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事,日本在中国投入兵力怎么会有这么多兵力占领亚洲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4837|回复: 1
职位1QQ分享精华2积分132227主题帖子记录日志相册UID11399最后登录听众数收听数金币132227 金好友注册时间
致果副尉[12级], 积分 132227,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73 积分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精华2好友注册时间
抗战若无美苏介入,中国必将亡国? 关于抗战,历来争议颇多,其中一个经常被拿出来讨论的问题是:如果当初没有盟国的帮助,中国能独立打赢抗日战争吗?至今仍有很多人认为,是美国的原子弹和苏军的铁骑让日本人俯首称臣,而如果中国和日本单打独斗,很有可能面临战败甚至亡国的危险。果真如此吗?中国是最早对日作战的国家,在几乎无外援的条件下与日本作战长达四年之久
1937年,淞沪战场上国军和日军展开巷战 中国独立对日作战四年未亡国,反而把日本拖入持久战 & && & 1937年的中国,与日本相比,无论在军事力量、科技水平,还是综合国力上都落后于日本,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中国独自抗击了日本四年(1937.7卢沟桥事变——1941.12太平洋战争爆发)。这四年里,中国军队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占领中国的战略构想,将日本拖入了持久战的战争泥潭。事实上,日军在占领武汉和广州以后就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转入休整。日本人自己也认识到完全占领中国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战略企图。迫使日军大本营不得不重新调整对华战略,改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战略,以求尽快结束所谓的“中国事变”。政治诱降的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但到1940年日本发现汪精卫政府在中国国内影响力甚小,且无法左右抗日力量最强的黄埔系军队,于是将蒋中正选定为诱降对手,但终未成功。鉴于绵延上千公里的战线以及敌后区地方游击队等等之不安定因素,让日本此时对于中国采用分而治之的政策,积极扶持中国人成立效忠日本的傀儡政权。
& && & 另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战略防御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团结抗日的全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入了一个全民族抗战的崭新阶段。
& && & 由此可见,即使在抗战初期,在日本拥有较大的技术、装备优势且倾全部国力进攻中国的前四年里,日本也无法实现完全占领中国的企图。这一点,连时任日本首相的东条英机也不得不感叹:
& && & “太平洋战争前,日本对中国作战四年以上,以日本国力对复兴中强有力的中国作战,自感国力的不足。”
& && & 战争后期,日本资源匮乏,国民经济接近崩溃,想要全面占领中国,更是痴人说梦。中国战场牵制日本陆军兵力在50%以上,为盟国最终胜利做出重大贡献和牺牲
中国战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牵制日军兵力在60%以上 中国战场牵制日军大量兵力,为盟国胜利做出重大牺牲 & && & 日本陆军二战中有四大战略集团,就是在日本本土的“国内军”(含驻台湾、朝鲜的日军)、太平洋战场的“南方军”,以及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和关内的“中国派遣军”。& && &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灭亡中国。但中国的顽强抵抗打破了日本的如意算盘,日本被迫陷入中日持久战泥潭无法自拔。尤其是日本陆军主力投入了中国战场,使得日本当局无力南进进攻英美,北进、南进政策迟迟不能提上日程。
& && & 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便成了日本南进最大的后顾之忧。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兵力为51个兵团,具体分布情况是:日本本土4个、朝鲜2个、中国东北13个、中国本部22个,太平洋战场10个。在太平洋战场的日本仅10个师团,占总数的19.6%,而在中国战场的日本陆军有35个师团,占日本陆军师团总数的68.6%,这就表明,日本陆军主力仍在中国战场作战。
& && & 日本虽然煞费苦心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时机,但面对中国的吃就抗战,日本当局束手无策。中国战场的抗战与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互相呼应,使日本处于两线作战,腹背受敌,捉襟见肘,为后期反法西斯同盟的反击并取得最终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从三个盟国领袖的评价中可见一斑:
罗斯福:&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丘吉尔:&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斯大林:&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日本不发动太平洋战争一定能击败中国? & && & 有许多人认为日本如果不打太平洋战争,全力进攻中国将会击溃中国,持此观点的不在少数,其中不仅包括日本人也有一些中国网友对此观点表示认同。
& && & 对此,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日本问题研究专家冯玮认为这个假设并不成立。首先,日本与美国爆发太平洋战争源自日本与美国长久以来累积的矛盾和冲突,这场战争是必然会爆发的。其次,随着美国对日实施石油禁运与经济制裁,日本若要维持对华战争,则必须要进攻东南亚争夺该地资源。因此,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亦是侵华战争导致的一个结果,说日本不打太平洋战争便可击败中国混淆了其中的因果关系。
日本资源匮乏,战线拖得过长,无力再支撑侵略战争
1944年日本石油进口164.1万桶,剩余储备仅20万桶 日本深陷战争泥潭,后期国民经济面临崩溃 & && &
日本本来就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战争前期尚能依靠之前的储备和美英等国绥靖政策进口一些战略资源。随着美国宣布对日禁运,日本的钢铁、石油等资源变得捉襟见肘。为了获取石油、橡胶等物资,日本只能发动太平洋战争。虽然取得了印尼等地的石油资源,却因美军对运输船的攻击而始终无法有效使用。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形势恶化,兵力不足与运输船队遭美国猎杀使得战争物资紧缺:橡胶、钢铁被列为国家资源,禁止向民间出售;华北地区的资源生产遭到当地民兵与八路军连续不断的袭扰,绝大多数地区丧失了生产能力。
& && & 石油和钢铁是支撑战争必需的资源,我们此处仅以二战时期日本的石油资源为例进行分析:日本除本土的石油外,北库页岛租借地(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库页岛南部割给日本,1920年日本趁俄国内乱占领库页岛北部,1925年苏日建交,日本撤兵,苏联让给日本库页岛北部油田和煤矿45年开采权),每年约产石油30万吨,台湾年产几万吨。抚顺页岩油产量最高峰万吨,加在一起每年顶多80万吨。日本也搞了煤制油,战争期间仅生产约6万吨。因而日本的油料主要靠进口和消耗战前的储备。而下面一组数据更是说明到战争后期,日本已经油尽灯枯,无力再支持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1940年日本进口:石油2205.0万桶,成品油1511.0万桶;
1940年底日本剩余储备:石油2086万桶,成品油2804万桶
1944年日本进口:石油164.1万桶,成品油333.4万桶;
1944年底日本剩余储备:石油20万桶,成品油475万桶
& && & 到战败之前,日本石油储备量不足战前的1/100。日本已经到了民穷财尽、经济崩溃的边缘,国内的反战厌战情绪也不断增强。即使没有美苏最后的致命一击,日本投降也只是时间问题。 抗战后期,日军战斗力有所削弱,中国军队逐渐扭转被动局面
1944年9月,中国军队攻入腾冲,与敌巷战。 1944年后,中日军队在交战中互有胜负 & && &
1943年12月,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发动了滇西缅北大反攻。1944年5月,由卫立煌将军指挥的中华民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起滇西反攻,先后攻克日军坚固防守的松山、腾冲、龙陵,抢通中印公路。
& && & 腾冲战役中日军队投入兵力及伤亡情况:
中国:参战兵力49,600人,阵亡9,168人,伤10,200余人
日本:参战兵力2,700余人,几乎全员战死、自杀或胁迫自杀。
& && & 1945年3月起日军先后发动豫西鄂北会战和湘西会战。在河南,日本军于3月下旬从豫中会战之后的防线以东向西发动攻击,其前锋一直冲到西峡口。在湖北,3月日本军向西北部发动攻击,于4月8日攻陷老河口;不过之后国民政府军随即发动反攻,收复了除老河口之外所有被日军占领的地区。在湖南,日军以空军基地芷江为目标,于4月向湖南西部发动攻击,但是在中国军队抵抗之下,日军遭受大挫败而退回原阵地。之后中国军队乘胜追击,向广西地区发动反攻,于5月27日收复南宁,6月29日收复柳州,7月27日收复桂林,8月收复广西全境。此外,中国军队原本预定于8月收复广州以打通中国对外运输要道,因为日本投降而无须实行。
& && & 对于日军在战争后期战斗力下降的问题,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日本问题研究专家冯玮也给出了解释:日军前期号称一个人能打中国军队三四个人,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兵员出现了严重短缺的情况。在青壮年不足以补充兵力的状况下,不少老弱病残也被拉到前线,自然导致部队战斗力的下降。可见,日军兵源质量严重下降也是其后期战斗力削弱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中国幅员辽阔,当时拥有四亿人口,又是在家门口的反侵略作战,则不会不存在这个问题。
& && & 可以预见,即使没有盟军的帮助,即便中国不会短期内取得抗战胜利,日本也成强弩之末,类似抗战初期的全线溃败的情况也很难出现,而中国凭借战略纵深将最终拖垮对手。“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毛泽东在1938年的《论持久战》中对日本无法取胜的原因做出了精确分析,而战事的发展最终也证实了这一论断。
& && & 历史无法假设,“中国能否独自打赢抗战”的命题本身就无法成立,我们不能用割裂的观点来看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国的抗战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拖住了日本法西斯肆虐的步伐,为盟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盟军的反攻最终加速了日本帝国的覆灭。
职位2QQ分享精华2积分132227主题帖子记录日志相册UID11399最后登录听众数收听数金币132227 金好友注册时间
致果副尉[12级], 积分 132227,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73 积分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精华2好友注册时间
注册深网十年以上的老网友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聊聊?
&下次自动登录
用其他账号登录:
Powered by日军的兵力为啥比中国还多?
动员力与教育的差距让中国军队数量上也拼不过日本。
文|王锐涛&编辑|史毋意&监制|张鹭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单兵作战能力不如日军,这一点众所周知。但匪夷所思的是,如果算上预备役和补充兵,中国军队即便在总人数上也不如日军多。在“七七事变”前后,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31倍,人口总数是日本的5.1倍。此时,日本有陆军常设师17个,共60余万人;中国陆军有步兵师192个,总兵力202.9万人。但是日本经过训练的后备兵员比中国雄厚,有预备役73.8万人,后备役87.9万人,第1、第2补充兵248万。造成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中日两国在国家动员力上的差距。日本拥有完备的义务兵役制,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有效地军备动员,而国民政府却不能做到这一点。究其根本,则是因为中国在军事教育方面,长期落后于日本。日本有着普及到儿童的军事教育体系。该国数量庞大的受教育人口,可为日军提供大量优质后备兵员。中国则只能依靠“抓壮丁”等方式来补充军队缺口,预备兵力严重不足。“国民皆兵”的日本所谓国家动员能力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兵员征集制度和军备建设两方面,简而言之,就是“人”和“枪”。日本建立义务兵役制的时间远早于中国。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废除了武士当兵特权,出台“征兵令”,实现“国民皆兵”。在此基础上,日本又仿效西方,建立近代国家常备军,即“皇军”。《日本陆军史》所载明治维新后征兵令的要求。按规定,日本成年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日本还建立了完善的地方管理体制,以确保义务兵役制的实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美英等国制衡,日本面临裁军压力。为确保军队数量不减少,日本于1922年设立兵役法调查委员会,研究修改征兵令,最终于1927年制订了兵役法。据日本防卫研究所战史部编写的《日本陆军史》,新兵役法规定:现役二年,预备役五年四个月,后备役十年。而在此前,旧征兵令所规定的时间是,现役三年,预备役四年四个月,后备役十年。两相比较,士兵现役时间虽有缩短,但预备役时间相应延长了一年。另一方面,日本把平时编制转向了战时编制,保留了一大批核心骨干。此外,即使在战前的裁军时期,日本每年仍有十万名左右的新兵入伍,其数量约等于结束现役的退伍士兵数。陆军军队“好像成为训练国民的场所”。在乡军人数量不断增加,由于裁军而离开现役岗位的将校,也大多加入了在乡军人会。当时,日本很多民众都是受过训练的退伍士兵。凭借着快速有效的义务兵役体制和国家征召制度,日本可以在抗战爆发后迅速组建出规模庞大的侵略军。除兵员征召机制外,日本经济实力远胜中国,可以提出并实施规模庞大的军备扩张计划。1936年前后,日本陆军和海军都提出了修改“国防方针”的要求。日本陆军要求,将战时所需兵力扩充为五十个师团,常设师团为二十个,其中六个高额定员师团设置在满洲。同时,日军重视航空军备,计划先设立一百四十个中队,以后再飞速扩充。在坚实国力支持下,日本确能按部就班地执行这一计划。按照日本昭和十二年(1937&年)的国家预算,日本陆军军费达7.3亿日元,军费总数合计达国家总预算的47%。直到“七七事变”前,中国每年工业总产值,仍不足日本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中国虽也曾夸口要建20艘航母,可实际上,却因国力贫弱,连陆军装备都无法满足。征兵不成改“抓壮丁”的国府1902年,清廷命袁世凯参照古今中外各国兵役制度,制定了北洋新军兵役制度——募兵制。此时,中国还未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国家征兵制度。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有服兵役的义务”。此后,北洋政府也试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征兵制,将陆军兵役事务划归为陆军部军务司执掌,但均未能成功。民国初年,各地军阀割据,有的地方,一省之内还有好几股势力打内战。国家政令不能统一,也无力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现代征兵制度。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抓壮丁》剧照。日,国民政府公布《兵役法》,并宣布从日正式实施。中国自此建立起了形式上的义务兵役制。据龚喜林博士研究,国民政府兵役法规定,年满18岁至45岁的男子,即为“兵役及龄男子”,简称“役男”或“壮丁”。其中自18岁至35岁为甲级壮丁,应服常备兵役;36岁至45岁为乙级壮丁,应服国民兵役。不过,因为中国兵役制度制定仓促,且在新制度实施一年后,就开始了全面抗战,效果极其有限。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新征兵制同旧保甲制度生硬结合,使原本光荣的征兵工作蒙上了不少阴影。按规定,国民政府征兵是按照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标准,通过抽签的方式来决定壮丁服役与否。但由于基层征兵人员比如保长等人的舞弊,导致抽签并不公平。据时任川西师管区司令黄占春回忆:“抽签名义上公开进行,中签的壮丁也出榜公布,实际上是否中签完全为县、区、乡、保长把持操纵,只要肯出钱贿赂,中签可以变成不中签;没有钱贿赂,独子也会成为中签壮丁。”更糟的是,很多壮丁并非死在抗日战场上,而是死在开赴战场的途中。当时,征兵处随意打骂处罚壮丁,并且克扣其饷粮。为了防止壮丁逃跑,征兵人员甚至会扒掉新兵的裤带,迫使他们用两手提着裤子走路。时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长的蒋梦麟,在1941年7月写给蒋介石的一篇报告中说:“梦麟此次视察桂湘红十字会医务工作……沿途所见落伍壮丁,骨瘦如柴,或卧病道旁奄奄一息;或状若行尸,踯躅山道;或倒毙路旁,任犬大嚼……”。另据白修德、贾安娜记述,“征兵过程中,壮丁有的被杀掉,有的给打伤;有时他们在到达营地以前就饿死了。……死在路上,死在征兵过程中,死在野蛮的新兵训练处及长途行军中的人,要比进入军中后死的人还多。”在这种情况下,所抓壮丁能进入军营者,“十不存一”。正如美国学者易劳逸所说:“在1943年征集的167万人当中,将近有一半——44%——在他们赶往所去部队的途中死去或逃走。在八年战争中,那些在到达所分配的部队之前就死去的新兵总数大约有140万人。”日本的军官培育从儿童抓起&“十年空军,百年海军。”军队建设,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抗战时期,中日军队在数量与素质方面均不及日本的更深层原因,则是中国在军事教育方面,长期落后于日本。日本素来十分重视武学教育。近代日本教育继承了传统军事教育的思想,将军事教育融入了文化教育中,所以,日本的近代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读书人,也是为国家培育合格的后备士兵。在明治维新前的幕府体制下,日本社会有着强烈的尚武色彩。在教育领域,表现为对“武育”内容与&“尚武”精神的培养。幕府直辖学校与各藩校,特别重视军事教育。学校通常有马场、剑道馆、靶场等设施,学生上午学习经史子集,下午习武强身。这种文武结合的教育思想,不仅培育出像山县有朋一样文武兼备的维新元老,也深刻影响了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国民教育。日本学者海后宗臣在东京审判时坦言:“明治以后的整个教育也继承了武家时代的各种传统。”日本的军事教育,先是师从法国,后又师从德国。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日本形成了一套有别于西方的军事教育体系。明治维新后,日本军事教育建设走上了快车道。1868&年 8&月,明治政府设立专门军事院校大阪兵学寮。1869&年,在大阪兵学寮内建立海军操练所。1870&年,大阪兵学寮改名为陆军兵学寮;该校海军操练所改名为海军兵学寮。这为日后大量培育可靠的近代化陆海军军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著名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高级将领如阎锡山等人从此毕业。此外,在日本的专业军事教育中,还很重视从幼年时期开始培养学生。日本于1875年设立陆军幼年学校,并将其从兵学寮独立。作为专业军官的储备学校,幼年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生入学的最低年龄仅为 13周岁。这种将军官储备幼年化的措施,也使日本在经过中日战争初期的扩军后,仍能拥有大量优秀军官。自1936年中日关系不断恶化以来,日本先后重新设立了广岛幼年学校、仙台幼年学校、熊本幼年学校、大阪幼年学校、名古屋幼年学校。这些幼年学校为日本培育了大量的青年将校。据《陆军幼年学校体制の研究——精英养成与军事、教育、政治》一书记述,这些学校出身的军官,深得日本陆军高层信赖,该书同时指出,这些学校在战争时期为日军培育了至少三分之一的陆军指挥官。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抗战时期,中国人口虽多,但在军官数量上,也不如日本。有兵无将,自然不能成军,这也是中国军队人数不如日军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民众进行军事教育培育后备兵员日本不仅拥有良好的后备军官储备,更重要的是,日本民众平时就经过长期军事训练,是优秀的后备补充兵源。日本教育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在非专业军事教育领域普及军事内容。日本中央卫生会会长森有礼就曾建议:“最好将军事体操强制导入日常教学,并推广之。”后来,他命人起草了《关于军事体操的建议案》,提议在中学以上的学校实施军事体操。根据这一方案,日本普通高中男生,在其学生时代就要接受完整的基本军事训练。每个学校都配有军事教官,军事成绩不合格者不能毕业或考大学。日本电影《啊!海军》对此制度有直观呈现。日本影片《啊!海军》剧照。常驻学校的军事教官,经常带领学生们进行野外的军事训练,比如:行军、泅渡、甚至拆卸组装步枪等。这些训练,使学生在学校时就能完成基本的战术训练,一旦战争需要时,能在短期内快速投入战场。此外,受“一战”后《华盛顿条约》制约及日本国内裁军的影响,日本把现役陆军将校分配到全国各地初中以上的学校,担任军事教练。此举不仅有助于提高国民军事素质,也为军队保留更多军官,以弥补因裁军而降低的战斗力。从日本陆军方面的资料看,有两千名编制以外的将校因此被保留。在强制性军事训练之外,日本校园内自发军事训练的风气也十分浓厚。各学校有学生组建的剑道、柔道等社团,注重培育格斗等实战技巧。据侵华老兵河中太美雄回忆,学校“每年的运动会上,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相对抗,释放烟雾;分成几个小组演练‘爆破三勇士’的爆破铁丝网、冲锋”。&中国的文化是“无兵的文化”相较于日本的“尚武”文化,中国可能更加“尚文”。史家雷海宗先生认为,中国的文化是“无兵的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影响下,中国军事教育根基不够深厚。从实际效果看,中国近代军事教育也确实不如日本。以当年中国第一军事高等学府陆军大学为例。虽然该校受西方军事思想影响较深,其校长教师,如蒋百里等人,也都是百里挑一的优秀军事人才,但这所军校的缺陷仍非常明显。民国时期军事院校多由各派系军阀所掌握,为一党一派培养人才。因而,各派军阀均很注重培养师生关系。这种情况造成了很恶劣的后果:本来中国军事人才数量就少,结果,其中一些人还会因派系斗争而得不到重用。蒋介石过分倚重“黄埔系”而一味打压杂牌军将领,就是最好的证明。按规定,陆大的入学标准很高,但因学员资格首先要由各部队保送,那么,与各部队长官有亲谊关系者势必捷足先登。蒋介石为培养亲信,便常为自己喜爱的黄埔系学生开后门,随意批准考生入学。陆大几乎每期都有蒋介石特许入学的学员。此外,为进一步培育高级军官,陆大曾开设特别班。但是特别班学员背景复杂,在考试前,往往可以通过走后门、贿赂等方式搞到题目,或买通口试官预先约定在考试中要回答的问题。陆大也被蒋介石用来放逐一些地方军阀。贵州省主席王家烈下野后,就曾被蒋介石安排到陆大“深造”。图为贵州军阀王家烈。在陆大,军纪废弛的现象屡见不鲜。据董其武上将回忆,在陆军大学,张灵甫通常每天只上一节课,其余课程,都让参谋替他去上;他还花七百万元在重庆近郊买了一处洋楼,每天流连于其中。在军校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当时基础教育十分落后,大多数民众连字都不认,更别说接受基本的军事教育了。当时中国,有素质的后备兵员严重不足,战略预备队则几乎是零。因此不难理解,在抗战期间,为什么日本军队不仅单兵作战能力强于中国,而且,算上预备役和补充兵的话,其总人数也要比中国军队多。
去伪存真,普及常识
读图探真相
作家,媒体人
财经媒体人,著有《递罪》
广东宝慧律师事务所律师
扫一扫关注微信中国人口是日本的好几倍,为何抗战兵力没有日本多
文/寂寞的红酒
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战争爆发后,中国和日本迅速进行了战争动员,两国兵力剧增,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数量。中国军队数量从200万激增到420万(不含八路军、新四军),直接翻了一番。而日本军队从50万激增到350万,到二战末期竟然增加到700多万,翻了十几翻,比中国正规军多了将近一倍。那么拥有4亿人口的中国为何军队数量却没有7000万人口的日本多?
第一,日本军事体制完备,军队动员能力强。日本是成熟的近代化国家,军事体制非常完备成熟,日本虽然正规军只有50万,但在乡军人(预备役)数量高达300万,因此日本人能在短时间内很快召集300多万军队。随着战争的加剧,日本征兵范围扩大,军队数量增加到700多万并不奇怪。而当时的中国缺乏完备的兵役制度,征兵基本靠拉壮丁,这些强征的壮丁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只是凑数而已,一场仗打完剩不下多少,军人转化率非常低,所以人多但兵不多。
第二,日本国内统一,而且占了朝鲜、台湾和东北,人口激增,光伪军就上百万,朝鲜和台湾兵员直接编入日军,所以日本军队比预想的要多。而当时的中国四分五裂,各地军阀各自为政,加上人口众多的东部和中部逐渐沦陷,兵员日益枯竭,只能靠四川、云贵等寥寥数省出兵,兵员数量自然比不上日本。
第三,日本兵员素质高,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就普及了初中教育,士兵都识字,会算术,基本拉出来就是合格兵员,这些兵员不仅素质高而且也容易训练,加上日本的穷兵黩武,日本连孩子都接受军事训练,想征集几百万军队并不难。而中国虽然人口众多,但大部分是文盲,由于贫穷和饥饿,身体素质也不行,合格兵员没有日本多。1942年中国挑选受过教育的士兵去印度接受美式援助,为了凑够数把最宝贝的大学生拉上了战场,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一寸山河一寸土,十万青年十万兵”,当时蒋介石和陈诚都疼哭了。
第四,日本经济和工业发达,装备供应充足,有多少武器就能征多少兵。但中国工业落后,国力弱,兵多了也养不起。没枪没炮不说,现役军队都不够吃,哪有余粮养那么多新兵。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抗战时期,中国人口远多于日本,为何总兵力却远远不如日本?
抗战时期,中国人口远多于日本,为何总兵力却远远不如日本?
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正式投降。随着天皇的一声令下,在各地作战的700余万日军陆续放下了武器。当时苏联的总兵力是1300多万,美国为1100多万,就连英国也有510多万。而当时的中国只有400余万军队,问题来了,中国的人口是最多的,为何兵力反而最少?一、中国的国力无法长期供养大量的军队在经过近代长期的屈辱以后,中国的财富几乎被西方列强掏空。辛亥革命成功以后,袁世凯为了维持军队的规模,只能向各国贷款。供养部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士兵们的衣食住行都要花钱。还有最要命的武器,这是最大的花钱项目。所以说供养部队是一个量力而行的任务,不是想征召多少都可以,首先考虑的是自己能养得起多少部队。截止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中国的军队总数为203万。这个数字是将各个军阀军队合计以后,统计出了的数字。如果再加上吃空额的问题,那这个数字只会少不会多。当时日本共有17个常备师团,总兵力只有60多万。从数量上看,中国占据明显的优势,但是要注意部队的质量和武器水平。日本军队的武器水平明显高于中国,日军一个师团面对中国一个军的进攻不落下风。人们通常只注意军队数量和武器水平,却忽视了另一个因素,那就是运输工具。中国军队只能依靠两条腿,在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中,西南地区的军队都是千里迢迢徒步增援前线。而日军部队拥有大量的汽车,兵力投送的速度比中国快得多。随着战争的全面扩大,中国和日本都在大量征召部队。日本的预备役和后备役人员有150多万,补充兵人数有250多万,仅仅是这些人就超过了400万。与之对应,中国的军队一直在350万到400万之间浮动。也就是说,中国在总兵力方面明显不如日本,但是中国的人口远大于日本。其实这样的差距是长期形成的,中国也非常无奈。二、大片领土被日军占领,日本预备役制度完善在抗战爆发以前,中国还没有完善的兵役制度。当时军队的组成部分要么是生活过不下去的农民,要么就是临时征来的壮丁。日本在这方面要科学得多,除了常备部队以外,日本建立了完全的后备部队制度,共分为预备役、后备役和两级补充兵。随着战争的扩大,这个数字还可以增加。当时的日本属于一个后现代国家,而当时的中国勉强算是一个前现代国家。在部队素质上的差距也十分明显,在1940年之前,日本部队中老兵居多。这些老兵作战经验丰富,对付刚刚穿上军装的新兵根本没有压力。在经过几次大战以后,中国军队损失很大,急需补充部队。很多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青年开始上前线,也就是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随着战争的持续消耗,日本部队中的老兵也损失惨重,日军部队的战斗力开始持续下降。还有一个原因是十分无奈的,那就是大片领土沦陷。随着战争的发展,中国北方和华南很多地区被日军占领,想在沦陷区征兵是不可能的。日军反而扶植傀儡政权,组建起了超过200万的伪军部队。认真的说,中国是在兵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与日本军队鏖战。到了战争的关键时刻,出现了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情况。不过日本这个国家把战争摊子铺得太大,它处于多线作战。在各个大国的夹击之下,日本很难长期维持战争局面。1945年8月,已经穷途末路的日本宣布投降。日本的投降根本不是什么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的条件就是保持天皇制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星座来袭,助您成为星座达人!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期间日本兵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