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周期的相关知识对山东疫苗案例进行分析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模式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模式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经营疫苗,坚决制止通过借用资质和票据进行非法经营;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专业:行政管理2016年12月课程名称;一、论述题(共4题,请在其中选择至少1题作答,4;1.请联系实际,论述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主要决策者;请用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立周期的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2.影响政策实施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3.当代中国取消农业税的背
经营疫苗,坚决制止通过借用资质和票据进行非法经营的“挂靠走票”等行为。二要建立疫苗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程追溯制度,强化储存、运输冷链要求,增设疾控机构、接种单位在接收环节索要温度监测记录的义务。三要加大处罚及问责力度,对非法购销、未按规定储运疫苗等违法行为提高罚款金额,增设《决定》还完善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等内容。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类别: 网教
专业: 行政管理
2016 年12月 课程名称【编号】: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 【9083】
A卷 大作业
满分:100 分
一、论述题(共4题,请在其中选择至少1题作答,40分)
1.请联系实际,论述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主要决策者以及他们各自在决策中的作用。
请用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立周期的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
2.影响政策实施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3.当代中国取消农业税的背景是什么?这一政策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试析当代中国环境保护政策变迁的背景及动力。
二、案例分析(此题为必答题,共1题, 60分)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及山东疫苗案
日,我国以第434号国务院令的形式发布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并于同年6月1日起施行。
2016年3月,山东济南市公安局破获了一起特大非法经营疫苗案,涉案金额高达5.7亿元。2010年以来,案件主犯庞某在非法从事疫苗经营活动并被予以查处情况下,仍伙同其女儿在缓刑期内非法购进防治乙脑、狂犬、流感等病毒的20余种人用二类疫苗或生物制品,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18个省市。案件具有涉案金额高,涉案问题疫苗数量大,问题疫苗销售地区范围广的特点,一经媒体披露,立即吸引了广泛的舆论关注。随着案件的曝光,一个以庞某卫为中心编织的非法贩卖人用二类疫苗“黑色利益链”也逐渐暴露,也给当前的监管体制敲响了警钟。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山东济南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调查处理情况汇报,决定先行对一批责任人实施问责;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强化制度监管。《决定》明确要严格疫苗流通管理,将自愿接种的第二类疫苗比照国家免疫规划用的第一类疫苗,全部纳入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集中采购,不再允许药品批发企业
3、当代中国取消农业税的背景是什么?这一政策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我国取消农业税的政策背景分析
(一)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农业税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战后百废待兴的局面,为迅速实现强国富民理想,选择了模仿苏联模式,以赶超为目标,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实行政治上的集权等着抄作业,等着抄答案制度、经济上的计划控制、产权上的国家垄断、战略上向工业和城市倾斜的经济发展战略。为实现这战略,必然在税收上推行城乡二元税制结构。20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资本相对稀缺与发展重工业的目标之间的矛盾,政府则利用农业税和工农产品“剪刀差”获取农业剩余,使农业剩余从农业和农村流入城市和工业。据统计,在年的29年中,政府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从农民手中取走了大约5100亿元,加上同期农业税收总额978亿元,抵消各项支农支出1577亿元,政府通过农村税费制度提取农业剩余4500亿元,平均每年155亿元。在1979――1994年的16年间,政府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从农民手中取走了大约15000亿元收入,加上同期农业税收总额1755亿元,抵消各项支农支出3769亿元,政府通过农村税费制度提取农业剩余12986亿元,平均每年811亿元。经过几十年实行过度提取农业剩余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的政策,我国现在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了改变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实行工农业协调发展战略的时期。 但1978年以来,虽然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等着抄作业,等着抄答案发展,但是工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拉大了工农业的增长速度的差距。工农业发展失调最终会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改变发展战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基础,促进农业发展。为此,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逐步进行结构性调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年中共中央连续5年出台关于农村问题的一号文件,年又再度连续出台针对农村问题的一号文件。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因此,取消农业税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心和等着抄作业,等着抄答案重视,体现了
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所带来的对“三农”从获取剩余支持工业和城市发展,到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全面解决长期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的战略转变。
(二)农业税所比重降低,国家已经有能力取消农业税 农业时人类最古老的产业。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小农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占居主体地位,农业税也长期是国家财政的最主要来源。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保证国家政权稳定和推进工业化建设,农业税在相当长时期内,也一直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据统计,建国初期,农业税的收入占国家税收的39%。从1949年至2000年的52年间,农民给国家缴纳了7000多亿公斤粮食。 而2001年我国农、牧业税为285.8亿元,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和契税为195.9亿元,农业各税合计为481.7亿元等着抄作业,等着抄答案。农业各税只占2001年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5.6%。2002年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总额为7332亿元,如果地方政府不征收这一部分的税收,改由中央政府以专项转移支付来补贴地方政府因而减少的税收,则中央政府要增加的转移支付也才6.6%,如果只免除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和契税,中央政府要增加的转移支付只有2.7%。2003年,中国GDP总量突破11.67万亿人民币,比2002年增长9.1%,财政实现2万亿收入,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农业在GDP构成份额中已经降到14%以下,城镇化水平上升到40%以上,劳动力就业结构尽管存在偏差,但如果把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9820万劳动力计算在非农劳动力份额中,则就业结构偏差将由30%左右降为15%左右。2005年,中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关系大约是13:46:41。等着抄作业,等着抄答案这意味着农业在中国经济结构中已由主体地位转变为次要地位,农业税收已不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据资料显示,2004年,农业税收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例只占到0.92%;2005年,占总人口70%的农民创造的农业总产值,占中国全年GDP的比例只有13.2%,全国农业税收入为65.8亿元,仅占全国税收收入的0.2%。而2005年,中央政府向各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是664亿元。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废除农业税,中央政府最多只要再支出15个亿左右。对2005年财政收入达到3万亿元的中央政府而言,这完全是能够承受的。
(三)农业税征收成本高,制约农民增收扩大城乡差距 首先,农业税征收成本过高。农业税征收对象是规模狭小、高度分散、数等着抄作业,等着抄答案量庞大的农户,征收机关在征收农业税之前,必须对计税面积、税负水平逐户核实,征收过程中,还要发动宣传、逐户上门征收,要作好困难户的税收减免、“钉子户”的说服教育等工作,征收机关往往力不从心。甚至在农业税征收季节,农村基层干部都要参加征收工作,派驻各村,会同全体村组干部,广泛宣传,逐户催缴。据江苏某镇的调查,2001年,全镇共有缴税农户14000户,只有约30%的农户主动缴纳农业税,其余需要上门收取,即使如此,全镇仍然有10%的农户拖欠近50万元的农业税。为解决农业税征收困难,征收机关不得不增加税收人员,为此又需要增加税费,从而使征收难度加大,进入恶性循环。农业税征收难度加大又进一步导致基层政治不稳定,维稳成本继续加大。因为农业税征收的数量大,任务重,难度大,乡镇政府为了完成税收任务,在征收税费过程中往往采取一些过激行为,甚至导致诸如致死人命的恶性案件的发生,造成基层干群关系的紧张和政治不稳定。其次,农业税制约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由于农业税为地方税种,农业税与地方财政收入息息相关,尤其是基层政府的一个重要税收来源。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一些地方极力开拓农业税源,有的甚至想方等着抄作业,等着抄答案设法从农民那里多征税,即使在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农业税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很小,地方政府也不愿意主动放弃这部分财政收入,从而制约农民收入增长。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制度安排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趋势下,农业税收制度的不适应性甚至弊端日益显现,需要进行改革,因为,在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税收体制,不仅不能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制度保证,反而成了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体制障碍,必须从根本上予以取消,以减轻农民负担。再次,农业税扩大了城乡发展差距。尽管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2/3,但长期以来政府用于农村的财政支出仅占总支出的10%-15%,2000年农村人口人均税费比率为3%,但等着抄作业,等着抄答案实际比率为5%,而城镇人口实际上均税率为0.58%。农业税是最终形成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统计显示,2001年中国城市居民收入为6860元人民币,农民收入为2366元,城乡差距为3:1。但实际差距应该为,甚至6:1。因为,农民收入中扣除占40%的实物性收入,用于购买商品、服务的货币只有1800多元,平均每月150元左右,而这其中的20%(即30元)还要用于第二年扩大生产,用于购买种子、农药、化肥、柴油等,即每月能真正用于商品性消费的货币收入只有120元,而城市居民货币收入平均每月接近600元,城乡差距为5:1。此外,城市居民收入中还有一部分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如各种各样的隐性福利、住房、教育、卫生,甚至是用电都比农民有更多的优惠。如将城市居民的隐性福利、优惠折算成收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等着抄作业,等着抄答案达到6:1。按照到2020年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测评,届时我国人均GDP可达到3000美元。根据GDP增长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计算,届时农民人均收入只可能增加1.5倍左右,约6000元,这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的消费结构接近。因此,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不超过2.5:1或3:1,农民收入才能达到6000元,进而最终实现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但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城乡差距,那么,即使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广大农村也无法达到全面小康标准。
(四)农业税设计不合理,未能充分体现公共财政要求 首先,征收农业税不是世界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从世界各国的税收制度等着抄作业,等着抄答案看,各国税种设立基本相同,一般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商品税(包括增值税、关税、营业税、消费税等)、财产税(包括地产税、遗产税等)、社会保障税等基本税种,农业税并不作为独立税种设立。农民作为纳税人,应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按其经济活动属性分别在相应的税种承担平等的税负。西欧发达国家农业的产品税同样增值税征收53,并对采取优惠政策54。日本农业税的主要形式是土地税。土地税按土地的法定价格征收货币税,税率曾为地价的3%,后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大幅度降低。土地税只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租地农民只交地租不交土地税。在美国,农业赋税也是纳入与其它产业一样的统一的税种制度下征收的,同样不设立单独的农业税。其次,我国农业税征收不符合税收公平原则。第一,2005年以前我国税法规定,城市居民月收入800元以上才征收个人所得税,按此标准,我国绝大部分农民根本没有达到纳税的起点标准。200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2253元,月平均只有188元,却要承担至少4%的税费负担。第二,城市居民从事工商业的增值税起征点是月销售额600-2000元,折合年销售额元,一般小农户年收入很难以达到这一起征点,所以等着抄作业,等着抄答案不必考虑增值税问题。2000年农村人口人均税费比率为3.0%,但实际比率在5%,而城镇人口实际人均税率为0.58%,二者相比,显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农村税费制度有“打贫济富”特征,长此以往,会导致马太效应,城乡
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因此,取消农业税是建立现代公共财政制度的内在要求,把农民的税负纳入统一的税制体系后,还必须统一城乡税负,保证农民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 (四)WTO下征收农业税,不利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日本、欧盟等)为了提高本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农产品的生产环节除了不征税以外,还按世贸组织的《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政策或“蓝箱”政策和规则,对农民实行各种各样的直接补贴。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粮、棉价格于水平低国际市场价格,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WTO,我国粮食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当时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从而对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主产区带来不利影响。我国由于受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和水等着抄作业,等着抄答案源及土地资源少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农产品本来就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如果再征农业税,就等于自己抬高农产品价格,必然削弱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国际市场上低价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打开了方便之门,使得在加入WTO谈判中曾千方百计争取的对农业更多的保护空间,因向农民收取大量税费而消失。
二、取消农业税的政策影响
(一)取消农业税政策的正面效应
1、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差别,扩大了内需,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据统计,2006年取消农业税,农民不仅直接减轻了原有300多亿元的农业税负担,而且减轻了700多亿元的“三提五统”和农村教育集资等负担,还减少了约250亿元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共减轻农民负担约1250亿元,每个农民减负120元左右,增加了农民可支配收入,扩大了农村有效需求,调动等着抄作业,等着抄答案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农村人口是我国目前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扩大内需,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在 “三农”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取消农业税,不仅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曾经率先尝到了改革的实惠,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民生活水平却相对降低了,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取消农业税对稳定农村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2、有力地支持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社会公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加快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在农村。农民的平均税赋水平大大高于城镇居民,城乡税负不均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一种突出表现。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取消农业税为建立新型的农村税费制度扫清了障碍,可以根据城乡一体化的原则建立城乡居民统一的税费负担制度,可以真正把社会公正放到至关重要的地位,对城乡居民一视同仁,改变“穷人替富人纳税”的不合理状况,使农村的公共物品供给真正成为政府的责任,尤以中央政府的责任为最大,从而有利于保证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公民享受到大体相同的公共服务。
3、促进了农民增加农业投入,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以后,农户因受收入水平、家庭分散经营的限制和对土地承包权未来不稳定性的预期,也不愿或无
力对农业进行投入。致使我国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取消农业税,增强了农民对农业的未来预期,使农民拥有较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的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之中,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4、提高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取消农业税前,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征收农业税的国家,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美国对农业的补贴额很高。欧盟每年对农业补贴300多亿美元。美国2001年通过了高达2000亿美元的农业补贴计划。加入世贸组织后,等着抄作业,等着抄答案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农业补贴,为了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更需要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和保护,取消农业税,实行无税农业,可以起到对农业的补贴、扶植和支持作用,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取消农业税政策的负面效应
1、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一度有所下降。取消农业税后,由于法制型、服务型政府管理体制建设的滞后性和农村基层干部的适应需要一定的时间,致使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在农业税取消后,一时职能转变难以到位,农村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低,社会管理能力弱,农村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基层政府间事权划分不清晰,政府职能缺位和越位的问题并存。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积极性受到影响,无心农村公共服务。
2、农村乡村两级基层财政压力总体加大,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要求提高。农业税是地方收地方用,曾是我国大部分乡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主要收入来源,尤其是农业主产区,农业税仍然是基层政府的重要财力保障。据统计,2005年以前农业税收入一般占乡镇财政预算收入的60%以上。取消农业税一是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不足或一时难以到位的情况下,一段时间乡镇财政收入减少,尤其是给贫困和欠发达地区带来了财政困难。二是地方财政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取消农业税后,地方财源基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特别是乡镇财政不再同农民争吃“一碗饭”,而是要“分灶吃饭”。因此,乡镇财政一度要重新确定收支范围、基数调整等财政体制。国家虽然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但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不到位,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中央采取了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政策措施,推进地方财政管理方式变革。但由于没有能触及到财权与事权划分等深层次问题,治标不治本。一些地方不顾实际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搞城市建设和标志性工程,没有将财力真正向基层倾向,乡村经费保障水平低,乡村运转普遍困难。
3、农村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发展一度受到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发展都是以包括农业税在内的农村税费作为资金保障。取消农业税造成了乡镇财政收入减少,没有足够的等着抄作业,等着抄答案资金来履行社会公共职能,直接影响到农村公益、教育事业发展。缺乏足够的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就无法新建和管理维护、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就难以实施等;农村义务教育虽然由县、乡财政拨付,但县、乡财政缺口较大,拖欠教师工资的事时有发生,而县、乡拨付费用也难以及时到位。另外,许多县、乡为适应农村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致富,多次为农民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班,向农民传授种植、养殖、栽培等多种生产技术,深受农民欢迎。农业税取消后,资金来源中断,使得各类培训班无法继续,农民生产技能无法进一步提高,不利于农业长期高效发展。 但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随着国民经济健康快速
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党和政府各项惠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取消农业税的负面效应将逐步缓解,积极效应将进一步扩大。
二、案例分析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社会转型过程中势必会暴露出诸多矛盾风险。山东疫苗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如何科学地认识此类案件的发生以及有效地杜绝此类安全事件则显得尤为重要。矛盾分析法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这些矛盾风险的新视角。对待山东疫苗案,首先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一方面必须明确当前疫苗安全事件的存在并产生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同时,也应认识到此次疫苗案的发生吸引了更多的舆论关注,对公共疫苗安全意识的觉醒、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监管体制的完善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加速了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修订,为疫苗安全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法律保障。同时,要注意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次疫苗安全事件除具有一般药品安全事件的某些特征外,还等着抄作业,等着抄答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事件本身涉案的疫苗类别、问题性质等都存在特殊性,对其产生的原因分析问题解决同样应充分认识到其特性,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三、山东疫苗案发生原因分析
疫苗安全事件的发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相关报道及文献的梳理,并结合山东疫苗案自身特点,对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可做如下总结。
(一)山东疫苗案产生的内因分析
流通环节中的企业和个人公共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淡漠是山东疫苗案产生的内因。在山东疫苗案事件中,庞某在2009年曾因非法从事疫苗经营活动犯罪判处3年有期徒刑,缓刑五年执行。此次疫苗案件中,庞某在缓刑期间“重操旧业”,且将非法经营疫苗的生意越做越猖狂。庞某的女儿孙某作为一名医科学校毕业生伙同其母共同参与疫苗药品非法经营。此次疫苗案更牵扯出一条疫苗流通的“黑色利益链”,上游疫苗批发企业和下游疾控部门、接种单位以及个人都被涵盖其中。涉案人员公共安全意识和法律常识淡漠,将经济利益凌驾于公共安全之上,忽视社会利益。在错误认识的指导下从事非法疫苗流通活动,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给社会造成极其严重的恐慌。
(二)山东疫苗案产生的外因分析
1.现有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近几十年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国务院、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相继制定了若干法律规章,形成了由法律、法等着抄作业,等着抄答案规和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组成的多层次的疫苗安全监管法律体系,为疫苗安全保驾护航。在新形势下,疫苗安全问题新问题凸显。现行的疫苗安全法律法规难以对新形势下显现的疫苗安全问题作出有效回应。存在着诸多两类疫苗的“双轨制”管理规定,疫苗全程追溯制度不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惩治力度不够等问题。
2.政府监管的缺陷
任何政策法规只有得到严格执行,才能发挥其目标效能。山东疫苗案的发生暴露了疫苗市场的无序竞争以及对社会稳定和公平构成严重威胁,暴露出当前我国疫苗政府监管体
制存在的诸多问题。(1)多头监管下权责过于分散。在疫苗监管领域中,卫生部起综合协调作用并进行风险评估;质检总局负责进出口以及监管生产加工环节;药监局管药品;流通的药品主要是工商局监管,多部门管理下部门间必然会存在着交叉管理、责任推诿的弊端,使疫苗质量安全风险加大,疫苗安全难以得到保证。(2)政府监管力量的不足。山东疫苗案事件的核心在于二类疫苗。当前二类实施市场化经营,市场的多渠道经营,使政府有限的监管力量难以对接种单位使用准入进行严格把关,疫苗安全政策法规在基层难以落实到位。3.当前经济结构的弊端在当前的中国经济结构之下,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使过多的企业进入有限的领域,并呈现出过度竞争的状态。医药行业由于进入的资金技术门槛低,企业多呈现小、散、低的结构性缺陷,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行业规范,疫苗行业企业及个人在经济利益驱使和生存压力下转向恶性竞争,通过假冒伪劣等途径谋求不正当的经济利益。
四、对防范类似疫苗安全事件的启示通
过以上分析,山东疫苗的产生原因可归结为流通环节中企业和个人公共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现有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政等着抄作业,等着抄答案府监管的缺陷以及当前经济结构的弊端。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对于防范类似疫苗安全事件的启示。
(一)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宣传,提升公共安全意识
山东疫苗案再次反映了疫苗流通过程中企业和个人对于法律的漠视,对于公众安全的忽视。非法经营、流通问题疫苗,疫苗流通的非规范化操作本身就属于违法行为。国家系相关部分应该强化企业法律教育,注重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宣传,提升企业法律意识公共安全意识,同时加强对公众的普法教育。促使疫苗相关企业和人员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将维护公共安全的义务内化于经营活动中。
(二)完善疫苗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惩戒力度
安全性和有效性是药品的基本特征,安全性是其出发点。疫苗作为药品中特殊组成部分,需要以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当前,山东疫苗案的发生也暴露出当前在疫苗生产、流通、销售、使用、监管等环节仍存在问题,疫苗市场秩序仍待完善。疫苗行业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具体包括健全疫苗市场准入的法律制度,提高进入门槛;建立销售环节的可追溯和可召回制度;建立对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和建立健全疫苗安全社会信用体系。同时,疫苗安全监管法规制度的制定、修订和完善应该兼顾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强化监管的制度基础和技术基础,建立严格法律惩戒措施,增强法律法规的操作性和威慑力,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三)完善政府监管体制,明确权责分工
政府作为我国现行体制下市场监管的主体,其监管威慑是有效解决市场失灵、促进市场良性发展的保障。当前政府监管体制存在着多部门管理、管理职责权限不明、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政府应建立明确、系统的等着抄作业,等着抄答案监管体制,明确部门权责分工,细化责任,建立严格的问题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把关疫苗的生产、存储、运输和采购经营等过程。提高疫苗监管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免疫规划信息化的实现,通过现代化技术的运用提升监管效率。
(四)建立健全疫苗行业自律机制,弥补政府监管缺陷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文学作品欣赏、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专业论文、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9083当代中国公共政策_图文13等内容。 
 【最新版】[9083]《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网上作业与课程考试复习资料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9083]《当代中国公共政策》 第一次 [论述题] 论述题 1、试述社...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课程名称【编号】 :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题号 得分(横线以下为答题区) 【9083】五 总分 评卷人 A 卷 一 二 三 四 3...  9083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和其分政治团体为实现时期内的公共管理目标,而 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准则、规范的总称。 2、公共政策执行是指为...  课程名称【编号】 :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 【9083】 大作业 请用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立周期的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 满分:100 分 一、论述题(共 4 题,请在其中...  西南大学《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复习思考题及答案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西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核复习题及参考答案(9083)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  1:[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 2、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3、公众议程 4、政策评估 5、政策终结 二、简答题 1、公共政策的特征是什么? 2、公共政策的...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有( )。 A.执政党B.公民C.民主党派D.社会团体_答案解析_2016年_一模/二模/三模/联考_图文_百度高考  贵 州 大 学 教 师 教 案 ( 学年第 2 学期) 课程名称:当代中国公共政策 班级:公事 031 阳 所在单位: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管理系 任课教师:罗...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教学大纲(修订稿)课程中文名称: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 课程类别...(9083)《当代中国公共政... 暂无评价 35页 ¥12.00
(0145)《当代中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省两会议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