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坚固往生净土圣贤录往生传的信愿

关于凡夫能否可以仅凭信愿往生净土的辩论 -智悲佛网
本栏目中的文章,仅为一家之言,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
关于凡夫能否可以仅凭信愿往生净土的辩论
全知麦彭仁波切――这位文殊菩萨的真实化身,为了引导无量无边众生,通过修持易行道之净土法门,当生成佛,惠以真实之利,以不可思议的悲心、智慧,撰著了《净土教言?开启信心之佛教明日》,开显了《无量寿经》的密意,为被无明暗覆的娑婆世界众生作狮子吼,以排山倒海的气势,通过严密的理证,抉择了往生四因,又将往生四因浓缩成凡夫仅凭信愿就可以往生西方净土,一旦往生,就是一来菩萨。
然而,在生死苦海流浪日久、心志怯懦的凡夫,做梦也想不到一个被烦恼训练有素、业重福轻、障深慧浅的凡夫,居然可以凭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永超轮回、直趋涅,因此,对凡夫往生净土,存在诸多疑惑。全知为了遣除此等疑惑,在《净土教言》中有六轮辩论,通过辩论,可以让我们树立往生净土的信心。
下面,就让我们来领略如大雷震的文殊智慧。
第一场辩论,一个业障深重的凡夫能否一下子成就不可思议功德。
对方认为,不是圣者不可能往生极乐,理由是:此极乐世界胜过其他净土,而且所有往生者全部具足总持、等持、神通等无量功德。
对方以两个理由来成立“凡夫不能往生”。第一、极乐净土不仅超胜三界,而且超胜其他净土;第二、往生者具足无量功德。
驳斥:既然你承认圣教中所说的“已往生者都具有如是功德等”,那么为何不承认圣教中所宣说的往生之因呢?
这是采用同等理来反驳对方,通过你方承许“此极乐世界胜过其他净土,而且所有往生者全部具足总持、等持、神通等无量功德”,推出对方承许圣教为正量;那么,圣教所说的“仅凭信愿可以往生”,你方为什么不承许呢?
关于仅凭信愿就可以往生的教证很多,极乐愿文云“除造舍法无间罪,诸诚信您发愿者,如愿往生极乐刹。”《弥陀要解》云:“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对圣教相信就不应该取一舍一,这是关键的问题!现在,有些自诩为净土行人,一开口就是“我是净土宗的,我不学密法”、“我只皈依阿弥陀佛,不会皈依密宗的佛陀”,全知的金刚语是当头一棒!《遍摄一切研磨经》云:“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阿弥陀佛遮止诽谤正法者往生净土,《无量寿经》云“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进一步解释: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成就这般极其广大的功德,这完全是凭借佛陀的愿力与智慧力,而不是由众生各自之力成熟才形成的。
驳斥之后,全知进一步给我们显明正理,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成就一生作佛这样的功德,完全是凭借阿弥陀佛的智慧力和愿力,不是众生自己的能力。举个例子,你买上一张飞机票就可以马上从广州到达北京,不用你去研究飞机、制造飞机、建设机场。
第二场辩论,对方通过别时意趣来维护自己观点。
此时,面对我们发出的取一舍一的过失,对方维护说:我们并没有你们所说过失,我们全部承许圣教,但有些圣教是有密意的。也就是说,仅凭信愿可以往生,这一点是圣教量,我方并未否认,只是这种说法是别时意趣。
对方说:“经典中所说的念诵佛号便可往生净土等义,是别时意趣,其密意是指一旦获得圣者果位(一地以上)后方可往生。”
现在,凡夫以信愿为因,将来修到登地之后就能往生。
驳斥:有些具足信心的人,死后立即得以往生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当然也有以密意说成其他时候能往生的。
经上说:“称念佛名就能往生净土”,既有别时意趣的说法,也有现世往生的情况。如果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和求生西方的愿心已经达到强有力的程度,也有即生就往生的情况。你方一概认为都是“别时意趣”,这是以偏概全,并不全面。
进一步给对方发过失,谁能一口咬定说:所有持诵佛号者均可往生等绝对是指他时将成熟之义?因为人的业力、缘分、根基次第无量无边,对此佛陀的幻变也无量无边。以听闻佛号,也会有死后立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这一点没有任何理证能够推翻。
确实深信切愿,不但即生往生,还能一往生就登地,就成为圣者菩萨。西方净土有四土九辈之分,正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为度化不同根基众生,方便而设;如果一口咬定,所有信愿往生都是别时意趣,不仅抹杀了阿弥陀佛的悲智双运,而且使大部分人丧失信心,其过大矣!
第三场辩论,对方继续维护自己观点。
前面,我们驳斥了对方把信愿往生全部说成别时意趣并不合理,对方针对这一点进行补救。
对方认为:假设是生起了圣者之证悟的修行人死后能够立即往生。可是,现在根本没有见到这些殊胜功德,所以死后也不能马上往生极乐世界。
对方仍然认为,仅凭信愿往生,都是别时意趣。因为现量见不到即将往生者现前圣者功德。对方推理非常简单,如果现前圣者功德,可以当生往生;现在信愿往生之人,没有现前圣者功德,因此比量可以推出不能当生往生;只能以后往生,所以仍属别时意趣。
驳斥:倘若今生修道中已经现前了圣者的证悟境界或不久即将现前,那么即使没有重新加上以听闻佛号等便能往生这样事半功倍的其他因,也无疑能够往生。
我们直接反驳:假如今生现前了或者很快将现前圣者的证悟,那么凭自己的道力就能直接去极乐世界,不必再借助闻佛号等的方便。所以,经中说的“闻到佛号、发愿往生等就能往生”一定是针对凡夫说的,意思是凡夫依仗佛力加持就能往生。
再通过教证说明:除造五无间罪及舍法罪外,皆可往生。往生应该具足那些条件,阿弥陀佛最有发言权,请看《无量寿经》记载的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就一目了然。“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显然也是针对凡夫说的。因为圣者不会造五逆和谤法的重罪。因此是指凡夫里面排除被五逆、谤法重罪障蔽的人。
不要说深信切愿,能够当生往生,甚至存在合理怀疑,也可以当生往生,经云:仅闻佛号者,虽有怀疑亦可往生。按照《极乐愿文》观点,怀疑也可往生,只是“于五百年中,虽具乐受用,然花不绽放,延误见佛颜”。
极乐世界存在边地疑城,这是阿弥陀佛智悲的另一个体现,就是为了度化想去极乐世界,但心中虽然有怀疑的众生。有怀疑,就不是指圣者。
往生净土的根本因,概而言之,就是:仅以发清净心也可往生,《无死鼓声总持经》云:“具信善男或善女,谁有信心、胜解及恭敬心,将往生净土。”圣者的修行境界不是只能发一个清净心!比如到了初地显现十二种百功德,这是很广大的证德,哪里是只发一念清净心的水平呢?
诸如此类,从古至今的净土经论,处处可以见到是为凡夫宣说的证明。佛陀传讲净土五经,目的是要度娑婆世界的凡夫,让他们即生了脱生死、登入净土、圆证不退、成就佛果。所以传法的对象主要是凡夫。善导大师在《观经四贴疏》中,也抉择了九品往生都是对凡夫宣说的。
由此显示了阿弥陀佛极大的悲愿,佛的愿力是要加被凡夫,让他迅速登上圣者位。
结论:经中说的是凡夫人听闻佛号并发愿能往生极乐世界,而并没有说圣者闻佛号发愿才能往生。
第四场辩论,在我方无可挑剔的教证、理证攻势下,对方不得不承认这是对凡夫说的,因此,即使没有现前圣者境界,也可往生。但为了维护“凡夫不能仅凭信愿往生”的立论,对方固执己见地说,这是有密意而宣说的!密意不是指“凡夫闻到佛号发愿,就即生往生净土”,而是指以此为前提,逐渐修到了菩萨位才能往生。请看对方辩护:
经的密意是指凡夫位时以发愿的因作为前提,等到获得菩萨果位以后才能往生极乐世界。
我方直接发过失:如果是这样,那么经中为何说仅以信心、愿力便可往生呢?
对方回答:我们不是强调说此经文是有密意的吗?这是说,如果生起信心、希求心则逐渐获得圣者的证悟智慧,之后可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就针对对方所说的密意发问,既然有密意,也就是对目前不构成真实意义,其意义以后显发。既然目前没有直接意义,一定存在以理妨害,那么请问:对于佛经中所说“唯以信心愿力即能往生”的教义,你认为存在那些妨害呢?
这一发问,对方哑口无言。
我们直接说:无有任何直接能害的理证,因为依靠佛陀的发愿力与智慧力,如果听闻佛号并生起希求心,那么仅仅凭这些因的力量,临命终时便可现见善逝化身,虔诚起信,一心专注,不忘之正念等五根转变成五力,在短时间内即可生起圣道的证悟。
为了使对方明白这个道理,我们通过比喻说明:就好比咒语加持的种子很快就会成熟一样,毫不费力以顿超方式引生圣道证悟的可能性是有的,否则,一切密咒的甚深方便、明咒的甚深功德以及善逝的甚深幻变等也应成了怀疑之处,因为按照你们的想法,这些事半功倍的情况不可能实现的缘故。假设有这种可能性,那么凭着信心愿力往生极乐世界是可以实现的。
再引用公案说明:有母女俩死在恒河与雅穆奴河的汇合处,死后转生到色界天。尽管她们未曾修成生色界天的禅定之因,但依靠相互之间怀有强烈慈爱的善心力,当时便成就禅定而往生到天界。
最后通过理证类推:在灭劫之时,人们通过法性力无勤便可成就禅定。还有仅以善逝、菩萨摸顶便能成就数劫中也难成就的禅定等殊胜功德。
第五场辩论,对方看到仅凭信愿可以当生往生实在没有教理妨害,就另找维护自方观点的途经。他们也注意到“往生第三处,依论即有理”,所以从圣教找依据,圣教不是说要广积资粮吗?《佛说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马上反攻:经中也宣说了需要积累无量资粮。发愿得以实现的因要依赖于资粮,如果不具备广大资粮,那么仅仅依靠发愿等也不能往生净土。
也就是说,仅仅信愿,不能成办往生,还要积广大资粮才能往生!
驳斥:一般来说,发愿得以实现的因的确是积累资粮;同时也要承认,根据众生积累资粮的业力、根基、缘分的差别,存在着死后立即往生、他世往生极乐世界的各种情况。
这是首先承许对方观点正确部分,对方引经据典,确实,就一般情况而言,信愿加上广积资粮,当生可以成就;没有广积资粮,就在他世成就。我们在前面,也已经分析过,信愿往生有当生、来世成就两种情况。但你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具足强烈的信心、希求心,不依靠他缘便可圆满一切广大资粮之因,因为凡是听闻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名号的人,往昔必定积累过广大资粮。
我们陈述两种观点:一、信愿本身就是一种广积资粮,二、按照观待理,以果推因,现在能听到极乐世界和弥陀名号,能对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起信心,这不是偶然的事件!一定是过去广积资粮所现前的果。这一点,我们引用教证说明:“未来时,至佛法隐没之间,于此广大法门,诸佛皆赞叹,诸佛皆称扬,诸佛皆恩赐,此法能速成一切种智。耳闻此法之彼等一切众生,获得极妙善、生起诸善根,侍奉过往昔如来,蒙受佛陀加持,耳闻佛号能心生欢喜、获得殊妙喜乐。”
这已经充分说明,对诸佛皆赞叹的净土法门生起信愿,就是往昔侍奉过如来的广大善根成熟的原因。
再引用经文说:“若不积福德,不会闻此法,成就菩萨者,彼将闻此语。”何人听闻此胜法,忆念善逝得欢喜,何人诚信佛菩萨,彼等过去为我友。”
根据所引用教证,可以下结论:如今能听到犹如宝藏般十分难得的佛陀名号之人,往昔必定积累过广大资粮,将来必定会往生极乐世界。
反面而言,如果我们不是凭借现在的果报,推测过去是否广积资粮,不要说我们这些凡夫人不能了知自己前世后世的情况如何、有无解脱和一切种智的缘分等,而且诸大阿罗汉也不能如理了知他人的相续,例如,华杰施主的善根,大阿罗汉目犍连尊者也未能知晓。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下结论:如果是信心十足、欲乐强烈的人,他不可能没有缘分。换言之,一定是往昔积累资粮的果报成熟了。
而且,对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生起信心,也可以成就广大的资粮。我们可以引用教证证成,《净土经》云:何人尘数界,粉为细微尘,较彼多世界,满宝作布施;何人已听闻,阿弥陀佛名,极乐胜功德,欢喜而合掌,此福胜前福。
佛经中还说:“听闻善逝名号者,菩提道中不退转,直至菩提果之间,获得不忘陀罗尼。”又说:“不转女身获总持,持梵净行转贵族,获得殊胜三摩地,欢喜受持菩萨行,值遇胜喜善根等,将得无量之功德。”
可见,对于阿弥陀佛生起信心,发愿求生净土,一方面是过去广积资粮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现在所积累的广大资粮。
因此,你方所认为的深信切愿,当生不能往生,因为缺乏广积资粮之故,并不成立。而深信切愿,当生一定可以往生,理由就是:依靠众生的善缘与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二者因缘和合,极为难修的圣道也会毫不费力地成就。
为了让劣慧者彻底明白此理,再引用教证。经中也说:旁生的行走等有快慢五种;同样,证道也有快慢五种。此外,密宗成就者,将粗身变为清净身,便得欲界色界持明果位,此身被殊胜本尊摄受,从而能圆满有学道及无学道果。密宗金刚乘道中说:“在浊世短暂的一生中,也可成就双运果位。”如果善加观察此理,就能认识到:诸法能力不可思议,依靠这种加持力,能够顺利成办极其广大之事,这一点极为稀有,而以正理无法证明这些不可能。
引用上面的教证、比喻,是为了说明如下道理:毫不费力地往生极乐世界并非办不到,因为善逝如来的无量智慧幻变对此成为事势理,并且确凿可靠的正教作为此理的正量。
再针对对方存在问题,发出过失:有些劣种寻思者为何只承认极乐世界具有广大功德这一部分圣教,而不承认依靠广大功德之因,以听闻阿弥陀佛名号等即能往生极乐世界的另一部分圣教呢?
进一步指出危害:这些人,对极为隐蔽的所量之义,不以遵照圣教善加观察的智慧力来辨别,而以愚者的胡言乱语来搅乱善逝圣教的意义。世间俗众,本来被粗猛疑惑所逼迫,再加上前者就更增添疑惑了。本来产生合理怀疑的人想往生极乐世界,但听到这样的话,反而生起非理怀疑,使所积累的往生极乐世界等有重大意义的善根都失坏了。智慧尚未稳固随波逐流的人,本来欲求往生极乐世界,听到此话后,只会被毁坏而已。
也就是说,你方一直认为仅凭信愿无法当生往生,其实是摧毁别人所积广大资粮。
第六场辩论,此时对方已经没有任何招架之力,但根深蒂固的思想,驱使对方甚至没有任何理由,也一厢情愿认为:反正,仅仅依靠信心和希求心不能往生。
驳斥:实际上,你们以为佛陀的宏愿和智慧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而对真实的圣教生起疑惑,这是极不应理的。
如果认为仅仅以信愿往生不了,说穿了,就是对佛陀的本愿和智慧存在疑惑,不承认佛陀具有这样的力量。
这是非常不应当的!也是非常可怕的!作为佛教徒,应该通过自己的智慧,详加分析,对佛陀是唯一的量士夫生起定解,《入行论》云:牟尼无欺言,奉行必获益!《大明度经》云:“佛语不欺,当作是学、当作是求。”喇拉曲直仁波切云:“于佛教言生起真定解,如是之人迈近清净刹!”
否则,如果对佛陀智慧存在疑惑,将失却重大意义,甚至陷入轮回深渊,结生相续。如《梵施请问经》中云:“于佛生疑陷入大深渊,世间诸众无法救彼人,浅慧之人退出佛门故,彼者无怙即将堕恶趣。”《净土经》中云:“持有邪见劣种怯弱者,对于佛法不能起信心。犹如盲眼士夫于暗室,不知道路岂能明示之?声闻尚不了知佛智慧,其余一切众生何堪言?”
通过以上六轮辩论,可以击碎我们心中邪见、怀疑,对即生往生净土充满信心!
印祖说:“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q益大师也赞叹净土法门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让我们永远记住全知的金刚语:修持此法极为容易,并且具有重大意义。最后以《普贤行愿品》的偈颂作为本文结束语,并祈求上师三宝加持,所有众生同生极乐国: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莲花籽[转载][推荐]&净空法师开示---如何测知自己的信愿是否坚固
&净空法师开示:
&&&&&&&&&&
如何测知自己的信愿是否坚固?
净宗学人都知信愿是关键,真为了脱生死,我们念佛求往生的信愿真发否?坚固否?如何勘验,净空法师为我们做了解说:
“发菩提心”最简单最具体的就是你“发愿求生净土”,我这一生在这个世间没有第二个念头,就一个念头,见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世界我还没去吗,没法子离开他,暂住在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一切与我都不相干,他好也好,坏也好,好我也不喜欢,坏我也不讨厌,无论是物质环境,人事环境我统统不相干(性妙注:此即放下),过两天就走了,我何必还跟你们去争这个那个呀,什么也不必争,你们对我好也好,对我不好我也点头,我也跟你笑,不会生气,不会烦恼,为什么呢?过两天就要“bye
bye”告别了。(第二次讲《无量寿经》14B)
想,想阿弥陀佛,念,念阿弥陀佛,拜,拜阿弥陀佛,这叫一心称
念。清净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从早到晚要保持你的清净心,当然不是
一件容易事,从凡夫一生作佛哪有那么简单,比起其他法门是容易,实实在在
也不是很容易,难与易在乎自己。有没有这个认识,有没有这个决心。果然认
识清楚,下定决心,这事情就不难,所谓万修万人去。如果还常常被外境动
摇,那真的要忏悔,在佛菩萨面前痛哭流涕口头求忏悔,为什么还会被外境动
摇,顺境起了贪心,逆境生嫉妒,生嗔恚。有这个现象,要知道是自己业障太
重了,决定障碍你这一生往生,你要是不往生的话,这个业障决定牵引你落三
途。这多可怜,所以人真正把这个事实真认相清楚,真正提高了警觉,这就叫开悟啊!不再搞贪嗔痴了,不再造三途六道之业,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老老实
实念佛,这样念佛,这个念佛的力量才真正能够消业障,能够消除罪业。为什
么教你昼夜不断,一断就夹杂,就胡思乱想,佛号一断,就造业。这个问题很
严重,是真实的问题,这一生究竟是想去西方极乐世界,还是想做畜生、饿
鬼、堕地狱呢?这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由我们自己选择。
打佛七,就是一句佛号日夜不断,不脱衣袍,现在真正修行的道场没有了,真修行要断贪嗔痴,这一句佛号日夜不断那是精进。与世出世间法还有一丝毫贪恋,就不是真正修行人。当然在初学时有难关,这难关是业障啊!念
着、念着,打磕睡,精神提不起来,头昏脑涨了,身体支持不下去了,这叫业
障,要拼命啊!克服过去,就得自在,一定要克服,不能妥协,累了躺下休息
一下,你的业障不容易克服,一定要拼命,要抱定决心,要突破困境,前面就
是一片光明。
真拼命就真有感应,对这一句佛号要有坚定的信心,得了重病,念佛求
生西方极乐世界,,我现在就要走,要有这样的决心,毅力,这个人才能成功
啊!为什么?不贪生怕死,不贪图这个世间五欲六尘,只有一念求生西方极乐
世界,越早越好,越快越好,要有这个心,这个才是真正发愿“愿生彼国”。(第二次讲《无量寿经》45A)
就在我们这一生当中,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至少也有二、三十个人,
几乎有一半文化水平很低,甚至于有不认识字的,但是他念佛往生能站着走
的,他不生病,他预知时至,他也没有听过经,就是知道一句阿弥陀佛。藕益
大师在《要解》里把这个事说出来了,具足信愿就是无上菩提。他有真信,他
有切愿,所谓真信是绝对不动摇,绝对不改变,死心塌地,所以他能成就。我们的信愿会动摇,露水道心,水上浮萍没根啊!所以不能成就。你知道的经
多,更好,他能帮助你提升品位,你不知道也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再学还是来
得及。可是这一生为什么劝你多多听经,是帮助你信愿坚固。你信愿还会动摇
的时侯,你非听不可,你了解的越透彻你的信愿越坚定。
净宗菩提心也有层次不同,所以往生有四土三辈九品的差别,“发菩
提心”最简单最具体的是“深信切愿”,而把这一桩事情当作我们一生当中第
一桩大事来看待,这个才叫菩提心。
比如说李老师很感慨的举例说:你在这里听经,这个时侯你能攒一百万美金,是听经还是攒钱?走了,见利就忘义了。又举一例,你家着火了,心一乱马上回去了。你不能成就。难啊很不容易啊!我们发的真切信愿至少不被外面境缘动摇,这才能往生,这个菩提心(为了生死)不是很大,不是很深,(发心往生极乐,一生成佛,就是无上菩提。)但是这个菩提心能生极乐世界。我们要真正努力把万缘放得下,决定不受外面境界影响,能成就啊!而且感应真的不可思议!
有一家人,在自家佛堂里作早课,邻居房子烧起来了,有人来敲他的
门,他依旧虔诚作功课,功课作完出去一看,四周围的房子烧掉了,唯独他一
家没烧。他也没起心动念,感应不可思议。一惊慌你的磁场全部改变了,你就
不能保护自己了,希望同学在这一方面多多体会,观察。我们学佛要能转境
界,不要为境界所转,有钱攒了是善缘,你家房子烧了是恶缘,都无动于衷,
定能转境界,一谎一乱,麻烦大了被业力转了,境界现前等於考验你的功夫,
不在境界里面你体会不到,在境界里戒定慧三学你到什么程度看得出来。所以
时时刻刻要留意,修清净心,平等心,觉悟心。
无论顺境逆境都是修行的好环境,把我们这些习气,业障在日常生活
中淘汰掉了,化解掉了。菩提心发了,真正为了生死,发愿往生净土。自自然
然你的信心就生了,你这个愿心就定了,决对不会再动摇了。你不知道发心的
浅深,你可以这方面来试验,来测验自己,我的信心到底深到什么程度,完全
在事相上去考验。你经得起经不起这考验,真正知道这个信愿有没有成就。无
论在什么状况之下,你都能保持着不动摇,那时候你会生欢喜心,决定往生。
藕益大师讲的好,品位高下决定在念佛功夫的浅深。没有说念多少,你
这一句佛号得力不得力,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不得力,什么叫不得力,妄想习
气伏不住,一面念一面还打妄想,这个不行。他念一句、十句,他得力,他确
实能把烦恼伏住不起作用,这叫功夫,所以不是念佛数字多少,是念佛功夫的
浅深,决定你往生的品位。
由此可知,往生这桩事情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最重要的我们要真
正为了生死心,发愿往生净土,换句话说,首先你要明了,轮回苦啊!苦不堪
言啦。不善的言语,不善的行为,统统要遭果报,很可怕啊!不是不报时候不
到,你现在享的福是过去生的余福,这个福报享完了,罪业就现前,所以了解
这些事实真相,就知生死可怕,纵然作善,能享受一点人天福报,毕竟短暂,
享完了,无量劫来阿赖耶里面恶习种子又起现行,决定在三恶道的时间长,所
以佛菩萨要我们了生死脱轮回。(第三次九八年在新加坡讲《无量寿经》第二十四品)
诵经念佛遭劫难的多的是,他没觉悟,没修行啊!修行就是把思想见
解行为纠正过来,对照佛经,《无量寿经》三十三至三十七品,(性妙注:恩
师在以后的开示中,又强调首先应做好《弟子规》,是修行的基础之基础),
《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能发现过失,并且能改正过失,这叫修行。
妄想执著就是业障,妄想执著一天比一天少,业障就逐渐消除了,智慧增长,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快乐无比。这几样都没有,那你业障还很重,你有烦恼,你有忧虑,你有牵挂,胡思乱想。最妙的方法是一心念佛,把什么念头都放下,清净心里面业障就没有了。
如果清净心不能现前,念佛没有功德,心净土净才能与西方极乐世界感
应道交。天天造六道轮回业,身口意造业没有间断啊!做梦都在造业,不得了
啊!六道的枷锁实在重。看破放下了,世间一切是假的,如梦幻泡影,佛法
讲:“凡是有相,皆是虚妄。”是看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是放下。
造业受报在佛眼睛里看,像一个人天天做恶梦,是假的在恶梦里受罪,堕地
狱,变畜生,变饿鬼,统统在做梦。
如永嘉大师证道歌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如何解脱,佛菩萨有办法,你要肯相信,肯作啊!一切方法当中最园满的究竟方便的无过於持名念佛的妙法。把心死在《无量寿经》上,二六时钟所有的念头都归在阿弥陀佛这一念上呢,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你不能相信,是业障又现前了。(第二次讲《无量寿经》14A)
我常常讲讲了几十年,一个人要学佛,必须把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享受放下,贪瞋痴慢放下,你才能听得懂、你才能契入。学佛的人多,听经的人多,几个人能放下?如果这个放不下,这就是最严重的障
碍,第一关你进不去,所以学佛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在佛的门外,没有进
门,这是事实真相。否则的话,这一生虽学佛也是空过。
所以,信佛是依教奉行,听了佛的教诲,能说不能行,不信!你才晓得"信”这个字多难。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去享福的;若存享福的
心,就不能往生,因为享福还是贪心,贪图那里福报大、寿命长。所以,一定
要将贪瞋痴的念头断除。贪心不能往生,唯有菩提心才能去得了。菩提心是真
正觉悟的心,希望自己得到圆满的成就,然后帮助许多尚未觉悟的众生成就,
这种心就是菩提心。《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其往生条件是“发菩提
心,一向专念”。所以,发心帮助别人,舍己为人,老实念佛,这种人就决定
得生净土。(净空法师关于陈晓旭居士病逝的开示中说)
单单只说念佛,我们的心行都达不到这个标准,怎么能往生?
...念佛也造恶业,起心动念都不善,所以慈云灌顶法师才说有“念佛堕恶道”的。他在《大势至圆通章疏钞》,末后一段所讲念佛人一百种不同的果报,第一条:念佛人堕阿鼻地狱。念佛人堕地狱,变畜生,变饿鬼的,临终不念佛了,多的是!不如理,不如法,盲修瞎练,经论不能不读,不能不明白,只有一种老实人不用,老实人不打妄想。不老实人就要学。(第二次讲《无量寿经》14B)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土往生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