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一体战”主要适用范围在( )地区。 A. 南太平洋纪录片百度云 B. 西太平洋 C. 中太平洋 D. 东太平洋

空海一体战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空海一体战
空海一体战是以海军和空军为主设计的,配合盟国进行高度信息化优势作战,并且完全抛弃了传统陆军。目的是阻止一切敌对国家在亚太地区对结盟国发动军事侵略行为,同时把战争局限在亚太地区内。其作战方案依次为:1、利用美国高度发达的情报监视系统,彻底地掌握敌国高价值军事目标的具体坐标,陆续地将其快速摧毁,重点是切断敌国的远程进攻能力、防空能力。2、在大威胁目标被摧毁后,以盟国作为快速补给平台,与盟国共同进行大规模的精确轰炸任务,直到敌国宣布投降为止。
空海一体战概念
目前的众多军方人士正激烈谈论“空海一体”战,该作战概念由美国空军、海军以及国防部等单位倾力打造。“空海一体”联合作战计划在成为美国21世纪作战理念的同时,问题是能否与时俱进地应对未知和已知威胁。美国正在发展一些革命性的武器,例如无人空战系统(UCAS),以应对一些国家的威胁。“空海一体”战取决于当前研制武器项目的使用定位及其在网络战中的作战使用,确保美军在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的环境下行动自由。位于的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SBA)公开发布了一些关于“空海一体”战设想的报告。CSBA的报告强调“空海一体”战作为一个作战条例,不能也不应该仅仅看作是“赢得战争”。也不能认为是某一个特定场景的想定,另外防卫。相反应当把“空海一体”战看作有助于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维持一个稳定、有利的常规军事力量平衡。所以“空海一体”战不是为了与某国进行作战,而是为了维持地区军事力量的平衡,因此“空海一体”战是一个军事概念而不是作战行动,是为了应对新兴国家军力的快速增长和战略意图的不透明。CSBA以及其它一些智囊机构提出的“空海一体”战包含了以下一些关键点:
(1)美国空军的反太空作战是为了致盲某国的天基海洋监视系统,屏蔽反舰导弹(ASBM)的瞄准,但不能确定这就是美国空军发展X-37B空天试验飞行器的原因,而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的高级成斌(Dean Cheng)称某国的各种防务博客对此深信不疑。
(2)2011年1月,美国空军的“”(“联合之星”)飞机完成了网络武器框架的验证,可通过“联合之星”飞机跟踪航行的舰船,并由战斗机发射AGM-154C进行攻击。
(3)在弹道导弹的防御(BMD)中,的宙斯盾舰船可摧毁来袭导弹,为美国空军前沿基地提供前线防护。的BMD促使了近年发展的变化,减小了DDG-1000导弹驱逐舰的数量,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弹道导弹防御能力的阿利·伯克驱逐舰。
(4)远程打击可摧毁威胁美国舰船及海外基地的地面远程监视系统(例如超视距雷达)和导弹,当前美国的潜射导弹可摧毁对手的综合防空系统,并为美国空军的打击铺路。空海协同作战的另一种方案是发展远程陆基无人机,装备具有BMD能力的红外传感器,可填补天基系统到2020才能投入使用的空白。对抗弹道导弹的任务一种系统都要求新型的伯克级护卫舰装备下一代宙斯盾导弹(此前为SM-3 Block IIB导弹),其整体作战效能不弱于目前被放弃的CG-X导弹巡洋舰。
空海一体战武器组成
美国国防预先研究计划局的远程反舰导弹(LRASM)项目也瞄准了“空海一体”战的缺陷,LRASM由三部分组成,包括两架导弹与火力控制分公司研制的机体/发动机平台以及研制的通用多用途寻的器。其中一架重点验证空射技术,另外一架则重点验证陆(舰)射技术,但都可以进行空射和陆(舰)射,以选择最佳方案进入全尺寸研制阶段。LRASM-A由洛·马公司位于国的打击武器分部研制,是基于“”增程型的机体而研制的。LRASM-B是由位于的(Grand Prairie)洛·马海上战术导弹分部研制,具有一定的隐身性能,装备由,能够进行超音速巡航。该冲压式喷气发动机技术来自于普·惠公司。LRASM-B从中发射,由4个推进器推动。该项目将在2013年4月完成。BAE系统公司建议传感器组件的核心要基于被动式雷达频率接受技术。然后,LRASM的以前方案是应用多重传感器,自动选择要攻击的舰船,甚至在GPS不能使用的环境下也能自动攻击的目标。
上述武器装备的研制和作战概念的发展要根据对手的战略意图及其新武器的能够覆盖的距离,但对手更新的武器发展东西在美国政府的相关文件中的反映并不充分。一个可能的后果是导致美国武器装备的决策/研制时间将延长。在时期,美国情报机关的惯用做法是夸大前苏联的威胁,预测新型武器系统将很快服役,其数量规模也比实际的大。而目前在关于新兴国家武器研制的情报分析上则与之相反,对手反舰导弹的发展使美国海军震惊,促使重新启动SM-2 Block IV导弹项目使其初步具有防御弹道导弹的能力。美国政府正采取一些措施以应对A2/AD的挑战,例如为应对射程千米ASBM的威胁,美国海军启动了UCAS演示验证项目,洛普·格鲁曼公司的X-47B在日首飞。最初X-47B的航程达2100海里(3885千米),到直至2020年左右才能装备部队。另外一项措施是发展定向能武器,到2020年,美国希望解决部署定向能武器的科技问题。
空海一体战战略指南
美国防部一直关注美军在全球区域投送力量及保持行动自由的需求,为此不断探索和采纳新的概念方案。随着军事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以及战争形态的不断演进,美军的军事理论不断创新发展,推陈出新,先后推出了“空地一体战”和“空海一体战”构想。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和空军曾联合制定了“空地一体战”的构想,并于上世纪80年代前期开始组织实施,其目的在于应对北约在欧洲中央战线遇到的重大作战问题。实践证明,美军运用“空地一体战”理论,先后赢得了巴拿马之战、等。
1992年5月,美国前欧洲司令部司令兼北约最高盟军司令官的海军上将詹姆斯就提出了联合海空作战的构想。2009年7月,美前国防部长盖茨要求海军部和空军部发展新型联合作战理论,即“空海一体战”作战概念。2009年9月,美国空军总参谋长诺顿 施瓦茨将军和海军作战部长加里 拉夫黑德签署了一份备忘录,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整合海空军战力,联合亚太地区盟友,共同遏制或击败潜在的区域性对手。2010年5月,美国防部长盖茨在发表讲话时,正式提出了“空海一体战”的概念。
“空海一体战”作战概念设想图
在此基础上,美国陆军、、空军为应对“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军事威胁开展了新型作战方式的联合。2012年1月,美国总统和国防部长在《维护美国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的国防优先权》文件中,引入了新的战略指南,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在A2/AD环境中美军事力量投送问题。2012年秋,美军四大军种的副部长达成谅解备忘录,确定了“空海一体战”概念的实施框架。作为一种全新的作战思想,在美国政府和军方的强力推动下,“空海一体战”在短短数年内就从构想到形成系统的作战理论,并逐渐融入美国国防政策和美军作战条令。[1-2]
.新华网.[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美智库对中国军力净评估的分析框架
17:04:14   来源: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亚洲项目”2013年5月发布的报告《2030年的中国军队和美日同盟:战略净评估》(China’s Military and the U.S.-JapanAlliance in 2030: A Strategic Net Assessment),是首部对中国不断发展的军力未来会对美日产生何种影响进行战略净评估的唯一公开的报告,由中国问题专家迈克尔·斯韦因(Michael Swaine)等人撰写,斯韦因是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资深研究员、美国研究中国安全问题的最知名专家之一。曾是兰德公司资深政策分析员,研究领域包括中国防务与对外政策、美中关系、东亚国际关系。能用中文开展研究工作,曾与中国学者合作主持过几项安全方面的课题,是美国政府亚洲安全事务的顾问。一、研究目的报告通过场景设想和趋势推测,对中国、日本和美国目前面临的安全问题进行论述,提出一些对未来安全环境的设想,对同盟可能会采取的一些回应措施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评估,指出美国和日本决策者会面临的一些最重要的决定及影响这些决定的诸多因素。旨在对中国崛起为西太平洋地区一支日渐强大的军事力量给日本、美日同盟和地区安全带来的深远影响及美日同盟应对这一挑战的能力和意愿进行评估,为华盛顿和东京更好地评估保持威慑能力和该地区长久稳定的最佳途径提供决策依据。二、研究层级报告从战略层面对影响中日美三国安全问题的国家安全战略、军事实力、经济实力、防务开支、国防工业、社会和人口问题、领导人和外交家、公众舆论进行详细考察,指出三国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战略发展轨迹和军事力量发展轨迹。报告根据中国相对于日本和美日同盟的整体军事实力及外交、防务战略和政策中对合作和竞争的强调程度,列出中国到2030年可能会出现的四种发展轨迹。分别是(1)谨慎崛起(Cautious Rise),在这一轨迹中,中国将对日本和美日同盟采取克制、防御性的立场,在合作与竞争之间取得平衡,更多地关注国内动乱和中程防御能力。(2)自信的实力(AssertiveStrength),在这一轨迹中,北京会继续执行与东京进行合作性接触的政策,同时会实施竞争日趋激烈、更加自信果敢(但不是极端敌意)的安全政策,会发展远程防御能力。(3)偏好合作(Cooperativeweakness),在这一轨迹中,中国会对日本和美日同盟采取高度警惕和防御的立场,高度强调合作性接触,高度关注控制国内的不稳定因素,会发展中短程防御能力。(4)极端民族主义(AggressiveUltranationalism),在这一轨迹中,北京将会推行与东京减少合作性接触的战略,对同盟会采取极端敌视和对抗的立场,会发展远程防御能力。鉴于日本的防务能力依然受到战后制定的和平宪法、经济滞胀、预算紧缩的限制,日本到2030年可能会出现的五种发展轨迹。分别是(1)硬对冲(hard hedge),在这一轨迹中,日本将继续对中国实施“合作性的接触”战略,同时做一些微小的调整,旨在让东京拥有更强的对冲和威慑能力。(2)软对冲(softhedge),在这一轨迹中,东京将用软对冲的手段与北京进行合作性的接触。继续强调双边经济关系、避免让“中国威胁论”成为日本外交政策的核心、保持相对低的防务开支水平、强调本土岛屿的防御、适当发展军事能力以保卫西南岛屿。(3)竞争(competition),这一轨迹的基本逻辑是中国越来越自信及中国获得高端军事能力会在日本政治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引起极大担忧,以致主张和平的声音会极大地削弱。增加防务开支、修宪以使日本能够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政治行动将会获得牵引力,最终取得成功。(4)和解(accommodation),这一轨迹的基本逻辑是日本认为中国的行为和战略意图不会构成威胁,中国继续作为对日本有吸引力的市场,因此就不会有大幅度增加防务开支的动机,民众和政治精英之间的和平呼声会继续保持主流地位。(5)独立(independence),这一轨迹与轨迹3“竞争”在一些方面是类似的,即中国越来越自信及中国获得高端军事能力会在日本政治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引起极大担忧,以致主张和平的声音会极大地削弱。但是这一轨迹与轨迹3的不同点在于美国的作用有所不同。在这一轨迹中,美国和日本不是努力加强同盟,而是美国会因为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原因,削减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对中国不断发展的军力和强硬立场持默许态度。美国到2030年可能会出现的三种发展轨迹。分别是(1)实力(strength),在这一轨迹中,美国将会继续推行在西太平洋地区保持军事优势的战略,包括发展中高端防御能力和逐步扩大美日同盟的范围和功能的努力。(2)衰落(faltering),在这一轨迹中,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会衰落,华盛顿会继续对华执行合作性接触和对冲战略(更倾向于接触政策),对同盟的依赖增加以维护地区稳定。(3)撤退(withdrawal),在这一轨迹中,华盛顿将会从亚太地区大量撤军,包括努力减少此类行动对安全环境的负面效应、努力与中国实现和解、大力削弱与日本的安全同盟。这一轨迹最不可能出现,美国减少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前沿存在和安全承诺会使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对冲要素极大地减少,更加强调与北京的合作与和解。三、研究方法报告运用净评估方法,旨在提出、回答有关未来安全环境的最重要的战略问题,并从综合、长远的角度提出貌似合理的未来安全环境设想,把所有相关的因素都考虑进来,包括军事和非军事因素。这一方法的主要特征包括运用基础广泛的方法;专注竞争的长期性;承认发展趋势的重要性;承认民族差异的重要性;意识到非对称的重要性;确定竞争的核心领域(海洋、空中、地面、太空、网络空间、核武器、指挥与控制)。尤其重视政治、经济、技术、人口及其它因素的变化,因为要了解这些变量可能会对战略竞争产生的影响,承认政治因素和政府行为在分析国防政策中的重要性。净评估关注的重点是竞争对手之间的互动。在对西太平洋未来安全环境进行评估时,重点放在双方的相对力量投送能力和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上以及它们在特定的战场上可能会以哪种方式互动——不只是提供一个中国、日本、美国军事能力的清单。四、对策研究报告在分别对中日美三国当前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后认为,到2030 年中日美之间将有可能出现六种不同的安全态势,这些安全态势按出现可能性的大小排列为:“被侵蚀的平衡”、“有限的冲突”、“降低的威胁”、“亚洲冷战”、“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和“中日对抗”。认为美日同盟目前的重点不是如何阻止中国将美国从亚洲驱逐出去,而是东京和华盛顿应当制定什么样的长期军事和非军事政策以减少不确定性、维护美国和日本制定的各类规范和重要利益、降低重大危机和严重对抗发生的可能性、增加该地区各国之间的战略互信。报告认为日本和美国需要制定可行的政治和经济政策,应当包括威慑中国和消除中国疑虑的要素——威慑的目的是使中国威胁到同盟利益的胁迫行动有较高的门槛;消除中国疑虑的目的是要减少北京对东京或华盛顿会使用威慑能力威胁其核心利益的担忧,包括领土安全和共产党政权的生存。因此,东京和华盛顿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需要制定一项双边和地区战略,以管理日本周边地区不断变化的安全环境。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报告指出美日同盟可能会采取的三种举措。(一)强大的前沿存在这种以威慑为主的回应方式旨在通过以前沿部署为基础的军事理念(如空海一体战),或强调远程封锁的手段(如离岸控制),保持美日同盟在该地区的优势。(二)有条件的进攻/防御这种以保持优势地位为目标的回应方式避免对中国大陆进行先发制人的纵深打击或带有显著遏制意图的封锁,强调威慑和消除中国的疑虑同等重要。(三)防御性平衡这一回应方式强调共同的区域拒止,更加依赖后方部署部队,旨在与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建立一个真正平衡的、合作性的关系。这些回应方式可能会因一系列因素而变得更加复杂,包括a.限制日本或亚太地区其它国家推动实质性安全合作的能力;b.美军不愿意改变在西太平洋地区的作战理论假设;c.中国怀疑美日同盟会努力限制它运用不断发展的军事能力;d.利益攸关方之间就核心安全利益进行政治或外交谈判期间出现各种不确定性甚至失败的低容忍度。五、启示报告对美日同盟未来15-20年可能具备的军事能力及外交/防务政策发展方向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战略净评估分析,对中国崛起对东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安全环境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估。尽管报告对同盟会采取的应对措施的可能性和优势作了分析,但重点不是要提出美国或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区进行战略和军事规划的结论性提议,而是对因中国不断发展的军力和军事存在而发生变化的安全环境进行评估,评估这一安全环境可能会出现的演变,对各种可能会采取的政治-军事应对政策的后果进行评估。此外,在设想和评估这些回应措施时,报告并没有指出美日同盟的主要目的是或者应该是与中国竞争,或者华盛顿和东京必然会陷入与北京进行零和的军事竞争中。不是重点探讨同盟应当如何做好准备与中国发生紧急冲突的最坏情况,而是对各种安全态势出现的可能性和风险进行评估,认为一切取决于中国采取的合作与胁迫程度。报告体现了净评估方法的前瞻性、长期性和综合性特点,即对可能影响每一种安全环境的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旨在指出国防部高层官员需要关注的问题和机遇。
原文来自: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  “空海一体战”是纸老虎?还是真老虎?它的起因似乎是抑制中国的一种“撒手锏”,那么美国是办法很多,还是没办法了?中国又还有什么办法?
  误区一 战略上过于重视   首先,“空海一体战”是战略吗?实际上谈不上。日本《外交政策》杂志2010年8月就指出:日,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实太平洋力量平衡的巨变并非突如其来,美军仍仓促寻找新花样来保持优势,关键是复苏乏力,预算吃紧,已无法靠增加任何资源来应对。   显然,美国最顺手的就是一个新概念。但与其模板“空地一体战”相比,前者联合的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但海空军的打击能力却重叠不小,特别是飞机。因此“空海一体”实际上是美军“储备”的联合作战新空间,在合适的背景和时机下释放潜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中国的AAAD(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   可见,“空海一体”只能算一个“作战概念”,如果我们对美军发展的特点理解不深,就可能将“战术当成了战略”,去寻找“条令即将批准”、“组织编制上已成立办公室”、“在部署上已决定在澳驻军”等略显牵强的迹象。   实际上,“空海一体”概念连海军陆战队如何整合也没有明确,退役军官J?诺尔?威廉姆斯虽为本军种鸣不平,但部分言论也不无道理:“中国周围多是小国,都想平衡中国的过分自信,用地面部队在其周边地区和关键咽喉点,同样能控制中国海上命脉,成本更低,更不易升级。加强地区盟国,比将脆弱的水面舰艇暴露在中国的杀伤区更安全,中国打击在西太平洋公海上的美军,门槛要比打击这些主权国家低得多”。   所以,在澳驻军不是“空海一体”,恰好是与之并行的另一途径。如果我们将“空海一体”视为一个整体军事战略,不难发现其在成本和难度上多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处,可是它恰好算不上战略。更要警惕的是,在它真正落脚的战术和装备层面,对美军来说其实并不费劲。   误区二 战术上过于轻视   也许是“空海一体战”过于强调中国反舰弹道导弹阻挡美国航母进入西太平洋的局面,人们几乎以为海上争锋就是一支枪对一面盾。   其实,美国海军近年最具战略意义的进步之一――BAMS(广域海上监视)计划早已是典型的“空海一体”。利用续航时间24-36小时的陆基无人机,每架能全时段覆盖至少2778千米范围,从现有的5个基地起飞就能覆盖全球。而中国如果不能为强大的导弹能力配备这些能力,反介入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而这方面中国的进展虽快,工作量和挑战同样不小。   在攻击上,冷战中,海上遮断就一直是美国空军轰炸机的主要任务之一。虽然冷战后这种任务被长期闲置,但2001年11月的一次概念验证,仍显示了空军的E-8C为轰炸机或战斗机提供海上目标的能力,一架B-52还从内陆起飞,20小时后首次用4枚激光制导炸弹击沉一艘机动中的坦克登陆舰。   现在,B-52的光电吊舱可长时间跟踪海上目标,最远曾深入距海岸1852千米外搜索船只。2011年9月,B-1B轰炸机也首次完成了打击海上目标的试验,向机动的水面目标投放了10枚JDAM联合直接攻击弹药。   冷战结束后,西方长期强调的大规模“蓝水”反舰作战能力陷入马放南山的局面。在反舰导弹领域,与印俄联合开发的“布拉莫斯”、俄保持的一些独特的超声速型号,以及中国丰富的型号相比,美国现有的主力――“鱼叉”和SLAM-ER已乏善可陈。   为此,洛马公司正为DARPA(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和海军2009年开始的LRASM(远程反舰导弹)计划开发两个方案。渐进式的LRASM-A以AGM-158B JASSM-ER(增程型联合空地导弹)为基础,亚声速但隐身,射程805千米,弹头454千克。激进式的LRASM-B则以一体化的火箭冲压发动机动力获得高速,弹头227千克。   虽然不明指中国,但美国高层对该计划的要求是“击沉‘俾斯麦’号”,或干脆描述为“10米高的喷火巨龙”,用更长的枪把对手“顶出去”。   LRASM-B采用现成的Aeroiet Mk 72固体火箭发动机,冲压发动机来自1991年下马的AQM-127 SLAT(超声速低空靶弹),已经可以达到5.6马赫。加上需要的多模导引头技术也较为成熟,洛马预计只要海军2013年启动研制,试射一完成,很快就能拿出真正的武器。   此外,美国海军仍从2010年开始在全行业范围征集OASuW(进攻性反水面武器)方案,要求它不光射程要远,在有卫星、卫星受限和卫星受阻环境下都有效,还要能利用网络但又不依赖网络,并适应多种瞄准条件。   对此,雷神公司也只需用现成的“战斧”Ⅳ陆攻型巡航导弹改进成“战斧”IV+即可,要完善的只是改进多模导引头――比如AESA(主动电扫阵列)毫米波雷达加一些被动传感器、卫星数据链。由于不需要集成到多型舰艇上的成本,估计其EMD(工程、制造与发展)阶段只需36个月。雷神为更长期OASuW方案则提出了超声速“战斧”计划4,速度2.5马赫,射程965~1126千米。   显然,加上舰载机的作战半径,美军从中国反舰弹道导弹射程外出击的能力将迅速加强。   思考一:战略上要缓解压力   可见,美国在战略上并无新意,但借助强大的高技术革命实力和创新能力,以装备支撑战术,以战术为战略给力,仍有相当空间。有趣的是,引发“空海一体战”对策的也正是中国以非对称思路发展的反舰弹道导弹这一装备。   不过,美国单以射程划界,将中国能力夸大为在一两千千米半径内完全有把握击沉美国航母,其实是为自己未雨绸缪,保持优势造势。中国的这种能力必须以完善的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及监视与侦察的英文单词的缩写)手段为支撑,如果在太平洋这样广阔的空间有这样完善的能力,中国就已经不是单纯反航母、反介入的实力了。因此,以弹道导弹反舰这样一种尚未完全实现的能力为出发点,“空海一体战”不无军备竞赛的挑战书性质。   正因为这种挑战牵一发动全身的战略性质,中国的应对也要十分警惕一个误区――陷入中美决战想定。实际上,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埃里克森有一个观点:美国误读中国军力发展的根本在于,担心中国会逐渐瓦解其在国际事务中先发制人的角色,改变战后美国建立的国际秩序,而中国担心西方国家无法接受中国的崛起。因此美国(搞“空海一体战”)的目的不是袭击或威胁中国,而是防止中国试图改变区域现状而彰显军力或使用武力。   对此,2011年3月,美国学者埃里克?塞耶斯和中国军事科学院樊高月大校在美国CSIS(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展开了一段针锋相对的对话。   塞耶斯首先指责中国声称防御性战略,同时又开发进攻性打击平台,辩解说“空海一体战”至少部分是美国为了应对竞争国家
的出现。他还发问道:“如果美国对北京的军事现代化如此关注,以致想开发一种新联合作战概念,北京又能在何种程度上帮助华盛顿相信其未来的(真实)意图呢?”   樊高月指出:如果“空海一体战”意在阻止力量平衡的进一步倾斜,就意味着美国企图对地区军事力量取得更大的优势,但美国已经享有亚太的军事平衡,美国有最强的军队,中国军队仍远远落后于美国,现有的反进入/区域拒止能力只是为防止美国干预中国内政。军备竞赛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只要美军不干预台海冲突,或对中国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中国军队绝不会针对美军。   塞耶斯立即反问:“如果美国放弃台湾,中国会停止发展这样的能力吗?如果美国打个赌――实力渐强的中国不会变得更自行其是,美国输得起吗?正是北京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催生了‘空海一体战”’。   显然,这样的辩论还不能真正化解美国的不友好,但它的确揭示了中美之间围绕“空海一体战”的深层利益。中国当然不能为此放弃继续寻求不对称军事能力,但一来一往之间,必须控制住中美由竞争转向对抗,对抗转向决战的风险,否则中国更没有机会完成至为关键的几步发展。   思考二:手段上要长期努力   实际上,从现象上论,中国发展反舰弹道导弹,更早实践了“空海一体战”的思想,但在联合作战方面中国层次还较低,因而无法提升到这样的理论高度。但是,中国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并非以我方“空海一体”就是应对对手“空海一体”的最佳途径!   针对“空海一体”,中国空军一些学者已经主张“中国应当坚持空天一体的发展方向”,不无道理。这并非是说中国空军和海军就不应加强联合作战能力,但由反舰弹道导弹引发的这场技术连锁反应,的确体现了中国在海军,特别是水面舰队,相对于美国还较薄弱的情况下,以相对更有优势的航天技术(弹道导弹)打破美国优势地位的创造性思路。   在地缘政治上,中国海军近年走出“第一岛链”的举动令人鼓舞,但客观而言,即使走出去,中国海军水面力量在太平洋深处与美国周旋的实力、落脚点、战略战术等现实领域还大片空白,极为初级的航母能力也不可能短时间内改变这一局面,因而利用空天手段,从更大的空间尺度内寻求突破,始终是必须重视的方向。   纵观美国航母战斗群针对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对策,不难发现向新维度创新的重要性。   美国航母本身当然难以隐蔽,但其舰载机加大航程仍有潜力,借助无人化和隐身化,并非已经被“拒止”得严严实实。其以“系统族”思想发展的下一代远程轰炸平台更能有效弥补航母的风险(美国多种远程打击能力、部署模式本来就有相当的互补和灵活性)。中国对太平洋“拒止”力的提升绝不止导弹射程一个指标,反航母杀伤半径扩大1000千米,头顶的空天信息网也必须相应地成几何级数拉伸,还要考虑中国对天基平台依赖性增强后,这些平台本身面临的生存风险。同时,在这个大网中的对抗,电子战、信息战将起决定作用。实际上美国现阶段应对反舰弹道导弹的手段很多蕴藏在不大为人注意的电子战领域。   总之,“空海一体战”深源于美国对亚太战略优势的坚守,发端于美国对中国能力的夸大预防,植根于美国军事领域的巨大潜力,但仍限于维护美国亚太既得利益,并未到与中国决战的地步,因而中国的应对,既要坚持不对称突破,又要保持有限目标,同时认识到任务的长期性,必须将大目标分解为小进展,尤其是要改变优势领域过于单一的局面,全力提升整体科技实力,还要有被反制,再创新的韧性。
欢迎转载:
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