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下葬有什讲究丹道加持有时辰讲究吗

强化文明参观保护动物的理念,加强宣传监督管理。
比基尼模特与鲨鱼一起游泳,甚至抱着一起拍照。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文/种方
  一、消息卦理论
  “一阳来复”之“复”,毫无疑问,指的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复卦,复卦上坤下震,也就是《象传》所谓的“雷在地中(震为雷,坤为地)”,全卦上五爻都是阴爻,只有初爻是阳爻,这一特殊状态使它成了后儒创造的十二消息卦之首。
  复卦示意图(资料图)
  1、消息卦起源
  十二消息卦虽属后人创造,但在《周易》原文中也有迹可循,剥卦《彖传》中说:“君子尚消息盈虚”,丰卦的《彖传》中也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的句子。然而《周易》原文中只有“消息”二字,并未指明消息为何,且是否跟某些卦象有关。是汉代的易纬,发展了消息的概念。如易纬《稽览图》“唯消息及四时卦当尽其日”,这短短一句话,提供了大量可供推理的信息。首先由“消息及四时卦”,可见当时消息和四时两个概念,都已经和具体的易卦联系在一起;其次由“当尽其日”,又可见消息卦和四时卦,也都已经和记日、记时联系在一起。
  周易(资料图)
  据《周易集解纂疏》的作者李道平所说:“消息之义,盖已古矣。孟氏传其学,荀氏言之不能具,惟虞氏所注犹存其概。”这里的“虞氏”指的是三国时代的经学家虞翻,汉魏《易经》古注多已亡佚,只有只言片语保存了下来,其中虞翻《周易注》留存的内容相对较多,幸而清代学者张惠言在《周易虞氏义》中已将虞注一一摘出成书,贻惠后人。其实《周易虞氏义》中大部分内容正是摘自李道平所疏解的、唐李鼎祚编纂的《周易集解》,张惠言在自序中已经言明。因此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对“消息”为何的描述,最早也只能追溯到唐代李鼎祚编纂的《周易集解》中,只不过其所收录的是三国虞翻的说法,这一点是需要指出的。
  虞翻在解释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一句之前的“出入无疾,朋来无咎”时说到:“谓出震成乾,入巽成坤。坎为‘疾’,十二消息不见坎象,故‘出入无疾’。”这句话意思比较详细明确,而且其中“十二消息”、“不见坎象”等说法都和现在可见的消息卦理论相合,可见虞翻之消息卦,确凿无疑正是真正的消息卦。
  2、消息卦理论
  通过张惠言对《周易虞氏义》上节引文的详细解释,我们就可以完全理解消息卦的具体内容:“由复历临,至泰反观,成剥入坤,为乾之消息六卦。由构(‘构’字原书有误,据上下文判断,应为‘ァ郑├荩练穹创笞常ぶ⒘浴7驳们⒗ぶ园耍稹①恪⒍摇Ⅳ挢愿鞫患怖搿!贝舜β凼觯蠢畹榔剿健敖┪浣攀涎灾罹钡哪谌荩簿褪撬担畹榔胶苋贤呕菅远杂莘⒇岳砺鄣慕馐汀
  为了更直观地表现张惠言的说法,笔者做了下面这张表格:
  乾之消息六卦,前三卦复、临和泰,变化趋势是自下而上阳爻逐渐替代阴爻。然而到了下一个观卦,却突然变了。由泰卦变为观,四爻先由阴变阳,然后六爻都改变一次阴阳。接着由观而剥、而坤,五爻、上爻再依次用阴爻取代阳爻。下面坤之消息六卦,是和乾之消息六卦相对的反向变化,不必赘述。
  十二消息卦分别为何,历来并没有什么争议,正是张惠言所列的这十二卦。和上文虞翻的说法相对照,虞翻所谓“十二消息不见坎象”,指的就是组成这十二个六画卦的上下两个三画卦中,并没有坎、离两种,在这一点上,张惠言的说法也并没有违和。然而“出震成乾,入巽成坤”这一句,却并不符合。主要问题在于消息卦的变化顺序,由泰而观、由否而大壮时,是否应该阴阳反转,如果不进行反转,消息卦的排列则为下表:
  在这种情况下,“出震成乾”中的震可以解释为复卦下面的震卦,而由复卦中的震卦开始变化,最终成为乾卦,正是“出震成乾”。同理,“入巽成坤”中的巽,即ヘ韵旅娴馁阖浴U庋焕矗屯耆芄欢杂ι嫌莘乃捣恕J导噬弦舱窃谏贤嫉那疤嵯拢降摹耙谎衾锤础辈拍芄痪哂刑厥獾囊庖濉A硗庀挛穆奂暗さ乐魇保不崽峁┲С指猛嫉男轮ぞ荨K韵旅娴奶致郏颐侵苯酉纫缘诙疟砀裎肌
  二、一阳来复及其象征
  1、“一阳来复”是阳消阴长的第一步
  结合上文消息卦理论可知,复是由坤卦变为阳卦的第一步。在传统观念中,“乾健坤顺”,乾卦需要成为主导,而坤卦则以顺从乾卦为美德。所以在阴阳消长的世界观下,由坤变成乾,是正确的变化。因此和纯阴之卦坤卦相比,复意味着一阳初生,由下而上渐渐开始成长,并且最终必定战胜坤卦的群阴,成为纯阳的乾卦,因此虞翻有所谓“小人道消,君子道长”的说法。
  复卦的“一阳来复”标志着这种正义变化的第一步,自然意义深远。当然“盈不可久”,因此也会有相应的、阳消阴长的时候,例如一阴生的卦,就是正好和复卦相反的ヘ裕踟澄踟常衔遑扯际茄糌场ヘ缘摹跺璐分兴淙灰灿小叭嵊龈找病薄疤斓叵嘤觯肺锵陶乱病钡纫砸灰醭跎疤嵋瓿龅木渥樱湎笳饕庖澹匀徊豢梢杂敫簇缘囊谎羯斩铩/2、“一阳来复”与中国历法的结合
  2、“一阳来复”与中国历法的结合
  在《周易》卦爻的阐释史上,汉代是各种理论蓬勃兴起的时代,此时卦爻也和很多其它的概念正式地联系起来,如五行说、纳甲说等等。复卦本身所对应的概念,无一例外,仍旧来自于其“一阳来复”的特征。在时令中,复卦对应的是冬至,《汉书&五行志》记载“冬至阳爻起初,故曰复”,我们都知道,冬至是一年中阳光最弱、白昼最短的一天,然而这反而意味着,再往后发展,必然会是太阳回归,所以如果将这一天对应六十四卦之一,古人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复卦。
  大量易学书籍中,又会以复卦来指代“建子”这个时间点,其实建子就是冬至。《大易粹言》引郭雍《易说》“自夏至阳始剥,而于卦为ァ=êグ。ㄗ佣谎衾锤础薄S薪ㄗ印⒂薪êィ杉舜κ抢檬Ы⒘耸鼋诘悖甲韵闹痢O闹裂羰及质ヘ裕浇êグ湮ぃ裕芍闹辆褪恰敖ㄎ纭薄
  六十四卦图(资料图)
  既然有十二支、有节气,那么以十二消息卦等分一年为十二份,这一点毫无疑问,只不过等分的方法,和现在通行月份划分不同而已。既然夏至是等分的最中点“建午”,那么等分的起点“建子”,也就是和夏至相对的冬至。因此在郭雍《易说》中,虽然思路稍异,但仍然是以一阳来复指代冬至的。
  中国古代的历法,一度曾经以冬至为一年的开始,上古时期中国曾有过三种历法,夏正即现在的阴历,殷正以现在阴历的十二月为正月,周正则以现在的阴历十一月为正月。不仅如此,《尚书大传》记载:“周人以至日为正,殷人以日至后三十日为正,夏人以日至后六十日为正。”因此周正的正月一日,就是冬至这一天。
  十二月、十二消息,看似完美的对应,但这实际上和《周易》“七日来复”的原文产生了矛盾,如果按照十二个月来对应十二消息卦,乾卦到复卦应该是七个月,而非七日。/3、“一阳来复”与“七日来复”的矛盾与统一
  3、“一阳来复”与“七日来复”的矛盾与统一
  因此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中提出了异议:“(江南义疏)至若复卦云‘七日来复’,并解云七日当为七月,谓阳气从五月建午而消,至十一月建子始复,所历七辰,故云七月。今案辅嗣注云:‘阳气始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则是阳气剥尽之后凡经七日始复,但阳气虽建午始消,至建戌之月阳气犹在,何得称七月来复?”这正是对七日、七月产生的合理质疑,然而下文给出的解释似乎又有相当程度的妥协:“故郑康成引易纬之说:建戌之月以阳气既尽,建亥之月纯阴用事,至建子之月阳气始生,隔此纯阴一卦,卦主六日七分,举其成数言之而云七日来复。仲尼之纬分明,辅嗣之注若此,康成之说,遗迹可寻。”
  这段话的前半段,是以卦对月的思路,“建戌之月以阳气既尽”正是五阴一阳的剥卦,“建亥之月纯阴用事”即坤卦,“至建子之月阳气始生”则是复卦一阳生,这三个例子,也仍然属于十二月十二消息的解释系统。然后为了达到反对七日即七月的目的,《正义》又引入了六日七分说。
  日晷(资料图)
  六日七分试图将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按照日子分配给六十四卦,使每卦有所代表的相应日子,这个理论最早见于汉代纬书《易纬稽览图》,郑玄为之作注,也就是《正义》所谓的“郑康成引易纬之说”。《易纬稽览图》中说:“坎六、震八、离七、兑九,已上四卦者,四正卦,为四象。八晔拢吭挛逶拢ò丛伦值弊髫裕粤掌叻帧! 六十四卦中,坎、震、离、兑属于四正卦,代表四象,不算在内,剩下六十卦平均分配三百六十五日,每卦约得六日七分。因此《正义》认为,所谓“七日来复”,指的是由坤卦至复卦,中间要经历六日七分,约为七日。
  三、丹道理论中的“一阳来复”
  1、守时辰一阳来复
  以一阳来复指代冬至,且为周历建子,这是儒家易学家们的主流看法。后来一阳来复的所指更趋复杂,主要归功于研究道教丹道的学者们。俞琰在他的《周易参同契发挥》中,进行了简练完备的总结,他说:“复,一阳之卦也,律应黄钟。以一日言之,为夜半子。以一月言之,为初一至初三半。以一岁言之,则斗杓建子之月是也。”一阳来复不仅在一年中指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而且在一月中指月初、一日之中指夜半子时。后面两个时间点,也都是阴气满盈,阳气渐生,很符合一阳来复特点的时间。
  俞琰这段话,是在解释《周易参同契》“朔旦为复章第四十九”:“朔旦为复,阳气始通,出入无疾,立表微刚。”单看本章,似乎还不足以确定这里指的是一阳来复,那么看一下后面几章,就确凿无疑了。第五十章首句为“临炉施条”,五十一章为“仰以成泰”,五十二章“渐历大壮”,五十三章“跻酝恕保迨恼隆扒∈⒚鳌保直鹗歉础⒘佟⑻⒋笞场颓梅涎糌辰コさ南⒇孕蛄小H绱烁叨鹊囊恢滦裕胤乔珊稀
  冬至一阳初生(资料图)
  因此在丹道学者看来,冬至、月初(特别是朔旦第一天)和子时,都可以是一阳来复的时间。一阳来复在丹道中为什么如此重要?
  首先在外丹领域,此时需要起火。彭晓说:“……故从子初起阳火也……鼎内受微阳之气,始造砂汞之基。” 类似的说法举不胜举,此处只引一句作为证明。而且火候的掌握,也得遵循一阳来复的特征,《金丹大成集》中有一首口诀,记录了由复至乾,再至坤这个过程中,火候的大致变化:“复卦起潜龙,戊己微调未可攻。九二见龙,临卦主神通。从此炉中次第红,泰卦恰相逢。猛火烧乾藉巽风,炼就黄芽并白雪奇功,还返归坤道始穷。”乾卦初九“潜龙勿用”,口诀的第一句正是针对复卦变坤初六为阳爻,成乾卦第一步而说的,这时候虽然起火了,但只合微调,不能发动大火猛攻。经历了临、泰等卦之后,到了乾卦,这时不但要施以猛火,而且要加上风力,口诀中的“巽风”即指乾后ヘ韵旅娴馁悖虼斯Τ芍蠓祷乩へ裕隽鞒探崾
  一日之一阳来复为子时,一月之一阳来复为月初,那么月初子时修炼起来,是不是更加事半功倍呢?古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另外特殊月份的月初子时,效果再次加倍,如冬至所在的十一月的朔日子时。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时间也被予以重视,即八月十五的子时。《悟真篇》中明确说:“八月十五玩蟾辉,正是金精壮盛时。若到一阳来起复,便勘进火莫延迟。”宋代的翁葆光解释说:“八月十五正是金水气旺之时,子时乃一阳来复之时,外、内二丹火功并进。”八月十五金水之气旺盛,子时又是一阳来复的时候,因此不论内丹还是外丹,都适合在这个时候进行修炼。
  2、身中自有一阳生
  然而随着丹法的进步,对一阳生的解释又有了发展,以至于出现了下面这种阐释学上的有趣现象。
  首先源自吕祖纯阳写过的一首《沁园春》丹词:“七返还丹,在人先须炼己待时。正一阳初动,中宵漏永,温温铅鼎光透帘帷。”“七返还丹”、“在人”、“炼己”说明这是在讲内丹修炼,而“待时”、“一阳初动”、“中宵”则完全贴合了上文所述的一阳来复理论,因此吕祖实际上认为,内丹修炼需要等待子时一阳来复的时刻。
  子时一阳来复(资料图)
  然而人称毗陵的道光紫贤真人薛式,在《丹髓歌》中解释吕纯阳这首丹词时,认为:“炼丹不用寻冬至,身中自有一阳生。”也就是说,人身中自然能够感受到一阳生,因为毕竟内丹的变化都在体内,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因此不必等到冬至行功。然而这一句诗中,只说了冬至,而未提及是否要遵守子时行功的规矩,因此还并未直接违背吕祖丹词的意思,然而他似乎已经开启了后人反对守时的先例。
  于是萧廷芝进一步发挥薛式的思想:“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毗陵师曰:‘炼丹不用寻冬至,身中自有一阳生’,时中有时之工夫,刻中有刻之工夫。”时时刻刻都有功夫,自然不但冬至、朔日,而且子时行功的规矩也不必遵守。然而“一阳生”的现象仍然存在,没有了具体的时间点作为产生一阳生的必然依据,又怎么定义一阳生呢?
  据胡渭说,那就是俞琰所谓的“弹指声中巽门豁开,而心觉恍惚之时”。俞琰这一段论述是一种过于主观的描述,并不见于俞氏著作,只见于胡渭《易图明辨》所引。其中俞氏还犯了一个错误,认为“炼丹不用寻冬至,身中自有一阳生”这句话出自白紫清的《珠玉集》。这不由得令人怀疑它的真实性,笔者通过对比句意,发现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确实有类似的表述。即在解释“发号顺节令,勿失爻动时”这一句原文时,有如下内容“地雷震动巽门开,龙向东潭踊跃来。此身中一阳爻动之时也,此时暖气冲融,心觉恍惚,便堪进火,勿可缓也。”然而此句既然说“巽门”,又说“一阳爻动”,似乎更合由乾至サ谋浠怯衫ぶ粮吹谋浠3酥猓ㄒ荒苤っ饔徵腥稀吧碇凶杂幸谎羯钡木渥樱挥小吨芤撞瓮醴⒒印分薪馐汀俺ぷ蛹谈柑澹蚰噶⒄谆笔钡摹爸兜げ挥醚岸粒碇凶杂幸谎羯荒嗪跄暝氯帐敝狄印!币虼丝芍睦砺鄄⒚荒鼙认敉⒅徊健
  总之,虽然在具体感受和状态上有些难以把握,但一阳生在内丹修炼中,必然属于最初的一个阶段。正如陈致虚在《金丹大要》中所说“一身内外尽皆阴,莫把阳精里面寻”,《性命圭指》又说“盖人之一身彻上彻下,凡属有形者,无非阴邪滓浊之物。”人身有形之物都是阴邪的,修炼的目的正是求得阳精,因此不难理解,复卦的一阳来复,在丹道理论中为什么能成为重要象征。
  3、一阳生需要怎样寻求?
  那么一阳生需要怎样寻求呢?“大道无言非有问,忘形忘象求铅汞。守中一物莫存些,专意身心要守定。呼吸一应便神清,六脉自然朝性命。精神魂魄各归元,至此身心寂不动。一阳生至二阳迁,只待温温行火今。”根据余洞真所说,身心守定、呼吸相应、魂魄归元,做到这些基础要求之后,也就是真正进入修炼之正道的时候,才会有第一阶段一阳生的成就,随之而来的是二阳迁等等。另外最初以要慢慢温火进行,这一点倒是和上文外丹炼制时的要求相似。
  总之,一阳来复这个概念,虽然在内丹领域中多被称作“一阳生”,但其发展过程正如本文所论,源自《周易》复卦之一阳来复,汉代之后时被附会指代天时,从而因《周易参同契》等书的说法而影响了对外丹修炼时机、火候的选择,最终又成为内丹修炼的一种状态术语。它的发展的脉络和思路是连贯而清晰的。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文化中国( ),文化艺术信息传播平...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冬至后天刚亮时出生的是什么时辰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冬至后天刚亮时出生的是什么时辰
拇指医生提醒您:该问题下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夏天和冬天不一样 南方和北方也不一样 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差异更大 我是河北的大三学生 昨天通宵来着大概5点多点天就亮了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为您推荐: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丹道修炼问答(上)
由于自古以来的修真前辈均是潜修秘练,和光混俗;而且有着“道不传匪人”的陈规,因而使得修炼之人难得其门而入。祖师们留下的丹经道书多数都是隐语譬喻,令人费解难猜。很多人到处访师求道,往往苦于无人接引。今特将道教修炼学之中存在的的疑点难点,以及人们在从事修炼功法时常见的一些问题,综合百则,解答如右。
丹道修炼问答
1.问:修炼强调修德,认为“无德不养道”,试问修炼和修德有何关系?
答:传统道家学说认为,人的先天真性,本与太虚同体,清静洁白,空洞虚无。下生之后,产生种种后天妄心,如云遮月,蒙蔽真性,造成修道障碍,念想难除,妨害道修。修德的目的,从静修的角度来讲,是要培养个人谦虚、柔和、忘我、不争的坦荡胸怀,净化心灵,去妄归真,再去下功,则入静易而进功深,所谓:“德正则心安,心安则炁顺。”相反,若无修德之熔练,则心神不清,性地不纯,如此心态,去做修炼功夫,无异沙地造厦。所以修炼强调修德,乃与个人的修功息息相关,有德就有道,无德即失道,道以德为基,德高道更高。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提倡修德,使人与人之间形成团结、互助、真诚、和睦的关系,有益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生活环境的安定。道家修德,进一步还要求推诚万物,“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提倡以好生之德,保护自然环境。因此道家修炼所提倡的修德,并不局限于狭隘的个人修炼,这种广义的道德观,体现了真实的道德价值,既有社会价值,又有个人价值,个人修德有益于社会,利济他人就是升华自己。《老子》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出世的修真之学,与入世的为人之道,“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二者并不抵触,而是互补协调的统一。明白了修德,大道就在眼前,人人可为,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
2.问:道家修炼,为何从静功入手?
答:道家修炼,贵乎练炁。(“炁”的读音与“气”相同,专指先天之气,用来区别后天呼吸之气。)《黄帝内经素问》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种种气的变化,可谓详明,但是这里所讲的“气”,均属后天情志所生之气。独有一句,医家不知,而为道家所秘,这就是---“静则炁生”,这个“炁”,乃是道家修炼所用的先天之炁。短短四个字,高度概括了道家修炼的基本原理。盖种种内情外感,伤人内炁,道家寡欲,而抱神守静。静则内炁得养,生机蕴藏,自会再生真炁,而为丹本。真炁发生,自有景象,须亲身体验,非字面可得。再者,修真过程之中,一切炁的变化,都要求对境无心,不假人为,方合先天,倘无持静之训练,夹杂后天念想,谓之练意不净,功夫难以达到高层次。因此道家修炼,须以静功入手。
3.问:道家修炼,是否就应当盘膝打坐?
答:道家修炼,非必盘坐。因为这是内在的功夫,并不取决于外在的形式。曾见有人盘坐一生,自我标榜道行不浅,结果仍然不免老病而死,皆因不悟内在丹诀之故。徒然追求外表形式,等于猴子捞月,执形而求,远道千里。道家修炼,不拘外形,行、立、坐、卧、蹲、跪、趴,横竖均可,而以四大威仪较为常见。丹经云:“行则措足于坦途,住则凝神于太虚,坐则抱脐下之珠,卧则调丹田之息。”行,可缓步徐行,措足坦途,神态自若,安然行炁。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屈,双手自然下垂,放于体侧;或双手相迭,放于丹田。坐,可以盘坐,盘坐较为稳固;亦可两腿放下坐于凳上,双手相迭(或掐诀),放于丹田,或手抚两膝亦可。卧,可以平躺,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手心向上,置于体侧,或双手相迭,置于丹田;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丹田。以上各种姿势,皆须注意头脊正直,自然安适,以利气血流通和放松入静。试观华山“睡仙”陈抟老祖,寿享一百一十八岁高龄,终生以睡功作为修炼手段,至今华山希夷洞内,犹存其卧功睡像。又如“全真七子”之一的王玉阳真人,面对大海站功九年,人称“铁脚先生”,而入于大妙,功成道备,大着灵异。皆可证明,道家修炼之成就,并不取决于一定盘腿打坐。
4.问:舌顶上腭的位置在何处?其作用何在?
答:舌顶上腭,是练炁的起码常识,但其原理,无人深究。人之上腭部位,有两个小窝,伸进手指可以摸到,道家称为“天池”,此非针灸之穴位,乃属修炼之关窍。其窍上通泥丸,泥丸即是大脑,为神炁会聚之所,其窍不闭,则漏神漏炁,修炼家言“口开神炁散”,即是此义。故须舌尖反卷,上封此窍,抿口合齿,保养神炁。神炁相抱,则津液易滋,随口咽下,灌溉五脏,如同婴儿哺乳之状。另外,舌顶上腭,还有接通任督二脉的作用,丹道术语称为“上鹊桥”。还丹之时,大丹亦从此窍降下,倘不接通,则易外漏鼻窍而走失,谓之“玉柱双垂”,毁人性命,不可不慎。
5.问:做功的朝向,以何方为宜?
答:方向问题,本与做功关系不大。丹道所练者混元之炁,纯阳之体,超越有形之上,本无方向之可言。丹经云:“震兑非东西,坎离不南北。”若对初学而言,为了容易入门,可以有所分别。做功的方向,一般朝向东方,因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面向东方,以利采取生炁。其他如春季向东,以养肝脏,有肝病者可以依之;夏季向南,以利养心,有心病者可以依之;秋季向西,以利养肺,有肺病者可以依之;冬季向北,以利养肾,有肾病者可以依之。以及亥子二时面向北方,寅卯二时面向东方,巳午二时面向南方,申酉二时面向西方,辰时面向东南方,戌时面向西北方,丑时面向东北方,未时面向西南方,皆为合法。
6.问:做功的时间,应当如何选择?
答:做功的时间,对于初学者来讲,可以有所选择,以便容易收到做功的效果。丹道认为子、午、卯、酉四正时,正是阴阳二炁相互消长的特别时机,因为子时纯阴生阳,午时纯阳生阴,卯、酉二时阴阳相胜。此时做功,便于体察阴阳二炁的动静,兼又多在工作之余,也便于自我安排。如果针对专习丹功来讲,当以子、丑、寅三个时辰为要,因为子时一阳初升,丑时二阳来临,寅时三阳开泰,皆为练炁之特殊时辰。故应于子时做功,以俟阳炁之来复,则效验易得;丑时乃为二阳来临,更能得炁;如果子、丑二时不能保证起来练功,寅时生出三阳,自身阳炁旺盛,这时一般人都会醒来一次(即使不修道的人也有可能如此),就应当于寅时醒后即起,开始做功,以采取阳炁。否则此时醒而又卧,阳炁即散,不复为我所用,则修炼失去良好时机矣。
7.问:据说本人所在地区的太阳位置,正午时的时间比起北京时间迟了一小时零五分,所以当地时辰的正午时应当从北京时间的十二点零五分开始,不知此种说法对否?
答:古人所定时辰与节气,是以中原地区为标准,如今是以北京时间为标准,这一时间,与其他偏远地方存在不同的时差。所言你方所在地区的时辰,应以太阳为准,而将时差计算在内,理宜如此,其他时辰,亦应当作相对正确的调整。但是对于丹道修炼来讲,这仅仅只是一个侧面,要知所有练功时辰的确定,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丹书云:“火候不用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成虚比。”“不易”之外,尚有“变易”,更有“中易”之“活”时辰,并非死法不变的,应当注意体会之。
8.问:盘腿打坐之后,可不可以马上下坐?
答:盘腿打坐之后,两腿疲劳,注意不可马上下坐,最伤筋骨。有人辛辛苦苦坐了一辈子,就在这个关口不知注意,坐完马上下地,到老落下毛病,筋骨难伸,举步维艰,悔之迟矣!我们不可重蹈此覆辙。如果打坐之中,遇到其他事情,只要不是火烧眉毛,就不要勿忙下地,应在收功之后再作处理。因此做功一定要选择在自己说了算的时间进行,以防碰到其他外来干扰。过去道家有“三不起”之说,其中有一条就是“打坐不起”,意思是说,打坐之时,无论遇到何人来叫,也不起身招呼。
9.问:打坐之后,应当如何收功?
答:收功,在道家叫做“退符”。收功的方法很多,随着师传不一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坐完之后,须先将舌头从上腭放下(因在做功时舌顶上腭),再将掐诀之两手分开(上坐之时的顺序与此正好相反,即先掐诀而后舌顶上腭),而后慢慢将两条腿向前伸平,双手轻抚于两膝之上,闭目存神,不加意念,道家又称为“文火封固”。如此静养一会,使鼎内蓄养之炁,自动散布全身,否则恐有积滞而成淤气,则易倾漏,直至此炁运化到周身为止。此时但觉神清炁爽,浑身轻灵,即是炁布全身之象,诀曰:“退符至身轻”,是其候也。或者此时再做一遍自我按摩,亦利气血之流通。如此“退符”之后,方可下地。有的练师在上坐、下坐之时,还传有密咒,亦可见对于“退符”之慎重。
10.问:请问何种人可以练气功?何种人可以做静功?何类病症适用于静功调养?
答:气功和静功二者,由于其练功内容和练功特点的不同,可以有所分别,以便同志们选择练习,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争取获得最佳功效。一般来说,凡是能够自我控制,对于自己的意念能够把握,如果自己感到不对劲,就立刻停止不练,或者变换另外一种形式以应付之,像这种人可以做气功,不会出现偏差。若是心思死板而不灵巧,不善于自我控制,难以把握自己,等到身体发生特别的现象之时,又不知如何应付,练气功一定要出毛病。对于道家静功而言,就没有什么特别限制,无论性别男女、年龄老幼,身体强弱、心思灵活或不灵活,都可以做。好动不好静的人,不喜欢这种功夫,假若愿意试一试,也能做出相当的效验来,但是比较那些性格沉稳的人,见效要慢一些。至于何类病症适用于静功调养,凡是一切本元亏损的病症,如头晕、脑胀、眼花、耳鸣、心跳、胆怯、失眠、多梦、烦躁、惊悸、易怒、易悲、多忧、多虑、情绪纷乱、遇事健忘、头重脚轻、肌肉瘦削、少食乏力、营养不良、消化不佳、工作不耐疲劳、生活没有兴趣等等,这些症状,服药难以见效,检查身体又难以查出病在何处,唯一的办法,只有实行静功修炼,可望痊愈。当然这仅仅是针对静功调养特别有效的数种病症而言。若从道家修炼的角度上说,静功对于深化生命所起的作用远大于此。
11.问:做到入静的境界,对于身体有什么好处?
答:人体内部原有天然抗病的本能,但是由于身体衰弱或者遇到其他障碍,致使抗病的本能难以发挥出来,因而难以抵御疾病和衰老的侵入。静功的作用,就是通过入静的手段,使人体除去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负担,消除身心上的障碍,恢复人体之本能,使得人体进入自我调节状态,逐步培蓄人体内部的能量,把原有的潜能发挥出来,以增长自身的抗病能力,不光可以治愈疾病,并且可以达到自我更新、推迟衰老的积极状态,恢复对于人生的信心,永远保持青春活力。再者,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无论物质享受如何充足,平时缺少的就是一个“静”字。昼夜二十四个小时之中,身体虽然能够休息,思想上却从来难得片刻清静。不但醒着的时候脑筋运用不停,就是睡着了也会做梦,而且睡梦里面所感觉疲劳的程度,和醒来之时所感觉的没有什么两样。这样积年累月下去,精神消耗越来越多,各种疾病乘虚而入,人体逐渐进入衰老状态。对于一般身体健康的人来说,每天忙里偷闲做两次静功,如果能够持之以恒,不但可以预防疾病,而且能够延长寿命,这种长寿是必然的、健康的、积极的生命果实,每个有心修炼的人都有资格享受。
12.问:静坐时间越长越好吗?
答:针对初学而言,假如没有一定的做功时间作为保障,则难以收到静坐的功效,但也不是时间越长越好。任何东西,超过一定的限度,都容易走向反面,古人云“久坐伤肉”是也。笔者最初学道之时,每天打坐至少保持四个小时,而且这也是在专事修炼的条件而言,平常的人恐难取法。一般来说,锻练静坐,开始应当有一定的时间,充分作为保障,每天可以保持半个或一个小时,或者有可能的情况下再多一点。等到具备一定功底之后,也就可以灵活一些,可长可短,均能收效。但也不是说就可以偷懒怠惰,而致荒疏,则无以建功。当然静功进入高深层次之后,则时时在在不必有心去坐,但又无处无时不在静坐之中,自无时间限制矣。
13.问:有的功法要求放松身体某一部位,对吗?
答:丹道修炼,要求全身放松,一松而无有不松。如果着意放松身体某一部位,容易造成其他部位的不平衡,反而破坏全身之整体放松。整体不松,则气血必有停滞之处,雍塞成患,容易发生问题。只有做到全身放松,方可处处皆松,气血流行全身,而无丝毫阻滞之患,恢复人身自我调节之天然本能。如此气血周流,无时或滞,日日积累,自可坚固形体,保健延年。进一步还可以和合精炁神,达到更高层次的修为。
14.问:学习静坐已有年余,总是感觉杂念难除,无法解决,是否自己就不适合做静功?
答:静坐之时滋生杂念,这是初学做功常有的现象,丝毫不值得奇怪。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之中,均无时无刻不在起念,只是不自觉察,常常忽略过去。静坐之时,却才感觉杂念纷扰,浮游乱想,难以制止。有的人做功之后才知道,不做功夫好像什么都不想,上坐之后什么都会想起来了,其实这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而已。其实静坐之时,分明感觉到了杂念的存在,证明已经初步入静,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并不值得烦恼。犹如明镜一般,蒙尘日久,失去光明,不照有尘;及至初现光明,方才映出灰尘。人之心体如镜,杂念如尘,觉察杂念存在,是心体初显光明之兆。证明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入静,并非不适合做静功。须知有一分静,便有一分光明;有十分静,便得十分光明。因此,初学静坐感觉杂念存在,可以不去理它,如果理之,成为一种负担,反而难以守静;亦不可故意放纵之。只须稍稍收摄心神,坦然求静。久则光明自现,杂念自息,恍然一觉,不知物我矣。这一境界,要在做功之中实际印证之。
15.问:静坐之时,为何杂念愈斩愈多,甚至烦躁不可持久,最好的止念之法是什么?
答:止念,是静坐的关键所在,杂念不去,静功难以进步。若欲强行斩除,效果适得其反。比如一杯混浊的水,当其混浊之时,无论如何作用,而浊者自浊,只有待其逐渐澄清,自然清者上升,浊者下降,变为清浊分明。《老子》曰:“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即是说“浊”者,只有以“静”之法,才能慢慢澄清,这就是静功的作用。水浊之时,好像念生之际,不辨清浊动静,强欲使之变清甚难。而且人的念头是无形之物,不似有形之物斩之即断。无形之念,往往斩而又生。故用方法止念,难以彻底奏效。追究念头生起之处,其根在于自心,杂念犹如枝叶,欲使杂念不生,必应在其心地下功,断其根源,自然枝蔓不生。仅仅斩其枝叶,必致其根愈生,杂念愈多,难以制止。且易勾起心火,变得烦躁,难以久坐。故当寻其心性清静之本体,返还本根,以清静之法,逐渐涵养,不求斩除杂念,久则杂念自去。此自然无为之道,实为静坐修真之大法,胜过一切有为法门,且无弊端。
16.问:正在静坐的时候,有的人会发生身体自动的现象,但是有的人却不会发生自动,大家同样做静功,为何有的动,有的不动?自动之时身体不由自主,各人出现的姿势又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动作的姿势也是每次常有变换,但又不是自己让身体动起来的,请问这种现象是怎么回事?
答:这是某些人在静坐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现象。因为每个人素质不同的缘故,所以因人而异。比如用同样的药物,治疗一样的疾病,每个人获得的疗效,不会完全相同,也是这个道理。静坐之时,当身体还没有完全放松,存在局部紧张,或者心中尚有隐藏的念头作怪,没有去除干净,就容易发生这种情况。这种现象在气功上叫做自发功,或者有的功法认为这是出功能。在道家修炼却认为此仅属于未能真正入静的一种表现,是身心尚未进入静功境界的一种现象。就是说心里面虽然好像已经入静,其实在潜意识之中还有念头作怪,还会在适当的时候出来捣乱,所以在做静功时就会引动身体发生自动。
17.问:凡做静功的人,是否都要经过身体自动这一阶段?自从第一次做静功出现自动开始,将来是否每次做功必动,永久如此?
答:并非人人都会出现自动,身体动的是少数,不动的是多数。不要认为凡做静功的人都会自动,这样容易产生自我诱导,也容易造成在做功的时候不由自主会动起来,千万不可形成这样的错觉。有人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还以为是自然出现的现象。其实这是尚未真正入静的一种表现,因而不可以认为做功一定自动,或认为做功自动就是一种好的现象。入静功深,做静功就是内部炁动,而不是外部自动,二者之间存在根本上的层次差别。身体出现自动的情况,也不是永久如此。等到全身放松、心念大静之后,这时静坐,身体即可安稳不动。但是,外部的安稳是一方面事,静功进入到一定深度之后,内部丹田之炁将来或者可能会发动,这是应该预先知道的,免得临时发生忙乱,不知如何对待,以致耽误功夫的进展。所以形体外动和内部炁动是两回事,须要认识清楚。只有外部形体不动,内部炁机才会积聚发动。
18.问:身体外部的动作,平常生活之中,能够受自己的意识支配。学做静功之时,忽然不听指挥,自发动作起来,就怕长期下去,弄得收拾不住,整天手舞足蹈、摇头摆尾,那将成何体统,不知可有方法能够自我控制?静功之中身体自动,对于人身是否有好处?请问究竟是控制好还是放纵好?有时身体想动,感到力量很大,甚至都要会跳起来,这是好现象还是坏现象?
答:只要能够按照前面所讲的方法,正确去练静功,呼吸之气顺其自然,身体的动作不要用意助之,等于做柔软体操一样,那就没有大的妨碍,动的时间一长,自己就会停止。如果不想自动,要他停止下来,也有办法做到,只须停止做静功的方法,精神上放松下来,思想上稍微抑制一下,身体马上就不动了。不动之后,稍停片刻,仍然可以继续练静功,这样就能令身体不动。在古代修炼家的著作上面,只是讲到身体内部会发生炁机震动的景象,从来没有主张身体外部的自动。道家也有太极之类的内家拳法,属于动功,但这与静坐自动是两码事。外部自动的结果,只会出现身体紧张,而且扰乱内部天然炁机,故为道家修炼所一贯反对。所以静功之中身体自动,未必就是一件好事。此时如能控制,才可进一步放松身体,静养身体内部炁机。因此道家静功之法,总以身体不动为最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令身体外部入静,而内部炁机自己发动,从而达到调节和升华生命的高深层次。身体自动只是例外情况,不要误认为凡是做静功的人,身体必定出现自动的情况,这个错误的思想一旦注入意识(或潜意识)之中,也会诱导发生自动的现象,反而成为弊端,这是不可取的,违反了道家“静”的准则。如果身体自动,甚至想要跳将起来,那就是发展严重,快要走火入魔了,更不是好的现象。必须赶紧控制,否则容易发生意外的情况。须知道家修炼是从不自然走向自然,从必然王国走入自由王国,故不可任其自动,而以身静为上。
19.问:所言静功做到一定的程度,内部丹田之炁就会发动。是否须要经过外部身体自动这个阶段之后,丹田才会出现有炁发动的现象?
答:不然。根据很多人做功的经验,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有少数做功夫的人,在身体外部自动将要结束的时候,丹田之内即开始有炁发动。
2、又有些人,身体自动的阶段过去之后,而内部毫无动静,中间再经过一段完全安静的时期,才慢慢地觉得丹田有炁发动。
3、更有些人,日积月累地把功夫做下去,身体内外并未发生什么特异的情况,但是自己的身体,无形之中已经发生了许多好的变化,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出现的。
4、还有些人,身体外部并无自动现象,功夫做到一定时候,丹田之炁便会有自己发动之感觉。所以外部身体自动,和内部丹田炁动,并没有直接关联;也不是必须要经过身体外部的自动,才会出现丹田炁动。因此切切不要误认为做静功一定要身体发生自动才行,否则就是引魔上身。
20.问:静功做到相当的程度,身体内部有炁冲动,请问这时候应当如何对待?
答:此时身体应当仍然静坐不动,让内炁自己发动,只要运用轻微的意思照顾之,切记不要用意念去帮助之或引导之,也不要在心中存在疑虑或害怕,丹法有一句口诀,叫做“勿忘勿助,勿疑勿惧”。渐渐地,缓缓地,听候内炁自然发动、自然运行、自然收敛、自然停止。回复平常状态之后,再静坐二三十分钟,然后收功下坐即可。内炁发动,在半路上尚未停止的时候,不可用自己的后天意识做主将静功罢休,更不可受惊吓、被干扰、起妄念、动情绪,否则可能会出问题。
21.问:静功之道,所授听息、观光两大法门,一边要做听呼吸的事情,一边要去观眼前的光,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这样做不是分散精力吗?怎么能够入静呢?
答:这里所讲的听息与观光两大法门,各有各的用法,对于这一点首先要搞清楚,然后才会知道二者之间并不矛盾。非惟如此,两大法门之间还可以相互补充。笔者所讲的听息法门,是要自然呼吸,然后凝聚注意力,专一于听呼吸,但又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而是通过听呼吸的法诀,使自己的心神安静下来,逐步达到“入静”的境界。所以静功的初步法诀,是要用在“听息”的上面。笔者所讲的观光法门,是在听息的基础之上,逐步做到心神的安静之后,眼前自然就有性光的发现。因为通过听息,使心神凝聚为一,而当心神安静之后,则散乱的心性随之聚起,而性光亦随之逐渐现出。这时所讲的观光,是在有光之后,以似观非观的意思去体验。不是说在听息的时候,再分出心来去观光,这样自然无法专一用功。而是说通过听息,达到入静之后,性光发生,同时也就体会到了光的存在。这个“观”光,是在“听”息的功夫有了效果,然后自然也就“观”到了光;而这个“听”息,如果在“观”到了光之后,也才会真正明白“听”息不是听到声音。二者之间有连带关系,但又能够自然进入道家静功之正轨。听息是随息而听,观光是有光而观;听息是有为的,观光是无为的;观光之后,听息也成为无为。由听息进入观光,也就真正达到了入静的境界。这样由不自然进入自然,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才符合道家修炼的基本原则。
22.问:古代道书上面讲“回光返照”,是要把光照入丹田,这里所讲的观光,为什么只是观看祖窍?
答:古代道书上所讲的“回光返照”,这个“光”是指的目光,因为平常人目视于外,心神随之外游,为了达到内修的目的,须要将其收归于内,以此光照入丹田,返照身内,然后从事内练之功。这个“光”和我们静功所观的“光”,虽有连带关系,但不是一回事。当然修功深了,回光返照的“光”,也就是性光的作用了。我们在筑基功夫第二步进入练炁的层次之后,也要把性光返照身内,去从事修炼丹田内炁的功夫。但是在静功初层,性光还没有聚起来,怎么能够返照身内呢?而且我们如果用目光代替性光,那就达不到修“性”的深层次功夫了。所以把意念放于祖窍,因为此处是性之根源,欲使吾人散乱之心会聚一处,只有收归于此,才能见到性光。一般的人,心性散乱而不知觉察,倘若还没有做到聚合性光,就令其回光返照,则心性尚未聚于其本来根源,又分到别处,反而阻碍“性”功的修炼。所以道家筑基之正法,静功入手第一步,须要修性于祖窍,从道理和方法上面,自有其深刻含义。
23.问:为什么我守静多日,还是两眼漆黑,从来也看不到光的现象?
答:这是入静还没有深入的缘故,继续静下去总会见到。不要着急,但是也不要追求。须知光的发生,是在心性凝聚之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是想来就来的。还应当在入静上多下功夫,逐渐领悟。将来就会发生眼前见光的现象,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可追求。
24.问:依照静坐之法,看到眼前有光,但是心中跟着高兴起来,这个光就忽然看不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心性未定阶段的表现。前面有言,心定光即定,而心不定光亦不定,起初阶段做到完全心定不太容易,会有不稳定的时起时伏,所以就要在具体功夫之中修正之。看到光之后,心中就跟着高兴起来,说明心性还未降伏,如果心性已伏就不会起心动念。须知修炼之中,不好的心念属于杂念,好的心念亦属于杂念,所以必须做到心不动方可。即前面所讲的由初成“身不动”,进入中成“心不动”之后,才可以说心性初步定下来了,直至上成“意不动”之后,方可以说是心性大定。心静之后,见到性光,是在心无所思、一念不生之时所发生,此时心性已聚。但是一旦动了心念,则已聚之心性,又被扰乱而分散,自然性光随之消失。所以我们说根据性光,可以检验自己的功夫。性光不见,即心性尚未进入清静,性光现而复失,则心又动念而入于散乱。所以根据性光,可知自己心性尚未完全凝定。这时就要注意扫除一切思虑念想,再从止念上下功夫,使心性做到完全不动念,则已现之性光,必然时时光明,而无得而复失之忧。
25.问:观光之中,光的颜色,是否会不一样呢?
答:这是一个有水平的问题,须要身心验证方能见到。一般来说,如果完全入静,眼前出现的是白光,古人云:“虚室生白。”但是人的五脏之炁,亦应五色。白色之光,乃属肺炁,炁主于肺,静则炁聚,故为白色。其他心炁为红色,肝炁为青色,脾炁为黄色,肾炁为黑色。随着功夫的变化,都可能有所表现,但是不要管他,这是自然的。如果从功夫的较高层次而论,五脏之炁,会聚于中宫丹田,逐步结成大丹,中宫为脾属土,则其所见之光,乃为黄色。这些都不要管他,功夫只管做去,只要见到光,就要顺其自然,就是正确的做法。
26.问:有人说眼前出现的光,就是丹书上秘而不传的“玄关”,请问是不是呢?
答:这是一个有层次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存在误解的盲区。“玄关”之义,在道家修炼学是很关键的内容。但是若非功夫到处,则不易明白。所以秘而不宣,自有其难言之处。简要说来,玄关就是人天相通的一个机关,这是需要修炼达到一定层次之后,自然就会印证。但是在初乘的静功修炼,我们所讲修证的性光,和玄关并不是一回事。性光就是性光,玄关就是玄关,在此阶段,不可等同而语。
27.问:当我见到性光之后,思想上顿时感到与平时大不一样,自己看到光中好似有形象,有时看到像一条龙在云中翻腾,有时又看到仙室宫阙金碧辉煌,请问这些都是真的吗?
答:见到性光的境界,此时身心已然入于静地,当然在思想上与平时感觉不会一样,这时也须要正确把握。如果在光中看到某种事物的形象,就是说明在心念上尚未完全扫清思虑,还有一些潜伏的念头暗中作怪,因而无形的光会呈现有形的东西。这个还要在扫除心念上再下功夫,前面讲到无论光是什么形状,都不要管他,亦有这方面的含义。否则把光中感觉到的形象视为真的事物,就等于为自己的心念找到了另外的归宿,不光对于静功的修习制造了无形的障碍,而且对于以后更高层次的丹功修为都会产生阻力。我们在前面已经讲到,即使看到性光,也不要当成什么回事,心中有任何东西存在,对于道家的静功修习都有妨碍作用。所以即使观光,也要以不观的意思去“观”之,更不必说又在光中看到有形象的东西,更不可以视为真实。这里在练气功的人士看来,又会是一种功能出现的征兆,神秘的不得了,看到平时看不到的形象,又会当成什么天上发来的信号,证明自己的功力已经非凡,马上就要成仙了,真是无稽之谈!如果这样错认,只会进入魔境。嗟夫!进道甚难,入魔极易!修炼之人,千万不可在此错认路径,进入魔道,误入迷途。
28.问:静功是许多人在一起做好?还是一个人单独做好?
答:这两种形式各有利弊,不能说哪一种就是最好。许多人一起做,在彼此的互相观摩与监督之下,容易对自己严格要求,也容易增强做功的勇气与信心,提高做静功的兴趣;但是人多难免互相嘈杂与影响。一个人做静功,虽然容易获得清静,身心较为自由,但是容易产生怠惰。从前道家丛林的圜堂和佛家丛林的禅堂用功的方法,就是集体在一起做;深山老林里面住茅庵修炼的道人,就是单独做功。虽然宗教家做功另有信仰上的神秘含义,与普通人练功的宗旨有所不同,但是其中的方法,也可以作为借鉴。今天我们练功,最好是两种办法结合起来,互相增益。另外根据每个的的实际情况,再作取舍。
29.问:您所讲授的静功,和其他人所讲的有何不同?
答:笔者所讲授的静功,和其他功法有所不同。一般人认为,静功就是静,就是什么都不想,这种认识不能说是不对。但是在具体的静功修习之中,还是要有一些方法,因为一般人如果不用任何方法去做入静的功夫,实际上不太现实。气功上许多方法就是用意念,练到一定程度也就没有进展了。在道家修炼学的目标,是把静功作为初步筑基的功法,筑基是为以后更高层次的修为打下雄厚的基础,所以道家静功的起步层次就已很高。这是为以后深层修炼的长远考虑,静功也就不是单纯的静功,即使不做静功以上的功夫,仅做静功也会达到较高的层次,这是道家静功的层次本身所决定的。但是从前道家人士,拘于闭关自守的陈规陋习,所谓“一诀天机值万金”,并不是要拿着口诀去赢利,自古道家从来淡泊名利,而是要把口诀传给符合修炼条件的人。所以道家本身修习静功的方法,从不轻传,知之者甚少,相对来说几乎失传。笔者所讲授的静功之道,是在道家内部传授的基础之上,经过自身验证之后,提炼出的静功法诀。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印证高层次的功夫。所以和历代丹经道书的宗旨,若合符契。笔者所讲到的“听息”与“观光”两大法门,是自然而且无为的方法,不是强调用意念;静功止念的方法,也是提倡主要在日常生活之中,去行持静功的“清静心”。陈撄宁先生五十年代写过《神经衰弱静功疗养法问答》一文,那是当时在杭州屏风山疗养院讲授静功的讲义,因为主要针对治疗神经衰弱而言,所以和传统道家修炼静功的要求有所不同。里面谈到的“听息”法,是道家静功中的精华内容。从前做静功,身体出现自动的现象,现代气功称为“自发功”,在正统道家修炼而言,是不可取的,所以在有关静功的问答中着重辨析了这个问题。须知道家静功的层次,所谈听息与观光两大法门,看似简单,其实高深。应当从功夫印证中实际走入去,就会明白。
30.问:道家修炼,如何安排动、静功法?
答:上面说到“静则炁生”,因此道家提倡以静功入手,这就好比是往身上挣钱。若直接从动功入手,则不易取得新生之炁,因为动功本身难免炁的消耗,这就好比是花钱,所以道家不赞成以动功入手。但是,道家并不反对动功,而是提倡二者之间的合理安排,即应当先练静功后练动功,先挣钱而后花钱。如此先从静功养炁入手,具备一定本钱之后,再用动功之练习,将此炁运化于周身。如同挣了钱就要注意补养身体,再去更好地挣钱。为了不亏本,应以挣钱为主,无论如何花钱,都应保持入大于出,为了保住本钱,花钱之后,还要归结到挣钱上面。体现于动静功法的安排,宜多静而少动,即动功三分而静功七分。再就是动功之后,仍要回到静功之修习,则真炁不失,而生机长存。
31.问:内家拳是动功吗?
答:内家拳不可单纯称为动功,其中有动功,也有静功,更有动静合一的较高层次。比如内家拳的入手功夫是桩法,属于静功;其套路动作,可谓动功,而其中之起式、收式之“无极式”,又是静功;拳法动作之中,讲究“有动之动,出于无动。”(《太上大通经》)和“行乎其不得不止,而不可或止;止乎其不得不行,而不可或行”之拳意,以及“内外均整,心力合一”、“由虚空寻有力之真实”等等,这就是动静合一的高层次了。
32.问:练习太极拳,如何体会“炁”?太极拳怎样才能做到练炁?
答:太极拳的口诀,就是“以意领炁,以炁领形”。因此练习太极拳不懂练炁,等于不明太极拳的真髓。但是这个“炁,不是呼吸之气,所以仅以呼吸配合太极拳的练习,不属于上乘的方法。要在练习太极拳之中,体会“炁”的存在。首先在起势和收势的“无极势”之时,要静得时间长一些。因为越是能够静下来,越能有利于炁的生发。在中间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不要用太强的意念,要似有似无,绵绵不断。尤其要注意利用起势养静所得之炁,用炁领动形体,则毫不费力,而且练习之后不仅不累,反而精神饱满,这才是太极拳的真妙处。两手、两脚、手与脚、肩与胯、肘与膝、神与形、内与外等各个方面,要注意协调配合,用一炁贯通,则是练炁而非练形。这时就要注意一动则齐动,一静则俱静。就像太极图的阴阳鱼一般,阴鱼一移则阳鱼随之而动,阳鱼一动则阴鱼随之而移,总之互相配合而齐聚于太极之中,聚起来就会有“炁”。
33.问:曾看不少修道书籍,如《太乙金华宗旨》、《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篇》、《伍柳仙宗》、《性命法诀明指》等,但是下手之处各不相同,请问应当如何从之?
答:下手之处,本来就不一定非得人人一致。因为每个人体质不同,悟性各异,故须分别对待之,道家向来强调“因才施化”。诸如健康者与多病者,体弱者与体强者,年轻者与年老者,聪明者与愚钝者,好静者与好动者,性刚者与性柔者,贫贱者与富贵者,男同志与女同志,寡欲者与多欲者等等,各自不同,其下手方法也不应该完全相同。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下手法,修功才会得到切实的进步。而且即使是同一老师传出的同一下手法,在每个人身上做出的效验也会各有差异。真正走过丹道修炼之路的明师,是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传授不同的下手法。道家认为“道法自然”,这也是一个侧面的含义。在缺乏师传的情况之下,如欲从事初步内丹修炼,由于这一步骤的口诀丹经书中都有讲述,因此悟习丹书即可。鉴于书中下手方法各不相同,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每种都试一试,以寻找适合自己的下手功法,如果感觉不合适,就改用另外的方法,即使走点弯路也无大碍。道家内丹无有偏差之说,因而不必担心走火入魔。无论取得正面或是反面的经验,都会帮助自己寻找打开内丹之门的钥匙。
34.问:初觉丹田发热,是否炁足的表现?其火候应当如何调节?
答:丹田发热,是初习练炁常见的现象,此乃心火下降的自然效验,不一定就是代表炁足。练炁之时,做丹田呼吸,是为了借助外呼吸的炁机,促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心肾交合,则肾水化为真炁,而内炁之端倪始显。内炁充盈,自然能够做到“炁满不思食”,非不思食也,炁足则无以进食矣,这一点可以作为内炁是否充足的衡量标准。还要注意此处所言之“不思食”,乃是练炁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出现的现象,不是人为想象的结果。有些练气功的人单凭意念作用而辟谷,即不吃东西,与此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而丹田发热,有时反倒谈不上是炁足的表现。试看《黄帝内经》云:“热则炁泄”,炁泄何以能够达到炁足?因此初步练炁,丹田发热,是好的现象,逐步就应当调节火候,勿使热之太过,以免火多伤炁。真正内炁呈象、黄芽萌发之时,丹田的感觉乃是非热非冷,非寒非燥,一团中和之炁,这才是真火候,不可错认。然而非至经脉大开、先天炁生之时,不可得也。丹书云:“真火本无候,大药不计斤。”正谓此也。
35.问:静修之时,感觉身内之炁如同水蒸气一般,冉冉上升,自身好像腾云驾雾一样,美不可言,有人说这种现象不对,内炁应当归入丹田,不应该往上走,这种说法对吗?
答:这是一种误解。修真过程之中,不同的层次均会出现不同的景象,岂可死搬硬套,一概而论。纳炁归入丹田,只是练炁初步的一种法门。炁归丹田的目的,是为了逐渐培蓄丹田之炁。丹田之炁积累到一定程度,自己就会发动,这种内炁的发生是一种自然,修炼必须合乎炁机之自然。内炁发生之状,如果纯属先天轻清之质,自然就会冉冉上升,脱换自身阴浊之气,渐觉身轻如云,似飘云端,妙不可言,这些都是极好的现象。这时发动的内炁,是由体内自动发生,与初学之时炁归丹田有所不同。初学炁归丹田,是收纳空气之中的清炁,纳入丹田之中,是有为的;内炁自动发生,是无为的。引炁归入丹田,真正积累于丹田的清炁极少,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由丹田自己发动。当然,内炁发动之后,仍当一意不动,令炁自主,否则意随炁走,不免产生“助”炁之失。又当须知内炁发动,并非全都表现出冉冉上升之状。有时会有种种形象,变化万端,难以具述,功夫到处,效验自见。
36.问:修炼若用守窍法,应当守在何处为宜?守窍之时,应当注意什么?
答:修炼用守窍法,也不能说守住哪一窍最好。守窍的法门很多,如守祖窍,守丹田,守命门,守会阴,守涌泉,守黄道,守黄庭等等。根据老师传授和修炼情况的不同,各有所宜。如练性当宜守祖窍,此处为性之根;练炁当宜守丹田,此处为炁之根;练精当宜守会阴,此处为精之关;....等等。但是无论守于何窍,均要求不可死守,死守必出问题。犹如狂野之马,奔驰不守,今为约束起见,以缰绳系之桩上,即为之守,这时就不要再去管他,听其自然可也。守窍也是同一道理,守在一窍,即可听其自然。如果再加心力,守住不放,则其处气机凝滞,而不流通,必然产生问题。丹经上对此颇有强调,如云:“不可以有心守,不可以无意求。”“真意往来无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妙在有意无意之间。道家讲“守中抱一”,亦有此意。中即中道,不偏两边,一即一窍,不可死守。《周易参同契》云“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仔细参悟“浮游”之旨,即可明白。
37.问:守某些窍位,丹经上面说妙在有无之间,也就是书上所指的“若存若亡”,不知如何才能做到?
答:守窍的要妙,在于守而不守,既非死守,又非不守。假如死守一处,则易气机凝滞,淤塞不通,恐生弊端。假如失心不守,则易散漫无际,气机不聚,恐落空亡。因此丹书强调守窍之功,妙在有无之间,谓曰:“着意头头错,无为又落空。”又曰:“真意往来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总之不可用意太过,亦不可完全无意。具体做法,开始可将意念守于窍位,然后逐渐忘掉,但又不可全忘,还要时时照顾。诀曰:“先存后忘,知而不守。”其中精微,还要个人仔细悟解。
38.问:有的丹书,下手第一步要求二目垂帘,眼观鼻,鼻观心,回光返照,又要求意守祖窍,还要求呼吸入于丹田。如此一来,心意岂不是更加散乱,而且不成章法了?具体的修法又当如何?应当注意什么?
答:丹书上面所讲的功法,下手各自不同,皆有一定程序,不可颠倒错乱。而且入手的种种方法,各有各的不同功用。首先要把道理认识清楚,然后依照次序去做即可。二目垂帘的作用,起初来说是为了帮助入静。然后意守祖窍,祖窍为性之根,守此可以见性,此为修性之功。待等念去心澄,神光会聚,即可眼观于鼻,鼻观于心,心观于丹田,回光返照于丹田之中,随之呼吸入于丹田。丹田为命之源,此为修命之功。如此做去,虽属下手之法,已将性命双修之工,囊括其中。可见其中工程,皆有次序,步步分明,并无心意散乱之忧。以上具体修为,应当注意,一者逐次做去,不宜躁进,二者意守非同死守,但留意在即可,不要执着。
39.问:有人说两眉之间为“玄关”,对否?守此处可以结丹吗?
答:“玄关”二字,在丹道书中,多有提及,是修炼的重要机关。如云:道有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不知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意思是说,明白了玄关一窍,即可超越于众多修道法门之上,得此一窍,即足以了道成真。又云:玄关不在身内,亦不在身外,不离己身,身上又没有。这样说法,几乎要把人搞胡涂了。同时也应该明白,如果功夫未到,仅凭字面理解,很难明白其真实含义。再则功夫上的景象描述,也很难藉以文字真实表达。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玄关不是一个有形有象的窍位。所以如果说两眉之间为玄关,是未经明师指授和真功实践的错认。但是对于最初学习修炼的人,不必追问玄关的真正含义。这是高层次的一个问题,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就可解悟。只要按照本书之中所讲的方法,按部就班地依次修习,功夫逐渐递进,才是最现实的得道。同时,结丹是一定要按照修炼精炁神的方法,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在下丹田烹炼温养,才能逐步成功。执守两眉之间,根本就不可能结丹。
40.问:我在白天做功之时,受到其他人的外来干扰,导致气机大乱,甚觉懊恼,感到元气亏损,难以恢复,找了几个气功师调治,也不见效果,现在我想换个环境治疗,能否介绍一个专门修道的地方?是否可能治愈?
答:做功之中,遇到这种情况的人并不罕见,只不过受影响的程度存在深浅之分而已。选择白天做功之时,注意一定要在自己说了算的时间进行,即在白天做功的时间段内,保证不会受到外来的干扰,然后才可以安下心来踏实做功,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另外注意,为了防备万一可能出现的外来干扰,就要在做功之前存在一个预先就有的心念,即在做功之时,无论发生何种情况,自心都不要为其所动,这样受到影响的程度就可以降低到最小,甚至完全可以不受其影响。须知修炼的人,随时都可能受到各种各样的魔扰,而且并不仅仅限于以上这种情况。同时这也是对于修炼者的一种考验,如能安全过关,功夫同时也会超升一层,所以笔者说“有魔即有道,无魔即无道”。修炼之士,应当明白此点玄机。提问所述的这种情况,主要是平时练心不够,所以受到外来干扰,自心随之动摇,不能自主,导致气机大乱。由于这种情况乃是自心决定,所以仅凭气功师的外用手段,试图调回原来的境界,恐怕难以奏效。道家修炼所云“入静”之意,如果不能够做到“心不动”,即自心尚随外界境象而动摇,不能算是真正入静。所以道家修炼以静功为基,自有其充分理由。至于打算换个环境治疗,并非完全不可。但是请问茫茫世间,哪里是专门修道的地方?至少目前道教尚未有这样的组织。因为道家自古以来都是清静孤修,自修自得;民国年间陈撄宁先生曾经有过成立“仙学院”专门机构的设想,终因条件不足而搁置;目前道观都已开放,道众均忙于接待游人香客,无暇盛纳专事修道之人;本人亦有专设修真机构之期望,但是目前恐难以达到。况且对于做功遇到的这种情况,本来就是平时练心不足的问题。应当从其问题的根源入手,就是说还应当在做功练心的方面调治,才有可能彻底治愈;而且今后即使遇到同样的情况发生,也不会再受到影响,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出路。试图以改变环境来保障做功的效果,也不是一种可靠的法门,即使暂时改变环境能够收到一定程度的效果,那么以后遇到类似情况的外来影响,仍然不能避免不出问题,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岂不悟之。历史上的修真祖师,提倡“大隐居尘”、“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自有其充分考虑。只有在红尘之中持修,做到在尘出尘,在世出世,在家出家,在俗离俗,才是真正的大隐真修,能够做到在红尘之中练心不动,才是真正的“不动心”,以此“不动心”,才能得到真正旷劫不坏的“金丹”。
41.问:我对修炼非常热爱,坚持做道家气功,发现到外地旅游,每次在道观或灵塔之处做功夫,就会产生极强的气感,请问是否和古代在此修炼的人有关?
答:道观和灵塔所建的位置,一般是在山青水秀的地方,比较具有生机,或者可以说是“风水宝地”,因而在此必然会有灵气会聚,并且做功之人更易觉察。古代的修炼之士,亦多选择此类地方,作为静修场所,这种环境一般保护很好,古人的修炼气氛也就能够保持至今。再者这些场所,又能给人以一种清静、虚无、庄严、祥和的氛围,自然利于做功,而且往往能够得到极强的气感。但是对于参修正道的人士而言,亦不可过于执迷外境。就像那些练气功的人们,神秘得不得了,说是在道观和灵塔之中,有如何如何神灵之气,甚至如何如何云云……,这就未免变成一种迷信了。而且修炼之人,自心能够做到自己做主,不可追逐外境,而生分别之心。要知大道无所不在,真炁无处不生。《庄子》有云:所谓道,无所不在。道在蝼蚁,道在薒稗,道在瓦甓,道在屎溺等。试看天上下雨,并不选择挑拣,大路上会下雨,庄稼地会下雨,厕所里也会下雨。所以修炼之人,自心不应随外境而产生变化,方才合乎无所不在之大道,无处不可修真。当然,如果处于道观或灵塔之地,能够收到容易心静气生的效果,也是一件好事。对于初涉修炼或者定力不足的人来说,亦可借此环境帮助培养自己的道心,逐渐入于清静之门,不为无功。但是对于证悟上乘的修真之士,就不应当追逐此境,即自心不可随外境产生分别,而应当能够以自心运化外境,就是说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中,都能够保障自身的功修。所以到此程度,自心将不为外扰所动,则时时处处皆在道中。由此入去,人生将无处而不可,修炼将无时而不行,乃至无处不可修,无处不自在,方才合于自然大道。到此地步,何等自如,何等洒脱!
42.问:我喜欢阅读道家修炼丹书,并且做过一点打坐的功夫,现在感觉有人在和我说话的时候,言语之意是在盗窃我的精气,弄得我整天无精打采,疲惫不堪,做功也静不下来,一天到晚惶恐不安,请问如何是好?
答:这是一种入魔的现象,应当速断此想。否则长此以往,将无法正常生活。须知修炼之事,是在先天境界用功夫。所谓先天,是一尘不染的虚无状态。这种境界,对于初学修炼的人而言,与后天世界的现实生活不可等同。如果都是一回事的话,也就不必用功修炼了。所以万万不可将修炼之中应持的心念,直接照搬到现实生活之中去,把现实生活之中的许多事情,与修炼的功夫纠缠到一起,搞得难分难解,撕扯不清,这样就会容易产生错觉。流弊所及,甚至把有人和你的说话,都错解成为别人从你身上盗气,真是荒唐无稽!此种不良心理一旦注入,愈演愈烈,当然是会感觉气机衰减,无法安静,内心世界一片混乱,全部被“魔”占据了。这个“魔”是心魔,并不是外面有人能偷你的气。发生这种现象,只有从内心深处彻底打扫干净,勿作此想。否则日复一日,只会作茧自缚。如果从内心深处彻底断绝此念,则自己完全能够做自心的主人,“魔”亦化为道矣。以后即使遇到其他魔扰,亦必能随时化解于无形之中;对于自身的功夫,又可以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如此使修炼与现实互不相扰,先天与后天互相依存,则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何不悟邪!(站长补充:爱心可以化解“怕被盗取”或“私心自拥”的狭隘心态!越分享越富有!)
43.问:做丹田呼吸,真炁在丹田涌动,直冲尾闾,忽觉尾骨疼痛难忍,再往上走,就没有感觉了,这是怎么回事?符合修炼吗?
答:所说丹田炁足,发生涌动,向后冲向尾闾,这是极好的现象,是开任督的征兆。但是冲到尾闾,发生尾骨疼痛难忍的情况,恐怕不是一件好的事情。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可能用意导引,炁尚不够足,努气硬冲,所以发生疼痛。如果真炁充足,则自然冲关,绝不会发生疼痛难忍的情况。另一可能是尾骨处气血淤滞,也可能从前受过伤,中医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所以炁行于此,滞碍难行,就有疼痛之感。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就不要用意念强行导引,必须等待丹田之炁养足之后,自然冲关,就不会出现这种疼痛的现象。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就要等待真炁慢慢通过之后,冲开淤滞的气血,则疼痛自然消失。这时千万不可硬行导引,则不惟于事无补,反而加重症状,难以医治。既然到尾闾关炁未通过,当然再往上也就没有感觉了,而且炁行之后,其势已消,如同水流散开,也就无力流动。对于是否符合修炼的原则,这一点已经讲过,行功之中,只要不是感到痛苦的现象,或者出现神经失于正常的情况,一般来说都不是坏的现象。如果发生痛苦,那就应该寻找原因,对症下药,及时调整,以防不良发展。
44.问:运用调息之法,呼吸出入丹田,入静之后,腹内隆隆作响,身体跟着晃动,请问是否先天真炁发动的景象?
答:这两种情况,都是静坐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不算奇怪,但是并非先天之炁发动的景象。腹内作响,只能说是入静之后,腹内炁机变化,引起肠胃蠕动,发生自鸣。本来也不是十分稀奇的现象,和先天之炁距离尚远。身体晃动,不是一种好的现象,这时要注意控制,以免造成愈演愈烈,手足并动,拳打脚踢,甚至跳将起来,那就已经入于魔道了。须知先天真炁发动之时,炁机会在腹中动转升降,决非平平肠鸣的情况;其震动之景也会发生,但是乃为身体内部的震动,不是身体外部的晃动。而且此时身心已经深入大静,周身舒畅,毛孔透爽,妙不可言。要在以真修实证体悟,功到自知。
45.问:丹道所讲的小周天和大周天,与气功上的小周天和大周天,二者是否相同?
答:并非相同,二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丹道所讲的小周天,是在丹田之炁养足之后,炁足发动,下行阳关无出路,上冲心府行不通,自然冲开尾闾,穿过夹脊,直透玉枕而上泥丸,而后自前顶降下,由上鹊桥(舌顶上腭之天池所在),沿十二重楼,下绛宫而归丹田,此即所谓后升前降之“小周天”。周天开通之时,炁流粗劲,力量甚巨,乃由脊髓而通关。要想达到此等地步,非得丹田炁足而后可。这一点在童真之体,真正入室下功,较为容易做到;若在中老年人,则较为困难,因为补足亏损,要费许多功夫。小周天打通之后,八脉之中任督二脉已开,其后阳维、阴维、阳跷、阴跷、冲、带等其余六脉,随之渐次冲开。普通之人,十二经络全开,惟八脉为阴气阻塞,独修真之士可以阳炁开之。较之常人所用十二经络系统,又打开了一个新的八脉系统,如是能够相互调节,功夫层次亦随之加深。八脉开通之后,还要打开一个更深层次的大系统。因全身有一总脉,为周身炁脉之总持,道家谓之“中黄”(非中脉,前已有述)。此脉有两窍,称为“无孔笛”,上窍通天,下窍通地,旁通五心,达于四肢。此脉打开,方可谓之“大周天”。一般来说,小周天开通之后,百病皆无;大周天开通之后,人天会通。小周天与大周天打开之时,皆有真实景象,炁足自动,绝非意想可为。而且真炁发动之时,后天意识泯灭,自身无法做主,全凭真炁所为。打开之后,则炁通有景,与初开之时,又有不同。初开之时,炁为有形,开通之后,炁为无形,其间变化,皆须亲身证验乃知。因此,丹道所讲的周天,与气功上所讲的周天,有着本质的不同。而且,丹道周天,不加后天意念导引,完全是炁足自动,自然而然,功到自成。社会上流传的气功法,均以意念打开小大周天,其实不过属于后天意识导引之皮下气通,也许偶然能够得到速效的感觉,但与丹道所讲的小大周天之层次,有着云泥之别。
46.问:前些日子,看《文始真经注》、《乐育堂语录》,总觉看与不看的心境皆是稀里胡涂,偶尔增加了些修持之力,但维持不久便消失了。请问这到底是为什么?
答:阅读丹经道书,而觉收效甚微,甚至稀里胡涂,这是缺乏行持的原因。须知古代修炼家留传下来的著作,都是根据他们的身心验证切实得出的结论,是理法合一的东西,必须知行并进,才有可能切身受益。倘若仅凭翻看书本,无异纸上谈兵。好比阅读拳书上面的所谓高招,自己不去训练,功夫依然到不了身上,与人对搏一触即溃。修炼之道,贵在知行为一,知行并进,修真有份,有知无行非真知,有行无知是盲行。即便可以顿悟直超、即身证圣的上乘大法,若非超等根器,且有真实笃行,亦不免落于空亡。
47.问:无师看书上之法,采药之际守绛宫(心窝),吸气,而觉心慌,无法控制。此为何故?采法对否?
答:道功之中,方法很多,其中优劣混杂,不可不辨。采药的作用,在于使其归炉,即归于丹田。然后兴功炼养,补益三宝。此际必须降下心念,以充炉火。所述采药之法,却将意念守于绛宫,又加吸气,极易导致心火上窜,无法降伏。故此才觉心慌,难以控制。如此一来,采药未见收效,用功先见其害,焉能说是采法正确?倘若刻意照此蛮干,惹起心火妄动,导致鼻血涌流,亦非绝无前例。因此若无师传,仅凭看书,按图索骥,只求领悟性功之学理,尚无大碍;如果行持命功之采练,无异盲修瞎练,易有后患,学者慎之。
48.问:初习修功,收效显著,到达一定阶段之后,总是迟滞不进,如何才能改变?
答:初习修功,一般人都是较为认真,而且初级的功法,较为容易把握,因而收效显著。经过一定阶段之后,人们出于惯性心理,往往执守已往的成效,以为这样就能够继续进步,岂不知这种做法恰恰等于划地为牢,自陷囚笼,反而束缚自己不能进步。因为修炼是一个连续不断、时时更新的过程,惟其如此,才能生生不已、深化生命、超越自我、步入圣域。故此功夫做到一定程度,就要打破守旧框框,才能继续前进,迈入更高层次,否则只会停滞不前。试图用昨日的流水填充今日的溪流,其结果只会使溪水停止流动。《礼‧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易辞下传》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皆合修为之道。去年笔者师弟自宁来此,他已年逾七旬,相与谈道,他述每日如何坚持功法云云,余问之曰:这样用功,何日可以了歇?他在听后现出迷惘之态,转而问余,余即与之分析,方才令其心悦诚服。故修真途中,行进一层,就要打破一层,跳出樊笼,才能不断飞跃,直趋上乘。当然功夫必得脚踏实地去走,不可躐等而进,否则恐不扎实,甚至误入于岐途。另外功夫停滞的原因很多,有人未得传授,不知下一步如何去做;有人悟性不敏,达到某个阶段迷失了方向。总之都在原地踏步、作茧自缚而已。只有不断更新,方合大道路数。
49.问:初步锻练丹田呼吸,便觉胸憋气闷,原因何在?如何改变之?
答:此乃“橐龠”未通之故,并不奇怪。对于修炼而言,人之肺与丹田之间,犹似存在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惟修真者知之,称为“橐龠”,为道家秘传之关窍。人在胞胎之时,此“橐龠”相通上下,连接脐带,从生母呼吸受炁,那时胎儿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通太和之炁,并未形成口鼻呼吸,周身炁脉息息相通,无有丝毫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圆,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其呼吸即上行于口鼻,变为常人之呼吸,即肺呼吸。橐龠管失去作用,也就逐渐迷塞了。老子在《道德经》上说:“天地之间岂有橐龠乎,虚而不屈”,即指此管。初步做丹田呼吸,为什么会发生胸憋气闷的情况,就是由于把肺呼吸引入下丹田,上下不通,用意太过,行气失当,冲压之下,把橐龠管冲坏的缘故。当然有些人先天素质较好,橐龠管尚未完全迷塞,可能容易通过,就不会发生困难。因此,行气之时,一定要注意顺其自然,不可以强迫压气,也不可以强制憋气,匆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感觉发闷就往上一点,功夫到了,即可慢慢冲开。层次一变,自有征候,个人是有感觉的。故此丹田呼吸的初步口诀,就是要开橐龠。当然橐龠在上乘丹法中自有妙用,这里不过是起首功夫而已。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葬时辰有什么讲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