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用希腊文翻译怎么说

本文所引证的古典文献的希腊文原文版本除
时间: 8:25:54
《世界民族》2004年第2期&&&&&&&&古希腊人的“民族”概念&&&&徐晓旭&&&&古希腊是“一个民族、多个国家”的典型。在古希腊民族的发展道路上,交织着两种相反相成的动力,即各自为政的“各别主义”和相互认同的“泛希腊主义”①同时,古希腊人还同被他。②)们称为barbaroi(蛮族”的其他民族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和交往。正是在对这种民族内外“状态的认识中,古希腊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概念。本文将通过分析古希腊语中表达“民族”概念的名词和引证相关的古希腊文献,管窥蠡测古希腊人的“民族”概念,并期望这项研究对民族学某些理论问题的研究能够小有助益。&&&&&&&&一&&&&③古希腊人用来表示“民族”概念的名词有三个:ethnos、genos和philon。其中,ethnos是&&&&&&&&现代西方民族学语境中ethnic、hnicity、hnology等词(以英文为例)的词源,但ethnos要比etet&&&&④ethnicgroup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和使用范围。古希腊人可以被称为ethnos。在古希腊人当&&&&&&&&中,一个城邦的公民群体可以被说成是一个ethnos。例如,希罗多德把雅典和卡尔刻斯两个城&&&&⑤邦的公民叫做ethnos。它还可以用来指古希腊人当中某一建有若干城邦的人口群体,例如,&&&&&&&&在小亚细亚西部建立了12个城邦的伊奥奈斯人。希罗多德将分居于多个城邦之中的伊奥奈&&&&⑥斯人视为一个ethnos,说他们曾是希腊诸ethnea当中最弱小、最微不足道的一个ethnos。他&&&&&&&&还谈到了伯罗奔尼撒地区有阿尔卡戴斯人、库努里奥裔人、阿凯奥裔人、多利斯人、埃托罗裔&&&&&&&&(partikularismus,英文作particularism)一词由德国古典学家贝洛赫(K.J.Beloch)首先用来描述希腊人在政治①“各别主义”(上缺乏统一的状态(参见K.J.Beloch,GriechischeGeschichte,Strassburg,,p.515)。“泛希腊主义”Panhellenism)一词系由英国古典学家格罗特(G.Grote)所创(参见G.Grote,HistoryofGreece,London,1888,iiipp.277,292;ivpp.156-160,350,504;xp.3)。这两个名词由于恰当地概括了古希腊民族的特点而为学者们所接受并使用。②为方便起见,本文所引用的希腊语均采用拉丁字母转写形式。③这三个名词均有多个义项,但与“民族”及其各类相关族群的概念无关的其他义项,本文将不涉及。(④参见〔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Herodotos,Historiai)1.56.2,4.197.2。本文所引证的古典文献的希腊文原文版本除:((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两位古典作家的著作依照《牛津古典丛书》OxfordClassicalTexts)本外,其余均依照《勒布古典丛书》TheLoebClassicalLibrary)本。并且,注释方法均依照国际古典学学术惯例,即只标注传统的章、、、节段行码,不标丛书的现代页码。文中出现的古希腊文的汉译文皆系笔者自译。⑤参见〔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57.3,7.161.3,5.77.4。其中,在1.57.3中,希罗多德使用了:1.“阿提卡ethnos”(Attikonethnos)的名称来指雅典人。⑥参见〔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143。其中,ethnea为ethnos的复数主格。另外,下文中出现的ethnēethnea是同一:1.和个词的异拼写法,前者系后者的元音融合的拼写形式。鉴于希腊语名词的数、格形式较复杂,本文中出现的希腊语名词除被特别注明者外,均采用主格形式,但根据上下文的语义做单、复数的区别。&&&&&&&&35&&&&&&&&&&&&①人、德吕奥佩斯人和莱姆尼奥裔人7个ethnea。ethnos不光限于用在古希腊人身上,它还被用来指非古希腊的外族人。米底人和波斯人②都被叫做ethnos。希罗多德讲到高加索山中有很多各种各样的ethneaanthrōō。与用于pn③&&&&&&&&古希腊人身上的情况一样,ethnos也被用来指不同规模的非古希腊人群。它既可以指所有的&&&&④利比亚人,又可以指利比亚人的某一部分。同样,ethnos也被用来指斯基泰人全体及其组成⑤部分之一的阿利佐奈斯人。&&&&&&&&从以上引证可以看到两点:(1)ethnos是一个能够用于世界(当然是古希腊人所认识的世界)上所有人的某些种群的、具有普遍意义和用途的名词。对于这一点,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提供了两个更为一目了然的佐证。希罗多德谈到,斯基泰人称他们自己的ethnos是所有&&&&⑥ethnea中最年轻的ethnos。显而易见“所有ethnea”,指的是古希腊人已知世界中的所有&&&&&&&&ethnea,包括古希腊人和非古希腊人。修昔底德把ethnē一词同时用于居住在西西里的古希腊&&&&⑦((人和“蛮族人”kaiHellēōkaibarbarō)身上。从古典时期开始“蛮族人”barbaroi)是古希nnn,&&&&&&&&腊人对一切非古希腊人的总称。(2)古希腊人对ethnos这一名词的使用很不严密。其实对名词使用不严密是古希腊人一向的习惯,不仅限于对这一名词。从它所指示的人群的性质和规模来看,ethnos大致上兼有现代语言中的“民族”部族”部落”乃至、“、“,“国民”等多种含义。以古希腊人的情况为例,雅典人是伊奥奈斯人的一支,伊奥奈斯人是古希腊人的一支,我们可以认为,指“古希腊人”ethnos相当于的“民族”指,“伊奥奈斯人”ethnos相当于的“部族”“部或落”指,“雅典人”ethnos相当于的“国民”。但另一方面,现代语言中“民族”部族”部落”、“、“和“国民”又都可泛称为“族群”这样看来,ethnos又与现代语言中的,“族群”一词相类似。古希腊人使用名词缺乏严密性这一点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倾向于在具体语境中赋予其所用名词以适当的语义。我们在辨别ethnos在不同语境中的确切语义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例如,在埃斯刻奈斯演说中保存的古风时期得尔福近邻同盟(Amphiktyones)的一则誓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无论是城邦(polis),还是个人(idiōs),抑或是ethnos,如果他违犯了这些,就让他:tē&&&&⑧遭受阿波罗、阿耳忒弥斯、勒托和雅典娜?普罗奈娅的诅咒吧!”显然,ethnos在这里并不是&&&&&&&&指城邦公民群体,而是指比城邦公民群体规模更大的古希腊人的“部族”“部落”或。与这一例证相似的是,修昔底德著作中有一处将ethnos和asty并列使用“如果我们(即科林斯人及其:盟邦———笔者注)不把各个ethnē和每一个asty集合起来同心同德地抵御他们(即雅典人———笔者注),而是处于分散状态,他们就会毫不费力地征服我们。⑨asty义为”“城市”虽与另一,个表示“城市”的词polis的词义侧重有所不同,但在此处却是polis的同义语,相应地,ethnos也就是“部族”“部落”或。再如,希罗多德著作中有这样一句话“当巨大的灾祸将要降临于城:&&&&&&&&①参见〔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73。:8.②参见〔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101:Mē:1.7.85:ethnosPersikon。&&&&&&&&)③参见〔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203.1。其中anthrōō为anthrō“人”的复数属格形式,义为(多)人的”:1.pnpos(“。&&&&④参见〔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171-172,4.183,4.197.2。:4.⑤参见〔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5,4.17。:4.⑥参见〔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5.1。:4.&&&&&&&&(⑦参见〔古希腊〕修昔底德《历史》Thoukydides,Historiai)6.1-2.1。:(Aiskhines,KataKtesiphontos)110。⑧〔古希腊〕埃斯刻奈斯《反克泰西丰》:&&&&⑨〔古希腊〕修昔底德《历史》122.2。:1.&&&&&&&&36&&&&&&&&&&&&邦(poli)或ethnei的时刻,是会有某些征兆出现的。①这里ethnos也不会是指城邦公民群体。”而且,因为这句话是在说一种一般性的情况,所以ethnos既可能是一个古希腊民族或其某一部族或部落,又可能是一个“蛮族”或其部族或部落,该词因而同时兼有“民族”部族”“部、“和&&&&②落”多种含义。&&&&&&&&ethnos在指称族群时的多义现象与其初始的含义有关。它最初是一个用来指同一类人或&&&&&&&&动物群体的简单的集合名词,意即“群体”群”、“。在荷马史诗中ethnos曾同“人”年轻人”、“、&&&&③“战友”步兵”死人”鸟”蜜蜂”“苍蝇”“、“、““、、和等词的复数属格连用。这种含义一直保持到④公元前5世纪。例如,品达罗斯用它来指男、女群体和凡人的群体。埃斯库罗斯把复仇三女⑤⑥神(Erinyes)称为一个ethnos。索福克勒斯则用该词来指兽群。当ethnos更多地和更固定化&&&&&&&&地被专门用于指某种或某些种群时,其特指的含义就产生了。ethnos的“族群”含义即产生于该词被经常性地用来指称各种族群集合的语用之中。在荷马史诗中曾出现两处ethnos与某个具体民族名称连用的情况,即Lykiōmegaethnos和Akhaiōethnos,但从上下文来看,这里nn的ethnos的意思仍是“群体”⑦在荷马史诗以后的时代,ethnos用于指。“民族”及与之相关的“族群”的频率激增,该词因而也稳定地带有各种“族群”的概念。例如,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对民族及其他各种族群颇感兴趣,他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民族学著作,其中记载了众多民族、部族和部落的历史,ethnos这个名词也被频繁地用于这些族群身上,而这些ethnos的含义就是“民族”或与其相关的规模不等的“族群”。&&&&&&&&二&&&&(在一本权威性的古希腊语词典中,在ethnos的“民族”nation,people)这一义项下,genos((被解释为ethnos的次一级划分”asubdivisionofethnos),即““部落”tribe)。对这种解释,该词&&&&⑧典提供的文献例证之一是希罗多德《历史》1.56。该段提到了拉凯戴蒙人是的“多利斯&&&&&&&&genos”雅典人是,“伊奥奈斯genos”最初;“伊奥奈斯genos”“佩拉斯高裔ethnos”多利斯是“,genos”“希腊ethnos”是。但同是在希罗多德的著作中又出现了同上述释义相矛盾的例子。在1.143.2中,希罗多德使用了“希腊genos”这样的说法,并说伊奥奈斯人曾是古希腊人的各ethnea中最弱小的一个。这里,ethnos又变成了genos的次一级划分。而且,ethnos和genos&&&&&&&&在使用中其种属关系的不稳定还不只限于这两例。在希罗多德的著作中,ethnos和genos经常被换来换去地使用。这一点也使这位“历史之父”被人们指责为用词混乱。例如,雷蒙?威尔&&&&①〔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27。和ethnei分别是polis和ethnos的与格。:6.poli②ethnos的这种含义还见于希罗多德的《历史》83“没有哪座人间的城市(polin),也没有一个人间的ethnos将会幸存。7.γ:”引文中的polin和ethnos分别为polis和ethnos的受格。(③参见〔古希腊〕荷马《伊利昂纪》Homeros,Ilias)13.495,2.91,3.32,7.115,11.724,2.459,87.469《奥德修纪》:;(Odysseia)10.526。(④参见〔古希腊〕品达罗斯《奥林匹亚运动会胜利者颂歌》Pindaros,Olympionikai)1.66《皮提亚运动会胜利者颂歌》:;(Pythionikai)4.252《内美亚运动会胜利者颂歌》Nemeonikai)3.74,11.42。(;(Aiskhylos,Eumenides)366。⑤参见〔古希腊〕埃斯库罗斯《:“仁慈的”复仇女神们》((⑥参见〔古希腊〕索福克勒斯《菲罗克忒忒斯》Sophokles,Philoktetes)147《安提戈涅》Antigone)344.:;⑦参见〔古希腊〕荷马《伊利昂纪》330,17.552。12.330的译文为“两人率领吕刻亚人的大队(megaethnos)前进”:12.:;17.552的译文为“她降临在阿凯奥裔人的人群(ethnos)中”:。吕刻亚人是小亚细亚的民族,阿凯奥裔人是荷马史诗里希腊人的总称。⑧参见H.G.LiddellR.Scott,AGreek-EnglishLexicon,revisedbyH.S.Jones,Oxford,1968,s.v.genos,ethnos。&&&&&&&&37&&&&&&&&&&&&说道“希罗多德对ethnos’:‘的定义很糟糕。对他来说,ethnos一会儿是genos’‘的一部分,一会①儿又反过来成了genē的集合体。其实,这种看来混乱的用法不只见于希罗多德的著作中,‘’”②修昔底德在指多利斯人时,ethnos和genos两个词都曾被使用过。把genos视为ethnos中的次一级群体实质上是一种分类学的释义方法。这种方法为JM豪尔和CP琼斯两位学者所否定。JM豪尔认为,希罗多德把这两个词当做同义词,但genos具③有更特殊的意义,它侧重于表达共同血缘的概念。CP琼斯则发现,希罗多德对两词的选择))不是由所指对象(即“外延”决定的,而是决定于他希望把它们描述为何种情形(即“内涵”。ethnos是一个被视为地理、政治或文化统一的群体,而genos则是一个被视为由共同血缘来维系的群体。从这两个词与上下文的时间关系上来看,ethnos通常用来指示群体在上下文所描述的时刻的性质,genos则通常用来指示群体在上下文所描述的时刻之前的性质。CP琼斯④还发现,在这一点上修昔底德与希罗多德的做法是一样的。两位学者的看法无疑是有道理的,上面提到的修昔底德著作中的例子可以证实这一点。当修昔底德谈到多利斯人和伊奥奈斯人之间有敌意时,他在两者身上使用的是ethnos一词;而genos则被用在“科林斯人及其他多利斯genos的某些人”这样的短语之中。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在前一种语境中,用在多利斯人和伊奥奈斯人身上的ethnos侧重于表明这两个古希腊人部族各自都构成一个文化共同体,而genos则表明属于多利斯人部族的科林斯人和其他多利斯人从起源上讲拥有共同的多利斯血缘。genos侧重于表达群体的血缘关系的含义来源于它的词源。genos与动词gignomai都来自于一个共同的词源,该词源被构拟为3genō。拉丁语中的gigno与之为同源词。两词应该是来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始印欧语词根的词。gignomai的词义为“出生”形成”成为”。相应“、、“等地,genos具有“出身”血缘”后代”种族”“、、“、“等意义。因此当它被用来指各种规模的族群时,它也是从指示这些族群的血缘角度而被使用的。phylon这个名词的所指和词义侧重点都与genos相类似。phylon的词源phyō的一般意义为“使……产生”生育”使……生长”。这样,phylon也是着眼于指示其所指群体的血、“、“等缘。并且,它也和ethnos及genos一样,可以用来指不同规模的族群。如荷马史诗里有“佩拉⑤斯高裔人的诸phyla(复数)”这样的说法。克塞诺丰记述了一个阿尔卡戴斯人吕考麦戴斯吹⑥嘘阿尔卡戴斯人是古希腊人的各phyla中人数最多、身体最强壮的phylon。斯特拉邦则使用⑦“凯儿特phylon”这样的名称来称呼凯尔特人。&&&&&&&&三&&&&&&&&从以上对ethnos、genos和phylon三个表示“民族”及其相关族群的名词的考察可以发现:古希腊人并没有建构一个普遍通用的关于“民族”的分类学名词系统。他们没有我们现代人那&&&&①R.Weil,Aristoteetl’Histoire,ΙtudesetCommentaires36,Paris,1960,p.385.②参见〔古希腊〕修昔底德《历史》61.3,1.24.2。:4.⑤参见〔古希腊〕荷马《伊利昂纪》840。:2.&&&&&&&&③参见J.M.Hall,EthnicIdentityinGreekAntiquity,Cambridge,1997,pp.35-36。&&&&&&&&④参见C.P.Jones,“EthnosandGenosinHerodotus”inClassicalQuarterly46(1996),pp.315-320。,&&&&&&&&(⑥参见〔古希腊〕克塞诺丰《希腊史》Xenophon,Hellenika)7.1.23。:(⑦参见〔古希腊〕斯特拉邦《地理志》Strabon,Geographika)7.1.2。:&&&&&&&&38&&&&&&&&&&&&种一定要严格区分“民族”民族国家”部族”“、“、等名词的顾虑,并且也没有这种意识。他们关注的不是一定的名词是否一定要固定地用在一定规模的族群身上,而只关注这种一定规模的族群作为一个具有一定属性的群体存在的事实。genos和phylon明显地表明了他们对群体血缘属性的关注,ethnos则体现了他们对群体若干文化属性集合的关注。为了印证这种看法,我们可以简略地看一下古希腊人自己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民族的。公元前5世纪时的希罗多德对古希腊人有一句非常经典的类似定义的描述“希腊人血缘相同,:①语言相同,有共同的神庙、祭礼和共同的习俗。在这里,血缘、、”语言宗教和生活方式构成了判定一个人是不是古希腊人的标准。但约公元前380年,伊索克拉忒斯在《全体大会演说》中指出,雅典的文化影响使‘希腊人’“这个名字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种族(genos)的名字,而是一种智力(dianoia)的名字了;与其把和我们(即古希腊人———笔者注)拥有共同出身(physis)的人叫做‘希腊人’不如把拥有我们文化(paideusis)的人叫做,‘希腊人’。在伊索克拉忒斯看来,”②在判定一个人是(古)希腊人”“与否时,文化标准的意义已超过单纯的种族标准。他的这句话常被人们视为希腊化时代的先声。事实上某些非古希腊人的“希腊化”在希腊化时代以前就已出现。当时的希腊人对这种希腊化现象势必也会有一定的感受和反应。上述伊索克拉忒斯的那种看法可能也不只为他本人所独有。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古希腊人都认为,在认定古希腊人属性的问题上血缘不再具有作为一种认定标准的意义。公元前3世纪晚期的一部历史著作的残篇中对古希腊人所下的定义为:希腊人是种族(genei)来源于希伦并且说希腊语的“③人”此时正值希腊化时代,很多非古希腊人都以古希腊语为母语,在文化上为古希腊人所。同化,而且希腊化的范围和程度要远远超过伊索克拉忒斯的时代,但血缘作为判定古希腊人属性的传统观念仍有它的影响力。当然,这种所谓来源于祖先希伦的共同血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想像的共同血缘。而当希腊化的外族人也被认为是古希腊人时,古希腊人的“共同血缘”的想像性便更为凸显。从古希腊人对本民族的定义或准定义的例子可以看出,古希腊人的“民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是很精确的。换句话说,不同的古希腊人对“民族”及相关族群属性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在另一方面,他们的“民族”概念又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稳定性,即他们判定“民族”及相关族群的标准又都不外乎血缘(或更多的是想像的血缘)以及语言、宗教、生活方式等文化属性。而ethnos、genos和phylon这几个具有不同词义侧重点的名词,又分别在特定的语境中承担着表达“民族”及相关族群某一特定属性的任务。也就是说,它们各自指示了古希腊人“民族”概念内涵的不同方面。&&&&&&&&四&&&&从更广的方面来看“民族”,概念的不明确性可能并不只是一个存在于古希腊人意识中的问题,现代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例如,在汉语语境中面临着如何区分“民族”“民族国家”与&&&&&&&&①〔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144。:8.&&&&&&&&(②〔古希腊〕伊索克拉忒斯《全体大会演说》Isokrates,Panegyrikos)50。:&&&&③&&&&&&&&F.Jacoby,DieFragmentederGriechischenHistoriker,II,p.263:Hellēmengareisinhoitōgeneikaitaisphōnesinais&&&&&&&&Hellēnizousinaph’Hellēnos.其中,genei为genos的与格。&&&&&&&&39&&&&&&&&&&&&①的概念、如何对译西方语境中的nation和ethnicgroup等难题。而如何给“民族”下定义则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学难题。各民族群体的客观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共性和相似性,使人们很自然地采用某个共同的种属名词来称呼它们。但当人们从理论上反思和试图整理该名词的确切定义时,各个民族现实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又使他们遇到了无法找到一个适用于一切民②族的万用的“民族”定义的困难。另外,在讨论民族问题时,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语义不完全对等的现象也常令人感到棘手。例如,nation和ethnicgroup这两个词在一般的西方语言中是分开的两个词,而且两者的词义区分也日益明朗;③但在现代希腊语中却不存在nation这个名词,现代希腊语用ethnos来表达nation和ethnicgroup两种语义,这一用法与现代汉语“民族”一词的用法有一致的地方。现代汉语有时又把nation翻译为“国家”而且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汉语的语境中理解“国家”这个词的时候,一般只会想到它的单纯的政治含义。现代希腊语在纯粹的政治意义上表示“国家”的词则是kratos。现代汉语和现代希腊语在翻译theUnitedNations这个名称时,对同一个nation的不同对译就出现了词义不完全对等的现象,现代汉语译为“联合国”使用了,“国家”一词;现代希腊语则译为taΗnemenaEthnē使用了ethnos,一词。这样,现代中国人和现代希腊人在认识同一国际组织的性质时就产生了一定的理解差异。希腊文明和中国文明一样,属原生文明。原生文明都拥有自己独立的传统话语系统。并且,它们的话语系统还是其他次生文明的大量重要话语符号的源泉。在很多现代西方语言中之所以存在着nation和ethnicgroup这两个名词之分,是因为它们从拉丁语和希腊语这两个原生文明的语言中各取了natio和ethnos两个词作为它们创造上述两个名词的词源。但在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那里,ethnos和natio是一种词义完全对等的对译。现代希腊人保持了这一对译传统,而没有再去引进nation这个词。而且,对由nation派生出来的其他词也都用由ethnos派生出来的词进行对译,如national→ethnikos、nationalism→ethnikismos、nationality→ethnikotē等。ta目前的全球化的语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西方语言霸权特别是英语霸权下的语境。于是在理论上也存在着一种力图使任何话语符号都向西方尤其是向英语看齐的倾向。然而,全人类如果真正想要达到互相理解,就必须尊重世界上各民族群体及其文化的多元性。相应地,如果想要使一些民族学理论问题的研究获得更为可观的进展,就必须更多地研究各民族自己看待民族问题的话语系统。民族学的理论话语不应该只是西方的语言,特别不应该只是一种英语。中国的民族学学者应该建构和完善自己的民族学话语系统,更应该把自己的民族学话语系统解说给西方民族学界,同时也应该对其他非西方的民族学话语系统加以分析和借鉴。总之,中国和其他非西方的民族学者面临着营造多种话语系统并存的民族学对话语境的紧迫任务。&&&&&&&&(徐晓旭,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200433)&&&&&&&&〔责任编辑:蔡曼华〕&&&&&&&&①参见朱伦《论:“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载与》《世界民族》,1997年第1期;翟胜德《:“民族”译谈》载,《世界民族》,&&&&&&&&1999年第2期;〔郝瑞著、美〕杨志明译《论一些人类学专门术语的历史和翻译》载:,《世界民族》,2001年第4期;姜德顺《:“民族”&&&&&&&&一词的意译及音译》载,《世界民族》,2002年第5期。②参见〔本尼迪克特?美〕安德森著、吴睿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第:,4—页;〔埃里克?7英〕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页。:,13③参见郑凡、刘薇琳、向跃平《传统民族与现代民族国家——:—民族社会学论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8—页。,70&&&&&&&&40&&&&&&&&&&&&【图文】Unit 1 On translation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Unit 1 On translation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Brief introduction on transl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大小:1.03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含义/僭主政治
所谓“政治”,“英译用Despotism,亦即无限制的专制统治。”但这个定义是不全面且没有抓住要害的,它只点出了僭主行使政权的方式,并未揭示出僭主政治的实质,因为“王”有时(甚至是通常)也完全可以实行无限制的专制统治。形式是由实质决定的。根据本文第一部分的论述,我认为,僭主政治的实质在于僭主独立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之外,实行“压抑贵族、加惠平民”以努力使两个阶级的利益实现平衡和稳定的统治。由于寡头贵族阶级虽然在统治上很失败,但力量仍强大,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不拥有强大的力量并采取独裁的手段,不足以击败贵族阶级的力量,取得统治权;而在取得统治权之后,借助其已经拥有的强大力量,镇压人民对于自己不可避免地日益变坏而产生的不满,僭主需要继续采取独裁和专制统治。因此,“无限制的专制统治”就成为了僭主们不二的统治方式。所以,“僭主政治”可以定义为:独立于贵族和平民阶级之外的以无限制的专制统治方式实行“抑贵扬民”政策的政治体制。
特征/僭主政治
1.上的特征:“的僭主都不称王(琉斯)。他们是事实上的专制,他们都用一些谦逊的称号,如‘终身’、‘全权将军’等”。 然而,僭主虽然是事实上的王,但他们却始终不能完全替代真正的“王”而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因为希腊的王权“起源于宗教色彩浓厚的古代,王权周围围绕有神佑的光轮”。僭主始终被人们视为政权的篡夺者,始终都是不合法的王。2. 形式上的特征:这在上面的“含义”部分已做了表述,一是具有强大的力量;二是实行无限制的专制统治。3. 实质特征:如前所述,僭主独立于两大阶级之外,压制贵族的利益,给平民施以一定的好处,从而缩小两大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和其他利益上的差距。只有这个特征才最好地体现出僭主政治的“中介”地位。
评价/僭主政治
僭主政治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它是古希腊殖民运动的产物。早期僭主政治都产生于工商业发达的城邦。早期僭主们延续旧制度中的积极政策。各城邦僭主政治存在时间都很短暂。早期僭主政治打击了贵族的势力,为民主的建立扫清了道路。它促进了希腊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希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僭主政治不能持久原因/僭主政治
孔子:每次读到您的“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总觉得您是在暗喻某种政权或政体的命运。跟您一样,我也极其厌恶苛政、暴政。可是,天气与政体之间除了在文学上的比喻意义之外,真的有什么内在的相关性吗?老子:我的确是在说某类政体或政权的命运。但是,我这里用的不是比喻,不是拿天气来喻说政治。在我看来,天气与政治都是我们生活在其间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天气与政治都同样受天道的支配,没有例外。拨弄天气背后的天道,也是左右政治背后的天道。越暴虐的天气和政权越不能持久。天气上不能持续的,在政治中也不能持续。不要忘记它们背后有冥冥中的天道。孔子:我注意到,不同的暴政短命的原因是不同的,但是结局却是相同的。我们的同代人,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同样发现暴政是短命的。真是智者所见啊!老子: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所说的暴政,在他们希腊那里叫僭主政治(tyranny),后来也被称为专制政体。亚里士多德称暴君、专制者为僭主(tyrant)。他的这个说法很有启发意义。为什么暴政短命?因为是行暴政者的权力是僭越来的,是盗抢的,是用暴力手段获得并独占的。政权是天下的公器,僭主政治既是对天道的僭越,也是对公器的僭越。天道对这样的僭越是不会一直坐视的,故要叫暴政短命。暴政的短命也正证明了天道的存在。孔子:说到僭主政治,我想到与暴政相关的词语还有专政、独裁。请问暴政有什么公认的定义或标准吗?老子:我很认可美国联邦党人麦迪逊对暴政的定义:“一切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及司法权——聚集于同一样的人的手中,无论是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也无论是世袭的、自封的或是选举的,都可以称之为暴政。”暴政靠的是专横的暴力来统治,未经百姓同意就强行统治他们,而且把一切权力都集中在统治者手里。因此,这种统治权的正当性是经不起质疑的,就像盗抢来的东西经不起追问一样。僭越者盗抢来的统治权,不论贴上什么政体标签,在本质上都是自封的,都是据公为私。因此,僭越者应对质疑其统治权正当性的最简单办法,就是绝不让追问。不让追问,不等于民众私下在心里不追问。一旦民众发现了政权来源的秘密,并形成共识,暴政就岌岌可危、命在旦夕了。孔子:您说得对,暴政在根本上没有正当性,没有正当性的统治是不可能长命的。您提到麦迪逊,我想起林肯的一段话,给我很深印象:你可以愚弄所有的人一时,你也可以愚弄一些人一世,但你绝不可能永远愚弄所有的人。“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统治者们,少发政令才合乎天道自然。暴风刮不了一早晨,骤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其然?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更何况专制暴政呢?遵道的是得道之人,守德的是有德之人。你从道,道会接纳你, 你守德,德亦欢迎你;你若失道缺德,道德亦抛弃惩罚你。若恣意妄为不信天道,民众就不信任你。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认领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编辑次数:13次
参与编辑人数:9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12:56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治面貌用英语怎么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