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017中国航天发射计划计划有几部

中国航天史简介
我的图书馆
中国航天史简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启动,而载人航天历程最早却可追溯至1970年。至今,中国已将6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实现了航天员舱外活动,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
“714工程”: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度暂停
1970年7月1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后不久,科学家就上报了关于发展载人航天的报告。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当时的人们,给中国规划中的宇宙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因素,1972年,“714工程”被迫暂停。
“863计划”: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起跑线
1986年3月3日,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四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呈报了一份《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中央很快就批准了这个建议,这就是后来著名的“863计划”。航天技术是“863计划”七大领域中的第二领域。“863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198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在批准“863计划”的同时,决定拨出专款100亿元实施这一计划。
“长二捆”: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顺利升空
1990年夏天,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长征二号E即“长二捆”火箭顺利升空,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长二捆”就是承担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前身,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长征二号E火箭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先进的捆绑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火箭的运载能力,满足了当时发射重型低轨道卫星的要求。
“921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自那一天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921工程”——在“曙光”号搁浅20年后,中国载人航天终于迎来启航的曙光。会议决定中国载人航天从发展飞船起步,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战略,批准载人飞船工程上马。中国载人航天,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几代人的飞天梦想由此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1995年:中国选拔首批预备航天员
1995年10月,中国决定从空军歼、强击机飞行员中选拔首批预备航天员。不久,12名预备航天员从数千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连同2名航天员教练员,组成中国首批航天员的队伍。会议决定中国载人航天从发展飞船起步,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战略,批准载人飞船工程上马。中国载人航天,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几代人的飞天梦想由此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1995年:中国选拔首批预备航天员
1995年10月,中国决定从空军歼、强击机飞行员中选拔首批预备航天员。不久,12名预备航天员从数千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连同2名航天员教练员,组成中国首批航天员的队伍。1997年底,经中央军委批准,由14名预备航天员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员大队成立。1998年1月5日,14人到齐。这一天从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生日。
“神舟一号”:实现天地往返重大突破
1999年11月20日凌晨,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鲜为人知的是,这枚载人航天工程的“先锋官”,竟是由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测试飞船临时而成的。作为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神舟二号”: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中国第二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至此,飞船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7天。围绕着飞船的测控和回收,中国航天测控人员决战太空,展开了紧张的工作。“神舟二号”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其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它的发射完全是按照载人飞船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的,凡是与航天员生命保障有关的设备,基本上都采用了真实件。
“神舟三号”:载人航天安全性提高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于4月1日返回地面。“神舟三号”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等重要生理活动参数。飞船工作正常,预定试验目标全部达到,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与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相比,“神舟三号”飞船的发射,在运载火箭、飞船和发射测控系统上,采用了许多新的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神舟四号”:突破中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
2002年12月,“神舟四号”在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温的考验后,于30日0时30分成功发射,突破了中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2003年1月5日,飞船安全返回并完成所有预定试验内容。“神舟四号”飞船是在“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飞行试验成功的基础上,经进一步完善研制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相同。“神舟四号”飞船是第四艘无人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飞行中,飞船相继完成了对地观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实验和空间天文和空间环境探测等任务。
“神舟五号”:中国首位航天员进太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飞行任务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神舟六号”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这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飞船进行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神舟七号”飞船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神舟七号”飞船候补梯队航天员分别为陈全(指令长)、费俊龙、聂海胜。主要任务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27日,翟志刚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神舟八号”: 与 “天宫一号”进行空间交会对接
2011年11月1日,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神舟八号”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舟八号” 飞船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11月16日,“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许返回地面。
“神舟九号”: 执行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2012年6月16日,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的“神舟九号”飞船由3名航天员组成,他们由景海鹏(指令长)、刘旺、刘洋(女),并首次出现女航天员,打破中国从未有女航天员进入太空的纪录。此外,这也是载人飞船第一次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航天员第一次进入到“天宫一号”。虽然去年发射的“神舟八号”飞船没有载人,但却是按照载人飞船设计的,与“神舟九号”飞船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此次“神舟九号”由航天员来控制。中国此次载人交会对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掌握航天员手控对接技术。“神舟九号”飞船在轨时间为13天左右,是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在轨时间最长的一次,3名航天员所带的生活用品和物资比以往更加丰富。就发射而言,神九与神八的基本状态十分类似。“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形成组合体后,航天员将通过对接通道,进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验舱工作和生活。完成第二次组合体飞行后,航天员手动控制神舟九号飞船撤离,飞船返回着陆场,目标飞行器转至自主飞行轨道。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一)五岳派的前世今生—引子  笔者所说的五岳派不是金庸老生笔下的武林名门正派。笔者要谈的是中国的航空工业系统,他们喜欢用"秦岭”、"太行“、"泰山”命名自己的航空发动机产品,再加上现任掌门人林左鸣江湖人称"左掌门”,因此得了这五岳派的封号。左掌门可是家大业大,手下好几家大学,十数家科研院所,上百家工厂企业,站出呼喇喇一大帮子,虽说武功比不上西帝北丐那几个绝顶高手,但也是江湖大派,威风八面、威震一方。  莱特兄弟1903年开着装上发动机的木制风筝飞上蓝天的时侯,我大清正值风雨飘摇之时,马上就要歇菜了,脑子里想的都是些"多难兴邦"的大事,自然没有那份儿"航空兴国"的闲情逸致。  先总统空一格常凯申公纵横大陆二十余载,毕竟在东洋留过学,再加上娶了个中国脸美国心、汉语勉强能说、善于用英文思考的老婆,凯公对现代高科技还是心向往之的,人早在1946年就拨款80美元(其实是46年的10万法币,折合80美元)外加一座教堂去研究原子弹了,思想上和日记上可是领先毛泽东这些土蹩很多年的。  于是凯夫人美玲亲自出马,揣着2000万美元,亲自去美国买飞机,截至1937年抗战爆发,总共采购了300来架各式飞机,然后聘请美国顾问,招募青年才俊,人称凯夫人为"中国空军之母",伊言必称"我的空军",颇为得意。不要以为300架飞机很多哦,那不是数亿美元一架的F22,主要机型是霍克II型战斗机,一种双层机翼、螺旋桨动力的小型战斗机,在那个以零部件标准化为基础的流水线机械化大生产的时代,飞机的月产量要是不弄个万儿八千的,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美国在二战期间共生产了二十万架飞机,苏联在二战期间飞机的月产量曾经高达20000架,日本鬼子二战期间也生产了6万多架各式飞机。  凯公的账房先生,凯夫人的兄长,同样是中文勉强能讲,擅长英文思想,笔记公文全用英文的经济学专家、财政部长宋子文后来给自己的妹妹算了一笔账,说飞机那是高科技的玩意,更新换代极快,跟现在的CPU换代的速度差不多,你现在买了飞机,过不了几年就落后了,还得再买新的;咱要是把买飞机的钱存进美国的银行,等用得着的时候,咱买最先进的飞机,这期间咱还可以吃利息,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凯夫人深以为然,遂断了继续扩大机队规模的心思。现有的两三百架飞机逢年过节、迎来送往的时候出来露露脸,感觉足够了。  结果人算不如天算,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凯公没读完的日本士官学校的校长、老师加同学、校友、前辈率大队人马进攻中国,中国空军虽说英勇顽强,但好汉难敌四手,架不住对方装备质量的优势和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在淞沪、杭州湾、南京、武汉等地与日本空军空战数次之后,基本上就所剩无几了。直到1941年陈纳德率领美国志愿航空队来华,中国的天空就是日本人的天下,日本人想轰炸哪里就轰炸哪里,根本无法做任何有效的抵抗。当然美国人也不是那么好伺候,高薪厚禄不说,还得小心谨慎地当大爷一样伺候着,逢年过节还要派太太小姐姨太太们陪着跳舞玩儿乐,直到美国空军在汉口闹出"景明大楼集体强奸名媛案"的高潮大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国航空工业开始起步,在随后的几十年间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喜怒哀乐。笔者准备在随后的几篇帖子里八一八航空工业系统中的主要的院校、研究所、工厂企业。纯粹都是闲谈野史,中间涉及到任何人物事件,都不保证其真实性,有心人请勿对号入座。  (二)五岳派的前世今生—高校篇  "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其实不光二十一世纪,自古以来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要聊中国的航空工业,就不能不提航空口的几所大学,尤其是北航、南航、西工大三家,在航空系统的科研院所工厂企业中,毕业于这三家大学的,那是绝对的主力。虽说现在航空部没了,三所大学的拨款从工信部和地方上拿,但"左盟主"来了还是要净水泼街、黄土垫道的,毕竟科研经费还是要从"左盟主"手里拿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1951年开始搞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把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西北工学院和厦门大学的航空系合并,成立了清华大学航空系。1952年又调整了一次,以清华航空系为基础,加上其它几所大学的航空系,成立了专门的航空大学: 北京航空学院(1988年才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由于院系调整,很多人高考时进的是这个大学门儿,毕业时出的却是另一个大学的门儿。比如,歼轰七"飞豹"的总设计师陈一坚,1949年考上的是厦门大学的航空系,1952年毕业时拿的却是清华的毕业证。  北航和清华的渊源极深,神舟五号的总设计师戚发轫,考上的是清华大学的航空系,毕业时却拿了个北航的毕业证。要搁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但那个年代不讲究这个。不过这样也有好处,清华、北航都承认他们是校友。  北京有很多大院儿,北航占了整整一个街区(block),面积不小,也算是个大院儿了。当北京市长的时候,对这些大院儿恨的牙痒痒,总是想修路从这些大院中穿过去,但这些大院都不好惹,最后修路的事儿还是不了了之了。  北航在学院路上,不远就是西土城路上的北京电影学院,每年北电报名发榜的时候去看美女,从北航走路去就行了。  北航院子里有个航空馆,规模虽然不如小汤山航空博物馆,但也有不少好东西,以前去北京出差,有时间总要去看看。印象比较深的是展馆里有架八爷的木质模型,院子里有架英国产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八十年代和西方合伙对抗前苏联,与英国关系不错,曾经想买70-80架鹞式战斗机外加生产线,有人说英国人死活不卖生产线,也有人说是因为中国没钱,或许是两种原因都有,总之这个事儿黄了,但是用一架拉-9式苏联战斗机与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换来一架鹞式战斗机实物,北航肯定进行了相关研究,以后要是搞自己的垂直起降战机,也不是一点儿基础都没有。航空馆里另一件儿好东西是美国产P-61B,绰号黑寡妇,目前世界上仅存有两架,一架在美国的俄亥俄州空军博物馆,另一架就是北航这架。P-61抗战期间在中国立过不少战功,这架P-61曾经在四川大学航空系做教材使用,后来院系调整,最后落在了北航手里。听说2008年北航修了新的航空馆,不知道完工没有。  据说北航现在有17位院士: 比如搞发动机的陈懋章、刘大响,搞空气动力学的李椿萱,搞惯性导航的冯培德,搞材料的杜善义、徐惠彬,搞信号的张彦仲。发明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的高歌一直没评上院士,估计也该退休了。貌似北航现任校长和前任校长都是码农出身,鼓捣计算机的,希望以后空气动力、隐身技术提高以后,北航能有个搞飞机的校长。  北航也有自己设计的飞机: 蜜蜂系列,比如“蜜蜂”-3C飞机是北航研制的双座超轻型飞机,上单翼、半封闭座舱、正常式尾翼、前三点固定式起落架、三轴操纵系统,价格只有20万至30万,比一辆好点儿的汽车还便宜。等中国开放低空的事儿搞定了,河友们不放买一架玩儿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航创建于1952年,一开始叫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1956年被列为八大国防工业重点院校之一,并更名为南京航空学院,直到1993年改名为大学。  南航的老校区在明故宫遗址上,明故宫没剩下什么建筑了,只剩下午朝门的一段城墙。南航在南京老城的城墙里面,当年出了中山门就是郊区了。所以,以前和华东工学院(原兵器工业部所属大学)的同学吹牛聊天,总是以"你们住郊区,我们在市区"踩得对方无言以对。从南航步行十几分钟,出了中山门,城墙根下有一个挺大的湖,叫前湖,曾经是夏天游泳的好去处,但是后来养鱼的农民在里面加鸡粪,水质变差了,让喜欢游泳的同学愤恨了一阵,于是只好多走一段落,去半山腰上的紫霞湖游泳,虽然水面小很多,但水质很好。前几年去南京,前湖和紫霞湖都改造成了公园,怕是不让游泳了吧。前湖旁边是孙权墓,满山的梅花,叫做梅花山,过完寒假开学,正是梅花盛开的日子,天公往往作美,再下上一场雪,"踏雪寻梅"便是寒假后例行的节目。  南京是民国故都,大学很多,再加上是南京军区所在地,军事相关的院校就有一大批。上学时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到新街口的马路边上看过路的女兵,制服诱惑的魅力令人终生难忘。  南航的旁边儿就是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当年躺在南航的宿舍里就能听见隔壁通信工程学院的熄灯号和起床号声。南航的对面还有一所海军指挥学院,以前南航新生军训完阅兵的时候,总是请海指的将军(印象中校长是个少将)来检阅,学生们虽然没当过兵,但被真正的将军检阅一回也可以当成以后吹牛的资本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南航曾经设计了一架超轻型飞机"旅游者号",在南航机械厂实习时,看到过停在院子里的旅游者号,全玻璃钢结构的小飞机,鸭式气动布局,所以中国第一架鸭式布局的飞机还真不是歼十哦,嘿嘿。南航在无人机方面颇有建树,最早是长空一号无人机,曾经是南航的骄傲,那时新生的录取通知书上印着的就是长空一号。这些年,南航发展出了一系列的各种用途的无人机,想必也培养出了一大批无人机设计领域的牛人。  西北工业大学  西工大地处陕西西安,在读大学要去"天南海北"(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的时代,西安并不是学子最喜欢去的地方。很多人对西工大不甚了解,甚至只知道西安交大,不知到西工大。但在五岳派的地位,西工大堪比华山派的风清扬,武功深不可测。  在笔者搜集到的国产各型飞机的总师、副总师共18人的名单中,出自西工大的有9位,占了半壁江山,由此可见西工大在中国航空工业界的影响力。  下面这个名单是笔者从各种公开的新闻中搜集到的不甚完整的名单,欢迎各位河友补充。  宋文骢(歼10总设计师),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陈一坚(歼轰七"飞豹"总设计师),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  顾诵芬(歼八总设计师),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杨伟(歼20总设计师),1985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力学专业;  李守泽(KJ-2000预警机总负责人),1983年西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毕业;  唐长红(歼轰-7A战斗轰炸机"飞豹"总师),1982年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毕业;  欧阳绍修(运八总设计师,KJ-200预警机总师),1978年西北工业大学导弹飞行力学专业毕业;  吕海(新舟60总设计师),1986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机械制造专业,1997获得西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硕士学位;  孙聪(歼-11系列飞机总师),1983年7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杨风田(歼-8D/F总师),1964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  方锦星(歼-7系列飞机总师),成飞副总工程师,1968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航空自动器专业;  周振国(轰-6H总师),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雷达与导航专业,2001年获得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石屏(教-8教练机总师),洪都总设计师,1956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徐朝梁(直-8直升机总师),直升机所副总师,1987年7月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直升机设计专业;  李家云(中航工业直升机所副总设计师),身兼直8海军型、直11及AC311直升机总师,198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吴希明(武直十总设计师),1984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直升机设计专业;  王希豹(直-9直升机总师),199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表与测试专业;  张继高(歼-10副总师) ,611所副总师,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北航博士;  有人说: "你不识数! 我数的明明只有7位"。没错,从西工大毕业或者在西工大拿过硕士博士学位的只有7位,但是我把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的宋文骢和杨风田两位也算进取了,为什么呢? 那就要从西工大的历史谈起了。  西工大最初是1957年由西北工学院和西安航空学院合并而成的,而西安航空学院则是上海交大、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航空系合并组建后内迁的。1970年哈军工的空军工程系整体并入了西工大。看到没? 严格地说,顾诵芬这个上海交大毕业的都可以算成西工大的,我还少数了呢!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其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为设在哈尔滨,因此简称"哈军工"。哈军工是大将陈赓受命组建的。空军工程系是"一系",可见其地位。  1952年,周恩来要求苏联方面按5个系的规模为哈军工派遣专家、顾问;苏联顾问团的团长奥列霍夫中将是苏联空军最高学府茹柯夫斯基航空学院毕业的,哈军工空军工程系主任唐铎少将是他的校友,奥列霍夫1957年因心脏病客死在中国。  麻省理工毕业的梁守槃、美国加州理工毕业的庄逢甘、密西根大学毕业的任新民、在美国加州理工获得航空博士学位的罗时钧、航天计算机技术的开拓者朱正,都曾经在哈军工空军工程系任教。想想看,是什么力量才能让这些大牛齐聚冰天雪地、条件艰苦的哈尔滨? 这种力量叫做"国家意志"! 是国家的坚定的发展重工业的决心让这些人才聚集在一起,同时也给了他们报效国家的舞台。  苏联为哈军工派出了阵容强大的专家顾问团,由苏联专家负责指导中国教员集中备课,再由中国的教员给学员们上大课。哈军工是得过毛子真传的,也难怪后来涌现出宋文骢等一大批牛人。  1966年哈军工被迫转业改制,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1969年中国和前苏联在黑龙江的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干了一仗,哈尔滨靠中苏边境太近,中央军委觉得重要的军工部门放在前线不保险,于是林彪发布关于战备的“一号命令”,哈军工被要求分拆内迁,1970年正式分迁,空军工程系划归第三机械工业部(就是航空部)被并入西工大,风洞实验室成了三机部的一个研究所(现在是中航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哈尔滨所,即627所)。  如今,西工大的毕业生遍布中国的航空工业系统,再加上陕西是中国的航空工业基地,飞豹、新轰六、运七、运八、新舟60系列、秦岭发动机都在陕西生产,西工大的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是大大的好。  (三)五岳派的前世今生—创业  1949年傅作义高举白裤衩,北平和平解放,土共进了北京城。随后召开的第一届政协会议上,决定设立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部长是陈云。重工业部航空筹备组的组长就是吴大观,后来人称“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  日,政务院下发《关于航空工业建立的决定》,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随之成立,新中国航空工业正式建立。1952年重工业部拆分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和第二机械工业部,其中航空工业局的工作由第二机械工业部接管。  土共在朝鲜战场上,吃了空军不给力的亏,所以憋着一股劲,肯定是要大力发展自己的航空工业,颇有些"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意思,适逢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投入大笔资金,在苏联的援助下,一口气搞了156项重点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的工业基础,其中航空占了12项,包括战斗机、运输机、直升机、发动机、航空仪表、甚至机轮轮胎,统统引进技术和设备自己生产,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哈飞、哈尔滨东安动力、沈飞、黎明、洪都、株洲航空动力,都是那时开始建设的。  那时候,苏联是老大哥,什么都学苏联的。也不讲什么"知识产权",各种图纸成火车的可劲儿从苏联往回拉。包括工厂的组织模式、厂房的设计、设备的布局排列、设备的规格型号、产品设计、工艺规程、夹具模具设计,统统照着苏联对应的模板工厂复制过来,甚至连暖气片的位置都跟苏联的工厂里一样。机床操作工,每个岗位都有苏联师傅手把手地培训,刚放下锄把子的泥腿子学着开机床特带劲。所以中国军工厂的工人看苏联的反映工厂生活的老电影,那场景感觉就特别熟,跟自己身边儿一样。  这种大规模的技术转移,以后再也不会有了,这种千年等一回的机会让中国抓住了,过了这个村儿就没这个店儿了。所以说,"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复制的",这句话还真有点儿道理,不过老美说这话的意思是害怕其它国家学着中国的样儿跟他们作对,其实老美的担忧有点儿过了,其它国家(比如阿三)想学中国,还真是没法儿学,今天搞共产主义的祖宗都不玩儿共产主义了,阿三上哪儿去找这种大规模技术转移的机会去? 花钱买? 阿三就是把爹买了,也买不起,更何况西方世界讲究"知识产权",对技术盯得紧着呢,卖给你设备都要限定用途,派个人去盯着你怎么使,以民用为借口买得设备要是用作军用,人家就要找你麻烦。想想看,你要是买个避孕套,被人盯着看你的使用过程,是个什么感觉。  从毛子那里引进了全套技术资料生产,包括后来参照苏联原型机防制测绘的飞机有: 歼五(米格17)、歼六(米格19)、歼七(米格21)、直五直升机(米4)、轰五轰炸机(伊尔28)、轰六轰炸机(图16)、运五运输机(安2)、 运六运输机(仿伊尔14)、运七运输机(仿安24)、运八运输机(安12)。可以说,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伊留申设计局、安东诺夫设计局、米里设计局、图波列夫设计局年代几乎所有产品的图纸包括制造工艺及工艺装备图纸,在中国都有个备份。这么多图纸是要用火车专列往中国运的,要是指望派间谍去偷,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算阿汤哥本事大,给他两个麻袋让他背,他能背动多少?  中国与这些设计局之间,年代几乎断绝了联系,直到之后,美国带着诸小弟制裁中国,中苏军事合作才又重启。那时候苏联经济上比较窘迫,也开始搞改革,玩儿“新思维”,开始和中国缓和关系。本来中国是准备购买西方战机对付苏联的,一制裁所有项目都泡汤了,西方不亮东方亮,中国转过脸来又和苏联旧情复燃,再次掀起购买苏联战机和技术的高潮。当时苏方积极推销米高扬的米格29, 但中国却相中了更大型的苏霍伊设计局刚刚定型、苏军自己尚未大量装备的苏27。这都是后话了。  (四)五岳派的前世今生—闭关
  以中国的身板儿和胃口,就不是个给人当小弟的材料,也不是哪个老大能养得起的。除非象印度一样主动缩减食量,一天吃两顿饭就心满意足地去练瑜伽,你要想吃第三顿,再喝杯牛奶,日尔曼的默克尔大妈就会指着你的鼻子骂。  既然中国有自立门户的心,那么有时候就不那么听苏联老大哥的话。那边厢赫鲁晓夫正要与美国缓和关系,这边厢土共就对着金门不停地打炮,"您那儿要和平,我这儿还没统一呢,要打还是要和,得我说了算"。那边厢1963年美苏刚签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这边厢老毛就开骂: "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吃多了不许放屁,试看天翻地覆。" 1964年,土共的原子弹爆炸成功。  一开始中苏双方只是因为建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等事情发生口头上的争执,1959年赫鲁晓夫下令撤走全部苏联专家,后来矛盾越来越大,直至1969年双方在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这样中国不得不独自对抗世界两大流氓,北部边境要防着苏联,东部沿海要防着美国。  没有了对外交流,五岳派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闭关修炼。这期间,虽然功力增长有限,但航空工业的规模扩大了不少,在四川成都、陕西汉中和贵州的大山里新建立了三个航空工业基地。要问为什么不建在经济发达、技术基础好、交通方便的东部地区? 偏偏把这么多工厂企业建在偏僻的大山里,那就不能不提中国经济史上的一次大规模工业迁移—"三线建设"。  五岳派的总舵叫三机部,是1963年成立的,全称是第三机械工业部,专门负责航空工业。三机部这个名字用了将近20年,直到80年代改称航空工业部,即便是改名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还是习惯叫三机部。航空工业的"三线建设"就是由三机部负责的。  三线建设是1964年开始的,所谓三线,大体上说,东南沿海和北部边境是边防前线,算是一线,中间儿的安徽、湖南、江西等省份算二线,而大西北和大西南等省份算三线。搞三线建设就是准备打仗,就算前两条线守不住,还有最后的防线。朱成虎少将曾说:"中国人已做好西安以东城市全数遭到核武器摧毁的准备", 这句话美国佬没当回事,不过把公知们吓得尿了一裤子。其实朱成虎还真不是瞎说,中国真的做过这种准备,三线建设就是证明。不过,那时候中国的核武器和运载工具还不成熟,只好做被动挨打、龟缩防守的准备。现在中国手里也有大把的蘑菇,真玩儿全球核大战,把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的美国城市都种上蘑菇的能力咱也有。三线建设现在看起来有点儿多虑了,但这也是事后诸葛亮之论。  闭关期间,主要是抄作业,沈阳从毛子那里抄来的那本《米格19制造方法大全》在成都、陕西、南昌、贵州几个同学之间传抄。当然,自己也做了几个题,比如沈阳做的歼8,南昌做的强5和歼12。1980年代,太宗说:“时间到了,交卷子!没做完的同学不要做了!”结果成都同学的歼九、南昌同学的强六、上海同学的运十就杯具了,都只做了半道题,卷子没做完就被老师强行收走了。  太宗执政后,三线建设基本上都停了,很多铺的很大的摊子都烂尾了。三线企业有些内迁了,有些下马倒闭了。但也有不少企业痛苦地坚持了下来,比如陕飞、贵航等。  成都飞机制造厂在正式提出"三线建设"之前的1958年就已经开始建设了,但主要的建设还是在三线期间完成的。现在的歼十、歼二十都出自成飞。  三线期间在贵州安顺建设了"011基地",现在的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就是那时打的底子。贵航最新的产品是高教9"山鹰"高级教练机,不久前网上流传出山鹰采用DSI进气道(网友戏称腮腺炎)的照片,不论什么高技术,到了中国人手里都能玩儿成"白菜价"。
  三线的另一个遗产是汉中的陕西飞机制造公司(陕飞、西飞不是一家,很多人会搞混),陕飞脱胎于三线期间的"012基地"。现在陕飞的主要产品是"运八"运输机,运八改装的预警机可是空军的宝贝,还出口到巴基斯坦,陕飞现在小日子过得还行。  关于三线建设,各种评论都有,批评者认为建设地点太偏僻,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造成了浪费和不便。但也有人认为三线建设推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不过呢,凡事都有两面儿,中西部地区的成飞、陕飞、贵航的地处偏远虽然不利于吸纳心向"北上广"的新一代科技人才,但是身处内陆也让它们抵御了"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艰难存活了下来,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大厂可是被冲的渣儿都没剩。关于上海大厂的事,以后咱慢慢聊。现在网络的普及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土共干点儿什么坏事儿,几秒钟就会传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交通和物流的改善让人即使身处内陆也可以很方便地采购到各种最新的产品。追求生活品质的话,也不是非挤在房地产价格吓死人的"北上广"不可。再加上各大学拼命地扩招,每年600万的海量毕业生中总会有不少人才流向中西部。现在成飞、陕飞、贵航的大门也不那么好进,人家对人才也可以挑挑拣拣了。  (五)五岳派的前世今生—接客   话说那年太宗继位,克成大统,昭告天下曰:“而今天下太平,万物安宁。武林人士自当铸剑为犁,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  于是当时的五岳派盟主召集大伙儿开会,说现在时代变了,天下太平了,今后看家护院、保镖押运、打造兵器之类的传统活计越来越不景气,武功高不代表牛B,有钱的才是大爷。以后大家得自个挣钱养活自己,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尤其是恒山派的师太们,不能太死心眼,大好的资源闲置着饿肚子让人笑话,佛祖都说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要笑贫不要笑娼,接客也是一种修行,要解放思想。众人无奈,纷纷下山,有开店的,有改行做锅碗瓢盆的,师太们有些姿色的做头牌,没姿色的做老鸨,你别说,后来还真出了几个青楼名妓。  其实航空企业干民品不是头一回,一开始就干过,后来被批“把军品的材料用来干民品,忽视军品质量,是不务正业”,领导差点儿挨枪子儿,才开始一门儿心思干单一军品。
  航空企业早期生产的民品中最拉风的是“长江750”摩托车,车身是南昌飞机制造厂造的,发动机由株洲航空发动机公司生产。长江750是一种带边斗的三轮摩托车,原型是纳粹德国的宝马R71,二战期间德国鬼子装备了好几万辆,二战电影里那玩意儿是德国鬼子的标志,就像吉普是美军的标志一样。老毛子看这玩意儿不错,于是抄作业,自己造了不少。后来又把作业本让中国抄。中国生产了很多配备给公安局,看老电影的话,抓特务的警察一准儿是三人一组骑一辆长江750。改革开放后,西方人到中国来,发现这种西方早已濒临绝迹的“古董”,不少人都要弄一辆回去。  刚开始接客的时候,一个是生存压力大,在一个也是没经验,也不挑客。啥活儿都干,有的弄点儿机械加工的零活儿干,自行车、洗衣机、电风扇甚至哑铃、杠铃、篮球架这些最没技术含量的东西也生产。好在那是个短缺经济的时代,只要你能做出产品来,好赖都能卖出去。后来这些技术含量低的东西逐渐被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抢占了市场,航空企业毕竟是国企,在偷税漏税和坑蒙拐骗方面具有天然的劣势,再加上退休职工、幼儿园、学校、医院之类的负担,跟私营企业竞争肯定要被干趴下。但国企也有自己的优势,可以向上面报项目拿投资或贷款上大项目,摩托车、汽车之类的投资大,那个年代的私企没有这么大的本钱,李书福那时候还在背着照相机走街串巷地给人照相呢。  南京金城机械厂(511厂)是生产航空液压产品的,开始生产摩托车,先是仿制,后来引进日本铃木的技术,生产军品的企业设备是国内最先进的,再加上有质量控制的传统,产品质量是有保证的。那时候买摩托车得凭票,不是有钱就能买得着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会儿,中国只有那么几种乘用车,“红旗”是给中央一级的领导坐的,地方上的头头儿只能坐“上海”牌轿车,公检法一般是老式“北京吉普”。江西昌河的主业是直升机,但是直7难产胎死腹中,直八也是困难重重,难以量产,全厂数万张嘴要吃饭,指望每年生产几架随时可能会掉下来的直8肯定是不行。于是琢磨着把直升机的螺旋桨去了,下面加上四个轮子,开始造汽车。到日本溜达了一圈儿,看着铃木的ST-90V面包车不错,一个小车能塞八个人,挺对国人的心思。于是想“引进”生产,结果一打听,图纸人家根本不卖,就是卖也是个天价,根本买不起。天上飞的咱能鼓捣出来,地上跑的还能难死不成?法国的超黄蜂直升机咱都山寨出来了,寨你个破面包车还不跟玩儿似的。于是买了一辆样车回来,组织技术人员,把样车大卸八百块,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测绘,编工艺,设计工装,建设生产线,两年以后第一辆昌河面包车下线,一下子就火了。开始是公检法、机关单位、邮政局这些公家单位大量采购,随后从北京开始,第一代北京“的哥”开着黄色的昌河面包满世界乱窜,人称“蝗虫”,紧接着就风靡全国,整个中国到处都是这种“蝗虫”。  河北的保定惠阳机械厂,主业是生产直升机螺旋桨的,开始生产冷却风机、发电风机等民品,后来抓住“新能源”概念,把风电机组卖到美国、德国,把欧美的同类企业挤兑得高举贸易保护的白裤衩。  年代是航空企业民品大发展的年代,象哈飞汽车、沈飞客车、西安庆安空调压缩机,一大批企业都是那时候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后来大多成了上市公司,左盟主手里控制着20多家上市公司,真不是吹牛。  到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时候,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五岳派的总产值中,与航空无关的民品占了70%,差不多真正做到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炸馆事件之后,386加大了对航空工业的投资,这种情况才逐渐开始逆转。
  呵呵,说的挺生动的。
  行家!工信部七校学生致意!  
  离LZ好近,沙发
  继续啊
  学习  
  楼主我顶你  
  不顶不行啊
  据京华时报:(记者周鑫 钱卫华)昨天,记者从市公安局获悉,为有效维护首都涉外治安秩序,自今年5月15日至8月底,市公安局将集中开展清理“三非”外国人百日专项整治行动。其间,市民可对在京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工作的外国人进行举报,构成犯罪的老外将被追究刑责。  &&整治原因:违法外国人“三非”较突出  据市公安局解释,一些外籍不法人员也借机混杂在外国人群体中,伺机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据统计,违法犯罪外国人中“三非”问题较为突出,此类外国人大多无生活来源、无稳定住所、无正当职业,有的甚至专门来华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整治区域:三里屯成重点整治区域  据市公安局介绍,随着经济的发展,北京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京工作生活,本市每日实有外国人近20万人,居住地已经遍布全市所有行政区县。本次行动的重点清查区域主要是外国人比较集中的区域,比如三里屯、五道口和望京等地区。  &&整治方式:随机与入户检查相结合  针对上述情况,北京市公安局将采取重点社区清查、重点部位定期整治、严格审查签证申请等措施,并以在大街上随机例行检查以及入户检查等方式展开清查整治行动。如果查出申请人有违法行为将由总队和属地警力共同检查,并依法处理。  另外,为充分发动群众力量,市公安局决定在此次清理专项行动期间,市民可对“三非”外国人进行举报,电话号码010-。市民一旦发现“三非”人员,除了可拨打热线电话举报外,还可以向当地派出所举报。  &&整治提醒:外国人应随身携带护照  据了解,举报核查属实后,“三非”外国人将面临罚款或拘留,并处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市出入境管理总队提醒在京外国人,应随身携带护照,平时注意在华居留期限,及时办理签证或居留许可延期手续和住宿登记。与此同时,还要多了解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  “三非”外国人处罚措施  非法入境  定义:是指外国人未持有中国主管机关签发的有效入境签证或合法有效的入境证件、或未从我对外开放、指定的口岸入境、或未经边防检查站查验而进入我国国境的违法行为。  处罚:对非法入出中国国境的外国人,可以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或者处3日以上、10日以下的拘留,也可以并处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非法居留  定义:是指在中国居(停)留的外国人,未在签证或居留许可规定的有效停留期内办理签证或居留许可证件的违法行为。  处罚:根据相关规定:对非法居留的外国人,可以处警告或者每非法居留1日,处500元罚款,总额不超过5000元,或者处3日以上、10日以下的拘留;情节严重的,并处限期出境;对不执行公安机关决定的外国人,在强制其执行决定的同时,可以处警告或者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限期出境。  非法工作  定义:是指未取得在华合法就业身份,私自从事社会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行为。  处罚:根据相关规定:对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私自谋职的外国人,在终止其任职或者就业的同时,可以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限期出境。  对私自雇用外国人的单位和个人,在终止其雇用行为的同时,可以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并责令其承担遣送私自雇用的外国人的全部费用。  好,非常好,中国的洋垃圾太多了  
  据京华时报:(记者周鑫 钱卫华)昨天,记者从市公安局获悉,为有效维护首都涉外治安秩序,自今年5月15日至8月底,市公安局将集中开展清理“三非”外国人百日专项整治行动。其间,市民可对在京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工作的外国人进行举报,构成犯罪的老外将被追究刑责。  &&整治原因:违法外国人“三非”较突出  据市公安局解释,一些外籍不法人员也借机混杂在外国人群体中,伺机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据统计,违法犯罪外国人中“三非”问题较为突出,此类外国人大多无生活来源、无稳定住所、无正当职业,有的甚至专门来华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整治区域:三里屯成重点整治区域  据市公安局介绍,随着经济的发展,北京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京工作生活,本市每日实有外国人近20万人,居住地已经遍布全市所有行政区县。本次行动的重点清查区域主要是外国人比较集中的区域,比如三里屯、五道口和望京等地区。  &&整治方式:随机与入户检查相结合  针对上述情况,北京市公安局将采取重点社区清查、重点部位定期整治、严格审查签证申请等措施,并以在大街上随机例行检查以及入户检查等方式展开清查整治行动。如果查出申请人有违法行为将由总队和属地警力共同检查,并依法处理。  另外,为充分发动群众力量,市公安局决定在此次清理专项行动期间,市民可对“三非”外国人进行举报,电话号码010-。市民一旦发现“三非”人员,除了可拨打热线电话举报外,还可以向当地派出所举报。  &&整治提醒:外国人应随身携带护照  据了解,举报核查属实后,“三非”外国人将面临罚款或拘留,并处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市出入境管理总队提醒在京外国人,应随身携带护照,平时注意在华居留期限,及时办理签证或居留许可延期手续和住宿登记。与此同时,还要多了解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  “三非”外国人处罚措施  非法入境  定义:是指外国人未持有中国主管机关签发的有效入境签证或合法有效的入境证件、或未从我对外开放、指定的口岸入境、或未经边防检查站查验而进入我国国境的违法行为。  处罚:对非法入出中国国境的外国人,可以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或者处3日以上、10日以下的拘留,也可以并处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非法居留  定义:是指在中国居(停)留的外国人,未在签证或居留许可规定的有效停留期内办理签证或居留许可证件的违法行为。  处罚:根据相关规定:对非法居留的外国人,可以处警告或者每非法居留1日,处500元罚款,总额不超过5000元,或者处3日以上、10日以下的拘留;情节严重的,并处限期出境;对不执行公安机关决定的外国人,在强制其执行决定的同时,可以处警告或者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限期出境。  非法工作  定义:是指未取得在华合法就业身份,私自从事社会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行为。  处罚:根据相关规定:对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私自谋职的外国人,在终止其任职或者就业的同时,可以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限期出境。  对私自雇用外国人的单位和个人,在终止其雇用行为的同时,可以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并责令其承担遣送私自雇用的外国人的全部费用。  好,非常好,中国的洋垃圾太多了  
  楼主太监,白顶了
  爪 …………你老千万别太监
哥几个马扎侯着在。  
  先留名,再看  
  这个好,LZ普利司够昂。
  MARK一下下
  这个好,LZ普利司够昂。  够昂。
  楼主啊,可不能太监了啊  
  楼主继续啊。  
  楼主下面呢?
  下面没有了?  
  楼主别太监啊
  还更新不?  
  期待下文。  
  MARK!左盟主旗下华山派出身的前来报道!  
  楼主起床了。速度更新  
  顶  
  @宋不挑
22:51:00  -----------------------------  楼主啊,大家都等得不耐烦啦。
  楼主,扯太监啊  
  楼主变岳不群,下面没了  
  楼主我帮你转  =====================================  日,日本关东军策划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作霖。父死子继,张学良在老爹被炸死之后,接掌东北。张学良比较新潮,对航空非常感兴趣,他掌权之前是东三省航空处总办,买了50多架飞机,成立了飞龙、飞虎、飞鹏、飞鹰、飞豹5个航空队,而且还创办了《东北航空》杂志传播航空知识。  张学良掌权后,通电全国,东北易帜,把原来悬挂的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空一格常凯申喜出望外,到处吹嘘自己的丰功伟绩:“中华秋海棠叶归于一统”。各地军阀名义上都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其实都有自己的军队,而且互相掐架争地盘,不给中央交税,中央也根本指挥不动各地军阀。这种统一只是名义上的统一,全国一盘散沙,外敌来了稀里哗啦。凯申公早就忘了北伐的一个重要目的——打倒军阀。凯公的掌控能力有限,自己内部也是派系林立,军阀遍地,他撑死也就是个做省长的料。  少帅把几个航空大队合并,成立了东北边防军航空司令部,亲自兼任边防军空军司令,添置了不少飞机,总数达300多架。少帅扩建了沈阳东塔机场,兴建了葫芦岛和沈阳北陵两个新机场,还建立东北航空工厂,从荷兰福克公司引进技术生产飞机零部件,弄的挺红火,可惜只有两三年的时间,接着就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张学良遵守凯公不抵抗的命令放弃东北。其实把丢失东北的责任归罪给凯申公有点儿不公平,你东北军阀把地盘儿丢了,怎么能怪罪我一个浙江军阀呢?甭管是谁的责任,三百多架飞机、机场、东北航空工厂,数以千计的机器设备和物资,统统归了日本人。  鬼子霸占了沈阳航空工厂和机场后,于1932年9月在奉天商埠地(和平区五经街3号)建立满洲航空株式会社。1938年6月迁址于北陵后改称满洲飞行机制造株式会社,资金2000万元,主要从事日本军机的维修和部分零配件的制造。满飞这种生产军工产品的企业,技术人员是清一色的鬼子,工人也是鬼子居多,并且用了不少盟军战俘当工人,中国工人数量很少,重要的生产环节禁止中国人触碰,核心技术中国人更是连边儿都摸不着。解放后土共接管工厂,满世界招收原“满飞”和“满航”工作过的工人,只凑到一百多人。  鬼子对满飞进行了扩建,到1940年,满飞资金超过一个亿,分发动机课、机体二课、机体三课、装配课等,每月可生产装配军用民用飞机几十架。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满飞源源不断地生产各式飞机,参加与美军作战、轰炸中国各地。此时,张学良建设的北陵机场被鬼子改扩建为满洲航空株式会社,简称“满航”。  1944年12月驻守四川成都的美军第20航空队派出108架B29超级空中堡垒,对伪满工业重镇奉天(即沈阳)进行空袭,主要轰炸目标是满洲飞行机制造株式会社、奉天造兵所、工作机械株式会社等战略目标。几次轰炸过后,满飞损失惨重,基本上无法开工了。  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东北,百万关东军不战而降。东北的大批日本开拓民逃回日本。满飞的日本技术人员和工人也逃遁四散,全部技术资料能带走的带走,不能带走的就地销毁。毛子占领沈阳后,把满飞的设备大部分运回苏联。到国民党接受满飞时,基本上只剩下些断壁残垣了。1946年国民党政府接管后改称空军第三十八厂,生产嘛,就国民党那些废柴,当然是没法儿恢复了。
  要聊中国空军和中国的航空工业,就不能不提东北老航校。  1945年日本投降,对于国共双方来说,在东北的势力都是约等于零。土共方面,周保中的抗联残部只有几千人;国民党方面就更惨,只有个把特务。东北被苏联控制着,于是土共动了独吞东北的心,给东北局的指示是“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王霸之气尽显。土共占了地利上的优势,从华北山东调集大批人马出关;国军大部龟缩在西南,于是跪求美国派军舰海运部队去东北。  在土共出关的队伍中,就有一批搞航空的,目标是去东北创建航空学校。带队的两个人是王弼和常乾坤,这俩人虽然是从延安的土窑洞里出来的,但绝对不是什么土。  王弼1925年加入土共,立马被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选学了空军,在列宁格勒苏联空军机械学校学习航空机务工程,毕业后在苏联空军干机械师。1933年考入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攻读飞机发动机设计,这个学校是苏联空军的最高学府。  常乾坤,黄埔三期毕业生,比林彪还早一届,林彪是黄埔四期的。常乾坤黄埔毕业后也去了苏联,在红军航空学校学习,毕业后在苏联空军独立航空队,是土共几个最早的飞行员之一。1933年考入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航空工程系。  王弼和常乾坤在茹科夫斯基是同班同学,1938年两人毕业。那正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俩人坚决要求回国。到了延安才发现根本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土共连枪都少得可怜,更谈不上飞机。于是俩人只能在抗大教教书,纸上谈兵地讲讲航空理论,玩玩儿纸飞机。这一憋,就是七年。  俩人带队到东北后,到处划拉飞机和航空器材,搜集到120多架破旧飞机、200多台发动机,还有一批器材设备。在辽宁通化创建了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常乾坤任校长,王弼是政委。  林弥一郎率领的日本关东军航空队,特别害怕毛子,躲进了深山。被毛子弄到西伯利亚去的日本战俘,多半儿死在了那里。林弥一郎他们在山里饿得受不了,于是下山向中国军队投降,但是把错把共军当成了国军。林彪和彭真一看这批人挺有用,于是给了航校做教员。  国共双方在东北鏖战三年,东北航校先后转战通化、牡丹江、东安等地。到1949年开国大典,东北老航校共培养了126名飞行员,322名机务,24名领航员,另有场站、气象、通信、参谋88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土共空军的骨干,在抗美援朝期的时候,派上了大用场。王海、林虎等人都出自东北老航校。  辽沈战役以后,航校派人随大军进沈阳,接收国军的航空机构。东塔机场是原来的“满航”,国民党接收后改为“空军257供应中队”,共军进驻后,改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机务处第三厂”,简称空军三厂。在铁西区新建了第四厂,做机械加工和铸造。北陵机场组建为飞机修理厂,是第五厂。三厂、四厂、五厂就是沈飞的老底子。  第五厂的厂长是熊焰,1937年毕业于南昌航空机械学校甲级班航空发动机专业。熊焰也是土共航空工业史上的著名人物,后来当过沈飞的厂长、阎良试飞研究所(试飞院前身)第一任所长,运十工程总指挥。  当时五厂里停放着一堆美制P-51野马战斗机的残骸,所以主要的任务是修理残机。七拼八凑的,居然让他们修出30多架。  1949年五厂归属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1951年改称国营112厂,112这个代号用了很多年,一提112,都知道是沈飞。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派专家、顾问帮土共组建空军。苏联支援的米格-15是用火车运过来的。为了运输方便,他们把飞机的两个机翼、尾翼分解后立放在机身的两侧,装在大木箱子里运到中国。这样112厂的第一要务就是组装这批米格-15。中国工人把大木箱子运到厂房,然后由苏联来的人员开箱、装配、试车、试飞,再交付出厂。苏联派来了以总工程师顾问格涅辛为首的航空工业专家组,帮着112厂按照一个飞机制造厂的规模建立职能机构和生产车间。  抗美援朝期间,112厂主要的任务就是组装苏联运来的飞机,以及修理战争中受损或故障的战机。另外还生产副油箱,毛子本来没把这玩意当回事,寻思这么简单个铝壳子中国肯定能自己搞定,没想到中国还真生产不了这玩意。那时候中国的工业基础太差了,别看是个铝壳子,背后也得有探矿、采矿、冶炼、轧制、机械加工一整套设施撑着才能生产出来。跟韦小宝一样,必须从少林长拳开始练起,根本来不及呀。好在中国还有不少会用白铁皮做脸盆的工匠,一琢磨,也别用铝合金了,那玩意儿太贵咱用不起,干脆,拿白铁皮(也叫马口铁)用榔头敲吧。后来在朝鲜战场上,中国的战机就是挂着白铁皮做的副油箱与美国佬作战的。  112厂通过组装、维修米格-15,对这个飞机的结构、性能各方面摸的比较熟。朝鲜停战后,慢慢就动了仿制米格-15的心思。
  1953年,朝鲜战争打完了,签了停战协定。中国开始集中精力搞大规模工业建设。112厂定为飞机制造厂。但是围绕厂址问题开始争论起来,有人说沈阳离朝鲜太近,老美还赖在南朝鲜不走,112厂应该内迁,在内地选择新址建厂。也有人说沈阳基础好,在原址上扩建比较快。后来还是决定利用沈阳北陵已有的机场、厂房、设备扩建,新建一批厂房,尽快生产出飞机来才是关键。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就把112厂列为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于是开始大规模扩建,从全国各地调集大批干部和技术工人。苏联也派了大批专家顾问,手把手地教授。  土共在朝鲜战场上用米格-15比较顺手,112厂又有维修经验,于是想仿制米格-15,苏联也同意了,于是中方开始准备。但是刚过了几个月,苏联就说,这个吧,米格-15已经落后了,你们还是仿米格-17吧,比米格-15先进多了。中国人这个感动啊,说这老大哥对咱是真不错,怕咱生产的飞机落后,让咱仿制最先进的飞机。  厂房建得很快,设备、图纸、样板、工具、夹具、标准件源源不断地运到112厂,这边是一边儿安装调试,一边儿派人去苏联共青城飞机制造厂学习。  共青城在苏联的远东地区,阿穆尔河畔。正是因为共青城飞机制造厂位于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二战期间德国佬鞭长莫及,所以共青城立了大功,在二战期间生产了数以万计的战斗机、轰炸机和运输机。共青城是苏联的第一大飞机制造厂,第二大飞机制造厂是伊尔库兹克飞机制造厂,也在远东地区。  派到共青城学习的有7个人,包括熊焰和叶正大。叶正大是叶挺的儿子,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飞机制造系。访问苏联时接见留苏学生,发表著名的“八九点钟的太阳”演说那次,叶正大找索要签名,给了他一张“建设中国的强大空军”的手谕,可惜当时是匆匆忙忙写在叶正大的笔记本上的,当时人多又拥挤,那几个字写得歪歪扭扭的,否则早就刷得满大街都是了。  叶正大他们7个人到了共青城才发现,人家生产线上制造的都是米格-19的零件,开会研究的是米格-21的生产准备问题,这才知道,这个世界上师傅教徒弟,没有不留一手的,自己白感动了一回。  仿制过程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用从苏联运来的大部件装配,练习初装、总装,然后交试飞站学习地面准备、排故和试飞的技术;第二个阶段,用苏联来的组合件上型架铆接,练习部件装配,然后初装、总装、试飞;第三个阶段,用苏联来的零件上型架铆接成组合件和大部件,再初装、总装、试飞;第四个阶段,用苏联来的原材料和我国自己的原材料,根据工艺规程和各种工夹具加工成各种零件,然后再铆接装配成飞机,通过静力试验,达到技术要求后,进行试飞。  日,第一架纯国产喷气式歼击机首飞,试飞员是吴克明。一开始叫“56式”,因为是56年试制成功的嘛,估计“56式步枪”也是这么个来历。后来定名为“歼五”,取“从无到有”之意,“无”——“五”同音嘛。后来这种定名方法在航空界沿用下来,编号都是从5开始,所以“运五”、“直五”、“轰五”都是这么命名的。  到1959年停产为止,歼五共生产了767架。
  五岳派的前世今生——大师兄沈飞(5)  其实中国1958年就拿到了米格-19的全套技术资料、样机、部分散装件和成品附件,但直到1964年第一批堪用的仿制品——“歼六”才交给空军。长达6年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么长的时间,相当于苏联一个型号的整个生命周期。  1958年,苏联的米格-19的生产接近尾声,米格-21已经上了生产线。按照中苏之间的协议,米格-19的技术资料转交给了中国。  与前几代产品相比,米格-19是具有特殊性的,它是苏联第一款超音速战斗机。美国的第一款超音速战斗机是F-100超级佩刀。二者几乎同时在1954年服役。  米格-19在苏联的服役时间很短,它很快就被马赫数高达2.0的米格-21取代。但它的中国仿制品“歼六”,直到2010年才退出空军编制序列,服役期长达50年,这将是一个很难被打破的世界纪录。  1958年土共拿到米格-19图纸的时候,正赶上“大跃进”,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嘛,人们都有高超的思想觉悟,都很自觉,“质量检验”这种人监督人的制度,那是脱了裤子放屁,是极大的浪费,取消!热处理保温时间要14个小时,太长!改成8小时!图纸都是俄国方言,翻译太慢,不翻了!自己随便编!夹具要35000套,太多!自己弄5000套凑合一下不就行了!  总之,一通胡搞,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1959年就鉴定验收了。1960年,西了呼噜生产了100多架,结果都不合格,空军一架也不要,说用你们那玩意儿,我们出了好多次重大事故,还死了人,发动机问题尤其严重,经常空中起火。贺龙把112厂和生产发动机的410厂的几个负责人找去,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通,如果他们不是延安过去的老人儿,估计就要被拉出去打靶了。  这一骂,都老实了,再加上大跃进失败,仓促上马的一大堆新设计,东风102、东风107什么的统统下马,最后还是老老实实去研究吃透米格-19的技术资料。这一研究才发现,毛子的原始技术资料问题也不少,跑去找老毛子问:“这个问题你们怎么解决的?”毛子说“米格-19停产了,现在生产米格-21,问题解决了。”中国人听了,郁闷得不行。对于毛子来说,米格-19就是个过渡机型,他们自己也知道毛病不少,在设计米格21的时候做了很多改进。但是,土共那时候和毛子正吵架呢,米格-21的技术资料根本要不来。其实就算是要来了也白搭,土共那时候明摆着就是基础太差,对于飞机的设计制造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稍微一点儿小小的改动都做不了。  没办法,只能回来自己慢慢研究试验,这一折腾就到了1964年,第一批合格的歼六才交付部队。  其实研究吃透一种机型,对于土共来说,虽然花费了不少时间,吃了不少苦头,但绝对是件好事儿。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要是不摔上几跤,甚至弄的鼻青脸肿,根本就学不会走路。在后来的歼七(仿米格21)仿制过程中,遇到的麻烦也不少,决不亚于歼六。  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种“成长的烦恼”是个必经的过程。飞机制造是对整个工业生产系统能力的大检验,考验的是包括冶金、化工、仪器制造等等在内的各个行业。  比如说材料,工科院校的学生大多学过《工程材料学》,最简单的铁碳合金,要想清晰地了解这种材料的性能,就要对碳含量、热处理的加热温度、冷却时间等多个变量进行各种组合的试验研究,才能对材料的强度、硬度、耐磨性等各种性能有清楚的了解。想想看,得做多少次实验才能画出课本上那几条曲线啊。何况飞机包括发动机在内,使用的材料种类奇多,工艺复杂。这么多种材料,要想用的得心应手,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进行无数次实验,才能得到那些宝贵的性能曲线的。  土共吃透了歼六之后,一直生产了20多年,改了20多种型号,直到1986年才停产,总共生产了5000多架,其中出口到国外近800架。
  五岳派的前世今生——六扇门儿(1)   随着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五院”声名鹊起。五院的前身叫“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任院长是钱学森。老五在江湖上威名赫赫,但是提起老六,很多人都说不知道。  1960年以后,中苏关系恶化,毛子那本《九阴真经》不让土共看了。于是土共开始琢磨着建立自己的航空科研机构。1961年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国防部第六研究院”(航空研究院),属于军队编制,全部穿军装,部队番号4847。六院主要的人员来源是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的科研部门、哈军工一部、沈飞的歼击机设计研究所、空军的科研单位、陆军守备22师师部等11个单位。六院的第一任院长是唐延杰中将,政委王振乾少将,都是带兵出身的。  六院第一批成立的研究所有六院一所(歼击机设计所)、六院二所(发动机设计所)、六院三所(航空附件设计所)、六院四所(航空情报研究所)、六院五所(航空兵器设计所)、六院六所(航空材料研究所)、六院七所(空气动力研究所)、六院八所(试飞研究所)、六院九所(航空工艺研究所),稍后又成立了计量检定所、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航空标准化研究所等,形成了初步的科研能力。  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前期,为加强大型飞机设计,开展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在飞机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及补充弹射救生等缺门。扩建了弹射救生研究所(609所),兴建了大型飞机设计研究所(603所)、直升机设计研究所(602所)、水上飞机设计研究所(605所)、大型客机设计研究所(640所)、第二歼击机设计研究所(611所)、计算技术研究所(631所),以及航空部、厂所属的各研究所与设计所,形成了完整的航空科研体系。  六院的人先是1961年穿军装入伍,1965年又脱军装归三机部领导。几经辗转,现在发展到30多个研究所,总舵叫中国航空研究院,直属中航工业。  现在航空系统的研究所基本上都是“六”字开头的,我们先来看看六扇门儿在全国各地的分舵:  601所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602所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景德镇)  603所 中航第一飞机研究院(西安阎良)  605所 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湖北荆门)  606所 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  607所 中航雷达与电子设备研究院(苏州)  608所 株洲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湖南株洲)  609所 中国航空附件研究所(湖北襄樊)  610所 中国航空救生研究所(湖北襄樊)  611所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612所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河南洛阳)  613所 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  614所 中国航空动力控制系统研究所(无锡)  615所 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上海)  618所 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  620所 中国航空系统工程研究所(北京)  621所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622所 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  623所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西安)  624所 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院部成都,试验基地江油)  625所 中国航空工业制造工程研究所(北京)  626所 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  627所 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  628所 中国航空信息中心(北京)  629所 结构热强度研究所(陕西长安)  630所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西安阎良)  631所 中国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西安)  633所 上海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  634所 北京长城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  637所 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  640所 上海飞机研究所  648所 贵州飞机设计所(贵州安顺)  649所 贵州航空发动机设计所(原来在贵州平坝,现已迁至贵阳)  650所 南昌飞机设计研究所  其中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是原沈飞设计室与哈军工一部分师生合建而成的,当时叫六院一所。所址是原沈阳炮兵侦察学校的营房,解放前那里是日伪的兵营。  大跃进时期,哈军工的师生搞了一个“东风-113”项目,设计目标是“最大马赫数2.5,升限25000米”所谓“双25”方案。而原112厂设计室搞了一个“东风-107”项目,设计目标是“最大马赫数2.6,升限26000”。反正都是吹牛,堪比“亩产万斤”。两拨人合并后一商量,两个项目指标接近,人手又都不足,干脆合成一个项目干吧。那时候,无论是理论基础、设计规范和方法、系统整合能力、设备研制能力、材料工业全都跟不上,项目的失败是必然的。大跃进过后,东风107、东风113双双夭折。  1961年,毛子同意转让米格-21的技术给中国。土共决定仿制,一开始定名为62式飞机,后来改称歼七飞机。土共达到了20架份米格-21的散装件和部分图纸及技术资料。后来因为中苏矛盾越来越大,米格-21的图纸并没有全部拿到手。  大跃进过后,601所的主要任务转为摸透米格-21,翻译、修正、补全图纸。
  抗美援朝期间,112厂主要的任务就是组装苏联运来的飞机,以及修理战争中受损或故障的战机。另外还生产副油箱,毛子本来没把这玩意当回事,寻思这么简单个铝壳子中国肯定能自己搞定,没想到中国还真生产不了这玩意。那时候中国的工业基础太差了,别看是个铝壳子,背后也得有探矿、采矿、冶炼、轧制、机械加工一整套设施撑着才能生产出来。跟韦小宝一样,必须从少林长拳开始练起,根本来不及呀。好在中国还有不少会用白铁皮做脸盆的工匠,一琢磨,也别用铝合金了,那玩意儿太贵咱用不起,干脆,拿白铁皮(也叫马口铁)用榔头敲吧。后来在朝鲜战场上,中国的战机就是挂着白铁皮做的副油箱与美国佬作战的。  ——————————————————————————————  看到这里,泪都飙出来了。老一辈人太不容易了。
  五岳派的前世今生——六扇门儿(2)   国防部六院一所(601所,也就是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是刘鸿志,徐舜寿、叶正大都是副所长,黄志千是总设计师。  601所成立的时候,把哈军工参加“东风113”设计的师生合并进来,其中就有后来因成功研制“歼十”而大名鼎鼎的宋文骢,他当时担任气动布局组的组长。还有后来官拜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谢光,宋文骢研制“歼十”遇到困难时,谢光给了老宋两个锦囊,老宋回家打开一看,一个上面写的是“拖”,另一个写的是“熬”。  1961年,弯弯的一架美制RF-101“巫毒”式侦察机被福建高炮部队击落,飞行员吴宝智跳伞后被当地农民拿锄头俘虏。提起这件事儿,弯弯总是很委屈地说,大陆“野蛮地击落了我们手无寸铁的侦察机”。“巫毒”被击中后,在福州附近撞山坠毁,变成一堆废铁。当时宋文骢等人就被派去研究这一大块“铁”。虽说RF-101是电子侦察机,只安装了六台照相机,不过它是在F-101A歼击机基础上改装的,所以具有很强的歼击机设计的技术特点,对于宋文骢他们这样的歼击机设计人员很有参考价值。  1962年土共拿到米格-21的20套散装件和部分技术资料以后,没有贸然开始仿制,因为上次吃了仿制米格-19失败的亏。所以六扇门儿要求各分舵“摸透米格21,学习基本功”。于是上上下下开始熟读米格-21各册说明书、规范性能计算程序、研究气动布局和作战使用、深入研究各种布局参数以及改变参数的敏感性影响。总之,要找到米格-21身上所有的敏感区。这一摸,就摸了三年,前戏的时间“有够长”。  60年代,陆陆续续击落了一些弯弯的美制飞机,RF-101侦察机、P2V-7电子侦察机、U-2高空侦查机。另外徐廷泽起义从台湾飞来一架F-86,还有美国佬玩儿导弹击中了自己的F-4B,也落在我国领海。这些飞机残骸,601都派人进行了分析研究,后来还专门儿成立了“敌机残骸研究室”。  601整理完歼七(仿米格-21的国产型号)的技术资料,发下去图纸以后,就交给112厂负责了。112厂生产了一批歼七交付部队,但部队反映不积极,一个是新飞机小毛病多(这是一定的,啥时候都一样),再一个部队觉得这玩意儿比“歼六”强不了多少。1968年,歼七转给了成都的132厂,112厂不再参与歼七的工作。歼七真正大批量装备部队是80年代以后的事儿了,关于歼七和132厂的事儿,咱们以后再聊。  1964年,601开始着手自行设计研制高空高速歼击机。当时,U-2能飞到20000米,而歼六只能够着18000,打U-2非常吃力,吃了不少苦头,所以部队上对“高空高速”有近乎变态的执着。1965年总参谋长罗瑞卿亲自批准了“双发、机头进气”的新歼击机方案,命名为“歼八”。  1965年,罗瑞卿让国防部六院(航空)、七院(舰艇)、十院(雷达电子),三个研究院十万人脱军装转业,划归各工业部领导,六院划归三机部(航空部)。所有人员下调两级工资,搞得很多人怨声载道。同一年,总设计师黄志千出国考察时,在开罗上空因飞机失事遇难。这两件事儿,给了601所连续两记上勾拳,虽说牙没被打掉,但是难受了好一阵子。  1965年9月,歼八的设计工作全面展开。飞机设计的计算工作量很大,一开始只有一台手摇计算机,一天到晚不停地摇,那确实是个“体力活儿”。后来买了电动计算机,虽然不用出汗了,但速度还是很慢。再后来用上了中科院研制的103计算机,601所出现了第一批“码农”。  1968年歼八01架、02架完成总装。02架做全机静力试验,加载到百分之九十时,机身在第38框拦腰折断。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代总师王南寿和主管试验的冯钟越、赵沛霖,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受到批判。后来查明原因,是制度不严,用错铆钉。1972年,03架才通过静力试验。  日,歼八01架首飞成功,试飞员是尹玉焕。歼八试飞前,很多人心怀疑虑,甚至明确反对,各种意见提了一大堆,后来是空军副司令曹里怀亲自拍板,下令首飞。  不过歼八定型却是10年之后的事儿了,后来又改进成两侧进气的歼八-2。歼八是601养大的第一个亲生儿子,所以怎么看怎么舒服、怎么看怎么顺眼,逢人就夸“我儿子是空中美男子”,但是遭到众网友的一致反对。那时候毛子和西方的三代机都满天飞了,众人说,“蔡国庆也是美男子,出去打架一准儿让人揍趴下”,于是“空中蔡国庆”的雅号就戴在了歼八-2的头上。
  三线的另一个遗产是汉中的陕西飞机制造公司(陕飞、西飞不是一家,很多人会搞混),陕飞脱胎于三线期间的"012基地"。现在陕飞的主要产品是"运八"运输机,运八改装的预警机可是空军的宝贝,还出口到巴基斯坦,陕飞现在小日子过得还行。  O12啊
听起来 多么熟悉和亲切 我的童年 我的同学 我的家乡
  等更新,嘎嘎。。。。
  【弯弯总是很委屈地说,大陆“野蛮地击落了我们手无寸铁的侦察机”。】??——更委屈的是,大陆“野蛮地击毁了我们手无寸铁的运输机”。曾有几个共军士兵杀害长官,劫持快艇跑到金门。共军探知台湾将用运输机将叛徒转运台湾,待叛徒登机之后,万炮齐发,将运输机炸毁在金门机场。
  原帖在哪里哦??等的着急。。。
  @鹰嘴豆
14:27:40  -----------------------------  就等您更新了。
  五岳派的前世今生——六扇门儿(3)  ======================================  如果说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是衔玉而诞、众星捧月般的嫡长子,那么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所)则更像是姨娘养的,611生于乱世、成长坎坷。谁又能想到,几十年后611终成大器,而601所却像康熙的太子胤礽一样惨遭两度被废的厄运呢?  1964年讨论米格21改进和新歼击机研制计划的时候,实际上确定了两个方案,一个是双发动机的方案,由601所总设计师黄志千和总体室主任王南寿负责,就是歼八;另一个是单发动机方案,由副所长叶正大和总体室副主任谢光负责,就是歼九。 双发方案的歼八实际上是宋文骢提出来的,他当时是气动布局组的组长。宋文骢和谢光的关系很铁,宋文骢刚结婚时没房子住,谢光军衔比老宋高,把自己的单间让给老宋,老宋才算安了家。  歼八的综合技术论证结束后,老宋被抽调出来主持歼九总体气动论证。歼八进行的比较顺利。歼九的方案却一改再改,搞了I、II、III、IV、V五种方案,后来全被否了。文革期间乱哄哄的,各种政治运动接连不断。航空科研机构是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自然是重灾区,时不时就有人被送去种地,老宋也不例外,成了“五一六”分子。歼九的研制实际上被搁置了好几年。所被编为几个型号大队,研制歼八的是六大队,歼九是四大队。  1969年跟毛子在珍宝岛武装冲突,东北一下子变成了前线,老毛说我睡不着觉,要搞三线建设,把重要的军工企业迁到大后方。1970年,中央航空领导小组决定从601所抽调300多人,到成都组建一个新的歼击机研究所,一开始叫 601所成都分所,后来改叫第二歼击机设计所,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1研究所。被抽调到成都的300多人中,就有负责研制歼九的四大队。王南寿被调到成都任总设计师,主持歼九的设计。据说最初到成都的名单里没有宋文骢,但老宋割舍不下歼九,于是带着老婆搬着行李自己跟着大队去了成都。  611所到了成都的第一件事儿,是争地盘儿抢房子。611所一开始被安排在空军第十三航校,地处成都南郊,与武侯祠仅一墙之隔。十三航校院子很大,院区西侧还有四十亩稻田地。土共走到哪儿都自己种地,那是传统,611所也不例外,自己组织生产队开荒种地、施肥插秧。每年都能分给职工每人几十斤粮食,十多斤菜油。1970年代生活困难,也算是改善了生活。那时候房子也不够用,还得自己组织建筑队盖房子。十三航校的营区原来属于空军,分迁三线时,空军已经同意把营区交给601分所使用,也办了移交手续。但是,1972年,空军成都指挥所又变卦了,给十三航校留守干部下命令:今后调走的人不再将空出的房子交给611所,由成指后勤部接收,并报告军委“后勤部已进驻大院”,军委只能同意十三航校营区由成指后勤部与611所合住。埋下了双方争地盘儿抢房子的祸根。双方甚至发生武斗,知识分子当然打不过当兵的,挨了揍,四十多人被打,三人重伤,其中一人脾脏被打破,做手术摘除了。一直闹到叶剑英派出调查组,给双方重新划定地盘儿才算把事儿了了。  歼九的设计目标经常变动,而且越来越高,甚至不切实际,当时的空军司令吴法宪甚至提出要搞“升限26000,马赫数2.6”的“双二六”方案。以当时土共的技术实力,根本达不到。但负责主持歼九设计的总师王寿南对下面的科研人员从来不说实现不了之类的话,因为他知道,建设队伍最重要,一旦队伍散了,就什么都完了。  611所主要的工作除了歼九的研制之外,还有歼七的改型工作。1976年,611所调整了歼九的总体气动布局和设计参数,叫做歼九VI-II方案,特点是:鸭式布局、60度三角翼,两侧进气。是不是有点儿像歼十?没错,后来的歼十就是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改进的。  1980年,太宗耍大刀,削减军工项目,航空是重灾区,歼九、沈阳601所的歼13、南昌的强6攻击机、上海运十、黎明的涡扇6发动机、西安的涡扇9发动机等统统下马。歼九研制工作全面中止,共投入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
  @鹰嘴豆
14:27:40  -----------------------------  @wang_-06-13 17:39:19  就等您更新了。  -----------------------------  我也是转的作者自己更新的慢啊  地址 :/thread/3729033
  五岳派的前世今生——峨嵋派(1)  现在生产“歼十”、“歼二十”的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以前有个挺土的名字叫“峨嵋机械厂”,代号132厂。其实航空系统的企业,出于保密的需要,对外都有个“XX机械厂”的名字,比如沈飞叫“松陵机械厂”,代号112厂;哈飞叫“伟建机器厂”,代号122厂,等等。  132厂是1958年开始建设的,厂址设在成都温江黄田坝。起初,132厂建厂的目的不是生产飞机,而是生产导弹。  按照1958年中国与苏联签订的协定,毛子向土共提供三种导弹的制造技术,包括542岸舰导弹、544舰舰导弹和1060潜地导弹。除提供导弹技术外,协议还包括苏联向中国提供629潜艇、205导弹艇和183P鱼雷艇。这就是当年著名的“三弹三艇”协定。 其中的542导弹(苏联叫KS-1飞航式导弹,外号“小火山”,北约代号SSC-2B)是在米格-15战斗机的基础上改装而来的,气动布局与米格-15战斗机基本相同。1959年中期开始,苏联向中国先后运送了导弹和相关的技术资料图纸。  这就是542导弹,跟米格-15非常相像:  成飞建厂的目的就是要仿制这种542导弹。当时南昌飞机制造厂同时在仿制544导弹,544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冥河”反舰导弹,1967年埃以战争期间,埃及曾用4枚“冥河”击沉以色列最大的战舰“埃特拉”号驱逐舰,1971年印巴战争期间,阿三用“冥河”击沉巴基斯坦大型驱逐舰“开伯尔”号,另一艘驱逐舰的舰桥被导弹摧毁。阿三的导弹艇还用“冥河”袭击了卡拉奇港的岸上目标,摧毁了码头的贮油罐。  屠基达1951年从上海交大毕业后,被分配到哈尔滨飞机厂当技术员,仿制“伊尔28”,国产型号叫“轰五”。因为表现出色,被提拔为设计科长,当时陈一坚是他的手下,是设计组组长。成立沈飞设计室时,屠基达和陈一坚都被调到沈阳。  屠基达的第一个作品是“初教六”,后来交给南昌飞机制造厂生产,直到今天结实耐用又便宜的“初教六”仍然是土共空军的初级教练机。  1960年,屠基达被调到成都132厂,当时132厂正在热火朝天地仿制542导弹,国产型号命名为“5079飞航式导弹”。结果第二年“大跃进”的大潮退去,成飞发现自己没穿裤衩,5079下马了。屠基达也很郁闷,主管过的东风107流产,参与过的东风113流产,现在刚到成飞第二个年头,5079导弹也流产了,估计屠老的头发就是那几年“习惯性流产”时开始掉的。  成飞还在基建阶段,铺了一大摊子,要是真没事儿干可就难看了,于是航空工业局下令,让成飞测绘仿制“歼5甲”全天候歼击机。当时毛子没给全天候型米格-17(给的是白昼型)的技术资料,只给了两架样机。  1962年“歼5甲”测绘完成,共计15个月,测绘图纸占全机图纸的60%。01架运到沈飞做全机静力试验,02架运到西安阎良试飞,日光棍节首飞,只飞了19天就定型了。可见那时候空军要夜间型的急迫心情。歼5甲一共生产了124架。  空军当时用乌米格喷气式教练机,全是从苏联进口的,不够使而且越来越旧。沈飞自己研制的“歼教1”由因为发动机的问题下了马。所以空军急需喷气式教练机,而国内又没有厂家生产。于是屠基达建议在歼5甲的基础上改型生产教练机,这就是“歼教五”。歼教五1966年首飞,试飞员是程荣生。  歼教五是成飞的“第一桶金”,到1984年,共生产了上千架。
    “图-16轰炸机”发射542的情景
    542导弹
    歼教五是成飞的“第一桶金”,到1984年,共生产了上千架
  苏联志愿航空队实际上比陈纳德的飞虎队强多了。
  目前所知的国内最早的鸭式布局飞机是西工大在六十年代制造的一架飞机(当时叫抬式布局),但设计者不是西工大的,好像是空军的  
  北航可能是因为校长的原因,这些年计算机学院很热,大有盖过航空航天之势。希望北航在发展计算机的同时继续做好主业。  西工大这些年材料学院风头很足,各种出成果拿奖评院士。航空航天动静不大,航海因其独特发展还可以。  其实主要是航空航天牵涉面广,投入大时间长,难出成果难评院士。学校出于发展考虑推动其他专业也是无可厚非的。所幸国防七校当年没有一窝蜂的各种合并(也有学校想合没成功),不然今天啥样也不可知。  
  赶上直播了
  【原创】五岳派的前世今生——峨眉派(2)   土共1962年就从毛子那儿拿到了米格-21的设计资料,自己仿制的型号叫“歼7”。不过,土共拿到的只是白昼型的资料,所以早期生产的歼7不是全天候型的。  土共拿到米格21的设计资料后,先花了两三年时间翻译整理图纸,研究相关技术,也就是所谓的“摸透”。1964年由沈飞(112厂)开始生产,1965年完成全机静力试验,1966年首飞,试飞员是葛文墉。基本型的歼7只生产了十几架,因为沈飞要全力试制歼8,所以1968年把歼7的生产全部转移到了成都132厂和贵州。  文革刚开始那会儿武斗,成都132厂是重灾区,市区的造反派在北京来的造反派鼓动下冲击132厂,132厂的造反派架起机枪就打,结果死了50多人,好多都是学生。后来老毛发话“要文斗不要武斗”,才算稍微安定下来。屠基达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进了劳改大队,1969年才“解放”。  132厂在歼7基本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加了左机炮,机头进气锥改成无级调节的(原型为三级可调),换装增大推力的发动机等,后来发现发动机毛病多,又改回老发动机。1970年试飞,称为“歼7I”型。歼7I的产量也不大,一共生产了188架,其中40架给了朝鲜。  后来,歼8用的涡喷7乙发动机成熟了,换装了新发动机(歼8用2台,歼7用1台)、安装了改进型弹射座椅的型号称为“歼7II”。歼7II生产的也不多,总共375架。  歼7基本型和早期的改进型,空军都不太待见。最大的问题是雷达。早期的歼7装的是雷达测距器,只能看到前方5-7公里的目标,而且不能给出方位。眼睛好一点儿的飞行员目视就能看到10公里,所以这个测距器聊胜于无。空军给歼7起了个外号叫“跑得飞快的近视眼”。  1970年代,毛子的出口型是米格-21MΦ,与原型相比已经做了很大的改进,土共艳羡不已。但是那时候跟毛子的关系很僵,叫人家“苏修”,拿不到技术资料。  土共跟朝鲜的关系还行,听说朝鲜买了米格-21MΦ,于是成飞派了技术人员去朝鲜又是看又是摸又是捏,测量了一些尺寸,要回来雷达、弹射座椅、发动机等实物还有一些技术资料。  埃及、罗马尼亚也有米格-21MΦ,那时候跟土共关系不错,屠基达等人参观的时候也测量了外部尺寸,还要了一部分文字资料。想想看,后来的工程院院士屠老先生拿着把卷尺测量人家飞机的情景,还蛮好笑的。  巴基斯坦也装备了米格-21MΦ,成飞与巴基斯坦合作时间很长了,关系很铁,成飞也派人去进行了测绘,那时候苏联人也在巴基斯坦,为了防止中苏两方面的人照面,巴方只好安排一拨人白天来,一拨人晚上来,费了一番苦心。  虽然有这些渠道可以让土共了解米格-21MΦ的情况,但没有样机就不能把飞机拆散了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测绘。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土共对这米格-21MΦ朝思暮想,终于让土共逮着个机会,把米格-21MΦ弄回了家。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1978年,埃及总统萨达特在美国的斡旋下与以色列签署“戴维营协议”,埃以和解,但是几乎所有阿拉伯小兄弟和苏联都表示反对,苏联逼埃及还债,萨达特一怒之下废了《埃苏友好合作条约》,跟苏联决裂了。当时埃及手里有不少米格21和米格23,经过谈判,埃及把10架米格-21MΦ、6架米格-23、10枚AS-5“凯尔特人”空面导弹给了土共,以换取土共为其庞大的米格-21机队提供零部件和技术支持。美国也如法炮制,把剩下的米格-23和一些米格-21弄回了美国,作为训练和评估使用。萨达特后来遇刺身亡,主要原因也是与以色列和好。  样机到手了,土共开始测绘仿制,国产型号定名为歼7III。那时文革也结束了,军委要求加快生产歼7。  那时候屠基达是成飞的总工程师,手下是成飞的设计室,而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所)原来属于国防部,后来划归航空部(三机部),与成飞不是一个单位,一个是厂,一个是所,互不隶属。一开始是屠基达主持仿制工作,由132厂、611所还有另外两个单位组成联合设计室。611所原来一直在研制歼9,为了研制歼7III,歼9的设计工作“全面暂停”,后来干脆下马了。  屠基达与611所的设计人员意见不太一致,屠基达主张“全面测绘”,611所一部分人主张测绘数据可以做参考,还是要自己研制。屠老说,那玩意儿时毛子60年代的技术,就算完全测绘,我们也晚了20年,要是等你们自己研制出来,不知道得等到猴年马月,要自己研制你们可以去鼓捣自己的歼9。屠老在工厂呆的时间很长,先是在哈飞,又调到沈飞,在南昌干过“初教六”,在成飞搞过歼5夜间型和“歼教5”。屠老干事儿比较实际,看哪里不合适,直接打个补丁,有些结构,让设计人员去分析,根本找不到设计依据,按照码农的说法,这叫“dirty hack”。研究所的人则不同,很多人是从大学里出来直接进的研究所,做事儿比较教条,没有理论依据的事儿,一般不干,对于工厂里的人“瞧不上”。  屠基达也指挥不动611所的人,毕竟不是一个单位的。三机部曾经发文,把611所合并到132厂,但也执行不下去,后来不了了之了。部里没办法,后来还是把歼7III的研制工作完全交给611所,联合飞机设计室解散,屠基达退出设计工作,但是设计原则还是按照屠基达的意见“完全测绘”。611所与132厂的磨合在后来研制歼10时好了一些,但从立项到首飞还是用了15年,双方真正找到最佳体位,还是现在的歼20研制过程中,歼20从立项到首飞只用了5年多。  歼7III首飞是1984年,定型都到了1988年了。  后来歼7的改型工作一直在持续,歼7也出口到很多国家,买的最多的是巴铁。  歼7系列于2006年停产。  歼7的终极改进型“枭龙”将在巴基斯坦的天空创造一个新的奇迹。
  【原创】五岳派的前世今生——取经(1)   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航天发射计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