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动态图片发光,我入定时为什么眼皮总是动,是入魔了吗?

永不入魔的禅定方法
我的图书馆
永不入魔的禅定方法
第三章 永不入魔的禅定方法………..……………………....( )一、必须攀缘、执着、执相…..…………………….( )二、无魔事…………………..……………………….( )第一节 善导大师的瑞相灵验、神迹感应……………...( )观经四帖疏的跋文……………………………….....( )白话文翻译……………………………………….....( )[注]隋朝唐初观经很受欢迎。观经四帖疏所“楷定古今”者主要有四个论点:1、念佛必定往生极乐世界。终不论散心念佛或摄心念佛。2、观经是佛为凡夫而说。主要为凡夫往生,贤圣去亦无妨。3、观经教观佛报身,非观法身,非无相离念。4、称名念佛为往生正行,余者为助业或杂行。第二节 修观前基础………………………………………( )《禅定、禅观》的定义…………………………......( )禅………………………………………………..….( )定……………………………………………..…….( )止…………………………………………..……….( )观…………………...……………………..……......( )[注]1]坐姿。[注2]《修禅定的注意事项》。-1-睡够。-2-闭眼。-3-适度紧绷。经行。-4-在室内。[注3]定相。[注4]禅病。[注5]轻安。[注6]八种禅触、十种善法功德、《圣道门禅定的整体概念》。[注7]觉观、寻伺;无相离念、取相正念。[注8]修禅定禅观的目的。[注9]不忌讳神通。《修禅定禅观的基础步骤》.…………………..( )一、先渡冤亲债主………...……………………....( )二、消业障…………………...………………..…..( )《念佛修定的方法》……………………………...( )一、《念佛入定的善巧方便(一)》双重念佛........( ) 设定闹铃。请示成绩。[注1]掷筊请示系基于对 阿弥陀佛的信仰。[注2]若是急着修定。[注3]注意念,别注意听。[注4]若是一生只采念佛修定。二、《念佛入定的善巧方便(二)》意守眉心….( )1、意守眉心。2、眉心设白点。3、白点换成“佛”字。三、《念佛入定的善巧方便(三)》倾听佛号… ( )[注1]念佛人几乎都会持往生咒《常见的持咒方法》………………………....( )-1-莲花念诵。-2-金刚念诵。-3-唇吻念诵。(注1)光明念诵。(注2)持咒时不修定散十六观法;修观大成之后,可同时观任一观之全境全景。[注2]《耳根圆通法门》….…………………( )〔莲邦宝典出版时发表〕[注3]《入流亡所》……..…………………...( )〔莲邦宝典出版时发表〕[注4]复诵法最好……………………………..( )此外,培养入定的方法………………….…( )1、诵经……………………………….…….( )2、阅读佛经佛书………………….……….( )《补充说明》……………………….……..….( )1、设佛堂处。2、开光与否、坚持男相。3、守禁忌。&(注1)修定的障碍顺序:五辛、房事、食鱼、食肉。(注2)蛋类。(注3)若只想往生。4、睁眼多次会失定。四、《念佛入定的善巧方便(四)》观想极乐...…( )1、减轻业障的方法…………………………..( )2、避免识扬神飞的方法………..……………( )《再补充说明》………………..……………..…( )[申论](一)亦得极大功德………………………………( )(二)步行与搭飞机飞船之譬喻…………………( )(三)十六观法的得益…………………………...( )1、必定往生。2、大成就时。3、小成就时。4、诸佛授记。5、发神通。《定散十六观成就时间表》….………………...( )[注1]上品上生幷非太难。[注2]提升根器。[注3]十年左右开阴阳眼等。(四)三昧中王、最上深妙禅…………………...( )1、观经定散十六观法……………………...( )2、念佛三昧………………………………...( )3、念佛定…………………………………...( )4、般舟三昧(常行三昧,佛立三昧)…...( )5、一行三昧(常坐三昧)………………...( )(注1)念佛的善巧方便(一)(二)(三)都可采用。(注2)此处偏指“事一行三昧”。6、真如三昧…………………………………( )(注1)真如、法性。(注2)法界一相:理一行三昧通于法界三昧。(注3)念佛才是修观的方便善巧。[注1]善导大师成就般舟三昧、证入十六观三昧等。[注2]观佛法身实相则非依观经而修。[注3]亦有观自性清净佛性者。[注4]以十六观法为基础,修见性、开悟、证法界一相,有别于参公案看话头,是本章的主旨之一。第三节 观经定散十六观法门……………………………( )《修观可以分七个阶段》…………………………..( )〔七个阶段之详细内容,于出书时发表〕《证入三昧 见境见三尊》…………………….( )〔于出书时发表内容细节〕《证无量光明土》《功夫成片》《放光灌顶》…( )〔于出书时发表内容细节〕《真如三昧》《开悟见性》…….………………...( )《见自心佛性的修证方法》……………………..( )(注1)见性前、见性时、见性后。(注2)依观经修,依佛藏经修,皆能证法界一相。(注3)一念契入。(注4)佛所赐予。(注5)见性时非第七识寂灭。(注6)亦有人于坐禅中见性。[注1]开悟见性的涵义。[注2]亢奋。[注3]见性不退(注1)请佛验证。(注2)要达涅盘仍须精进。(注3)若退失见性。[注4]持咒见性法。[注5]净土三经是凈土法门正依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注6]明心见性,殊途同归,但攀佛缘较殊胜。[注7]善根发相。[注8]小发通。《往生品位表》…………………………..….…..( )《由有、由取、由执着、由执相入手》.………( )(注1)心外无法、法从内求。(注2)万法一心。[注1]头疼头晕则别修太猛。[注2]徜徉于极乐世界。[注3]开发脑量。[注4]轻安和三昧定乐。[注5]佛允杯确认才写入书中。[注6]不须在佛前香炉前修。《观经十六观》经文…….………………………………………………..( )第一观 日想观……….……………………………………..( )经文………...……………………………………………( )白话文……………………………………………………( )注解………………………………………………………( )一、基本要诀。二、面对白墙。三、依报假观之作用。善导大师教观四大等,及拜忏消业障。[注1]业障相现之例。[注2]忏悔相状。[注3]善导大师之忏悔情况。[注4]轻安及三昧定乐。四、观出日轮光明相。五、刚开始会观成黑暗相,正常不必担心。第二观 水想观….……….…………………………………..( )经文……………………………………………………..( )白话文…………………………………………………..( )注解……………………………………………………..( )一、七宝。二、幢。三、琉璃。四、如亿千日 映琉璃地。五、不可具见。六、五百色光。七、善导大师教观碗水波浪。八、苦空无常无我。九、为何常演苦空无常无我:(一)小乘法义。(二)大乘法义。[注1]我无我而不二。[注2]法本不然,今则 无灭,是寂灭义。[注3]平时就须熟识法义。第三观 地想观………….…………………………………...( )经文……………………………………………………..( )白话文…………………………………………………..( )注解……………………………………………………..( ) 一、各观都是灭罪往生。二、想心中见;正受相应。三、《开花三昧》(注1)其他等觉菩萨也能施展开花三昧。(注2)花开时机,见  页第(八)项。(注3)处莲苞中是在消业灭罪。第四观 树想观….…………………………………………..( )经文…………...………………………………………..( )白话文…………………………………………………..( )注解……………………….……………………………..( ) 一、树高齐等,依报一切无衰无变。别犯不净说法五失。二、玻璃。三、妙珍珠网。四、妙花宫殿。五、五百亿妙花宫殿大小相容不可思议。六、梵王宫。七、释迦毗楞伽摩尼宝。八、诸天童子。九、璎珞。十、由旬。十一、阎浮檀金。十二、旋火轮。十三、帝释瓶。十四、幡;宝盖。十五、十方佛国。十六、光相重迭不相妨碍。第五观 八功德水想观 宝池观….…………….………...( )经文…………………………………………………….( )白话文………………………………………………….( )注解…………………………………………………….( )一、八池水。二、八功德水。三、团圆正等12由旬。四、珠王在母池。五、金刚。六、念佛、念法、念僧(或比丘僧)[注1]三宝佛。[注2]二种僧:比丘僧,菩萨僧。第六观 总观 宝楼观…...…………………………………..( )经文……………..………………………………………( )白话文………………..…………………………………( )注解……...……………………………………………....( )一、五百亿宝楼阁。二、天宝幢。三、比丘僧。四、总说除罪利益。第七观 花座观..……………………………………………..( )经文……..………………………………………………( )白话文……………………………………………………( )注解………………………………………………………( )一、除苦恼法。二、大士。三、甄叔迦宝。四、莲台。五、台上宝幢。[注]别改经文;别汇集数经成一经。六、花座。第八观 像想观………………………………………………..( )经文………………………………………………………( )白话文……………………………………………………( )注解………………………………………………………( )一、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二、多陀阿伽度。三、阿罗呵。四、三藐三佛陀。五、修多罗。六、令与修多罗合。七、念佛三昧。八、善导大师开示:观报身佛,不是观法身佛。九、观像为假观。第九观 遍观一切色身想 真身观…………………………..( )经文………………………………………………………( )白话文……………………………………………………( )注解………………………………………………………( )一、夜摩天。二、佛身高。三、四大海水。四、青白分明。五、毛孔。六、圆光。七、遍照十方世界。八、念佛三昧。九、无缘慈。十、生诸佛前。十一、无生忍。十二、授记。十三、但观眉间白毫。《白毫大人相光》…………………………………...( )《观佛三昧观法》…………………………………...( )(注解)一、修观坐姿。二、信受白毫。三、千辐轮。四、万德之字。《万字“实相印”》…………………………..( )五、长命富乐。六、观成就不可张扬。七、阿弥陀佛根本印、弥陀定印。第十观 观音观……....………………………………………( )经文……..………………………………………………( )白话文……..……………………………………………( )注解……………..………………………………………( )一、名号。二、身长。三、举身光。四、五道。五、毗楞伽摩尼宝。 六、肉髻。《佛顶肉髻光明》………………………………………..( )七、天冠。八、无见顶相。九、天冠中立化佛。十、圆光中化佛。十一、以此宝手接引众生。十二、不遇诸祸。十三、观世音菩萨;观音娘娘。[注1]鬼,神。[注2]诸天。[注3]神道。第十一观 势至观……………………..…………………….( )经文……………………...……………………………..( )白话文……...…………………………………………..( )注解……………………………………………………..( )一、此菩萨名号。二、令离三途。三、三途。四、无上力。五、钵头摩华。六、宝瓶。七、天冠。八、天冠顶面的莲花。九、度苦众生。十、除无数劫阿僧祗生死之罪。十一、不处胞胎。十二、常游诸佛净妙国土。第十二观 普观……..………………………………………..( )经文…..…………..……………………………………..( )白话文…………………………………………………..( )注解……………………………………………………..( )一、 莲花内也光亮开朗。二、十二部经。三、与十二部经合。四、此观之益。第十三观 杂想观…..………………………………………..( )经文……………………………………………………..( )白话文…………………………………………………..( )注解……………………………………………………..( )一、有意想者必得成就。二、身同众生。三、此观之益。《三辈九品》第十四观 上辈观…...………………………………………( )第一品 上品上生..….………………………………....( )经文…………………………………………………..( )白话文………………………………………………..( )注解…………………………………………………..( )一、释尊自动开示散善三观。二、上品上生者。三、发三种心。四、六念。五、一日乃至七日(凡夫为正机,贤圣为旁机)。六、随从佛后。七、弹指。八、陀罗尼。九、九品往生的莲花颜色。第二品 上品中生..….…………………………………..( )经文…………………….……………………………..( )白话文…….…………………………………………..( )注解…….……………………………………………..( )一、上品中生者。二、第一义。三、心不惊动。四、法子。五、合掌叉手。第三品 上品下生….…………………………….……..( )经文….....………………………………………...…..( )白话文…..………………………………………..…..( )注解….…………………………………………..…..( )一、上品下生者。二、无上道心。三、随世尊后。四、百法明门。五、欢喜地。第十五观 中辈观…….…………………………………..…….( )第四品 中品上生…..……………………………….…..(   )经文…………………………………………………( )白话文…………………………………………..…..( )注解…………………………………………………( )一、中品上生者。二、五戒。三、八戒。四、以此善根回向愿求。五、长跪。六、出家(身出家、心出家)。七、四谛。八、三明六通。九、八解脱[注1]须持楞严咒。[注2]别观黑暗面及地狱。第五品 中品中生………………………………….….( )经文…………………………………………….….( )白话文…………………………………………..….( )注解…………………………………………………( )一、中品中生者。二、沙弥戒。三、具足戒。四、戒香熏修。五、须陀洹。第六品 中品下生…………………………..…………( )经文…………………………………………………( )白话文………………………………………………( )注解…………………………………………………( )一、中品下生者。二、善男子善女人。三、遇善知识。第十六观 下辈观…………………………………………….( )第七品 下品上生…..………………………..………….( )经文……………..………………………………….( )白话文…………..………………………………….( )注解……………..………………………………….( )一、下品上生者。二、善男子。三、随化佛后。第八品 下品中生………………………….…………( )经文.………………………………………………..( )白话文.……………………………………………..( )注解….……………………………………………..( )一、下品中生者。二、僧祗物、现前僧物。三、不净说法。四、地狱众火。五、十力。六、彼佛光明神力。七、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八、梵音声。第九品 下品下生.……………………………………( )经文...………………………………………………( )白话文...……………………………………………( )注解…………………………………………………( )一、下品下生者。二、五逆。三、十恶。四、教令念佛。五、为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注]文殊执剑取佛。(经文)….……………………………………………………( )注解...……………………………………………………( )一、经名:1、简称“观无量寿佛经”,更简称“观经”。2、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修十六观法是消业障最好方法。二、受持方式:1、做观。2、持名念佛(称名念佛)。三、若念佛者。(修观是助业,非杂行杂修)。四、分陀利华。五、经宗、经体。[申论]一、上品上生幷非太难…...…………………………………( )二、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三、无生之生/生即无生.. ………..………………………….( )四、无相与执相……………………..……………………….( )八地以下修行须执相。依观经修则见相为成就。初机行者不可既修攀缘法又修不攀缘法。五、修道用功轻重与获报真伪………………………………( )《横截、竖超》...………...……..………………………( )六、极乐世界的光明超过日月的光明………………………( )七、本书阐扬之禅……………………………………………( )另,1、如来禅。2、祖师禅。(注)默照禅。[注1]佛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开悟见性。(注1)宗门教下。(注2)教外别传。(注3)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注4)禅宗的“祖师西来意”。(注5)本来禅宗见性之法。(注6)关于“拈花微笑”。(注7)关于“六祖坛经”(经?)。(注8)不排斥禅宗或任何宗派。(注9)乱判佛经、谤法、谤佛者。[注2]什么是禅净双修。[注3]凈土宗行者是否禅凈双修、是否第十八愿机类。[注4]现代某些人所谓的禅。本书谈禅论道之用意。[注5]净土宗行者的禅。[注6]禅师、禅寺。八、关于“证入三昧”…………………………………( )九、为了往生,散心念佛与修观,乃至一切法门,何者最殊胜………………………………………...( )十、多闻与一门深入…………………………………...( )十一、活在当下..……………………………………….( )《总结》………………………………………………….( ) 修观未成就前,每隔一段时日,必须重读一遍本书第三章。
第三章 永不入魔的禅定方法笔者把佛法中的禅定,分为“不攀缘法”和“攀缘法”。本章的主题是阐述“佛说观无量寿经”开示的定散十六观法门,是攀缘法,是永不入魔的禅定方法。笔者以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的教导为基准,加上实修中琢磨出来的一些善巧方便,编写出来供大家参考。这个法门有两大特点:一、 必须“攀缘、执着、执相”“攀”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缘”,佛菩萨随时随地都会来加持,甚至现身。“执着”经文的教导,亦即经文说的:“做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执”着极乐世界的依报和弥陀三尊正报的“相”状。这个法门和不攀缘法的“无相离念、魔来魔斩、佛来佛斩”,大异其趣。二、 无魔事:没有魔考、魔障、魔难,永远不会走火入魔净土诸经从不言魔,修净土法门无魔事,十分明白。‘华严经’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恶魔诸障直过无难”。又说:“譬如有人持翳身药处处游行,一切余人不见是人。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恶神一切诸障不见是人,随所诣处,无能遮障也。何故能尔?此念佛三昧即是一切三昧中王故也。”‘梵网经’也说:“念佛是最上深妙禅。”口中念佛,心眼观佛,更是双重念佛,怎会有魔事!若依‘楞严经’修习三昧,有时会发动阴魔(己身内五蕴之魔);若依‘摩诃衍论’修习三昧,有时会发动外魔(天魔);若依‘止观论’修习三昧,有时会招来时魅(随时来犯的魑魅)。这都是修禅定的人,仗自力先有魔种,被定击发的缘故。倘若能完全明了心识,采取正确的方法对治,就能排除。修“不攀缘法”,在修禅定禅观时,若有诸相显现,如果把它当作胜境、圣事,有时就会入魔、被魔所摄,所以要“无相离念、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不管是魔来(出现恶境)或佛来(出现瑞境),一律排除,一律不受。而念佛三昧、观佛三昧,仰仗佛力加持,攀着佛缘,如近帝王,无敢侵犯。若有佛菩萨圣相显现,正是佛菩萨来嘉许、来加持行者,现相给行者看。 阿弥陀佛有大慈悲力、大誓愿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催邪力、大降魔力、天眼远见力、天耳遥闻力、他心彻鉴力、光明遍照摄取众生力,有这些不可思议功德之力,岂有不能护持念佛者、修观者的道理。&[注1]走火入魔是道家的说法。“入魔”则是来自佛教所说的“魔事”一词。佛教中所谓“魔”,就是能破坏、障碍、扰乱学佛的人,从而令其失去“慧命”误入歧途者。因为走火入魔一词已经被大众所熟知,所以本书沿用,比较通俗易懂。[注2]魔,就是鬼道中年长,力势较强者。[注3]根据‘楞严经’,修不攀缘的禅定,加修楞严咒,则修定时不会入魔(但平时冤亲债主还是可以来索债)。&第一节 善导大师的瑞相灵验神迹感应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的最后面写了一篇跋文如下:窃以真宗叵遇,净土之要难逢,欲使五趣齐生,是以劝闻于后代,但如来神力,转变无方,隐显随机,王宫密化,于是耆阇圣众,小智怀疑,佛后还山弗窥委况,于时阿难为宣王宫之化定散两门,异众因此同闻,莫不奉行顶戴。敬白一切有缘知识等,余既是生死凡夫,智识浅短,然佛教幽微,不敢辄生异解,遂即标心结愿,请求灵验,方可造心。南谟归命尽虚空法界一切三宝 释迦牟尼佛 阿弥陀佛 观音势至 彼土诸菩萨大海众,及一切庄严相等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若称三世诸佛 释迦牟尼佛等大悲愿意者,愿于梦中得见如上所愿一切境界诸相。于佛像前结愿已,日别诵阿弥陀经三遍、念阿弥陀佛三万遍,至心发愿,即于当夜见西方空中如上诸相境界悉皆显现,杂色宝山,百重千重,种种光明,下照于池,地如金色,中有诸佛菩萨,或坐或立,或语或默,或动身手,或住不动者。既见此相,合掌立观,良久乃觉。觉已不胜欣喜,于即条录义门。自此以后,每夜梦中常有一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既了,更不复见。后时脱本竟已,复更至心,要期七日,日别诵阿弥陀经十遍,念阿弥陀佛三万遍,初夜后夜观想彼佛国土庄严等相,诚心归命一如上法。当夜即见三具硙轮道边独转,忽有一人乘白骆驼来前见劝,师当努力,决定往生。莫作退转,此界秽恶多苦,不劳贪乐。答言大蒙贤者好心视诲,某毕命为期,不敢生于懈慢之心云云。第二夜见阿弥陀佛身真金色,在七宝树下金莲花上坐,十僧围绕亦各坐一宝树下,佛树上乃有天衣挂绕。正面向西,合掌坐观。第三夜见两幢杆,极大高显,幢悬五色,道路纵横,人观无碍。既得此相已,即便休止,不至七日。上来所有灵相者本心为物,不为己身。既蒙此相不敢隐藏,谨以申呈义后,被闻于末代。愿使含灵闻之生信,有识睹者西归,以此功德回施众生,悉发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菩提眷属,作真善知识,同归净国,共成佛道。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字一句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应知。(白话文翻译)鄙人由于佛的真正宗旨,不容易遇到(佛的真正宗旨就是要众生称名念佛),净土法门的肝要心法也难遇到(指修观修定),为了使五道众生都能往生,着疏流传后世,劝大家相信。但是,佛的神力,转变微妙,无法窥测。隐秘或彰显,随机而作。在王宫中隐秘教化,在耆阇山的圣众,智慧较低的,不明白到底怎么回事。佛后来返山,他们也不知道原委。那时阿难尊者就为大家宣说佛在王宫中所教导的定善观和散善观两个法门。大家听闻原委始末才明白,无不真诚奉行。敬告一切有缘的有识之士等,鄙人既是生死轮回中的凡夫,智慧浅薄,因为佛的教示幽微难测,不敢随便猜测而出偏差,于是在佛前表白心意发下誓愿,请求灵验感应,才敢做决定。南谟归命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三宝、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极乐世界诸菩萨大海众、及一切庄严圣相:我现在要写出观无量寿经的要义,楷定古今(作为过去、现在、未来的标准)。如果三世诸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具大悲愿的一切佛菩萨圣众,觉得称心满意的话,希望让我在梦中见到如上所愿一切境界诸相。于佛前发愿完毕,每天诵阿弥陀经三遍、念南谟阿弥陀佛三万遍,如此至心发愿。当夜见到西方天空中,如上诸相境界全部显现:各种颜色掺杂的宝山,有一百重、一千重;种种光明从上面照下来照到地上,地面呈金色,金色光中有诸佛、菩萨,有些坐着、有些站着、有些在讲话、有些没出声、有些身体手脚在动、有些静止不动。见到这样的景象,我合掌站着,看得出神,很久才回过神来。回过神之后,非常高兴,于是书写记录下来。自此以后,每夜梦里,经常有一位高僧来指导经文中玄妙的地方。教导完毕之后就隐没不见。后来,此观经疏写好了,更进一步至心定下七日期限,每天诵阿弥陀经十遍、念南谟阿弥陀佛三万遍、初夜及后夜观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修观),诚心归命,同上面一样。当夜就见到驯马用的三具大硙轮径自在道路边旋转,忽然有个人骑白骆驼来对我说要我努力精进,绝对能够往生。要我别退转,这个娑婆世界污秽险恶,不值得贪恋。我对他回答承蒙贤者好心教诲,一定精进不敢懈怠、、、等等。第二夜见到 阿弥陀佛身体呈真金色,在七宝树下,坐金莲花,周遭有十名僧人也各坐一棵宝树下,围绕着佛。有佛的那棵树上,挂绕着天衣(七宝、众宝光色所成之宝衣。有人解释天衣是宝网)。我就正面向着西方,合掌坐着看。第三夜见到两个幢,幢高大,幢杆很长。幢作五彩颜色,在道路上前后左右移动,但可以看得很清楚。既然连续三夜,瑞相灵验,神迹感应,我便休止,不等到七天。上述所有的瑞相灵验,都是为众生而求,不为自己。既有灵验瑞相,不敢隐匿。在此说明原由,流传后代。但愿一切众生都能起信,有识者都能指归西方。鄙人以此功德回施众生,祈愿大家都发菩提心,都以慈悲心相向,以和蔼眼相看,把具备菩提心的眷属当作真正的善知识,一齐回归极乐世界,共同成就无上佛道。鄙人这个心意已经请佛菩萨证明完毕。对待此文要像对待佛经一样,誊抄时一字一句不可增减。应知。[注]隋朝及唐朝初叶,“观经”是最受欢迎的经典之一,不仅为净土教家所尊重,也普遍受到佛教界全体的注目。演讲、读诵此经的人,所在多有。善导大师的师父道绰大师一生中就讲解两百多次。前面第二章说过,当时三位有名的高僧对“观经”更做了注疏,但都不太正确。善导大师认为他们“自失误他,为害兹甚”,才对佛标心结愿请求灵验,写出“观经四帖疏”,楷定古今。观经四帖疏要楷定古今的,主要有四个论点:1、念佛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出离轮回了脱生死(而终究圆成佛果)。此疏所指的念佛,是称名念佛,亦即持名念佛,终不论散心念佛或摄心念佛,都能往生。2、此观经是佛为凡夫而说,主要是凡夫往生;但圣贤去亦无妨。3、此经教观,非其余诸师所说的唯识法身之观或自性清净佛性观,亦非无相离念。大师于注解第八观时,明白指出。 4、大师说:“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定超生死。”(既然可超生死,就是成就圣道,就可列入圣道门。)但此观门,却也不是易如反掌,只是教导喜欢思维正受(喜欢修定修观)的人这么修;而应该像此经末后的开示,“念佛,持名念佛”就行了。以往生极乐世界为目的而言,“持名念佛(称名念佛)”是正行,“观想、礼拜、赞叹、做愿、回向”等,是助业;其余行业都是杂行杂修。第二节 修观前基础《禅定、禅观》的定义禅:音译为禅那,简称禅。旧译思维修;新译静虑。(唐玄奘法师之前的翻译叫旧译;之后的翻译叫新译。有些佛经的翻译是旧译,所以其名相经常含有我国本土道家观念名相的味道。当时的佛学条件是那样,无可奈何。后来才逐渐发展出纯佛家思想观念的名相。有些名相和观念,却反过来被道家道教采用。)思维修指的是专门对一境或特定对象进行周密思维的状态。因为以一心思维能生定心,所以称为思维修。静虑是指心体寂静,系念专注一境,不生杂念他想,正审思虑的状态(心体平静,不是专指“心念完全放空而不思维”,也不是“嘴不可出声”)。禅(禅那)之体为平静而又具审虑之用,也就是在静定中观察、思虑,所以称为静虑。以思维、观想来得到智慧等。禅,是动态的,是思维在运作。定:音译是三昧、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等;意译为等持(无功用住)、正定(心住一处不散乱)、正受(受持法乐禅悦、或承领佛菩萨授予之境界、功德、智慧等)、定意(心行不动乱)、调直定(调身调息调心,使不动乱)、正心行处(让心思运行于正确之路、之处)。简言之,即是心一境性、心一境住。广义地说,看佛经、佛书时,一心专注于此境,都可以算是定。(最广义地说,看小说时、思念亲人时,心无旁骛,别人叫唤,自己也不觉察,因为心思完全“定”于小说及思念的境况中,所以这也应该算是入定。只是这种入定对修行来讲,没有任何助益;其实根本不是修行中的入定,只是情况类似而已。)摄心念佛,例如称名念佛,心住于此念佛一境,就是“定”。念佛中(摄心念佛、专心念佛)会有杂思妄念产生的话,并非没有入定,而是浅定中老是被杂思妄念搅乱,入定成效不好而已,所以才要用“止”的功夫伏住、消灭杂思妄念;或者用“观”的功夫,取代杂思妄念的产生。请参阅下述[注3]定相,会更了解。又,“正心行处”表示心思有在运行,并非放空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想,而是“让心思运行于正确之处”。其实这也是“观”的一种。 [注]一心一意专注某境,不起杂思乱想,就是佛教(各宗)通说的“一心不乱”,是入定必要的基本功夫。止:音译“奢摩他”,是定中止分,在定中止住散乱的心,让心持续专注一境,而不散不乱(无杂思妄念)。可采取善巧方便之法而达到目的。[定中止分的分,表“分齐、分界、成分”之意。]观:音译“毗婆舍那”,是定中观分,在定中集中精神,观察和思维特定的对象。观有两种方式:一、取形相而观在脑海中用自己的意念想象,勾勒出图像、场景,以“心眼”观看,闭目开目,了了分明,不令散失。例如:观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二、不取形相而观以心眼观察自己内心的一切心理现象,或者推想一些法义法理等。例如四念处: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观身不净)等。(观身不凈则有取相,取脏污相,令生厌恶。)由以上定义,禅是禅,定是定,但彼此相关连;“禅定”是禅与定合起来一齐讲。而“禅观”就是在定中用心眼观看、观察特定的对象、境界;同时有思维修,得智慧(开智慧),或者以既有的智慧做观,故亦叫“慧观”。本章阐述的观经定散十六观法等,就是禅观(慧观)。[而以心眼观自己内心一切心理现象(心理状态、生灭心行),例如四念处: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法无我、(及观身不净)等等,也都是禅观(慧观),但那不属于本书的范围,在此不谈;而且笔者完全不提倡此“四念处”(又名四念住)的禅观。][注1] 坐姿修定时试着盘腿:双盘胜于单盘。双盘又叫结跏趺坐,亦叫全跏。单盘亦叫半跏。-1-降魔坐:这种坐法有助于降伏杂念,调和气血。左足安右髀上与外齐;右足安左髀上与外齐;两只手掌朝天,右手安左手掌中,两手大拇指相触,放在脐下足上之处。端身正坐,口合,齿离,舌柱顶上颚,可以让咽喉及鼻中气道宣通;随时用三分力道顶住上颚不松懈(这也是避免昏沉掉举的善巧方便)。轻轻闭眼,似开不开,似合不合,不要紧闭。-2-吉祥坐:反过来,右足在左足下,左手掌在右手掌中者,叫吉祥坐。这种坐法可以收到气血心意平和的功效。-3-半跏:用左足背压在右大腿弯处。或者用右足背压在左大腿弯处。-4-关于盘腿,盘不来也没关系,退而求其次,两小腿相迭就能达到良好效果;两小腿相交叉也可以;只端身正坐也行。两腿相迭或交叉等,坐禅太久感觉麻木时,可以变换姿势。唇合、齿离、舌顶上颚,是一般修禅定的基本方式,但念佛修定就自然唇舌都要动了。盘腿久了可以放掉,轻松轻松调济调济(调剂调剂)。盘腿较易入定,定中较安稳。如果才青壮年,就练习盘腿。但如果已入中老年,肌肉、关节已僵硬,就只好不盘,一样能够入定、入深定。如果地板加地垫、或海绵蒲团还觉得太硬,可以在沙发上修,正坐也行,试着盘腿也行;沙发有手靠(倚手)背靠(倚背),可以调换姿势,都无妨。[注2] 《修禅定的注意事项》-1-修禅定禅观必须睡够,才有充足的精神体力,否则会精神萎靡、昏沉不振,老是有睡意袭来,勉强硬修,就老是打瞌睡。(有时也是由于消业障的缘故,修定时、读佛经时、听经闻法时,常会打瞌睡。)没关系,继续精进,念佛修定,仰仗佛的加持,不会走火入魔。-2-修禅定时,轻轻闭眼比较好。初基行者,若眼睑下垂,留三分目,则稍有光影晃动,会受到干扰,不易入定。-3-修定要提起精神。若采行念佛修定,不仅嘴巴要快速念佛,而且四肢百骸也要处于适度的紧张状况。太松弛会昏沉瞌睡,甚至睡着;太紧张则修定时间长了会很累,甚至会由于摄心太猛而引起头重、头痛、胸痛、或背部中心处酸痛(很像全力冲刺几百米后那种酸痛)等等不舒服。各人体质不同,业障不同,有时反映出来的不舒服会不一样。修定时,因为全神灌注(嘴巴出声快念,四肢百骸适度紧绷,如同全身都在备战状态中),身体能量消耗比平时多的关系,会容易饥饿,饭量会稍增,也会须要增加睡眠时间。有些人修定初期每晚都要睡九个小时才够;午后再修定还得午休才修得了。因人而异。不碍事,以后入定质量好,定功深厚,需要的睡眠会恢复正常;食量也可以恢复正常。(注)经行:为了对治坐禅瞌睡及销食养身祛病,起身而行,直去直来,如经布绡之来去,故曰经行。不徐不疾,亦可同时诵经或进行坐禅中的思维修。旧译亦曰行道。后来发展为于一定之地旋绕(顺时针右旋),例如绕佛像佛殿等。因此,行道有时也解释为绕佛。-4-修禅定禅观时,坐禅,应该在室内,以避免风吹日晒雨淋虫叮蛇咬兽噬。酷热难耐时不可开冷气,勉强可开电风扇,调到最低风力,让它摇头(摆动回旋),不可让冷风对着后脑勺吹。室内应透气通风,尤其是点着香长时间修行,最好有抽风机排掉烟气,预防现代的香含有化学物质。苦寒时闭关熬夜,可适度开暖气。环境安宁最好,但身处都市,有时会被噪音干扰,尽量克服它就好。(念佛中修禅定禅观,被噪音干扰时,仍然继续念佛做观,可把念佛声音加大,和噪音对抗。这时,意念用来念佛多于用来做观,没关系,这是为了不失定,无可奈何,退而求其次。克服了噪音,或噪音停止了,观的成效自然恢复。倘若做观已经熟练,则能够把噪音当作不存在,继续观下去。)动中修禅定禅观(姑且名为“动禅”),则随时随地,昼夜六时、室内室外,都可以修。[注3]定相(一)浅定:周遭的动静基本上不知道,但有时还会受点影响;有时尚有知觉,例如清楚知道手脚放在哪里,是什么姿势;觉知身外的噪音、骚动等等。(二)深定:以念佛中修禅定禅观而言,“第一层次”——能所双亡,即能念的自己和所念的佛号都不存在,没感觉,既没听到佛号声尘,身体各部位也都没知觉,例如自己的手脚是什么姿势、在哪里,都不知道。“第二层次”——内外觉灭,只见“心眼”所观之境的光明相,其余都没感觉,如同不存在。“第三层次”——见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见圣境、见弥陀三尊、乃至于听到水声、鸟声、音乐声等,演说法音,如苦、空、无常、无我、(念)佛、(念)法、(念)僧,以及与修多罗合、与十二部经合等等。修禅定通常采用的方式:-1-不出声禅定:一般是打坐、静坐、名为坐禅。身体外观、四肢百骸、连嘴巴都完全静止不动。心住一境,没有杂思妄念,也没有昏沉掉举(心绪散乱,往前后左右叫做掉;上下乱窜叫做举。)-2-出声禅定(如念佛、持咒):大体上也是坐着,也是坐禅,也必须不昏沉不掉举,嘴里出声中,心住一境。心思意念住于“念佛”(或持咒)这一境,就是入定。并非连嘴巴都不动才是入定。但此时不能确定为浅定或深定。若老是被杂思妄念搅和到失定,那就是浅定;而如果入定到“能所双亡”,甚至“内外觉灭”,连口称的佛号(或咒语)都没感觉到、没听到,那就是深定。但念佛修定,并非二分法,并非不是浅定就是深定。反倒是介于浅定和深定的情况最多。定功的成就,是从浅定逐步逐步过渡到深定;而终于能达到一修定就能深深入定。另外,如果是心里平和,很缓慢地念佛(或念咒),念着念着,嘴里就停下,人也暂时没知觉,这是“入睡”,不是入定。修花莳草等和缓工作中轻声念佛,或者光只和缓念佛时(轻声慢念或慢条斯理默念),都会产生这种“入睡”的状况(本来这就是“念佛入睡治失眠”的良好方法)。-3-行走中,口业意业皆住于一境:例如“般舟三昧”。详见 ‘4、般舟三昧’(第  页)。-4-若修半坐半行三昧,也就是修“方等三昧”、“法华三昧”,出自‘方等’、‘法华’二部佛经,则须跪行、旋行、端坐。在此只列出名相让行者有个概念。这个三昧,本书不提倡。-5-若修非行非坐三昧,也就是修“随自意三昧”,源自‘大品般若经’中的“觉意三昧”,行住坐卧皆可。这个三昧,本书也不提倡。(注)综上所述,可以知道,修禅定时,姿势并没有特殊的、绝对的要求。重要的是心一境住、调直定、正心行处,由浅定而入深定,而成就修行的法门。[注4] 禅病-1-修禅定时常有纷至沓来的杂思妄念。打坐时老是会睁眼,老是会分心注意周遭的事物;更甚者,老是起身做这个做那个,这些毛病都妨碍入定,更妨碍入深定。-2-修禅定时不得其法,修出毛病来;严重的就走火入魔:精神错乱、生大病、甚或死亡。[不攀缘,自力修禅定禅观(却不是观佛、观净土),又不持楞严咒,才会发生这种情形。而自力修禅定禅观,假若没有拜明师,即使万幸没有入魔,想要成就也十分困难。] [注5] 轻安:修禅定修得好时,出定后(或者入定中),经常会有轻快安乐的感觉;修观经定散十六观,若经常摄心太猛,则入定中不太有轻安的感觉;若摄心松紧适度,也会有轻安的感觉。采取本书所叙述的方法修禅定,口业念佛、意业做观,若因为课程定得紧,常会不经意地摄心太猛,所以没有轻安的感觉是正常的,不必担心修定修观不得力;更不必担心会走火入魔。但是,即使摄心太猛,如果修得很好,出定后,经常会看到香灰上打圈,打得很殊胜,打三圈、四圈、五圈、甚至六圈;有时是佛菩萨的“特技”表演,很大一圈或两圈,一直增大,往水平方向伸出很长,就是不掉下来;有时是四五圈奇妙的图形。看到这些时,法喜充满,身心愉悦。 阿弥陀佛开示,这也是一种“轻安”。入定中会感觉轻安,就表示定功不够深,距离“内外觉灭”还远。若耽溺于轻安的感受,则无法进入深定。继续精进修定、修观,轻安之感会自然消失。[注6] 八种禅触:修禅定禅观,欲得初禅定时,可能会产生八种状况之一:动、痒、冻、暖、轻、重、涩、滑。这是因为上界之极微入于欲界之极微而相替,地水火风交乱而如此发动。不知这法相的人,会起惊恐,误以为发病。其实是正常的,不必害怕。(极微就是极微细的物质。)1、动触:腰背四肢等处筋肉起振动、颤动。可以不必理会。2、痒触:皮肤发痒。尽量别理会,自然会过去,入定效果较好。若实在受不了,则轻抚轻挠即可;还是不行的话,就是消业障引起的重罪轻报,可以用冰瓶子捂凉降温,或擦止痒药。3、冻触:觉得冷(可加衣服)。4、暖触:觉得热(可脱衣服)。5、轻触:觉得身体轻快。6、重触:觉得身体沉重。7、涩触:身如木皮(念佛修定则有时会感觉舌头僵硬)。8、滑触:身滑似乳(念佛修定则有时会感觉舌头滑溜)。八触发生的顺序不固定。任何一种禅触发生时,会有十种善法功德相随而生;而随着定功的加深,达到不同的层次。这些善法功德是:空、明浄、定、喜悦、乐、善心生、知见明了、无累解脱、境界现前、心调柔软。-1-空:逍遥自在而无负担、无障碍。-2-明浄:能够(以心眼)见到柔和的光明相。此标志体内的潜能被激活,能增长智慧,消除烦恼。如果在修习禅定时未能达到开眼闭眼都是光明之相,就说明身心仍处于大黑天(无明)的状态中,尚未真正入道。-3-定:内心安宁,没有散乱。-4-喜悦:修行到一定阶段,自然会感到欣喜庆幸。-5-乐:身心感觉到快乐。通常先感觉轻安。-6-善心生:产生各种各样修行方面善的心念,例如增修法门、更精进、发大慈悲心等等。-7-知见明了:远离昏沉掉举,明白清晰,获得睿智。-8-无累解脱:彻底脱离贪欲、嗔恚、掉悔等,身心自由自在,任运逍遥,毫无所累,-9-境界现前:真心与八触相互结合,产生各种善法功德,因而镇定不乱。-10-心调柔软:禅修能够达到初禅之境时,会产生一种超脱欲界身的粗犷,而获取柔和的心境。善法功德的产生,与八种禅触的起因一样,也是因色界清凈四大(地水火风)进入欲界的粗身之中,二者交替作用的缘故。也不必在意,不必执着,更不必惊怖。  进入初禅的人,心虽寂定,但还有对诸触的感受领纳和寻伺思察,心未完全寂静,仍有粗杂的“觉”和细心分别的“观”,因此又称“有觉有观三昧”。再来依次进入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定、乃至灭受想定。从初禅到非想非非想定,合称四禅八定。每一禅或每一定,都可以分为三个过程:中间禅、未到地定、禅或定。而九次第定则是由一禅进入下一禅,次第而入,心心相续,不生异念,无间无杂,摄心不乱(一心不乱)。这些是一般圣道门的禅定,本书不提倡,因此只提一提某些名相。而为了让行者对禅定有一个整体的概念,笔者再列举名相如下:《圣道门禅定的整体概念》佛家的禅法种类繁多,浩瀚如海。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智者大师)被人们尊崇为如来禅的集大成者,我们就采用他的分类方法,依禅定的性质、境界、和成就的不同,把大小乘佛教的禅法分为三类: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前二种属于小乘佛教,后一种属于大乘佛教。修习世间禅,主要是以观息(鼻息,呼吸)为入手主径。智顗认为这类禅定是佛教和外道所共同修习的,虽然能跳出物质世界进入精神世界,但是缺乏佛教特有的观慧,至多只能达到四禅八定(仍停留在三界世间中),不可能达到“出世间”(超越生死轮回),所以称之为“世间禅”,又称为“有漏(有烦恼)禅”。某些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的教派,都以此类禅为基础。世间禅包括四禅(色界的初禅到四禅)、四无色定(无色界的四空定)、四无量心观禅(慈无量心观、悲无量心观、喜无量心观、舍无量心观)。“四”表示浅深有四等。因为三类各有四等,故而又称十二门禅,或世间凈禅。这些禅定与三界相配,则:禅为色界之法,定为无色界之法。世间禅中还包括六妙门、十六特胜观、通明禅、神通禅等。因为修习时融入佛教的观慧而修,也能够达到出世间的目的,所以又称之为“亦世间亦出世间禅”。此类禅定由于修行的人根性不同,会有两种情况:利根者断惑证真,出轮回;钝根者随禅而生(即禅定功力达到哪一层天,今世寿终就投生到那一层天)。因为这类禅法属于佛教与世间共有,故称为共禅。修出世间禅,主要是以观色(身体及物质世间)为主要门径,为佛教所独有,不与外道相同。所以又称为不共禅。智顗认为此类禅,小乘佛教修习者极多;大乘佛教修习者极少。此类禅以小乘佛教所特有的观身不凈、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加上厌世、出世的人生观,只有修习此类禅,才能达到个人出世间(出轮回)、了生死的目的,故名“出世间禅”。这种禅法可分为四大类:观禅、炼禅、熏禅、修禅。再细分为九种: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十遍处观)、九次第定、狮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等。另有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无愿)三昧,合称“三三昧”。上面的九想、八念、十想三种禅观,因为在修观时对人生价值及所观对象,多持否定态度及脏污的一面,所以称为“坏法想”;八背舍、八胜处、十遍处观则不具有这种思想,所以称为“不坏法想”。九次第定又称为“炼禅”,是将观禅境界再作进一步的锻炼凈化,即以无漏禅炼有漏禅,犹如炼金一样;狮子奋迅三昧又称为“熏禅”,在九次第定修习纯熟之后,进一步锻炼,开拓自在的境地,也就是熏熟诸禅,转变自在,由一禅迅速进入上一地禅或下一地禅;超越三昧又称为“修禅”,在熏禅的境界上,通过修习再进一步,增长功德,即可超入诸禅、超出诸禅、顺逆自在、跳级入出,是出世间禅的最高境界,故又可称为“顶禅”。这些就是上面所说的观、炼、熏、修四种禅。修习出世间上上禅,主要以观心为门径。智顗认为此类禅是大乘佛教所特有的。因为修习此类禅法能够达到出世间(出轮回)、了生死的涅盘彼岸,还能够破尽无明、成佛、渡众生,超越世间禅及出世间禅,所以称为“出世间上上禅”。此类禅法中融入成佛渡众生为旨趣的大乘佛教思想。智顗说包括天台宗所说的圆顿止观、一行三昧、法华三昧、念佛三昧、首楞严三昧等,以及出自“菩萨地持经”中的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凈凈禅等。其实大乘佛经中可归入出世间上上禅的禅法很多,但在隋唐之后,汉地的佛家多数只修习一行三昧、念佛三昧、法华三昧等。由于密宗传入中国是在唐朝,所以隋朝时代的智顗自然没对密宗禅法做划分。本书也不详谈,只在往后的行文之中稍微提到。本书本章最主要的阐述是“念佛中修禅定”,尤其修观经定散十六观法,与上列各种禅定都不相同(广义的念佛包括观佛、观弥陀三尊、观极乐世界)。当然,修成就之后,亦能达到熏禅、修禅的奋迅、超越之功德,顺逆自在地入出各个观境。[注7] 关于“觉观”,新译“寻伺”。粗思为觉,细思为观。觉与观都能扰乱禅定的心,妨碍禅定。觉观指的是杂思妄念,不是指“思维修、正心行处”。(注:定散十六观法自始至终都必须做观取相,正是禅定的“正心行处”。)‘佛藏经’对于念佛,从另一角度做了开示。依‘佛藏经’而修无相离念之禅定,则觉与观都会扰乱证悟真如之道、实相之道。此经开示的“念佛”和“觉观”与本书本章所力倡的“念佛、觉照、观照”,大不相同,故抄录此经经文,以供参考。但初机行者修禅定时,若采行无相离念,由于没有依循的准则,经常会在禅定中,业障现前而出现各种非预期的图像、色相、乃至出现恶境,造成心绪乱动等。也会产生各种杂思妄念,达不到无相离念,故以不采行佛藏经开示之方法为宜。(对累世大修行人而言,另当别论。)其经文如次:“舍利弗,云何名为念佛?见无所有,名为念佛。舍利弗,诸佛无量,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以是义故,见无所有名为念佛。实名无分别,诸佛无分别。以是义故,言念无分别即是念佛。复次,见诸法实相,名为念佛。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复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舍利弗,是念佛法断语言道,过出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舍利弗,一切诸念皆寂灭相。随顺是法,此则名为修习念佛。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贪味为识。无形无色无缘无性,是名念佛。是故当知: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中略)、、、佛告舍利弗:若有比丘教他比丘:‘比丘汝今当知念佛事空,念所缘处,是不应念。汝所念空,念亦复空。’是无性空,能断色想,能断取想。是人尔时得无想,何况于念。是人尔时都无所有,寂灭无性,不集诸想,灭一切法,是则名为修习念佛。念佛名为破善不善一切觉观,无觉无观寂然无想,名为念佛。何以故?不应以觉观忆念诸佛。无觉无观名为清凈念佛。于此念中乃无微细心(无)心念业,况身口业。又念佛者离诸想,诸想不在心。无分别无名字无障碍,无欲无得,不起觉观。随所念起一切诸想皆是邪见。随无所有,无觉无观无生无灭,通达是者名为念佛。如是念中无贪无着,无逆无顺无名无想。无想无语乃名念佛。是中乃无微细小念,何况粗身口意业。无身口意业处,无取无舍,无诤无讼,无念无分别,空寂无性,灭诸觉观,是名念佛。舍利弗,若人成就如是念者,欲转四天下地,随意能转,亦能降伏百千亿魔。况弊无明从虚诓缘起无决定相。是法如是,无想无戏论,无生无灭,不可说,不可分别,无暗无明。魔若魔民所不能测。但以世俗言说,有所教化,而作是言:‘汝念佛时,莫取小想,莫生戏论,莫有分别。何以故?是法皆空,无有体性,不可念一相。所谓无相,是名真实念佛。所谓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何以故?如来不名为色,不名为想,不名为念,不名分别,不逆不顺,不取不舍,非定非慧,非明非无明。如来不可说,不可思议无相。汝今莫乐取相,莫乐戏论。佛于诸法无执无量,不见有法可执可量。’是人于佛犹上不得,何况于念。”上述方式的念佛,念的是诸佛共通的真如道、如实道、实相道,亦即诸法实相、万法皆空。万法本空的自性,对非情而言,谓之法性;对有情而言,谓之佛性。因此,假借“念佛”这个名相。而这样的念佛旨趣恰巧和‘观经’念佛(修禅定禅观)的旨趣完全不同,也和别的佛经称名念佛的旨趣不同。假设同时遵循佛藏经和观经,同时依这两部经修禅定,则互相矛盾,互相抵触。这两部经都是 释尊说的,但是“对机”不同:有人喜欢无相离念,如上述‘佛藏经’之开示;有人喜欢执相正念,如‘观经’(及‘观佛三昧海经’)之开示。本书本章依循‘观经’的教导,是执相正念。观经特指专念 阿弥陀佛(念佛时须加“南谟”两字才如法)。但法界实相,一即多,多即一,一多相摄,一多相容。念 阿弥陀佛一佛时,也等同念无量诸佛;观 阿弥陀佛时,也等同观无量诸佛。依观经第九观之经文,即可明了此理。[注8]修禅定禅观的目的: 证悟、获得佛经开示的观点、境界、智慧、功德,可以消业灭罪、开大智慧(般若,不只是世俗的小智慧)、有功行道力,甚至发神通、了生死出轮回等,终极目标成佛(也帮众生成佛)。(注1)楞严经开示:“定能发通”,发神通是自然情况。修禅定禅观修到与前世接轨,前世有神通,则今世也自然会发神通,所以说神通是修定的副产品。只要不沉溺在神通中,则不会为魔所乘而入魔,也不会阻挡修行的进步。          (注2)所谓功行道力就是:1、能弘扬正确的法义,利乐众生。能渡人道众生,乃至于渡其他道的众生。2、能为人排难解忧,乃至于祛病。3、发神通而不入魔。神通功力依定功深浅而有不同。如法行菩萨道,无魔言魔行。4、能为民除害,小则降伏妖魔鬼怪;大则破邪显正,让人不能扭曲佛法误导众生断人慧命。5、对修行的法门,不仅领悟解悟,而且证悟,有证量。6、出轮回了生死,乃至成佛、帮助众生成佛。[注9]神通不是究竟,不能了生死出轮回,业报来临时,神通力会自然消失。但神通却是渡俗世众生极佳的善巧方便;修本章所述的禅定禅观,会开神通(开阴阳眼、夜明眼、透视眼等;达高明之成就时,会开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智证通、漏尽通)。修行中绝对不会走火入魔。因此,本书不忌讳提神通。(问)不修禅定禅观能否出轮回?能否成佛?(答)能出轮回。散心念佛就是不修禅定,不修禅观。摄心念佛就是修禅定,也能同时修禅观。散心念佛或摄心念佛都绝对能往生极乐世界,出轮回了生死。在那里修各种禅定,可成等觉菩萨(准佛),相当于成佛。机缘成熟时,到他方世界成佛,成究竟佛。     在娑婆世界不修禅定禅观,即使加上散心念佛,也绝对不会有任何功行道力,根本无法成佛。而即使修禅定禅观,理论上终极成就可以成佛。但实际上,现在是末法时期,依‘大集月藏经’之开示:“末法时期,亿亿人修,未有一人得者。”出轮回了生死都做不到,更遑论成佛。结论:只有念佛(散心念、或摄心念)往生极乐世界,才是应时应机的修行。修观经的禅定禅观,修了固然很好;不修也没关系。观经末尾, 释尊只叫人持名念佛,专念“南谟阿弥陀佛”。《修禅定禅观的基础步骤》修定是修观经十六观法门的基础。修定想要能够快速得力,就要采取两个步骤:一、先渡冤亲债主。二、消业障。一、 先渡冤亲债主1、若目前有病痛、苦难,则来见笔者,先让笔者把目前作祟的鬼道众生渡到极乐世界,(渡49天,不去的,至少会离开鬼道)。请参阅第一章第一节。2、若目前没有任何病痛、苦难,则直接自己渡就行。先渡两年,渡尽累世轮回中,最近一两世的冤亲债主。这两年是不能省的。方法也请参阅第一章第一节。这个阶段,每天念佛一万声以上,用大约8秒钟左右念十声的速度念佛,念“南谟阿弥陀佛”六字弘名圣号。(若喜欢念得更快,更好。笔者个人习惯约五秒钟念十声。)念得慢就没有必要了,既拖时间又不易入定。除非团体共修,须有规范。但团体共修在一起念佛,无法入深定。)二、 消业障必须自己做,方法请参阅第一章第二节(第 页)。需时三年。这三年也是不能省的。此阶段的念佛是为了要修观,就是为了要有功行道力,所以必须专心“摄心”念佛。而既然摄心念佛,可以顺便修定。前面那两年中渡冤亲债主,也可以摄心念佛顺便修定。因为修观必须有定功做基础。这里说的摄心念佛就是专心念佛,不要一边念佛一边看电视、做家事、绘画、习字、修花、剪草等等。《念佛修定的方法》修定的方法很多,但以采取念佛修定(念佛中入定),以念佛作为入定的善巧方便,最简单有效。本书列举四种方法,即(一)双重念佛、(二)意守眉心、(三)倾听佛号、(四)观想极乐。亦即下列念佛入定的善巧方便(一)到(四)。行者修定可先选择前三种善巧方便之一来修。有良好的入定功力之后,修第四种“观想极乐世界”,才容易成就,能于定中觐见 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见极乐世界、、、等等。一、《念佛入定的善巧方便(一)》双重念佛点一柱香拜佛后,轻轻闭眼,嘴里念佛,念“南谟阿弥陀佛”六字,小声即可。以五秒钟左右念10声的速度念佛(别人听起来只是一片嗡嗡嗡嗡之声,但自己心里很清楚念的是“南谟阿弥陀佛”六字弘名圣号)。同时心里默念“阿弥陀佛”四个字。要领是“系心一缘,双重念佛”。修定的方法中,这个双重念佛的方法是效果最好的。修定中所系的缘就是阿弥陀佛四个字。念佛和复诵的速度都要快,都不要慢。但也不必用“追顶念”,否则长时间下来,会太累太喘。一心两用,刚开始,有点不习惯、有点困难,勤于练习就没问题。如果杂思妄念很多,是正常情况,没关系,认真修,杂思妄念会越来越少,终究会不再生起。此法修习惯后,往往变成所复诵的四字佛号并不出现,而是成为“忆念阿弥陀佛”。至于忆念中的佛,是在天边,或在眼前,或在脑海里,都没关系,都不必在意,入定效果才会好。但因为还没修观,所以也不是观想 阿弥陀佛。不过,此法入定效果就已经能达到很好的境况了。修行中家里要设佛堂,点香拜佛后才开始修定,成效较佳。没有静室就设在大厅。若拜水果食物时要点三柱香;修行时点一柱香即可。(善导大师开示香要用好香。各人量力而为,倒也不必买最贵的。第一章里提过,世面上有一种“卷钱香”,点起来,香灰时时刻刻都会打圈打卷,那是拜鬼神用的,不适合拜佛菩萨。) 准备一个小闹铃(用手机也行,声音调到最低。与人共修就要放在口袋采振动方式)。点香后开始小声念佛念六字“南谟阿弥陀佛”,同时默念四字“阿弥陀佛”。先试着设定十分钟让闹铃响,设定后不再管它,只专心双重念佛,有时会觉得时间很快就到,好像刚闭眼,闹铃就响了。这就表示有入定。闹铃响,就出定了。掷筊请示 阿弥陀佛,入定得分几个百分比。1、设立题目为得分30 %,若允杯,则 10分钟 x 30 % = 入定 3分钟(其余的7分钟在产生杂思妄念);2、设立题目为得分60 %,若允杯,则 10分钟 x 60% = 入定 6分钟(其余的4分钟在产生杂思妄念);3、设立题目为得分80 %,若允杯,则 10分钟x 80 % = 入定8 分钟(其余的2分钟在产生杂思妄念);4、设立题目为得分 100 %,若允杯,则 10分钟 x 100 % = 入定10分钟(全程入定。)这样子修一段时日(譬如一两季)之后,可以慢慢把闹铃时间加长到30分钟、60分钟,乃至120分钟等。念佛中入定时自己不知道入定,但因闹铃响起,就出定了(虽然入定,因为才刚开始修禅定,此时是浅定,自然不是深定)。闹铃太大声会吓到,所以要小声温和。这个善巧方便是自己和佛之间的事,请示佛(等于请佛帮忙),也不必请师父或法师在旁边用神通(他心通)查验自己有无入定(查验有无杂思妄念)。“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使”,香必须点着,香烧尽了必须续香。香没点着时,任何请示都不算数。前面说过,修定时必须轻轻闭眼,留三分目不是好方法,因为周遭有一点点动静就会产生干扰。刚开始修定,有时会老想张开眼睛,可用眼罩或长手帕等罩住眼睛,但罩眼修定半个月,习惯闭眼后就不可再罩住眼睛。因为将来修观时,眼皮透光度越低(越暗)越不容易观出光明境界。基于此理,阴雨天气在室内修观,必须开灯,期使明亮。晴天可以不开灯(开灯也行)。修观久了,功力深了,就可以不论阴晴,都不必开灯。(睁开眼睛修观最明亮,但即使是上上大利根,初始阶段就睁眼修观也修不来。)[注1]本章所阐述的修行方法,有许多都采用“掷筊”请示   阿弥陀佛,由祂老人家开示成效得分。这是基于对 阿弥陀佛虔诚坚定的信仰。任何人只要有本书第一章所提到的神迹感应一两样,就会确信 阿弥陀佛时时刻刻都在周遭护佑行者。假使这一辈子还没有遇到任何神迹感应, 阿弥陀佛开示:只要精进修行,祂老人家一定会赐予感应。   在第一章,笔者说梦中蒙佛放光照触、蒙佛显示圣相、蒙佛“发炉”示警、、、等等,都以“掷筊”请示 阿弥陀佛而确认之。对于“掷筊”一事,请阅读第一章第五节《民俗信仰》,能有深刻的认识。若是行者不认同笔者的立论,而对掷筊一事排斥,那么,本书第三章所阐述的许多修行方法,对于行者就不适合,只好各凭法缘,各信各的,各修各的。[注2]如果急着修定,那么,从第一个步骤渡冤亲债主开始,就可以采用闹铃响起叫人出定的方法。但仍然必须每天念佛,念“南谟阿弥陀佛”满一万声、念“往生咒”(第 页)满108遍、及“回向文”(第 页)回向功德给冤亲债主。分次念佛满一万声时,则每次念佛完毕就回向,以免忘记。若忘记,随时补回向即可,即使次日、再次日补回向都行。[注3]初阶入手,注意念(不注意听)。进阶时,则连念都不注意,只是顺着念的惯性而念,入“无心、不生心、不生念之心”的境界。 [注4]若以后修观,觉得太困难,则两年时间渡完最近一两世冤亲债主之后,一辈子都只这样念佛修定,这就是修“一行三昧”(见第   页。事修即可,不必理修)。定功深厚时,也一样会有高深的功行道力,也会发神通,也能见到 阿弥陀佛。念佛修定,会发什么神通,不妨掷筊请示佛。各人根性不相同,所发神通也不尽相同。修行是一种快乐,一种福报,倒也不必选择困难的方式方法。八万四千法门,法法至上,门门平等,不分高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二、《念佛入定的善巧方便(二)》意守眉心1、轻轻闭眼,嘴里念佛(念“南谟阿弥陀佛”),心里不默念,但把心思精神集中在眉心,要领是“系心一缘,意守眉心”。眉心就是所系之缘。而把心思精神完全集中在这眉心上,仍然轻轻闭眼,设想观看着眉心(“以心眼观看”就是“做观”)。习惯了就很容易不产生杂思妄念。其余方式和善巧方便(一)一样:即设定闹铃10、20、30、60分钟等,轻闭双眼,口中快速念佛,注意力都集中在眉心。闹铃响了就出定,点香拜佛,掷筊请示入定成效。2、假设眉心上有一白点,眉心上的白点可以设想在正前方五尺左右,甚至一两丈皆可,只要觉得舒服就好。(入定功深后,亦可将此白点想象在无限远处。因为有这简单“观”的训练,将来想修“观经的定散十六观”时,会有相当大的帮助。)一样轻轻闭眼,嘴里念“南谟阿弥陀佛”,而把心思精神完全集中在这白点上,仍然轻轻闭眼,以心眼观看着这白点。同样,习惯了就很容易不产生杂思妄念。其余方式和善巧方便(一)一样:即设定闹铃10、20、30、60分钟等,轻闭双眼,口中快速念佛,注意力都集中在此白点。闹铃响了就出定,点香拜佛,掷筊请示入定成效。3、把这白点,换成“佛”字,甚至以心眼按笔顺写“佛”字。其余要领都和上述一样:即设定闹铃10、20、30、60分钟等,轻闭双眼,口中快速念佛,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佛”字。闹铃响了就出定,点香拜佛,掷筊请示入定成效。〔注〕意守眉心,其实意守身体中心线某些点都可以。例如额心、眉心、鼻尖、人中、心窝、肚脐、优陀那等(优陀那是佛家语,道家称为丹田)。但以意守眉心,效果最好。若意守脑顶门,时间长了,有时会有心识漂浮飞出体外的感觉,是修定的忌讳。三、《念佛入定的善巧方便(三)》倾听佛号轻轻闭眼,注意听念佛声。发于心,出于口,入于耳,小声念,很专心,好像自己念给自己听。也控制不要产生杂思妄念。随时警觉,一旦产生杂思妄念,就要把思绪拉回来,继续注意听。此法之要领是“系心一缘,倾听佛号”。所系的缘就是“听”。其余方式也是和(一)一样,即设定闹铃10、20、30、60分钟等,轻闭双眼,口中快速念佛,注意力都集中在倾听佛号。闹铃响了就出定,点香拜佛,掷筊请示入定成效。这是净土宗一般所说,念佛的“金刚念”方法。依笔者的经验,注意听佛号,还是会产生杂思妄念(佛号很短很单纯,听着听着,思绪就天马行空胡思乱想了)。若是持咒,持长咒,则注意听是可以止住杂思妄念。(持咒的速度仍然要快,较易不起杂念。)但与其注意听,不如注意念,复诵每一句的末尾一两个字,效果更好,更不会起杂思妄念。(倾听是最后的选择,因入定效果最差。但各人根性不同,也有少数人适合倾听的方法。)[注1]一般说来,念佛人至少都会持诵往生咒,所以在此顺便提一提持咒入定的方法。其实和念佛入定方法大致相同,但别做观(别观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其要领为:1、口业持咒,意业想着阿弥陀佛,身业坐姿舒适,盘腿不盘腿都可以;不必打手印,要打手印也行。打手印修行,容易累,维持不久,除非从小就受严格训练。2、复诵句尾一两个字。3、意守眉心(但不观白点、不观“佛”字、也不观佛菩萨相)。4、倾听咒声。《常见的持咒方法》-1-莲花念诵:‘妙臂菩萨所问经’说:“念诵不应太急缓。声非太大及太小,非共人语,非散乱,非缺伊乌暗阿等(须清楚,不是胡乱发音之意)。”(此与净土宗念佛的“金刚念”要领雷同。)-2-金刚念诵:唇齿闭合不动,只有舌尖动,不出声音。(和念佛的金刚念同一名称,但要领却不同。)-3-唇吻念诵:二唇微动,半出声(若有若无)。(注1)另有“光明念诵”,即持咒中,观想口中放出光明。当采用莲花念诵或唇吻念诵而持咒的同时,也可以观想口中放光(即咒语放光)。(注2)持咒时,尤其是持其他佛菩萨创作的神咒时,可以不做观想,也可以观想该尊佛菩萨(及其手印),但不必观极乐世界,不必观弥陀三尊。修完下文所说“观经十六观法门”的第七阶段之后,持诵 阿弥陀佛创作之神咒时,若已经滚瓜烂熟,则同时做观也行。[注2]《耳根圆通法门》〔莲邦宝典出版时发表〕[注3]《入流亡所》〔莲邦宝典出版时发表〕[注4]念佛(或持咒)时,系缘于“听”,用心识于耳根或耳识上,是入定的各种善巧方便中,效果最差的;同时也违反“入流亡所”。笔者点香掷筊,蒙佛赐允圣杯才依照[注2]、 [注3]所写的要领而修,成就见性之后,才将之写入书中。&念佛入定的善巧方便(一)(二)(三)之中,笔者认为“复诵”的方法最好,可适用于念佛及念咒(请注意,这个善巧方便是注重在念,不是注重在听。既然有所注重,是否有所执着?是的,是执着,但执着在念,不是执着在听。念则是以意根在念,第六识的意根起头,第七识的末那识接手;再来,采用“入流亡所”的要领,而达到第七识寂灭寂静)。各人习性、根器不同,这三种善巧方便可以任选一种。不妨都试试,哪一种最适合,就采用哪一种。这个阶段是“不取形象,不做观”。功夫深时,也能够入定到能所双亡、内外觉灭。甚至也能在定中见到 阿弥陀佛。试修上述三个方法,不能入定也没关系。1、反正是预备修观,基础阶段而已;2、反正不会走火入魔;3、不求能够深定到有大成就,能入定多少就入定多少;完全没入定也无妨,这只是在“培养”入定。此外,还有几个培养入定的方法:1、诵经(1)诵“佛说阿弥陀经”,鸠摩罗什的译本。诵满一百遍出头,大概就会背了。会背以后,则经常会诵经时嘴出声,心却飞到九霄云外。(2)改诵“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的译本。若嫌太长,则诵一段时日(自定)即可。(3)改诵“佛说观无量寿经”,只存一种译本。[注1]此净土三经中,提到的一些专有名词,知道就好,不懂也没关系,很多是全仗自力不攀佛缘的法门,不必修。[注2]诵经中能够不起杂思妄念,广义而言,也是在修定。[注3] 笔者且说出个人的经验,供行者参考。诵经是很让人不来劲的修行方法。笔者事实上只在修佛最初期,诵过小经。修观之前并没诵经。在此只是提一提诵经是培养入定的方法。也许有些人用得着。用不着的人就不必修诵经。但诵经有大功德,        笔者并非贬斥诵经。2、阅读佛经佛书在阅读中,能够全神贯注,外界的一切干扰都不理会。能达到任何风吹草动都不察觉时,也是一种广义的入定,因为已经完全“心住一境”住于经书内容之中。[注:修行须具备“闻、思、修”三慧。大量阅读经、书,可增长见识,增进“闻”。但修行初阶,佛经可能看不下,因为业障还深而且智慧未开无法全懂;可以着重于看大量佛书,但许多佛书都属全仗自力的不攀缘法。甚至同样是净土法门的书,也很多都由于作者自己对念佛往生的法义没懂透彻,而夹杂圣道门的法义,要求行者修到很高道行,否则不能往生。这样就造成行者很大的困扰。也因此,善导大师说:“(那些人)自失误他,为害兹甚”。笔者建议先熟读、精读本书第二章(及第三章)后,对于攀缘法(攀佛缘,仗佛力)有充分的认识,才看其他任何佛书,就不会困扰,不会受害。不修第三章讲的法门时,第三章只看一两遍,有概念就好。阅读佛书、佛经不妨做记号、划重点,甚至下眉批。初阶、中阶、高阶,都有不同的领略。笔者已尽量把本书目录写得详细,可在阅读中,经常回头于目录上做记号,或补注,方便下次翻阅。]《补充说明》1、佛堂设在客厅或净室,佛龛必须坐西朝东,以便礼佛时向西。2、 佛像有开光最好。若没有高僧大德来开光,只要行者能精进修行,则开光之事,可有可无,不是必要。所谓“开光”,就是举行一个隆重仪式,供养佛像,然后才开始启用。笔者的铜铸佛像就没开光,但神迹感应很多,灵得很。一般说来,到佛寺请的佛像都开过光的。若请到的是西方三圣,则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不可现女相,必须男相。许多师父叫人不要执着,这是因为他们没修观经的十六观法;如果他们修了,却不执着经文的开示,他们就是“邪观”,根本不如法。笔者坚持,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必须是男相。唐朝以前可一直都是男相的。假使这两尊等觉菩萨没有男相的,那就只请 阿弥陀佛的佛像就好。[注1]笔者曾在苏州郊外寒山寺拜见过男相造型的西方三圣。[注2]如果行者修的是不攀缘法(无相离念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的禅定),高兴不执着就不执着吧,各随法缘。但这一来却跟本书第三章阐述的“观经”法门冲突,那就不要修观经定散十六观法。行者若要修本章阐述的禅定禅观,就必须舍弃不攀缘法的禅定。否则两味俱失,一事无成。其实,不执着、不着相,是八地以上菩萨摩诃萨才可以注重的行持,没有达到这个果位之前,必须执着,必须着相,否则不容易得力。这是本书的主张,也是遵循道绰大师的教导[请参阅本章末申论四“无相与执相”(第 页)]。3、如果想要有大成就,则必须守禁忌:终究必须吃素,培养(滋生)大慈悲心。修行初阶,可吃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杀),断五辛(葱、蒜、韭菜、洋葱等、水果中榴莲不可吃),断邪淫(与配偶外的异性行房叫邪淫。同性交媾也是邪淫),递减正淫。摄心为戒,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由于精进修行,蒙佛菩萨护法等的加持,则-1-对五辛鱼肉蛋类会自然越来越不觉得好吃,终究会厌恶而完全不吃;吃素习惯后,会觉得白米饭(及面条)很可口。本来修行修得好就不会执着味觉,是佛菩萨慈悲加持,让行者开始吃素时,欣素厌荤。-2-对房事也是会越来越没兴趣,终究修“梵行”,没有房事。修行期间,别说邪淫,即使正淫,只要起心动念(乃至有那么一点点意味感受)都会拖慢成就。因此,夫妻最好分床,甚至分房。修行成就,也有了神通,若对男女间淫欲之事,起心动念,乃至于被动地引起感受,神通力都会退减,乃至丧失。不过,再认真修禅定禅观之后,就能恢复。达到断绝五辛、房事、鱼肉、蛋类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有些人一两年,有些人三五年等。原因是“正使”虽亡,“习气”未尽。没有完全断绝之前,临修行前吃五辛类或与配偶行房,则护法会远离,修禅定禅观会不得力。若前一夜行房,翌日修行前务必沐浴更衣,否则,修禅定禅观会不得力。不过,修得不得力也没关系,那一次的修行就停止,不算数,翌日继续修,佛菩萨护法们仍会再来加持。修行不得力时,若舍不得还是要修,就再去沐浴更衣(也刷牙也洗头,彻头彻尾洗干净),重新点香,很虔诚地从头来过,大多数情况都会有效。(注1)对定功(修定)的成就,五辛、房事、食鱼、食肉是很大的障碍:五辛甚于房事,房事甚于食鱼,食鱼甚于食肉。吃三净肉而修行,佛菩萨护法还会加持,所以不是特别严重。但为了修禅定禅观有大成就,还是要逐渐戒掉五辛房事鱼肉、彻底培养出大慈悲心,也让佛菩萨护法来加持时更自在舒服。(注2)有关蛋类,牝牡交配有性生殖的蛋,是要孵化用的,有生命,不可吃。无性生殖的蛋,在修行初阶,就看成跟羊乳牛乳三净肉一样,可以吃。但没有神通的人分别不出是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一般都不吃。精进修行一段时日之后,对无性生殖的蛋类(及乳类)也会觉得腥膻而自然不吃。(注3)如果只想往生极乐世界,在娑婆世界修定修观有无成就都无所谓,则诚心念佛,凡事随缘随分,奉公守法即可,一般在家众,倒也没必要太严格。这就是佛教有了净土法门,优于其他一切外道之处。4、修定中点着香。初阶时会在意佛是否有在嘉许、加持,所以会睁眼看香灰是否打圈。偶尔睁眼而“不失定意”,没关系。但睁眼多次必然失定,要注意。(当看到香灰打圈打得很殊胜,每次都会法喜充满,都会感觉佛菩萨有来佛堂,时时刻刻在周遭护佑着自己,修行就修得更起劲。本来心生欢喜心绪激动是“不攀缘法禅定”的忌讳,但本章提倡的是攀缘法,攀极乐世界、攀阿弥陀佛、攀观世音菩萨、攀大势至菩萨,弥陀三尊会随时加持保佑,绝对不会走火入魔。不过,修定中最好别睁眼,避免失定,等出定后才看香灰。)四、《念佛入定的善巧方便(四)》观想极乐〔行者先修念佛入定两三年,有入定基础,再修念佛做观〕《再补充说明》若是五年的基础功课没修满,就急着修观,很可能做观时会有不舒服的状况,例如:烦躁、头疼(前后左右顶上,不特定部位)、额头酸疼、鼻梁酸麻等等。如果这样,就回头再加强基础功课,直到基础功课修满五年,才开始修观,就会渐渐得力。不过。这些不舒服,有时候是修观中必然的反映,倘若能够置之不理而一直修下去,也是可以的。假如是个急性子的人,急着想修观,那么,每隔三个月(隔半年较好),就试着修修看,修得下去就好,修不下去,就回头补修基础功课。但别因为试修几次都不得力而灰心气馁、甚至放弃。第十三观的经文说:“彼如来夙愿力故,有忆想者(做观者)必得成就。”善导大师说这个法门是 释尊专为凡夫而开示,正是如此。不管我们是上根中根下根,用心修必有成就。偶尔不想修,就停一停别修,否则,太勉强会导致厌腻,造成退转。只要行者一直信佛,机缘一定会成熟,那就修得下、修得成了。修基础功课的时候,也可以采用上述《念佛入定善巧方便(一)》的方式,使用闹铃定时,请 阿弥陀佛帮忙,开示入定得分。不过,一开始就摄心修定是比较辛苦一点。倘若行者以前不管修什么法门,已经修到能入定,则因为比较不会识扬神飞,对上述的基础功课,先花两年时间渡冤亲债主之后,消业障的目标,不必花三年时间完成,就能顺利修观了。另外,如果行者修定是为了消遣、打发时间而修十六观法,不在乎成就不成就,所以不太如法。这种心态修观也不要紧。 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佛并不要求众生修观才能往生(依第十八愿念佛就能往生了)。不过,行者这样修了十年二十年,假使没什么成就,有人问起时,必须说明是“业余玩票”的缘故,无法有“专业科班人员”的成绩。否则,误导众生甚至断人慧命(害人觉得太难而不敢修),是有大罪业的。[申论](一)亦得极大功德由上叙述可以了解,念佛和做观是互为善巧方便,以达禅定。而即使禅定禅观没有大成就,口中的称名念佛,也得到极大功德;同时,修观也有相当大的功德。(二)步行与搭飞机飞船之譬喻1、不攀缘法是靠自己断惑证真,所以费力,且修道过程中危险重重,任何阶段都有入魔的可能。2、攀缘法虽也要自己控制思维,把思维导入正轨,但是过程和效益是不同的。因为是攀佛菩萨的缘而成就,所以省力,最重要的是修道过程中无魔事。现在打个比喻:1、不攀缘法:从广州到北京,用步行,则路上有可能遇到盗贼抢匪,必须自己和他(他们)搏斗拼命。投宿旅店必须花钱,又有可能住到黑店或遇偷遇抢。有种种难关险阻。千辛万苦才能到达;未到达之前,有可能已经失财、重伤、甚至丧命。——小乘极果“阿罗汉”,有三义:杀贼、应供、不生。先要靠自力杀尽一切烦恼贼,实在辛苦。大乘八地以上的菩萨摩诃萨,若全仗自力修到这果位,更是一路行来,跌跌撞撞,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伟大是伟大,可辛苦得很!(注)抢匪盗贼指的是外魔天魔死魔睡魔烦恼魔时魅等,内魔指的是五蕴魔;失财重伤丧命就是着魔、走火入魔。2、攀缘法:从广州到北京,坐飞机,则地面上有什么坏人坏事(乃至好人好事),一概不遇、不见、不闻、不觉、不知、不受,既省时又省力。而且,坐飞机不必花钱买票。航空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还极力欢迎行者来搭乘。引用第九观的佛经语:是故“智者”,应当多乘飞机,不要步行。(注1)一概不遇不见不闻不觉不知不受,表示不遇魔考魔扰,不受魔难;不做“四念住”:不做“观身不净”,自然不见丑恶鄙陋的色身;不做“观心无常”,不必知道起伏不定各种生生灭灭的心理现象(生灭心行);不做“观受是苦”,我们知道五浊恶世是苦海,不必再观想对于苦的感受;不做“观法无我”,不管它有我无我(不管万事万物有无自性自体),不贪玄图妙,不迂回偏僻。再打个比方,坐火车从广州到北京,只要到达就好,中间停留什么站,该站的情况,并不须要知道。修禅定禅观,只要能达到目标,则中间的,像圣道门的什么世间禅、出世间禅、观禅炼禅熏禅修禅、出世间上上禅等等,都不必知道,只要修定散十六观法修,就能达到目标。而且精进再精进,能修到彻底开悟见性。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都说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就是极乐世界。我们搭弥陀三尊驾驶的太空飞船到极乐世界,中间经过什么站,什么佛国,都不必知道,佛经也不谈,就是同样的道理。事实上观经定散十六观法也是出世间上上禅。而即使在娑婆世界定散十六观法没修成就,到极乐世界才修各种禅定,也都迅速成就,届时回入娑婆利乐众生。善导大师判观经法门为顿教、菩萨藏。顿教就是能够速成,菩萨藏就是有利他之行。(注2)修观经定散十六观,不管修行到哪一个阶段,都可能发生禅定的八种禅触及十种善法功德,不必在意,也就是不取不受,任来任去。由于全神灌注于做观,事实上对于这些禅触及善法功德,有时不会察觉;而定功深厚达到内外觉灭三昧相应时,会观见极乐世界之依正庄严(亦即见到极乐圣境、无量光明土、和 弥陀三尊),其余的境相不会出现。(注3)光只散心念佛也好,加上修观也好,是搭乘性能最好的宇宙飞船,去目的地极乐世界。开飞船的船长是 阿弥陀佛,大副是观世音菩萨,二副是大势至菩萨。弥陀三尊随时都在“垂求”大家快来搭乘。 释尊也随时发遣,叫大家快坐此飞船,到极乐世界去。念佛(散心念佛、摄心念佛)以及做观的修行,都是走最安全的快捷路径。我们大家先去极乐世界练好功夫,再回入娑婆利乐众生吧。(所以善导大师说观经法门属于顿教、菩萨藏。)(三)十六观法的得益1、不管大成就或小成就,乃至没有观成就,都能够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2、大成就时:根据 阿弥陀佛的开示,修十六观法,每一观都蒙佛允杯确认成就,入定中见境、见弥陀三尊。这样就是大成就,则往生时上品上生。再加上行菩萨道、言行无失、领众得当,更直接进入内院“无量光明土”,成等觉菩萨。(注:寿终能烧出舍利子,就可以肯定心与道合、心与佛合。这是简单明暸的鉴定方法。)3、小成就时:就是依经文的开示做观,观出每一观殊胜的光明相;闭目开目,了了分明,不令散失。只有一两观或数观蒙佛允杯确认成就的话,寿终也是上品上生,但往生极乐世界的外院(观经所开示的圣境全部是极乐世界的外院)。4、经文开示,修第九观观,观佛真身(报身),必定蒙 阿弥陀佛加持而成就,往生极乐世界即刻得无生忍(亦即上品上生。上品上生者才能够一去极乐世界就得无生忍)。而且,见眉间白毫相者,蒙诸佛授记。 & 第十二观经文开示,以 阿弥陀佛的宿愿力,观佛具足身相者,必定成就。经末开示,修观的人,现生中得见 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许多高僧大德常说:“但见弥陀佛,何愁不开悟。”开悟的次第是:先见自心佛性,再精进,可证悟法界一相,证法性、真如、实相,成就真如三昧、法界三昧。5、在娑婆世界时:能够发神通(最低限度开阴阳眼夜明眼透视眼等,高明者发天眼通、天耳通等六大神通,乃至彻底开悟,证法界一相)。(注)在“禅法要解”、“大乘义章”、“释禅波罗蜜”中,都有叙述修天眼通天耳通的方法。简要言之:一、要学习般若波罗蜜;二、必须具备大慈悲心;三、以第四禅为本。其中修天眼通的方法大致上是:“先入定心,次取日月灯明等相(或者灯火明珠日月星宿等),(昼闭目,夜开目、、、)作远见想,还入定中,如是多返,极令纯熟、、、”。能修到第四禅者,自古以来就凤毛麟角;现代更是稀少(修得到的,都是应化而来或分身而来的佛菩萨)。日月星宿灯火的光明,远不及极乐世界的光明。直接观极乐世界当然更殊胜。而且修观经十六观法更是蒙 弥陀三尊加持,既快速又安全。修观经十六观法既有“横截五恶道”的功效,也有往生极乐世界前已经“竖超三界”的功效。关于“横截”和“竖超”,请参阅本章末尾(第 页)“申论”五。渡冤亲债主两年,消业障三年,之后,念佛中做观,依观经修定散十六观法,每天精进修行。由浅定到深定,到内外觉灭。根据 阿弥陀佛的开示,列成就时间表让行者参考。《定散十六观成就时间表》  上上根 上根 中根 下根每天修6小时 约4年 8年 12年 20年4 6 年 12年 18年 30年3 8年 16年 24年 40年2 12年 24年 36年 60年  这些时数修完之后,上上根2年内的任何一天,上根4年内的任何一天,能修观成就,陆续见境、见三尊。若是成就时间比此表所列还快,则无疑是菩萨摩诃萨(八地以上)乃至等觉妙觉分身而来。[注1]由此看来,要上品上生并非太难。善导大师说:“若论小圣,去亦无妨。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于圣也。” 意思是这部观经,九品往生及十六观法,都是 释尊为凡夫说的法门。凡夫念佛或修观,都必定往生;而已得果位的贤圣修观(或只称名念佛),也一样可以去极乐世界。[注2]做观中,嘴里念佛(五秒左右念十声),每天即使只修4小时(分两次或三次修皆可),则每天就念佛近3万声。纵然是下根者,修30年,加上前面念佛回向功德两年、消业障三年,则念佛必定超过三亿三千万声,就算修观没成就,也必定上品上生。更何况,念佛、做观都会蒙三尊加持,修了几年之后,也必定消了许多业障,智慧大开,不会老是停留在中根下根的境地,提升到上根、上上根,都有可能。(请注意,如第二章所说,念佛须念“南谟阿弥陀佛”六字弘名圣号才如法,往生品位才高。修观中方便善巧的念佛,也一样必须念六字。)[注3]阿弥陀佛开示,依照本书第一章及第三章叙述的步骤修行:(一)花两年时间渡冤亲债主;(二)花三年时间消业障;(三)再花五年的时间,每天四小时以上修观。一般说来,即可开第三只眼(阴阳眼),能见鬼神。上根利器可以更快。开阴阳眼是发天眼通的预科之一。 (四)三昧中王、最上深妙禅‘华严经’说:“念佛三昧即是一切三昧中王。”‘梵网经’说:“念佛是最上深妙禅。”散心念佛不算修禅定;摄心念佛就是修禅定。念佛中修禅定、禅观,就是最高深上妙的禅修。兹列举几项如下:1、观经定散十六观法如上所说,一面念佛,一面做观。其修行方法细节,详见本章第三节。这是本书本章的主旨。2、念佛三昧广义的念佛包含称名、系念、忆念、观想等;最广义的念佛,则连作意要往生极乐世界都算念佛。于念佛中修三昧,则广义而言,就是修“念佛三昧”。根据观经第九观所说:“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念佛、观佛中,念到见佛、观到见佛,才是“念佛三昧”。若只能入定,未能在定中见佛,不算念佛三昧。这是比较严格的定义。‘念佛三昧经’说:“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智度论’说:“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3、念佛定依据‘观佛三昧海经’,如来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金色光明,一一光明,无量化佛,身诸毛孔,一切变现,及佛色身。、、、佛生人间,示同人事。因人相故,说三十二相;胜诸天故,说八十好;为诸菩萨,说八万四千诸妙相好。、、、若能系心观一毛孔,是人名为行“念佛定”(因为可以观见一切变现:例如无量化佛、佛色身大相好、小相好、无量相好等)。此经所开示的观眉间白毫光相等,和观经第九观的开示,观“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都是行“念佛定”之一。4、般舟三昧(又叫常行三昧、佛立三昧)源于‘般舟三昧经’。根据善导大师的“般舟赞”,般舟是常行道之意。修习时以七日或九十日为一期,身行无间,总名三业无间(皆在定中:身住一境、口住一境、意住一境。)在这期间内,除了饮食、大小便、为人讲经之外,不得休息,要走动不停(最多偶尔站立不走),口唱及心里默念“南谟阿弥陀佛”(双重念佛)。期间不得掺杂一丝杂念或昏沉。成就者可以在定中观见 阿弥陀佛以及十方诸佛现身立于自己面前,故叫佛立三昧。(注)因为辛苦、困难,自古以来很少人修般舟三昧。5、一行三昧(又叫常坐三昧)心定于一行而修三昧,分为理事二种。理之一行三昧,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为定心观真如之一理。‘文殊般若经’说:“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中略)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起信论’说:“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事之一行三昧,即念佛三昧之异名,就是一心念佛。‘文殊般若经’说:“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号,随佛方所(不特定专指念西方阿弥陀佛,念其他诸佛也都可以),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念无休息),即于念中,能见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注1)舍诸乱意就是入定,也就是圣道门禅定通说的一心不乱。前面叙述的善巧方便(一)、(二)、(三)都可采用。(注2)此处偏指“事一行三昧”。6、真如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念阿弥陀佛感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