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二战日本名将排名,

世界军事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将领排行榜
投票主页(29893)&&
&&&&&&&&&&&&
&&候选项推荐(目前有0
个推荐条目等待审核中....)&&
候选项名称:
候选项图片:
导航栏中的搜索框可快速定位某候选项在榜单中的位置。
若榜单中没有您喜欢的选项,可填写以上表格予以推荐。
上传图片须小于200K,尺寸小于像素,且为jpeg格式。
您可通过【】了解您所推荐项目的收录情况。
若有疑问,请查阅【】或【】
收录条件:享誉世界,指导过著名战役而获得胜利的军事家,战略家(必须享誉世界的顶级战略家)
相关榜单:&&&&&&&&
│││││││
Copyright , LUCKCOM Co.,All rights reserved二战十大名将简介资料_二战十大名将的经典战例_二战十大名将的最终结局 - 趣历史
二战十大名将
二战十大名将
  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常被简称为二次大战、二战等)是1939年至1945年所爆发的全球性军事冲突,整场战争涉及到全球绝大多数的国家以及所有的大国,最终分成了两个彼此对立的军事同盟—同盟国和轴心国。这次战争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有超过1亿多名军事人员被动员并参与这次军事冲突。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二战十大包括马利、、、、、、、巴顿、、。
二战十大名将&&谁主导了二战的走向
  德怀特·大卫·(Dwight David Eisenhower,日-日),是美国陆军五星上将和第34任总统(1953年-196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担任盟军在欧洲的最高指挥官;二战时期,军中的士兵都称呼他为艾克(Ike)。负责计划和执行监督1944年至1945年里,进攻维希法国和纳粹德国的行动。1951年又出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武装力量最高司令。  早年生活  艾森豪威尔诞生于德克萨斯州丹尼森一个德国移民后裔的基督教新教再洗礼派门诺会基督徒家庭,在七个男孩中排名第三,青年时毕业于西点军校。  艾森豪威尔有两个儿子,长子杜德·生于日,于日死于猩红热,年仅3岁,艾森豪威尔大多沉默的讨论他的死。次子约翰·艾森豪威尔,生于日,当他们在巴拿马的期间;他在美国陆军服役,退伍后担任作家和美国驻比利时大使(1969年-1971年),他的儿子与之女结婚。  早年军事生涯  1920年,艾森豪威尔的军衔为少校,1926年曾以第一名的成绩经旅长康纳介绍下赴法国进行战场考察。早年的军事生涯中,他幸而结识美国陆军等,并先后担任约翰·和道格拉斯·的助理。1936年,艾森豪威尔升为中校。1941年十月晋升准将,1943年升为四星上将。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事件后,1942年,他受到陆军总参谋长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的提拔,并命令到英国视察,六月返回提交《给欧洲战区司令的指令》,写出日后作战等计划方针。接受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的提议,任命为美国驻欧洲战区司令,在组织协调涉及各种不同国家利益的盟国军队的方面他极具才能,精于计划,处事果断,赢得了广泛的赖和支持。1942年7月,北非英军及美军接连受挫以及英国首相的极力支持,美英决定发动北非战役。8月,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实施北非登陆的盟军最高司令。但他之前从未单独指挥过作战,然而这次指挥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进展顺利,艾森豪威尔也因此声名大噪。月指挥西西里战役,11月在德黑兰会议,决定在1944年开辟第二战场,其后并命艾森豪威尔为霸王行动(大君主作战)的盟军最高总司令。他于1944年1月驻伦敦组建盟军远征军最高司令部;6到8月指挥霸王行动,进行。9月移驻法国正式接管马利的地面部队指挥权,指挥攻占德国。二战结束,曾担任驻德占领司令官,其后晋升为陆军五星上将。1945年接替退休的马歇尔任陆军参谋长。
  ,德国陆军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1888年出生于德国维斯瓦河畔的库尔姆,1914年毕业于德国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骑兵部队任职,30年代初开始研究坦克作战问题,是闪击战的积极倡导者。1934年任坦克师师长,1939年任坦克军军长,参加入侵波兰和法国,1941年10月任坦克第2集团军司令,在入侵苏联时因战败被解除职务。1943年后任坦克兵总监,陆军总参谋长,1945年3月再次被解职。后被美军俘虏。1954年病死。著有《注意!坦克》、《坦克指挥官》和回忆录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古德里安虽是一个步兵连长,却对装甲兵深感兴趣,开始研究装甲兵战术问题。日,他被调总参谋部运输兵总监部任职,受命研究摩托化运输的有关问题。他潜心研究富勒、利德尔·哈特、米切尔等人的理论,认为他们是装甲兵运用的真正先驱,深刻洞察了装甲部队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特别是利德尔·哈特,已经认识到可以使用装甲兵进行远距离突击,向敌人交通线发动攻击,甚至还提出建立一支装甲兵与步兵混合编组的作战单位。这种集中使用装甲兵的思想引起了古德里安的极大注意,他开始寻求创立一套适合德国陆军的装甲兵作战编组和战法。他先后在《军事周刊》发表了多篇文章,引起军方一些重要人物的注意,很快有了装甲兵战术专家之称。年冬季,在一次摩托化部队与空军合同作战的检验性演习中,他被提名担任战术教官;不久,他又受命组织演练坦克与骑兵协同侦察的训练课题。  通过几年的理论研究和部队实践,古德里安逐渐形成自己的战术思想:坦克,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步兵协同作战,都不可能具有决定意义,必须以坦克为中心,使其他一切支援兵器均具有与坦克同样的速度和越野能力,才能发挥装甲兵的最大效能;在各兵种中,装甲兵无疑应居于主导地位,其他的兵种则均应起配合作用,居于辅助地位;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将坦克分散使用,而应集中使用,以便充分发挥坦克的威力。他坚装甲兵的发展方向是成为一支在战略上具有决定作用的新兵种。为发挥它的最大效能,当前应编组装甲师,进而应组建装甲军。古德里安这一思想,其实就是名噪一时的“坦克制胜论”。  1933年,出任德国总理,使德国内政和外交均发生了重大变化。2月初,在柏林汽车展览会的开幕式上,古德里安首次看到希特勒,对希特勒大谈建设新的国道和准备生产廉价的“人民汽车”印象颇深。后来,在库默尔斯多夫的一次兵器展览会上,他又惊奇地发现希特勒对摩托化部队的表演十分感兴趣。  他对德军部队的机动性相当满意,他一再说:“这就是我所希望的东西!这就是我所希望的东西!”  日,在古德里安一再倡议下,德国陆军3个装甲师正式成立,他被任命为第2装甲师师长。  日夜间,古德里安被任命为陆军第16军军长,受命参加德国向奥地利的进军,古德里安认为这应当是一次“和平进军”,因而向希特勒建议在坦克上面悬挂彩旗,此议获得批准并获得“成功”,古德里安开始引起希特勒的注意。  日,在波兰战局迫在眉睫之时,古德里安出任新组建的第19军军长。9月1日,拉开帷幕,19军在波兰骑兵和炮兵队伍中横冲直闯,战果巨大。9月5日,希特勒亲临19军视察,对被毁的波军大炮印象深刻,他突然问:“这是我们的俯冲轰炸机炸的吗?”  古德里安平静地说:“不,是我们的坦克干的!”  希特勒不禁一惊。他问古德里安:“伤亡多少人?”  古德里安答道:“截至目前,整个走廊之役,亡150人,伤700人。”  希特勒对此很惊讶:“在第一次大战中,仅一次战斗,我们那个团伤亡就达2000人以上。”  10月27日,古德里安获得希特勒颁发的武士级铁十字勋章,并在庆功宴上获准坐在希特勒的右手位置,同希特勒大谈未来装甲兵的发展和波兰战事的经验。  波兰战事结束后,希特勒准备进攻西欧。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坦因主张:以强有力的装甲部队经比利时南部和卢森堡向色当进攻,在该地区突破马奇诺防线,将法国防线切成两断。坦克专家身份的古德里安坚决支持这一主张,但认为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应在该方向使用足够的装甲师和摩托化师,最好把全部兵力使用于该方向。  希特勒批准了“曼施坦因计划”,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在A集团军群内于阿登地区实施主攻。他认为:进攻发起当天,德军将越过卢森堡国界,经比利时南部,直取色当,尔后强渡马斯河,并在那里建立桥头堡,掩护后续步兵渡河,于第五天完成上述任务,然后直扑英吉利海峡。希特勒非常满意古德里安的进攻构想。  战事如期发展,在第15天德军已接近大西洋海岸,英、法军队被切为两段,其中一支重兵集团被压缩在海岸狭小区域。在这一阶段的进军中,古德里安的装甲军一直位于左翼部队的先头。6月21日法国战事结束,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共歼敌25万人,为希特勒立下了“”。  日,苏、德战争爆发。古德里安被任命为第2装甲集群司令,统辖3个装甲军向斯摩棱斯克方向挺进。德军进展顺利。但到7月下旬,希特勒对德军下一步的战略方向举棋不定:一是进攻格勒;二是进攻莫斯科;三是进攻乌克兰。  古德里安主张立即向莫斯科进攻,但希特勒认为列宁格勒附近的工业区是最主要的目标,乌克兰的原料和农产品,对德国尔后作战意义重大。  8月23日,古德里安进见希特勒,扼要地将进攻莫斯科的好处和盘托出。古德里安说:莫斯科是苏联的心脏,占领它,可以对苏联人民的心理产生震撼,世界也会为之一震。古德里安发言时,希特勒一直没有插话,但古德里安讲完后,希特勒却提高嗓门以嘲笑的口吻说:“我的将军们对于战争经济学一无所知!”
  日,在东京湾停靠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向同盟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终结。为了使日本记起它对盟军俘虏的暴行,道格拉斯·将军让两名骨瘦如柴的战俘营幸存者站在了日本代表团的正对面。这两位幸存者是美国将领乔纳森·温赖特(他率领的部队熬过了史上著名的惨剧“巴丹死亡行军”)和英国将领阿瑟·珀西瓦尔(他签署了将新加坡主权交给日本的投降书)。  当麦克阿瑟走到麦克风前概述胜利条款时(他被任命为驻日盟军最高司令),日本人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谁知麦克阿瑟没有宣布对战败的敌人采取极为严酷的措施,而是热情讴歌为日本建立一个“更好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标志是“自由、宽容和正义”。在《最高司令》一书中,西摩·莫里斯写道:“他为如何对待曾经在战争中几乎毫不顾及荣誉的敌人树立了一种道德行为标准。”  在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后的5年里,行事张扬的麦克阿瑟(他是保守的美国共和党人的宠儿)在日本推行了大量自由主义改革,旨在把一个没有个人自由传统的封建军国主义国家变成一个民主堡垒。多年以后,亚洲问题专家赖绍华(他曾在上世纪60年代担任美国驻日本大使)把麦克阿瑟称作“美国有史以来最激进、甚至可以说最倾向社会主义的领导人,同时也是最成功的领导人之一”。  不过,尽管麦克阿瑟在日本的履历可以说是他职业生涯最伟大的成就,但他在二战中的引发的争议令这一成就黯然失色。在《美国最危险的人物》一书中(它讲述了麦克阿瑟率领美军在太平洋作战的经历),历史学家马克·佩里文笔流畅、鞭辟入里地刻画了一位指挥官的形象,这位指挥官偶尔显露出军事天赋,而他的唯我独尊令的上司们对他纷纷回避,并且最终导致他的陨落。  日下午,麦克阿瑟的战争以屈辱的方式开始了。时任美国远东军司令的他当天一早得到了日本偷袭的消息。华盛顿命令麦克阿瑟麾下的少量美国军用飞机分散开来,但是当日本飞机在9个小时后袭击菲律宾时,那些美国飞机竟然还整齐地排列在地面上。大多数飞机都在原地被炸毁了。  按照富兰克林·的命令,麦克阿瑟3个月后离开菲律宾转战澳大利亚,留下温赖特以及与日军人数差距悬殊的美军在巴丹作战。在美军公关机器的美化下,麦克阿瑟成了这场英勇的死守战的化身。  华盛顿没有把他的撤退描述成一种溃败,而是描述成一次穿越日军阵线的英勇脱身——其目的是为了从澳大利亚组织对日本发起全面进攻。麦克阿瑟的一句名言是:“我冲出来了,我一定会回来。”为了进一步把他粉饰成在美国遭遇太平洋惨败之际的民族英雄,还向他授予了美国最高军事奖章“荣誉勋章”。&&&&&&日,温赖特率领的部队由于不堪饥饿和疾病,还是投降了。当时任美军参谋长的乔治·马歇尔将军宣布打算也向温赖特授予“荣誉勋章”时,在墨尔本高枕无忧的麦克阿瑟对此表示抗议,声称他的前部下本应当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通过在岛和岛之间“蛙跳”,麦克阿瑟的部队终于在1945年2月夺回菲律宾。但是,麦克阿瑟始终在与海军争夺战役的控制权,而且到最后,他几乎根本不任自己麾下的战将或者其他任何人。  麦克阿瑟根本不把马歇尔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其他成员放在眼里,他还公开批评他的总司令,而且还动过在1944年的总统大选中挑战罗斯福的念头。当战争接近尾声时,华盛顿的高官们都烦透了麦克阿瑟。正如时任陆军部长的亨利·史汀生所言,麦克阿瑟赢得了对日本发动地面总攻的指挥权,但“他的个性如此令人讨厌,而且冒犯过陆军和海军中所有他必须与之共事的人,以至于很难令众人赞同由他担任这一任务的司令”。不过罗斯福最后还是把那项任务委派给了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作战中指挥官最重要的是要有时间观念,而制胜的第一要素则是速度。”——德国陆军元帅。  在半个多世纪前的德国,出现了一位非同寻常的著领。他既非贵族职业军官家庭出身,又未在高等军事院校里接受过正规参谋教育;但他却以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的行动而在德国军事史上留下盛名。他就是拥有“”绰号的德国陆 军元帅艾尔文·隆美尔。  青云直上的青年军官  日,隆美尔诞生于德国符腾堡州斯瓦比亚地区的海登海姆;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中学的校长。在这个非职业军人的平民人家,丝毫也看不出导致他日后显赫的军事生涯的迹象。  隆美尔幼年时体弱多病,直到10岁才参加体育锻炼。日,18岁的隆美尔开始他的军旅生涯, 加入了第124符腾堡步兵团;此时,他的学历只是中学六年级。次年3月,隆美尔进入但泽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就此点来说,隆美尔是幸运的,因为当时德国军校很少招收非贵族血统的平民子弟。同年11月毕业时,校长给隆美尔的评语是:“性格坚强、有极大的意志力和高昂的热情。守纪律,时间观念强,自觉、友善、智力过人,和高度的责任感。”  1912年1月,隆美尔被授予中尉军衔,回第124团任职,开始其毕业后的职业军官生涯。这时,一位名叫露西 ·玛丽亚的姑娘吸引了隆美尔;两人开始热恋,而后成婚。终其一生,隆美尔在分离时几乎每天都给她写;甚至不顾战局的情况,远离战场回家给夫人过生日,这是诺曼底战役时的后话。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崭露头角  1914年,隆美尔中尉随乌尔姆第49野战炮团的一个炮兵连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比利时,隆美尔首次参加战斗就获得胜利,他以先发制人的凶狠打法为自己赢得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  1915年初,隆美尔在另一次战斗中获得 一枚“铁十字勋章”,这对一名年轻中尉是莫大的荣誉。同年9月,隆美尔晋升为上尉,出任符腾堡山地炮兵营第2连连长, 先后转战罗马尼亚、法国、意大利。  特别是1917年在意大利战线的隆格恩诺战役上,隆美尔果断率部队沿着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连续行军50个小时,以损失13人的微小代价,俘虏意大利军队8000多人。此次行动轰动一时,德皇威廉二世于1917年12月亲自授予隆美尔渴望已久的“功勋奖章 ”(这是一枚兰色的十字形勋章,是当时德军的最高荣誉,极少颁发给低级军官),隆美尔此后总是将这枚勋章挂在自己的脖子上。  正当隆美尔在战场上得意春风之时,却传来德军战败的消息。按照,德军只能保留一支10万人的军队。之后隆美尔在上尉的位置上整整干了12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隆美尔度过了20年平淡安稳的生活。  机遇再次降临 得到元首信任并受重用  日,登上德国总理的宝座。  1935年,隆美尔被调往波茨坦担任陆军学院的教官,他对这项任职兴奋不已。在繁忙的授课期间,隆美尔中校以 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实战经验为依据,出版了著作《步兵攻击》;这本书改变了隆美尔的命运。书中洋溢着德国军事理论所追崇的进攻精神,并强调了发扬火力与实施欺骗、恫吓的重要性。此书一经问世就风靡德国;隆美尔名利双收,成为德国青年军人崇拜的人物。到194 4年10月,该书至少18次再版;美军于1943年将其译成英文出版,著名的巴顿将军多次研读,并能背诵出许多重要章节和段落。  1936年9月,隆美尔被任命为希特勒的警卫营营长,晋升为陆军上校。希特勒出身低微,他对德国陆军的贵族化 倾向十分不满,因此属于“非主流”的隆美尔大受重用。多次跟随希特勒亲随护驾,隆美尔同希特勒建立了密切的私人关系,给元首留下了精明强悍和恪尽职守的印象,为日后的晋升搭好了阶梯。  日,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隆美尔少将在波兰时向希特勒提出请求,希望去指挥一个装甲师;1940年2月,希特勒,任命隆美尔少将——著名的步兵学教官,从未任职于装甲部队——担任新组建的第7装甲师师长。但此时德军陆军总司令并不放心隆美尔,没有给他最强大的装甲师,而是把实力相对较弱的第七装甲师交给隆美尔。雄心勃勃的新师长一上任,很快就熟悉了这支部队,成为坦克作战的专家,并致力于督促官兵的战技与军纪。同年5月中旬,第7装甲师攻入比利时,然后横穿法国北部沿海地区,直抵诺曼底半岛尖端的瑟堡。隆美尔在行动中总是冲在最前面,几次;一直不被看好的第7装甲师以其快速的进攻和远距离的挺进而获得“魔鬼师”的雅号。5月,隆美尔在战场上被授予“骑士十字勋章”,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师长。  沙漠之狐的崛起  1941年初,隆美尔晋升为陆军中将。2月中旬,隆美尔奉派赴北非指挥“非洲军”(这个军由一个装甲师与一个轻型装甲师组成,以后虽然非洲军升格为兵团乃至集团军,但其实力比起欧洲战场上的同级单位还是小得多),协助意大利部 队对抗英军入侵利比亚。此时,希特勒已在策划对苏联的进攻,北非又是意大利人的地盘,因此希特勒并不希望隆美尔在北非战区大动干戈。  但北非毕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战区,原则上隆美尔要接受意大利的非洲战区总司令的指挥,但他根本就没把意大利人放在自己的眼里,而是直接听命于柏林。由于希特勒全力倾注于苏联方面的情况,不太在意北非这个“次要”的战场,所以隆 美尔幸运地得到了比其他德国将领更多的行动自由,得以在大沙漠里搅动昏天黑地的风暴。  领受了任务的隆美尔不等人员物资装船完毕,先行乘飞机抵达了北非。连战连捷的英国军队乐观地认为意大利军队主力已经消灭,德军的增援至少也得5月份才能到非洲。然后,这次他们遇到的是不按常理出牌的隆美尔。隆美尔不等大部队到达非洲,于1941年3月初利用英军调防的有利时机,采取大胆行动。他把数量不多的德军和意军组成混合纵队,又巧妙地将坦克蒙皮套在卡车上,混在为数不多的真坦克部队里。数百辆假坦克中,把隆美尔的攻势扩大了几倍,措手不及的英军被击退了450公里。  1941年3月底,隆美尔指挥部队攻占利比亚北部重要港口卜雷加;两天后,隆美尔又乘胜攻占了利比亚北部重镇阿杰达比亚。英军连续的后撤,使隆美尔的进攻念头有增无减,他不顾来自柏林和意大利方面停止大规模进攻的指令,继续大举挥兵东进。4月8日,德军攻占利比亚北部城市迈基利。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隆美尔以其猛烈的攻势,扭转了北非不利的战局。&&&&& 但是,造成隆美尔连战连胜的一个原因连他本人至死也没有料想到:隆美尔同柏林的往来电报均被英国人破译,英国人自以为掌握了德军的动向,但隆美尔却屡屡不遵行原定的计划,而是斗胆超出计划之外行事,于是打得英军措手不及。例如 柏林命令隆美尔固守班加西,但他却大举进攻别处。隆美尔的行动不仅愚弄了敌人,而且无意间愚弄了现代军事科技,更为他自己创造出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胜利条件。  月间,英军对改取守势的隆美尔发动了两次大规模进攻;隆美尔展现了他在攻击专长之外的防御才华,在机动作战中顿挫了英军的锋芒。从此,两军在沙漠地区展开了一场拉锯战。希特勒认为在打败苏联之前无法向北非增兵;而英国首相却将北非看得几乎同英国本土一样重要,不断向这里增派援兵。隆美尔面临的局势不容乐观。  5月15日 ,英军发动了代号为“短促行动”的进攻,被隆美尔的部队击退。  丘吉尔一心想在北非取得一场决定全局的胜利,消灭隆美尔的部队。于是,英军在6月15日凌晨发动了代号为“战 斧”的大规模进攻;次日,隆美尔发起反击,两军撕杀于沙漠灼热的高温尘雾之中。一天后,英军以惨重的损失收场。  日,德军大举入侵苏联。希特勒任命隆美尔出任新编成的非洲装甲兵团司令,并晋升他为陆军二级装甲兵上将。  在当时的德国军队里,年仅49岁的隆美尔就成为上将,这大大激怒了德国三军中与他资历相当的高级军官们。而正在兴头上的隆美尔似乎对此,他满心欢喜地给夫人写信说:“这么年轻我就被提拔到了如此高的地位,这太令人高兴了。然而,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在自己的肩章上再添上更多的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个真正出色的将领,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是决战关头,身先士卒,在飞矢弹雨下,振臂一呼,激励并引领他的士兵奋勇却敌?还是兵败之时,不屑苟且偷生,更不会举起白旗,而是杀身成仁,引刀取义?都不是!这些品质固然可贵,但古往今来的每一支军队中,此类武夫义士。太多的人都拥有的品质,算不上稀罕,何况这种品质的具备,本属军人常态,天经地义。  常读战史,你会发现,将星煌煌,者数不胜数,但即使在那些超拔之辈中,有一种品质也是罕见的,那就是敢于在上司甚至最高统帅面前,不惧抗上,犯颜直谏,坚持自己的判断和主张,即使被褫夺军权、军法从事,甚至砍掉脑袋亦在所不惜。一支军队中,如  果没有这样的将领,哪怕再英勇顽强,死打硬拼,最终也不过是一支颟顸之师,抑或一群武夫莽汉组成的战争机器,如此而已。  物以稀为贵,这样的将领就其稀有的军人品质而言,当算得上钻石级别。如果不是身为纳粹德军的元帅,曼施坦因会因其出色的战争谋划和战场指挥的双重才能和功勋,更会因其敢于面折的“龙颜”坚持己见,而成为战争史上的一颗钻石。但十分可惜,为法西斯而战,亦为法西斯而谏,即使其战功卓著且敢于直言,其令名最终也可悲又可叹地与所有法西斯的粪土们同列。  作为纳粹德军“三杰”之一(另两人是和),姓氏中嵌有“冯”字荣衔的曼施坦因,会成为一代。在那个新帝国的崛起必须从老帝国的虎口中夺食的年代,他生逢其时地赶上了两次几近毁灭人类的世界大战。他出身于普鲁士贵族之家。其父艾道尔德·冯·莱温斯基是一位炮兵将军,其母海伦则出自东普鲁士的名门望族。曼施坦因是这个生育力极强的家庭中诞生的第十个孩子,这使他从幼年时就对德国人挤迫的生存空间有所感触,与大多数德国人产生了共鸣,这也成为了日后德国人追随希特勒“争夺生存空间”,发动世界大战的潜因。还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过继给了他那没有生育一男半嗣的姨父,乔治·冯·曼施坦因。而此人的军衔甚至比其生父还高,是德国陆军的一位步兵上将。更值得一提的则是,这两个家族都与赫赫有名的一战名将元帅沾亲带故。这使曼施坦因在一战德国战败,德军被战胜国大大压缩之后,仍能在那支小得可怜的军队中,保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因为此时的兴登堡元帅,已经成了“魏玛共和国”受人尊敬的元首。  裙带关系在东西方都一样,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在以严谨、较真而著称的德国人那里亦不例外。但这却不是曼施坦因之所以成为名将的必然因素。既出身名门望族,又系将门之后,如此显赫的双重家世背景,固然在曼施坦因的头顶罩上了的光环,但作为后世公认的名将,他真正的与众不同之处,则是另一个双重身份:先是德军陆军总参谋部的参谋军官,后又成了驰骋杀场的战地指挥官,这两段经历才是他日后成就一代名将的真正原因。  战史家们公认,德军总参谋部是各国军队中最出色的参谋部。起码对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前半叶的各国军队而言确实如此。而这一公认,主要是由于它先后被和施里芬这两位风格迥异但同样杰出的德军总参谋长精心打造的缘故。尤其是著名的“施里芬计划”  中关于普鲁士大军“袖拂英吉利海峡”的描述,更是让人在德国人战争计划的缜密与严谨之外,感受到一种撼人心魄的豪迈与诗意。  曼施坦因就是在这个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只是没有人,包括曼施坦因自己,曾事先料想到日后他会成为德国陆军引以为傲的“施里芬计划”的埋葬者。平心而论,曼施坦因不能算是一位战争天才,他属于那种军事修养高于军事天赋的战将。他后来能够成名,除了血管中流淌着军人的血液,使他对战场上的一切有一种出自本能的认知和反应外,主要还是得益于他在德军总参谋部受到的严格又完整的历练。这使他与他的同侪相比,总是更有全局和战略眼光。在这一点上,即使天才的古德里安,也要比他逊色,更不要说隆美尔这等只精于战术的指挥官了。  从曼施坦因指挥的几次重大战役来看,他是一位理性大于创造性的指挥官。他敢于冒险,不是因为他天性大胆,而是因为他深知战场上有时敢冒险的人才更有机会;他也喜欢奇袭,但他是有意在行动中追求出奇制胜的效果,而不是由于他脑子里奇招迭出,这一特点从他率领第11集团军在克里米亚半岛上单打独斗中即可看出。整个战役从结果看,尚属战果辉煌,具体检讨每一场战斗,却几乎全是苦战获胜。这当然与对手的顽强抵抗有很大关系,但也与曼施坦因尽管指挥调度有方,而具体目标的实现,仍然是靠严令驱使官兵死打硬拼去完成。仗仗都打得很艰苦,谈不上有多漂亮。相比之下,同样是属于有战略眼光的战将,曼施坦因的仗,就打得不及中国的大将漂亮。看看粟大将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高下立见。  作为名将,曼施坦因真正令人称道之处,不是他作为非炮兵技术军官,颇有创见地提出了“突击炮”(自行火炮)的设想。这一武器的发明对纳粹德军最初的攻击力意义重大,从中也可看出“德军三杰”的共同特点:都对武器技术极为关注,并均有个人发现和创见,这不是巧合,而是杰出将领的共同特质;也不是他在战后闭门沉思,写出了令利德尔·哈特这样的军事思想史家都赞赏不已的《失去的胜利》,对纳粹德国的军事行动进行了全面的反思。但可惜,这部书从战争史的角度看,却并不值得给予过高评价,因为曼施坦因虽然对法西斯  战争的全部重大战役进行了式的精当解析,但却对德军的整体战略和战场失误,包括他本人的失误,检讨不多,而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希特勒。这当然是一个便当的答案,但稍微客观地看待历史,对法西斯德国的战败,除了希特勒要负首责外,德军各级将领在军事上的种种失误,怕也难辞其咎。  在我看来,足以让曼施坦因在军事史上留下印记的,倒是另外两个亮点。一是他以德军总参谋部出身的参谋眼光,审视过德军入侵法国的计划后,毫不顾及个人前途,在一次又一次被贬抑、调离的打击下,仍地用“曼施坦因计划”,与总参谋部里那些抱着半个多世纪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不放的老古董们进行意志较量,直到自己的计划被希特勒全盘接受。结果,在“曼施坦因计划”下实施的闪电战,使法国人苦心营造的“马其诺防线”成为了千古笑柄,也使英国人在几乎陷于绝境!  这一德军的“杰作”,让没有机会参战的曼施坦因一举成名,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但另一件事,所知者恐怕就不多了。而这件事,恰恰体现出作为名将,正派、耿直、珍惜军人荣誉,则是最起码的品质。当希特勒在下达执行“巴巴罗莎计划”的命令后,又下达了“把在战场上抓到的苏军中的政治委员统统就地枪毙”这样一道命令时,曼施坦因立刻向自己的上级司令官提出抗议,并毫不妥协地表示:“在我的部队中,绝不会有一个人执行这一命令!”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良知。在做出了种种兽行的法西斯德军中,能有人有这样一种勇气和良知,即使他战后因德国法西斯的共同罪行而被判为战犯,单单这一举动已足以让人感佩。事实上,正是在一些像曼施坦因这样的高级将领的坚持下,恶名昭著的“政委命令”很快自行废止,无疾而终。  也还是由于这一点,让我作为一个后来者对曼施坦因其人充满了复杂的感情。史家们尽可以说,此公终其一生不过是法西斯德国的一只鹰犬,或者略带同情地说,他也是法西斯主义的一件牺牲品。从政治正确性的角度,这些评说均无错讹,但从纯粹军人的角度,对这位二战名将的评价,似应还有超出历史和政治评价之外的标尺。那就是军人的品质。  战史千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军队,都曾拥有过自己的出色将领。这些将领也都曾为自己的国家、民族和阶级带来过一次次胜利和荣耀。他们个性不同,才具不同,风格不同,所获成功不同,所得毁誉也不同。但作为名将,他们的品质中却几乎无一例外地具有一个共同点—为人正直。正直是一个优秀军官的精神基石。尽管这些人可能会为一支错误的军队、错误的国家去作战,但这些人却始终会因保持心灵的正直和高贵,从而本能地拒绝卑劣。曼施坦因属于这群人中的一个,因此其终成名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几年前,当记者第一次到莫斯科常驻时,就地想去见识一下传说中的红场。日,就是在红场举行了世界反法西斯胜利阅兵式,200面德军军旗被抛在墓前,骄傲地骑着白马检阅了苏军。如今在红场附近的马涅什广场,人们能看到一座雄赳赳、气昂昂的朱可夫元帅骑马青铜雕像,屹立在莫斯科国家历史博物馆正前方。  雕像上的朱可夫身着戎装,地站在马镫上,身体离开马鞍,傲然前视。这是一个胜利者的身姿,象征着一个胜利的民族。我们很难设想,如果没有朱可夫杰出的军事才能,那场残酷的卫国战争将如何收场。可就是这么一位功高盖世的民族英雄,死后只在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上留下一个小格子。在通往列宁墓的过道边,记者终于找到了朱可夫的墓碑--约30厘米长的黑色大理石上简单地刻着“朱可夫 ”,背后的小格子里存放着他的骨灰。它既没有列宁墓那么壮观,也没有等人的墓碑那样精致,甚至有些简陋,但它对于苏联公民来说,仍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父亲在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经历了太多的磨难,这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朱可夫最小的女儿玛莎回忆说,“父亲是一个在逆境中愈挫愈勇的人。”1896年,朱可夫出生于一个非常贫穷的小村庄,家中的房子小得几乎无法容纳一家四口同时居住。朱可夫曾自嘲说:“挤死总比冻死强。”朱可夫的母亲是一位强健能干的农妇,父亲则是靠修修补补贴补家用的鞋匠。正是这种家庭出身,令朱可夫很早就显现出强健的体魄和争强好胜的性格。11岁那年,为了生计,朱可夫跑到莫斯科做起了学徒。1915年,19岁的他应召加入沙俄军队骑兵团。一战期间,朱可夫因作战勇敢两次获得圣乔治十字勋章,并被提升为军士。  参加红军后,在一次遭遇战中,面对2000敌军全线逼近,朱可夫率领手下100余人浴血奋战,坚守阵地整整7个小时。他也因此得到了斯大林的赏识,很快被提拔为团长、旅长、直至将军。然而1937年,斯大林开始对苏联军队进行血腥的“大清洗”,朱可夫此时已在红军中服役20多年。尽管他历史清白,所在部队也深受斯大林任,但仍然有人打报告诬陷朱可夫滥用职权,同时为几个国家的特务机关服务。这是朱可夫一生中面临的第一次严峻考验,负责“清洗”的内务部工作人员已经带着相关的文件出发,前往朱可夫所在部队驻地……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斯大林却突然命“清洗”人员撤回,朱可夫就这样幸运地逃过“清洗”。
  伯纳德·劳·马利出生在伦敦肯宁敦区圣马克教区的一个牧师家庭。1901年,14岁时才正式上学,文化成绩低劣,但体育成绩极棒。1907年,奇迹般地考入了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908年12月毕业后,加入了驻印度的皇家沃里克郡团,当一名少尉排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法国、比利时战场服役。曾负重伤,差点送命。1918年大战结束时,任师司令部中校一级参谋。1920年1月,蒙哥马利跨进坎伯利参谋学院的大门,同年12月毕业后,参加过爱尔兰战争。1926年1月,被调回参谋学院任教官。1934年,调任奎塔参谋学院主任教官。   1937年,起调任第9步兵旅旅长,因带兵有方,得到当时南部军区司令韦维尔的赏识。1938年10月,任驻巴勒斯坦第8师师长,参与镇压巴勒斯坦人的武装暴动,被晋升为少将。1939年8月,调回国内接任以“钢铁师”著称的第3师师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蒙哥马利率第3师随同英远征军横跨英吉利海峡,进入法国。1940年5月,德军闪击西欧时,他与法、比军队并肩作战,后被迫随英远征军从撤回英国。蒙哥马利曾参加指挥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先后任第5军、第12军军长。12月又升任英格兰东南军区司令,负责选拔、调整、培养各级指挥官,严格训练部队,提高军事素质。
  1942年7月,北非沙漠中的英国第8集团军,被“”的德国非洲军团击败,退守埃及境内的阿莱曼地区。日,任命蒙哥马利将军为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的到来改变了一切。他得到丘吉尔的支持,英国的密码破译专家向他提供隆美尔的战术计划的全部概况。蒙哥马利精心积聚力量,日至11月4日,在阿拉曼地区率部与德、意军队激战,挫败德国"沙漠之狐"隆美尔,从而扭转了北非的战局。他由此声誉大振,被人们称之为捕捉“沙漠之狐”的猎手。随后第8集团军与盟军配合于1943年5月在突尼斯全歼北非残敌。后,蒙哥马利受封为爵士,并晋升为陆军上将。   1943年7月,他率英军第八集团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9~12月,协同美军实施进军意大利南部的战役。   1944年1月,调任第21集团军群司令兼地面部队司令,参与战役的计划制定工作。1944年6月,蒙哥马利协助指挥诺曼底登陆。9月1日晋升为陆军元帅。此后,率领英国和加拿大部队转战法、比、荷、德。1944年9月,指挥制定计划并指挥市场花园行动作战,没有达到最终的目的。   1945年,他指挥第21集团军群横渡菜茵河进入德国本土,5月他代表盟军在吕讷堡荒原接受德军北方兵团的投降,任驻德英国占领军司令和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英方代表。   1946年,成为嘉德勋爵士并封子爵。年任帝国总参谋长。年任西欧联盟常设防务机构主席。年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队副司令。   1958年,蒙哥马利结束了50年的军旅生涯而退休。他是英国历史上服役最久的将领。   周恩来还特意要熊向晖以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的名义参加接待小组,陪蒙哥马利去外地。周总理说:"要放手让蒙哥马利看,旧中国遗留下的贫穷落后和新中国取得的成就都是客观存在的,让他自己看后去做结论,从本质上了解中国。"   日,在英格兰汉普郡奥尔顿逝世,享年89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日,德军集中所有炮火,全力炮击112高地,在猛烈炮击下,英军难以坚守,只好放弃112高地撤到奥登河岸边。德军虽夺回了112高地。但一直在盟国空军的猛烈打击下,无法集中使用装甲部队,也就发挥不出装甲部队巨大的突击威力,一般只能使用200名步兵和15—20辆坦克组成小型战斗群进行短促出击,难以取得胜利,加上几天来坦克损失约100辆,又得不到补充,为确保卡昂,只好放弃外围一些阵地,将全部900辆坦克中的700辆部署于卡昂近郊。盟军在占领卡卢克机场后,再无力推进,双方陷入对峙。   日,隆美尔和晋见,汇报了当前的战局。希特勒对此大为不满,调整了德军西线高层指挥人事,以克卢格元帅取代龙德施泰特任西线总司令,埃伯巴赫取代冯·施韦彭格指挥西线装甲部队,并将所部改称第5坦克集团军,以党卫军上将豪瑟接替刚刚病故的多尔曼上将任第7集团军司令。   盟军反攻   日,盟军宣布“霸王”登陆作战中的海军作战即“海王”作战胜利结束。随即撤销东、西特混舰队的番号,所属舰艇一部分被调往地中海和太平洋。盟军又在诺曼地新设立两个海军基地司令部,一个在瑟堡,一个在朱诺海滩的人工港,具体负责指挥调度人员、物资的运输和卸载。   到七月初,盟军已上陆25个师,其中13个美国师,11个英国师,1个加拿大师,共100万人,56.7万吨物资,17.2万部车辆。盟军仍觉得登陆滩头太狭窄,便继续扩大登陆场。美军为保障日后能展开大规模的装甲部队,取得有利的进攻出发阵地,美军第1集团军在攻占瑟堡后立即挥师南下。   日,盟军集中14个师的兵力,向登陆场正面德军约7个师发动猛攻。因前进的道路上是大片沼泽和诺曼底地区特有的树篱地形,易守难攻,加上天气不佳空军也无法出动,所以进展缓慢,在五天里才前进6.4公里,而伤亡高达5000人。接下来足足经七天的浴血奋战,又付出5000人的伤亡才推进4.8公里。伤亡如此之大,主要是前进的道路两侧都是沼泽,只能展开1个师的兵力,在遍布地雷、障碍物的道路上粉碎德军的顽抗步步推进。
  美军登陆   日,直属盟军最高司令部指挥的具有极强机动力和突击力的美军第3集团军,在骁勇善战的巴顿率领下,踏上欧洲大陆。   日,德军党卫军装甲教导师被调到维尔河地区,抗击美军的攻势,尽管该师全力奋战,仍阻止不了美军的推进。   日,西线美军向诺曼底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圣洛发动钳形攻击,但德军依托预先构筑的工事拼死抵抗,美军的攻击未能如愿。于是美军停止攻击,整顿部队,补充弹药,准备第二轮进攻。而德军人员、装备、弹药,又得不到补充,已是山穷水尽。在美军随后发起的第二轮进攻中终于不支,圣洛于日被美军攻占。在圣洛战斗中德军在诺曼底地区重要的前线指挥第84军军长马克斯中将阵亡。美军为夺取圣洛也付出了近4万人伤亡的高昂代价。随着圣洛的失守,德军在诺曼底地区防线被盟军分割为两段,局面更为被动不利。   与此同时,东线的英军对卡昂发动第二轮攻势。日,盟军出动460架次重轰炸机,对德军阵地进行密集轰炸,在四十分钟里投弹达2500吨。日,英军2个师和加军1个师在海军舰炮火力支援下,向卡昂实施向心突击。不料空军的猛烈轰炸虽给德军造成了惨重伤亡,却也造成了遍地瓦砾废墟,其损坏程度甚至严重影响了己方地面部队的推进,因此英军于日才占领卡昂。   全面登陆   在随后的一周里,盟军一边补充兵力物资,一边不断向正面德军施加压力,使其无法重新调整部署。日,为进一步将登陆场扩大到奥恩河至迪沃河之间,英军继续由卡昂向东南推进,为配合英军的进攻,盟国空军实施了更猛烈的航空火力准备,共出动1700架次重轰炸机和400架次中轰炸机,投弹达1.2万吨,并吸取对卡昂轰炸的教训,炸弹都改用瞬发引,以减少对道路的破坏。德军也改变战术,采取纵深梯次防御,大量使用88mm高射炮平射坦克,并在有利地形不断组织反冲击,使英军伤亡很大,坦克损失达150辆,进攻被迫停止。尽管英军的进攻没有取得进展,但在整个战场上,盟军已到达冈城——考蒙——圣洛——莱索一线,形成正面宽150公里,纵深15—35公里的登陆场,建立并巩固了战略性质的桥头堡,完成了大规模地面总攻的准备,夺得了供大规模装甲部队展开的进攻出发阵地,为收复西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此,战役胜利结束。   此役,盟军共伤亡12.2万人,其中美军7.3万人。海军损失1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3艘护卫舰和48艘其他舰船。德军伤亡7.3万人,被俘4.1万人,共损失11.4万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卡尔·(Karl D&nitz,),纳粹德国海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任海军总司令、总统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日,邓尼茨出生于柏林近郊的格林瑙镇。母亲早逝。父亲是工程师,总是督促他努力学习,并注意培养其学习兴趣。
  1910年4月,邓尼茨在魏玛高中毕业后,便参加德国海军,先在赫尔塔号巡洋舰接受舰上训练,后考入弗伦斯堡—莫威克海军学校。1912年秋天毕业后,分配到布雷斯劳号巡洋舰任候补军官。是年冬,巴尔干战争爆发,邓尼茨随舰到地中海参加封锁黑山港,向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人耀武扬威。次年5月,参加西方列强在阿尔巴尼亚的登陆行动,阻止塞尔维亚人在亚得里亚海边定居。日在袭击了一只英国商船队后被俘。
  在战俘营中开始研究新的潜艇战术,即“”,该战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大西洋曾给英美等国的海上运输造成极大威胁,也因此被盟军称为“面目狰狞的海底魔王“。
  日,邓尼茨成为少将和潜艇指挥官(Befehlshaber der Unterseeboote),从1940年7月到10月,因为英国雷达和反潜设备的缺乏,对水下杀手的U艇无法反制,被击沉了149万吨的物资,这段时间德军称作“第一段欢乐时光”(First happy time);邓尼茨也因为领导潜艇表现优异而晋升海军中将,到了1941年,新交付的U艇VII型使得英国的战时经济有了重大影响。虽然商船的生产速度已加快,但德国拥有更优秀的鱼雷、U-潜艇和逐渐增加的通商破坏舰,这段时间里,英国的损失仍居高不下。
  日,对美国宣战,使的范围延伸到了美国东岸,邓尼茨立即策划击鼓行动(Paukenschlag)[9],让U-潜艇开始在美国东岸攻击船只。由于美国反潜作战准备不足,在战初即承受巨大损失,德军称作“第二段欢乐时光”(Second happy time)。
  之后,至少有2次盟军成功打击了邓尼茨的潜艇部队,他对所有可能的原因进行调查,认为间谍和盟军成功截取和破解了德国海军的通讯(海军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不久,邓尼茨于日下令潜艇舰队使用改进版本的恩尼格玛密码机,即“M4型”(拥有四旋转盘,盟军称它作“鲨鱼”),使得安全性提高许多(德国海军是唯一使用改良密码机的军队,其余的德国军队(德意志国防军),包括空军,仍继续使用三旋转盘的版本 )一时间这种变化造成盟军难以破译,邓尼茨也经常去参与潜艇部队的研究,经常一天和幕僚人员接触70次,讨论每天的行程、战略、燃料供应和其他各种细节。。截至1942年年底,由于U艇VII型的产量增加了,以至于邓尼茨终于能够进行大规模的潜艇群体攻击,以狼群战术使盟军的航运损失大幅上升,并有一段时间使英国的燃料和补给短缺。
  到了1943年中旬,大西洋海战已不利于德国,但邓尼茨仍继续推动建造U-潜艇,并对它充满心,进一步的研究潜艇技术,期望德国能一再的扭转局势,同时告知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盟军新式的雷达、海空协同的反潜机和护航航空母舰使得潜艇的损失还是不断增加。  &&& 自1936年邓尼茨担任了德国海军潜艇司令后,他就有机会接触纳粹德国的首脑人物了,特别是击沉“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后使他的名声大震,连傲慢的希特勒也开始较为认真地听取他的报告了。随着他的地位和名声的日益显赫,他开始有意识地努力培养和改善与首脑人物的关系,甚至对反海军情绪最强烈的也不惜曲意迎逢。1943年1月,邓尼茨的好运又来了。1943年1月中旬,海军元帅雷德尔给邓尼茨在巴黎的指挥所打来电话,告诉他说他要辞职,并有意想让邓尼茨和卡尔斯将军其中的一位继任。邓尼茨感到非常意外和惊喜。原来雷德尔与希特勒就使用大型战舰打击从挪威北部海区驶往俄国的护航运输队的问题而在1942年12月底而产生了严重分歧。当时的大型舰只没有取得希特勒所预期的那种战果,因此,他命令大型舰只退役,认为这些舰只已失去军事价值。雷德尔元帅对这项命令持反对态度,当希特勒坚持这项命令时,他提出了辞职。希特勒对此感到意外,并好言相劝,但无济于事,只好同意其辞职。希特勒最后决定由邓尼茨出任海军司令,这大概是因为他认为。作为潜艇部队司令的邓尼茨会在大型舰只退役问题上与他有共同的看法。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邓尼茨是当时德国海军将领中人所共知的顽固的纳粹分子。就这样,邓尼茨多年的努力总算有了收获,他越过了许多比他资深的将领而爬上了海军总司令的宝座。
  但他在接任德国海军总司令几个月后,大西洋之战就不得不收场了。他的潜艇再也不能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战果了。到这时,邓尼茨的潜艇每一次出击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例如,在1943年9月和10月,邓尼茨仅仅击沉了盟军在大西洋上航行的2400多艘商船中的9艘,而自己的潜艇却被盟国护航舰队击沉325艘。这使邓尼茨不得不放弃了大群机动潜艇的作战方式,放弃了“狼群战术”,而改为以单艇游猎为主的战法。但这也没有改变德国海军的命运。在1944年的头三个月中,盟国横渡北大西洋的3360艘商船中只有3艘被击沉,而邓尼茨却损失了36艘潜艇。鉴于这种情况,邓尼茨只好干脆下令取消了对盟国护航船队的袭击。
  1916年毕业于日本海军大学校,曾于1919年到192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历任驻美武官、第1航空战队司令、海军航空本部长、海军次官。大力发展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并组织部队进行严格训练,对日本海军航空兵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39年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日本海军当时唯一反对加入轴心国,反对日本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发动了。妄图先发制人,在对美开战之初以舰载航空兵袭击了,消灭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主力,并确保日军进攻东南亚的翼侧安全。重视海军航空兵在海战中的作用,但未完全摆脱“巨舰大炮制胜”理论的束缚,企图在美太平洋舰队得到加强前以海上决战将其歼灭,结果导致日本海军在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中遭惨败。  日早晨,山本不顾当地陆军指挥官今村均大将关于遭伏击风险的劝告,搭乘两架三菱一式陆攻快速运输机从拉包尔按时起飞,计划飞行315分钟。不久,18架加挂副油箱的P-38式战斗机从瓜岛机场起飞。经过430英里无线电静默的超低空飞行,有16架到达目标空域。东京时间9点43分,双方编队遭遇,6架护航的零式战斗机立刻开始与美机缠斗。列克斯·巴伯中尉攻击了两架一式陆攻中的第一架,事后证明是舷号T1-323的山本座机。他不断射击该机,三十秒之内把它打成了筛子,电光火石之间,日本海军部最高统帅已经归西。  和南云忠一一样,山本也是个悲剧性人物。从来没有当过舰队司令,只有过一年的舰长经验的山本五十六,长期从事军政工作,根本没有从事过军令工作。当初来当联合舰队司令就是一种临时的措施,因为主战的右翼们扬言要暗杀反对同盟的山本海军次官。问题是谁都想不到这位根本就不懂作战的山本还就很敬业地弄了一个的珍珠港作战计划出来,更大的问题是这个异想天开的计划居然还严重成功,这一下本来是作战的外行的山本五十六就成了作战的行家,被军部打造成了一个天文地理头顶脚底无所不知战无不胜半人半神的怪物。光环的下面是阴影,实际上是太平洋战争中的海战除珍珠港外,只要有山本五十六亲自跟着掺和的战斗没有不败的。  山本五十六之死  死法之一:剖腹自杀,但当时日本还未宣布投降,这种死一则打击日军的士气,二则等于宣告日本失败,这条路是万万行不通的。死法二:等着战败在国际法庭受审,接收绞型那似乎也不行,一则会遭到承担战争的责任,在日本史上会被他们的国民唾弃,二则会有痛苦而漫长的审判那是他最不愿见到的,从战后结果看的确如此。  死法三:到前线战死,或座机直接被美军击落,这应该是他最好的选择,一则他可直接逃脱战争的责任人,二则作为大将直接参战可能鼓舞士气,三则死后可能会成为民族英雄,基于些他才大胆地做出决定,到前线,让驾齡未及七百小时的军官载他前往,而通知前线的密码被破也似乎是他有意所为,偷袭珍珠袭时他的布置是那样的严密,如果他把程的时间修改一点点他完全能够逃过这一劫,他却没有,可见他是希望这样的,而上机时他自己套上白手套,也从间接地透路了他的内心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战功卓著的朱可夫元帅(苏) 二、运筹帷幄的艾森豪威尔将军(美) 三、&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德) 四、海上狼王邓尼茨海军元帅(德) 五、傲慢不驯的蒙哥马利元帅(英) 六、&他为二战而来&的巴顿将军(美) 七、&暗渡陈苍&的曼施坦因元帅(德) 八、&坦克之父&古德里安(德) 九、&太平洋之虎&山本五十六(日) 十、先辱后荣的麦克阿瑟(美)
相关新闻阅读
姜维北伐&双方互有胜败...
癸酉之变&&天理教军队进攻北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十大名将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