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便民路是属于农村扶贫项目目吗?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礼县交通扶贫攻坚农村公路建设综述
来源:报道组 作者:杜举宏
次 【字体: 】
四月的礼县,杨柳依依,桃李纷纷。在广袤的农村,春潮涌动的山野之间,一条条通村公路萦绕梁峁,一座座便民桥梁飞跃河流&&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偏僻沉寂的山村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礼县地处黄土梁峁沟壑山区向陇南石质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区位劣势明显,境内没有铁路、国道,长期以来是全省乃至全国交通条件最为落后的县区之一,交通问题是制约礼县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造成礼县贫困的主要成因。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礼县有7个乡镇不通油路,25个村不通公路,463个村不通水泥(沥青)路,农村公路通畅里程仅有384公里,通畅率仅为18.49%,路网密度30.8公里,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县贫困人口20.88万人,贫困面高达42.7%。
为了彻底改善礼县交通设施落后面貌,全面加快扶贫攻坚进程,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2013年6月礼县被列为全省扶贫攻坚交通先行示范县。县委、县政府抢抓这一重大机遇,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破解瓶颈制约、加快经济发展、推动扶贫开发的突破口,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279项1201公里,完成投资6.018亿元,项目覆盖29乡镇279村,受益群众达26万人。全县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农村公路通畅里程达到1585公里,379个村实现通水泥(沥青)路,通畅率提高到66.7%,路网密度提升到63.7 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4040公里,&五纵五横&路网结构不断完善,道路通行能力和通达深度显著提高,农村公路服务群众、支撑发展、促进增收、推动扶贫的能力明显提升。
政府主导 多级联动齐攻坚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农民群众多年总结出的一条经验。人民群众的期盼,正是礼县县委、县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之一。近两年来,该县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放在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扶贫攻坚交通先行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礼县扶贫攻坚交通先行试点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组建了农村公路质量监督管理站、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站,29个乡镇都成立了扶贫攻坚交通先行工作小组,在全县建立了完整有效的组织领导体系。逐级签订了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工作责任,确立任务目标,实行日常检查、半年小结、年终总评的农村公路联动考评机制,严格兑现奖惩。县四大班子领导深入所包的乡镇、村组,采取&督进度、查质量、评效果、教方法&的方式进行督查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公路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人大、县政协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定期视察农村公路建设进展情况;县委、政府督查室每月开展专项督查,对重点问题跟踪督办;各乡镇积极开展公路建设大会战,广大群众主动投工投劳,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主抓、乡村联动、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农村公路建设强大合力。
强化责任 跟踪监管抓质量
农村公路建设,质量是生命。礼县始终把确保工程质量作为农村公路建设的核心,牢固树立质量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六关六制六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即:严把工程设计关、施工单位准入关、监理关、原材料关、计量支付关、检查监督关,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廉政合同制、质量终身制、千分奖罚制,全面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招标、统一建材标准、统一施工工艺、统一质量监管、统一检查验收),派出业务技术骨干对建设工程实行驻地管理,加强质量监督检测,督促监理单位严格现场管理,并从项目实施乡村选出5至10名责任心强的干部群众,作为农村公路质量评议监督员,对项目实施全程跟踪、参与监管。同时,结合检察机关开展的&保民生促三农&活动,与检察机关联合开展&两联系两促进&活动,严格农村公路建设廉政合同管理,全面加强对每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和施工企业的管理,有效保障了工程建设、管理行为、施工工艺、过程控制、建设成果的标准化和高质量,确保把每项工程都建设成阳光工程、德政工程。
各方发力 整合资金促进度
礼县坚持把资金筹集作为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建立了&项目带、财政补、企业垫、银行贷、各界帮、联合建&的筹资管理模式,全力加强项目资金筹措、使用和管理,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实行&项目带&。近两年来,礼县共争取各类农村公路建设项目303项,建设资金7.3亿元。实行&财政补&。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每年安排500万元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专项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实行&企业垫&。在项目资金没有及时到位的情况下,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动员中标企业先期垫付资金开工建设,保证了施工进度和工期。实行&银行贷&。对一些急需建设而又没有项目支撑的公路项目,采取向银行贷款的办法解决资金问题,今年初由施工企业向银行贷款1849万元,用于2015年项目建设。实行&各界帮&。广泛动员各企业、乡镇致富能人和社会各界捐资修路,群众投工投劳,支持公路建设。实行&联合建&。按照&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有效整合扶贫开发、易地搬迁、灾后重建、&一事一议&、双联帮扶等项目资金,集中用于农村公路建设。
创新机制 建养并重保畅通
农村公路&三分建七分养&,养护管理至关重要。礼县坚持&建管养并重&的工作理念,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全面养护、保障畅通&的原则和&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组道路村组管&的养护管理责任制,坚持专人养护与民工建勤养护相结合、经常性养护与集中养护相结合,充分发挥6个中心道班和29个乡镇养护站的作用。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拨付养护经费40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公路养护。严格实行&定路段、定标准、定人员、定责任、定奖励、定费用,包养护质量,养护管理与经费挂钩、与工资待遇挂钩、与年底考核挂钩&的&六定、一包、三挂钩&制度,实现了养护中心道班由生产型向管理型转变、养护生产由定员养护向定额养护转变、单一养护模式向日常养护和集中养护相结合转变,全面提高了农村公路养护水平,保障了农村公路建设成果。
&三化&同步 构筑方便快捷交通网
礼县坚持把农村客运工作与道路交通建设统筹安排,做到&人、车、路&协调发展,&路、站、运、管&统筹推进,启动实施城区客运中心等客运项目6项,建设乡村客运便民停靠点230个。按照城乡公交一体化、农村客运小型化、重点乡镇网络化的农村客运&三化&要求,坚持把公交模式和城乡客运小型化相结合,加强源头治理,强化行业管理,按照疏堵结合、规范管理的原则,积极开展客运市场整治,取缔非法营运面的车近500辆,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规范了营运秩序。目前,全县各类客运车辆达到284辆,日均发车167班次,有省际、市际、县际、乡际客运班线37条、城区公交线路3条、城乡公交线路6条,覆盖181个行政村26.5万人,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枢纽,以农村为节点,辐射合理、畅通快捷、安全舒适、经济方便的农村客运网络。去年8月,全省农村客运发展推进现场会在礼县成功召开。稳步推进重点乡镇网络化工作,已选择盐官镇和白河镇两个中心乡镇开展试点,计划投放小型客车110辆;下一步将建立以雷坝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的乡镇客运网络,形成基本覆盖全县的交通运输网,全面实现群众方便安全快捷出行的目标。
农村公路畅通,顺应了广大群众的殷切期望,增强了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也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人民群众分享了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
公路通了,信息灵了,脑子活了,手脚轻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明显加快了。据统计,两年来,礼县减少贫困人口7.61万人,贫困面下降14.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23元。
录入:雷小宝编辑:Admin
上一篇:[ 07-01 ]
下一篇:没有了!您当前的位置是:&&&&&&
交通运输局:强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编辑:绥阳县外宣中心2
今年以来,县交通运输局把推进农村通村同组公路建设作推进脱贫攻坚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促前期、争开工、保稳进”的工作思路,全力抓好扶贫路、便民路、小康路、幸福路建设。针对当前部分通村路、扶贫路建设工程进度慢的状况,采取全新常态化的监管,超常规措施,加强项目谋划,解决突出矛盾,强力推进全县通村公路、扶贫公路工程建设。一是凝心聚力抓好统筹安排。县交通运输局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在建的通村公路、扶贫公路全面督查,对今年全县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诸如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不到位、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紧缺、施工班组管理混乱、用工报酬激励机制、临时料石场砂石骨料供应困难、用水用电、公路建设用地群工矛盾、原部分通村公路遗留矛盾、工程监理单位技术人员现场监督不到位情况等问题进行解决,确保工程按时、按质推进。二是划定区域注重责任落实。对全县557公里的通村路、扶贫路实行划区域管理,以责任到分管农村公路建设的分管副局长、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结合的方式,以行文行式进一步明确1名副局长亲自抓好全县通村公路和扶贫路的建设质量、进度和安全生产的统筹协调工作;明确4-5名工程师担任片区长对农村公路建设组织安排调度,同时负责农村公路建设质量、进度和安全生产工作;明确12名工程技术人员具体现场督促15个镇乡农村公路建设质量、进度和安全生产,每名农建办技术人员负责1—2个镇乡,以此进一步把控公路建设质量技术关。三是扎根片区确保常态监督。每名工程技术人员按所划分的区域到指定的15个镇乡进行驻扎,实行“5+2”工作模式对所包保片区的公路建设质量、进度和安全生产进行指导和监督,每10天必须向所在片区长汇报农村公路建设情况。同时还赋予技术人员能够签字认可的较小工程变更和质量技术确认的权利,确保全县农村公路建设的施工质量、进度和安全生产得到有效保障。目前在建全县农村公路建设109条共557公里,已完成路基546公里、路肩324公里、路面215公里,完成总工程量的54%,完成投资1.32亿元。
--各省(市、区)网站--
--省直部门网站--
--省内市州网站--
--其他网站--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意味着要背井离乡,克服困难适应落后艰苦的自然环境,为落后地区的学生开启一条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这也是为什么支教行为虽受人敬仰,却也仍然让人望而却步。支教需要的不仅仅是短暂的热情,更需要能坚持下去的毅力和传递知识的实力。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热门资料排行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 &分享到:
&&& 为抢抓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机遇,进一步加快连片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确保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根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的通知》(中发[2011]10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地区[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等十四部委《关于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通知》(发改农经[号)的总体部署,结合《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年)》和我市农村贫困现状,特制定《广元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年)》。&&& 一、“十一五”扶贫开发的成效&&& 作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通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全市扶贫开发及以工代赈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和《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年)》以来,全市贫困人口由2001年初的72.31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42.7万人(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为贫困标准,包括因汶川特大地震新增贫困人口28.059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01年初的29.48%下降到2010年底的17.62%,扶持了57.67万农村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贫困人口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通过对710个贫困村(省定675个重点贫困村,汶川地震返贫村35个)实施新村扶贫和灾后重建,初步形成了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格局。同时,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农村低保、医疗和养老、救助等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贫困状况进一步缓解,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宝珠寺库区、升钟剑阁库区移民后扶力度不断加强,促进了国家重点工程移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移民区社会的基本稳定。创造了升钟剑阁库区扶贫攻坚、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项目、以“马口样本” 为代表的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和以工代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苍溪模式”等广元经验。&&& 二、“十二五”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党中央、国务院提高了扶贫标准,将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格)以下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作为扶贫工作的主要对象。按此标准,全市现有贫困人口63.19万人,贫困发生率26.1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一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近6个百分点。全市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扶贫开发任务繁重艰巨,要同步实现小康,必须抓住新时期国家实施《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年)》的良好机遇,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为主题,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实现扶贫对象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与统筹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创建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奠定基础。&&& (二)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生态小康新村建设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能力提升为根本,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为核心,实行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常规扶贫与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相结合,扶贫政策与农村保障制度相结合,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帮扶相结合。着力建设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发展能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贫困村向生态小康新村转变,实现脱贫致富、奔向小康。&&& (三)基本原则。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部门协作,合力推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社会帮扶,共同致富;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改革创新,扩大开放。&&& 三、目标任务&&& (四)总体目标。到2015年,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巩固温饱成果,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实现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同步发展,50%以上的贫困农户基本建成生态小康户。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实现贫困村向新农村、小康村转变,贫困户向宽裕户、小康户转变。&&& (五)主要任务及总投入&&& 1、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完成1000个扶贫新村建设(行政村903个、农村社区97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人,开展宝珠寺电站、紫兰坝电站、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和升钟水库、杨家坝水库等移民后期扶持工作。
&&& 2、总投入&&& “十二五”期间,全市扶贫规划总投资万元,其中:扶贫项目规划投资万元,占74.44%;以工代赈及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投资55831万元,占6.49%;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投资万元,占19.07%。&&& 规划总投资中,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投入万元(含易地扶贫搬迁和以工代赈资金、大中型水库移民专项扶持资金),占34.90%;地方财政资金投入74157.33万元,占8.60%;其他投入及农户自筹(含业主投入、投劳折资)万元,占56.5%。&&& (六)建设内容及分项投资&&& 1、基础设施。一是交通建设,到2015年,规划范围内建制村100%通路、80%通水泥路或油路。整治社道、硬化社道,新建便民路。二是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全面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三是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土,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四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和推广沼气池建设。五是实施以工代赈示范项目和示范村建设。&&& 规划投资万元,其中:国家项目资金投入(含以工代赈资金)万元、地方财政资金投入53912.77万元、业主和其它投入31284.49万元、农户自筹(含投劳折资)万元。&&& (1)扶贫项目规划投资万元:国家项目资金投入万元、地方财政资金投入53912.77万元、业主和其它投入31284.49万元、农户自筹(含投劳折资)万元。&&& (2)以工代赈项目规划投资34561万元:国家财政预算内投入23000万元、群众投劳折资11561万元。&&& 2、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到2015年,力争实现1户1个增收项目。&&& 一是发展种养业项目;二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三是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农家生态旅游和乡镇农产品交易专业市场。&&& 规划投资万元,其中:国家项目资金投入36057.84万元、地方财政资金投入10198.10万元、业主和其它投入9467.26万元、农户自筹(含投劳折资)56515.81万元。&&& 3、扶贫新村。一是全面完成农村困难家庭D级危房改造,贫困地区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二是实施“五改五通三建”等人居环境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 完成1000个行政村及农村社区(行政村903个、农村社区97个)扶贫新村建设,主要实施危房改造,移民搬迁,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土,通气(沼气)、通硬化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建院坝和统一民居风格修葺、建新农村定居点、建垃圾处理站(点)和公共排污设施。&&& 规划投资万元,其中:国家项目资金投入(含以工代赈资金)54139.03万元、地方财政资金投入8744.43万元、其它行业资金81974.20万元、业主和其它投入85430.08万元、农户自筹(含投劳折资)59182.80万元。&&& (1)扶贫项目规划投资万元, 其中:国家项目资金投入38283.99万元、地方财政资金投入8744.43万元、业主和其它投入9149.83万元、农户自筹(含投劳折资)47972.80万元。&&& (2)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规划投资21270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10060万元、地方配套1006万元、农户自筹(含投劳折资)10204万元。&&& (3)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投资万元:移民专项资金投入5795.04万元、其它行业资金81974.20万元、业主和其它投入76280.25万元。&&& 4、公共服务。一是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6%,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在校生普职比例达到4.8:5.2;二是医疗卫生。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基本健全,县级医院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每个建制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门诊统筹全覆盖基本实现;逐步提高重大疾病的防治保障水平,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贫困群众获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三是公共文化。基本建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力争实现每个县区拥有1家数字电影院,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数字电影;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四是社会保障。开展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建设农村敬老院,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规划投资16238.82万元, 其中:国家项目资金投入10198.86万元、地方财政资金投入296.03万元、农户自筹(含投劳折资)5743.93万元。&&& 5、能力提升。一是提高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水平,力争扫除青壮年文盲。二是力争人口自然增长率不突破5‰,妇女总和生育率在1.70左右;保持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规划投资14865.95万元, 其中:国家项目资金投入8873.77万元、农户自筹(含投劳折资)5992.18万元。&&& 6、生态建设。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比2010年底增加1.80个百分点,达到55%;实施天然林保护,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和片区综合开发,治理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规划投资19536.77万元,全部由国家项目资金投入。&&& 7、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加强村支两委阵地建设,加大对村社干部和党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规划投资2887万元, 全部由国家项目资金投入。&&& 四、对象范围&&& (七)扶贫开发对象。将在扶贫标准以下具备劳动能力的&&& 63.19万农村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工作主要对象,进一步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扶贫成果;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对象识别机制,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扶贫开发对象得到有效扶持。&&& (八)扶贫开发重点。按照集中连片和产业提档升级的原则,把集中连片的北部山区、高寒山区、边远山区、重点移民安置区、特困村、地震返贫村作为扶贫及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的重点,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改变连片特困地区面貌。重视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统一组织,同步实施。&&& 五、保障措施&&& 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扶贫、以工代赈等扶贫职能部门不可能全面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领导,各行业部门密切配合,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各项目标任务,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九)强化扶贫责任。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建立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按照“任务到县、村为单元、分批实施、竣工验收”的要求,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并纳入市对县区和部门的目标考核。各县区均应成立以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扶贫开发和以工代赈领导小组。强化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以工代赈领导小组综合协调职能,加大市、县区工作统筹、资源整合力度,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扶贫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把扶贫与以工代赈工作成效作为衡量贫困地区各级干部政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各行业部门把支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解困致富奔小康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将项目合理匹配安排到贫困地区,资金使用到贫困农户。&&& (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帮助建班子、带队伍、抓发展,促和谐。着力强化农村党员队伍发展、教育、管理与培训。全面落实“一定三有”政策,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实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方法,完善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制度,规范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程序,落实村干部民主评议、监督制度和经济责任专项审计制度。&&& (十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水平,切实保障没有劳动能力和生活常年困难农村人口的基本生活。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完善受灾群众生活救助政策。支持贫困地区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加快农村养老机构、服务设施和贫困地区社区建设,做好新村聚居点规划,并按规划组织实施。&&& (十二)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扶贫资金主要投向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和贫困村,集中用于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扶贫对象发展能力和改善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增加直接扶持到户资金规模。认真总结多年来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中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创新扶贫资金到户扶持机制,采取多种方式,使扶贫对象得到直接有效扶持。使用扶贫资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扶贫对象优先受益,产业扶贫项目建立健全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利益联接机制。完善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加强扶贫资金公开、公告、公示制,强化审计监督,拓宽监管渠道。坚持专户、专账管理,实行审批、公示、招标、报账、审计等财务管理办法,坚持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方式,确保扶贫项目资金安全运行。坚持财务民主管理,全面落实项目农户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决查处挤占、截留和贪污扶贫资金的行为。&&& (十三)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一是完善贫困首扶机制。坚持扶贫开发始终瞄准最贫困人口,最贫困的村和最贫困的区域,对贫困村中的绝对贫困农户重点扶持,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解决温饱;对贫困村中的低收入人口,优先安排扶贫项目,优先使用扶贫资金,通过扶持,逐步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形成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健全多元投入机制。以贫困村为载体,把新村扶贫、劳务扶贫、产业扶贫、以工代赈、易地搬迁扶贫、扶贫试点等扶贫项目配套安排到贫困村,并通过扶贫资金的引导和粘合作用,把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教育、卫生、通讯等社会事业发展项目资金,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农业、林业、畜牧等产业发展项目资金集中打捆安排到贫困村,按照项目组装共建,资金打捆使用的要求,形成合力。三是完善竞争比选机制。逐步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各类扶贫项目的选择确定中,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四是大力推行以工代赈重点项目建设回访机制,使以工代赈项目真正发挥效益。五是进一步完善以工代赈产权移交机制,及时办理产权移交或登记手续。六是完善贫困村避灾保险机制。对贫困村农户的房屋、林木、种、养产业项目,通过与相关保险公司衔接,鼓励农户积极参与财产和人生保险,逐步建立长效保险机制。七是完善绩效考评机制。根据各地项目建设的标准、质量、进度、项目资金监管、扶贫效果等情况,严格考核,利用增减下年度项目资金计划的手段奖优罚劣。八是拓展对口援建长效机制。在坚持“市场导向、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原则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对口帮扶成果,并向经贸合作拓展延伸。&&& (十四)广泛开展社会扶贫。继续争取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机关定点帮扶广元,继续开展市、县区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继续在重点县、地震灾区县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充分发挥党政领导定点帮扶的示范效应和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驻广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社会各界在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构建扶贫自愿者服务网络。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侨联等群众组织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参与扶贫。&&& (十五)加大宣传调研力度。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切实加强扶贫政策研究,不断总结扶贫经验、提高扶贫开发决策水平和实施能力。把扶贫纳入基本市情教育范畴,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的参考材料。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继续加大扶贫和以工代赈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扶贫开发和以工代赈政策、成就、经验和典型事迹,鼓舞斗志,凝聚人心,吸引更多的力量关注和参与扶贫,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 (十六)加强扶贫开发统计监测工作。及时了解和全面掌握扶贫开发的发展动态,建立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开展对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监测。制定科学规范、符合实际的监测方案,采用多种方法,全面、系统、动态地反映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变化,以及贫困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十七)本规划由广元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广元市人民政府以工代赈办公室负责协调并组织实施。
没有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农村养殖扶贫项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