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两国原子弹什么时间朝宣布核试验成功功?

深圳市科学馆Z的博客
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50周年
&发布日期& 11:50:54&&更新日期& 11:50:54
&&&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下午三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引爆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以铀235作为核燃料),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可以自主制造核武器的国家,五常中最后一个拥有核武的国家,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威望,至今已整整50年。
&&& 回顾历史:1946年8月6日,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在延安枣园树下采访了毛泽东,毛泽东说出了流传于世的一句话:“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1951年下半年,法国科学院院长、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约里奥-居里(居里夫人的女婿,法国共产党员)让人传话,“请转告毛泽东同志,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形势的变化,毛泽东对原子弹在战略上蔑视,而在战术上逐渐重视起来。
&&& 1954年,毛泽东对来访的赫鲁晓夫提出,能否在制造核武器方面给中国以援助。中苏两国经过多次谈判,于1957年10月,中苏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此项协议主要内容是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但是,好景不长,苏联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协议,只执行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出现了大问题。1960年7月16日,苏联完全撕毁了协议,苏联政府正式照会中国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毛泽东在此严峻形势的压力下,审时度势,发出:只有一条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的口号。
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核工业战线的广大职工顶住压力,奋发图强,先后排除了数千个技术难题。1963年3月,完成第一颗**设计方案;11月29日,铀工厂生产出第一批合格产品;12月24日,同步聚焦爆轰产生中子试验成功;1964年1月14日,我国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武器级浓缩铀(铀235);1964年4月加工出第一套原子弹上用的核部件;1964年6月6日,在研制基地,爆炸试验了一颗准原子弹(除未装核材料以外,其他均是未来原子弹爆炸时用的实物),取得理想的效果。为下一步正式原子弹爆炸成功打下了成功的基础。1964年10月16日,中国取得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的辉煌成果。此时,扼杀中国核工业的赫鲁晓夫被他的同伴赶下了台。&&&&&&&&&&&&&&&&&&&&&&&&&&&&&&&&&&&&&&&&&&&&&&&&&&&&&&&&&&&&&&&&&&&&&&&
经过了五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拥有了超过四百五十枚的核弹,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今天,中国正在向实现中国梦的大道上奋勇直前!
&&&&&&&&&&&&& 深圳第三高级中学初三(3)班 梁道宏
&&&&&&&&&&&&&&&&&&&&&&&&&&||||||||||||||
当前位置:&&
揭秘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内幕:毛泽东一语定爆
揭秘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内幕 毛泽东一语定爆
1955年以来,中国咬紧牙关,不惜国力财力秘密研究原子弹。大跃进后中国经济困难,中央曾考虑暂停研制,然而陈毅一句话&中国人就是要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终于让意志战胜了一切困难。
日,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人终于迈进了原子核时代。
毛泽东对研制原子弹的决策,有着历史发展的过程
1945年8月,人在日本投下了原子弹,几天以后,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干部会议上说:&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只是空的。
日,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在延安枣园树下采访了毛泽东,毛泽东说出了流传于世的一句话&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
1951年下半年,法国科学院院长、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约里奥&居里(他是居里夫人的女婿,法国共产党员)让从法国回国的中国科学家传话给毛泽东:请转告毛泽东,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志愿军在甚为劣势装备的条件下,英勇无比,取得节节胜利,美国的当权者为了挽回战局,多次企图对中国使用原子弹。日,合众社报导,杜鲁门总统说:&他已考虑同朝鲜战场有联系的原子弹问题&。美联社也随即报导:&杜鲁门总统正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来对付中国共产党人,如果有必要这样做的话&。1952年,艾森豪威尔当选总统,12月份去南朝鲜&访问&,1953年初,他下达命令,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而做准备。甚至到1955年,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时,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根据这一授权,美国军方研究制定了用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
毛泽东面对美国当权者不断对中国进行的核威胁,完全意识到:为什么美国当权者动辄就要向我国进行核威胁?为什么美国敢于这样做:就是因为我们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及其运载工具,中国没有核遏制力量,没有同样的打击报复手段,没有抗衡的力量。
毛泽东面对国际形势变化的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对原子弹在战略上蔑视,逐步在战术上重视起来。
1954年秋,我国最初发现有。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钱的汇报。汇报人把铀矿石标本和探测放射性的盖革拿到会上,当场演示发出嘎嘎的响声,毛泽东十分高兴地说:&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的铀矿来。解放以来,我们也训练了一些人,科学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很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下去,一定可以搞起来。&他还强调说:&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这是一次对中国核工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他作出了中国要发展核工业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核工业建设的开始。
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8年,毛泽东论断:&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中国的核工业全面上马了。原子弹正式开始展开研制了。
赫鲁晓夫翻脸不认帐,撕毁援华协议,企图扼杀我国核工业。历史却是如此讽刺性巧合,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之日,正是赫鲁晓夫被赶下台之时。
1956年,毛泽东对来访的赫鲁晓夫提出,苏联能否在制造核武器方面给中国以援助。
日,中苏两国领导人举行最高级会议,在会上毛泽东向赫鲁晓夫提出:&我们对原子弹、核武器感兴趣,今天想同你们商量,希望你们在这方面对我们有所帮助,使我们有所建树,总之,我们也想搞这项工业。&
赫鲁晓夫每次都是以搞原子弹要花费很多钱,有苏联的核保护伞就行了,核武器贮存时间长了,还要变质淘汰,重新投资生产,中国不必再搞为借口,搪塞过去,没有同意。
1956年,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性变化,先后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这两个国家倒戈,不再听从赫鲁晓夫的指挥棒,此时,赫鲁晓夫迫切需要中国对他的支持,在其向中国援助尖端技术的问题上,改变了原来的态度,有了松动,出现转机。
中苏两国经过多次谈判,于1957年10月,中国和苏联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此项协议主要内容是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其具体内容为:
苏联同意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苏联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技术资料;苏联同意向中国提供包括原子弹、导弹在内的部分尖端武器的制造技术;苏联派有关专家来华帮助开展研制工作。
但是,好景不长,苏联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协议,只执行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出现了大问题。中苏两党出现政治分歧,并进而扩大到国家关系的恶化,赫鲁晓夫为了讨好美国,在1959年访美前夕,向中共中央发来一封信,改变了原来协议的承诺,他在信中说苏联正与美国、英国进行禁止试验核武器协议的谈判,为了避免谈判受到影响,不利于达成协议,苏联政府决定两年内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赫鲁晓夫从美国戴维营回来后,宣扬所谓戴维营精神,于日,苏联完全撕毁了协议,苏联政府正式照会中国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尽管中国政府一再挽留,此时的赫鲁晓夫态度坚决,头脑发胀,一意孤行,于日,将在我国核工业系统工作的200多名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回国,并且把重要的图纸资料全部带走。特别严重的是,苏联原来援助中国建设的核工厂,有的建设了一半,有的还未完全建成,苏联停止向中国提供原来订购的配套设备。
毛泽东在此严峻形势的压力下,审时度势,发出:只有一条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的口号。他又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帐是很难还的。
核工业战线的广大职工顶住压力,奋发图强,先后排出了数千个技术难题,奋力攻关,逐项攻克,尤其是有的技术难题在相当陌生的情况下,认识再认识,攻关再攻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果。
自强不息,不断攻克难关,1963年3月,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11月29日,铀工厂生产出第一批合格产品;12月24日,同步聚焦爆轰产生中子试验成功;日,我国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浓缩铀,铀&235;1964年4月加工出第一套原子弹上用的核部件;日,在研制基地,爆炸试验了一颗准原子弹(除未装以外,其他均是未来原子弹爆炸时用的实物),取得理想的效果。为下一步正式原子弹爆炸成功打下了成功的基础。
日,中国取得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的辉煌成果。此时,扼杀中国核工业的赫鲁晓夫被他的同伴赶下了台。
上马与下马,中央分成了两派
1960年的11月,张爱萍在西北导弹试验基地,成功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对地导弹的发射。转年,&大跃进&的恶果赫然显现。吃饭都成了问题,不能为多打粮有所贡献,反要花大量人力物力的原子弹,是不是要搞下去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这种争论不仅表现在国防科研内部,而且中央的一些部门在制订计划时也有所表现。到这一年的,国防工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在北戴河召开的时候,两种意见已经尖锐对立,形成了两军对垒的阵势。反对者的意见,理由似乎更充分,苏联公开宣布停止援助,技术上有很多困难,中国自己现有的工业基础太过薄弱,不足以保证原材料的供应,研制原子弹的困难太大。国家整个经济形势困难重重,各方面都要钱,而搞&两弹&花钱多,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如果硬拿,不仅影响常规武器的研制生产,而且会拖累国民经济的发展。最好的办法是暂时下马,等国家经济好转后再上,各方面的条件和准备也可以更充分。形象的说法是,不能为了一头牛,而饿死一群羊。这样的意见,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下,为多数人所赞同。但赞成&上马&的人的意见,是从战略上看问题,认为值得为长远的核盾牌多些投入。暂停只会使已经建立的基础废弃,队伍解散,再上马等于从头再来,这并非解决问题的办法。
张爱萍回忆说,政治局开会,有些人提出上马,也有些人提出下马。有一部分人说,苏联专家撤走以后,我们的科学技术不行,再加上建国刚开始不久,我们的工业还落后,没有苏联的技术援助干不成,所以要下马。又不能不搞,又说等我们国家初步建设起来后再搞。另一部分就主张上马,主要是陈毅、聂荣臻、叶剑英、贺龙等几个元帅。
如果将争论的双方划成阵营的话,军方的态度是鲜明的。陈毅元帅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的话很具有代表性:&中国人就是要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这句话虽然广为人知,但与陈毅针锋相对的接下来的一句话却不为人所知:&老总啊,你还是把裤子提上吧,光着屁股是搞不了原子弹的。&这样的话在没饭吃的年代,并不难理解,更不能说是完全错误,但在原子弹成功后,似乎被有意掩盖了。
刘少奇则建议把原子能工业的基本情况搞清楚了再确定。据张爱萍回忆,他在华东军区的老上级陈毅专门找他交代任务。张爱萍的态度也很明确,&再穷也要有一根吓人的打狗棍&。但他对陈老总说,自己只知道皮蛋、鸡蛋、山药蛋,不懂原子弹。这就是张爱萍的性格,实话实说。张爱萍当时主抓的是核基地建设,核研究的事有人在抓,他不愿意掺和。再说毕竟知根知底,说话也随便些。陈毅的话说出来也很直接,不懂你不会学啊?谁一生下来就会?言下之意,你不能光为原子弹研制搞后勤,该你出头的事,你得出头啊。说归说,下级服从上级是部队的传统,张爱萍不能拒绝。再说了,陈毅也不仅代表他个人,他是代表中央在点将。也许,事先就考虑到张爱萍有可能拒绝,所以才由他的老上级陈毅出马点将?
张爱萍接受任务后,先找了第二机械工业部(即原子能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的刘西尧、刘杰等人,后来又找了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所的副所长朱光亚等组成了调查班子。
这次调查回来之后,张爱萍当然要向国防部长林彪汇报,林彪的态度同其他几位老帅的意见完全一致,同样很坚决。他说:&原子弹一定要搞下去,一定要响,就是用柴火烧也要把它烧响了。&
这份名为《原子能工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的长达五千言的报告得出如下结论:关键不在于投入,而在于组织协同;不在于再投入多少,而在于如何挖掘各部门的潜力;不在于争论上马下马之利弊,而在于如何行动,才能搞成。
这项重大工程,看起来盘子很大,但实际上很多东西都蕴含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之中。这也是之所以得出关键不在投入多少,而在于挖掘各部门潜力判断的原因。这也就是说,在对各部门的投入之外,并不需要增加太多的投入。报告说,共需人民币787万元,折合为110万卢布、120万美金。报告的效率为原子能工业的高效定下了一个基调。这对于平息上马、下马之争,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更令人振奋的是,有了一个兼顾各方的新途径。
核武器研究院广大科技人员,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之火熊熊燃起
自1958年起,为了迎接苏联援助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的到来,核武器研究院以最快的速度,建成一个专用厂房和相应配套的研究室;广大科技人员几乎人人突击学俄文,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用上了,全院各个场所,一片俄语声,一时间好似一个俄语研究院;所有的人都在盼望早日得到这一样品和图纸资料,以便早日上马,早日出成果,早日作出自己的贡献。?但是,正在中国科技人员等待和盼望的时候,情况发展却不像想象的那样,1959年,来了一位苏联专家,可是,他对原子弹的技术问题却只字不提,怎么问他都不说,就是重复一句话&你们都去工厂实习&。他的口袋里装着一本资料,上班拿出来看看,下班装着就走,从不让中国人接触,有人生气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哑巴和尚&。
到了1960年下半年,就连这个&哑巴和尚&也不来了。院领导正式传达了赫鲁晓夫的恶劣行径以及中央的决心:&自力更生,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激起全院科技人员的义愤和奋发图强的激情。
与此同时,国家为核武器研究院向全国选调科学家和技术骨干,得到全国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选谁给谁,指谁调谁,不到一年的时间选拔了全国许多优秀的科技人员,先后来到核武器研究院,此时的研究院真可谓是人才济济。
调来的国际上知名专家有: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他是在英国获得两个博士学位和在英国担任教授的第一个中国人,著名物理学家、反西格马负超子发现者王淦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等,还有两弹元勋邓稼先和后来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光召,以及朱光亚、陈能宽、程开甲等,许多才华横溢的科技专家,他们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排除了种种阻扰,毅然回到国内,隐姓埋名,默默耕耘。他们带领核武器研究院广大科技人员,施展智慧,奋力攻关,为我国研制原子弹成功,作出了贡献。
当时任核工业部副部长的钱三强,他在1946年和夫人何泽慧在法国居里夫人试验室,先后发现核铀裂变的&三裂变&、&四裂变&现象,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并由此而引发一系列的核物理研究。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也不定期地前来核武器研究院参加学术讨论会,发表了不少宝贵的见解。
核武器研究院在院长李觉将军的主持下,很快组建成三大部&&理论部、试验部、总体部,排列出研制原子弹的各项技术关,分配到各研究室,再分工到各研究小组和个人,一场全面攻关、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激情之火,在核武器研究院燃烧起来。
很快,小型爆炸物理试验场、大型爆炸物理试验场和特种炸药车间相继建立。一到夜晚,各研究室仍然灯火通明,研究人员个个埋头钻研,孜孜不倦;大、小爆炸物理试验场,惊天动地的试验爆炸声,遥相呼应,试验数据不断报来,一个个成果呈现出来,必须攻下的技术难关接连取得可喜的进展。各项理论研究和实际试验工作,在热火朝天有条不紊地进行。
四年,经历了不知疲倦的四年,忘我劳动的四年,也是为国献身的四年。
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攻关如此有成就,进展如此之快,出乎国内、国际上的预料之外。
原子弹的重大技术关&&同步聚焦被成功突破了
美国人在1945年制造出三颗原子弹,其中两颗是&内爆&型,一颗是&枪法&型,在广岛投下的是&枪法&型,在本国本土进行试验和在长崎投下的是&内爆&型。据1960年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内爆&型原子弹如果研制成功,就表明下一步可能研制出氢弹,&内爆&型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原子弹。
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采用了&内爆&型。所谓&内爆&型是将大量高效能炸药起爆的能量压向内心,产生高温高压,将内心里的核燃料压缩后产生核裂变,释放出大量核能。但是,困难的问题在于炸药起爆后,能量并不是完全向内心压缩,而是向四周扩散,这就无法实现核裂变。
从60年代开始,国际原子能技术的许多报道,曾多次提到同步聚焦这一问题,但是如何解决这一技术问题,谁也没有说,也没有关于这一技术内容和实现手段的任何报道。
要解决这一重大技术关,就是如何使炸药同步起爆,能量聚焦,科学家把这一技术问题叫做同步聚焦。通俗的概念是,将炸药起爆时要同步,爆炸后的能量要完全聚焦,压向内心。
中国人的最大优点之一是发奋和勤劳。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经过无数次的理论计算和试验,终于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从北京试验到西北基地,从小型到中型再到大型,从局部到整体,一步一步的理论计算和试验下去。1963年12月同步聚焦技术关成功突破了。
日,在西北试验研制基地爆炸的这颗准原子弹,更进一步证实了同步聚焦的技术关完全突破,当许多科技人员看到记录下来的数据图像时,都喜笑颜开。这时,有一位技术人员,胡子挺长,头发更长,他说:&对不起!我要去睡觉&&&是啊!我们的科学技术人员不知忘我奋战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才取得了今天的硕果。据说,他这一觉睡了三天。他们太累了。
原子弹的核心材料&&铀&235研制出来了
1964年初,国务院国防工办在常务副主任赵尔陆上将的主持下,召开国防各工业部部长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核工业部、航空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兵器工业部、造船工业部、导弹工业部和有关的民用工业部领导,核工业部部长刘杰在会上高兴地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核材料铀&235,已经研制出来了。&大家听了甚为兴奋,赵尔陆主任在兴奋的同时说道&好!那好!我们已经有了粮食,有了粮食,我们就可以做饭了。&这句话生动风趣地表达了这一成果的重要性。
核材料铀&235是原子弹的核心材料,原子弹是用铀&235核材料产生的原子裂变时放出大量能量而产生激烈核爆炸的,没有铀&235,原子弹是无法制造出来的。
在自然界天然铀中主要包含两种铀的同位素,即铀&238和铀&235,其中可裂变的铀&235只占天然铀的0.714%,其他基本上为不可裂变的铀&238。用做核武器装料的浓缩铀,铀&235的含量必需占到90%以上。可见要实现这一要求,从天然矿石中含量为0.714%提炼浓缩铀到最后,铀&235含量为90%以上,是极为艰巨的技术接力工程。
铀&235研制过程真是一项了不起的系统工程,从探矿、选矿、开采开始,到最后的提取成功,有上百道工序,经过了许多家工厂,由粗加工到细加工,再到精加工,一步一步地筛选,一步一步地提取,才能提取到高浓铀。整个工艺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有极严格的技术要求,工作量之大、工艺要求之细、技术要求之强,不是有真才实学的行家里手是完不成的。中国核工业战线上的广大科技人员、工人,为此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应该载入史册。
毛泽东对原子弹进行爆炸试验的决定,一言定了乾坤
1964年9月,张爱萍与刘西尧向中央专门委员会呈报首次核试验的准备情况和正式试验工作汇报提纲,此汇报提纲得到中央批准后,中央任命当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为首次核试验的总指挥,任命当时任核工业部副部长的刘西尧为副总指挥。
日和9月17日,周恩来主持第九次中央专门委员会,会议听取了情况汇报,详细研究了核试验准备情况。由于当时中苏关系破裂,美国急于想知道中国是否会加速自行发展核武器,美国在我国周边建立了许多个监听站和测向站,不断利用间谍卫星和高空侦察机窃取我国有关核试验的情报,并多次发出要打击中国核基地的核威胁,周恩来在会上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后,提出两种方案,一是暂不试验,继续发展核技术;二是不惧怕核威胁,尽早进行核试验。
此两种方案很快上报给毛泽东,不久,毛泽东最后正式表态定案:既然核武器不一定能用,就应该尽早试验。一言定了乾坤。从此时,核爆炸工作进入倒计时。
日下午,周恩来召集贺龙、陈毅、张爱萍、刘杰、刘西尧等人,正式传达了毛泽东和中央常委的决定。
日,张爱萍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向中国首次核试验委员会全体成员宣布中央的命令:经中央军委研究决定,原子弹试验的零点时间定为,日15时(北京时间)。零点时间即核爆炸时间。
日下午7时20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吊装到罗布泊地区一个102米高的铁塔顶部。此时站在铁塔上,极目远眺,在一定的距离和位置上,安装着效应试验的飞机、大炮、坦克、装甲车、舰艇、各种车辆、建筑群体以及各类生物等,这里就好象大战前的战场一样,甚为壮观。
日早晨6点30分,完成了爆炸前的最后一项准备工作&&联结雷管,随即全体工作人员陆续撤离爆炸试验现场,最后一批人员12时56分撤离完毕。
日下午2时59分40秒,主控站操作人员按下原子弹起爆按钮。
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听到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报告,蘑菇云已升起后,都同样问道:&是不是真的核爆炸&?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副总指挥刘西尧根据中央的决定和命令,在核试验基地宣布爆炸时间的零时后,从宣布之时起,试验场的各项工作,进入极为紧张的倒计时,每个工作人员,那种全身心投入,那种紧张、细致、忘我、认真、负责&&简直到了升华状态,广大科技人员内心精神世界在闪光,一种民族精神在充分体现&&?日,这个永远难忘的日子,那天清晨罗布泊的天气不太理想,云层较低,能见度不太好,但随后不久,试验场整个场区气象好转,为正式试验提供了较好的天气条件,是个好兆头。
日北京时间下午2时59分40秒,历史性的时刻到了,主控站技术人员按下决定历史的电钮,10秒钟后,自动控制系统进入自动控制状态,这时倒计时从10到零顺序跳动。这10秒是扣动人们心弦的10秒,因为在10秒内原子弹从雷管点火、炸药起爆开始,能量向内心聚焦,高温高压压缩铀&235材料,核材料达到超临界值,中子轰击原子核,链式反应快速形成,原子核不断产生裂变,释放出巨大能量。只见零点一到,强光闪亮,天地轰鸣,巨大的蘑菇云翻滚而起,直上蓝天。成功了!我们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成功了。
张爱萍拿起直通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办公室的专线电话,极为兴奋地向周恩来报告,核爆炸成功了。周恩来不愧是一位以严谨著称的政治家,冷静而沉稳,第一句话就问&是不是真的核爆炸?你们能不能肯定这是核爆炸?&张爱萍继续报告,我们已看到火球,蘑菇云正在上升,铁塔已经消失&&周恩来当即代表中央向原子弹研制和参加试验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随即,周恩来报告了毛泽东,当毛泽东听到这一报告后,也严谨地提出&是不是真的核爆炸?要继续查清楚再发表。&
当晚,核试验基地总指挥部向中央报告这次核试验的初步数据结果。
这次核爆炸产生的地震波,非同小可,绕地球转了好几圈,以至远在万里之外的瑞典乌菩萨拉大学观测台,也测到了这次爆炸所发出的震波能量。
当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放了《新闻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人民日报印发了号外。美联社和路透社也相继进行了报道。国内、国际上引起了一场不小的地震。?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美国总统约翰逊发表的讲话,既贬低中国原子弹试验的成就,又说中国人造成了空气污染,而只字不提美国自己已进行数百次的核试验,他们的核试验空气污染哪里去了??中国政府在新闻公报报道中明确地表示:中国进行必要而又限制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核武器。我们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原子弹是全国大力协同的成果
核工业部制定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方针时,就明确为:主要技术以我为主,同时要积极考虑全国大力协同。实践证明,这一方针完全正确,原子弹实际上是全国大力协同才能研制成功的,是全国人民的成果。
在原子弹的理论计算、物理爆炸试验、各项主要技术关突破、核材料生产等方面,这些都必须由核工业部自己负责研究解决,别的部门代替不了。
但是,原子弹的其他相关部件、器件、测试手段以及相关的配套协作工程,十分庞大。涉及到国防各工业部门、民用部门、科学研究部门、大专院校、各军种、兵种许多部门,是一件了不起的全国系统配套工程。不是直接参与这项工作的人,是无法体会到的。
例如原子弹本身直接配套的特种雷管、炸药是兵器工业部所属厂、所研制的,许多特殊电子元件、器件是电子工业部所属厂、所研制的。
我们曾过目过一个协作配套项目表,仅中央各部、中国科学院、部队科研生产部门以及地方工业部门就有数十家,涉及航空、冶金、机械、电气、电子、轻工、化工等许多行业。
如将原子弹托举起来的铁塔,是北京金属结构厂生产的,此铁塔是无缝钢管自立式铁架,共有8647个构件,从北京运到新疆戈壁滩,再在罕无人烟的戈壁荒漠上安装成功,其工程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日铁塔终于安装成功,成为罗布泊地区高大雄伟而独特的景观;爆炸前,每个人都要带上一副防止核辐射的眼镜,也是民用工业部门制作的。还有从新疆境内主要火车站向核基地运输庞大的物资和人员,大量的解放牌汽车,一条条长龙通向罗布泊,从天上往下看极为壮观,若没有这些汽车,那是寸步难行,这些汽车是机械工业部生产的。还有许多测试仪器,如高速照相机、特殊示波器、精密天平、精密电表等等,缺一不可。总之,几乎各行各业都为原子弹爆炸作出了贡献。
再要补充一点的是,当核试验基地急需运输车辆时,北京市决定把刚领到的400辆解放牌汽车,全部调拨给基地,当核试验基地接到这些崭新的汽车时,接收的官兵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中国人勒紧裤腰带研制出原子弹,感人至深的故事可歌可泣
我国的原子弹正式起步研制是1959年下半年,这个时期正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这种困难集中反映在一个方面是粮食、副食品的严重短缺。核武器研究院的广大科技人员,同样也是度过了忍饥挨饿,身体浮肿的艰苦岁月。
但是,在这里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却出现了奇迹,科研人员热火朝天,没有灰心丧气的,没有消极沉闷的,整个核武器研究院的人员,像蒸汽机车一样,加上点煤、水,就会用尽全力向前奔驰。
科研人员每天就餐后走出食堂都说还没吃饱,但一回到研究室立刻开展工作,两个多小时后,肚子提出抗议了,有的人拿酱油冲一杯汤,有的人挖一勺黄色古巴糖,冲一杯糖水,还有的人拿出伊拉克蜜枣,含到嘴里。&加餐后&立刻又埋头科研工作,就这样坚持到下班,在这里大家曾经有自我鼓励和互相鼓励,喝一杯酱油汤或糖水,应坚持工作1小时以上,吃一粒伊拉克蜜枣,应坚持工作一个半小时以上。
我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当时是院理论部主任,他的岳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德珩有时支援他一点粮票,他拿这点粮票,作为奖励,谁的理论计算又快又好,他奖励谁几两粮票,在当时从事国家尖端技术的人员,能得到几两粮票,真是喜出望外,是一种最高奖赏,今天人们是无法理解的。但是,得不到粮票的还有不少人,不时对他说:&老邓,我们饿&&&邓稼先外出想办法买了几包饼干,每人分上两块。
远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几十万大军在那里从事科研工作和基建工程,那里大戈壁的客观条件本身就很艰苦了,在三年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曾出现过断炊的现象,这更是雪上加霜,罗布泊本来植物就很稀少,可以吃的如榆树叶子沙枣树籽,甚至骆驼草,几乎都被他们拿来充饥了。
这里我们想起当时聂荣臻元帅&征集&粮食的一段话:我以革命的名义向大家募捐,请求你们立即搞一点粮食和副食支援我们的试验基地吧,我们的科技人员太苦了,他们能不能活下来,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今天的朋友们,你们可曾想到过,曾经有过如此困难、如此忍饥挨饿的人把原子弹搞出来,有了他们艰苦奋斗的闪光精神,才有我们今天的强大中国。这难道不是奇迹吗?他们发自肺腑的奉献之歌,将会世代流传下去。
原子弹爆炸后,第一时间看到的能量是闪光,科学家把它叫做光辐射,有极强的亮度,但是它怎么能比得上从事我国原子弹事业的科技人员的内心精神世界的闪光呢??朋友们,请让我们记住那个年代,因为我们的生活曾是那样艰辛,那样忍耐,那样奉献,那样悲壮;那段难忘的人生历程,让我们实现了强国之梦。
广州海关发现两只可疑老鼠 侦查员摸出蛛丝马迹
1967年,广州白云山国际机场。我机场海关进出境出口检查处的海关人员林华发现一名外国人携带了两只老鼠。此可疑情况马上引起林华的注意,他随即向广州海关及外贸部外事局作了电传汇报。此事马上传到了北京市公安局负责外贸系统敌特侦查的张文奇那里,富有侦查经验的张文奇虽然只有30出头,但却已经是一个老练的侦查能手了。他立刻通知海关保卫部门将这两只老鼠扣留,送广州市卫生检疫局检测,查明老鼠的来源地,并指示捉两只相同的广州地区的老鼠交给被扣人,允许其携带出境。
经检疫部门检测,送检的两只老鼠身上粘染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物质,化验鉴定后的放射性物质数据与我国西北核工业生产基地的放射性数据类同。据此分析,老鼠生活的地区有可能是原子工业基地。很快,化工部国外局的调查报告也送到了北京市公安局。据侦查,携带老鼠出境的是在我国兰州化工公司工作的外国专家,名叫乔治&瓦特。最近,外交部特批了他的夫人来华探亲,也批准他去香港休假。
面对复杂的敌情,张文奇打算主动出击。
然而,此时中国的首都北京,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红色风暴,在不到几个月的时间里,党政瘫痪,&黑帮&、&走资派&纷纷落马。
8月22日晚,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及北京第一机床厂的造反派组织成立了&首都无产阶级革命派反帝反修联络站&,并召开大会。
张文奇推断,如果瓦特是间谍,在外交关系紧张、敏感的情况下,他不敢贸然走&大路&转送情报,唯一的途径就是走夫人来华探亲后回国的&小路&。现在,夫人探亲结束即将回国,瓦特也申请去香港&休假&,时间紧迫,下一步怎么办?如果放走了&老虎&,国家的机密就会受到损失;如果扣住了&老虎&,又会引起外交风波。这真是到了&骑虎难下&的地步。更难办的是,全局工作都处在瘫痪状态,找谁决断呢?万般无奈,他只得去找一位熟识的老同志拿主意。老同志一听案情,难得直搓手,突然他眼睛一亮:&文奇,你去公安部找杨奇清副部长直接请示吧,这时候只有找他了。&1967年8月的一天,他&冲&进了戒备森严的公安部,来到了杨奇清的家。
这里对外称1号平房,是清王朝翰林院的一处住宅,室内陈设朴素庄重。
杨奇清听了张文奇的汇报,立即回答:&不能放,不能放,放走就是犯罪!你有什么办法?&
&通过海关可以查获证据,可是现在没有人做主,没办法。&
杨奇清沉思了一下:&海关&&可以,可是如果瓦特提出要去香港怎么办?
&可以找借口,他不是挺&左&,挺友好吗?就说工作需要,让他暂时留下来。&
杨奇清点点头:&好!要婉转,不要打草惊蛇,要拖住他,给他开一条通道,让他把&东西&给夫人,我们在机场张网!&
杨奇清像一位老练的渔翁,轻轻抛出了&钓饵&&&
正当张文奇告辞出门时,杨奇清又说了一句:&你最好和外交部联系一下,听听他们的意见。&
&哎!&张文奇应了一声,骑上车子就跑。一路上,他的心情一半是喜悦,一半是急切。因为瓦特夫人出境时间越来越近了。
&我是公安部杨奇清,要向总理汇报案子。&
日。在首都机场,保卫人员经过一番努力,从瓦特夫人那里搜出了发报机和胶卷,以及外国情报机构所要的中国原子弹实验任务的详细情况。
洗出小样后,经分析鉴定,再把瓦特拍的可疑胶片冲洗放大,送往有关部门鉴定,证实他虽然表面身份是维尼龙设备安装专家,实际上他们搞的是放射化学,拍的是我核工业基地的地形图。这些底片经过特殊拼接,可以显示不仅有原子弹机密资料,还有7张是兰州军区完整的战备地形图,另外3张是兰州军用机场地形图。据此完全可以判断瓦特是个训练有素的特务!
经分析,他们通过海关往境外携带老鼠,目的是通过老鼠身上的微尘,测试我国西北原子弹基地放射物的试验数据,然后推算中国原子能工业的发展机密。
事不宜迟,马上向杨副部长汇报。
杨奇清拧着眉听着,在屋里不停踱步。突然他站住,抓起桌子上的红色电话机,说道:&我是公安部杨奇清,要向总理汇报案子!&
张文奇顿时睁大了双眼。
&我是周恩来呀。&
周总理的声音从话筒里传出,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张文奇双手禁不住紧紧地按在沙发扶手上,侧耳倾听。
杨奇清简单扼要地汇报了案情。周总理边听边问,电话里的声音很清晰,张文奇都听呆了。
杨奇清放下电话,兴奋地说:&小张,听见了吧?总理说这个案子大有可为,一定要搞到底,配合外交斗争、外贸斗争。&
张文奇连说:&听见了,我听见了。&走出公安部大门,张文奇抬眼望天:天是那么的蓝,太阳是那么的亮!
不久出现了新情况,兰州的一个外国专家在某科研单位搜集我核弹头无线电遥测频率时被我方拘留了。
这时,一个长途电话打到北京找瓦特。此时瓦特尚不知自己处在被监视之下,接电话时,他脱口而出:&不是他,是许林德!&
许林德是谁?在何地?以什么身份在中国再现?
张文奇对这句脱口而出的话非常重视,敏锐的侦查嗅觉告诉他,许林德是一条大鱼!
为了进一步了解许林德,弄清他的真实身份,张文奇决定以技术专家的名义随中国进出口公司考察组赴兰州化工基地。
后查明,许林德在兰州十分活跃,他常单独一人到处转,偷拍我禁区照片。
一直敌视中国的美国政府,得知中国开始秘密研制原子弹后十分关注,美国情报界通过各种手段,设法侦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情况。
11月的兰州,已经寒冷起来。许林德加快了搜集情报的行动,并做好随时出境的准备。
1967年12月初的夜晚,北京机场零星地飘着片片雪花。张文奇等几个侦查员早已在机场张网等待。
22点10分,许林德从飞机上走下来的时候,一眼看到了张文奇。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没想到!&
在机场检查室里,当场搜出了许林德携带的情报。这些情报上面明显地印着NSD密写标记。这些情报都以不分行、不分段、没有标点符号的格式书写,共72页,全部用英文大写排列,是美特工书写情报的特有方式。
更重要的是,发现了许林德精心携带的用塑料袋密封的粘在各种白色手套、手帕上的尘埃标本以及微型胶卷。这些正是美国中央情报局急需得到的情报。收集原子弹爆心附近的尘埃对测试原子弹当量及原料成分是相当重要的。
公安部副部长杨奇清突然消失
日的北京,西北风夹着小雨抽打着窗户。
杨奇清就在这个冰冷的早晨被带到秦城监狱。高墙铁窗,隔绝了这位党的忠诚战士与外面的联系。他心里有一桩桩、一件件难以放心的事情,其中就有张文奇正在侦破过程中的间谍案。
钓到许林德这条&大鱼&之后,张文奇突然发现找不到杨副部长了。当他猜出&小老头&的去处时,心里像被刀绞了一下。他担心,他难过,同时又多么想告诉杨副部长一个好消息:从许林德身上已搜出了进行特务活动的确凿证据,粉碎了这个间谍企图将我国西北重要军事机密带出境的美梦。
初战告捷的喜悦在张文奇心里没有存留多久,就被新的焦虑冲走了。
瓦特、许林德提供的口供十分重要,涉及我国外贸、外交战线的工作,但要扣人,可不是小事,会引起国际纠纷。这些情况必须向中央反映,由中央作出决策。可这时却找不到杨奇清了,下一步工作找谁决策成了问题的关键。对!找外贸部长李强,请他向周总理转告案子的进展情况。
张文奇平素是个很缜密的人,如今他也被自己这个大胆的想法惊呆了。事到如今,只有这么办了。他忽地从床上坐了起来,双眼在暗夜里熠熠发光。
第二天上午,他穿过外贸部层层叠叠的大字报,迎着震耳欲聋的造反派广播站的&红色声浪&,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推开了李强部长办公室的门。
处在&文革&风暴中的李强十分镇定。他认识张文奇,没等张文奇说两句话,就打断了话头,说:&你别汇报了,告诉你,这个案子周总理批了,该公司在中国的人员限期离境,立即废除签订的合同,并要求他们赔偿经济损失。&
张文奇顾不上高兴,接茬说:&李部长,我是说这些外国人的间谍活动问题,我审查了许林德,他的问题比瓦特还严重,有关原子弹的机密、情报、资料,还有密写工具、信件都搞到了,可是我找不到杨奇清副部长啊。&说到这里,他发现李强的眉头拧了起来,屋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这些外国人享有外交豁免权,搞不好就会引起国际纠纷。但是如果让外国间谍把这些机密资料带走,这对我国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呀!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通过外交途径,通过中央领导同意。可是这些间谍马上就要离开中国了。
&你们辛苦了,要把案子搞到底。&
&您是否能找一下总理?&张文奇急切地说。
李强没有说话,伸手拿起&红机子&,有力地说:&请接周总理办公室。&张文奇一听,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不一会儿,电话里有了声音,李强简洁地说了两句,随即把听筒伸到张文奇面前:&你直接跟总理说吧!&
张文奇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心&忽&地提到嗓子眼儿,也不知怎么地就接过了电话。只听见电话里传出声音:&我是周恩来。&
多少年以后,张文奇仍记得这个声音。他知道,他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声音。
此时,他想哭,他想哭啊&&他像受了委屈、折磨的孩子向长辈倾诉心曲,但他首先是个警察,警察有警察的职责。
于是,他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说:&我是北京市公安局的侦查员&&&下面说什么呢?他想不起来了,只得又重复说道:&总理,我是北京市公安局的侦查员。&
他听见周总理笑了,说:&你讲具体的。&
一想起案子,张文奇忘记了紧张,一口气把两个间谍的情况讲完了。
话筒里传出周总理抑扬顿挫的声音:&你们辛苦了,要把案子搞到底,配合外交战线、外贸战线的斗争,祝你们争取更大的胜利。&
张文奇不失时机地&叮&了一句:&案子的处理意见送上去了,请您快点批。&
周总理沉吟了一下,像是跟张文奇商量似的说:&请给我一点考虑问题的时间,好不好?&
&哎、哎。&张文奇连声回答。
很快,周总理办公室把批件送到了。
&北京市公安局:同意张文奇同志对国际间谍一案的处理意见&&&
一起外国间谍刺探我原子弹有关机密资料的间谍案就这样被及时地侦破了。□《民主与法制时报》 特约撰稿 时锋
美国可能来轰炸
经过繁忙而紧张的准备工作,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于1964年9月初基本就绪,比原计划提前了9天。
9月15日,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等人在午餐会上研究了联合苏联,阻止或打击中国核计划的方案。
9月16日15时,在中南海国务院会议室,中央专委会就核爆炸时间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听取刘西尧依据9月9日由张爱萍、刘西尧署名上报的《首次核试验的准备情况和正式试验的工作安排汇报提纲》的内容。周恩来说要做两手准备:今年如果不试验,那原子弹放在哪里?会不会被人炸掉。有没有直接进行空爆试验的可能?要多考虑几个方案。第二天上午10点钟,周总理继续主持会议,首先听取了刘杰和赵尔陆关于核武器近期发展和调整核工业战略布局问题的汇报,然后研究第一颗原子弹正式试验的时机和近期继续发展核武器的战略设想等问题。会上对核试验的时机问题有不同的意见。
刘杰说,1964年8月份,我们这个原子弹定型了,同时原子弹铀-235的装料也完成了。现在最关键的就是时间,就是从战略上考虑什么时候做原子弹爆炸试验。第二个问题就是究竟有没有把握,能不能响。再一个问题是爆炸以后,国际上究竟会怎么反应,后果怎么样。这些都要从大的全盘来考虑。就在9月份,美国的卫星也都拍照下来了,扬言要对中国做扁桃腺的处理,要让中国的核能力绝育。U2飞机也不止一次地专门来侦察。形势是相当紧张的。
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怎样合适,首先看我们有没有把握。有一次中央专委开会,周总理亲自主持,他特别问我们,我们的原子弹有没有把握响?我们答复的时候就有点儿迟疑。为什么?因为那时确实没有十分的把握。总理也讲,假设我们试的时候没有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下一次怎么样搞法,这都要有预案。那时做了两颗596,有一个是备用的。总理这时特别强调说,敌人要破坏我们,我们最重要的是要上三线,准备我们第二套东西。在他考虑的方案里边,596爆炸试验的时间不光是1964年,甚至考虑了1967年,总理说到那个时候我们的第二套也建设好了,可以集中试验,特别是核导弹。总理是在开专委会的时候讲这些意见的,在座的各位副总理也都发表意见,一种说现在就试,一种说应该再考虑考虑,等到我们三线建设起来以后再试也不迟。最突出的是罗瑞卿,他说我们今年试也好,明年试也好,后年试也好,都是一样的,你无非就是引起一番骚动而已。他说现在就应该试,真要等到1970年才爆炸的话,我们这些人也都退休了。
9月20日,罗瑞卿向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呈送了《关于首次核试验时间的请示报告》。9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听取周恩来汇报早试与晚试两个方案,并研究了罗瑞卿的请示报告。毛泽东从战略上进行了分析,指出:原子弹是吓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人的,就早响。会议决定按10月份早试的方案进行。
实际上,如果真要晚试,就会有不少问题,比如有些电缆还得挖出来,再定下来要爆炸的时候又得重新布设,很麻烦。另外,还要防止敌对势力和人员的破坏。
曾用密语:邱小姐
李旭阁说,那时试验方式已经定下来了,塔架都搞好了,同时也布置了空投这一套,并对防止敌人破坏,采取了相应措施。总理决定,要把那些核工厂都做个翻版,在后方另搞备份。谈到原子弹的运输时,总理说知道这项任务的人不要太多了,不应知道的不要知道。路上如何押运,要实施封锁。我们去年出国,荷兰对飞机的检查最好,检查完之后封上,他们自己的人也不上去了。这个时期就根本不要写信了,你们自己除公事以外,也不要为私事打电话。上梁不正下梁歪。你们今晚要开个紧急会,具体地规定多少条,从现在起就要搞好保密,什么消息也不要漏出去。刘杰就不要去外地蹲点调查研究了。
贺龙这时插话说,刘杰、刘西尧都不要去蹲点了。爆炸试验原子弹是天大的事。周总理接着说,保密问题,不能假手许多人。我这次得小病,传得很广。天晓得,多一个人知道,就当新闻。希望你们对家里人也不说。邓颖超是老党员、中央委员,不该说的我不向她说。任何人不该知道的,不要知道。前几天开会的人不一定都通知。
李旭阁说,正开会中,张爱萍因为外交部安排有个活动,他要去会见外宾,提前要走。总理马上说,告诉外交部,今后张爱萍和刘西尧都不参加外交活动了。张爱萍起身要走的时候,总理讲你摸摸那兜里有没有纸,有没有记的东西,有记的东西掏出来。试验场几千人,保密的事更应该注意。记得张爱萍跟我说过,从试验场回去之后,他到国务院去看总理,邓大姐半开玩笑说,嚯,办了这么大件事儿也不说一声。张爱萍接话说,这是总理规定的,不让讲啊。我还听周总理秘书给我讲,他那个保密柜的钥匙都他自己拿着。
刘西尧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张爱萍和我回到北京向总理和专委汇报后,总理把我留下问我,假若暂不试验行不行?我说估计没有问题,肯定可以实现核爆炸,但是为了研制氢弹,还得先爆炸原子弹,弄清我们原子弹的梯恩梯当量才行。总理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人人都知道,当时的国际形势十分险恶,有消息说个别大国已经扬言,中国若进行核试验,他们就要摧毁我们的核设施、核基地。中央作了早试的决定后,我们建议国庆节进行,中央没有同意,要我们在10月15日到20日间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在回马兰基地前的专委会上,贺龙元帅连问两声,你们能保证响吗?刘杰和我都没有吭声。从会议室出来,张爱萍对我说,你们这些部长怎么不吭声,我没有答话,只笑了笑,心想,我们的原子弹虽然肯定是研制成功了,但是谁能保证在试验瞬间不出现万一呢?
对596爆炸后,烟云从哪儿过,总理提出了要求。这都是军事上的事儿,跟总参的关系密切,主要由罗瑞卿和杨成武在北京安排。防空主要还是靠咱们的飞机,再就是高射炮,布置了几层,从咱们的边境一直到核工厂与试验场,层层设置防御,记得还专门汇报了一次,高射炮要多少部队,调了多少人,空军做了哪些准备,都在专委会上做了部署。另外一个就是由外交部他们做一些准备工作,他们说关键是你们成功,对外的事我们包了。开专委会的时候,总理没说要记录的,我们都不记。那时候咱们以为录音机就是间谍用的窃听器,见识落后啊。
会议到最后时,周恩来对李旭阁说,今晚规定出一些暗语、密码来。我和贺总、罗总三个人抓。
李旭阁说,前后方联络要搞个代号,这是周总理处事细致的地方,他既抓大事,小事也不放过。他给张爱萍同志和我们的工作人员讲,说你们把来往电话搞个密语表,便于来回通话。这事我负责,因为我是当时办公室主任。还有二机部办公厅的一个主任,叫张汉周,刘杰的秘书李鹰翔,加上国防科委的高健民,他是国防科委二局的一个处长,我们就一块凑。原子弹代号叫邱(球)小姐,不是老邱(实际上原始档案中的密语表上写的就是老邱,这份密语表正是李旭阁自己主持拟定的)。因为那个装原子弹的容器叫梳妆台,连接几十个雷管有很多电缆线,就像头发一样,动起来像梳辫子似的,很形象。大家在一块儿凑好,就写出来,送上去,经过张爱萍同意,送给总理、罗瑞卿、聂荣臻。
9月23日,周总理在三座门给国防工办主任贺老总和罗瑞卿作了传达,并要张爱萍回现场。张爱萍走以前,总理把我们几个秘书找了去,对我们讲:我们的密语表已经编好了,今后你们通话要严格按照这个密语表办,要注意保密。
9月24日晚,张爱萍把23日晚和24日下午两次会议具体研究和布置的情况给周恩来、贺龙、罗瑞卿写了书面报告,并附上了核试验场区向北京报告的明密语对照表。明密语对照表中规定:正式爆炸试验的原子弹,密语为老邱;原子弹装配,密语为穿衣;原子弹在装配间,密语为住下房;原子弹在塔上密闭工作间,密语为住上房;原子弹插接雷管,密语为梳辫子;气象的密语为血压;原子弹启爆的时间,密语为零时。有关领导也都有相应的代号,毛泽东是87号,刘少奇是88号,周恩来是82号,贺龙是83号,聂荣臻是84号,罗瑞卿是85号。
李鹰翔说,从9月25号开始,跟家里都说出差了,其实我们就在北京。那时候不分昼夜,24小时值班。刘杰在4号房办公,我们就在5号房间,这个办公房间原先很亮堂,我们177办公室占用之后,把两个窗子和门都钉上了毯子,还是两层的。为什么?一是不让外边看到室内的情况,二是起到一个隔音的作用。任务是在刘杰的领导下,担负同核试验现场的核试验委员会办公室的密切联系,前方那个办公室代号为20号,向中央有关首长的办公室及军内外有关部门传递、报告有关原子弹爆炸试验的重要情况。
有人事先梦到爆炸时间
10月12日傍晚,李旭阁向北京汇报完毕试验场的准备工作情况及正式试验日期的建议之后,乘机返回核试验场。过了不到两个小时,张爱萍于20时30分召开核试验党委常委会议,听取李旭阁传达周恩来和罗瑞卿的指示。当天晚上,老邱开始穿衣服,然后住进下房。
原子弹的装配精度要求非常高。张寿齐说,我们在塔下工房里装配原子弹,费了很大的劲。有的部件经过长时间的运输和存放,这个时候就有点膨胀,到现场你还要修啊,拿铜刀和铜网慢慢刮,一点一点地蹭。开始上头不让刮,说这怎么行,怕弄响了就完了。这一刮就是一两个小时,你还不敢太使劲,只好边刮边量。
10月12日晚10时30分,代号596的原子弹装配完毕,就等吊装上塔了。
但直到这时候,由于气象的原因,爆炸的零时还不能定下来。有一天,装配组长杨春章半夜做梦,早晨一睁开眼睛就告诉大家说,昨天夜里我梦见零时定了,是三个15。杨春章这么一讲,大家就琢磨,三个15是什么意思?众人凑在一起开始圆梦,像猜谜一般七拼八凑,结果就凑出了一个日子&&今年是建国15周年,算是第一个15。从十一国庆节开始往后数15天,会不会是16日?还有一个15,是不是16日那天的15点钟?就这样,作为一个梦兆,596爆炸的零时是日15时,很快在九院参试人员中传了开来。几天以后,上头定的零时正式传达下来了,10月16日是下一个短时期内惟一的一个好天气,中央决定第一颗原子弹启爆的零时定在16日15时。
听到这个传达,大家一下子愣住了。这个老杨可真是神了,他的梦有这么灵验?
距离爆炸最近者
爆炸前夕,在离爆心大约十二三公里的一个山包上,摄影师郑治国管着五台摄影机。他手中端了一台,作机动拍摄,另外四台机器则固定在山包的不同位置。
郑治国说,原子弹爆炸的过程分那么四段,就是闪光、火球、烟团、蘑菇云。前面三段有强光,冲击波,人必须隐蔽,只能靠事先固定好了的摄影机,手上拿的这台摄影机只能等光辐射和冲击波过去了,才能出来拍。人们后来看到电影上的蘑菇云,就是用手动摄影机拍的。
启爆倒计时,高音喇叭能听得见,10,9,我赶紧看一遍那四台固定摄影机,8,7,再看一眼铁塔,6,5,开动四台固定摄影机,3,2,立即背朝爆心,双手捂住脸。这时候它还没响呢,只听见摄影机正常运转的声音。哗,强光先到,捂着脸都能感到强光,然后轰隆隆,是巨响和狂风。等稍稍安静一些了,我就背朝爆心,夹着摄影机朝后拍。那个时候四周还是通明雪亮的,找不着方向,怎么拍呢,我事先就在地上放了块石头做标记,靠这才找到爆心位置。又过了一会儿,我估计差不多了,冲出工事一看,哎呀,好漂亮好可怕的蘑菇云。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许瑛:1927年生于河北,1954年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装备技术科学研究院工作,1964年4月,任装甲兵核效应试验大队队长兼党委书记。经历过中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共经历四次核效应试验,1987年离休,现居北京。
一团蘑菇云伴随惊天动地的巨响翻腾而起。战士应声跃起,将军帽抛向空中,&万岁&声此起彼伏,军帽上的一颗颗红星在蛮荒的西北戈壁熠熠生辉。
这是日15时,罗布泊,戈壁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情景。
此后,这幅情景以黑白画面的形式,无数次在电视屏幕上重现。
&这样拍不对。&82岁的许瑛说,&声音传播比光慢,我们先看到蘑菇云,就开始欢腾了,后来才听到如雷的响声。&
那一刻,37岁的装甲兵核效应试验大队队长许瑛,站在离爆心50公里的沙丘上,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幕。
这一幕被许瑛长久地埋藏在心底。膝下子女多次打探,许瑛总是一贯静默,&没有什么好说的。&
&中国军人只有任务,没有传奇。&许瑛说。
1964年3月的一个夜晚,北京郊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装备技术科学研究院(下称&装甲兵科研院&)大院。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个大院的寂静。
政治协理员曲书泽打开门,发现院子里站着院党委书记兼政委诸敏的秘书。随后,曲书泽被请到诸政委家中。
书房门紧闭,诸政委表情肃然。曲书泽感到气氛有些异样。他迅速回忆最近工作有没有失误,有没有犯政治错误,可是找不到头绪。
这时,诸政委开口了。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条是什么?&
&一切行动听指挥。&
&能背下军人保密守则吗?&
&能。&&好吧。&
诸政委取出一张公文笺,递给曲书泽。
&看清楚了吗?&
曲书泽盯着公文笺,一动不动。
&看清楚了。&
诸政委划了一根火柴,公文笺瞬间化为灰烬。
&这件事除了我和麻志皓院长,其他常委都不知道。&
曲书泽立即意识到,自己接到的是一项&绝密任务&。
公文笺上写的是:组织上决定让你参加原子弹爆炸核效应试验任务。
几乎同时,许瑛接到装甲兵科研院院长麻志皓的通知:&我国要进行核试验,装甲兵要组织一个核试验队,组织决定由你负责,协理员曲书泽为你的助手。&
许瑛听完,瞪大眼睛,&双眼似乎要喷出火来&,愣在原地。他抑制不住内心的亢奋。
1952年,许瑛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节节胜利,美国便多次以使用原子弹威胁中国。&我们恨透了这个东西!&许瑛说。
1958年,面对步步紧逼的核威胁,毛主席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一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十年功夫完全可能。&
&现在我国有原子弹了!打破核垄断的日子为时不远了!&许瑛在回家路上一遍遍地想。
紧接着,装甲兵科研院几经斟酌,精选39名试验人员,于日成立装甲兵核效应试验大队。许瑛任大队队长兼党委书记,曲书泽任政委兼党委副书记。
与此同时,空军、炮兵、防化兵等9个兵种相继成立试验大队。装甲兵的任务是在原子弹爆炸之前,把各型坦克装甲车辆、测试仪器、各种动物布放在爆心周围的不同距离上,待原子弹爆炸之后,驾驶坦克赶往爆心附近回收仪器和动物,以研究原子弹爆炸效应。
由于装甲兵有敦厚的坦克作掩护,对冲击波辐射等有削弱作用,因此装甲兵将成为核效应试验中,唯一一支穿越原子弹爆心的队伍。
从组建成立的那一刻起,这支队伍就开始了一段&上不告父母,下不传儿女&的隐蔽行动。
进军罗布泊
日,装甲兵核效应试验大队向核爆炸试验场&&罗布泊进军。
出发前,许瑛在动员大会上强调,半路停车时如果有人问&你们从哪里来?&就回答&我们从后边来。&如果问&你们到哪里去?&就回答&我们到前边去。&同时,大队对外宣称&野外试车大队&,以去野外调试装甲车为名,以保障行动不泄密。
参加试验的坦克被塞进列车车厢,顶部用篷布遮盖起来,人员也作为&秘密武器&乘坐闷罐车。
五天五夜3550公里铁路行军之后,闷罐车行至吐鲁番兵站。接着,&试车大队&换乘敞篷老解放卡车开始爬天山、穿戈壁。550公里公路行军,几乎都是硬戈壁搓板路,汽车只能低速爬行前进。
就这样,&试车大队&西出阳关,北越嘉峪,越走越蛮荒,直到7月31日晚,踏进神秘的罗布泊。
几千年前,这里中兴着一个玉壶美酒、胡歌汉舞的楼兰王国,丝绸之路也途经此处。而眼前的这番景象,把这群刚刚踏上这片土地的青年彻底镇住了:苍穹高远,戈壁滩一望无际。沙丘连绵起伏,四下眺望,没有人烟,不见牛羊,甚至看不见苍鹰,偶有零星的骆驼草提醒着生命的存在。寂静,近乎死寂。仅有经久不息的大漠长风,与人的喘息声相伴。
唯一让人感觉舒服的是一条河。这条河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孔雀泉。然而美妙的泉水却又苦又涩,超量的钙、镁、芒硝让所有人开始闹肚子。
1964年8月的一天,戈壁滩的大风携黄沙碎石钻进测试组的帐篷,卷着一张资料纸呼啸而去。
&追到天边也得追回来!&纸上的一字一句均是机密。许瑛命令队员务必追回。
那张资料却像一只调皮的老鹰,刚落下不久,等人靠近它又飞走了。最后,装甲兵团出动吉普车,一直追到十几公里外的孔雀泉边,才把它追回来。
汗洒戈壁滩
生活尚未完全适应,装甲兵核效应试验大队便领到了最重要的任务:装甲兵试验人员需在原子弹爆炸后,冒着大剂量放射性沾染的危险,第一时间冲向爆心,及时回收试验仪器。
为减少核辐射沾染,战士们需要穿着高性能的胶皮防护衣具,从头到脚包个严严实实。
8月的戈壁滩气温高达43摄氏度,地表温度达72摄氏度。在这里穿上防护衣具两个小时,相当于一个炼钢厂的炉前工一天劳动的体力消耗。穿上以后,不一会儿汗水淌满靴筒,走起路来唧唧作响。
核爆炸后进出试验区一次为80公里,这意味着穿一次防护衣具最少要坚持5个小时才有可能获得数据。而防化兵经过一年训练,才能坚持两小时,只有少数人达到3小时。
&同志们,我们必须达到5小时,拿到试验成果!&许瑛咬咬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是唯一的办法。
开始时,队员一闻到浓重的胶皮味道就吐酸水,来不及摘下面具就吐了。秽物堵住了通气活门,队员摘下面具甩甩,再戴上苦练。半天半天地练,不吃不喝,不拉不尿。
即使这样,装甲兵团依然苦中作乐,因防护面罩滤毒罐像一个长长的猪鼻子,他们便戏称这种训练为&猪八戒过火焰山&。
训练半个月,队员均已达到指标要求。有队员竟可穿着防护衣具连续工作8小时,创下基地最高纪录。防化兵目瞪口呆:这伙装甲兵,莫非都是铁打的?
每个战士的心里都清楚,这件事关乎祖国命运。他们苦苦支撑着,在帐篷外用石头拼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几个大字。
在距离帐篷更远的地方,这片埋葬着冷兵器的楼兰古国遗址上,最具杀伤力和破坏力的尖端武器&&原子弹,已安然停在爆心的铁塔上。
那一刻即将到来。
日,中国第一次原子弹试爆炸日。
许瑛带领队员最后一次进场,各自检查所辖布点和仪器设备。随后,装甲兵撤到离爆心50公里外的观察点上。
&零前20秒。&扩音喇叭里,一个女声响起,战士立即屏住呼吸,许瑛听到自己胸口&扑通扑通&作响。
&10、9、8&&3,2,1,起爆!&那时,装甲兵没有5000度的防护墨镜,许瑛要求队员起爆前,用手捂住眼睛,把头垂下,以防光辐射刺伤眼睛。&这比一千个太阳还亮。&他告诉战士们。
&起爆&的指令已经下达了几秒钟,可是同志们没有听到想象中的爆炸声。&莫非是颗臭弹?&有人想抬头看个究竟。
这时,许瑛猜想肯定跟声音的传播速度慢有关,他叉开指缝向爆心望去。此时,蘑菇云已经直抵云霄,他高喊:&成功了!&
随着他的喊声,同志们一跃而起。眼前这朵蘑菇云不断翻滚。
随后,巨雷般的爆炸声终于传到了观察点。
此时,&全副武装&的装甲兵们坐在坦克里按捺不住,揣着胶片盒和剂量笔就要冲向爆心。但是,这次原子弹爆炸属地爆,地表的放射性沾染严重超过人体承受能力,剂量笔在远离爆心几十公里处就响起警报。装甲兵均被场区周围的关卡守卫截拦在外。
爆炸后43小时,放射性沾染的剂量有部分散失,许瑛才接到上级通知:装甲兵去爆心回收试验仪器。
装甲兵驾驶坦克50公里到达爆心后,进行回收工作不超过一小时,怀里的剂量笔就会&吱吱&作响,警示放射性剂量已经超标。&还没真正开始干活,就必须撤出去换下一批,&许瑛说,&很多战士不想离开,直到被组长呵斥才乖乖爬到车上。&
连续工作近一个月,装甲兵团取得了厚厚一沓试验数据。许瑛在总结大会上说:&周总理当初指示,能一次完成的试验必须一次完成,我们真的做到了!&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多年以后,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如是说。
日,我国政府宣布从7月30日开始暂停核试验。30年间,先后10万人次参试,共进行核试验42次。(感谢原装甲兵核效应试验大队一分队队长郭洪祥及队员张化龙对本文的贡献)
已有人评论 相关内容阅读
关注前瞻微信
有什么感想,您也来说说吧!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有什么感想,您也来说说吧!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
热门调查榜
阅读:19729
阅读:17644
阅读:17639
阅读:16602
印染助剂作为纺织印染的重要原料之一用以改善纺织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功的试验 的文章

 

随机推荐