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时候日军真的有那么多二战日本牛肉罐头头吗

为什么说“没有罐头食品就没有一次世界大战”? - 今日头条()
为什么说“没有罐头食品就没有一次世界大战”?
历史研习社/红枫未名近代欧洲强国在军事上在17世纪后期就拥有 高于亚洲国家的军事力量,但一直到19世纪才入侵了中国,这是为什么呢?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近代后勤变发达前,在东亚能打败欧洲人的不是 武器,而是糟糕的后勤和医疗问题。谈起古代军队和现代军队,最大的区别也许不是武器装备,而是战场饮食。今天的军队士兵在战场上粮食供应要吃得比古代的国王还要好!战场饮食这么好,必须要感谢一项发明:罐头。罐头的发明是在1804年,一个经营蜜饯食品的法国人发现,密封在玻璃容器里的食品如果经过适当加热,便不易变质,他从中受到了很大启发。这种办法,就能较长时间保藏食品而不腐烂变质。所以最早的罐头都是玻璃瓶。当然法国政府不是心太好才奖励发明,而是因为各国军队发现,在同一技术水平的战争中,士兵吃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战争的最后结果,不尽力让自己军队吃好的将军是大傻瓜。正是有了罐头食物,军队的长期远距离作战才成为事实。可以说能否量产和普及罐头食品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力量有无进入现代的重要指标。那没有罐头食品为代表的现代后勤时,战争是什么样的?咱们拿大英帝国当个例子,虽然19世纪大英帝国是超级大国,但大英帝国也有保守和封建的一面,在陆军军事制度上的革新总是慢一拍。所以19世纪的很多战争中,虽然英国早已能生产罐头,但总是在供不应求的状态。基本有和没有差距也不大。比如说我们熟悉的鸦片战争,英军在2年内因为忽视疾病防治和后勤补给,导致近3000人死亡,是战死数量的5倍以上!要知道英军出动的兵力仅仅才2万左右!再比如说 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这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各国开始实验现代的后勤系统。奥斯曼帝国、法兰西帝国、不列颠帝国联手臭揍沙皇俄国,按说这场战争发生地是在不太远的东欧而不是东亚,大英帝国还有制海权,应该打得不错吧?可正是这场战争,虽然最后取胜,堂堂大英帝国的表现却像屎一样。为啥?因为太不把自己的士兵当人了。后勤太糟糕。比如说英国陆军士兵每天只得到23.52盎司食物,相当于666克。这食物量还不如同期苏格兰监狱里的犯人。这个数字你觉得不少?按二战标准,战场上每人每天需要粮食在1.5公斤,连日本的军犬的标准都在每天一公斤左右。大英帝国绝对不是没钱给自己士兵吃喝,这些食物和药品往往就堆在军队仓库里,或者堆在最近的英国港口中,而英国糟糕的军需军官就是不愿意把这些发给士兵们,为啥?因为觉得太麻烦了!比如说1854年11月,150吨蔬菜被先驱号运到巴拉克拉瓦,但是因为缺少符合英军标准的 文件没法卸货,官员们争吵到食物腐烂丢进水里。于是前线的英国士兵每个月只能得到两个土豆和一个洋葱。(不用说,要是有罐头就不会这么快腐烂了)在巴拉克拉瓦英军仓库里 有大米、土豆、豌豆 和大麦,这些会给士兵健康带来很大好处的食物被军需部门拒绝,他们告诉拉格伦勋爵,这些不在他们的条例上。 (因为运输太麻烦) 于是无奈的英军只有用饼干和咸牛肉度日,当时的饼干可不是你在蛋糕店里买的那种小可爱,当时的饼干长这样:由面粉加水不经发酵烤出来的死面饼,坚硬无比,当时的水手管它叫磨牙棒,,一整个冬天英军就用这个磨牙。咸牛肉则更加恐怖,下图的咸牛肉是二战时代样式的。不要说吃,就是闻一下今天的诸位可能都要吐出来。据说味道就像“一具埃及木乃伊”。由于牛肉罐头经常能保存几十年,所以一般情况下,英军士兵会发现发给自己的牛肉罐头年纪比自己更大。比如说1839年英军在阿松森岛的仓库发现那些咸牛肉是1809年腌上的,这还不是最可怕的,1870年海军水手发现他们 吃的咸牛肉是1805年装进木桶里的。
克里米亚战争时,很多人吃了咸牛肉后就会腹泻,大量的牛肉因此被扔掉,有的步兵团一天就会扔掉几百磅。即使有鲜肉,军需官也会用咸肉代替,因为“分发鲜肉太费事了”。对于军 需部门来说,分发鲜肉比分发咸肉麻烦,烤制新鲜面包比分发成袋的饼干麻烦,所以他们为了自己少点更省事而选择让几千人死于粗劣伙食。1854年10 月1日至日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克里米亚英军死亡了35%,大量的死亡并非是由于恶劣的天气,而是由于在寒冷的天气里劳累过度、暴露于潮湿和严寒 中、不合理的食物、不充足的衣物……再比如我们很熟悉的甲午战争,有很多人信誓旦旦认为当时清军武器装备不比日军落后,但内行的人不会仅仅去观察武器装备来判断,更重要的后勤补给呢?日军研发装备肉罐头的时间很长。在甲午战争17年前,西南战争时期,日军步兵针对军用口粮做了若干试验,最终得出结论是必须立即大量装备罐头肉。日军高层开始大量购买本国产和外国产的牛肉罐头。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人紧急 从美国进口了一批牛肉罐头。并且在战后还制造出符合自己民族口味的牛肉罐头,到了1904年日俄战争时期,基本可以做到每名士兵都装备有罐头了。效果如何呢?日军在甲午战后对日军和清军做体格对比,清军平均身高高于日军4厘米,但体重却轻了6.5公斤。身体肌肉高于清军,平均握力超过清军10公斤。考虑到当时日本国内国民生活水准甚至比大清还低,日军的这种体格明显是由于良好的后勤系统供养出来的。按说日军大多数时候是在朝鲜和东北作战,补给难度大于清军,但绝大多数时候,日本都要吃得比清军更饱,除了因为清军的腐败以外,更大缘故就是日军有个更现代化的补给系统。能把军粮筹措更及时的送到前线去。
顺时针学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我已委托“维权骑士”维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经典]图文详解二战前后日本兵的真实伙食:别让电视剧忽悠了【2】
&&&&【提要】综合文库信息 : 《[经典]图文详解二战前后日本兵的真实伙食:别让电视剧忽悠了【2】》由66test综合文库频道友情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其是草本的绿叶菜)、山菜(这个才是中国所说的野菜)、各种海藻(以昆布即海带为主,还有紫菜、鹿角菜一类的东西)等等。&&&&泽庵&&&&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时,陆军即首次采用了以上的战地补给方式。当时供应伙食的方式是在后方由大仓组的炊事人员制作出饭团,和渍物(酱菜)等副食一道用竹叶包为一人份的“便当包”,然后由大仓组的搬运工用背篓运往前线。当时一名日兵一天份的口粮是白米六合,副食有泽庵、鹿尾菜、梅干、干切萝卜丝等,饮水则直接饮用煮沸的当地天然淡水,装在竹节筒里随身携带。所谓“泽庵”(takuan)是一种用米糠和盐腌制的黄色腌萝卜。&&&&硬饼干&&&&在明治十年(1877年)日本陆军首度从民间采购了1.35吨(大约两三千个)牛肉罐头作为军队口粮,此外还向士兵发放“携带口粮”(指供应中断时的应急口粮),包括六块饼干和一块干松鱼。这里所说的饼干是只用面粉、水和盐烤成的英式硬饼干(Hardtack),当时日本海军也将其列为口粮之一。这种饼干非常坚硬,西方人吃的时候要抹上融化的黄油、或者放在汤里泡软,才容易入嘴消化。当时日本军队管这种大型硬饼干叫做“重烧面包”,但是日俄战争结束之后,由于“重烧”和“重伤”谐音,军方觉得不吉利,所以改称为“干面包”或者“干パン”—日语中的“パン”也是“面包”的意思&&&&至于干松鱼,日文汉字写作“鲣节”(katsuobushi),也叫柴鱼,是将金枪鱼科的鲣鱼(有时也用同科的金枪鱼或青花鱼)去掉头、鳍、骨和腹部脂肪后,经水煮、烟熏、霉变等工序制作的干制调味品,被称为“世界上最坚硬的食物”或“鱼的木乃伊”,吃的时候要削成刨花一样的薄片或者磨成粉,用来煮汤。但是作为野战干粮携带时往往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士兵们只好一边行军一边用牙啃坚硬的干松鱼了。&&&&1922年时日本将军队的伙食费定为20钱1厘至19钱2厘四等,直到1938年才根据第312号敕令增加了6钱,到1940年又增加了12钱。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以每人每天精米600克加上精麦186克的标准来制定伙食费的基本金额,然后再加上用于购买副食和燃料的伙食费6钱5厘、野外伙食费4钱2厘、夜餐费6钱。这样,士兵每天的主副食金额,日本本土和台湾为30钱9厘,朝鲜为38钱4厘,桦太(库页岛)为50钱4厘,满洲地区为53钱7厘。&&&&在经济萧条、物价下跌时,部队的伙食费通常会有节余,但是在物价指数上升时,日本陆军部队经常感到捉襟见肘。陆军大臣经常在国会里捶着桌子要求增加军事预算,而即使给一个士兵增加一分钱菜金,国会议员们也不高兴。大正、昭和时代旧日本军队中普遍敌视政客、敌视议会、敌视民主的风气,就是这样形成的&&&&牛缶&&&&在西南战争结束后,日本陆军开始大量采购牛肉罐头(旧日本陆军将其简称为“牛缶”),平时作为储备物资,战时作为口粮的一部分发放。这种罐头最早是委托广岛商人浅枝富三郎和浅枝彦兵卫制作的,主料为牛肉、马铃薯、牛蒡、胡萝卜(日文汉字写作“人参”),为了适应日本人的口味而在煮牛肉的时候加入砂糖、酱油和姜,来代替西式炖牛肉中的盐和胡椒,并且采用马口铁包装。&&&&牛肉饼干&&&&西南战争结束后,日本陆军开始尝试完全用硬饼干取代干米饭作为野战口粮。但是考虑到日本人的饮食习惯的问题,决定先在少数部队中进行试验。日到6月30日间,在名古屋卫戍部队医院的十九名医疗实习兵中做了试验,在七天内完全以加肉硬饼干为食,并饮用茶水。这种饼干每块重100克,烤制时除了面粉、盐和糖外还加入牛肉末,每餐吃两块,一天摄人600克。试验时发现,由干饼干很硬,难以啃食咀嚼,因此每餐要耗时30到40分钟;为了吞下饼干,每人每餐平均需要饮用1707毫升的茶水。当时名古屋第三师团作为“携行粮秣”的干米饭,每餐分量为135克,每天405克,另加食盐35克,虽然比较适合日本人的口感,但是营养价值不如牛肉饼干。在甲午战争时,日军决定完全以牛肉饼干代替干米饭作为野战口粮,考虑到中国大陆作战区域缺少饮用水源,还特地委托日本当时著名的西点制作商“风月堂”开发了作为替代口粮的“小型ビスケッツ”(小型饼干),这种饼干和我们今天吃到的饼干口感已经很相像了&&&&勇者大和煮&&&&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国内的罐头食品(包括肉类、海产和水果罐头)民间消费量一直很有限,这并不是说当时的日本人不爱吃罐头,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向美国和欧洲市场出口罐头,以换取宝贵的外汇。当时日本全国罐头产量的三分之一是用作军队口粮和应急口粮的,50%以上用于出口,用于民间消费的只有15%左右。除了牛肉罐头外,在1892年,罐头业制造者伊谷以二郎还开发出用鲸鱼(小鳁鲸)的痩肉制作的罐头,在甲午战争爆发之际,他向陆军捐献了2800罐鲸肉罐头,称之为“勇者大和煮”(所谓“大和煮”就是加砂糖、酱油和姜炖制的烹调方法)&&&&干松鱼&&&&日军士兵随身携带的一天份野战口粮
特别声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军罐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