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念佛时观想阿弥陀佛观想图

念佛时可以观想佛给我注入能量和光吗?-外道魔障问答
首页 - 学佛答问 - 外道魔障问答 - 正文    │
  念佛时可以观想佛给我注入能量和光吗?
  问:下面一个问题,念佛时,观想每念一句阿弥陀佛,给我注入能量和光,是否如法?
  答:有人用这个方法,但是最好你都不用这些方法。如果这个方法用久了,你会感觉得能量跟光进到你身体去了,你自己会产生欢喜、会产生傲慢,你看我的功夫比别人好,这个念头一生又着魔了,你不叫多事吗!所以学贵老实,学贵平常,不要有什么特殊,这就是最好的。总而言之,要放下这一切幻相,现相都不是真的,所以《金刚经》,过去无论学哪个宗派,无论学哪个法门,没有不读《金刚经》的。《金刚经》是什么意思?《金刚经》叫你万缘放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何必去执着这些?你不执着,自然现前;执着而现前,未必是好事。(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一0三 )
  问:下面有个问题,问得也很好,诵经时候一面理解经义,念佛时观想佛菩萨放光加持,请问是否如法?
  答:不如法,这叫打妄想,诵经时候,你在求了解经义,你不能了解,为什么?佛的经没有意思,你去了解是你胡思乱想。你念佛的时候,又观想佛菩萨放光加持,纯粹是妄想。你没有这个念头忽然看到佛放光加持,那是真的;你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佛也放光加持,那不是佛光,是魔在跟你开玩笑,那是魔在戏弄你。(之一0九 )
  问:他说请问临命终时念佛,是否不需要观想?
  答:可以不要观想,一心专念自然就有感应。如果平常没有观想,在这个时候加上观想,反而不好,一定跟平常学习的完全相应,你的心是定的,临时加这些东西会把你扰乱。(之一0九 )
  问:底下一个问题,他说请问若精神饱满,不昏沉时,可否闭眼念佛?因弟子感觉闭眼念佛较易摄心。但是《印光法师文钞》中提到,闭眼念佛容易着魔,是否针对某些特定根性的人开示?那是何种情况之下着魔?
  答:对的,老和尚讲的话,都有特定的人、有特定的事,不是一般的。闭着眼睛念佛容易摄心,你就可以闭着眼睛念佛;眼睛睁开看外面的境界,你会受它干扰。闭着眼睛念佛会着魔是怎么回事情?虽然念佛,你闭着眼睛里头打妄想,你没有妄想就不会着魔,闭着眼睛打妄想他怎么会不着魔?道理在此地。(之一0七 )
  其他相关文章
地藏孝亲网最新推荐:
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而是今世所必须要学习的
江浙佛教网是为尽虚空遍法界芸芸众生共同学习的净土
祝愿法界芸芸众生早开智慧,同登彼岸
净空法师:要警惕国内出现许多个人发明的念佛方法
摘自净空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5集&日讲于香港
(图片来源:江浙佛教网 制图:区燕)
国内出现许多个人发明的念佛方法是自己的知见
  【解】如是方便直截,殊胜希有,乃十方世界之所无。
  确实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没有这个事情,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有。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一定要把极乐世界抓稳。
  国内有个同学给我发个信息,不长、短短的。他说:最近国内出现许多个人发明的念佛方法,很多居士一窝蜂的跟着跑了。第一个,念南无天元太保阿弥陀佛(出现在东北、河北地区);另外有三字念佛法(出现在贵州),自称三个月就能功夫成片;在念佛时加上呼吸、观想,都是自己的知见。他来问我:“这种现象是因缘为何?我们如何看到这桩事情。”
  我在此地答复他一下:我们要依q益大师,我们要依《无量寿经》会集本,我现在专一这部经,这部经上没有的,我不相信,我也不说话,没有说话的必要。我要说话,我还承认它是真的跟他辩论;我不说话、不理它,没事!我修我的,他修他的,将来到极乐世界,看看有没有他的极乐世界的席位。阿弥陀佛讲堂上贴的有名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上也有名字,不会错的。
  世尊灭度之前告诉我们“四依法”。“佛在世,我们依佛;佛不在世,我们依靠谁?”佛教我们四句话,第一个“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要依靠经典;“人”,就是这些人自己创造的方法,这个不能依!我们要依经典上有的。经典,还要依是不是真的经典,伪造的经典不能依。标准是什么?《大藏经》。《大藏经》上有的,可靠;《大藏经》上没有的,不可靠。
  会集本是根据《大藏经》上会集的,字字句句没有离开原本,那这就可以相信,就是佛所说的,没有一句话是人加进去的,甚至于没有一个字是人把它改动了,没有!字字句句经典原文,重新编排组织,成为会集本,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带给现代学者许多方便。否则你要读五种原译本,很麻烦,数量太大;现在读这一本,五种原译本里头有的经文全都在此地,没有漏掉。
  【解】故知极乐同居,胜于十方佛土。
  超过我们这里。极乐世界超过在娑婆,也超过十方一切诸佛刹土。
婴儿从才生下来一直到三岁的教育最重要
  【解】又带业往生,仍属凡夫,但无退转,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亦即圆生四土也。
  末后这一句说得好!我们是带业往生的,带业往生就是凡夫;成圣要断惑。小乘初果就算是圣人,“见思烦恼”的“见烦恼”断尽了,才能证得初果。我们一生做不到,我们只能到极乐世界去断惑。那个地方断惑快、往上提升很容易,为什么?那个地方没有恶缘。
  就像中国古代童蒙养正母亲教育婴儿,婴儿从才生下来一直到三岁,这一千天,妈妈要把孩子看好,所有一切,与伦理道德相违背的(我们今天讲一切负面的,不是正面的),不能让他看到、不能让他听到、不能让他接触到;他能够看到、听到、接触到的统统是正面的。这个一千天的熏陶管用!古人有一句谚语说,“三岁看八十”,这三岁的熏陶,到他老(八十岁)都不会改变,这力量太大了!所以扎根教育是从小孩一出生,三岁之前,不是三岁之后;三岁之后已经学坏了,你教不了了。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好像慈母,把往生的人都看得紧紧的。他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闻到的、接触到的,统统是正法;不可能在那边产生邪思、邪念,不可能!念头都不可能,这负面念头都没有,哪有负面的行为?!
  这个地方是培养、教化遍法界虚空界诸佛刹土里面六道众生的好老师,极乐世界在培养这个老师。这个老师毕业,就是佛陀,每个人都拿到“佛陀”的学位。佛门里面,“佛陀、菩萨、罗汉”是三个学位的名称。最高的学位是“佛陀”;第二个学位是“菩萨”;第三个学位是“阿罗汉”。每一个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决定拿到“佛陀”的学位;拿到“阿罗汉”、拿到“菩萨”,不能离开极乐世界。
  在极乐世界,虽然是罗汉、菩萨的身份,如果你慈悲心重,想到娑婆世界,在这儿住了很久,很多家亲眷属,想去帮帮他的忙行不行?行!帮完了,回到极乐世界去,不能常住在这个世间,道理在此地;常住在这个世间,没有证到三不退,会被染污、会退转。所以暂时来教化可以,事情完了,赶紧回到极乐世界。所以往生一定是一生成佛。
  “故往生同居,亦即圆生四土也”,生到极乐世界,四土统统有份。四土、三辈、九品,正好像学校读书的级别不同,他不断的上升,他不会后退,永远没退转。上升有快慢不同,有勇猛精进的,他上升快;有喜欢安乐的,不是那么很用功的,他也上升,上升速度慢一点。极乐世界,他在享乐,所以他慢一点而已。但是看到许多人精进,我相信他也受感染了,他也会非常精进,凡圣同居土!我们再看方便有余土。
  【解】㈡方便有余土。若人念佛功深,
  这讲功夫。你看q益大师说: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有信、有愿,决定往生);生到极乐世界品位高下是功夫的浅深(现在讲功夫了)。生凡圣同居土的功夫浅,只是把烦恼伏住了、没断,念到功夫成片就伏住了。
  日常生活当中自己要提高警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只生阿弥陀佛这个念头;念头起来,阿弥陀佛!念四字、念六字,没关系。有人问过我到底念四字还是六字,都可以。
  莲池大师当年在世,有人问他老人家:你老人家教人念佛,怎么念法?他说:我教人念佛念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人家问:你自己呢?我自己念四个字。为什么?我决定要往生,决定往生就不要客气了,经典上讲的“执持名号”,名号就四个字――阿弥陀佛,这听话!“南无”等于说客气话,“南无”是皈依的意思、皈命的意思、恭敬的意思,这不必加了。他劝人,为什么加?因为他未必求往生,不求往生,加这两个字好,恭敬阿弥陀佛、礼拜阿弥陀佛、皈命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结缘,不一定这次能去。假如真正发心这一生要去,就学莲池大师四个字,不念六个字,越简单越好,大道至简!就这四个字就能出离六道轮回、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莲池大师给我们表法,这个还能错得了吗?!第八代的祖师(净土宗),q益是他的学生,是第九代的祖师。
  q益大师是莲池的私淑弟子,他修净土的时候,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怎么办?莲池大师有留下来的《疏钞》,他也是一门深入,依莲池大师的《疏钞》;他自己也写了一部《要解》,那是《疏钞》的精华篇,太难得了!《疏钞》的内容非常丰富,《要解》的内容非常精彩。所以印光大师说“即使古佛再来,给《阿弥陀经》写一部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你看像“信、愿”就是“发菩提心”,没人说过,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没这个说法。我们都疑惑:很多人是念佛了,没发菩提心,那不能往生。但是也有看到很多瑞相,就有疑惑。他一解释,我们疑惑没有了:原来“真信、真愿”就是“发菩提心”。解得多好啊!有真信、有真愿,然后“一向专念”,净宗的行门圆满具足,没有一个不往生。
  我们自己好好修学这个法门,我们也劝人修学这个法门。这不是我们自己的意思,有经典、祖师大德给我们做依据、给我们做证明。这是“念佛功深”,下面说:
听外面人的闲言蜚语不动心,学锅漏匠准能成就
  【解】以离杂乱之心,
  这个“离”很重要。
  【解】专念一句名号,心口相应,
  心里头想着佛,口里头念佛的名字;或者心里头也想阿弥陀佛四个字,也很好!心里想着字,口里念着这个字、念着佛号。
  【解】字字分明,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如是念佛,名事一心。
  “事一心”,把“见思烦恼”念掉了。怎么知道念掉了?这里写的“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心上真正有佛,没有妄想、没有杂念,“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是把见色闻声、六尘境界不放在心上。不是教你不看、不听。
  下面说“以离杂乱之心,”这个“离”很重要,“专念一句名号,心口相应,”心里头想着佛,口里头念佛的名字,或者心里面也想“阿弥陀佛”四个字,也很好,心里想着字,口里念着这个字,念着佛号,心口相应,字字分明,心不离佛,佛不离心。
  【解】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如是念佛,名事一心。
  事一心,把见思烦恼念掉了,怎么知道念掉了,你看这里写的,“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心上真正有佛,没有妄想,没有杂念,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是把见色、闻声、六尘境界不放在心上,不是叫你不看不听。你能看,你能听,凡夫把看到听到都放在心上,这叫错了,被染污了;看得清楚,听得明白,不放在心上,没有染污。心上呢?心上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这就是事一心。念佛没有间断,工作的时候需要用思维,就把佛号放下,认真去工作,工作完毕之后佛号就提起来,这都叫做无有间断。
  谛闲老和尚教锅漏匠的方法,我们非常适用,他教锅漏匠就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不分昼夜。什么时候累了,什么时候休息去,什么时候休息好了,马上接着再念。他念三年,预知时至,自在往生,没有病痛,站着走的。走了之后,这寺庙周边还有些念佛居士,帮他到观宗寺去报信,请谛闲法师来帮他办后事。这一去一来三天,他站三天。站着往生我们听说过,古来传记里头有记载过,但是往生之后站三天没听说过,大概他是第一个人,往生之后还站三天,真难得了!
  锅漏匠不认识字,一生过着非常辛苦的生活,苦不堪言,他是怕苦,出家念佛,也不知道有这个好处。谛老教他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告诉他一直念下去,将来准有好处。这个人老实,他也不问,反正师父说有好处,大概一定有好处,不问,就老实念。
  如果我们学锅漏匠,心也是定的,绝不听外面人的闲言蜚语,你一听别人的,心就动了乱了,那就毁掉了。锅漏匠老实,三年不出庙门就像闭关一样,他那个庙是破庙,没人住的,是个小庙,乡村里头的,也只几间房子而已,应该都很破旧,住在那里仅仅可以遮蔽风雨,一个人修行足已,一句佛号,太方便了,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念,不分昼夜。
  【解】若达此境界,虽不求断惑,而见思烦恼,自然断落,
  真的念佛往生的人,念到这个功夫,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一定是先用光照你,佛放光照你,你被佛光注照,你的功夫就提升一倍,所以鸠摩罗什大师翻译《阿弥陀经》说一心不乱是非常有道理的,梵文原文上没有这个意思,梵文是原文是一心系念,不是一心不乱,有人看到一心不乱,觉得这个太难做到,大概我做不到,一心系念,这就比较好一点,想想我可以做到,实际上做到一心系念,佛来接引时光一照,就把你提升到一心不乱,所以鸠摩罗什大师没翻错,玄奘大师是依照经文,是因上说的,罗什大师是果上讲的,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把你提升一倍就是事一心,玄奘大师翻的本子虽然忠实可靠,可是中国修净土的,还是念鸠摩罗什的《阿弥陀经》,没有人念玄奘大师的,这些事实真相我们都要搞清楚,搞明白,见思烦恼自然断落。
  【解】则从此界之同居秽土,横生极乐方便有余净土。
  见惑断了生下品中品,思惑要是断了,上品,这是给我们介绍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下面再给我们介绍实报庄严土,这是极乐世界无比殊胜的境界。念老介绍的文字长,我节录的也不少,为什么?他东西太精彩了。我们还是看他的原文,一百八十七页倒数第五行.
无论顺境、逆境如如不动,这有功夫,就是念佛三昧
  【解】㈢实报庄严土。若忆佛念佛,历历分明,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_烦恼诸念之所杂乱,是名事一心。
  这是生方便有余土的,这个都是勘验我们自己的功夫,我们自己在现前就能够估计,我到极乐世界大概是什么样的品位,完全看现在的功夫,
  【解】事上即得,理上未彻,属定门摄,未有慧故。
  智慧没开,他是属于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功夫浅深也是千差万别,我们重要的,是要把我们念佛三昧的功夫不断向上提升。在什么地方见功夫?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上,见色、闻声,看到外面境界会不会起心动念、会不会对外面境界生起贪着。会起心动念,没有贪着,这功夫就不错了,顺境没有贪着,逆境没有怨恨。如果是不好的境界,别人毁谤你,别人侮辱你,别人陷害你,你听到了、你看到了,心里生怨恨,你就被境界转了,你生烦恼了。
  喜怒哀乐都是烦恼,中国人讲七情五欲,接触境界会生七情五欲就错了,能不生七情五欲,这就有了一点功夫了。功夫深厚的人,无论什么境界,顺境、逆境如如不动,不为境界所转,不受境界的干扰,这个人有功夫,这就是念佛三昧。
  得念佛三昧时间久了,不但不生烦恼,生智慧。顺境生智慧,逆境也生智慧。慧是什么?照了事实真相。照了事实真相之后,会生起大慈悲心,怜悯那些造罪业的众生,为什么看到他们的果报,你不但不怨恨他,你还会发心怎么样救他,怎么样让他少受一点苦。
  有人造作重业他自己不知道,造的好像很少,没有什么,小事情,但是影响很大。最大的影响无过于断众生的法身慧命,你看看造谣生事,念佛的时候劝人要在佛号上加个什么“天元太保”,这好像很容易、很浅显,可你把那个人本来是念佛是如法的,现在变得不如法了。本来可以往生净土的,现在又搞六道轮回了,这个责任谁负?
  断人法身慧命比杀他的身命的罪还要重,为什么?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他得人身、闻到正法,你把他改变走邪道,这叫迷惑颠倒,自己迷了还害别人,所以生智慧就能看到前面的果报。如何帮助这个人回头,这是功德事情。
  什么叫老实?什么叫听话?遵循经典上的教诲就是老实、就是听话。自己自作聪明要想一套方法,那是错误的,那是决定不许可的,所以“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经典五种翻译不一样,三种会集本也不一样,看它经文的意思,意思一样,语言文字不一样没关系。
  古大德看到《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里面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判断,这些本子都是从梵文本传到中国来的。最明显的愿文,五个本子里头,有两个本子四十八愿,有两个本子二十四愿,有一个本子三十六愿。这就是说明,翻译决定不能翻成这样的,这太明显了;而且是这部经里头最重要的经文。所以古大德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无量寿经》,至少讲过三遍,这三遍都被记录下来了,所以才有这样的差别,那么会集就有必要了。
  会集不能加自己的意思,要把四十八愿、二十四愿、三十六愿合起来看,有相同的、不相同的,相同的三个本子取一个本子,另外两个本子不取它;不相同的,那个地方不相同再加上来,要做成一个完整的本子。
  要知道世尊当年讲经,时间不一样,听众不一样,处所不一样,环境不一样,所以他说经的时候就有差别,不是每个话完全相同的,可是意思相同,这就是“依义不依语”。意思相同就可以,语言不同,翻译文字不同没关系,最重要经的义理。
  第三个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叫“了义”?能帮助我离开六道轮回,帮助我证果,这是“了义”。我学这个法门我能够得到,这叫“了义”;我没有办法做到,对我就是“不了义”。所以“了义”、“不了义”因人而异,上上根人《华严》,《法华》,是“了义”,下下根人一句阿弥陀佛是“了义”。这就是“了义”没有一定,我们自己心里要有数,我用这个方法,我一定会成就,这对我就是“了义”。
  第四个,“依智不依识”。“智”是我们今天讲理智,“识”就是感情,对人对事对物,对佛法的选择,都要用理智不要用感情,感情,他学这个我也跟他学,他能成就,我不能成就,这就错了,他学那个法门能成就,我学这个法门能成就,个人都是了“义”。“四依法”。
  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时候告诉我们的,还有总的纲领,以谁为师?“以戒为食,以苦为师”。修行人无论在家、出家,要持戒,要不怕苦。苦有什么好处?出离的心强,不想在这个世界上住,一心向往极乐世界。如果这个地方的环境太好了,觉得还不错,极乐世界我还没看见,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那就错了。所以世尊在世为我们表法,一生没有道场,过游牧生活;而且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树下只住一晚上,明天换一棵树,不要以为这个树很大很阴凉,天天都到这来,你对这里起了贪心了,舍不得离开了。所以戒律规定只住一晚上,第二天一定要找别的地方去,这就教你什么?没有贪恋。
  真正叫人自在随缘,做出最好的典范,衣服只有三衣。在印度,印度属于热带,三衣足够了,晚上三衣可以当被子盖,有一个具,叫尼师檀,那个就是垫被,垫在下面的,这么简单。
  印光大师是现代人,知道现代人的体力比不上从前人。佛陀在世都能够露宿,在野外过日子,那个身叫金刚不坏身,我们现在要学他,晚上到树下去坐一晚上,第二天就加护病房了,体力不许可,做不到,不能学。那怎么办?我年轻的时候想到,住小帐篷;学校念书的时候,童子军小帐篷,那个小帐篷可以遮蔽风雨,还可以常住,养成习惯了,能适应了,身体一定能健康。我们相信有三宝威神加持,问题是你要有真信、真正发愿,得佛力加持,过这样的生活,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出离的心很强,念念都想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就是道心强,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念头全没有了。我们跟世间人走两条路,他们走六道轮回,我们走西方极乐世界。
附;本网站近期倡印结缘;《来佛二圣永思集》--净空法师赞叹此书
详见网址;&
庄严佛网,利乐有情,欢迎护持江浙佛教网:
&&精彩推荐
&&网友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浙佛教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江浙佛教网
手机: & 电子邮件: &
如果您觉得本站对你有帮助,请您帮忙推荐给佛友,谢谢!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本站承诺提供免费影视服务。所有搜集的资源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查看: 14439|回复: 12
施食的效果好坏不是靠观想!观想者难做到一心,彻底放下观想才能令施食效果更好!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本帖最后由 常兴 于
10:17 编辑
& & “观想”——几乎成了绝大多数者及阻扰施食绕不开的话题。
& & 刚施食的人总觉得自己不会观想或不知道怎么观想,所以老担心施食没有多少效果。“观想”也给阻扰施食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借口,他们第一句话就是质疑:你会观想吗?你观想出来的东西能吃到吗?你的观想是干净的吗?如果不净观想饿鬼吃不到不是要反过来被饿鬼伤害吗?如此云云。
& & 事实上,上述对观想的担心完全多余!有这个担心,是因为不信佛说、不信、不信法力,只相信自力!而自力又有多大呢?我们的自力非常渺小,本来佛性人人平等,但未成佛前我们的自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大过须弥山。云: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所以我们的观想基本都是自己妄想出来的画面,而妄想的境界和真实的法界不相应,而饿鬼遍满法界,所以以妄想的境界来施食,尽未来际你也无法令法界一切饿鬼众生受益,那又如何实现所说的“一日施食。一天下饿鬼皆得食吃。多日施食。十方六趣一切饿鬼尽得饱满”?
& &《佛说救拔焰口饿鬼经》云:“若有诵此陀罗尼者。即能充足俱胝那由他百千恒河沙数饿鬼。及婆罗门仙等上妙饮食。如是等众乃至一一。皆得摩伽陀国所用之斛七七斛食。。。。。。。受此陀罗尼故。能散施与无量饿鬼及诸仙等种种饮食。令诸饿鬼解脱苦身得生天上。”试问,我们如何去观想“俱胝那由他百千恒河沙数的饿鬼”,如何观想“皆得摩伽陀国所用之斛七七斛食”,又如何观想“饿鬼解脱苦身得生天上”这些境界??
& & 如果施食的效果还需要靠你的观想力,那就等于把佛咒、佛号放在了一个无用的位置!喜欢穷究观想的人本质上是对犹疑不定,对和佛号缺乏信心。
& & 既然我们凡夫的观想很下劣,不如不观想、彻底放下观想!在施食前,你只需要相信佛说的“若有诵此陀罗尼者。即能充足俱胝那由他百千恒河沙数饿鬼”就足够了,相信咒力佛力就可以了。同时持咒念佛时保持一心,尽量不打妄想。大家对《》的功德描述都很熟悉,那金刚经的核心讲什么呢——“应无所住 而 生 其心”。这句话和我们施食有什么关系呢?有:
& & 彻底放下观想,即是对应金刚经的——“应无所住”;一心持咒念佛,即是对应金刚经的——“而生其心”!那么试问,用金刚经的方法来施食,法界饿鬼众生能不受益吗?自己的“施食事业”能不做大吗?
& & 特别以为指导老师,印光大师开示中特别强调:持名一法,普摄观像、观想、实相诸法,正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而如果一边观想一边持咒念佛,此是二心不是一心。
& & 南無。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感恩佛菩萨&&常兴师兄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师兄教育的是 末学明白了~
南无阿弥陀佛
个人体会,仅供参考,更谈不上教育。
建议一起多看印光大师文钞,顶部导航有链接。&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小白兔 发表于
师兄教育的是 末学明白了~
南无阿弥陀佛
个人体会,仅供参考,更谈不上教育。
建议一起多看印光大师文钞,顶部导航有链接。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而如果一边观想一边持咒念佛,此是二心不是一心。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南无阿弥陀佛& &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燄口施食,若纯依《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似乎并未提及观想,
但相关的仪轨却步步需要观想,也是不争的事实。
施食属于密教系统的传授,密教的东西,往往经续的记载只是大纲,
付诸施行的事相──起码以密教传统而言──仍须以仪轨为主,而非任凭行者全依经续即足。
密宗要求师弟授受的规矩严过馀宗,正在此处。
个人以为,一般无缘从师受持全分仪轨,又欲发心施食者,
固可依《焰口经》,只念真言,不涉观想;
唯密教之重观想,也确系观想较诸徒诵真言,更加得益,
所以也不宜因自己心力不足、因缘不具,便遽尔矫枉过正,反而给懈怠苟且之心找借口。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师兄很有水平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如果施食的效果还需要靠你的观想力,那就等于把佛咒、佛号放在了一个无用的位置!喜欢穷究观想的人本质上是对佛法犹疑不定,对咒语和佛号缺乏信心。& &
------------------------
阿弥陀佛&&原来如此又犯错了
而如果一边观想一边持咒念佛,此是二心不是一心。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感谢师兄解惑,随喜赞叹师兄功德。
Powered by Discuz! X3.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弥陀佛观想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