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元首希特勒为什么会回来(希特勒回来了)影评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龙腾网提供快捷登录:
亲!自日起,浏览龙腾网评论区必须要,并且哦!注册即送金币!为保障帐号使用通畅,请务必填写正确的邮箱并认证!为保障您在评论区的发贴权益!可直接通过龙腾网答题得积分的任务,获得500积分!
站长推荐 /3
权限受限的新老网友可通过参加新手问卷,补足不够的积分获得互动权限,每个用户有且仅有一次参与新手问卷的机会。
欢迎大家关注龙腾网官方微博! /ltaaa
龙腾网将于公元日起,对龙腾网论坛的评论区主题采取消耗金币的方式半开放阅读。届时没有注册龙腾ID或金币不足的网友将无法查看评论区的主题;
Powered by“网红”希特勒(《希特勒回来了》影评)
郑重提示:剧透慎入。
个人评分:8.5/10
电影是工业化的表现,同时也是创收的产业,但作为文学的延伸,电影要想更好更持久创收,还是要回归到精神内核层面,不然就和香港电影业一样……德国影片极少有商业化的大制作,其作品数量也似乎与其经济体量呈现明显的背离,似乎德国人不像东方某国一样要把电影产业做成“支柱产业”赚取有可能夸大的票房收入,他们宁愿去把时间花在比电影更慢但同时又是电影雏形的文学作品上,所以很多鸡汤都在熬“爱阅读的德国人”…偶尔出几部电影作品吧,也透着浓浓的书卷气。这一回,刻板严谨擅长哲学般思辨的德国人也玩起了穿越,但和我们现代小妮子穿越到古代宫廷上演各种狗血不同,人家是把阿道夫希特勒穿越到了2014年。
记得前几年网上流行一幅叫做《毛主席意外归来》的恶搞漫画(郑重声明这里无意将毛爷爷和希特勒做任何相关性类比,仅是文艺层面探究),我想如果擅长穿越的中国影视剧创作者也来这么一发,也一定会引起轰动吧?但是哪怕仅仅是艺术的形象,大坏蛋希特勒可以穿越回今天的德国,伟光正的毛爷爷能穿越回今天的中国吗?
希特勒从1945年他的第三帝国濒临灭亡之际穿越而来,苏醒在被刻意淡化了历史遗迹色彩的原纳粹德国总理府庭院中,二战迷们会很轻易辨明这就是历史上焚烧自杀后的希特勒尸体的原址;这是一部被贴上“荒诞喜剧”标签的电影,但在细节上仍然考究至此。苏醒后的元首感受到的是一个诡异的世界:马丁鲍曼和邓尼茨不知死到哪里去了;现代化的成果和他预想中的一样,以至于使他得出了“我们取得了战争胜利”的错觉,自信满满的他走到勃兰登堡门,向他的“人民”打招呼并询问“现在是哪一年”,不受待见的元首在被一个带孩子的母亲用防狼喷雾剂击退后,才意识到好像不是他想得那么回事,睁不开眼的他只能在一个街头报刊亭暂避……以上是影片的开头,短短几分钟,但其信息量之大,足可以写一篇论文了。
首先,孩子、母亲,这是希特勒最熟悉也是最善于利用的“元素”,他在片中也无比黑色幽默地说道这一点;但当他试图通过二者获取信息时,留给他的只是踢球男孩背后C罗的名字(元首还准确地读出了C罗的姓,同时也意识到这不是日耳曼民族的姓氏嘛,一脸懵圈……)以及妇女的防狼喷雾。这让元首很失落,他屡试不爽的通过作孩子和母亲的文章去唤醒民众的手段,似乎失效了。
其次,电影的艺术性在这一环节就有了极大的体现:在勃兰登堡门广场的人们对突然降临的“元首”并没有太大的反应,没有嫉恶如仇的驱赶(防狼女不算,她是片中人物不是真实人物,而且影片对她的设计仅仅是因为她感觉受到了这个脏兮兮的家伙的骚扰而采取的自卫手段,并非对于希特勒的仇视,或许她根本不知道这个家伙是谁),也没有奉若神明的拜服,更多是当做一个cosplay的演员去与之合影,当然也不排除很多年轻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他是谁。乱糟糟的场景中甚至还看到一个来自中国的旅行团讲着中文争相与之合影……如上,影片把绝大多数“元首”在公共场所的出镜切换为纪录片模式,让饰演希特勒的演员穿梭到真实的人群当中,真实拍摄路人的反应。这一手法在全片中多次运用,是非常大胆且创新的方式。
再者,希特勒看到现代化的城市,抚摸轰鸣的跑车,自信满满,认为第三帝国毫无疑问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因为在希特勒理想中胜利后的德国,就应该是眼前这个样子的……诸如这样极为高明的反讽,片中多次出现。
一脑子懵圈又被灼伤的元首躲在街头报刊亭,如饥似渴地从报刊杂志中获取令他崩溃的信息:现在是2014年,德国居然被一个“有着垂杨柳般外貌的让人尴尬的女人”领导着,并和“巴伐利亚的基督教酒徒”合作,建立“山寨的国家社会主义”(希特勒的纳粹党意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所以默克尔那一套自然就是“山寨的”)、眼前充斥着大量的土耳其文字,使他猜想柏林有很多土耳其移民进而得出“奥斯曼帝国主导了战争的结局”;他深恶痛绝的波兰居然还没有“从地图上抹去”,甚至还“瓜分”了一部分德意志的领土……最终得出清醒的结论:战争失败了。而且,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
这一环节,伴随着希特勒获取的信息,影片借用希特勒的思维把德国国内矛盾做了全景式的展现,并把包括执政党在内的所有大小政党逐一黑了个遍。影片是根据创作于2012年的小说改编,拍摄于2014年,上映于2015年底,也就是说在创作之时,德国还没有大范围深层次爆发眼下的难民危机和经济困局,整个欧洲还没有处在当前基于民族宗教和意识形态矛盾之下的恐怖威胁,影片主创对时局的预判惊人的准确,并且是通过希特勒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绝妙的讽刺。
元首不愧是元首,有着超凡的领悟和适应能力。了解了情况的他不再贸然上街去和他的“人民”打招呼了,而是有着自己的“复兴”方式。低调隐忍的他一眼就看出了民间电视台失业记者的诉求,双方一拍即合,记者通过拍“元首”纪录片想重新获得工作、元首正好利用他去做基层调研和政治煽动。
理论联系实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希特勒不辞辛苦,乘坐落魄记者的妈妈卖花用的且没有安装防地雷装甲的厢式车,走遍了莱茵东西、多瑙南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宣传党的理论、阐明党的主张……令人惊愕的是,虽然时隔70多年穿越而来,希特勒发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不过时,因为“他的人民”面临的困境似乎是一样的……
这一环节影片还是切换到纪录片拍摄手法,让演员以希特勒的身份直接访问民众,事实是大多数人对此并不排斥,除了好奇拍照以外,认同其观点的不在少数……囊中羞涩的两人为了筹集经费,施展希特勒的老本行在街头给人画像,这一环节仍然是纪录片模式,多数人娱乐地接受了希特勒疯子般的素描,其中包括一位黑人,即使希特勒把他画成了关在监狱的囚犯……希特勒在街头高调作画过程中,总算出现一位“三观正确”的老大爷,他严肃说道这是“不能容忍”的,并且表明“如果我有权利,我将会驱逐你”……这种通过纪录片模式大胆大尺度同时又非常真实的表现方式非常少见。我们当然不相信今天所有的德国人都如新纳粹分子一样对希特勒顶礼膜拜,当然也不认为每个德国人都会对希特勒恨之入骨,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调研过程中,希特勒在酒店认识了原本被他当做衣服架的超薄液晶彩电,立即意识到这是“伟大的发明”,他暴怒于电视节目中播出的类似“跟我学做菜”完全无法体现德国民众诉求的内容,并且庆幸谙于宣传的戈培尔没有看到,不然真会活活气死;紧接着脑洞大开,暴走之旅即将开始……
不能否认希特勒是“几千年才出一个的天才”,在他意识到电视和互联网的“伟大”之后,立刻进入状态,利用电视台博取收视率的欲求,充分宣传自己的主张:各类真人秀、访谈和原创书籍铺天盖地,YouTube点击瞬间过百万,世界各地粉丝纷纷点赞……当所有人以为他只是一个演员,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才是他自己……瞬间成为“网红”的元首当然不满足于线上的热闹,他也要与时俱进,发展线下势力,于是他通过Facebook发布征集令——海选“保镖”,于是他的线上脑残粉踊跃报名,不久,他崭新的“党卫队”雏形凸显……
处在事业“上升期”的元首状态爆棚,甚至不忘造访一下当今德国国家民主党的总部。这个臭名昭著的在当今德国代表极右翼势力的政党的党魁,在希特勒面前如被老师训斥的小学生一般面红耳赤,前言不搭后语,元首强大的气场下是对其恨铁不成钢的“too
yung,too simple”……看到这里,相信所有人都会不寒而栗。这部影片从此开始就不是荒诞喜剧了,它将直摄每一个人的心魄,即使是后面也有一段向《帝国的毁灭》中家喻户晓的“元首的愤怒”恶搞致敬的桥段。
影片后半段的氛围有些类似《柏林苍穹下》,这是德国人擅长的手法。随着希特勒的一路蹿红,只有两个人看穿了本质并采取了反制,但他们一个被赋予了“老年痴呆患者”的角色,一个则被关进了精神病医院。志得意满的希特勒乘坐敞篷车在德国街头巡视,并向路人频频挥手敬礼。此时影片主创再度切换至纪录片模式,真实拍摄路人的反应:有招手致意的、有抓紧拍照的,当然也有用中指回应的,自然也有反应默然的……影片结束。
这是一部反思极其深刻的作品,并且将讽刺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讽刺的对象不是过去几十年被批臭批烂了的希特勒和纳粹党,而是现代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心智成熟的人都会经常反思,有价值的反思在于对自我的审视和剖析而非仅仅对外部或者对方的批判,对外部批判的越狠,往往是对自己的一种摘清或者回避。
人们对历史的惨痛经历往往痛心疾首,常常怒不可遏,说起来头头是道,骂起来唾星四溅,这种场景的出现,往往起不到反思的作用,因为骂得越狠,自己就越虚。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做好事快,做坏事也更快,盛行的粉丝经济是兜售私货者的天堂,庸众们用最快捷的方式点赞和分享以彰显自己偏好、体现自身的存在、突出自我的诉求;而他们往往又不是无脑式的,常常表现得极为敏感且嫉恶如仇,对一些流于表面诸如“枪杀一条小狗”之类的事做出怒不可遏的反应,在高喊“我的天呐”的同时动用全部情感和情怀去批评、抵制,以彰显自己的善良、体现自身的主流、突出自我的独立……这就是庸众正中私货者下怀的教科书式的模式。他们对即将被套入灾难的深渊往往浑然不知,直到万劫不复那一天发出诸如“一开始,所有人都把你当做小丑,但没有人相信你会杀掉那么多人……”的无助感叹。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这一模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反而在信息化世界中体现得更为高效。
无法否认也不容忘记,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现的纳粹党,它在当时是一个合法的政党;后来也是千千万万的德国民众,用欢呼声、用掌声、用选票通过合法的方式,把希特勒拥上了权利的顶峰,既然如此,反思人类浩劫就不能仅仅针对希特勒们,希特勒们只是万千民众心魔的集合,他们无所谓“回来”,因为始终不曾离去;他们只是听从了行为学家的建议,把纳粹军礼改成了握手礼而已。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希特勒回来了 - 简书
<div class="fixed-btn note-fixed-download" data-toggle="popover" data-placement="left" data-html="true" data-trigger="hover" data-content=''>
写了13869字,被2人关注,获得了10个喜欢
希特勒回来了
豆瓣 8.2 IMDB 7.1 烂番茄评分人数过少
最近看到个新片《希特勒回来了/元首在现代》,去年十月份在德国上映,贴了喜剧的标签。
我对德国的喜剧片还是有好感的,加上元首已经成为经典鬼畜素材,所以我是真的抱着看喜剧片的态度在看。
影片讲述了2014年的一天,希特勒回来了,一个人,醒在这一年夏日清晨8点45分的阳光里,熟悉的柏林街头不再,身边没有了亲信,消失的帝国总理府已经回不去,更让他困惑的是,波兰还依旧存在,德国现在的总理居然是个女的!因为实在太像希特勒,希特勒被电视节目制作人相中,结果第一次出演节目就爆了,随后,节目片段在Youtube上点击率激增,各种采访邀约都来了。于是,在现代社会,希特勒成为了一名脱口秀明星。
人们认为这个演员对希特勒的模仿真是惟妙惟肖,『故作』严肃也是笑点十足。他就这么红了起来,简直成为收视保障。
德国人对狗的爱护几乎可以称得上世界第一,可即使看到这位『演员』因入戏太深,而枪杀一只狗时,群众也只是愤怒了一段时间。而后,希特勒还是活跃在各项活动之中。他出书,签售,为活动站台,参与制作和出演改编电影。
最先发掘希特勒的那位记者,后来终于发现,原来他不是一个演员,他调出最早的录像视频,希特勒确实是从地堡穿越到了现代。他就是那个刽子手,不是什么演员。
记者匆忙赶去,想告诉大家。他情绪激动的告诉上司,那个人,他就是希特勒本人。
希特勒在天台告诉记者,我是你的一部分,来自你们所有人,你无法摆脱我。
所以希特勒拍完电影,跟大家喝着庆功酒。
而第一个发现真相的人,却被当成精神病患者,关进了密闭的房间。
《死亡实验》
看完后,我想起来了《浪潮》和《死亡实验》两部电影。
暴力具有不可控性,人内心的恶极易被煽动,而极权和独裁,一直都会在。
善于反思的民族是优秀的。
《希特勒回来了》里的希特勒是穿越了,可谁知道,不同的空间里,是否有一个现代已存在的少年希特勒呢?
英国《每日邮报》日报道,近日,参与拍摄希特勒相关电影的演员奥利佛·马萨奇(Oliver Masucci)扮成希特勒的样子在德国街头行走,结果竟然受到了众人的围观与追捧,许多人和他自拍,甚至和他拥抱。还有人向他吐露心声称:“请把集中营带回德国吧!”
不过,人群中也有人开始打他,而演员对此表示“那真让我感到轻松,还是有人是理智的。”
德国《柏林早报》对此评论,“一个假扮的希特勒,一个小胡子,就很容易让人们不再压抑自己,这深刻揭示了德国的黑暗面。极右势力潜伏到了今天,并且找到了新的形式。”
细思极恐。
点击喜欢,便是最好的打赏了。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被以下专题收入,发现更多相似内容:
影人故事,感人台词,小众推荐,大片吐槽;
我和这个世界有过情人般的争吵。
因为相似,所以相遇。欢迎加QQ兴趣群:
· 7368人关注
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看过之后,感受不同、评价不同,尽情的抒发吧!
· 465人关注
你的生活不能无味,总有一本书与你心心相印,总有一首歌让你感同身受,总有一部电影让你感受颇深,总有一些经历让你有所感悟。hello,大家...
· 17人关注
点击喜欢,便是最好的打赏了。
选择支付方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伟大元首希特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