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近期演唱会大乘寺近期可受五戒和菩萨戒吗?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年、2015年、2016年居士菩萨戒及僧众三坛大戒法会汇总(更新)
       
活动时间:日
来源:佛教导航&& 作者:人关注&&&&&&
--------------------------------------------------------------
(日-10月22日)
(日-10月11日)
(日-09月2日)
(日-09月30日)
(日-10月11日)
(日-10月4日)
(日-10月04日)
(日-11月15日)
(报名截止到日,日)
(日-10月28日)
(日-5月27日)
(日-5月25日)
(日-10月04日)
(日-06月27日)
(日-06月21日)
(日-05月11日)
(日-06月6日)
(日-05月13日)
(日-05月13日)
(日-04月29日)
(日-03月17日)
(日-06月6日)
(日-05月13日)
& &(日至11月26日)
& &(日至10月30日)
& &(日至6月21日)
& &(日至11月7日)
& &(日至11月22日)
&&&&&&& (日至10月31日)
&& (&&9月27日)
 &&& (日至日)
&&&&&&&&&& (日~5月4日)
  日(农历三月初一)至5月1日(农历四月初三)
&&&&&&&&&&&&&&& 日至11月7日(农历九月十五日至闰九月十五日)
&&&&&&&&&&&&&&&&&&&日至11月22日(农历九月二十九日至十一月一日)
&&& 日(农历六月十二日)
&&&&&&&&&&&&&&&&&&&&& 日至16日(期间农历六月十九为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 日,农历五月二十日
(4月15日至5月15日)
(4月19日至5月17日)
 (4月18日至4月25日)
(7月26日)
 (8月25)
 (9月25日至10月23日)
 (10月8日至11月6日)
  (10月19日至10月23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
  @ &&&&
QQ: &  &&电话:010-&&&&&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
还没有任何项目!
佛教导航@1999-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 &&& 受菩萨戒才可搭缦衣&&& 恭录自《地藏经讲义》  请僧转经,僧的意思在此地大家知道,不一定出家人,在家人也行;请这些法师讲经,或是在家的、或是出家的都可以。一般在中国的习惯,在家人讲经一定要受菩萨戒,就符合佛在经上讲的,不是白衣说法;白衣是没有受过戒的。受菩萨戒他就可以搭缦衣,那就不是白衣;没有受菩萨戒不可以搭缦衣。现在有很多地方,说受五戒就搭缦衣,这是错误的,不可以,决定不可以。受菩萨戒才搭衣,才是僧团、才算是僧众。&&&&受菩萨戒,你升座讲经,你就不会受别人的批评。这一定要受菩萨戒搭衣,这个我们要记住,五戒决定没有衣的。但是穿海青无所谓,海青是中国古人的礼服,什么人都可以穿,你没有受过皈依也可以穿,这古装。这是从前读书人穿的礼服,在汉朝时候,汉朝时候的礼服。在家人多半绣的有花纹,出家人是没有花,素色的,差别就在此地。&&&&& 在家居士搭缦衣,受菩萨戒才可以,三皈、五戒没有衣,可以穿海青,没有搭衣的&&&& 问:这位汕头许同修问的,他是在光碟里面看到一次谈话,说到在家居士受了五戒不宜搭衣,他说心里还有些不了解。第一个是在《佛教念诵集》中有一节是受居家二众五戒仪规里的一段,诵偈是“善哉解脱衣”。  答:这个不行,这个是有问题。搭衣(搭缦衣),在家居士搭缦衣,受菩萨戒才可以,受五戒没有,三皈、五戒没有衣,可以穿海青,没有搭衣的。如果说是这个念诵本里面,不知道是什么人写的?这个不可以的,我们一定要看戒经。& &  第二个问题,他说在念佛堂执法器的在家二众?&  不可以披,可以穿海青,一样敲法器,这个没有关系,甚至于做维那都没有关系。在家居士可以敲法器,可以领众,没有受菩萨戒不能搭衣。在家居士升座讲经,没有受菩萨戒也不能够搭衣,这个一定要懂得,这个衣是代表佛陀的一种标志。& &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六 &&&& 戒经里面讲得更严格,五戒没有衣,五戒是在家,叫白衣,三皈五戒;缦衣是受菩萨戒才有  问:弟子受五戒领了缦衣,但从未搭过。《印光法师嘉言录续编》中说:“受五戒者,应搭缦衣,系五直条,不是一长一短之五条。今则一长一短之五条,二长一短之七条,每每乱搭,实为僭越”。请问义理上是如何?若不行搭,应如何妥善处置缦衣?&& &  答:印祖这个说法是方便说。戒经里面讲得更严格,五戒没有衣,五戒是在家,叫白衣,三皈五戒;缦衣是受菩萨戒才有。菩萨戒有缦衣,就是没有格子的,这里讲的是对的,五直条,里面不分格子。现在的社会乱了,乱就不能用佛的标准,佛的标准现在没有人遵守。譬如现在诸位常常看到的,大僧在法会里面穿的黄海青,搭的是红的祖衣,这都不如法。我们在初学的时候也不懂,讲经的时候也穿过,以后慢慢经看多了,明白了,这是错误的,所以我们才换掉。大概这二十五条衣换成咖啡色的,我们是第一个,现在很普遍,现在我看到很多地方都有了。&&&&&&&   佛法教我们,这出家人穿的是袈裟,什么是袈裟?袈裟是许许多多颜色混合在一起,叫做袈裟,就是我们今天讲,不是纯一的是混合的,现在的新名词叫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就是袈裟。你要说托钵,他托钵是好几个人家托的,那饭菜都不一样,在一钵里头混合在一起,那叫袈裟味。那我们穿的衣,从前的衣是很不容易得到,都是捡人家破碎的,别人人家丢掉的衣服,剪下来,那个布大小都不一样,再把它缝缝补钉起来做成一件衣,那个颜色不一样,质料也不一样,就很难看,所以染色。染什么?就染成咖啡色,就是红黄蓝黑统统混合在一起,染成这个颜色,这叫袈裟色。所以袈裟是混杂的意思,不是一个单纯的。& &  佛教我们避免正色,什么叫正色?正色是五种,五色,红、黄、蓝、白、黑,这五种叫正色。这个正色我们都避免,我们把它混合在一起,这就对了,这叫染色衣。所以吃的是袈裟味,混合在一起;穿的衣服,这颜色是混合的,这就如法。所以现在穿红色、黄色这也不如法。甚至于现在我们看到这红色袈裟每一格里面还绣着有佛像,绣的有什么,那就更不如法。这我们要懂得,你经读多,你就明白了。&& &  它一格一格的是表法的意思。从前我们初学佛的时候不懂,老和尚只告诉我们,我们都问这衣服为什么一格一格的?老和尚说福田衣,这像一个田的样子,叫种福,叫福田衣,我们也就习惯称福田衣。我是从山东青州前几年出土一批文物,好像有四百多尊佛像,那是在南北朝时代,大概有一千七百多年。我是一九九九年参加国家建国五十年的大典,我接受邀请到北京去参加这个盛典。同时那个时候正好历史博物馆展览青州的文物,当时我们国家宗教局长跟文物局长两位局长陪同我去参观。&&&  参观时候看到毘卢遮那佛,三尊毘卢遮那佛,雕刻的雕像上,这袈裟我才看到了,这袈裟每一格确实有绘画,画的是什么?十法界。上面是佛法界,下面是菩萨、缘觉、声闻、诸天、修罗、人道,下面畜生、饿鬼、地狱,我这才恍然大悟!它这个表示什么?表示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你穿在一身,这个意思太深了,虚空法界是一体。我看到这个袈裟才知道它真正的含义,这距离我们是一千七百多年,才不是像一般老和尚讲的福田衣,说得那么简单,这里头含义很深。& &  它这个制作的方法,这二十五条衣是三长一短,三长一短表示什么?表示没有止尽。我们所看的是这个框架里面,框架外面无量无边,所以表这个意思。表虚空法界无量无边,依正庄严是一体,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确实是现在人所讲的多元文化。所以佛家讲到最高的地方是入不二法门。这个不二就是一,但是如果说一,一的对面还有二,所以它还是二,于是数学家用什么东西来代表不二?用一个零,零才代表不二。一已经起心动念,二就有分别执着,所以它含义很深。& &  对于这衣,如果你有这个衣,可以把它放到像佛像、经书一样的供养,这很有意思,为什么?这三宝之物,看到之后提醒自己,佛是自己的觉性,法是自己的正知正见,僧是自己的清净心、清净的行为,常常让我们念三宝,这就好。念三宝就是念自性的觉正净。 &&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四十三 & && &&&&十善业道做不到,你就没有资格受三皈五戒,所以搭衣不搭衣就不必再问了& &&& 问:老法师讲过,受五戒者不能搭缦衣,我把老法师讲的影碟给广州某寺一些居士看,但他们照常搭衣,为什么?难道主持法师不懂,或是对五戒不能搭衣理解不到?&   答:现在说实在的话,真正对佛法了解的人确实不多,甚至于包括我们自己在内,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譬如说,你是不是把佛教看作宗教?是!我信佛教。那你就对佛法不了解,为什么?佛法不是宗教。这个问题不是我提出来的,民国好像是十二年,民国十二年,欧阳竟无大师,他那个时候在第四中山大学做了一次讲演。第四中山大学就是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从前是金陵大学,最早的时候,民国十二年叫第四中山大学。他讲演的题目叫“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这么一个题目。&  民国十二年我还没出生,我民国十六年出生,我也是在三十年前在香港讲经,就是讲《楞严经》,在界限街中华佛教图书馆看到这个讲义。欧阳竟无大师讲的,他的学生王恩洋居士纪录的,我看到这份讲义。我仔细看看,他说的很有道理,佛法真的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但是佛法里面有哲学、有科学,我们学佛学了五十六年了,佛教经典里面讲些什么?我把它归为五大类,你们同学细心去听、细心去看,你看是不是的。佛经里面讲伦理、讲道德、讲因果、讲哲学、讲科学,我们在《华严经》讲座里头常常看到。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他说佛法是高等哲学,我们现在接触知道,不但是高等哲学,还是高等科学。关于伦理、道德、因果统统都讲到最高峰,实在是难得。& &  几个人知道?你不接触,不深入去研究,你不晓得。佛法包罗一切,宗教也包括在其中。它不是哲学,里面有哲学,它不是宗教,里面谈到宗教,它不是科学,里面谈到最高的科学。现代科学最高峰讲太空物理、讲量子力学、讲基本粒子,佛经里全都有,而且讲得比它还透彻。所以认识佛教真的不容易!佛教究竟讲什么?用一句话来说,《般若经》讲的诸法实相,宇宙人生万事万法的真相,讲这个。现在我们更清楚、更明白了,讲得更贴身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什么?讲的是我自己的真相,那你才真得受用!字字句句经文是讲到自己身上来了。身外有没有?没有,真是经上所说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外面境界是什么?境界是自性变现的,所以《六祖坛经》里面,他老人家见性的时候说了五句话,可以说那五句话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一切经教的总纲领,都说到自性。自性“本自清净”,自性“本不生灭”,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无动摇”,自性“能生万法”,说尽了!这才叫真正懂得佛法。&& &  搭衣不搭衣这是形式,衣就像我们作学生的制服一样的。要不要紧?不重要,那是形式。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但是这个形式我们也要尊重它,是佛门里一个规矩。五戒没有搭衣的,五戒属于白衣,受菩萨戒才有衣,才有缦衣。现在说老实话,是不是真的有戒?不但菩萨戒没有,五戒也没有了。哪一个人受了五戒他能做到?第一个不杀生,蚊子咬了,一巴掌把牠打死。你能做到不偷盗吗?纳税时还想一点方法,怎样少缴一点,这种念头、这种行为就是偷盗的行为,盗心。多缴一点税,国家多一点收入,你就布施。为什么不修布施波罗蜜,还少缴一点?盗心。还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这都是属于盗心。妄语就更不必说了。所以,五戒里头哪一条你能够做得到?可能真正能做到的只有一条,不饮酒,其他的四条不容易做。菩萨戒就更难。&  为什么?这个问题很严肃,出家人沙弥律仪做不到;在家居士,不谈三皈五戒,十善业道做不到,十善业道做不到,三皈五戒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看净业三福的次第,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头一条。我们提倡儒释道三个根,就是从第一条,依据就是这条。孝亲尊师在《弟子规》里面,慈心不杀是因果教育,在《太上感应篇》里面,修十善业,这是《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根!有这三个根你才能受皈依,三皈你才真正得到。现在皈依是假的。皈依佛,佛是什么意思?什么叫皈依佛?《六祖坛经》上讲得清楚,觉而不迷是皈依佛,你能不能做到?正而不邪是皈依法,净而不染是皈依僧,你能做到吗?我们起心动念还是迷、还是邪、还是染,没有皈依!真正皈依之后,起心动念他是觉、他是正、他是净,觉正净。菩提心上讲的清净、平等、觉,那真的皈依了。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够与清净、平等、正觉相应,这真的皈依了。三皈之后才能受五戒,你就想想这个次第。&  所以我们今天把它放到最下面,先教你孝亲尊师,先教你学《弟子规》,你没有《弟子规》、没有《感应篇》,你肯定十善业做不到。十善业道做不到,你就没有资格受三皈五戒,所以搭衣不搭衣就不必再问了。别人做得如法不如法不要放在心上,我们常常说,别人想的不善、做的不善,绝对不可以放在心上,绝对不可以放在口上,不要去批评人,人家没错。要批评自己,我学佛,我没有做得好,没有给人家做一个好样子,让人家还迷惑颠倒,我们自己有罪,自己有过失。从自己做起,改过自新,做出好样子给别人看,这就对了。&学佛答问之八十三 & &&&&&&&&&不持戒,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而戒学的根本是“五戒十善”&&&& 问:在菩萨戒本注解中讲,在家二众受菩萨戒,于诵戒及入坛时可穿缦衣。请问在何种情况之下尚需穿缦衣?又早晚课时是否需要?&&& 答:与大众在一起做佛事时,受了在家菩萨戒的人可以搭衣,也就是说,出家人搭衣的场合,你都可以搭衣。&&&&佛教导我们:“戒为无上菩提本”,不持戒,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而戒学的根本是“五戒十善”,十善都没有做到,戒就是有名无实,所有一切戒品都是建立在十善的基础上。“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是基础的基础;从这个基础才能建立“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所以,我们强调修十善,没有十善心、十善行,哪里来的戒品?因此,真正想成就的人,在起心动念之处,一定要清楚自己是与十善相应,还是与十恶相应?与十善相应是佛弟子,与十恶相应是魔弟子。&& &&& 讲到戒律,在古代对戒律真正下功夫、有研究的人,有明朝末年的蕅益大师,在近代有弘一法师,他们在修学过程中对戒律非常重视。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比丘戒最低限度要有五比丘来传授,比丘没有了,比丘戒就断了。所以,我们今天受比丘戒,弘一大师讲,这是形式,是名字比丘,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要不要受戒?要受。受戒之后,清楚自己是不得戒,所以受戒之后自己称为比丘,这是有罪过的。为什么要受戒?受戒之后,就能研究比丘戒、读诵比丘戒,可避免讥嫌;你没有受戒,你不能看戒本,你也不能学。受戒之后,知道自己不得戒,但要努力认真去学戒,学一条得一条,学两条得两条,这种态度是正确的。&&& 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就是这样教导我。他老人家非常重视戒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老人家说的“重实质不重形式”,就是要求你要做到。譬如“不杀生”,天天念戒本,看到蚊虫、蚂蚁还把它杀死,这有什么用处?是要真正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偷盗是“不与取”,这个东西有主,主人没有答应,我把它移动位置就犯盗戒。我讲得更容易懂一点,就是还有想占别人便宜的念头,不管你有没有这个行为,只要你还有这个念头,这就是盗心。“不邪淫”,要从念头断,还有这个念头,以大乘法而言,就是犯戒。所以,持戒要从起心动念处检点,要把所有一切不善的念头、损人利己的念头彻底断除。别人对我们怎么看法,那是他的事情,与我们不相干,最重要的是自己心地清净,言语正直,身心端正,这比什么都要紧。&&&& &&
阅读(8681)|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净空法师:在家居士搭缦衣,受菩萨戒才可以,三皈、五戒没有衣,可以穿海青,没有搭衣的',
blogAbstract:'&&&& &&& 受菩萨戒才可搭缦衣&&& 恭录自《地藏经讲义》  请僧转经,僧的意思在此地大家知道,不一定出家人,在家人也行;请这些法师讲经,或是在家的、或是出家的都可以。一般在中国的习惯,在家人讲经一定要受菩萨戒,就符合佛在经上讲的,不是白衣说法;白衣是没有受过戒的。受菩萨戒他就可以搭缦衣,那就不是白衣;',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0,
publishTime:6,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 杂文当前位置:& > 杂文
瑜伽虚空藏菩萨戒本及诵本(一)
作者:不详
  瑜伽虚空藏菩萨戒本及诵议目录
  一.&&& 印行瑜伽虚空藏菩萨戒本序
  二.&&& 瑜伽虚空藏菩萨戒诵戒仪式
  (初)前行1
  一.礼供1
  二.忏悔,1
  忏悔偈(三次)1
  三十五佛忏悔文,2
  (中)诵戒,6
  初,皈依三宝,6
  二.策修,7
  三.作前方便,8
  四.诵戒序,8
  五.诘问,9
  六.正诵戒本,11
  (一)五戒偈,11
  (二)四根本修行要门11
  一.杀戒摄修12
  二.盗戒摄修13
  三.淫戒摄修14
  四.妄语戒摄修15
  (三)优婆塞戒经菩萨戒本,18
  一.六重戒相,18
  二.二十八轻戒相,19
  (四)瑜伽虚空藏菩萨戒本,23
  壹.序分,23
  贰.正宗分,23
  甲一。十八他胜罪 乙一,瑜伽师地论四他胜,23
  乙二,虚空藏菩萨经十四根本罪25
  乙三,四缠三品犯及舍戒复戒之相41
  甲二,四十六违犯罪43
  乙一,违犯善法障六度43
  丙一,障施有七43
  丙二,障戒有九48
  丙三,障忍有四59
  丙四,障精进三61
  丙五,障静虑三62
  丙六,障般若八63
  乙二,违犯饶益有情戒67
  叁,结分76
  (后)结赞回向77
  附录 樊纲经菩萨戒本,79
  印行瑜伽虚空藏菩萨戒本序
  汉译菩萨戒,如所周知,主要有四种:一曰樊纲菩萨戒,即樊纲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汉僧受三坛大戒中之十重四十八轻菩萨戒也。二曰优婆塞菩萨戒,即优婆塞戒经中佛说六重二十八轻,专为居士而制者。三曰瑜伽菩萨戒,即瑜伽师地论菩萨戒品中,四重四十六轻,由弥勒菩萨据佛于经中随机散说之菩萨学处,综集而成三聚净戒,眉目清楚,条理井然。论中亦曰(菩萨于中应起尊重,极恭敬住,专精修学)四曰瑜伽虚空葬菩萨戒,由寂天菩萨将佛说虚空藏菩萨经中十四根本罪,加于瑜伽四重之后,而成十八重四十六轻,使根本罪更见详备。能海上师曰“空藏经所出罪,菩萨地中未宣说,菩萨地中诸违犯,诸经论中不全有,寂天菩萨揉经论,二宗义合最允当”此菩萨戒,于藏传佛教中最富盛名,宗喀巴大师所造《菩萨戒品释》即详释此本也,海公上师为便诵持将要义摄为《菩萨戒集诵》并加小注,极为精辟,已为后人学修此戒备足资粮。
  XX学法弟子近百人,庚午自学《戒定慧基本三学》中前三篇,除《菩提道次第科判》外,学完《律海十门》及《菩萨戒集颂》余于九月应邀赴沪讲经,为满学戒弟子求受之切愿,在宗大师圣诞为受瑜伽虚空藏菩萨戒,共八十余人,彼等每月试习诵戒,至今未辍。为便于如法诵持,郑颂英徐恒志倪维泉等居士,发心编印瑜伽虚空藏菩萨戒本及诵戒仪式,经反复修订,成此初稿。如有欠妥处,望海内外高僧大德赐予指正,无任感祷。
  慈氏菩萨曰“坚稳自行,随顺X然利他”海公上师曰“持声闻律舍劣心,摄善悲坏饶益行”故菩萨戒必须以律仪戒为基础。居士必先受持五戒,习练有素后方可受菩萨戒。而且据理应先受居士菩萨戒,再受瑜伽菩萨戒,以重次第。今已先守瑜伽戒者,宜应补受居士菩萨戒。至于樊纲菩萨戒,必须严持梵行,即能持净行五戒及出家众,方甚受行也。
  瑜伽菩萨戒中开性罪一节,南山律师云“地前不和”海公上师云“得证清净意乐法”即指得证三昧禅乐见道以上登地圣者,真为利他故,方容开许。故非地前菩萨之所能开,况初发心菩萨乎?特此一提,望勿错会。
  总之,菩萨戒为修行之南针,成佛之金绳,愿已受此戒者,精严修学,令无所犯,虽犯还净,如法布萨,未受此戒者,陆续发心,渐次增进,于国于教,皆是殊胜庄严。以此功德会向国泰民安,世界和平,正法久住,佛道共成。应诸居士之请为序如是。
  佛历二五三五年辛未宗大师圣诞后三日
  释清定序于成都市昭觉寺方丈室
  瑜伽虚空藏菩萨菩萨戒诵戒仪式
  (初)前行
  一.礼供
  一心顶礼上师本尊三宝护法(三拜)
  和合普礼(三拜)
  愿此香花云& 遍满十方界& 一一诸佛土
  无量香庄严& 具足菩萨道& 成就如来香
  一心顶礼得戒和尚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心顶礼羯磨师文殊师利菩萨
  一心顶礼教授师弥勒菩萨
  一心顶礼尊证师十方诸佛
  一心顶礼同行十方菩萨摩诃萨
  二.忏悔
  忏悔偈三次
  上师妙吉祥& 十方诸如来& 正法贤圣僧& 慈悲忆念我
  无始至今生& 由贪嗔无明& 起身口意业& 做十恶无间
  破三皈五戒& 别解脱戒等& 违菩萨律仪& 破密教誓句
  不孝轻慢师& 不敬梵行侣& 堕逸远三宝& 骂僧谤正法
  轻辱有德者& 危害有情类& 自作若教他& 或见闻随喜
  人天解脱障& 轮回诸苦因& 我今大惭愧& 一一皆忏悔
  随喜无边善& 回向遍有情& 我礼妙吉祥& 愿大悲哀悯
  三十五佛忏悔文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南无如来应供 正遍知 明行足善士逝 世间解 无上士 调御丈夫 天人师 佛世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金刚不坏佛
  南无宝光佛
  南无龙尊王佛
  南无精进军佛
  南无精进喜佛
  南无宝火佛
  南无宝月光佛
  南无现无愚佛
  南无宝月佛
  南无勇施佛
  南无清净佛
  南无清净施佛
  南无娑留那佛
  南无水天佛
  南无坚德佛
  南无丹檀功德佛
  南无无量掬光佛
  南无光德佛
  南无无忧德佛
  南无那罗延佛
  南无功德华佛
  南无莲华光游戏神通佛
  南无财功德佛
  南无德念佛
  南无善名称功德佛
  南无红焰地幢王佛
  南无善游步功德佛
  南无斗战胜佛
  南无善游步佛
  南无周匝庄严功德佛
  南无宝华游步佛
  南无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佛
  如是等一切世界,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是诸世尊,当慈念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从无始生死以来,所做众罪,若自作,若叫他作,见作随喜,若塔若僧,四方僧物,若自取若叫他取,见取随喜,五无间罪,若自作若叫他做,见作随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叫他作,见作随喜,所做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应堕地狱,饿鬼畜生,诸余恶趣,遍地下贱,及蔑?车,如是等处,所作罪障,今皆忏悔,今诸佛世尊,当证知我,当忆念我,我复于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我余生,曾行布施,或受净戒,乃至施与畜生一搏之食,或修净行,所有善根,及无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校计筹量,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众罪皆忏悔,诸福尽随喜,及请佛功德,愿成无上智,去来现在佛,与众生最胜,无量功德海,我今皈命礼。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三称)
  菩萨净戒难得闻& 经于无量俱劫
  读诵受持亦如是& 如说行者更难过
  (众中当能诵者诵之,诵者升座白众云)
  某甲稽首和南敬白大众,众差诵戒,恐有错误,愿同诵者,慈悲指示。
  菩萨戒众等谛听
  初、归敬三宝皈命卢舍那& 十方金刚佛& 亦礼前论主& 当觉慈氏尊
  今说三聚戒& 菩萨咸共听& 戒如大明灯& 能消长夜暗& 戒如真实镜
  照法尽无遗& 戒如摩尼珠& 雨物济贫穷& 离世速成佛& 唯此法为最
  是故诸菩萨& 应当勤护持
  二、策修
  诸大德,春分四月日为一时。半月日已过,少一夜,余有一夜三月半在。(俗法一岁四时,佛法一岁三时,除去秋时,今言春分四月者从腊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名为春分。从四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名为夏分。从八月十六日至腊月十五日名为冬分。今先标春分,后二分应随时改之。腊月三十日问布萨,春分已过半月,故云半月日已过。正月十五布萨,应云一月日已过,乃至四月十五日布萨,应云四月日已过,夏冬二时准此改之。以今夜尤属今日,夜分以一夜未满,未满故云少一夜,故云余有一夜也,腊月三十日布萨,春分尚有三月三月半在,正月半布萨,当云三月日在,乃至四月半布萨,当云余有一夜在也。)
  老死将至,佛法欲减,诸大德优婆塞优婆夷,为得道故,一心勤求精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余善道法。各闻强健时,努力勤修善,如何不求道。安可须待老。欲何乐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三、作前方便
  众集否?(若集应答)已集。和合否?(若和合应答)和合。众集和合,何所作为?(应答)说戒布萨。此中未受菩萨戒出否?(若无应答)此中无未受菩萨戒者。不来嘱授菩萨戒有几人?(不来嘱授,即缺席请假之意,若无应答)此中无不来嘱授菩萨。(若有)应如实答。
  四、诵戒序
  诸佛子等,合掌至心听,我今欲说诸佛大戒序,众集默然听,自知有罪当忏悔,忏悔即安乐,不忏悔罪益深。无罪者默然。默然故,当知众清净。诸大德优婆塞优婆夷等谛听,佛灭度后,于末法中,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时,如暗遇明,如贫人得宝,如病者得疗,如囚犯出狱,如远行者得归。当知此则是众等大师,若佛住世无异此也。怖心难生,善心难发。故经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刹那造罪,殃堕无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众等各各一心勤求精进,慎勿懈怠睡眠纵意,夜即摄心存念三宝,莫以空过,徒涉疲劳,后代深悔。众等各各一心谨依此戒,如法修行,应当学。
  五、请问
  诸大德,今(黑、白)月十(四、五)日作布萨说菩萨戒,众当一心善听,有罪者发露,无罪者默然,默然故,当知诸大德清净,堪说菩萨戒。已说菩萨戒序竟。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正诵戒本
  (一)&&&&&&&&&& 五戒偈
  皈依佛法僧& 尽形持五戒& 不杀不盗取& 不淫不妄说& 不饮用诸酒& 终身无违犯& 并供养三宝&& 和尚阿^梨& 一切如法教& 奉行无违逆
  于上中下座& 三业常恭敬&& 复方便勤求& 坐禅及诵经& 乃至诸学问
  勤助作福等& 广开涅路&& 闭三恶道门& 菩提戒之基& 增长正业行
  从初地至十& 菩提道果成
  (二)四根本修心要门
  一、杀戒摄修
  著财色名闻& 乖违起忿恼& 破坏无自他& 犹如不治火& 若嗔于此人
  欲令消灭尽& 使他人打杀& 舍弃思永离& 杀由贪嗔起& 护杀戒贪嗔
  一念嗔恚意& 百万障门启& 常修四无量& 证解真空理& 修行忍辱力
  骂打我不恨& 有过当应弥& 无过彼自罪& 思业因果报& 念无常空理
  骂訾惟有声& 分别由我识& 累心自善法& 不逞计他语& 病者被鬼惑
  良医应逐鬼& 不得怨病人& 被打应窃喜& 幸不夺我命& 令我生厌离
  免地狱沉沦& 于我有殊恩& 达多常打佛& 外道骂如来& 况我薄福人
  何能免人毁& 我今既出家& 身被法王服& 若以嗔报嗔& 打杀还打杀
  以嗔心杀害& 现前受大苦& 死后入泥犁& 为人短命等& 菩萨修忍辱
  割截都无恨& 小儿嗔乳母& 刹那地狱沦& 僧皆如来子& 摄以六合敬
  身和堪共住& 互礼拜问讯& 或服劳让道& 推坐而侍承& 分物不先美
  上下如法亲& 口和无诤言& 称德作赞叹& 施恶语不报& 有过辗转谏
  学问互相教& 犯罪互忏悔& 不作口四恶& 骂訾等离间& 意和同僧事
  谦卑心慈愍& 不固执己意& 不违逆众心& 戒和不杂冗& 如法作羯磨
  犯者如律治& 不持戒轻人& 见和理同解& 正真净不违& 善符合法印
  不堕邪见类& 利和如法分& 羯磨事不背& 僧利不回己& 六法已相亲
  二、盗戒摄修
  依诸教所云& 执掌三宝物& 罗汉须陀洹& 无则持净戒& 识因果业报
  畏后世惭愧& 克我执知悔& 分物心等平& 若侵损僧物& 随爱憎取与
  不护惜浪用& 愚痴波罗夷& 望十方圣凡& 各各成盗罪& 胜五逆四重
  无法能除悔& 于他正士所& 闻法义修行& 转于异地方& 为利而宣说
  言我自会悟& 如是深妙理& 盗法大妄语(妄传法等)& 得财根本罪
  说法巧媚世& 讥笑以趁时& 不识诈言识& 若法谓非法& 非法说为法
  若律谓非律& 非律说为律& 或响馈请?& 奔趁无倦意& 多方邪命求
  得则皆盗罪& 财利大毒蛇& 钓蜜鹿角井& 受用图安享& 是众苦之门
  毁戒地狱苦& 悭贪恶鬼沦& 多求世轻鄙& 坏灭安乐因& 佛制四依住
  十二头陀行& 少欲知止足& 是不贪之因
  三、淫戒摄修
  佛语诸比丘& 观淫欲鄙秽& 粪器死猪肠& 枯骨断肉想
  胜夜叉狱卒& 饥狼毒蝎等& 宁入热铁网& 不堕爱河中
  言视毒箭伤& 往来履锋刃& 身手触斩砍& 受物捧刀轮
  入家堕火宅& 偕行迎风炬& 同坐处深井& 通书告死刑
  阎浮有毒树& 触树见树形& M香闻树声& 听名见画影
  闻谈说拟议& 悉中毒身死& 不识无爱觉(得定共道共戒者)
  或习护命法(观不净等)
  持律好比丘& 虽逢而无害& 日六次观熟& 遭敌保不败
  四、妄语戒摄修
  如来真实语& 各各不诳异& 离世间理想& 忖度虚构书
  是名为真语& 依戒定慧学& 此行堕染污& 此行得清净
  如言行不虚& 是名为实语& 现量第一义& 真谛十如等
  如来随自语& 是名为如语& 世尊见言见& 知闻言知闻
  现实有不虚& 是名不诳语& 教海广无边& 自语不相违
  四十九年说& 初中后一贯& 大哉十力尊& 无说说种种
  契机施悉檀& 三藏语一致& 是名不异语& 佛子应学佛
  五语心常念& 说必引义利& 慰问身安适& 顺缘吉祥愿
  逢兴盛庆祝& 赞施问戒定& 放逸者谏诲& 念无常精进
  于学修有疑& 抉择开正知& 邪倒恶见生& 方便使入正
  说制戒缘起& 犯戒引还净& 说法依法印& 圆满掳三支
  不作无稽语& 传语街巷论& 若初修行人& 说断障w等
  加行前方便& 若心已调柔& 说谛理相应& 愚者说更殷
  诈现奇特相(五邪命)出言故惊人& 笑哭年增减自表已功能
  令他说自忍& 谈相说吉凶& 巫医星命等& 选择说风水
  吟咏琴曲等& 高声现威相& 言王官势力& 灾祸恐怖事
  此处得利养& 而向彼处说& 称道谁施广& 议嫌某施微
  诸妄语邪命& 以求取名利& 现世为人轻& 死后地狱沦
  (三)&&&&& 优婆塞戒经菩萨戒本
  一、&&&& 六重戒相
  善男子。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杀,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煨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丹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过罪。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酤酒。
  若是破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名二重)是人尚不能得煨法,(是名(是名三重)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四重)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丹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五重,是名六重)
  二、&&&& 二十八轻戒相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
  (一)不能供养父母师长。
  (二)耽乐饮酒。
  (三)恶心不能瞻视病苦。
  (四)见有乞者,不能多少随宜分与,空遣还者。
  (五)若见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诸优婆塞优婆夷等,不起承迎礼拜问讯。
  (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六)若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毁所受戒,心生x慢,言我胜彼,彼不如我。
  (七)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
  (八)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
  (九)受招提僧卧具床座。
  (十)疑水有虫,故便饮之。
  (十一)&&& 险难之处,无伴独行。
  (十二)&&& 独宿尼寺
  (十三)&&& 为于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
  (十四)&&& 若以残食施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十五)&&& 若畜猫狸
  (十六)&&& 畜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未受戒者。
  (十七)&&& 若不储蓄僧伽梨衣钵盂锡杖。
  (十八)&&& 若为身命须田作者,不求净水及陆稼处
  (十九)&&& 为与身命,若作市易,斗称卖物,一说价已,不得前却,舍贱取贵:斗称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应语令平,若不如是。
  (二十)&&& 若于非处非时行欲。
  (二十一)&&&&&&&& 商估贩卖,不偷官税,盗弃去者。
  (二十二)&&&&&&&& 若犯国制。
  (二十三)&&&&&&&& 若得新?果菰菜茹,不先奉献三宝,先自受者。
  (二十四)&&&&&&&& 僧若不听说法赞叹,?自作者。
  (二十五)&&&&&&&& 道路若在诸比丘前沙弥前行。
  (二十六)&&&&&&&& 僧中赋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者。
  (二十七)&&&&&&&& 若养?者
  (二十八)&&&&&&&& 行路之时,遇见病者,不往瞻视,为作方便,付瞩所在,而舍去者。
  (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四)&& 瑜伽虚空藏菩萨戒本
  一、&&&& 序分
  若诸菩萨,已受菩萨所受净戒,应字数数专谛思惟,此是菩萨正所应作,此非菩萨正所应作,既思惟已,然后为成正所作业,当勤修学,又应专励听闻菩萨素恒
  缆藏,及以菩萨摩恒理迦,随其所闻。当勤修学。
  二、&&&& 正宗分
  甲一、十八他胜罪 如是菩萨住戒律仪。有其四种他胜处法,何等为四?
  乙二、瑜伽师地论四他胜
  丙一、赞己毁他(为贪利敬故)若诸菩萨,为欲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毁他,是名一他胜处法。
  丙二、悭法财(性悭财法不修惠施)若诸菩萨,现有资财。性悭财故,有苦有贫无依正求财者,来现在前,不起哀怜而修惠舍:正求法者来现在前,性悭法故,虽现有法而不给施。是名第二他胜处法。
  丙三、不忍忏谢反打辱
  若诸菩萨,长养如是种类岔缠,由是因缘,不唯发起粗言便息,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块石刀杖,捶打伤害损恼有情,内怀猛利忿恨意乐:有所违犯,他来谏谢,不受不忍,不舍怨结。是名第三他胜处法。
  丙四、舍弃大乘持伪法若诸菩萨,谤菩萨藏,爱乐宣说开示建立像似正法。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是名第四他胜处法。
  如是名为菩萨四种他胜处法。
  虚空藏经所出罪& 菩萨地中未宣说
  菩萨地中诸违犯& 诸经论中不全有
  寂天菩萨糅经论& 二宗义合最允当
  乙二、虚空藏菩萨经十四根本罪而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犯根本罪波罗夷耶?若有众生犯斯罪者,善根烧然,堕于恶趣,离安稳处,永失一切天人之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能令此等诸恶众生,还得具足人天福乐。
  而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善男子,若灌顶刹利王有自在力,犯五根本罪,先所修习皆悉烧然,失安[处,远人天乐,堕于恶趣。何等名为五根本罪?
  丙一、盗三宝物善男子,所谓灌顶刹利王,领国土有自在力,取兜婆物及四方僧物,或教人取,是则名为犯初根本罪。
  丙二、谤三乘复次,善男子,灌顶刹利王领国土有自在力,毁谤正法,舍声闻乘、辟支佛乘,舍无上乘,又制他人不令修学。是名第二犯根本罪。
  丙三、夺衣返俗复次,善男子,灌顶刹利王领国土有自在力,若复有人,以如来故,剃除须发,身披法服,持戒悔戒,有戒无戒,脱其袈裟,逼令还俗,或加杖捶,或复紧缚,或截手足乃至断命,自作使他,造如此恶,是名第三犯根本罪。
  丙四、五无间复次,善男子,灌顶刹利王领国土有自在力,作五逆罪。何等为五?一者杀母,二者害父,三者杀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出佛身血。如是五无间罪,若犯一者,是则名为犯根本罪。是名第四犯根本罪。
  丙五、谤无业果诸邪见复次,善男子,灌顶刹利王领国土有自在力,谤无因果,不畏未来,造十恶业道,亦教他人令行十恶。是名第五犯根本罪。
  善男子,是名灌顶刹利五根本罪。若犯一者,此则名为犯波罗夷,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离安[处,失人天乐,堕于恶趣。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为此人故,起大慈悲,现生边地,随处应见,现种种形,或沙门像,婆罗门像,刹利长者居士等像,而为其说一切种智甚深大乘未曾有法、诸陀罗尼及忍辱地,以如是等种种妙法而引导之。灌顶刹利既闻法已,心生惭愧,极怀怖畏,向说法者发露忏悔,先所犯罪,誓不更作,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勤修慈悲,生人天乐,般涅乐。
  丙六、破坏村等复次,善男子,若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破坏村邑城郭国土,或教人破。是名第二犯根本罪。(大臣亦有五根本罪,第一、三、四、五同灌顶刹利王第一、二、三、四)
  善男子,是名大臣五根本罪。若犯一者,此则名为犯波罗夷。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离安[处,失人天乐,堕于恶趣。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为此人故,起大慈悲,现生边地,随所应见,现种种形,或沙门像、婆罗门像、刹利长者居士等像,而为其说法一切种智甚深大乘未曾有法、诸陀罗尼及忍辱地,以如是等种种妙法而引导之。彼时大臣既闻法已,心生惭愧,极怀怖畏,向说法者发露忏悔,先所犯罪,誓不更作,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勤修慈悲,生人天乐,般涅乐。
  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趣向大乘,有八根本罪犯波罗夷,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离安[处,失人天乐,亦失大乘境界之乐,久在生死,离善知识。何等为八?
  丙七、妄说空谓彼菩萨宿业因缘生五浊世,有余善根近善知识,归趣甚深大乘之法,发无上心,智慧微浅。是初发心菩萨,又从他闻甚深空法读诵受持,复于少智愚痴人前读诵解说。余人闻已,惊疑怖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退没,乐声闻乘。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一根本重罪。
  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离安[处,失人天乐,亦失大乘境界之乐,坏菩提心。是故菩萨,宜应先知众生善根及了彼心,随其所堪,次第说法,如入大海,渐渐至深。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随其所应,以种种形现生其土,而为说法,令生惭愧,于所犯罪,发露忏悔,不堕恶趣,增进善根,长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又有初发心菩萨犯根本罪,畏堕恶趣,闻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名,至心愿见,欲发露忏悔所犯罪故,于初夜后分烧坚黑沉水及多伽罗香,至心合掌,称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名。
  善男子,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随其所应,现种种形,或现自身、或声闻身、或刹利身婆罗门身、乃至童男童女等身。在彼犯罪初发心菩萨前,教令发露忏悔除罪,以善巧方便,开示甚深无上正真大乘之行、三昧总持忍辱之地,舍诸恶趣,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精勤修行六般若蜜,得力坚固犹如金刚,乃至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善男子,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若不现身在其人前教发露者,是初发心菩萨,应于后夜,合掌至心向东方,烧坚黑沉水及多伽罗香,请明星言,明星明星,成大慈悲,汝今初照阎浮提,大悲护我,可为我白虚空藏菩萨摩诃萨,愿于梦中示我方便,发露忏悔犯根本罪,令得大乘方便智眼。善男子。彼初发心菩萨,即于梦中明相出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随其所应而为现身,以诸方便,令彼初发心菩萨发露忏悔先所犯罪,示方便智,令彼菩萨深怀惊怖,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得不忘三昧,坚住大乘,疾得满足六般若蜜,不久成就一切种智。
  丙八、退他菩提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语余人言,汝今不能乐于大乘,亦不能行六般若蜜,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如早发声闻辟支佛心,速尽生死入涅。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二根本重罪。
  丙九、谤别戒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语余人言,汝今何用受学波罗提木叉律仪,当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先所造身口意业诸不善行,当得清净,不受未来诸恶果报。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三根本重罪。
  丙十、毁谤声闻缘觉乘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语余人言,汝今不应听受读诵声闻经典,汝当覆蔽声闻经典,声闻法中无大果报,不能断除结使烦恼。汝当听受读诵清静大乘甚深经典,又能消除诸不善业,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此说已,有信受者,二人俱名犯根本罪& 。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与第四根本重罪。
  丙十一、嫉毁妄慢过人说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欺妄两舌,希求名称利养恭敬,赞大乘经,为他解说,与语人言,我是善解摩诃衍者。为贪利故,见他解说大乘经典得供养者,憎毁轻嫉而自贡高,虚诳妄语得过人法。作此行者,离安隐处,犯波罗夷。于大乘中犯最重根本罪 也。善男子,譬如有人欲趣宝洲,乘船入海,而于中路自坏其船,没溺而死,不自济命,岂能得宝。如初发心菩萨,亦复如是。乘正信船,入于大乘深广法海,始得入海,自坏信船,失智慧命。如是愚痴初发心菩萨,以嫉妒故,虚诳妄语得过人法,而犯大乘重根本罪,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于第五根本重罪。
  丙十二、贪利f卖言自得复次,善男子,未来世中,初发心菩萨语在家出家初发心菩萨言,修多罗中甚深空义,及三昧诸陀罗尼忍辱之地种种庄严,是大明智诸菩萨等所可观行,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又能为他分别演说,我自了解,以慈悲故,为汝等说,汝等亦当随所说行,于深妙法,而得知见。彼初发心菩萨不作是言,我读诵思惟从他闻解,而言自得,皆是贪求利养因缘,而自f卖,违负三世诸佛菩萨及众贤圣。犯于大乘最深重罪,失人天路,尚不能得声闻辟支佛乘,何由渐进到于大乘?善男子,譬如有人将导众人游行旷野,经过丛林,极大饥渴,见彼林中有诸美果而弃之,取于毒果,食已命终。善男子,彼人由尚不能自济,况复兼能度于余人?遇善知识,发大乘心,而贪利养,轻自f卖,犯重根本罪,违复三世诸佛菩萨,为诸贤圣之所弃舍,堕于恶趣。是故婆罗门、刹利、毗舍、首陀罗,不应亲近此恶菩萨,若亲近者,亦皆得罪,如上所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六根本重罪。
  丙十三恃力夺取善给臣(嗔嫌憎嫉善比丘、取其财物奉王臣)复次,善男子未来恶世,初发心菩萨造作诸杂丹陀罗行,谓刹利丹陀罗、婆罗门丹陀罗、大臣丹陀罗、大将军丹陀罗。毗舍丹陀罗、首陀罗丹陀罗。何等名为丹陀罗义?彼谓造作诸恶心业,此恶比丘自言智慧,自恃财宝行于布施,放逸骄慢嗔嫌憎嫉余善比丘,取善比丘物以奉大臣,大臣得已传以上王,佛法僧物亦复如是。善男子,王与大臣及恶比丘犯根本罪。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七根本重罪。
  丙十四、退菩提等二五心复次,善男子,未来恶世,初发心菩萨造作诸杂丹陀罗行,谓刹利丹陀罗、婆罗门丹陀罗、大臣丹陀罗、大将军丹陀罗。毗舍丹陀罗、首陀罗丹陀罗。此恶比丘恃怙国王及大臣力;自言智慧、自恃财宝,行于布施、轻戏毁辱诸善比丘、斗争恼乱、法说非法、非法说法、舍正经律、颠倒义论、断学般若、离慈悲心、不信如来所说经典、巧方便戒、违法立志、令诸清静善行比丘废于坐禅读诵经典、无苦恼者生其苦恼、有苦恼者复令增长、恒怀恶心、坏善威仪、行住坐卧无复时节、毁禁破戒、实非沙门自言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不解经典为他解说、邀致四众供养恭敬。善男子,王与大臣及恶比丘犯根本罪,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八根本重罪。
  善男子,彼善比丘坐禅诵经,皆是佛法出要正因,是上福田,又是忍辱三昧法器,能说妙法,成就众生,破无明黑暗,开世间眼,济拔众生烦恼业恶,若彼恼乱,故犯重罪。是善男子犯八根本重罪者,未能深入于佛正法,以功德智慧极微少故。善男子,是初发心菩萨犯此八根本罪已,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离安[处,失人天乐,亦失大乘境界之乐,坏菩提心,堕于恶趣,轮回生死,离善知识。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现种种形示生其土,或现刹利形,或现婆罗门形,或现声闻形,或现辟支佛形,乃至童男童女等形,在彼犯罪初发心菩萨前而为说法,令生惭愧,极大惊怖。又教发露忏悔除罪,以善巧便,开示甚深无上正真大乘之行。三昧总持忍辱之地,舍诸恶趣,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精进修行六般若蜜,得力坚固犹如金刚,乃至疾得无上菩提。又善男子,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若不现身在其人前教发露者,是初发心菩萨,应于后夜,合掌至心向东方,烧坚黑沉水及多伽罗香,请明星言,明星明星,成大慈悲,汝今初照阎浮提,大悲护我,可为我白虚空藏菩萨摩诃萨,愿于梦中示我方便,发露忏悔犯根本罪,令得大乘方便智眼。善男子。彼初发心菩萨,即于梦中明相出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随其所应而为现身,以诸方便,令彼初发心菩萨发露忏悔先所犯罪,示方便智,令彼菩萨深怀惊怖,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得不忘三昧,坚住大乘,疾得满足六般若蜜,不久成就一切种智。
  他胜四种复十四& 同于根本波罗夷
  乙三、四缠三品犯之相,及舍戒复戒之相(于罪有犯更欲造,无惭愧心生爱乐,四缠具足上品犯,若但以罪为功德,或加前三之一二,如是名为中品犯,唯前三者下品缠,若犯上品即舍戒,若犯中下得恶作,舍戒现身堪更受,不同比丘别解脱)如是名为菩萨四种(及十四种)他胜处法,随犯一种况犯一切不复堪能于现法中增长摄受菩萨广大菩提资粮,不复堪能于现法中意乐清净,是即名为相似菩萨非真菩萨。菩萨若用软中品缠毁犯四种(及十四种)他胜处法,不舍菩萨净戒律仪;上品缠犯,即名为舍。若诸菩萨毁犯四种(及十四种)他胜处法,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深生爱乐,见是功德,当知说明上品缠犯。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便舍菩萨净戒律仪,如诸刍犯他胜法,即便弃舍别解脱戒。若诸菩萨由此毁犯弃舍菩萨净戒律仪,于现法中堪任更受,非不堪任,如刍住别解脱戒,犯他胜法,于现法中不任更受。略由二缘舍诸菩萨净戒律仪:一者,舍弃无上正等菩提大愿;二者,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若诸菩萨虽复转身遍十方界,在在生处,不舍菩萨净戒律仪。由是菩萨不舍无上菩提大愿,亦不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若诸菩萨转受余生,忘失本念。值遇善友,为欲觉悟菩萨戒念,虽数重受,而非新受,亦不新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皈五戒菩萨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