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隂阳二度经》下载佛教最经典的经书经书

佛教经典、经书应该如何学习?《金刚经》有什么辅助阅读的书籍值得推荐?
佛教经典浩如烟海,目前仅仅对最短的《心经》有一些大意了解,不知道自学的话大家都采取什么方法?想要开始研读《金刚经》,但是目前手上的《李叔同解经》就连解释也是很多术语的文言文,完全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也有的同修说读经应当“不求甚解”,不用刻意去知道经文的意思,多读自然会慢慢领会含义。但是没有意义的文字实在很难读下去啊!求解,谢谢
《金刚经》通俗版我曾见,佛陀合十双掌。今此时,给你一个影子。
——秒念法师---------------------------------------------一 不是开始阿难讲这段往事的时候,一直颤抖。舍卫国,有一个铺满黄金叶子的园林,叫“祗树给孤独园”。这里除了孤独的树,还有孤独的佛,还有孤独的佛的讲坛。或许佛并不孤独,佛还有他的弟子,他的一千两百五十个弟子。午时,吃过饭,佛收起袈裟、清洗双脚。走到讲堂,拍拍垫子,坐下。---------------------------------------------二 不是没说须菩提走上前,跪下行礼。问:“若有寻常人,想要涅槃成佛,该如何?”佛:“止念,降心。”问:“念何以止,心何以降?”佛:“念这样止,心这样降!”…………答:“弟子愚钝!”---------------------------------------------三 不是不答佛:“我灭度的众生,本多不可数。实则没有众生被我灭度,为何?”答:“不知!”佛:“众生不在我心里,众生在众生心里。”答:“不懂!”佛:“花在你心里,花心里无你。”答:“您是说,不要有分别心?”佛:“不错,所谓四大皆空,就是四大皆不分。”答:“四大?”佛:“不分你我,不分人兽,不分生灭,不分不分。”答:“不懂!”佛:“不说!”---------------------------------------------四 不是不止问:“修佛的人,应该如何对待生活,对待别人?”佛:“栽培!”答:“栽培?”佛:“生活就是果园,别人就是果子。你只栽培,却不去吃果子。”答:“您是说,不求回报的多做布施吗?”佛:“是!”问:“可是这样很痛苦吧,像个傻子?”佛:“布施就是福报。”答:“是吗?那福报大吗?”佛:“大不可量!”答:“大不可量?”佛:“看到天边巴掌大的浮云没?”答:“是。”佛:“你去量量它有多大?”……答:“弟子懂了!”佛:“福报亦如浮云,不可测量!”---------------------------------------------五 不是色相问:“如何理解色相?”佛:“眼见即为色相。”问:“如何理解眼见?”佛:“你能看到我吗?”答:“能!”佛:“能不能说,你看到的我,就是我本身?”答:“不能吧。”佛:“缘何?”答:“您动,眼不动。”佛:“哦……”答:“您是一部电影,我看到的只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又如何等同一部电影?”佛:“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答:“弟子记下了。”佛:“懂?”答:“略懂。”佛:“说说!”答:“凡肉眼所见之相,都是表相,都是片段。通过片段来认识整体,就会偏差。只有看到生灭性,才是看到本来。如其本来,就是如来。”佛:“再说说!”答:“一条毛虫,开始是卵,后来是虫,最后化蝶。说它是卵、虫或者蝶,都是短暂的真相,由卵变成蝴蝶的过程,才是它的本来,才是它的如来。”---------------------------------------------六 不是法相问:“佛法虽精深,只怕太深,无人相信!”佛:“多虑!”问:“哦?”佛:“非但有人信,更有人修,可修之人,皆是有缘。”答:“哦?”佛:“因为他们非但放下了色相,还放下了法相。”问:“弟子愚钝!”佛抬起食指,顺着食指,是一片花草之地。佛:“帮我把那株花摘来?”答:“哪株?”佛:“就是那株!”答:“红色的那株吗?”佛:“是!”须菩提把花奉上。佛:“这花什么颜色?”答:“红色的。”佛把叶子揪掉,问:“现在呢?”答:“还是红色的。”佛:“第一次说红色,你是为了区别其他花色。第二次说红色,你是为了区别绿叶。可第三个呢?”答:“弟子懂了!”佛:“说!”答:“虽然花只是花,已无需用红色来分别,但是弟子心中仍留有颜色的念头。眼中的红色便是色相,心中的红色便是法相。”佛微笑:“这花什么颜色?”答:“没有颜色。”佛:“再想想?”……答:“什么是颜色?”佛:“你懂了!”答:“我懂了!”佛:“我讲过佛法吗?”答:“讲过啊,弟子常听。”佛:“你听懂了吗?”答:“听懂了!”佛:“听懂什么了?”答:“听懂佛法啊!”佛:“听懂的佛法呢?”答:“啊……”佛:“度过河吗?”答:“度过。”佛:“怎么渡的?”答:“乘舟。”佛:“你乘的舟呢?”……答:“弟子懂了!”佛:“我讲过法吗?”答:“讲过。”佛:“你听懂了吗?”答:“听懂了。”佛:“听懂的法呢?”答:“丢了!”佛:“‘丢了’不是法?”……答:“不是丢,是您根本没有讲过佛法。” ---------------------------------------------七 不是无为佛:“我觉悟了吗?”答:“世上本没有觉悟一回事。”佛:“没这回事?”答:“以觉悟放下觉悟,放下不是真觉悟,没有才是真觉悟。”佛:“世上有觉悟之法吗?”答:“没有觉悟,更没有觉悟之法!”佛:“我说的不是法?”答:“能说出来的法,就不是法,而是话。话只能听,不能修。”佛:“佛法不可取?”答:“不可取!”佛:“佛法不可说?”答:“不可说!”佛:“佛法没有法?”答:“没有法!”佛:“佛法却不是没有法?”答:“却不是没有法!”佛:“圣贤,何以有别?”答:“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何为无为法?”答:“无为法,就是无法而为之。说是无为,即非无为,是名无为。”佛:“说人话!”答:“说无为,是和‘有为’相对的,只是个名号,并非真的无为。”---------------------------------------------八 不是佛法佛:“世界大不大?”答:“无量大。”佛:“若有人用无量大的珍宝来布施,福德大不大?”答:“福德亦无量大。”佛:“你说福德大,是不是说,你还有福德之心?”答:“我怎么会有福德之心呢?”佛:“哦?”答:“说是福德,既非福德,是名福德。没有福德,何谈福德多?这只是姑且的比喻。”佛:“很好,如此,我们还可以谈下去。”答:“是!”佛:“若有人,相信此经,并广为传颂,这样的福德大不大?”答:“福德比前面的人更大。”佛:“为何?”答:“不知道为何!”佛:“一切佛,一切佛法,都出于此经。”答:“啊?”佛:“须菩提呀,佛法要是能说出来,就不是佛法本身了。”答:“不懂!”佛:“圆!”答:“圆?”佛:“圆周率!”答:“圆周率?”佛:“圆周率是多少?”答:“3.14。”佛:“3.14?”答:“3.……”佛:“准确吗?”答:“无法准确,永远差一点!”佛:“佛法就是π,佛经就是小数。小数能代替π吗?”答:“不能!”佛:“佛经能代替佛法吗?”答:“也不能!”---------------------------------------------九 不是渐进佛:“初级学佛者,能不能说,自己想成佛?”答:“不能!”佛:“为何?”答:“所谓初级,就是入门,入门就是入佛门。佛就是无我,我心无我,我不入我心,才是入门。”佛:“中级学佛者,能不能说,自己想成佛?”答:“不能!”佛:“为何?”答:“所谓中级,就是小成,小成就是大视野。大视野就是生灭观。以生灭来观世事,世事便可淡如水。淡如水,好喝!”佛:“哦!”答:“只可惜!”佛:“只可惜?”答:“只可惜,小成就是还没成,空有生灭观,没有生灭行。”佛:“高级学佛者,能不能说,自己想成佛?”答:“不能!”佛:“为何?”答:“所谓高级,就是大成,大成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是知也知、行也行。若能知行合一,世事便可趣如戏。趣如戏,好看!”佛:“哦!”答:“只可惜!”佛:“只可惜?”答:“只可惜,大成也是还没成,虽可知行合一,却在知行合一,我思故我非佛!”佛:“终级学佛者,能不能说,自己想成佛?”答:“不能!”佛:“为何?”答:“所谓终级,就是已成,已成就是不可说。不可说,不必说,不能说。”佛:“一说即错?”答:“一说即错!”佛:“你已不能说?”答:“我已不能说!”---------------------------------------------十 不是净土佛:“你已知道,佛本无法?”答:“我已知道!”佛:“你可知道,佛土亦非庄严?”答:“我亦知道!”佛:“哦!”答:“若有庄严,则有不庄严,便是分别心。”佛:“你懂了?”答:“我懂了!”佛:“什么是佛?”答:“止心为心。绝对静止的心绪,就是佛心。”佛:“如果有个人的身躯,如同高山那么高,他大吗?”答:“他真大!”佛:“何以?”答:“若说大,则有不大,‘大’只是一个表达。对于更大,它就是小。”佛:“你已可以,诸相非相?”答:“我已可以!”---------------------------------------------十一 不是不大佛:“恒河里的沙子,多吗?”答:“真多!”佛:“假如,恒河不止一条,而是如恒河里的沙子一样多。所有恒河里的沙子,多吗?”答:“一条恒河的沙子已很多,何况是多如沙子的恒河。”佛:“堆满世界的珍宝,多吗?”答:“真多!”佛:“假如,世界不止一个,而是如同恒河里的沙子一样多,所有世界里的珍宝,多吗?”答:“真是太多了!”佛:“如果,有人用这么多的珍宝布施,得到的福德大吗?”答:“真是太大了!”佛:“如果,有人可以读懂这本经书,并讲给他人。这个人的福德,大吗?”答:“这个人的福德,比用珍宝布施的人更大。”---------------------------------------------十二 不是正教佛:“什么是正教?”答:“无以歪斜,就是正。”佛:“什么是佛塔?”答:“有佛之地,便是塔。”佛:“如果有人,以此经为正,便是佛。此人所在之地,便是佛塔。”---------------------------------------------十三 不是真经问:“您与我的这番话,以后要是整理成经,应该怎么称呼,凭什么可以存世?”佛:“就叫《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此名便可存世。”问:“为什么?”佛:“你说!”答:“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佛:“你说人话!”答:“您说它叫大智慧,是为了区别于小智慧,只要小智慧的概念存世,大智慧就不会消失。”佛:“我可曾讲过一句佛法?”答:“您未曾讲过一句佛法!”佛:“红尘世界中,微尘是不是很微小?”答:“极其微小!”佛:“微尘,是不是也由更小的微尘构成?”答:“怕就是!”佛:“所以?”答:“所以,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佛:“说人话!”答:“说一个尘埃微小,是相对更大的尘埃来说的,对于更小的尘埃,这个尘埃就不是小的了。”佛:“这大千世界,是不是很大?”答:“极大!”佛:“很多这样的世界,是否同样构成了更大的世界?”答:“怕就是。”佛:“所以?”答:“所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说人话!”答:“说一个世界大,是相对更小的世界来说,对于更大的世界,这个世界就不是大的了。”佛:“有人,用生命来布施。这样的功德大吗?”答:“极大!”佛:“可是却不及说上几句《金刚经》!” ---------------------------------------------十四 不是寂灭问:“什么是世界的真相?”佛:“真相,就是诸相非相。”答:“就像您说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是!”问:“那,如果诸相可以非相了,是什么境界?”佛:“就是实相!”答:“实相?”佛:“实相就是真相,真相就是没有相,没有相不是一个相,只是一个名称。”问:“为何有人可以成佛?”佛:“因为有人无分别心。”问:“分别心不是只有四种吗?”佛:“四种只是一个借代,代表了所有的分别心。”答:“所以没了四种分别心,就是没了所有相。”佛:“对,没有所有的相,就是佛相。”问:“如果有人听到金刚经,可以不惊不怖不畏,那可真罕见!”佛:“为什么?”答:“因为这个人必须明白:轮回的真相!”佛:“你已知道?”答:“我以知道!”佛:“你已知道世间本没有轮回!”答:“世间本没有轮回!”佛:“我上辈子被歌利王肢解身体,这不是真的吗?”答:“您是想给众生一个表率。您都被肢解了,众生还有什么说的?”佛:“我不但上辈子,我曾经受过五百世的苦难,这都不是真的吗?”答:“弟子知道,您是真语者、实语者!弟子更知道您的良苦用心!”佛:“现在,说说你了解的涅槃之道吧?”答:“就是无实无虚!”佛微微抬手,指向太阳的方向。佛:“你懂了吗?”答:“您是说,佛经就是指头,佛法就是太阳。虽然佛法说不出来,却可以有个方向。”佛:“你怎么知道手指是在指太阳?”答:“您是说,我不应该想到太阳。想到太阳,就是着相了。而应该无视太阳,直至太阳后面无限的虚空!”佛:“等着!”须菩提一直看着佛主手指的方向,突然有鸟飞过。答:“我悟到了!本没有一个具体的佛法,有什么就看到什么,这就是‘无实无虚’?”佛:“鸟呢?”答:“飞走了!”佛:“不是鸟飞走了,是世界老了!”---------------------------------------------十五 不是迷信佛:“如果有人,在万劫的轮回中,以死布施,功德大吗?”答:“大!”佛:“如果有人,只是读金刚经,功德大吗?”答:“大!”佛:“哪个更大?”答:“读经更大!”佛:“我不断强调读金刚经的功德,为什么?”答:“您的意思是?”佛:“有些人,不喜欢高深的佛法奥义,觉得不实在,更不愿传播。怎么办?”答:“所以您就以功德为诱,希望他们可以沾染一些佛法奥义?这不是欺骗吗?”佛:“你有过饥饿吗?”答:“当然!”佛:“怎么办?”答:“吃饭!”佛:“饱了吗?”答:“饱了!”佛:“饭呢?”答:“吃了!”佛:“饥饿呢?”……答:“噢!”佛:“你懂了?”答:“我懂了!”佛:“说!”答:“饥饿如同功德,佛法如同食物,吃饱如同成佛。吃饱的人自然就放下食物。正如成佛的人,自然就放下功德。”佛:“所以呢?”答:“既然如此,何不说的更大些,就说天地人神,宇宙寰宇,有此经之地,就是佛塔,悉当拜受。”佛:“善哉!”答:“善哉!”---------------------------------------------十六 不是业障佛:“如果有人不断诵读金刚经,可是却没有得到幸福,这是为什么?”答:“是上辈子的业障太重,读经其实已经消灭掉不少了。”佛:“我曾在无数次的轮回里,侍奉过万亿位佛,我的功德,和读金刚经的人相比,你觉得如何?”答:“您的功德,要比他们的功德大的多!”佛:“但是,我会居功吗?”答:“不会!”佛:“所以应该怎么说?”答:“您的功德和读金刚经的人相比,小的不能再小了,简直万分之不及一。”佛:“现在,你知道金刚经的力量了吧。”答:“我已知道!”佛:“你也知道为什么?”答:“我也知道!”---------------------------------------------十七 不是无我问:“我曾问您,若有寻常人,想要涅槃成佛,该如何?”佛:“我当时说:止念,降心,去分别!”问:“现在来看,究竟有成佛之法吗?”佛:“没有!”问:“佛主本人也没有吗?”佛:“也没有!”问:“怎么会这样?”佛:“如果有这样一个法,我就不能传给你们了。”答:“为什么?”佛:“佛法就是一切的方法,一切的方法,我怎么传?”问:“可是有人非要说,您有成佛之法呢?”佛:“真的没有。”问:“如果非要说呢?”佛:“那这个方法,就是若有若无,是有是无,时有时无!”答:“无实无虚?”佛:“一切法皆是佛法!”答:“一切法?”佛主掐了须菩提一把。须菩提:“哎呀!”佛:“你疼吗?”答:“疼!”佛:“现在呢?”答:“不疼了!”佛:“为什么?”答:“疼过去了!”佛:“懂了吗?”答:“噢!您是说:来的迎,走的送,不来不去的就等!”佛:“还记得‘说大身,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吗?”答:“这个我记得,就是用不可能存在的‘巨大身躯’来形容比一般人更高级的存在方式。”佛:“菩萨也是一样,只是形容境界的一个名称,是一种行为。”答:“哦。”佛:“如果一个人心中还有度化别人的想法,这种行为还是菩萨吗?”答:“当然不是,因为有这个想法,就是有你我的分别心。”佛:“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度化别人的想法,这种行为还是菩萨吗?”答:“也不是,因为强制自己不起私欲,就是一种私欲!”佛:“如果一个人不知不觉的在度化别人,也不知不觉的在得到好处呢?”答:“这个人,是活菩萨!”佛:“所以,菩萨可以追求福报?”答:“是的,菩萨可以追求福报!”佛:“为什么?”答:“因为,众生需要被菩萨的圆满来震撼,需要一种引导的力量。”佛:“比如说?”答:“比如说,虽然没有极乐净土,菩萨依然要传说极乐净土的美好,就是因为众生需要这种美好的力量!”佛:“不知不觉的发起慈悲心,就是真菩萨!”---------------------------------------------十八 不是无心佛:“如来有肉眼不?”答:“有的。”佛:“如来有天眼不?”答:“有的。”佛:“如来有慧眼不?”答:“有的。”佛:“如来有法眼不?”答:“有的。”佛:“如来有佛眼不?”答:“有的。”佛:“恒河之中,所有的沙子,多吗?”答:“多。”佛:“如果每颗沙子,都是一个世界。这些世界的众生多吗?”答:“多。”佛:“每个众生,都每个众生的心绪,可是我却都知道,这是为什么?”答:“因为您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这些都是比喻!比喻!”答:“啊,那是?”佛:“河流能断吗?”答:“断无可断。”佛:“你懂?”答:“因为众生的心绪,只有一种,就是‘得不到’,所以,您都知道!”佛:“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十九 不是功德佛:“如果有人用无量的珍宝来布施,功德大不大?”答:“大!”佛:“有多大?”答:“非常大!不过……”佛:“不过?”答:“不过我知道,您不是考验我是不是有功德心。您是在考验我是不是可以真的不被诸法所限制,不被功德所限制。”佛:“你已悟到?”答:“我已悟到!”佛:“世间又怎么会有功德!”答:“是的,世间当然不会有功德,只不过,众生在追求这些功德的时候,才得到了真的‘功德’!”---------------------------------------------二十 不是无相问:“可以根据外表来判断一个人是佛吗?”佛:“我是佛吗?”答:“是!”佛:“你见过我吗?”答:“见过!”佛:“你见过的我,就是我吗?”答:“不是!”佛:“既然,你看到的我,不是我。后世的人,可否看到一个不是我的我?”答:“弟子懂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佛。”佛:“可以根据外表来判断一个人是佛吗?”佛:“不可以!”答:“为什么?”佛:“佛在心中,不在眼中!”---------------------------------------------二十一 不是无说佛:“我说的话,是不是就是佛法?”答:“不是!”佛:“为什么?”答:“如果有人说,如来说的话,就是佛法!就是诽谤您,是不理解您说的话!”佛:“你又是个东西,又不是个东西!”答:“您怎么骂人呢?”佛:“你又是个佛,又不是个佛!”答:“您是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佛?每个人的方法,就是自己的佛法?”佛:“说是每个人,就是所有人;说是所有人,就是每个人!”……---------------------------------------------二十二 不是无法佛:“我修得正果,是得到一个叫“正”的果子吗?”答:“当然不是,您这是比喻!”佛:“那就是说,我虽修得正果,实际上什么也没得到?”答:“以弟子来看,是的!”佛:“的确是的,我其实没有半点佛法!”答:“啊?”佛:“没有佛法,就是佛法!”---------------------------------------------二十三 不是善法佛:“什么是正法?”答:“正法就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佛:“用一颗没有分别的心,修一切善法,即得正果。”答:“‘修一切善法’,不是就有分别心,有高下了吗?”佛:“善法,是相对恶法来说的,不恶不一定是善,不恶就是佛,只是用‘善’来表示!”问:“佛大彻大悟后,真的没有所得吗?”佛:“须菩提啊,不想成佛,就是成佛的唯一方法!”---------------------------------------------二十四 不是回报佛:“如果有人用无量珍宝来布施。功德大不大?”答:“大!”佛:“如果有人没事就读个一句半句《金刚经》的,功德大不大?”答:“也大!”佛:“两者相比,哪个大?”答:“后者更大!”佛:“为什么呢?”答:“您希望众生向善!”---------------------------------------------二十五 不是度者佛:“你觉得我是想要普度众生吗?”答:“是的,弟子知道,这是您的理想!”佛:“你、你、你……”答:“弟子错了吗?”佛:“从-来-没-有一个众生被我度化!”答:“怎么会呢,您度化的众生数也数不清!”佛:“那是你数的,我怎么会数呢?我要是数这个,我不就‘有我’了吗?”答:“弟子明白喽!”佛:“记住!功德都是别人给的,你不觉得是功德,就不是功德。”佛主歪头斜视,那是一株连根花。片片叶子,皆可成花。新花一成,老叶必枯。佛:“你说,是枯叶布施了鲜花,还是鲜花布施了枯叶?”答:“当然是枯叶布施了鲜花。枯叶不惜枯萎,都要给予鲜花足够的养分。”佛:“其实,是鲜花布施了枯叶。因为鲜花给了枯叶一个可以布施的机会!”答:“哦……”佛:“你懂了吗?”答:“懂了!”佛:“菩萨和众生,谁度化了谁?”答:“是众生度化了菩萨,因为众生给了菩萨一个度化的机会!”---------------------------------------------二十六 不是法身佛:“有修佛的,说看到了我,你怎么看?”答:“是的!是您显了神通,度化他们!”佛:“如果是,佛就一大把了!”答:“那是……”佛:“记住,我只是一个老人,牙已经快掉了。我的神通,不在凡间。”问:“那您的法身,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佛:“所谓法身,就是佛法的身体化。是个比喻!比喻!”答:“弟子明白!”佛:“佛是一个人吗?”答:“佛不是一个人,佛是一种境界!”佛:“那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佛?”答:“是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佛!”佛:“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二十七 不是断灭问:“那就是说,佛法无法学,佛主也无法见,成了佛就是成了一场空?”佛:“不要以为,成佛就是什么都断灭了。千万不要这样想!”答:“为什么?”佛:“一心修佛者,应该知道,空不是无。”问:“空不是无?”佛:“你有作过画?”答:“有过,可这和空有什么关系?”佛:“作画需不需要白纸?”答:“当然需要!”佛:“白纸就是空,没有纸就是无!”答:“懂了!有一张空白的纸,就有无限的作画可能!”佛:“对,涅槃不是无,涅槃不是终结。涅槃是开始,是新的开始!”---------------------------------------------二十八 不是不贪佛:“如果有人用无量珍宝来布施。功德大不大?”答:“大!”佛:“如果有人觉悟到‘诸法无我,得成于忍’。功德大不大?”答:“也大!”佛:“两者相比,哪个大?”答:“后者更大!”佛:“为什么呢?”答:“您是想让我说,‘以财布施,再大也大不过佛法的布施吗?’”佛:“福德如同血液!你懂吗 ?”答:“您是说,对于觉悟到‘物我同一’境界的人。福德就如同他自己的血液。福德按需分配给所有的众生,就好像血液按需流到所有的部位。”佛:“现在,你还觉得修佛者不应该接受福德吗?”答:“修佛者把众生当成自己,把世界看成一家,如同长辈一样管理着我们的福德。这样的‘贪婪’,简直太无私了!”---------------------------------------------二十九 不是如来问:“有人说,如来就是:好像来了,又好像走了;好像坐着,又好像躺着。对吗?”佛:“世人不了解我的深意!”问:“深意?”佛:“所谓如来,实无所来,亦无所去。如同……”答:“如同?”佛:“如同来过,便是如来。”问:“那佛法又是如何——如同来过的?”佛:“来的意义,就是为了走。得到的意义,就是为了放下!”问:“放下?”佛:“放下,就是圆满!”答:“圆满?”佛:“你,玩过呼啦圈?”答:“倒是玩过!”佛:“圆满就像套在你身上的呼啦圈。你觉得应该如何让它圆满?”答:“如果呼啦圈在我身上套着的话,那么无论如何,我都只能看到半个!”佛:“如何可以让它完整?”答:“弟子懂了!您是要弟子放下!呼啦圈放在一旁,它就是完整的,就是圆满的!”---------------------------------------------三十 不是不二佛:“如果,把世界分解成微尘,微尘多吗?”答:“极多!”佛:“如果,再把微尘分解的更小,小微尘多吗?”答:“更多!”佛:“这样一直分解下去,会有尽头吗?”佛:“这个……弟子不知……”佛:“如果,世界可以构成更大的世界,世界大吗?”答:“极大!”佛:“如果,更大的世界还可以构成更更大的世界,更大的世界大吗?问:“更大!”佛:“如果,每一粒微尘,都是一个世界呢?”答:“那就真是,无大无小,无多无少了。”佛:“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个确定的真相,那这个真相,就是一合相。”问:“何为一合?”佛:“一合,就是终极,终极就是不二,合而不为一,即为一合。”答:“不懂!”佛:“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答:“不懂!”佛:“一合相,就是不可说,一说就错。”答:“可惜!”佛拈花微笑。……---------------------------------------------三十一 不是知见佛:“如果有人以为,佛说的就是四种分别心,这样对吗?”答:“不对。”佛:“为何?”答:“说分别心,即非分别心,是名分别心。”佛:“向善之人,对于一切法,都应如是知、如是见,不生法相。”问:“法相?”佛:“说法相,既非法相,是名法相。”---------------------------------------------三十二 不是泡影佛:“我老说,诵经传法,功德无量,为什么?”答:“您是想把佛法广而告之?”佛:“想!”答:“想?”佛:“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人最终觉悟佛的终极奥义!”问:“终极奥义?”佛:“就是如如不动!”答:“如如不动?”佛:“假如我是人,那我走在空间里。”答:“是!”佛:“假如我是物,那我走在时间里。”答:“是!”佛:“假如我是时间,那我走在哪里?”答:“这个……这个……”佛:“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答:“善哉!”佛长吁一口,说:“此经毕!”须菩提起身,涕泪悲泣。佛:“须菩提啊,我渴了,想喝水。”答:“您是说:是渴,即非渴,是名渴!”佛:“须菩提啊,我只是渴了,快去倒杯水。”答:“啊!噢!弟子这就去倒!”然后佛就站起来,独自走向一棵孤独的树。阿难说,那时天空刮着风,他却感觉不到。
索达吉堪布的&金刚经释&
对于金刚经本身,我原来参考的是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后面参考星云大师的《金刚经讲话》,在这里主要还是推荐星云的《金刚经讲话》。对于佛教一些基础术语解释,赵朴初出过佛学知识答疑,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但感觉都还是不全,对应术语个人建议是遇到了上网,网上有好几个佛学知识大词典的网站,随时都可以查询到。最好给一个我最近写的一篇文章,谈佛学知识学习过程的,可参考:学习的切入点刚开始一定要简化,理解最基本的佛三法印,四圣谛,五蕴,六度,八正见,十二因缘,因果论等最基本的思想和义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诸法皆因缘起,缘起性空,从认识诸行无常到了解诸法无我,从无我,无住到无相。佛学知识体系和证悟结构相对完整。在这块建议阅读的书籍包括赵朴初的《佛教常识问答》,圣严法师的《佛学入门》三本书,除此之外两本书是《正见,佛陀的证悟》,《佛教的见解和修道》以了解最基本的三法印,无我,空性等基本思想。小乘佛教只认释迦摩尼为佛,在《古道白云》一书里面详细了讲述了乔达摩悉达多王子从出生,离家苦行,菩提树下顿悟成佛,鹿野苑弘扬佛道,到涅槃入灭的全过程,在刚开始学习和认识佛学和佛教的时候是很好的入门读物。在这个阶段还有一本适合切入的书是《了凡四训》,可读性很好,既有佛学方面的基本内容,也有儒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章讲解了善有善报,行善积德的基本道理。学习的入门读物佛学分空,有两宗,而空以《大涅槃经》600多卷为核心。这里面高度的浓缩版本又是《心经》和《金刚经》,这两本书都在讲我空和法空,无住和无相,将无我空性的道理。缘起性空,对内不执着于自我,对外不住于相,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心自然是清净心和菩提心。这两部经,分别参考玄奘法师和鸠摩罗什的翻译版本,文字很优美。具体可以参考的书籍包括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星云法师的《金刚经讲话》,明奘法师《金刚经讲记》,净空法师讲《金刚经》,而对于心经本身不适合做太扩展的解释,参考中华书局出版的《心经》即可。在这个阶段,我辅助看了六组慧能的《坛经》,这个参考的的星云法师的《六祖坛经讲话》讲的很细致,六组慧能因《金刚经》一句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顿悟成佛,强调的是明心见性,即心即佛,烦恼即菩提的般若智慧。特别是里面的定慧品,顿渐品,般若品等,确实有一种读后豁然开朗的感觉。学习的渐进过程走了前面两个步骤后,感觉到后面的学习开始变得相当困难,特别是我前两年买了《楞严经》后发现也很难真正理解和明白。最近又购买了中华书局的《楞严经》,《圆觉经》和《维摩诘经》等。感觉原有止步的一个学习路径又有一种豁然打开的感觉。即《金刚经》和《心经》是大般若经的高度浓缩,应该是看做公理和定律方面的书籍;而《楞严经》是具体详细证悟过程的书籍,对于《圆觉经》和《维摩诘经》则是方便之门,类似专门的解惑答疑手册。在入门阶段仅仅是知道理论,理论怎么得来的往往很难解释清楚,特别看了《圆觉经》和《维摩诘经》后发现这两本书正好就是解惑的手册,而且这两本书和前面谈到的《金刚经》和《坛经》都很有强的关联关系,包括禅宗很多扩展思想也对这些经书有吸纳。而《楞严经》也是一样的道理,刚开始看不明白是正常的,学习到一定的程度后自然回头在看就容易明白。常住真心,性净明本,如来密因从破妄见到显真性,修证了义从观行到证悟,而菩萨万行到破五十阴魔更是层层递进的解证过程,只有脉络梳理清楚后面逐步深入才有可能。另外推荐两篇早期整理的金刚经知识地图:
这篇开示非常不错,强烈推荐一读:------------------------------------------------------------------------------------------------------------------------------------------《金刚经》宗要释论
---------------陈兵居士汉译佛典中,若论历来持诵者最多,感应最为昭著者,当首推《金刚经》。尤其从达磨门下五祖、六祖盛倡以来,随禅宗之风靡四海,读诵此经者益加普遍。不仅佛门弟子受持者无算,即文士淑女、村夫农妇,乃至外道旁门,供养书写持诵者亦不在少数。其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实有过于道家老子之《道德经》,可称佛家之五千文。古人谓“东国首重般若”,更详切点,应该说“东国首重《金刚般若》”。此经属大乘般若经系,为《大般若经》之第九会。前后凡有六译,以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广。其文字虽不足五千,义蕴实可总摄《大般若》洋洋六百卷。诸经教中,最能全面开示大乘正旨,剖露佛法心髓,最能体现释迦牟尼说法之风格,而又最为言简义赅者,实在无过于此经。然此经言句虽说不上古僻,义理却甚为玄奥,历来读诵者多,解行者少,虽有多家注解,初学者读后也往往难得其要。今特依个人研读及讲解之心得,将此经宗要略作钩提解释,以飨同好,以便初学。------------------------------------------------------------------------------------------------------------------------------------------释经题经题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译为《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般若经·能断金刚分》。其“金刚般若波罗蜜”一语,标示全经主题,甚为醒豁。经中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谓“金刚般若波罗蜜”的名字,功德便已不可思议,应当看作真言、咒语一样诵持。何以故?名以表德诠实,如提起一个熟人的名字,便马上会想到他的长相、为人、才干等,顾名思义,明白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的含义,也就明白了此经的大意和价值。金刚,梵语云嚩资啰(Vajra),为世间最坚硬之物,即金刚石,能摧碎一切而不能为一切所破坏,亘古长存,历劫不变,以喻般若;般若(Prajna)意译智慧,专指佛法所示与其实相符契的智慧;波罗蜜为梵文波罗蜜多(Paramita)音译之略,意译“到彼岸”、“度”,指抵达最终目的地,佛典中专指达到人生究竟归宿——超越生死而达永恒安乐的涅槃彼岸。金刚般若波罗蜜,大体可用现代语言意译如下:以象金刚石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超越生死,达到永恒安乐的究竟归宿,或云:能度过生死之流而抵达永恒安乐归宿地的大智慧。经题中除“金刚”一词外,余皆音译,不如古译之翻为“明度无极”、“智度无极”或“大智慧到彼岸”者,盖以若用智、明、无极、度到彼岸译般若、波罗蜜,易与中印世俗名义相混,不如音译保留原义之准确。金刚般若波罗蜜,非世间各门学科的知识,非表现于处事待人上的聪明练达,非科学家对物质现象的发明揭示,非哲学家对世界模式之思辨构想,非宗教家对神性的内省体验,甚至亦非佛教小乘圣者所证的涅槃智。总而言之,金刚般若非各种世间俗智,亦非出世间的偏空之智。世间俗智,不超“自心现量”,对宇宙人生的认识终如瞎子摸象,只见肢节而不见全体,其功用,至多不过能使人们眼前的生活过得舒适一些,做人处事顺当一些,或通过修炼而活得略长些、健康些,乃至死后生天成神,但无力解决人存在的根本矛盾,不能给人指出离生老病死、获永恒安乐的正确途径;小乘圣者的出世间智,虽能使个人超出三界生死,但无力照破根本无明,获得尽度众生皆共成佛的大自在、大智慧。世俗智与小乘出世间智,皆非能断灭一切无明黑暗故,不得名金刚般若。金刚般若者,是一种由如实照见宇宙万法体性、本来面目而尽知万法性相力用因果本末等的无上智慧,是由彻底认识自己、开发自性最深潜能而显发的大智慧。这种大智慧的圆满彻证,便是生死问题的根本解决,永恒安乐及普度众生皆共解脱的大自在的实现。质言之,金刚般若与自性真我、大涅槃、诸法实相,终归为一体,诸法实相是金刚般若所照所证的理境,自性真我是能照能证诸法实相之体,大涅槃是自性真我所住之处,金刚般若是自性真我所具德用。以金刚般若了诸法实相,见真正自我,达涅槃彼岸,是佛陀最大的发明。此能了诸法实相见真正自我,达涅槃彼岸的金刚般若,能破一切邪见,能灭一切无明,能断一切烦恼妄执,能除一切生死苦恼,故喻为无坚不摧的金刚。此金刚般若,犹如仙人妙宝点石成金,能使众生由凡而圣,由人而佛,从彼出生一切诸佛菩萨、菩提道果、神通妙用、福智庄严,故经论中尊之为“诸佛之母”。它可谓打开宇宙奥秘总机关、解决文明根本问题的钥匙,为世出世间最最珍贵的无价宝。然此金刚般若,超越世俗智慧辩聪,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入、不可触,非如科学技术的物质成果可以供人取用,非语言文字所可表述,唯可由正道修行实践而证得。金刚般若的修证,属大乘菩萨六度行中的第六般若度,这一度被强调为其余五度的导首,《大般若经》有般若度如首如目、五度如足之喻,甚至说般若一度可总摄六度。《摩诃般若经》卷二三云:行般若波罗蜜时,一念中具足六波罗蜜。------------------------------------------------------------------------------------------------------------------------------------------说法时机要将这超经验、绝言思的金刚般若说示与人,殊非易事。释迦牟尼佛从菩提树下走向人间,说法数十年,即以说示金刚般若为本。然其说法,非如哲学家、讲演家之立论树宗,本无定法,如他在末后所说《无量义经》中所揭示,多年来种种说法,只是针对听法者的根性,以种种方便解除其执着,一如禅门宗师“随方解缚”的作略,因听法者根性、执着不等,所说的法、说法的方式也各异。研读佛经,首先应弄清佛说法所被的时、机,这对理解经义、窥见佛说法之本怀,是非常重要的。此经开首,即明白记述佛说经时机。地点: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据《僧伽罗刹所集经》载,佛于成道后第十四年居此说法;中国判教说一般认为般若系经是在说完《阿含》及大乘《方等》经后的十二年中所说。听众:常随侍佛的一千二百五十大阿罗汉,由佛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长老请问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时“降伏其心”的法要,释尊随问而答。须菩提等大阿罗汉,前此已证空性,出三界生死,回小向大,修学大乘,他们于大乘虽尚为初学,于证解空性,则为上根利器,故佛对他们说法,不须再如《阿含经》之辨析苦空无常,不须如龙树《中论》等以理性推论性空,只是随问作答,随机破执,出言简略而意蕴深闳。读时不仅须解其言句,而且应于言句间见其师徒对答的机用,窥见佛心,把握宗要。------------------------------------------------------------------------------------------------------------------------------------------般若、方便不二为宗无相、无住生心为要什么是此经的宗要?般若、方便不二,可谓此经之宗(基本宗旨),亦为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宗。般若即金刚般若,亦称摩诃(大)般若,为与实相相应的大智慧,菩萨行六度中的第六度;方便,为梵文沤和(Upa^ya)或沤和俱舍罗(Upa^yakausalya)的意译,意为权便、技巧,大乘佛典中专指度化、利乐众生的方法技巧,为菩萨行六度中的施、戒、忍、进、定五度及四摄法等。《菩提道灯论》云:除般若度外,施波罗蜜等,一切善资粮,佛说为方便。般若修慧,方便修福,福慧二者庄严菩提道,有如车之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瑜伽师地论》卷三六云:于福于智随缺一种,决定不能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又般若为修习方便的导首眼目,施等五度,若离了般若,以世间执着妄心修习,则都成了世间法,不成波罗蜜,至多只得人天小果,不能度到涅槃彼岸,《摩诃般若经》卷十一谓施等五度若离了般若度,“如盲无导,不能趣道。”般若度贯串于五度之中,始称波罗蜜。另一方面,般若也不可离开方便。若离方便,不深入世间以实际行动利乐、度化众生,只顾自己解脱,一味厌苦观空,纵得空智,亦属片面之空,不离空执,因而也就不能彻法源底,破根本法执,显发自性本具利乐众生、庄严国土的妙用,不能得真正究竟的金刚般若。般若为体,方便为用,用不离体 体不离用,体用不二,才是大乘般若智,才是自心佛性。《菩提道灯论》云:般若离方便,方便离般若,俱说为系缚,故二不应离。以般若正智为导修六度万行,在度化众生的方便行中圆满福慧,趋向佛果,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主旨。此经开示这一主旨,颇为典型。你看释尊说经,并不空谈般若,而是从发菩提心、誓愿普度一切众生谈起,之后即说布施等行,其所说般若,为方便行中的般若,其所说方便,为与般若相应的方便,般若、方便密不可分,一体不二,充分体现出大乘道般若方便不二的精神。般若、方便不二,即是见修不二、空有不二、体用不二。心与般若相应而修方便行,度化、利益众生时,即是趋向佛果时,是为因果不二。般若方便不二、见修不二、空有不二、体用不二、因果不二,是为大乘中道正旨。达磨祖师入道“二门”中的行入,尤其是“四行”中的第四“称法行”——以与法性或实相相应的离执之心修六度万行,正是此经等教典所示般若方便不二的大乘正道。此经的精彩之处,更在于其所开示的观修之要。无相、无住生心,大略可标为经中反复宣说的观行诀要。无相,主要侧重于般若,为证实相、得般若之要;无住生心,主要侧重于方便,为以般若智修方便行之要,然此二要,亦并不二,本出一义,无住生心从无相义出,为无相义的实践法要。《无量义经》云: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谓无相为佛所说种种法的宗本。传为六祖作的《金刚经口诀》序总结此经以“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可谓提纲挈领之说。关于此二心要,以下从经中抽出四句要言作为纲宗,加以串释。其中前两句说无相,后两句说无住生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破相显性,示实相无相 为此经说示实相真如的方便。相,梵文曰攞乞叉拏(laks ana),意为相状,指心识对事物形相状态性质等的分别。《楞伽经》解释说: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谓眼耳鼻舌身五感官对境所得的色声香味触五种感觉经验,及意识所分别的“法尘”(概念),统称为相。质言之,所谓相,指人通过感知器官所得的认识,这种认识由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组成。前五官所得色声香味触相,通常由第六意识所分别的“名”(名词概念)表示,与名密不可分。《楞伽经》所说关于认识活动的“五法”中,分常人的认识为相、名、妄想(思虑中以名言表示众相)三者;“三自性”说谓相为依他起,名为遍计执。这里对“相为依他起,名为遍计执。”作一下解释。关于名、相之不实,《大乘密严经》有偈说:名唯遍计生,相是依他起。谓相依他(因缘)而生,非自然本有;名依相假立,经过了主观意识的加工,人们往往忘记了名言之假借不实,而执着名字所表即是实事,男即是男,女即是女,我即是我,众生即是众生……这叫“遍计所执”(周遍计度一切名言即是实事)。遍计所执,即是我、法二执。有比喻说:遍计所执的名,就像人夜行踩着一段绳子, 误以为是蛇而惊惶恐惧;依他起的相,就像那绳子的本身,虽然没有误认为蛇,但却不知绳子也是假相,是草缕、人工等因缘和合而成,唯认绳为绳,也属法执。此经中的相,从其在前后文中的涵义而言,实际上包括了五法中的相、名、妄想及三自性中的依他起、遍计执二相。相与名,在人们认为正确的认识中,是被公认为如实反映了客观真实的,此经中佛却偏偏要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即不实(非不依一定条件而生起存在的实在),妄即不真(非事物本来面目的直接呈现),为什么?经中没有象法相唯识学那样从认识论、心理分析的角度详加辨析,只是以“即非”、“是名”的金刚宝剑斩绝一切相。当场听法的大阿罗汉们,当然不难领悟,在今天,除了个别在现代认识论、心理学上面很下过一番功夫的人,多数惯习科学实在论者,恐怕不易理解,非得从理论性分析讲明理由不可。在《大般若》的其它经中,讲相为虚妄的理由也很简略,大体上有缘起无自性、假名、如幻梦等三点。今试就此三点,依《大智度论》等及法相唯识学的阐释发挥,略加解释。1.缘起无自性故非真实我人的认识,并非象镜子映物一样直接映现境相,而是处于一种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缘起关系中的活动过程。佛典一般说根(感知器官)、尘(感知对象)、识(能分别的心识)三缘合集而生识,《楞伽经》云:“三缘和合,幻相方生”。六识中眼识的生起,起码须依赖四种(眼根、色尘、光明、想见之意欲)乃至九种缘(条件)。名、相既依多缘而生,便无本有自性,非本然如是者,必非真实,具相对性、局限性、虚妄性。感知器官的构造及其感知的方式,由业力所决定,同一感知对象,因感知器官的不同,所得相便有异。如天空云块间阴阳电的击荡,由眼观之则为闪电,由耳闻之则为雷声,且雷声还在闪电之后。同一种红色,常人见为红色,色盲人则见为黑紫等色。同一种阳光,在人眼中和猫头鹰眼中的相状肯定会大有不同。同一对象既然在不同的认识形式中现为不同的相,当知其相皆非本然真相。又感知器官感知不到者,击必为无,如人眼视觉阀阈之外的紫外线、X光等,虽不可见,却非无实体,见有为无,亦属虚妄。关于感知经验的主观性、相对性、局限性,近现代各家哲学、心理学,几乎无不承认,苏联心理学说感觉经验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实在论、批判的实在论等只承认人接受了来自外界的“感觉与料”,不承认感觉与料即是客观真实。2.假名故非真实经中屡屡说:××即非××,是名××,意谓用名相表示,只是随俗而设的方便,客观境相的绝对真实相并非如名相所表示,但也不得不借用世人共认的名言来说示名相非真的道理。假者,假借、假托,假名即借用人造的语言文字符号,表示由感知器官所得诸相。直接从境物上得来的感官经验——相,已不真实,人造的具概括性、抽象性的名言符号,其非客观真实,更不待言,如火的红与红旗的红、苹果的红、人脸颊的红,显然有别,但统统被叫作红。又从认识发生的过程看,心与境最初相接的第一刹那,只起直觉,尚无名言分别,待后一刹那起了名言分别时,其所分别的境物已灭,而意识却误认为名言所表即后一刹那境物的真相,名言虽非真实,是一种甚带主观性的符号而非境物自体,但为人们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的共用手段,佛亦不得不借用假名说法,而在说出后又随即表明这是假名,以破除认假为真之执。3.如幻梦故非真实《大般若经》说诸相非真,常常用形象比喻,有幻梦等十喻,此经结尾偈中说了六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法,指因缘所生法,即依一定条件而生起、存在,生灭无常的一切现象,亦即我人经验世界中的一切。凡此一切,若仔细体味,莫不如梦幻泡影等,人生如梦,是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志士诗人中经常流露的共同感触。如梦者,梦中虽事事皆如真实,令人悲欢喜乐,而一旦醒来,便会发现并无实事,如谚云:“做梦娶媳妇,空欢喜”。若究其实质,则梦境终归为自己意识所变现的幻相。如幻者,幻指幻觉、幻境,印度古代盛行幻术,依符咒、药力或念力,变现出某种幻相,如将一根手杖变为果树,令人眼见此树如真不异,待术力一灭,才识为手杖。如梦幻之喻,意谓我人所认以为真实的经验世界,其实乃依业力,由自己心识所变现。关于万法唯心造的理由,唯识学通过分析认识的形成,说心境相触而能起相、名分别时,心不能直接了别境物,必须由自己的根识变现出一个相似于外境的“影像尘”——亦名“亲所缘缘”,自心再予以分别。所分别者已非境物本身,而是外境有关信息与自己根识作用而变出的影像,变而缘故,即非真实,故说梦幻,就象观幻者所见手杖变现的那株果树,其实体并非是树。近现代科学也发现了感觉经验与被感知实物的不同,如眼所见不同颜色的光,物理光学发现其实体是不同波长的电磁震荡。经中云: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非相,意谓人们所感知而执之为实的名相,并非绝对真实之相。经中不但说六根对境所生色声香味触法相虚妄不实,而且广说众生执以为实的众生相、凡夫相、世界相、我相、心相、善法相、福德相,及哲学思辨中的微尘相、一合相,乃至诸佛圣众出世间法中的圣果相、佛身严好相、佛说法相、庄严佛土相、佛法相、无上菩提相、般若波罗蜜相等,皆悉非真不实,一一用“即非”、“是名”的金刚王宝剑挥尽杀绝,与后世禅门宗师“逢贼杀贼,逢佛杀佛”同一风格。为何佛说众生、凡夫、我、心等世间相非实?因此等相,皆因缘所生的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露电,生灭无常,非如众生所执,为实为常。众生所执为实常自主的我,只要如实鉴察,便不难发现并无我之实体可得,我的存在,无非为身心合集的活动过程,身心皆具非自主性,身有我所不欲的病苦衰老死亡,心有我自感愧耻粗劣情欲,身心皆念念生灭变迁,不可常保。故经中说: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以为有实常自我,只不过是凡夫的错觉、妄执。身心结构中最为重要的心识,更如猿猴躁动不停,如波浪起伏不已,终日逐境流转,随缘生灭,无有一念可以常住,故经云: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非心,意谓心并非象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常一不变,为什么?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是一种念头不断生灭起落的活动过程,过去了的念头已永灭无踪故不可得,现在的一念即生即灭故不可得,未来之念未生,至生时即为现在心,又即为过去心,故亦不可得。心念于过、现、未三世也皆无实体可得,如六祖偈所云:“本来无一物”,执为有物可得,象有个金戒指常戴在手上,不变不改一样,纯属妄计。个体众生的自我之相既不可得,则大家共具的众生相、凡夫相,亦属假名。若究众生、凡夫的本性,则与佛无异,只因迷执不觉,暂现为凡夫、众生的生灭假相,一旦发心修行,转迷为悟,即非众生、凡夫。故经云:众生众生者,如来说即非众生,是名众生。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我人所面对的世界,山河大地,亘古恒在,似为客观真实,其实与众生一样,为生灭变迁的动态结构,人们对它的认识,始终不离自心变造的名相,所分别的其实始终是一个打有自心主观烙印的经验世界,如同梦幻泡影,故经云: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或曰:大千世界的实在性无可置疑,我们死了,世界依然存在,即如前人虽死,我们后代见其所生活的世界依然存在。当知佛说“即非世界”,是指人们所执打有主观心识烙印的经验世界名相而言,此名相所表,并非绝对真实,若其绝对真实,便应无增无减,如此则科学对世界不应再有新的发现。我们若死,如心识灭,则我们个体的经验世界,无疑亦随之断灭;如死后心识有延续,其所经验的世界相,未必同于生前。无明生死之梦未醒,总执经验世界相真实不虚,一旦觉醒而证实相,自见梦中所执为幻为空。微尘、一合相等,出于哲学的构想,终归为意识思维的产物,不离能思辨构想的意识。微尘,相当于物理所说的微观粒子,古印度哲学认为其乃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然对微尘相状的构想,亦不离人感官经验中的方圆大小等相。现代物理学的发现已证明,基本粒子并不基本,率皆即生即灭,分析到电子,已具波粒二重性,其状态决定于观测的角度,不可仅以“微尘”相来范围。经中佛告须菩提云: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意微尘众是以意识分析物质结构的假名。一合相,谓同一的元素合成世界,如古希腊哲学家所主张者;或谓与“大一”(绝对真实的理性、本原)合一,如道教所言“与道合一”,乃至佛学所说与真如相契合,这也终归为哲学思辨,是意识中的一种观念。经云: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意谓那种同一元素合成世界之相,乃至与道合一之相,终属假名,世界的实相未必是如此。如果是真实的与道合一,必定是超越了言思之相,不可言说,若有一合相可说示分别,则有了能说与所说、一合相与自心的二元对立,算不上真正的一合相。至于佛所证真实之法,本来超越了名相分别的言思之境,若有相可见闻觉知,可言说表示,其性质也同世间有为法一样,因缘所生,心识所变现,亦如梦幻,若执为实常、离心实有,亦同执世间相为真实,堕于我法二执。如佛的肉身,虽然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等圆满福德相,迥超常伦,令人一见倾倒,发生敬信,但终归亦属四大合集,也免不了化灭。佛的真身,是肉眼不能觑的法身,法身超越时空能所,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应缘而现,仅认应众生之缘、不离众生心识变造而现的肉体化身为佛,乃不识真佛。经云: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不但转轮圣王具三十二相,与佛形貌毕肖,即天魔鬼妖,亦可幻变为佛的形相。《西游记》里的唐僧入小西天,便因误认妖怪变的佛为真佛,吃了大苦头,差点做了妖怪席上之肉,误了取经度人的大业。现在有些人练气功、修禅定没几天,便言见佛见观音,听说还有见观音敲门拜访与自己握手,见如来佛与太上老君来争夺自己,见自己变为佛、观音形相者,从而沾沾自喜,以为得了功夫,甚至自以为是佛、观音的化身,多数即是认魔为佛,认幻觉为真实,执着不悟,非常危险,轻则发狂,重则丧命。佛在此经中早就严词告诫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不要说意识所变现的幻相和魔所变的佛相,即使见到真的佛色身,若不知亦如梦幻而起执着,佛也指出是走入了邪道,障碍见到佛真法身,障碍识自心真佛。成佛,证无上菩提,只不过是断尽了无明妄执,觉证本来自性,如古人所说:“但复本自性,更无一法新”,并非另外得到了什么奇妙宝物或宇宙高能量之类的实物。经中说: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无所得的实法,亦无能得的某某人。如果有能证菩提的某某人,那么多劫之前,燃灯古佛便不会给释尊的前身授记,预言他将来于什么时候成佛,号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成佛时,为悉达多太子身,早已非燃灯佛时的受记者了。燃灯佛给悉达多太子的前身授记,也只是假名而已。经中又说如来所证无上菩提,“无实无虚”,无实者无一实法可得,无虚者惑业净尽,无丝毫虚妄不实。所谓无上菩提,只是对宇宙万法及自心实相的圆满自觉,超绝言思,非凡夫名相所可表述的某种定法,故须菩提长老呈解说: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得到佛的印可。佛自成佛以来,说法数十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只不过说个无定法、无法可说法而已。说法的旨趣,终归是应时契机,解粘去缚,为人破除名相执着,令其于离名相执着处自证实相,自觉自性。经中把佛所说的法比喻为过河用的船筏,若登彼岸,筏亦应舍,若见实相,佛言祖语,包括这至为宝贵的《金刚经》,也成了多余。佛甚至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不解无法可说、随方解缚、随机破执的说法本旨,不去从佛经言句及说法机用中去体会佛说法的本怀,只以世俗眼光,视佛为世俗的思想家、哲学家,把佛经看作世俗的文学著述,用研究世俗思想哲学的方法去研索,横生计议、妄作判断,其方法态度从根本上来说已经是谤佛谤法了,白白辜负了佛说法的一片苦口婆心。若更依自己的世俗知见指责谤毁,瞎人眼目,是对众生极不负责的态度,罪过实在太大。菩萨行、佛果境中的其它诸相,如般若波罗蜜、庄严佛土等,只要执其名相为实,亦如执世俗善行、世界等名相,同属认假为实,经中亦一一以“即非”、“是名”破除。经中广说无相,只是方便破执,并非世俗认识的意义上否认名相,亦非以无相为究竟。经中处处于“即非”后必说“是名”,即有从世间的认识方式来讲为如是名相之义。若错会无相破执之义,以为世俗名相绝对是无,佛法空无所有,乃至无佛身相好、无净土庄严,经中称为“断灭相”,《楞伽经》称“增上慢空见”,实际上并未真正离相,而是堕入了断灭相的邪见深坑,甚为有害,经中佛谆谆告诫: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若认无相为究竟,执取一无相之相为绝对真实,亦不离意识分别,无相之相,仍不过是意识所构想的一种观念,岂为具体的真实。《大智度论》卷六一说离假名相、法相、无相相三种相,为无相义。教人离绝诸相的根本原因,经中说得很清楚: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谓执名相为绝对真实的害处,在于其能令人生起对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着。执相为真有三:一心取相,谓内心执着根尘识三缘和所生的色声香味触法相为绝对真实;二取法相,谓执佛法为有相实法,如认佛色身相为真佛、执法有定相、无上菩提有得有证等;三取非法相,谓执不符合于真实的断灭见等邪见为正。三种取相,都不离对二元化的世俗认识方式所得名相的执着,使人执着我、人、众生、寿者。执身心为真常自我,或执身心中有一常住不死的灵魂,为我相;分别自他、男女、尊卑等,或执“我属人”,具人类共同特性,名人相;分别佛我众生,或执“我属众生”,见有众生可度,佛果可求,名众生相;虽不执我人众生,却执有一能入大定或涅槃的大我,寂然不动,长住不灭,名寿者相。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为我执从粗至细的四个层次,亦包括法执,为障蔽实证真实的无明,是产生烦恼惑业、令人流转生死的总根子。执粗我相,不离自我为中心的立场,必须产生贪瞋痴慢等粗重烦恼,导致杀盗淫妄等恶业,丑化了、自己,污染社会,难离三恶道;执取人相,难以超出欲界;执取众生相,难于超出众生界;执取寿者相,只有佛果可求、涅槃可人,不能断根本无明,不可能成佛、入涅槃。于世间、出世间一切相及法相、非法相中,只要稍有所执,即着了我人众生寿者,不得证实相、出生死,是故释尊反复破相,尽扫诸执,以期众生离却我法二执,证人常乐涅槃。破一切相,其实即是用遮诠法表述实相。何谓实相?实者,不依赖任何条件而自有,实相即终极实在的相状,或未曾被由主客二元对立的、三缘和合的认识方式所改造歪曲的本来面目,亦称真实、实际、法性、如如等。我人由主客二元对立、三缘和合而生的一切名相相分别,既然皆具相对性、局限性、虚假性,故皆非实相,皆不可用以表述实相。强欲表述,只有用绝对否定一切名相的方法,如经云: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实相无相,离一切名相分别,亦离“实相”这个概念的分别,实相一语,亦属假名。无相,亦同样是假名方便。若亲证实相时,并非是无一切相,而是于相无碍,离有碍相而具足一切相,具佛身三十二相,具净土庄严相,具度化、利乐众生的不思议妙用。无相的究竟义,如《无量义经》所言,是“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无相不相,意谓无一相非实相所具所现,无一相为实相所不能显现。说自在之物、终极实在等超越感性与理性,不可由感性、理性认识的途径得知,是从西哲康德到维特根施坦等通过穷究理性所得的最终结论。佛法胜过西方哲学的最宝贵之处,在于通过修行的实证,发现了实证实相的坦途,不似西哲之于发现理性界限后堕入不可知论的暗阱。佛陀发现:人心自有亲证实相之性能,只是被名相分别的执着遮蔽不现,只要离却一名相执着,即可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处亲证实相。亲证实相的诀要,精炼莫过于经中的这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取,为梵文Uqadana(乌波答那)意译,“十二有支”之一,意为执着为实而起贪爱希求,不取于相,即不执着一切名相,——包括以上所说六尘相、法相、非法相、我人众生寿者相等,识其缘起无自性,虚妄不实,不执着为真实,不因执实而粘着,被相所缚所吸,生爱憎取舍。当不执取一切相对,自然会亲见实相本面,明见自心真性。要保持这种亲证诸法“如”(如实不妄,即真如、实相)的心刹那不乱,不被妄念执着所动,如此则自会见到佛的法身,亦即见到自己心性。经言: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识破了名相的虚假而离却名相分别,即见到了佛的真身。佛的真身即是诸法实相,经言: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谓佛即是诸法的真如,或诸法的实体。实相、真如亦即是众生本具的实性、佛性,慧能大师名为自性、真性。这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顿见佛性之要,为禅宗法门之出处,慧能大师发挥为“无念行”、“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坛经》云: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此“一相”者,即无相、不取于相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契证实相、顿见心性的法要,精彩、圆满,莫过于这句使慧能大师一闻即悟的话。无所住,即经中所言“不住于相”,谓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乃至不住于无上菩提、金刚般若、涅槃等相。何谓不住?如人得一固定处所,恒常安息、居止于中,名之为住,心若执着、胶固于某一境相,有所攀缘依托,叫做住相;不执名相,念念离相,保持一个活泼泼、空灵自在的本心,叫做不住相、无所住。《坛经》解释说:“念念之中,不思前境”,“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心若于任何境相稍为有住,便被彼相所缚,不得自在:住男女相则被男女缚,日思夜梦,情焰烧心,不得安宁;住金钱相则被金钱缚,营求不得便生懊恼,见他人有钱则嫉火中烧,得钱时又怕盗贼水火;住名、住权位则被名、权位所缚;乃至住佛相则被佛缚,急欲即身成佛,成不了时便灰心丧气;住涅槃相则被涅槃缚,沉空守寂,灰身灭智;住度众生则被众生缚,众生难度时便生疲厌,度化有成时则又生我慢。唯有一相不住,一物不着,“不住”相亦不住,则解脱自在。若不信,可当场试验:慢慢合上眼,轻轻放下一切,放下对身心世界、人我是非的一切思量,连“放下”之念也放下时,看看是否轻松、自在?不住相,亦非一物不思,一法不见,身如槁木,心若死灰。若如此,则又被空相、无念相所缚,着“无记空”,《坛经》说得好: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真正的无住,并非住于空、无念,而是要“于无所住而生其心”,经中谓“生清净心”。何名清净心?虽然了了常知,知见一切,而不执着一切,不被无明妄执、烦恼妄情所污染,从此无染心常起正念,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是名于无所住而生其心。此中“于无所住”是般若,“而生其心”是方便,般若方便一体不二,方为自心佛性体用的发现,自心佛性体用同时显现,方为真正的明心见性。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对无住生心更为具体的表述,可谓对大乘道基本精神最为精炼的概括。不住诸相,最重要者在于不住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亦即离粗细我法二执,离执之心,即是清净心、佛心,即是金刚般若,以此心修一切善法,为唯一成佛正道。何谓善法?能令自他得今世、后世及究竟的利乐,名为善法,发出离心、菩提心,修三皈五戒十善、三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摄等,皆属善法,皆为大乘菩萨行的内容。然此等善法,若不离我人众生寿者之执而修,则至多成世间善法,不能度到涅槃彼岸。一生执着,即成系缚,轻则障碍修行,重则因善生恶。发菩提心不离我人众生寿者,则必上贪佛果,下轻众生,发心必不能广大无量;修布施时若着我人众生寿者,必然计较得失,分别亲疏,希冀还报,难得一切皆施,如看到有人落水,若先计较自己,岂能即刻毫不犹豫地跳下水去救人?纵能布施,由心住相故,其所得福报必然有限,如永嘉大师《证道歌》所言: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若着我人众生寿者,则受到欺侮谤讥时,岂能安忍不动,不生瞋恨?受饥寒困苦时,岂能安忍不动,以苦为乐?如释尊自言其夙世为忍辱仙人时,被戈利王割截身体,其时他若稍有我人众生寿者之念,岂能忍受疼痛、不动肝火?若不离我人众生寿者之执,则工作必难忘我为公、全力以赴,任劳任怨,一心为众生服务、向人类奉献;在社会活动中必难平等待人、视人如己,表现出高尚情操,赢得众望;在家庭中必难平和慈爱,和谐如水,不离我人众生寿者之执,即使能力行诸善,也必被善法相所缚,难免分别功德大小。不舍小善,积善多了,学问大了,名声好了,修行有成就了,皆难免增长我慢,骄傲自大,轻视别人,嫉妒同道,反而因善成恶,因修成障。经中云:善法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真正的学佛人,是连善法相亦不可执着的。若离我人众生寿者之执,则本心所具慈悲周遍、智光普照、精进无涯的大用自然显现,以此心任修何法,皆成波罗蜜,皆能到彼岸。以此心服务社会、利乐人群,则家庭、学校、单位、社团,乃至公园茶馆、舞场酒巴,无不可成为修菩萨行的道场,学习、工作、家庭生活、人际交往,乃至赶车行路、戏笑谈天,无不可与实相相应,成为六度四摄之行。以离执清净心从事本职工作,则必怀高度责任感,必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做出优异成绩而不居功、不求报酬、不图名誉;以离执清净心处于家庭,则必能父慈子孝、夫妇和谐,天伦常乐;以离执清净心待人处事,则必平易亲切,谦和诚朴,磊落坦白,热忱助人,见义勇为,以离执清净心生活的人,必常充实安乐,轻快自在,全身心溶在利乐众生、庄严国土的菩萨行里,自觉与众生息息相通,与法界混然同体,自然会表现出高尚的人格、宽广的胸襟、无缘的慈悲、浩然的正气,佛性之光必然会从他身上向四周辐射,成为他周围众生的楷模,以无声感化的力量,起到净化社会、度化众生的作用。这种人若多起来,则随小心的净化,文明必然高度发达,国土自然清净庄严。------------------------------------------------------------------------------------------------------------------------------------------受持解行,果报无量经中屡屡称言:受持书写读诵此经乃至四句偈等,为人解说,其所生福德胜于以恒河沙数七宝布施,胜于以恒河沙数身命布施,能转后世应受的重罪,为现世受人轻贱的轻报;无住相布施,其福报如十方虚空,难思难量。只要理解了经义,便不难确信这确如佛所表白,为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说得一点也不过分。何以故?以恒河沙数金银宝石等布施,只能使人得物质方面的利益,即如最能便利人物质生活的科技成果,也不能满足人精神上的匮乏,何况能予人绝对自由、永恒安乐。以身命布施,如功德最大的舍身救人,至多能予人几十年寿命,不能免除其老病死之苦。财物布施、身命布施,不管福德多大,也终属世界有为福报,必有限、无常难保,而且不能避免可能导致的恶果:财物太多,物质太丰富,会助长烦恼,使人腐化堕落;寿命延长,可能增加造恶业、污染社会的机会。只有金刚般若,能予人清澈的慧眼,见宇宙实相、自性真我,修无为大道,达涅槃彼岸,永出生死大海,享受较世间有为之乐深长无量倍的永恒安乐,其给予人的究竟利乐,岂是有为的物质福报、科技成果所能相比。集举世的财宝和全部科学成果,尚不足以令一人长命千岁,更何况能令人永超生死。说示此金刚般若的教典,与世间的著述文字大小不同:其中蕴藏着金刚般若的智慧种子,只要受持读诵,金刚般若种子即已落入自己心目中,即使尚未修行,般若种子亦不坏失,储存于自心的电脑中,将来遇缘时,必发菩提心芽,长般若树,结成佛果,如《华严经》所比喻:“食少金刚,终究不消”。若能理解经义,得正知见,便有了正确的人生司南,发菩提心,树立坚强的精神支柱,解决了安身立命的大本。若更依教奉行,则必当明心见性,渐渐圆满福慧,成就佛果。依藏传佛教见、行、果的判教系统,此经的宗要可总摄为:以般若方便不二的大中道见为正见,以无所住心齐修万善的大乘行为正行,以无所住而普度众生的无住涅槃为果。依顿渐而言,此经应判为大乘顿教,顿悟顿修,为其正旨。不着诸相,无住生心,为顿悟,生清净心修一切善法,为顿修,若人一念间能于无所住而生其心,以无我人众生寿者而修善法,则当念与实相相应,见自心佛性,显佛性妙用,与佛心佛行无异,是为顿悟自性本来是佛。若能念念无住生心而修众善,必能超越多劫,快速成佛,是为顿修。经中如以上所举四句等,皆可作见性法要、秘密口诀,只要肯依诀调心,依法修行,功夫若真做到,必能言下见性。慧能大师依“于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即是例证。其指示自性之直截,概括佛法之圆满,较《坛经》“无念行”及看话默照,及大手印口传,更见精采。诺那上师曾言:《金刚般若》即是无上密宗境界。会读经者,自当识此经即显即密,即教即禅,即顿即渐。《金刚般若》的价值功德既如此之大,有幸遭逢者,应当深心庆幸,敬之如佛,更应依法修行,以供养法宝,以报答四恩!
我自己最近也在看。个人体会是:
1、善知识这东西得顺其缘分,强求不得,急躁不得。一部经学个十年也不一定学透了。
在父亲过世的时候我被刺激到,顺其缘分,大学时期看不进的地藏经全部顺溜读了下来,当然这本也相对浅白,那段时间精进比较快,为父心切,读经感动,与地藏菩萨有缘。
后来看金刚经看不明。父亲过世3年了,经历些事,才开始能看下金刚经。
2、可以看叶曼先生讲金刚经
我觉得比较容易理解,很平易近人。
3、人身难得,得遇善知识更难得。无论什么知识,让你轻安有慧都很好。希望共勉进步。
其實只要念下去~每天堅持至少一遍~幾年下來~肯定有一定的理解~他是修持理論~之所以很多人不理解是因為沒有修持基礎~
我是自学入门级,推荐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以及他的一系列。还有正信的佛教,也能了解一些基础知识。
江味农居士 金刚经讲义
我看了看其他知友的回答,都说的不是太系统。
我们不管读什么书,目的是最重要的。我们平常说佛教是概括地说,但是细分的话就有佛教、佛学、佛法。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就不同。《金刚经》的注解极多,哪个角度的都有。所以不知道你是出于什么目的,是偏向了解一些佛教佛学的知识,还是偏向佛法修证。
你在问题下面说的是一种读经方法,叫随文入观,其实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被很多人误解了,以为就是一个劲儿诵读就行,当然,长期熏修也是有效果的,但更好的,还是要一边读,一边如理思惟。
我推荐两本:一是《在电脑上读〈金刚经〉》,作者是顾伟康先生,这本偏向佛教佛学方面;二是《〈金刚经〉分段贯释》,作者是王骧陆上师,这本偏佛法修证。王骧陆上师是心密二祖,这是过来人语。
另,如果有空,可以看看金克木先生的《 怎样读汉译佛典.略介鸠摩罗什兼谈文体 》。这样能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最后,有人提到南师怀瑾的书,我个人建议是你到以后再看。我很尊敬南师,我也是看他的书才迈入佛教大门,但他的书太过博杂,现在看,也就看看热闹了。
可以看看江味农 居士的金剛经讲义,此民国居士研读金剛经 40年,他的见地被后来的这些大师所引述。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最经典的经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