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泸西县第二中学旧城镇黑舍村今年有没有抚贫建房贷款

云南:徜徉泸西大地的秀美乡村---中国文明网
云南:徜徉泸西大地的秀美乡村
  在泸西这片美丽而神奇的红土地上,美丽家园建设给农民内心深处带来的一系列微妙的变化——幸福、和谐、祥和、文明之花久久地散发着馥郁的芬芳。
  梦里水乡:黑舍村
  旧城镇黑舍村,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民居错落有致,两端白墙黛瓦,鳞次栉比;中间古村落密集,朱门黄墙,飞檐翘脊,古老与现代的建筑风格琴瑟和鸣,相映成趣。夕阳西下,红霞染天,水面浮光跃金,村寨炊烟袅袅,山间归鸟成群,栈桥流畅的线条掩映在青山碧水之间,徜徉在蓝天白云之下,构成一幅唯美的画卷。
  梦里水乡 黑舍村
  令人不禁想起“小桥,流水,人家”,也想到了烟花三月的江南,那些幽美深邃的村间小巷,那些蜿蜒盘旋的涓涓细流,那些精致婉约的实木栈桥,那些眉目含笑的乡间女子,都带着浓郁妙曼的温情,仿佛在轻轻地告诉你,即使烈日炎炎、秋风萧瑟、冰花雪景,这里永远停留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在晨雾缭绕的黑舍栈桥上,在细水潺潺的小溪边,樱花纷繁尽致,落英缤纷,美丽善良的丁香姑娘,邂逅一段美丽情缘,留下一生难以忘怀的粉色记忆。
  用“梦里水乡”来形容这般景致是最贴切不过了,走在500余米的栈桥上,一望无际的湖面倒映着蓝天,白云,苍山,绿树,村庄,院落,还有那一行行不知名的鸟儿腾空跃起,清亮的鸣叫声打破了山乡的寂静;低吟静美的湖面升腾起清心缭绕的雾气,游客三三两两,轻松悠闲地收起鱼竿,“农家乐”小屋里依稀飘来清甜的鱼米香味;金黄色的落日徐徐坠下,在波光粼粼的湖面画上一个依依不舍的椭圆,我不禁想起外婆最拿手的“老品种荷包蛋”。心里芳香四溢,嘴里垂涎欲滴,耳畔又似乎萦绕着邓丽君温润甜美的歌声:“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
  三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坐在栈桥中央的凉亭上,正在兴致勃勃的聊着什么,顺他们手指的方向望去,一片葱茏中土黄色的墙体在黄昏的余晖里忽隐忽现。老人说,这座房屋是旧时乡保长喻有方的宅子,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旁边那棵黄连桃树,也有300多年了。“村里还有好多这样的古建筑,这是历史的痕迹啊,谁也不想抹去,所以黑舍村正在积极申报古村落遗产保护。”旧城镇镇长李遥说。
  是啊,怀旧的黑舍人住在窗明几净、宽敞舒适的新居,群山环抱,绿水滋润,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纯净恬适的田园风光,打造集观光、休闲、垂钩、餐饮于一体的秀美村庄。他们的后代在现代人安逸和美的生活里还能找到祖辈们宁静恬淡的远古气息,洗去“都市人那一丝渺远的乡愁”,不得不说这是何等的幸运。
  甜美乡村黑舍村一角
  89岁的喻志良老人回忆道,“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里面,只觉得城里人逛公园是多么享受的事,以前也到城里游玩,可心里终究觉得那样的生活不属于自己,玩着也不踏实。真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看到属于我们农民自己的公园啊!”借着村里美丽家园建设的东风,儿女们的房子全都焕然一新,村里整洁亮丽,生活舒适清爽,说起这些,老人浑浊的眼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山水田园:龙潭河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午街铺镇大水塘村委会的龙潭河村,这种清新愉悦的田园生活体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龙潭河村新貌
  龙潭河,顾名思义,龙潭水汩汩流淌,清澈甘美,村子所有的水源都来自山脚处的一个“龙眼”。当地老人绘声绘色侃着“龙潭河”那段古老神秘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施云布雨的小龙王触犯了天条,为了逃避天帝的惩罚,在当地乡民的掩护下隐藏在龙潭河里,躲过了天兵天将的追捕。为了感谢乡亲们的帮助,小龙王在这里施展仙法,广布雨露,造福百姓,使这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据说,龙潭河村一年四季,天再怎么旱,水也不会干涸。从“龙眼”往下望,整个龙潭河村就是一个碧波起伏的世界,周围重峦叠嶂,清新可人的龙潭河村舒心地躺在群山宽阔而温暖的怀抱。
  得天独厚的温润气候,使龙潭河村成了发展蔬菜产业的温床。一亩亩碧绿的蔬菜装点着正在建设中的美丽家园,在一片片绿意流淌的大背景之下,青青的瓦,白白的墙,节水龙头喷吐着清澈亮丽的水花,映衬着蓝天、白云,构成了小村庄的一道美丽壮观的风景线。
  如今,外地的商家也跑到这里承包了几百亩土地,精心打造露天种植的“蔬菜庄园”,施农家肥,溉龙潭水,各类蔬菜一畦畦,一茬茬,春有菠菜、莴笋,夏有黄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萝卜、白菜。一年四季,庄园里绿意葱茏,生机盎然,到处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乡亲们亲切地管这些蔬菜叫“喝山泉水长大的蔬菜”,自家也学着庄园的管理方法,种起了无公害蔬菜,走上了科学致富之路。如今,“喝山泉水长大的蔬菜”坐上火车,搭上飞机,畅销全国各地,摆上了老百姓的餐桌,成了人们舌尖上最放心的美味佳肴。
  “龙潭河村‘蔬菜庄园’发展订单农业,培植无公害蔬菜。先组织广东、上海等地的商户到蔬菜原产地住下来察看地形地貌、资源,体验住在庄园,吃在农庄,熟悉蔬菜的栽种工序,了解蔬菜营养价值等,通过客户的真实体验满意后,才下订单。”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这样操作,是一种全透明的实地考察和宣传,既让消费者了解蔬菜品质,又督促产家诚信种植让,让蔬菜品质更天然,更环保,让老百姓吃上完全放心的蔬菜。”
  “蔬菜的发展潜力巨大,下一步,以‘规模、特色、市场、效率、品牌’的发展思路,着力引导蔬菜庄园走‘高端蔬菜配送消费’之路,请专业营养师,根据蔬菜的营养科学合理的搭配,打造品牌蔬菜,发展‘小包装配菜’模式,内装够2、3天食用的蔬菜,放瓜果、蔬菜、‘龙潭河’矿泉水、光碟,并附上产品说明介绍产品的营养价值、如何食用等,消费者看光碟就可以全程了解蔬菜出产地、种植环境、栽种工序等,确保让农村无公害蔬菜走进千家万户,让老百姓吃上真正放心的蔬菜。”
  听着介绍,我一路憧憬着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图景,享受着唯美的田园风光,向往一出家门就可以吃上纯天然的绿色蔬菜,如果你愿意,也可以住下来,体验田间生活的惬意恬适。周末里,当太阳西斜、炊烟袅袅升腾的时候,孩童们赶着羊儿唱着歌儿快乐地返回家园,这种情景像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洋溢着乡村生活的质朴美。时至今日,我的眼前还时常浮现出一幅田园风光图:一个憨然可爱的小牧童肩扛一把镢头领着几只撒欢奔跑的小山羊走在回家的路上,置身于一片广袤的绿色庄园,两旁的蔬菜沐浴在春光里,迎着春风婆娑起舞。
  文明山乡:大水塘村
  坐落龙潭河不远的大水塘村,地处泸西、弥勒、石林市交界处,时有“小香港”之称,不单因为这里是有名的乡村自由商贸繁华集市,还因为过去这里的社会治安混乱也是远近闻名的,再加上市场秩序的混乱、环境卫生的污染、街道凌乱、交通阻塞,使这里成了全县社会管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2013年6月,大水塘村被中共红河州委列为“美丽家园”示范样板建设重点村,历史的机遇使午街铺镇痛下决心:打造秀美村庄,做优商贸集市。规范的管理、科学的发展、健全的设施、完善的服务,带给大水塘村的不仅仅是富裕、繁华和美丽,还带领着村民们走上了现代化的理性、健康和文明生活之路。
  大水塘村农庄韵
  走进大水塘村,你会惊异于一个个不起眼的细节,街道宽敞整洁,除了正在建设美丽家园的人家在施工外,难以看见一丝杂物。家家门前放着一直垃圾桶,家家门前都种着绿化树,这儿一丛清丽的竹子,那儿一株香甜的桂花,这儿一簇瀑布般的紫藤,那儿一树浪漫的夜来香,巧妙地点缀着农家的小屋,温馨淡雅的色彩不动声色地融进村民们的心底,仿佛一幅幅隽永细腻的乡村风景水彩画。
  最温馨的还是65岁的余树华说的那句话,他们家3岁的孙女儿看电视,一听见“美丽家园”四个字,就高兴的拍手叫 “谢谢,谢谢了 ”。过去,余树华、王永祥、龙建华等6户人家住在一片,全是土基房,房屋东倒西歪,墙上的裂子大得可以放进拳头,被村里人戏谑“贫民窟”。余树华的妻子杨琼仙说:“我常常担心什么时候它倒了,想盖新房谈何容易,家里老的老,小的小,一个个病歪歪的,吃的穿的都成问题,老人小孩一走出去谁都看不起。现在好了,住在这宽敞明亮的房子里,我每天睡着都会笑出声来。”老人擦着喜悦的泪花。
  这6户人家的困境一直牵动着午街铺镇党委政府的心,逢年过节总要去探望,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可对于他们来说依旧只是杯水车薪。适逢美丽家园建设,村委会干部几番走访,广聚民意,多次讨论后,决定特事特办,采取宅基地置换的方式,村集体出钱在村委会旁边为他们盖上新房,接通水、电,喜迁新居。50多岁龙建华、龙绕生老哥俩,一辈子因为贫穷娶不上媳妇,捡了个孩子养到18岁,爬起来跑了,从此音信全无。本想着“养儿防老”,没想到这最后的依靠也化为乌有,哪曾想到党的光辉照到他们的身上。“靠哪个,靠不着,还是得靠国家,靠政府。”想到一生的凄苦,龙建华有感而发。
  梦圆新居:益谷村
  以前,白水镇栽种烤烟、玉米等传统的农作物,镇党委、政府多次调研、研究,反复请果树专家实地察看、调研,将“双推进”和“美丽家园建设”政策结合起来,围绕扶贫开发和产业培植项目,在白水镇东部地区中果公路沿线,山黑、平田、果邑、直邑等村委会规划苹果种植。在今年8月至2016年8月,两年“双推进”项目中,全镇规划种植2500亩苹果,决定在今年冬季到明年春季前栽下800余亩苹果,有力推进美丽家园建设的产业培植。
  员梦新居益谷村
  走进白水镇益谷村,老百姓在惠农政策的扶持下,轰轰烈烈地参与到美丽家园的建设中。镇、村两级干部积极地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一次次耐心细致地向村民们答疑解惑,村民们自愿拆除自己的房子腾地新建文化广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多功能活动室等公共设施建设,健全和规范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和优化管理服务体系,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村民们说,村上搞建设是长远之计,说到底也是为了我们农民着想,这些益民、惠民的政策,我们应该支持。
  我在益谷村听了一个“为讨媳妇儿苦瞎了眼”的凄楚故事,73岁的罗小柱年轻时长得很子弟,可他是孤儿,一无所有。过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仍然说不上媳妇,姑妈见他长得好,叫他过去考验一下,考虑能否把姑娘嫁给他。恰巧遇到姑妈家盖土基房,平时负重50公斤的他足足挑了80多公斤,几转下来之后累得爬不起来,回去不久两只眼睛都瞎了,当然说媳妇儿的事还是黄了。后来勉强找了一个驼背女人做了老婆,唯一的女儿长大后招了姑爷,不几年得病死了,女婿另成了家,扔下孩子搬走了。老两口含辛茹苦把孙子养大,为他娶妻生子,可孙子不争气,二老没享上一天福,还欠债累累。
  村支书张乔德说,以前到他家去就恶心的想吐。三小间土基房倒了一间,也指望不上谁来修一修,院子里猪、牛、鸡混在一起,牲口的粪便堆得满院子都是,没有一处落脚地方。院子中间有口井,有时,鸡都会掉下去,旁边一个小窝棚就是他家的灶房,恶臭难闻,乌烟瘴气,一到夏天,苍蝇成群,锅碗瓢盆上敷着厚厚的一层苍蝇屎,为了生存煮的东西再脏也还是照吃不误。虽然镇上、村上也在衣食上接济他家,但终究人多粥少,顾及不过来。现在好了,有政策的支持,老人也过上像人样的日子。
  荷塘春色益谷村
  走进老人的家,村上有个干部正告诉老人:房子盖好了,你们要改变那些不健康生活的方式,不要像以前那样“破罐子破摔”,衣物不要乱堆在院子里,稻草不要随便扔在屋顶上……罗小柱老人象个听话的孩子,一个劲地点头,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我改,我改!”我看见三间房子刷得粉白,正房边上建了一个厨房,院子的下方,规范化的鸡舍、猪圈、牛圈,旁边是一个卫生间,工人们正在房顶上为老人安装太阳能。院子周边砌上了花台,村里正打算给老人的院子里栽上鲜花,为老人居住的环境锦上添花。
  老人眼瞎心里却是透亮明白,他说:“我是个没父没母、无儿无女的人,小时候靠国家养大,老了谁都靠不了,还是得找国家的麻烦,拖国家的后腿。我不成器啊,白活了这辈子……”老人泣不成声,村支书大声地说:“谁说你白活了一辈子,你要好好地生活下去,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以后大把的好日子还等在后头呢!”
  利民村经过村小组一事一议集体研究讨论后,确定了文化广场、卫生所和多功能活动室的新建地址,决定用土地置换的方式建移民新村,再由村集体补贴农户一定的费用。正要搭梯子拾瓦的周树全说,他们4家人的房子都是58年劳改农场建的土基石棉瓦房,又没有柱子,没拆除前就感觉歪歪倒倒的,一天提心吊胆的。但苦于家庭负担太重,想要重建也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现在村上无偿划地给自己建房,还补助8万元,加上美丽家园建设项目补助2万元,再怎么难也得找亲戚朋友帮助一把,就可以把新房盖好了。
  我忽然想起李森祥《台阶》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父亲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中国的农民苦一辈子就为了盖座像样的房子,过上有尊严的美好生活,几代人也无法实现的梦想,乘着美丽家园建设的东风,梦圆今朝。
  和谐村庄:山口村
  金马镇美丽家园的建设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一幢幢崭新、舒适、宽敞明亮的特色民居,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青瓦黄墙,造型别致的民居掩映在树的海洋里,人们的视线也融进了树的世界:河边,道旁,宅前,屋后,处处能见着树。古树,枝干嶙峋;大树,郁郁葱葱;幼苗,生机勃勃……
  六美乡村山口村
  两公里长的进村路宽阔平坦、清爽透亮,两旁种满了行道树,等到明年春天,樱花竞相争艳,犹如一条色彩绚丽的织锦,铺就了山口村人共奔小康之路的幸福大道。每当夜幕降临,进村路,村间路两旁灯光璀璨,远远望去,整个山口村恍若直通星光大道的美丽家园,乡亲们在这个灯火辉煌的舞台上尽情演绎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金马镇镇长说:“那段进村路每边要扩出两米,会占用村民的土地,原以为这事会很棘手,没想到大家不但举双手赞成,主动地无偿捐地搞村路绿化,还积极地参与植树。不到20天,两公里长的进村路绿化工作就完成了。在山口的美丽家园建设工作中,几乎没有遇到太大的障碍,凡是村集体的事,凡是关乎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只要向群众讲清楚了,把政策传达透彻了,群众都很支持。”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当然容易走进群众的心里,干部群众一条心,齐心协力共建美丽家园。
  山口村双胞胎兄弟唐双友、唐双林,挤住在一间破破烂烂的土坯房里。8岁时,母亲去世,18岁时,父亲因病医光了家里仅有的积蓄后,还是撒手人寰,兄弟俩相依为命,在村里给建筑师傅当学徒,所挣的钱也仅够糊口。对于早过了结婚年龄的他们来说,盖房子、娶媳妇,无疑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虽然这几年起早贪黑,辛辛苦苦也攒下了几万块钱,但对于盖房子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差的钱到哪儿借,怎么还……都成了压在兄弟俩心头的巨石。去年,他俩得知在美丽家园建设项目中,拆危房建新房每户不但可以享受政府2万元的补助资金,还可以申请5万元的专项贴息贷款的消息时,赶紧按程序办理了申请手续,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建房。去年春节前,兄弟俩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新家,今年,哥哥又娶上了新媳妇。“先把巢筑好,引得‘凤凰栖’,没有美丽家园这项惠民政策,我们哪盖得起新房,娶得上媳妇。”哥哥唐双友激动地说。
  大金马村煤炭老板李小红、砖厂老板张跃村,向乡亲们承诺和大家一起共建美丽家园:凡是大金马村美丽家园建设农户购砖,每块砖只需承担0.1元,剩下的0.17元由他俩承担。按每户平均用砖6万块计算,最终为16户农民节省了16万余元的建房资金。
  太平村委会妇女主任李红琼积极为农户排忧解难,大力支持美丽家园建设,先后借款4万元给大金马村黄洪奎、张云、刘美仙3户农民,极大缓解了农民建房资金压力。
  “‘小网格’释放‘大能量’!”过去以脏、乱、差闻名遐迩的山口村,在成功推进“山口经验”网格化管理的同时,美丽家园建设的步伐也迈得自信而稳健,金马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和青春活力,勾勒出“点上有盆景,线上有风景,面上有美景”的秀美乡村全新图景,村容村貌变好了,人居质量提高了,村民素质提高了,乡风民风淳朴了,物质生活改善了,精神文明丰收了,社会保障水平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了。
  灯壁辉煌的文化广场上,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嬉戏玩耍,农闲的乡亲们扭起了秧歌、跳起广场舞,一张张幸福甜蜜的笑脸,犹如一朵朵春花绽放在春天的旷野;欢快地笑声荡漾在秀美村庄的每一个角落,踩着春天的旋律,奏响了泸西大地上美丽家园建设的新乐章。(蒋惠云)
来源:云南文明网&&&&责任编辑:王爽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最新关于泸西县黑舍村城乡统筹发展的调研报告最新,统筹,帮助,泸西县,黑舍村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最新关于泸西县黑舍村城乡统筹发展的调研报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泸西县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行政区域网&&&&&&&&&泸西县泸西县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地名由来:因县城建在古泸川之西,故名。(中国地名语源词典)历史沿革:泸西县行政设置较早,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设漏江县,隶牂牁郡。东汉沿之。蜀汉、西晋、东晋、后蜀、宋齐改属建宁郡,仍名漏江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置陇堤县,隶南宁州都督府。太和间南诏蒙氏并其地,为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中的弥鹿部(阿庐部)居住地,属羁糜州隶黔州都督府。宋大理时期仍为阿庐部,先后隶拓东节度、石城郡。元宪宗七年(1257年)归附蒙古政权,隶落蒙万户府(今路南)。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设广西路,隶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辖师宗、弥勒二千户。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师宗、弥勒二千户改为州,仍隶广西路。元大德四年(1300年)置维摩州,隶广西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广西路为广西府,隶云南布政司,领师宗、弥勒、维摩(今丘北、砚山)三州及十八寨。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广西府为广西直隶州,先后领师宗、弥勒、丘北三县及五曹州判。1913年改广西直隶州为广西县,五曹州判改为县佐,隶蒙自道辖。后因广西县名与广西省名相重,于1917年改为泸西县。1929年废蒙自道后,改隶省府辖。日成立泸西县解放委员会。7月1日解放委员会改为县临时人民政府,隶属弥泸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50年4月成立泸西县人民政府,隶属宜良专区。1954年9月后宜良、曲靖2专区合并改隶曲靖专区。1958年10月撤销县治并入师宗县。同年12月又从师宗县分出改并弥勒县,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61年6月恢复泸西县治,仍属红河州。村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相关网站及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泸西县旧城镇青禾小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