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登位告示厕所坏了怎么写告示

您(@)目前可用积分:337005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转帖]释迦牟尼真相(中)
3439 次点击
10:54:04 发布在
&&&&释迦究竟生于何年?死(灭)于何年?直到今日仍未有个正确结论。因为印度一向不注重历史记载,连佛教也受此影响。现在有几个生死年代如下:(1)纪元前五六三年――四八三年说(以下均为纪元前),(2)五八八年――四八八年说,(3)五六七年――四八六年说,(4)六二○年――五四三年说,(5)五五九年――四七九年说,(6)五六六年――四八六年说,(7)四六二年――五四二年说。&&&&闻名世界的佛教权威辞典,日本望月信亨佛教大辞典年表中,则主张释迦生于纪元前五六五年,死于纪元前四八六年。释迦的年岁,有八十岁,七十九岁,八十四岁,八十余岁等说,并无统一。&&&&笔者以为释迦生于纪元前五六六年,死于纪元前四八六年,比较正确。因为根据「众圣点记」所载,也与此年代柑吻合。梁僧佑的「出三藏记集」卷第十二「善见律称派臣堑谑宄雎汕凹侵谐疲骸浮鑫┦雷鹉噤∫岳茨暝兀疗咴率迦帐芩昃梗谥谇敖飨乱坏悖昴耆绱耍心叫谋痪趿骼帷埂6源耍逯殉し俊咐恰咕硎恢干萍称沛堵墒司怼瓜钪杏邢晗杆得鳌N闹械拇蟾乓馑际牵湾热ナ篮螅茏佑挪爰纯探峒刹兀喑烧獠可萍桑讣从谄淠昶咴率迦帐茏皂Ь梗韵慊┭刹亍梗⑺婕丛诖寺刹厣霞由弦坏悖改昴耆缡恰埂S挪肴ナ篮螅颜饴刹卮说茏油有淳悖有淳阌执诵刖悖绱舜啻⒍荚谀悄昶咴率迦占由弦坏悖宰骷呛拧&&&&到了六朝时代,这个「原本」由僧伽跋陀罗带到中国,「罗以永明六年共沙门僧猗,于广州竹林寺译出此善见称派常蚬舶簿印埂5诙暧烂髌吣辏ㄋ陌司拍辏铝俗詈笠坏悖敢杂烂髌吣旮缢昶咴掳胍故茏皂Ь梗缜笆Ψǎ韵慊┭刹仄聪乱坏悖逼淠昙频镁虐倨呤宓恪梗ㄒ岳堑谑唬H绻庑┑阕尤肥的昴暌坏悖廖拊黾跚樾危悄┪颐强纱泳虐倨呤寮跞ニ陌司牛ㄗ詈蠹拥阒辏盟陌肆驮八陌肆瓯闶鞘湾热ナ赖哪甏恕T僭谒陌肆霞由鲜湾鹊氖偈耸梦辶驮拔辶瓯闶鞘湾鹊牡攴萘恕5颐侨砸担庖膊皇蔷哉返模坏ゾ虐倨呤宓闶欠竦愕阏肺尬螅氤龃寺傻哪甏褂形侍猓兴凳窃谟烂髌吣暌氤觯烂靼四昀u加最后一点的。但今日的日本佛教学者大都采用此五六六――四八六年代说。&&&&梁启超先生在他所着的「印度佛教概观」中说:「佛灭后百五十二年(纪元前三二七年),有一事为印度文化史上所宜特笔大书者,则亚力山大王之大军侵入也」。根据这个,就是说当释迦去世后一百五十二年那年,亚历山大王入侵印度,一五二加上三二七(亚历山大入侵印度之年),得四七九,四七九便成释迦去世的年代了。如再加上释迦的寿数八十,得五五九,这个五五九,便是释迦的诞生年份了。&&&&但,梁先生在同文中末段又称:「至佛灭后二百十九年(纪元前二六六),阿育王即位,教乃中兴」。二一九加二六六,得四八五,四八五便是释迦去世的年份,再加上他的八十岁,得五六五,纪元前五六五年便是释迦诞生之年了。但,任何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阿育王即位的年代除纪元前二六六年说外,倘有纪元前二六八年,二六九年,二七六年,二六○年等说,所以如想用阿育王即位年代来推算释迦的生灭年份,是靠不住的!&&&&最有趣也是最令人感到惊讶与可笑的,元朝的念常及觉岸两人,硬把释迦的生年提早到纪元前一千年,比现有的五六六――四八六年说再早五百年。「周己丑癸丑昭王瑕,治五十一年,甲寅,二月八日,世尊生于迦陈尬拦衬嵩吧陈薏媸飨隆梗ǚ鹱胬ㄔ鼐淼谌畛<!刚淹酰Γ低踝印谖晃迨荒辍湾饶材岱鸺淳杼焓伲境税紫蟠尤罩薪瞪裼谄淠福σ蛉擞以刀埂#ㄊ褪匣怕季淼谝唬醢侗啵┧纬九痰摹阜鹱嫱臣汀怪校餐剖湾壬谥苷淹醵辍0粗苷淹踉谖挥诩驮耙弧鹞宥弧稹鸲辍J湾热缯娴纳诟檬保悄┍阌爰驮拔迨兰褪湾瘸鍪朗钡氖贝尘啊⑷宋镆约吧院蟮难抢酱笸跞肭钟《龋⒂醯牡俏徊⑺湾仍焓鹊睦肥录冀硬簧侠戳恕J湾鹊哪甏鸾掏娇梢阅笤欤《仁飞系氖录叭宋锶炊加信灾た刹椋蝗萑我馓嵩绲摹K狄部上В泄鸾掏阶芙吡ι璺ㄏ氚咽湾鹊哪甏吹迷骄迷胶茫庋隳苎沟箍鬃印⒗献樱猿龇鸾痰睦酚凭梦按螅獠恢獾o是表露出作者的无知及幼稚罢了。&&&&一九五六年世界佛教徒大会第三届会议中,曾举行了佛历二十五百年的庆祝释迦诞生大会。印度、缅甸、锡兰等南传佛教国家都曾参加。这个在一九五六年庆祝释迦诞生二千五百年一事,只是权宜的一种统一规定,并非出于什么历史考证而来。佛教徒也有自己的纪元,他们不用现今通用的纪元,而用佛历几年几年。今年一九九○年是佛历二五三四年,这个算法大概是根据一九五六年南传佛教各国庆祝释迦诞生二五○○年推算而来。&&&&关于释迦诞生的月日,有二月八日,四月七日,四月八日,三月八日,三月十五日等说。对于后两说,大唐西域记卷第六称:「菩萨以吠舍法月后半八日,当此三月八日,上座部则日,以吠舍怯月后半十五日,当此三月十五日」。释迦方志卷上称:「其北二十五步无忧花树,今已枯悴,佛诞处也,有说云,当此三月八日者,上座部云,当此三月十五日者」。所谓吠舍怯月 Vaisakha,或译「季春」,印度历的第二月月名,相当于中国的二月十六日起至三月十五日止的一段时期。有佛教徒以为吠舍以率侨碌剿脑录洌浜蟀氚巳盏笔撬脑律涎灾泄耘├脑掳巳瘴湾鹊站褪歉荽怂刀丛圃啤5蜕抑苁堑扔谥泄碌饺轮洌噬纤悼钟写砦蟆&&&&一九五六年的世界佛教徒大会中,也规定了每年约五月月圆之日为释迦诞生之日,但尚未听说中国佛教界也采用这日。中国佛教徒向以阴历四月八日为释迦诞生日,日本佛教徒则用阳历四月八日,(日本人除中秋节外,其它节日概用阳历)。但近来中国佛教徒既用阴历也用阳历,有了两个佛诞。似乎对外公开庆祝时用阳历四月八日,对内庆祝时仍沿用阴历四月八日。&&&&关于释迦的去世(入灭)月日,有二月十五日,三月十五日,四月八日,八月八日等说,中国佛教徒以二月十五日为释迦涅盘日(涅盘意即死亡,详见第七节)。释迦出家日有二月八日,二月七日,四月七日、四月八日等说,中国佛教徒采用二月八日。释迦「成道日」有二月八日,吠舍怯月月满日,三月八日,三月十五日,十二月八日等说,中国佛教徒用十二月八日。以上各月日说,均有佛经根据,各说各的。&&&&关于释迦的生平事迹,我们除了从佛经中得原始资料外,很难再从别的书籍或记载获取材料。但可惜佛经的内容虽有不少历史成份在内,但亦搀有许多神话,两者之间,实在难得划清。大致来说,在佛经中凡叙述一事时,已违背人之常情及照一般人看来系属不可能者,则应把它看成是神话,是后人捏造者。例如佛经中所载释迦生于蓝衬嵩埃鞘率担母盖状恕敢灰凇谷嗣袢タ此约笆湾壬蟊隳茏呗方不暗龋比欢际呛笕四笤斓奈藁浮N苟琳叨苑鹁窃厥湾壬接兴鲜镀鸺匮÷肌阜鹱嫱臣汀怪兴夭糠萑缦拢恕竿臣恰怪谌菹蹈莞鞣鹁闯伞T谙挛闹蟹参薇瓿鲆镁谩浮怪糠菽谌荩E系引用「统纪」。&&&&据佛教说,释迦未出生前,曾住在欲界六天中的兜率天中,兜率天被信是诸佛下降人间世界成佛以前的必经之地。「时菩萨乘六牙白象发兜率宫,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以四月八日明星出时降神母胎,时摩耶夫人,眠寤之际,见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右月等搿埂W≡谀柑ブ械奶ザ湾龋菟狄材芙驳浪捣ǎ钙腥谀柑ィ凶∽晕匏涟钤缥缰钐焖捣ǎ罩形缣欤问蔽罟砩瘢谝谷币喔慈缡牵墒熘谏埂R陨隙际巧窕埃咽湾燃捌淠付加枰浴干窕沽恕&&&&当迦陈蕹浅侵骶环雇 Suddhodana 五十余岁,摩耶夫人 Maya 四十五岁之际(年龄有异说),根据当时风俗,需回娘家生产。当行至拘利城外蓝衬嵩爸惺保瓷掠ず⑹湾取!阜蛉嘶吃薪拢狈蛉思瓷τ咔昂蟮即樱衬嵩爸校侣悖脑掳巳铡⑷粘龀跏保蛉思抻鞘骰ㄒ睹淳儆沂钟U腥ソゴ佑以喑觥埂4邮党錾坏ナ巧窕埃蛑笔俏藁福∈湾壬潞螅础缸孕衅卟剑儆沂肿魇ㄗ雍鹪疲矣谔烊酥凶钭鹱钍ぁ埂3ぐ⒑淼谝淮蟊揪性虺疲骸复佑以党觯榈匦衅卟剑奕朔龀郑楣鬯姆剑偈侄裕焐咸煜挛ㄎ叶雷穑戎谏喜∷溃耸浅7ā埂:笫赖姆鸾掏揭残砭醯蒙苄心苎裕降子形コG椋蚀宋乃担骸缸阈衅卟健⒖诔贫雷穑砸驯隳缰钣ず⒉恍胁挥铮钅秆ブ脸ご蟆埂I罅⒆咂卟剑诜⒋笱缘龋比欢际呛笕宋缇词湾榷笤斓摹&&&&过去现在因果经卷第一称:「尔时白净王即严四兵眷属围绕,并与一亿释迦种姓前后导从入蓝衬嵩啊梗灰谌嗣裣嗟庇诮袢杖ㄍ宓奈灞度丝冢嵌家黄鹑サ嚼衬嵩啊G胛室灰谌嗣裨跄芗逍卸咳绾文芙胄⌒〉睦衬嵩爸校渴湾壬螅盖孜∶畔ご锒 Sarvasiddhartha,意即一切义成、吉财验义等。释迦生后七日,母便去世,由姨母摩诃波^波提扶养。净饭「王」共娶两姊妹,一即摩耶夫人,一即摩耶妹摩诃夫人。七岁起,释迦便从婆罗门学者跋陀罗学习各种典籍,学问,技艺。但佛经却称此学者实无能力教导释迦,所以「凡技艺典籍,天文地理,算术射御,皆悉自然知之」,亦即无师自通。到了十岁,释迦已被描写成力大无比。某次有一大象挡住城门,人无法行走,但「太子出城,以手掷象城外,还以手接,不曾伤损,象又还苏」。象的重量都在数吨以上,十岁小孩居然能把揽媸呛颂牛翟谖薹腥讼嘈牛∈逅晔保腹嗵佣ィ镀弑τ。⑽印梗ㄎ隳凳羌坛腥耍ò矗R钅辏湾瘸鲇危吹椒赡褡氖撑┓蚋笸恋厣系某孀樱笊е脑圃啤&&&&到了十七岁,释迦便娶耶输陀罗 Yasodhara 为妻,但佛经却称:「太子常修禅观,未尝与妃有夫妇道」。不过耶输陀罗以后却生了儿子罗目侯罗。如何而生的呢?佛经称:「初太子出家之日,指妃腹曰,却后六年汝当生男,至是在胎六年而生」。根据这些记载,我们可以说,如不是太子生来性无能,不能行周公之礼,便又是佛经作者故意在「净化」释迦了。佛经又称:「太子有三夫人,一、瞿夷,二、耶惟檀(即耶输),三、鹿野,以有三妇,为立三时殿,殿有二万采女」。另佛本行集经第十四称:「时净饭王为其太子立三等宫,以拟安置于太子故,第一宫内所有采女,当于初夜侍卫太子……其第一宫,耶输陀罗为最上首,二万采女围绕侍立……。复有师言,侍太子者,诸采女等合有十万,以为三宫,二万悉是释x利种,所余八万,并是众杂异姓诸女」。「如是太子在最妙最胜采女百千之中,前后围绕,受诸快乐,……相嘱相笑,相抱相呜……五色绮靡,四目女便娟,能令太子欢娱受乐……如是如是,太子在于女宝之中,受诸欢乐」。一个小城(部落)的首长净饭王,居然能集「十万」采女让儿子欢娱快乐,可说是天大的怪事了。有许多采女供释迦欢乐似乎是事实,但数目却大有问题,这又是佛经作者在说谎骗人了。整日夜在众美女间欢娱的年轻释迦,以后突然脱出迦城出家修行,变成了一个极端的禁欲论者,想必与这些女人大有关系。因此,佛教以后极端轻蔑女性,把她们看得有如毒蛇猛兽一般,比丘(和尚)一律禁止结婚,并不准接近女性。某次,释迦曾警告诸比丘,要他们宁可抱住一株正在燃烧着的树木,但切勿拥抱年轻美貌的女子!(见中阿含经第一木积喻经)。&&&&关于释迦出家的原因,佛经中有一故事,即「四门之游」。长阿含经卷第一大本经:「太子即乘宝车诣彼园观,于其中路见一老人,头白齿落,面皱身偻、拄杖羸步喘息而行。太子顾问侍者,此为何人,答曰,此是老人。又问,何如为老,答曰,夫老者生寿向尽,余命无几故谓之老。太子又问,吾亦当尔,不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必有老无有豪贱。于是太子怅然不悦,即告侍者回驾还宫,静默思惟念,此老苦吾亦当有」。以后两次出游中,「逢一病人……问曰,何如为病,答曰,病者众痛迫切存亡无期,故曰病也」。「于其中路逢一死人……太子复问,此为何人,答曰此是死人,问曰如何为死,答曰死者尽也」,最后一次,「于其中路逢一沙门,……御者答曰,此是沙门,又问何谓沙门,答曰,沙门者,舍离恩爱,出家修道」。&&&&于是释迦恍然大悟:「善哉,此道真正永绝尘累,微妙清虚,惟是为快」。最后,「太子于后即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在东门见老人,南门见病人,西门见死人,北门见沙门,此即四门之游。释迦平日曾见过老人,病人,死人,沙门,当无疑问之处(他的父亲便是老人),但佛经为了强调他「深居」宫殿,与常人有异起见,竟称释迦看到了老人而还不知「何如为老」?见了病人,又问侍者「何如为病」?我们可以说,除非释迦是痴子、傻子,不能辨别老幼、病痛、死人,不然又是佛经作者在玩戏法了。&&&&关于释迦出家的原因,当然并非如此简单,据我的分析,约可得以下几种:(1)当时厌世主义盛行,人人都以出家修道为理想,且受人尊敬,释迦也效法此道。(2)法经中规定人生最初梵志期,必须离家访师学道,释迦似还未尽过此阶段,因此,当他出家后便急急地先访问了几位婆罗门师。(3)释迦的国小而弱,常受大国欺压,他也许早已洞察到统治这个小国的困难,借着出家而脱离了这个多事的地方。(4)如净饭王于五十岁时得儿子之年正确,那么父王在儿子出家之时,已将近八十岁左右,势必急需让位于儿子,故此,释迦万不能再延迟不走。(5)释迦自幼缺乏母爱,与姨母所生之子间可能常有不快之事发生。例如提婆达多 Devadatta(净饭王之子,阿难的兄弟)自幼起便对抗释迦,及长后更反对释迦,拟自另立教团。释迦家庭无温暖可言,促使其悲世出家。(6)若释迦真的有三妻,(x帝利姓至少可娶二妻),妻妾间如有纷争,那又是一个原因了。(7)若净饭王置备众多采女供释迦娱乐之事确实,那末,我们可说此事起了反作用。释迦于尽情纵欲后,渐感不胜其苦,而急急脱离了这个环境。佛经先称:「尔时太子,在于宫内,充足五欲娱乐游戏,无有疑难,尊重贵胜,唯独一人」。&&&&但佛经接着称有一神明名叫作瓶天子,他要助释迦脱离这个环境。「尔时作瓶天子,复于一时发如是念,此之护明菩萨大士,在于宫内,极意欢娱,今时已至。护明菩萨宜早出家,我今可为彼大士故劝请,令出厌离五欲舍家出家」(佛本行集经卷第十五)。神明出现之事是假,释迦已经厌恶这种环境而舍家出家可看成是事实。我们可再引用佛经予以证实。某晚,释迦忽然醒来,见诸女子的形状简直非人,「太子即从座起,遍观妓女及耶输陀罗,皆如木人,譬若芭蕉中无坚实,或有倚伏于乐器上,臂脚堕地,更相枕卧,鼻涕目泪,口中流涎,又复遍观妻及妓女,见其形体,发爪髓脑,骨齿髑髅,皮肤肌肉,筋月永肪血,心肺脾肾,肝胆肠胃,屎尿涕唾,外为革囊,中盛臭秽,无一可奇……我今当学古昔诸佛所修之行,急应远比大火之累」(过去现在因果经第二)。&& 以上对女人的各种污秽描写,方可说就是佛教的「妇女观」。以后佛教和尚在修行时,常用此种观念想法来挡阻女色的诱惑,佛教称此为「不净观」。其实,释迦本人及其弟子中的若干人是有「结婚」经验的。以后他们厌弃家庭,飘然一人出家修行,因此,他们对女人能作「不净观」。但以后的和尚们,特别是从小便出家的人(中国佛教称此为童贞出家,以别于中年出家者),既无「结婚」的经验,而硬要他对「妇女」实行不净观,真不知从何「净」起?太残忍了!释迦尽情享受了肉欲快乐之后,身体疲乏,导致精神不振,顿觉人生无常。于是,突然一变,想出去追求心灵上的宁静喜乐与平安了。这个从「肉」到「灵」的大转变,或可看成是释迦出家的最重要原因。&&&&释迦于二十九岁时脱出故乡后,即先后访问了两位婆罗门学者,讨论宇宙人生问题,但据说他们的答复都不能使他满意。于是,遂一人遁入伽耶城 Gaza 附近森林中开始独自苦修,「日食一麻一米,以续精气,端坐六年,形体羸瘦,寂默一心,内思安般」(一天只吃一麻一米的描写,不如把它看成是一种「禁食」,龚按)。但以后又觉得单靠苦行亦非解脱之道,遂入尼连禅河中沐浴,又从牧女善生 Sajata 处饮得牛奶,重振精神,坐在菩提树下发誓说:「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坐」(方广大庄严经)。以后在心灵上曾与恶魔波旬 Mara 发生交战,毕后,「于二月七日恶魔退散之时,……明星出时,霍然大悟(即八日大晓也),得无上道为最正觉。」时年三十五岁。换言之,释迦把他已知的婆罗门教及各派思想等,予以整理取舍后,对宇宙、人生等起源及解脱等问题,有了一套自己的主张与解释,佛教称此为「开悟」。于是,释迦变成了佛陀 Buddha,意即「悟者」,「觉者」。同时期的耆那教教祖菩提子亦被称为 Buddha,亦是「开悟者」的意思。所谓「悟者」、「觉者」,仅o指对佛教教理「明白了」、「知道了」而已。开悟与成道当然不是变成神。&&&&「成道」后的释迦先在鹿野苑精舍讲道,收了x陈如等弟子五人,佛教称此为「初转法轮」。轮 Cappa 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意为转动佛法救人。在以后二、三年中,络续有以下诸人皈依:(1)耶舍 Yassa 及其父母,并耶舍亲友五十人。(2)外道首领迦叶 Kassapa 弟兄三人,以及他们的弟子一千人。(3)王舍城频婆娑罗王 Bimbisara。(4)舍利弗 Sariputta,目干连 Moggallana 以及他们的弟子二百五十人。(5)释迦某次回家,在家乡获得皈依弟子如下:父亲净饭王,异母弟难陀 Nanda、优婆离 Upali、阿那律 Anarnddha、阿难陀 Ananda、提婆达多 Devadatta,亲生儿子罗喉罗。(6)舍卫城长者须达多 Sudatta。(7)成道后第五年,又得女弟子如下:姨母摩诃波阖波提 Mahapajapati,发妻耶输陀罗,异母妹孙陀利 SunTdari,这批女子是佛教中最早的比丘尼。&&&&此后四十五年中,释迦的脚踪北自迦陈蕹牵腥薰现聊彝庸魍戌 Kasambi,东赴瞻波 Campa 等地深入各阶层布道。但每逢雨期的两、三个月中,经常住在竹林精舍过夏安居生活。北地台卫城与南地王舍城是他传道的中心地,因该地居民甚多。释迦的传道地以中印度地方为主,不分男女老幼及四姓阶级。他的日常生活是每晨托钵各处乞食,至午后始回,弟子们大都在黄昏前才可来访问。他又经常一人退入森林中,作冥想静坐。在他的传道中,当然也免不了遭受诽谤攻击,从弟提婆达多曾放醉象拟杀害释迦,迦陈蕹敲鹜鲆皇乱嗍鼓昀系氖湾仁直础&&&&到了八十岁,释迦年老多病,在末罗国拘尸那揭罗城 Kusinagara,从金工周那 Cunda 得了些梅檀树耳果腹,病情转重而撒手去世,有说系吃臭猪肉而生赤痢死去。享寿八十岁,时在元前四八六年三月十五日(年月日有异说),佛教称作入「大般涅盘」Maha Par inibana。释迦死后「时诸比丘悲恸殒绝,自投于地,宛转号G不能自胜」(游行经)。七日后,由弟子摩诃迦叶等主持火葬,遗骨被分成八份,由八个国家建塔纪念。释迦共有十位大弟子,是初期原始佛教的重要人物: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叶、须菩提、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人迦旃延,阿那律,优波离,罗目侯罗,阿难。在敦煌千佛洞第一百三十八窟之中央有一释迦坐像雕塑,其后壁之彩画有十大弟子之立像,能在其侧记有大目犍连神通第一等铭。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58:53 &&
释迦牟尼真相(上)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15:32 &&
释迦牟尼真相(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04:40 &&
前往星辰诞生之海--中国黄河源之旅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47:39 &&
...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15:58:20 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4:56:17 &&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4:57:17 &&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6:26:50 &&
..........意淫帖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7:00:55 &&
南无阿弥陀佛
本版块主题总数:3306062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19737 / 昨日发帖:22347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以案说法&&├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吃喝玩乐&&├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娱乐八卦&&├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长三角&&├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释迦牟尼真相(中)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上传时间:
释迦牟尼佛的故事12超清
专辑名称:
专辑创建者:
视频数:39
播放次数:1,387,562
释迦牟尼佛的故事超清
56官方微信
扫一扫发现精彩分享给朋友:通用代码: <input id="link4"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value="" />复 制flash地址: 复 制html代码: <input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id="link3" value="" />复 制分享视频到站外获取收益&&手机扫码分享视频二维码2小时内有效《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_佛教电影下载至电脑扫码用手机看用或微信扫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二维码2小时内有效《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_佛教电影扫码用手机继续看用或微信扫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二维码2小时内有效,扫码后可分享给好友没有优酷APP?立即下载请根据您的设备选择下载版本
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
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670号
请使用者仔细阅读优酷、、
Copyright(C)2017 优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xe621; 上传我的文档
&#xe602; 下载
&#xe60c;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xe602;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3:32:25|
文档星级:&#xe60b;&#xe612;&#xe612;&#xe612;&#xe612;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官方公共微信请问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涅盘?_宗教_英汉互译
请问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涅盘?
来源:|人气:591 ℃|类别:|时间: 21:26:46
问题:请问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涅盘?
涅盘跟灭度是一回事吗?是不是拿婆娑世界的人没办法了?南传大般涅盘经--序言日星期日04:02以生存于二十世纪的现代人去研究二千五百年前释尊的生活、教理,当时印度的宗教思想及社会习俗等,因「去圣日远」,实非易事。且佛教之传入中国全赖翻译,因华梵语言的特殊结构,及文章体制的不同,一重繁,一重简,转梵为华是去繁就简。简之太甚则难免陷于晦涩,所以初期的汉译经典颇不易读;若无注疏则了解实难。其最劣者是有失原意,不为无益,反而有害,其较下乘者则为「有似嚼饭与人」1使人呕吐。那是失其精神,只存糟粕。此可见□译之难,几乎至于不可能之境地。语言隔阂固为了解原始佛教的障碍之一,但初期来中国之译经传教者并非直接来自印度,而是展转从其他地区及其他国家,诸如安世高来自波斯,支谶来自月氏,白法祖来自龟兹,康僧会来自康居,以及其他来自中亚及西域南海各地。为了时间与地域的关系,及本地的宗教与外来的宗教因接触而起了变化作用,故自上列各地传来中国的佛教不能说是没有变质的、纯粹的原始印度佛教。这正如今日的日本佛教是不同于中国或西藏的佛教,甚至八、九世纪密宗盛行的印度佛教是不同于西元前五世纪时释迦佛所传的佛教。如此说来,这是一个历史问题,因佛教是因时因地而有发展与变化。如果我们只限定在某一时间或某一地域去说:「只有此才是佛教,其余皆非。」这颇有抹杀历史事实,难免「盲人摸象」之讥,因为佛教是错综复杂的。欲对之有深刻认识与了解,我们应当从研究佛教史入手。其第一步工作应为研究原始佛教的建立与其社会环境关系,及其开山祖释迦牟尼的生活与教义等。若能如此,则是脚踏实地,不落虚幻。说到佛陀的史传,中国各期所译的典籍如:佛本行经,佛本行集经,过去现在因果经,十二游经,佛所行赞经Buddhacarita,神通游戏经Lalita-Vistara或普曜经,方广大庄严经等,多数系译自梵文,其成书日期至少是去佛入灭数百年之后。写成于此时期的作品对事实的真象或已不甚明皙,因而对佛陀的人格一部份已被渲染成「超人化」,「神化」或「神话」—因钦仰佛陀伟大的人格与崇高教理,其信徒们对之致最深敬仰;他们相信佛之地位是超出印度的梵神、帝释、天神等,并拥有如沙门果经所述的各种神通。此种用意并非不佳,但结果是使人们对佛陀的人格有「人神不分」之感。其影响所及,好的方面是一般佛教徒对佛陀有虔诚的信仰,敬之如神明,而坏的方面则是被异教徒斥为「迷信」。其实,历史的佛陀不是神话,佛教也不是迷信。这是治佛教史者所尽知,不待申辩。但今后我人甚希望学佛者多遵循史实途径以认识佛教。且尽量避免涉及「迷信」的嫌疑。若以此为目标,则南传大般涅盘经之翻译为汉文,对历史佛陀的认识应有相当助益。「大般涅盘经」一名在汉译大藏中曾数次著录如二:一、佛般泥洹经,西晋白法祖译;二、大般涅盘经,东晋释法显译;三、般泥洹经,不载译人附东晋译;四、长阿含经卷二至卷四(游行经),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以及第五大般涅盘经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除第五项外,第一至第四似乎是出自同一来源。它们均为佛陀将入涅盘前短期生活的写实,虽然说它们间互有差异,详略不同,将它们与巴利文原本对照,亦有悬殊之处,卒见其非译自巴利文,而是译自梵文。因此,本经从巴利文译成汉文是甚为重要与急需。此经系巴利长阿含经Digha-Nikaya三十四经之一题三名曰:Maha-Parinibbana-Suttanta,而译文所根据的原本英国巴利圣典会所刊行,其成书年代应在佛陀刚圆寂之后(约西元前四世纪左右),且与王舍城第一次结集有密切关系。本经第六章曾提及于佛陀逝世之日有一弟子名苏跋陀。彼晚年出家,对佛陀之去世不但不表示悲戚,且公开向比丘僧众宣布,其大意为:当佛陀在世时彼等常被其告诫以去恶从善,烦扰不堪;今彼既已圆寂,彼等可以为所欲为而获得大解放!此种趋势若不加以制止,则佛陀之僧团与所建立的教法很有瓦解的可能,而佛陀的教理亦很可能被人误解。依照巴利律藏大品Maha-Vagga王舍城之第一次结集即为了纠正此种狂放思想而起。大迦叶认为苏跋陀之狂语会发生不良影响,故召开大会去共同讨论及记录佛之教言与所制的戒条,藉便大家遵守。在会议进行中阿难被询以何者为应舍弃的小小戒,即系根据本经的第六章第三节。准此,如吾人接受第一结集是在纪元前五世纪举行,则本经若干最原始部份亦应在佛陀刚去世之时完成,虽然说巴利圣典之被笔之于书是在纪元前四十三年于锡兰之4阿鲁维哈罗Aluvihara石窟。但吾人应知古代印度圣典之保存流传方法,于利用纸笔或贝叶书泐之前,人们全凭口授。其遗迹仍明皙可见于佛经者为许多重复申述,不嫌繁赘之词;其作用是便于记忆与转诵。以现代人之立场去看,那颇为滞涩与笨拙,但在彼时、彼地,那是唯一传播文化的工具,实未可厚非。此经有若干关于佛教史的重要点,如教理、僧团制度、佛陀的生活写实,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等,今不妨分别讨论之。一、教理在西元前五、六世纪左右,印度的宗教思想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欲离苦求乐,非舍弃家庭生活而度其离群独居,行乞习定的修道士生活不可,意在获得解脱Mukti。若我人观察印度教传统的宗教社会生活方式,那是将人生分为五5四个阶段如:一、梵行期Brahmacary二、居家期Garhastya三、森林期VanaPrasthya及第四出家期Sannyasa,换言之,每一印度人在其晚年必须谢绝尘缘,出家修道。当时的宗教思想与行持对佛陀有甚深影响,故彼于二十九岁时即舍弃其养尊处优的王宫生活而出家以追求真理。他究竟得成正觉。其后四十余年中彼所阐扬的主要教理为:四谛—苦谛,苦因谛,苦灭谛,及道谛。若人对此有深刻了解则「取欲已尽,有因已灭,从此不再受生。」(第二章1—3)。人们之所以「流转于生死长途」是「因不了解四圣谛之真实性」。基于现实生活如生老病死的苦痛,遂发展为十二因缘如:「无明缘行,行缘识……」业报、因果、来生等的教义。其行持方面是在持戒、修定、发慧。若人获取智慧「则心从漏得解脱—欲漏、有漏、见漏及无明漏」(第二章4)及第四章2,再以八正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等(第三章50)的修行方法辅佐之,务期能证得圣果(第五章27),即须陀洹至阿罗汉之四果,亦称为沙门果。若人证得四果中之阿罗汉果(Arhatship),则他是「诸漏已尽,万行圆成,所作已作,应办已办,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而遭受生死轮回之苦」。那可说是「佛果」的异名。在纪元前五、六世纪时,「佛」与「阿罗汉6」都是对佛常用的形容词,毫无高低分别之处,此可见于佛之十号,如:「应供(Arhat),正遍知(Sammasambuddha)」的惯例。佛陀对此四果甚为重视,故当其向彼之最后弟子苏跋陀提及佛教之所以优胜于外道六师的理由,即因为「外道诸师之法皆空幻,无沙门果」及无八正道(第五章27)。当然佛陀之「中道」主义,施之于哲学、玄学及宗教行持,亦较外道之极端主义为优。此外,佛陀对「无常Anicca」思想亦非常重视。这虽然是因弟子们闻悉彼不久即将入涅盘发出悲戚之感,彼安慰他们而起,但佛陀对宇宙人生有彻底观察与分皙,透明其因果关系,及彻照真理,故彼之教理是:「万物实性如此,其与我们最亲近者将要与我们分别隔离。当一物既生而成形,即具分离必然性,不要其解离,此何可能,且必无此理!」(第三章48)。世间的万事万物皆由错综复杂的元素组成,如一部大机器,其数百种零件如:轮轴、引擎、车盘、汽油及司机等,须一一具备,始能发挥作用,它不是一成不变。有时机器发生障碍,须待修理。如果它的年岁太久,坏到不能修理的时候则只好抛弃之,那也可以说是机器的「寿终正寝」。人类的生命与机器相比较则殊觉短暂。人寿数十年,实际上是一转瞬间的事;荣华富贵也不过是南柯一梦。因为人类的生命是由四大(地水火风)、五蕴、六根,及不计其数的各种细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骨节、皮肤、毛发等所组成,并由经常的饮食、营养、医药、衣著、屋舍等之供给与庇护,才能生存与发出种种活动。但这一部「活机器」的生命是有限的。上寿最多一百年,次焉者八、九十年,那已是「难能可贵」,因为「人生七十古来稀」,早为众所周知。平均以六十年计算,那也不过是一刹那的时间。因此,古昔诗哲如李白、苏东坡等哀叹「人生如梦」及「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诚不能以一瞬」;虽有秦皇、汉武之服食仙药以求长生,其结果实等于零。他们未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是因其违反佛陀所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的真理。此「无常」思想与四谛中的「苦谛」有密切联系,因为「非永恒」即是「苦」。佛教的三法印:苦、无常、无我,本经已论及前二者。其第三项未见提及,或许是因其快将圆寂,无暇及此。又因关于「无我Anatta」之种种,他已早作详细讨论,且散见于巴利四阿含之若干经典内,那只好被认为「心照不宣」,勿庸赘述。二、僧团制度与遗教佛教之成为有组织的僧团,及后来成为世界伟大宗教之一,或许非佛陀本人所预料。据说佛陀于初成正觉之时,颇不欲以所证悟的真理公之于世。但既于鹿野苑转大法轮,以中道、四谛、八正道之教理向五比丘宣说,其后四十五年中他说法度生,席不暇暖;且命其弟子四出传教,远及边鄙,并用本地语言对人宣讲,藉谋普及。于西元前三世纪顷,阿输迦王之派遣使臣或传教士赴印度各处,迦湿弥罗,希腊以及西南亚洲各国传播佛教,未始不是由佛陀传教精神所感化。唯其如此,足见僧伽Sangha的重要性及其使命。但既有僧团━━那是集合多数来自不同家庭及社会背境而共同生活于一寺院内的僧众,龙蛇混杂,良莠不齐,在所难免,如提婆达多与六群比丘的行为即其先例—不得不建立戒律或宪法来共同遵守。其有违犯者或罚或摈,由全体僧团团员以民主式的精神与方式执行之。大藏经中以「波罗提木叉Pratimoksha」为首的律藏即为适应此需要而产生,那是僧伽的宪法、法律、以及若干共同生活,如传沙弥戒,授比丘戒,每半月诵戒经,坐夏,及安居后自恣等的礼仪。其在最初或甚简单,例如佛在世时,其「传戒」仪式是「善来比丘,须发自落」。(但笔者不相信那是不假借剃刀之助,而会自动掉下来!)。但为时既久,它们遂渐臻完善,而成为各宗卷帙浩繁的律藏(四分律、五分律等都是)。其实于佛去世之前,7波罗提木叉的重要戒条如波罗夷Parajika,僧伽婆斯沙Sanghavasesa等应早已完成,而佛陀的最后遗教遂成为使僧团组织与礼仪趋于严密完整的前奏。从本经所载佛陀的遗教,我们窥见其对僧团前途的关怀,及其待人接物的仁慈态度。其伟大人格甚可钦佩。他虽为佛教创立人,但他不以「教主」身份自居。他说:「若人作如是念:『我将引导僧伽。』或『僧伽以我为依怙。』此人应对僧伽设立教言,但如来不作此想」(第二章25)。他教阿难以法为明灯,以自己为明灯,而不要依靠他人。他且明白表示「如来于法无秘密,吝而不传。」(第二章26)。那即是说凡他所知者皆已传授给弟子。他对恶魔说如果他之四众弟子尚未能精研教义及建立佛教,那他是不入涅盘的(第三章35)。不但此也,他恐怕于其去世之后,有人误解其教义,他特授以「四大教法」以资辨证(第四章5—12)。欲得梵教长住,他授弟子们以各种「兴盛法」(第一章6—12)。他苦口婆心劝诫彼等应一心一德和平共处及如何修行以进趣圣果。此诸种兴盛法之被提及,起源于彼明告摩竭陀大臣雨舍越祗人(Vajji)之不能被征服的理由,因彼等是事事依照越祗人古昔的法规,行为合乎道德标准(第一章4—5)。于该大臣离去后,彼即以多种兴盛法教诫其弟子。其内容虽略有变更,但他强调无论在家与出家众均应遵循道德与伦理的轨则,及举止行动合乎法度,如是则他们是只会兴盛,不会毁灭。如果他对佛教的前途是漠不关心,那他很可能不必因说越祗人的兴盛法而详细列陈比丘的兴盛法的。在佛陀将去世前之数小时,他曾以下列数事告诫其弟子,实际上可说是他的遗嘱:(1)僧伽对于妇女的态度,甚至不应当与她们交谈及宜自警惕。(第五章9)(2)外道皈依佛教欲出家者应试习四月。(第五章29)(3)于佛去世后,弟子们应以彼所说之法与戒为导师。(第六章1)(4)比丘间应有适当的称呼━━长幼有序,各得其体。(5)应向疆那比丘施行梵罚。(6)有疑当问,免致后悔。(7)「诸因缘法含固有毁坏,应自精勤证取道果。」(第六章1—7)上列的第七项是佛陀的「最后遗教」,因其后金口缄默,一代大师遂告圆寂。三、佛陀的最后生活如现代人欲彻底明了佛陀的整个生活的真象,从其降生至于圆寂,实际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若干「佛传」,无论其原文为梵文或其他语言,其成书时代至少是距佛去世有数百年的时间。于此时期佛教已奠下坚固基础,传播既广,皈信者亦多。为了某种原因,作传者非故事夸张以「神话」色彩渲染之,即系传闻失实,或二者兼有之;例如:佛陀是从右肋降生,生后自动行七步,并宣言「天上天下唯吾独尊」等。此种奇迹揆之常情似乎是不可能。若说人性的佛陀已被「神化」,或为一适当的解释。所幸者,本经所载关于佛陀的最后生活颇能帮助我人研究彼之晚年生活实况,虽然说间亦涉及「神话」。但若以此中历史的部份与神话部份相较,则是前者多而后者少。今略举数事以明之:一、当佛陀与其最后弟子苏跋陀谈话时,他自述于二十九岁出家,届时已逾五十一年(第五章27),合计约八十年。又在此稍前,他告阿难说:「我今年已老矣,衰耄矣,旅程将尽,寿命将满。我行年八十,譬如旧车,方便修理,尚勉强可行。」(第三章27)。准此,则佛陀享寿八十,似无可疑。二、关于佛陀得病致死之事,本经有详细记载。最初他在□舍离附近的白鹿瓦村安居坐夏时,忽罹剧痛痢疾,几乎殒命(第二章23)。后来铁匠穷达以旃檀树耳Sukara-Maddava设斋供佛;饭后他「忽患严重性血痢,剧痛几濒于死。」(第四章18┃21)。结果,佛陀竟因此一病不起,而在拘尸那罗入涅盘。根据此事,吾人很肯定相信佛陀是一历史性的伟人,而不是「神」或一则「神话」。因其遭受病苦,竟至于圆寂,是与常人无异。达穷所供的食物Sukara-Maddava应为一种菌类植物。此种菌类有时或含毒性。穷达所供者或非有毒之一种。但以八十高龄的佛陀,因年岁影响到他的健康;又因所食数量过多,以此致疾,甚有可能。不过,有一事令人不解者为其明白嘱咐穷达以全部□檀树耳供佛,而不要分奉给比丘僧众。他并令将剩余的部份掘地埋藏之。其理由为除如来外,非梵天、魔众及人类能对该物有良好的消化(第四章18—19),如是,则佛陀在进食之前似已预知该物之特别性质。不幸的事是彼亦因此得病,竟一病不起与世长辞。笔者于一九四二年曾以英文撰八稿题名曰:Sukara-maddavaandtheBuddha'sDeath详论此事,载于印度班陀尔卡东方研究学院廿五周年纪念学报内。对此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参阅之。三、历史佛陀的另一面则为其待人接物的慈蔼态度。他常是慈悲为怀,循循善诱,例如当阿难想念及佛陀即将入灭,而他自己尚在学地未证道果,遂倚门自泣。佛陀即以善言安慰之,并表彰他的德性(第五章13┃16)。当彼将圆寂之数小时前,游行者苏跋陀亟欲见佛以决其疑。阿难以佛病势严重数次拒绝之。佛陀得悉此事后立即命其进谒,并为之说法决疑,而成为佛陀之最后弟子(第五章23)。我人试想一垂死之人情况。但他不惜一切以接引发心者。此在常人殊为不可能之事。佛陀说法度人不择贫富贵贱,上自国王大臣,下至乡曲细民如歌女□婆婆梨,且接受伊之斋供与所献之园林(第二章14┃20)。此在他人或有所顾虑,但佛陀则不如是。又佛陀所收之弟子是来自印度各个阶级,或为婆罗门,或为最低贱阶级。佛陀对他们不分高下,一视同仁,故有「四河入海,不复河名;四姓出家,皆为释种。」9之名言。因生长在不良的社会阶级制度裹,佛陀深知其蔽。彼虽未能积极破坏之,但其所施之僧团者则为其反抗之表示,殆无可疑。如上所述,我人所见历史的佛陀是理智的,且他著重于道德伦理,事事皆合乎法度,其伟大人格与合乎人性的行为是出萃绝伦。若我们以「天神」或「神话」视之,则实际是侮辱及渎冒释迦牟尼佛!四、佛陀入灭年代历史佛陀的另一重要点则为彼之入灭年代,中西10学者对此问题颇为关怀及多次为文讨论。至于今日,学者们已大致承认下列日期:佛陀降生:西元前五六三年佛陀入灭:西元前四八三年此结论系根据用巴利文所写的岛史11Dipavamsa及大史12Mahavamsa。该两史籍基于古昔印度与锡兰的传承谓阿输迦王Asoka之祖旃陀掘多ChandraGupta以西元前三二一年即位为摩竭陀王,在位廿四年;其父宾头沙罗Bindusaro在位廿八年,此后四年无国君执政。阿输迦王继承其父于西元前二六五年登位,于其快将即位之前,佛入灭已二一八年,以此推之,其结果为:二六五+二一八=四八三(佛灭年代)四八三+八十=五六三(佛生年代)此外费长房历代三宝记所载之「众圣点记」亦与此推算相近。笔者于数年前曾以英文写稿13名曰AStudyoftheDottedRecord载于一九六五年美国东方学会学报详论此事,并指出高楠顺次郎所定14佛入灭为西元前四八六年之错误,请参考之。五、神话部份关于历史佛陀的生活,本经所贡献者已如上述,兹且论其涉及「神话」或「预言」部份:1佛陀之渡恒河似以神通力而不赖船筏之助(第一章33)。2佛陀之舍寿是因恶魔之敦请(第三章34—37)。彼曾数次给阿难以暗示谓修道者可以住寿一劫。但阿难不解佛意,未申劝请(第三章1—6)。故佛陀之舍寿,阿难遭佛谴责,谓咎在于彼(第三章38—48)。恶魔Mara一词有多种解释。若以心理或伦理立场视之,此或为我人之EvilDisposition邪念或邪欲之「人格化」。但一事滋人疑惑者则为为何佛陀必需弟子之启请始欲「住寿一劫」?揆以佛陀之年岁及健康情形(当时彼已届八十高龄)即使阿难会佛旨意恳请「住寿一劫」,佛陀是否即能久远住世,长生不死?此一问题虽非我人所能回答。但以其教理:「当一物既生而成形,即具分离必然性,不要其解离,此何可能。」观之,长生不死,殆不可能,且非佛陀所重视之事。3本经述及佛陀时代之拔塔里村Pataligama即系后来阿输迦王之首都华氏城或波吒□子城Pataliputra(现时之Patna)。经过约二百年之时间,荒僻小村变城国都殊无足怪,但经中曾提及佛陀在该村住时以天眼望见数以千计的神祗在该处划封宅地,并谓:「此拔塔里子城Pataliputta将成为一大都市与商业中心……」(第一章26—28)。此颇含有「预言」意味。吾人固不当疑惑佛之先知或「神通」。但另一可能性则是此段暗示本经之某一部份是约在西元前三世纪顷完成而被添入。将该「预言」托之于佛陀之亲口,颇为该「未来」首都增色不少。4当佛陀舍寿时有大地震(第三章10),其圆寂时天雨曼陀罗华,而天神如梵天,因陀罗等曾以歌赞致敬(第六章10。其后在□维时神祗等暗示其意向关于佛之遗体应由某方向出城入城(第六章14—18),以及浊水忽然变为澄清等(第四章21—25)。上列诸点似嫌涉及「神话」,但如果编辑此经的弟子们至诚「相信」伟大的佛陀是应受「人天」礼拜恭敬。他是「天人师」,及「天上天下,唯佛独尊」。他们以不可动摇的「信仰」去打破现实与理想的界限,而认为「实有其事」。那虽是无法去证实,但也是无法去证明其非是。此种问题最好保留,不作定论,以待来者。本经初稿的译出是在廿多年前当笔者尚在印度国际大学留学。后来个人因忙于各大学之执教与研究工作,且展转由印度赴锡兰,从锡兰至美国,此稿遂被储藏箧中,无暇整理。今夏费时数月细心将原稿修正数次,始得全工告毕,并请台北慧炬出版社刊布流通。在刊印与发行方面,若无周宣德与顾世淦两先生之努力与热忱,则此经或不能立即与世人见面,今特向他们表示甚深谢意。于此,我应向前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谭云山教授致最深敬礼,因本经之译出实受彼之提示与指导。彼之化雨春风,令人铭佩不已。彼努力于中印文化复兴及学术交流工作垂四十余年。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之建立即其伟绩之一。今彼又在印度菩提场—佛初成正觉处创设世界佛学苑中华佛学研究所。虽时殊世易,艰难万状,彼仍以大无畏精神奋力迈进。兹谨馨香祷祝其早日成功。以现代语译巴利文佛经在今日或许是创举。如有欠妥之处,敬希海内外硕德赐教是幸。一九七一年九月一日巴宙叙于美洲爱和华大学01此为鸠摩罗什论翻译之语。02W.Pachow,ComparativeStudiesintheMaha-Parinibbana-Sutta,pp.5—6,Santiniketan:Visva—BharatiCheena—Bhavana,1946.03SeeT.W.andC.A.F.RhysDavida(tr.,TheDialoguesoftheBuddha,PartⅡpp.51┃191,London:LuzacandCompany,一九五九).04W.Rahula,HistoryofBuddhisminCeylon,pp.81—82,Colombo:M.D.GunasenaandCo.,1956.05S.Radhakrishnan,TheHinduViewofLife,p.82,London:AllenandUnwin,1949.06巴宙:论巴利佛典中的阿罗汉,海潮音五十一卷五月号,一九七○。07W.Pachow,AComparativeStudyofthePratimoksha,pp.73—78Santiniketan:TheSino-IndianCulturalSociety,一九五五.08W.Pachow,"Sukara-maddavaandtheBuddha'sDeath"intheAnnalsoftheBhandarkarOrientalResearchInstitute,SilverJubileeVolume,India,Poona:1942.09见增一阿含经29:09大正藏卷二,六五八━六五九页。101W.Geiger,TheMahavamsa,IntroductionP.xxvi.2V.A.Smith,EarlyHistoryofIndia,P.49.3J.F.Fleet,"TheDayonWhichBuddhaDied,"inJRAS1909,P.9.4GopalaAiyer,"TheDateoftheBuddha,"intheIndiahAntiquaryff.11H.Oldenburg,(Ed.andtr.TheDipavamsa,pp.144—5),London:一八七九12W.Geiger,TheMahavamsa,Introdcation,P.xxvi,London:一九○八.13W.Pachow,"AStudyoftheDottedRecord,"intheJournaloftheAmericanOriehtalSociety,Vol.85,No.3,一九六五pp.342—8.14W.Pachow,………………p.343._http://sss2002.51.net/books/NCDBNPJ/ncdbnpj-001.htm热心网友
佛教释迦牟尼佛涅盘日放生法会恭逢释迦牟尼佛涅盘纪念日:佛陀 涅盘 【释迦牟尼佛涅盘的故事】农历二月十五释迦牟尼佛涅盘日释迦牟尼佛的故事二释迦牟尼佛的婚姻家庭
||||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厕所坏了怎么写告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