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赞成李金早提出全域旅游局长的新,老旅游“七要素”

李金早:旅游业要来一场厕所革命
日08:08&&&来源:
原标题:旅游业要来一场厕所革命
习近平同志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市场规模均居世界前列,已经迈入旅游大国行列。在旅游业已经有了长足发展的今天,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的主攻点是什么?我想,不妨推动一场厕所革命。
为什么要进行厕所革命
厕所是旅游必不可少的基本设施,也是文明的重要窗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许多发达国家,不管走到哪里,厕所都很干净,这自然给人留下文明程度高的第一印象。长期以来,厕所是我国社会文明和公共服务体系的短板,也是我国旅游业最突出的薄弱环节,是横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车轮前的一道坎。厕所建设管理严重滞后,是我国与世界旅游强国之间的一个明显差距,也是与发达国家现代文明生活的一个重要差距。许多地方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推介旅游景区景点,却不愿扎扎实实地建设好厕所、管理好厕所。殊不知,一个脏乱差的厕所可以瞬间毁掉花费在旅游推介上的努力,而且负面影响很难挽回。新形势下,我国旅游业要发展,必须解决一系列公共服务欠缺问题,其中尤为重要、尤为基础的就是厕所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各地在厕所建设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我国厕所现状还是“脏、乱、差、少、偏”。作为年接待游客超过37亿人次的旅游大国,厕所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小事。要真正让广大游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首先就要解决厕所问题。很多在国内旅游的人都曾遭遇过这样的尴尬:一路风光旖旎,突然内急,到处寻找厕所,一是很难找到厕所,二是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厕所,可是一走进去,立马进退两难。这时候,再好的美景也已失去了趣味。厕所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
厕所是游客的基本需求,建好管好厕所是政府必须履行的基本责任。我们要将厕所建设管理作为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与蓬勃发展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相比,由于传统观念局限、机制创新不足,以及商业投资和运营的内在动力缺乏,厕所这个最原始、最基础的要素依旧窘迫黯然。打个不一定十分恰当的比喻,沿途“讨饭”已经不见了,但沿途“讨厕”却很普遍。各级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应主动作为,将厕所建设管理作为推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切入点,使得游客的旅游变得更温馨、更便利、更安全。正因如此,我们才明确提出,“旅游要发展,厕所要革命!”通过旅游厕所革命,从思想认识、文化观念、政策措施、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广泛且深刻的变革,倡导清洁、舒适、健康和文明如厕的先进厕所文化,全面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旅游发展和品质提升。今天,要将旅游业培育成为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要把我国真正建成世界旅游强国,就必须从厕所这类基础的事情抓起。
如何进行厕所革命
变革观念。几千年来形成的鄙视厕所、厕所文化缺失以及一些如厕陋习必须改变,当前迫切需要建立“厕所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公共服务要素、是体现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的观念。要像重视餐厅一样重视厕所,像重视客厅一样打理厕所,像重视舞厅一样“香化”厕所。在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我们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基础上,又概括出新的旅游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现在看来,这两个六要素还不够。有必要增加“厕”和“文”,拓展为两个七要素:“吃、厕、住、行、游、购、娱”,“文、商、养、学、闲、情、奇”。之所以增加“厕”并放在很靠前的位置,是因为如厕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厕所是旅游的基本要素,马虎不得。将“文”作为一个旅游要素并置于新“七要素”之首,是因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魅力的源泉,旅游的各个环节都应具有文化内涵。同样,如厕环节也应有健康的厕所文化。
政府主导。厕所是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也是重要的地方基础设施,应明确以地方政府为建设主体。着力推动地方政府将厕所纳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推动业主单位、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厕所建设管理中承担主体责任。旅游部门应加强对旅游厕所建设管理的指导,配合规划、城管、交通、环保等部门发挥作用。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游餐饮点、旅游购物场所由相关旅游企业负责建设管理;旅游交通线路应由交通部门规划建设管理,旅游部门积极配合;旅游步行街区、旅游集散点等由政府主导,采取以商养厕等办法推进;乡村旅游点由经营农户为主体建设管理,旅游部门强化指导。厕所建设管理涉及部门多,需要统筹协调、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新建、改扩建厕所数量应与接待游客规模成比例,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新建、改造的要结合旅游厕所标准和利用实际,宜改则改、宜建则建。到2017年底,所有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交通集散点、乡村旅游点、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休闲步行区等的旅游厕所都要达到优良标准,实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免费实用、管理有效”的目标。各地旅游委、局要对现有旅游厕所的分布、使用、管理情况进行详细调查,重点对本区域内旅游景区、旅游交通线路沿线、重要旅游集散地、重要乡村旅游点的厕所缺位情况进行摸底,拿出建设工作方案,做到布局合理、数量充足、合乎标准。
创新机制。厕所革命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机制创新,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建设管理机制。“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许多厕所建得很好,但管理跟不上,结果还是脏乱差。厕所问题之难,难就难在厕所的建设者、管理者责任缺失,而对使用者又难以监督。因此,要创新建设管理机制,探索“以商养厕”之路,把厕所作为新的发展机会、新的商机。只有这样,持续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才有保障。应在厕所建设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建设管理模式。一是景区景点内的厕所,应与景区内的经营服务项目结合。二是街道等公共场所可将厕所与商铺、摊位挂钩,收取适当费用。三是更大范围的城市厕所建设管理,可以采取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政府统筹规划布点,以相应的土地、资金、税收等配套措施来支持,引进专业化的厕所公司进行品牌化、网格化、规模化连锁经营,推进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市场化。“以商养厕”方式还可以有更多创新。15年前广西桂林进行过“以商养厕”探索。实践表明,实行“以商养厕”,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规划,加强用地支持,研究出台水电优惠、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扶持措施,在保持厕所公益性导向的前提下,使厕所的建设管理有商可经、有利可获。除了经营机制,还需要创新管理机制,整合资源,多形式、多渠道解决旅游厕所短缺问题。小小的厕所,其建设管理涉及旅游、规划、工商、税务、建设、环保、市政、环卫等许多部门,涉及社会大众。要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理念,有效地整合转化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革新技术。现代厕所是新材料、新技术的集合体。一部厕所史也是一部厕所技术变革史。1596年抽水马桶由英国人哈林顿发明,之后厕所逐渐推广。抽水马桶带来了第一次厕所革命,成为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几十年来,我国的厕所经历了由露天到室内、由旱式到水冲,技术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厕所建设管理的技术应用水平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应结合实际,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建设旅游厕所,使厕所符合现代时尚、方便实用、节能节水、保护环境等要求,让厕所更经济、更环保、更便捷、更人性、更易维护、更耐用。各地应有针对性地解决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中的难题,因地制宜地探索解决寒冷地区厕所防冻问题、缺水地区厕所冲洗问题的办法。比如在无上下水系统依托的景区景点,应尽量选择能使污物自然化解、不造成环境污染的合适地点,加强自然通风措施,并采用“生态厕所”“沼气化粪”等先进技术,保持厕所整洁。
务实推进。推进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困难多,需要敢于担当、迎难而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是强调实用、便利,不搞不切实际的奢华之作,不搞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不是老百姓所需要的,不是游客所需要的。要按照使游客感到便利、温馨的要求确定厕所的数量、位置及施工设计,坚持以游客为本,体现人性化。厕所要够用,但不要贪大求洋、闲置浪费。旅游厕所建设,应尽量做到与周围环境和谐,力求数量与质量并重、实用与美观统一。二是坚持建管结合、管理持续。许多厕所无电、无水、无人管理,既不好看又不好用。应重点解决只建不管、管理不善问题。在厕所规划建设时,同步考虑厕所的运营、管理问题,探索长效的管理体制机制。三是明确责任、积极推动。把旅游厕所建设管理的水平、效果作为评估省区市旅游工作业务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旅游局从今年开始要试行对地方旅游主管部门主要业务工作进行评估,重在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旅游厕所建设管理行动就是其中一项内容。再者,要将厕所建设管理的效果与景区景点评定和各类等级评定挂钩。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不达标的,不能通过等级评定,实行一票否决。今年还要实施A级景区景点的退出机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厕所建设管理是否到位。
全民参与。推动厕所革命,仅有厕所建设者、管理者行动起来还远远不够。厕所问题与每一位社会成员密切相关,需要全民行动起来解决。首先,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文明如厕,形成健康文明的厕所文化。如厕不文明,是我国公民在境外饱受诟病的痛点之一。我国公民在境外的形象受到一些负面评价,许多就与不文明的如厕行为有关。增强每一位公民的文明如厕自觉性,不论境内旅游还是境外旅游都应做到文明如厕。只有每个人都能自觉做到文明如厕,厕所革命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其次,旅游厕所建设管理行动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攻坚工程。这是一场社会大动员,不能是旅游业内部的孤立行动,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调动社会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关注推动厕所革命的热潮。应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厕所建设管理;鼓励各界人士为厕所建设管理出谋献策、建言出力;鼓励居民、游客积极监督,制止不文明如厕行为;文明如厕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实行终生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厕所革命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作者为国家旅游局局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香港旅游业亟待战略转型
香港旅游业亟待战略转型
【 中国旅游报】
南国四月春暖花开,香港旅游业却遭遇多年罕有的“倒春寒”。今年2月访港旅客同比下跌20.5%,其中来自内地的旅客大跌26%。香港业界有人预计,即将来临的“五一”假期内地访港旅行团数量可能不及往年的十分之一。景区、酒店、零售和餐饮业首当其冲,有人惊呼“简直就是断崖式暴跌”。旅游业是香港的第五大产业,就业人口约占香港总就业人口的7%。旅游业的寒潮对香港经济可能是雪上加霜,并波及到澳门、珠海的旅游业。
去年香港入境游客5930.8万人次,比前年下降2.5%,其中内地游客4582.2万人次、比前年4724.8万人次下降3.0%,外国游客为1145.0万人次,比前年1156万人次下降1%。内地游客的减少是香港入境市场下滑的主要因素。这是国内外各种要素交织的结果。从外部而言,日韩货币贬值,多国釆通关便利和购物退税政策等导致国际竞争加剧分流了访港客源。2014年以来,香港少数人非法“占中”、“反水客”、反“蝗虫”等行径,严重损害了“好客香港”的形象,同时近年来又采取限制购物、限制一日游等措施,挫伤了内地赴港旅游的热情。
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香港旅游界固然需要采取各种救急措施,但更需要登高望远反思香港入境旅游的发展方式、入境市场的总体格局和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等战略问题。否则时而主张限制自由行规模、时而又希望扩大内地自由行城市,反复陷入“客人多了受不了,客人少了抗不住”的两难纠结。重起降价促销、再打价格战,固然有一时成效但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香港是个城市型的旅游目的地,陆地面积仅1104.3平方公里。去年接待入境旅客5903.8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2668.6万人次),平均每平方公里游客近6万人次,入境游客人数为本地居民的8倍。与上海相比,香港的陆地面积是上海的1/5,入境游客数量约为上海的9倍(过夜游客是2.5倍),旅游外汇收入是上海的7倍。与新加坡相比,香港的陆地面积只比新加坡大1/3,入境游客数量是新加坡的4倍(过夜游客是2.5倍),旅游外汇收入是新加坡的2倍。香港的入境旅游收入居世界第十位、亚太地区第三位,入境旅游规模并不算少。
然而必须看到,香港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容量决定了旅游业不能继续走速度飙升、规模扩张的路子。香港有必要启动入境旅客最高与最佳容量研究,从陆域、用水、能源、交通、通关能力、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等诸方面进行综合研判,预测中远期居民与游客的规模及应对措施,进而构建更加合理的客源市场格局。
目前内地旅客占香港入境市场的77%,内地、台湾和澳门旅客占80%以上,入境市场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同胞,国际旅客的规模不算大、比例比较低、国际化程度不算高。这是香港入境市场的一大特点,其优势是背靠内地,成为香港源源不断的客源基础。但这种市场格局与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的定位有很大的距离。
2005年香港特区政府提出“背靠内地,面向世界,建设一个提供优质服务的国际都会”。香港旅游业应该按照“提供优质服务”的要求,实现从数量扩张型的发展方式向数量与质量统一、规模与效益协调的增长方式转变,成为长盛不衰、常变常新的“国际都会”。
无论从当下市场解困还是从长远战略目标考虑,香港旅游业迫切需要从需求与供给两个侧面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在转型中实现产业升级。近十多年来,香港依托“购物天堂”的优势、利用内地与香港商业环境的差别导致了内地市场的排浪式增长。隨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购物天堂”的优势日渐减退,难以成为核心吸引力。香港要向城市文化休闲度假和商务会展相结合的优质、高端旅游目的地提升,在进一步优化购物环境的同时,以更大的力度着力开发世界级的文化研修、艺术展演、康体美容、会展奖励和邮轮母港等高品格、高增值的高端都市文化休闲产品。供给引导消费,香港应以供给侧的转型升级,构筑文化休闲假、精品购物与商务会展相结合的都会旅游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成熟的国内外游客,逐步优化入境市场的区域格局和群体素质;同时需求推动供给的转型升级,着力开发世界级的文化研修、艺术展演、康体美容、会展奖励和邮轮母港等高品格、高增值的高端都市文化休闲产品,以品质和效益为导向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使香港成为一个产品高品质、游客高素质的国际旅游大都会。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香港旅游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良机,也为香港发挥固有优势提供了新的平台。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支持港澳参与国家双向开放、“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内地与港澳企业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合作走出去”。百余年的历史积淀使香港成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资金、货物、人员自由流动的自由港和单独的关税区,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系和经贸体制,并可以“中国香港”名义参加国际间政府与民间组织会议,对165个国家和地区旅客实行7~180天的免签入境政策和146个国家和地区对港人实行免签入境,加上香港广泛的国际经贸文化交往和良好的英语环境等,完全有条件成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先行者,为一带一路沿线中外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穿针引线”。美国传统基金会日前发表2016年《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香港连续22年获评“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经济学人》智库(EIU)2014年至2018年全球最佳营商环境排名显示,前三名分别是新加坡、瑞士和中国香港。2015年香港旅游竞争力排名世界第13位。香港旅游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与内地企业优势互补广泛合作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大有作为,同时拓展国际旅游空间,借此实现自身的华丽转型。
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是一场硬仗,任艰而道险。闯过这一关,香港旅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春”。
&&最后修改于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金早提出全域旅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