书局1978年,第101页;③⑤⑧⑨吴景平:《抗战时期中美租借关系述评》,《历史研究》1995年第4期;④秦孝仪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三编《战时外交》(1),第497、498页;⑥李琳:《租借法案在华实施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⑦陈永祥:《宋子文争取美国租借援助述评》,《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7期;⑩曹嘉涵:《抗战时期中美租借关系研究()》,复旦大学,2011年。
二战期间美国援华数额实在小得可怜。
美国抗战援华,分对华借款与物资租借两大部分。
近日,印度尼西亚史无前例地举行了一场关于印
当年的简体字改革方案,究竟粗糙到什么程度呢
这么一起是非分明的性骚扰事件,依然不少人觉
生育二孩的女性,往往已是业务骨干,老板头疼
联系电话: Email: 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问编辑#
还能输入140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日期战争影像资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