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养心道养性txt下载德

佛养心道养性
我的图书馆
佛养心道养性
佛养心道养性--
&&& 佛说,憎恨心、傲慢心、冷淡心、愤怒心、不安暴躁心、夺取心、猜疑心、忧愁心、固执心、偏狭心、恐怖心、利己心、忘恩心、卑视心、悲伤心、不平不满心是招来疾病、贫穷、混乱、不幸的念波;宽恕心、尊敬心、明朗心、无我心、自在心、和平心、信仰心、欢喜心、虔诚心、深切心、赦免心、抱恩心、感恩心、施舍心、爱心、勇往直前心是招来和平、安详、健康、幸福的念波。天堂与地狱,就在一念间。心中有佛人自安。  十篇,分别是:慈悲为本,为善心安;诸恶莫作,无恶心安;放下诸多事,心中自然安;无求则无敌,无敌则心安;平常心是道,道在心自安;超然洒脱,豁达心安;宽容即是福,度大心自安;常怀感恩情,心中自然安;看透释然,自在心安;随缘而行,随遇而安。以佛的理念通俗而又深刻地阐述了“心中有佛人自安”这个主题。另还着重例举了一些生活中让人难以心安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世俗之事,并指出了解决之道。另外,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佛理知识,书中还穿插了“拈花一笑”、“佛心慧语”、“世俗佛理”、“佛心故事”、“佛语今译”、“佛趣轶事”等板块内容。通过阅读此,你会感到:只要我们心中有佛,佛就与我们同在。
  &&&&&&&&&&&&&&&&第一篇 慈悲为本,为善心安  发慈悲之心行善,是佛的旨意 / 活用慈悲心,不必拘于形式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最简便易行的慈悲之法,就是放生 / 为众生利,不惜布施身体及生命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善若水成就功名  &&&&&&&&&&&&&& 第二篇 诸恶莫作,无恶心安  只要起心起恶念就会有恶业 / 抢了别人的东西,东西也会被别人抢去 / 最凶恶的毒蛇是黄金 / 心魔由心而起,也能由心而灭 / 感觉有鬼是因为心中有鬼念 / 只要诚心改过,也可成佛得道  &&&&&&&&&&&&&& 第三篇 放下诸多事,心中自然安  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 困来睡觉,饿来吃饭 / 任何一个外在因缘而使我们波动都是无明 / 只要将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做完就很好了 / 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 / 放下就是释,放不下就是住  &&&&&&&&&&&&&& 第四篇 无求则无敌,无敌则心安  高尚的道德品质、完美的精神生活,才是无价之宝 / 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惟一的方法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 物欲之心太过,无疑是害人害己 / 宽容并拯救仇人,是最高尚的事情 / “正当”二字乃人生在世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 /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  &&&&&&&&&&&&&&& 第五篇 平常心是道,道在心自安  让本性回归自然,照顾好六根门即为平常心 / 保持谦卑之心,不可恃才傲物 / 随心所向,才能享受你所拥有的一切 / 怀阳光心态,就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亮点 / 在繁杂的尘世中,养德是祛病益寿的良药 / 真正的美是不需要刻意装饰的  &&&&&&&&&&&&&&& 第六篇 超然洒脱。豁达心安  世间的事物变化无常,失去的就让它失去吧 / 不要好高骛远,人应该务实一点儿比较好 / 只有豁达了,障碍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 量力而行,给自己画好一条合适的底线 / 人生是一道题,保持豁达之心才能做好这道题 / 没有人捆绑着我们,我们是自由的  &&&&&&&&&&&&&&& 第七篇 宽容即是福,度大心自安  恢宏大度,送人一轮明月 / 宽恕可忍之事,容纳可饶之人 / 给别人让路,就是给自己让路 / 无诤无辩是宽容误解的上上之策 / 不和别人攀比计较,就会减少许多烦恼 / 心胸宽阔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 第八篇 常怀感恩情,心中自然安  怀感恩之心,人生才能愈走愈光明 / 不但要知恩感恩,还要懂得报恩 / 如能感同身受,往往可止造恶业 / 纵使修行成佛,也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 抛开使我们受伤害的碎片 / 不要抱怨生活和羡慕别人 / 在最困难的时候,你并不是孤立无援的  &&&&&&&&&&&&&&&& 第九篇 看透释然,自在心安  要追求“我是谁”,而非“我像谁” / 要想让自己轻松起来,就要果断地放弃一切包袱 / 有些事不要急,慢慢来 / 不要让形式上的差异,掩盖了本质上的相同 / 人人都是优秀的,差别在于如何认识、发掘和重用自己 / 聪明也有受局限的地方,智慧也有照应不到的漏洞 / 活在希望中,才能找到快乐  &&&&&&&&&&&&&&&& 第十篇 随缘而行,随遇而安  学道的人总是很多,但得道的人总是很少 / 不论什么时候,都要守住自己的信念 / 不提过去,过去已过去;不问将来,将来还未来 / 苦,莫忘提起内心之乐;乐,亦应明白人生之苦涩 / 遇缘则随行,遇居则随安 / 碌碌无为地混日子,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 / 前世500次的回眸,换得今生一次的擦肩而过
馆藏&18539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佛养心道养性》
我的图书馆
《佛养心道养性》
&为了习艺正道,不可轻视平凡的小事
&&& 有一个年轻人经过千山万水的跋涉后,来到森林中寺院,请求寺院里德高望重的住持收他为徒。住持郑重地告诉他:“如果你真要拜我为师追求真道,那么你必须履行一些义务和责任。”“我必须履行哪些义务和责任呢?”年轻人急切地问。“你每天必须从事扫地、煮饭、劈柴、打水、扛东西、切菜等等的工作。”“我拜你为师是为了习艺正道,而不是来做琐碎的杂工和无聊的粗活的。”年轻人一脸不悦地丢下这句话,就悻悻然离开了寺院。[醍醐灌顶]故人云:“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人类的伟大其实就是隐藏在很多平凡的小事中。当你为追求崇高而不屑于做小事时,你已经将你身上的崇高丢失了。&
处理事务时,要保持敲钟的禅心
&&& 有一天清晨,丛林禅院的住持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来时,寺里刚好传来阵阵悠扬深沉的钟声,走廊两边木樨花瓣上的露珠纷纷坠落,整个空气仿佛都跟钟声发生着共鸣。禅师凝神侧耳聆听良久,待钟声一停,忍不住召唤侍者,询问道:“今天早晨敲钟的人是谁?”侍者回答道:“方丈,是一个新来参学的小沙弥。”于是,奕尚禅师就要侍者将小沙弥叫来,问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敲钟呢?”小沙弥不知道禅师为什么要这样问他。忐忑不安地回答道:“没什么特别心情,只是为打钟而打钟而已。”&&&& 奕尚禅师道:“不见得吧?你在打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些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地声音,只有正心诚意的人打钟,才会发出这种深沉博大的声音。”小沙弥想了又想,然后说道:“其实也没有刻意念着,只是我平常听你教导说,敲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要虔诚、斋戒,敬钟如佛,用犹如入定的禅心和礼拜之心来敲钟。就是这样而已。”奕尚禅师听了非常满意,再三提醒道:“往后处理事务时,都要保持今天早上敲钟的禅心,将来你的成就会不可限量的!”&& “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敲钟是一个和尚的必修课。但看似简单又平常的敲钟,奕尚禅师却能用心聆听,读懂了敲钟人的心思意念,发现此人绝非泛泛之辈。这位沙弥从童年起养成恭谨的习惯,不但司钟,做任何事,动任何念,一直记着奕尚禅师的开示,保持司钟的禅心,他就是后来继承奕尚禅师衣钵真传的森田悟由禅师。[醍醐灌顶]&&& 敲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要虔诚、斋戒,敬钟如佛,用犹如入定的禅心和礼拜之心来敲钟。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要对自己的工作壶贵。要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抱持这样态度,怎会不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呢?
今日能为之事,就不要拖到明天
&&& 日本亲鸾上人九岁时,就已立下出家的决心,他要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就问他:“你还这么年小,为什么要出家呢?亲鸾说:我虽年仅九岁,父母却已双亡,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非与父母分离不可?为了探明这层道理,我一定要出家。”慈镇禅师非常嘉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为你剃度吧!”亲鸾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地道:“师父!虽然你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是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你年事已高,也不能保证您是否明早起床时还活着。”慈镇禅师听了这话以后,拍手叫好,并满心欢喜地道:“对的!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马上就为你剃度吧!”[醍醐灌顶]如果你把今天的事情推到明天,明天又推到后天。一而再,再而三。事情就永远完成不了。只有那么懂得如何利用“今天”的人。才会在“今天”创造成功事业的奠基石,孕育明天的希望。
&佛养心 道养性]每天都要完成特定的任务,这样的人生才无怨无悔每天都要完成特定的任务,这样的人生才无怨无悔&& 一个青年问智者:“你为什么能活得这样快乐?”智者说:“我经常假设今天就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把每一天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珍惜,如果不珍惜,我马上就会被世界所抛弃,我将无法继续奋斗、无法继续热爱、无法继续享受;对于我曾经伤害过的人,我甚至没有机会去道歉;对于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我也没有机会去报答。。。。。想到这些,我觉得我必须把这一天活出质量来。&& “我要好好工作,我要好好享受,我要珍惜每一分钟,我要善待每一个人,我要善待我自己。这样边想边做,一天的三分之二就过来了。然后,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黑夜,黑夜里我无法做我想做的事情,我必须上床休息,这一觉睡去以后,我也许从此不会睁开眼睛,重返人间。”&& “在这一天里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你明天又做什么呢?”青年问。&& “明天?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新的一生了,我应该活出一个全新的我来!”智者答道。[醍醐灌顶]&& 每一天都是全新的感觉,对每一天都倍感珍惜,每一天都要完成特定的任务。这样的人生才称得上是无怨无悔。&
每天都抱持只争朝夕的精神,生命才会流光溢彩
一个青年去寻找深山里的智者,向他请教一些人生问题。“请问大师,你生命中的哪一天最莺要?是生日还是死日?是上山学艺的那一天,还是得道开悟的那一天?......”青年连珠炮似地问。“都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今天。”智者不假思索地答道。“为什么?”青年甚为好奇:“今天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今天什么事也没有发生。”“那今天重要是不是因为我的来访?”“即使今天没有任何来访者,今天也仍然重要,因为今天是我们拥有的唯一财富。昨天不论多么值得回忆和怀念,它都像沉船一样沉入海底了;明天不论多么灿烂辉煌,它都还没有到来;而今天不论多么平常、多么暗淡,它都在我们手里,由我们自己支配。”青年还想问,智者收住了话头:“在谈论今天的重要性时,我们已经浪费了我们的‘今天’,我们拥有的‘今天’已经减少了许多。”青年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就疾步下山了。[醍醐灌顶]生命只有一次,而人生也不过是时间的积累。假如你让今天的时光白白流逝,就等于缩短了一天的生命。每天都抱持只争朝夕的精神。生命才会流光溢彩。&
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未来临
&&& 从前有个年轻英俊的国王,他既有权势,又很富有,但却为两个问题所困扰,他经常不断地问自己,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是什么时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是谁?他对全世界的哲学家宣布,凡是能圆满地回答出这两个问题的人,将分享他的财富。哲学家们从世界各个角落赶来了,但他们的答案却没有一个能让国王满意。&& 这时有人告诉国王说,在很远的山里住着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人,也许老人能帮助他找到答案。&& 国王到达那个智慧老人居住的山脚下时,他装扮成了一个农民。&& 他来到智慧老人住的简陋的小屋前,发现老人盘腿坐在地上,正在挖着什么。“听说你是个很智慧的人,能回答所有问题,”国王说,“你能告诉我谁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何时是最重要的时刻吗?”&& “帮我挖点土豆,”老人说,“把它们拿到河边洗干净。我烧些水,你可以和我一起喝一点汤。”&& 国王以为这是对他的考验,就照他说的做了。他和老人一起呆了几天,希望他的问题能得到解答,但老人却没有回答。&& 最后,国王对自己和这个人一起浪费了好几天时间赶到非常气愤。他拿出自己的国王玉玺,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宣布老人是个骗子。&& 老人说:“我们第一天相遇时,我就回答了你的问题,但你没明白我的答案。”&& “你的意思是什么呢?”国王问。&& “你来的时候我向你表示欢迎,让你住在我家里。”老人接着说,“要知道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未来临——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候就是现在,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是现在和你呆在一起的人,因为正是他和你分享并体验着生活啊!”[醍醐灌顶]&&&&&&& 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未来临。世间最可贵的就是现在。最易丧失的也是现在。珍惜现在要比期望未来重要得多,也实际得多。
&[佛养心 道养性]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迷失了自己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迷失了自己有一天,禅师吩咐慧寂:“把床搬过来。”慧寂搬了床,满头大汗。禅师说:“搬回原处去。”慧寂又照办了。禅师道:“慧寂!”“在!”“床那边是什么东西?”“枕头。”“床这边是什么?”“什么也没有。”禅师又叫道:“慧寂!”“在!”“是什么?”慧寂无言以对。禅师挥挥手:“去吧!”[醍醐灌顶]在生活中,要时刻感觉到自我的存在,精心呵护自己的心情,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成就。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到人生的快乐。&
生活就是修行,首先要把本职工作做好
&& 一天,有一位女士来找秀峰禅师,埋怨工作的很辛苦,上司给压力,下属又不合作,她想不如去出家好了,以后不用再面对这些工作上的烦恼。&& 秀峰禅师对她说:“生活不就是修行吗?现在对工作生厌就想出家,如果对出家也生厌了,那又怎样?”她的反应是:“哦!”就无言以对了。&& 秀峰禅师开导她说:“你要明白你在公司里的职责,如果生活你应付不了,去寺院你又应付得了吗?例如寺院生活的清规或刻苦等。你要明白为什么公司要雇用你,为什么你的上司要赏识你?你的职责就是为公司解决难题,所以你要做好你的工作。你可以尝试去了解你上司的烦恼,如果你明白,你就懂得处理他现在面对的难题。你觉得很难交给下属去处理工作的情况也一样,譬如你做衣服,你有什么要求,你就清晰地告诉对方。对方明白,才可以按你的要求去做。所以你要解释给你的下属知道,要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给他们方向,他们才明白应如何做。其实生活就是修行,做好工作,完满我们的职责也是一样,如果我们马马虎虎,下次还可以接到新的订单吗?不要一味抱怨上司和下属,只要做好我们的职责,这就是八世修行的不动心!”&& 那位女士听完这番话,面上重现喜悦的神色,顶礼而去。[醍醐灌顶]&& 生活和工作中感到不如意的时候,不要抱怨别人对我们不公平。首先要认真想一想:我们是否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圆满完成了人生的职责?认真地对待生活。把本职工作做好。这就是最重要的修行!&
不要盲目忙碌,忽视了什么是你生命中的“鹅卵石”
&&& 老和尚在桌子上访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老和尚把石块放完后,问他的弟子们道:“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所有的弟子异口同声地回答。&& “真的吗?”老和尚笑着问。然后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在问弟子:“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这回他的弟子不敢回答得太快了。&&& 最后,有位小和尚怯生生地细声回答道:“也许没满。”&& “很好!”老和尚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罐子里。倒完后,再问弟子们:“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没有满。”弟子们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说。&& “好极了!”老和尚再一次称赞这些“孺子可教也”的弟子们。称赞完后,老和尚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 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 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老和尚问弟子们:“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可以悟出什么?”&&& 一阵沉默,然后一位自以为聪明的小和尚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要努力一下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这位小和尚回答完后心中很得意地想:“还是我的悟性高啊!”&&& 老和尚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道:“答案不错,但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禅机。”说到这里,老和尚故意停顿,用眼睛向在场的弟子们扫了一遍说:“我想告诉你们最重要的道理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有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每一天我们都在忙,每一天我们所做的事情好像都很重要,每一天我们都不断地往罐子灌进小碎石或沙子,各位有没有想过,什么是你生命中的“鹅卵石”?[醍醐灌顶]每一天我们都在忙。我们所忙的事情。是不是对我们最重要的?我们都很会用小碎石加沙和水去填满罐子,但是很少人懂得应该先把“鹅卵石”放进罐子里的重要性。分清轻重缓急。重要的事请先做是同样的道理
所有的果实都曾经是鲜花上
&& 有一个和尚时常轻视饱经风霜的老人。&& 一天,他和师傅同游郊外的林园。年轻和尚顺手摘了一朵鲜花,说道:“师傅,我们青年人就像这朵鲜花一样,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你们老年人,怎么能和青年人相比呢?”&& 师傅听罢,沉思了一会儿,在经过果树林旁的时候,顺便摘下一棵核桃,托在掌心里,说道:“孩子,你比喻得不错。如果你是鲜花,我就是这干皱的果实。不过,事实告诉人们:鲜花,喜欢让生命显露在炫目的花瓣上;而果实,却爱把生命凝结在深藏的种子里!”&& 年轻和尚还不服气:“要是没有鲜花,哪儿来的果实呢?”&& 师傅哈哈大笑:“是啊,所有的果实都曾经是鲜花;然而,却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够成为果实!”[醍醐灌顶]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够成为果实。只有那些肯拼搏的人才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一、自在篇:随缘而行,随遇而安&& 当学做幽谷之兰。不为无人佩戴而不芬芳。认真地活在当下,随缘而行。才是大道。学道的人总是很多,得道德人总是很少&& 道林在杭州秦望山修行时,筑巢于山中的松木之上,所以有“鸟巢禅师”之称。另外,也因为他的居处旁边有许多鹊鸟在此栖息筑巢,人们因此也称他为“鹊巢和尚”。&& 元和十五年,大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白居易对禅宗非常推崇,听说高僧鸟巢住在秦望山上,非常高兴,决定抽空上山探问禅法。&& 一天白居易上山来参访鸟巢禅师。他望着高悬空中的草舍,十分紧张,很关心地对禅师说:“您的住处很危险呐!”&& 鸟巢禅师却不屑一顾地说:“我看大人的住处更危险。”白居易不解地问:“我身为要员,镇守江山,深受皇帝重用,有什么危险可言?”&& 鸟巢禅师回答说:“欲望之火熊熊燃烧,人生无常,尘世如同火宅,你陷入情识知解而不能自拔,怎么不危险呢?”&&& 的确,政治家的处境真是危机四伏,像是贬职、垮台、革职或被诬陷当替死鬼等等,早已屡见不鲜。白居易也正是因为被贬职从京城来到杭州的。&&& 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转个话题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回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听了,以为禅师会开示自己深奥的道理,原来是如此平常的话,感到很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孩子也知道的道路呀!”&&& 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听了禅师这番话,白居易完全改变了他那自高自大的傲慢态度。[醍醐灌顶]许多人生至道常是浅明易懂的,但人们总是将它视为老生常谈而忽略掉了,当然更甭说是实践了。其实许多看似复杂的人生苦恼,其解决关键只是在一个很简明的理念或行动上而已。 现代人们为了寻求心灵问题的解决,所求助的管道愈来愈复杂,在学术上也衍出愈来愈多的理论,但人们的烦恼却似乎愈来愈多。在人们炫惑于许多外在多样化的学理与方针时,却忘记了内在心灵的省思与体悟;沉迷于速效的暂时舒解,却缺乏无怨无尤的亲身力行。 禅的智慧看似深奥难求,非有相当的修为与体悟而不能为。但却也是相当容易,只要肯去在生活上少一些偏执,多一分豁达,而且有一点愿意去体会与实践的心。你即使没有前代高僧慧者的智性,也一样可以同他们一般体会到禅的境界。&
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有个小和尚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庙院子里的落叶。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随风飞舞落下。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个好方法让自己轻松些。后来有个大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扫落叶了。”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猛摇树。他想:这样,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起扫干净。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第三天,小和尚到院子一看,不禁傻了眼。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是落叶满地。一位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惟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醍醐灌顶]许多人喜欢预支明天的烦恼。想要早一步解决掉明天的烦恼。明天如果有烦恼,你今天是无法解决的。一个人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任务和使命。惟有认真地活在当下。努力做好今天的事。完成今天的任务和使命。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远离贪念即是净土
 只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生才会轻松愉快 一位作家出名后,总是忙得昏天黑地。他感到生活很累,便去请教一位年长的禅师。 作家向禅师言道:“师父,我为何自从出名以后就觉得工作越来越忙,生活越来越累呢?” 禅师问:“你每天都在忙什么呢?” 作家如实地回答道:“我一天到晚要交际应酬,要演讲演说,要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同时还要写作。唉!师父,我活得太苦太累了。” 禅师突然打开衣柜,对作家说道:“我这一辈子买了不少漂亮的衣服,你将这些漂亮的衣服都穿在身上,自然就能找到答案。” 作家说道:“师父,我穿着自己身上的这身衣服就足够了。现在你要我将这些漂亮的衣服都穿在身上,我会感觉很沉重的,我肯定会极不舒服。” 禅师说道:“既然你懂这个道理,为何还要来问我。” 作家问道:“师父,我还是不明白您的意思,敬请您说明白一点儿,好吗?” 禅师说道:“你不是已经知道你穿着自己身上的衣服已足够了,再给你穿上更多的漂亮的衣服,你会感到很沉重,也会觉得很不舒服。你难道还不明白你是作家,不是外交家,也不是演说家,更不是政治家,为何要去扮演交际家、演说家、政治家的角色呢?为何要去做交际家、演说家、政治家应该做的事呢?这不是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吗?” 作家恍然大悟道:“每个人都只能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得到幸福和快乐,人生才会轻松愉快啊!”  【醍醐灌顶】  很多人每天都在忙忙碌碌,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究竟为什么这么累呢?因为在追求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在做一些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身夕卜之物不可强求。身夕卜之事不可强为;只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只做自己该做的事。如此,人生才会自在洒脱。&&&&&&&& 从前,在一座寺庙中有一位和尚,已经修行了很久却无法得道。其实,他也没有其他的毛病,就是贪吃贪喝。别人吃一钵饭就够了,可是他总觉得不够,吃了还想再吃。有时明明已经吃不下去了,还要向别人要。眼见比他晚进来的师弟们都一个一个得道了,而他却没有什么长进。于是他很苦恼地请教住持:“师父啊!为什么我这么认真刻苦地修习佛法,却一直没有得道呢?”住持回答说:“正是因为你贪吃,所以一直没有得道。不用着急。这样吧,明天我为你准备一餐饭,等你吃完后我再告诉你到底怎样才能得道。”第二天一大早,这个和尚便急忙赶到住持那里。住持看见他来了,就端出满满一钵的小米粥,旁边还放着一个空盆。钵里的粥不断冒出热气,还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看得出来是刚做好的。住持说:“你一大早就赶来了,应该还没吃早饭吧。这一钵小米粥归你了。你可以把它吃得精光,吃得像旁边的空盆一样。不过,这是刚做好的小米粥,要等它稍微冷一点儿之后,你才能吃,要不会很烫的!”  和尚一闻到小米粥的香味就控制不住自己,很想马上把它喝掉,免得一会儿有人来分享。于是,他低下头对着那钵热腾腾的小米粥使劲儿吹着,想让粥快点冷下来。 刚吹了一会儿,他就急着问住持:“这粥已经冷了,我可以吃了吧?”住持盯着他说:“小米粥就算被你吹冷了,可是你的心还是热的。你应该把粥、看作是不干净的东西或者是一碗清水,这样你才能使自己的心冷却下来。”  和尚茫然地听着住持的话,似乎听懂了些什么,可是还是迫不及待地端真钵,开始喝小米粥。结果小米粥太烫,他不得不吐出来,刚好吐在面前那个空盆中。  这时,住持指着他刚吐出来的小米粥对他说:“你现在再把它吃掉。”和尚惊讶地回答说:“吐出来的,已经是不干净的东西了,怎么能再吃下去呢?”这时候住持便对他说:“只要你把一切食物看作是别人的鼻涕或呕吐物,你的心自然会清净下来。内心清净才能深人了解佛法要义,才能修得正道啊!”和尚顿时恍然大悟,马上改掉了贪吃的恶习,刻苦用功,后来果然进步神速,不久就修成了正果。【醍醐灌顶】  《淮南子.主术训》曰:“是故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心存杂念太多,必然会形成种种羁绊。牵扯住我们前行的脚步,只有真正地静下心来,心无旁骛,才能有收获。&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从前,有一位很爱思考问题的王子。有一天,他问他的老师:“我的生活之路将是什么样的呢?”老师回答说:“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将遇到三道疆门,每一道门上都写有一句话,到时候你看了就明白了。”王子听了老师的指示便上路了。不久之后,他就遇到了第一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世界”。王子想:“我要按照我的理想去规划这个世界,将那些我看不惯的事情统统改掉。”于是他就这样去做了。几年之后,王子又遇到了第二道门,上面写着“改变别人”。王子想:“我要用美好的思想去教化人们,让他们的性格向着更正确的方向发展。”再后来,他又遇到了第三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你自己”。王子想:“我要使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完美。”于是他就这样去做了。一天,王子见到了他的老师。王子说:“我已经看过生活之路上的三道门了。我懂得,与其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这个世界上的人,而与其去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老师听了,微微一笑,说:“也许你现在应该向回走,再回去仔细看看那三道门。”王子将信将疑地向回走。远远地他就看到了第三道门。可是和他来的时候不一样,从回来的这个方向上,他看到门上写的是“接纳你自己”。王子这才明白他在改变自己时为什么总是生活在自责和苦恼之中:因为他拒绝承认和接受自己的缺点,所以他总把目光放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上,忽略了自己的长处。他因此学会了欣赏自己。王子继续向回走。他看到第二道门上写的是“接纳别人”。他这才明白他为什么总怨声载道:因为他拒绝接受别人和自己存在差别,所以他总是不去理解和体谅别人的难处。他因此学会了宽容别人。王子又继续向回走。他看到第一道门上写的是“接纳世界”。王子这才明白他在改变世界时为什么失败连连:因为他拒绝承认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不及的,忽略了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他因此学会了包容世界。这时老师已经在开始处等着他了。他看到王子若有所思的样子,便对他说:“不用我多说什么了,现在你应该懂得什么是和谐与平静了吧。”  【醍醐灌顶】  人的一生很短暂。从出生开始。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得往前走。记住:与其去改变世界和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要学会欣赏自己,学会宽容别人。学会包容世界。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远离贪念即是净土
 佛陀的弟子众多,而且大多数弟子都能遵从佛陀的吩咐,勤奋修行。很多弟子因此得了道,修成罗汉,消除了许多烦恼和痛苦。但是,有一个比丘,就是不肯用功。别人在打坐修行的时候,他却在呼呼地睡大觉。同修的师兄弟们都劝了他好多次了,可他还是照样我行我素,听不进半点儿劝说。这个比丘最大的毛病就是爱睡觉,每天吃饱就睡,睡觉时还把自己房间的门关得死死的,外面有什么声音他全都听不见,就这样一个人在房中蒙头大睡,别人怎么叫也都叫不醒。 这天中午,嗜睡的比丘吃完饭后,又回到自己的僧房蒙头大睡了。他这一睡就没有起来过,直到第二天,僧房中一直鼾声如雷。 第二天上午是佛陀为大众说法的日子。所有的弟子都来了,唯独缺那个嗜睡的比丘。  佛陀问:“那个爱睡觉的弟子怎么没有来呢?”  一个弟子急忙站起身来回答:“佛陀!他从昨天中午睡到现在还没有醒过来,我们都叫不醒他。”佛陀心中忽然想起,这个爱睡觉的比丘从今天算起只剩下七天的寿命了。如果让他这样在昏睡中死去的话,他是得不到善终的。佛陀非常怜悯他,所以先让弟子们诵读经文,自己带着阿难前往贪睡比丘的僧房去了。佛陀和阿难还没到,远远就听见雷鸣般的鼾声,一阵接着一阵,一阵高过一阵。推开房门后,鼾声更大了。那位比丘依然蜷缩在床上,睡得正香。阿难先叫了几声,可是比丘毫无反应,依然睡着。后来佛陀走到比丘床前,用手指轻轻摇了摇比丘的身体,这个熟睡的比丘马上醒了过来。比丘见到佛陀正站在自己面前,慈爱地俯视着他,急忙起身向佛陀顶礼,说道:“尊敬的佛陀,请原谅弟子的无礼。”佛陀告诉他说:“你只剩下七天的寿命了。我不忍心见你在昏睡中死去而得不到正果,所以特地来叫醒你。”比丘大吃一惊。他根本没想到自己只剩下七天的寿命。他又惊又怕,不知所措。佛陀安慰他说:“这是你命中注定的事。以前,你出家做比丘,却只知道:吃和睡,从来不思索法义,也不遵守佛法戒律。因为没有种下任何福德,命终后灵魂投生成米虫,就这样过了五万年,然后又投生为田螺、蚌和树干中的蠹虫,前前后后各过了五万年。你前身所投生过的生命都喜欢住在昏暗没有光亮的地方,而且非常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更特别的是这四种生命都喜欢睡觉,一睡就是一百多年,完全不懂得上进。经历了二十万年,你才赎清了前世的罪孽,所以今生能够投胎为人,并且出家做了比丘。既然做了比丘就应该勤苦修行,认真钻研。没想到你又像二十万年前一样贪吃贪睡,为什么你总是睡不够呢?可别忘了二十万年前你的前身的结果。”比丘听了佛陀的话,羞惭得满脸通红,连忙向佛陀表示忏悔。就在他深深自责、忏悔的时候,一切杂念都随之消除了,并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里修得了阿罗汉果。  【醍醐灌顶】  佛说,远离贪念即是净土。贪念让我们不满足于现状。让我们一直忙于苦苦追寻却永远实现不了目标:贪念让我们不快乐。让我们忽视了一路上经过的美丽风景,各种心喜乐趣也杳无踪迹。我们只有摒弃了诸如安逸等贪念。才捅找到一方净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快乐的人。&
以坦然的心境面对生命中的无常
 在印度,有一位孤寡的母亲,膝下只生了一个儿子。母子俩相依为命,没有什么亲戚可以依靠,孤苦伶仃。这位母亲把自己的终身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于是便对儿子,疼爱倍加,生怕一个闪失,失去了唯一的希望。 有一年,村子里流行了一场瘟疫。很多小孩子因为抵抗力薄弱,无辜地被病魔攫走了生命。寡母钟爱的儿子也不幸地死于这场流行疾病。伤心欲绝的母亲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每天搂抱着早已气绝、全身冰冷的孩子,号啕悲哭,痴迷地对着孩子喃喃地呼唤,企图唤回孩子那可爱的笑靥,但是孩子所回应的只是寂然的无言。 从此,妇人碰到人便苦苦祈求:“什么人带走了我的孩子,把我的心肝宝贝还给我!”“我的孩子死了,天哪!什么人能救救我的孩子?” 可怜的妇人活在丧子的悲痛之中,哭断了柔肠,哭碎了慈母的一颗心;哭干了泪水,哭出了一眼的血泪。街坊邻居们爱莫能助,大家不知道如何来帮助这位不幸的母亲。  恰巧,佛陀带着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来到了这个国家,并且接受国王的邀请,传经说法。人们扶老携幼都到精舍,聆听佛陀宣说妙法。有一个村人不忍心妇人沉沦在锥心拆骨的痛苦深渊,把妇人引进到佛陀的座前,希望佛陀给她一些启示。佛陀慈悲地看着妇人说:“妇人家!你丧失了人间最珍贵的宝物,你只要找到一样东西,我就有办法救活你的孩子。”绝望中的母亲听到佛陀充满光明、生机的法音,抬起泪水迷蒙的双眼,无限期盼地注视着佛陀说:“佛陀!只要能救活我的孩子,任何东西我都愿意去寻找!”佛陀便对她说:“你如果能找到吉祥草,把它覆盖在你孩子的身上,你的孩子便能起死回生,可爱如昔。”母亲似乎感觉到了希望,赶紧问道:“什么叫做吉祥草?要到那里才采得到呢?”佛陀接着说:“吉祥草生长在从来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之中,你赶快去寻找吧!”于是,怀着一线希望的母亲,锲而不舍地、挨家挨户地寻找那挽救他儿子的吉祥草。每到一户人家,她便恭敬合十问道:“请问你家曾经死过人吗?你家里有吉祥草吗?”“我家没有种植什么吉祥草。我家两个月前才死了个老人家。”被问到的人知道她遭遇丧子的剧痛,虽然被询问到如此唐突的问题,但是也不以为意。只是没有一个人家不曾死过亲人的。妇人失望极了,世间之大,竟然没有一人能够救护她的孩子。佛陀于是接着开示她说:“你终于明白任何人家没有不曾死亡过亲人的道理。世间上一切万物有生必有死,有生必有灭。诸行无常的生灭现象是自然的法则。任何有生命的有情众生,必定要经过死亡的过程,因此你儿子的死亡也是一种必然的实相。”  【醍醐灌顶】  佛家认为,诸行无常。世间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人类都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山河大地也有着微妙的循环变化。没有一样东西是恒常不变的。因此。佛教主张一种“花开无生见如来”的“无生”。我们既已是众生之一。那就要学会以坦然的心境来面对生命中的无常。&
佛珠也能长蘑菇,世间没有什么不能谅解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 小和尚十分聪慧,颇具慧根。老和尚博学多才,把自己所学全部教给了小和尚,像让他以后继承自己的衣钵。&& 小和尚下山化缘,被外面的花花世界吸引,最终留在了尘世,没有回庙。&& 小和尚没有回来,老和尚以为他被人拐卖,痛苦万分。&& 留在尘世的二十年中,小和尚得到了很多,功成名就。一天, 当他看着窗外的流水、天上的浮云,他猛然醒悟!终于他回到庙里,跪在老和尚面前,请求原谅。小和尚失踪后,老和尚走遍了大半个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可是今天,小和尚竟然回来了,请自己原谅,老和尚愤怒了!&& 老和尚看也不看小和尚,一边采蘑菇,一边指着胸前的念珠,说道:“我能原谅你,可佛祖会原谅你吗?要我原谅你可以,除非着佛珠也能长蘑菇!”说完,拂袖而去。&& 佛珠怎能长蘑菇?知道师父不能原谅自己,失望的小和尚又回到尘世……&& 第二天,老和尚刚睡醒,一睁眼,就看到胸前的念珠,还有床板上,满满地长着大大的蘑菇。&& 老和尚顿然醒悟。这世间有什么不能谅解呢?最宝贵的其实是一颗真诚悔改的心呀!
醍醐灌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了错误,也可以有真心的悔过所弥补。当别人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善于原谅别人,这样,自己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宽阔!&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养佛菩萨的功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