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科技强国大学生对网络强国建设如何起到重要作用

我给文章打分
新闻排行榜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日)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4000名代表齐聚一堂,群英荟萃,少长咸集,共商国家科技创新大计。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的又一次科技盛会。  1956年1月,毛泽东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300多名领导干部,在中南海怀仁堂听取中国科学院4位学部主任关于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报告,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其后10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建立了学科齐全的科学研究体系、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地方科技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作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形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热潮。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号召我国科技界奋力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盛会,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中央今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大家责任重大、使命重大,应该努力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标志着人类知识增长的重大转折。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19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催生了由机械化转向电气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前期,量子论、相对论的诞生形成了第二次科学革命,继而发生了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变革,基于新科学知识的重大技术突破层出不穷,引发了以航空、电子技术、核能、航天、计算机、互联网等为里程碑的技术革命,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快速提升。  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我们的先人在农、医、天、算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取得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大批发明创造。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近代以后,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从世界强国变为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我们的民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列强侵略、战乱不止、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深重苦难。在那个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多少怀抱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理想的人们报国无门,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努力,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多复变函数论、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成就,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肿瘤早期诊断标志物、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突破,“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三峡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工程技术成果,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国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同时我们要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  第一,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推动科技发展,必须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判断准了就能抓住先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  综合判断,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同时,必须认识到,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  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社会生产力将再次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再次大飞跃。  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第二,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十分紧要,必须抓准,以此带动科技难题的突破。当前,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这里,我举几个例子。从理论上讲,地球内部可利用的成矿空间分布在从地表到地下1万米,目前世界先进水平勘探开采深度已达2500米至4000米,而我国大多小于500米,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础,目前我国在先进高端材料研发和生产方面差距甚大,关键高端材料远未实现自主供给。我国很多重要专利药物市场绝大多数被国外公司占据,高端医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成为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创新药物研发集中体现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前沿新成就和新突破,先进医疗设备研发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与系统集成。脑连接图谱研究是认知脑功能并进而探讨意识本质的科学前沿,这方面探索不仅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对脑疾病防治、智能技术发展也具有引导作用。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空间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动力,同时浩瀚的空天还有许多未知的奥秘有待探索,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这样的领域还有很多。党中央已经确定了我国科技面向2030年的长远战略,决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要加快推进,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  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这是一项对我国科技创新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要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明确国家目标和紧迫战略需求的重大领域,在有望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依托最有优势的创新单元,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这样的国家实验室,应该成为攻坚克难、引领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同其他各类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研发机构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新格局。  第三,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努力,我国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不少领域大而不强、大而不优。新形势下,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方式已不可持续,我国发展正面临着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现在,我国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社会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消除贫困、保障人民健康等多方面挑战,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国防安全等风险压力不断增加,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保障国家安全。所以说,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经济和产业发展亟需的科技问题,围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发展不协调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我们要立足于科技创新,释放创新驱动的原动力,让创新成为发展基点,拓展发展新空间,创造发展新机遇,打造发展新引擎,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升发展整体效能,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实现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要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自觉以对规律的认识指导行动。不仅要研究生态恢复治理防护的措施,而且要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等科学规律的认识;不仅要从政策上加强管理和保护,而且要从全球变化、碳循环机理等方面加深认识,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经济全球化表面上看是商品、资本、信息等在全球广泛流动,但本质上主导这种流动的力量是人才、是科技创新能力。要增强我们引领商品、资本、信息等全球流动的能力,推动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增强参与全球经济、金融、贸易规则制订的实力和能力,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国际经济和科技创新合作,在更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范围内参与全球治理,实现共同发展。  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13亿多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日益上升,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增强人民健康素质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聚焦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人口老龄化等重大民生问题,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要依靠科技创新建设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要加强普惠和公共科技供给,发展低成本疾病防控和远程医疗技术,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普惠共享。要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消除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努力实现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均等化。  第四,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  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加强科技决策咨询系统,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要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决策制度化,解决好实际存在的部门领导拍脑袋、科技专家看眼色行事等问题。要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解决简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资源等问题,优化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类研究的支持方式,力求科技创新活动效率最大化。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  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要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强化企业创新倒逼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推动流通环节改革和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引导企业加快发展研发力量。要加快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强大合力。要调整现有行业和地方的科研机构,充实企业研发力量,支持依托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  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基础所在,也是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要优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科研布局。科研院所要根据世界科技发展态势,优化自身科技布局,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重点加强共性、公益、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增加公共科技供给。研究型大学要加强学科建设,重点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要加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使目标导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形成教研相长、协同育人新模式,打牢我国科技创新的科学和人才基础。  发挥各地在创新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形成国家科技创新合力十分重要。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规划,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第五,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要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  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产生世界级科技大师、领军人才、尖子人才的重要基础。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有其规律,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要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加强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市场运作、具备科技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要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包括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让他们各得其所。  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很多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防止瞎指挥、乱指挥。要建立相应责任制和问责制度,切实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一哄而起、搞大拼盘等问题。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技大师荟萃之地,要发挥好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功能,组织广大院士围绕事关科技创新发展全局和长远问题,善于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研判世界科技革命新方向,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要发挥好最高学术机构学术引领作用,把握好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敏锐抓住科技革命新方向。“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科技创新,贵在接力。希望广大院士发挥好科技领军作用,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特别是广大青年科技人才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  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肩负起领导和组织创新发展的责任,善于调动各方面创新要素,善于发挥各类人才积极性,共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凝心聚力。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国实现了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从现在起到新中国成立100年只有30多年时间,我们的前景十分光明,我们的任务十分繁重。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扬我国科技界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良传统,勇担重任,勇攀高峰,当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  让我们扬起13亿多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憧憬的风帆,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让中国这艘航船,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向着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当前位置: >>
当代大学生如何投身建设文化强国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论文题目: 院系班级: 姓 学 名: 号:当代大学生如何投身建设文化强国 粮油食品学院粮食工程 1101 班 董红兴 辅导老师: 完成日期:
当代大学生如何投身建设文化强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
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 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使当今世界,综 合国力的竞争表现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可以反过来助推硬实力的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形象,促进 人得全面发展,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 21 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作为中华人民共共和国未来 主人的当代大学生该如何肩负起这一重任呢?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 重要标准, 当代大学生又该如何肩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呢?以下为我对这方 面问题看法: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 看看前人是如何肩负历史使命的:1919 年 5 月 4 日, 北京的几十位青年学生作为广大民众中觉醒的第一批人,是他们掀起了轰轰 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使历史的车轮骤然驶进 20 世纪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 放时期。在此之后,中共“一大”的 13 名代表,其平均年龄只有 28 岁,最年轻 的仅 19 岁,他们中许多人都成了尔后中国革命的中坚。从老一辈革命家和建设 者的身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正是历史的需要, 国家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 再看看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 “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发展方向。 ”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战略性意义。 在前人的经验与党和国家的要求之下,我对这方面的问题归结如下: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其核心任务 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所以大学生 在校期间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须的,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一个合 格的中国大学生就必须要摆正自己的政治态度,必须牢记中华民族在 19 世纪到 20 世纪的屈辱史,牢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牢记自己是一名炎黄子孙。在此前 提下才能做到兴国、强国。 近些年,在一些高校乃至全国许多行业和部门,考“托福” 、考 GRE 几乎成 了一种社会时尚,成了许多有为青年奋斗的最高目标。谈到底,有些人的学习目 的无非是为了出国。走出国门开阔知识视野,其实并不是件坏事。但不少人却是 “一去不复返” ,宁愿在西方国家低人一等,也不愿回国效力。国内有项统计, 八十年代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 6 名赛手,当今除一人仍在上 海,一人不知去向,其余 4 人全在美国。当初,微软要在北京成立微软(中国) 研究院, 一下就用高薪网罗了国内该领域最顶尖的十几名科学家。国家投入大量 资金培养人才,往往只落得“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结局。如此如何强国?所以要 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政治和业务全面发展, 要注重理论的基础地 位、 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在于理论的认同;要注重改革开放之路艰辛探索的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应与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和国 防教育有机结合;注重话语体系的转换。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思想 政治理论课的各门学科, 都有一套比较成熟的话语体系,这对于学科的发展和学 术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 要实现文化强国就必须要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 反映出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创造,体现出一种广 阔的文化境界、深刻的文化反思、充分的人文关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决定着 人的思想与精神状态。提升自身的文化自觉是大学生必须要做的。首先,文化自 觉是大学生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内在需要;其次,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化人”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再次,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的思想保证。 那么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大学生该如何如 何文化自觉呢? 第一,注重自主能力培养: “自知之明” ,培养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能力;辩证取舍,增强对外来文 化的选择能力;与时俱进,提升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能力。 第二,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引领大学生文化自觉。 把校园建设成为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精神家园;把校园建设成为进行 文化思考、催生先进文化的阵地;把校园建设成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勇于 担当文化强国建设使命人才的摇篮。 当然要做到高度的文化自觉仅仅靠我们自己 是不够的, 还需要前辈先人对我们的指导以及党和国家的支持,所以我们要虚心 接受前辈先人的指导,聆听他们的教会。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国家间的较量日益转向科技创新能力的制衡,一个国家 的技术单凭模仿、引进已不能保证经济的真正优势,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 理应担负起振兴祖国文化事业的历史重任, 努力使我国尽早地屹立于世界强盛民 族之林。 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基本上是相等的。一个国家要成为文化强国即“拥有 自己国家特殊文化符号的商品, 文化固定遗产,和深入让他国了解熟悉的文化知 识传承” 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也就成为了文化强国,同样成为文化强国他肯 定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就如我们所熟知的韩国美女,美国可乐,法国美食,德 国制造等这些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就代表着他们的文化软实力同样我们也认识 到他们是文化强国。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怀疑精神,自我 意识,不卑不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 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使当今世界,综 合国力的竞争表现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可以反过来助推硬实力的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形象,促进 人得全面发展。 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 力更为持久, 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不断深 化的国际环境中, 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文 化大国,有着 5000 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在文化软实力 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 中华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却处于弱势,文 化软实力展示和运用不足,民族文化面临着被侵蚀和渗透的危险。当今世界,文 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 为主要发展战略, 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党的十七届 六中全会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广大 青年学生应当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 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在构建 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刚刚起 步,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与我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 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现状不相适应, 同时也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得经济 实力极不相称。再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如何进一步提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仍然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要借鉴世界文化强国的发展经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为根本, 更好地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和体现到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传承弘扬名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国有益文化成果,大力推荐文化 创新, 始终保持中华文化得民族性、 包容性和时代性, 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活力、 魅力和生命力。具体还要做到:1、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 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的精髓;2、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充分认识中华 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刻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 特征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自觉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和谐对接;3、借鉴 世界文明成果, 吸收借鉴异质文明成果,应尊重并吸收那些为国际社会大多数国 家和民众所认同的文明准则、 价值观与理想信仰,将他们作为建构新价值共识的 重要资源,从而既顺应全球化得时代潮流,又保持清醒的民族意识,各民族通过 文化碰撞与融合,构建和谐而又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体系;4、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然途径, 识文化软实力的 物化和有效载体;5、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不断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 及传播方式的创新, 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 求。 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 接受现代知识教育的一部人人, 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受益者。广大青年学生在受益 的同时, 也应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应当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任的精 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 迎接新挑战的重担, 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文化强国梦想做出贡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设科技强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