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会把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做多久当作终生的工作吗?一辈子只做这么一件工作。

毕业第一份工作选错了,这辈子也会毁了吗?-职场攻略-这一步校园招聘网
很多毕业生都说找不到工作,很多毕业生都抱怨工作太辛苦又聊,很多毕业生都手高眼低,很多毕业生都战战兢兢怕一次入错行就毁终生。但说真的,刚毕业选择了一份工作,就算选错了,这辈子也不会被毁。如果没有在毕业前多点尝试看看自己适合什么,也不要太担心自己的选择会会毁一辈子,选错了城市就换个城市,选错了行业就换个行业,最重要的还是,你要在其中找到相对适合自己的。&1、一先生是中专毕业的学生,学的是“机电一体化”,但是不想从事这个行业,所以一先生去了一家培训公司做。最开始一先生也是兢兢业业,学着同事很努力很认真打电话,学着那个被总监夸赞的同事用最洪亮的声音最好的状态打每一通电话,主要工作就是打电话要到客户的邮箱。&幸运女神并没有眷顾到一先生,尽管一先生很努力很认真,仍旧没有要到几个邮箱,一先生也不气馁,继续打电话。最开始总监还夸赞一先生的状态很好,可是一先生没有战绩啊!总监越来越看不下去,他认为一先生不够努力,天知道一先生觉得自己多冤枉,喉咙都沙哑了!&一先生和另外几个小伙伴被总监罚到顶楼喊口号,一先生和几个小伙伴被总监罚在公司过夜直到出战绩。可是幸运女神依旧没有眷顾一先生,论一先生怎么努力,就是没有战绩。总监开始刁难一先生,初入职场的一先生像个受伤的孩子在电话里哭着说“我真的很努力很努力,可是他就是刁难我。”&后来一先生和几个小伙伴还是因为没有战绩被劝退了。一先生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被理刁难了。&这就是一先生第一份工作,疾而终。&一先生投身一家连锁手机店卖手机,男孩子都比较喜欢捣弄手机,曾经扬言要把家里储物间囤满手机的一先生终于终日和手机打交道。一先生感慨地说,做实物销售心里有底多了。&一先生的业绩慢慢好起来,一先生慢慢成为每月冠军,一先生拒绝了作为管理员,原因是不喜欢店长的作风。一先生说店长曾经拉拢他私底下倒卖公司的手机赚取“黑钱”,他拒绝了,一先生看得很明白,这种事迟早要出事的。&后来一先生辞职了,休息了很久,想过找销售以外的工作,求职却不尽人意,最后一先生去了一家新开不久的手机店,依旧是销售第一,做了不就觉得公司不怎么样准备辞职,老板却很赏识一先生,为了留住一先生,让一先生当了店长。于是一先生成了店区中最年轻的店长,一先生管理的店成了各店区中老板待遇最好的店。直到现在,一先生仍旧是店长。2、二小姐并不二,相反是个挺有想法的姑娘(此处只是代称)。二小姐实习期就在公司做,二小姐没有挑挑捡捡,对工作很有热情,每天都勤勤恳恳工作,令人敬佩的是二小姐刚进公司业绩就很不错。二小姐虽然是富二代,可是在公司任劳任怨,没有任何怠惰,对同事都非常好,深得领导的好评。&我进公司的时候二小姐因为每个月业绩好,早已转正,刚进公司没几个月,二小姐已经是月收入七八千基本稳定的人了。我刚进公司不久,领导让二小姐给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心得,二小姐站在台上毫不胆怯,我只记得她说以前常常失眠,现在睡眠质量好得不得了;以前很瘦,在公司上班虽然会辛苦,但是心情舒畅,体重都增加了。二小姐还说前不久回去参加毕业典礼,听着昔日同窗都还在抱怨找工作抱怨公司抱怨同事抱怨工作不顺意,她说觉得自己突然跟他们拉开了距离。当时听了真的觉得很敬佩二小姐,就觉得她刚毕业,就把一部分同学甩在身后了。&二小姐在公司一直很开心,可是后来,她强势的爸爸一定要安排女儿的人生,他强迫二小姐一定要去姑姑的公司工作。可是二小姐很喜欢公司,二小姐当然不愿意离开了。但是强势的爸爸根本容不得女儿不听话,甚至对二小姐的妈妈一起迁怒,二小姐受不了妈妈受苦伤心哭泣,抗争了好久最后还是拗不过爸爸。&二小姐离开公司的时候特别伤心,她说她在爸爸的车上一路哭回去,最后还是去了姑姑哪那边的公司。最开始的时候在微信上问起二小姐,她都很怀念这边,她说在那边都不开心,闲得很,但是不想做什么。言外之意尽是对之前公司的怀念。&后来各自忙起来,也就很久没有了。再后来有一次我看她朋友圈好像过得很不错,还有了男朋友,特地私聊她了解情况。她跟我说在公司做得不错,交了个很好很好的男朋友,还有打算结婚的。很替二小姐高兴。我记得我当时跟她说,当初你离开公司的时候心心念念想回来,都觉得自己在新的地方不会开心起来。可是现在慢慢适应了也过得那么好,还遇到那个好的一个男朋友。她感慨地说是啊。&其实我们在被迫离开自己所爱的时候,难免会难过,甚至觉得自己在别的地方都不可能这么快乐了。亦或是在和一个爱人分开的时候,我们都可能绝望地觉得再也不会遇到真爱了。可是年轻的时候,总要再等等看的,也许哪天,你就遇到更好的了呢?也许哪天,你就更幸福了呢?&别太早下定义。&3、三先生大学毕业后做了,跟着大船航行四海,去过很多个国家,见过很多人,漂洋过海,在外人看来,这种生活蛮让人羡慕的。可是后来三先生选择了辞职。他说不想在海上漂了,他说有一个同事刚结婚几天就必须和老婆分开回到船上继续航行四海,很久不能回一次家。&后来三先生去了一家珠宝公司,还当上了经理,在珠宝公司看起来也比较风光,天天和珠宝和有钱人打交道。可是三先生越发觉得生活很没劲,每天上班不会很辛苦,下了班跟一群人聚在一起唱唱k喝喝酒打打牌什么的,日子就过了。三先生越发觉得这种生活太空虚了,就好像看不到太多未来的盼头,更提不起劲好好努力。&所以三先生又辞职了。后来三先生去到一家姐夫介绍的培训公司,本来三先生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因为觉得自己并不是特别擅长和人打交道。可是三先生遇到那位总监非常厉害,三先生觉得跟着他肯定会有很大的改变。所以三先生去了培训公司。&三先生从一个打电话的小职员做起,工作努力上进,三先生对于那位带他入门的总监听话照做,积极学习。慢慢的三先生的能力提升了,由于总监很看好三先生这支潜力股,加上三先生也很努力,慢慢地三先生开始当经理带人成立部门。&大概一年半的时间,三先生从小职员升到了区域总监的位置。三先生是目前公司最年轻的区域总监,虽然三先生能力也还有限,但是努力的人总会越来越好的。4、一个人一生可能会做很多选择,我总听人说年轻的时候,不要害怕试错,因为年轻,所以还错得起。越是畏畏缩缩的人,越容易被社会所埋没,甚至淘汰。&我们年轻的时候,多半都不想自己就这样平平庸庸碌碌为,多半还是有点梦想甚至有个英雄创业梦,那就勇敢地去尝试吧,在自己的可承受范围内,去闯闯看,不行就回来。但要有承受得起最坏结果的心理准备。&有些人还年轻,心却老了,有的人三十岁就死了,只是等到八十岁才埋。&与其在家里战战兢兢坐吃等死,不如走出来看看。说真的,刚毕业你干嘛不敢轻易去尝试,你有那么输不起吗?来源:>> [就职]求高薪?求稳定?如何寻找第一份工作
[就职]求高薪?求稳定?如何寻找第一份工作
&&&&2013年的高校毕业季已不遥远,你的工作落实了吗?有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699万,比去年增加19万,已见诸报端的高校就业率数据也显得惨淡,一时间大家都沉浸在“史上最差就业季”的悲观气氛之中……
&&&&要找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真的像媒体报道的这么难吗?国内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日前发起了题为“求高薪?求稳定?如何寻找第一份工作”的在线调查,从不同纬度调查了各类人群寻找“第一份工作”(指签订劳动合同的正式工作)的情况。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解读一下调查结果,希望前人们的经验和教训能正在给找工作的应届生们一点启示。
样本分析:
&&&&本次调查面向个人发起,共收集有效样本1481个;其中,男性占49.63%,女性占50.37%。
&&&&年龄:“80前”的受访者仅占3.78%,“80后”占67.39%,“90后”占28.83%。
&&&&学历:88.86%的受访者拥有大专及以上的学历。
&&&&工作年限:22.15%的受访者是应届生和在读学生;47.87%的受访者工作了1-3年;13.91%的人工作了三年以上;9.79%的工作了五年以上;2.63%的工作了八年以上;3.65%的工作了十年以上。
&&&&样本量前五的行业是: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机械/设备/重工、其他、计算机软件、互联网/电子商务。
&&&&样本量前五的职能是:销售人员;其他;财务/审计/税务;储备干部/培训生/实习生;行政/后勤。
途径:“父母亲友介绍”越发普遍,“拉到碗里都是菜”绝不可取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55.10%的受访者在找第一份工作时,平均投10份以下的简历就能获得一个面试机会;而54.83%的人在平均参加1―3家公司的面试后能获得了第一份工作;如果一时间找不到工作,近7成的人会选择继续找,1成人会先找个兼职。数字能反映总体局势,而具体到每一个个人,处境又是各不相同。找工作的难易程度和许多因素挂钩,其中,和找工作的途径是有直接关联的。
&&&&寻找第一份工作,哪些途径最靠谱?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传统的“网络招聘渠道”之外,如今工作靠“父母亲友介绍”的现象已经越发普遍了。(见表)而结合学历来看,越是低学历的受访者,越是在找工作时依仗父母。毕竟在当下,学历在大专以下的求职者,在网络招聘渠道和线下招聘会上基本很难觅得生路。
&&&&那么,靠父母、亲友介绍工作,是不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个方法的成功率相当高,原因想必大家都懂。其次,也没必要对这种现象横加批判。前程无忧论坛()曾就“父母介绍的工作,去不去?”做过调查,结果有85%的人果断选了“去”。谁敢说自己不愿走捷径呢?不过,本次调查有一个数据却是值得大家警惕的――在靠父母、亲友介绍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受访者中,有25%的人抱有“拉到碗里都是菜”的心理!从个人长远的职业发展考虑――除非父母、亲友可以管你一辈子――这种心理是绝不可取的。因为另一组“血淋林”的调查数据告诉我们:抱有“拉到碗里都是菜”的心理的受访者中,40%的人第一份工作都干不过6个月!所以,即使能走捷径,建议大家也不要懒到闭着眼睛被父母、亲友们牵着鼻子走,否则即使长辈是好心,也难保不带错路。
价值观:“专业对口”的工作最吃香,“月薪5000”亦非唾手可得
&&&&前文说到了“拉到碗里都是菜”的心态并不可取,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受访者在找第一份工作时看重什么。
&&&&调查显示,“与所学专业对口”是受访者在找第一份工作时最看重的,有23.43%的人选择了这一项,之后是“兴趣相符”(20.12%)、“拉到碗里就是菜”(17.35%)和“薪酬福利水平高”(12.56%)。(图1)
&&&&毕业后想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难不难?本次调查的结果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调查显示,54.69%的受访者的第一份工作是与所学专业不对口,“90后”人群中这一比例更是超过了60%。但是,在“最看重专业对口”的受访人群中,92.22%的人还是能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的。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一,每个人对“专业对口”的理解不同,延伸开去,又得提到学校的专业教育和社会职业分工有脱节,导致部分大学生的职业认知有狭隘;第二,与“拉到碗里都是菜”的随便心态一样,“什么都想要”的较真心态也是不利于初次求职的。应届生还是得把握最核心的需求,然后在其他方面把眼光放长远些。
&&&&要把眼光放长远些,其中就包括对薪资的眼光。曾不只有一家媒体报道过有应届生对月薪5000元以下的工作不感冒,那么,我们姑且就以5000元为分水岭,来看看大家在第一份工作中能挣多少工资。
&&&&本次调查的结果估计要给不少人泼冷水了:有42.94%的受访者第一份工作的月薪在1500元―2499元,21.07%的受访者第一份工作的月薪还不足1500元,能月薪超过5000元的受访者只占了3.38%!(图2)
&&&&那么,那些第一份工作时就能拿到5000元以上月薪的人群有哪些特征呢?仅仅是因为这些人看重薪资福利吗?本次调查显示,在这一人群中, 75.56%是“85后”;88.89%拥有本科及以上的学历;66.00%的人第一份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找工作的主要途径是网络招聘、企业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会。只有6.66%的人是靠父母介绍;只有31.11%的人最看重“薪酬福利水平高”。所以,月薪5000元也不是唾手可得的――在找第一份工作时最看重“薪酬福利水平高”的人群中,63.44%的人首份月薪不足3000元。在这方面,大学生要学会衡量自己的价值,而且得有点耐心。
离职:个人发展遭遇瓶颈是主因,“薪酬”和“兴趣”都拴不住人心
&&&&根据前程无忧人力资源调研中心最新发布的《2013应届生调研报告》,“应届生的离职率在近几年一直持续在高位徘徊”。本次关于“第一份工作”的调查也反映了类似的情况:有53.88%的受访者在第一份工作的岗位上坚持不到1年就走人了,能坚持三年以上的,仅占到11.01%,而且趋势是:越是新新人类,在第一份工作上坚持的时间越短。
&&&&而关于离开第一份工作的原因,22.62%的人提到了“个人职业发展遭遇瓶颈”,有20.93%的人是对薪资福利不满意,另有13.91%的人觉得“工作内容与想象不符合”。
&&&&这其中,有两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注意:一是,找第一份工作时最看重薪酬福利水平高的人群中,仅有34.61%的人能在第一份工作中坚持1年以上,这一比值在所有回答“最看重原因”的受访人群中排名倒数第一;而看重薪酬的人自然也会因为对薪酬不满而离开,可见在金钱面前人心是永远不满足的。二是,之前被很多人看重的“兴趣相符”的工作,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当初看重选择“兴趣相符”的工作的受访者中,也只有42.95%的人能在第一份工作中坚持1年以上,这一比值之低甚至还不及当初选择工作时“拉到碗里都是菜”的人群;而在看重“兴趣相符”的人中,又有26.51%的人是因为“个人职业发展遭遇瓶颈”而离开第一份工作的,这一比例在所有人群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当初看重“工作稳定”的。看来,兴趣也拴不住人心。
&&&&总结: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能看到其实如今大学生找工作的渠道并不少,只是每个人在毕业找工作时的想法各不相同,随着工作进展,心态又会有改变,所以也导致了第一份工作承载了各种不确定性。其实,不确定并不可怕,甚至可以说是很正常的,只是需要你我多一点点勇气去找,多一点点耐心去做,再多用一点心思去想想自己的职业发展,并不难走上属于自己的正确人生轨迹。而无论未来能否成就大事业,回头想想,记得感谢自己当年迈出的这第一步。(完)
-----------
欢迎关注微信订阅号“无忧求职锦囊”,下载“求职锦囊”APP
责权声明:本文所表述观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无关
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招聘信息及作品
未经51job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招聘信息及作品无忧工作网版权所有&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范文一:朱光亚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物理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党组书记.自20世纪50年代始,朱光亚始终处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科技决策的高层.他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曾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两弹”技术突破及其武器化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核武器技术发展的每一个重要关键时刻,都凝聚了他的智慧和决心.无论是发展方向的抉择和决策,还是核武器研制和核试验关键技术问题的决策,他都起到了主导作用,为中国特色核武器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认为,朱光亚在“两弹”的研制中是“科技众帅之帅”.谁选择了科学,谁就是选择了奉献.因为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包括心血、汗水、青春,直至一生.为了寻找科学,他不远万里,漂洋过海;为了从事科学,他历经苦难,勤耕不辍;为了传播科学,他淡泊名利,甘当人梯.朱光亚从青年时代就立志科学救国,并将其定为人生坐标,不论国外求学还是国内执教、科研,都紧紧围绕这一生命主线.他无怨无悔,生死不渝,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兴衰,日夜惦念着民族的命运,顶着高压绕开干扰,千方百计为国家发挥自己的特长,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朱光亚曾如此总结自己的人生:“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温家宝总理这样褒奖朱光亚:“您一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谦虚谨慎,勤勤恳恳,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对科学精益求精,是科学家的榜样,也是年轻人的榜样.”2011年2月,他因病逝世.在此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纪念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1师以长技以自强朱光亚,湖北武汉人,出生于日.他自幼学习勤奋刻苦,1941年考入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物理系.他先后受教于周培源、吴有训、吴大猷等教授.众多名师的栽培,使他有了较坚实的学业基础,毕业后他留校任助教.1946年,朱光亚作为优秀青年学者和李政道、唐敖庆等一起,随同华罗庚赴美考察,却发现美国有关原子弹的各个科研机构均不准许外国人进入.师生们考察的热望破灭后,他们决定自谋出路,分别进入美国的研究机构或大学,学习研究前沿科学技术.朱光亚不改初衷,跟随吴大猷进入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核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朱光亚勤奋刻苦,博学多才,那4年他的成绩全是A,每年都获得奖学金,25岁时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在求学时,朱光亚就表现出不平凡的科学造诣.1947年,他在《物理评论》上发表了《符合测量方法? 能谱》、《符合测量方法(Ⅱ)内变换》两篇论文,1948年、1949年又相继发表论文《铕的转换电子与馍湎叩姆? (计数)》、《HF181的辐射》.这些前沿课题的研究成果,使他在发展迅速的核物理领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1950年春,他毅然回到北京,投入到新生共和国创业的热潮之中.2科研育人两无私20世纪50年代,朱光亚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满腔热情地投入教学第一线.他提携后辈,呕心沥血,培育人才,殚精竭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后来又投入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的创建事业,与其他教职工一道夜以继日,忘我工作,使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在短?短几年之内,便跻身于全国高校物理系的前列,培养了大批物理学人才,陈佳洱、宋家树、王世绩等院士,都曾是他的高足门生.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曾受其启蒙,得其培育,后来成为驰名全球的科学巨星.朱光亚还参与筹建近代物理研究室(1957年划归北京大学),担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这批毕业生在六七十年代,都已成为中国核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在此期间,朱光亚潜心钻研,著书立说.195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他撰写的《原子能和原子武器》,该书介绍了原子能发展、原子弹研制、氢弹秘密等内容,是我国系统介绍核武器的早期著作之一.50年代后期,朱光亚参与由原苏联援建的研究反应堆的建设和启动工作,并从事中子物理和反应堆物理研究,发表了《研究性重水反应堆的物理参数的测定》等具真知卓见的学术论文.随后,他领导设计、建成了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堆物理实验,跨出了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3披肝沥胆赤子情20世纪60年代,朱光亚参与组织并确定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由他主持拟制了《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及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这两份文件提出了核爆炸试验分两步走的方案,第一步先做地面爆炸试验,第二步再做空中爆炸试验.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些分析和部署是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对当时很快突破原子弹技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两份至关重要的文件,被誉为“两个纲领性文件”.朱光亚还组织起草了《关于突破氢弹技术关键问题上的工作安排》,对必须重点解决的理论方案和热核材料制备两个关键问题,尤其是氢弹原理的突破,作了统筹安排部署.我国核电国产化事业,也凝聚着朱光亚的心血和智慧.他不仅参与组织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的筹建、核燃料加工技术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还指导核电站研究、设计任务的分解,以及研究试验和技术攻关项目的开展,特别是对核燃料组件的设计、试验、研制等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指导,使核燃料组件得以完全立足于国内研制成功.20世纪80年代,朱光亚参与组织和指导专家论证工作以及《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的起草,并参与有关军控问题的研究与对外学术交流.他在和杜祥琬等人合写的《浅谈军备控制中的物理学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军备控制物理学作为物理学应用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4“朱光亚星”耀苍穹中国曾有过这样一位科学家,是中华民族的自豪.1991年,朱光亚被选为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继李四光、周培源、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之后,成为这个全国性统一的科技工作者群众组织的主要领导人.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被推选为第一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并当选为第一任中国工程院院长.1999年,朱光亚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是我国科技界的至高荣誉.日,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我们最好的纪念是学习他崇高的品质和继承他宝贵的精神财富.首先学习他高尚的爱国情操,我们应该像他那样,用行动和生命诠释爱国的真正含义;再是学习他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不允许别人有悖真理和亵渎真理.只要有违真理、出现错误,就勇于揭露,敢于批评指正.爱憎分明的优秀品质,是我们向朱光亚学习的又一重要方面.朱光亚对同事、对学生,宽厚豁达,古道热肠.他疾恶如仇,敢于冒险.这也正是他人格的高尚和人格的魅力,值得我们学习一辈子.他的精神与世长存!原文地址:朱光亚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物理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党组书记.自20世纪50年代始,朱光亚始终处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科技决策的高层.他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曾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两弹”技术突破及其武器化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核武器技术发展的每一个重要关键时刻,都凝聚了他的智慧和决心.无论是发展方向的抉择和决策,还是核武器研制和核试验关键技术问题的决策,他都起到了主导作用,为中国特色核武器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认为,朱光亚在“两弹”的研制中是“科技众帅之帅”.谁选择了科学,谁就是选择了奉献.因为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包括心血、汗水、青春,直至一生.为了寻找科学,他不远万里,漂洋过海;为了从事科学,他历经苦难,勤耕不辍;为了传播科学,他淡泊名利,甘当人梯.朱光亚从青年时代就立志科学救国,并将其定为人生坐标,不论国外求学还是国内执教、科研,都紧紧围绕这一生命主线.他无怨无悔,生死不渝,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兴衰,日夜惦念着民族的命运,顶着高压绕开干扰,千方百计为国家发挥自己的特长,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朱光亚曾如此总结自己的人生:“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温家宝总理这样褒奖朱光亚:“您一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谦虚谨慎,勤勤恳恳,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对科学精益求精,是科学家的榜样,也是年轻人的榜样.”2011年2月,他因病逝世.在此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纪念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1师以长技以自强朱光亚,湖北武汉人,出生于日.他自幼学习勤奋刻苦,1941年考入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物理系.他先后受教于周培源、吴有训、吴大猷等教授.众多名师的栽培,使他有了较坚实的学业基础,毕业后他留校任助教.1946年,朱光亚作为优秀青年学者和李政道、唐敖庆等一起,随同华罗庚赴美考察,却发现美国有关原子弹的各个科研机构均不准许外国人进入.师生们考察的热望破灭后,他们决定自谋出路,分别进入美国的研究机构或大学,学习研究前沿科学技术.朱光亚不改初衷,跟随吴大猷进入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核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朱光亚勤奋刻苦,博学多才,那4年他的成绩全是A,每年都获得奖学金,25岁时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在求学时,朱光亚就表现出不平凡的科学造诣.1947年,他在《物理评论》上发表了《符合测量方法? 能谱》、《符合测量方法(Ⅱ)内变换》两篇论文,1948年、1949年又相继发表论文《铕的转换电子与馍湎叩姆? (计数)》、《HF181的辐射》.这些前沿课题的研究成果,使他在发展迅速的核物理领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1950年春,他毅然回到北京,投入到新生共和国创业的热潮之中.2科研育人两无私20世纪50年代,朱光亚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满腔热情地投入教学第一线.他提携后辈,呕心沥血,培育人才,殚精竭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后来又投入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的创建事业,与其他教职工一道夜以继日,忘我工作,使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在短?短几年之内,便跻身于全国高校物理系的前列,培养了大批物理学人才,陈佳洱、宋家树、王世绩等院士,都曾是他的高足门生.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曾受其启蒙,得其培育,后来成为驰名全球的科学巨星.朱光亚还参与筹建近代物理研究室(1957年划归北京大学),担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这批毕业生在六七十年代,都已成为中国核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在此期间,朱光亚潜心钻研,著书立说.195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他撰写的《原子能和原子武器》,该书介绍了原子能发展、原子弹研制、氢弹秘密等内容,是我国系统介绍核武器的早期著作之一.50年代后期,朱光亚参与由原苏联援建的研究反应堆的建设和启动工作,并从事中子物理和反应堆物理研究,发表了《研究性重水反应堆的物理参数的测定》等具真知卓见的学术论文.随后,他领导设计、建成了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堆物理实验,跨出了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3披肝沥胆赤子情20世纪60年代,朱光亚参与组织并确定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由他主持拟制了《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及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这两份文件提出了核爆炸试验分两步走的方案,第一步先做地面爆炸试验,第二步再做空中爆炸试验.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些分析和部署是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对当时很快突破原子弹技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两份至关重要的文件,被誉为“两个纲领性文件”.朱光亚还组织起草了《关于突破氢弹技术关键问题上的工作安排》,对必须重点解决的理论方案和热核材料制备两个关键问题,尤其是氢弹原理的突破,作了统筹安排部署.我国核电国产化事业,也凝聚着朱光亚的心血和智慧.他不仅参与组织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的筹建、核燃料加工技术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还指导核电站研究、设计任务的分解,以及研究试验和技术攻关项目的开展,特别是对核燃料组件的设计、试验、研制等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指导,使核燃料组件得以完全立足于国内研制成功.20世纪80年代,朱光亚参与组织和指导专家论证工作以及《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的起草,并参与有关军控问题的研究与对外学术交流.他在和杜祥琬等人合写的《浅谈军备控制中的物理学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军备控制物理学作为物理学应用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4“朱光亚星”耀苍穹中国曾有过这样一位科学家,是中华民族的自豪.1991年,朱光亚被选为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继李四光、周培源、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之后,成为这个全国性统一的科技工作者群众组织的主要领导人.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被推选为第一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并当选为第一任中国工程院院长.1999年,朱光亚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是我国科技界的至高荣誉.日,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我们最好的纪念是学习他崇高的品质和继承他宝贵的精神财富.首先学习他高尚的爱国情操,我们应该像他那样,用行动和生命诠释爱国的真正含义;再是学习他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不允许别人有悖真理和亵渎真理.只要有违真理、出现错误,就勇于揭露,敢于批评指正.爱憎分明的优秀品质,是我们向朱光亚学习的又一重要方面.朱光亚对同事、对学生,宽厚豁达,古道热肠.他疾恶如仇,敢于冒险.这也正是他人格的高尚和人格的魅力,值得我们学习一辈子.他的精神与世长存!
范文二:台湾著名的剧作家、导演李国修,在懵懂的年少时,曾对自己的父亲――台湾唯一会做京剧戏靴的人,埋怨过这样一句:“做鞋做了一辈子,也没看你发财。”没想到,李国修话音刚落就遭父亲痛骂,祖籍山东莱阳的父亲操着一口山东腔骂道:“你爸爸我从16岁开始做学徒,就靠着这一双手,你们五个小孩长大到今天,哪一个少吃一顿饭,少穿一件衣裳?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更没想到,“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这句话,成了李国修一辈子的人生格言。“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说到底,就是一种专注的力量,是一种恒久的坚持毅力。现实中,我们常常礼赞“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人,我们常常勉励年轻人“艺多不压身”,谁知到头来只落得个“样样涉足,个个平平”的局面,导致“艺多不养家”的尴尬后果。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曾在福楼拜面前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一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三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鹅,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一脸得意。福楼拜听后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福楼拜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的?”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原来特长便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于是,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专注于一件事,看似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其实是一件对毅力对恒心的考量。成功学上有个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我们可以想象,两万小时,那过程会是怎样的漫长、枯燥、无趣,甚至绝望。但是,如果以责任、兴趣为动力,长此以往,把这两万小时分解到活着的每一天,也只要每天半小时、一小时而已。凡人皆能做到,成功并非遥不可及。马克?吐温说:“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利用这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地做好一件事,自然会从周围的人中脱颖而出。李国修也正是这样做的――“我这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就是‘开门、上台、演戏’”,也正因为此,虽然他只享有了58岁的寿辰,但却拥有“台湾莫里哀”的美名,谁说这不是专注的魅力呢?专注不是特长,但是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就是特长;专注不是圆满,但是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就是功德圆满。永远记住:成功的人也是平凡的人,他们只是比他人多了一份专注,多了一份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恒心和毅力而已。摘自《光明日报》
范文三:有人说,人一子只做辈件事三自己:的,事人的他事,天老的事。爷我为,人认一辈子只做两事:件了饿吃,困饭了睡觉。为因人,一辈子把饭能得吃香,把很睡得很觉甜,确实一件是容易的不。事年轻时,林清玄因为恋失而痛苦堪不顿顿吃,饭不香,觉不睡。甜师告诉禅:他“,人要修炼需”。林玄问:清怎么修“啊?”炼禅说师“:了饿饭,吃了困觉睡。”清林反问玄:难道吃“饭睡觉也修炼吗得?”禅师:“同说样是吃饭同,是睡样觉,却有不一样的结果。人吃凡时,左饭顾盼,右这想那想,般计较,万千般思;虑睡时,颠觉梦倒,梦这寐那梦思绪万千。,行者修吃饭就是,吃,睡觉饭就是觉睡,别无念他啊!”可“是怎,才能么做‘到饿了饭吃困,了睡觉呢’?“你不”左能右气天,但可你以变心情;改你不能改容貌变但你可,展现以笑。”禅容师:说求“不如人求己求,己不求心!心,应该是如一清池。心水水澈了,清山水树花映在水面才是上丽美的那样,。日是日好,夜夜是清宵,日处是福地,法处法是法,善就有什么可迷惑、没污我浊的了。们”林清玄陡然开悟。梁漱也说溟,过人一辈子首先解决人要与物关系的再解决人与,的人关,最系要解决人后与自的己系关;是,最后只一条最难。在人一的中生,会遇到许多许多的人事,有和是些需必的而,有是完些全用着不,比的名如、贪心利、荣虚、妒嫉仇恨、等。这等些都,负担是应该果,地断删它除!就像电脑的垃中圾文、件错信误一样息及时,删除操,才作能利进行顺。人生,是一步就一步,走一一步扔。走步来的是出,扔掉路是的袱。这包,路样会就越越长,走心就会越走静越。
范文四:有这么一家人。男的是教师,在一所中专教经济学;女的下岗,在街上开一纽扣店,女儿在一所普通中学读初三。男的没什么爱好,教学之余,除了到图书馆翻翻经济类杂志,就是到妻子的小店转悠转悠。女的也没什么大志,除了卖纽扣,最多再卖些头饰、胸花之类的小玩意儿。女儿学习也很一般,没拖拉过作业,也没有得过一次奖。总之,一家人都是普通人,过的日子也是普通人的日子,平平淡淡、紧紧巴巴。一天,男的告诉女的,他有一个新发现。女的问是什么发现。男的说,昨天,他在图书馆看一份杂志,介绍的全是世界上列入五百强的大公司。他发现,他们都是一根筋,一条路。女的问什么意思。男的说,打个比方,你卖纽扣,就只卖纽扣,卖所有品种的纽扣,店再大,都不卖别的。女的说:这算什么新发现?不就是开专业店吗?男的说,好像是开专业店,但他搞不清楚的是,为什么成为五百强的都是这些专业店,而不是其他的店。这里面一定有名堂。男的不是个执著的人。但自从有了这个新发现后,从没有放弃琢磨。他认真查阅了世界第一强,零售业的老大沃尔玛。他发现它自始至终只做零售,钱再多都不买地,都不去做房地产。他又查阅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它是世界第二强,一百多年来,也是只做汽车与配件,资产达到八万亿了,都不去做航空与轮船。他还研究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发现此人也是一条路走到底,钱再多,都只做软件,其他行业再赚钱都不去做。男的想:是不是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更容易成为强者?有了这一认识之后,他有些心动了。一天晚上,他对妻子说,以后再进货,头饰、胸花之类的东西,不要再进了,全进纽扣,有多少品种进多少品种,看看会怎么样。也许是他发现了天机,也许“从一而终,坚持一条路走到底”这种做法本身就蕴藏着天机。总之,自此之后,一家航空母舰式的纽扣店,在这座城市出现了,所有做纽扣批发和销售的人,来到这座城市,都是直奔这家纽扣店而来。他也因此成了“纽扣大王”。前不久,这位男教师,请我们吃饭,说是女儿要到英国去了,想庆贺一下。我们原以为是他有钱了,送女儿去英国自费留学。吃饭时才知道,不是这样的。他说,女儿成绩差,没有考上大学,但是女儿喜欢英语,于是就聘了老师,专门教女儿英语。在一次外企招聘中,女儿因英语好被聘为翻译。这次去英国,是因为女儿在那儿找了份工作。智慧之光:坚持登一座山峰的人,一定会到达顶峰。一辈子坚持只做一件事的人,一定会成功,并且会成为一个强者,一个佼佼者。
范文五:在未知领域探索,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要细细品味和研究的。整理他们的手艺人生,我获得了自己的感动和收获,他们给了我精神力量。手艺人是一种阶级。只是这个阶级无比特殊,幸福感极强。在这个阶级群体,人是为了一门手艺打磨一辈子,至死方休的。世界之大,选择之多,只委身了之一。到头来,他们这一生是不会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他们在人生中找到了意义,不迷失方向,不会为生计所苦,却会为无法登峰造极而不甘心。所以这个阶级更像是一种境界,达此境界,一切泰然。不为世俗标准而活,其实是很难得的,需要很强大的信念,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人生本该多样性。在手艺人那里,人生都很慢,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一生只爱一个人。没有谁知道自己能活多久,多活一天,就能多做一天自己喜欢的事。因为有一门专注的手艺,才不会为时间的消逝而愤怒,时间的作用是化学反应,为手艺加冕。人本来就是这么简单,很小的事情,用生命去投入,就会有永恒的价值。不只是谋生,而是人生价值的追索。这些价值是不能用常人的计算标准去衡量的。有些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并非以个体的形式,他们的作品决定了你生活的质地,我们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他们,但却享受着他们的好处。他们有人拙,有人痴。有些是旧时代传承下来的手艺人,做着与社会脱轨的工作;有些是新时代的手艺人,更接近于设计师甚至艺术家。有些是运用各式各样的技巧,有些以手艺为生,有些则把手艺作为生命的调剂,抵抗这个时代的仓促,消减这个时代的无力感。炫耀技巧就失去了灵魂。尽管都在竭尽全力地呈现最好的技艺。任何时候,技巧都不是最重要的,它是润物细无声的东西,是承托情感的无形之手。我相信,最高的技巧就是看不出技巧,或者说技巧都含在了作品之中。无论是什么,不必拘泥于贵贱,哪怕是最不起眼的普通物品,一切在善用者手里,都有了灵魂。那些打动我们的,不是能做出如何巧夺天工的物件,而是手艺人深刻理解材质的本性,顺意而为。他们手艺虽然毫无关联,却又息息相通。他们要专注于手艺,同时要有手艺之外的东西,这些让他们与众不同,也是让我无比着迷的地方。他们从不省略,不做减法,不怕重复。他们是要有一些我行我素的个性,甚至是一厢情愿,才能避开纷扰,抵挡诱惑,忍受得了孤独和重复,并怀有一颗偷着乐的心。现代科技是一场阴谋。快速生产带来了乏味的产品,可我们不能预言每一门手艺的命运。改变的并非我们的生活方式,而是我们的心,都要以失去作为代价。在诚实的手艺面前,技术都无差了,更不用期待尚未发明的伎俩。在每门手艺中,我能感觉到禅意,这是手艺人对这个世界最深情的表达。在短短的人生里,能有一些参悟,就很幸福了。(摘自《万物皆有欢喜处》,江苏文艺出版社)
范文六:一辈子认真爱一个人,做好一件事,算不算够疯狂1、今年的我,二十三岁。是一个小职员,过着严肃认真的生活。没有惊险的故事和你分享,但我的青春依然疯狂。2、和父母作对的青春期,似乎又回来了。上班前磨磨蹭蹭,只为了多看几分钟书;晚上到家一脱了鞋子,继续埋头到书的世界。 父亲见状,训了句,“工作不要这样漫不经心的,认真点啊!”听罢,一股久违的热血涌上心头,我生气地喊道,“爸,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每天上下班的交通三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七小时,剩下的时间,就是我的青春!我今年只有二十三岁,每一分钟都很宝贵,我不想出卖青春给该死的工作!任何人任何事,只要浪费我的时间,就是在谋杀我的二十三岁。你要知道,青春多珍贵!二十三岁一旦过去,就再也回不来了!”父亲被吓呆,委屈地嘟哝了句,“我二十几岁的时候,为了家卖命工作,根本没有青春。”3、坐在书桌前,我重新打开书,看不进去了。打开电脑,因为心烦,一个字也打不出来。这股情绪,多少和好友L有关。她家里太有钱,有钱到一掷千金被送去艺术学院,有钱到毕业后她父亲给她一大笔钱,不间断地周游世界,有钱到没有要去上班的压力,想出书就出书,想开店就开店,想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我早起为了多读一本书的时候,L因为前夜的派对太疯狂,刚刚入睡;我上班路上差一点挤死在地铁里,L在沙漠的五星级酒店做SPA;我工作时候手忙脚乱连上厕所时间都没有,L下午刚起床,和一群同样有钱人家出来的“艺术家”“旅行家”一起喝下午茶;我回到家还没换上衣服就捧起书,享受青春的时候,L慢条斯理打开电脑,刷父亲的卡买机票订酒店再配置一套新的相机;我深夜不得不去睡觉,意犹未尽合上书的时候,L在文艺圈子里和大家分享她的旅行冒险故事。那一股“不甘愿”和“凭什么”越来越强烈。我我恨透了工作,恨透了严肃了一辈子认真生活没有青春的父母。4、没想到过不久,L突然给我打了个电话。“这些天我和我妈总吵架,她觉得我该找份正经的工作,三天两头催我。她就唠叨着,我这样下去不行,太不靠谱。”她委屈地说道。我被震撼了,原来有钱人家的快乐小孩也有烦恼,天底下父母都差不多。 “那你怎么想的?”我问她。“再不疯狂青春就老了啊!而且,我还觉得要玩得更疯一点,多看看世界。等以后结婚有了小孩,还不是一样要过安稳的日子,现在先玩够了就不后悔!”L信誓旦旦地说,我想,这段话是刻在她灵魂里很久了。这些事,我也没有想清楚,只能对L说,“至少相比很多人,你已经做过很多疯狂的事了,不是吗?去和你家人多聊聊吧,也许,有些事,你只想到其中一面,另一面,你还没有看到。就好像我们爬山,以为这座山到了山顶就是最美的风景,却没想到等到了一个高度,却看到下一座山的风景更美。”5、真是有趣,虽然羡慕嫉妒别人,但吐槽或者乱骂,越来越发现无济于事。 有观点的温暖,既能安抚别人,也带来有建设性意义的劝解。这一回,对L说的一番话,似乎也点醒了我自己。我没有和爸妈聊过该怎么度过青春这个话题,我从未了解他们的青春是怎么过的。我只知道,父亲从小过着穷日子,拼命读书,大学毕业想出国深造却连几块钱的托福都付不起,于是就开始勤勤恳恳工作,和母亲结婚后,两人白手起家,苦日子一点点熬过来。“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在为了家卖命工作,根本没有青春。” 那天父亲的呢喃却不带任何抱怨父亲那没有故事的青春,认真严肃,不够疯狂,不够传奇,他的青春也被狗吃了吗?那样的青春,就不值得过了吗?6、写信给我的同龄人,大部分出自平凡家庭,没有L的条件,但不约而同地被这个时代的口号“再不疯狂就老了”而鼓舞。一句“你不约会不谈恋爱不出去玩不喝酒不逛街不疯不闹不叛逆不追星不暗恋不表白不聚会不k歌 ,请问你的青春被狗吃了么?”让所有严肃认真生活的青春迷惑,甚至自卑起来。不闯祸,认认真真经营自己的小生活,上学时候认认真真挤独木桥,工作后勤勤恳恳如履薄冰,这样的青春有错吗?在倡导辞职或者休学,为了旅行为了流浪为了追寻艺术的时代里,有些梦想,却注定需要奉献一段沉默而严肃的青春时光的。比如写作,比如政治,比如改革社会。 又或者,是父亲的白手起家。我最欣赏的人,陈文茜当属第一。台大毕业后,初入社会的她却在一家报社担任高职,一年后毅然选择去美国留学深造,一留便是七八年,期间选修不同的学科,阅读量惊人。回到台湾,继续累积,如今成为了全台湾最聪明的女人。她的节目与众不同,能够深入浅出地分析政治局势,还能够别具一格地访问Lady Gaga,参加陶晶莹的娱乐访谈,大大方方地恋爱与失恋。肥胖,单身,被负面舆论包围,一系列并无腔调的事,发生在她身上却能转化成为一股令人赞叹的智慧。有天和一个编辑在茶室聊天,谈论写书出版,她问我,既然是梦想,那么最终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我说,我欣赏陈文茜,三毛,龙应台,还有玛格丽特撒切尔。她瞪大了眼睛,又释怀地笑着说,怪不得你现在总是心神气定地说,要慢慢来,因为你要的未来,是注定在很久以后才会出现的。你需要努力,需要经历,需要反思,总之,需要时间。我点点头。陈文茜那沉寂的七八年,兴许严肃认真得不值一提,在我眼里,却是闪闪发光的另一种疯狂。7、朋友的前辈,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女孩,也是那种从小就读书刻苦的好学生,毕业后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一切似乎都是天经地义的,她的人生就是那“别人家的孩子”,沉闷得有迹可循,青春被狗吃了。可第七年,当她突然递交辞职信的时候,大家的世界观都被颠覆了。这是一个做任何事情都认真得可怕的人,她的人生是许多长辈口中的范本,可就是在她三十岁,做出了“最错误的决定”。在这个L定义中是“老女人”,该抱着胖娃娃,相夫教子的三十岁年纪,她却过着更疯狂的青春:先前累积的人脉,保证她做自由翻译源源不断的收入,每天睡到自然醒,受邀出席活动,认识不同的人,想去哪里,先询问那个国家的好友,再捧起书读那一国的文化历史,学习语言,然后就去那里生活一阵子。没有生活压力,写下的文字单纯是自己喜欢。再不疯狂青春就老了,可是,老了的青春可以更疯狂更有趣更深刻。也因为这一位朋友的前辈,我重新思索,三十岁以后,结婚生子就必定是一切的终结吗?我现在那么努力,是为了未来拥有更好的青春,更有底气地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做选择,甚至,我可以有能力像她一样选择:在三十岁的时候,给自己想要的人生;倘若有能力选择养活自己的方式,爱情与婚姻,这些只关乎个人幸福的事,更无需被动地有求于他人。况且,二十岁出头的我们,浪迹天涯虽然浪漫但用的钱是父母的,经济上不独立怎么谈得上自由?不依靠世俗的标准活,前提是去尊重游戏规则,出色完成规则内的任务,但同时坚守内心的热血,等待机会到来的时刻。有一天,有足够能力,我们走上了自己的路,而那些指指点点的“别人”,终于无话可说。8、我一直认为,自由,并不是形式上的浪迹天涯,而是有能力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中学时候,受不了课业压力,中途从学校逃出,父亲来接我,却并未生气,带我去餐馆饱餐一顿,笑着说,“你不需要很优秀,努力就可以了。”现在明白过来,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其实藏着许多智慧。前半句话,“不需要很优秀”,是因为优秀只是一个表象,别人附加的光环。后半句话的“努力”二字,在于现在积累的知识,终有一天变成能力,而积累多了,能力就多,因此能够选择的生活方式也就多了。一切的玄机,在于假光环和真本领之间。也就是说,现在的努力,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赛,而是为了自己有能力去选择想要的生活,拥抱自由。阅读群书后,能够在政治节目深入浅出地分析,同时也能畅快地访问Lady Gaga,陈文茜这样的主持功力全在于她多年以来的积累。有一段不疯狂的青春,不代表注定会变成一个被洗脑无思想被麻木的中年人。你穿着西装出入高级宴会,笑容优雅,下一秒脱去了高跟鞋换上棉麻衣裤,在村寨里与孤独的老人聊天,看见赤着脚没有钱接受教育的孩子。再然后,你回到办公室,以你的社会地位去影响周围人,作为决策者,给所看见的问题带来切实的解决。一些路,是注定要老老实实走的,无法逃避。一如我们现实里的经验,为了赶路抄捷径,结果却不得不重回起点,花更多的时间走原本就该走的路。真本事,便是如此。小时候,班级里有个整天在打电动的男孩,我们特别羡慕他可以这样“自由”,做喜欢的事情。现在大家纷纷工作了,再次聚会,他摇着头说,“真羡慕你们,我现在一把年纪了,为了找工作,不得不去读专升本。早知道就好好读书,现在就有份好工作,用工资全买游戏,玩得更爽!”9、我把这篇文章给L,更写给和我一样过着严肃青春的你。你和我一样,没钱没时间周游世界,每天起早摸黑地在大城市上班,只能繁忙间隙抬头看一眼透过办公室玻璃窗的阳光。没关系,上班前,下班后,在书里,心可以跟随作者看遍世界,也许这是为何读书那么令人着迷的原因吧!而一份你所喜欢的工作,也同时带来成就感与社会经验的成长。这一切能换到一份礼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能力。我没有休学,没有辞职,也没有花一年时间不顾一切地浪迹天涯写书撰稿,我不后悔。因为我知道,我真正会后悔的,是现在没有好好工作,没有多多阅读,没有为了梦想付出脚踏实地的努力,没有用心感知正经历的生活。走下去,不用急,想要的未来,它会来的。一辈子认真爱一个人,做好一件事,算不算够疯狂。 那就是一辈子的疯狂青春。一辈子认真爱一个人,做好一件事,算不算够疯狂1、今年的我,二十三岁。是一个小职员,过着严肃认真的生活。没有惊险的故事和你分享,但我的青春依然疯狂。2、和父母作对的青春期,似乎又回来了。上班前磨磨蹭蹭,只为了多看几分钟书;晚上到家一脱了鞋子,继续埋头到书的世界。 父亲见状,训了句,“工作不要这样漫不经心的,认真点啊!”听罢,一股久违的热血涌上心头,我生气地喊道,“爸,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每天上下班的交通三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七小时,剩下的时间,就是我的青春!我今年只有二十三岁,每一分钟都很宝贵,我不想出卖青春给该死的工作!任何人任何事,只要浪费我的时间,就是在谋杀我的二十三岁。你要知道,青春多珍贵!二十三岁一旦过去,就再也回不来了!”父亲被吓呆,委屈地嘟哝了句,“我二十几岁的时候,为了家卖命工作,根本没有青春。”3、坐在书桌前,我重新打开书,看不进去了。打开电脑,因为心烦,一个字也打不出来。这股情绪,多少和好友L有关。她家里太有钱,有钱到一掷千金被送去艺术学院,有钱到毕业后她父亲给她一大笔钱,不间断地周游世界,有钱到没有要去上班的压力,想出书就出书,想开店就开店,想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我早起为了多读一本书的时候,L因为前夜的派对太疯狂,刚刚入睡;我上班路上差一点挤死在地铁里,L在沙漠的五星级酒店做SPA;我工作时候手忙脚乱连上厕所时间都没有,L下午刚起床,和一群同样有钱人家出来的“艺术家”“旅行家”一起喝下午茶;我回到家还没换上衣服就捧起书,享受青春的时候,L慢条斯理打开电脑,刷父亲的卡买机票订酒店再配置一套新的相机;我深夜不得不去睡觉,意犹未尽合上书的时候,L在文艺圈子里和大家分享她的旅行冒险故事。那一股“不甘愿”和“凭什么”越来越强烈。我我恨透了工作,恨透了严肃了一辈子认真生活没有青春的父母。4、没想到过不久,L突然给我打了个电话。“这些天我和我妈总吵架,她觉得我该找份正经的工作,三天两头催我。她就唠叨着,我这样下去不行,太不靠谱。”她委屈地说道。我被震撼了,原来有钱人家的快乐小孩也有烦恼,天底下父母都差不多。 “那你怎么想的?”我问她。“再不疯狂青春就老了啊!而且,我还觉得要玩得更疯一点,多看看世界。等以后结婚有了小孩,还不是一样要过安稳的日子,现在先玩够了就不后悔!”L信誓旦旦地说,我想,这段话是刻在她灵魂里很久了。这些事,我也没有想清楚,只能对L说,“至少相比很多人,你已经做过很多疯狂的事了,不是吗?去和你家人多聊聊吧,也许,有些事,你只想到其中一面,另一面,你还没有看到。就好像我们爬山,以为这座山到了山顶就是最美的风景,却没想到等到了一个高度,却看到下一座山的风景更美。”5、真是有趣,虽然羡慕嫉妒别人,但吐槽或者乱骂,越来越发现无济于事。 有观点的温暖,既能安抚别人,也带来有建设性意义的劝解。这一回,对L说的一番话,似乎也点醒了我自己。我没有和爸妈聊过该怎么度过青春这个话题,我从未了解他们的青春是怎么过的。我只知道,父亲从小过着穷日子,拼命读书,大学毕业想出国深造却连几块钱的托福都付不起,于是就开始勤勤恳恳工作,和母亲结婚后,两人白手起家,苦日子一点点熬过来。“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在为了家卖命工作,根本没有青春。” 那天父亲的呢喃却不带任何抱怨父亲那没有故事的青春,认真严肃,不够疯狂,不够传奇,他的青春也被狗吃了吗?那样的青春,就不值得过了吗?6、写信给我的同龄人,大部分出自平凡家庭,没有L的条件,但不约而同地被这个时代的口号“再不疯狂就老了”而鼓舞。一句“你不约会不谈恋爱不出去玩不喝酒不逛街不疯不闹不叛逆不追星不暗恋不表白不聚会不k歌 ,请问你的青春被狗吃了么?”让所有严肃认真生活的青春迷惑,甚至自卑起来。不闯祸,认认真真经营自己的小生活,上学时候认认真真挤独木桥,工作后勤勤恳恳如履薄冰,这样的青春有错吗?在倡导辞职或者休学,为了旅行为了流浪为了追寻艺术的时代里,有些梦想,却注定需要奉献一段沉默而严肃的青春时光的。比如写作,比如政治,比如改革社会。 又或者,是父亲的白手起家。我最欣赏的人,陈文茜当属第一。台大毕业后,初入社会的她却在一家报社担任高职,一年后毅然选择去美国留学深造,一留便是七八年,期间选修不同的学科,阅读量惊人。回到台湾,继续累积,如今成为了全台湾最聪明的女人。她的节目与众不同,能够深入浅出地分析政治局势,还能够别具一格地访问Lady Gaga,参加陶晶莹的娱乐访谈,大大方方地恋爱与失恋。肥胖,单身,被负面舆论包围,一系列并无腔调的事,发生在她身上却能转化成为一股令人赞叹的智慧。有天和一个编辑在茶室聊天,谈论写书出版,她问我,既然是梦想,那么最终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我说,我欣赏陈文茜,三毛,龙应台,还有玛格丽特撒切尔。她瞪大了眼睛,又释怀地笑着说,怪不得你现在总是心神气定地说,要慢慢来,因为你要的未来,是注定在很久以后才会出现的。你需要努力,需要经历,需要反思,总之,需要时间。我点点头。陈文茜那沉寂的七八年,兴许严肃认真得不值一提,在我眼里,却是闪闪发光的另一种疯狂。7、朋友的前辈,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女孩,也是那种从小就读书刻苦的好学生,毕业后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一切似乎都是天经地义的,她的人生就是那“别人家的孩子”,沉闷得有迹可循,青春被狗吃了。可第七年,当她突然递交辞职信的时候,大家的世界观都被颠覆了。这是一个做任何事情都认真得可怕的人,她的人生是许多长辈口中的范本,可就是在她三十岁,做出了“最错误的决定”。在这个L定义中是“老女人”,该抱着胖娃娃,相夫教子的三十岁年纪,她却过着更疯狂的青春:先前累积的人脉,保证她做自由翻译源源不断的收入,每天睡到自然醒,受邀出席活动,认识不同的人,想去哪里,先询问那个国家的好友,再捧起书读那一国的文化历史,学习语言,然后就去那里生活一阵子。没有生活压力,写下的文字单纯是自己喜欢。再不疯狂青春就老了,可是,老了的青春可以更疯狂更有趣更深刻。也因为这一位朋友的前辈,我重新思索,三十岁以后,结婚生子就必定是一切的终结吗?我现在那么努力,是为了未来拥有更好的青春,更有底气地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做选择,甚至,我可以有能力像她一样选择:在三十岁的时候,给自己想要的人生;倘若有能力选择养活自己的方式,爱情与婚姻,这些只关乎个人幸福的事,更无需被动地有求于他人。况且,二十岁出头的我们,浪迹天涯虽然浪漫但用的钱是父母的,经济上不独立怎么谈得上自由?不依靠世俗的标准活,前提是去尊重游戏规则,出色完成规则内的任务,但同时坚守内心的热血,等待机会到来的时刻。有一天,有足够能力,我们走上了自己的路,而那些指指点点的“别人”,终于无话可说。8、我一直认为,自由,并不是形式上的浪迹天涯,而是有能力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中学时候,受不了课业压力,中途从学校逃出,父亲来接我,却并未生气,带我去餐馆饱餐一顿,笑着说,“你不需要很优秀,努力就可以了。”现在明白过来,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其实藏着许多智慧。前半句话,“不需要很优秀”,是因为优秀只是一个表象,别人附加的光环。后半句话的“努力”二字,在于现在积累的知识,终有一天变成能力,而积累多了,能力就多,因此能够选择的生活方式也就多了。一切的玄机,在于假光环和真本领之间。也就是说,现在的努力,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赛,而是为了自己有能力去选择想要的生活,拥抱自由。阅读群书后,能够在政治节目深入浅出地分析,同时也能畅快地访问Lady Gaga,陈文茜这样的主持功力全在于她多年以来的积累。有一段不疯狂的青春,不代表注定会变成一个被洗脑无思想被麻木的中年人。你穿着西装出入高级宴会,笑容优雅,下一秒脱去了高跟鞋换上棉麻衣裤,在村寨里与孤独的老人聊天,看见赤着脚没有钱接受教育的孩子。再然后,你回到办公室,以你的社会地位去影响周围人,作为决策者,给所看见的问题带来切实的解决。一些路,是注定要老老实实走的,无法逃避。一如我们现实里的经验,为了赶路抄捷径,结果却不得不重回起点,花更多的时间走原本就该走的路。真本事,便是如此。小时候,班级里有个整天在打电动的男孩,我们特别羡慕他可以这样“自由”,做喜欢的事情。现在大家纷纷工作了,再次聚会,他摇着头说,“真羡慕你们,我现在一把年纪了,为了找工作,不得不去读专升本。早知道就好好读书,现在就有份好工作,用工资全买游戏,玩得更爽!”9、我把这篇文章给L,更写给和我一样过着严肃青春的你。你和我一样,没钱没时间周游世界,每天起早摸黑地在大城市上班,只能繁忙间隙抬头看一眼透过办公室玻璃窗的阳光。没关系,上班前,下班后,在书里,心可以跟随作者看遍世界,也许这是为何读书那么令人着迷的原因吧!而一份你所喜欢的工作,也同时带来成就感与社会经验的成长。这一切能换到一份礼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能力。我没有休学,没有辞职,也没有花一年时间不顾一切地浪迹天涯写书撰稿,我不后悔。因为我知道,我真正会后悔的,是现在没有好好工作,没有多多阅读,没有为了梦想付出脚踏实地的努力,没有用心感知正经历的生活。走下去,不用急,想要的未来,它会来的。一辈子认真爱一个人,做好一件事,算不算够疯狂。 那就是一辈子的疯狂青春。
范文七:e Do rt报道J
点焦为民杨:我一这辈子,只做 两了 件事 蒸蘸他麓为之喜赞 叹,目。“内没 有,国、国 外少有项的。程 究 领域研“。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两,让我 们 赶上
了,”是我们
的运气我件事一一,件是加研参
了制 无 飞 机人事生业的另们 下要决
上心业。办好可 性靠工
程 这专个。件是就搞
靠性 工可程 一是这 为杨民。杨老 师 当时
地声有“老师 对
己自这两 件事,一个总结为。杨 了 师老 是我国
可靠性 专 业人 才 培 ,”他。
透支着 自 己的 生 命8养年 方向的 指 路 明
灯看,站他 高在山 上
往下是 众 这北航 多可 靠过去了,杨老 师 留 下 的
靠可性依是 然 照 亮来后者 的明 。看到了
全局业事的
辐和 射力 强 劲 的
魅力和精 神
“,性学 子
他的评价 拓 与 创新,。通过20 年的 不断开杨为民老 师
国 可 我靠性工。更是从事
人 究的榜员样程从萌状芽 态 向 了 山花烂推漫我 内心 深 知
个我人 只一个是‘班杨
师所 老提 的出
靠性可系 统
程 工论 理 与方
法在 国防科 技
同 样 到 得了
广泛 应 用卫的星、长,’我个人身 上 表
绩是 全成员,共 同奋的结果斗如 有功果也
功归于。飞机、、导弹…、火箭、飞船、集体—地—”。走进 北 航
可靠性 研 究 所
所 在,核潜艇 “坦克”…这些
民精为为民。杨楼老 师的一句话会首
育过 的灵生,全都 听见 过
铿映他眼帘每,一个 走进可 靠
研性究所 的老,有 力锵的 豪 爽 声之以求的探 索 足
迹2002。,全都
孜他 孜师“、同学时都
刻被这 句 话所
激励”为民 神精为 前进 的 动力“,以最高
的1年 3月 0 日,,为 杨民老师
远永热 情 投 身于国中创 造的 ”可 性靠事 业离地 开了离 开他了 所耕耘
的可 靠 性 工中。殿45品产可靠 性报告
范文八:’晗旭 日 色扬右 H经济学 纽扣店’这么一家人,。男 的是一次奖,。总之一,家人 都 是 普 通教师在,一所 中专教 在街上开一人 子过 的 日子 也是普通 人 的 日平 平 淡淡一;女 的下 岗,、紧紧巴 巴。,女儿在一所 普 通 中学 读’天,男 的告 诉女的。,他初三余志。有现一个新发现男 的说,女 的 问是 什 么 发,男 的没 什么 爱好,,教学之。昨天他 在 图 书馆除 了 到 图 书馆 翻 翻 经 济 类 杂就是 到妻子 的小店转悠 转女 的也 没 什 么 大 志, ,看一份杂志,介绍 的全 是 世 界 上。,列 入 五 百 强 的大公 司他们都是一他发现。,悠。除了卖胸花之一根筋。一,条路,女的纽扣最 多再 卖些 头饰。、问什 么 意 思 方,男 的说,打个比,类的小玩 意儿 般,女儿学 习也很,你 卖纽 扣就 只 卖纽 扣,卖没拖拉过作业也 没 有得 过所 有品 种 的纽 扣店再大,都不快 乐作 文( 小 学版 )阅读详情:旭 日 色扬卖别的。女 的 说 :这 算 什 么 新 发,看会怎么样。。现 7 不 就 是 开 专业 店 吗 7 男 的说也许是他发现 了天 机从始而 终”,也好像 是 开 专业 店的是,,但他 搞 不 清楚许‘ ‘,坚 持一条路走为什 么 成 为五 百 强 的都 是,到底这 种做 法 本身就 蕴 藏着 天,这 些 专业 店而 不 是 其 他 的店。: 。机。总之自此 之 后,一,家航 空这里面一定有名堂母 舰式 的纽扣 店。在 这 座城 市 出男 的不是个执著 的人但现了人,,所 有做 纽 扣 批 发 和 销 售 的,自从 有 了 这 个 新 发 现 后,从 没来 到这 座城 市。”都是 直 奔 这有放 弃 琢 磨第一。他认 真查 阅 了世 界。家纽 扣 店 而 来“他 也 l因 此 成 了请强,零售业 的老大沃 尔玛,纽 扣 大王。他 发 现 它 自始 至 终 只 做 零 售再 多都 不 买 地产 司。 ,钱前不 久我们 吃饭去了, ,,这位男教师,都不去做房地说是女儿要到英国一他又 查阅了美国通 用汽车公它是世 界第二 强一想庆贺,下。我们 原 以为,,百 多年,是他有钱 了 留学 的。。送 女 儿 去 英 国 自费,来,也是只做汽车与配件,资产吃饭 时 才知道’不是这样,达 到八 万 亿 了都不 去做航空与他说,,女儿 成绩差没 有考,轮船 尔。他还 研 究 了世 界 首 富 比,上 大学但是女儿喜欢英语,于盖茨他 发现 此 人 也 是,一条是就聘 了老 师 语。专门教女 儿英,路走到底钱再多,都只做软。在一次 外企 招 聘 中。.女儿 因件,其 他 行业 再 赚钱都 不 去 做一英语 好被聘为翻 译国,这 次去 英是 男 的 想 : 不 是 心 无 旁骛 地 做件是 因为女儿在那 儿 找 了份工事,更 容 易成 为 强 者 7作,。有了这些心动 了一一认识 之后天 晚上,,他有的人智 慧之光: 坚 持 登一一座 山峰一。他对 妻子、,定 会到达 顶 峰一。辈子说,以后 再 进 货,头饰胸花之全 进纽,坚 持只 做件 事 的人一一,定 会成一类 的东西 扣,不要再进 了,功,并 且 会成 为。个强者,个有 多少品 种进 多 少品 种看佼佼者5
范文九:“我这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探索超导体、开展超导机理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赵忠贤认为,“如果我们的社会,每个人都持之以恒做一件事,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执著的追求赵忠贤为公众所熟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探索高温超导体并开拓其应用前景的攻关战。“作为宏观量子现象的超导材料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如果材料的性能和成本能达到广泛应用的程度,就有可能像半导体材料那样,导致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争分夺秒地工作。在不断提高超导临界温度、实现液氦温区超导性的一次次突破和跨越中,部有中国科学家的杰出贡献,他们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回忆当年情景,赵忠贤说。多年从事超导研究,赵忠贤在不懈的追求中体验着人生的“超导”状态。对于他而言,超导已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领域,更是人生旅程的一种超然境界。赵忠贤自1964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后,除了从1967年开始有五年时间在搞国防任务外,其他时间一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从事超导研究。超导现象由荷兰科学家卡末林―昂内斯(HeikeKamerliagh-0nnes)在1911年发现,是指在一定的低温状态下,某些材料中的电子可以无阻地流动,表现出零电阻现象。此后近百年来,在世界各国科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超导体的相关研究不断取 得突破,不仅表现在基础研究方面,还开拓了技术应用领域,例如超导磁体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中的应用。赵忠贤从1976年开始从事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的研究。10年以后,他与合作者独立发现了液氦温度超导体并率先在国际上公布其化学成分。“1986年4月,瑞士科学家穆勒和柏诺兹发现Ba-La-Cu-0材料在35K(开尔文,热力学温度单位)时开始出现超导现象。9月底,我看到他们的论文后,马上认识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随即找到陈立泉等同事开始了相关研究。”赵忠贤回忆说。在1986年底到1987年初那段难忘的日子里,赵忠贤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实验室中。饿了,就煮面条或泡袋方便面;累了,轮流在椅子上打个盹。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仍然充满着信心,相互鼓励:“别看现在这个样品不超导,新的超导体很可能就诞生在下一个样品中。”辛勤的工作与执著的探索终于换来了令人期侍的成果――Ba-La-Cu-0系列材料中有70K的超导迹象!紧接着,1987年初,他们获得了起始转变温度在100K以上的超导体。1988年春,他们又率先获得转变温度在120K的铋系和铊系氧化物超导体。就这样,以赵忠贤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跻身于世界超导研究的先进行列。回忆起这段往事,赵忠贤强调:“当时的实验条件比较差,如果好一点的话,我们的成绩会更大、更好。”时光流转到了新世纪。此时,年逾六十的赵忠贤依旧坚守在自己钟爱的超导研究岗位上,并且率领团队加班加点、分秒必争。2008年,日本科学家发现在掺氟的镧氧铁砷材料中存在26K的超导性。随即,中国科学家把超导临界温度提到高于传统超导体的40K的理论极限。此后,赵忠贤又提出高压合成结合轻稀土替代的方案,并率领团队很快将超导临界温度又提高到50K以上。目前,绝大多数临界温度在50K以上的铁基超导体部是赵忠贤所在的科研小组做出来的,直到今天,他们仍保持着临界温度为55K的世界纪录。国际学术界对中国科学家在铁基超导体研究方面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从美国《科学》杂志将其列入“2008年十大科技进展”可见一斑。“现在回头想想,那段时间我们所有的心血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它证明了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辜负人民的培养与期望,而且年轻一代也是大有作为和可以信赖的。”赵忠贤说。不灰心,不放弃做科研不仅是赵忠贤的“饭碗”,更是兴趣所在――用他的话讲,就是“快乐在于每天都面对解决新问题的挑战”。“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类的一种本性,它使人向往、激动和年轻。人活着就要吃饭,如果将个人的兴趣与生计结合起来,那将是最理想的选择。”赵忠贤的话朴实无华,却闪烁着人生的大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科研之路艰难而漫长。快乐地面对挑战,即使身处逆境,赵忠贤也不灰心、不放弃,总是满怀希望。“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我们的口袋里装着许多把钥匙,同时我们还在不断地制造出新的钥匙,而只有其中一把能够开启科学之门。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制造、修改每一把钥匙,直到打开这扇大门。也许,此前试验过的那么多钥匙部失败了,于是有人选择了放弃――但谁又能肯定,接下来这把钥匙不会帮助我们解开未知之谜呢?”赵忠贤说。在赵忠贤看来,搞科研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并驾驭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它。“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大环境安定了,适宜做科研。”赵忠贤时常勉励后辈,要有远大的目标,更要脚踏实地去工作。“现在社会上各种诱惑很多,但既然选择了科研这条道路,就要安下心来,不要心猿意马。”赵忠贤收集了不少书法、诗词和考古方面的书籍――这是他的一项业余爱好。“我喜欢书法,更愿意欣赏别人的字。在外出差,有时会抽空买几本字帖,也是一种享受。”在诸多书法大家的作品中,赵忠贤偏爱米芾的字。问其缘由,他笑言:“可能是自己不喜欢写得整整齐齐的字吧。”前几年身体状况比较好时,对于滑雪、漂流等年轻人喜欢玩的刺激运动,赵忠贤有时也会去体验一把,因为他始终觉得“自己的心理年龄还很年轻”。如今虽然已逾古稀之年,但只要不外出、不生病,赵忠贤总要到位于中科院物理所院内的办公室上班。“很多人觉得做科研辛苦,我反而感到很快乐。两年前因为太专注工作,而忽视了自己的年龄,该看病不看病、该休息不休息,总是拖着,结果就小病变大病、大病变危病了。”
  不过,侍身体恢复后,赵忠贤就又开始考虑手头那些工作,只是方式有所改变了。“原来还能跟年轻人保持一个节奏,现在自己主动把节奏调慢了。另外,有些事情得学会拒绝,原来碍于情面不好意思,现在精力跟不上了,只能有选择地做一些事,比如调查研究,希望能对国家的科技发展有所贡献吧。”赵忠贤笑呵呵地说。有生之年的心愿身为超导领域的著名科学家,赵忠贤还拥有另外一个身份――第八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这些年当政协委员,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教育、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希望能为‘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言献策。相信新一届政协委员也会致力于此――当然,他们会比我们做得更好。总之,一届一届去推动吧。”多年来在政协覆职,赵忠贤感受颇深,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问及如何看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思路和策略,赵忠贤认为,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些部是一脉相承的,与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目标相符合。对于当前人们对科技体制方面存在问题的关注,他表示:“只 是改革开放这30多年来,我国才有了安定团结的发展局面,科研工作者才能真正安下心来搞科研。大家的期望值很高,存在不满意的地方,可以理解。虽然问题不少,有的甚至相当严重。不过,仅凭几十年的时间就想完善每件事情,并不现实。”那么,阻碍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桎梏何在?赵忠贤认为根子在于体制没理顺。“一个好的体制,应该是资源(包括人和物)能够得到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然而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国家投入的钱多了,资源丰富了,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重复建设、力量分散、胡给乱花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有钱了,不去想怎么通过与同行合作把项目做得更深更好,而是单位追求大而全、个人追求小而全,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说到这儿,赵忠贤显得有些激动。“通过发表什么论文、引用了多少、排在第几位来评价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价值,并将其与收入、晋升、申请项目挂钩――这种‘一刀切’的作法容易走极端,很有问题。”对于当前不少单位采用的科研评价方法,赵忠贤并不认同:“发表论文并非评价科研工作的唯一标准――如果要说有唯一标准,那也要看是否很好地解决了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当了三届十五年的全国政协委员,赵忠贤没少参与科技界大事的建言献策。“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当时就是在政协提议后一步步推动促成的。此外,为了减少‘水变油’伪科学闹剧的社会负面影响,为了在‘邱氏鼠药’事件中保护科学工作者的权益和生态环境,政协委员们都极力参与、推动,付出了心血和努力……”谈起这些年来亲历的中国科技大事件,却仿佛那只是昨日发生的一件件平常事,赵忠贤的谦逊和淡泊令人感佩。赵忠贤坦言,尽管旧的问题解决后,新的问题又会发生,但对于中国科技事业的明天,自己始终持乐观态度。“只要科技体制改革能够贯彻实施下去,目前的种种弊端就一定能够得到根治,我国的科技事业也一定会朝向好的方向发展。我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创新型国家,为人类的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范文十:他是一个很特别的台湾戏剧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寻找自己,将人生的经历感受通过作品投射给舞台下的观众。并让他们去发现被忽略的自己。李国修的戏剧人生30岁才正式开始。在此之前,他是台湾的电视诣星(喜剧小品明星),老太太、小妞、妓女、公寓老伯都演过。那时候台湾只有“台视”、“中视”、“华视”三家电视台。在一个电视频道上就能红遍全岛,那时李国修在台湾的江湖地位约等于大陆的赵本山。在台湾。李国修创办的“屏风表演班”与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一样,是极少数成功运营了20年以上、依靠“戏养戏”发展至今的民间戏剧团体。和单纯做导演的赖声川不同。李国修在“屏风”的身份集经营者、演员、导演、剧作者于一身,23年来个人创作戏剧作品39部,可谓台湾创作力最丰盛的剧作家之一。“舞台是我展现生命故事的地方”祖籍山东、生于台北的李国修,儿时的记忆更多来自住家附近“中华商场”混乱、嘈杂、烟火气十足的庶民生活。父亲是岛内唯一会做京剧戏鞋的手艺人,对儿子李国修的冀望无非是“学习不好没关系,只要长大了不当流氓就好”。少年时期的生活虽然清苦,心里却称得上悠游自在,蹭看电影,或者钻剧场后台。看卸了装的伶人,听她们诉说琐碎家常。于是,台上的忠孝节义、台下的柴米油盐在他心灵里形成奇妙的戏剧张力,他后来剧中“戏中戏”的结构,或许与此有关。“童年爱拆玩具的孩子,长大了都迷恋结构性的东西。我没有耐心看四平八稳的戏剧叙事,相比更喜欢繁复的剧情。”戏剧的真实动机大多来自生命的感悟,来自时事、轶闻。李国修喜欢将自己亲身的经历和生活体验,通过作品在舞台上与观众分享。1987年11月,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屏风表演班创作了《西出阳关》。讲述1 949年来台的老兵,在青岛上船逃难,难民里找不到跟他假结婚的大学生妻子。营长下令机枪扫射难民。否则船开不走,老兵悲愤地开了枪。“这个事情国共两边都没有任何记录,我是童年听亲戚讲的。他讲的时候泪流满面。”李国修把这个真实事件搬上舞台。《西出阳关》之后,屏风表演班追加了一个更具文人气质的追求:记录台湾庶民的心灵历史。1996年发表《京戏启示录》。写的是李国修父亲的故事,“我的成长中,我了解父母的思想,及父母这一代人的乡愁和眷恋,和那种历史给他们带来的伤痛和不安。”7年后的2003年,李国修又发表了的《女儿红》,这部专门写给母亲的剧本,“写她的故事,是想表达我对她最深沉的思念。”而《莎姆雷特》中不少情节,也是来自于李国修周围的人和事。每说到自己满意的剧目、观众与戏的融合,李国修都会不吝赞美的言辞自我夸赞。平日里习惯了客套托辞的人会有些不适应,可交流得多了,就慢慢被他对戏剧投入的热情和真实打动。自己都不喜欢的戏又如何能打动观众?而一个总以真实的热度面对自己和对方的人,不用怀疑,在舞台上他也会假以真情。和两岸戏剧人不同,李国修执意排演原创剧,“不演外国人的剧本,因为外国人的剧本和中国人没有关系,我没办法认知。有些观众会批评我不成熟,可是,为什么要丢弃原创的机会呢?”李国修说,在创团的5年、10年之后,他慢慢地发现,其实自己只是选择了一个工作,而这个工作就在剧场。“我希望邀请观众到剧场来。透过台上台下的互动完成一种分享,舞台是我展现生命故事的地方。”“一门心思要给别人带去笑声的人,内心最苦”李国修是个情感浓度偏高、特别爱哭的人。他曾倡导“流眼泪运动”,教大家保持流泪的天性,让自己的心灵始终天真、质朴。儿子小学毕业那年,他去参加毕业典礼,大部分学生都有奖拿,唯独他儿子什么奖也没有。但也唯独他儿子在《毕业歌》唱起时独自泪流。事后李国修泪影婆娑地对儿子说:“儿子好耶!你一个小乌奖也没给爸爸拿回来,但你是个重感情的人。”李国修说:“一门心思要给别人带去笑声的人,其实内心最苦。有人发笑的时候,一定有人在落泪。”《莎姆雷特》剧排练时。他独坐剧场中,看一出伟大的莎翁名剧《哈姆雷特》被舞台上的这一班人重新解构,闹剧不断。幕将落下,戏将散场。他却哭了,浑然忘却这一出被篡改的悲喜剧,原本出自自己之手。从31岁创立屏风表演班,23年间,他写了39部戏,每一次将写下“全剧终”时,他都有想哭的冲动,仿佛戏是人生的隐喻。生命如此不堪而神奇,每个人尽心竭力过活,却注定被各式诡计所困的现实,令人哀伤。李国修以莎士比亚为精神偶像,希望像他那样经由戏剧揶揄现实、嘲讽权势、慰藉庶民。但后来他发现:“莎士比亚那个时代。剧场里一楼站着贩夫走卒,二楼坐着上流社会的显达人物。莎士比亚所嘲讽的社会和现实,这些上流人物也看得下去。而今,我发现当官的不在二楼,我嘲讽也是白嘲讽了。他们是看不到的,所以,我现在主要写表现普通人七情六欲的戏。”莎士比亚原著中哈姆雷特的一句台词“大人啊,请善待这班戏子伶人,不可怠慢,他们是这个时代的缩影!”这句话也是李国修在表演之外格外重视生命议题的注脚。由于母亲曾是忧郁症患者,足不出户,自我封闭,经常喃喃自语,令年少时的他常感无助,只得想办法伴鬼脸逗母亲开心。他18岁时,母亲的去世在他心灵上烙下难以抹灭的创伤。因此。热爱生命的李国修,10年前发起“流眼泪运动”,至今已进行了多达500场演讲,提倡大家不需要压抑情绪,让眼泪痛快的流,尤其是破除“男儿有泪不轻弹”的错误观念。他说,“这是很可恶的观念”,因为自古父母要求男孩过度压抑感情,不知让多少人走入忧郁症。此次令李国修第三次登上北京舞台不同地域对幽默的理解不同,担心北京观众是否能理解戏中的笑点,“当时非常忐忑,很不安”,直到他发现,“北京观众的笑声和台北几乎是1比1,笑点也几乎一样,甚至笑得前仰后合。”《莎姆雷特》在台湾首演于1 992年,至今已是四度重新创作。多年台湾剧场演出的检验,让李国修对这部戏很自信,他认为戏的高明在于,“通篇没有一个人在讲笑话、用胡闹的方式耍宝,而是由两个悲剧(莎剧剧情悲剧和剧团本身的窘况)加在一起,产生的‘悲悲得喜’式的戏剧冲突。悲加悲,再通过情境的铺陈和编织,让演员之间制造更多的矛父亲“没财又没势,为什么不改行”时说的,“你爸爸从16岁开始做学徒,就靠着这一双手,你们5个小孩长大到今天,哪一个人少吃一顿饭,少穿一件衣裳?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圆满了。”李国修说,他想教传给儿女最重要的能力就三点:有爱、有想象力、有幽默感。“做好一件事”和“传承”,也成为李国修三次大陆行之后。为自己在今后5年确定的计划主题。不但排好了未来5年的演出作品,还有自己的发展目标。未来的人生,李国修的最大心愿,是让屏风表演班的全职人员增加到200人,盖一座可以容纳1 500人的专的作品《莎姆雷特》是“屏风三部曲”之一,一部“悲悲得喜”式的喜剧。李国修把自己经营屏风表演班23年的感受写进作品之中。在这个系列剧中,剧团成了“风屏剧团”,导演变成了“李修国”,通过剧中剧团的分分合合。人情世故来折射人生。如他所说,“觉得感动就大声哭、大声笑。今日的不愉快就今日解决,好好沟通,有必要的话,承认错误,哭一场,明天又是阳光灿烂的一天。”“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圆满了”2007年5月初来乍到的李国修对于北京的观众确实是陌生的。他说第一次来北京时,曾因为文化教育的差异、盾与;中突,造成爆笑连连。李国修用自己的原创方式,传达出嬉笑却不乏深度。轻松却也有底线的境界,也是他和屏风表演班一贯的风格:“我们演戏。一求温饱,二求安定,三求传承。”“一部戏剧在舞台上的呈现形式,是我非常在意的部分。一定要让它呈现不同于别样戏剧的形式。”李国修说自己的戏,“最大的特色就是,玩形式,玩得比较有趣”。他很享受自己在舞台所能及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他在台湾的生活只求三件事:温饱、安定和传承。“传承,包含生命及思想的传承,我们要一代传一代。就像我父亲传给我的‘小鸟道理’。我也一样传给我的儿女。”那些父亲传给他的“小乌道理”中,他最念念不忘的,是做了一辈子戏鞋的父亲在回答他质疑业剧院。对谈中,李国修讲话的语速很快,似乎担心有限的时间里不够他把想说的话说尽,或是迫不及待地,总希望将自己的想法告知给每一个人。说话时,他开阔的眉毛透过眼镜,随着表情变化产生一种让人信任的喜感。因为个子不高的缘故,他的服装常常显得大出一号,说话时,如果有肢体的配合,那种喜感便会随之加深。可跟随着他对自己作品和创作初衷的叙述,慢慢这种毫感转化为对他以创作来分享生命体验的感动。这条剧场之路,李国修走了23年,从未“移情别恋”,按他标准的官方说法即:“这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就是‘开门’、‘上台’、‘演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