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管理政策与总供给和总需求管理政策之间有什么不同

产函数,生产取决于成本;(3)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4)结构性的通货膨胀;2.答:通货膨胀将给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程;(1)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通货膨胀对社会不同集团的人有不同的影响,会使一些;(2)通货膨胀的财产分配效应;财产净值取决于拥有财产的货币价值和债务,一般而言;(3)通货膨胀的资源配置效应;那些在通货膨胀期间价格快于成本上升的行
产函数,生产取决于成本。因此,从总供给角度看,引起运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只有提高于原有价格水平,才能达到原有的产出水平,即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根据引起成本增加的原因不同、成本报进的通货膨胀又可分为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和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三种。
(3)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这是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起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不是单一的总需求拉上或总供给推进,而是这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4)结构性的通货膨胀。结构性的通货膨胀是由于各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各经济部门之间收入水平的攀比等引起的通货膨胀。
2.答:通货膨胀将给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就是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其中包括收入分配和财产分配效应、资源配置效应、产出和就业总水平效应等。
(1)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对社会不同集团的人有不同的影响,会使一些人从中受益,也会使一些人由此受害。就利润收入者与工资收入者而言,通货膨胀是有利于前者而不利于后者的。就债权人与债务人而言,通货膨胀不利于债权人而有利于债务人。就政府与公众而言,通货膨胀是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的。
(2)通货膨胀的财产分配效应
财产净值取决于拥有财产的货币价值和债务,一般而言,财产的货币价值会因通货膨胀而变化。有些升值了,而有些贬值了;债务则因通货膨胀而减少。
(3)通货膨胀的资源配置效应
那些在通货膨胀期间价格快于成本上升的行业将得到扩张;而价格上升慢于成本上升的行业会相应收缩。由于各行业产品和劳务的价格与成本的上升往往是盲目的,因而扰乱了价格体系,引起资源配置的失调,降低整个国民经济效率。
(4)通货膨胀的产出和就业效应
在短期内,由于非预期的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会使产品价格的上涨快于货币工资率的上涨, 实际工资率会有所降低,从而促使企业增雇工人、扩大产量以谋取利润,使就业和国民产出增加。如果通货膨胀是人们预料之中的,就不会对就业和国民产出水平发生直接的、实质性的影响。在长期中,通货膨胀与就业和产出水平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3.答:治理通货膨胀的方法有许多种,主要包括紧缩性需求管理政策、收人政策、收入指数化政策和供给管理政策等。
(1)紧缩性需求管理政策。需求管理是指国家运用财政、货币策调节社会总需求,使之和总供给相适应,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政增长目标的政策措施。按照凯恩斯的收入均衡分析和有效需求原理,真正的通货膨胀只有达到充分就业以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才能产生。要消除通货膨胀,国家可采取紧缩性政策,以压缩总需求。
首先,可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包括税收和支出两方面,紧缩性财政政策就是增加税收、减少支出的政策。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税收能够压缩社会总需求。例如,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可以减少消费需求;提高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可以减少投资需求。减少政府支出可以压缩政府需求;削减政府的转移支付,一方面减少了政府开支,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即减少了消费需求。这些措施都能使社会总需求减少,从而会消除通货膨胀缺口,阻止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结果是出现财政盈余,此时应该把财政盈余冻结起来备用。
其次,可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货膨胀表现为货币供给量增长过快,货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上涨。要消除通货膨胀,必须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采取措施减少银行储备金,从而减少银行货币供给量和提高利率,压缩信贷规模和数量,压低收入水乎、投资水平和物价水平。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主要有以下三个:第一是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购买政府债券的人用商业银行的支票来支付所购买的债券,中央银行根据支票向商业银行提款,这就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同时,由于政府在公开市场上抛售债券,会降低债券价格,实际上就是提高了利息率。第二是提高贴现率。提高贴现是指提高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在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减少贴现数
量时,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就会减少,同时也会引起商业银行相应地提高贷款利率。第三是提高法定难备率。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率,会使商业银行储备金不足,因而不得不收回部分贷款,被收回的贷款不得不用活期存款来偿付。这就减少了货币供给量。
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货币现象,要控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控制货币供应增长率,使之与经济增长一致。货币学派提出“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把货币供给增长率保持在某一水平上。这时,在市场上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由利息率、工资率、价格等自动调节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2)收人政策和收入指数化。紧缩性需求管理压缩社会总需求是针对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为了对付非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收入政策和收入指数化措施。
收入政策又称工资――物价管制政策。这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通货膨胀时期用来限制货币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增长的经济政策。收入政策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规定工资和物价增长的标准。即确定一个工资和物价增长的客观标难,并用课税作为手段来实施与推行,遵守者可有减税奖励,违犯者要有增税惩罚。第二,公布“工资――物价指导线”。政府通过强制的说服或施加压力,使企业和工会自愿限制工资和物价的增长幅度。第三,实行“工资―物价管制”。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时,政府宣布在一定时期对工资和物价实行强制性的冻结。
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微观市场结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使得生产要素市场的工资和商品市场的价格剧性推动着工资与物价交替上升,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然而,从西方各国实际看,收入政策实施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收入指数化。在控制工资和物价上涨方面,收入政策有一定作用,但是,无法克服通货膨胀过程中所带来的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效应、资源配置效应。货币学派提出了收入指数化的政策措施。收入指数化的主要内容是:把工资和薪金、储蓄和债券的本金和利息、租金、养老金、保险金和各种福利津贴等名义收入同生活费用指数紧密联系起来,名义收入同消费价格指数直接挂钩,即对各种名义
收入实行指数化,使其能按照物价指数的变动而随时得到调整,以抵消物价波动时对各种收入的影响。收入指数化的作用是有限的,官方编制的消费物价指数,可能压低物价实际上涨程度。由于编制物价指数与依据物价指数对收入进行调节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工资调整往往滞后于物价上涨。
(3)供给管理。西方经济学家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重视与强调了社会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提出与分析了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劳动力市场结构对失业的影响等,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供给管理政策。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从长期看,发展生产、增长有效供给也是控制物价上涨和反通货膨胀的对策。
供给管理政策除收人政策和收入指数化外,还有人力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首先,可采用人力政策。这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获等人提出的,又称就业政策,目的在于改善劳动市场就业结构,减少失业,其主要内容有:增加对国民的教育和技术上的投资,增加教育经费和制定开发人才的战略,建立一套科学的、高效的人才建设模式和策略,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开发、智力投资的计划和规定。其次,可实施经济增长政策。从长远看,决定社会总供给的最重要因素是经济潜力或生产能力。因此,提高和增强经济潜力或生产能力的经济增长政策就成为供给管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提高劳动力数量和质量;重视资本积累;鼓励技术进步i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与平衡增长战略。
总之,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反通货膨胀政策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运用一种政策,而要注重各种经济政策的综合运用及配合协调。
4.答:凯恩斯学派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理论解释。该曲线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具有替代关系;通货膨胀越高,则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则越高。正因为如此,政府可以通过扩张总需求的政策有效地降低失业率,但同时必须忍受一定的通货膨胀。
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在对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研究中引入了适应性预期的概念,并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适应性预期是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根据适应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可以被分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中,工人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期,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往往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从而使工人的实际
工资下降,引起厂商实际利润增加,进一步刺激投资增加,失业率将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短期内是成立的。也说明,在短期内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 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短期有效性。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通货膨胀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致使长期中的实际通货膨 胀与工人的预期通货膨胀达到一致,为此,工人会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以保持实际工资不变,使通货膨胀无法起到降低失业率的作用。可见,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即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变动,失业率总是固定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这意味着以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不能减少失 业。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无效性。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不仅在长期中不存在,而且在短期中也不存在 。其原因在于预期不是适应性的,而是理性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都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他们会尽力获取信息,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础上,主动地利用一切可用的统计、历史、逻辑以及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等知识,经过周密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最后做出对未来经济情况的无偏向的预测,即没有系统性错误的预测。政府对经济准备采取什么行动,往往在尚未实行时,具有理性预期的公众就已了如指掌,并采取了预防性措施。因此,理性预期学派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由于公众对未来的经济变动已经有了理性的预期,因此,必然会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这样,政府的经济政策既不能促进经济增长,也无法减少失业,反而加剧经济波动。在理性预期的假设下,短期中也不可能有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情况,所以,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都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线,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由此得出推论:无论在短期中还是在长期中,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宏观经济政策要想有效,就必须具有欺骗性。
5.答:我国目前使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概念,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城镇登记失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高等教育、应用写作文书、宏观经济学第六章习题及答案27等内容。 
 微观第六章习题及答案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微观第六章习题及答案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六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第六章 习题答案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六章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 1、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  宏观经济学第六章习题及答案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六单元 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 1.通货膨胀的含义、衡量与种类 2.通货膨胀...  经济学第六章练习题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六章 市场理论 一、关键概念 完全竞争 完全垄断 自然垄断 价格歧视 垄断竞争 寡头垄断 卡特尔 博弈论 优势战略...  广东省游乐设备事务所 专业设计开发 宏观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 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及其...  宏观经济学 第六章 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 高鸿业 第五版 课后答案宏观经济学 高鸿业 第五版 课后答案隐藏&&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南方医科大学 2010 级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第六章第七章课后题(含答案)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完全竞争市场 P172-173 4、已知某完全竞争行业中的单个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为 STC=0.1Q3-...  经济学第六章练习题(含答案)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六章 市场理论 一、关键概念 完全竞争 完全垄断 自然垄断 价格歧视 垄断竞争 寡头垄断 卡特尔 博弈论...  第六章 习题答案(财务管理)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第六章 习题答案(财务管理)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钱文菁主编...需求管理政策还是竞争力政策?
年初以来,扩大内需,启动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力保8%的经济增长率成为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的首要政策课题,说明1998年我国经济正处于或正在走向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个经济周期的谷底。进入7月份,最新统计表明,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一般地说,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将决于上半年。有关人士认为,8%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可以实现的,中国经济将结束不滑,走向回升。①实现8%的经济增长率,无疑是宏观经济调控当局的巨大成功,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以何种方式实现8%,对于实现目标增长率之后的经济发展空间,尤其是正处在转轨过程的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来说,关系巨大,不能不成为中国经济学界关心的问题。一、本轮经济周期的若干新特点问题的提出部分与对此次经济周期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的观察思考有关。从1993年7月至今,我国经济运行处于自1984年以来的第三次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注意观察,可以发现与前两次经济周期相比,它有些新的特点:l.经济增长率的波动...&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一、启动有效供给是需求管理政策的中心要旨需求管理政策是政府主动、谨慎、适应性地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的手段,调控总需求的构成因素来影响总产出,在短期内均衡总供求的宏观经济管理策略。需求管理政策之所以必要,就在于经济的严重失衡诚然最终会由自我校正机制重新恢复均衡,但任凭长期积累的矛盾自然集中地释放,阵痛剧烈,破坏程度深,社会动荡大,在较慢的校正过程中各经济利益主体无力承受。因此,需求管理政策成为各国常用的平抑经济波动、缩短周期震荡的重要政策手段。在不景气时,需求管理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决策当局以扩大货币供应或调低利率,增加政府支出或减税等手段,刺激总需求中的消费、投资及净出口等“实际因素”,通过市场机制产生乘数效应,推动需求倍数增加,保持必要的产出水平来缓解经济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强公众信心,创造出微观主体自我调节的环境,给出市场开拓与制度、结构调整的空间,为经济启动奠定所需的条件。需求管理政策的中心要旨就是适时有效地启动实质供给的增长...&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进入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买方市场已不期而至。买方市场的到来,意味着我国以短缺经济和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基本结束,以整体经济素质特别是产业素质提高和结构调整为特征的新阶段的到来,说明我国国民经济成长已跨越了一大步,正在迈上一个新的阶段和里程。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是,需求因素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日益增大,需求成为“木桶理论”中的“短边”,市场需求的大小和增长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产出水平的高低,需求管理开始替代短缺经济下的供给管理成为新形势下宏观管理的主题,成为新时期国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对于我国来说,扩大需求主要是一个扩大内需问题。从总体上看,扩大需求需要着眼于宏观和全局,需要立足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具体说,主要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拉动经济增长消费热点就是一定时期消费者的购买力投放比较集中于某类商品和服务上,人们对这些商品与服务的追求出...&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具体表现在:市场供不应求的商品基本消失,供过于求的商品增加,绝大多数商品处于供求平衡状态,供不应求的商品几乎为零;商品价格呈现下降趋势,1998年上半年下降2.19k其中6月份下降3qfo供给能力普遍过剩。1996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显示,所普查的9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o/nd下;企业之间的价格竟争日益激烈,价格大战时有发生;“消费者至上”的企业营销观念开格确十.消费者权#壮观得到朋房改善.买方市场的形成,客观上要求我国的宏观调控重心应由传统的供给管理向需求管理转移。现代经济学的“短边原理”告诉我们,在一国国民经济总量中,实际交易量和产量的大小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中较小的那一方。过去较长的时间里,我国供给方是短边,产出水平的高低变化主要取决于生产供给能力的大小,特别是瓶颈产业的约束状况,因此宏观管理的重点是扩大供给能力,以实现总供求的基本平衡和经济的持续...&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1998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国采取了以总需求管理为特征的宏观经济政策,期望以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来带动经济增长。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当年国民经济实现了7.8%的较高增长,并且其中4.8个百分点是由投资拉动的,贡献率达63.1写。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的投资结构中政府投资占了绝大部分,且主要投向了基础设施领域,而投向一、二、三次产业部门的社会投资并未有显著的增加,相反还有减弱之势。据统计,1998年第3季度,有投资意向的企业比例仅为38%,比上季度降低2个百分点。这种投资欲望减弱《经济视角》1999年8期·研究与探索·现象在各种类型企业中均存在,其下降幅度与企业盈利水平的升幅成反比。它表明,政府投资扩大并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既不符合国家的初衷,也不利于经济的快速、持续回升及长期稳定。因此,如何扩大民间投资便成为管理层与经济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一、当前民间投资增长乏力的原因 笔者认为,造...&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论宏观调控中的需求管理□周学(一)宏观调控中的需求管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凯恩斯主义的方法,由政府人员根据主观愿望,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经济萧条时期,减税,增加财政开支,如增加公共工程开支、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等;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通货膨胀时期,增税,减少财政支出。这种方法弊端极多,容易导致滞胀危机,已为实践所证明。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客观规律,特别是消费品变化规律和经济阶段划分理论来调节需求,主要是在消费需求不足导致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适当扩大主导商品需求,以此来弥补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带动经济增长;在消费需求膨胀导致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及时缩小主导商品需求,消除通货膨胀。为什么要扩大主导商品需求呢?这是因为衰退型商品的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没有多少扩大余地;发展型商品的需求主要来自高收入者,他们有足够的钱购买发展型商品,不存在需求不足。唯有主导商品,处于增长的旺盛阶段,需求潜力极大,但有时因种种原因,这种需求不能转化为实际购买...&
(本文共7页)
权威出处:
199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明显出现了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或者说,出现了供给相对过剩的发展态势。至1998年12月已连续15个月物价指数同比负增长,1998年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6%,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8%,可以认为这又是通货紧缩的重要征兆。出现需求不振、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是财富集中和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幅降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低增长、高失业和财富分配更趋不合理,严重破坏全社会的消费结构和产业平衡。为此,笔者建议适时改变宏观调控方式,着重加强需求管理,较大幅度地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促成高增长、高就业和低通胀的良好经济发展态势。一、启动市场应加强需求管理为了确保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和解决就业问题,在当前必须扩大需求,重点是扩大国内需求,这一点在认识上已经趋向一致。但是,如何扩大国内需求在调控方式上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直接启动要素市场,间接启动消费市场。这种方式要求政府进一步扩大债务规模,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本文共6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西方经济学05任务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西方经济学05任务
上传于||文档简介
&&电​大​本​科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近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春季座谈会上表示,由于我国经济增长开始结构性减速,未来5-10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宜从“平稳较快”转变到“稳速增效”上。宏观经济政策需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  李扬指出,所谓“稳速”,就是将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潜在增长区间,并依据它的趋势变化进行增速目标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绝不刻意追求超越潜在增长率;所谓“增效”,就是要切实尊重经济规律,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并以此为依托,改善收入分配,防范金融风险。  李扬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世界的货币当局几乎自危机之初就在实施大规模的货币扩张:美联储4次数量宽松在前;欧洲央行启动最后贷款人机制随后;安倍政府立足未稳,日本央行便在其胁迫下,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使日元对美元汇价下降7%,对一揽子货币汇价更急降20%;中国自2009年推出4万亿投资以来,M2走势重攀高位,形成令人生畏的“堰塞湖”;等等。再加上密如蛛网的各国央行间的货币互换,这个世界实际上已经处在货币泛滥的洪水之中。  李扬认为,各国宏观当局目前的做法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需求管理除了货币扩张,还包括财政刺激。不过,鉴于发达经济体大都陷于主权债务危机之中,面临各式各样的财政悬崖,财政扩张空间很小,从而,货币扩张几乎成了唯一选择。“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结构性失衡、矫正经济发展方式的扭曲,从而不可能最终引导经济走出危机”李扬说。  首先,需求管理或能发挥扩张需求总量的作用,但显然无助于结构转型与结构优化。如今全球各大经济体均陷入危机而难以自拔,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这些经济体形成了以过高的消费率、过低的储蓄率和过滥的福利制度为特征的消费拉动型经济发展方式;在于存在着以产业空心化和服务业过度发展为主要弊端的深层次结构扭曲;在于金融业过度放松管制和滥用金融创新,形成了过高的金融杠杆率;在于其政府的赤字率和债务率均长期超越正常水平,滑到了破产的悬崖边缘。所有这些问题,岂是简单地增加需求所能解决?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美国的货币扩张并未能有效提高其国民储蓄率,未能使美国政府脱离财政悬崖;而中国的货币扩张,客观上也产生了导致结构进一步扭曲的副作用,诸如产能过剩、单位GDP能耗上升等问题。  其次,全球需求刺激政策已经走到末路。由于需求管理政策长期过度使用,其效率已然递减,恰似强弩之末。更值得警惕的是,需求刺激政策的潜在风险由微而著。危机以来各国相继采取的“非常规措施”,固然避免了危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但也带来了过多的货币供应,致使政府债台高筑,造成市场纪律松懈,并引发了愈演愈烈的社会动荡。如此等等,均使得需求管理的治理效用开始转向负面。上升到国际范围,各国均实施需求扩张政策,极易引发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战、货币战等以邻为壑的恶性竞争。其结果将是全球经济的进一步衰退,以及全面的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因此,如果我们判断当前全球危机的本质是实体经济层面的结构性失衡、发展方式偏颇和创新能力缺失,如果我们认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构成我国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期发展的真正基础,那么,我们的宏观政策就要及早转型,需求管理应当缓行、慎行,而供给面的体制机制调整则应尽快进行。  “说到供给管理,人们很容易将之归于产业政策,并联想到如金融、财政等各项具体政策中着眼于鼓励或限制的正、负向菜单等等。这是误读”李扬解释到,供给管理固然少不了产业调整规划,但更注重的却是以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为要义的体制改革和政策安排。一方面,它旨在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降低税负、降低融资成本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企业主体的活力,让它们承担起变革的责任;另一方面,它致力于通过解除各种僵硬的体制机制约束,提高要素市场(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效率,借以全面提升经济体系的竞争力。简言之,产业政策与供给管理政策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政府为主导,通常要拟定详细的产业调整规划,并高度依托各级政府部门,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多重手段予以实施;后者则以企业为基础、以市场为主导,依靠企业和市场去发现并纠正结构失衡,政府的功用,只是为企业和市场发挥作用创造体制和机制的条件,维持良好的竞争环境。  李扬最后说,供给面体制机制的调整,其要旨是提高增长潜力,改进生产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以及管理创新驱动,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打下坚实的基础。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给需求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