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1――3卷)》{日} 1990 上海古籍出版社招聘

“早期中国”是西方汉学研究长期形成的一个学术范畴,指汉代灭亡之前(公元前220年)的中国研究,或是佛教传入之前的中国研究,此一时期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都自成体系。以吉德炜(David
Keightley)教授于1975年创办的Early
China杂志为标志,“早期中国”这个学术范畴基本确定。哥伦比亚大学近年设置的一个长年汉学讲座也以“早期中国”命名。“早期中国”不仅是西方汉学研究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实用分类,而且是探求中国传统文化之源的重要的实质性概念。
追寻―己之福
——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
本书对中国古代,尤其是汉代及其以前的中国民间信仰的状况进行细致的分梳和辨析,从人外力量的性质、感应式的宇宙观、死亡与死后世界、人的神化等方面来看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特点。书中并提出从官方、知识分子、民间三方面解读古代宗教现象的方法,为更准确地理解佛教、道教形成之前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状况,提供了新的思路。
西周的灭亡
——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
李峰著 徐峰译 汤惠生校
本书通过探讨西周国家的衰弱和灭亡这一特定的持续历史,对地理条件及其政治性建构之间的复杂关系,综合运用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联系地表形态的特征,分析和说明了西周的政治体系是如何并且为何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从而最终导致了西周国家的解体和王畿的崩溃。
《史记》战国史料研究
(日)藤田胜久著
曹峰、(日)广濑薰雄译
520页 42.00元
本书作者继承王国维所提倡的利用纸上史料(文献)和地下资料(出土资料)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二重证据法”,利用传世文献及简牍、帛书,分析《史记》战国史料的结构,阐明其编纂意图和作为历史史料的可信度及其界限。作者还通过利用出土资料,超越史料的限制,了解战国时代各国的动态和其在地域上的共同性和不同性,以及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从而为战国史重建提供了基础性的研究。
远方的时习
——《古代中国》精选集
(美)夏含夷主编
《古代中国》创刊于1975年,为西方汉学界的权威刊物,迄今已刊出28辑。本书编者夏含夷曾长期担任其主编,他为使中国读者对西方的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印象,从《古代中国》近十几年的文章中选编了八篇论文和四篇书评,内容涉及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神话学、古文字学、经学、训诂学、艺术史学、文学诸学科,时间范围是从新石器时代直到魏晋时代。这些文章不仅研究视角新颖,而且分析方法独特,最终得出的结论也和国内的―般共识很不一样。
中国上古史实揭秘
———天文考古学研究
(美)班大为著 徐凤先译
班大为为美国著名汉学家,以研究中国早期星占学而著称。本书收录的11篇论文都是其代表性作品,内容涉及夏商周年代学、中国早期的星占学和宇宙观。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作者通过现代天文学计算和天文软件的演示,对古文献中的某些天象记录给予了新的解释,同时结合对古文献和青铜器铭文的缜密分析,确立了一套三代年代系统,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作者的论文严谨中充溢着灵动,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从礼仪化到世俗化
———《诗经》的形成
陈致著 吴仰湘 黄梓勇 许景昭译
版1次 32开
400页 36.00元
《诗经》的研究,历来著作众多,然多为传统文献学和文学史的探讨。本书作者从古文字学与语言学入手,进一步引入音乐考古学和民族音乐学,对《诗经》各部分之多元的来源及历史变化赋予了新的解答。全书基于翔实的资料与客观的分析,认为《诗经》之“南”、“风”、“雅”、“颂”起初源于不同的乐器之名,其后发展为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音乐体式,因而反映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所代表的不同文化。从而,《诗经》的结集,伴随着商周文明的对抗与融合,经历了一个从礼仪化到世俗化、从标准化到地方化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中国古代诉讼制度研究
(日)籾山明著 李力译
版1次 32开
352页  36.00元
作为日本“新生代”秦汉法制史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本书作者籾山明秉承了京都学派的学术传统,以考据的方法,整理、解读、运用新出秦汉法制史料著成本书,视野开阔,且多有新见。全书选择了二十多年来未见有专门讨论的秦汉诉讼制度为切入点,以分析大量的出土文字史料为中心,并将程序的变化作为研究的焦点,最大可能地勾画出了秦汉时期诉讼制度的具体历史图像。全书充分展示了作者深厚的考据功底及对诸多问题的深刻创见,是目前所见秦汉法制史领域专论诉讼制度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
(日)工藤元男著
(日)广濑薰雄、曹峰译
对于睡虎地秦简的研究,过去一直集中于法制史资料的分析,鲜有涉及秦统治下的社会形态的讨论。而本书从“法和习俗”这一社会史研究视角,对睡虎地秦简所见秦律与《日书》作了全新的解读。全书以统一六国过程中秦国与楚地基层社会的关系为焦点,通过对秦简所见秦国官制和日常社会生活中行神信仰等社会面貌的探讨,勾勒了秦国统治制度从最初受到基层社会习俗严重阻碍到逐步走向一元化的复杂转变过程。这一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无疑对推进睡虎地秦简等其他出土文献资料的全面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与切入点。
先秦社会与思想
——试论中国文化的核心
(日)高木智见著
本书主要涉及的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形成期——夏、殷、周三代,试图通过对照文献史料和考古资料, 描述出了这个时代的特征,并尽可能与当时的人站在一个地平线理解其诸问题。
中国古代宇宙观与政治文化
王爱和著 (美)金蕾译 徐峰译、校
本书认为宇宙观不能独立存在于由实践、礼仪、物质和话语等多种形式组成的权力关系之外,同时,也没有一个政治体系能优先或脱离于宇宙观。本书不仅吸收了现代西方汉学界的各种研究理论和方法,也吸收了来自中、日学界的研究成果。
殷契释亲:论商代的亲属称谓及亲属组织制度
本书是研究商代亲属称谓及亲属组织制度的一部力作。作者凭借扎实的文字训诂功底厘清了商代甲金文中与亲属称谓相关的字、词之语义,辨清了各称谓的类型、相互关系及其衍变历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商王室在婚姻、宗族、继嗣、社群意识形态与象征性等方面的规律。
重写中国古代文献
(美)夏含夷著 周博群等译
本书以颇受争议的《缁衣》和《竹书纪年》为例,详细探讨了中国古代文献如何因不断重写得以流传、再生。全书第一部分从近年郭店简和上博简的发现、整理入手,对《缁衣》的简本和传世本进行了详细比对和考索;第二部分从晋代汲冢竹书的发现和整理入手,讨论了《竹书纪年》不同整理本之间的异同,并试对墓本《竹书纪年》的部分内容进行考证和重构。
郭店楚简先秦儒书宏微观
(美)顾史考著
本书将郭店楚简放在整个先秦思想史的脉络中去研究,内容分宏观篇与微观篇两部。前者所论为郭店楚简儒家著作在思想上、学术史上的探索;后者则以郭店楚简的文本为主,重点在诠释上的具体问题,同时亦包括一篇专讲出土简帛如何该与传世文献相互校对的诠释理论。
颜色与祭祀——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涵义探幽
(英)汪涛著
该书探讨殷墟出土的晚商甲骨刻辞中的颜色词,由此重构商代潜在的颜色分类系统;分析颜色在商代祭祀中的使用情况,并探究其在特定文化体系中的涵义;阐释商代颜色象征体系与后世“五行说”之间的关系。该书不仅吸收了文字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而且结合了语言学、人类学和考古学等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展望永恒帝国
——战国时代的中国政治思想
(以色列)尤锐著
本书全景式的考察展现了战国政治文化中哲学与社会的冲突。作者通过考察传世与出土的先秦文献,从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总结出它们的共识,认为在并驾齐驱的各家学说之下意识形态的共识最终塑造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这使我们获得了探讨战国时期对中国思想史影响的全新视角。
天、人、性
——读郭店楚简与上博竹简
(澳)陈慧、廖名春、李锐著
本书借助湖北荆门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等出土新材料,探讨有关“天”“人”“性”等传统哲学命题,分析战国竹简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先秦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根源与发展脉络——“天人合一”抑或“天人相分”,性善还是性恶,何以修身,何以治国,何以事天。
秦始皇石刻:早期中国的文本与仪式
(美)柯马丁著 刘倩译 杨治宜、梅丽校
秦始皇石刻是中华帝国史上第一个十年间留下来的最为实在的官方文件。本书的研究以译注这七篇石刻文为发端。作者试图将石刻文所使用的表述纳入周代的文学传统之中。这里,关键问题在于需将这种融合解读为一种历史现象:文本的译注谋求石刻文的语境化,对秦代宗教仪式体系的考察则直抵历史本身。
《竹书纪年》解谜
(美)倪德卫著 魏可钦等译
该书系“今本”《竹书纪年》的研究成果。《竹书纪年》两卷,1.6万字,以编年为体,记载中国上古北方君王世系,从皇帝到战国时期魏国魏襄王为止。学界一般称此为“今本”,而“古本”,则指从古代典籍、古书注释中汇辑原本《竹书纪年》佚文而成的本子。18世纪以来,一般斥“今本”《竹书纪年》为伪书。该书稿就是通过大量证据来分析“今本”之价值,从而得出其并非伪书的结论。
先秦秦汉思想史研究
(日)谷中信一著 孙敏霞译
本书通过对流传文献与出土文献的分析考证,全面论述了中国先秦秦汉时期的道家、管子、墨家等三大流派,并对一些先秦秦汉思想史中的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别具一格,自成流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海外汉学《道教(...
扫描二维码,下载文件到手机
当前文件信息
浏览:179次
下载:27次
您的VIP会员已过期,是否续费?
用户应遵守著作权法,尊重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不违法上传、存储并分享他人作品。举报邮箱:
京网文[0号 京ICP证100780号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经典回眸|蓬莱阁丛书_上海古籍出版社-爱微帮
&& &&& 经典回眸|蓬莱阁丛书
文心雕龙札记黄侃撰& 周勋初导读版1次 &&导读本& 版1次大32开& 264页& 12.10元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问世已有七十多年了,凡研究《文心雕龙》者无不将它作为重要的参考书。此书对《文心雕龙》中的文字典故诠释,固多独到的精辟见解;就是对其中理论的阐发,也是切理恢心,富于启发,直探文心。周勋初先生的《导读》,从学术源流上探讨《文心雕龙札记》的成书过程、原因,及其学术成就。&唐诗杂论闻一多撰& 傅璇琮导读版1次 &版4次大32开& 184页& 9.30元闻一多是著名的诗人和民主斗士,但他同时也是一个严谨的学者,《唐诗杂论》中的文章大都发表在年间的报章杂志上。他的唐诗研究有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这对今天的学者仍然富有启迪。傅璇琮先生的《导读》着重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讨了闻一多唐诗研究的个性特点与开创作用。&诗论朱光潜撰& 朱立元导读版1次& 版2次大32开& 284页& 12.70元《诗论》初版于1943年,是朱光潜先生的得意之作,后又屡经增订再版。本书运用西方的诗学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诗歌的起源,诗与音乐节奏、诗与画和散文的关系、诗的境界、诗的表现、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律诗的产生等方面的问题,是现代中国第一部体系严密完整,有开拓之功的诗学专著。朱立元先生的《导读》对本书作了全面深刻的分析。&人间词话王国维撰& 黄霖导读版1次&& 版16次大32开& 128页& 9.80元本书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本书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黄霖先生的《导读》全面论述王国维的人生历程、学术文化观、文体演变观、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词学理论,以及《人间词话》的版本和删改情况等。附《人间词话》所引诗词及辑佚等。&中国小说史略鲁迅撰& 郭豫适导读版1次& 版9次大32开& 288页& 12.90元鲁迅先生率先把小说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加以系统研究,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建立了中国小说史的独立体系。他为撰写《中国小说史略》作了大量的史料勾稽、考证工作,并作了许多精当卓越、言简意赅的评论。郭豫适先生的《导读》着重介绍了鲁迅在中国古典小说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附《〈中国小说史略〉引用小说书目简介》。&宋元戏曲史王国维撰& 叶长海导读版1次& 版2次大32开& 176页& 9.70元王国维不仅在古史地、古文字研究上是一代大师,对中国戏曲史研究也卓有贡献。《宋元戏曲史》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本书全面考察,追根溯源,分析了中国戏剧艺术的特征,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形成,中国戏曲文学的成就等问题。叶长海先生的《导读》着重论述本书体制及研究方法上的开创意义。书后附梁启超、郭沫若等人有关王国维的文章。&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吴梅撰& 江巨荣导读版1次大32开& 216页& 10.50元吴梅是我国20世纪初著名的曲学家和戏剧史家,对曲律、制曲、度曲的研究与成就超越前人,理清了800年来戏剧史发展的脉络,奠定了明清戏剧研究的基础。本书选择其曲学、戏剧史的代表作《顾曲麈谈》与《中国戏曲概论》两书,合并出版。江巨荣先生的《导读》在肯定吴梅先生对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筚路蓝缕之功的同时,指出了他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对读者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中国戏剧史徐慕云撰& 躲斋导读版1次&大32开& 478页& 24.40元徐慕云代表作《中国戏剧史》堪称为我国第一部完备的戏剧史,叙述了起自周秦时代的优伶,迄于民国以来的“花部”和话剧。他理顺了“戏剧”与“戏曲”的概念问题,拓宽了戏剧的外延。并从临场表演着眼,专门叙述了角色、场面、后台等,而不限于历史资料和案头文学。他还撰述了秦腔、越剧、话剧等11种各地各类的戏剧发展史。&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刘师培撰& 程千帆导读版1次& 版2次大32开& 198页& 9.90元本书系国学大师刘师培的代表作。所谓“中古”也就是自汉末至宋、齐、梁、陈这一时期,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非常活跃的时期,亦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本书中采用甚见功力与识断的“摘录”的编纂手法,使众多相关资料各聚门类,在按语中作考镜源流、厘清流派、画龙点睛式的揭示。从而使错综复杂的文学变迁史变得一目了然。程千帆先生的《导读》对本书作了深入的评析。&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 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陈子展撰& 徐志啸导读版1次&大32开& 252页& 15.00元陈子展先生是本世纪较早重视研究近代文学并撰写著作的少数几位学者之一,他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和《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两本专著被公认为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徐志啸先生的《导读》全面评析陈子展先生的近代文学研究的成就。&白话文学史胡适撰& 骆玉明导读版1次大32开& 316页& 13.60元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开风气的人物,他的《白话文学史》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具有开创性的、里程碑的地位。作者以全新的思路与结构框架,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质,打破了前人文学史研究的狭隘框限,把视野伸展到了经典作家作品以外的广阔领域,注重纵向的考查与横向的比较,跳出传统的思维偏见,以全新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评判中国古代文学。骆玉明先生的《导读》对本书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中国韵文史龙榆生撰& 钱鸿瑛导读版1次& 版2次大32开& 200页& 12.00元本书以诗词曲为论述对象,以词曲为重点,论述中注重体裁的发展和流变,为读者提供了系统的韵文史知识。全书将宏观的视野与精审的论断相结合,结构严谨,行文流畅。钱鸿瑛女士撰写《导读》,阐发原著于平实的文字中所蕴蓄的诸多精义。&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撰& 章培恒导读版1次导读本& 版2次大32开& 300页& 17.30元本书出版于1944年,集朱先生十数年的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的成果,是一本公认的经典著作。书中强调文学批评家的个性,认为伟大的批评家不一定属于任何的时代和宗派。将每一位批评家对诗、文、词的评论放在同一篇章内,从而展现批评家文学观点的完整性。同时还注重近代的批评家,弥补了以往批评史中好古略今的缺憾。章培恒先生的《导读》深刻分析朱东润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学术成就。&春秋史童书业撰& 童教英导读版1次& 版2次大32开& 316页& 19.50元童书业先生为20世纪初、中期史坛大家,“古史辨”派主将,《春秋史》乃其代表作,著成于1941年。“言春秋者,考索之精,去取之慎,未有逾于此书者”(吕思勉语)。童教英教授撰写的《导读》对著者学术成就的评介肯綮信实,对《春秋史》成书过程,及所体现的理论特色、学术精髓,分析论述精辟。&汉代婚丧礼俗考杨树达撰& 王子今导读版1次&大32开& 224页& 10.80元杨树达先生敏锐地抓住了“婚丧礼俗”这一社会文化中特别值得重视的现象,进行全面考察,以汉代社会生活的情状理解礼制的存在和影响,并作出深刻的文化分析。本书所征引之史料,以正史为主,兼及四部,特别重视金石考古资料的利用,在研究方法上“为史学辟一新径途”,至今仍具有示范意义。王子今先生的《导读》,不仅揭示了本书的内容和价值,且联系到一代学人、学风,颇有参考价值。
魏晋风度及其他鲁迅撰& 吴中杰导读版1次大32开& 510页& 22.00元本书不仅收录了鲁迅在“国学”方面的名文,也将那些有深刻的学术、理论见解的杂文、序跋等编选进去。全书分旧文明批判、文化史研究、新文艺概观、翻译文学论、语文改革说五个部分,较全面地反映了鲁迅的学术、理论成就。吴中杰先生对本书的分类、选目别具只眼,《导读》中不仅为鲁迅的学术成就“正名”,且对各类文章的要义有精当的提示,颇便于读者理解原文、知人论事。&魏晋思想论刘大杰撰& 林东海导读版1次& 版2次大32开& 236页& 11.00元本书为刘大杰先生写于20世纪30年代末的作品,是其名著《中国文学发展史》撰写前的精心之作。本书对魏晋思想界的各种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后,作了细致、透彻的剖析。林东海先生的《导读》对原著的内容和学术观点作了深入的评析。&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撰& 汤一介导读版1次&大32开& 204页& 12.20元本书是汤用彤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书中对诸如玄学与佛学之关系、言意之辨、本末有无之争等问题的解释,均有创见。作者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玄学思想中考镜源流,并发掘出其中所蕴的义理,而不是堆砌材料,这就是本书长久以来受学界关注的重要原因。本书另外择取了《贵无之学》、《崇有之学与向郭学说》、《玄学与文学理论》诸篇,作为附录,使之能够基本涵盖魏晋玄学的主要方面;同时,约请作者哲嗣汤一介先生撰写《导读》,亦有珠联璧合之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撰& 唐振常导读版1次& 版4次大32开& 188页& 10.00元本书成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是陈寅恪先生唐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在精心考证的基础上,集中探讨了唐代政治演进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为中国中古史研究中的里程碑著作。唐振常先生的《导读》对本书作了深入详尽的分析。&元西域人华化考陈垣撰& 陈智超导读版1次大32开& 180页& 9.30元本书是我国史学泰斗陈垣先生前期的代表作,从文学、儒学、佛老、美术、礼俗等各个方面考察了元代进入中原的西域人(色目人)逐渐为中原文化所同化的情况,显示出在当时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和生命力。全书资料丰富,考证精详,在当时即得到了日本学者桑原骘藏,中国学者陈寅恪、王国维等人很高的评价,奠定了陈垣先生作为国际学者的地位,也是现代中国元史研究的开拓性著作之一。陈智超先生撰写了《导读》,书后还附有陈垣先生当年就本书的出版和内容与桑原骘藏、王国维、陈寅恪等人的往来信件,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和检索。&明史讲义孟森撰& 商传导读版1次& 版2次大32开& 404页& 22.00元孟森先生是近代中国明清史研究的开创者,成就卓著。本书为孟森先生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义。第一次用新体裁系统地讲述明代历史,以《明史》考证明朝史事,并引证明人文集、私修史及野史笔记等,内容充实,对后辈学者影响极大。商传先生撰写《导读》,对本书的情况及孟森先生的学术生平作了介绍和评价。&清史大纲萧一山撰& 杜家骥导读版1次大32开& 300页& 19.00元《清史大纲》是清史名家萧一山撰成于1944年的代表作。作者以广义的“民族革命”之演进为线索叙述考察有清一代的历史大势、人物沉浮,于政治、经济、文化无不措意而多独到精深的见解,最后以反帝爱国为依归,反映了时代精神。杜家骥先生撰写的《导读》,阐发原著旨趣,使之更具参考价值。&中国近代史蒋廷黻撰& 沈渭滨导读版1次& 版3次大32开& 164页& 8.80元蒋廷黻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创者,本书出版于1938年。书中明确指出: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并且认为中国要实现近代化,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这一层面上,而要上升到精神和国家制度的层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当今的近代史研究还正致力于蒋廷黻提出近代化研究,甚至重复着他在六十多年前所建构的话语系统和分析框架。沈渭滨先生的《导读》,全面评价原著,使读者能完整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脉络。&中国史纲张荫麟撰& 王家范导读版1次& 版3次大32开& 280页& 12.60元张荫麟先生为民国时期极具才华和思想的学者,曾受到其师辈们如梁启超、陈寅恪、钱穆等诸多大师的器重和期许,惜英年早逝,在世仅37年。本书是他短暂的一生留下的唯一著作,但已足见作者深邃敏锐的识见和渊博厚实的学养,通透又睿永的思想。书中的不少观点和思想在今人看来仍极有价值和参考意义。王家范先生撰写的《导读》,见解独到,意味深长,可谓珠联璧合。&当代中国史学顾颉刚撰& 王晴佳导读版1次& 版2次大32开& 176页& 11.00元顾颉刚是中国现代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本书初版于抗日战争胜利之年,对此前一百多年间史学潮流的起伏、史学研究的成绩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公允的评价。立意高远,信息密集,向来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学史领域的一本名著。王晴佳先生的《导读》不仅有对原著的深入阐发,更着力于“知人论世”,对阅读原著颇多助益。&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撰& 汤志钧导读版1次导读本& 版4次大32开& 350页& 14.80元本书包括梁启超所著《中国历史研究法》、《对〈历史研究法〉之修补及修正》、《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集中体现了梁氏对史学理论的思考与总结。他吸取西方史学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对史料鉴别、史事考订、史迹论次、史书编纂等方面都有详细阐述,建构起中国近代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介绍了许多治学经验与前人成就,有助于指导初学者入门。汤志钧先生的《导读》全面分析梁启超史学研究的成就。&校史随笔张元济撰& 张树年、张人凤导读版1次大32开& 196页& 9.60元《校史随笔》是古籍校勘学的一部名著。本书记录了张元济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持校勘辑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得到蔡元培、傅增湘、胡适等的好评,大量研究成果被学术界引用,是读史者的必备书。本书《导读》在简介作者生平及访书、校勘和探讨史事中,插入珍闻,并重点论述《校史随笔》的内容、特点和价值,以及校勘和研究方法。&简牍检署考校注王国维著& 胡平生、马月华校注版1次大32开176页13.00元王国维的《简牍检署考》写定于1912年,是中国简牍学的奠基石,为一门新学问的诞生作了理论与文献的准备。王国维对简牍形制规律的探索给后人的启迪是永恒的。本书校注者对王著作了校勘,并作了简释与串讲,还附有简牍等实物图片。&中国文献学张舜徽撰& 姚伟钧导读版1次大32开& 360页& 20.00元本书为著名学者张舜徽先生的代表作,构建了中国文献学这一学科的体系、思想和方法,是中国文献学的奠基之作。全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文献学的范围、任务、古代文献的流传、类别等重要问题,版本、校勘、目录等有关整理文献的基本知识,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和丰硕成果,初步构建起中国文献学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中国文献学概要郑鹤声、郑鹤春撰& 郑一奇导读版1次大32开& 200页& 9.90元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学者,称为校雠学家,所以校雠学成了文献学的别名。在中国现代第一次使用“文献学”来概括一门学问,是由著名学者郑鹤声、郑鹤春先生在其《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中创立的。这是一部中国文献学的开山之作,本书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使读者明晰文献学的研究体系,将中外文化交流引入文献学研究的视野。&周易古史观胡朴安撰& 吕绍纲导读版1次导读本版1次大32开& 276页 &18.00元在20世纪众多解读64卦的易著中,《周易古史观》是独具特色的。作者把整个《周易》64卦384爻视为一部古代史书,形成了完整的《周易》古史体系。吕绍纲先生撰写的《导读》,虽对《周易》古史说的观点不能赞同,但仍认为本书是“20世纪《周易》研究领域的一块丰碑”。&大同书康有为撰& 汤志钧导读版1次大32开& 320页& 20.00元《大同书》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康有为的名著。在书中康有为提倡“破九界”的人道主义原则,批判现实世界;设计“升平世”的范式,规划社会改造方案;进而展望“大同”境界,设计理想社会。汤志钧先生的《导读》,分析了康氏大同思想从孕育、发展到定型的历程,梳理了《大同书》从初创、增改到成书出版的经过。&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撰& 朱维铮导读版1次& 版4次大32开& 172页& 9.20元本书自问世七十余年来,价值不断凸现,以至成了清学史研究的必备经典名著。此次重刊,由朱维铮先生对全书作了全面校注,详列了全书的书目提要,并撰写《导读》,从本书产生及流行之历史文化环境与梁氏的政治文化活动入手,发微探隐,于本书的历史地位作了别具只眼的科学分析。&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梁启超撰& 夏晓虹导读版1次大32开& 160页& 9.00元作为一本撰写于百年前的学术思想史著作,本书实有其首开风气的示范意义。梁启超总结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得失,以为“思想言论之自由”及社会控制的松动,乃是中国学术思想致盛的主因,但较诸希腊哲学,中国学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不足。梁启超在以西学为参照阐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的同时,更以与前代学者迥然不同的著述形式,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学术史写作模式。夏晓虹教授为本书撰写了《导读》,并细心校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完善的读本。&国学概论章太炎讲演& 曹聚仁整理& 汤志钧导读版1次& 版5次大32开& 116页& 7.20元本书原系章太炎先生在上海讲演国学的记录整理成书。本书对我国传统学术经学、哲学、文学各方面作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对各时代学术发展源流、各学派著名学者作系统的梳理与精湛的评价。本书又有浅显的特点,便于初学者入门。汤志钧先生对本书作了深入、全面的《导读》。&国故论衡章太炎撰& 陈平原导读版1次& 版2次大32开& 148页& 12.00元国学大师章太炎著述宏富,如果要挑一本既精且广、能大致体现章氏学术创见者,可能非《国故论衡》莫属。《国故论衡》初刊于1910年日本,共分三卷,上卷小学十篇,中卷文学七篇,下卷诸子学九篇。解说简明,学理湛深。陈平原先生的《导读》全面阐述本书的学术价值。&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撰& 耿云志等导读版1次& 版4次大32开& 312页& 13.60元本书是胡适的成名之作,为我国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先秦时代)的著作。突出反映了胡适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理论构想与实践成果,标志着中国哲学史学科体系的建立。它是实证史学的奠基之作,在当时具有思想启蒙的重要作用。耿云志先生的《导读》,对本书作深入的评述。&经典常谈朱自清撰& 钱伯城导读版1次& 版3次大32开& 164页& 8.80元针对我国经典读起来特别难的状况,朱自清先生撰写了这本对经典作全面而深入浅出介绍的通俗读物。全书基本上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概述了《说文解字》、四书五经、《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典籍,还涉及诸子、辞赋、诗、文各类别中的名著。钱伯城先生的《导读》,全面评述了朱自清学术研究的精深造诣。&中国思想小史常乃惪撰& 葛兆光导读版1次大32开& 176页& 13.00元本书撰成于1920年代末,是时中国学界对所谓“学术史”与“思想史”的界定还极为模糊,而本书作者却明确地区分二者的异同,认为思想史不应当像学术史或哲学史那样,以个人为中心,而应当关注思潮、历史背景、地域环境。书中以思潮和问题为章节,同时运用西方文化和思想的解释背景,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葛兆光先生的《导读》指出,常乃惪作为近代史学史上的“社会达尔文史观”的代表人物,本书所体现的“理性”立场无疑可以提供给今人很多启示。&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郭湛波撰 高瑞泉导读版1次大32开& 352页& 20.00元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乃至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剧烈的社会动荡。本书展现的就是那个社会思潮的波澜壮阔、群星璀璨的文化狂飙时代,分别叙述了近50年中国思想的演变、思想论战、新思想之介绍以及国故整理与批评等内容,其中关于50年思想的演变可以说是全书中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高瑞泉先生的《导读》指出,本书为我们勾勒出近50年中国思想演变的基本行程。&中国佛教史蒋维乔著& 邓子美导读版1次大32开& 360页& 20.00元本书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教育家、佛学家蒋维乔居士在日本学者境野哲先生《支那佛教史纲》基础上撰写的著作,对民国以后的中国佛教研究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堪称经典。邓子美先生的《导读》指出,本书简明而有系统,观点平实公允,是了解中国佛教历史的基本读物。&佛学研究十八篇梁启超撰& 陈士强导读版1次大32开& 230页& 18.00元本书集中收录了梁启超各类佛学文章,这些论文基本上是梁先生在接受了新的研究方法后的学术成果,它又反映了从传统佛学向现代佛学研究转向的特点。陈士强先生的《导读》对本书作了详尽的分析研究。&道教史许地山撰& 刘仲宇导读版1次大32开& 208页& 10.10元许地山学术上的代表作首推这本《道教史》。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本书作为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部道教史,在系统梳理道家思想上,有其独到的一面。旁征博引,资料翔实,于厘清“道”之本义以及道家与道教之区别,阐述道家思想之流传等方面用力殊多。此外,在叙述道教的“巫”与“方术”时,重在正本清源。刘仲宇先生的《导读》,除了剔抉本书要义外,更对书中的一些不足作了补正。&中国基督教史纲王治心著& 徐以骅导读版1次大32开& 350页& 20.00元本书是我国学者所撰第一部、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中国基督教通史著作,初版于1940年,是基督教会史的开山之作,问世至今半个多世纪,在汉语学术界还没有一部超过它的著作。此次重新出版,由著名学者徐以骅先生对原书作了修订。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订正了不少讹误,并撰写《导读》。&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撰& 严佐之导读版1次大32开& 392页& 22.00元本书是近代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著作。全书解释目录、目录学的概念和定义,目录学的种类和范围,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等。谋篇布局又采用“主题分述法”,极富特色。虽问世已六十余年,但同类著作迄今没有一部能够超过它。严佐之先生的《导读》,在剖析该书的写作背景、肯定其理论贡献和写作方法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撰 范希曾补正 徐鹏导读版1次& 版2次大32开& 300页& 13.10元晚清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编纂的本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分,另增“丛书目”一类。每类列出该类最重要的著作及较好的版本,并加适当的比较和评论,颇便初学者。50年后,因新书和善本不断问世,清末民初学者范希曾又对原书进行了补正。徐鹏先生的《导读》指出,时至今日,本书对学习研究传统文化者仍有指导意义。&中国文字学唐兰著傅根清导读1979年9月新1版1次导读本版3次大32开& 188页& 10.00元唐兰为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本书对汉字的产生、构成、演变及其变革,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并为现代中国汉字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傅根清先生的《导读》指出,本书既是中国汉字学研究的经典著作,也是一本攻研汉字学的较好的入门书。&中国画学全史郑午昌撰& 陈佩秋导读版1次大32开& 484页& 19.40元郑午昌(),是我国现代著名书画家、美术史论家、出版家。本书初印于1929年,为现代中国画史研究的开山奠基之作,被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誉为“中国有画史以来集大成之巨著”。陈佩秋先生的《导读》对全书作了全面的评析。
&中国绘画变迁史纲& 附中国美术年表傅抱石撰& 承名世导读版1次大32开& 460页& 17.30元已故画家傅抱石,是我国早期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他先后撰写了《中国绘画变迁史纲》(1931年出版)和《中国美术年表》(1935年出版)。其中的《中国美术年表》把政治、经济、社会大事与美术(包括建筑、工艺、雕塑、书法、绘画)史的发展结合起来加以排列著录,说明傅抱石先生在当时已注意到美术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把握到美术史演变轨迹的本质。承名世先生的《导读》,着重论析了两书出版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治学门径,有助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本书。&西洋美术史丰子恺撰& 丰一吟导读版1次&大32开136页7.90元在现代艺术家中,像丰子恺先生这样一位既有艺术实践经验和艺术理论修养,又有优美畅达的文字功力的大师是十分少见的。这是一本对西洋美术史予以概括性介绍的著作,包括西洋建筑、雕塑、绘画及流派等。&西洋文化史纲要雷海宗撰& 王敦书导读版1次大32开& 307页& 17.00元雷海宗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本书梳理西洋文化史,起自罗马帝国之灭亡、“黑暗时代”之开始,迄于19世纪末。其风格类似课堂笔记或备课记录,内容精准,一语中的,无半点赘辞。文中不少名词、术语均为中、外文对照,便于读者了解熟悉西洋文化史上的专业名词。&中国南洋交通史冯承钧撰& 谢方导读版1次大32开& 268页& 16.00元本书以中国汉代至明代的海上对外交通为经纬,上篇以事件为主,下篇以地区为主展开。所谓“南洋”是地区的总称,不仅包括散在亚洲东南、大西洋西北之无数岛屿,还包括亚洲大陆南部沿海地区。作者在中西各家学说基础之上,辨正史事,详析源流,提出诸如“南海道之开辟,或更在西域道之先”等等见解;同时还将纷繁复杂之南海地名一一厘定,且标注英文对音。&《诗经》讲义稿傅斯年撰 &王志宏导读版1次大32开& 20.00元《〈诗经〉讲义稿》是傅斯年1928年在中山大学讲授《诗经》时的课堂讲义,也是近现代研究《诗经》的重要文献。 作者在回顾了从西汉至明代诗学史的基础上,提出了《诗经》研究的新态度:一是欣赏其文学,二是拿它作极有历史价值的材料去整理,三是拿它作极有价值的语言学材料,并以此态度对《诗经》从时代、文辞、文体等角度作细致考察。&史学方法导论傅斯年著&版1次大32开& 20.00元《史学方法导论》系作者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的讲义稿。原书七讲,现仅存第四讲,原&拟目&保留供读者参考。编者还从《傅斯年全集》中选录了十篇与其史学理论相关的文章。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本着“立足典籍学术,放眼大众人文”精神,宣传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图书,向古籍爱好者普及古典文化知识,树立上海古籍出版社品牌形象,发布新书预告。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古籍出版社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