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决农村工作就是解决问题“难”的问题

用发展来解决农村工作的难点
江苏省宿豫区太山村支部副书记徐士强
E-mail推荐: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大事小情总要穿过这根针”,这是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形象描述。当前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居可能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农村基层党员年龄结构比例偏大,基层无年青后备干部;农村大量的劳务输出造成的空巢现象和留守问题;还存在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医疗问题;破土的新农保工程因缴费周期和受益周期而推行受阻。  其实所谓的难易总是相对的,此地的困难到他乡却可能不是困难;此时的困难待到彼时却也可能不再是困难。用发展思维和方法解决农村工作中的难点。  首先,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把农村工作中存在的困难放回到农村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进行分析和考察,用创新的精神,积极促进新事物的成长,遏制并有效解决农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正确的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其次,要用发展的思维解决问题。用发展的思维方式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有效解决农村存在问题的现实需要。构建发展性的思维,就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思维定势、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用发展的思维把基层干群的工作重点调整到加快发展的主题上来。  再次,用发展的成果破解问题。凝心聚力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鼓励优秀青年创业,想法壮大发展村居集体经济,努力拓展老百姓创收途径。如果村居存在相当规模和前景的企业,就能够足够承载本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那么留守问题和青年后备干部问题将迎刃而解;村居集体经济也会迅速发展壮大,将有效解决老百姓增收问题。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问题在村居集体经济和农户经济双重支撑下得到有效解决。一切围绕发展经济,用发展成果破解农村工作中的难题。
(责任编辑:杨媚)
相关专题? ?  一、 新时期农村工作的特点与难点  新时期农村工作,既有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具体来讲,党中央加大支农惠农力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等等,都给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可是,因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格局的不合理,造成了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也出现了很多新矛盾新问题。由于农业弱质化的产业特征,农业成为最薄利的产业,农民收入缺少新的增长点,传统农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走向现代农业之路还很漫长。再如,农民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有所增强,可是重权利轻义务;收入差距、贫富差距等问题导致农民有仇权仇富心态,不追求公平正义,存在投机取巧现象、、、、、、一句话,农村整体形势是好的,可也存在很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这就体现了新时期农村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二、新时期乡镇干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农村工作环境和条件差,工作任务繁重,服务对象多、范围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对乡镇工作的生动写照。在转变政府职能过程中,基层乡镇政府既有管理的职能,但更多的是服务职责。由于一些政策的不完善,让很大部份乡镇干部对怎么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过渡过,不仅感到困惑甚至是无所适从。于是在工作中,有一些干部思想松动,行动松懈,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缺少学习,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不够。很大一部份干部,包括一些领导干部沉于应付琐细的工作事务中,平时不注重政治理论、业务知识的学习,集中学习时浮于形式。因此,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重要理论认识不足,遇有问题不能很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理解掌握地不够深刻透彻,缺乏大局意识。也正因为缺少对业务知识的学习,工作中往往只凭以前的工作经验、处理新问题的能力不强。  (二)服务意识不强,得过且过现象严重。由于乡镇干部工作条件不如机关,待遇更不及机关干部。况且在很多地方还存在乡镇干部与机关干部明显不公平的现象,如他们的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都不及机关干部。因此,在心里存在一定程度的怨气。再如大量的乡镇干部长期在基层得不到提拔,基本上也没有交流学习的机会,因此,很多乡镇政府如死水一般,缺少生机活力。于是,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上只求完成上面安排的工作任务和应对年终的目督检查,平时对群众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宗旨意识淡薄。  (三)正气不足、不依法行政。部分干部在处理一些问题时缺少作为一个干部的正气,怕得罪人。有的甚至被黑恶分子或是个别群众牵着鼻子走,没有原则和大局意识。在工作中,片面强调保安求稳,习惯打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口号,而不是作依法行政和公平正义的表率。对一些村民不合理的要求节节退让,委曲求全,没有公平正义之心,不敢和歪风邪气作斗争。因此,由于一些事件的不公正处理,留下很多后遗症,使得很多歪风邪气在农村漫延,造成更多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也弱化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四)缺少实事求是精神、工作作风不务实。乡镇很多工作,都是按照上级安排部署来进行。在这过程中,不深入实际、不深入群众,严重存在只求应付上级检查“过关”,很多工作不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只能被动的完成工作任务。  三、乡镇干部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农村工作  由于新时期农村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而一些干部不同程度的存在上述问题,于是,对乡镇干部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农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这是乡镇干部做好新时期农村工作的前提。如今,很多村民都能从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渠道知晓中央的方针、政策,他们的求富思想、维权意识明显增强。这说明群众对乡镇干部的期望越来越高。因此,作为干部更应及时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与工作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用党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更好的为群众服务,顺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工作责任心。  (二)依法行政、作公平正义的表率。作为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乡镇干部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更应该作依法行政的表率,要有公平正义之心。一方面要依法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勇于和社会上的黑恶势力和歪风邪气作斗争。这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也是实现和谐社会所必需的。  (三)有大局意识,做好新时期“维稳”工作。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干部,都要顺应新形势的要求,要有大局意识,要把保一方平安和一方稳定放在心中。目前,在农村中,除了一般性的民间纠纷外,更应注意社会转型期产生的新类型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因此,乡镇干部首先要有大局意识,要能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要善于沟通,学会协调。一方面要协调好乡镇干部与村干部的关系,使村干部成为乡镇干部的得力助手;另一方面要协调好村民之间的关系。要在“大调解”的格局下及时调处各种矛盾纠纷,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最大限度的减少群体事件和越级信访事项。这方面的工作,不仅关系着一方平安、稳定,更能改善干群关系。  (四)处理好几个关系,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作为乡镇基层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在辖区内和各机关事业单位也有个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作为乡镇干部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为全面开展各项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一是处理好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上级安排的任务要不折不扣的完成;单位上要尊重领导,服从指挥;对村组干部要关于沟通,维护他们在村民中的威信。二是处理好辖区内基层政府与层各单位之间的关系,这里面既有管理的关系也有相互配合的关系,也一定得处理好。三是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这是一切农村工作出发点也是归宿。因此,要结合目前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群众路线,要多和他们交朋友,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四是单位内部之间的同事关系。要团结同事,在工作上相互支持,在生活中彼此关心。  总之,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高度的责任感全力投入新时期的农村的工作中。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处理好各种矛盾,维护好农村社会的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工作。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关于如何做好农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工作交流-四排赫哲族乡人民政府
&&&您的位置:
关于如何做好农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浏览:4309次 时间: 20:45:35
&&&&&&&&&&&&&&&&&&&&&&&&&&&&&&&&&& 四排 赵春立
&&&&&&&&&&&&&&&&&&&&&&&&&&&&&&&&&&&&&&&&&&&&&&&&&&&&&& (日)
&&& 因为有过一定的乡镇工作经历,对乡镇和村屯的发展有所了解,同时也因为来自农村,和农村有种特殊感情,正基于此,特别希望能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尽绵薄之力。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做好农村工作阐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一己之见,难免偏颇,诚恳期待同仁指正。
&&& 一、应正视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 (一)村屯发展乏力。因为产业结构单一的原因,我县所有村屯情况都大同小异,基本是依靠传统种植业来推动集体经济的发展,负债情况普遍存在。二轮土地承包后,村屯机动地几乎清零,大多数的集体经济成为空壳,村屯工作运转通过固定的转移支付资金维持,各项公共事业建设也依靠向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实现。“无农不稳”不假,但“无工不富”也是必然规律,因为集体积累的微薄,无力发展种植业之外的经济产业,农民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农村依旧是举步维艰的农村。
&&& 当然,这里面也有文化素质和思想认识的问题,特别是习惯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的社会现实问题。
&&& (二)农民的增收困难。农民的增收困难,也是一个时下突出的问题。单一的种植业,在农业技术提高普及的基础上,产量得到一定保证,但同时,生产资料价格的增长,农业机械的更新,农产品销售价格的偏低,使农民生产和增收面临诸多困难,很多农民靠的是年复一年银行贷款过日子,如果银行贷款资金收缩,或是偏遇一两灾年,农民的富裕更是遥遥无期了。同时也有一些消费观的问题,消费超前,寅吃卯粮,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给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正常生产和发展带来潜在的危险。
&&& (三)政府职能弱化。取消农业税和提留统筹后,乡镇政府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其实工作的内容并没有减少,但是职能发挥却受到制约,经费的局限,很多公共服务难以开展;因为缺少制约(群众观念上认为),政府的倡导和引导得不到应有的响应,群众的随意性越来越大,违规占道、圈地、建房等等情况不断增多,农村社会秩序得不到及时管理和应有保障。
&&& (四)社会风气偏离。突出的是上访问题,占用了政府过多的精力,直接影响了发展建设。上访增多,有一些是政府行政失当造成的,积羽沉舟,积重难返,小的问题演变成大的矛盾,最终无法解决。也一定数量的上访,因为社会的一种风气使然,本身并不是群众有多少委屈,而是通过和政府的对立,特别是在政治敏感期缠访闹访,借机达到自己某种不当得利的目的。政府在实施公共管理中,也常常得不到群众积极的支持和参与,共同建设家园的应有意识缺失,追求小利的狭隘思想和短浅目光制约了地区的整体发展。
&&& 导致这种现象增多的原因很多,政府的不作为、乱作为和群众消极思想及行为互为因果,改变这种现状,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和不懈的努力。
&&& 二、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 (一)走进农村,融入群众,改善党群干群关系。
要真正了解你所在的农村。这看似一个简单的课题,其中却很复杂,如何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如何能即坚持原则,又能顺应农村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各项工作,是对乡镇基层干部能力素质一个基本的检验。做好农村工作,前提就是对农村进行深入的了解,对农民生产生活现在进行全面的掌握。重点是了解村屯群众生活生产现状和具体问题困难、村屯农田水利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农村社会矛盾所在和宗族关系情况、目前经济产业发展和存在潜力等等,准确掌握各种情况,是开展工作实施措施的基础和前提。
&&& 真心把老百姓当作家人。如果认为干部是干部,老百姓是老百姓,端起架子来,拿起腔调来,农村的工作就难以开展,因为乡镇基层干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机关”干部,是介于“民” 和 “官”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肩负着承上启下一个特殊职责。和群众打成一片,从心里把群众当作家里人看待,群众才会真正接纳你,你才有成长的土壤和发挥的空间。如果泾渭分明,人为的造就距离,促成群众的对抗心理,会使简单的工作变为复杂,使党群干群关系变得紧张。
&&& 认真解决群众困难问题。在充分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具体困难问题基础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帮助解决,是乡镇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解决困难和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因为这和救济贫困户是两码事,仅图一时的给予不会带来长治久安,更重要的是调动政府和群众的双方面积极性,因势利导,选择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适时的推进。比如有些农民增收困难,如果因为土地少,那么应引导其进行土地集约,创造条件使富余劳动力可开展经营或务工。“造血”而不是“输血”,解决问题的方向是共性的而不是针对个性问题。有些困难和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关键在于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和一个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向,使群众认可和信服。群众总体上仍是淳朴善良,要求一时难以实现,也会给予理解和支持,关键是认真对待,而不是推诿扯皮,群众看不到希望,会对政府失去信心。这是个巨大的危害。
&&& (二)贴近实际,树立威信,构筑政府全新形象。
&&& 一言一行必须要赢得群众认可。农民文化素质如何姑且不论,但对乡镇干部的要求却不然,要求极高,吹毛求疵居多,认为你是干部,能力素质水平必须达到要求,令群众满意。而干部和群众关系融洽之后,这个标准会出人意料的降低。这就要求政府干部的一言一行必须经得起推敲,实实在在,既有高度,又符合实际,使群众从心里认同和支持。群众对你认可和肯定后,才会支持和参与,仅仅靠行政命令,威力会越来越弱,引发的消极反应会越来越强。
&&& 政策措施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政府威信的树立,依靠的是正确的行政行为和良好的施政效果,而事实上,因为一些失当的行政行为,让群众对政府产生了怀疑,使政府失去了应有的信任。改变这个状况,只能从点滴做起,让每一个政策措施和行政行为符合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真正能够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实实在在的突破,重塑政府的威信,吸引群众自觉向政府靠拢,和政府一道落实发展规划,共同构建发展氛围。
&&& 思想和认识要走在老百姓前面。群众因为文化素质和经历阅历局限,对社会发展的看法和认识难免偏颇,但追求更多收入和更好生活的心理却是共通的,此时群众会自然不自然的寄希望于政府和干部,期待政府和干部指点迷津,指明方向,指导实践。这就要求党政干部深入研究社会发展、经济产业、现实条件、群众基础等各种情况,审时度势,综合分析,科学研判,为群众提供促进发展、增收的客观的建议和意见,如此,群众才会将你认定为他们的主心骨,才会真心实意地团结在党委、政府周围。
&&& 三、依法治乡,推行公平,倡导良好社会风气
&&& (一)坚持原则是工作开展的基础。工作原则是既定的准则,是工作开展必须遵循的要求和方向。在实际工作推进中,常常经意或不经意存在偏颇,小小的差池,起初看不出有什么负面作用,它的恶果总有一天会显现,而在显现的时候,往往已经悔之晚矣了,使接下来的工作不知道继续错误执行下去,还是重新回到原则的轨道上来,形成一个尴尬的境地。
&&& 对原则所在的认知,是坚持原则的前提。每项工作的原则各不相同,要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准确把握工作的原则,于法于情于理兼顾,源于对原则所在本身的认知,是非曲直了然于心,才能从容自若地开展工作,才能能避免前后矛盾局面出现,也才会让群众认同和尊重。
&&& 实现工作的总体平衡性,是对坚持原则的一种诠释。所谓总体平衡性,纵向上,就是既考虑工作本身和此项工作之前各种工作关联,又要考虑落实该项工作之后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积极变化和消极后果,横向上,既要考虑此项工作具体措施方法,又要考虑其它工作既定政策要求,避免自相矛盾问题出现,通过总体平衡,确定该项工作的基本原则,在政策制度框架内,仍有其它需要遵循的东西存在。
&&& 工作原则,同样需要正确的方式方法作保证。因为面对的群体的特殊性,原则基础上,实现的方式方法格外重要。如何把好事办好,避免负面效应,是落实农村工作首先考虑的事。农村工作,引导、解释、渗透很重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很重要,经过误解――理解――支持――参与等必要过程后,我们所期待的成效自然会呈现。
&&& (二)依法行政是推动发展的保障。无论在土地分配、户政管理、住宅建设、计划生育、产业经营诸多方面,都应在法律规定内进行行政管理,要求严格学习法律,认识法律,依法办事,政府、企事业、村屯、村民共同为维护法律的权威发挥发挥支持、参与和监督作用。
&&& 实现依法行政,行政法律法规的学习是基础。很多干部在工作中,常常对一项工作手足无措,其实法律法规规定、界定的清清楚楚,因为对法律的陌生,不知如何处理具体工作的情况才会出现,如能认真学习,对相关法律了如指掌,运用自如,开展工作自然会得心应手。
&&& 推进依法行政,善于运用法律解决行政问题。法律是法律,政府工作是政府工作,之间几乎存有断层,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和做法。比如信访,政府和双方当事人经常性的拉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实质性进展,正确解决办法是将信访推入法律轨道,根据实际情况,收集真实证据,形成翔实卷宗,依法下发处理意见,上访人可以依法复议,这样,争议的主体内容就固定下来,依据法律、道理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斗气斗力,真正步入依法解决争议和纠纷的轨道上来。
&&& (三)维护公平是广大群众的期盼。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村屯,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出发点都是一致的,但更关注的是确实普遍公平。公平关乎于农村的人心向背,社会稳定,是执政能力的检验标准,在行政工作中,制定政策,落实任务,特别是进行利益分配时,重点要考虑公平公正公开的问题,社会保障、民政救济、农田水利、城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都要阳光运行,规范程序,避免偏颇,杜绝猜忌,协力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氛围。
&&& 同时,采取有效办法杜绝部分群众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也是对公平的一种积极维护,如果纵容不公平的问题存在,社会总体公平就会越来越脆弱,直至消失到难以控制。
&&& 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创建和谐生活环境
&&& (一)改变群众的思维定式。政府的职责在于引导,调动起各方面积极性,扩大参与面,形成良性互动,如果政府和群众想法做法不一致,各自为战,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是行政宗旨的背离,是对执政能力的挑战。比如城镇化,不仅仅是促使农民从平房搬进楼房,而最重要的是由农民转为工人,创造条件集约土地,使农民参与到社会分工中,多渠道增加收入。城镇化的推进,在于群众传统观念的转变,没有观念的转变,城镇化的真正意义就无法体现。
&&& (二)探索形成新型经济产业。传统产业农业,是群众所依赖的,虽然都看到了农业狭窄的发展空间,因为缺乏新型经济产业,都在勉强坚守。改变群众产业现状,关键在于形成新型经济产业,让群众实实在在的看到经济产业的优势和发展空间,吸引其自觉参与到产业经营中。产业不能脱离实际,还得以农业为根本,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链接,比如农产品价格和养殖、农家乐旅游等。比如养殖,可以以合作社的形式进行,统一进行技术支持和组织销售,而不能让群众单打独斗,系统的管理和服务促使群众全面参与,政府和村委会在这方面要起主导作用。
&&& (三)选贤用能奠定发展基础。人们希望体现价值展示能力,农村有为之士也是如此,吸纳这些农村人才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将会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根据农村优秀人才的特点,提供给适合的岗位,发挥其聪明才智,利用其来自农村了解实际的优势和长处,影响和推动全民参与,为产业的扩大和积累做出突出贡献。
&&& 五、文化浓郁、精神充实,引导走向幸福生活
&&& (一)积极的生活态度最重要。物质生活富足起来,一方面是好事,另一方面也有其消极作用,如果不加遏制,精神会出人意料的走向颓废,人的幸福感更多的是来自精神世界,而不仅仅是依赖物质生活,而人积极的生活态度,是精神世界的方向和主导,由此显得更加重要。
农村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民的精神依托问题。农闲时节,无事可做的人们依靠打麻将、喝酒来打发时光,都知道毫无意义、无聊透顶,人们却已然习惯,这种盲目的等待,本身就是一种消极态度,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生活的意义,确立更为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甚至是推动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关键所在。
&&& 生活的积极态度不是具体措施方法,而是对未来的一种希望,对美好的一种追求,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世界,会努力拼搏和奋斗,而不是“等、靠、要”,政府的职责不仅仅是服务,走在前面的还有引导,让群众知道什么是幸福生活的真正意义。
&&& (二)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精神充实,更多的是来自文化生活,开展有效的广为接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是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生活是物质生活不断提升后农民最需要的生活内容。可能农民自己尚未察觉,一旦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引导形成后,其势必不挡。
&&& 文化生活形成的基础是广大农民的参与,其活力在于互动,应从简单的文艺活动开始,如秧歌比赛、歌唱比赛开始,让群众进行评比,投票决定名次,形成最广泛的互动,使之更具生命力。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拓展至对摄影、书法、绘画、剪纸等文化形式的参与,形成积极的学习赶超竞争的环境氛围。随着群众的参与,文化活动开展由不定期逐步定期举办,成为群众生产生活中一项固定的重要的内容。
&&& (三)主导形成鼓励激励机制。农村社会是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农闲之余,人们在无所事事中度过。这样的社会,一方面是好事,另一方面是消极的因素,久而久之,对加快发展不利。应该在农村社会倡导形成激励机制,如开展卫生评比,组织评比小组,对各户卫生状况情况进行检查评比,推动形成人人爱护环境,家家参与建设的良好氛围;开展文明户或五好家庭评比,对和谐文明家庭、爱老护幼家庭进行评比,评比结果进行宣传,带动其他村民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构建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
版权所有: 中共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委员会 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人民政府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论当前农村工作存在的问题、形因、解决建议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作就是解决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