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去依图科技 林晨曦怎么样,和bat比

BAT角力人工智能将掀起怎样的蝴蝶效应?_中国电子报-爱微帮
&& &&& BAT角力人工智能将掀起怎样的蝴蝶效应?
每一轮风潮面前,BAT注定不可能风平浪静。阿里、百度、腾讯的竞争在经历了PC互联网、移动互联之后,今年又拉开了人工智能的新一轮竞争大幕。9月,在“2016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宣布开放百度大脑开放平台、百度深度学习平台,将人工智能列为公司级核心战略。随后被称为美国科技公司中最有权势的华人代表、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离职,被传将加盟腾讯就任联席总裁,主管腾讯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业务。9月22日,腾讯AI实验室宣布成立,将进行AI基础理论研究及工程实验,推出机器人开放平台,将腾讯的计算机视觉等AI核心技术共享给伙伴。而10月13日举行的阿里云栖大会传递出的信息是,阿里正在向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公司演进,并公布多项人工智能应用成果,包括利用AI给整个杭州市装上“大脑”。BAT如何布局人工智能战略?在新风口,BAT将展开怎样的纠葛?又将煽动起中国AI生态链怎样的蝴蝶效应?进入:谁早谁晚?互联网企业的参与和推动注定影响这个世界的技术格局和潮流,所以当AI来临,BAT对其一举一动备受关注。百度是BAT三家企业中最早也是最系统化大举布局AI的企业。2013年,在谷歌AlphaGo还没有和李世石下棋之前,百度就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李彦宏自己亲任院长;其后的2014年,谷歌大脑的负责人吴恩达被挖到百度任首席科学家;2015年,李彦宏的两会提案就是关于“中国大脑”;2016年,百度宣布投资200亿元上马无人驾驶项目,成立投资基金主投方向是AI。从时间上看,阿里行动比百度稍晚。阿里在2014年成立了IDST(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Technologies)数据科学研究院,从美国招聘了几名大数据资深学者,如金榕、漆远等,但2015年下半年,随着阿里整体战略调整,这个大数据研究院又分拆到阿里下属的蚂蚁金服等几个公司。今年,阿里云将微软公司的AI人才周靖人招募旗下任首席科学家,在今年的云栖大会上,AI成为“技术阿里”的重要关键词。腾讯在这三家中看起来仿佛是AI“声浪”最弱的一家。但据传2014年腾讯就曾经准备聘任顶尖AI人才为首席科学家,2015年微信事业部建立了模式识别部门,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推动人工智能项目,不过当时这些行动都放在各个事业部。今年9月22日,腾讯宣布AI实验室成立,并有可能将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挖来担任公司联席总裁,负责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业务。BAT都闻到了AI要来的气息,采访中普遍认同,百度是进入时间最早同时也是最系统化布局AI的企业,其次是阿里(阿里早期用的词汇是DT和大数据),腾讯相对要晚一些。因为早一点,所以“百度早先在深度学习、语音识别、机器翻译、自然语言理解、机器视觉上有较大优势。但随着深度学习的普及、加上AI人才的流动,这个优势会变小。”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整个AI应用层面的探索仍在起步阶段,投入大,风险高,究竟BAT哪家能在人工智能的战场上取得中场胜利,还很难断言。”新智元创始人杨静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产品:谁优谁劣?我们不可能脱离历史谈未来、脱离企业商业核心谈AI,所以关于这几家企业在AI上的布局,有人说,因为业务基因不同,所以BAT在AI领域的投入力度、定位也不同。从定位来看,或许因为搜索业务天然就和人工智能相关,又或许李彦宏本人就很“技术控”,从李彦宏自己挂帅到技术布局以及投资方向看,百度希望未来成为一家人工智能的公司。而阿里的基因是商业,后来有了阿里云,所以阿里对AI的定位更多是基于阿里的业务场景,一方面是让AI成为自身大数据分析与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工具,另一方面也对外输出人工智能服务能力。腾讯的基因是社交,因此如何将AI与社交、游戏结合是其对AI的需求。从产品上来看,百度目前的主要AI有几类:一是针对消费者的个人助理“度秘”,与微软的“小冰”、“小娜”类似,为用户提供生活服务帮助。二是针对企业级的AI应用,这些相对隐在幕后,主要提升百度的各种服务和业务,未来也有对外提供服务的可能。比如在“百度外卖”中运用AI算法提升外卖效率,包括电脑派单、配送员路径优化等等,据说百度外卖比其他外卖效率高出20%-30%,幕后工程是其后台算法。为了优化算法,每天会“回滚一遍派送员派送路径”。三是无人驾驶汽车。应该说这是非常复杂的AI,据介绍,百度无人汽车的目标是“三年商用、五年量产”,目前合作的厂商包括宝马、奇瑞和长安等,从透露情况看,百度在做4级(无人驾驶)完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阿里目前的主要AI产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AI替代客服。比如阿里“小蜜”,公布的数据显示,阿里“小蜜”每天应对百万级服务量的情况下,智能解决率达到了80%。二是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于电商场景,包括身份识别、图片搜索、违规图片识别等。阿里妈妈图像团队能够以95%的超高准确率识别图中违规文字信息。三是AI在金融业进行风控。目前蚂蚁金服已将AI运用于蚂蚁微贷等,如通过机器学习技术把蚂蚁微贷和花呗的虚假交易率降低了10倍。四是AI助力城市管理。杭州正利用AI构建“城市数据大脑”,阿里是重要参与方,从杭州萧山区的部分路段的初步实验看,城市大脑通过智能调节红绿灯使车辆通行速度最高提升了11%。五是利用AI解放速记员和书记员,比如协助法院庭审、视频语音转录。腾讯的AI产品目前看主要应用于自己的QQ、微信、游戏等产品中,同时也有一部分是对外输出的产品和服务。一是针对个人的“小微”,这是应用于微信平台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类似于微软“小冰”,这是在微信与小冰冲突之后推出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二是针对2B市场的AI应用,比如“云搜”和“文智”。“云搜”可对公司内部各大垂直搜索业务进行高度抽象和整合,为用户提供可视化的数据定制服务,具有联想词推荐、高级纠错、人工干预、按域检索、个性化分词等附件组建功能。“文智”是中文语义平台,基于它提供的API,用户可进行搜索、推荐、舆情、挖掘等语义分析应用,也能定制具有产品特色的语义分析解决方案。赛迪顾问高级咨询师向阳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腾讯的主业是社交与游戏,某种意义上看,AI对其的影响未必比VR(虚拟现实)大,所以VR更有可能是其关注的重点。”有分析人士称,从目前各家的产品与应用来看,百度的高举高打和重投入被看好。但也有人称:“‘度秘’、‘百度大脑’目前无法看到很好的商业前景,而无人车需要在几年之后才见分晓,相比较而言,阿里AI支持电商,腾讯AI支持社交,虽然没有那么宏大,但商业思路更清晰,确实能带来实际价值。”这几家企业在商业核心上并不相同,而且AI的商业应用也尚在摸索期,所以现在还不是给各家企业下结论的时候。对于未来AI的预期,还要取决于坚持和想象力,就像十几年前我们没有搜索、没有电商、没有社交软件一样。未来:创业公司和BAT谁更有机会?向阳表示,大家关注BAT,更愿意将其与业务高度相似的国外巨头进行比对,比如百度与谷歌、阿里与亚马逊、腾讯与Facebook。与国外巨头相比,从方方面面来看,差距还都是比较大的。当BAT正在推动各自的AI平台开放之时,国外巨头已经度过了各自开放,同时进入了“手拉手”的状态,联合做更多AI的事。9月28日,亚马逊、谷歌、Facebook、IBM、微软宣布成立非营利人工智能合作组织(Partnership on AI),目标是为人工智能的研究制定和提供范例,推进公众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并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来吸引民众及社会的参与和讨论,并加速研究人员进行协同研究。&尽管他们之间有竞争关系,但不妨碍大家在一起。在中国,通常当BAT加大和加速布局AI时,一定会引来资本界和社会各方对AI的关注,推动中国AI更快的发展。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加速融合将会是接下来AI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更多学术界的人才进入到产业界,不管是自己创业还是进入大公司,“事实上这股融合潮在BAT高调进入AI之前就已经开始。”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吴甘沙是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今年年初创立了驭势科技,专注无人驾驶汽车。余凯是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副院长,现在是地平线机器人公司的CEO。在未来,中国的AI发展,是垂直细分应用的企业和创业公司有机会,还是BAT更有机会?BAT会“买、买、买”从而吃掉各类AI公司吗?在BAT拉开AI序幕的时候,市场和生态的各种忧虑就已经存在。应该说,这些忧虑都太早,目前看,中国AI市场完全没有到“针尖麦芒”竞争的时候。BAT各自都投资了许多AI创业企业,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从AI领域供给侧能力来看,刚刚处于萌芽状态,无论是“供给侧”能力的培养,还是“需求端”的接受度来看,都需要“供给侧”解决更多的问题,做出更多的“亮眼”的事情,来培育市场、启动市场。采访中,依图科技创始人朱珑说的一段话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曾将参与“杭州城市数据大脑”项目建设,这是一个有十几个厂商共同参与的项目,给他最大触动不是技术本身而是这个城市领导人的观念、勇气和执行力。中国有这么大的需求市场、有这样的决心和执行力,供给侧和需求侧联手,未来中国的AI有更多的变量是我们所想象不到的。关注和推动中国AI发展,我们需要更大的视野。(《中国电子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中国电子报社官方微信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推荐到广播
615568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關東煮茶茶)
(甜筒星人)
第三方登录:您的赞赏,是对我创作的最大鼓励。|赞赏2人打赏
收藏已收藏 | 418赞 | 499
扫码分享到微信
投稿、稿件问题联系Q:
1542篇作品17.4m阅读总量
热门问题12345678910滴滴与Uber的这三年:战也资本和也资本
出行市场的两战两和,重申了一个陈词滥调的规律:市场上做主的,往往是资本。文 | 卢晓明8月1日,多次否认之后,滴滴和Uber终于宣布合并了。滴滴出行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据悉,双方达成战略协议后,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同时,滴滴出行创始人兼董事长程维将加入Uber全球董事会。Uber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也将加入滴滴出行董事会。打则惊天动地,合则恩爱到底。这个画面,这句话,似乎似曾相识。没错,在去年年初,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在其第一轮于打车市场的烧钱大战结束,市场正以为它们在专车市场将再掀起一轮风雨时,它们宣布合并。今天,当滴滴出行与Uber刚完成上半年刷记录的融资,市场以为它们不会停战之时,合并的消息却屡屡传出。尽管滴滴公关多次否认,但官方消息今天确认了合并的消息。连不靠谱的公关,都跟去年如此相像。故事总是如此相似,只因背后的推手皆为资本。回顾此前的故事,大概要从Uber进入中国前说起。第一轮打车烧钱大战:滴滴、快的相争白热化之际 Uber进场2012年,还未入华的Uber已开始推出非出租车共乘(快车/拼车)服务。这个打车软件的鼻祖诞生于2010年,一开始提供的是高端的商务叫车(专车)服务,林肯城市轿车、凯迪拉克凯雷德和梅赛德斯-奔驰S550等高端车型;次年推出低价预约出租车(打车)服务。同时,它的拷贝者在国内不断涌现。当年,摇摇招车率先上线,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相继在8、9月份上线;次年4月,大黄蜂打车和打车小秘上线。在滴滴成立之初,它们做的不过是把Uber的其中一项业务——打车——拷贝过来中国。据网易科技统计,如斯简单的模式,在鼎盛时期,市场上共有30多种打车软件。然而,像后来发生的无数次狗血剧情一样,真正燃起大战的,是BAT的进场。2013年4月,阿里资本宣布以400万美元投资快的打车,腾讯1500万美元投资嘀嘀打车(后更名为“滴滴打车”); 2014年初,滴滴打车完成C轮1亿美金融资,来自腾讯和中信产业基金,此后阿里继续向快的打车追加投资。同时它们也成为了巨头抢夺支付场景的一步。快的在2013年8月即接入支付宝;滴滴在2014年1月接入微信支付,且在微信端推出滴滴打车入口。拿下了巨头的融资,似乎就已经选定了市场的主角。资本弹药逐渐充足,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补贴的号角开始吹响,第一轮烧钱大战开始。而就在国内打车软件补贴大战硝烟弥漫之际, 2013年下半年,Uber就已经在中国的上海、深圳、广州三个城市开始试运行;2014年2月,Uber正式进入中国。那时的Uber主推高端商务专车,它跟当地汽车租赁公司合作,提供豪华车型的用车。用户通过手机软件预定车辆,支付不需要使用现金,而是在绑定的信用卡中扣除。同年12月,百度投资Uber,计划共同拓展亚太市场。在出行领域,BAT悉数进场。大战从年初一直延续到了2014年5月,两大打车软件均停止乘客现金补贴。滴滴称,已经补贴了14亿元;快的也称补贴超过10亿元。对于停止补贴的原因,分析师黄渊普认为,可能是因为迟迟找不到有效的盈利模式,与其在打车软件上烧钱,不过把资源转移到更有前景的商务租车上来。滴滴打车联合创始人吴睿在当年3月接受中新网采访时也称,滴滴打车在积极探索盈利模式,每月广告收入已有千万级别。但是这同动辄上亿元的补贴相比,实在是杯水车薪。当时,有媒体分析,滴滴、快的取消打车软件的补贴,也许意味着他们已经开始在备战商务专车之役。滴滴快的合并发力专车 Uber当面下战帖随着Uber入华,商务专车呈崛起之态势,加上BAT悉数登场,专车之战一触即发。2014年7月和8月,快滴打车和滴滴打车相继推出了针对中高端消费群体的专车服务,截至2014年底,滴滴的专车业务覆盖了北上广深等16个大城市,日订单已经突破15万单。其实,易到用车在几年前就已开始在专车业务市场进行尝试,然而,资本,是永远的催化剂。当快的和滴滴,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资本涌入之时,这个市场才被彻底激活。就连老牌的汽车租赁公司也坐不住了,要进入这个市场分一杯羹。虽然开展专车业务,出行应用有着诸多监管的顾虑, 但2015年1月,交通部在《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对手机召车等新型服务模式的规范管理,鼓励发展多样化约车服务。”上海市交通部主任当时在接受《东方早报》采访时更是表示提倡约租的模式,优质优价的模式,管理部门不会扼杀新生事物,会鼓励创新,但必须依法合规。随着有关部门相对积极的表态,各家的专车业务又开始进行了市场急剧扩张。2014年年末与2015年初,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相继宣布完成了金额为7亿美元和6亿美元的D轮融资,腾讯和阿里再次位列各自投资者之位。战火从打车市场烧到了专车市场。而在去年情人节,滴滴与快的宣布实现战略合并。快的CEO吕传伟在内部邮件中解释了合并的原因:1、恶性的大规模持续烧钱的竞争不可持续;2、合并是双方的所有投资人共同的强烈期望;3、除了财务因素外,合并后可以避免更大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新公司可以马上加速开展很多新的业务。可以看出,投资人在背后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然而,补贴战并未就此结束。合并究竟是为了停止烧钱?还是为了一起烧钱?易观国际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打车软件累计账户数量达1.72亿,而快的和滴滴的市场份额之和为99.8%。这意味着,合并后的滴滴快的,在中国打车APP市场份额中将占比超过90%。而在专车领域的竞争态势方逐渐显现。从2014年10月起,Uber就启动“人民优步”项目,定位于乘客与车主之间进行“拼车”,并大量招募私家车,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快车业务,该业务发展十分迅速。然而此时的滴滴和快的,仍未进入私家车领域。就在两家公司整合时,Uber在中国发力,加大补贴力度,市场份额猛升。老牌租车公司神州租车在2015年1月上线神州专车,其专车业务上线数月,已完成两轮融资,估值达到35.5亿美元,两轮融资共计8亿美元,刷新了中国互联网AB轮融资记录。据《财新周刊》报道,滴滴快的刚刚合并,Uber的CEO卡兰尼克就飞到中国,给了滴滴快创始人程维两个选项:要么接受Uber投资公司,占40%股权;要么正面开战被打死。程维拒绝了前者。合并后三个月,滴滴快的在5月推出了快车业务,宣布投入10亿元到快车业务的补贴上。这宣告着新一轮大规模的烧钱大战的开始,战场从打车补贴转移到专车补贴。这也意味这,原来业务与Uber没有交集的滴滴快的,开始携手将注意力放在了Uber主打的专车市场,与其短兵相接。数据显示,当年一季度专车服务订单量占比滴滴专车和Uber名列前二,占比分别为78.3%、10.9%,这一数据将在烧钱之后被改写。第二轮专车烧钱大战:Uber快速扩张 滴滴烧钱加速滴滴快的首次快车业务的补贴打出了每周一可有两次15元免单的牌。同时,滴滴快的在车费的基础上,将根据时段对司机进行补贴,补贴额度大约在车费的1.5倍到2.5倍。这些,都是为了应对Uber在中国掀起的高补贴之战。据财新报道,接触过几家公司的投资人曾表示,滴滴快的合并一个月后,在全球其他地区不采用补贴策略的Uber一次性预备了10亿美元补贴。该投资人计算,如果按一个司机每周85单、工作6天算,仅一个司机,Uber每周就将支出6000元,司机的整体收入比原来扩大了2倍-3倍。在北京、上海等几个大型城市,Uber订单量峰值,一度超过滴滴快的的专车订单。卡兰尼克去年6月称,Uber计划2016年扩张至50个人口超过500万的中国城市。他说:“我们的中国客户每天完成100万次行程。在Uber业务量最大的10个城市中,有4个是中国城市。这让中国成为Uber美国之外的最大市场。”新一轮的烧钱大战再燃,还是同样的战争方式,只是参战方不同,从前的对手,如今成了战友。数亿资金换来了新的市场格局。据财新报道,去年10月,专车与快车的市场份额,滴滴快的占七成,Uber占两成,而剩下的一成则是神州租车。据统计,2015年前5个月,滴滴快的平均每单亏损19元;平台的送券、广告、市场推广费用共计1.7亿美元。照此计算,滴滴快的不包括顺风车、代驾、巴士等新增业务在内,其平均每单亏损约30元。在出租车领域,平均每个订单补贴1.59元。根据被曝光的Uber财务文件,Uber预计,2015年到2017年,Uber在中国需要投入30亿美元:2015年亏损11亿美元,2016年和2017年每年亏损9亿美元左右,2018年盈利1亿美元。据腾讯科技,滴滴在2015年也至少亏损了100亿美元。2015年4月,滴滴快的推出顺风车业务;7月,巴士业务上线,随即,代驾业务上线。9月,滴滴快的整理品牌定位,更名为滴滴出行。拓展新业务后,滴滴快的的烧钱速度会比之前更快,滴滴当年9月融到的30亿美元可能只能维持一年;其还将1亿美元投给Uber在纽约的本土竞争者Lyft。Uber也随即推出了顺风车业务。为了给新业务造势,8月,中国地区政策从“新老用户各获得30元乘车优惠”调整为“新老用户各获得50元乘车优惠”。合并历史重演 管理层意志抵不住资本的逻辑烧钱大战持续了一年,却并无熄火之意,今年6月,Uber宣布获得沙特主权财富基金35亿投资,滴滴宣布将完成金额高达45亿的融资,均刷新的双方的融资金额。滴滴出行融资情况(图片来源:腾讯科技)Uber融资情况(图片来源:腾讯科技)正因为上半年双方的这一轮融资,“所有人都认为,他们根本不会停止这场战争。”一位接近滴滴的人士告诉《财经》。然而,就在两家公司大举筹集弹药、网约车新规要为专车正名之时,双方却频频传出要停火甚至是合并的传言。7月20日,彭博报道,Uber的投资者希望Uber的管理层停止在中国与滴滴昂贵的补贴大战;而《华尔街日报》网络版撰文称,不少投资者和观察人士怀疑,在轰动且昂贵的漫长对峙之后,这两家公司终将合并。“第一次海湾战争花费大约600亿美元。”已经参与滴滴3轮融资的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曾表示,“滴滴和Uber两家企业的融资总额约为200亿美元,这简直就像一场战争。但在达到300亿美元之后,这场战争可能将熄火。”跟滴滴、快的合并前的情况相似,当媒体向滴滴出行公关证实该消息时,他们均予以否认。就连双方高管,也明确表示不会合并。今年6月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也曾经表示:「UBER和滴滴不会合并,这场发生在两家中美互联网公司间的出行服务大战远未结束。」面对合并的传闻,滴滴战略负责人朱景士表示,滴滴将会很快实现盈利,暗示没有必要合并。「在几乎中国所有城市,滴滴都领先竞争对手,在出行行业中,滴滴一定会成为唯一胜出者。」然而,一次又一次否认,也止不住消息满天飞,最后果然还是合并了。据《财经》报道,随着烧钱大战愈演愈烈,投资人的耐心也是有限的。同时,中国市场上的亏损,某种程度上阻碍了Uber全球的上市计划;对Uber的投资者而言,及时止损、保住全球市场并尽快上市,比抢占中国市场更重要。滴滴与Uber拥有贝莱德、高瓴资本、老虎基金、中国人寿4家共同的投资方。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对《财经》透露,这次合并老虎基金与高瓴资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出行市场的两战两和,始于资本的支持,又休于资本的反对。不过重申了一个陈词滥调的规律:市场上做主的,往往是资本。正如上述人士表示:「这次合并的背后有两间公司的意愿在里面,但实际上最主要的是还是出于投资人的意愿和推动。」至于大家关心的:以后还有补贴吗?、你觉得投资人能同意吗?:)“未来时氪”前沿科技应用,深度行业解读重磅嘉宾讲述人工智能的未来出门问问创始人 李志飞 &依图科技CEO 朱珑 &云知声CEO 黄伟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贾佳亚 &点击阅读原文抢购早鸟票推荐阅读: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网约车温和判决的背后:滴滴Uber“求放过”的全过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依图科技 招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