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第八期炮兵科谢代新在1945以前在孙立人 斗鱼部队吗??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集团宗旨--诚实守信,合作共赢。
集团公司人才济济,有高级会计师2名,高级经济师7名,大律师2名,评估师9名,风险控制专家5名,高级工程师2名,理财专家3名。...
香港黎氏金融(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黎明
址:香港九龙尖沙嘴广东道30号
郑州代表处
首席代表:蔡雍
地址:郑州百花路20号锦绣华庭A座2505室
企业加盟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学校历史
黄埔军校----学校历史
添加时间: 10:43
| 类别:企业加盟| []
1921年12月,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
1923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于广州黄埔。9月,孙中山派蒋中正,张太雷,沈定一三人组成&孙逸仙博士考察团&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
1924年3月黄埔军校在全国招收学员。
日,孙中山组织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任命蒋中正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蒋因故辞职,由廖仲恺代理军校筹备委员长,28日选定广州长洲岛上的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建立军校。5月,任蒋中正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后为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举行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孙中山还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咨尔多士,为民前锋, 夙夜匪懈,主义是从,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此训词其后成为国民党党歌及官校校歌,并由陈祖康谱曲,该校歌从黄埔五期开始传唱至今。
1925年2月,军校出师东征使用的校名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以排斥共产党人在校内的地位。学校在当时集中了革命军中有才能的人。
日,黄埔军校成立&青年军人社&廖仲恺任社长,2月1日该社刊物《青年军人》第一期出版。黄埔军校最初有许多从苏联来的教员,但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中正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破裂,所以这些苏联教员离开了。
1926年,根据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于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日,国民党中央先决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后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12月,又决定将黄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昌就读。
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7年3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校歌被明定为中华民国国歌的歌词。革命家宋绮云、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文学家,都是武汉分校毕业的。曾任政治部教官等职。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分裂,于是在、和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校。在武汉,3月22日,武汉国民政府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决定将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展讨蒋斗争。七一五政变后,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团长是由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同志兼任),成为后来广州起义主力,武汉军校便不复存在。
1927年9月宁汉合流后黄埔军校本校迁往南京。在广州,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
1928年5月,由副校长李济深决定将学校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校只剩下718人坚持至毕业,其余散往武汉、南京等地,称黄埔六期生。
日,在南京,蒋中正以国民政府名义,改学校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并陆续成立潮州、、湖南、、江西、广州、、、、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第七期学生毕业后,1930年9月,学校被要求停办,1927年底,在南京由蒋中正决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誓反共。1年3月,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明令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建国后的海军少将张学思,历史学家都是中央军校毕业的。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日军陷南京,其后由南京出发,经九江、武汉、四川、铜梁,至1938年11月到成都。十六个月间学校四易其地,学生长途跋涉,栉风沐雨,艰苦备尝,均能安之若素。迁校期间,因前方作战部队缺乏,十一、十二及十三期先后提前毕业,且于沿途在各地招收十四、十五两期学生。黄埔军校在抗日战争中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抗战胜利后,实行军校改制,于1946年元旦后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名义上国有化隶属陆军总部,校长蒋中正改任名誉校长,由关麟徵升任校长。
1947年,孙立人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决定在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直属成都本校,这便是通常所说的第十分校。
1949年12月,蒋中正下令将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当月占领成都,学校停办,共办23期。
1949年12月蒋中正及其所谓&中华民国&政府迁居台湾台北市,其后日蒋代表国民党政府宣布:&陆军官校,为革命军基本人才培植的基地,与建军建国的前途有莫大之关系,早就应该恢复。校长一职,不能以任何人兼任,所以在校长人选未定之前,军校的名称不愿恢复。这次任命罗友伦同志为校长,正式恢复军校。&同年10月,黄埔军校以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所在的台湾台湾高雄县凤山市维武路1号以&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的名称被重新建立,并续办第二十四期作为黄埔军校的继续,学校现占地面积173公顷。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现任校长是陈良沛将军。另外中国陆军军官学校是迁往台湾十二座在台复校的大陆大学之一。
日军校举行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4月28日放榜,录取学生编成4个队。11月30日第一期学生考试完毕。日补行毕业典礼,共645人毕业。
日军校举行第二期新生入学考试。11月19日,湘军讲武堂学生158人并入该校,编为第六队。日毕业,计449人。
日第三期开学,共分9个队与1个骑兵队,不分科目。日毕业,计1233人。
日第四期开学,分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经理科、政治科,共5个科 。10月4日毕业,计2654人。
1926年11月第五期开学,所分科目同第四期。日转至南京学习,8月15日毕业,计2418人。
第六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1926年8月黄埔地区开学,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原4400人只留800余人。日 毕业者为718人。南京地区开学后收纳武汉分校、长沙分校、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学生共同学习。日毕业,计3634人。
第七期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第七期黄埔部分因蒋介石下野曾一度中断学习。1928年5月复课。日毕业 ,计666人。南京部分于日开学,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4科。1929年12 月28日毕业,计852人。
1930年5月第八期招生,1931年采用德式教育。1932年3月武汉分校第八期学生并入后分两个总队(武汉分校学生为第二总队)。日第一总队学生毕业,计305人 。11月25日第二总队学生毕业,计1240人。
日第九期学生入学(自该期起开始向黄河南北、边疆等地招生)。1934年5月毕业,计654人。
第十期学生分为两批,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第一批于1936年6月 16日毕业,共计940人。第二批于1937年1月毕业,计621人。
第十一期于1934年9月开学,编为两个入伍生团。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日第一团学生毕业,计605人。10月25日,第二团毕业,计664人。
日第十二期学生入校。11月11日并入要塞炮校学生。分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兵4个科。因抗战需要,该期学生提前于日毕业,计740人。
1936年8月在南京招收第十三期学生。日于四川铜梁毕业,计1412人。
第十四期学生于1937年秋、冬分别入校,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年11月毕业于 四川铜梁,计669人。第二总队于1939年9月毕业于四川铜梁,计1510。第六总队于1939年1月毕业成都,计1520人。
1938年1月第十五期学生入校。日于成都毕业,计1559人。另外代训空军学生272人。
第十六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年10月入校,1940年12月毕业,计1597人,代训空军学生97人。第二总队于1939年1月入校,受训铜梁,1939年10月于铜梁毕业, 计1629人。第三总队于1939年春入校。1940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65人。
第十七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日开学。1942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527人。第二总队于日开学。日毕业于铜梁,计1374人。第三总队于日开学,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030人。
第十八期学生分2个总队。第一总队于日入伍。1943年2月毕业于成都北校 场,计1600人。第二总队于日入伍。日毕业于成都南校场,计1237人。
第十九期学生于1942年5月入伍,分为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特别班、辎
重兵、通信兵7个科。日毕业于成都西校场,计902人。
第二十期学生于日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通信兵、辎重兵、工兵6 个科。1946年春并广西6分校学生入校。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16人。
第二十一期学生于日在成都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战车兵7个科。其中战车兵科于成立较晚,延长1学期毕业。日毕业,计2219人。
第二十二期学生于日在双流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 通信兵6个科。日毕业,计1538人。
第二十三期学生于1949年初入学,年底解放军兵临成都,该期学生提前于12月4日毕业。除少数师生空运台湾,其余被歼。
免责声明:香港黎氏金融集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发布所有内容分为原创与转载:原创内容如有转载请注明&本文来源:香港黎氏经融集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转载文章所有内容是为了传播更多信息,文中所有内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网站不保证以上信息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原创性、准确性、可行性等。所有信息未经过本网站证实,如果转载或作为参考风险自担。
上一篇:【己经是第一篇了】 &&下一篇:
版权所有:香港黎氏金融集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技术支持: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知青 草根 行者
不怀功利 爱护环境 守护珠江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1924年3月27日军校举行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4月28日放榜,录取学生编成4个队。11月30日第一期学生考试完毕。1925年6月25日补行毕业典礼,共645人毕业。
1924年8月14日军校举行第二期新生入学考试。11月19日,湘军讲武堂学生158人并入该校,编为第六队。1925年9月6日毕业,计449人。
1924年10月1日第三期开学,共分9个队与1个骑兵队,不分科目。1926年1月17日毕业,计1233人。
1926年3月8日第四期开学,分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经理科、政治科,共5个科 。10月4日毕业,计2654人。
1926年11月第五期开学,所分科目同第四期。1927年7月20日转至南京学习,8月15日毕业,计2418人。
第六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1926年8月黄埔地区开学,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原4400人只留800余人。1929年2月24日 毕业者为718人。南京地区开学后收纳武汉分校、长沙分校、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学生共同学习。1929年5月15日毕业,计3634人。
第七期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第七期黄埔部分因蒋介石下野曾一度中断学习。1928年5月复课。1930年9月26日毕业 ,计666人。南京部分于1929年3月16日开学,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4科。1929年12 月28日毕业,计852人。
1930年5月第八期招生,1931年采用德式教育。1932年3月武汉分校第八期学生并入后分两个总队(武汉分校学生为第二总队)。1933年5月20日第一总队学生毕业,计305人 。11月25日第二总队学生毕业,计1240人。
1931年3月6日第九期学生入学(自该期起开始向黄河南北、边疆等地招生)。1934年5月毕业,计654人。
第十期学生分为两批,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第一批于1936年6月 16日毕业,共计940人。第二批于1937年1月毕业,计621人。
第十一期于1934年9月开学,编为两个入伍生团。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1937年8月28日第一团学生毕业,计605人。10月25日,第二团毕业,计664人。
1935年9月28日第十二期学生入校。11月11日并入要塞炮校学生。分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兵4个科。因抗战需要,该期学生提前于1938年1月20日毕业,计740人。
1936年8月在南京招收第十三期学生。1938年9月16日于四川铜梁毕业,计1412人。
第十四期学生于1937年秋、冬分别入校,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年11月毕业于
四川铜梁,计669人。第二总队于1939年9月毕业于四川铜梁,计1510。第六总队于1939年1月毕业成都,计1520人。
1938年1月第十五期学生入校。1940年7月21日于成都毕业,计1559人。另外代训空军学生272人。
第十六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年10月入校,1940年12月毕业,计1597人,代训空军学生97人。第二总队于1939年1月入校,受训铜梁,1939年10月于铜梁毕业, 计1629人。第三总队于1939年春入校。1940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65人。
第十七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0年4月15日开学。1942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527人。第二总队于1940年5月6日开学。1941年11月20日毕业于铜梁,计1374人。第三总队于1940年7月13日开学,1942年2月15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030人。
第十八期学生分2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1年4月1日入伍。1943年2月毕业于成都北校 场,计1600人。第二总队于1941年11月25日入伍。1943年10月8日毕业于成都南校场,计1237人。
第十九期学生于1942年5月入伍,分为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特别班、辎
重兵、通信兵7个科。1945年4月14日毕业于成都西校场,计902人。
第二十期学生于1944年3月20日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通信兵、辎重兵、工兵6 个科。1946年春并广西6分校学生入校。1946年12月25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16人。
第二十一期学生于1945年1月3日在成都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战车兵7个科。其中战车兵科于成立较晚,延长1学期毕业。1947年12月25日毕业,计2219人。
第二十二期学生于1948年7月7日在双流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 通信兵6个科。1949年2月12日毕业,计1538人。
第二十三期学生于1949年初入学,年底解放军兵临成都,该期学生提前于12月4日毕业。除少数师生空运台湾,其余被歼。&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黄埔军校简史',
blogAbstract:'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第六期有武汉分校),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创立,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我的图书馆
民国时期黄埔军校大门
黄埔军校,全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近代中国闻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国民党迁台时一并迁至台湾县凤山市。
  首任校长:
  现任校长:全子瑞
  原 址:中国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
  现地址:中国台湾省高雄县市维武路1号
  现面积:173公顷
  先生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1] 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国立大学(今天的)和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东南的,史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训练军官,尔后其学员成为北伐统一的主要军力。1946年行宪之后名义上移交军队于国家后改称“陆军军官学校”至今。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和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和封建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教育;一方面介绍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上占有显赫地位。而昔日的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1年12月,代表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
  1923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于广州黄埔。9月,孙中山派,,三人组成“孙逸仙博士考察团”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
  日,孙中山组织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任命蒋中正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蒋因故辞职,由代理军校筹备委员长,28日选定广州长洲岛上的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建立军校。5月,任蒋中正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为教练部正、副主任,、为教授部正、副主任;(后为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举行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孙中山还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咨尔多士,为民前锋, 夙夜匪懈,主义是从,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此训词其后成为国民党党歌及官校校歌,并由谱曲,该校歌从黄埔五期开始传唱至今。
  1925年2月,军校出师东征使用的校名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以排斥共产党人在校内的地位。学校在当时集中了革命军中有才能的人。
  日,黄埔军校成立“青年军人社”廖仲恺任社长,2月1日该社刊物《青年军人》第一期出版。黄埔军校最初有许多从苏联来的教员,但在期间蒋中正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破裂,所以这些苏联教员离开了。
  1926年,根据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于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攻克武汉后,日,国民党中央先决定在旧址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后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12月,又决定将黄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昌就读。
  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7年3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校歌被明定为中华民国国歌的歌词。革命家、抗日女英雄、文学家,都是武汉分校毕业的。曾任政治部教官等职。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分裂,于是在、和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校。在武汉,3月22日,武汉国民政府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决定将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展讨蒋斗争。后,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的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团长是由第四军叶剑英同志兼任),成为后来广州起义主力,武汉军校便不复存在。
  1927年9月后黄埔军校本校迁往南京。在广州,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
  1928年5月,由副校长李济深决定将学校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校只剩下718人坚持至毕业,其余散往武汉、南京等地,称黄埔六期生。
  日,在南京,蒋中正以国民政府名义,改学校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并陆续成立潮州、、、、江西、广州、、、、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第七期学生毕业后,1930年9月,学校被要求停办,1927年底,在南京由蒋中正决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誓反共。1年3月,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明令改名。建国后的海军少将,历史学家都是中央军校毕业的。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日军陷南京,其后由南京出发,经九江、武汉、四川、铜梁,至1938年11月到成都。十六个月间学校四易其地,学生长途跋涉,栉风沐雨,艰苦备尝,均能安之若素。迁校期间,因前方作战部队缺乏,十一、十二及十三期先后提前毕业,且于沿途在各地招收十四、十五两期学生。黄埔军校在抗日战争中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抗战胜利后,实行军校改制,于1946年元旦后改名为,名义上国有化隶属陆军
总部,校长蒋中正改任名誉校长,由升任校长。
  1947年,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决定在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直属成都本校,这便是通常所说的第十分校。
  1949年12月,蒋中正下令将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当月占领成都,学校停办,共办23期。
949年12月蒋中正及其所谓“中华民国”政府迁居台湾台北市,其后日蒋代表国民党政府宣布:“陆军官校,为革命军基本人才培植的基地,与建军建国的前途有莫大之关系,早就应该恢复。校长一职,不能以任何人兼任,所以在校长人选未定之前,军校的名称不愿恢复。这次任命同志为校长,正式恢复军校。”同年10月,黄埔军校以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所在的台湾台湾高雄县凤山市维武路1号以“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的名称被重新建立,并续办第二十四期作为黄埔军校的继续,学校现占地面积173公顷。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现任校长是陈良沛将军。另外中国陆军军官学是迁往台湾十二座在台复校的大陆大学之一。
  日军校举行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4月28日放榜,录取学生编成4个队。11月30日第一期学生考试完毕。日补行毕业典礼,共645人毕业。
  日军校举行第二期新生入学考试。11月19日,湘军讲武堂学生158人并入该校,编为第六队。日毕业,计449人。
  日第三期开学,共分9个队与1个骑兵队,不分科目。日毕业,计1233人。
  日第四期开学,分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经理科、政治科,共5个科 。10月4日毕业,计2654人。
  1926年11月第五期开学,所分科目同第四期。日转至南京学习,8月15日毕业,计2418人。
  第六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1926年8月黄埔地区开学,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原4400人只留800余人。日 毕业者为718人。南京地区开学后收纳武汉分校、长沙分校、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学生共同学习。日毕业,计3634人。
  第七期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第七期黄埔部分因蒋介石下野曾一度中断学习。1928年5月复课。日毕业 ,计666人。南京部分于日开学,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4科。1929年12 月28日毕业,计852人。
  1930年5月第八期招生,1931年采用德式教育。1932年3月武汉分校第八期学生并入后分两个总队(武汉分校学生为第二总队)。日第一总队学生毕业,计305人 。11月25日第二总队学生毕业,计1240人。
  日第九期学生入学(自该期起开始向黄河南北、边疆等地招生)。1934年5月毕业,计654人。
  第十期学生分为两批,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第一批于1936年6月 16日毕业,共计940人。第二批于1937年1月毕业,计621人。
  第十一期于1934年9月开学,编为两个入伍生团。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日第一团学生毕业,计605人。10月25日,第二团毕业,计664人。
  日第十二期学生入校。11月11日并入要塞炮校学生。分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兵4个科。因抗战需要,该期学生提前于日毕业,计740人。
  1936年8月在南京招收第十三期学生。日于四川铜梁毕业,计1412人。
  第十四期学生于1937年秋、冬分别入校,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年11月毕业于 四川铜梁,计669人。第二总队于1939年9月毕业于四川铜梁,计1510。第六总队于1939年1月毕业成都,计1520人。
  1938年1月第十五期学生入校。日于成都毕业,计1559人。另外代训空军学生272人。
  第十六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年10月入校,1940年12月毕业,计1597人,代训空军学生97人。第二总队于1939年1月入校,受训铜梁,1939年10月于铜梁毕业, 计1629人。第三总队于1939年春入校。1940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65人。
  第十七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日开学。1942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527人。第二总队于日开学。日毕业于铜梁,计1374人。第三总队于日开学,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030人。
  第十八期学生分2个总队。第一总队于日入伍。1943年2月毕业于成都北校 场,计1600人。第二总队于日入伍。日毕业于成都南校场,计1237人。
  第十九期学生于1942年5月入伍,分为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特别班、辎
重兵、通信兵7个科。日毕业于成都西校场,计902人。
  第二十期学生于日入伍,分步兵、、、、辎重兵、工兵6 个科。1946年春并广西6分校学生入校。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16人。
  第二十一期学生于日在成都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战车兵7个科。其中战车兵科于成立较晚,延长1学期毕业。日毕业,计2219人。
  第二十二期学生于日在双流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 通信兵6个科。日毕业,计1538人。
  第二十三期学生于1949年初入学,年底解放军兵临成都,该期学生提前于12月4日毕业。除少数师生空运台湾,其余被歼。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在:广东省广州市 
  分类: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时代:1924年-1927年
  编号:3-21
  登录:日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内,原为小学和校舍。13年(),在顾问帮助下,创办了培养干部的学校,为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而后更名为迄今。因校址设于黄埔长洲岛,通称。军校在此办到第七期,9月迁往,后又迁往和。
  位于中央,四面环水,环境幽静。岛内筑有多处,与、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便于学习与练武;由于当时、盘踞,为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需选择交通不便,远离市区的地方;还有岛上有清陆军小学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还可节省人力和资金。因此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
  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在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元老的手笔。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黄埔军校建立时,门口一副对联曰: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大门内正面有一幢,称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建筑,两层,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全校自、、之下,设、、、、、六部,机构总数约40个,还设有学员宿舍、饭堂、展览室等。但1938年在中,遭日本战机炸毁。1996年5月初,广州市政府耗资2000多万重建,于同年11月12日落成。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65年,做了一次较大修缮,基本恢复原貌。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6月16日奠基,11月12日落成,面积10,600平方米,耗资2000余万元,复原了孙中山、廖仲恺、周恩来及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室、师生的饭堂、寝室等,但由于赶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质量隐患。2005年,又投入1400多万元进行全面修缮,将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和“不赶工期”两大原则。
  1995年,被评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00年,又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建筑。
  黄埔军校大门风格非常朴实,中央上方横匾上“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是所书。校门于由重新修建。在二门门口挂着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二门右侧墙壁上,挂着蒋中正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军校大门彩楼两旁原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者来”。孙中山逝世后改为总理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黄埔军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军校创办时在原陆军小学堂祠堂式大门前面增建欧陆式大门。中山故居即“史迹陈列室”,原为清朝广东海关黄埔分关的旧址,称为学海楼。砖瓦混凝土混合结构两层,建筑面积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其中陈列有伴随数十年的皮箱、自己装了轮子的椅子、墨镜、墨盒,解放军中唯一外籍将军洪水使用过的手纺毛毯,抗日远征军名将的私章等珍贵文物及不少校友的捐赠。
  位于孙中山故居西的学生俱乐部是欧式红色建筑,礼堂讲台中央和两侧分别悬挂孙中山像、总理遗训、国民党党旗、中华民国国旗和焚鸦片、抗击侵犯、和攻打四幅大型油画;礼堂悬挂、、等名人像。黄埔军校当年的“清党”便是在俱乐部举行。俱乐部西侧的游泳池原是小船坞改建。
  东征烈士墓园坐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冈,是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为纪念因讨伐陈炯明等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的,安葬有国
共两党516位烈士遗体,面积5万多平方米,1926年6月落成。墓园前有1928年修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是一座凯旋门式建筑,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1936年在墓园正门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和码头,有小之称。纪念坊后由墓道、墓冢、纪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构成长数百米的中轴线,墓冢东侧有烈士墓,西侧有17位出身军校的将校墓。墓园于1984年修缮,1991年新建了“东征史迹陈列室”。北伐纪念碑矗立在长洲岛平岗,是一座高10米的花岗石碑,为纪念北伐阵亡的军校生建立的。由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的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纪于无穷”。碑的正面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刻有北伐阵亡的第一营营长等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但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大部分共产党员阵亡者的名字未能刻记。
  黄埔军校后山的八卦山顶建有孙总理纪念碑,碑顶塑有孙总理铜像。1928年孙总理纪念碑奠基,日落成,碑座高40米,孙中山先生铜像高达2.6米,重逾2000斤,是先生当年的日本好友出资,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场铸造。碑的正面为“”六个隶书大字,背面为总理像,东面为总理遗训,西面为总理开学训词。从山底到山顶的阶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装饰,表面镶有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
  此外还有中山公园、仲恺公园、黄埔公园(又称中正公园)、济深公园;倡建的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的黄埔军港等景点。
  大门西侧有一幢2层砖木结构楼房,原是教职员宿舍,因民国6年(1917年)曾在此憩宿,孙中山逝世后,改建为总理纪念室;1984年又改为黄埔军校纪念馆,陈列黄埔军校校史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的照片。
  民国17年(1928年)11月,在校园南面八桂山上建立孙中山纪念碑。1930年在纪念碑顶上竖立孙中山铜像。纪念碑的造型独具匠心,利用两边交叉而上的阶梯及铜像,构成“文”字,暗含了孙文的意思。碑座正面刻有军校“亲爱精诚”四个大字。碑座底层7级,上层5级,中间隔有较长的平级将其截然分开。7级代表军校在此办了7期,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五次战役;也指军校在长洲岛办了7期,在外地办了5期,中国大陆共办了12期。纪念碑身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为的笔迹。东面刻有孙中山弥留之际呼唤的七字“和平、奋斗、救中国”。碑身背面刻有总理像赞,是孙中山一生的写照。西面刻有总理训词,后来成为。
  铜像身穿、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其铜像,与广州、和孙中山纪念馆的孙中山铜像一致。在中国,一般的多是坐北朝南,但该纪念碑却坐南朝北,隐含着孙中山北定、统一中国的遗愿。
  在万松岭北麓,有东征阵亡将士墓。此墓1925年动工,次年落成。墓中埋葬了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阵亡的516名将士。墓的西边是十七将校墓,为一座仿式建造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纪功坊的后面是入伍生和学生墓群,东边是一座单人墓——蔡光举烈士墓。
  校园南面,有教思亭和北伐纪念碑。纪念碑高7米多,为纪念中阵亡的将士而建。校园西南面,建有剧场式的,其西侧设有游泳室。
  军校于日创办,1926年3月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8年5月更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同年9月又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0年9月迁往,其后改称陆军军官学校。广州解放后,广州市政府和驻军修复了军校部分建筑。1962年被列为,1988年1月晋升为。1990年对外开放,2000年评为广东省首批基地。
  【更新日期:2011 年11月 24日】
  1 可到广州天河区乘43、261、B31路车到鱼珠码头站下,或在南方大厦乘水上巴士到鱼珠码头下,再换轮渡,票价2.0元,就可以到达军校码头。
  2 从广州动物园出发乘137路公共汽车至终点站新洲码头;从海珠区的赤岗乘座262路公共汽车至终点站新洲,从新洲码头坐船到军校码头即可。
  3 外地来广州可从,广州火车站先坐地铁2号线,再转地铁8号线到琶洲站下,再坐262路,票价为2元,到新洲码头换乘轮船到达,轮船票价为2.0元,回程一样。
  4 长洲岛内有430路环岛车可到黄埔军校。
  5 深圳东莞方向来的游客,在广深高速广氮收费站出口,转往鱼珠码头。
  电话:(零贰零) 捌贰贰零壹零捌贰
  网址: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09::00--17:00(16:30停止进馆)
  逢周一闭馆(法定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分校、分校、分校/分校(中央军校第一分校)、分校(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后迁移至湖南)、分校(中央军校第三分校)、分校(中央军校第四分校)、分校(中央军校第五分校)分校(中央军校第六分校)、分校(中央军校第七分校)、分校(中央军校第八分校)、(现在的)分校(中央军校第九分校)、分校(中央军校第十分校)
  自黄埔军校创立后,曾最先在黄埔岛内设立平岗分校、岗分校、在广州市区内设立省分校。这些分校纯属移驻学生分区上课,并无专门的分校组织机构,实际上不是分校。
  正式建立的分校,应该从1925年的潮州分校开始,继而在1926年-1927年间,在广西南宁、湖南长沙、湖北武汉增设分校,因地取名。
  在民国14年3月,黄埔军校学生军攻克潮汕筹设潮州分校开始,截止到民国24年4月成都分校开学,黄埔军校所设立的分校有潮州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南昌分校、南宁分校、洛阳分校/汉中分校、广州分校、成都分校八个分校。
  抗战前的八所分校,并非开办后就一直办理,它们的历史任务结束后,则予以停办。
  黄埔军校潮州分校
  日开始正式招收学生。12月10日任命何应钦为分校校长兼教育长。日教育长改由邓演达担任。6月1日,第一期学员毕业。6月6日第二期学生入校。12月底期满毕业后该分校停办。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该校成立于日,以武昌两湖书院为校址,接受本校第五期政治科学员入校12月抵达武昌,并
在本地招收新学员。
  1927年7月分校结束。
  1929年4月,钱大钧再次于武汉建立分校,共教育第七、第八两期学员。其中第七期顺利毕业,第八期于1932年3月并入本校学习。该校于此时结束。
  1936年1月复组该校。
  黄埔军校洛阳/汉中分校
  1933年12月成立于河南洛阳,1938年夏末,奉命迁到北障秦岭、南屏巴山的汉中盆地,抗战胜利后撤销。学员大多系没受正规教育的军官,分校主任为祝绍周。
  黄埔军校长沙分校
  1927年2月成立,校址长沙小吴门外教厂坪。校长石醉六,教育长余范传,共产党员夏曦担任,政治教官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或。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讨伐唐生智,程潜进驻该分校,将部分分校学生迁往南京本校,其余学生于1928年5月毕业。毕业后该分校停办。
  黄埔军校广州分校
  该分校于1927年成立(原燕塘干部学校)。1931年改称广东军政学校。日改称广东分校。
  黄埔军校广州南宁分校
  该分校建立于1926年春。校长,教育长萧越。第一期学生受训18个月,分步兵、工兵、炮兵3个科目。
  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一共设立了九所分校,原来的洛阳分校改名为第一分校,并迁往陕西汉中。武汉分校早已停办,民国26年冬天在武昌南湖成立第二分校,后迁往湖南。第三分校成立于江西瑞金。第四分校,原为广州分校改名。第五分校成立于昆明。第六分校成立于南宁,原为南宁分校。第七分校成立于西安。第八分校成立于湖北均县。第九分校成立于新疆迪化。
  抗战期间的各地分校设备规模,均较扩大,西安的第七分校,尤为突出,各地青年学生在第七分校受训的,有25000多人,学员也有10000多人。其次是第四分校,青年学生受训为军官者有15000余人。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广大中国青年的爱国精神和为抗日救国牺牲奋斗的伟大表现。
  抗战期间,长江以北的分校有第一、第七、第八、第九四个分校,第一分校训练毕业学生7385名,毕业学生(短期各班队学员)7413名。第七分校训练毕业学生25015名,毕业学员10927名。第八分校训练毕业学生2289名,毕业学员3442名。第九分校地处边疆,情况复杂,训练毕业学生1044名。
  抗战期间,长江以南分校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五个分校,第二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5004名,毕业学员(短期各班队学员)9513名。第三分校训练毕业学生7430名,毕业学员5961名。第四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5373名,毕业学员5079名。第五分校训练毕业学生6540名,毕业学员2480名。第六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0813名,毕业学员7081名。
  第一分校
  1938年洛阳分校迁往,改称中央军校第一分校,1941年分校主任由刘仲荻接任,后易,该分校自1938年起至1944年共毕业学员20471人。
  第二分校
  1937年后,原中央军校武汉分校,迁往湖南省,改为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分校主任为李明灏。该分校从1938年至1944年共毕业学员23487人。
  第三分校
  第三分校成立于江西省会昌县西江镇,毕业学生好几万,抗日战争后迁走后,原校址上建现在的西江中学。
  第四分校
  广州分校于日改称广东分校,1938年1月改称中央军校第四分校。抗战爆发后该校多次迁移,最终以贵州独山为校址。分校韩汉英。该分校从1936年到1945年共毕业学员25212人。
  第五分校
  黄埔军校五分校旧址原是著名的,位于昆明市五华山麓的翠湖西畔。日开学,学员为没受正规教育的军官,分校主任刘永祚。1938年改称中央军校第五分校,分校主任改由唐继麟担任,该分校从1935年到1946年共毕业学员8837人。
  第六分校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军事政治统一于中央,南宁分校遂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校址由南宁迁往桂林市郊外的李家村。
  1944年9月桂柳会战爆发,军校被迫撤到宜山县怀远镇,后又迁往凌云县城。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撤销。
  第七分校
  校址设在天水,后易西安王曲,分校主任由胡宗南兼任。从1938年到1945年共毕业学员37317人。
  第八分校
  校址湖北均县,后易,分校主任先后由徐祖诒、康泽担任。该分校从1939年到1943年共毕业学员6872人。
  第九分校
  校址新疆迪化,分校主任兼任。该分校从1942年到1947年共毕业学员950人。
  其他分校
  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成立过一所分校,俗称汪伪军校。另外在深圳曾经成立过一所非正式分校。
  第十分校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了国民党党政治利益在台湾设立了第十分校。校址台湾省高雄县凤山市,1947年,将军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其后决定在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建立凤山分校,直属成都本校。1949年底迁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民党政府将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之后凤山分校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
  军校由六个部门组成:政治、教育、训练、管理、医学和补给。
  军校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宪兵、政治等科
  大学部
  研究发展中心
  土木系
  机械系
  管科系
  外文系
  物理系
  化学系
  电机系
  资讯系
  政治系
  通识教育中心
  军事管理科学研究中心
  法国圣西尔军校与美国、英国以及俄罗斯并称世界“”。
  一说战前世界四大军校为美国西点、英国皇家、中国黄埔及日本。
  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于广州市长洲岛成立,通称黄埔军校。
  1927年,黄埔军校迁校至武汉,宁汉合流后,又迁校至南京。
  1928年3月,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1937年8月,因抗日战争黄埔军校迁出南京。
  1938年11月,黄埔军校迁抵成都。
  1946年1月,黄埔军校改名为,学校国有化。
  1949年12月,黄埔23期大部分学员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台。
  1950年10月,黄埔军校以“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名义在县凤山市复校,并续办24期为黄埔延续。
  日,陆军官校第44期毕业的从泅海约2公里,回归中国大陆厦门,成为黄埔24期以后各期中央军校学生中唯一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1988年1月,黄埔军校广州旧址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大陆邮电部发行了纪念邮票1枚,面值20分,票面为黄埔军校大门全景。台湾的中华邮政亦发行邮票1枚,票面为黄埔军校大门全景与蒋中正校长头像。
  日,台湾当局(‘中华民国’)“”与前“”郝柏村参观“黄埔军校八十周年史迹展”。
  日,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纪念日,由黄埔军校同学会、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共同编辑的《黄埔风云人物》专题邮品纪念册在北京首发,收入50余枚有关黄埔军校人物、历史事件的邮票。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园,来自台湾各地的万名黄埔军校校友举行盛大庆祝活动。
  是建校以来的第一战[2]。1924年秋,英国广东分行买办陈廉伯[3]在英支持下组织反动武装商团军,自任总长,策划商团军叛乱,妄图推翻政权[4]。孙中山平定了商团叛乱[5]。
  1924年,孙中山准备再次[6]。与革命政府的矛盾日益尖锐[6]。商团设立了自己的组织:武装商团军,自任总司令[7]。陈是一个籍的汇丰银行支行的买办[8]。他向来仇视革命[7]。陈加快通过汇丰银行预订的进程[6]。日,运载共计9841支枪、337万多发子弹的走私军火的货轮抵达,被全部扣押[6]。陈于8月12日宣布罢市,要挟孙中山发还军火[8]。他还与勾结,准备进攻广州[9]。为了给陈廉伯打气,英国驻广州总翟比南通告革命政府:“如遇中国向城市开火时,英即以全力对待之。[2]”对此,孙中山发表《为广州商团事件对外》,并致电英国提出严重抗议[2]。陈廉伯再度下令全市总罢市,直到酿就“双十惨案”[6]。10月10日是纪念日[9]。商团军向参加游行,反对商团的民众开枪,发动了武装叛乱[8]。14日,孙中山下令指挥平定商团叛乱,各部悉数归蒋指挥[2]。孙发电文给蒋“立即杀敌绝无反顾”[8]。当夜,黄埔建校以来的第一仗正式打响[2]。蒋介石率领黄埔学生及各军将商团分割包围,并施以火攻[2]。日出时,革命军队攻占商团总部,商团军溃败[8]。黄埔弟子军初显威力[10]。16日,商团正式乞和,政府下令陈廉伯等人[2]。缴获的武器,被用于武装黄埔教导团[2]。
  校训“亲爱精诚”是由蒋中正亲自拟选,孙中山在开学典礼时宣布的。校庆日定为每年的6月16日。
  1924年制定的《》: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努力建设中华。
  1926年制定延用至今: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行。
  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
  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身为陆军军官学校学生坚持不说谎 不欺骗不偷窃的荣誉信条 也不纵容他人违反立志成为允文允武 术德兼备的军事领导人才具备领导管理 解决问题语文沟通 及持续学习四大能力信守国家 责任荣誉 牺牲团结 勇气自信的核心价值 发挥亲爱精诚校训确定 我是最好的认知 贯彻尊师重道 存诚务实
  盾牌:表示自信、勇敢及保卫国家安全。
  本校校训:亲爱精诚。
  青天白日国徽:代表中华民国。
  指挥刀:代表指挥官权责。
  瑞穗:代表陆军对北伐、抗战、戡乱所建立之丰功伟绩,并示寓兵于农之意。又每禾七短合为双七-“七七”则含有抗战建国纪念暨发挥抗战建国之意。
  入学宣誓辞 
  一期:尽忠革命职务。服从本党命令。实行三民主义。无间始终死生。遵守五权宪法。只知奋斗牺牲。努力人类平等。不计成败利钝。
  二期:谨遵校训,亲爱精诚。服从党纲,五权三民。履行遗嘱,国民革命。继承先烈,奋斗牺牲。发扬光大,赴义蹈仁。言出身随,誓底功成。
  三期:遵守总理共同奋斗之遗嘱,本校亲爱精诚之校训,追随校长、党代表与本党各同志,于广东统一以后,更努力于全国之统一,以完成国民革命之工作。不爱钱,不怕死,不闹意气,实行主义,恪守党纲,永矢勿渝,死而后已。谨誓。
  四期: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谨誓。
  第一任1924年5月—1947年10月()
  第二任1947年10月—1949年9月 中将
  第三任1949年9月— 1949年12月中将
  第四任1950年8月—1954年8月 中将
  第五任1954年9月—1957年3月 中将
  第六任1957年4月—1960年12月 中将
  第七任1961年1月—1965年3月 中将
  第八任1965年3月—1970年3月 中将
  第九任1970年4月—1973年2月 中将
  第十任1973年2月—1976年3月 中将
  第十一任1976年4月—1977年12月 中将
  第十二任1977年12月—1979年12月 中将
  第十三任1979年12月—1981年6月 朱致远中将
  第十四任1981年7月—1983年6月 中将
  第十五任1983年7月—1985年6月 中将
  第十六任1985年7月—1986年12月 中将
  第十七任1986年12月—1989年6月 中将
  第十八任1989年7月—1991年6月 中将
  第十九任1991年7月—1993年9月 中将
  第二十任1993年9月—1996年7月 中将
  第廿一任1996年7月—1997年7月 中将
  第廿二任1997年7月—1998年1月 中将
  第廿三任1998年1月—2002年2月 中将
  第廿四任2002年3月—2005年6月 中将
  第廿五任2005年7月—2006年6月 中将(2006年7月,由贾辅义暂代)
  第廿六任2006年8月—2010年7月 陈良沛少将(降为少将缺)
  第廿七任2010年7月—至今全子瑞少将
  :首任校长
  :曾任国民党代表
  :曾任校务委员,南宁分校总负责人
  :曾任军校军事教官、校长办公厅特别官佐
  :曾任教练部主任
  :曾任教练部副主任兼总队长;教育长;武汉分校代校长
  :曾任国民党代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曾任战术教官,管理部主任
  :曾任教官,教育长
  :曾任招生委员会委员
  :曾任战术教官
  :曾任学生总队长
  :曾任学生队区队长
  :曾任校务委员
  :曾任政治教官
  :曾任教授部主任
  :曾任政治部主任
  :曾任政治部主任
  :曾任管理部主任
  :曾任军需部主任
  :曾任军需部副主任
  :曾任军医部主任
  :曾任军医部副主任
  :曾任军医部主任
  :曾任战术总教官;教育长;潮汕分校校长兼教育长
  :曾任教育长
  王柏龄:曾任教育长
  :曾任兵器教官,参谋处长
  :曾任长沙分校分校校长
  :曾任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曾任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曾任伍生部主任、教育长
  :曾任武汉分校教育长,南京中央军校训练部主任、教育长
  :曾任校长办公厅秘书长、政治部主任
  :曾任校务委员,长沙分校校务委员会主任
  :黄埔军校一期教官,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广东省防空副司令。
  :曾任政治部主任
  :曾任教授部副主任
  :曾任政治部副主任
  :曾任政治部主任
  :曾任政治部主任
  :曾任政治部主任
  :曾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
  :曾任政治部秘书
  :曾任总政治教官;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曾任长沙分校政治部主任
  :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曾任政治部秘书,中共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总支书记
  :曾任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中共武汉分校校党委书记
  :曾任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总教官
  :曾任政治部教官
  :曾任政治部科员
  :曾任政治教官
  :曾任政治教官
  :曾任政治教官
  :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曾任政治教官
  :曾任政治教官、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黄埔“三杰”是指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人物,当时的排列是、和三人。前两人都是坚定的共产党人,而贺衷寒则有个转变的过程,先是共产党,后又成为共产党的死对头。
  (),湖南省新田县大坪人,名湘耘,别名巫生,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学生运动杰出领袖、“黄埔三杰”之首、战争烈士;1921年10月经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创立了“心社”,参加了安源路矿大罢工,担任过工人俱乐部党支部书记、水口山矿党团书记、黄埔军校特支书记和总工会工人纠察总队队长;1927年5月,蒋先云在北伐中壮烈牺牲,周恩来同志为其召开了追悼会,《向导》周报第189期上刊登了悼词——《悼蒋先云同志》;蒋先云于1924年入第一期学习,入学考试与毕业考试均名列第一,他潜心攻读古今兵法,“学术两科,冠于全校”,与、被并称为“黄埔三杰”;校长“爱之如手足”,党代表赞其为“军校中最可造就的人才”,政治部主任称其为“军校中的高材生”。
  陈赓(),原名,湖南省湘乡市龙洞乡人。1922年加入,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历经北伐、、长征、抗日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1955年被授予大将。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
  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三杰”之一;毕业后留校任、副,参加了商团和讨伐的东征等战斗。1925年10月,在时,在附近战斗失利,叛军追了过来。到前线督战的蒋介石怕被叛军,拔枪企图自杀。陈赓不顾个人安危,连背带拖,将蒋救了出来。
  1926年秋,被派到苏联学习,1927年初回国。8月参加南昌起义,到任营长。失败后,由转赴上海。1928年起,主持中共中央特科的情报工作。1931年9月赴苏区,任第四方面军的团长、。1932年因负秘密到上海就医,曾向详细介绍鄂豫皖红军的斗争。1933年3月被捕,由上海解往南昌。正在南昌指挥对的第四次“围剿”的蒋介石亲自用进行劝降。陈赓大义凛然,严词拒绝。经中共和等营救,脱险后到中央苏区,任彭(湃)杨(殷)学校校长。
  ,(),岳阳人,原名忠汉,字,鹿角镇牛皋村贺耕九屋人。国民党著名,国军政训系统负责人。第一期骨干将领。
  抗战时贺陆续接任政治部第一厅厅长、政治部秘书长,战后膺选制宪国大代表,1947年任社会部政务次长,1949年蒋中正引退,贺亦随之辞职。贺与蒋中正的关系不仅是师生,亦是蒋中正爱将,长期在军中政治部门活动,被列为情治体系的一位重要人士;贺并非技术官僚。
  (含年解放战争时起义将领)[11]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为建立新型革命军队,培养新型革命军官而创办了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军校开学至1949年,校名几经变更,先后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和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等,因创办时校址位于广州郊区的黄埔长洲岛,故简称黄埔军校。国共两党曾派出许多优秀干部到黄埔军校工作。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在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据查证,籍在黄埔军校工作、学习过的共211人。其中学员182人,教官37人(内含8名本校毕业留校人员)。教官在校部担任教务或有关工作,14名有少校以上军衔,其中5名有上校以上军衔,他们是:
  ,别名特夫,宜黄县人,原居县城东门外。黄埔第1期(24.11)步兵科学员,第17期时(40.11)任三总队少将总队长,时年39岁。
  ,东乡县人,原居岗上圩。保定军校一期毕业,曾任黄埔3期教育部少校战术教官,黄埔16期时(39.7)任上校战术教官、科长,时年34岁。
  于椿林,别名松柏,南城县人,原居县城河东街。黄埔6期(29.5)一总队工兵科学员,曾任黄埔8期上尉助教、16期少校队长、中校队长,18期时(43.2)任上校工兵大队长,时年40岁。
  ,别名公衡,临川秋溪人。黄埔6期(29.5)一总队步兵科学员,曾任16期一总队中校副大队长,18期时(43.2)任二总队上校大队长,时年34岁。
  ,别名吉祥,南城县人,原居新丰街。黄埔5期(27.8)炮兵科学员,曾任黄埔18期步兵科上校战术教官、20期步兵科上校战术教官组长、20至22期总务处庶务科上校科长,23期时(1949.8)任实习工厂上校厂长,时年43岁。
  袁嗣梅,别名镜先,临川莲源人。黄埔6期(29.5)一总队工兵科学员,曾任黄埔21期上校督训处筑城地形主任教官,时年39岁。
  抚州籍黄埔校友211人当中,临川86人,东乡30人,24人,22人,南城16人,金溪11人,10人,8人,2人,广昌、资溪各1人。
  黄埔军校于一九二四年六月十六日正式开学。同年八月左右,黄埔一期的共产党员学生蒋先云与在粤的、、、各军军校的学生联系,酝酿“青年军人联合会”的组织,并向黄埔军校建议成立这个组织,意在以革命的黄埔学生,影响各军官学校的学生,以免成为各军在争夺地盘,各霸一方的罪恶工具。此建议,不仅为全体黄埔同学所赞同,并得到校长蒋中正的特许。蒋曾亲笔写了一篇发起这个组织的序言,说明成立青年军人联合会的革命意义。十月,青年军人联合会的组织已基本建立,加之黄埔二期共产党员学生周逸群、王一飞的积极活动,在大多数的青年军人中,树立了相当的威信。一九二五年一月间,就发展到了相当人数,成为较有力量的组织,能在广东的青年军人中起着领导作用了。
  随之于二月一日上午,在广东大学召开青年军人联合会成立大会,会员约两千人,出席大会并讲话的国民党要员有:、、等。会后参加游行人数达五千人,旗帜蔽空,整齐严肃,实为从来未有,市民观看者,途为之塞,可谓盛况空前。
  原由起于坚持反共的国民党元老谢持,()四川富顺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1913年3月末宋教仁被刺后,谢至北京,谋炸,事泄被捕,获释后避往日本。1917年起先后任孙中山参议、代理秘书长、国民党特委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等职。
  黄埔军校开学时,国民党元老谢持由上海来到广州,极力拉拢教授部王柏龄等以及学生、、等。并煽动说:“共产党名虽与国民党合作,其实是想乘机篡夺国民党的党权,一朝得逞,所有国民党员,尤其是黄埔同学中的国民党员,将受到无情的迫害,而无立足的余地”等等,激起了上述诸人对共产党员同学的仇视。后耒又感到、等在校内公开散发《》和宣传共产主义的刊物,而他们又是青年军人联合会的核心分子。就断定这是一个发展共产党组织的据点,从而决定采取以组织对付组织的行动。
  1925年4月孙文主义学会成立后,经常与共产党员同学发生为主义之争论,矛盾不断升级,其最为突出的是在广州内互欧事件,彼此都受了伤。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孙文主义学会在黄埔军校形成了两个对立的组织,在师生中两种思想和势力的内部斗争越演越烈。
  一九二六年,蒋中正于中山舰事变之后,除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限制共产党的办法,和把在军队中任党政工作的共产党员一律清除出去之外,并以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孙文主义学会有违亲爱精诚的校训,破坏整个同学的团结,下令一律撤销。决定成立黄埔同学会(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同学会的简称)的组织,并派、、、、余洒渡、曾扩情等为筹备员。五月中旬,在广州中山大学体育场召开成立大会,蒋中正任黄埔同学会会长,秘书,监察干事胡静安,组织科长杨引之,宣传科长余洒渡,总务科长李默庵。
  黄埔同学会规定,凡属黄埔军校学生,均为当然会员,由同学会负责登记考核之责。凡毕业同学的任免和升迁调补等等,均须根据同学会的登记考核耒决定。无论毕业与未毕业的同学,均须在同学会的监督指挥之下,效忠于国民党,奉行,绝对服从校长领导,不得有任其他的组织活动,尢其不准从事共产主义的宣传,如有违反应受严厉的处分,或以叛逆论处。这表明同学会不仅对所有同学有任用罢免之权,而且操有生杀予夺之权。
  1983年在中共中央与的亲切关怀下,决定重新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日,在纪念母校60周年华诞之日宣告成立。、、、、等领导出席了成立大会。
  当年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元帅在贺词中祝愿广大同学“发扬黄埔精神,致力振兴中华”。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和聂荣臻元帅为大会题词。徐向前元帅在贺词中深盼校友、同仁“切记中山先生教导,发扬黄埔精神,惟发国家统一、民族强盛为己任,抛嫌释怨,携手合作,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贡献余力,为中国革命和自己的历史增光添彩”。明确的指示和谆谆教诲都充分体现了他们对海内外黄埔同学的真挚爱护和殷切期望。
  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徐向前、二位元帅亲自领导黄埔军校同学会发展前进,并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1990春节,两位元帅发表谈话指出:“和平奋斗,统一祖国,是黄埔师生历史使命”,“深切期望海峡两岸和旅居海外师生,焕发爱国、革命精神,同心戮力,为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恪尽职责”。
  过去20多年中,无论是黄埔的重大活动,还是重要接待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1986年11月理事扩大会议期间,、、、习仲勋、、、、、、杨静仁等曾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与会全体同志,1990年5月,邓小平会见发从台湾来访的黄埔一期同学,1991年4月,江泽民会见了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谒陵访问团,1994年,当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10周年之际,江泽民、刘华清亲笔题词,李鹏、李瑞环、胡锦涛等参加了纪念活动。这都体现了中央对黄埔军校师生及其同学会的重视。
  黄埔同学会的会员包括:1924年后在黄埔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及其分校的学生;在大陆办的1至23期的中央军校学生;在台湾办的24期以后各期中央军校学生;冠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各种训练班的学生。符合上述规定的黄埔同学,自愿申请,经理事会同意,均可为会员。
  首任会长徐向前,顾问聂荣臻。第二任会长,第三任会长李默庵,第四任会长为,现任会长。
  历任会长:[12]
  (一期)
  (一期)
  (一期)
  (四期)
  (十八期)2009-
  历任顾问:
  (教官)(教官)(五期)(四期)
  (一期)(武汉军官训练团)
  历任副会长:
  (一期)(一期)(十八期)(二期)
  (五期)(六期)(十六期)(五期)
  (七期)(外语班)林上元(十八期)(六期)
  (十一期)(十期)(十六期)(二十三期)
  (海校九期)
  苏联 瓦西里·布留赫尔(将军):顾问团团长
  契列班诺夫:曾任军校总顾问
  :曾任军校总顾问兼政治讲师
  白礼别列夫:曾任步兵顾问
  嘉列里:曾任炮兵顾问
  互林:曾任工兵顾问
  喀扶觉夫:曾任政治顾问
发表评论:
馆藏&47872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立人和林彪哪个厉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