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派,最后都不愿意说船泰坦尼克号沉没真相的真相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宗教角度,涉宗教知识,剧透伏笔严重_影评_第一语录网
当前位置: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宗教角度,涉宗教知识,剧透伏笔严重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宗教角度,涉宗教知识,剧透伏笔严重是由第一语录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宗教角度,涉宗教知识,剧透伏笔严重的正文:
  这个故事太有阐释空间了,确实像某人说的,应该可以说算得上电影中殿堂级的一部。因为故事的象征性非常丰富,因此文本有巨大的阐释空间,言之有理都可以说一说。首先必须承认,我个人喜欢神话史诗传说和宗教故事,而这个片子常让我回想对应起某些因素。所以,我说的是从宗教角度。另外,我就是说话没主题絮絮叨叨的,反正耐得下心的看看。   这里会涉及到一些宗教知识,还有非常经典的史诗传说。印度是一个东西方融合的民族(这里不指国家,而指的是广义印度民族),《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民族的史诗传说,这就相当于旧约之于犹太民族、可兰经之于阿拉伯民族。史诗里有着丰富的历史痕迹,记录着民族特性的密码,只不过以着故事的变形流传下来。但同时,印度是个典型的多元国家,古文明大国虽然消逝,但文明绵延深扎、传承不惜。同时,它又是是资本主义帝国扩张史上最典型的附属国——印度支那。殖民扩张为印度带来了灾难,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被生生推进了更高层次的社会形态中。而且,民族的灾难阵痛催生出了思想的新界:殖民主义的代表人物中霍米巴巴、斯皮瓦克的个人记录里深凿着印度的痕迹。    这是背景,不得不说。为什么作者会把故事放在印度,就必须了解,这是一个太适合进行终极思考、生发故事的场所了。      弗洛伊德进行人格分析时,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论。虽然这个理论不能解释所有问题,但这确实属一个元认知的终极命题范畴。在我看来,要理清为什么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运用这一分析方法实在是恰到好处。   1、为什么听了我的故事,你会相信上帝了   故事开始了,作家为什么来采访派,因为妈妈纪告诉他:听了派的故事,你就会相信上帝了。派一开始讲了他的成长,还讲了他的信仰。作家疑问,为什么要先讲这些,是的,如果直接告诉你故事,不告诉你这些,你是不能明白故事背后的故事的。   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宗教本应是排他的,但少年确实是虔诚地笃信着每一种信仰。多信仰就是无信仰,这里的无,指的其实是对信仰形式的否定。少年如何内心统一相斥的三种信仰,只是因为他有更大的信仰,超越了基督教意义的“上帝”。那么,上帝到底是谁?或者是什么?这在最后,我们再说。   2、 片子的主题是什么?几大象征意象?   片子在漫长的时光里,只有我和老虎,另外还有那未曾出现却总被念叨的“上帝”。这是故事的主线索,其实就是故事主题的外显。他们三者就是派的三个人格因素。本我其实就是被压抑,被“超我”(社会性、所谓的文明性)所压抑、规训的部分。   老虎就是本我,本我就是本能,而人类最大的本能就是生存。这是动物性保留下来的最核心本质。生发来说,就是人的三大欲望——睡眠、食欲和性欲。那老虎就是派自己,而这个自己是三我中的“本我”,并且这个本我在这一海难事故中直接指向食欲,为了活下来的食欲。自我就是故事中的派自己。而超我其实就是社会性、文明性。   当年少的派对老虎充满好奇时,代表社会性的父亲(在父亲部分,一直强调着所谓新派,也一再地期待用理性规训派。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的关键词就是理性。)用直白残酷的方式告诉了派:不要放纵老虎,因为老虎的本质是残酷野蛮,是为了吃可以血腥。其实,这本是自然界中极自然的弱肉强食、生存法则。但人类为何称为文明,就在于运用规则与理性压制了这种动物性——为了生存,不择手段。文明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反自然。派的母亲是温和的,在片子里其实也是宗教的象征。宗教其实就是人们为了安慰苦难、劝自己和别人接受苦难的产物。但它的存在形式又是含情脉脉的,如同母亲,她吃素、不愿杀生食肉,当父亲要派直面老虎的残酷时希望能避免,她将派的头搂在自己的怀里,但可惜,派没能移开自己视线躲进母亲(宗教)的避难所里。但好在,他遇上他的初恋阿南蒂。阿南蒂是美与爱的化身。他们的相识就是在舞蹈课上,并且,这舞蹈是献给神灵的。我们知道,舞蹈的起源其实就是人企图与神沟通的产物,人们相信动作与音乐能通灵。还记得那森林的莲花造型么,这就必须要知道,在印度教中,莲花的意义了。创世神梵天是从毗湿奴的肚脐长出的莲花中诞生的。被文明规训的派虽然压抑了本我,但是美还是为他的生命带来了温情。派还带阿南蒂看老虎,他指点着老虎的姿势,而阿南蒂告诉他“NO”不是你所想的那样,而是在聆听。美与爱的化身阿南蒂在用她的角度引导派重新观看自己。他曾一度沉溺这和谐中。但是派的人生如果只是这样,那么就平淡无奇了。故事的精彩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   派因为的缘故必须离开他的爱与美神阿南蒂,全家乘船驶进了太平洋。人类对海洋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感谢它的给予,又恐惧它的不可预知与危险。所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赫尔曼的《白鲸》中,海都有着丰富的意指,常象征着自然。是一个适合讨论形而上问题的好道具。狂风暴雨使巨大的轮船(社会性、现代性、文明性)沉没了,派被投入了海中(与文明社会隔离),,“上帝”观望着这一切。派遭遇着世界观的巨大挑战,豺狼(厨子)吃掉了斑马(水手),猩猩(母亲)与豺狼争执,但被豺狼咬死了。而老虎(派自己)杀了豺狼。生与死来得那么突然,根本没有派准备好,生命的消逝太容易了,包括杀戮——宗教信仰中最大的忌讳都那么简单。为什么片子里有一段关于素食的小争执呢?导演是埋下伏笔。母亲是坚持吃素的(坚持信仰、以超我克制自己),厨子却觉得在大海航行中吃肉活下来就行(牛肉猪肉是素的,因为牛和猪都是吃素的活下来的)厨子的说辞虽然不符合逻辑,但确实他自己的生存逻辑——以本我为最大考虑因素。厨子与母亲的三观是两种极端。而这两种极端当遇上考验时就变成了巨大的冲突——吃不吃?只不过,这次的肉不再是猪肉牛肉,而是人肉——水手。温情的母亲败了,也被杀了。但是厨子并不是想杀水手和母亲,他只是想生存。其实所谓的对错,都是以社会性文明角度来判断。因此,最后派说,其实厨子本性不坏。只是在生存威胁上,他选择了本我凌驾而已。不过,厨子不是纯粹的本我,他也是个社会人,社会性也在他身上留有痕迹。他的死有一定程度上是自己自愿的,因为超我(良心)对自我施压,罪恶感折磨着他,要不然,以派这样瘦弱的少年怎么能轻易地杀掉剽悍的厨子?
   派的世界观被冲击了,并且击溃了。原先建立的自我被颠覆了,无论是信仰或者是非观念。他的世界观变得迷茫而混乱。电影中,他与老虎的相处就是一个本我与自我再磨合的过程,而按他后来的话说:这期间,“上帝”也在持续观望从未缺席。电影里,派曾出线几次恍惚和梦境,我们知道,恍惚与梦境其实是潜意识的表现形式,是无意识的上浮。梦境(潜意识)里,所有的东西都出现但呈现一片混乱,章鱼和怪兽在梦中搅乱和吞噬。这些其实都暗示,此时的派自我部分是混乱迷茫的,被颠覆后的三观还未重新建立。他在一个隔绝人类文明社会的环境(大海——大海其实就是象征自然。而在自然中,并没有对错是非,杀戮并不是犯罪而只是自然现象)经过巨大冲击后,十几年来“三我”的平衡被打破。老虎,在一开始老虎是不存在的。是在豺狼杀死猩猩后,暴怒的派的“come on”中,老虎猛地出线杀死豺狼,而这”come on”是不是既是对豺狼的宣战,也是召唤出本我(老虎)。派开始质疑超我,并且召唤出了本我,而且在一段时间里,进行尝试着与本我和平共处、保持平衡(试着与老虎沟通、训练老虎),又不曾放弃超我——背诵圆周率和记日记。他其实是在无意识地重新构筑自我。我们知道,名字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代名词。名字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自我。所以,派在海上漂流的时候还在背着圆周率,他是在提醒自己的社会性,不愿迷失自我。而文字,作为社会与文明的最典型要素,更是在漫长的一段时间里支撑着派熬过艰难的日子。这时,他的超我还是占主导的。可是,风浪把日记本打进了大海。他又失了社会的一部分。   暴风雨又来了,派最初很开心,他觉得是神迹,他要赞美上帝。如果你不了解《新约》中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描述,那么你会看不出所以然。耶稣与门徒乘船在海上,遇上了暴风雨,约翰十分惊吓,但耶稣斥责约翰“你这小信的人啊”。耶稣在船头斥责风浪,海就平静了。可是象征着本我的老虎却害怕地躲在帆布中,他要老虎一起欣赏,但却发现老虎收到了惊吓,突然他暴怒了,是否也可以说,他无法在说服自己克制不满与疑问,终于压制不住爆发了,他大声质问“你为什么吓它?”“我失了一切,你还要什么?”“上帝”没有理会他,但他的内心已然倾斜。   其实,这里“上帝”的指向就已经比较清晰了。那就是命运。有些人看完电影后觉得不能理解上帝与宗教音响中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不同,为什么不仅没来拯救派还还让派的遭遇异常惨烈。这里涉及到一个宗教知识。圣经是分为《旧约》《新约》两个部分的。旧约主要讲上帝,而新约主要讲圣子——耶稣基督。我们一般对基督教中上帝的理解其实是新约的部分,上帝爱世人,所以把他的独子赐予人类,为人类背负十字架洗涤人类的罪恶。但在旧约中的上帝,他是无所谓道理的。他因为愤怒可以一念下之下让诺亚进了方舟后连下暴雨毁掉了混乱的世界,可又在诺亚的馨香祭突然觉得自己似乎太草率了,于是和诺亚以彩虹为纪应许不再灭世。(电影中,派曾经说过,来到我的方舟里)旧约里的上帝并不是全然的善与爱,反而显得无理性无善恶无是非,这是不是像极了“自然”,像极了“命运”?我个人认为,片子里的上帝指的不是新约中的上帝,而应该是旧约中的上帝。而这样,也同时解决了另一个问题。派是如何活下来的,也就是那座突然出现的岛   派已经和老虎绝然地意识到自己要活不下了,但在这时,他说“感谢你给我生命。我准备好了”然后昏迷过后,突然睁开眼就来到了食物丰富的岛上。他昏迷前的话也许暗示着更多的内容。这里因为是与人讨论后别人的神发现,是片子最大的爆点也是最恐怖的地方,所以在此不表。但是,添加一个宗教知识,在基督教中,圣子耶稣拯救人类的方式其实是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洗涤人类的罪恶。因此,宗教仪式中,只有受洗过的教徒才能领享圣餐。其中,喝葡萄酒其实是指喝耶稣的宝血,吃圣饼其实是吃耶稣的肉。片子里在开头说派偷喝圣水并且疑问耶稣救人为什么是牺牲自己的方式其实都是为最大的爆点草蛇灰线埋下伏笔。   在基督教教义中,人的原罪是什么?是被蛇(欲望)诱惑吃下了善恶树上的果子逐出了伊甸园。这就是最痛苦的地方,辨析了善恶是人出生难以摆脱的原罪。善恶其实就是是非对错,为什么知晓了善恶是非对错是罪呢?这里涉及到了终极思考。问题太大,要说不易。仅提个思考,大家自己思量。   3、 故事的最后,作家质疑这“不可思议”的故事,派才缓缓地又说了另一个触目惊心的食人杀人的故事。并且,告诉作家,来调查的日本人原先也不相信动物争斗厮杀的故事要求派说真相,但当少年派说出第二个故事后,他们沉默并且在保险书中认为第一个故事是事情的真相。派问作家“你喜欢哪个故事呢”作家复杂地笑着说“第一个,因为比较精彩”。其实,我们都知道,第二个故事才是事情的真相,但也仅仅是部分真相。最可怕的部分派还是选择了沉默。但为什么作家和日本人都选择第一个故事呢?因为这是他们选择的结果。他们并不是相信,而是要躲避埋葬第二个故事。还记得那个笑话么,谎言穿了真相的衣服,大家都宁愿相信穿了衣服的真相,也不愿接受赤裸的真相。因为,难以承受。      哎,没能说最大的爆点感觉很束缚,可是像我这种发散思维占主导的人,絮絮叨叨也说了很多,真可怕。不过这个片子真的可解释的地方太多了,确实是个好文本,能生发的空间很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宗教角度,涉宗教知识,剧透伏笔严重由第一语录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频道推荐文章
频道本月排行
随机推荐文章
第一课件网()旗下网站
本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宗教角度,涉宗教知识,剧透伏笔严重来自第一语录网,更多《少,严重相关美文请浏览第一语录网。为什么说悲观派都是傻冒?_千古刘传_传送门
为什么说悲观派都是傻冒?
这个世界上有四种人,第一种是傻帽悲观派,相信各种宗教世界末日传说都属于这种;第二种是傻帽乐观派,相信gc主义那种类似乌托邦社会的都属于这种;第三种是理性悲观派,多见于社科类知识分子阶层,环保学界这种人最多;最后一种是理性乐观派,多见于自然科学类的知识分子。你觉得哪一种更接近这个世界的真相呢?看完《富足》这本书,我才彻底明白,果然还是自然科学家更靠谱,理性乐观才应该是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正确姿势。《富足》就是一本告诉咱们人类的共同命运将走向何方的书,作者一开头,就铁口直断地说,全人类即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富足时代,而且它近在咫尺,这个咫尺到底有多近呢?这么说吧,咱们这一代人的有生之年都能赶得上。学习“富人思维”从改变心态开始你可能会想,知道未来很美好,对现在的我们又有什么好处呢?别急,待会我再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看下面这两种常见思维,第一种是对未来充满恐惧,对这一类人来讲未来是一个充满危险的黑洞,他们厌恶一切不确定性的东西,他们一生都在追求稳定,追求安全感。绝大部分人都有这种思维,在经济学上,这种思维被称之为“穷人思维”;另一种人则截然相反,他们对未来无比乐观,他们相信自己同时也相信全人类的命运都在走上坡路,所以他们敢于拥抱不确定性,就像本书作者彼得.戴曼迪斯一样,他们始终是人群中的风险偏好者。看看你身边的创业者,是不是都是这样,也许周围人会嘲笑他们是疯子,但事实上正是这些偏执狂才改变了世界,比如像爱迪生、马丁路德金、乔布斯以及本书的作者不都是这种人吗?这种思维,我们称之为“富人思维”。谁不想学“富人思维”呢,但是这个“富人思维”学是学不来的,因为它根本不是一个技巧,而是一种心理状态,所以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的心理状态,如果你坚信未来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富足时代,那么你今天就不会为了一个公务员的职位而放弃自己的梦想,也不会为了还没发生的恶运而拼命地攒钱,你会活在当下,为自己而活,而且事实上你也确实会越活越精彩。但问题是怎样才能改变我们的心态呢?为了帮我们建立对未来无比富足的信念,本书的作者从三个方面给我们打造了一套“富足”价值观。首先是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矫正我们的“认知偏差”、接着给我们列举了实现富足的四种力量、最后用正在发生的事实告诉我们,全世界人民真的都在迈向富足。三个部分的逻辑是递进的,第一个部分是想说明我们绝大部分的悲观主义其实是进化留给我们的心理偏差,而事实总比你想象的更美好,看完这个部分你至少不再悲观了;第二个部分则给出了让你坚信未来很美好的四个理由,看完这个部分,你会开始对未来变的乐观;最后一部分,作者告诉你,如何参与进来打造富足社会,看完最后一部分,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有亲手改变世界的冲动。打破认知偏见:事实也许比你想的更美好先看第一部分,“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指的是你的大脑给你描绘的那个世界跟真实的世界有很大的偏差,这一部分非常重要,正确理解这部分内容是你理解后面所有内容的前提。在远古时候,人类经常会遇到各种危险,比如草丛里突然钻出来的老虎,为了适应这种情况,我们的大脑进化出了一个快速反应机制,它由大脑中的“杏仁核”所控制。这个“杏仁核”的特点就是,反应快、只进行模糊识别,什么愤怒啊、仇恨啊、恐惧啊等原始情绪都归它管。它就像“汽车的防盗警报器”,总是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一旦受到某种刺激,不管是路人还是真正的小偷,它都会如临大敌般的拉响警报。有时候它确实非常管用,但有时候却有点小题大作了,比如当你在草丛里不经意间看到一根细长的条状物时,你立马会吓的魂飞魄散,大呼小叫的,等你定睛一看也许发现那只不过是一根绳子罢了。不过这也不能全怪我们的“杏仁核”大惊小怪,因为如果那真是一条毒蛇,等你看清楚的时候,恐怕你就已经小命难保了。所以啊,只剩下我们这些神经过敏的人类才活到了现在。但是啊,到了我们现代社会就出现一个问题,现代社会的威胁已经非常少了,可几千年的文明生活时间实在太短了,根本不足以使我们的基因产生适应性变化,时至今日,悲观和恐惧依然牢牢地刻在我们的基因里面。我们的大脑对周边可能存在威胁的态度,依然是“宁可错报一万,也绝不可漏报一个”。新闻媒体也好,广告业也好,对我们的大脑这一生理机制,其实早就已经烂熟于胸了,运用起来他们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党,各种令人愤怒和恐惧的恶性事件,每天都一波又一波的冲击着我们那个敏感的“杏仁核”;如果是好消息要不要报道呢?别逗了,根本没有人稀罕你的好消息,因为对我们的老祖宗来说,多得到一块肉跟失去一块肉的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是让你吃的更饱一点,而后者可能就要了你的小命了。正是这种“损失厌恶”,让我们更关心坏消息,媒体那可是精得很,当然就投我们所好了,专门生产各种负面消息了,没有脏水,他们制造脏水也要泼。好消息就只能被埋没了,老话说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就是这个原因。你可能会说,好像也不完全对,我们生活中就有一些人超级乐观、超级自恋的啊,他们的行动与你上面所说的完全相反,他们经常低估风险,轻信冒进,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比如在一次投资会上,几乎所有的投资人都在一边抱怨经济不景气,可没一会儿,他们转身就又投了新的项目,什么是投资啊,不就是看好未来吗?他们还在投资就说明他们的内心又是在看好中国经济的。那难道他们在撒谎吗?这你可就冤枉他们了,一边抱怨宏观经济不好,一边又人人都在投资,这个看似矛盾的行为其实也是心理学的因素在作怪。刚刚我说了,我们的大脑天然对坏消息敏感,久而久之下去,我们就会觉得生活毫无希望,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奋斗下去,还不如死了算了。这种想法,对我们的生存可丝毫没有好处,所以啊,为了防止这种情绪的出现,我们的大脑就进化出了“心理免疫系统”,这组系统让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产生极度偏差,每个人都会高估自己的魅力、智慧、成功的机会,可以说人人都是“自恋狂”。当然,只有当我们对某一件事产生控制感的时候,我们才会启动自恋模式,如果失去控制感,任何人都会极度自卑。比如我问你,怎样才能提高你的学习成绩呢?你就会想到,上课认真听讲,多做题,甚至上补习班,如果这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之中,你的心理免疫系统就会启动,让你处在极度自信的状态。比如“路怒症”就是因为车子无条件服从司机的命令,让司机产生出一种极强的控制感,从而启动了他的极度自恋模式,老司机的坏脾气也就难免了。人是非常追求控制感的,比如迷信也是因为这种心理机制而被我们生生创造出来的,你通过祈祷获得了对世界的控制感,你对生活才更有信心嘛。这种对自己的认知偏差,就是进化为了弥补我们的悲观主义情绪而产生的免疫机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我们没有获得控制感,我们就会被“杏仁核”所主导了。比如我问你,中国的腐败问题什么时候能够解决,面对这种全局性的问题,你除了想到那无数篇腐败大案的新闻报道,还能有什么办法呢?你根本没有控制全局的感觉,这时你就完全没有了自信。所以在面对全局问题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回到刚刚提到的那场投资会,投资人抱怨经济不景气,就是因为每一个人对中国经济的全局都没有控制感,所以他们的观点基本都在严重低估中国经济的前景;而一旦到了他们自己作投资决策的时候,在自己熟悉的那一小片领域里,操作起来还不是以前那套驾轻就熟的套路吗,瞬间控制感就来了,那个得心应手,那个运筹帷幄的感觉呀,自信心蹭蹭蹭的往上窜。也就是说,控制感越强,我们就越倾向于“富人思维”。其实啊,说到底,都是因为全局的不确定性,无法给我们带来控制感,所以我们会过于悲观,也就是说只有增强我们的控制感,才能让我们乐观起来,才能让我们倾向于冒险。你以为富人在冒险,才不是呢,你是因为没有控制感而高估了投资的风险;富人却因为自己的控制感强,觉得自己非常有把握,正是这种自信才导致了富人的成功,要想使我们普通人像富人一样思考问题,首先就要增加我们对全局的控制感,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就是作者在用自己最前沿的科技与社会知识,告诉我们,未来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实现富足的第一力量:指数型的科技好了,如果你也认同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有偏差的,且因为没有控制感而低估了它的力量,说明你已经学会用理性战胜基因本能了。接下来,你就有资格开始听下面的内容了。作者对未来必将富足的判断,给出了四点理由,分别是指数型发展的技术、“去中心化的小组织”、新型的慈善家和底层力量的崛起。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指数型发展的技术”。这个也是作者认为的最重要的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嗯,这句话我们中国人都会举双手同意吧。说到指数型发展就不得不提到那个著名的“摩尔定律”了。1965年,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举个例子,如果你推迟18个月再买手机,那么你将能够用同样的价钱买到两倍于目前性能的智能手机。你可能还没意识到这种速度有多快,我再给你讲个略显老套但确实对我们理解指数增长很有启发感的小故事,说从前有个国王想奖励一下象棋的发明人,问他想要什么?象棋发明人说,陛下,我要的东西不多,只需要您按照我的要求填满64个象棋格子就行了。我的要求是,您在象棋的第一个格子里面放一粒米,第二个格子里面放两粒米,第三个格子放四粒米,以此类推,总之要每个格子比前一个格子多放一倍的大米,直到放满64个格子。国王一听,哈哈大笑,每个格子只增加一倍的大米而已,总共也才64个格子,能多到哪里去呢,大笔一挥,赏!可还没等士兵们摆到一半,国王已经发现不对劲了,即使全国的大米也不够用了啊,那么赏赐这个象棋发明人最终需要多少大米呢?答案是,5000亿吨左右。换句话说,全世界要用两千年才能生产出这么多粮食。这就是著名的“下半盘效应”,它在经济学上有个类似的名称叫“荷塘效应”。“荷塘效应”是怎么来的?还想听故事吗,那我再换个姿势给你再讲讲这个荷塘效应的由来,也许用荷塘效应来说明指数增长的威力更加直观。话说有这么一个池塘,第一天,我向池塘放人了一片荷叶,假设它一天后又新长出一片荷叶,两天后又新长出两片荷叶,三天后又新长出四片荷叶,可能一直到两周后,我们也只看到池塘里依然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有荷叶,大部分水面还是空的,但是不可思议的是,等你再过一天来看的时候,发现荷叶已经铺满了半个池塘,然后又过了仅仅一天,荷叶就铺满了整个池塘。在前两周的“临界点”之前,荷叶增长的绝对数一直不大,难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而一旦到了最后一天,瞬间爆发,其影响力简直是让人瞠目结舌。摩尔效应的可怕之处就像那一夜爆满的荷叶一样,当你还在看不起某个事物的时候,下一秒你就可能已经追不上它了。作者根据指数型发展的趋势,给我们的科技预测了一个“临界点”,一旦过了这个“临界点”,人类就完成了从原始到超级文明的巨变,之后的人类再回过头来看我们,可能会认为我们现在的人类和几万年前的原始人没有太大的区别,可以统称为人类的“初级阶段”。这个激动人心的“临界点”是什么时候呢?可能要比你想象的近的多——“2045年”,这就是著名的“奇点理论”。当然啊,这个理论因为过于乐观而饱受争议,如果你听了我第一部分所说的人类惯有的“认知偏差”,你就丝毫不会奇怪有这么多人不相信奇点理论了。不过,不管是不是认知偏差,我们都还是要认真看一看他们的理由的。反对“奇点理论”派,最常举的说法有三个:一是,“摩尔定律”随着集成电路做到纳米级之后,因为物理性质已经出现了极限,所以“摩尔定律”正在逐渐失效,预计五年之内就会完全失效;二是,每一个行业在初期都经历过指数型增长,但过不了多久就会停滞不前了,比如航空、航天、汽车、轮船都是如此,互联网行业之所以保持指数型增长,只是因为还处于初期罢了;反对派的第三个说法是,如果科技真是指数型发展的,按道理美国的进步速度应该是世界上最快的啊,而且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可为什么会出现发展国家的“后发优势”呢。这三个说法咋一听好像确实将了“奇点理论”一军。可仔细分析一下,又感到有点不太对劲——第一、物理性质的瓶颈从来都不是牢不可破的,比如300年前我们还以为世界上最小粒子的是沙粒呢、后来发现还有细菌、后来发现病毒更小、后来又发现分子原子才是最小的,可以肯定的说,物理学还没有到尽头,只要物理学没有到尽头,物理性质的瓶颈就不是真正的瓶颈。第二、每个行业是有每个行业的周期曲线,但是互联网行业是个完全不一样的行业,它是一次认知革命,而不仅仅是工具,所以不一定会步汽车、飞机的后尘。第三、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脱离世界而独立存在,世界已经是一个整体了,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的其中一个部分不可能把其他部分越甩越远。已经不同于过去了,在世界连为一个整体之前,有的地方已经发生工业革命,有的地方还是原始部落,工业国家可以一日千里,而原始部落却万年如一日。如果以上三条反驳你还嫌不够令你信服,那我就再换个更大尺度的视角来给你分析一下,保证你一听就彻底明白了。好了,接着往下说,咱们先别盯着最近这几十年,咱们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来看,长远一点是多远呢?3000万年。3000万年前地球上已经开始出现古猿,也就是人类的祖先,那个时候我们和猴子还是近亲,这一点从长相上就能看出来。过了2000多万年后,我们掌握了工具,才开始真正走上了屌丝逆袭之路;又过了200多万年,直到大约7万年前,我们的老祖宗“智人”因为认知水平的大爆发,才登上了食物链的顶端;又过了6万年,也就是距今1万年前,人类发生了农业革命,才算真正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又过了1万年左右,也就是,距今250多年前,人类才爆发了工业革命进入了现代文明时代。我们来看这几个时间段:2000万年、200万年、6万年、1万年、200年,你发现没有后面每一个时代都比前一个时代短的多,但是后面每一个时代人类的进步程度都比上一个时代大的多。在大跨度的视角来看,我们下一个时代一定比前一个时代时间更短,带给我们的变化也更大。显而易见是人类的进步虽然不完全是遵循指数型规律来发展的,但毫无疑问是加速发展的,绝不可用过去二十年的进步程度,来揣测未来二十年人类所能达到的高度,这一点,无可争辩。改变人类的另外三种力量除了指数型增长的科技能够带给我们信心之外,另外三股力量也不容忽视,它们分别是“去中心化的小组织”、新型的慈善和底层力量的崛起。我们先来看“去中心化的小组织”,过去人们常常认为这个世界的进步,理所应当就应该是大企业或者政府来主导,小组织就跟在后面做一些边边角角的工作就行了。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一个个小组织通过互联网的力量实现了大规模的自由协作,小组织的威力渐渐显现了出来,现如今小组织们也有了出头之日,挤上了时代的风口浪尖。比如那个举世瞩目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工程,在世界各国政府通力合作的情况下,计划用15年投入数十亿美元来完成全部工程,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花费1亿美元就提前完成了整个测序工程,此后不到十年,在小组织们的努力下,人类基因测序更是降到了普通人都能承担的水平,七天时间,1000美元就能测出你的全部基因密码。可以说,这些“去中心化的小组织”在今天这个协作超级便捷的时代,已经具备了超越大组织的潜力。再来看看新型的慈善家,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慈善家可跟以往任何时代的慈善家都不一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在的慈善家更加关注全球的贫困问题,而以往的慈善家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富豪都只给自己的家乡或者祖国做慈善;二是他们会亲力亲为去改变世界,而不是跟过去的慈善家一样捐个钱就完事。他们确实比以前的有钱人更有社会责任感,我在这空口说白话,你肯定难以心服,举个例子,在2010年的时候,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这个两个超级富豪就宣布,准备在自己死后将自己的全部家当一把梭哈了,全部捐出做慈善,此后其他富豪也相继献身,多达70多人。不用再怀疑了,这一代的慈善家他们是真心想让世界变的更美好一点,绝不仅仅只是作秀而已。最后一股力量是正在崛起中的底层力量,这个底层人数有多少?40亿人,什么概念?即使他们每人每天只消费1美元,那也是一年1.2万亿规模的巨大市场,而这个市场正在快速崛起中。30年前这底层的40亿人朝不保夕,他们基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也就是说那个时候他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今天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30年后全世界已经有10亿人脱离了贫穷,光中国就占了6.6亿人,这些人形成了巨大的市场,他们购买低端智能手机,他们购买平价衣服和食品,他们甚至可以购买廉价的小汽车作为代步工具了。他们人多势众,他们现在跟中产阶级一样参与进了全球经济的分工体系,他们是未来的中坚力量,难怪这几年手机品牌越来越喜欢讨好低端市场了,比如小米、魅族等,还真的是得屌丝者,得天下实现富足的四大力量就是指数型增长的科技、去中心化的小组织、新型的慈善家以及崛起中的底层大众,了解到这些,相信你已经对我们的未来充满信心了,如果你也想参与进来改变世界的话,我们这座富足的大厦又该如何建造呢?如何打造“富足”的金字塔本书的作者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类似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富足”金字塔模型。这个金字塔模型的底座是食物、水和住所三个要素,这也是人类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基本要素;中间一层是能源、信息通信技术和教育,这是人类过上现代生活的必备要素;而金字塔的最顶端则是健康和自由,这是人类富足的最高层次需求。为什么是这个顺序?因为作者认为富足的需求层次跟马斯里需求层次的逻辑关系也是一样的,只有在下层需求被满足之后,上层的需求才有意义。比如你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教育,谈什么自由呢?目前全世界其实正在进行一场波澜壮阔的“造富革命”。在科技、去中心化的小组织、新型慈善家以及底层大众自己的努力下,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正在通向富足金字塔的顶端。这部分内容有点像科技杂志,收录了各种高科技改造旧世界的案例,反正看完我就一个感觉,美好的生活指日可待。随便给你们介绍几个,什么纳米技术的突破让淡化的海水不再昂贵,可以肯定水资源在未来绝不是稀缺资源;什么垂直农场让我们的地球能够养活十倍于现在的人口啊;什么太阳能发电存贮技术一旦突破,我们就拥有取之不尽的能源了;什么教育游戏化,让所有人都学习成瘾;什么3d打印器官20年内可以商用,我们这一代人活过百岁不再是梦想了;就连世界范围内的民主与自由也不再遥远,因为虚拟世界力量的壮大会倒逼现实世界与之同步。好了,最后总结一下,作者先是帮大家纠正了认知偏差,再给出了世界必将富足的四个理由,最后以百科全书式的海量案例,给我们展现了那些在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各种惊人进步。知道这些对你有什么用呢?你想想看,富人为什么总是倾向于冒险,你想学习富人的思维方式吗?告诉你,没有任何方法能够让你学到这种品质,因为它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对全局乐观的心态,这种心态正是来自于富人对世界的控制感。《富足》这本书最大的用处就是给你一个和富人一样的,对世界的控制感。比如我在写这篇稿子之前因为没有控制感,就特别焦虑害怕写不出满意的文稿,即使我之前已经写出过几十篇令人满意的稿子,也不能完全打消我的焦虑。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焦虑一次比一次更少呢?我的办法就是不断的给自己正反馈,绝不在困难面前退缩,不管我读的书容不容易解读,我都从来不放弃,而事实上最后也确实都写出了比较满意的稿子,长期这样下去,我对未来的控制感就会越来越强。下次写稿子时,我就会想,别担心,我之前已经几十次战胜了各种类型的书籍了,我有控制感,我不用怕,不用焦虑,不管是什么书,我都有勇气拿下它。这就是之前的“富足”经历,给了我富足思维,让我更有勇气挑战自我,敢于冒险,不断突破自我,有了这种心理状态,走进富足的生活还不是迟早的事吗?美国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书名就叫《理性乐观派》。与《富足》里的观点一致,这本书不光阐述了情况怎样越变越好,还解释了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人类越来越富足的生活,实际上来自于我们的理性的自私基因,在不断的分工和交换的促进下,人类的明天只会越来越美好。最后我再送给大家一句话,无法想象未来之美好的人,是无法快乐的。千古刘传评:人类向更高级发展的趋势不可逆乐观源于理性地正视,但如果理性地倒立观察呢?人类能力越来越高级,正是因为人的存在度在降低我们也在不可逆的变得动荡而脆弱所以才需要外部能力来弥补所以,到底是乐观还是悲观?问题留给你吧!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千古刘传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6月8日 2:05
千古刘传 最新文章
千古刘传 热门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愿意签署劳务派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