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战争中的主要战略支援部队军旗样式样式是?

共产党在密云
中共密云县委党史办公室
2011年6月27日,县委书记汪先永同志在密云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红色密云、绿色密云、金色密云”的密云形象。红色密云形象,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密云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形象。红色密云,既是密云的重要形象,又是密云的宝贵精神财富。全面了解党在密云的光荣历史,深入挖掘红色密云内涵,大力弘扬红色密云精神,牢固树立红色密云形象,对我们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对深入贯彻落实密云生态涵养发展区工作方略,努力实现“三个走在前列”奋斗目标,建设“绿色国际休闲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密云历史悠久,早在距今约10万年前的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祖先们就在这片土地上开拓。幽陵、渔阳、檀州、密云。
1.北京历史第一城――共工城
唐虞时期,密云地区属幽陵。北京民间素有“先有潭拓寺,后有幽州城”之说。潭拓寺建于晋代(256--316年),距今约1800年。而共工城建于尧舜时期,距今4100年,比史学界公认的北京地区最早的房山区的琉璃河商周古城尚早400多年,共工城应是名副其实的北京历史第一城。
《括地志辑校》云:“故共城在檀州燕乐县界。”燕落村南八华里处的密云水库淹没区原有一金沟村。村东南石桥外百步许,有一座方型土城,城四边各长约五六百米,高约十余米,系黄土堆积而成,村民称之为“土城子”,应是共工城遗址。
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国民党《中央日报》刊载一则谜语“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打一中国古代人名。
共工,帝尧之重臣,掌管“百工”。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请流共工于幽陵”。《山海经》经典传说:共工怒触不周山。毛泽东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一词中写道“不周山下红旗乱”。毛泽东在引用这个典故时曾说:“共工到底死了没有?共工没有死,共工是真正的英雄。”
2.渔阳古郡天下扬
秦汉时期,密云地区称渔阳。公元前283年燕大将秦开北击东胡,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渔阳郡是北京东部地区最早的行政建制,其管辖范围大致为:今河北省围场以南,蓟运河以西,天津市以北,北京市怀柔、通州以东等广大地区。清代,《密云县志》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渔阳郡,是不准确的,应是战国时期设置渔阳郡。
《史记·陈涉世家》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郡址在密云县城西南10公里、统军庄村南1公里的南城子。此城遗址呈方形,南北约435米,东西长497米,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秦砖汉瓦残片随处可见。郡址在渔水(白河)之阳(阳面),故称渔阳。
3.民族交融话檀州
隋唐辽宋元时期,密云地区称檀州。檀州既是中原与塞外民族征战的重要战场,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相互交融地区,形成了密云地区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
密云人来自五湖四海,古北口河西村“百家姓”,新城子曹家路“九省十三县”24姓。密云既有河北梆子,又有东北“二人转”。 从杨令公祠到冶仙塔,从欧阳修到苏辙、苏洵,留下了灿烂的文化。县委书记汪先永同志说:“密云人不欺生”。
密云四大民间传说:邹衍吹律暖燕古传说、冶塔仙灯传说、白龙潭小白龙传说、不老屯王志观棋成仙传说。
4.边关要塞数密云
明清以后,我们的名字叫“密云”。密云县最早不在这里,而是现在今河北省丰宁县城北15里土城镇,名称源自云雾山(古称密云山)。东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因塞外战乱不断,密云等八县南迁寄址渔阳县内,后保留沿用了密云县。
密云南控幽燕,北捍朔漠,左枕居庸,右瞰沧海,是连接我国华北、东北地区的重要通道,被誉为“京师锁钥”。密云县域古长城207公里,约占北京市的三分之一,司马台长城被誉为“中国长城之最”,长城与关口、重镇呈弓箭形攻防体系。
密云的地理、历史、文化节点:密云城、古北口、石匣、墙子路、曹家路、石塘路、白马关。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鲁炜同志指出:“密云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是一个可敬可爱的地方”。
1.长城抗战主战场――古北口
1933年3月-5月,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国民党中央军十七军与日军西羲一第八师团等部,“激战中的激战”,“支那七勇士”,《八道楼子》电影(1974年香港邵氏公司),《塘沽协定》“觉书”议定。双方投入兵力最多、历时最长、战斗最激烈、杀伤敌人最多、对战局影响最大――长城抗战主战场。徐庭瑶、关麟征、杜聿明、郑洞国、戴安澜等成为抗日名将。
2.“穷人会”斗争――党在密云诞生
1933年9月,以密云县“飞地”驻马庄(今顺义区)为中心,爆发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穷人会”斗争,并建立了密云县第一个党支部——驻马庄党支部,不久又成立了密云县中心党支部。这一声势浩大的斗争,虽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残酷镇压,党的活动被迫停止,但绝大多数共产党员和“穷人会”会员都潜伏了下来,党在密云地区留下了深刻影响。“穷人会”斗争标志着党在密云的诞生。
(一)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八路军四纵东进与冀东大暴动
1938年2月,毛泽东指示:“红军可出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1938年6月,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密云。1938年7月,爆发冀东抗日大暴动,20万人参加,组建8万人的冀东抗日联军。但是,由于对敌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冀东抗日联军西撤平西,途径密云白河时受到日伪截击,损失惨重,大好成果几乎毁于一旦,教训值得记取。
2.丰滦密抗日根据地与承兴密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密云以潮河为界分为两大战略区,河西为平北被地区,河东为冀东地区。河西地区,1940年4-5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步兵第十团挺进密云,以云蒙山为中心开辟了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1940年8月,西湾子村孟成志等被吸收为第一批党员。1941年春,河西的西湾子、张家坟、捧河岩等村建立了第一批党支部。河东地区,以雾灵山为中心,主要建立了承(德)兴(隆)密(云)抗日根据地,大岭保存承兴密联合县政府遗址。1940年7月到1941年,党在河东鱼子山、北庄等村相继建立了党支部。
3.“无人区”与“人圈”――日伪制造的暴行
段苏权将军:“西方有集中营,东方有无人区”。 从1939年开始,侵华日军在长城沿线(山海关九门口至赤城独石口老丈坝)制造“千里无人区”,屠杀了6万多无辜百姓,同时,在这一带约5万平方公里的所谓伪“满洲国”“西南国境”上强迫民众修筑了2506座“人圈”(日军称“部落”),强迫140多万当地民众进入“人圈”居住生活。民众因冻饿、伤病、瘟疫、酷刑、迫害、虐待和抓至东北当劳工而死亡的约20万人。密云“无人区”,是千里“无人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约2/3的区域被划为“无人区”,约3万人被赶入“人圈”,日伪对“无人区”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片光”的“四光”政策, 近万人被杀或奴役致死。鲁炜同志被日伪“人圈”暴行深深震撼,市委宣传部正积极筹备拍摄“人圈”电影。
4.白乙化、沈爽、包森、邓玉芬
白乙化(1911-1941):辽宁辽阳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步兵第十团团长,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抗日民族英雄,被誉为“小白龙”,是我军抗日战争时期牺牲在今北京地区的最高指挥员,为建立平北抗日根据地立下了不朽功勋。解放战争时期,密云潮河以西地区建立乙化县。十团被誉为“知识分子团”。
沈爽(1896-1942):吉林双城人,丰(宁)滦(平)密(云)抗日联合县县长。1942年4月8日,在密云云蒙山黄花顶“臭水坑”事件中,丰滦密联合县县政府被敌包围,沈爽县长与十团供给处处长乔宇、卫生队长郭庭章、六连副指导员沈奎,战斗到最后,宁死不屈,饮弹自戕,壮烈殉国。
包森():陕西蒲城县人。八路军冀东军区副司令员兼晋察冀军区第十三团团长,被誉为“中国的夏伯阳”。1939年4月,指挥部队以少胜多,击溃2000多日军,并活捉前来捉拿自己的日本表弟、宪兵大佐赤本,震动日本朝野。1942年2月17日,包森在野虎山战斗中壮烈牺牲。
邓玉芬(1891-1970):密云县张家坟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献出丈夫和儿子6位亲人,被誉为“当代佘太君”。
(二)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1.古北口保卫战
1946年1月,蒋介石为夺取战略要地承德,纠集12000余人向古北口进犯,我冀东十四军分区两个团和冀晋纵队发起古北口保卫战,歼敌1500余人,夺取保卫战胜利。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在停战协定签字前夺取承德的图谋。(承德与西柏坡)
2.西山反革命暴乱
1948年2月18日,在密云云蒙山区冷风甸、黄土梁一带发生反革命事件。以崔桂秋、孙四瑞为首的反革命分子,基于对土改的不满和报复心理,公然煽动群众,挑起武装叛乱,杀害我土改干部云州等同志。这起暴乱发生的原因值得深思。
3.解放密云城
1948年12月5日,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发起解放密云城战斗,歼敌5307人,其中毙敌948人,我军牺牲1143人,424团二营五连被命名为“密云尖刀连”,密云人民获得了彻底解放。解放密云城从决策到指挥上的失误,教训极为深刻。
1.国民经济恢复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
1949至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8月20日,县委作出“关于响应上级党的号召,为建设新密云而奋斗”的决定。密云人民满怀对新社会的美好憧憬,开始建设家园。在县委领导下,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
1953年至1956年,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密云县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密云建立。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密云可谓“八山两田”,80%是山地,20%是耕地,潮、白两河纵贯县境。县域中部是富饶的燕落盆地,占全县耕地的一半,被称为密云的“乌克兰”。五十年代,较好的自然条件使密云的粮食产量敢跟通县和顺义叫板。建国初期,密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
2.修建密云水库与密云人民的巨大牺牲(1957-1965)
1958年,党和政府为了根治海河水患,在密云县域中部的燕落盆地修建举世闻名的密云水库。1960年,由清华大学设计的密云水库建成,水库总面积188平方公里,蓄水量43.75亿立方米,为华北地区之冠。在密云水库的修建中,广大建设者发扬“大跃进”精神,实现大型水库一年拦洪两年建成,创造了奇迹。陈毅元帅:“密云密云,气象万千;润我京华,福利无边”。
1958—1995年,密云县进行了三次库区移民,县内100个行政村、16010户、69346口人搬迁。人均占有资源迅速下降,
元钱。俗话说“破家值万贯”,为了保证水库按期拦洪,除了粮食、衣物和简单的生产、生活用具,移民家里其他的东西全都不得不扔在了故土。这一搬家,把库区的移民搬穷了。
元互找差价的方式卖给移民。如果不是当时党的威信高、人民的觉悟高,无法想像密云水库移民当时会含泪“欢离故土”。
年的水平,密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等于倒退了20年。密云老百姓把生活的困苦归结为是修建密云水库造成的,于是在六、七十年代无可奈何地发出了“要想富,炸水库”的悲怨。
3.“文化大革命”中的艰辛探索(1966-1976)
1.“大包干”与思想大解放(1977-1985)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密云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1979年全县逐步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和致富大讨论活动,针对“敢不敢富、让不让富、能不能富”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人们的思想开始得到了解放。1982年,密云在京郊率先推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是京郊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北京市委书记段君毅对密云县“大包干”工作给予的高度的评价:“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北京包干包户有多少?哪个县多?密云县包得多,密云县包得好。”到1984年底,全县农村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的基本核算单位占到总数的98.9%。“大包干”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激发出空前活力,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982年8月,钮茂生同志担任密云县委书记,他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大刀阔斧的工作胆量和矫枉过正的语言风格,使相对封闭的密云开始开放,对相对沉闷的密云产生震撼。在他的任内,在京郊率先推行了“大包干”,办起了京郊第一个中日合资的乡镇企业——密日兴,在远郊县第一个规划了白河郊野公园并开发了起步区,建起了密云国际游乐场。这一时期,成为改革开放后,密云县的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大的成果就是“解放思想”。(共和国水利部长)
2.“两库一渠”条例的实施与密云历史发展转折(1985)
1985年,北京市政府颁布“两库一渠”水源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后上升为条例。密云水库的主要功能由防洪和灌溉变成了向首都北京供水。密云县成为首都北京的主要水源基地,如今北京市民每喝三杯水中就有两杯来自密云水库。为了保水,密云停办了八十年代初期红极一时的密云水库旅游业;关闭200多家可能对水源有污染的企业;密云禁止发展任何有污染的企业。密云人民为密云水库再次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密云水库的水是保住了,但如何处理保水和富民关系?成为长期困扰密云人民的重大课题。
3.1989年-2000年密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986-1991)
1988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1989―2000年密云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本着“要保首都喝净水,密云人民要富裕”的指导思想,分析了密云在首都区域中的战略地位、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密云县20世纪末的战略目标是,“建成环境优美、水质清洁、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政治民主、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战略明确了县域产业发展布局:大致以密云水库为分界,划分为库北山区和库南浅山平原区。库北发展农林牧业,以林业为主导,创造生态经济发展基本条件和新空间。库南发展贸工农业,以工业为主导,为生态经济起步积累资金。战略同时提出了将密云县划为首都水源保护特区、建立水源保护基金、实行特殊扶持政策等对策建议。按照这个战略,密云县对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库北“农林牧”,库南“贸工农”。
但是,这个战略的主要支点:将密云县划为首都水源保护特区;建立水源保护基金;给与特殊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把希望寄托在外部因素上,把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由于外部因素没有到位,密云在保水与富民的艰辛探索中遇到了挫折。
4.从小平南巡讲话到“超常规发展战略”(1992-1994)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密云县认真学习讲话精神,破除姓“社”、姓“资”的思想障碍,开启了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根据全国各地迅速发展的新形势,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现实,从1992年开始,到1994年,县委、县政府逐步提出并实施了“超常规发展战略”,即以超长的增长速度,制定年度计划,修订“八五”奋斗目标,追求奇迹性的发展,要大大超过全市郊区县发展的平均数。1994年,县委提出,到199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要突破200亿元,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100亿元,财政收入要达到3.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从1994年起,全县经济必须以高于50%的速度逐年递增。实践证明,实施超常规发展战略,加速密云经济发展的愿望是好的,而且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确定的经济发展指标是脱离实际的,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了“欲速则不达”,进一步拉大了与京郊发达区县的差距。
5.“四三二”发展战略与密云精神(1994-1999)
1995年,县委在深入分析密云自然资源特点的基础上,为促进经济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发展四大产业,建设三大基地”的经济发展思路。1997年8月,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 县委又提出了“两个开发”的发展思路。至此,密云县形成了较完整的“四三二”经济发展战略,即发展工业、农业、建筑建材和旅游业四大产业,建设环城工贸基地、环湖果品基地、环线旅游基地三大基地,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和城镇综合开发两个开发。这个战略明确了县域产业发展的内容、空间布局和突破口,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随后,全县围绕四大产业、三大基地建设和山区、城镇两个开发,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
这个战略总体上是正确的,但在抓落实上更多地关注自我艰苦奋斗,忽视了招商引资,造成经济发展长期徘徊。(经济发展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工业与旅游业发展重点问题)密云经济社会与其他区县的差距不断拉大,各项指标处倒数前3名。
1996年10月,县委八届五次全体会议上确定了“脚踏实地,同心创业,自觉奉献,勇于争先”的密云精神,成为鼓舞全县人民奋发图强求发展的精神动力。(比北京精神早15年)
1997年10月,县委县政府在工业经济务虚会上针对经济总量不足这一主要矛盾,提出“创三优、抓引进、促重组、带转制、求发展”的发展思路,在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结合上,解决了动力问题和发展的“船”和“桥”的问题,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县工业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小区开始迅速崛起。
6.首都水源区发展战略与大规模城市建设(2000-2003)
1999年,为正确处理保水和富民关系,探索一条符合县情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县委对密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2000年12月,县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了新世纪首都水源区发展战略。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着眼首都未来发展对水源和环境的高标准要求,切实履行高质量保护水源和环境的特殊职责;走环境立县、引进强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之路;努力建设清洁优美的自然环境、先进完善的设施环境、高效规范的体制环境和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强化优良环境对经济社会的巨大引力和带动作用,构建以高新技术工业、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环保节能型建筑建材房地产业为支柱的首都水源区经济体系;突出工业开发区、密云卫星城和中心镇建设、旅游西线开发和畜牧产业化四个战略重点;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达到富民强县的目标。这个战略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支点、三条基本途径、四个战略重点”。一个目标即富民强县,建设首都绿色田园、郊区经济强县;两个支点即举保水旗、吃环境饭;三条基本途径即环境立县、结构调整和全方位引进;四个战略重点即工业开发区、畜牧产业化、密云卫星城及中心镇建设和旅游西线开发。这一战略的形成,标志着密云县历经十五年的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一条正确处理保水和富民关系的正确道路。
2000年,县委提出突出工业、农业、城市建设三大重点工作,开始把城市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加以推进。2000年下半年,县委提出:“抢抓历史机遇,建设生态精品卫星城的总体目标,下决心用三年左右时间,把密云新城建成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生态精品卫星城”。从此,密云县掀起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高潮,到2004年,累计投入200多亿元,拆除危旧房屋180万平方米,新建住宅小区43个,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新建改建市政道路75条,总长76.85公里,形成了“四横八纵”的城市交通网;整治河道8公里,建设了十大主题公园,一座生态精品卫星城基本建成。
这一时期,密云发展思路清晰,群众干劲十足,工作推进力度大,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密云第二个快速发展时期。最大的成就是“神奇地崛起一座城市”。
7.创建国家生态县(2004-2008)
2005年,密云被确定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主要职责是: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引导人口相对聚集,引导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成为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和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为落实区域功能定位,深化实施首都水源区发展战略,县委十届三次全会和县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作出了“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创建国家生态县”的战略决策,并将创建生态县作为密云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和各项工作的总抓手。
创建工作指导思想是:以“迎奥运,创建国家生态县”为总抓手,深化实施首都水源区发展战略,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核心,营造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塑造生态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打造“生态密云”品牌,高标准履行保护首都水源职责,促进全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创建工作目标是:从2005年开始,通过全县上下4-6年的努力,力争2008年、确保2010年达到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标准,把密云建成生态环境优美、城乡结构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民富裕安康、社会全面进步的和谐社会。
创建工作任务是:围绕构建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三大体系,通过建设生态环境,优化发展空间;通过发展生态经济,支撑生态建设;通过弘扬生态文化,提升发展品位。
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到2008年6月,全县15个乡镇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密云县被国家环保部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8月,正式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生态县称号,成为全国第二、北方第一个国家生态县。
这一时期,密云的发展思路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但在抓工作重点上更多地关注了环境建设,对经济发展重视不够。总以为“酒香不怕巷子深”,抓重大项目力度不够,缺乏重大项目的带动,环境建设虽然取得突出成绩,但经济发展不快。
8.密云科学发展体系(2009-现在)
县委根据首都发展新要求,立足功能定位,就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不断探索,形成了符合密云实际的科学发展体系。
2008年12月,县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尽快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富民,前提是保护环境,核心是加快发展,根本是促进富民”的发展思路,并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题。同时,号召全县人民继续弘扬“脚踏实地、同心创业、自觉奉献、勇于争先”的密云精神。密云精神是密云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密云人民之魂。
2009年7月,县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题,进行了丰富和完善,上升为密云生态涵养发展区工作方略。这一工作方略是统筹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统筹保水、富民、强县总的指导思想,把全县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推进密云科学发展上来,更好地解决了密云人民盼发展、能发展、怎样发展的关键问题。
2009年12月,县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了“三个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即:到“十二五”期末,经济建设努力走在全市五个生态涵养发展区前列,社会建设努力走在全市郊区前列,生态建设努力走在全国前列。这一奋斗目标是从量和度的角度,对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指标的具体化,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发奋图强的巨大潜能。
2010年7月,县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了建设“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发展定位,努力把密云建设成以绿色为特征、以国际为水准、以高端重大旅游产业项目为支撑的休闲旅游目的地。这一发展定位是对密云发展形态的定位和勾画,描绘了密云“十二五”发展的美好蓝图,使密云的品牌进一步明晰,有利于内聚人心、外树形象。
2010年12月,县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提出了密云发展的产业方向、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坚持走绿色高端高效高就业的产业发展之路;在产业结构上,以环境友好型工业为主要支撑,以休闲旅游产业为战略支柱,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重要基础,以总部经济为后发优势;在产业布局上,突出“两区”(县经济开发区和非水源保护区中的产业园区)、“两带”(潮河产业带和白河产业带)、“一基地”(密云总部基地),进一步明确了密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2011年6月,县委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凝炼概括了“红色密云、绿色密云、金色密云”的密云形象,即:“密云有红色的革命历史,密云有绿色的优美环境,密云更有金色的发展未来”。密云形象的提出,有利于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密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好地挖掘密云的内涵,更好地展示密云。
这些重大探索和创新,尊重历史,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发展体系,对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性、指导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把密云推向一个历史最好发展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密云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
这一时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思路最清晰、党员干部最团结、人民群众精神最振奋、工作措施最有力、各项事业发展又好又快的时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经济发展。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都应该倍加珍惜这一难得机遇,只争朝夕、奋发有为,实现密云经济社会的腾飞。
1.密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一片红色的沃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革命战争年代,密云这块英雄的土地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丰滦密、承兴密等抗日根据地,极大地迟滞了伪“满洲国”和伪华北的交通,同时成为我党从冀东到平西、一直到延安的战略交通走廊。解放战争时期,密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投入了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密云根据地成为我军进军东北的前进基地,成为我军控制华北、东北战略通道的重要支撑。密云是一块美丽的土地,更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每一个密云的共产党员都应该热爱密云,为我们可敬可爱的家乡作出贡献。
2. 密云是个革命英雄辈出的地方,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密云大地,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成为人民前进的强大动力
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在密云大地留下了一幕幕可歌可泣、感天动地、彪榜史册的英雄业绩。抗日战争时期,7600多名优秀密云儿女为抗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解放密云城战斗,1143名革命先烈长眠在密云大地上。经县民政部门认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密云籍革命烈士就有1195名。白乙化、沈爽、包森、邓玉芬、张家坟宁死不屈“七烈士”,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并以先烈为榜样,为推动密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3. 密云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顾全大局,自觉奉献,勇于争先,是红心向党,让党放心的人民
1958年,密云人民舍小家、顾大家,为修建密云水库作出了重大牺牲。1985年以来,密云人民为保护首都生命之水,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世纪以来,密云成为首都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基地和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保护密云水库及周边生态环境,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赋予密云的神圣职责,密云人民继续发扬顾全大局、自觉奉献的精神,永远红心向党,是永远听党话、跟党走,让党放心的人民。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大力弘扬“脚踏实地、同心创业、自觉奉献、勇于争先”的密云精神,为开创金色密云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货币战争和人民币战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