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衍和尚与刘伯温师父郑和师兄

道衍和尚姚广孝的八字
道衍和尚姚广孝的八字烧饼歌里的八字(六)
一、《烧饼歌》摘选(作者:刘伯温)
“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
二、烧饼歌破译摘选(选自《烧饼歌里的故事》作者:李镇铤)
“秃顶人”是指道衍和尚,“文墨苑”是指明朝南京的文渊阁,为皇家藏书之处。
这句谶诗预言道衍和尚在帮助燕王打下江山后,来到文渊阁,致力于《永乐大典》的编纂。
“英雄”是指建文帝的旧臣,由于征战双方都以维护锋剑正统自居,所以对失败的建文帝一方来说,无论是文臣武将,还是皇亲国戚;不管是忠心耿耿,还是临阵倒戈,都堪称英雄。句中的“一半”,代表自始至终效忠于建文帝的那一半旧臣;“尽”意为全部。“还家”是指回老家,这里暗喻死亡。
这句谶语预言的内容是,朱棣夺取政权后,对于忠于建文帝的那些旧臣大开杀戒,如顺瓜牵蔓一样,株连无辜,史称“瓜蔓抄”。
三、道衍和尚姚广孝的八字(作者:金钟之声)
姚广孝(),长洲人,即今江苏吴县人。俗姓姚,初名天僖。十四岁时,度发为僧,改名道衍,字斯道,号独庵,亦自号逃虚子。三十岁时,姚广孝前往径山随师习禅。其间,他游历四方,与当时许多吴中文人往来频繁,交游酬唱,评书品画,所以有人把他列为“北郭十友”之一。及至四十八岁,姚广孝经人举荐,入燕府辅佐燕王朱棣,并密劝燕王举兵,策动“靖难之役”。靖难之谋既成,做了皇帝的朱棣便拜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复其俗姓,赐名广孝。不过,姚广孝虽贵极人臣,却不改僧相,仍居僧寺,清净自修,且重新监修了《明太祖实录》及《永乐大典》。永乐十六年(1418)三月十八日,姚广孝八十四岁,病逝于久居之庆寿寺,受追封为荣国公,谥号恭靖。
据《道衍和尚传奇》(作者:灵悟法师)介绍,日,吴县姚家庄郎中姚本轩的妻子在这天的早晨天未亮临盆,等了约三个时辰未生下,再向祖上祷告,一炷香未完(即半个时辰不到),生下姚天禧。据此推算道衍出生时辰大致在午时或未时。
八字:乙亥、戊子、丙午、乙未
起运:4岁9月起运,约为5岁,即起运
大运:丁亥、丙戌、乙酉、甲申、癸未、壬午、辛巳、庚辰
交运:、、、
岁数:5岁、15岁、25岁、35岁、45、 55岁、65岁、75岁
流年:庚辰、庚寅、庚子、庚戌、庚申、庚午、庚辰、庚寅
1.时辰论证
&&&&&&&1)天禧出生时有个十三岁的姐姐,姐大十三岁,只能是乙未时,而非甲午时。若甲午时应为哥哥,且天禧与哥哥年龄相差不大。
2)天禧在满三岁这天,母亲因下雨,给姐姐送伞,溺死在湖中。姐姐姚天娇就把弟弟天禧带在身边一直到他长大;命中有姐如母,只有乙未时有姐丁火带正印乙木才符合此理。同时也说明“水”为道衍命中的忌神。
2.格局喜忌
&&&&&&&柱中子水与午未相战,势均力敌,子水伤午火,藏干己土与未土伤子水,乙木或藏干卯木伤未土,三者皆受伤。年上亥水七煞无制独大就为害,好在年柱有乙木和藏干甲木能化,故用神为乙木及藏干甲木,印在年上为大,格为印局。喜神为制亥水的戌土、巳火,以及能防子水的午未土。
3.道衍和尚
由于亥子水旺而官煞为忌神,堤岸弱土无法制滔滔洪水,只有靠甲乙木来疏通;而乙木却又坏了堤岸之土,堤岸之土无生养万物之能;财星金有助水之嫌;故财官煞为忌,而印有暴戾之乖,此命就注定无妻无子女,为出家当和尚之命。
“道衍”的“道”本义是当向导,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衍”为河川湖泊的水向四面八方漫流。道衍本义就是给洪水引路,减小灾害。恰与命理中的甲乙木化水相吻合。由于用神在年上,用神又无克,注定是满腹韬略,能成就大事之人。
4.遇衍(燕)而飞
年方十四的姚天禧在妙智庵剃度出家,师父道纯为他取法名“道衍”。灵应观道士席应真一次对道衍说:“世间万物,并非空隙来风,你的出家名道衍,道,遇也,遇衍(燕)则飞——此四字最为紧要,切记、切记!”
1382年壬戌在癸未运,戌未克亥子水,喜神到位。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经人举荐成为燕王朱棣的重要谋士,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这就是遇衍而飞的故事。
5.黑衣宰相
1400年行辛巳运,巳火旺能克亥水忌神,食神制煞,大吉运,但美中不足的是辛金克乙木用神,此运虽不需要乙木来泄水了,但会受过河拆桥之恶名烦恼。1402年壬午,岁运喜神俱到位。天有壬水化辛金生乙木,地有巳午火土克亥子水,诸位忌神被制,全局达到鼎盛状态,终助燕王朱棣夺得皇位。朱棣即位后,初授官僧录司左善世,资善大夫;永乐二年(1404)再授为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
6.永乐大典
1403年癸未,乙木通根,癸水化辛;亥有巳制,乙木无需再去化惊涛骇浪的亥水,能量足以生丙火,丙火有闲暇弄印。子水被2岁五行午未连制,做个临时主编之官,率领文人主修《永乐大典》。
7.享成祖庙
庚辰运,子水旺,辰土湿午火,乙木通根克未土,地支全无制。2018戊戌年,辰土破戌,戊土生庚,庚生子水,戊戌一破一变,连最后一个喜神也被损完,道衍病死。辰土虽为忌,但戊土制亥水之功还在,死后被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在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郑和的家世
_滚动新闻_新浪财经_新浪网
郑和的家世
  樊树志
  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公历7月11日),郑和率领27800多人,分乘208艘木制帆船,由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28年之久的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因此而彪炳于史册。2005年纪念下西洋600周年之际,郑和再度成为全球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学术会议频频举行,专著、论文接二连三,致力于复原历史真相。然而,关于他的家世,至今依然有争议。
  《明史?宦官传》对于他的家世的介绍只有很简单的一句话:“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从其他史料人们才知道,他本姓马,名三保,父亲名叫马哈只。最有价值的史料是,永乐年间礼部尚书李至刚为他父亲所写的《故马公墓志铭》,提供了不少珍贵信息:一、“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二、郑和是他的次子;三、马哈只“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李至刚曾参与《明太祖实录》的编修,朝夕在永乐皇帝左右,被视为亲信,和当时的内官监太监郑和关系密切。因此,他的记述,可信度极高。
  很有意思的是,与道衍和尚姚广孝一样成为永乐皇帝亲信的袁姓相士,写了一本《古今识鉴》,其中有郑和身材举止的描写:“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行如虎步,声音洪亮”。这是亲历者的目击,绝非道听途说之词。这一点,酷似乃父―“魁岸奇伟”。
  这样的长相,与他们的家世颇有关系。几十年来,现代史家根据马哈只墓碑、《郑和家谱》、《赛典赤家谱》的考证,马哈只、马三保父子,是元朝政治家、中亚布哈拉贵族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也就是说,郑和是赛典赤的六世孙。那么,赛典赤何许人也?
  《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说:“赛典赤赡思丁,一名乌马尔,回回人,别庵伯尔之裔,其国言赛典赤,犹华言贵族也。”这里所说的“回回人”,在元朝特指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是仅次于国族(蒙古)的“色目人”之一。《元史》素称难读,参杂了各种语言,据精通阿拉伯语言的专家解释,赛典赤意为“尊贵的圣裔”,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乌马尔意为“长寿”,别庵伯尔意为领袖,“别庵伯尔之裔”专指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如此说来,郑和应该是穆罕默德后裔的后裔。这种情况,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思议,在当时却是司空见惯的。蒙古三次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大蒙古国,中外交往盛极一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赛典赤?赡思丁成为元朝的咸阳王,并不离奇。
  美国《百科全书》关于郑和的家世有简明清晰的介绍:15世纪初期的中国将领郑和,几乎于葡萄牙人乘船绕过非洲抵达印度一百年前,就率领海军对印度洋做过七次远征。郑和为一名去麦加朝圣过的伊斯兰教徒(马)哈只之子,约在1371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取名马三保。郑和家自称为一名早期蒙古的云南统辖的后代,并系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马姓一个起源来自中文对穆罕默德的音译。
  如此看来,中外学者在这一点上是不谋而合的,或者说是有共识的,郑和是赛典赤的后裔,父亲马哈只曾经朝圣麦加。永乐皇帝任命他领导下西洋的壮举,访问印度洋、阿拉伯、东非各国,是很有政治眼光的决策。
  1988年,明史专家周绍泉对此提出质疑,他在《郑和与赛典赤?赡思丁关系献疑》一文中,对《赛氏总族谱》、《赛典赤家谱》、《马氏家乘》、《故马公墓志铭》、《郑氏家谱》进行了考证,对郑和是赛典赤?赡思丁后裔的说法,表示怀疑,认为“很可能出于中国人追祖名人的习惯心理,二者实无家系渊源”。百家争鸣是学术研究题中应有之义,对成说提出质疑,表明这个问题还可以继续讨论,但不见得就可以推翻成说。不少学者并不认同周绍泉的考证。不少方面难以解释,例如,《故马公墓志铭》说,马哈只的祖先名叫“拜颜”,显然指中亚民族;又如前引美国《百科全书》关于郑和的文字,应该如何回应,都是问题。可惜周绍泉先生英年早逝,已经无法继续探讨这一问题了。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郑和的姓是永乐皇帝所赐―“赐姓郑”,这个“郑”的由来,据说与郑村坝战役有关。燕王朱棣以“清君侧”名义发动叛乱,建文帝派耿炳文率兵30万前往北平讨伐。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朱棣率兵奔袭大宁,意在合并宁王朱权的兵马,扩充实力。代替老将耿炳文出任总指挥的李景隆(李文忠之子),乘虚围攻北平。朱棣快速回师,在北平东面二十里的郑村坝,大败李景隆。朱棣为了嘉奖在郑村坝战役建立奇功的三保太监,“赐姓郑”,又提升他为内官监太监。不过,有的学者认为,“赐姓郑”,与郑村坝战役无关,没有特别含义。
  已经成为世界名人的郑和,其家世至今依然众说纷纭,迷雾重重,探寻历史真相实在太难了。
  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nbsp&nbsp&nbsp&nbsp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电话:010-明朝臣子郑和是太监吗 郑和真有后代吗
小贴士: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作者:未解之谜 时间: 点击量:
郑和简介 郑和是明朝的时候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是云南昆阳人。公元1371年的时候,郑和出生,是家中的的第二个儿子。郑和画像公元1381年的时候,明朝的军队进攻到了云南,当时还是叫马和的郑和被明军的副统帅蓝玉给掠夺了过去,并且把郑和给阉割了带到了南京,这个时候郑和只有十岁。郑和到了南京之后就被送到了燕王府,燕王就是朱棣。到了公元1403年的时候,郑和被姚道衍和尚收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在靖难之变中,郑和为燕王朱棣立下了战功。到了公元1404年,也就是永乐二年,这个时候朱棣已经当上了皇帝,于是他亲笔御书了“郑”字给郑和当姓,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郑和改名叫了郑和,从前的名字马和也就不在使用,朱棣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郑和战功的纪念。之后郑和为人聪明、机灵,很快就被封为了内官监太监,这个官职是四品,地位上只比司礼监太监低一点。当然郑和不是个普通的太监,他机智、勇敢、有勇有谋,被朱棣所赏识,朱棣也对他非常的信任。因此朱棣给了郑和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出使外国。在1405年到1433年的这二十八年中,郑和七次下西洋,完成了人类航海历史上的一次壮举。朱棣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最后郑和在印度西海岸不幸去世了,最后葬在了南京的牛首山。 郑和是哪个朝代的人 郑和出生于公元1371年,元朝灭亡,明朝建立是在公元1368年,也就是说郑和确实是一个明朝人。他出生在明朝建立之后,生活在明朝最鼎盛的永乐皇帝统治时期。动画片《郑和1405魔海寻踪》剧照元朝初年的时候,郑和的祖先就移居到了云南,而且还是云南王的贵族,郑和原来是姓马的,叫马和。郑和勇于冒险的精神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到了家族的影响,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跋涉千里,去朝觐麦加。朝觐是伊斯兰教徒必须遵守的基本制度,每个有能力的成年穆斯林教众都有朝觐麦加的义务。所以郑和的祖上也被当地人尊称为“哈只”,意思就是朝圣者或者巡礼人。但是郑和命运的转折点是在1381年,也就是郑和十岁的时候。这一年,明朝建立才刚刚十几年,政权还没有稳固,一部分元朝的势力盘踞在了云南一带。所以朱元璋纠集了三十万兵马,赶到云南清除元朝旧部。而就在这次战乱中,十一岁的郑和就被明军给俘虏了,俘虏郑和的是当时明军的副统帅蓝玉。蓝玉把郑和抓到了军中,还把郑和给阉割了,留在军中做了秀童。离开云南之后,蓝玉又把郑和带到了南京,并且把郑和送到燕王府,这个燕王就是日后的明成祖朱棣了。所以郑和是个正儿八经的明朝人,只是郑和被蓝玉所害,一生都未能有子嗣,也应该是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毕生最大的遗憾了。
大家正在看……
今日阅读排行
12345678910郑和简介_郑和下西洋_郑和是太监吗-武林网
郑和(1371年-1433年), 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年仅十岁的他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后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阅读并分享才是好习惯
金章宗完颜璟(1168年-1208年),小字麻达葛,金世宗完颜雍之孙,金显宗完颜
陈显达(427年—500年),南北朝时期南齐名将。仕南齐官至太尉,封鄱阳郡
爱新觉罗·胤禟(1683年—1726年),清圣祖康熙帝的第九子,雍正帝异母弟
涉间(?—前207),秦末将军,英勇善战,早年随蒙恬,王离北御匈奴。后随王离
申公巫臣,生卒年不详,春秋时人。楚国申县县尹。芈姓,屈氏,名巫,一名巫
和硕和惠公主(1714年―1731年),雍正帝养女,怡贤亲王胤祥第四女。康熙
郑和简介郑和是明朝的时候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是云南昆阳人。公元1371年的时候,郑和出生,是家中的的第二个儿子。郑和画像公元1381年的时候,明朝的军队进攻到了云南,当时还是叫马和的郑和被明军的副统帅蓝玉给掠夺了过去,并且把郑和给阉割了带到了南京,这个时候郑和只有十岁。郑和到了南京之后就被送到了燕王府,燕王就是朱棣。到了公元1403年的时候,郑和被姚道衍和尚收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在靖难之变中,郑和为燕王朱棣立下了战功。到了公元1404年,也就是永乐二年,这个时候朱棣已经当上了皇帝,于是他亲笔御书了“郑”字给郑和当姓。在这个时候,郑和改名叫了郑和,从前的名字马和也就不在使用,朱棣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郑和战功的纪念。之后郑和为人聪明、机灵,很快就被封为了内官监太监,这个官职是四品,地位上只比司礼监太监低一点。当然郑和不是个普通的太监,他机智、勇敢、有勇有谋,被朱棣所赏识,朱棣也对他非常的信任。因此朱棣给了郑和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出使外国。在1405年到1433年的这二十八年中,郑和七次下西洋,完成了人类航海历史上的一次壮举。朱棣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最后郑和在印度西海岸不幸去世了,最后葬在了南京的牛首山。郑和下西洋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永乐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的时候,朱棣命郑和带领士兵两万八千多人。郑和的船队有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大船六十二艘,浩浩汤汤一队人行船出使海外。郑和从福建的五虎门出发,十一个月之后,郑和一行人在爪哇国的三宝垄登陆。郑和画像当时爪洼国正在内战,还误杀了郑和的士兵一百四十多人,西爪哇王还赔了六万两的黄金。之后郑和又到了苏门答腊、满剌加、锡兰等国家。公元1407年,郑和回国,但是十几天之后郑和又再一次下西洋了,这一次郑和除了之前到的这些国家之外,还到了暹罗等国家。公元1409年的时候,郑和再次回国并且又再次出发,这次郑和到访了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在这次的出海中还迎回了释迦牟尼的佛牙,相传释迦摩尼火化之后只有牙齿毫无破损,这个就是佛牙舍利了。之后郑和又数次下西洋,分别在公元1413年、公元1417年和公元1421年,三次下西洋。到了第三次的时候,永乐皇帝已经死了,明仁宗朱高炽登基,他以国库空虚为由,暂停了航海的活动,这一停就停了十年。到了公元1431年的时候,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从龙江关,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一带出发。但是在返航的时候,郑和因为过度劳累而病死在了印度西海岸,这一年是公元1433年。所以郑和下西洋的时间从1405年算起,到1433年郑和死的时候结束,一共是二十八年的时间。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很多人都好奇郑和下西洋最远到了哪里,这也是史学界争论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有人说郑和可能到达过澳大利亚、甚至是美洲。这样发现新大陆的人就从欧洲人变成了亚洲人。但是这也大多都是猜测,并没有真实的依据。郑和黑线画但是根据史书上记载的应该就是非洲的东海岸了,根据《明实录》中的记载,郑和曾经到了一些非洲的国家。太仓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及长乐南山三峰塔石刻“天妃应灵之记”都有记载相应的内容。根据考古发现,在非洲的东海岸的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都发现了中国瓷器,而且这些瓷器都是十四、十五世纪的瓷器。这些发现能够证明,中国的瓷器曾经流传到这里过,而最有可能将这些瓷器带到这么远的地方的人,就是郑和。关于郑和到达澳大利亚或者美洲,也有学者给出了相应的证据。据考证在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曾出土过一尊中国寿星石像,根据《郑和航海图》分析,上面苏门答腊岛相连的地方绘有一大片的海岸线很长的无名岛屿,经过有关专家的考证分析,这些岛屿就是澳洲大陆。而对于郑和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观点,这个观点存在很大的争议,其中猜测的成分非常重,在美洲一带发现的沉船也不能断定是中国的沉船,这些方面的观点都需要进一步的证明。但无论郑和到过哪里,他都是中国航海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郑和有后代吗在1381年的时候,朱元璋派兵到云南去剿除盘踞在那里的元朝的旧势力。而当时明军的副统领蓝玉就把年仅十岁的郑和给掠了去,并且还把郑和给阉了,送到军中做了秀童。后来蓝玉又把郑和带到了南京,送到了燕王的府上。电视剧中的郑和所以说郑和是在十岁的时候就被阉割了,这个时候郑和根本就没有生育能力,就更别说是有后代了,但是就算是在今天,还有人自称是郑和的后代,这里面又是另外一件事情了。古时候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所以香火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明朝许多著名的宦官都是有养子、义子什么的,郑和也是。郑和过继了自己的长兄的儿子郑恩来为自己的后嗣,郑和在云南的一支后裔就是由郑恩来所繁衍的,另外还有一部分因为在清朝的时候无法忍受官府的压迫,逃到了泰国。有记载,当时郑和的第十七代子孙跟着马帮来到了泰国北部的清迈一带,而且还娶了当时清迈土司的女儿,于是就在泰国落地生根了。当然由于年代久远,这一支的郑和后裔已经不会说中文了。如今的郑和后裔也主要分为两支,分别是由郑恩来的长子和次子所繁衍的后代,在中国遇难的一支生活着百余人的郑和后裔,生活在泰国的也有百余人。但是生活在泰国的郑和后人可能已经不知道自己是郑和后人了。郑和是太监吗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郑和是太监,但是郑和却是个伟大的太监。而且这里的太监和大家普遍理解上的太监有些差别。郑和铜像郑和在朱棣登基之后,因为在靖难之变中为朱棣立下战功所以深得朱棣的信任,不但给郑和赐“郑”姓,还升任郑和做了内官监太监。注意是“升任”,也就是说明朝的太监其实是一种官职。不同于清朝的太监,只是被阉割的供皇室使用的男性仆人,所以这里存在很大的误解。而且郑和的职位是内官监太监,是堂堂正正的正四品官员,在地位上仅次于司礼太监。郑和下西洋之后还朱棣还亲赐了“三宝太监”的称号给郑和,已褒奖郑和的功绩。再退一万步讲,郑和做太监也不是自己愿意的,郑和家境优渥,根本就没必要去做太监。而是在公元1381年的时候,朱元璋纠集兵马十三万,打算去云南消灭盘踞在云南的元朝的势力。于是在这个时候,只有十岁的郑和就被当时的明军的副统帅蓝玉给掳走了,而且还把郑和给阉了,让他在军中当秀童。后来郑和又被带到了南京,到了南京之后郑和就被蓝玉送到了南京的燕王府,这个燕王就是日后的明成祖朱棣。也就是因为这个契机,郑和和朱棣相识。所以在朱棣登基之后,将重任托付给了郑和,郑和也不辱使命,七下西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宝船郑和宝船是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最大的海船,也是郑和船队的主力,它在郑和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是现代海军中旗舰或者是主力舰。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郑和宝船就是郑和船队的总称,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都叫做郑和宝船。郑和宝船而且之所以称之为郑和宝船也是有来历的,这艘宝船是郑和船队的主体,乘坐的都是船队的指挥人员和出使团队的人员,以及外国使节什么的。许多珍奇的宝物也都是在艘船上,许多国外进攻的贡品、真品也都在这艘船上,所以叫它宝船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运宝之船”。郑和宝船的桅帆总体设计上采用纵帆型布局、硬帆式结构,帆篷面上带着撑条相当于筋的加固作用。二千料船的远洋船型上采取“底尖上阔”的结构,船头昂船尾高。船体结构上设了多道横舱壁,把一整个舱按功能分割成好几个不同的个小舱,多的有二十八舱之数,少的也有二十三舱,这不仅有加强结构和分舱水密抗沉的作用,使船舶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分割舱段分类载货,满足不同功能的使用要求。每个中国人想到郑和下西洋,脑袋中就有一副宝船乘风破浪在大海中踽踽独行的画面,想必这艘船就是郑和宝船了吧。郑和宝船的意义除了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奇迹之外,还让无数的中国人对于冒险有了更多了解。郑和怎么死的郑和是中国航海历史上最伟大的人之一,可以说郑和将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航海事业,因为郑和是在自己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病死的。郑和航海图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来的时候是公元1422年,两年之后的1424年,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去世了。明仁宗朱高炽继位,朱高炽以国库空虚没有钱继续航海的名义暂停了航海,这一停就停了七八年的时间。直到1431年,郑和开始了自己第七次的航海之旅。但是年逾六十的郑和应该没有想到,这一次竟然是一次有去无回的旅程。当时郑和一行人到了祖法儿、木骨都束等国,而且还过了赤道,到达了非洲的最南端,都已经接近了莫桑比克海峡一代。之后船队就开始返航,但当船队行驶到了古里国一带的时候郑和最终还是因为操劳过度而不幸一病不起。不久之后,也就是公元1433年的四月,郑和在印度南部系海南的卡里卡特因病去世了,终年六十四岁。但是很多人也说郑和的死没有那么简单,他不仅仅是因为疾病去世的,更多的可能是自己的心病。大致就是受到了群臣的群起攻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在航海的事业之上,但是当时却看不见什么对国家有利的效果,因此很多大臣都出演讥讽郑和。并且有人说郑和出海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长生不老的丹药,永乐帝已经死了,任务没能完成郑和的心结也一直没有打开,于是就死在了航海的途中,但是这也都是猜测罢了。郑和是哪个朝代的人郑和出生于公元1371年,元朝灭亡,明朝建立是在公元1368年,也就是说郑和确实是一个明朝人。他出生在明朝建立之后,生活在明朝最鼎盛的永乐皇帝统治时期。动画片《郑和1405:魔海寻踪》剧照元朝初年的时候,郑和的祖先就移居到了云南,而且还是云南王的贵族,郑和原来是姓马的,叫马和。郑和勇于冒险的精神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到了家族的影响,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跋涉千里,去朝觐麦加。朝觐是伊斯兰教徒必须遵守的基本制度,每个有能力的成年穆斯林教众都有朝觐麦加的义务。所以郑和的祖上也被当地人尊称为“哈只”,意思就是朝圣者或者巡礼人。但是郑和命运的转折点是在1381年,也就是郑和十岁的时候。这一年,明朝建立才刚刚十几年,政权还没有稳固,一部分元朝的势力盘踞在了云南一带。所以朱元璋纠集了三十万兵马,赶到云南清除元朝旧部。而就在这次战乱中,十一岁的郑和就被明军给俘虏了,俘虏郑和的是当时明军的副统帅蓝玉。蓝玉把郑和抓到了军中,还把郑和给阉割了,留在军中做了秀童。离开云南之后,蓝玉又把郑和带到了南京,并且把郑和送到燕王府,这个燕王就是日后的明成祖朱棣了。所以郑和是个正儿八经的明朝人,只是郑和被蓝玉所害,一生都未能有子嗣,也应该是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毕生最大的遗憾了。郑和名言郑和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有很多的学者评论郑和是开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人物。事实也是如此,郑和作为古代最具有冒险精神的人,七次下西洋,为中国的邻邦和周边国家带去了中国的文化思想还有精美的瓷器、丝绸等物品,对中国的和平外交、贸易和文化输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像郑和还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在十五世纪的时候郑和就已经意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在那个时候郑和就说了句振聋发聩的名言:国家欲富强,不能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从这句话能够看出郑和对海洋资源的看中,在十五世纪的时候就有这样前瞻的眼光真的是非常的难能可贵。直到今天,我们都一直在探寻我们身边这些蕴含着无数宝藏和资源的大海,对于大海的了解欲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在蓝色的世界中奉献着自己的热忱。另一方面郑和也意识到了来自海洋的威胁,这一种危险不仅仅包括海洋带给我们无限的未知可能,还有海洋自己本身所带来的自然灾害,更重要的是,郑和意识到了来自海洋另一边的那些文明的危险。在这种意识之下,郑和还是开始了自己的远洋,他带着中国人“仁”的思想,到中国周边的国家去宣传中国的友好和善良,为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但是几百年后的清朝,爱新觉罗皇帝没有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而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了中国落后于西方。郑和墓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时候,不幸积劳成疾,身染重病。在回程的时候郑和就不幸因病去世了,这个时候船队还在今天的印度卡里卡特一带。郑和墓对于郑和死后葬在了哪里,学界莫衷一是,也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有的说是葬在了南洋,也就是今天印度南部,离郑和死的地方也不远,还有的说他是被葬在了爪哇的三宝洞里。其他的说法也就是因为郑和死在了半路上,所以就海葬了。但是在今天南京市江宁区牛首山就有一个郑和墓,这个墓地是按照伊斯兰风格修建的,是呈回字形的。但是对于这个郑和墓也存在很多的争议,郑和是在1433年四月病逝的,但是当时船队回航的时候是七月份,也就是说在这个三个月里要把郑和的尸身带回国。航海的地区气候炎热,郑和又是伊斯兰教徒,要遵守“裹身不棺”的传统,所以把遗体保存完好送回国显然是有些难度的。而且郑和的后人也表示,南京牛首山的郑和墓是一个衣冠冢。但是还有另一些证据和说法显示,牛首山的郑和墓埋葬的就是郑和的真体。首先明朝的时候用水银保存尸体的做法早就有了,而且郑和是回民,不能够海葬或者火葬,只能土葬,所以把郑和遗体送回国的可能性最大。另外明宣帝把郑和葬在了牛首山,还派了人给郑和守墓,这一守旧是六百多年。现在和郑和墓遥遥相对的就有一个“郑家冲”村,村子里就是给郑和守墓人的后代。如果郑和墓是衣冠冢的话,皇帝为什么还大费周章派人为郑和守墓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衍和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