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多杰羌佛 佛教五佛都是那五佛

历史上的佛和宇宙间的佛-佛教入门
首页 - 佛学文集 - 其他经典 - 佛教入门 - 正文    │
  (五)历史上的佛和宇宙间的佛
  圣严法师著述
  人类的历史非常的短暂,文字记载中,曾经有佛的记载的,只有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以前,这个世界上没有佛,释迦牟尼佛以后到现在还没有佛,在这个地球尚未毁灭以前,还会有佛出世吗?不知道。
  但是,从这点我们要讨论到佛经里所谈到的几个问题:凡是过去看过几本佛书的人,大概都看过这些话:“三世诸佛”、“过去七佛”、“贤劫千佛”。
  讲“宇宙”两个字,宇是上下四方,宙是古往今来,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其实,以时间来说,过去也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也没有;从空间上来说,乃无际无限,也不是有相的存在。可是印度哲学里有“常论”及“断论”,常是永恒的有,断是无因无果,佛法不讲常、断,而是讲中道,非常非断,非空非有。
  我们自学佛修行到证悟以后,一切时间、空间诸佛都不存在,但没有证悟之前,我们还是需要把前后因果的时间,因缘生存的空间标出来。
  佛经里说到,释迦牟尼佛是过去七佛中的第七个佛,他以前有六尊佛,第一尊佛是出世在过去九十一劫以前,本劫之前的庄严劫中有三佛出世,现在的贤劫中,共有千佛出世,已出世的释尊是第四尊,弥勒将是第五尊,到释迦世尊为止,通称为过去七佛,他们的共同教诫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劫:分小劫、中劫、大劫的三等,此处是指的大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大致上说,我们的娑婆世界的一次生灭,称为一个大劫,这是指我们所处的大千世界。地球,只是这个娑婆世界中微不足道的一点微尘。
  所以贤劫虽有千佛,以人类众生极短的生命,要想遇佛出世,实在太难,因此应当庆幸我们得生于现在贤劫中,虽未亲见佛面,但已遇到了佛法。
  有人说我们生在“末法时期”,所以修道的少,而成道的没有,我认为这是勉励性的说法,目的在于劝人修道和成道,但对自信心不够的人,也会产生反作用。这并不是佛所说的话有问题,而是我们这时代,应该相信,对于不信佛法不修行佛道的人虽是末法时代,只要有信佛学佛而修持“正法”,对他就不是末法时期,所谓的正法是:只要有人根据佛的戒律和八正道等方法来修行,就叫做正法律住世时期,而事实上,我们这时代尚有比丘、比丘尼,也有持五戒、菩萨戒的人,所以我们应该庆幸生在贤劫里,有千佛可以亲近。释迦牟尼佛以后会有弥勒佛出世,时间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以后,也许那个时候,这个世界己经不存在,但是诸位不要失望,三千大千世界中,地球是微不足道的一个星球,当我们的色身不存在的时候,我们的愿力仍可使我们到达我们愿去的任何与佛有缘的地方。
  所谓释迦牟尼佛有千百亿化身,即是指化身于千百亿个国土说法,请不要仅把这地球世界当成众生活动的舞台中心。
  佛经里说有很多他方世界,这很容易一想就想到西方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极乐世界,东方药师佛愿力成就的琉璃世界,其他还有很多世界,因此我们讲历史上的佛只有释迦牟尼佛,过去七佛并不一定就在这个世界出现的,弥勒佛出世时,这个世界也不一定还存在,但,要想以后跟弥勒佛在一起不是不可能,只要发这个愿,我们做共同的事可得共同的结果,由于共同的愿望,而使我们到共同的地方去。
  有关其他文章
地藏孝亲网五眼六通在佛教中有什么寓意?-爱菩提子
收藏专栏:|||||||||||||||
五眼六通在佛教中有什么寓意?
摘要:佛教的五眼六通:五眼者,一肉眼,持戒清净。二天眼,能分别小乘。三慧眼,能分别二乘。四法眼,能分别大乘。五佛眼,能分别最上乘。六通又叫六神通,六神通包括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漏尽通。
佛教的:五眼者,一肉眼,持戒清净。二天眼,能分别小乘。三慧眼,能分别二乘。四法眼,能分别大乘。五佛眼,能分别最上乘。六通又叫六神通,六神通包括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漏尽通。
五眼六通中的五眼指的是什么
1、肉眼:指一般的眼睛。所见非常有限,而且无法看穿一切有形物质,只能看非常短的距离,可以说是非常受到局限的&观看&工具。
2、天眼:是天人拥有的视力。能够看得相当广泛,能够看穿有形的物质,而且能随心所欲的观看自己想观看的任何人事物,但天人由于天界的境界不同,所看的能力还是会有细微的差异。
3、慧眼:慧眼实际不是眼而是体察思维。他感觉到空,感觉到了无形无象的气了,这是练功练到这个层次,功能进化了,层次提高了。但他只是有了功能,还不能够认真地分辨,还不懂得机理,不懂得万事万物的气一凝聚,可以变成有形之物,而有形之物里面也有气。这些道理他还不懂,只是感觉到了。到了这个层次就叫慧眼,这时已超出普通层次去了,叫空谛,也叫真谛。
4、法眼:法眼不仅看得事物空了,而且看到事物的因缘变化,看到事物会变化、会转化,把握事物的整体性的程度高了。看到事物里边不仅有气,是空的,而且空还可以变成实,还能找出具体东西的前因后果,这就叫做法眼。
5、佛眼:佛眼最彻底了,对一切万物都明了。到了佛眼的时候,他里边既有人眼、天眼、也有慧眼、法眼,而这时的人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你仅仅有其中某一个眼就不一样了,它是全面都了解,非常彻底了,都包括在里边了。
五眼六通中的六通指的是什么
1、天眼通:见佛性,洞彻本地风光。
2、天耳通:是听觉的神通,隔很远能听着。
3、他心通:别人想什么能知道,这也是意元体的接收功能。他不借助耳朵,不借助眼睛,别人心里边想什么,能直接知道了。
4、宿命通:就是有了预知功能,能够查过去,查未来。可是过去书上写的宿命通,还有能看着天堂地狱了,上辈子怎么回事,下辈子怎么回事,这一辈子是什么变来的,也可以知道。
5、神境通:又叫神足通。可以把距离缩短,很远一下子就跑过去了,身体没有障碍,能够穿越障碍了。
6、漏尽通;佛家讲的常人都是有漏业。你有各种妄想,就有各种思念,有了各种思念,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是有漏。漏尽就是没有漏了,什么烦恼都没有了,烦恼一般有贪、嗔、痴、慢、疑,它是佛教最根本的无明烦恼。
想了解更多五眼六通可以关注爱。
关注手机爱菩提子(/m/),更多文玩信息随时看。
今日热点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爱菩提子网无关。爱菩提子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更多关于的文章
绿松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世界上最早把松石…
“跑了和尚庙还在,否则我也不会在艺博会买手…
琥珀蜜蜡越来越多的受到大家喜欢,带有雕工的…
Chopard刚刚推出了一枚ImperialeJoaillerie高级珠宝腕表…
文玩,从最开始的橄榄核、核桃,到…
爱菩提子网提供抚顺琥珀等相关资讯,包括抚顺琥珀…
爱菩提子网提供琥珀蜜蜡等相关资讯,包括蜜蜡琥珀鉴别、琥珀…
爱菩提子网提供蜜蜡是什么、琥珀和蜜蜡的区别、蜜蜡图片等,…
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因而有玉质…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佛陀的首批比丘是哪五位呢?(五比丘为首批僧)
编辑:佛教用品网
五比丘为首批僧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后,又在树下静坐7天,探索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方法.之后就动身,准备到鹿野苑先去度化曾离他而去的5名侍者.途中,释迦牟尼接受了谛婆沙、跋利迦等商人的供养,并接受众人的请求,为他们传法.这是释迦牟尼度化众生的开始,这些商人也就成了佛门最早的在家信徒——优婆塞,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居士”.
  释迦牟尼来到鹿野苑,先前侍从王子的5个人还没有改变对他的成见,约定释迦牟尼到时不起立.但等到佛陀来到,那种庄严的气象使5个人都不由自主地起立敬礼,有的为他安置座位,有的为他整理衣钵.佛陀问道:“你们已经约定见我时不起立,现在为什么又为我服务呢?”
  这5个人心感惭愧,就问释迦牟尼:“乔达摩,修道有进步吧?”释迦牟尼告诉他们:“你们怎能称呼无上之尊的姓名呢?虽然对我来说,什么称呼都没有区别,但你们这样骄慢,将会招来报应啊.”接着又告诉他们:“我现在已经脱离了生老病死的忧患,得成了正觉.”
  释迦牟尼的弟子迅速增加,其中值得一提的有摩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此人向佛陀的僧团奉献甚丰.还有教主宠信的弟子阿难,此人在佛陀临终时侍奉左右.后来,释迦牟尼家族中的许多人也出了家,其中包括释迦牟尼的儿子罗怙罗.因为罗怙罗年龄太小,释迦牟尼为他制定了沙弥十戒.这是僧人群体中有沙弥的开始.
  舍利弗归依佛教的故事广为流传:舍利弗在王舍城沿街乞讨时遇见佛僧阿说示.舍利弗见阿说示态度安详,便问:“朋友,你的面目安详,面色清纯,师父是谁?信奉谁的教义?”阿说示回答他,佛陀是他的师父,但是自己刚入教不久,还不能阐述师父的教义.在舍利弗的请求下,阿说示把使他心境平和的教义说了个概要:“凡事有因缘,如来说万事的因缘以及因缘如何灭,这就是我教的教义.”舍利弗立即明白了佛陀的话的意义,即有生必有灭,他随即归依了这个能使心灵安静祥和的佛法.他回答阿说示说:“佛法不会如此简单.即使如此,你已经达到万世未见的无苦境界.”
  佛陀很少对非教徒说法,他认为:佛教的教义只有修行人才能领悟和遵循.佛陀的弟子都抛弃了世俗生活,跟随师父云游四方.雨季(六月至九月)则同师父一起留在远离城市(便于静修)但又靠近乡间村落(便于乞食)的花园和寺院里.所有的佛教徒都属于同一团体——僧伽.为了获得正觉,他们每天必须长时间地静思佛陀的圣谛,并遵循佛陀所制定的戒律.
  释迦牟尼的弟子中也有女性(比丘尼),但是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对女人并不信任.弟子阿难陀问他:“师父,我们对女人应该采取什么态度?”释迦牟尼回答说:“不要看她,阿难陀!”“师父,倘若已经看了她,怎么办?”“不要跟她说话,阿难陀!”“师父,倘若我们同她说话会怎么样?”“那就要当心你们自己了,阿难陀!”
  释迦牟尼犹豫了很久才决定接纳女人加入教团,他在自己出生的国度传教时,他的姨母要求入教,这位姨母在他生母死后一直把他抚养成人.但是释迦牟尼一口回绝了.不久,佛陀来到另一个国度,他的姨母剃去头发,穿上袈裟,跟随他的脚步.她的诚心终于让释迦牟尼答应了她的请求,但是规定了八条极其严厉的戒律限制比丘尼.在教团中,比丘尼的地位低于比丘.释迦牟尼规定:“一个比丘尼即使一百岁也要敬重比丘.遇见比丘应起立,双手合十行礼.即使该比丘当天才入教,也要敬重他.”按规矩,比丘尼不能责备比丘,而比丘可以责备比丘尼.
  公元前3世纪,印度国王阿育王归依佛教,使佛教成为印度的国教.许多僧侣还将佛教传到国外,遍及整个亚洲.
编辑:佛教用品网
市场价:¥95.00
本店价:¥59.00
市场价:¥78.00
本店价:¥58.00
市场价:¥765.00
本店价:¥510.00
市场价:¥90.00
本店价:¥60.00
市场价:¥22.50
本店价:¥15.00
市场价:¥102.00
本店价:¥68.00
市场价:¥162.00
本店价:¥108.00
市场价:¥90.00
本店价:¥60.00
市场价:¥69.00
本店价:¥46.00
市场价:¥399.00
本店价:¥285.00没有相关文章所在位置>>
佛教五乘佛法
媒体:学佛的次第&&作者:佚名发布:净染无别
壹·五乘佛法的意义   乘,是指车,有运载的意思。佛法可以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到涅盘彼岸,所以将佛法譬喻为「乘」。所谓五乘,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佛法,是佛陀为了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机的不同,而将之运载至理想世界的五种法门。   众生所造的善恶诸业,是众生未来轮回六道的依据,修善则有升天、为人的福报;作恶则有堕入地狱、饿鬼、畜生等途的忧患,但终究还是沈沦于生死苦海中。佛陀为了愍念众生,依众生根器的种种差异而权设不同的方便法门,目的仍希望归于大乘佛道。   有一类众生因为耽着世间欲乐,不了解世间尘劳之苦而希求人天福报,因此佛陀开出人乘、天乘,是佛教的共世间法;而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是佛教的出世间法。   如来出世的真实意趣,在于化导人类由人乘而直趣佛道,太虚大师曾提出「人成即佛成」的独到见地,表明出世圣法的根基是建立在修集人天善法的正常道上,所以佛陀才特立「五乘佛法」。   贰·五乘佛法的内容   人乘,以三皈五戒为乘,出三途四趣而生人道;天乘,以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为乘,运载众生越于四洲而达天界;声闻乘,以四谛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涅盘而成阿罗汉;缘觉乘,以十二因缘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涅盘而成辟支佛;菩萨乘,以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超三界二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盘的彼岸。在这些法当中,「四谛与缘起」法门,是三乘共法的总纲。离了「四谛与缘起」法门,也就没有解脱道──出世佛法可说。   一、人乘──三皈五戒   三皈依,是指皈投依靠佛(导师)、法(真理)、僧(亲教师)等三宝,藉着三   宝功德威力的加持、摄护,能超越无边的生死苦轮,能远离一切的怖畏,而解脱一切的忧悲苦恼。所以经云:「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畜生;皈依僧,不堕饿鬼。」   五戒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主要是不侵犯的意思。   不杀生,是对于他人生命的尊重,不随便侵犯他人的生命,大家的生命就能自由,得到保障。不偷盗,是不侵犯他人的财产,财富就能安全。不邪淫,是不侵犯他人的身体、名节。不妄语,是不侵犯他人的名誉、信用。不饮酒,是不吃刺激的东西,伤害自己的健康智能,转而伤害别人。戒有自由、不侵犯的意思。所以持戒能带给我们真正的自由。如果一个人能够奉持五戒,人格道德就健全;一家能奉持五戒,一家的人格道德都健全;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能奉持五戒,这个社会、国家必定是个安和乐利的国家社会。   《大毘婆沙论》卷一七二记载:「人」有三事胜诸天:人能勇猛修诸梵行,精进不怠胜于天;人能记忆过去所作所说的事,不会忘失记忆比天殊胜;人能修持净戒胜于天。所以佛出人间,诸天命终也以人间为净土,因为人间是最适宜修学佛法的国土,因此佛陀开示人乘佛法,让众生有切身的体证。   二、天乘──十善业道   十善业也称十善戒,依《华严经·十地品》所说,十善业道为菩萨戒。从《阿含经》以来,十善业是主要的德行,是五戒的再延伸,再扩大。指身业修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三业;口业修持不妄言、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等四业;意业修持不贪、不瞋、不邪见等三业,合称十善业。   不杀生而能放生,自然长寿;不偷盗而行布施,自然能发财;不邪淫而洁身自好,家庭自然和谐;不妄言、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而能诚实,名誉、信用自然良好;不饮酒、不乱吃而懂得养身,身心自然会健康;不贪取而喜舍,自然能获得更多的关怀;不瞋恚而行慈悲,自然能拥有无限的欢喜;不邪见而广修智能,自然能解脱自在。   因此,《大智度论》说:修持十善道,则摄一切戒。有了十善戒法来规范身心,自然能得诸禅定而生天乘,所谓由戒生定,就是这个道理。   得生天道有四事福乐:   1.身高端严:最低的四天王天,身高也有九十丈,相好庄严。   2.寿命长久:四天王天寿长五百岁,合人间的九百万岁。   3.欲乐幸福: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种种欲乐胜于人间。   4.禅定微妙:享受四禅八定的微妙禅乐。   但是,天人虽然享有四种福乐,一旦福尽命终时,则五衰相现:   1.衣服污垢。   2.头顶花冠枯萎。   3.身体发臭。   4.腋下流汗。   5.不乐本座。   因此,天乘仍然不是最究竟的解脱之道。   在佛法中,十善业是一切佛法的依止处。《海龙王经》说:「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处。」   三、声闻乘──四谛法门   声闻,梵语为sravaka,音译舍罗婆迦,意译作弟子,是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的弟子,也就是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以期入于「灰身灭智」的无余涅盘行者。声闻乘,乃专为声闻所说的四谛教法。   四圣谛指苦、集、灭、道。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是四种宇宙人生真实不虚的实相,是大小二乘共学、应学的基本法门,是三乘共通的根本佛法,唯有圣者才能深切体悟而决定无疑,所以叫做四圣谛。   苦谛,说明人生世间的特性是苦。是以智能观察,知三界是个充满痛苦,缺乏快乐的火宅;集谛,是以智能彻悟到贪瞋痴等烦恼是所以造成生死痛苦的原因;灭谛,是透过智能,灭除一切苦迫,所证得的清净涅盘境地;道谛,是对治烦恼,离苦得乐的出世法门──三学八正道。苦、集二谛是迷界的世间因果,苦是集的结果,集是苦的原因。灭、道二谛是悟界的出世因果,灭是道的结果,道是灭的原因。《遗教经》说:「佛说苦谛,真实是苦,不可令乐。集真是集,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   佛陀证道后,曾三转四谛法轮,第一示相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第二劝修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自证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佛陀对五比丘所说的四谛法门,演绎开来,就是佛教,为了便于了解四谛的大概轮廓,列表如下:   四、缘觉乘──十二缘起   缘觉乘,梵语为pratyekabuddha-yna,又作辟支佛乘、独觉乘。缘觉,从断惑证真而言,与声闻是一样的。但两者主要的不同是缘觉乘「不由他觉」,是无师自悟的;是远离人事,远离愦闹,独来独往的。缘觉乘因为出于没有佛陀出世,或者没有佛法的时代,所以又称为独觉;又因为是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真谛之理,因此称为缘觉。缘觉圣者始观无明乃至老死的流转现象,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的还灭真谛。由此因缘生灭,而悟非生非灭的道理,因此称为缘觉乘。这一类圣者,就名为辟支佛。证得辟支佛果与声闻乘的阿罗汉果地位相同,所以合称为「二乘」。   一切法皆是缘起法,缘起法的定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说明一切法的存在,有彼此相依相待的关系,都是从因缘而起。有情众生生死流转皆不出此缘起法。其内容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就是十二支缘起,又称为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有情众生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生灭轮转的十二个程序:   无明:就是无知,是根本的妄执,对于通达真理的智能,有蒙蔽障碍作用。如缘生万法生,缘灭万法灭,一切法本来无常无我,人们不知道缘生法的真实相,是为无明。无明以痴为体,以迷闇为性,由此无明妄动,众生于是轮转世间,所以成为生死的根本,又称为愚痴,是过去烦恼的总称。   行:是造作的意思,也就是行为,是业的别名。是依过去的无明烦恼,发动身语意的三行,而造成罪福,名为行。   识:为初入胎识,由过去惑业动力,感异熟报体的阿赖耶识,遇缘托胎,以完成现实的生命体──现在这一生的开始。   名色:名是受想行识(精神),色是物质(肉体),名色包括了主观的精神与客   观的物质。名色就是五蕴的异名,可以总摄一切精神与物质。   六入: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的内六根,传达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境的机能。   触:内六根与外六境相接触,主观上所起的感觉作用。根、境、识三种和合曰触,苦乐感情、饥寒痛痒,都是由触觉所领导产生,所以触是认识的开始。   受:受是心的领纳。有三种:1.对不欢喜的境物人事生起苦痛感曰苦受。2.对欢喜的境物人事生起快感曰乐受。3.对无记性的境物人事不起苦乐感受,或因为修养而能克服各种苦感和乐感,名为不苦不乐受,是情绪的作用。   爱:爱是染着企求,有爱财、爱情、爱命、爱生、爱执等;爱,又有欲爱、色爱、无色爱,也就是对所欲境渴爱的贪念。爱是生死的根本,爱是无明的意思,所谓「贪爱名为母,无明则是父。」贪爱增上则成取,以取为缘,表现于行动者为有。   取:是驰取追求,由爱而来。也就是由种种的执取,于是三业繁兴,而集成未来身心的苦,因此名为取。取有四种:1.对五欲或色声香味触等五尘起追求想曰欲取。2.对正理起谬解,如对五蕴生我见、边见,妄计取着曰见取。3.于生活不合规律而有许多禁戒曰戒取。4.对所爱事物起我和我所有执,如我执、我见、我慢、我法、我语等曰我取。   有:是存在的意思,由爱着驰取之不停,发为纵我为物所役的行为,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报,名有。有,指欲有、色有、无色有等三有。   生:是未来受生。是由能生身心的潜在业力,而于六趣四生中受生,完成未来的新生命,名生。   老死:是身心演变的必然结果。未来之世,既然受生,则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与之俱来。   十二因缘中的无明和行,是过去二因;识、名色、六入(处)、触、受,是现在五果;爱、取、有,是现在三因;生和老死是未来二果。列表如下:   这十二因缘说,亘于过、现、未三世,有两重因果,故名三世两重十二因缘。如不了脱生死,此三世因果相续的说明,就是无限生死相续的历程全貌。   十二因缘的道理,甚为玄妙,兹以二例来譬喻十二因缘:   1.如城:十二因缘有如一座城墙,人为城墙所困,虽然有门,但是门口站有许多卫兵,不容易出去。人本来是可以跳出十二因缘的束缚,但是由于贪、瞋、痴、我执、烦恼的牵引,因此不容易跳出十二因缘的流转。   2.如果树:十二因缘有如一株果树,果树是由种子萌芽、长大而成,继而开花、结果;果子落地后又长新株,又复萌芽、长大、开花、结果。新生的果实虽不是原来的种子,但是彼此之间却有着密切的关系。种、果相生,一直延续下去,如同生死缘起相续一般。   五、菩萨乘──六度万行   菩萨乘,梵语为bodhisattva-yna,又称佛乘。以悲智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超越三界生死,达到涅盘彼岸为目的。人天乘的佛教,重于积集世间福行的增上心──以「现(世)乐后(世)亦乐」为满足;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解脱的出离心──以「涅盘解脱乐」为最终的鹄的;菩萨乘的佛教,重于利他济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至,而六度万行乃为利他济世的具体实践。   六度,全称为六波罗蜜多。波罗蜜多译为度,到彼岸的意思。波罗蜜要具备几个条件:1.菩提心相应,2.住大悲心,3.以般若无所得智能为摄导,4.须回向一切众生,自利利他,为法为人,能合乎这几个条件。才能称为真正的菩萨行,才能到达彼岸。六波罗蜜的内容是:   1.布施度:有财施(物质布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去除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2.持戒度:持守戒律,不作恶而修清净行,并常自反省,能对治身口意的恶业,使身心清凉。以此来成熟众生,建立正法,名为持戒度。   3.忍辱度:忍耐迫害苦痛,能对治瞋恚,使心安住。不能忍辱,瞋心一起,便失慈悲心,而不成大乘菩萨。   4.精进度:实践其它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5.禅定度:修习禅定,能对治散乱心,使心安定。   6.般若度:能对治愚痴,开真实的智能,把握生命的真谛。「五度如盲,般若如导」,布施等五度所以能趣入佛道,完全是般若(智能)摄导的力量。所以布施等要能成就波罗蜜多,一定要以无所得的般若为方便而修。   菩萨发心修学大乘法门──摄受正法,不出于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即大乘的异名。《胜鬘经》说:「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六波罗蜜是菩萨行的大纲,如《增壹阿含经》序品说:「菩萨发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种别,人尊说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精进,禅智能力如月初,逮度无极观诸法。」因此可知,菩萨的自利利他行,一切都含摄在六波罗蜜中。   参·五乘佛法的人间佛教   我们学佛要能以菩萨为目标,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觉觉人,把人我的关系看成是分不开的,是一致的。把五乘佛法调合起来,就是人间佛教。譬如,今天要到台北,台北是学佛的最终目标(代表一个净土),现在坐火车出发,经过台南、台中、新竹,在台南可以不靠站停车,乃至台中、新竹都不靠站停车,而直接开往台北(成佛的目标);但不能不经过台南、台中、新竹。也就是说,成佛可以直接实践大乘佛教的法门,但是也一定要经过人天乘、声闻缘觉乘的佛教来完成自己。   如何实践五乘佛法的人间佛教?   1.五戒十善是人间佛教2.四无量心是人间佛教   3.六度四摄是人间佛教4.因缘果报是人间佛教   5.禅净中道是人间佛教   受持五戒十善,发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实践六度四摄的菩萨道,明白因缘果报的甚深道理,勤修禅净融和的中道,就是统摄五乘的人间佛教。
【声明】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也说两句游客于 8:58:49写道:阿弥陀佛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如果您不填写用户名和密码只能以游客的身份发表评论。)*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发表须知:一、用户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包括但不限于、等规定,审慎、合法地利用伊妃(E-file)平台发表言论、作品。二、用户的言论、行为若涉嫌违法或侵权,用户可能被强制承担因该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全部法律责任。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伊妃(E-file)运营方有义务提供用户资料,有义务和权利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各种必要措施。三、伊妃(E-file)中心授权网络法律专业研究服务机构“”为用户及客户提供包括免费咨询在内的全方位的法律支持。&
Copyright (C)2005 Myf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心地家园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基于技术构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三十五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