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二战苏联与日本末期,苏联为什么要对日宣战

当前位置: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向日军发起..
&&&&&&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向日军发起进攻。该行动是为落实哪次会议的决议?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期末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向日军发起..”主要考查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的全球性战争。战争最高潮时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有19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交战双方是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国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组成的轴心国集团。战火遍及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最终以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它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 两次世界大战比较表: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影响:1.德日意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战争,给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法西斯国家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同时也对英美等国的利益构成了最大的威胁。这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础。2.二次大战爆发后,美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了对英国等国的援助。同时,英美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3.同盟大大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意义:1.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破坏。2.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3.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4.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苏联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5.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战中,世界反法斯国家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去得了深刻的教训。 第二次世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4.人类命运休戚相关,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5.总之,只有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新殖民主义,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用和平方式解决各国的争端,才能避免战争。 攻克柏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两次世界大战数据比较:
发现相似题
与“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向日军发起..”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7303019328416803719650928293195712铁血聚合阅读 &
苏联对日宣战
苏联对日宣战介绍
关于 苏联对日宣战 的介绍,暂时空缺。
苏联对日宣战新闻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日本对苏俄国进行了反苏武装干涉。日,日本参谋本部便派遣军舰闯入海参威,开始了反苏武装干涉。日,日本政府发表《西伯利亚出兵宣言》,当即向海参威派出日军两个师团计1.2万人。随后不断向西伯利亚增兵,最多时达7....
苏联于一九四五年八月八日对日本宣战,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长莫洛托夫召见日本驻苏联大使佐藤尚武,通知自八月九日起,苏联将与日本处于交战状态,日苏中立条约也因宣战提前废止。
苏联对日宣战后,苏联百万红军在远东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下,9日凌晨,苏军兵分三路向驻在中国...
日苏联对日宣战,发动八月风暴行动,于日出兵中国东北。此时的日本关东军兵力仅有70万人部署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苏联红军投入到远东战场则多达150万人,双方的装备也相差悬殊,苏联红军横扫日本关东军。
假设日本投降以后,苏联像中国宣战,东北...
很多中国人不了解苏联国土为何如此之大,这就要从苏军对日作战说起
日本在投降前的几天,苏联军队突然向日本发动进攻,此举苏联首次获得东欧以外的国土为苏联国土
对于苏联的进攻后并将所到之处纳入苏联国土,除去后来将东北一小部分划出换取不在中国驻军外,其所到之处所驻军之处均为...
最近看到一些报道,关于中日关系上的,耐下心情看完后,有一种莫名的愤怒,是的,久久无法平复。同看德国,在战后,对于历史的态度,和当前的做法,值得赞赏,但这也是因为他国军事压力所致,当然这个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而已。
虽然个人不太主张战争,或者说极端偏执的做法,但是,中国,...
今天,公元二零一二年九月十四日,小日本对钓鱼岛宣布国有化的第四天。各个城市都在游行,高呼“钓鱼岛是中国的!”“小日本滚出钓鱼岛!”。怀着激动而又愤怒的心情,我写下了此宣战书,这份宣战书仅代表我本人的一切观点。也许在铁血不能发表,但我还是决定发出来,因为我是一名堂堂正正的...
报道中日紧张局势新闻成天表报 . 今日日美军事演习 . 明日中俄军事演习 . 后天中国海监船阻止日本舰艇登陆中国岛屿 . 还有安倍大傻子要亲登钓鱼岛 . 要对中国海监船喊话 . 对华抗议又厚无颜耻的声张自己主权 .把别人家的东西说是自己的 . 还用购买的方式购买钓鱼岛 ...
蒋介石在中国抗战史上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有人说是他是民族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卖国贼;有人称他为中国领袖,也有人说他是最大的汉奸……那些说他是汉奸卖国贼的人有自己的理由:既然蒋介石是当时中华民国的领袖,那在日本侵略中国时为什么不抵抗?即使抵抗了又为什么不对日宣战?对此,...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的残酷、悲壮而奇特,其中包括对日的宣战时间。
日,日本发动了对沈阳(奉天)的进攻,很快占领了东三省,此后,不到半年,建立了所谓的“满洲国”。此时,民国政府并没有对日宣战。
...
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
日本军阀夙以征服亚洲,并独霸太平洋为其国策。数年以来,中国不顾一切牺牲,继续抗战,其目的不仅在保卫中国之独立生存,实欲打破日本之侵略野心,维护国际公法、正义及人类福利与世界和平,此中国政府屡经声明者也。...
马英九午在“美国人在台湾的足迹特展”开幕式上演讲。(图片来源:香港中评社)
中日事实上在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已经处于战争状态.直到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把美国拖入战争,美国在对日宣战后,希望中国也对日宣战。当时的国民政府才正式宣战。图为日军偷袭珍珠...
马英九今天上午在“美国人在台湾的足迹特展”开幕式上表示,台湾和美国“关系深厚”,美国在“中华民国”的命运上扮演“关键角色”。称“没有美国对日宣战就不会有‘中华民国’对日宣战”。
  据香港中评社报道,美国在台协会(AIT)去年在高雄举办“美国人在南台湾的足迹”特...
大明万历皇帝平倭诏告
  诏曰:
  朕缵承洪绪统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恶,普欲包荒。属者东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隶,敢发难端,窃据商封,役属诸岛。遂兴荐食之志,窥我内附之邦,伊歧对马之间,鲸鲵四起,乐浪玄菟之境,锋镝交加,君臣逋亡,人民离散,驰章告急,请兵...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当日(当地时间为12月7日),日本向美国、英国宣战,美国、英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哥斯达黎加等20多个国家相继对日本宣战。9日,中国对日本宣战,同时也向德、意两国宣战。12月11日,德、意向美国宣战,美国、古巴、巴拿马、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
日日本进攻中国东北
中国未宣战
日日本进攻中国上海
中国仍未宣战
日中华苏维埃政府发表抗日宣言《八一宣言》
日日本进攻中国华北
中国仍未宣战
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如...
抗战从从37年开始,更长的说应该从31年开始。前六年委员长一直以枪不如人,炮不如人对日本步步让步,让出东北,华北!37年后(民国二十六年)抗战全面爆发。委员长更是说出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然北京沦陷,上海沦陷,...
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报道,据一些历史学家统计,日苏军攻克柏林付出了50万官兵牺牲的代价,这么大的牺牲到底值不值得?俄罗斯历史学博士法林认为,攻占柏林彻底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粉碎了英美对苏宣战的计划,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曾任苏...
日,日本关东军策划发动“九一八”事变,随后中国在华北地区历经热河战争、长城抗战、绥远抗战等数次对日作战,以至日以卢沟桥事变为起点两国爆发全面战争,然而在法律上中国直到日才发布文告向日本宣战,而日本自始至终未曾向中国下达...
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
(重拟稿)
日本军阀夙以征服亚洲,并独霸太平洋为其国策。数年以来,中国不顾一切牺牲,继续抗战,其目的不仅在保卫中国之独立生存,实欲打破日本之侵略野心,维护国际公法、正义及人类福利与世界和平,此中国政府屡经声明者...
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
  (日)
  日本军阀夙以征服亚洲,并独霸太平洋为其国策。数年以来,中国不顾一切牺牲,继续抗战,其目的不仅在保卫中国之独立生存,实欲打破日本之侵略野心,维护国际公法、正义及人类福利与世界和平,此中国政府屡经声明者也。中国...
热点图文信息日本投降不是因为美国原子弹,而是苏联对日宣战_网易新闻
日本投降不是因为美国原子弹,而是苏联对日宣战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雷达赢得了战争,而原子弹结束了战争。”这是西方科学界对于科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角色的一句简要概括。左:哥顿《八月的五天:二战如何演变成了核战争》。右:长谷川《与敌决逐:斯大林、杜鲁门与日本投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与日本投降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不言自明的。刘怡先生在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栏目8月1日发表的《“一亿玉碎”:日本法西斯的自杀式“本土决战”》(/newsDetail_forward_1349353)一文之结束语中亦提到那两颗原子弹的残酷性和威慑性大大缩短了战争,避免了无谓的“玉碎”。那么,是不是美国着意使用原子弹这一杀手锏给困兽犹斗中的日本致命一击,且两颗原子弹的投放最终导致日本投降这种说法可以盖棺定论了呢?如果仔细探究历史的细节,我们会发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者迈克尔·哥顿(Michael Gordin)在其著作《八月的五天:二战如何演变成了核战争》(Five Days in August: How World War II Became a Nuclear War, 2007)以及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美籍日裔学者长谷川毅在其专著《与敌决逐:斯大林、杜鲁门与日本投降》(Racing the Enemy: Stalin, Truman, and the Surrender of Japan, 2006)中分别从科学史和冷战史的角度对向日本使用原子弹和日本投降的问题作出了新的解读。他们认为,美国使用原子弹后日本的迅速投降并不是战争的最后阶段美国科学界、军界以及政治决策者们所能准确预料的结果;从日本的角度讲,原子弹的打击也不是促使其做出迅速投降决策的主要因素。原子弹与常规炸弹是“量”而非“质”的区别通过对美国军方、政府以及科研档案的分析研究,哥顿认为在原子弹研发、投放决策过程中以及投放两颗原子弹后的几天当中,美国军方、政府和原子的研发团队对原子弹的实际效用并没有清晰、一致、准确的认识。日美国成功引爆钚弹,也就是后来投放在长崎的那类原子弹,专家们对试爆的钚弹效果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它的即时破坏性,比如当时的观测记录强调在爆炸区域内60英尺高的铁塔在瞬间灰飞烟灭,而对核爆后的放射性破坏却估计不足。而铀弹,即后来投放在广岛的原子弹“小男孩”,却根本没有来得及经过试验,对于此类核弹的认识仅限于理论层面,也就是说,就原子弹单颗爆炸的瞬间破坏力而言,原子弹与常规炸弹相比,它们的效用是“量”而非“质”的区别。投放到广岛的原子弹“小男孩”从原子弹研发成功到在广岛和长崎的投放直至日本投降的数日内,使用原子弹的长期社会、政治和道德后果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以考虑周全的,当时美国的军方、政府和科学家们因此无法确定对日使用原子弹后是否可以有效迫使日本投降。这里我们可以将日的东京大轰炸与8月6日和9日的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作一比较:日夜至10日凌晨,美军出动B-29轰炸机群用凝固汽油弹对东京进行地毯式轰炸,造成约88,000~97,000人死亡,41,000~125,000人受伤,以及一百多万人无家可归,其死伤者中大多数是平民。这次东京大轰炸是人类历史上造成伤亡最多的单次非核军事行动。相比之下,广岛原子弹造成约70,000人瞬时死亡,截止到日本投降后的1945年年底约14万人死于烧伤和辐射,到1950年年底约有20万人死亡;长崎原子弹的后果略小,总共造成约39,000~80,000人死亡。可见,从实战角度讲,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袭击可被视作东京大轰炸式常规袭击的一种延续,原子弹袭击后短期的伤亡并没有大大超出常规袭击。那么如果造成巨大伤亡的春季东京轰炸激起的是日军决策者们全民“玉碎”抗美的决心,恐怕伤亡人数相当和略少的广岛和长崎原子弹袭击难以仅在8月9日到14日五天之内就让日本做出投降的决定。换句话说,美国杜鲁门总统和他的幕僚们从逻辑上难以推断原子弹可以迫使日本迅速投降。而8月15日日本的突然投降甚至使美国高层感到措手不及和出乎意料,因为美国政府和军方预料美日对抗至少还会延续数月之久。在长崎遭到钚弹“胖子”毁灭性攻击后的数日仍有1000多架次美军轰炸机继续对日本本土目标进行密集的常规燃烧弹轰炸。同时,为了应对日军中顽固分子会不顾日本高层的停战决定而负隅顽抗,原子弹的制造任务在投下两颗原子弹后也并没有停歇,美国军方甚至认为有必要尽快造出第三颗,甚至更多的原子弹对日本进行进一步核打击。事实上曼哈顿计划一直到1945年12月日本投降尘埃落定后才下马。投放到长崎的原子弹“胖子”因此,哥顿指出,使用原子弹的决策过程与将其它新式武器应用于实战的决策过程没有本质的区别。1945年7月中旬,根据截获的日本密电,美国已经知晓日本想通过苏联调停进行谈判有条件投降的意愿。此时原子弹成功试爆,美国高层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是否要对日本使用原子弹而迫使日本投降,而是在日本尚未无条件投降的情况下何时以及如何对日使用原子弹。美国军方早在1945年春原子弹成功试爆前就已经选择好了轰炸目标,广岛和长崎没有受到常规轰炸(相比之下,东京早在日就受到美军的大规模常规轰炸),是早就预留给原子弹的实战试验场。杜鲁门总统签署的使用原子弹的命令是早已由美国战争部(1949年后改组为美国国防部)制定好的军事计划,该计划明确指出原子弹研制出来后将会被使用于日本,而具体的使用数量随生产能力和数量而定。如果说日本投降前的那五天里原子弹的效用并无特别之处,那么投放原子弹导致日本投降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这个后来为人们认为理所应当的因果论断主要来自于日本投降后美国政府的刻意宣传和美国媒体的渲染。原子弹作为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特殊性是在日本投降、其后续的放射破坏力以及使用核武器会引发的社会、政治以及道德问题逐渐明了后,才在国际社会上取得共识的。美国政府强调原子弹导致日本投降是一石二鸟:一来,单颗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意味着一旦使用必然会导致对大量平民的无差别杀伤,会将美国置于道义上的不利地位,但如果强调原子弹的使用是大大缩短战争进程的决定性因素,避免了交战双方更大的伤亡,那么美国对日使用原子弹所造成的巨大平民伤亡则变得可以理解;再者,如果人们相信是美国使用了原子弹而直接导致的日本投降,那么苏联对日作战则对二战最终落下帷幕就没有那么重要,这样就可以为美国战后独自占领日本,并在亚太地区削弱苏联影响,壮大本国势力铺平道路。苏联对日宣战直接导致日本迅速做出投降决定原子弹袭击若不是导致日本投降的直接因素,日本为什么会在长崎受到原子弹袭击后短短的五天之内就做出投降决定呢?美国苏联史和冷战史学者长谷川毅在研究苏联、美国、日本的相关档案后得出结论--苏联的参战使日本走投无路,做出投降决定。早在德国投降之前的1945年初,日本战败投降已没有悬念,问题在于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投降。在二战期间,苏联一直与日本保持外交关系,且《苏日中立条约》尚处于有效期内,日本希望避免苏联参战,并通过苏联调停与盟国谈判尽可能以有利于己的条件结束战争。1945年6月,已退休的日本前首相广田弘毅与苏联驻日本大使雅科夫·马利克就此进行了谈判,表面上暂时避免了苏联参战,事实上苏联利用了广田-马利克谈判使日本继续寄希望于苏联调停,从而为苏联参战赢得准备时间,拖延日本投降。对于结束与日本的战争而言,日到8月2日的波茨坦会议是重要的转折点。波茨坦会议之后斯大林与杜鲁门展开了激烈的决逐,双方都试图以最有利于本国的条件结束战争。波茨坦会议时战争形势的变化已使美国不再像雅尔塔会议时那样希望苏联加入对日作战来结束战争了。波茨坦会议上的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右起)杜鲁门明白苏联参战将意味着苏联以很小的成本坐收巨利,所以他希望日本可以在苏联参战前投降。而在波茨坦会议上斯大林的目标是获得西方盟国对苏联在战争中取得利益的认可,以及以对苏联最有利的条件实施战后盟军对德国的占领,如何最大化苏联战后在亚洲的利益当然也是斯大林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但要实现后一目的苏联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方面是苏联如何向日本开战,斯大林不希望像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样单方面主动撕毁《苏-日中立条约》,而希望美国能邀请苏联参战。另一方面是何时开战,如果苏联要与日本开战,就必须确保对日作战的绝对优势,这样才可以确保战后利益。且此时斯大林也清楚美国的原子弹研发已几近完成并很快将用于实战。另外,斯大林也知道,因为苏联军队已经开始向远东边境集结,日本方面可能很快会识破苏联的真实用意,斯大林最不想看到的情况就是在苏联参战前日本就已经向美国投降。斯大林在波茨坦会议期间与杜鲁门会谈时,表示希望美国邀请苏联参战并告诉杜鲁门苏联军队会于8月中下旬准备好对日开战,但杜鲁门的反应却比较冷淡。为了表示对美国的诚意,斯大林向杜鲁门透露了日本希望苏联调停一事,并表示苏联没有帮助日本的意向。他提议苏联向日本传达错误信息让日本误认为苏联会保持中立协助日本与美国谈判。杜鲁门接受了斯大林的这一提议,但二人的考虑却很不相同:斯大林希望能拖住日本以便在日本投降前对日开战;而杜鲁门盘算的则是在苏联参战前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在与斯大林和丘吉尔的几次会面中,杜鲁门数次提及日本偷袭珍珠港,他和他的幕僚们希望只要日本不接受无条件投降,就要通过使用原子弹来报复日本。波茨坦公告签署前夕,正紧锣密鼓地部署对日本进行原子弹袭击的美国几乎没有跟苏联交流过公告的签署事宜。而斯大林的计划则是苏联与英、美、中一起签署公告,并将公告的发布推迟到8月中旬苏联在远东完成备战之后。这一方面杜鲁门赶在了斯大林的前面,在未经与苏联磋商的情况下,美、英、中三国于7月26日联合发表波茨坦公告,苏联被排除在外。杜鲁门拒绝斯大林在波茨坦公告上添上苏联的签字时,斯大林进一步感到美国要赶在苏联参战前结束战争,于是他任命远东苏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将原来计划在8月20日至25日间的开战日期提前10至15天。同时,密切关注波茨坦会议的日本高层决策者们注意到苏联没有签署公告,这一情况无意中更使他们错误地相信通过苏联调停投降的可能性,并继续朝这个方向努力。波茨坦公告发布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日本内阁举行会议讨论应该如何应对。鉴于波茨坦公告中缺乏苏联签字所传达的错误信号,包括外务大臣东乡茂德、内大臣木户幸一甚至昭和天皇在内的日本高层都认为应该等待进一步与苏联接触磋商后再做决定。日本外相东乡茂德于是,7月28日日本报纸《读卖报知》(即《读卖新闻》)发表了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作出的关于日本政府“忽视”(日文汉字作“黙殺”)波茨坦公告的声明,这一声明后被认为是日本“拒绝”波茨坦公告,但细究起来日本政府当时的态度含糊,没有明确“拒绝”波茨坦公告。就在波茨坦公告签署的7月26日,日军情报部门向参谋本部报告苏联已经向远东地区集结了150万军队,5,400架飞机以及3,400辆坦克,并且苏联坦克和侦查部队也频繁出现在苏联-伪满边界,因为情报显示苏军并没有准备任何冬季装备,所以日本情报部门预计苏联会于8月开战。7月27日,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发密电给外相东乡茂德,指出苏联正在使用两面派手法,必会与英美合谋打击日本。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日本驻莫斯科使馆与东京的密电通讯显示,佐藤数次试图劝诫日本高层不要无谓地寄希望于苏联,应该尽快结束战争。但此时日本高层仍把怎样对付美国视为首要任务,因为波茨坦公告未提及日本“国体(即天皇制度)”问题,他们一方面表现出愿意在保持“国体”的前提下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条款作为基础投降,另一方面仍寄希望于苏联能够出面调停以争取有利局面。而这些信息无一遗漏地被美国情报部门截获,杜鲁门和他的幕僚们清楚苏联很快会向日本摊牌参战,并导致日本走投无路而投降。他们不愿与日本对话而敦促其投降,因为政治上的考虑是美国民众会认为与日本对话是美国政府的懦弱,所以尽管美国有关方面当时难以确定原子弹是否能有效促成日本投降,他们也不会考虑用武力逼迫以外的方式促使日本投降,而日本虽有投降意愿却未通过正式渠道接受波茨坦公告就为美国继续计划已然进入倒计时的原子弹袭击提供了合理性。当地时间8月6日早8:15美国向广岛投下原子弹“小男孩”。由于原子弹爆炸破坏了通讯联系,东京于当日晚间才获得消息。次日下午,首相铃木贯太郎召开内阁会议,但阁员们并没有深入讨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问题。当日,东乡茂德发给电报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紧急要求后者尽快搞清苏联态度。显然,广岛原子弹没有导致日本做出投降决定,至多是让日本高层感觉到尽快结束战争的紧迫性,而加紧寻求苏联调停。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同意于8月8日下午5点会见日本大使。8月7日苏联《真理报》没有任何关于广岛原子弹的报道,8月8日也只是刊登杜鲁门有关原子弹的声明而没有任何评论。这表明斯大林必然对美国投下广岛原子弹感到愤怒,这明显是美国要把苏联抛开,独自享受战争胜利果实并遏制苏联作为盟国的话语权。于是,斯大林在政治局紧急会议后,命令华西列夫斯基在外贝加尔时间8月9日凌晨发动进攻。8月8日下午5点,莫洛托夫如约会见佐藤尚武。进入莫洛托夫办公室后,佐藤刚开始对莫洛托夫进行问候就被莫洛托夫挥手打断,莫洛托夫告诉佐藤苏联政府要向日本政府宣读重要声明,于是莫洛托夫向佐藤宣读了苏联政府对日本于8月9日零点进入战争状态的宣战声明。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但是声明上对以何地时间为准语焉不详,由于苏联外贝加尔时间早于莫斯科时间六个小时,事实上在苏联向日本宣战后不足一小时就正式开战了,而此时苏联切断了日本驻苏使馆与日本国内的一切联系,而日本对苏联的突然开战完全没有准备。就在苏联向日本宣战后两小时,莫洛托夫向英、美驻苏大使通报苏联已对日开战。杜鲁门总统在得到消息后两小时于美国东部时间8月8日下午4点在白宫举行记者会宣布苏联已经加入战争,此前的十几分钟,载有“胖子”原子弹的B-29轰炸机已于当地时间早上3:47从美军位于马里亚纳群岛的天宁岛起飞。原子弹“胖子”于当地时间11:02在长崎上空爆炸。尽管技术上可行,美国决策层没有考虑取消早已于7月25日做好的轰炸长崎的计划。苏联进攻示意图苏联对日本开战后,苏联红军分四路进攻中国东北地区的日军,其中一路苏军甚至没有受到抵抗。8月9日清晨5:30,日本关东军报知东京的帝国大本营苏联已开始全面进攻,日本外务省很快得出结论,日本除了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外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在上午11:00召开的军事参议官会议(日本最高级别军事会议)上,日本的最高决策者们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悬而未决的就剩下以什么条件投降。在8月9日夜至8月10日凌晨的御前会议上经过几个小时的讨论,昭和天皇决定日本以保留“国体”为唯一前提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国投降。8月10日清晨日本政府通过中立国瑞士通知同盟国投降意愿。之后的几天,经过数次与美、苏就投降条件进行谈判,并在日军主战派政变未遂后,8月15日正午昭和天皇的《终战诏书》录音通过广播向日本民众发表,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结束。日本《终战诏书》如果日本早些投降二战行将结束之时,战后美苏的对峙已成定局,但这种定局当中却存在着许多不定的因素。根据两位美国学者哥顿和长谷川的研究,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对战争结束的方式和时机都缺乏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说日本完全有可能在投原子弹前投降。如果德国投降后美国能秘密与日本谈判迫使其在苏联参战前投降,而不是把使用原子弹本身作为试验新武器和报复日本的战略目的,历史有会怎么样呢?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日本早些投降,她首先可以避免被原子弹袭击,整个远东的地缘政治会被结构性改写:伪满、伪蒙很可能会向国民政府以及美国直接投降,苏联仅会在中国东北取得有限权益,比如中东铁路和旅顺军港,而非直接占领,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很难获得在北方迅速壮大的足够物质条件(苏联占领伪满后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没有一贯支持中共,但不可否认的是苏联占领东北客观上迅速壮大了中共力量,削弱了国民政府的力量);其次,朝鲜半岛可能会作为一个整体直接向美国投降,从而避免直至今天的分治局面。日本投降诏书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阅读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对日本宣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