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人寿美股和a股哪个好的差距就知道美股为什么抗跌了

  炒股除了盯着自己碗里看着锅里,还可以看看别的锅,比如美股,比如港股。孔子和耶稣都说:亏钱的各有各的不幸,赚钱的往往是相似的。股市赚钱,往往是相通的。
  这边厢,A股在略显沉闷的格局中重心缓慢上移,仿佛进入一个窄幅整理的小箱体。
  那边厢,港股慢牛以稳健的气势持续创反弹以来新高。
  上证指数周五收盘3078点,离2015年6月的前高点5178点需再涨68%,离2007年10月的6124点需再涨一倍。
  恒生指数周五收盘24099点,离2015年4月的前高点28588点需再涨18%,离2007年10月的31958点需再涨32%。
  个股活跃,隔壁老王前段时间在股市赚了些钱,就是看多了股评,仿佛每周甚至每个交易日都是“关键时点”、“方向选择性突破的关键点”。昨天他来借辣椒面,看见我在电脑上复盘港股行情,就是下面这个恒生指数日线图:
  相比之下,上证指数的图够稳健、不够漂亮:
  港股牛市
  老王忍不住问道:“A股每天都有人说今天要选择方向,记得你说港股已经走成小牛市样子了,你纵横港股八九年,说下这到底是什么名堂?”老王补一句说:“听说腾讯很牛。”
  我回道:“以前我是说港股小牛市,现在应该把“小”字去掉,今年恒指两次突破半年线,突破后已经继续涨了三个半月,有效突破年线也近3个月,已经从周线级别的行情,升级到月线级别的行情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牛市。”
  今年6月“外资抄底论”最热的时候,我是唯一一个从翔实数据出发提出“资金抄底方向是港股,不是A股”的新媒体人(同时提出A股会以自己的方式运行,即使外资抄底论不属实也不宜看空A股,A股大趋势是健康发展的。)。6月份恒指尚处于箱体无序震荡状态,当时我提出这个观点,虽有资金流向数据支撑,认同的人不多。结果,7月份恒指就形成了向上有效突破,稳健而持续地刷新反弹高点。
  这段时间,很多人都被腾讯刷屏了。腾讯的市值成为了亚洲第一,今年3月份起更是连涨7个月,成为香港表现最突出的股票之一。
  不过,腾讯在港股算是一个孤例,香港本土缺科技龙头公司,内地科技公司除了赴美上市就是在A股上市,赴港上市属少数;科技股在香港市场的占比低,除了腾讯外,对大盘的影响很小。从数据可以看出,科技股,不是支持港股大市扶摇直上的主动力。
  地产为王工商为后
  要回答老王的问题,首先就要厘清一个问题:
  港股这一轮牛市,领涨力来自哪里?
  根据数据宝监测,港股走强,从对指数的贡献度看,地产股贡献最大,次之是能源类、商业类股票。
  恒生地产分类指数涨18.27%、恒生工商分类指数13.82%,是恒指今年走出牛市行情的最主要拉动力。
  恒生地产类股票今年全数录得涨幅,地产蓝筹股大多今年累计涨幅在两成以上。九龙仓集团、新世界发展、新鸿基地产均上涨超过30%,李嘉诚的长实地产也上涨两成。
  恒生工商类个股涨幅第一名是金沙中国有限公司、腾讯控股、中国神华、中国海洋石油、港铁公司。金沙作为澳门博彩业三大巨头之一,目前处于2014年熊途的一波大反弹,今年暴涨42.65%,目前股价距离2014年历史最高点58港元仍需上涨65%。除了腾讯等少数科技类个股外,能源股的反弹,也是今年港股的另一大主流。中国石油化工股份今年涨22%位列恒生工商类股票第六名。
  恒生中国内地100指数成份股今年以来表现最好的股票名单中,腾讯排在第三。前五名是瑞声科技、吉利汽车、腾讯控股、玖龙纸业、碧桂园。从行情观察,可以看到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涨幅居前的也是传统产业为主。
  为什么是地产股?
  港股的情形是不是看起来有些熟悉?A股今年的地产、能源类个股不是也表现很好吗?
  那是大家对万科A上月创历史新高而对地产股看法有误区。
  A股市场地产股今年的表现并不好。深市地产指数今年累计下跌13%,考虑到地产指数去年涨了61%,今年的回调或是对去年涨幅的校正。再看下,沪市地产指数今年累计下跌9.5%,去年涨幅为5.34%,去年以来该指数总体是下跌的,那么去年、今年的低迷是对前年涨幅的校正?
  一个隐含的逻辑是市场对楼市前景比较谨慎,不知道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什么时候掉下来刺破泡沫。
  问题来了,港股的地产板块为什么会反而成为领头羊?
  不如我们从一些数据来观察A股、港股的地产股的差异。
  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地产公司在A股融资难,2007 年后在A 股上市的开发商很少。目前中国前二十大开发商有14 家在香港上市,仅6家在A 股上市。
  在香港上市的地产股,无论是已被纳入沪港通的大中型地产商,或是下一步即将被纳入深港通的中小型地产商,与A 股同业相比,估值均存在大幅折价。统计显示,30多只房地产主营业务港股中,来自内地的开发商平均总市值为70亿港元,平均市盈率为不足6倍,平均股息率为5.1%。(注:港股一些低估值有会计准则因素,两地同业估值直接对比有不当处,但香港市场地产股实际估值还是比A股低很多,以后另开一文详讲。)
  看出什么来了吗?
  同行业的高股息、低估值,总有补涨起来的时刻。
  十几年前香港上一次房地产泡沫破裂以来,港股房地产板块很久没有这么火爆了。
  地产股相对于大盘的跑赢程度看上去有点过头,其估值仍远低于二十年前的水平。数据显示,恒生地产股指数目前的市净率为0.8倍,远低于1997年时的2倍市净率。目前,MSCI世界房地产指数的这个指标为1.7倍。
  有的分析师如是说:放到国际背景下看,香港地产股很便宜,反弹行情有逻辑。
  与美股神同步
  港股今年的走势与其说关联A股,不如说跟随美股。美股今年最大特点就是地产股、能源矿产股这两类传统股票的崛起,带动美股大盘不断创出新高。而苹果公司代表的科技类个股虽难言走熊但对大盘缺乏贡献(一大原因是前期表现好,缺乏新的前景刺激因素后续乏力)。
  资本现在什么偏好?
  数据宝监测到,过去几个月港股通持续呈现资金净流入,国内的机构资金就是主力,布局要点主要是港股市场有一批估值低、业绩稳健的龙头企业。
  大多数港股方向性很强,机构看好就一路买一路涨,机构看淡就一路卖一路跌。和A股不同,港股的机构如果判断一家公司性质或前景有变而卖出,可能之后都不会再买回了,很少有玩波段的概念。所以炒港股的人一般不会和趋势作对。
  港股估值长期处于低位,市盈率水平已触及历史底部。2013年中期至2014年中期,港股和A股的估值基本相当,都在10倍市盈率左右,之后A股市场在2014年下半年后大幅度上涨,但港股并没有跟随上涨,当A股估值在2015年6月开始剧烈调整时,港股却出现了跟随式下跌。目前A股的估值较5178点时当然已经大打折扣,但仍高于过去两年的平均水平,港股的估值却低于过去两年的平均水平,处于十年来的底部,基本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估值水平。
  全球主要股票市场相比之下,包括美股在内的其他主要股票市场市盈率都在13倍以上,港股这种10倍以下的整体市盈率非但相对于A股,相对全球市场都是罕见的低。
  低估值的蓝筹股,以及业绩向好前景向好的新兴行业股票,是本轮行情资金对港股的重点照顾对象,这一资金趋势持续数月仍未改变。
  新一波潜流
  实际上,港股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潜流,是金融股逐渐补涨。和上证指数类似,金融股对港股主板指数而言权重最大、影响最大,实际上中银香港、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东亚银行今年累计涨幅均在20%以上,但以前对港股大市影响极大的龙头还没开始表演。
  香港市场金融股影响最大的三只金融股当属汇丰控股、中国人寿、香港交易所,今年表现都不好,汇丰控股今年累计上涨2%,香港交易所累计上涨8%,中国人寿更是累计下跌12%。
  看周五盘面就知道了,金融股群起蠢动,成为港股大盘最耀眼的明星,香港交易所上涨5.54%(全年涨幅大半是当日贡献的),中国人寿涨4.14%(连涨三日合计涨10%形成“红三兵”突破年线)……
  这是周五的恒指成分股表现,感受一下金融地产板块的新风貌:
  不管是A股、港股,板块轮动,或者换句话说板块之间的相互拉动是通用规则,地产起来,金融没理由躺在地上,这可能是下一阶段值得观察的领域。
  我一直这样看待股市的波段操作:资本如水,洼地总有被漫灌的时候。
  所以回答老王说:A股每天涨停的股票很多,就是很难抓住,手上一些处于低位徘徊、基本面没有恶化的股票看起来半死不活,但是丢了这些股票,也可能丢了将来股票账户市值崛起的筹码。
  一个观察窗口
  末了,给大家提供一份港股的高股息率股票名单,这只是为了本文“不走空”,并非建议介入这些股票。
  要观察港股,就得看点和A股不一样的东西,股息率就是一个很好的窗口。从股息率来看,港股股息率高于沪市,远高于深市。
  但股息率只是炒股的观察窗口之一,大部分股票的年波幅都远大于股息率,根据股息率去选股票是远不够的,在同行业、同类形态的股票中比较安全边际的时候有那么一丁点参考意义。
  今天我请数据宝的美女统计师制作了一份港股的股息率排行榜(部分股票的高股息率源于行业会计政策,以后有时间再详细解剖给大家看),美女统计师说,统计出的这些股票都是高股息的,数据宝的数据库中对港股除权除息的数据处理暂时有些复杂,为免误导读者,股息率具体数字就不列出了,大家随便看看估值吧。
  与本文相关的两篇文章:
  外资抄底A股?真相让你一惊!
  美股创新高 A股你在哪里(附:美股最牛股集中营)
  数据宝
  数据宝(shujubao2015)是证券时报股市大数据新媒体,原创作品享有著作权,转载请保留全部版权标识。美元和美股。美股里的道琼斯最近连创历史新高,虽然是一溜小阳线,但走牛的韧性十足。从图形上短期还看不出有什么做空的理由。从别人的分析文章看,美股走牛是因为业绩改善,利率极低。我觉得,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美股已经不能简单看出美国经济的晴雨表。道琼斯三十种股票里,基本都是世界级的跨国大公司,到底是美国经济好,还是这三十只股票的业绩好呢?公司业绩美国市场占比有多大呢?
我觉得不管是标普五百还是道琼斯三十种工业股票,都展现的是这些股票强大的盈利能力,在目前这个历史罕见的低利率时代,它们即使再欧美高失业率的情况下,依然有强大的获利能力
美国基础利率自从日降至几乎为零,有四年零三个半月了。世间的事,都是好坏参半的。次贷危机,金融市场信贷强力搜索,没有对手盘,美联储充当最大的对手盘。把民间的本该增加的负债通过QE系列背在自己身上。民间的负债率在下降,财务在改善,道琼斯在上涨。而美国的负债率也从90%增长到110%附近。民间财务条件的改善,并不代表就有信贷扩张的基础。从美国大企业手持现金量继续升高可以看出。产能过剩,没有扩张基础。民间负债率虽改善,但还不足以引发信贷扩张带来的消费增长。美国的失业率还是非常高,居民收入虽改善,但有高失业率压制,不可能走高,所以,美联储不担心通胀问题。
长期的低利率,货币泛滥,不可能一点副作用没有。资本必然有一定的错配。如同纳斯达克垮了,美联储强力降息,降低高科技崩盘带来的冲击,资本错配到房地产市场和无信用消费者的信用扩张上。次贷危机爆发,从高科技崩盘变成更大的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后,美联储一连串动作,看似合情合理。但美国财政负债率直线上升。美国不可能是小鬼子,小鬼子即使到今天——国家负债率到230%,而其民间财富还是远超过这个230%负债率的。只不过这个问题将来,通过一次大危机,一次性解决民间和国家债务负担问题。美国民间几乎没有存款,美国没有渡边太太。美国的负债率若是再继续升高,高企的负债率,资本市场一定会对利率形成压力,若是那样,就是恶性循环,走高的利率带来更高的负债率,用不了多久,美债就崩了,但这些假设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美联储不是吃素的。美元的二百年历史,不可能这么简单就崩了。
我觉得美债负债率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不管是财政悬崖还是提高债务上限,这一系列缓兵之计,当美国民间市场恢复正常运转,美联储一定会马上采取压缩债务上升速度这个最紧迫的任务。一年7%债务率上升,不加控制,越往后越快。资本市场是最聪明的,虽然暂时忽略这个速度问题,但不可能永远忽视。可持续的,可控制的债务上升,才是资本市场想要的。
增收节支,是后市必须的,让资本市场看到比较明朗的未来,让市场相信美元和它背后的国家制度是可信的。否则,资本市场一定会加倍报复的。所以,我相信不远的将来,美国强力收缩是一定的,这个收缩美国市场是可承受的,因为经历过次贷危机后,美国市场抗打击能力增强。
美元作为基础货币,若是开始收缩,美国本土市场信用开始收缩,全球都会跟着收缩,美元会随着美国的收缩而回流美国。那种收缩是全球性的,是负债率增加而产生信贷收缩,收缩是二战以来最强力的。
这个收缩的后果以及具体表现俺想不明白。我想,如果美国不收缩,继续以7%每年的负债率上升,资本市场会绕的了它吗?若是资本市场开始报复这个负债率,那美联储的前瞻性又在哪呢?而美联储自我增加负债率,这种暂时性安排,根本就没解决实际问题。它一直在回避美国本土市场信贷扩张带来的国家、民间整体负债率一直在走高的现实。经济不调整,信贷不压缩,钱花了,欠钱了,最终这个债务谁来还。即使美联储想转嫁这种债务负担,怎么转嫁呢?
美元的贬值应该是有序的,不能是因为负债率上涨带来的信用贬值,那种贬值是不可控的。代价是巨大的。三十年前,美国已经预演了一把,代价是基础利率加升至20%。强力压缩负债率,增加美元信心。
我觉得和美元信用问题相比,其它都不算什么问题。那么为了这个信用收缩,一定是必然的。先收缩,降低赤字,降低负债率增长速度。收缩几年之后,稳定住市场后,再采取里根时代的自由主义,放松对经济管制,从美国经济增长中,获得税收增加,以及债务降低。也就是先收后放。
黄金这个看门狗,一直紧盯着美元的负债率问题。从十几年前的最低点253美元涨到前年的1922美元,涨幅约7.6倍,上次美元脱钩黄金时的第一波上涨是从35涨到185,涨幅涨幅5.28倍。本次第一波上涨,涨幅和时间已远超四十多年前的水平。美联储的钢丝走的很微妙
大盘前天3月20日反弹2.65%,成交量不过放大到2027亿,自从3月7日的2518亿后,大盘一直缩量在2000亿之下,3月20日是近期唯一成交量上2000亿交易日。
A股是一个炒作市场,没有成交量,就没有上涨。实在涨不动,找出个狄马克说事。一个狄马克就能把大盘忽悠上去吗?!
市场上就那么点钱。两拨人敲锣打鼓,摇旗呐喊,拼命忽悠资金进场。这边是金融股里的银行、券商上下翻飞博眼球,那边是垃圾、题材、小盘股狂拉板吸引注意力。弄得这点钱反而不知道是该看耍猴的呢,还是看脱衣舞表演呢?反正人家狄马克说了,大盘今年最低点是2232,下跌没有空间,从1949反弹幅度为48%,能见到2884点。很多人以为自己聪明,不等2884点,涨到2800点或2700点就跑。目前,可以踏实的耐心等。嘿嘿,您就慢慢等吧。
为什么中国人寿为代表的保险股走势如此无力?连反弹的劲都没有。中国人寿17.48元收盘价,比2011年9月历史最低点14.48元整低3元。有多少蓝筹股,长庄股借这次反弹在做战略性、历史性的撤退呢?那些年被忽悠进四川长虹里的股民们,你们的生活还好吧,十五年了,您慢慢等着分红解套吧。
有多少人,多少资金借着这波反弹在撤退。2009年~2010年大盘在2800之上做反复倒仓,最终把大部分筹码套牢在2800点之上,那些筹码十年内能解套吗?我很怀疑,我也很替那些傻B感到悲哀。他们是庄家、政治的牺牲品。
如今市场从2011年底到现在,一年半的时间,围绕着2300上下,做第二个筹码成交换手密集区。大约是这个区间,换手率是非常巨大的,这个区间的换手率虽然无法和2800点之上的换手率相比,但这一年多的反复,换手个四五遍总是有的吧?一旦下破2250并站稳,您说,超级主力还有胆量再拉回到这个密集区里吗?即使它有这个胆子,市场认可吗?一旦逆市太过分,自己的下场也许比德隆系还要惨。
所以,现在是一个很微妙的时候。在有限的剩余资金,这个前提下,既要完成对于很多大蓝筹股的战略性出货,又要维持住这个成交密集区的不要跌破。一旦破位,树倒猢狲散,别说出货了,一系列问题可能都会被牵出。
去年底时,很多银行股价格都跌破净资产,这种悲观的市场状况,超级主力根本就无法出货,若当时强行出货,货没出多少,也许把中国的金融危机这个概念砸出来了。所以,再大的困难也要拉起来,高位能蒙多少傻b算多少。
今天拉民生银行,明天拉平安银行,后天拉中信银行。反反复复,博眼球关注,可怜巴巴的等待傻b们接盘,可就这么点钱,怎么分啊。只能是在高位反反复复的折磨大盘,折磨看多和看空的人。直到它们出了大部分筹码,或者实在维持不住2250这个点位。
其实从简单道理来说,任何想吃货或发动一轮大行情,银行股是大盘股,起始阶段不可能放出这么大的量,因为这种股票都是机构长期持有的,既然是大行情,这么大的成交量的抛盘来自哪里呢?散户有这么大的能力吗?即使有,主力接了这么多的筹码,成交量应该相对缩的比较厉害才对,后续怎么不见缩量。反而出现,一、两根大阳线,一溜小阴线。这种组合已出现两次。
也许主力在这个位置出不来太多,冒险强行再拉起来,但万变不离其宗,这点成交量,主力心里应该有数,拉的再高,也吸引不了太多的资金进场接货,反而适得其反,手中的筹码反而更多。
我不相信1949点之下这辈子再也看不见了,就像当初我不相信很多次反弹的起始低点,不是从此之后的最低点。退一步说,即使1949点是最低点,大盘也会反反复复在2300这个位置反复的折腾,直到把2800之上的筹码全换下来。也就是说,这个位置的换手率要比2800之上那个换手率高很多才可能。再过几年能换完就不错。
有新资金进场时,我们能感觉到,有新的热点出现时,大盘也会有表现。但绝对轮不上银行股、保险、房地产,这一系列板块的前期大牛,将来都可能会像四川长虹一样成为死股。什么环保、石墨烯、3D打印,全他妈的扯淡,不过是炒作的借口罢了。况且,这些小热点捆一块能有银行板块的几分之一呢?!
一旦2300这个成交密集区换手很大后,大盘破位,破位理由比如经济变坏,房地产泡沫破灭等,将来,我们可能会像看待2800点之上成交密集区一样,看待今天很多人还在搏杀的成交区间。若是如此,大盘也许还要再撤退几百点甚至千点,换一个更低的点位区间去玩耍。
炒股没那么复杂,有很多前车之鉴可借鉴。日经225指数最近半年多时间反弹的非常猛。几个月反弹了50%以上,即使昨天的本轮反弹最高点12650点,也比这十年的最低点12787点位还要低。
一个经济模式的破灭,股指会反复向下,如同上升没有止境一样,下跌的时间和点位也是无穷尽的。2008年的最低点6994点是日经225指数从此之后的历史最低点吗?谁敢说?我赌它不是!
我们的出口导向性经济模式在一点点破灭,内需型的纯粹是扯淡!有限的中产阶级,有多少财富被套牢在房子上,他们今后十年、二十年都指望不上,他们要还月供。指望八亿农民工吗?稍涨工资,中小企业就倒闭。没有制度的改善和效率的提升,财富增加都是胡说八道。印钞只能是对存量财富的伤害,因为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流动的资本世界,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2444点是当初的1783点吗?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不是,但没经历过肃杀阶段就开始大牛市,从历史角度是不太可能的,从实体经济感觉也是不可能的。
经过2012年的横盘,2012年底到现在的反弹,也许下一轮杀跌要痛快一些。但反弹的幅度,反弹的成交量、换手率都不是太理想,这点也就决定了后面即使杀跌,主板市场还是跌不痛快。也许跌破1949的之后还会有反复,总之,无限的向低迷靠近,向半死不活发展。
中小板,尤其是创业板的杀跌将非常痛快。可惜,我找不到能做空中小板、创业板的工具,否则,那是一笔多么确定的财富啊!!!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股 港股 美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