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安全取出里面的火药而不引发子弹火药

【图文】火药加快了人类进步的脚步汇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火药加快了人类进步的脚步汇总.
总评分3.6|
浏览量536645
用知识赚钱
大小:14页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不敏感弹药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不敏感弹药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不敏感弹药对于加热、撞击、弹药攻击等剧烈的外界刺激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可以大大提高作战人员、武器装备的生存能力,大幅降低对存储、运输、维护的需求,减轻后勤保障的压力。因此,欧美军事强国加大了发展不敏感弹药的力度,2006年,欧洲将新建2个大规模生产不敏感弹药的工厂。
不敏感弹药基本信息
不敏感弹药,让士兵和武器更安全
不敏感弹药安全方面
不敏感弹药的发展受到如此重视是惨痛的教训使然。60年代以来在弹药安全性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重大事故,成为催生不敏感弹药的推动因素。
日在美国加里福尼亚某靶场,用MI型105毫米榴弹(M51A5弹头引信、4号发射装药)、弹体装2.304千克B炸药(50%TNT炸药矛口50%RDX炸药)进行射击训练,在发射时发生了膛炸。在越南战争中,美国的127毫米和155毫米口径炮弹都发生过膛炸。1979年,美国203毫米榴弹炮发射装B炸药的炮弹时发生了膛炸事故,致使美国决定该弹改用熔铸TNT炸药,并规定装B炸药的弹丸不准使用高能发射药。美国研制的M198型155毫米榴弹炮,原计划使用装B炸药的弹丸,后来也决定改用熔铸TNT炸药。据美国统计,炮弹实际发生膛炸的概率高达1/40000,比要求的百万分之一的指标大25倍,主要原因是就是使用B炸药和高膛压、高初速的发射药。在同样的武器中,装B炸药发生膛炸的概率比装TNT炸药大4~8倍。
1967年和1973年的两次中东战争都发现,坦克的主要毁坏原因是坦克装甲被穿透后,坦克自身弹药仓内的弹药发生殉爆,结果把坦克炸毁了。在伊拉克战争,坦克被命中后,弹药殉爆而使坦克炮塔被掀飞的场面屡屡出现,丝毫不少于12年前的海湾战争。类似的现象也在海军舰船上发生过。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被阿根廷1枚“飞鱼”导弹击沉,就是由于舰上弹药发生殉爆而致。
燃烧转爆轰
日,在东京湾基地进行正常作业的美国“福莱斯特号”航空母舰上,由于甲板上的一枚机载火箭弹意外点火,引起燃烧和爆炸,死亡134人、财产损失7400万美元。日,美国“企业号”航空母舰上,火焰烤燃了弹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
进入到21世纪后,类似的灾难仍然没有停止的迹象。最近10年来,由于美国海军航母和陆军军械库的弹药爆炸,已多次造成严重灾难。而现代战争的战场上,轻型机动部队及其武器平台也面临着敌人直接或间接火力引发车载弹药爆炸的危险。
不敏感弹药技术概况
技术的发展过程
作为早期的不敏感弹药技术研究,美国很早就注意到火炮发射的安全性,并开始研制低易损性(LOVA)发射药。国际社会对不敏感弹药的关注则可以追溯到1984年,北约弹药安全信息分析中心提出了有关包覆发射药的问题。随着弹药和炸药安全和适用性问题的提出,北约不敏感弹药信息中心(NIMIC)于1988年在美国成立。NIMIC最初由法、荷、挪、英、美国参加的五国备忘录提供资助,1991年在布鲁塞尔建立了永久性组织。加、意、葡、西、澳等6国家后来也相继参加,到1994年,NIMIC已得到全部北约伙伴的同意。2000年2月,芬兰、瑞典、丹麦等非北约国家也相继加入。2004年12月,该组织改名为弹药安全信息分析中心(MSIAC),老牌军事技术强国——德国在2005年10月才被批准加入该组织。
目前,不敏感弹药技术已经在大多数类型的弹药中得到广泛应用。据NIMIC组织介绍,有关不敏感弹药的规范是从1988年开始应用的,其北约标准化协议在1998年颁布,并通过配套文件提供了一套评估和试验的方法体系。到现在为止,该规范已经被12~15个国家批准,特别是在美国,不敏感弹药规范已经正式成为法律。在规范的执行方面,有些国家按弹药目录规则执行,有些国家则采取更灵活的解释。例如,由于火炮弹药受到的威胁要比空投弹药大,因而控制得更加严格。
技术的应用价值
首先,不敏感弹药大大提高了安全可靠性。不敏感弹药对各类外界刺激有相当的稳定性,大大降低了由于事故或外界激发对作战人员和装备的破坏,特别是减少了由于小事故而引发灾难性事故的危险。例如,坦克、自行火炮等陆地平台被敌方击中后,如果采用不敏感弹药,弹药殉爆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不致发生人车俱毁的灾难性后果。
其次,不敏感弹药的安全性使战场指挥官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不敏感弹药对存储、运输环境的要求低,指挥员可以安全、方便地获得所需弹药。
其三,减轻了后勤保障的压力。不敏感弹药降低了对船舶停泊靠岸的要求、提高了船舶的使用性;降低了存储、运输的安全标准,从而降低了军械库的建设成本;弹药的运输可以选择更多的手段和方式。不敏感弹药还缩小了安全警戒距离、减少了对公众利益的侵犯。
第四,不敏感弹药性能可靠,且在全寿命周期内几乎不用维护;尽管单价较高,但全寿命费用并没有明显升高。
不敏感弹药技术的现状
我们知道,TNT熔铸装药技术是3种基本的炸药装填方式之一。该技术的缺点就是装药受热后融化、受冷后凝结,多次反复会引起渗油现象,在着火时或不经意碰撞下就会发生爆炸。这也正是B炸药发生膛炸或殉爆的原因之一。研制不敏感弹药,主要就是围绕改进或取代TNT炸药而展开的。
传统炸药的改进
由于TNT炸药在生产中要比任何一种压装或浇注固化的PBX炸药都便宜,因而在炮兵弹药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包括法国的GIAT公司、南非的戴诺公司和美国陆军的皮克汀尼兵工厂在内的许多厂商,仍然在继续努力发展不敏感熔铸TNT炸药。但这方面的进展并不显著,主要是因为TNT炸药固有的热循环和老化效应会引发药柱产生裂纹、出现渗油现象,从而使弹药的敏感度、安全可靠性大大降低。此外,要降低熔铸TNT炸药的敏感性,就需要添加一些价格高昂的成份,在可靠性没有可观提高的情况下,原有的价格优势也不复存在了。
DNAN系列炸药
由于TNT自身的缺陷,使得熔铸炸药的渗油、脆性、体积收缩、感度较高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国外发现,DNAN的熔点89℃、密度1.34克/厘米3,冲击感度较低,可以作为替代TNT的熔铸载体。美国皮克丁尼兵工厂开发了代号PAX的系列炸药配方,并会同其他公司开发了一系列不敏感弹药熔铸炸药。其中一些配方已经能够抵御小型弹丸空心装药的攻击,不久将有望抵御RPG-7火箭助推榴弹战斗部的攻击。
美国陆军发展出不敏感的PAX系列炸药,其中的PAX-21取代B炸药应用于60毫米迫击炮炮弹,PAX-24取代TNT,PAX-25取代B炸药,PAX-26取代特里托纳尔,PAX-28作为双用途炸药取代TNT和B炸药,PAX-40取代奥克托尔炸药作为小口径弹药的起爆药或传爆药,PAX-41主要用于低成本的小口径弹药。这些熔铸炸药的研制和应用,表明美国已经在钝感弹药领域取得了进展。由于DNAN的优良性能,国外的生产量已达几十吨,分外抢手。
NTO系列炸药
NTO也称为硝基三唑,作为化合物早在1905年就已经制备出来,但是其炸药性能直到80年代以后才开始系统研究。NTO是一种高能低易损性和高稳定性的炸药,爆炸速度为6880米/秒,已用在多种炸药装药中(如熔铸炸药、浇注固化PBX炸药、压装PBX炸药),其中塑料粘结炸药(PBX)可以采用压装技术及浇注固化技术,是目前发展最迅速的不敏感弹药。
在PBX炸药的生产过程中使用粘合剂,可以大大降低炸药的感度,但是价格高昂。使用非含能粘合剂及增塑剂会降低炸药的爆炸性能,因此不得不增加固体硝胺的用量,但是炸药的感度又会随之增加——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恶性循环局面。为解决这一问题,研制含能粘合剂就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玻璃化”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一定的温度下,PBX炸药粘合剂会从具有橡胶弹性变为玻璃易碎性,使得炸药感度急剧增加。
法国GIAT公司的LU211型155毫米榴弹,是最典型的应用NTO炸药的不敏感弹药,被评为一星级MURAT不敏感弹药。该弹装填的9千克“极为不敏感的爆炸物质”(EIDS),由30%的TNT、20%的铝、10%的石蜡和40%的NTO组成。挪威、南非、瑞士、英国、美国等国家也研制出包括NTO的配方。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研制的含NTO铸装炸药AFX-645,已用在MK-82航弹及FMU-139炮弹中。
DADNE系列炸药
瑞典国防研究局、FOI公司和博福斯公司开发了FOX级炸药,其中,FOX-7和FOX-12两种主要炸药正处于研制中。FOX-7的能量性能接近RDX、撞击感度和摩擦感度明显低于RDX,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非常优良,是取代RDX作为战斗部装药的候选品种。FOX-12则主要用于低易损高能发射弹药,试验证明其具有抵抗空心装药冲击的良好性能。
钝感RDX炸药
RDX是许多高性能炸药必不可少的成份,许多国家都在研制钝感RDX。水平最高的当属提出钝感RDX概念的欧洲热力学公司(原法国火炸药公司)。I-RDX是该公司具有独特不敏感特性的品牌,投入工业化生产已经有30年了。此外,澳大利亚国防研究所、BAE系统公司、南非戴诺诺贝尔公司等,也都有各自研制的钝感RDX产品。各国对于钝感RDX争议最多的是生产工艺问题,由于对沃尔维茨法和贝克曼法两种制备方法的看法不同而形成两大派系。
除弹丸主装药外,火炮弹药耐受攻击的能力还取决于发射装药的性能。发射药潜在的爆炸因素是相当复杂的,一般讲,对于热冲击的感度较低,但对于破片冲击、空心装药冲击和综合冲击高度敏感。发射药由上述冲击引发反应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典型的单基硝化棉发射药在受到空心装药冲击、特别是发射药中含有含能增塑剂DNT时,对于冲击很敏感。德国硝基化学公司开发的2种单基和三基发射药,对空心装药和破片冲击的反应要小得多。目前,该公司除了开发具有更低敏感度的发射药和不敏感弹药模块装药外,还致力于增强弹道性能、降低发射药成份中的毒性及致癌性。
除了发展低感度炸药外,不敏感弹药技术还包括弹药包装等其他环节。例如,BAE公司为其新型L50弹药研制了一种新型包装系统,在弹药箱内部采用“B材料”衬层,对于空心装药战斗部的攻击很不敏感。
弹药的堆放、运输方式对于弹药安全也具有重要作用。BAE公司以英国军队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英国陆军通常使用弹药托架运送弹药,弹丸和发射药分别运输和存储,弹丸在托架上垂直竖立放置。从安全角度来说,弹丸之间的间隔应大于200毫米,这样在受到攻击时比较安全,但是增加了弹药托架的体积。为了兼顾弹药安全和运输效率,BAE公司在弹药间填入用以吸收和偏转爆轰波的物质,将弹间距离减小到100毫米。为了进一步增加弹丸数量,BAE公司又提出“将弹丸和发射药混合排列在托架上”的新方案,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尽管L15弹壳体很薄、装药量较大、抗冲击能力较差,但上述方案还是行之有效的。关键问题是间隔放置在弹丸中间的发射药必须低敏感,而莱茵金属公司的DM72/92发射药、美国的MACSM232模块装药都不是真正的不敏感发射药,它们是依靠包装实现相对较低的敏感度,因此还必须研制一种全新的不敏感发射药。
影响弹药安全的因素
加热导致热分解炸药分子在热冲击下分解,通常为放热反应。在炸药被密闭的条件下,这种分解和放热可能导致链式反应,即从燃烧到爆燃再到爆轰,这就是所谓的DDT反应。
高速撞击诱发振动波炮弹、破片的高速冲击或者其他炸药爆轰会引发振动波。振动波能量可能使炸药分子折断、分解,产生中间产物,并不断反应、释放能量,导致压力和热量增加,并最终导致爆轰,振动波也可能使均质炸药中的小空穴坍塌,引发热点效应,进而激发出爆轰。这种反应过程被称为振动到爆轰转化反应,即SDT。
电(电磁)效应电磁辐射可能对于炸药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如静电放电和闪电击发,它们可产生热和振动,从而使炸药产生DDT或SDT反应。间接影响包括雷达发射、无线信号发射、电磁脉冲和闪电产生的电磁场等,这些因素将可能加热某些雷管中的导线,或者在引信电路中产生感应电压,从而导致弹药的意外引爆。
综合激发效应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轻武器弹丸和低速破片的冲击。由于速度不足,受到攻击的弹药不会立即产生SDT反应,但随着穿透过程的持续,会引发弹药炸药局部的加热和破坏(破碎、再压缩),引起表面积和温度的增加,最终导致DDT反应。这是一种迟延的DDT反应,因此也被称为XDT。
不敏感弹药性能试验
弹药不敏感性的等级评定,是通过一系列模拟试验来进行的。目前世界上有3个主要的弹药安全性试验标准:美国的MIL-STD-2105非核弹药危险评估试验标准、法国的DGA/IPE弹药需求测试试验标准,以及北约的不敏感弹药评估和试验标准。其中,北约的STANAG4439标准对不敏感弹药的检验标准规定得相当详细,可操作性很强。主要有9项:
(1)快速加热(FH),也称为液体燃料点火(LFF)或快速烤燃(FCO)。在试验中,弹药在液体燃料火焰中被快速加热,使弹药中的炸药分子产生热分解,然后测试弹药壳体或容器在压力达到可爆炸或爆轰的水平时排放气体的能力。
(2)子弹冲击(BI)。该试验用以确定弹药对轻武器弹药攻击的反应。试验中,受测试的弹药将经受1~3发12.7毫米“勃朗宁”穿甲弹的射击。试验仪器测量出子弹的飞行速度,以及填充炸药是否出现XDT反应,以验证弹药壳体的排气能力。
(3)安全坠落。试验中,把弹药从12米高的平台扔到平铺在3种不同倾角混凝土结构上的75毫米钢板上。弹药炸药可能会出现振动、压缩、破损和局部加热,但理想结果是弹药没有任何反应。
(4)慢速加热(SH),也被称为慢速烤燃(SCO)。在试验中,弹药经受3.3℃/小时的缓慢加热升温,直到弹药开始发生反应。慢速烤燃与快速烤燃同样是试验炸药的热分解及转化为DDT反应的潜在可能,但前者可能的反应会剧烈得多。
(5)感应反应(SR),也称为感应起爆(SD)。在试验中,在装满同一种弹药的标准托架中,一枚弹药被引爆,用以试验其他弹药在经受强烈振动和多发破片冲击时,出现SDT和XDT反应的可能性。
(6)空心装药射流冲击(SCJI)。在试验中,弹药经受典型的空心装药战斗部的攻击,测试炸药经受强烈局部振动而引发SDT的可能性。
(7)轻型破片冲击(LFI)。在试验中,弹药经受1~3枚高速(米/秒)预制破片的攻击,以模拟破片战斗部在弹药附近爆炸时,四散飞射的破片对弹药的影响,以及导致SDT或XDT反应的可能性。
(8)重破片冲击(HFI)。在试验中,弹药经受250克钢制破片以1650米/秒速度的攻击,用以试验大型破片战斗部的破片冲击,以及导致弹药出现SDT和XDT反应的可能性。
(9)碎片攻击。在试验中,模拟空心装药战斗部或动能弹药击穿坦克及装甲车辆装甲板后,形成的射流及装甲背板破片对弹药的影响,以及导致弹药出现SDT和XDT反应的可能性。
上述试验较为全面地囊括了弹药可能遭遇的威胁。但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及面临威胁的变化,不敏感弹药的试验项目和标准还将发生变化。例如,试验所用战斗部的侵彻能力要进一步提高,射流速度和直径也要相应改变。又如,爆炸成型战斗部、温压型战斗部、恐怖袭击所用的简易爆炸装置,都对弹药的不敏感特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弹药的不敏感技术也必将随之发展。
不敏感弹药生产公司
欧洲在不敏感弹药研制和生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其中,欧洲热力学公司和BAE系统公司陆地系统分公司是最主要的不敏感弹药研制和生产厂商。这两家公司近期又分别扩建了在法国索加斯和苏格兰格拉斯哥的生产厂,使不敏感弹药的生产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欧洲热力学公司
欧洲热力学公司(EURENCO)是一家跨国公司,由法国SME公司(为主)、瑞典萨伯公司和芬兰帕特里亚公司占有股份,建于2004年1月。公司总部及研究中心设在法国,拥有5个工厂,约850名雇员。主要生产单/双/多基发射药、扁球火药、硝化棉、预混胶质药、可燃药筒、模块装药、迫击炮装药、底排推进药、反应装甲、新含能分子和烟火药等产品。
该公司在浇筑PBX炸药技术、钝感RDX制备技术方面处于世界绝对领先地位。法国人认为,以RDX为主装药的浇注PBX非常稳定,在20年的寿命周期内不用维修或改变使用条件。法国钝感RDX炸药的品牌——I-RDX具有独特的不敏感性,生产工艺被严格保密。许多国家和公司都生产RDX炸药,但性能无法与I-RDX相比。尽管美国也有浇注固化PBX系列炸药的能力,但仍采用EURENCO公司的配方,为美国陆军生产120毫米迫击炮弹以及用于多管制导火箭弹的单一战斗部装药。
索加斯工厂主要为火炮及坦克弹药战斗部的装填浇注PBX炸药,原则上可以满足欧洲所有的需求。该工厂采用一种新的双组分装填流程,可实现小批量产品的高效费比、高质量生产。在索加斯的新厂预计于2006年3月开始生产,年生产能力为5万发155毫米高爆炮弹、10万发120毫米炮弹。
BAE陆地系统公司
BAE系统公司陆地系统分公司是EURENC公司的主要竞争者。该公司的皇家军械厂从1988年开始在格拉斯哥工厂生产浇注固化PBX炸药,用于81毫米“默林”制导追击炮弹、“企鹅”反舰导弹及BLU—109钻地炸弹等弹药。后来将浇注PBX炸药的混合、装填和固化的研究和发展设施升级为小规模生产线,具备每星期生产4吨PBX的能力。
该工厂将建成新设施(第二阶段),预期在2006第一季度正式开始生产。在新设施投产后,推出的第一种不敏感弹药将是L50型105毫米不敏感榴弹。L50型与L31型105毫米高爆弹相比,弹道特性相同,但枣核形弹体要长38毫米、炸药携带量更大,因此有效杀伤区要大20%。BAE陆地系统公司还将竞争英国陆军未来不敏感155毫米榴弹项目,已经签订了一份合同,为现有L15型和L21型155毫米高爆弹研制不敏感弹药。这两种弹的不敏感弹药可能采用ROWANEX1100型炸药,该炸药含88%的RDX。作为火药发明者的中国是如何被火药打败的
作者:纪彭明代红夷大炮中国人最先发明了火药,却最终在洋枪洋炮面前一败涂地。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熟知的悲剧,但是,对于这个悲剧是如何诞生的,同样是火药,在欧洲到底发生了哪些变迁?许多人一知半解。今天《国家人文历史》来告诉大家——火药发明国是如何被人家用火药吊打的。火药发明者的惨败鲁迅先生说过:“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实际上,中国人在发明火药开始也是用于军事领域的。北宋时,当局便设立了“火药作”。到了战争更加频繁的南宋,这类机构的设立更是普遍。南宋的对手蒙古,在跟南宋交战时习得了火药的奥秘,又在西征的战役中把这个奥秘展现在阿拉伯人眼前,火药的秘密也随阿拉伯人传到了西方世界“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在欧洲是先进的人群掌握了火药和大炮。据记载,欧洲第一场由火炮发挥关键作用的战争发生在低地国家,是在日的佛兰德尔手工业城市反对封建领主佛兰德尔伯爵的贝弗豪得威尔战斗中。火药和大炮的出现摧毁了贵族赖以保持其独立地位的中世纪城堡,因为这些火炮“造价昂贵,只有自由城市和拥有巨大税收来源的君主才能获得”,火炮成为市民阶级同封建贵族斗争的武器。所以恩格斯认为:“火器一开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为依靠的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挡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最终,巨大的火炮在1453年春天,攻克了君士坦丁堡,彻底宣告了中世纪的结束。此时的火药发明国走到了明朝。明朝是中国火器的一个高峰时期,五花八门的火铳、火炮走上战场。火铳成为军队的制式化装备,大炮也成了守卫边防要塞的主角。到了16世纪,因为明朝长期处于和平状态,欧洲火器技术后来居上。当西洋战船横行中国海域时,“天朝”赫然发现西方人手中的火器早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凌驾于火药的母国之。好在当时的大明朝廷与士人尚未愚蠢到将西洋火器看作“奇技淫巧”的地步。大明王朝务实地采取了拿来主义的策略,于是,便有了“佛郎机”与“红衣大炮”在中国的传奇。先是“佛郎机”的引进,明朝人称之为“自古兵器未有出其右者!”对佛郎机的威猛火力印象深刻的广东地方当局上奏嘉靖皇帝,请求“颁其(佛郎机)式于各边,制造御虏”。朝廷的反应同样迅速,当年工部军器局就制造大样佛郎机铜铳32副,发各边试用。在佛郎机传入中国的不长时间里,明代朝野已将其视作御敌利器,山寨的佛郎机遂以极快的速度装备明军。到嘉靖中期,甘肃边防已有佛郎机炮车1158辆,宁夏1000辆,固原128辆,大同1000辆,仅此四处配备佛郎机3286架。所谓“火器之中,佛郎机尤为便利。边关之地所以自卫攻敌者,唯此是恃也。”之后引进的是“红夷大炮”,明朝军政人物大多是以赞赏、欣羡的心态来看待这种新式武器。徐光启道:“夫兵器之烈,至一发而杀百千人,如今日之西铳极矣,无可加矣。”随后,一场颇有声势的引进、仿制红夷大炮的军事变革也在明末推广开来。这种学习立竿见影,起兵以来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被袁崇焕以11门“红夷大炮”一通猛轰,遭到了惨败。8个月之后,努尔哈赤一命呜呼!在宁远之役一炮打响的“红夷大炮”令明廷喜出望外,很有时代特色地将一门立功的大炮封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实际上,火器技术上被超越,中国人通过购买、仿制,基本能弥补上,但军事战术的进步就不行了。在欧洲,火枪的出现使一个贫穷的农民经过几周时间的简单训练,也可以用火枪杀死一个从小就练武、接受精心训练、自备精良武器与盔甲的骑士。步兵装备了火枪后,很快将取得对骑兵的优势。火枪则催生了步兵,使它成为一个独立兵种。从西班牙方阵到莫里茨亲王改革,从古斯塔夫国王的崛起到腓特烈大帝的巅峰。火枪兵淘汰了弓箭手、打穿了骑士的铠甲,最终装上刺刀把长矛扔进历史垃圾堆……欧洲在数百年战争磨砺出一套步兵战术——身着鲜艳笔挺军装的士兵,伴随着军乐鼓点,排着整齐队列直挺挺走向战场。在很近距离内,对垒两军随着号令排枪齐放,虽然不断有人中枪倒下却无人躲闪,直到一方战线崩溃。这种看似愚蠢的打法,被一些人戏称为“排队枪毙”,但正是用这种排队枪毙战术,却使欧洲军队独步世界,打败了一个个古老民族,游牧民族叱咤战场几千年的天然军事优势不复存在。同时,高频度的战争刺激了冶金铸造工艺和火药提纯技术的复合式进步。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发明了后膛装弹的步枪、机枪和带弹性炮架、钢制线膛火炮的出现,以其越来越强的火力,配合新出现的内燃机、野战电话等等,战争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的历史课本往往将欧洲军事领先地位归结于工业化的结果,即因为拥有后膛装弹的“洋枪洋炮”,进而得出我们在最近两百年来才落后的判断。但实际上,在拿破仑战争爆发之前的1800年,欧洲已经征服了35%的世界陆地面积,正如商人的第一桶金一样,第一个35%是最为困难的。而到那时为止,工业化几乎没有对军事产生什么影响。这就必然要使我们的目光转向工业革命之前。西方军事系统的演变具有极强的连续性。以火炮系统为例,不仅受到强烈的多国体系竞争驱动,而且化工、冶金、机械、数学、光学、运输乃至后来的通信、雷达、计算机、精确制导等技术领域的新成果,以及组织和训练的改进,都会迅速作为新因素添加到该系统中,使系统在小步快跑的不断积累之下,每经过一定周期,就会出现一次革命性的变化。西方军事系统似乎具有自我生长的生命力,仿佛如活物一般。由于系统凝聚了不同时间和空间内无数人的知识、智慧和经验,因此可以说此类系统比任何天才都要聪明。因此,在明朝的武器引进和仿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一种说法,认为满洲以骑射为本,导致了火器的荒废。这对于一个以武立国的民族而言是不合逻辑的。从乾隆朝《平定伊犁回部战图》看,清军、回部和准噶尔均大量使用火器,清军鸟枪的装备率远高于前明,明代十分珍贵的西洋大炮在清军中已十分常见,火炮也都装备了简易的炮车,不再需要钉在地上固定发射。清军的火枪部队,“实以排枪之九进十连环,为军营决胜之技”,实现了持续的火力投送,至乾隆年间进一步改为三进四连环,证明了鸟枪装备率的提高。从乾隆《大阅图》可以判断,清军的火器阵列达到了17世纪古斯塔夫改革时期的水平,较之明末孙承宗“车阵”,无论火器装备率,还是技术水平,乃至战术编制,都有很大进步。虽然有以上的进步,但清朝军队尚未建立一套可持续的有效军事体系。这才在鸦片战争中被打得落花流水。很多人似乎相信我们是以“大刀长矛”对抗“洋枪洋炮”的,其实,清军装备的火药兵器其实也是洋枪洋炮。中英武器的代差还不足以决定一切。此战中,中国和英国都使用前膛装填的滑膛枪炮,都使用黑火药,英国的军事工业也还未完全进入机器生产的时代。但是,差距还是存在的。客观的讲,清朝的火器虽然较之明末有较大的发展,基本达到了欧洲17世纪的水平,但较之欧洲一日千里的军事科技进步,已然被落在了后面。组织上的全面溃败比武器的差距更致命。火器与冷兵器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一种消耗品。清朝未建立武器定期报废制度,据茅海建教授研究,他所见的材料中竟然有166年不曾更换的陈年老枪。摊上这种活祖宗辈分的武器,不炸膛已是万幸,士兵怎敢安心瞄准呢!另外,乾隆末年工部定了一个省钱的办法,奏明各省,“不准另开耗铅火工”,鸟枪火绳等耗材,令兵丁自备。若想新购军需,“均照京城制造药铅火绳工料办理”。这项倒霉政策令各地督抚完全没有添造火器、操练火器的动力。还有就是训练,对于英国炮兵而言,瞄准开炮已经成为一道的物理、几何应用题,只需要测定距离等参数,对照射表,即可调整方位、角度,实现精确瞄准。中国火炮不少连瞄准装置都不齐备,完全依靠炮手的经验,承平日久,大多数炮手实际上就没什么经验,打响就行,毫无准头可言。最后,观念上的落伍最令人咋舌。鸦片战争后,许多士大夫谈及火器时,竟然认为火器是宋代从西洋传入的,甚至以蒙古破襄阳城时使用的抛石机——襄阳砲作为火器西源说的例证,足见统治阶层对火器技术的无知到了何等地步。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akadi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子弹里面是什么火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