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弟子规是奴性会计继续教育弟子规

为什么现在人们都在学习弟子规,是不是人们身上的美德已很少了_百度知道反对幼儿读《弟子规》真的有理吗
10:16:05 来源: 人力资源报 
  核心提示:
日前在微信读到一篇文章《我为什么反对幼儿读》。文章旗帜鲜明地对《弟子规》否定到底,认为幼儿不该读《弟子规》。
本报评论员张俊涛
& & 日前在微信读到一篇文章《我为什么反对幼儿读&弟子规&》。文章旗帜鲜明地对《弟子规》否定到底,认为幼儿不该读《弟子规》。文章总结出幼儿读《弟子规》的六宗罪:一是难以理解;二是奴化思想;三是被动学习;四是成人本位;五是伪装道德;六是摧残童心。我把这六条重新归置,一半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反对;一半是对《弟子规》内容的质疑,顶顶都是“高帽子”。
& & 读完文章,首先引发我思考的就是,让孩子读《弟子规》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说是学习礼仪,有人说是提前教育,恐怕还有盼着孩子成贤成圣的,莫不是带着一股急功近利的味道。这就可以比作进庙烧香的伪信徒,指望着三分香火钱买来菩萨办事,未免想得太便宜了。《弟子规》作为一本蒙学读物,一定要说它有上窥天道、下正民心的本事,真是过誉。“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弟子规》是人生修养的第一块“垒土”,它既不能倒下来压着人,也不能让谁居高临下。所以面对《弟子规》我们不应过分夸大,也不必畏若虎狼,学习的心态若不对,效果自然无从谈起。那么孩子为何要学《弟子规》呢?为的是在他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一颗知礼仪、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的种子。风起于青萍之末,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多的知识与道理将会成为种子的营养,助其长成参天大树。孩子在日益长大,他会在人生路上遇见无数是是非非,听到万般蜚语流言,这颗心中的大树将会指引他去芜存菁,保护他免受毒害。“大树”其实就是正确的世界观,故而学习《弟子规》的目的,就是为塑造一个知礼仪、明是非的正确世界观而打牢基础。
& & 文章里列举的第一宗“罪”我就不能苟同,作者认为文言文难以理解,不易被儿童吸收。我倒觉得这种观点是本末倒置,对于外国人而言,莫说文言文,现代汉语也是难以学习理解的,原因就在于缺乏从小的汉语教育。对儿童来说,语言不分难易,只在于应用和引导,古人没有现代汉语,试问古代孩子们是如何理解的?将教育的懒惰和缺位归咎于文言文,是否不太公平?此外,文言文可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被孤立的“史前化石”,它虽然表面上已经所用不多,但现代汉语无不从其演化而出,两者交融而不可或分。理解文言文,就理解了现代汉语之根,这对孩子掌握汉语学习、增强汉语理解实有百益。文中有一句话:“《弟子规》很难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这就充分体现了一种教育惰性心理。莫说《弟子规》短短1080字,世界上还没有哪部书是能够单独培养出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的。在教育上想“毕全功于一书”,不是偷懒,就是妄想。
& & 文章第二宗“罪”谈到奴化思想,禁锢自由。通观全篇,我没有看出《弟子规》有所谓的“奴化”,没有看到其中有过分要求或人格欺压。《弟子规》是强调平等的,所谓“待俾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今日你为他人服务,则你是“俾仆”,明日还会有他人为你服务。就目前人类的发展水平而言,社会阶级是支撑社会运转的必然条件。在社会面前每个人未必公平,但至少是平等的。这种平等就是建立在大家各守秩序的基础之上。所以《弟子规》强调的不是奴性,它恰恰是要建立秩序、理清关系边界,为人们在不同阶层之间平等而流转维护规则。如果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套着一层“封建”外壳,那么换一种说法叫“各司其职”就好理解了。家庭和社会的内核就是秩序,关系有所边界,则一团和谐;行为有所准则,则利人利己;社会有所框架则和谐有序。至于“禁锢自由”,我倒觉得不如换一种说法——为自由护航。风筝有飞上天空的自由,但如果没有线的约束,它的结果必定是粉身碎骨。自由没有框架则危,创造没有约束则滥。现代社会恰恰缺乏的不是自由,而是约束,是底线。
& & 如今恐怕不会有人要求孩子恪守“过犹待百步余”的教条,那么孩子学《弟子规》学的是什么?学的就是对长者的那份尊重,学的就是建立道德礼仪的底线。学成了“书呆子”,学成了“老学究”,那么奴化思想、禁锢自由,是自己奴化了自己,自己禁锢了自己。“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自身对《弟子规》都没有正确认识的家长,那么确实应该慎传。还有观念认为,这样“奴化教育”出来的孩子,只会唯唯诺诺。那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究竟是受了教育的“君子”更坚持原则,还是没受教育的“小人”呢?谦和是自信的体现,温柔是强大的表征,“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因为水中蕴含着无限的力量。自信的人往往是谦逊知礼的,所以真正懂得谦逊和礼仪的人反而能从中获取自信。学《弟子规》,孩子学到的不会是奴性,反倒是一股浩然自信。
& & 文章第三宗“罪”是死记硬背,被动学习。这条罪状在我看来最不值一哂。有一种教不好孩子怪教科书的感觉。《弟子规》呈现以三字一句的“儿歌”形式,内容细节具体、要求清晰,和教室墙上的《少年儿童准则》相比并没有更加抽象深奥。儿童的兴趣在于引导,家长只要能让孩子在互动中教学、理解中记忆、生活中运用,学习《弟子规》可以让孩子很有成就感与快乐感。“死记硬背”的观点产生,说到底还是由于家长在教育上的惰性心理,没有好的教育方法,于是四处迁怒。文章中有一句话批判《弟子规》:“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后又迅速遗忘。”先不讨论花费了大量时间学习后为什么还会迅速遗忘,在我看来遗忘了或许也是好的。这就又回到学习《弟子规》的目的上来了,显然核心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一板一眼地照搬硬做。具体的礼仪标准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各有不同,《弟子规》中有些要求确实不再适用于当今的道德标准,记得它如何?忘了它又如何?真正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学会谦卑、学会那些蕴藏在礼仪背后的美德。《弟子规》中一条条具体的礼仪标准就如同汤锅中的食材,我们要熬好“道德”的汤,那么熬化了“食材”,忘记了教条,这又何妨?
& & 文章第四宗“罪”是成人本位,以成人为中心。我倒认为这是《弟子规》给现代家长最重要的借鉴。成人本位也好,儿童本位也好,成人与儿童哪来的天然对立?文章直斥《弟子规》只强调成人的利益和需求,那我倒要问问成人的“利益”和“需求”是什么?是指文章中举例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的优先权么?这种“利益”对成人而言又有多少价值?文章非常担心饮食长幼有序会不会饿坏了孩子。这个论调倒是极尽创意之能事,相信这么娇贵的孩子将来也不易承受社会的风吹雨打。“成人本位”这个词解释起来就是一切以成人为中心,而成人就是孩子的未来,那么也就是一切以孩子的未来为中心。这何来的矛盾对立呢?
说到底我倒是非常欣赏这所谓的“成人本位”,我在其中看到了家长对孩子的平等尊重,和对家庭教育的负责担当。这两条都是现代家庭太稀缺的东西。所谓平等尊重,最基本不过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弟子规》强调的正是这种一元化标准,家长要求孩子知礼,而家长对他人也同样知礼;孩子做错了要受罚,家长做错了也会受罚。同是生活在社会中,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对待道德标准与社会规则一视同仁,这才是真正平等。《弟子规》要求孩子对行为负责,而成人相信孩子可以负责、允许他负责。试问对孩子而言还有什么是比这更大的尊重?现代家庭正是缺乏这种尊重,孰不知溺爱、放任也是一种歧视,是对孩子完整人格的一种入侵。家庭教育更是不必多言,《弟子规》需要家长言传身教,需要成人时刻扛起家庭教育的重任。这才是一个负责的教育态度,值得那些把孩子往学校一丢就自以为尽义务的家长们好好深思与反省。
& & 文章第五宗“罪”说《弟子规》伪装道德,教育不出有道德的国民。为了支撑这个观点,文章举出两例:其一是“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抨击《弟子规》教人冷漠、明哲保身;其二是“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抨击《弟子规》教人谨小慎微、胆小怕事。这两个例子在真正用心读过《弟子规》的人眼中,是不值一驳的。“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前半句是谓善恶未分、尚有争议;后半句的“闲管”,其实是“瞎管”。说的是不要冲动莽撞,先分清对错,去掉“闲”字后再图插手,否则胡搅蛮缠多生事端。“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前半句要求孩子说话前经过思考,不可不负责任胡言乱语。后半句要求孩子说话坦诚正直,不可自作聪明。从这两则短短的例子中就能窥见《弟子规》在当代受到多少曲解和误读。要让孩子能在《弟子规》中知理明德,家长自身也必须加强理解,否则宝珠蒙尘,甚至误入歧途。
& & 文章第六宗“罪”是摧残童心、超前教育。这与“死记硬背,被动学习”的论调可以看作师出同名。二者都是教育方式错误的并发症,不应该迁罪于《弟子规》本身。不知“超前教育”的大帽扣在这本儿童启蒙读物上是否有些滑稽。《弟子规》的教育就是生活中的教育,可以在孩子的举手投足间随时印证,随学随用。真正超前的教育是学而不用的知识,但家长们似乎对此更加趋之若鹜。《弟子规》教孩子分清善恶,分善恶则辨美丑,辨美丑则能欣赏,能欣赏则生乐趣。故而《弟子规》培养出的是孩子对知识的兴趣,非要说摧残童心,那可真是“以己度孩”。
总结而言,当今很多人对《弟子规》的负面担忧大多是想当然的。或是动机不正,或是教育懒惰,或是理解错误,或是杞人忧天。《弟子规》真正带给我们的不是知识,而是常识。当今这个时代,正是需要《弟子规》的时代,人们一心只追逐所谓的知识与学历,却忽视为人根本的一些常识,买椟还珠,本末倒置。如果说《弟子规》在落后的帝制时代中尚有矫枉过正之嫌,那么在如今这个纲常混乱的时代里,则成为治病良方,尚嫌剂量不够,何忧药重伤身。当前位置: &
大学生读弟子规:幼稚还是有深意(1)
扫描到手机
01:02:04 &河北日报 & &
读《》的&读后感&,居然是中山大学留给新生的&暑假作业&,这自然引来了网友的关注和热议&&&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弟子规少儿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