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丹与弟子规规规矩与销售

  1、弟子规,圣人训  大家好,我们来看下“弟子规,圣人训”这句话。  什么是弟子呢?  狭义的弟子,就是孩童娃子们。  那广义的弟子呢?  古人说,活到老,学到老。相对于古圣先贤,你即使一辈子学习到白发苍苍,那还是一个弟子。  规就是规矩规范,虽然说规矩规范有时显得硬邦邦,有些死板。  但无规矩不成方圆。  就像我们在田里种菜,为什么要挖沟,造些菜垅呢,然后这些菜要有规矩地播种上,行距适宜,就容易丰收。  又比如种瓜,俗话说,种瓜得瓜,可你如果不给瓜搭棚,管理好,没有一些规矩,那么你种瓜,未必能得瓜。  所以这些看似教条的规矩,最后居然成为瓜苗茁壮成长的依靠。  而这瓜棚搭得越宽阔越牢固,你会发现瓜结得越多。  这就是规矩地方好处!  又比如我们造房子要挖地基,树栋梁,立钢筋,墙要直,房要方正,人就住得舒适安心。
楼主发言:50次 发图:0张 | 更多
  如果你把这些规矩运用到为人做人上,那么人是不是要大方,要正直,才能够让家人幸福,让公司单位的人安心,让国家和平。  所以一切的舒适幸福和平,都来源于规矩。  而这些规矩必定是经过历史反复验证考验,最后凝结成智慧的结晶。  中国人教小孩子教了几千年,这几千年,大家用大脚趾想想,就知道沉淀了多少智慧的规矩。  如果你懂得挖掘,那一生受用不尽,百世耕之有余。  其实何止一生受用不尽,数代人都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有个白领,他周围的同事们十有八九都得了慢性胃炎,胃溃疡,经常胃痛胃胀,所以在单位里大家都有胃药。  可有一次他同事胃胀痛起来,向他讨要胃药,这白领摇摇头说,我没有胃药啊。  这同事不可思议地瞪着他说,怎么可能?  这白领笑笑说,每年体检也没检出我有胃病,而且胃也没有不舒服过,我干嘛要留胃药呢?  这同事更是不可思议,这世上还有不得胃病的人。  于是问他是如何保养胃的?  这白领说,我也没怎么去保养啊,只是我吃饭跟你们不一样。  这同事说,有什么不一样呢?
  白领笑笑说,我吃饭不习惯说话,也从不吃饱。  这同事说,谁教你这习惯的呢?  白领说,我爷爷就在饭桌旁写了六个字,食不言,七分饱。  我从小就养成这习惯,觉得怪好的,所以好吃我也不多吃,也从没有吃撑过。吃饭我也不看电视说话,专注当下,细嚼慢咽而已。  这同事是个聪明人,他马上意识到,居然可以用这规矩来治胃病,这不是不药而药吗?  他马上就在自己饭桌上,贴上这六个字,发现真管用,本来每个月都要发作好几次胃病的,胃胀痛起来,什么事情都做不了,现在几个月都很少发作了,他马上把这规矩介绍给其他同事还有自己的孩子。  这规矩是从哪里来的呢?  原来《论语》孔子早就说过,食不言。  而在古代的中医养生里头,也有七分饱胜调脾剂的说法。  所以像这种食不言,七分饱,都是养生做人的规矩,是让自己少生病,少烦恼,多一些平安幸福的规矩。
  大家想想看,三言两语的规矩,居然可以免除很多烦恼,如果深入进去研究更多好的规矩,那么人不就过得越来越舒适,越来越幸福吗?  所以《弟子规》,不仅是娃子们学习的规范,更是我们所有人们一辈子都可以学习的规范,只要你还做不到,你学习过后,做到了,就能受用。  所以把自己永远当成弟子,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德。  这样你就有一辈子学习上进的动力。  有些人说,我都老大年纪了,还学这小孩的玩意干什么?  表面上看,《弟子规》是教小孩的,实际上你在古圣先贤的眼中还是小孩,永远是老祖宗的小孩子。  所以这《弟子规》里头讲圣人训三个字。  什么叫圣人呢?  圣人就是圣贤,是历代厉害的人物。  说白了就是有能力改变世界的人,可以给世界带来温暖和阳光的人。  如果能力越大,给世界带来温暖和阳光越多,那么这样的圣人品级就越高。  所以不是说圣人就离我们很远,人皆可以为圣人。孟子是亚圣,亚圣的话没有错。
  你只要以身作则,去践行圣贤的规矩训诫,那你就是在复制圣贤。  古籍上讲,剪除障道之荆棘,除掉挡途之瓦石。  在这细节上修炼是圣人的举动,你可能会怀疑,看到路上有荆棘长刺会刮到行人,把它割掉,山路有些乱石,车马在上面会颠簸,甚至翻倒,你当下就把这些乱石荆棘除掉,使之不挡道,那这种行为就是圣贤举措。  一种观念养成一种习惯,一种习惯形成一种命运。  当你好的观念习惯,积累多了,你的命运也就不断往好方面转化,这叫量变引起质变。  有人不解地问,就做这点微不足道的好事,就能成就吗?  人之所尊,莫过于慈悲喜舍。  世人真正尊重敬仰的人,绝不是你有名车高楼,可能表面拍你马屁,可暗地里却骂你不是。  真正的富裕是打从心里出来的,能够让人心里敬佩,那就是道德上面的富裕。  你能付出、奉献,这才是真正人之所尊,如高山仰止,若众水归海。  有人又会问,这尊重不值钱啊!  告诉你,你只看到了表面,真正你把善道落实到细节,做到位,那钱财你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些财富都是善道附带来的。
  比如美国有个福特汽车公司,这个在以前那可是世界闻名,为美国的经济都贡献过大力量。  你不知道这福特公司,就是起源于一个小小的念想,然后一个小小的举动,最后成就了这世界巨无霸的车业大哥地位。  当时福特到这公司面试,他发现自己学历低,前面几个比自己学历高相貌好,口才一流的大学生,纷纷都没被录上,他本来想放弃去面试的,但一想既然来了,试一试也无妨。  当他走进董事长办公室,看到废纸篓旁边有团废纸。  他就想公司这么大,形象这么好,应该把每个细节都做好。  就这一念,他立马把废纸捡起来,丢进纸篓里,然后来到董事长前面。  还没开始,董事长就说,福特,你被录取了!  福特一头雾水,不解地问为什么?  董事长笑笑说,其实你们的才能都相差不远,公司真正要发展,需要以公司为家的人,他们虽然学历比你高,口才比你好,但他们眼中只有大事,从来没看到周围的细节小事。而公司能够不断地壮大发展,绝对不是空谈大事能够做好的,必须要在每个当下,把细节完成好。  后来果然证明董事长有眼光,福特把这公司真正带上轨道,成为世界汽车业的龙头老大。
  大家想想,福特的那一细小举动,把废纸丢到纸篓里,这不正是剪除障道之荆棘,随手除掉你力所能及的垃圾吗?  这是圣贤的教诲,也是成就圣贤的不传之秘。  可现在很多人,都在唱反调,认为好心没好报,认为付出少回报。  其实真正的存好心,真正的付出,它是会得大回报的。任何行业领域能够做到翘首的,没有哪个不是真付出真奉献的。  能够引领世界,不断进步的,没有哪个不是真存好心,真干好事的。  所以《弟子规》这句话,就已经把成功的秘诀告诉我们了,那就是我们想成圣成贤,那就得向圣贤学习,复制他们黏贴他们,就能成就他们,遵循他们的规矩训诫来行事,就可以很快地接近他们。  所以最后孔子感慨地说,我并没有什么过人的东西,我只是善于见贤思齐而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看到好的东西,就去追求,努力做到。这样你很快就能够跟这些成功人士,达成共振。  所以大家看这些训诫重不重要啊,非常重要,你学一分就多一分成功的资本,学一点就多一点幸福安康的条件,做到一处就少一处烦恼障碍。  学问之道,贵在躬行,而不在于言说,所以接下来我们要看这《弟子规》里头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落实规矩,践行训诫,成就完美人格,塑造圆满家庭事业的。
  2、首孝悌,次谨信  大家好,我们来看“首孝悌,次谨信”这句话。  孝是什么?  孝顺父母。  孝是《弟子规》里头,最重要的规矩,所以它排在首位。  整部《弟子规》可以以一个孝字而贯穿始终。  如果没有一个孝字,人就会无法无天。  大家想想,如果连父母都不能很好相处的话,那这个人到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大家去看,为什么违法犯罪的,大都是不孝之子,同时事业成就的,大都出自于忠孝之家。  凭借着这种常识跟规律,我们就知道这孝有多么重要。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孝道水平高,这条规矩做得好,那这国家这社会矛盾就少,犯罪也会变少,甚至连病痛都会减少,日常生活更加和谐。
  有个年轻人,他自小就叛逆,爱跟父母顶嘴,父母说东他就向西,专跟家人唱反调。  这年轻人得了一种怪病,叫顽固偏头痛,五六年都没好,特别是跟父母较劲后,头痛几天都缓不过来,怎么打针吃消炎药都没用。  后来这年轻人结婚了,也生了孩子,他开始照顾小孩子,他妻子感叹地说,做父母真不容易,这孩子一天光洗尿布就要搞十来次,晚上根本没法睡觉,白天干活就更加没劲。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年轻人听妻子这么一说,并不是想到自己的孩子,而是想起自己小孩时,父母是怎么一包屎一包尿,将自己拉扯长大的。  又想起额头长了几根白发的父母,鼻头一酸,就说了一句话,我这么多年错了,不该跟父母顶嘴啊!  奇怪从此以后,他从不跟父母再吵嘴了,父母也不知道自己孩子什么时候变性了,觉得有些不习惯,但心里还是偷着乐,因为孩子除了常回家看看,还经常嘘寒问暖。  这年轻人后来很少再头痛了,他自己也不知道这种病是怎么好的,吃了那么多医生的药都吃不好,怎么一夜之间,就很少再发作了呢?
  原来从中医角度看来,怒则气上,孝则气顺。  一个经常爱发怒,爱较劲抬杠的人,老是脸红脖子粗,脑血管紧张拘挛扭曲,这时局部壅塞,不通则痛。  相反一个孝顺和气之人,气机往下顺,脑袋里头的不平之气能够像河水归下一样,把这些浊气降本流末,从头往脚下消。  不懂的人以为这个病不药而愈,稀里糊涂地好了,懂得的人知道这里面还是有窍门的。就是通过道德修养来转化气滞,调整气机,治疗疾病。  大家看,为什么那些孝顺的人心态比较好,病痛比较少?  很简单,他每时每刻都服用一剂顺气汤,因为孝顺两个就是顺气汤。  在这孝顺上面看谁做得更彻底,谁就活得更舒适,更顺气。  所以孝顺既是作为弟子规矩的第一条,更是调气愈病的绝妙良药。
  所以现在很多人家庭有烦恼,社会多争端,甚至身体有病痛,怎么办?  你如果就事论事,就像头痛吃止痛片一样,很难解决问题,如果返本还源,中医叫治病必求于本。  找到根本源头去,回归传统文化教育的大根大本,那么你会发现,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都可以找出真正背后的原因。  悌是什么?  是友爱兄弟姐妹。  有人说,怎么简单,谁都可以做到啊!  其实不然,这社会兄弟反目,姐妹离心的事情到处都是。  几乎每个村寨里头都有不少。  严格来说,不能够友爱兄弟姐妹的人,也属于不孝范畴,因为没有哪个父母希望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的。  能够圆成父母希望,就是一种孝,能够兄弟姐们间和好,就是敬顺父母。  《论语》上讲四海之内皆兄弟。  连陌生人都可以像兄弟一样看待重视相处,为什么自家兄弟就容不下呢?
  有个销售员,他经常抱怨,说自己人际关系差,业务一落千丈,每天都烦恼,心中非常乱,周身没有一处真正舒服的,生活非常没趣,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  这销售员去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很高明,给他分析这种心理的缘由。  原来小时候,他跟他大哥为了争一个玩具儿打架,兄弟之间关系一直紧张。  逢年过节都很少往来,一个电话都不通,更不用说带礼物相互拜年。  这销售员,不解地问,我这情况跟我小时候有什么关系呢?  这心理医生说,你现在的很多行为思想,都是小时候形成的,特别是小时候一些重大的事情,你看似成为过去了,但那种无形的思想心理,却一直影响你到年老。  如果你不能从这心理的阴影里走出来,从兄弟较劲地方状态里头分解开来,那么一辈子都会过得很不快意。  大家想想,古人说,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人的开始在哪里?在家里啊!
  如果在家里都不能敬重兄长,那在社会就不会敬重比自己能干的同事,那自然别人也不会敬重你,这样你的关系就会超级差。  所以不是说抱怨能解决问题,也不是说你一味能干,就能获得别人的敬重。  那是什么呢?  是你懂得敬重别人,你就不会有那么多人际关系的障碍。  结果这销售员,觉得心理医生说得很有道理,便听之从之。  居然主动拿起电话,向多年不见面的兄长问好,又在过节时登门拜访。  兄长也不知道这弟弟怎么变了人,但能够变好,谁都希望,于是做兄长的也更关心这弟弟。  后来发现他们之间确实没有什么深仇大怨,不过就是童年时大家性格刚起强,不相容让,才造成这么多年的冷战,才造成这么多的偏见。  一旦回归和谐,回归正知正见,整个人都变了。  上班懂得向同事问好,下班知道向老板道别。  节日知道跟顾客沟通,这些都是发自心里头的,很快他抱怨困惑的烦恼,销售的业绩提上来了,人家都对他刮目相看,本来背地里都说他坏话的,现在都对他竖出大拇指。  这销售员越干越有劲,连连升职,事业上的大转折,原来源自于心里头的那点陈年旧怨,慢慢被搬开来,被刷新了。  他知道敬重兄长,那他人就知道敬重他。他知道爱戴别人,别人就纷纷拥护他。  人就是这样以心换心的生灵,这就是真正孝悌之道的精髓。
  所以为何我们小学课本就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拿着小学的课本,可以用来治病,可以用来协调人际关心,可以用来开创事业,解脱人生困境。这说出来谁都不信,可确实是这样的。  就像拿着棍棒当枪使,人家不相信一样,但你如果这棍棒放在强有力的弓弦上,那就可以把眼前一切障碍穿破。  人也是这样,虽然你小学读过的书,你都知道这道理,但你做不到,知而不能行,那还是不及格。  所以现在不是人们没有知识,而是行动力太差,不能知行合一,执行到位。反而好的知识并不能发挥到最好的作用。  知道的人多,做到的人少,说到的人多,行到的人少。  这《弟子规》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而是通过条条规矩训导,让我们能够反观自身,内省身口意,外修言行举止。
  那么你就是真正在学《弟子规》用《弟子规》,能够学以致用,学出大用。  《弟子规》里头的真正功效作用,跟价值其实远远超乎你想象。  我们来看次谨信,谨是谨慎之意,信乃诚信也。  人为什么要谨慎呢?  谨小慎微,将无大过。  有本书叫《细节决定成败》,在管理学上,你如果不懂得细节谨小慎微的话,那么你的事业就上不不去,最后两家公司在比拼,比拼的是细节上的功夫。  就连学生做数学题,如果不能养成谨慎的习惯,只知道粗枝大叶,那就容易漏洞百出。  日本电器的成功,美国汽车科技的发达,告诉我们有一分严谨,就有一分成就,有十分严谨,就有十分成就。  据说再伟大的航天飞船,可能会因为一个螺丝没有搞好在高处爆炸碎落,再威武的舰艇,可能会因为一个环节没做好,沉于大海,你想想严格严谨重不重要?为什么古人说严师出高徒,严父出龙子,严将出强兵。
  这严谨连在一起,本身就是一条美德,一条做弟子的规矩,谨小慎微,从这里开始。  多一分严谨就会少一分失败,自古至今不管是商场官场,科技领域,文学创作,没有不是在严谨里头分高下的。  有对父母,他发现自己孩子成绩不好。  怎么教也教不上进,甚至请来好几个老师,不断地辅导,发现居然比不上邻居家条件没那么好的贫穷孩子。  难不成贫穷的孩子就更懂事更聪明吗?  这父母不服气,便去向邻居家请教,问他们的孩子,为何每天干农活时间多,读书时间少,还照样成绩好。  是不是他们暗中给孩子补习了呢?
  这家长说,我们也没什么能教孩子的了,孩子会做题,我们都不会,我们能教孩子的就是教他割草时,要谨慎小心,这样就不会割到手,锄地时要一板一眼,就不会锄到脚,挑水时要平心静气,这样就不会溅出来湿了裤子,烧火时要特别小心,时时关注,这样就才可以避免火灾......  原来这农家的娃子早当家,是这样练出来的,道在日常生活中,百姓日用而不知啊!  一个农家孩子,能够把生活过得绘声绘色,这里头一定具备有高贵的品质。  原来这种务农干活的高贵品质,一旦迁移到学习上去,这孩子用功起来,必定会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所以有个伟大的人物说过,这世界上最怕认真的人。  而这孩子每次做题,因为不谨慎,做错一道题,就像镰刀割一次自己手一样,泄错一个字,就像不小心溅湿自己衣服一样,作文写走题一次,就像烧火时因为走神而不小心烫到手一样,造句造一句不通顺的句子,就像锄头锄到自己脚一样,这样高度严格的思想,使得他养成谨小慎微的习惯,养成不二过的美好品质。  所以每次做题,他都如临大敌,每一次应对考试,他都认认真真,不管有没有老师在旁边监督,他都心无旁顾,一心只读圣贤书。
  哈哈  满清国的犬儒之学,又叫国学  《弟子规》是犬儒打着儒家的旗帜反儒学。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仁臣义,君不仁,则臣不义。遇到暴君就要起义,推翻它。  父慈子孝,父不慈,子就不用孝。  孔子赞美武王伐纣是义举,是革命,是正义的。而不会说武王以臣子弑君是错误的。  而满清的《弟子规》通篇都在说臣子要如何如何,绝口不提君父的责任和义务。一直在对弟子进行洗脑,要求对满鞑子愚忠愚孝。  孔子和儒家都是讲究“华夷之辩”,对“尊王攘夷”推崇倍加。
  真正的儒家,从周朝的孔孟,到汉唐以及宋明的朱程,都是要求居上位的君主如何如何,君主自己做好了,做到了,自然会上行下效。  而不是对百姓,对弟子提啥要求。  而满清的犬儒搞出的《弟子规》则绝口不提处于统治阶层的满清和汉奸走狗该如何为民众服务。而是一味的给民众洗脑,告诉民众该如何服从和迎合统治阶层。
  真正的汉文化,“仁”者二人也,两两相对。  汉学会告诉你几种不同的情况,该如何正确的面对。  1、君仁,臣就应该忠义。  2、君暴,臣就该起义,推翻它。  3、君仁,臣有逆反之心,就应该协助君主讨伐逆贼。  4、君暴,臣跟着为非作歹,民众就应该拥立新君,推翻腐朽残暴的旧王朝。
  @虎虎生威6 20楼
20:44:42  真正的汉文化,“仁”者二人也,两两相对。  汉学会告诉你几种不同的情况,该如何正确的面对。  1、君仁,臣就应该忠义。  2、君暴,臣就该起义,推翻它。  3、君仁,臣有逆反之心,就应该协助君主讨伐逆贼。  4、君暴,臣跟着为非作歹,民众就应该拥立新君,推翻腐朽残暴的旧王朝。  -----------------------------  心者君主之官,仁者植物之种仁,生生不息,可以繁衍后代。  所以仁心乃文化流传发扬之根本。  仁要分为对内,跟对外。  新时代的仁学,更重要的是强调内心的修为。  对外有仁义的人,会诛暴君,平逆乱。  而对内,有仁义的人,就必须平复自己暴乱之心。  所以圣贤仁学,其实最根本的话是如何培养一颗仁心。  你把《弟子规》用来修心,它就可以让你拥有一颗仁爱之心。  你如果把他看成条条框框,他就会束缚你的言行,成为镣铐。  就像铁链一样,用好它可以牵着牛鼻子走,用不好绑住手脚自己却走不了。  所以你要看铁链怎么用,在谁手中用。  有人用圣贤教育俩诛暴君。  有人用圣贤典籍来朱诛暴心。  虽然对内对外不同,但实质却一样。  人们普遍关注外在的东西,何曾关注自己的心乃是自己一身自君主也。  天君泰然,则百体从令。
  百善孝为先  国学改变命运
  @专为老刘2008而来 21楼
21:42:22  百善孝为先  国学改变命运  -----------------------------  只有改革心性,变化气质,才能改变命运。  你看为什么知识分子有很多痛苦跟烦恼?  因为他所学的知识,跟心性行动不能融合。  古人讲理事无碍,知行合一,命运就在不知不觉中改善了。
  所以这孩子一出社会就立马得到各公司单位的赏识,很快步步高升,凭借的不是家庭关系,也不是社会靠山,而是自己从小养成的那股谨小慎微的美好品质。  难怪古代练功夫,师傅必须要先教你站桩,见叫你去运水担柴,功夫在运水担柴里头,如果这些事情你能做到尽善尽美,那说明你就有继续深造的资本,如果连家庭生活小事都处理不好,连衣服都不会洗,碗都不会刷,那这样出到社会怎么能担起责任,创起事业来呢?  这父母听后,才知道自己并不输在金钱跟物质条件上,原来就输在没有把家庭教育做好,于是也开始教孩子,谨慎细心,他发现自己教,比家庭教师教效果还好,孩子成绩很快就上去。因为很多家庭教师,只能传递你知识,做题技巧,并不能把很多做人的品质教给你家庭孩子,这些就需要你自己以身作则去教。  你谨慎了,你孩子就谨慎。  你随便了,你孩子也容易随便。  你粗枝大叶,你怎么能希望你孩子谨小慎微呢?
  什么是信,人言为信,说到就要做到,这叫做信。  言出必践言。  俗话说,要讲信用,讲诚信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一个人说话当放屁,人家就会说他没信用,没信用是很危险的。  因为你在这个社会上立不住脚跟,得不到别人的帮助跟支持。  所以从小就要养成有信用的习惯,这种习惯,要上升为人生的一种品质。  那么你做人做事就会亮堂堂。  记得小学时,有个学生他借别人的书本从来都不按时还,甚至不还,后来大家都不借给他,他就再也看不到大伙儿的好书了。  他就很郁闷,其实他不知道这一切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他自己种的因,得的果,因为你言而无信,大家都不敢相信你了。  后来老师便开导大家说,借书,你们别小看是一件小事,但这件小事里是在考验你的美德,然后老师便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小字,大家看后一辈子都忘不了。  有借有还,下次不难。  有借无还,一次也难。
  你想想,你借人的东西都不能按时还,言而无信,那么你即使再借人的东西,人家怎么敢借给你呢?  所以要从借用别人东西里头,练出自己诚信的美德。  言而有信是大丈夫之举,言而无信很容易就会成为卑微的小人。  这样在社会上就没法把事业打开,更不能展开手脚,干得风风火火,一个有信用的人,到哪里别人都欢迎他。  一个没信用的人,真是举步维艰,到哪里都容易碰壁,所以碰到事情出问题时,要多反思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哪些方面做不够,别人才不信用你。  中国传统有句话叫思外揣内,有其外象,必有其内质。  外在的很多行为表象,其实都是你内心的投影。  如果你不内修诚信,你怎么能改变你外在的人际关系呢?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问孔子真正富国强兵之道在哪里?  孔子笑笑说,有三点。  一足兵。  二足粮。  三民足信。  弟子说,这么多啊,如果必不得以,要去掉一点,去掉什么呢?  孔子说,去掉足兵。  弟子又说,如果又必不得以再去掉一点,去掉什么呢?  孔子又说,去掉足粮。  弟子不解地问,为何?  孔子笑笑说,自古人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信是人类社会立身繁衍的大根大本,孔子当时就认识到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足兵足粮,都是物质文化上的发达先进,而这个社会,大家都讲信用,能诚信,便是真正精神文化上的先进。  有高尚的精神文化,这个社会才会真正发达。  因为精神文化是体,而物质文化只是用。  如果有很好的精神文化,那么物质文化就不会糜烂堕落。  你看为什么拜金主义横行,因为精神文化做不好。  没有精神文化为火车头,这物质文化就不知道开到哪去。  所以《弟子规》很早就认识到了,首孝悌,次谨信的道理。从一个细节里头,就可以看出你个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  常言道,三岁看老。  如果小孩子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品质,又做事谨慎,待人讲信用。  那么你还会担心你孩子不能成才吗?  这几样最基本的品质,却是无价之宝啊!
  也是自古圣贤,教育子弟的不传之秘。  你想想,古人为什么说,功夫全看运水担柴,看人就看他说话。  轻诺者,必寡信。  寡信者,必难成。  我们讲这《弟子规》,其实不单讲如何教育孩子,更在讲如何自立教育我们自己,提升我们的行为约束力跟行动力。  大家要知道《弟子规》,不只是写给小孩子看的,人皆为弟子,人皆需要不断地学习修炼。  如果你有这份心,那么公司单位可以学《弟子规》,家庭夫妻可以学《弟子规》,学校师长学生更可以学《弟子规》。  这样就可以共创和谐社会,圆满中国梦!
  3、泛爱众,而亲仁  泛是广泛,众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的是指众人大家,广义的是指众生。  因为众生平等,但凡有无生命,都需要珍爱。  有人就说,这杯子椅子,难道也爱它吗?  你想想,你如果不爱这杯子椅子,那杯子就容易被你摔破,椅子就容易被你坐坏。  有个人他把自己的小车保养得非常好,比他晚好几年买的那些新车,结果都比他的老车容易坏,容易老化。  人家问他是怎么保养车子的?  他说,我爱我的车子,我开我的车子时,都非常小心,我的车子就像我的老朋友。  大家有没有发现,同样的物件,为什么在有些人手中,就保养得很好,在有些人手中就毁坏得很快,这里头不仅取决于物件本身耐不耐用,更取决于用这物件的人。  你如果灌注一股爱心进去,你用什么东西都用得久长,所以古人说,物之有寿,乃同于人,居之安,在于长养。  所以大家不仅要懂得知人爱人,更要懂得知物爱物。  爱人者人恒爱之,爱惜物命者,他手中的物品就能用到最好。
  有个富翁,他看到孩子碗里还有几粒米没吃完,就把孩子碗拿过来,吃掉那几粒米。  孩子很惊讶地说,爷爷,现在是什么时代了,不用节俭成这样,我们家的钱几代都花不完。  这富翁说,孩子,你要居住一句话,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  爱惜粮食衣物,不是因为没钱省钱,而是一种福气。  不是说穷了才要节俭节省,富了更要节俭节省。  如果不懂得惜福,你天天锦衣玉食,你也不会快乐,你如果懂得惜食,箪食瓢饮,也会快乐。  孩子听了后,羞愧地低下头,从此吃东西再也没有随便浪费。  身教胜于言教。  大家想想,如果富翁自己都做不到,那他如何将这种品质,教给他儿孙,如何能够让富贵绵长呢?  所以大家别小看泛爱众这三个字,这三个字内涵非常深,可以说是天地造物,人生立命的大根大本。  一个人他爱护周围人,就能得到周围人拥护,爱护各类物品,物品就能用得久,爱护各种小动物,就不会天天起贪嗔痴,怒火烧心。  所以有一种生活叫做温暖友爱的状态,你愿不愿意去过呢?
  但有些人却读不懂这三个字,以为爱别人就是自己吃亏。  认为节俭就是没钱,想到这些杯子没有生命就不在乎。  其实泛爱众,最大受益的还不是众生众人,而是你自己。  有一个中国的大富豪,人尽皆知。  他在香港有那么多房产金钱,建立了一个商业帝国。  但他却仍然爱惜他周围的一切,有一次地上掉了一块小硬币。  正常情况连一般人都不愿意弯下腰去捡。  但他却叫他周围的随从去把那块硬币捡回来,然后他有给了这随从远远超出这块硬币价值的一百块。  这随从很是惊讶。  原来老人家是在表法。他表的是什么法?  就是泛爱众的法,一个摩天大厦,是由无数细沙砌成的,大海爱惜每一滴水而不拒绝,才成就它的广阔,高山爱惜每一寸土,才成就它的高大。  人因为爱惜物命,从不随便浪费一分钱,这就是圣贤人物最高贵的品质之一。  国外讲人要博爱,国内讲人要慈悲,《弟子规》讲人要泛爱众。  其实都在讲一个道理,人之所以能被人尊重,都缘于他有这颗泛爱众之心。
  两个小孩子,一个小时候经常去钓鱼,抓到小动物就踩死,在公园花草从中,随意采摘毁坏践踏,而他父母看了后,也没有加以制止。  后来这孩子到学校就打人毁物,老师也管不住。  最后到社会无法无天,最后只有让监狱来管住他了。  另一个孩子,一到公园想践踏草地时,他父母当下就制止说,孩子,你看公园是我家,保护靠大家。  这些花花草草,多么漂亮,如果我们折断,践踏它们,这公园就少了一分美景,多了一片狼藉。  然后这孩子也像其他孩子一样,抓蜻蜓青蛙,就想踩死它,这父母便说,孩子,你如果踩死了蜻蜓,它妈妈会不会伤心,你如果抓住了青蛙,它爸爸会不会牵挂。  这孩子想了想说,爸爸,我们一起把小蜻蜓小青蛙放回公园去,让它去找爸爸妈妈。  这孩子长大后,居然成了远近闻名的生物学家,他回忆起小时候说,父母给我的教育,我终身铭记,他教我爱万物,就像爱自己。  所以在我研究自然科学时,我一直都用这颗心,也是因为这颗心让我在研究自然里头,不断攻克一个个难关。  两个孩子,一个遭人唾弃,一个备受赞誉,难道这就是命运吗?
  不是,是小时候的一个小小教育,却决定了他们终生的命运。  所以亲爱的父母亲们,你们有没有这个觉悟呢?  能不能够在关键时期,让你的孩子种上泛爱众的种子呢?  让他将来能够收获到令世人人都景仰的果实。  而亲仁。  大家看,亲就是亲近,仁就是仁德,善知识,或者具备有仁者爱人之心的人。  仁是什么?  是生命延续的火种,是道德传承的薪火。  大家看,植物之所以能够代代繁衍不息,大部分都是它们有种仁。  比如花生靠着仁来长苗,繁殖,黄豆绿豆黑豆,龙眼荔枝桃子,这些东西都因为有种仁。  这些种仁,富含有强大的生机,可以让薪火用流传。  而我们中华文化,的种仁是什么呢?  就是爱人。
  因为爱世人,爱子孙,我们祖宗才留下那么多宝贵的经典,那么多智慧的结晶。  就像植物因为爱后代,才留下那么多粮食稻种,结下那么多果实种子。  所以古人创《弟子规》,跟我们现在普及传播《弟子规》,都是在做一件事,为了让这优秀的文化能够打到基因里头,成为文化基因,文化种仁,能够四处播散,茁壮成长。  为什么要亲仁呢?  一个人的成就靠的不单是自己努力,周围环境,跟他的朋友师长关系很大,特别是这人如果还处于懵懂阶段,需要启蒙的时候。  教得好,他可以为圣为贤,教不好,他可以堕入深渊,这样亲近有仁德的人就显得格外重要。  所以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  最后迁到学堂旁边,使孟子能经常听到读书声,受到仁学的熏陶,才成就亚圣的地位。  但也有很多教错友的例子,比如有个人他小时候,会到邻居家偷些针线橡皮擦之类的玩意,爱跟那些偷鸡摸狗之辈混在一起,喜欢占小便宜,刚开始他成绩还不错,有些小聪明,后来越学习越不上进,最后游手好闲,嗜赌成性,跟猪朋狗友就干起抢钱的事,一次两次侥幸没被抓,三番四次就锒铛入狱了。  后来他父母非常后悔,后悔小时没有教好让他亲近善良,断除邪恶,真是小小偷针,大了偷金啊,一点都没错。  墨子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看到燃料房在染布,发现白色漂亮的布匹,染什么色就变成什么色,于是就在叹气。  他弟子问,老师你在叹什么气呢?  墨子说,我在悲叹这染丝,染苍则苍,染黄则黄。  一个人他跟什么人在一起,就容易受到什么习性的熏陶。跟好人就容易做好事,跟坏人就容易干坏事,跟有仁德的人,就容易血到仁德。
  所以这个时代,大家都知道,成功只有一个秘诀,就是要多亲近成功者,象成功者学习。  你想富贵,多学学成功的商人。你想健康,多看看那些高寿的长者,以及多听听医生的建议。  你只要亲近那方面的仁学知识,你就能成就那方面的东西。  现在很多人背道而驰,所以事与愿违。他们一方面想要望子成龙,但另一方面却纵容他们孩子打游戏,看电视连续剧,沉迷武侠玄幻小说。  你都不能主宰你孩子的习惯,引导他们向善,那怎么可能如愿以偿,获得善果呢?  你想想,如果你家庭都没有摆上这些圣贤书,也没有去践行圣贤的教诲,那么家里人如何能诞生圣贤人物呢?  小孩子小时候环境很重要,你如果能让他亲贤远坏,亲善远恶,那不用说,他都能够步步上进,步步高升。  所以《弟子规》讲泛爱众,而亲仁。它是讲一个道理,爱众就是亲仁,亲仁就是亲近这些爱众之人。  人的教育成不成功就看这里,虽然你未必是一流的父母教师,但你如果让你的娃子去亲近一流的父母教师跟圣贤的教诲,那么你孩子就能成龙成风,你也是最懂得教孩子的人。  教育之道,无他,要善于引导人,向善亲仁而已。  正如植物要朝向太阳,人也要朝向有仁德的人。
  4、有余力,则学文  大家好,什么叫有余力,则学文?  说白了,就是前面的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些基本的性德做好后,还有精力就可以努力地学习其他文化知识。  大家要看到一定是有余力,你如果没余力,就没法学下去,所以做学问,养精蓄锐,保存精力很重要。  现在很多孩子熬夜到很深,第二天就打瞌睡发困,这叫没余力,没余力怎么可能把文史哲,数理化学好呢?  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建立在有余力的基础上。  如果你龙精虎猛,那么你做任何事情都容易成功到位。  如果你弱如病猫,解一条数学题就累倒,老觉得大脑昏昏沉沉,空空荡荡,那么你学习怎么能进步下去。  那些到远方旅行的人,都知道先要准备足干粮,还有车子要加满油。  只有有余的粮草,跟有余的车油,你才能够不断前行,这叫兵未动,粮油先行。  所以真正做学问,不是仅凭智巧跟家教,还得靠你的精力跟耐力,这就涉及到养生方面的东西。  经常过用身体,透支身体的人,做事情很难不断上进飞跃,而且还容易生病。  所以《弟子规》这句话,首先叫大家晚上要早睡,养精蓄锐,有充足余力精力,你再去学习文化知识,那就如推门入桕,非常轻松。
  有余力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就是看你课余时间在干什么?  一个人如何利用他边角废料的课余时间,就可以看出他将来有多大能耐。  有人问一个大文豪说,你是怎么有这番成就的,为什么你能够读这么多书?  这大文豪笑笑说,我读书都是用边角废料的时间,说白了就是空余的时间,你们都去玩,我就看着书,你们都去逛街,我也在读书,你们去旅游玩游戏,我还是在读书。我无时不刻不在读书状态,这样坚持久了,书就读多了,见识也广了,文笔自然流畅,作品自然超拔。  而在古代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会发现没有哪个成就者不是把业余时间利用得淋漓尽致的。  比如有个董仲舒,他利用所有业余时间读书,三年不窥园,连花园外面各种漂亮的蝴蝶小鸟,彩石流水,他瞧都没瞧。  他父母还担心自己孩子读书读得太厉害了,想叫他出去外面玩玩,但董仲舒还是心系书本,跟其他小伙伴完全不同,所以他的学问不是每日在增,而是分分秒秒都在增长,不是缓慢地增长,而是快速地成长。  这就是善于利用业余时间成就的道理,你会发现没有哪个成功人士不是善于利用业余时间的。
  还有一个叫董遇的人,虽然战乱,缺衣少食,在非常艰苦的环境里,他即使担柴打水,也带着书本,连歇脚的时间,都把书打开来阅读。  一有空闲,就高声朗诵,他哥哥讥笑说,现在又累又饿,你都不歇一口气,还子曰诗云地干什么呢?难道读书能填饱肚子吗?  董遇听后笑笑,还是继续读他的书。  后来他就成为三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人家要请他出来讲学,他告诉人家,先用心读,读上百遍,我再讲不迟。  这请教的人,就说,你讲得有道理,可我们哪有那么时间啊?  董遇说,你为什么不利用三余时间呢?  这人不解地问,什么叫三余时间?  董遇说,三余就是空余的时间,比如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下雨为平日之余,这些都是很少干活的,你就都用来读书。  人们听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董遇就是这样过来,除了干活,就是读书,甚至可以在干活里头读书,不单利用业余时间,还利用各种时间,这样学问日增,道德月长,这样不间断地长期熏修,才有此超凡的成就。  大家看,现在很多孩子们余力都放在哪去了呢?  你看孩子余力做什么,就知道他将来有多大成就。  如果天天抱着电子游戏,捧着小说,玩着iphone,你的精力都消耗完了,都用在消遣娱乐上面,你怎么能期待你的文化能够不断长进呢?
  有个孩子,脚上长了恶性肿瘤,不得已把脚锯掉。  他找医生调理,医生看他在看病期间都捧着手机,在抹来抹去,就摇摇头说,孩子你要爱护自己身体啊,你不爱护自己身体,没有人能帮你爱护身体啊!  旁边的父母不解地问,为何?  医生说,养不教,父之过。你孩子的病,跟你也有关系啊!你们从小没带孩子去锻炼,这么早就给他买这些电子游戏机,手机,这孩子把发育的精力都用于玩乐,所以有那么多营养,却长得像豆芽菜一样,大量的精力都被手机吞掉了。  这父母听了后,很后悔,当时他以为孩子吵着要什么,得尽快满足孩子,不然孩子就会吵闹个不停,他们不知道爱孩子不教孩子,就等于害孩子,只知道满足孩子的欲望,那不是好父母,拼命地买零食给孩子,带孩子去玩乐,助长孩子的欲望,这种无知的爱,就等于伤害。  你如果引导孩子去跑步健身,去读圣贤书,那就可以减少很多病苦烦恼,平添很多快乐健康。  所以说,道理很简单,就是别人自己孩子的空闲时间,都用于消遣,不是说不可以娱乐玩乐,这娱乐玩乐必须有个度,沉迷进去,就会影响学习,影响身体。  所以大家看这《弟子规》厉不厉害。
  楼主:国学普及书院 时间: 21:36:52  ——————————————————  儒家讲究的内圣外王  对外诛暴君,讨逆乱  满清搞出来的《弟子规》,通篇是服从,培养奴性。哪里提过诛暴君,平逆乱了????  鞑靼文明以国学的名义,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衣,妄图取代真正的汉文明。玩的就是偷梁换柱的把戏。
  就前面这几句话,便足以把孩子教大成才。用这几句话去践行,就能够养出让父母国家社会放心的孩子,让家族骄傲自豪的孩子。  所以说,孩子将来怎么样,就看父母老师如何安排好他们的业余时间。
  5、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中国古代的孝悌教育,究竟能否在当今社会很好地落实,有没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我们接下来看入则孝。  一个孩子他是怎么在家做到孝道的,应该在哪些细节上做到位。  大家读这几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你可能会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不是愚忠吗?  当然这只不过是一种自私的理解。  你如果从将来成才的高度上来看,你会觉得这几句话一点都不过分,你会发现中国的孝道文化太超前了,它简直是军队化训练教育的精华。  很多人都军训过,即使没军训过,自己的孩子或者周围的朋友都军训过,都可以跟他们交流,得到军训过程中的一些事情。  记得我们大学军训时,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月,这一个月让大家感受到什么是军人的威仪魄力,在军队里头再严格都不为过,连站军姿踢军步,都要一丝不苟,差一点都要重来。  如果教官叫你,你如果慢吞吞地答应,必定会受到惩罚,如果教官命令你,你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不能赶快去做,执行到位,那你一定不是一个好兵。  如果不能做到好兵,将来就不能做到好领导。  所以言出必践,上头命令,迅速执行到位,这种服从是军人的天职。  我们稍微转变过来看看,是不是教官呼,应勿缓,教官命,行勿懒呢?
  有个农家孩子,他表现特别好,教官立马叫他做小班长,大家奇怪,他又不是城市人,以前又没有经过军训,第一次到这城市来,为什么军训起来表现那么优秀。  他笑着说,我觉得在军训好像在家里一样,父母叫我去割草,我立马把书放下,割满草后再回来读书,父母叫我去挑水砍柴洗碗,我立马跑过去,完成了再学习,有时还不需要父母呼唤命令,我先把这些杂活做完再学习,大家看到没有,原来这么优秀的表现,源自于优秀的家庭教育啊。  这种行动力绝不是在学校里教出来的,也不是军训里才形成的,而是由来已久,在小时候就已经开始训练了。  现在很多父母都在担忧,怕孩子起步晚,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寒暑假拼命报补习班,节假日还请家教,一切都围绕着孩子转,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最后发现怎么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懒惰。  原来做父母的,没有在一开始就把孝道灌输在孩子身上,一个在家都不能够孝顺到位的孩子,你能期待他能够在学校反应敏捷,在社会能够迅速执行上司命令吗?稍微用脑子想想,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孩子在家里都敏捷能干,那你绝对不需要担心,他在学校在社会的作为。  所以真正的教育,在小时候已经做完了,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学习知识,那不过是在收获而已,但现在很多家长都在担忧,担忧孩子会误入迷途。如果他们早年把孝道落实好,那这份担忧就可以删除掉。
  人应该是灵活的,现在有些人他说《弟子规》不好,那是因为他只理解《弟子规》表面的意思,有人说规矩不好,束缚死板,那是因为他们不能活用规矩。  你如果把这些规矩当成一种能力的训练跟提高,那么你就会长进得很快,你如果把这种规矩当成一种束缚跟阻力,进行排斥,那么你的很多能量就在纠结计较里头消耗掉,最后甚至会一事无成。  所以有本书叫做《计较是贫穷的开始》,如果都跟父母谈条件,计较干活出力,洗个碗要收一块钱,扫个地就要看一小时电视,那这样不单在家里会很糟糕,将来这种性格如果在学校在单位,也会将人际关系处理得一塌糊涂,更不用说是在军队里头,一个不孝的人在军队里头很容易就被淘汰。  如果一个人他没有军人威仪跟魄力果断,你想让他成一番事业,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父母命,行勿懒,在这个角度看来,它就是在训练一种执行力,是借助孝道来克服自己的慵懒,把自己行动力提高。  一个有高度执行力行动力的娃子,他在任何团队里头,都将成为主干力量。  所以真正父母要对孩子负责,不是要顺从孩子,而是要管教孩子。
  一个有高远眼光的孩子,他必定会从孩子的未来事业考虑,最后总结一点,必须将孝道灌输到孩子身上。  这不单关乎孩子的幸福生活,更关乎孩子事业能否成就,身心能否健康成长。  可现在父母他们都弄反了,以为顺应孩子欲望就是爱孩子,甚至变为孩子呼,父母不敢怠慢,孩子命令,父母也不敢懒散。  这样颠倒孝道,就会养成叛逆的孩子,当然不是说叛逆不好,如果为了欲望,只知道打游戏纵欲,而不体贴父母的辛苦,这种叛逆要不得。  如果为了人类文化事业,而革固鼎新,为了全人类谋福祉,这种叛逆才真正有社会价值,而不会给社会家庭增加负担。  所以爱孩子就赶紧教孩子行孝吧,就赶紧提高孩子的行动力吧,把一些军队花的训练的精华,拿出来,如果孩子行动力很强,你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如果行动力不强,教再多东西,他都慢吞吞,慵懒懒,散乱乱,估计不单你替他着急,甚至老师还有上司领导,想提拔他都难啊!
  6、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孩子成才的,他们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可有时很多父母都迷茫,多不知道孩子真正起跑线在哪里。  就像越野跑车比赛一样,如果你迷路了,你拥有最厉害的车子,最厉害的驾车手,最充足的燃油,最后你发现还是落后了。  所以认准起跑线跟方向很重要。  起跑线是知识是文艺,还是技能钢琴跳舞呢?  估计大家都搞错了,起跑线是一个人的品德跟心性修养。  离开了品德跟心性教育,谈任何知识教育都容易走偏。  如果把文化知识,技能培训,看作是重心的话,那心性跟品德就是中间的明月。  所以孔子在很多年前就领悟到为政与德,譬如北辰,众星拱之的道理。  风水学上有句话,叫各山来朝为真穴,又叫群山包绕为巢穴。  大家去游览天下名山寺院时,会发现这些有几百年建址的寺院,为什么香火不断,绵延不绝,你看它的建筑选址就知道,它们选在群山包绕的中心,众山围着转,众水围着回旋。  所以这山里头草木葱葱,朝气蓬勃。  人也一样,在这种地方,都很难起杂念,很有朝气,很能够生生不息。  所以真正起跑线在哪里,就在众山围绕的中心,在众星所拱的月亮,在人内心的品质品德。  如果忽视了这点,那么人生就会走很多弯路。  有人说,父母叫,须敬听。如果父母教的不是最好的怎么办?  又有人说,父母责,须顺承。如果父母责备无理怎么办?  确实有的时候情理两难全,做事情,既要合情又要合理,那么这个人一定不是简单的人。  合情就是要随顺父母。  合理就是要按规矩办事。
  在军训时,教官常会提到一句话,合理的是锻炼,不合理的是磨练。  如果你在军队里头都不能够经受诸般锻炼磨练,那么你想在荒野战场里头存活下去就很困难。  那里的险恶远远比军队里头的各种练习严厉得多,大家想想是不是啊。  你如果在家里都不能协调好,在社会上有那么多不平不适,员工老板上下级相处,有那么多不平不和,你又是如何把这些东西协调。  一个人能够降两难的事情,折中调和,他就是一个高手。  也就是说一边要尽孝随顺父母,另外一面又要按具体的规矩办事。  大家去发现,古今的能人没有不是在这两方面协调得很好的。  你如果只是盲从,那最后充其量只能做个书呆子,如果纯粹叛逆,不听话,那么你的家庭跟将来组建的家庭,关系就会处理得很糟。  大家可以看看,《亮剑》为什么李云龙他能够反复地一次次成功,不是说他完全不听上级的话,也不是说盲从各种命令。  真正落实到实际操作,还是要以理行事,但上级的命令必须执行到位。
  所以世界上有一本最畅销的书之一,叫《致加西亚的一封信》。  里面的那个兵,他不是最聪明,地位也不是最高,一个平凡的兵如何做出不平凡的事。  就一句话,上级叫,须敬听,上级命,行勿懒。  还记得我们上面讲,军人以服从为天职。  在这社会上,不能空谈聪明智慧,如果不讲品德忠诚,那么这些所谓的聪明再多,都还是小聪明,可品德忠诚一点就是大智慧。  所以书中讲到,一两的忠诚,比一斤十斤的的聪明都还重。  所以孩子小时候别急着教他耍小聪明,占小便宜,要教他能容,教他做事情从一而终。  你看那个送信的兵,他从始至终,就执行这个命令,没有任何借口,没有任何杂念。没有任何懈怠,没有任何抱怨。  如果这个兵没有这番严格的意志跟服从命令的品格,那么他很快就半途而废,这种优秀的品质,是每行每业人都需要的。  有句话叫行行出状元,可你如果没有拥有这些品质,出再多状元也轮不到你。  你想想,一个下级如果在做事时,不能专心,甚至要跟老板谈条件,还懈怠慵懒,时时抱怨,那你想在一个地方,真正待下去可能吗?  这就是为何现在跳槽的员工那么多,忠诚的下级越来越少。  你如果在一个地方,呆不下去,你换N个地方,也很难真正呆得如意。  所以在家里能做好儿女道,在单位里就能做好员工道,在职场里就能做好商人道,在官场里就能做好官员道。  古人看到这里,体会到孝悌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所以说,孝悌者,人之本也,本立则道生。  现在有很多人错会了孝道,以为这是封建的糟粕,那是因为他们还年轻,意气用事,只看到表面,是自己的私心说出来的。  如果他为人父母时,他为人尊长时,他就不会说出这句话了。  所以这些人他们很多还没成熟,还不知道真正传统文化的精髓的价值所在。  没有真正体验过里头的价值,你就不可能由衷地赞叹。  可如果等年事已高才有这番觉悟,很多事情就变得为时已晚。  所以孝道一定要在小时候就种下种子,莫待老来方学孝。  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为什么会责备?  如果你的行为做得让人无话可说,父母为什么会责备你呢?  我们来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  以前孟母她很有智慧,一个伟大人物的产生,他背后常常有一个智慧的母亲。  在关键时候,只要轻轻一点,这娃子就进阶了。  你看孟母三迁为了什么?  为了给孟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啊!  这就是《弟子规》而亲仁的体现。  而有了好的学习环境,你也未必能够长出好苗子,就像良田未必能出硕果。  好环境只是外在条件,现在很多父母,拼命把娃子送到重点学校,不外乎就是要把外在的条件做足做够。  可大家想过没有,哲学上讲,外因必须通过内因,内外结合,才能真正起作用。  如果一个孩子内在不觉醒,你用高价把他放到清华北大,哈佛剑桥,他也上位不了。  而孟子虽然学习了,但他还是很贪玩,学习成绩并没真正上去,甚至学习厌倦了,就干脆不想读书。  孟母看了,就很伤心,不过伤心归伤心,必须要做出些举动,让孟子能够回心转意,真正觉悟到读书的重要,而不是一味地打骂孩子。  这时孟母做出了一个举动,让天下父母都不得不惊讶佩服的。  原来他把正在织布的梭子折断了,扔在地上,孟子就很镇惊。  以前母亲都是小心翼翼地织布,从来不会剪布毁物的,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母说,儿啊,织布要一寸寸地织,最后才能织成,可如果中途把这梭子剪断,不能织布了,最后这就只能是一块废布。  你如果做学问也是这样,如果还没学成就厌倦放弃了,那最后不过也是一个废材,跟我这废布又有什么区别呢?  小小的孟子大受震撼,马上听从孟母的教诲跟责备,从此努力学习,天天向上,终于成为一代儒学大师,他的教化遥传千古,令很多后世读书人,都受到启发。  所以一个人真正成才,大家看到没有,绝不是仅仅靠老师,靠老师远远不够,学校教育,只是一方面,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如果你作为父母,做事不理,看到孩子玩游戏,游手好闲,荒废学业,却只是睁一眼闭一眼,甚至作为父母自己都天天看电视,常常买六合彩,处处谈娱乐,各种不健康的新闻,那这样孩子就栽到你的手上了。  所以一个父母不能正己,就不能化人,不能自己以身作则,就没法把正气传递给娃子。  你想想,你在大厅里看电视,喝酒,通宵达旦,你孩子不也是在卧室里看小说彻夜不眠吗?  所以一个父母如果没有威严威仪,你让小孩子怎么跟从你。  大家不要小看这《弟子规》,它不单是儿童的读物,它更是教一个人怎么做好父母的。  孔子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你命令不了你的孩子,你先别怪你孩子,先别责备你孩子,先看看自己是不是榜样做足。  责备必须要具备有资格,胡乱地责备,反而会让孩子排斥。  所以很多父母在抱怨自己孩子不听管教,其实也要反观自照,看看自己能不能像孟母那样敬业爱人。  如果能够做到,估计你不用气得在那里责备孩子,因为孩子早就有样学样,更你一样了。  这种不教而教的身教,往往是最高明的教育。  所以真正要读懂《弟子规》这句话,就要综合起来看,不是空洞的责备,也不是盲目地顺承,父母确实以理说话,以身作则,孩子确实犯错后,能及时改正。  这样整个家庭就会逐渐进入良性循环,孩子越来越不需要你去操心。
  7、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冬温夏凊是什么意思?  说白了,就是为人子女,冬天需要留意父母亲是否穿着居处温暖,夏天是否能感到清凉。  这是一种孝心的自然流露,大家看乌鸦老了那些小乌鸦都知道给老乌鸦送食物,乌鸦都知道反哺,人自然知道报恩。《三字经》讲: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而黄香温席故事可能就少有人知道。  原来这是二十四孝之一,自古以来就有江夏黄香,天下无双的美誉。  这黄香是如何凭着他的孝心,而成为名垂千古的儿童,甚至以孝施政,一直做到尚书令的大官。  这都源于他善于替长辈老百姓们考虑的结果。  在冬天的时候,天冷黄香晚上读书,手老觉得冰凉冰凉,他当时没有只想到自己,立马想到父亲,这么冷的天气,父亲一定很冷,他干了一天的活,如果晚上不能温暖地睡觉,第二天身体恐怕受不了。  于是小黄香悄悄地走进父亲的房间,给床铺好被子,钻进被窝,睡热后在叫父亲睡下。  而夏天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穷人家的方子既底又矮,太阳折射下来,格外闷热,而且蚊虫又比较多。  这小黄香他想父亲晚上如果太热,睡不好觉,身体就会更劳累,于是每天在父亲要休息的时候,他都会先拿扇子把蚊虫扇掉,把父亲睡觉的床跟枕头扇凉,这样劳累的父亲,就能够睡得清凉舒适。  大家看到没有小黄香这些举动没有任何人教他,都是一片孝心的自然流露。  或许有些人就会说,这冬温夏凊太落后了,现在不是有暖气空调吗?  冬天要暖,夏天要凉还不容易。  错了!  这样想你仅仅读了《弟子规》的表面形式,没有领悟到《弟子规》的里层实质,表面上讲冬温夏凊,实际上《弟子规》是在教我们要嘘寒问暖,想到父母亲对老迈的双亲进行无微不至的关照。  不是说用空调暖气来取代尽孝,你如果心意没到,父母亲照样很难感到温暖跟清凉。  所以嘘寒问暖很重要,不是机器去代替,而是要用心。  所以叫做孝心,有孝心才有孝行。  没有尽孝的心念,就很难真正流露出尽孝的行为。  比如你就把暖气丢给父亲,你能否知道暖气开过度会让人生病。  你把空调丢给母亲,你能否知道空调开太凉,老人家容易冻出病来。  所以冬温夏凊只不过是形式,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嘘寒问暖,考虑周全,这才是孝心的实质,古人用这些尽孝的行为举动,是让我透过现象看实质。  实其精髓,而不是片面地套用这些形式。  你看现在有谁钻到被窝里,有谁拿扇子去扇床呢?  热了有个小风扇,冷了有热水袋,甚至电热毯,时代变了,尽孝的形式会变,但尽孝的实质,那一点孝心,却一直没变过。  所以下面讲晨则省,昏则定,在古代早晨起来,要向父母问候,晚上回来也要向父母问安。  你如果在父母身边当然可以很轻松地做到,可如果你远在外地读书工作,这怎么能够做到呢?  所以一定要灵活读诵《弟子规》。  以前不是有一首歌,唱遍大江南北很感人吗?这首歌就叫做常回家看看。  所以晨省昏定,对于在家人来说,可以天天做到。  可对于离家千里的人来说,却需要常回家看看。  节假日,还有平时工作没那么紧张时,可以回家跟父母团聚团聚。  有些人就更聪明,每个星期都会打电话问候一次父母,其实用电话或者短信,也是晨省昏定的一种表现。  所以我们学习古圣先贤的经典,不能学死,不能死在句下,死在表面形式。  古人都是教你最灵活的心法,而不是教你照书读经,生搬硬套,你应该通权达变。  只要能够让父母达到让父母安心,少操心这效果,那你一个星期问候一次也没事。  如果你不能让父母少操心,天天在外面赌博打架,即使天天回来问候,那照样是不孝。  所以真正的孝并不是天打三五次电话,而是你的言行举止,能够真正让双亲心里踏实。  大家想想,为什么有句俗话叫有儿方知父母艰?  很多人在自己当了父母后,孝心才真正发动,因为他带娃子晚上怕娃子踢被子,自己都不敢睡成。  在天冷的时候,甚至会把被子盖薄,目的是自己冻醒后,能够自己去看孩子,有没有蹬被子。  你看做父母的连睡觉都挂念好几次孩子,古人说,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  做父母的思念孩子就像长江水一样,做儿女的思念父母,很多时候就像一盆水一样,再怎么去努力做,其实都不够。  所以平时常回家看看,常跟父母沟通,让父母放心,这样才是真正孝到心上。  如果仅仅只是说每个月给多少钱父母,那这就不完全是孝道。  孔子说,犬马都有所养,不敬何以别之。  你如果不孝敬用心,怎么跟动物分别开来呢?  别以为行孝就只让父母吃饱饭,这是最基本的,连国家的建设多要讲物质文明跟精神文明。  所以孝道也应该从物质跟精神两方面进行。  现在物质高度发达,很多人都只重视物质上尽孝,却忽视了精神上尽孝,所以老家里有很多孤寡老人,跟留守儿童。  他们精神上都比较空虚,如果情感上不能够得到温暖,那就会老得很快,病得很快。  有个老母亲,眼睛经常昏花,非常严重,一到晚上,什么也看不见。  她儿女赶快带她到最好的医院,可吃了那么多药都不见好转。  知道找到一个老中医,老中医用药帮她疏肝解郁,然后悄悄跟这儿女讲,你们的母亲揪心得很呐,牵挂太多,你们是不是没让母亲放心呢?  这做儿女的摇摇头,我们在事业上很有成就,家里也盖了新房,有什么让母亲放心不下的呢?  这老中医也通达人情世故,便笑笑说,以后你们多回家,多跟母亲打打电话,跟母亲讲讲你们工作上的一些开心事儿,不要让做母亲的一天到晚闷在家里,让她老人家少些牵挂,可能对身体会好些。  结果也没有再开一些特别的药,儿女就常跟母亲沟通,聊一些心事。  奇怪几个月后,母亲目暗转明,走起路来就不怕摔倒撞倒。  原来母亲的牵挂少了,牵挂也是一种病,牵挂多了新血肝血就暗耗多了,心肝血少,眼睛当然不亮,当牵挂一少,心结一解开,能哈哈大笑,病痛也少。  大家看这孝心是不是父母最好的良药啊!
  8、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出必告,是君子坦荡荡。  反必面,是事无不可对人言。  居有常,是安居,日常起居要规律。  业无变,是乐业敬业,不会厌倦自己工作,到处想跳槽换职业。  大家想想,你做到这点,那已经是个不简单的人了。  现在有些小孩子他到外面不告诉父母,暑假到河里洗澡,掉到河里了,父母都找不到。  为什么呢?  偷着去玩乐,危险了,也不知道。  还有些小孩子明明出去跟猪朋狗友们干些偷鸡摸狗的事,背地里偷偷去抽烟,甚至被引上吸毒的道理。  这都源于小时候,《弟子规》没有教育到位。  长大后才养成我行我素的习惯,有什么事情,不光明的,根本不敢跟父母说,甚至骗父母,这样父母日夜都心不安。  你说这样做儿女能叫孝顺吗?  只给家里添乱,让父母担心。  这样不能坦荡待人,你不是给父母不断增加压力负担吗?  所以出必告很重要,你如果去游泳前先告诉父母,父母知道那里水深危险,就会拦住你,避免生命危险。  有很多事情,孩子根本不知道这样做下去,究竟有没有危险。  如果不让父母定夺,一意孤行,就很容易出问题。  因为每年都能听到大量孩子在溪边洗澡,被水淹死的报道,甚至到高山上游玩迷路了,或者从山上摔下来。  所以暑假时,学校都会反复交代,切莫去深溪洗澡。  这出必告练就的是君子坦荡荡的胸怀。  而反必面就是回家后面见父母,跟父母讲自己今天做了什么。  这样父母就能很快地感到安心。  有些孩子在外面跟人打架,回家鼻青脸肿,闷声就躲进卧室,连父母都不叫一声,这样父母就一头雾水,晚上连睡觉都睡不安,你说这样娃子是给家庭带来安稳还是带来负担呢?  所以说《弟子规》它是齐家的大根大本,可以令家庭和谐美满,因为他促进长幼兄弟之间的交流沟通,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在一个家里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东西,为什么我们这个社会,很容易有代沟,所谓代沟就是上下两代人之间共同语言很少,很难沟通,就像有条鸿沟在那里,没有桥梁,不能彼此往来,沟通感情。  这是因为《弟子规》没有落实到位啊!  有人说,父母很老土,手机也不会玩,说话也不新潮,根本没有共同语言。  其实真正爱父母,不需要共同语言,只需要有一颗共同关照的心。  如果这条鸿沟没有桥梁,就联系不起来,那么这桥梁是什么?  桥梁就是你的孝心啊!  有孝心这条鸿沟就会架起一座高桥,往来无障碍。  没有孝心,这条鸿沟就会越裂越大,最后两代人一见面,形同陌路,甚至吵闹不断。  所以在当今社会,落实《弟子规》教育太重要了,你不要仅仅把出必告,反必面理解成简单的谈话。  这里面可有一颗温暖的孝心在其中啊!  它可以让家里减少很多烦恼,增添很多乐趣。  至于居有常,业无变也非常重要。  安居乐业,爱岗敬业,一直是社会都提倡的。  你如果日常起居都没规律,乱糟糟,你就会精神不振,事业难成。  有个胆囊炎的病人,经常肋痛,口苦,有时痛起来没法工作。  父母很担心他身体会恶变,跟他一起去看医生。  医生也给他开了不少消炎利胆的药,发现吃了有些效果,可一不吃,立马又加重。  这样整个家庭都在操心这事情,将来会不会胆结石,胆癌呢?  他们便找老中医,老中医说,饮食要规律,这胆分泌才会规律。  原来这孩子经常不吃早餐,一饿到中午,就暴饮暴食,吃撑吃胀,晚上没胃口不吃饭,等到深夜又搞点宵夜来填饱肚子,这样瞎折腾就把身体折腾坏了。  老来的父母没有什么令人操心的病痛,倒是这年轻的儿女老是生病不断。  原来他做不到基本的养生规则,你生活起居饮食都没有秩序,怎么能期望身体能够健康正常呢?  《黄帝内经》讲,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你能做到这十二个字,你的健康就有保障,健康有保障,父母就少操心,家庭就更太平。  所以这孩子听从老中医的教诲,三餐准时定量,尽量做到居有常,让日常生活规律正常起来,结果奇迹出现了,没有再吃消炎利胆的药,胆囊炎自动就好了。  这样孩子增添了几分健康的快乐,父母减少了几分牵挂的烦恼,这居有常三个字太有意思了,居然文字可以当药食,言语胜药食啊!  而且大家发现没有,像这种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节,这劳逸不调和引起的疾病,根本不是用药物可以根治的,把生活习惯调到正常规律,你会发现你越来越精神,干活越来越起劲,烦恼病痛越来越少。  安居乐业,其实是人生一大享受。  如果你居处不安,做事业不快乐,那么你拥有再多的东西一点都不受用。  有个职员经常跳槽,到哪个单位都认为这工资太低,老板不行,都干不久就换工作。  换来换去,搞得人消耗得很厉害,精神憔悴,身形瘦弱,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得了什么大病,生活条件这么好,吃东西尽不长肉,一派瘦骨嶙峋,好像一阵风就能吹倒的样子。  人家很多都嫌长得太胖,要去减肥,他却不一样,要去找医生看看吃什么药能增肥增重的。  中医看他双眼贼亮,神识散乱,心念焦急,便跟他说,你现在神不安,心不定,吃什么药都很难长肉。  只要你生活规律,事业稳定,内心天人交战少了,自然心宽体胖,身上自动会强壮起来。  他刚开始以为医生在骗他,这么多年,他都没有强壮过,都处于不断耗损状态,一定身体有病,关我事业有什么联系呢?  后来他就找到一份稍微能够稳定的事业,老板勉强可以,工资也没那么抠门,干起来还算舒适满意。  这样生活很容易规律起来,事业也慢慢稳定下去,奇怪一两年间他没有吃什么增肥药,身体自动长了十来斤,周围人都不可思议。  不知道他为什么变了,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原来规律稳定的事业,能够让人强壮。  而不断地跳槽抱怨,却会让人消瘦精神憔悴,社会需要稳定,人心更需要稳定,家庭需要稳定,事业更需要稳定。  大家看,这《弟子规》历不厉害,居有常,业无变,就这六个字,你如果践行到位,事业很快步步高升,身体也容易强壮起来。  时间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大道就在平常之中,所以看得懂的人,都不会轻易去换一种工作,换一种职业,因为隔行如隔山,一个人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态度。  你如果干着这件事,心里去排斥,那么你有再多聪明才智,也不可能将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所以人在选择事业很重要,选好事业后,不要轻易改变,不要以为别人那边工资高,我就记着跳槽,你能够把当下手头的事业做好,你就是最成功的了。  很多时候,成功绝对不能凭着工资来衡量,要凭你的心是不是安于事业,乐于事业。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弟子规》不仅教孩子,也教职工大人们如何去做事业。  不仅在尽儿女道,也在尽员工道,不仅适合于家庭,也适合于商场职场,这就是为何现在很多企业在搞《弟子规》教育道理所在。
  9、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有次放学天气热,有两名学生,并没有立刻回家,而是擅作主张,跟小伙伴们跳到河中游泳,在深水里头挣扎几下,就没有再上来了。  这种情况没有都不少见,小小的游泳,看起来是小事,可如果你没有大人在旁边看护,擅作主张,偷偷跑去,那就有失为人子女本分。  这不单失去了自己生命,更让父母痛苦揪心一辈子。  什么叫做子道,子道就是为人子女之道。  一个孩子能够不让父母牵肠挂肚,不管他怎么做,他都是真正的孝道。  而一旦做出各种举动,让父母担心揪心的,这就不是孝顺的行为,而是有亏子道啊!  所以大家不要以为事情虽小,就擅作主张,你可以让你父母带你去游泳池,或者让家人陪伴一起到浅水湾洗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这才是真正的子道。  当然城市孩子,没那么多条件到河里游泳,他们就喜欢到网吧去网游,常有些孩子放学后,扎进网吧里,玩到天黑,父母到处焦急地派人寻找都没找到。  你想想,这时父母多么担心,唯恐你真的出事了,所以你不先禀告父母,虽然一件小小的上网行为,都是有亏子道的。  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不听话的孩子,大家想想如果《弟子规》能够孩童小的时候,种进大脑里,那么小伙伴们一叫他去游泳玩水,他就会说,出必告,反必面,我先去问问我爸妈,这样就可以挽回很多沉痛的代价。  如果别人悄悄递根烟给你,这根烟里头,就含有一些上瘾的鸦片,他跟你说,是男人,就抽了这根烟,或者跟你说,这烟抽了飘飘欲仙,吞云吐雾,太享受了。  如果你学了《弟子规》,马上免疫力就出来了,这时大脑就会弹出一句话,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让我去问问老师,这烟我抽不抽得。  这样这个想引诱你干坏事的伙伴损友就会自讨没趣地远离你。  所以说弟子规不单要学,而且要背得滚瓜烂熟,脱口而出,这样真正碰到事情时,你就能够立刻应变,那么《弟子规》就能成为你的护身符,成为你的保护伞。  在关键时候渡你过一个个的危险难关,甚至直接提高你对邪恶的免疫力,助长你的正气。  中国有一部伟大的医学著作,是学医之人都必须读诵的,叫做《黄帝内经》,上面就讲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道理。  你如果从小就读圣贤书,树立这种正气凛然的风骨,那些邪友损友自动就远离你。  如果你自己正气都不足,没有免疫力,他们一下子就上来引诱你干坏事。  所以当你孩子容易变懒惰,容易干坏事时,并不是外在引诱力太强,而是你内在正气不足,从小圣贤书读得少,这方面正义的免疫力太低了,才会被邪魔歪道所同化影响。  所以有时候,不要太过抱怨外环境,要加强内在正气的建设,如果你房屋牢固,你会担心台风暴雨吗?  根深不怕风摇动。  而《弟子规》就是小孩子品德心性培养的大根大本,一旦学进去,一辈子对各种邪气都有免疫力,就像从小打了预防针,有很多病就不容易得。  这《弟子规》它就是小孩子乃至整个人类的一根非常重要的预防针。  预防针要趁早打,传统文化教育,也要趁年轻时下功夫,功在少年,如果娃子很小就懂得这方面的修养,那么你一辈子就会少很多揪心烦恼。  说白了父母不就希望能养出让自己放心的娃子吗?  所以大家别小看很多小事里头有大道,你在做小事时,用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你人生的命运。  前面我们讲到做人尽量要光明磊落,要方方正正,要事无不可对人言,要直心行事。这样你的人生很容易就步入正轨,走一条宽畅的康庄大道。  你看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们是如何教子的。  刘备在临终时对自己孩子仍然不放心,他特别写了一句话,教育娃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说白了就是不要以为,坏事很小就胡作非为,不敢告人。  不要以为善事虽小,就不去做。  前面我们讲,福特捡废纸,这么小的举动,就为他敲开了职场的大门。  还有小孩子因为任性,擅自作主张,跑到溪边游水这么小的举动,却导致终生难以弥补的懊悔。  教育必须要从细小入手,大家别小看每个细节,人生就像盖房子一样,不断盖上去,这中间如果有哪个细节没做到位,哪扇墙盖歪了,上面都没法再盖上去,甚至会倒下来。  古人说祸患常积于乎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就是这个道理。  你想想,如果你孩子小小年纪就跟同伴们打扑克牌,而且赌图片,你这时没有加以制止,结果一旦养成习惯,他一有财物,一有条件就想跟同伴们赌一把。  你可能以为孩子不就输那几块钱,无所谓,可一旦这习惯一养成,将来再大的家业也不够他输。  所以作为父母如果真正替孩子考虑,为自己将来打算,就必须对很多小事提高警惕,如果是恶小的萌芽,你不要忽略不计,因为他很快就会四处蔓延,就像庄稼田地里的小草一样。  你知道农夫为什么种菜时,经常要勤于去打草吗?  因为小小草不拔掉,就会跟庄稼抢肥料,庄稼就长不好,难有好的收成。  人也一样,如果清净田中种下一棵恶种,这小小的劣习在萌芽阶段,你不根除它,它就会打量地蚕食你孩子的精神气血,让他无心学习成长。  等真正杂草盖过庄稼时,庄稼就颗粒难受,等你孩子坏习惯多余好习惯时,这孩子就成不了材了。  所以做父母千万别溺爱孩子,当下不能纠正孩子,他日必有苦果来尝,当下不拔除杂草,过几天就会覆盖掉庄稼。  所以《弟子规》教人时时刻刻都要断恶修善,恶小断除,正气就会逐渐培养出来。  正气越足,你做什么事情,就越容易成功,你的家庭就越幸福,大家看是不是啊?
  10、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物虽小,对待小物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格局。  勿私藏,太自私寸步难行,懂得分享,道路更宽敞。  苟私藏,如果私藏,就会养成格局不断萎缩的状态。  亲心伤,父母亲、亲人朋友看到后,都会伤心,因为太自私了,不成气候。  有句俗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你长大了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小时候就可以看出来。  大家别以为这种看相是一种迷信,很多小时候形成的性格特点,他一辈子都按这个方向走下去。  如果小时候性格开朗,懂得分享,他长大后,很容易融入社会,跟周围人和谐相处,把事业干好。  如果小时候性格孤僻,心眼小,什么东西都要抓取,争夺,那他长大后,跟社会就很难打成一片,跟周围人也容易造成各种隔膜跟误会,事业也难成。  所以《弟子规》这句话是教人要养成大格局大气象,这样才能有大学问大涵养。  有个小孩子,他跟妈妈去超市,妈妈买了不少东西,而这小孩子发现超市架子下面摆有橡皮擦,这橡皮擦非常漂亮,他情不自禁地把橡皮擦抓在手里,顺手牵羊就带回家去了,也没有付钱。  回家后这妈妈就觉得很奇怪,我没有给孩子买橡皮擦,怎么孩子有这么漂亮的橡皮擦呢?  于是一问,孩子才说,我是在超市那里顺手拿回来的。  这妈妈听了就流泪很伤心,而孩子也不知所以然,惊慌失措,以为做了什么对不起妈妈的事。  妈妈说,儿啊,小小偷针,大了偷金,偷针被人家知道,人家就会唾弃你,远离你,偷金如果被警察叔叔知道,他就会抓捕你,关押你,教训你,如果我儿子被警察叔叔抓去后,我这做妈妈的一辈子都难过啊!你说我伤不伤心啊!  这孩子听了后,非常惭愧地底下了头,说,那我该怎么办呢?  妈妈马上带着孩子回到超市,给超市的老板鞠躬道歉说,对不起老板,我孩子拿了你的橡皮擦没有付钱,是我没有把孩子教好,要多少钱,我立刻付给你。  在付完钱后,孩子拿着这橡皮擦回家,心中大受震撼,原来妈妈教他物虽小,勿私藏的道理。  小小的物品,那也是物品,你对这物品的态度,就决定你的品性。  妈妈看孩子懂得在反思了,才说,娃啊,我们不是没钱,有需要的东西,我们就要花钱去买,决不能用手去偷。  孩子更是羞愧地低下了头。  妈妈又说,只要现在改正过来,将来不再犯错,照样是好孩子,就像你写错字了,不改永远错,一改过来,用橡皮擦擦掉,那立马是个好字。  你把自己坏习惯擦掉,养成好习惯,立马做个好人,妈妈就会很高兴。  这孩子听了后破涕为笑,说,妈妈,我要把这块橡皮擦,永远保存起来,以后一有缺点,坏习惯,我就要擦掉它。  妈妈听后欣慰地说,这才是我的好孩子。  大家看什么叫做教育,这便是真正《弟子规》的教育,这孩子后来就成为非常出色的领导,他一辈子都带着妈妈的橡皮擦,提醒他有过就要改,而且要立刻改。  虽然过错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大家看,你的桶如果漏了个小洞,虽然很小,但久了会把你正桶水都漏掉,所以修改漏洞坏习惯,必须当下,必须迅速。  一旦你改过来,又是一个好样子。  自古圣贤都有过错,他们之所以成为圣贤,是因为他们知过能改,人每改一次过错,就进步一点,每修正一次缺点,就上一个台阶,所以人的上进,一方面是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必定是心性的不断刷新改过。  你懂得用橡皮擦擦去错字,用电脑的刷新功能,刷掉紊乱的垃圾信息,那你懂不懂得通过内省自己身口意,去掉恶习惯,即使物品虽小,也不轻易私藏,事情虽小,也不轻易犯过。  改过是个非常优秀的品质,很多大成就者都是从很多错误里头改过成长起来的。  大家看金庸小说,知道独孤九剑最厉害之处,就是败中求胜。一个人一个家庭,在教育娃子时最重要就是这点,一旦娃子稍有过错,就要循循善诱。  大家看怎么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断恶修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呢?  我们来看古代的一个案例。  有个姓陶的大官员,他小时候勤奋好学,非常上进,家中也比较清贫。说  母亲靠辛勤耕田种地,养蚕织布,使他能够不断地学习下去。  后来这陶先生长大后,顺理成章就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官员。  有人就送给他一些咸鱼,他想到家里老母亲也比较喜欢吃咸鱼,马上托人给家带回一坛咸鱼孝敬母亲。  母亲刚接到手时,很高兴,因为孩子知道孝顺,但一问,原来这坛是别人送的。  马上把鱼封好,让人退回去,并写了封信给他儿子说,孩子啊,你是国家官员,怎么能够用公家的东西孝敬父母呢?这样为政不廉,母亲吃了心也难受啊!  大家看到没有,什么是真正的母亲,懂得用善道来教育孩子,这样的母亲是真正善于为人之母的。  因为她替孩子长远着想啊!她绝对不会因为自己喜欢吃咸鱼,就让孩子随便接受别人礼物,甚至在官场里头拼命抓取。  在自己喜好跟娃子的光明前途上,这明智的母亲宁愿不吃咸鱼,也不让娃子为政不廉啊!  大家看,送礼这件事虽然小,如果陶先生私藏了,将来必不能直心行政,秉公办事,多少贪官污吏,就是不能够谨小慎微,多少最后锒铛入狱的官员,都是因为第一步没踩好,才会连续地陷进贪污的深渊当中。  大家看,《弟子规》重不重要,你如果小时候落实得好,长大后,就会依本分行事,而不会受环境影响贪赃枉法。  所以陶先生的母亲严格教子,这是源于这位慈母有长远的眼光。  后来陶先生始终不忘母亲教诲,果然成为非常著名的清官,备受百姓爱戴。  大家想想,为了一时的逸乐而私藏小物,这种快乐跟终身幸福平安,备受百姓爱戴,还有令父母亲不会担惊受怕比起来,毫无疑问,很多人都会选择后者。  可现在很多父母不重视《弟子规》,孩子不读《弟子规》,结果父母希望孩子拼命收礼,孩子也想拼命抓取,即使身在公职,也以公谋私。  虽然刚开始谋的是小利小益,但这些东西很容易助长欲望。  虽然刚开始私藏小物,但将来就会助长贪婪大物之性。  一个人贪心,欲望不断成长,那危险就来了。  所以与其将来逢到危险才措手不及,懊悔难过,不如刚开始就把《弟子规》物虽小,勿私藏,这句话高悬眉头,刻入心中。  那么你的人生,就会过得平安幸福,虽然很多人说平安一字值千金,但真正平平淡淡时他又甘不住,宁愿去求那千金而忘了拿平安。  这时就需要做父母家长在旁边督促,需要大家相互监督,毕竟利令智昏,如果能时时提起这《弟子规》的智慧,就不会被小利小益蒙蔽心眼。
  11、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亲所好,力为具,就是投其所好。  亲所恶,谨为去,就是避其所恶。  亲所好,是修善。  亲所恶,是断恶。  力为具,是努力奉献。  谨为去,是割舍恶习。  在这里我们用从两方面来理解这段《弟子规》。  从物质上要努力尽孝,把父母的资粮准备充足,帮助父母亲实现某些愿望。  而在精神上,则要不断修正自己,如果你从修炼锻炼角度来看这句话,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道理。  比如父母亲下班回家,劳累了一整天,他们一回来,你就赶紧帮他们洗菜做饭,甚至帮他们捶捶背,让他们劳累一整天的心能得到放松。  没有哪个父母亲不希望自己孩子,成为小帮手,能够干家务的。  你想想,要维持一个家多不容易,扫地拖地,洗碗洗筷,刷马桶,煮饭炒菜,一天到晚,父母亲没有停歇下来过。  这时你如果能够从中分忧,尽一份力,那父母亲该多开心。  当然,如果你就知道躲在卧室里玩电脑打游戏,父母三番五次教你出来吃饭,你都没反应,父母不希望你沉迷游戏,你还顶嘴,这就有违亲所恶,谨为去之道。  有些父母亲不太明理,反而断绝了孩子努力尽孝的路子。  孩子跑过来想洗碗,母亲就会说,赶快读书去,家务活不用你操心,把学习给我搞好就行。  孩子读一会儿书,累了,看到父亲在拖地,就跑过来,想拖拖地,劳逸结合,也帮大汗淋漓的父亲分分忧。  而父亲却说,赶紧读书去,这些粗活,由爸妈干了,你只要把书读好,啥活也不用干。  大家乍一看,好像这样的父母很爱孩子,其实无知的爱,等于伤害。  不让孩子做家务尽孝,不让孩子勤习劳苦,这样孩子知读书,动手能力就会很差。劳逸不能结合平衡,越读书就会越不耐烦,越难进步。  大家别小看习劳务干家活,这些表面上看是粗活,但粗活却容易磨炼出优秀的品格,就像现在很多人吃粗粮更健康一样。  让孩子习劳苦,做家务的好处非常多。  首先,运水担柴,可以很快强壮体魄,身体是革命本钱,你体力体能上去,读起书来,就更持久,更有精神。  第二,刷锅洗碗,炒菜做饭,你小时候就学会了,将来结婚后必定会促进家庭和睦,女的能成为好妻子,男的可称为好丈夫。  第三,打扫卫生,扫地拖地,一方面会养成讲卫生的习惯,知道打扫不容易,所以不会随便乱丢果皮纸屑,在打扫过程中,很容易养成勤劳的习惯,以后在学校在单位,只要有点空闲时间,都会做些公益的事,帮助维护环境清洁,这样秩序井然,就能得到周围人的赞赏。  第四,淘米洗菜,觉得不容易,就会想念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吃饭时就会感恩,知道这做粥做饭,会花很多时间跟精力,所以不会轻易浪费,这样就能养成勤劳节俭的美德。  当然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大家看古代凡是读书最有出息的人物,他们大都半耕半读,甚至我们家乡里很多大门上都写着耕读传家这四个字。  耕是耕田种地习劳苦。  读是读书学理明心性。  如果一味地读书,那会成为书呆子,一味地耕田种地,那不过是一介农夫。  两者结合,劳逸有度,方能不断上进。  大思想家卢梭说,每每我读书思想头晕脑胀时,就会到外面散步,或者感谢家务活,这样体力劳动,带动我大脑气血旋转,我脑子马上清爽过来,又有很多灵感。  而大文豪托尔斯泰说,每当我文笔枯竭,写不下去时,我马上会丢掉书本笔纸,跑到农场跟农夫们一起挥着锄头,尽情地运动流汗。  然后再回来写作,立马又文思泉涌。  大家看到没有,古今中外,有成就的高手,他们没有不是体力跟智力平衡发展的。  所以曾国藩教弟子要务农,带兵希望士兵有些农家气。  毛泽东说过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所以你如果没有充分的习劳苦,劳动锻炼,你的思维持久力就不强。  身体不练壮,精神文化方面就不能持续发展。  所以聪明的父母,不仅不会拒绝孩子孝亲干家务活的要求,更加会主动地制造机会,让孩子有活干,不会钻到书堆里,读得晕头转向。  大家看鱼儿潜水久了,都知道要到水面来透口气,更何况是人。  每个人在一个地方,读书呆久了,都要懂得到大自然去跟天地沟通,或者放下脑力活动,干些体力活,让呼吸粗重有力,肺活量加强,这样马上神神清气爽,龙精虎猛。  大家都知道二十四孝里头陆绩怀橘,王祥卧冰的故事。  这种孝道已经不是最高明的了,只能是半孝。  为什么?  虽然小陆绩在袁术家做客,悄悄怀藏金橘,带回去孝敬母亲,其实真正读透《弟子规》也不会做出这种事。  因为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而王祥用自己身体卧在冰上,浑身冻得僵硬,为了求得鲤鱼,这样冻坏了身体,母亲更担心。  所以说,《弟子规》讲,身有伤,贻亲忧。  大家看是不是?  所以孝顺双亲,有时要注意行为,不能莽撞,亲所好,力为具,你在行证这句话时,要考虑到自身的健康安全,还有道德上有没有违规。  如果违背法律或道德,你送金山银山给父母,父母也不会开心。  如果你为了赚取更多的钱,给父母盖新房,买车子,结果你却天天熬夜,透支精血,搞得身体憔悴,大病缠身,这样你用身体性命健康,去换取洋楼别墅给父母住,父母也会住得难过啊!  所以你努力做的事情,必须要合理合法,不能莽撞。  这样父母才能真正的舒心。  所以大家看,忠不能愚忠,孝不能愚孝,心里要亮堂。  之所以有些忠孝会被人批判,是因为这里头很多行为举止,根本已经做过度了。  真正的忠孝那是完美的,忠君孝亲,合理合法。  如果父母喜好烟酒,血压高,天天又咳痰,难道你还不断买烟酒给你父母吗?  这不是把他推到病坑里去吗?  这时你就要利用《弟子规》里头,亲有过,谏使更的道理,后面我们会提到。  如果父母血糖高血脂高,又不喜欢清淡饮食,偏偏好大鱼大肉,必须吃肥吃得咸,明明医生都说过,吃太肥,血管容易堵塞,血粘度会增高,吃太咸,血脉很容易硬化变脆。  这时你难道还会投父母所好,给他们吃得又肥又咸吗?  真正替父母健康长寿想,你就会带父母去看医生,从中开导父母,调整饮食结构。  常言道,若要身体安,淡食胜灵丹。  你如果清清淡淡,虽然没有那么好吃,但父母身体却受用。  虽然三寸之舌,没有那么享受,但吃完后,却二便通畅,浊降清升,神清气爽。  所以父母虽然不喜欢吃清淡的,但你也为健康,为长远着想。  不要好只知道亲所恶,谨为去,这就变成了愚孝了。
  12、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身有伤,贻亲忧,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德有伤,贻亲羞,是光宗耀祖,德行天下。  大家不要仅仅以为,对父母亲好,就是孝的全部。  其实这只是一部分,孝是互动的,是双方的。  你关爱父母亲,父母亲也希望你好好成长。  所以真的按孝道行事,就要保护自己身体健康,快乐成长。  品德高尚,不要粗俗地理解为孝道,仅是后辈对前辈好,子女对父母的爱。  很多时候,爱自己就等于爱父母。  因为你健康了,父母高兴。  你品性良好,父母开心。  你茁壮成长,父母脸上有光。  伤有各种各样的伤,外伤,内伤,劳伤,食伤,忧伤,房事伤等。  但是各种各样的伤,父母其实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如果我们身体有损伤,让父母担忧,牵挂,真的非常不孝。  所以孝道普及的过度,青少年孩子们,都会小心谨慎保护自己。  大家看,为什么现在有不少人抑郁,甚至自杀,而且每年都有一些大学生跳楼。  你想想父母要养一个大学生容易吗?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活法与弟子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